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市委市政府不断提升社区建设水平,为搞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001年,社区建设伊始,市委市政府便成立了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社区建设办公室,保定市成为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社区就业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建设及社区就业工作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仅对当时147个居委会的硬件建设资金通过各方面帮扶就达4628万元,使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今年,又在此基础上以和谐社区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以抓精品社区建设为重点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精品社区其标准是硬件达到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300-10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00平方米以上,具备四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三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场(室外健身场)、一校(市民学校)。同时全市实现市、区、街、居微机互联网宽带联接。此项工作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支持、帮扶单位援助、企业和开发商无偿提供、社会自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2390万元,单独为社区网络建设资金投入560余万元,六十多个社区成为精品社区,使社区硬件条件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奠定了硬件条件。为了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市委市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市直部门、驻保单位和县处级领导找1-2个社区结成帮扶对子,为社区办1-2件实事,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社区建设在原来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改观。
为了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把解决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列入工作重点。经过与市委社区办、市财政局、民政局的多次协调,参照保定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及河北省工商个体户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相关规定,出台了《保定市社区工作者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暂行办法》草案。同时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工资补贴由原来的500元/月提高到650元/月,目前该暂行办法已报市政府,待批准后明年即可实行。
二、锻炼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的关键。
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直接决定着各项工作开展的水平。2004年,我局依据省、市就业再就业文件精神,出台了保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工作职能的意见(保劳社[2004]23号),对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职责与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依据职责,我们将与之有关的业务知识和文件汇集成册,编印了《保定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必读》一书,发给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学习和使用。2005年,我市又转发了《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通知(保劳社办[2005]59号),并依据此文件制定了《保定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评估验收标准》(保劳社办[2005]140号),从机构、人员、场地、制度、工作、经费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全面地进行了对照和改进,使我市的基层平台工作更加规范。
为加强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管理,市局每年都对劳动保障协理员考核一次,从德、能、勤、绩等四方面由居委会逐级打分上报,合格者继续签订聘任合同,不合格者淘汰,优秀者进行表彰宣传事迹,树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学习的榜样。为提高素质,市本级组织业务示范培训班3次,培训2000余人次。各区均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周召开劳动保障协理员汇报会,沟通情况。今年部里对劳动保障协理员岗位制定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就业准入范围,对此,我们按照省厅要求,认真组织业务培训和技能鉴定,共鉴定644人次,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
三、统筹谋划,创新方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一)市局领导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十分重视,一方面由就业服务局组成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另一方面组织市局及三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项学习,领会省厅文件精神,在此基础上印发了《保定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1、认真研究,全面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协同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认真研究,制定创建活动实施规划,指导社区制定本辖区内创建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我们要求试点社区结合开展的信用社区试点工作统筹组织安排,一并推进实施,使再就业扶持政策发挥联合效用,真正达到构建一个和谐社区,促成整个保定的和谐。
2、明确创建标准,加强目标考核。将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劳动保障机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制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考核分值表,每年进行一次认定考核,其中,90分以上者为实现充分就业社区,90分(含90分)以下者为非充分就业社区。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于每年12月底做好当年创建达标申报工作,经逐级审核后报市劳动保障局评估认定。市劳动保障局在每年第一季度公布去年充分就业社区名单,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3、加强督导检查,搞好信息反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不定期对基层创建活动进行督察,对活动开展得好,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建立了创建活动报告制度,各县(市、区)按季上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市劳动保障局对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宣传和交流,先进典型在全市加以推广。
(二)充分发挥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的平台作用,创新工作方法与工作机制。
按照市局的安排,三区及高新区人事和劳动保障局立即行动,利用二周的时间针对本区实际,制定了适应本区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具体规划,并针对每区制定的10个试点社区进行了指导,制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具体标准,诸如帮助他们建立新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对有劳动能力与就业愿望人的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对一的就业援助等,四级平台网络系统达到了协调联动。
1、创新宣传形式,家喻户晓,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各试点利用省、市印制的再就业优惠小册子,采用发放,入户走访、定点咨询、明白纸、墙报、宣传栏等方式向居民开展宣传。新市区先锋办事处2005年就创办了《劳动保障工作简报》,以此为媒体进行推广经验、解决问题、招工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在此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活动中,成为传达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目前,共出了23期,增刊5期,所辖18个社区上报再就业工作信息1000余篇,被采用300多篇,《保定日报》对此报道4次,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公仆与公民》栏目对办事处再就业工作做了专题报道。
政策宣传渠道的畅通,促成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使社区内有就业愿望的人有望就业,失业的人员积极投入到就业准备中,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取得了实效。截止到10月底,共发展社区就业实体60个,认定和发展劳服企业、商贸型(服务型)企业32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400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1626本;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4924人,发放社保补贴352.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发放390笔,金额697.8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4152人;开办创业培训68期,培训失业人员2033人;开展职业指导42796次,职业介绍成功56618人,提供岗位信息189802条,有18529人通过此实现了再就业。
2、通过社区网络,达到社区就业岗位信息共享。社区岗位的开发,是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对4050人员及其它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的长效途径,是市委市政府确立"八个一批"安置失业人员的一个重要渠道,北市区东方家园社区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的优势,运用自己社区家庭普遍使用微机的优势,创办了自身局域网络系统,以此为平台,不定期的向社区内失业人员就业信息,他们及时将各种途径搜集的信息在网上,失业人员足不出户便能找到自己满意工作,目前,社区的网站被浏览2万余次,用工信息500多条,使21名失业人员重新就业,为创造充分就业社区尽显数字化便民之利。
3、整合社区内可用资源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援助。有就业愿望与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是我们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服务的对象,采集空岗信息进行、职业介绍、就业指导,这些必要的服务手段并不难,难的是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对零就业家庭的人员,让他们及时上岗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一方面,我市制定了保定市《关于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的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已建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工作,对"零就业家庭"进行摸底确认,建立台帐,实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援助,进行动态化管理,除能享受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外,我市还建立对"零就业家庭"的援助基金,其具体要求是:市及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对"零就业家庭"的专项援助基金,对"零就业家庭"出现生活困难、子女上学、危重病人等情况给予应急资金援助。采取政府财政出一点、社会募集捐一点的办法建立"零就业家庭"援助基金,实施财政专户管理。需要时由劳动部门提出意见、财政部门审核,报政府批准后按户对"零就业家庭"给予援助。11月22日,市长于群亲自参加了全市动员大会,省厅田芬副厅长到会,并对保定市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积极创新有效途径,即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实施有效援助。新市区依棉社区为提高工作效率,根据辖区内失业职工多,就业困难对象多的特点,分区分楼建立了塔型服务网络,形成了: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各区互助小组成员(包括:党员、创业成功的人员、就业明星等)-----每一位就业困难对象(失业人员)。他们成立互助小组,以平时见面而又就业成功的人员及党员为中心,在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带领下,对就业困难人员从生活到思想,从各种就业培训练信息等诸多方面全面帮扶,经过实践,效果明显,该社区有25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此途径就了业,占本社区就业困难对象人数的30%。受到了街道、区、市的表扬和就业困难对象的认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新全民创业活动和加快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规划的要求,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健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五大体系”,激活创业主体,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放宽创业领域,保护创业成果,城市充满创业活力,社会形成创业氛围,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
二、目标任务
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力争用2年时间,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组织、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的管理服务和组织领导体系,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新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竞相创业的局面。2009至2010年,我市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0%以上。创业带动就业比例为1:5,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创业环境满意度明显增强。具体目标是要实现“六个一”:
一是树立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新增40个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30个;建设24个创业示范街道(或示范社区)。
二是培育一批创业实体。新增私营企业6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5000户,企业(个体户)存活率(存续一年以上)为70%。
三是扶持一批返乡创业典型。新增返乡农民工创业品牌基地30家,规模以上返乡创业经济实体1000家,带动农民就地就业10万人以上。
四是培训一批创业“小老板”。组织开展创业培训10000人,培训后自谋职业或创业成功率50%以上,大中专技校学生参加创业指导和创业活动的人数达到60%,毕业生当年创业人数达到5%以上。
五是建立一个创业项目库。针对不同的创业群体,采集开发5000个的创业项目。
六是组建一支创业指导专家队伍。依托市、县(区)、开发区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平台,组织一支200人的创业指导服务专家队伍。
三、主要工作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形成政府促进创业的工作推动机制
在市就业工作联系会议机制下,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劳动保障部门及各有关单位组成,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工作摆在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同时,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及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的作用,探索建立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化运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落实工作目标任务。
(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不断改善企业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切实改善行政管理和办证手续,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优化我市创业环境。
(三)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使创业培训工作形成点多、面广、覆盖率高的新格局。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加大力度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进创业实训工作。
(四)构建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
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和创业项目库。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扶持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发挥良好导向和典型作用。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联动工作机制。
(五)建全工作考核体系,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根据我市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指标作为全市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作为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实行月统计、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评,强化部门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各项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四、工作步骤
分三个阶段推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
(一)2009年1-3月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开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
(二)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为组织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认真研究及时完善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组织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人事、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部门研究促进创业的措施,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灵活性,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2、加强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师资培训,提升创业师资的能力和水平。开展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3、完善创业服务机制。开展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创业服务活动。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改进各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提升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创业专家队伍的作用,开展针对性的创业服务活动。完善创业者协会或创业者俱乐部有关章程和制度,定期举办创业者沙龙、创业者论坛等,为创业搭建交流创业经验的平台。
4、建设创业项目库,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在全社会开展“创业金点子”征集活动,分批由专家进行点评,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库。各县(区)、开发区举办2场以上的创业项目推介会,开展技能展示、创业指导、现场咨询、创业讲座等活动。
5、创新创业融资机制。深入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完善评估认定标准,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工作模式,降低融资门槛。
6、开展“邕城创业行”主题系列活动。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推进返乡农民工“凤还巢”工程,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人事部门牵头,劳动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配合,结合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举办实施“创业进校园”主题活动。由共青团牵头,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组织开展“青春与创业同行”活动。由妇联牵头,劳动保障部门配合开展“女性创业就业”活动。由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创业实践宣传”活动。由工会牵头,开展培训、帮扶下岗职工、困难职工“五一创业”等行动。
7、组织创业竞赛活动。在全市组织由各类创业者参加的创业竞赛活动,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
8、开展“创业促就业”宣传活动。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开展政策宣传、项目推介、表彰先进等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9、开展专项督查。从各相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检查组,每半年对各县区和责任单位进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10、举行“凤还巢”、“创业进校园”等工作现场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推广工作成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三)2010年12月为总结验收阶段。主要工作为总结活动经验,建立推动我市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管理制度,通过召开总结表彰会,表彰一批创业带头人、创业明星、创业示范基地、创业示范街道(社区)、支持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个人),举办创业成果展,推广各级各部门先进工作经验。开展涉及政策环境、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创业环境满意度调查,改进不足,将我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向深入。
五、有关要求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厅、劳动保障、财政、发改委、民政、税务、工商、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以及县、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协调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的要求,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推进。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当前我市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刚才万春同志、忍厚同志和平祥同志分别结合各自职能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工作,确保年底前按新标准实现“应保尽保”
按照省市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低保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全面推进,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今年的任务是,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将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农村低保人数达到7万人,月人均补差25元,共支出保障资金1050万元。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引起高度重视,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抓好落实,确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
二是要科学制定保障标准。我市在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初期,遵循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全市的保障标准确定为上年度国定贫困线,即年人均纯收入625元。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财力的限制,多数县市区没有严格按照这一标准,部分地区还存在平均主义现象。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今年10月份起,全市农村低保执行新的保障标准为不低于国家公布的上年温饱线,即年人均纯收入693元。为此,各县市区要依据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结合本地区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和财力状况,按照不低于上述标准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障标准,报上市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同时,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变化等情况,适时、适度对保障标准进行调整,逐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标准评价体系。
三是要合理确定保障对象。据统计,去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大约有24.7万人。各县市区要迅速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录入微机,为搞好农村低保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要在进一步细化家庭收入项目、提高收入核实准确性的基础上,首先从保障最困难的群体做起,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人数,做到既保证政府对缺乏劳动力的农村贫困家庭的有效救助,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群众积极创收增收、勤劳致富。
四是要严格落实资金投入。要继续坚持省、市、县三级财政负担的原则,建立良好的资金筹措机制。今年,中省财政对我市农村低保的补助资金达2000多万元,市财政安排680万元,为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奠定了基础,减轻了县级财政的压力,但应该看到,我市农村低保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讲保障标准仍然较低,保障范围仍然很小。因此,借鉴城市低保工作的成功经验,市政府决定,从明年起,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分别按上年可用财力的1%安排农村低保资金,以刚性政策保证各级对农村低保的投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农村低保工作稳定有效地开展。
五是要注重加强规范化管理。农村低保制度是群众普遍关心、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惠民政策,事关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各县市区要借鉴城市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工作中注意不断规范和完善机制,在规范和完善机制中全面推进工作。农村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核,必须严格按照家庭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初审—县(市、区)民政局审定的程序进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坚决防止平均主义和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发生。要严格实行动态管理,县市区民政局和乡(镇)每半年对低保家庭收入情况审核一次,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出有进,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六是要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配套。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与农村五保供养、灾民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等救助制度相比,在救助对象和保障功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相互替代,又需要衔接配套。只有以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把各项救助制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二、着力抓好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提升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
社区是基层民主管理最基本的单元,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加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逐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是当前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按期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近年来,我市利用民政部实施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多方争取和筹集资金1200万元,为全市84个社区建起了办公和活动用房,建立了6个社区服务中心,并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各县市区特别是秦渭两区采取多种措施,在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民主自治、扩大社区扶贫济困和再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社区建设仍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目前全市还有52个社区没有办公和活动用房,超过二分之一的社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200平方米办公和活动用房的最低标准,大部分县市区和街道没有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网络化建设滞后,工作经费较少,工作人员待遇偏低。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服务的向下延伸,制约了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当前要抓紧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快启动步伐。各级民政部门要抽调专人,尽快落实规划选址和建设资金,抓紧动工,抢抓速度,加快进度,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二是要提高规划层次,做到“功能齐全、经济实用、美观庄重、科学超前”。三是要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力争建精品工程。
(二)抓好试点示范,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稳步发展。为了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省政府在今年上半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今、明两年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在开展计生卫生服务、警务司法调解、社会救助服务、文化科技培训以及发展商业网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县市区要注意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推动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索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完成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全市发生大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8次,造成全市13个县市区的124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21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8万亩,绝收面积17.5万亩,倒塌房屋14425间,损坏房屋16681间,因灾死亡6人,受伤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由于灾情点多面广,灾害损失巨大,今冬明春困难群众生活救济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要以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重点,切实抓好落实。
第一,要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灾区各级组织要在前段救灾工作的基础上,对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要逐户检查,主要检查转移灾民是否得到妥善安置,需要救济的灾民是否得到及时救助,各种救灾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务必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饮用水、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能够安全过冬。
第二,要抓紧重灾户的倒危房修复重建工作。今年中央将因灾倒房补助标准从每间600元提高到1500元,从资金上加大了对灾民建房工作的支持。各级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着眼于避灾、防灾、抗灾,尽快组织受灾群众搞好倒危房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第三,要组织实施好“农民安居工程”。目前农村仍有一少部分困难群众无力自建或改造房屋,现有住房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差。为了彻底改善这些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省政府确定,将各级民政部门组织的减灾安居工程和发展改革部门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扶贫部门的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水利部门安排的库区移民项目、林业部门安排的生态移民项目等统一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民安居工程”,计划利用5年时间,彻底消除农村居民无房户、茅草房和危房以及在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带建设的居民房屋。省政府对这项工程的组织实施非常重视,将其作为“扩大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工程来抓,目前正在作具体的规划。待省上的规划确定后,我市各级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在木材、宅基地管理费、建房手续费、土地占用税、土地复耕费、土地划拨费、施工单位税收等费用给予减免,确保“农民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民政工作站,为基层民政工作搭建一个新平台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撤乡建镇和社区整合工作的完成,乡镇和社区管辖范围的增大,担负着社会专项事务管理和救助保障服务工作的民政部门工作量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全市约有各类民政工作对象55.7万多人(其中优抚对象22万人,农村低保对象24.7万人,城市低保对象9万多人),平均每个县区约有5—6万人,每个乡镇也约有3—5千人不等,平均每个民政助理员要管理14个村、社区居委会和3—5千人的相关事务。因此,各县市区要抓住我市取消、免征“两税”,乡镇不再催粮要款,工作人员“富裕”的机遇,遵循乡镇工作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在不增加编制、不加拨经费的情况下,统一和规范设置相对独立的基层民政机构。按照市委、市政府咸字〔2006〕48号关于《彬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精神,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新的民政工作站,编配4—5个人。通过组织选聘和个人竞争上岗,隶属乡镇政府和县市区民政局双重领导,确保民政工作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确保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事关农村困难群众切身利益,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安排,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第一,要迅速行动,精心部署。各级政府要把以上三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切实抓好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分管领导要拿在手上,具体抓好组织实施。要把三项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内容之中,明确任务,明确时限,明确责任,严格考核。
第二,要阳光操作,专款专用。救灾救济款、农村低保资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等,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绝不允许挤占挪用,弄虚作假。市上有关部门在下拨各项资金时,对不按有关规定落实配套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的,可视情节调整项目计划,调减资金额度。要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资金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效益。
20xx年××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本着抓重点、创亮点、求发展、构建和谐的思路,实施“一一五八”工程。即,实施一个法律:《就业促进法》;推进一个方案:“统筹城乡就业方案“;建设五个项目:公共实训基地二期项目建设、川南就业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就业和培训标准体系建设项目、“1000人创业计划”项目建设、“能力结构发展计划”项目建设;实现八个方面的突破:小额担保贷款有突破、基层平台建设有突破、“新三化”建设有突破、培训机制建设有突破、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有突破、积极就业政策实施突破、失业保险促就业有突破、开发就业有突破。
20xx年主要工作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8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5500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500人,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内;创业培训20xx人,再就业培训100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6000 人,其中新增扩面 10000人,全年征收失业保险费4000万元。
一、贯彻《就业促进法》,取得三大进步
(一)宣传《就业促进法》,依法促就业取得进步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介和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抓好《就业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积极推进充实和完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促进就业的责任,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有效发挥齐抓共管促进就业机制的作用。
(二)实施《就业促进法》,就业目标责任制推进明显进步
全力实施就业促进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搞好就业服务,抓好再就业培训,切实增强劳动者就业及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就业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增加就业目标考核内容,增加目标管理分值,实行就业目标管理进度通报制度、实行就业目标管理专项督察制度、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落实《就业促进法》,基础工作全面进步
以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契机,以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为中心内容,整合资源,夯实就业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调查、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推动就业备案制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失业预警制度等为内容的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二、施统筹城乡就业,凸显三个成效
(四)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凸显平等就业成效
积极实施劳务输出“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我市劳务品牌。加强驻外劳务机构管理,加强输入、输出地合作,探索“四位一体”(培训—转移就业—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保险—维权)的工作模式。贴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开展“20xx家乡温暖活动”,为外出务工人员建卡立档,实施动态管理,帮助增强维权意识。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对“校村联合”、“校企联合,订单培训”、“输出输入地联合,定向培训”等工作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大力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积极扶持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切实实行城乡平等的免费就业服务制度。
(五)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凸显市场建设成效
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探索构建有形的人力资源市场,实施以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建设。
(六)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凸显体系构建成效
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成“三级组织机构”、“四级服务网络”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格局。推进就业服务功能多元化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输出派遣产业,建立劳动力储备基地与用工基地的有效连接机制,实行有序输出,变输出人员为固定资源,加快劳动力资源向劳动力资本转变的步伐。
三、建设五个项目,狠抓三个创新
(七)建设五个项目,改善公共就业服务条件
一是公共实训基地二期项目建设
准确定位,理清思路,审慎而着力地推进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工程建设。完善一期工程建设硬件条件和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快二期工程建设调研、评估、论证,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把××市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全省一流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
二是川南就业培训基地项目建设
整合培训资源,面向川南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在市就业训练中心建立川南就业培训基地。探索建立就业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的整体功能发挥的机制,探索
市就业局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路第2页
建立区域培训基地城市培训资源共享机制。
三是就业和培训标准体系建设项目
职业培训是政府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最根本的措施。要建立以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系统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率先实现素质就业,争取加大财政资金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力度,完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引导支持相结合,调动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城乡劳动者多层次需求的培训制度,开展城乡"两后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对企业农民工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四是“1000人创业计划”项目建设
以加强后续服务工作为重点,构建以创业培训为基础,将创业扶持政策与创业服务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选择创业人员,建立创业项目指导机构和专家指导组织,确定创业项目推荐目录,匹配创业扶持政策。启动“1000人创业计划”,年内扶持1000人创业,促进创业城市建设。
五是“能力结构发展计划”项目建设
结合实施统筹城乡就业“能力结构发展计划”,积极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项目。重点推动就业培训发展项目,大力实施转移培训工程、推动创业培训计划、劳务品牌培训计划。
(八)狠抓三个创新,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形象
一是创新灵活就业管理方式,组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互助会
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开展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灵活就业人员申报制度。建立社区灵活就业者互助会,通过互助会开展对灵活就业者的管理、培训、就业互助等相关的就业服务。
二是创新创业促进形式,建立创业者协会
以现有的创业典型为骨干,建立行业为支撑的创业者协会。对以创业者提供培训、沟通、政策支持等帮助,挖掘创业成功者帮助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开展创业活动。
三是创新就业管理手段,建立个人就业与失业代码
以推动就业实名制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对进行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参加培训、实现就业、进行创业等的区域内城乡劳动者实行统一的、跨部门共同使用的个人就业代码制度。确保就业与失业管理规范,享受政策无遗漏。
四、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八项工作
(九)突出三个重点,实现工作转变
一是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实现团队面貌的转变
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管理组织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加强就业局班子建设,使之形成高效、廉政、团结、务实,具有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建立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开展对基层就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努力打造职业指导、职业分析、劳动保障协理和创业培训“四支队伍”,提高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有效地推进自身免疫系统、内部制约机制建设,继续完善《××市就业工作规则》,全方位提升管理科技含量,明确责任,杜绝违规行为,以保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稳健发展,推动就业服务系统队伍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
建设和谐团队,加强内部沟通,增强互信,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开展以关心职工政治、工作、生活为内容的和谐构建活动,全面实现团队的面貌转变。
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就业服务手段转变
进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力争年内覆盖到全市重点乡镇(街道)和示范社区(村)。不断完善和延伸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和增强就业服务网站的页面和功能。
三是以就业和失业管理为重点,实现就业成效评估的转变
探索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完善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季度分析和制度,积极开展城镇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抽样调查活动,完善多渠道信息采集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和作用,推进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
(十)推进八项工作,突破工作现状
一是小额担保贷款有突破
创新小额贷款机制,强化区县管理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扩大贷款对象、扩大贷款规模,积极推动创建信用社区建设工作。以小额贷款为创业资金支撑,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
二是基层平台建设有突破
强化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90%的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所;50%的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35%的村建立村级就业服务平台。
三是“新三化”建设有突破
认真实施《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逐步统一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标准,全面开展评估活动。
四是培训机制建设有突破
加快我市公共实训基地二期项目的建设,为更多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技能实训服务,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本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乡统筹就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建成川南就业培训基地,积极引导各类培训力量,吸引市内外培训机构参与,构建以××本地需求为主,面向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培训基地。
五是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有突破
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做成服务民众的品牌,分时间段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针对不同群体,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补贴,确保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开发和储备一批适合困难群体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全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0个。建立“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对新产生零就业家庭,做到“产生一户,消除一户”。
六是积极就业政策实施突破
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的就业政策,完善职业介绍补贴办法,落实免费服务资金;同时,积极促进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等政策落实。
加强《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管理,建立和完善持证人员的再就业与跟踪服务制度。加强劳服企业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企业吸纳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及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认定力度,鼓励和引导其吸纳安置失业人员和其他劳动者就业再就业。
抓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确保全市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就业困难对象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对象受理援助申请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
七是失业保险促就业有突破
深入开展失保扩面行动,重点推进非公有制单位参保,积极探索农民合同制工人与城镇职工同等履行缴费义务、享受同等待遇的办法,进一步推进失地无业农民工参保工作。完善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失业保险预警机制,增强基金统筹调剂能力,确保失业金的发放。加强基金管理,加强内部监控机制,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基础工作,将征收、清欠、扩面、审批、发放等工作逐步纳入微机管理,提高失业保险服务水平。加大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改制工作。
积极争取在失业保险促就业上,通过失业人员管理、培训、职业介绍和扶持等,实现促进就业有新的突破。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社区居民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把社区建设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早在2004年5月,石家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下发了《关于印发创建双百社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市内五区开展创建"100个充分就业社区"和"100个社区就业安置基地"(即双百社区)活动,并制定了实施方案。
今年上半年,省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市在创建"双百社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完善了《石家庄市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实施方案》,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工作目标更加具体,活动内容更加充实,措施更加得力。在创建活动中,着重抓了三个关键环节工作:一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合理地"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社区内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如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双失业、单亲等就业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90%以上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4050"人员实现就业;90%以上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95%以上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等。二是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是搞好创建活动的重要保证。为推动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市各级政府把创建活动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区(县)两级政府都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明确了市及各县(市)、区街道平台机构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市级部门主要负责方案制定、出台标准及评估验收;区(县)级主要细化工作内容,制订工作计划和业务指导;街道平台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三是典型引路推动创建。在创建活动中,我市以先进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这项工作我们从桥东区抓试点开始,桥东区在创建活动中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被列入区委区政府2006年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区委区政府定期听取关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工作汇报。区人大、区政协领导列席参加,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重视。元村社区强化"三个意识",以"六个一"活动为载体,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充分就业社区台帐,坚持"三个到位",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在社区内实现了充分就业,为全市做出了榜样。今年8月25号我市在该社区召开了"石家庄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现场经验交流会",省厅、市劳动保障部门及部分县(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桥东区政府、桥东区就业局、元村社区分别做了经验介绍。现场会通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小额贷款诚信创业网点和社区经济实体参观,使与会人员受到了很大启发和鼓舞,明确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概念和工作思路,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干劲儿,为全市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为抓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多项活动,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工作。
(一)开展"千名下岗失业人员进社区"活动。我们将100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私营民营企业作为再就业安置基地进入社区,享受再就业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大龄的、无技术专长的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就业。例如,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且经济效益好、在石家庄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就业潜力大的长安社区老年公寓、青园爱心月嫂服务中心、桥东区东方亦英美容美发学校、转岗嫂子饺子店、新华区幼儿园、三木净菜服务社、裕华区玉洁家政等私营民营企业进入社区后,实行统一挂牌管理,由于这些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技术含量低,使1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在这些基地里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
(二)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经济。依照"服务化、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的原则,全市所有街道办事处均成立了社区服务总公司,作为街道经济与社区就业的重要结合点,已经成为石家庄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就业的重要拉动力量。例如青园街办事处在社区成立的服务总公司,包括幼儿园、家政服务部、安居装饰部、利远网络部、月嫂服务部、新星物业部、保洁部、中介部、医疗部等,刚成立时拥有员工115人,其中80%以上为下岗职工,截止目前,总公司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10名,其中公司直接安置890人,介绍安置620人。被社区居民称之为"群众生活的110"。
(三)与私营民营企业结盟。市政府与座落在社区或社区周边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安置潜力相对较大,且愿意接受政府就业指导的私营民营企业缔结再就业联盟,从"放开、鼓励、引导、规范、服务、保障"六个方面制定政策,减少了在市场准入、办证年检、税费减免等诸多繁杂环节,提供政策、法律、技术、信息援助等方面的服务,要求他们建立空岗报告制度,实施再就业。如长安区就业服务局以区政府名义发出了"致辖区企业的一封公开信",与近200家规模较大的私营民营企业签订《再就业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对再就业困难群体"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的活动,2005年度,这个区的私营民营企业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90名。
(四)开发公益性岗位。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政府投资相继开发了治安巡防、交通协管、劳动保障协管、社区消防、园林绿化、卫生保洁、环境绿化、初级保健、管道维修、家政服务等公益岗位5500个,安置了大批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使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如我市桥东区根据社区居民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形成了开发"三保"(保安、保洁、保绿),发展"三托"(托老、托幼、托病),推行"三大服务"(家政服务、配送服务、公共管理)的社区就业模式。今年以来,仅桥东各社区实现就业的人员达到826人。
(五)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市制定了《石家庄市关于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方案》,按照"真情、高效"的服务标准,广泛开展以"零距离、面对面"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再就业援助活动。以区、街道为单位组织开展"再就业服务社区行",带着岗位,带着政策,带着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关爱走进社区。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就业服务与社区居民实现"零距离"对接,职业介绍与求职人员"零距离"接触,公益性岗位为"4050"人员"零距离"提供。市就业服务局局长张增根同志率先垂范,他在新华区入户走访时发现了田同和这家特困零就业家庭,便设法将其安排在和美物业管理公司就业。6月29日桥东区通过开展"迎七一送岗位"就业洽谈会暨特困党员就业援助活动,为"零就业家庭"及特困群体提供岗位2178个,达成就业意向1650人。
(六)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构建诚信还贷体系,确保社区就业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近三年来,在我们大力宣传和帮扶下,很多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但有些人由于诚信意识淡薄,不能及时归还贷款,严重影响了信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我市出台了石家庄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意见》,从建立信用社区入手,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加强城信教育活动,从道理上促动。我们利用社区板报、橱窗、再就业回音壁、再就业联系卡、就业服务网站,以及全市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发放诚信教育宣传单1万多张,加强对申领小额贷款人员的诚信教育,让其明白国家的贷款政策,富了自己不能忘了更多需要帮扶的人。二是建立定期回访制度,从工作上推动。建立再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实行"回访本人、回访单位、回访家庭"三回访制度,及时了解贷款人经营状况,对有还款能力的,督促其按时还贷,对诚信度高的网点我们授予"小额贷款诚信创业网点"铜牌,鼓励他们诚信经营,督促他们及时还贷,为贷款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帮助贷款人解决经营难题,从感情上打动。在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努力"的服务理念,对经营确实有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不横加指责,而是主动帮助他们查找症结所在,转变经营思路,改善经营环境,尽快走出困境,以便及时还贷。如桥东区实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以来,共有113名下岗失业人员拿到了小额担保贷款,截止目前,到期还款率达到87%,这与构建诚信体系是密不可分的。
(七)启动"小老板培育工程"。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全市启动了"小老板培育工程",以实现"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通过向学员系统地传授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方法,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掌握创办企业的运作程序。为了帮助学员解决"选择创业项目"和"规避投资风险"两大难题,通过市专利局、发明协会等不同渠道征集、筛选了可供向学员推荐的创业项目,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对学员选定的创业项目进行具体的市场论证和企业策划指导,帮助有创业意识的下岗失业人员当上小老板,实现"一人创业带动群体就业"的倍增效应。截止今年6月份,全市共举办创业培训班211期,培训学员7500多名,成功创业的学员达6000余人,约占参加创业培训人员总数的80%。石家庄胜利服装厂失业女工阎潇,失业后曾摆过地摊、打过零工,但屡闯屡败,参加创业培训后,再次创业,成立了一家月嫂服务中心,自己当上了小老板,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她的企业还使180余名大龄下岗女工实现再就业,其业务范围辐射京、津、冀、晋等地。
(八)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引店进社区。今年7月13日召开了河北邱氏科贸有限公司废水利用、灭害系列产品连锁经营店进社区新闻会,预计开发社区岗位500个。同时,与大松电动车有限公司进社区开办"夫妻店"工作已经启动。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全市通过政策支持社区服务型企业吸纳就业3351人,通过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18295人,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困难人员就业5500人,还涌现出一批创业明星。目前,全市共创建社区经济实体19891个,安置就业人数79564人。社区就业已成为我市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必将获得丰硕成果。
三、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设想
1.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其中国税部门组织的地方税收增长13%,地税部门组织的地方税收增长17.5%,财政部门组织的地方税收增长-4.2%。
直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改革,完善财政监督。
3.完善“乡财县管”,加强县对乡镇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管。
4.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48%。
直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6.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20*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做好准备。
责任领导:程志明张家顺
直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7.搞好杏花营工业区规划和项目入区工作。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实工业项目。抓好汇源三期项目。
直接责任单位:开发区管委会
8.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9.做好军队转业干部接收安置工作。
10.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直接责任单位:市人事局
11.完成22家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
直接责任单位: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12.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制定全市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建立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
13.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搞好政府立法和行政复议。
直接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
14.要建立文化产业、服务业、物流业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统计制度。认真做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各项工作。
直接责任单位:市统计局
15.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在公共服务部门和单位全面推选办事公开制度。
直接责任单位: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16.建立和完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直接责任单位:市审计局
17.做好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十一五规划制定工作,加快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
直接责任单位: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
18.深化万人评议机关活动。
直接责任单位:市万人评议机关领导小组办公室
19.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无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发生。
20.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直接责任单位:市监察局
21.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划行政审批事项。
22.积极整合行政资源,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健全行政服务大厅功能,精简办事程序,切实履行服务承诺。
直接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
23.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4.继续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坚持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带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落实。
直接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五县五区政府
二、市长级干部张家顺同志负责的工作
1.继续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搞好“校校通”工程。
2.巩固并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狠抓“三保”政策的落实。
3.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搞好校园安全管理和省市示范性高中建设工作。
4.保持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在99%以上,初中在97%以上。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完成高中阶段招生计划5.5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中招生3.3万人左右,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2万人左右。
5.完成全市成人职业培训53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50万人次,城镇在岗职工培训2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完成转移培训2.5万人。
6.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长效保障机制。
7.大力支持河南大学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争取实现*大学、*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院校*科技学院。
8.整合优化市区教育资源。
9.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得到保障。
直接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三、市长级干部席建国同志负责的工作
20*年全市公路建设投资总额目标为25亿元,道路运输生产平均比上年增长3%。
1.年内完成郑开城市通道*境建设工程。其中,新建段8.7公里,拓宽段5.37公里,总投资1.17亿元。
直接责任单位:市东西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
2.年内完成大广高速公路*东连接线工程。建设里程10.99公里,投资1.3亿元。
责任领导:席建国王学杰
直接责任单位:市东西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
3.大广高速黄河大桥段和*至通许段要分别完成8.1亿元和9.5亿元的建设投资任务。确保整个工程分别于20*年12月和11月底建成通车。
4.干线公路建设要利用好省里切块给市里的资金,安排好大、中、小修计划,力争多上一些大中修项目,确保公路养护好路率达到或超过省下指标。
5.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三年实现村村通”的目标任务。
6.建成80个乡镇汽车站和400个行政村招呼站。
7.年内完成交通规费征收3.5亿元,同比增长103%。
8.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4187万人,客运周转量25.3亿人公里;货运量3738万吨,货运周转量28.9亿吨公里。
直接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四、副市长孙丰年同志负责的工作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2.全市粮食面积发展到640万亩,粮、棉、油总产争取达到200万吨、6.5万吨、33万吨;发展优质小麦190万亩,优质玉米80万亩,优质水稻11万亩,优质花生65万亩,无公害瓜菜25万亩。水产品产量1.9万吨;农产品优质率达到37%。
3.加快造林绿化步伐,重点抓好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县建设、国家级防沙治沙示范市建设、环城防护林、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农业综合开发治沙工程和外资造林项目。营造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50万亩,成片造林10万亩,林业育苗0.5万亩。完成年度12.03万亩造林绿化任务。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0000座,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10%。
4.制定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龙头企业达到11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20个。
5.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不违反规定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和项目,不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或恶性案件。
6.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力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进展。
7.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继续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支持,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直接责任单位:市农林局
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下。
直接责任单位: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9.抓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点工程。全市计划新打机井1000眼,新发展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面积1万亩,发展改善引黄灌溉补源面积5万亩。继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抓好涡河、贾鲁河、黄蔡河骨干河道整治和赵口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农业灌溉三期工程。
10.继续抓好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做好河口村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直接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11.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完成土地治理任务2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2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3.3万亩。脱贫人口3.5万人,完成整村推进村50个,劳动力转移扶贫培训6000人,确保4.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其中解决温饱人口0.87万人。
直接责任单位:市农综办
12.发展规模养殖示范小区。高度重视禽流感防控工作,完成县级畜禽防疫站建设任务。重点实施皓月集团肉牛项目、华中畜禽物流项目、温州海螺集团3000万元投资等项目。
13.积极推进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黄河滩区、豫东平原发展规模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支持重点区域肉牛肉羊产业带、瘦肉型猪和禽蛋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14.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完善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预案,加快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成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直接责任单位:市畜牧局
15.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市计划完成机耕面积480万亩、机播面积370万亩、机收面积270万亩。
直接责任单位:市农机局
16.积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深化优抚安置改革,做好双拥工作;做好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社区建设全面发展。继续强力推进殡葬改革,力争全市平均火化率达到60%以上。
17.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确保低保资金按月足额发放;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18.积极支持部队和国防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关心和支持驻和武警部队建设。认真落实军人优待怃恤政策,做好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19.发展慈善事业。
直接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20.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强力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
直接责任单位:市残联
21.搞好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和综合治理。
直接责任单位:市河务局
五、副市长孙继刚同志负责的工作
1.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控制在15%以下;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0%;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在上年基础上增长18%,亏损企业亏损额占利税总额的比重低于18%。
直接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2.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增长30%;利用内资119亿元,比去年目标任务增长10%;对外贸易出口总额7882万美元,增长16%。
3.积极参加第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长珠闽投资贸易洽谈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等招商活动。
直接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4.以羊洋集团、正大公司、铁塔橡胶集团、*联合收割机厂等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改革力度。适时推进一批企业破产。做好已改制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继续推进一批中小工业企业的下放工作。
直接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工发局
5.投资3000万元以上续建和新开工业项目38个,总投资74.4亿元,20*年计划投资31.3亿元。
直接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6.20*年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分别比2005年下降10%;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与2005年持平;全市万人死亡率控制在0.81以内;亿元产值死亡率控制在1.08以内;确保全市不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
7.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集中力量治理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及消防安全等领域和人员密集场所的专项安全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直接责任单位:市安监局
8.引导新上工业项目和搬迁企业向工业区集中。
9.支持开药集团、天地药业、康诺药业、前锋制药厂、河大制药厂等企业技术改造。以空分集团、仪表有限公司、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提高专用设备制造水平。整合汽车配件、空分设备、空间结构和预应力设备等生产能力,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加大对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充实资本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直接责任单位:市工发局
六、副市长吉炳伟负责的工作
1.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74亿元,增长14%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2亿元,第二产业完成208.5亿元,第三产业完成14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是28∶42∶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增长3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
2.进一步修订编制并执行好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3.今年全市共安排113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省定重点建设项目13个。对113个全市重点项目进行跟踪问效,确保在20*年完成投资73亿元的工作目标。
4.抓好“郑汴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5.国债项目和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按计划完成。
6.加快尉氏县、兰考县、通许县纺织工业带建设,支持尉氏棉业集团、天隆纺织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
7.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8.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促进优势产业发展集聚。在郑汴城市间连接通道沿线展开产业、商住、文化和生态建设布局,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
9.积极支持和引导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城市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支柱产业,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10.增强改革主动性,进一步细化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改革任务和措施,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效益。
直接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1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42万人,其中,“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人数0.8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5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征缴养老保险金5亿元,失业保险金3500万元。输出劳动力100万人次,培训农民工15万人,其中免费培训5万人,劳务收入突破50亿元。
12.加强农民工培训,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整合培训资金2000万元。加强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建设,力争使我市境外劳务输出有实质性进展。
13.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14.充分发挥新建的104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全力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15.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达到100%)。
直接责任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6.全年游客接待量增长15%,达到18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人数突破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18%,达到60亿元;旅客投诉率控制在0.5‰以内,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17.对全市19家旅游景区(点)进行改企转制、战略重组、资源整合和整体包装。
18.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建设,开发县郊旅游资源,丰富“夜游*”活动,
19.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加快旅游产业化步伐。
20.进一步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红色旅游,精心打造少林寺—龙门石窟国际化旅游品牌,积极培育旅游骨干企业集团。
直接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21.强化药品、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工作,搞好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GMP、GSP认证后的跟踪管理。切实加强农村“两网”建设。探索建立双重督导机制,强化实施食品放心工程。
直接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局
22.切实搞好汴西新区的电力规划保障工作,尉氏周庄、兰考枣林新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丰收变电站、金明池变电站扩建工程按期完工,积极做好通许厉庄、杞县孔庙和*县世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可研立项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直接责任单位:市供电公司
七、副市长陈国桢同志负责的工作
1.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组建文化企业集团。
2.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开发利用书画、盘鼓、木版年画等文化资源;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带动战略,策划创作一台雅俗共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台艺术节目;积极推动东京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完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论证和评审工作。
3.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重点抓好郑州等5个综合试点城市和13个试点单位的文化体制改革。
直接责任单位:市文化局
4.深入实施“科教兴汴”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好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确定的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试验站等四大科研基地,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
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
直接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6.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各项工作;认真做好市第五人民医院病房楼和卫校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工程,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要建成使用。
直接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7.切实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确保节目安全播出,搞好广播电视塔公园开发建设工作。
直接责任单位:市广电局
八、副市长王学杰同志负责的工作
1.高标准做好杏花营工业区、汪屯工业区、边村工业区、黄龙工业区和尉氏县、兰考县、杞县工业区的规划工作。
2.8个省定重点镇要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以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带动城镇发展。朱仙镇要高标准制定相关规划,恢复建设千年古镇。
3.今后,除政府主导的*发展急需的项目以及政府划定区域内群众生活急需的、不易开发地段的危旧房改造项目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外,其它房地产开发项目包括黄金地带的危旧房改造,不再给予优惠政策照顾。
4.以城市规划为龙头,搞好城市建设
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2010),20*年3月底完成;编制宋都古城复建规划;编制汴西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汴西新区工业区、中央大道两侧、行政区、教育园区、大梁路两侧以及其他重点街区、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水系三期规划;编制城市设计方案。对城市重点街区、重要地段规划深入进行城市设计,范围包括车站广场、徐府街、刘家胡同、双龙巷、法院街北侧、龙亭东湖东岸、护城大堤至马家河、滨河路南侧、*府周边、鼓楼街、寺后街、自由路、瓮城广场、孙李塘东侧、西北湖等地块;分别成立*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市绿化规划专家委员会等机构。
5.完成杏花营新区1至6号道路工程、夷山大街和黄河大街南北延伸工程。
6.完成黄河风至大梁门道路罩面、东司门至曹门景观整治和以及启动汴西新区大梁路两侧南北干道项目。
7.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8.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直接责任单位:市建委
9.加强土地管理,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用地需求
(1)采取积极用地措施,全力保障招商引资项目和市重点项目用地,近期将加快杏花营、南郊等土地的依法报批工作。
(2)大力开展“空心村”、砖瓦窑、废弃地三项整治,置换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再度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平衡。
(3)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供应新机制,调控土地供求关系,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为城市建设积累资金,实现土地收益9000万元。
(4)积极筹措土地储备资金,盘活城市存量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有计划地成片储备开发老城区急需拆迁改造土地。大力推进西区、北区成片土地的征用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工作。
(5)严格土地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贯彻落实好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决杜绝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10.全年关闭实心粘土砖瓦窑厂54个(其中上半年关闭22个,占全年目标任务40%),新增新型墙材产量完成1.62亿标块(20*—20*年目标任务的50%),自7月1日市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11.认真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直接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12.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
(1)建立奖惩制度,定期对各区和有关部门的市容、环卫、市场等项工作进行评比,授予红、黄、黑旗,并与经济利益挂钩。
(2)加大对主次干道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乱贴乱画、乱拉广告、乱摆乱放等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
(3)强化规划监察,严格控制全市大街干线、旅游景区的建筑风格和色彩,确保无违法建设行为出现。
(4)重点抓好主次干道、城市河湖和排水管网的养护和管理,提高城市防洪防汛能力,搞好路灯亮化设施维护,巩固亮化成果。
(5)让广大市民用上放心气、吃上放心水、坐上放心车、走上放心路,游上放心园,办好12319服务热线,提高服务质量。
(6)巩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我市绿化覆盖率。今冬明春要改造东京大道、金明大道转盘、解放大道、中山路、河大东门等重点部位的绿化。
(7)深化公用行业改革,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市污水处理中心改制今年年初完成,供水、公交、环卫、园林改革明年底完成。
(8)垃圾处理场工程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明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13.续建西区排水管网改造、环城公园一期工程、西区公交场站建设、西环路泵站建设工程。
14.完成改造背街24条、苹果园排水改造工程。
直接责任单位:市城管局
15.五县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明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16.加快管网配套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争取69个在建污水处理项目全部建成,全面开工其余28个县的污水处理项目。争取再开工建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继续实施省辖市供排水、燃气等管网扩建工程,抓好一批县城供水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完善公交场站等配套设施。
直接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建委城管局
17.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1)重点加强惠济河、贾鲁河等出境水的治理,确保达标排放。西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进水量要达到70%,东区污水处理厂20*年年底试运行,垃圾处理厂20*年年底建成。督促有关部门和各县按照省下环保责任目标要求,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环保目标。
(2)进一步抓好市属企业的治污工作,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凡不能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治理或关闭。继续严查“十五小”、“新五小”和其他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做到发现一起,取缔关闭一起。继续巩固整治燃煤锅炉成果,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严控饮食业烟尘油烟污染。
(3)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干线公路和风景区沿线公路两侧的点源污染治理。做好黑池、柳池污染源的清理和环评工作,保护好饮用水源地。
18.完成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确定的目标任务。
19.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对沙颍河等6个(涡河、贾鲁河、惠济河)污染较重的流域和辉县水泥群等5个局部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实行环境综合整治。
直接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20.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汛、人民防空和防震减灾工作预案,建立工作机制和紧急救援体系。人防应急预备队扩大至10个。增加地震监测的密度,做好震情跟踪和预报工作。
直接责任单位:市城管局人防办地震局
21.放心、放开、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全市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增加值增长16%以上,实交税金增长15%以上。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以上,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52%以上。
(2)深入贯彻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进一步优化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出台我市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3)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协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创业辅导、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
(4)健全和完善民营经济考核办法,把民营经济发展列入对各县区、乡镇(办事处)的责任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考核奖惩办法。
直接责任单位:市工发局
(5)认真抓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加大对医疗、药品广告及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继续开展打击传销工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推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开展消费维权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直接责任单位:市工商局
22.办好花会。
直接责任单位:市菊会办城管局
23.续建东区污水处理厂工程、水系二期工程。
直接责任单位:市发展投资公司
24.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鼓楼复建和地下工程。
直接责任单位:市人防办
25.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鼓楼街、寺后街道路景观整治工程。
直接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建委
九、副市长刘玉虎同志负责的工作
1.继续加大重点工程和企业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建设优化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
2.继续开展严打斗争,以“打现行、破大案、打团伙、追逃犯”为重点,深入开展“命案侦破”、“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
3.积极推进基层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实现警力下沉,加强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完善网格化三级巡逻机制,建立动态治安特点和警务实战需要相结合的勤务运作机制,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大力提高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等组织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的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
5.抓紧抓好反恐怖斗争的各项工作,切实提高有效预防、坚决打击、妥善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6.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引发的和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制定相应的处置策略和战术,提高处置水平。完善各类处置预案,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始状态。
7.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社区消防和农村消防工作,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加大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力度,确保全市火灾形势平稳。
8.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目标,大力整治道路交通秩序,搞好交通专项治理,狠抓工作措施落实,努力实现交通事故四项指数稳中有降,重大事故减少,杜绝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直接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9.重点抓好基层司法所建设,切实改善司法所的基础设施,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司法所管理体制,完善基层司法所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10.全面拓展法律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切实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1.加强法律援助,依法保障公民特别是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8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动力,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信心,团结拼搏,有效化解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在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328亿元,增长1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增长39%,总量由第六位进到第四位,增速名列全省前茅,其中地方收入23亿元,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增长47.5%,增速全省第二,也是2005年以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3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增长21%,增速居全省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亿元,增长23.6%;新增就业1.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8%和6.35%,完成省控制指标;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344天;人口出生率8.23%。,保持低生育水平。总的来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高、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我们办成了xx至xx高速铁路与xx至xx城际铁路在xx交汇这一事关长远的大事,建成和开工了一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为加快xx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我们实施了一批群众多年期盼的民生工程,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等举措在全省率先,为低收入家庭建立动态价格补贴机制的经验在全国推广。我市还顺利通过了作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验收考评,获得了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省首批文明城市等称号,社区卫生服务等在全省领先,第十届中国(xx)青铜文化博览会成功举办,xx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全市人民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年来,我们主要推进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沉着应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针对年初以来物价过快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情况,强化经济运行调节,进一步完善工业强市政策体系,全年兑现扶持企业发展资金达2.3亿元,清理并削减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605项、减少征收费用6000多万元,及时协调解决电煤供应等供需矛盾。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及时组织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问题;迅速落实1亿多元资金,增建担保机构2家,增加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和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规模,全年新增各项贷款45亿元,贷款增量、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三,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措施得法、应对有力,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7户,完成增加值187.1亿元,增长15.8%。坚持不懈地谋划和储备重大项目,通过安排专门补助等推动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全年共获得国债和补助资金3.7亿元,成效显著。
积极打造千百亿产业。支持xx有色控股公司有效整合铜矿等资源,金隆35万吨电解铜扩建工程竣工,精达与美国里亚公司合资的6万吨电磁线项目进展顺利,全威铜业25万吨铜线杆、浩荣电子600万张覆铜板一期、超远72万平方米印制电路板等重点骨干项目建成或开工建设,千亿元铜产业建设成效明显。铜化集团与德国布登海姆公司10万吨精制磷酸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xx海螺日产1.2万吨和上峰水泥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相继开工建设,建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国电xx电厂两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投入运营,我省首台100万千瓦机组xx皖能电厂六期开工兴建,跨越我市的电力过江通道500千伏线路建成,1000千伏线路动工,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加快。电子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发放政策性补贴4683万元,兑现市级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260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14.6万吨,增长11.3%。新培育专业村(园区、基地)15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个,新增花卉苗木设施栽培小区、标准化蔬菜基地面积1700亩,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经营得到新的发展。积极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浦发银行xx分支机构、皖江农业合作银行获准设立,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引进交通银行取得积极进展,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营业。粮食储备加工物流园区项目实施顺利,江南文化园一期、绿源农产品大市场一期、xx大市场二期等工程相继竣工,逸顿国际大酒店建成开业。新增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房地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1家。通过赋予县区更多管理权限、加大民生共建和财税支持力度,推动县区加快发展;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开发区和循环经济园区,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推动园区建设,县区、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149亿元,占全市比重由上年38.7%提高到45%。
(二)开展全民大招商,推动改革大突破。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优化结构的关键举措来抓,加强组织领导,组建了专门的招商机构,实行严格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制定了鼓励招商、兑现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精心组织或参加了投资贸易洽谈会、徽商大会、厦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市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驻点招商,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招商氛围。全年新批外资注册企业5个,合同利用外资增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增长73.9%;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00亿元,增长71%;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8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同时,狠抓投资环境建设,通过完善土地征收管理办法、提高征地补偿金标准、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等综合措施,妥善解决征地拆迁难题,比较平稳地完成了近60万平方米房屋拆迁任务,接近前三年的总和,有力地促进了项目“落地”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34亿美元,增长16.4%,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二。全市首个公用型保税仓库及出口监管仓库获准设立。外事、侨务、外宣工作全面推进,与捷克乌斯季市等发展了友好关系,对外交往日益扩大。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围绕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在全省率先平稳地实施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了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市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探索建立“借、用、还”良性循环机制和保值增值的管理体制。拟定了财政体制改革方案,规范税收属地征管。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启动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试点、农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试点工作。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开展了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着力推进重点企业的改革,港务集团与××华集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重组框架协议;16户部门下划所在辖区企业改革进度加快。启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59家涉改单位中有40家完成改革任务。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扶优扶强,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全年新注册民营企业966家、个体工商户4630户,分别增长22%和16%,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继续提高。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率先创设了“金融超市”,累计融资9.4亿元;开发了动产质押等新的金融产品,初步建立起银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着力推进城乡大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环城北路、沿新大道、滨江大道等城市外环线建设,开工兴建西湖立交桥、青霞路立交桥等关键控制性工程,实施芜铜路、铜官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扩建工程,加快了构筑城市大框架的步伐。新火车站站房、站前广场动工兴建,陵江大道等总里程达33.4公里的12条道路全线展开,全面拉开了西湖新区大建设的序幕。继续改造提升主城区功能,完成了天井湖西湖驳岸整治、城东路路面改造和观湖广场玉带河三期工程,改造了xx长江大桥南引道和南大门环境,修建了笔架山广场人行天桥,整治了一批支次道路,天然气置换改造基本完成,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取得新进展。沿江高速全线通车,xx至xx城际铁路开工,xx至xx高速铁路、庐铜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xx港锚地一期工程、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投入运行,我市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研究出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成为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东部城区顺安片区等控制性规划编制完成,起步区建设开始启动;南部城区起步区建设规划工作基本完成。市财政投入1400多万元,继续推进新农村十项工程建设。完成了全市村庄布点等规划编制工作;建成了顺牌路和34公里通乡公路,兴建了天店路、钟顺路改造工程,开工了东联圩泵站、狼尾湖泵站、水库标准化建设、农村河道清淤整治等水利工程;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350户,解决了5.6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面完成,农村电网、通讯等设施继续得到改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狠抓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铜产业产学研合作联盟,与中科院、江西理工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签约并实施了3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户我市;中科大xx科技创业园二期投入使用,国家铜铅锌产品检测中心建成,搭建了省级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新的科技平台;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57项,其中高新技术项目38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19.2%;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工作,其中专利申请量273件,实现成倍增长;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政策,重奖了科技创新人才。在节能减排方面,全面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引导政策,完成了亚星焦化最后一座焦炉的关闭工作,拆除中心城区38台燃煤锅炉;组织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8项、重点企业污染治理项目11项,完成西湖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战略举措,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市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建设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有色循环经济组团120万吨铁球团、6万吨碳酸二甲脂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纺织服装城竣工厂房6.5万平方米,中信泰富新亚星焦化一期、方圆化纤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铜化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开工,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继续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动工,海螺低温余热发电、上峰余热发电、有色年处理4000吨铜阳极泥等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资源综合利用率、环境效益得到提高。
(五)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在省里实施18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增加12项内容,共投入3.8亿元,精心组织实施了30项民生工程,惠及66万多城乡居民。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困难群体就业优惠政策,积极为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就业提供帮扶,建立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机制;对3900多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850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及时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政策,妥善解决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完善了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提高了失业人员保险金、农民合同制工人生活补助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标准;城市与农村低保标准分别由246元/月和110元/月提高到261元/月和134元/月,人均救助水平保持在全省首位。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建立并实施了临时困难救助制度。为31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启动了全国残疾人示范市争创工作。投入4500多万元用于增加粮油储备和平抑物价,为低收入家庭直接发放价格补贴资金1100多万元。
在教育方面,投入近亿元,完成了计划安排的20所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改造,消除了2.28万平方米中小学各类危房(其中d级危房1.5万平方米),免除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扩大了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范围,并在全省率先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含离退休人员)发放了津贴。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得到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发展良好,高中阶段普、职教育学生比例保持均衡,xx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正式开工,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有新发展。
在卫生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100元,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受益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和医疗救助范围,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覆盖;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城区37.5万人受益,覆盖率达91.5%;年初确定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生服务所标准化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大通镇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市中医院新址建设正式启动。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提高了农村计生奖励对象的奖励标准。
在文化方面,建成了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室;完成了铜文化博物馆新馆规划选址工作;人民电影院建成开业,铜都广场公益性文化设施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在农村和市区建成了一批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了市第十届运动会暨第二届体育大会。
在住房保障方面,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1万平方米,改造危旧住宅13万平方米;铜矿老居民区改造、露采和郊区“两矿一公司”棚户区、铜钢公司和亚星焦化集资建房项目等按计划实施。落实实物配租房源571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633户,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六)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面对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千方百计保畅通、保供应、保民生、保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xx长江大桥成为雪灾期间我省连通大江南北的唯一通道。迅速有效地开展了手足口病阻击战和“问题奶粉”处置工作,把疫情等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视灾情为命令,全力以赴开展救援行动,立即派遣医疗、防疫小分队奔赴灾区,动员组织募集款物累计3437万元,积极落实对口援建任务,为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奥运顺利、百姓平安。全面加强公安“三基”工作,适时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打击行动,全市刑事案件发生率继续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加强“五五”普法工作,实施了法律援助工程。着力构建大格局,深入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和市、县区领导逐级下行联合大接访活动,推动形势明显好转,全年群众件(次)下降31%。扎实开展“解决问题月”活动,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并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文明行业、单位、村镇和社区创建活动。整体完成小区移交,完成21个社区亮化和一批小区整治工作,提高了社区专职工作者生活待遇并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增加了一线环卫工人工资,“四优”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投入2000多万元,整合客运资源,增加公交线路,更新和添购公交车辆。投资近1000万元,改善了环卫设施条件。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年度目标,新建广电转播台投入使用。开展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新编《xx市志》即将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防震减灾、地质、气象、双拥、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等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档案以及妇女、儿童、老龄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按时办结市人大代表建议203件、市政协提案258件,办理质量继续提高。我们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务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建立了领导现场办公制度和窗口首席代表制度,试行“两集中、两到位”和基本建设项目收费“一表清”制度,进驻中心项目由上年118项增加到225项,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达50多万件,行政窗口单位服务全面提速。开通了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实施了行政执法权力公开运行试点,促进了政务公开。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和财政专项资金审批程序,建立了统一的招投标中心,强化审计监督,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发挥行风热线、市民论坛等载体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进一步加大效能监察力度,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工作作风有了转变,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政务环境总体上有新的改善。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付出的努力非同寻常,取得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驻铜人民、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xx发展的省直各部门、兄弟市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市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市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企业自主创新、开拓市场、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对资源、价格过于依赖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暴露,部分行业和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经济增长面临严峻考验;由于主导产品价格下跌和增值税转型政策的实施,我市财政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下滑,给社会就业和城乡居民增收带来新的困难;由于历史原因,我市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比重高,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政府工作也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一些部门和少数干部主动配合、沟通协调不够,有的工作还停在嘴上、浮在面上,有的工作执行不力、效率不高,、铺张浪费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9年主要工作
2009年,是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一方面,我市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十分严峻,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有可能加深,未来的挑战有可能更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做好应对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局面的准备。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发展,我市的发展基础更为稳固,综合经济实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明显增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因素没有改变,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没有改变。同时,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我市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应对,趋利避害,奋发进取,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并为未来发展积蓄更多的能量。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和市委的部署,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抢抓率先发展新机遇,善谋跨越发展新举措,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为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初步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省控制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抓好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有效投入力度。统筹安排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50个,力争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以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全力以赴编报一批新项目,争取国家投资。着眼长远,加强项目谋划工作,组建若干个项目谋划小组,提出一批牵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力争“861”计划项目储备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强化对项目投资工作的领导,建立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着力推动项目前期、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和激励机制,做到市级领导、各部门、各重点企业都有目标任务。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实行县处级领导带队驻点招商,组织招商专员全脱产招商,聘请招商顾问重点招商。力争在铜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引进上有新的突破。争取引进2-3家在国内外有影响、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铜深加工项目,3-5家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三产类项目。继续加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加强协调,搞好服务,确保引得来、落得下、发展好。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80亿元、外资2.6亿美元,分别增长80%和30%以上。与此同时,抓好外贸基地与海关监管场所建设,落实鼓励出口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发矿产资源和开展投资合作。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和外宣等工作,组织开展好日全食天文观测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市知名度。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增长增后劲。牢固树立保增长首先要保企业的意识,千方百计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实行一企一策,用足用活政策,确保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价格等工具,继续发挥“百名干部进百企”作用,切实解决企业市场销售困难、融资瓶颈加剧、成本压力过大等实际问题,积极引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支持企业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国内市场和扩大出口。进一步清理削减行政事业性收费,增加收费透明度,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好上市工作,加大利用资本市场力度,支持企业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完善“金融超市”等银政、银企合作平台,力争全年各项贷款增加60亿元以上。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进一步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供需衔接,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加强创业指导,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信息、科技等服务,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继续打造“千百亿”工程。开工建设华纳电子铜箔、锐展变速箱、超彩钛白粉扩建、铜化精制磷酸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精达铜漆包线、超远印制电路板、xx车辆厂车轴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xx海螺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xx皖能电厂六期、中信泰富新亚星焦化二期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国电xx电厂二期、铜冠机械重型矿冶装备、三佳公司涡轮离心机、特种钢材、新型智能阀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鼓励有色、铜化、精达以及中小企业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契机,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开展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增加总量,增强竞争力。
(三)积极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保险业,力争再引进1-2家银行机构或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担保公司3-5家;探索组建村镇银行,完善农村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横港物流园区、新火车站片区物流园建设,重点支持3-5家专业物流基地,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积极培育信息、设计、创意、会展等新型业态,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
全面提升生活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老城区中心商务区及步行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落实促进住房合理消费的政策,推动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供廉租住房400套;加快老铜矿、露采棚户区改造,启动扫把沟区域、园林社区和立新煤矿等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家矿山公园、大铜官山主题公园等现代大型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铜文化、工业旅游等精品线路。落实“家电下乡”等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继续培育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四)继续推进城乡大建设大发展。强化以铁路为重点的交通枢纽建设。积极做好xx至xx城际铁路建设服务工作,努力推进xx至xx高速铁路、庐铜铁路前期工作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实施畅通工程,建成西湖立交桥、青霞路立交桥和沿江高速连接线,逐步打通“断头”路,消减“丁”字路,建设市区人行立体通道,开工建设铜都大道三期工程等,改造一批城市支次道路。加快西湖新区和东、南部城区起步区建设。建成新火车站站房及站前广场、太阳历广场,整治乌木山山体,打通沿新大道、环城北路西湖新区段和滨江大道北段等骨干路网,全面拉开西湖新区路网框架,同时整治西湖环境、启动西湖公园建设。开工建设东部城区起步区骨干路网和政务文化中心;启动南部城区起步区建设。继续推进环天井湖地区和滨江地区生活岸线整治,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
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城市供水、供气、供电、道路、通讯等设施与东、南部城区一体建设。加快天店路、钟顺路建设步伐。完成100公里河道清淤任务。建成西联圩、东联圩泵站。再解决3.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户用沼气等国债项目。实施一批中心村规划建设示范工程。完善为民服务全程机制,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开展“净化家园、美化环境”农村环境大整治行动,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让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推动县区经济加快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向农村流动,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到农村创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配套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园区。促进现代农业增产增效。培育“一村一品”市级示范村10个以上,新建改造标准化蔬菜基地1000亩以上,新增白姜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抓好粮油高产攻关、农机富民、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工作,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从今年起,取消涉农行政性收费,帮助农民减支增收。
(五)着力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创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级机构改革成果,适时启动县、区党政机构改革。实施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入划分,合理界定事权与财权。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行政性开支,实现机关公用经费“零增长”,建设节约型机关。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益。稳步实施增值税转型及资源税、燃油税改革,稳妥推进水、电、气等价格改革与垃圾、污水处理及排污收费改革。全面完成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制改革,积极搭建土地流转市场平台,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到30%以上。在东部和南部城区率先建立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和宅基地置换新机制。实行城乡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好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项目。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新增国家和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家以上,新增市级研发机构10家以上。增强中科大创业园孵化功能。推动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继续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市工作,加大专利成果产业化力度。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启动人才安居工程,努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适用人才和高端人才。
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完善和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强领导,改进服务,促进民间资本投向政府主导和鼓励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拓展空间。积极畅通货币信贷政策传递渠道,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安排1000万元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县区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和经营场所,为再就业创业和返乡农民创业提供平台。力争新增个体工商户4000户、民营企业1500家以上,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50家。
(六)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基础设施和入园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快发展,加大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投入力度。构筑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铜冶炼炉渣综合利用、磷石膏综合利用、有色余热发电等工程建设,力争再开工20个以上循环经济项目。完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循环经济示范市发展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污染减排及生态环境建设“双十工程”,开工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滨江循环园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成xx皖能电厂3#机组脱硫、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等工程,继续关闭和淘汰小化工、小煤矿、小球团等落后生产能力;实施钟顺河、红星河及其支流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狼尾湖和扫把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市细胞工程和环境惠民工程建设;组织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复垦整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做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七)突出抓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实施民生工程。按照保障类项目扩面提标、工程类项目惠及多数的原则,在省里实施28项民生工程基础上,增加17项(其中新增10项),实施45项民生工程,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1+2”工程,对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退伍转业军人进行就业培训,新增2万个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零转移就业农户和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帮扶政策。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由政府“埋单”,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再提高30元。实施“敬老工程”,完善城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残疾人、红十字和福利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
推进均衡教育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继续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校舍标准化建设,按防震要求对全市中小学校舍全面实施安全改造,新建和改造4.5万平方米。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设立引导资金,鼓励民办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xx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加强师德教育,提升素质教育。
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积极稳妥地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和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实施胥坝乡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加快市中医院新址建设。加强和规范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办好市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开工建设铜文化博物馆,启动图书馆新馆前期工作。新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体育馆新馆,办好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做好地方志、档案等工作。认真开展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八)坚持不懈地开展平安xx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和改进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继续开展领导干部下行接访和带案下访活动,建立和完善有效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良性机制。继续推进“五五”普法活动,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开展“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法治xx建设。
坚持安全发展。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健全重大安全隐患、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坚持公交优先,不断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公共交通发展与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开工兴建市地震信息中心和国家气象一级站项目,完成70%村级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实施食品安全工程,规范市场秩序,健全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推动和谐共进。进一步开展“四优”和谐社区建设。加大社区整治力度,全面完成社区亮化工程。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强对台和民族宗教工作。积极支持驻铜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推进民防疏散基地建设,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九)切实提高行政服务能力。深入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越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切实转变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多做有利于改善民生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事情,努力增强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实践,自觉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认真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提高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真诚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落实行政处罚(决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行政问责、过错追究等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真正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金融管理;金融决策生态学;内生态系统;金融环境;优化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3-0024-04
所谓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发展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作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金融决策活动日益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诸多生态因素的影响,致使决策难度不断增加,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因其局限性已经越来越不适合解决复杂的金融决策问题。而生态学的理论范式与金融运行中的由相关因素组成的系统环境在学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如同生态学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一样,金融生态学认为,任何一个金融系统也不能孤立于环境而存在,正确理解金融系统就不能脱离它特定的环境,必须把它放在与其环境互动的关系中加以考察Ⅲ。因此在金融学的理论研究中,完全可以借用生物界的生态理论和名词,以此来为公共金融学的理论发展寻找新的源生点。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把握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的特征与规律,并通过金融决策内生态的优化效应,增强金融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规范性,是我国金融决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生态学的金融决策技术分析
金融决策是公共金融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指金融领导机构或金融领导者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履行金融职能而进行的一种抉择对策及做出决定的活动与行为。金融决策在公共金融管理系统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系统的作用与成效如何,关键在于金融决策的正确与否。
作为公共金融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金融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当前,金融决策系统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内外各种要素的综合影响。金融决策环境的历史性变迁与金融决策系统原有格局、功能之间的矛盾,导致系统面临的不适应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决策生态中还存在诸多风险与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决策体制不健全、决策参与群体(生态种群)未形成协同合力、决策主体与内外生态要素缺乏互动、决策程序不合理、决策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对决策的系统性研究和循环性分析等原因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转换传统的决策思维,开阔决策视野,创新决策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的结构、内在机理与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优化决策生态的方法与途径,有效形成和发挥决策生态系统的优化效应,进而实现金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金融决策及其环境和影响因素可被视为一个具有生态学结构功能单位意义上的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金融决策作为一项系统性、动态性的社会活动,其生态特性在于:(1)金融决策中包含着人、信息、制度、技术等要素,深受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沟通网络、符号系统、金融构架等基本环境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这些要素和环境在生态学意义上即从种群、群落、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构成了金融决策生态系统。(2)金融决策始终处于协调运转的动态过程中,要维系这种动态性的平衡与良性循环,必须实现金融决策系统内外的能量、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这就如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其实质是在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分配的进程中实现生态效能的最大化。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金融决策,要转换金融决策的传统思维定势,树立决策生态观念,实现金融决策的理念重塑。长期以来,在“权力本位”思维的支配下,一部分金融部门的领导干部将金融决策视之为“金融首长负责制”制度条件下金融权力运用的具体体现,金融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和排他性较强,缺乏协同理念、环境意识与科学决策观念,“急功近利”、“长官意志”、“个别人或小群体随机拍板”等现象时有出现,这都严重影响了金融决策的效能与质量,也扭曲了金融决策“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价值取向。
金融决策活动从“随意性”和“非理性”的决策状态,走向科学、民主、有效的决策新境界,就要求决策者在金融决策活动过程中理性地把握和遵循生态学定律。作为现代金融决策者,须充分意识到金融决策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决策的主体、客体、目标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效应”;金融决策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与其他因素形成了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的格局;所制定的任何金融决策方案均不能有违生态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应对符合生态、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自然进程产生任何干扰。只有准确把握和依循现代金融决策活动这些生态学意义上的基本准则,金融决策活动才能符合生态法则,并获得决策生态系统的优化效应。
二、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金融决策生态系统是指在金融决策活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决策活动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沟通网、符号系统、金融构架等基本生态环境要素的总和。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内外两个层面:金融、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外部层面要素对金融决策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决策者、制度、技术等内部层面要素则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动态平衡,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
根据现实生态拟建的金融决策生态系统是决策生态核、决策内生态和决策外生态三个关系圈层的构成与集合,如图l所示。在该系统结构中,核心圈层是处于中枢地位的决策者和决策机构,亦即决策生态核;第二圈层是影响决策活动的直接环境圈,即决策内生态,包括决策生态种群、政策、机制、流程、信息、知识和技术等生态环境要素;第三圈层是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的外部支持环境圈,包括金融、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外部生态要素,是金融决策的外圈层生态环境,亦即决策外生态或原生态。
由于涉及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中诸如种群、制度、技术等核心生态因子,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在整体系统的三个圈层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通过自身要素的整合和优化,影响
和制约着核心圈中决策者的判断和选择行为,并推动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进而间接地对外生态系统要素产生优化效应。
在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中,核心圈的决策者虽具有主导和决定作用,但有其特定的运作范围,金融决策的制定、选择、执行、完善等有赖于内生态诸要素尤其是咨询辅助种群发挥基础作用。同时,决策内生态又是将决策外生态相关影响因素传输给决策者的重要纽带,从而为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经济基础、人文背景、金融秩序、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
从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三个关系圈层(决策生态核、决策内生态和决策外生态)的逻辑活动过程来看,决策者通过决策内生态中的利益博弈、规则约束和方法选择,形成科学决策,达致决策外生态的优化。在决策外生态优化的基础上,种群对决策者又会提出新的政策诉求,要求其继续通过发挥内生态优化效应来制定更好的政策,对决策外生态进行新一轮的优化。这是一个“涟漪”式正向放大、内外关系互动的过程,全部决策活动的价值导向是促进决策外生态中的经济发展、金融文明、社会和谐、文化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决策生态核以决策内生态为依托和平台,整合决策外生态的相关影响因素,促进以利益聚合、表达、协调为核心的协商和对话机制的建立,让各决策利益相关者“在宪法、法律、习惯与传统等框架或规则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在充分比较各种可能情况下,采取相应行动以获得满足效用最大化结果”,进而实现各个种群及其所代表的各社会阶层利益的良性互动与总体平衡。
三、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在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结构中,处于第二圈层的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作为中枢传递层,在整体系统中处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关键位置,对金融决策产生直接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因此,准确把握金融决策内生态的结构定位,切实发挥其对整个决策生态系统生命维系的功能作用,是保证金融决策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金融决策内生态是一个由“三层面七要素”构成的具体生态系统,如图2所示。
(一)种群层面:决策生态种群
在生态学意义上,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金融决策的生态种群是一个由金融管理部门智囊机构(如金融管理部门、研究部门、金融学院、社科院等)、高校学者专家、社会独立研究咨询机构、民意代表与利益表达机柯(如人大、政协等)组成的生态群落,其构成与关系整合的合理性和优化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核心圈决策者的行为。
生态种群动态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竞争博弈和协同共生,金融决策生态种群的动态发展同样也依循这一生态法则。在金融决策过程中,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各决策种群之间通过竞争活动,形成一种生态位分化和博弈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决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不断增强,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不断相适应,从而逐步趋向于一定的平衡状态。在这种平衡状态中,金融决策活动的协同共生是竞争博弈的一种高级形式的呈现,是各利益相关方在博弈中达到协调、协作与和谐的一种关系状态,具体又表现为系统自身的调节适应和动态平衡。
(二)制度层面:政策、机制、流程
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制度层面主要包括政策、决策机制和决策流程。从决策内生态系统要素关系及其整合的角度视之,金融决策要保障行之有效的现有政策继续发挥其功效,要在政策精神、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等方面与现有政策相契合,一项新的金融决策不能与正确有效的现行政策相冲突;对于因政策目标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政策局限性基本显现、政策主体认识不断深化而需要进行调整的现有政策,金融决策要通过增扩或缩减、合并或分解等方式对政策目标、政策实施方案和政策关系等方面做出调整;对于已经完全失去正面效用的现有政策,金融决策要通过政策替代、废止等方式来予以终止。
决策机制既是金融决策核心圈进行决策活动的制度基础,更是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的决策种群所形成的结构关系有机体参与决策活动的一系列规范。具体是指对决策和参与决策的责任主体、意见表达者与咨询者、决策监督者等方面的行为与关系所确定的规则规范。现代金融决策机制是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要素,其有效运作的前提是领导决策、公民磋商与参与、专家咨询和信息支持四方面的密切配合与有机统一。
作为生态流在金融决策内生态中的体现,流程是指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实现,它包括输入资源、活动、活动的相互作用、输出结果、顾客、价值六个构成要素。金融决策活动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运作过程,具体体现为按照“发现决策问题――确立决策目标――进行决策调研――制定决策方案――选择最优方案――组织监督实施”的金融决策流程进行决策活动。
(三)技术层面:技术、信息、知识
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的技术、信息和知识,属于决策方法与技术的范畴,只有充分掌握了科学的决策知识、丰富的决策信息和先进的决策技术,才能为决策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在科学知识应用上,现代金融决策活动集成运用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与人文知识等势在必行;在方法技术抉择上,改变传统的经验决策方法,采用和实施头脑风暴法、“决策树”法、德尔菲法等现代科学方法,运用现代预测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亦在现代金融决策活动中蔚为普遍。通过发挥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的技术、信息和知识的综合作用,有助于正确把握决策对象发展演化规律,预测和掌握系统内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决策评估,为优化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m。
金融决策内生态的三个层面对金融决策活动的基本诉求是不同的:种群层面要求活动体现民意诉求(民主化);制度层面要求活动体现规则诉求(制度化或法治化);技术层面则要求活动体现科学诉求(科学化)。惟有体现民意、遵循规则、方法科学的金融决策活动与行为,才能使三个方面的决策有机统一,进而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现代金融决策高境界。
四、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及各要素的优化效应
要有效发挥金融决策生态系统的优化效应,促进决策生态核、内生态与外生态各关系圈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真正达到金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关键在于实现内生态系统中种群要素、制度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有机契合和优化效应。
1.系统共振优化效应(金融决策整体生态系统)。共振一般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在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一个要素发生改变也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系统的优化在于改变某些不足要素和优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集成发挥正效应要素的作用,控制和减少负效应要素对金融决策目标的负面影响。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系统共振优化效应体现在三
个方面:一是金融决策种群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振。在金融决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通过利益聚合和利益博弈的方式在系统内产生利益共振,有利于形成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公共政策,进而使金融决策更好地体现民意性。二是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种群、制度和技术的三元共振。惟有三者发生了正效应共振,才能保证种群利益诉求在制度、技术的保障和支撑下实现法治化和科学化的表达。三是内生态系统与外生态系统的圈层共振。因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要素优化而产生的振动,必然会带动金融决策原生态发生振动,内外生态系统的共振效应,可以使正确决策的真正价值在金融、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得以体现。
2.民意博弈优化效应(内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和制度层面)。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社会机构和全体民众都要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所以,金融产品是金融力量与社会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在各利益主体博弈达到利益均衡的状态下所作出的决策,才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平衡态。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种群利益根据博弈规则相互博奕的系统。博弈优化具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可以实现民意表达“规制”渠道的畅通优化效应。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通过构建金融管理部门、社会、网络(论坛)等各种制度化的“公共通道”,在保证“民意流量”的制度前提下.使各决策种群的利益诉求可以畅通地输送到决策核心圈。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民意聚合方式的博弈优化效应。“公共通道”使包括公民个体在内的各社会群体都能在金融管理部门决策活动中集聚起来,通过制度化路径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促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注意平衡各种利益需求,达成一个各方共同接受的结果。
3.群协同优化效应(内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和技术层面)。运用生态学理论方法分析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问题,不难发现,诸如资源利用低效的“生态流”问题,要素关系不协调的“生态网”问题,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生态序”问题,仍然困扰着系统自身的优化。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在于依据生态学中协同进化理论,切实发挥群协同决策模式的优化效应。具体而言之,即以决策核心圈中的决策者协同内生态咨询辅助种群中的各机构、专家和公众代表为共同主体,以保证群体充分协商与沟通为制度规程,以金融管理为运作平台,以群(体)决策方法和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技术,建立基于决策生态流(程)的群体协同决策模式。有效发挥与利用群协同优化效应,可以加速决策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信息、能量利用和交换所形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运转,能够平衡流入量与流出量,保证内生态系统的“血脉”充盈和良性循环;可以加深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之间的利益关联与利益互动,促进决策生态因子的网络化发展,提高金融决策“生态网”的自构性和适应性;可以优化内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顺序,能够形成具备自适应、自催化的“竞争序”来保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优化,形成具备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系统的持续和稳定。
4.流程再造优化效应(内生态系统中的制度和技术层面)。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具有活力和张力,关键在于“生态流”的畅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体体现为生物链的稳定、生物网的平衡和物质流通管道)的顺畅。模拟构建金融决策的内生态系统,目的在于对生态系统进行仿生,根据金融决策的动力来源与制度安排,疏通和优化金融决策的“输入―输出”机制和公共政策生产的“流水线”,再造金融决策流程。金融决策内生态中的流程再造优化效应主要体现在:金融决策以长期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价值增值流程(使客户满意)的再设计为中心,运用生态系统科学的微观定位与精细作业方法,重新组合生态系统中的要素资源,建立首尾相接、整合连贯的业务流程,取代以往的各部门相互割裂或封闭的破碎性业务流程,强调金融决策完成的整合性与连贯流畅。目标是通过重新设计金融决策的流程,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方面的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改善的跃进,增强金融决策内生态系统的适应弹性和生命活力,形成金融决策的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从而对金融决策外生态(原生态)产生“正效应”,推动经济、金融、社会、文化、自然等方面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福祉。
五、完善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环境的对策
1.建立金融企业破产和退市机制。一方面要加快金融机构破产法及配套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加强执行和监督力度,建议尽快出台《破产法》,为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破产退市的善后和稳定机制,妥善解决破产和退市后有关债务清偿、员工安置等问题。如果相关的善后稳定机制不健全,会使金融机构破产影响范围扩广,处理上困难更大。因此,建立完备的破产、退市的善后与稳定机制,对于增强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意义重大。
2.培育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机制。培育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机制,一方面,要规范金融竞争行为,改变金融机构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细化市场、错位竞争防止恶性价格战重演。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传导机制。要强化对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必要时要通过有意识的“让利”,通过利益导向引导各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金融调控效率。
3.加快股份制改革,为资本市场的外部约束提供足够的产权支持。明晰和界定产权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但明晰的产权关系并不能自动带来企业的有效治理和高效率。实践表明,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保持商业银行产权的多元化,保证商业银行有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合理配置和行使企业控制权,打破原有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单一、产权虚置的局面。
4.转换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政府以多种身份(监管者、融资者、地方和企业利益的保护者等)和金融业发生着复杂的联系,在金融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政府一直强调“减政放权”、“政企分离”、“转变政府职能”,但实际上在很长时期内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要从体制上和机制上改善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关键在于转换地方政府职能,着重调整政府行为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
5.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建立良好的信用维护机制,形成银行、法院、公安、工商、财政、税务、新闻宣传等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维护社会信用的局面。二是要加强法律约束,规范信用秩序,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切实保障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司法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三是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和征信体系。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培育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开展信用社区建设,为强化信用管
理提供保证。
6.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体系。周小川(2005)认为法律环境会直接影响金融生态,在某种程度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是“财务软约束”,它是否依然会继续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法制的转变和完善。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当前要理顺的法律关系有:(1)以完善金融产权为核心,改善金融主体法律制度,促进现代金融企业的形成和发展。(2)以强化信用管理为中心,完善金融业务的法律规范,为金融生态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以提高市场效率为重点,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促进金融生态平衡和优化。(4)以优化金融环境为目标,推动相关法律制度调整和完善,建立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7.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需要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因而必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一是加强对中介评估机构的管理。由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涉及金融活动的中介评估机构的业务监测体系,规范中介评估市场,规范有关当事人的金融行为。二是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发展。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提高中介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