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学生综合素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在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师做生看,师说生做,师想生写”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学生生物学习的需要。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必须从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出发,不断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途径,从而为开展有效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必定要落实到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上,由传统的接受式教学转化为发现式教学。新课程标准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相关问题。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型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实验教学始终坚持和倡导的教学方式。

一、依据学情特点,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实验的作用主要指通过演示、讲解、练习等环节,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掌握生物规律,形成实验技能。因此教师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流畅性,就必须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生物基础,注重形式活泼性与内容有效性的有机统一,过程全面性与细节完整性的有机统一,知识讲述性与问题探究性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分组实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从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性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接近实际又能激活思维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由不同思路,甚至用对立的、逆向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性教学模式遵循新的教学观,从认知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以哲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为武器,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学习过程。

1.让学生提问题。这种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生命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其形式和内容都十分丰富,表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生成性特征。

2.注重探究过程。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其评价活动既重视实验的结果,更重视实验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认识和思维的阶段性、连续性是一致的,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承受能力。根据有限的探究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运用证据对问题合理解释。决策属于认识论的现代范畴,既是认识与实践的桥梁,又是认识的结果。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证据的收集、处理到形成解释等方式、方法上往往容易出现问题。人类已经发现且成熟的知识,要设计成逼真的探究过程谈何容易。科学探究过程很可能蜕化成形式化过程,求证变成证实,这违背了科学探究的本意。

3.课题要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要有目的、有条件、有前提、有基础,并与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紧密联系,使研究性学习具有社会性、实用性。

科学探究过程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由教师预料到。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有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处理不妥容易误入歧途。教师必须预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应对措施,发挥好主导作用。在探究之路的三岔口,要把握得当、调控自如,这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所在。从一个知识层面向另一个知识层面跳转,要找准知识支点及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点。

实验内容的改变,往往受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局限,但为了保证知识的连贯性、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引进少量过渡性内容,原则是不增加学生负担。提倡阶梯式、渐进式教学,也不排除跨越式教学。但是,知识的延伸,思维的发展,必须有合适的起点、支点和基点,既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高不可攀。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本位发展,注重科学探究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三、改变试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经典实验,按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做实验,多数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但有些实验存在材料采集难度大或反应速度慢等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采用新的实验方法以消除原实验的弊端。

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即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包括不受老师的支配。自主学习指学习从目标、计划的制订到最后的评价、交流,整个过程均由自己做主。自主学习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且有部分知识、能力及经验,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近、互相关联;还要有自创的适宜的学习环境;更要有一定的目标、方法、策略,用于评价所学内容;也要有与外界交流、交互的渠道;以及有一定的人文基础做支撑。自主学习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和规划性。

五、充分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发挥探究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生物素质的载体性价值。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素质评价;原则

在经济日益发展和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形势的需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育人过程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我在落实德育序列化教育,构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目的及意义

1.1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并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组织开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1.2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动能和珍断功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功能表现在可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鉴别学生思想、行为的优劣,让学生不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3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进一步检验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制定的依据

2.1理论依据

人的个体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需要”和“激励”,“需要”是马斯洛的学说,共有五个方面,“激励”有两种:一是行为激励,二是认和激励,我的依据是美国赫茨格的狭义激励论。激励分三个方面: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感情激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一种气氛,使人情感及内心世界变化,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遵循这三个方面制定的。

2.2内容依据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依据中学生德育课程标准、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及相关内容进行制定的。

3、遵循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3.2科学性的原则。

3.3导向性原则。

3.4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原则。

3.5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3.6语言激励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4、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五个方面: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学习习惯、个性心理和遵纪守法,五个方面共24项,内容分年级体现了科学性、层次性和连续性,评价手册除了学生自评互评以外,还有家长助评。体现了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思想。

5、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资料上,我看到了襄樊市樊城区教委选了三所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试验,一所是松鹤小学、一所是牛首镇竹条一中、一所是樊城区最好的中学三十五中。从试验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而这次试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松鹤小学,两周一次小班会,班会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主持,学生首先自评,然后学生互评,现量化,每次班会老师订出一个主题。竹条一中每次评价后评选出进步最快的学生然后把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给家长,三十五中评价出星级学生(分五种一、学习进步最快,二、品德进步最好,三、是最有创意,四、劳动最积极分子,五、综合素质最优。)实施评价方案后,他们不仅认真的做自我批评而且认真的帮助别人。这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6、一些感受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政策,是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提升运动与健康品位,审美与表现能力!

7、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实施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面向不同的有差异的学生,开发人的多种潜能,要坚持综合的、全面的、经常的评价。

7.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

我认为把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并与学科学习目标分离,最后确定“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和运动与健康”6个维度,“文明礼貌、自尊自信、团队精神、审美情趣、良好体质”等18个要素。

7.1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学生和教师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除研究性学习能力外,每项均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8、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能否扎实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对其价值的认识,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毕业与开学,而在于它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应追求“高附加值”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8.1综合素质评价能深化办学理念,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

8.2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评价的价值进一步得以延伸。

8.3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格与学力基础

9、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化思考

综合素质评价伴随新课程改革而产生,它也必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经历几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看到了评价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显现了评价改革对课程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助推力,也引发了我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9.1寻找综合素质评价价值的平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育”“许”统一

9.2探索综合素质评价触角的延伸,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系统工程

9.3走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两难境地,促进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学生的毕业和升学中要么“硬挂钩”,要么“软挂钩”,“硬挂钩”导致评价仍然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工具,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服务,不如不改;“软挂钩”导致走过场,起不到评价与考试导向素质教育的作用。如何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机制和结果运用的执行体系。一是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二是要建立教师和学生参加综合素质评价的培训机制,实现公平、公正;三是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和宣传工作,促进家庭和社会评价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氛围;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2] 刘林平《爱的误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研究策略

一、浅谈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健康与运动、学习能力、道德修养、合作与交流、表现和审美以及个人素养这六个指标,我国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时严格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要求积极践行素质教育。

(一)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意义重大,素质教育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和核心,不再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量和评价,而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而又公正的考核,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积极地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表现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

(二)落实素质教育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课堂参与积极性降低。相比之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积极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落脚点,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动态以及个人的成长需求,老师以及学校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设置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保障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公正性,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每个学生能够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这种评价机制还能够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以及途径,老师也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励法及小组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一点对于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一)评价主体太单一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科学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学情况推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落实,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直接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本文的实践调查以及资料收集可以看出,许多学校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往往由老师一个人完成所有的评价工作,这一点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还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保障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全面性。同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评价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无法真正落实我国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较低,许多学校以及老师始终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二)过于注重绝对性评价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老师往往过于注重绝对性的评价,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导致实际的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构建以及教育背景都有所区别,因此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差异较大,不管是最终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都有着一定的差别,如果仅仅以一套绝对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那么就与现有的素质教育核心和初衷相违背。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许多老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涵,同时过于注重评价的统一性,忽略了每一位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除此之外,在实际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许多老师以学习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这种绝对性的评价也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无法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及素质教育。

(三)教师认识不足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该环节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帮助我国的教育部门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落实情况,以此来检验学校的管理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老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大部分的思想品质评价工作以教师写评语的方式为主,这一点既无法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同时也难以对学生的个人表现的优劣进行判断和比较。

(四)评价体制缺乏实践性

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以及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在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时我国许多学校尽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但是现有的评价体制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校过于注重评价机制的设置,忽略了评价机制以及其他辅助条例的完善,难以真正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同时也无法突破素质教育改革中的瓶颈,许多学校的素质评价工作往往浮于表面,最终的评价结果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大量的评价资源被浪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三、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存在单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我国学校必须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需要注重老师的课业评价之外,还需要为社会、学生个人以及学校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和渠道,将老师评价、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需要提高评价对象自我评价的比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障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二)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所选择的评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老师必须要保障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建议老师可以通过差异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一点可以有效地落实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为该工作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指导。差异化评价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的方向,保障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老师对学生的具体素质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将差异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学校以及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体系的安全性以及层次性。其次,还需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参照其他的评价模型,注重对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除此之外,差异性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对学生的能力以及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差异比较,真正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时空全程化

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价值。老师是评价工作的践行者以及推动者,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往往只在学期末进行素质评价,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我国首先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素质评价理念,站在全局的角度,将期中、期末以及平常的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采取有效的评价方法提高最终评价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

四、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意义重大,老师以及学校除了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需要掌握正确的综合素质评价策略,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注重不同策略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贤纯.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的构建[M].中学教学参考,2013.

[2]张志勇.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研究[J].科学论坛,2009,(24):106.

[3]黄燕云.新课程改革之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09.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4篇

创新工作思路,高效开展工作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我们组织教师填写模块成绩工作计划如下:第一,学校制定成绩和学分核定的标准,并培训任课教师进行网上提交。第二,每个学段结束前两周通知需要提交各个模块成绩的教师,通知提交的标准和截止日期,及时从后台进行审核并反馈问题。第三,每学年初,组织学生对上学年的模块成绩及学分进行复核,以班为单位收集出现的问题,并逐个予以解决,做到成绩的公平和公正。第四,每个学期初,教务处对前一学期及之前模块没有达标的学生组织补考,并及时在cmis系统中更新成绩。第五,对于外校转入的学生,要求他们提交转出学校开具的纸质成绩证明和学分转入电子文件。对于外省转入的学生成绩,学校领导召开会议商议与北京市高中课改系统相对应的方案并作纸质备案。

在工作计划的指导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的教师制作培训课件,组织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和校医培训,讲解自评互评注意事项,讲解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标,按年级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活动,组织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评价学生,并且在后台查看评价结果,将未填写完整的信息及时反馈下去。督促教师和学生按时完成工作,按时进行学分认定。

以评价促发展,各方成效显著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

评价学生,人们常常关注评价的指标、程序等物质性内容,而对评价产生的重大心理影响缺乏普遍重视。要提高评价的效果,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就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评价功能充分发挥的“心理场”。我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重视评价过程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多维评价作为激励与引导的支撑,从而学生置身于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的心理场中,处于发展的主体地位,围绕这个主体建构起了自我激励、情景引导、多维助推的学生发展场。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使评价的价值进一步得以延伸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的形成,更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了评价价值取向的转变和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打磨出了一批精品校本课程。这些旨在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的有效实施,又反作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格与学力基础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有“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研究性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六个方面,是决定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目标,这是把对学生从单纯知识能力的评价拓展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素质评价的范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触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缺乏的薄弱环节,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学力”;而让学生在评价中经历自评、互评,又可以培养学生反思自我、关注他人的品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性评价;小组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23-02

定州市清风店中学在学习杜郎口中学和东芦中学经验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实施了综合素质评价:自主学习,快乐成长,“我的课堂我做主”;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热情高涨,探究能力增强。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了进步,获得了中考好成绩。

一、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状况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方案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列出六项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及学科学习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参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结合本校实际状况,我们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按学年进行了综合素质阶段性评价。

1.综合素质的平时评价。这是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点滴进步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为手段记录和储存评价信息,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建构的方式取得评价结果。具体做法由三个方面构成: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与老师协商,取得评价结果;以教师评价为主,与学生协商取得评价结果;同学互评协商取得评价结果。

2.综合素质的学期中评价。这项评价是指每学期中,学习小组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事迹为依据,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对本组学生进行一次评价,使每个学生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3.综合素质的学期末评价。这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全面衡量学生学期内综合素质发展达到的实际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供依据。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情况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概况如下。

1.学校成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领导小组正副组长由副校长和德育主任、教导主任担任,成员是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各班班长。

德育处建立班级日志,由各班值日班长负责记录。具体记录每天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学习状况、班级问题,并要求班主任每天查看记录,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德育处每周三检查各班日志记录情况,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评估。

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每周检查学生作业、笔记完成情况(数量、质量和批改情况),每天检查各班听课状态,一月一汇总。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评估。

学校的各项活动,例如升旗、运动会、劳动、各种文艺比赛等均有评估细则,到学期期末进行总评,评出优秀班集体。

2.班级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为组长,由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课代表、小组长为代表参加班级学生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小组评价机制。任课教师每天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随机评价。小组长认真记录本组成员的上课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卫生值日情况、参与班级活动情况。班主任根据学校评估要求每周对评价小组进行评价,评出优秀小组,对小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3.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由家长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写出评语。

4.综合多方评价意见,填写《中学生综合素质报告手册》,完成对每个学生一个学期的形成性评价。

二、在实践中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

(一)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使我们提高了认识,加速了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了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认识到,新课改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的片面、单一评价,其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成功的法宝。综合素质评价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全面衡量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各门课程质量提高,促进学生较快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我们还在实践中提高了理论认识水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各种潜能只有领域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关注那个学生更聪明,而是关注每个学生在那些方面更聪明。因此,必须改变以统一标准来评价每个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要以发展性原则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将每名学生看成能够各有发展的独特个体,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这些认识,提高了我校教师自觉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自觉性,提高了教师的育人责任心和投身课程改革的事业心。

(二)综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务必坚守三项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并要求评价者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承担,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协助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和激励,重视学生的学习潜能,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充分发展,为建设、实施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力的支撑环境。注重发展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迈进。

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教师要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观察法、档案袋式记录法、评定法、投射法、等级分析法、评价语言使用法。教师要将评价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并将这些评价方法向全体学生公开或直接交给学生,充分提高评价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长每一天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遵守纪律情况等作出公开评价;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横向评比,选出优秀小组、优秀个人;纵向评比,看自己进步的快慢。

2.导向性原则。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导向对书本知识的单方面追求。综合素质评价也注重导向性,但是它提出的标准是对学生发展的期望,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确立合理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进而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望。例如,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实施分层评价;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激励他们提升学习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志存高远,奋力拼搏,做精英人才;对学困生降低分数标准,而侧重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他们的潜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找到自信,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成长之路。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6篇

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1.考试科目

实行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5门课程。其中外语包括听力口语,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

2.考试方式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采取书面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增加项目的选择性,采取现场测试;外语听力口语考试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采取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取统一机考的方式进行。

3.考试内容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成绩呈现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原始分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5.学科分值

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听力口语40分)、物理70分、化学40分、道德与法治40分、历史40分、生物40分、地理4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成绩各计5分,体育中考成绩计35分)、理化生实验操作30分(其中物理操作10分、化学操作10分、生物操作10分)。总分710分。

6.考试时间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考试时间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1—22日;生物、地理考试时间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0日。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上学期;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

7.组织实施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由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制定实施办法,县市区教育局具体实施。

2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1.健全评价制度

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全市在籍初中学生均须按要求参加并完成综合素质评价。

2.把握评价内容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3.改进评价方法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学生“写实记录”为主要依据、由初中学校组织“等级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指导学生做好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的遴选整理;

对“写实记录”和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定期公示、审核;运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4.注重结果运用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五个维度各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个维度比例以学校为单位,A等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总人数的50%,B等以上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80%,D等人数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3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进招生录取办法改革

完善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结合的招生机制,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积极推行普通高中统招录取、指标分配录取、自主招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办法。

1.改革统一招生办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报考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中以等级呈现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成绩,最多只允许有一个D等成绩科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评定等级最多只允许有一个D等。

2.严格实行招生计划管理

各县市区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依据各地初中毕业生数和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统一下达。各高中学校要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并注册新生学籍。

3.完善优质高中分配生政策

坚持和完善优质高中学校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制度,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分配生录取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0%,并逐年提高。名额分配以初三在校学生人数为依据基本均衡分配,促进城乡初中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给予特色高中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特色高中学校自主招生资格和计划由市教育局组织评估后研究确定。

自主招生的学校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合理确定自主招生规模,高中自主招生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全市总计划的5%以内。自主招生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

5.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改革

积极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中职学校实行“知分填志愿”,与普通高中招生同步进行。

进一步推进“3+2”、“五年一贯制”招生工作,严格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理论依据 基本原则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评价的改革。《基础教育发展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以说,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并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这次课程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依据

教育思想是教育行动的指南,是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的理性解读,直接影响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及多元智能发展等教育思想和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由于我国教育目的中十分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评价是达到教育目的手段,因而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所决定的。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表现在人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是对社会关系总和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而且包括精神、道德、情感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个体的发展,而是“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马克思还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它启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既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同时,又能促进受教育者各自特长的发挥和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造就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2.“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还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和依据。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使用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与接受者,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与手段,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求,提高人的自由度、主体性与素质。事实上,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已经向人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成长的要求。而“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就是既要考虑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其未来发展的需要,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学生一生发展的角度去看待。

3.多元智能理论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依据还有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Dr.Gardne)于1983年提出的。他把智能定义为:“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言语一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视觉一空间、音乐一节奏、身体一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内省、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这就批判了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传统的智力理论。加德纳的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视野和方法,而且对于我们全面地评价学生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它启示我们: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的标准参照下,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和个人学习方式的不同,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多种因素,采用新的方法与策略来实施。

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全面呈现学生状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评价。其实质是改革以分数为唯一价值尺度评价学生的弊端,强调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旨在引导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为达到此目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1.正确导向原则

众所周知,教育评价具有反馈、鉴定、选拔、激励等多种功能,但是,它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导向。因此,在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时,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要把握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把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宗旨贯穿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和教学评价工作之中,确保教育评价的正确导向。

2.全面性原则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实施动态的、综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评价,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又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是指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评价不是为了选优,而是为了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努力达到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的目标。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综合素质评价中最重要的原则,指的是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自己现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在激励、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总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明确其理论基础,掌握其实施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有章可循,心中有数,从而切实搞好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Z].2001.7.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张启家.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11-13.

[4]邢胜.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档案袋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4-5.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区域教育生态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7-01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是一个慢的过程。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重视并促进其发展的评价,这正是教育农业性质的体现。

一、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意义

1.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下,教育面临两项新的使命――如何适应当前并促进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如何贯穿未来社会的要求,从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1]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完成这两项新使命的基本前提。从教育生态层面看,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直接影响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需求”[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3];教育部全面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全国推行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正日益凸显。

3.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

以往学校所使用的评价,是自发性的、非系统的,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实践能力、身体心理发展等重要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变革的形势。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综合考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试运行评估,淄川区立足区域和学段实际,提出并推行了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中生学习兴趣指数评价、高中生学习能力评价”一体化分段式评价机制,凸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以此为抓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与路径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和实践操作模式。区教研室采取区域推进策略,在全区着力抓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构建起了科学全面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五个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是制定涵盖“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身体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与学习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艺术素养”五个维度的评价方案;二是建立“区县、学校、教师、学科、年级”五个层面的评价标准;三是确立“区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个方面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四是做好评价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五方面的科学化、系统化结合;五是建立包括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种类型的学校动态分类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育的均衡内涵发展。

路径一:评估指导,引领学校实施自主评价

2012年起,试运行评估方案制定。2013年,重点实验并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目前,评估方案已在全区铺展,全区总共55所小学已全部实施了评估,每学期现场测评学生13255人次,发放学生问卷2475余份,访谈1200余人次,组织学科教学效益、素质检测72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科、学生评估的全覆盖。

同时,教研室还引领学校制定彰显自身定位,体现自身特色的评估方案、标准和方式,实行自我评估,激发学校的内在发展力。昆仑中心小学、鲁泰洪山小学都依托活动,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引导、激励功能,依据评估数据反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路径二: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建设素养课程

课程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在操作层面,教研室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出现了“探索家乡”“快乐123”“和雅课程”“创意DIY课程”等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起了与育人目标一致的课程及其评价体系,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路径三:将评价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打造素养课堂

为给评价改革提供鲜明的课堂样本,我们抓实课堂教学,打造了“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课堂教学管理范式,构建起了基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素养课堂”,涌现出了“快乐课堂”“‘生’‘动’课堂”等课堂模式。农村小学罗村中心校探索出了“三主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学、教、互教互学”的课堂生态环境,为全市中小学开展新合作教育改革实验树立了标杆。

路径四:将评价与分类评价结合,助力教育内涵发展

淄川区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质量分类评价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教学质量相对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将55所小学分成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类,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城乡研究共同体”“农村学校学习共同体”;明确考核评价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奖惩,实施动态评价,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潜能,促进了城乡教科研的同步发展。

三、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的成效

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克服了单一的‘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弊端,更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和发展潜能,学生的梯度发展、全面发展得到了真正落实。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相信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推行下,学生定将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广对.《生态的教育与教育的生态》[N].《光明日报》,20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