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java课程精品培训

java课程精品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WEB开发;实训室建设;实践

0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WEB应用开发越来越广泛,社会对WEB开发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日益迫切,WEB岗位人才缺口严重。WEB开发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相关专业课程及实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WEB开发实训室,构建“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环境,是适应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

1 建立WEB开发实训室的必要性

目前网络技术专业部分专业素质课程主要是课堂面授+上机实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增强对相关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而且难以激发主动创新的精神,这导致理论与实践没有融为一体,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通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多模块有机结合,最终形成连贯、系统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硬件条件的支撑。

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Web开发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但网络公司更愿意接受有经验的学生实习,所以有自己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使学生毕业时更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Web开发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高效率的多人协作开发,依赖于团队精神,协同开发是重要基石。WEB开发实训室设计6人一组,分组实施,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体架构的把握能力,高效完成各种课程设计及相关项目。

鉴于以上几点,高职院校中网络技术专业建设WEB开发实训室是必要的。

2 WEB开发实训室的建设中注意的几点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研及建设实践,在建设Web开发实训室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以降低建设成本。充分利用学院已有教学资源,这里主要是由Web开发课程授课教师直接参与实训室建设。本专业教师已经在数据库、程序设计、静态网站开发、动态网站开发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通过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水平,还可以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二是,实训室计算机的配置不能太低,软件选择最流行、使用面最广,须放在3-5年的时间内不能太落后的思想上,同时保证在此期间内能很好的满足专业课的顺利进行。三是同时具备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实训要求,实训室教师机和学生机安装双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Linux,能够为网络操作系统(Linux)实训,也可以提供Linux培训和认证考试。

3 WEB开发实训室的主要功能

该实训室可以承担《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平面设计与制作》、《JSP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Linux)》等专业课程,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综合实训、《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综合实训、《JAVA程序设计》综合实训、《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软件测试》综合实训等课程综合实训。可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综合实训、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综合实训、JAVA程序设计综合实训、C#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软件测试综合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等实训项目。除此之外,还可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内容,主要有:网站建设与动态网页制作及训练、中小型企业网构建、Web应用(网络编程)设计与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站建设、管理与网络信息安全项目、数据库高级管理与维护技术、.NET企业级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与技术等。

4 Web开发实训室建设基本要求

Web开发实训室的硬件设备主要有:学生计算机、教师计算机、服务器、UPS、交换机、NAS网络存储、机房监控与管理系统、摄像机、无限路由器等,其中NAS网络存储的型号为型号:EMC VNXE3100。软件方面的要求是,教师机:网络三剑客、Eclipse、MySQL、Apache2、PHP5、Office2003、EditPlus、jdk、Visual Studio2010、NET、MyElispe、tomcat7、SQLServer2008、多媒体教学软件(服务端)等;学生机:网络三剑客、Eclipse、MySQL、Apache2、PHP5、Office2003、EditPlus、JDK、Visual Studio2010、.NET、MyElispe、tomcat7、SQLServer2008、多媒体教学软件等。Web开发实训室网络环境的配置为:一是,按着网络拓扑图将教师机、学生机、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连接起来,网络设备与计算机之间采用标准RJ-45形式连接;二是,采用固定IP的方式来实现教师机、学生机、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互访;三是,预留部分信息点,为自带笔记本教师和学生用。

5 结束语

我校Web开发实训室建成后,承担了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企业培训、认证培训及考试等工作。还承担了二级Java培训和考试业务、CIW培训和认证业务,红帽课程培训和认证业务。目前正依托该实训室与红帽公司合作开发网络操作系统(Linux)课程,构建精品课、课件等。

【参考文献】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71?03

Java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本科生阶段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Java语言具有操作性、技术性和应用工程性很强等特点。Java语言也是大多数软件资格水平考试采用的二种考试语言之一。但从目前多数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编程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希望的是应聘者能很快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生产力,而不是很多额外的培训成本。因此,当前在高校的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提高接近企业需求的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际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体现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Java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Java语言是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公认最佳入门语言。目前高校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与Java技术的应用目标脱节的矛盾。目前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只讲解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及其高级特性,很少涉及到使用Java技术进行项目开发。在学完课程后,学生仅仅熟悉了一些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而对使用Java技术开发完成一个项目毫无头绪。学生的工程性知识仍比较缺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和适应将来的工作。

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课程教学过程中缺少团队合作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Java技术开发项目和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等方面做得不够。课程结束后,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学习Java技术的方法,也没有掌握更新自己的Java技术知识和适应Java技术的未来发展及革新的能力。

第三,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前瞻性。课程培养目标忽视了Java技术的应用领域的拓展及其发展趋势,不能紧随Java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领域的扩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基于应用、可持续的教学目标,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此来培养学生适应Java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面向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大批各类型工程师[1]。结合我校的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针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提出了“基于面向应用、可持续的”的教学目标。

面向应用的目标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开发能力,以提高接近企业需求的应用开发能力作为培养目标[2]。可持续的目标是指在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Java技术的兴趣和动力,使之具备获取和更新Java技术知识和适应未来Java技术发展与革新的能力,由此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将Java作为本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形成面向应用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采用“计算机科学导论JDK安装与环境配置Java程序设计JavaEE与Android应用开技术”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Java SE为主线,循序渐进,巩固深化,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面向应用、可持续的教学改革

(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 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一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量身定做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时,以培养应用能力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量身定做、定身培养”。在此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其培养目标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授课计划和大纲,选择适当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除了讲授Java的基础知识、Java技术的一般应用外,还应涉及Java技术在他们的专业方向的应用。如对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这部分教学内容应较多侧重于网络编程、数据库编程等方面;而如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则应较多侧重于加密/解密算法实现以及安全类库的应用等方面。

二是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不能完全局限于教材,应尽量将抽象的Java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多举Java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实例。也可通过打比喻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如“类、对象”可比成“小轿车、大众轿车”;如“接口与类”可比成“产品的设计与实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较好地掌握Java技术,而且能了解到Java技术的应用前景,激发了他们学习Java技术的兴趣。

2. 基本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教学法。使用先果后因、分析提问和编程互动等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使面向对象的设计思维科学化、设计思想可视化,如合理使用“类图、对象图、时序图”等描述语言。

第二,讨论式教学法。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安排课堂上讨论互动。如学习GUI的事件处理机制时,可从一个“登陆界面”实例出发,先由学生思考讨论,给出登陆的事件监听器类和事件处理方法的设计思路,再由教师总结、修改和完善,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案例教学法[2]。提出一个具体的小问题,给学生时间思考和讨论,以更深入地展开学习。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恰当的、有趣的小实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也可以引入“大作业”形式的典型案例,围绕该案例展开基本概念阐述和应用性操作,如模拟ATM机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第四,项目驱动教学法[2]。该教学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项目需要来学习。培养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的能力。通过“提出项目、分析与设计、编程与测试、总结和完善”的过程,在教学中体现出面向应用、共同协作、互动创新的教学风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体现在实践环节中,需要提前进行整体规划和分组设计,然后学生先演示、教师再总结,使得群体思维与智慧为全班学生所共享。

3.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培养应用开发能力

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启法式和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来讲授Java基础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重点、难点的讲解。另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活代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法相结合来讲解Java技术应用知识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教师以活代码形式通过案例或项目,借助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应用开发能力。

(二)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大纲

在现有的Java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内容占绝大部分,即验证理论课程讲授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考虑Java实验学时数和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上,可改革实验内容,更新实验大纲,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改革后的实验项目增加项目型实验数量,突出综合设计型实验的主导地位。其中,基础型实验教学内容着重训练学生的Java语言基本知识,使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为开展综合设计型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内容是要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进行Java程序设计,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2. 采用面向应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实验方式的选择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编程能力高低而有所侧重。对于语言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采用项目的方式教学;对于语言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先以基础型实验为主;基础扎实后,最后再结合项目方式进行系统式的教学[3]。因此在设计实验内容时,需要保留必要的基础型实验,其中包括精简内容单一的验证实验。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注重进一步提高有潜力学生的技术水平。

3. 设计难度不同、趣味性的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系统地结合与运用。教师可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趣味性、难度以及工作量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也允许学生经指导老师批准自己拟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简单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参考范例的前提下,消化吸收范例并独立进行改进、完善以实现自己的项目。教师可以采用定期现场答疑和网上在线实时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4. 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的教学目标更多地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Java技术的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类库和帮助文档使用),关注Java应用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适应Java技术的新发展。如目前本课程以JDK1.6作为基本的开发包,但随着Java技术的发展,更高版本的开发包会陆续,如JDK1.7、JDK1.8,这些新版本的开发包的学习方法与JDK1.6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掌握了JDK1.6的学习方法可以轻松应对更高版本的开发包。对其它的高级Java技术,如Java EE、Android应用开发,其学习方法类似。

5.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

在Java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提供完善的软/硬件设备及其它教学条件,如开放的实验室、高质量的教材、完善的实验教学辅导系统等[3]。

(三)教学手段改革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中进行互动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开发Java程序设计网络课程来整合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开设学习论坛和进行网上答疑等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学习平台。

二是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应用动手能力。除理论考试外,还可以采用答辩式、上机考试等形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应用动手能力。

三是逐步开设创新性实验。在课外实践等环节中,设计难度不同、分层次的研究性和开发性课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开发。鼓励学生参加程序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应用

Java技术的兴趣,为后继课程的开展做准备。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过程也使教师拓展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方法,提高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加快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更重要的是,该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应用开发能力、更新Java技术知识和适应未来Java技术发展与革新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为培养更合格的软件开发应用型人才做出了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2] 郭广军,戴经国,等.面向应用的“Java程序设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2): 76-79.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能力培养;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3.009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the Ability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

CaI Jian-ping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raining software talents, Aim at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features, and as a breakthrough for shortage of talent on software test, the paper analysis the employing demand of IT enterprises, study the training target of software testing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demand on the ability, explore a good method of the abi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s. Based on this, we actively undertake many practice activities about the abi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s, for example, concis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training software testing talent, build the new pattern of training the ability for software test talents, constitute a general outline for software test course, write corresponding book, establish laboratory, etc.

【Key words】software testing; ability training; Teaching Philosophy; Training Pattern; Explore and Practice

0 引 言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现代软件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一样,它是贯穿软件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代码开发,一直到最后测试、验收和维护),涉及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应用技术以及测试技术,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如桌面软件、网络应用、信息系统、电子服务、嵌入式系统、数字娱乐等),面临不同的专业领域知识,所要求的投入与软件开发相比规模同等甚至更高。另外,软件测试是一项需具备较强专业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工作,软件测试人员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软件测试实践经验外,必须要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的技术能力、各种测试工具的使用能力、敢想敢干的创新能力,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出色的沟通能力等专业素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人才需要经过严格系统化的专业培养,并且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软件测试专业化的特殊要求,强调软件测试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仅仅是在计算机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中设置一些软件测试课程,还没有提高到软件测试专业化人才培养这个层面。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将能力培养作为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提出了“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软件测试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最终建立通过学习和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

工程实践能力是计算机专业,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要求之一。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工程技术涉及到大量的知识内容,包含各种开发和应用技术,覆盖许多应用领域,需要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我们在校的本科学生,由于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在学习,缺乏实际项目经历。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的方法进行教学,辅助一般的实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

为此,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要求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配套的课程设计,独立的实践课程,以及小学期的集中实训等),并特别在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用工具,促能力”进行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该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要求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种软件测试工具,来掌握软件测试相关知识、技术、方法和管理流程,提高软件测试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软件测试的专业化水平。

熟练地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能带来如下好处:

1)提高工作效率。

软件测试的工作量很大(据统计,测试会占用到40%的开发时间;一些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软件,甚至会占到60%);另外,测试中的许多操作是重复的、非智力性的和非创造性的,但要求准确细致。最后,那些固定的、重复性的工作,可以由测试工具来完成,这样就使得测试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计划测试过程,设计测试用例,使测试进行的更加完善。

2)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手工测试常会犯一些人为错误。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工具的特点是能保证测试的准确性,防止人为疏忽造成的错误。

3)有些测试很难开展,必须使用工具(如性能测试等)。

测试工具可以执行一些手工难于执行,或者是无法执行的测试。这是因为软件测试工作相当复杂,要求非常严格,很多测试在手工测试环境是无法完成的。

4)测试工具很好地保证测试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软件工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管理,软件测试同样也是将管理放在第一位。

5)测试工具体现了先进的测试思想、方法和技术。

掌握并熟练地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能够快速和有效地掌握或巩固所学的软件测试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运用软件测试工具开展软件测试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解决软件测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软件测试的实战能力。

事实上,“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非常适合在工程化要求较高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中进行示范,予以推广。

2 探索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我们在“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以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确定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和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课程大纲,从而建立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及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我们这里所说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主要是指我们在对软件工程本科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培养过程中,强调“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以开源软件测试工具为基础,结合精选的教学案例,大胆地将测试工具的掌握和测试工具的应用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强化学生软件测试专业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软件测试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通过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参与实践的兴趣,对软件测试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工具解决测试项目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2.1 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

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专业性强,人员素质高,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对软件测试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并按照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的要求制定出教学大纲。目前,学院在软件测试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分三个层次:理论课程―软件测试,实践课程―软件测试课程设计,创新学分―软件协同测试。贯穿这三个层次的主线是软件测试工具,即通过软件测试工具在不同软件测试项目中的使用,强化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并按照工具使用流程要求,培养学生专业职业素质。

2.2 基于开源软件的软件测试实验室建设

软件测试课程对工程实践要求极高,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极强,因此软件测试实验室的建设,软件测试工具的配备除了支撑教学外,还是“用工具,促能力”教学理念的贯彻和通过学习和使用软件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最重要的保证。

考虑到软件测试贯穿软件工程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涉及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应用技术以及测试技术,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需要用到多种测试技术、方法和测试类型。因此要建设能够让学生或受训人员全面参与这些实验或实践的软件测试实验室,特别是全面配置商用软件测试工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除一次性投入满足数十位学生同时上机进行实验或实践的要求外,经常性的升级维护费用就会让条件优越的高校或培训机构难以承受,更不要说大多数条件不优越的高等院校。另外,如果完全依靠商用软件测试工具开展软件测试的实践教学,除了面太窄、投入太高外,我们很难推广和普及在这方面取得的实践教学成果。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主流的开源软件测试工具为基础,进行软件测试实验室建设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覆盖软件测试的各个阶段和各种类型,保证了国内许多院校在办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有限,无法全方位引进商用软件测试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很好地开设软件测试实践类课程。

实际上,我们在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一直是要求学生使用开源测试工具。这是因为:

①开源测试工具的使用,特别是测试环境的建立,能够促使学生接触各种开源工具,如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页面开发语言、绘图、邮件等,培养他们搭建平台的综合能力。

②采用开源测试工具搭建测试环境开展测试工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测试原理,提高学习兴趣。

③学生通过使用开源测试工具,除了完成课程设计所规定的测试任务外,还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些测试工具对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的支持以及这些工具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尝试自己动手改进这些测试工具。

2.3 软件测试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

为使教学理念真正得到贯彻,能力培养模式真正得到实施,必须解决与之配套的教材问题。为此,我们编写了《软件测试大学教程》、《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以及《嵌入式软件测试实用技术》3本教材。这3本教材不仅是课程的配套教材,而且还是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及改革等成果的最终表现,也是软件测试能力培养新模式实施的基石。《软件测试大学教程》已被北京市教委推荐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待评审);另外,《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全面介绍了支持各种软件测试类型的开源软件测试工具的主要功能、应用流程及实际案例,涉及到测试管理、缺陷管理、代码分析、单元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以及软件综合评测等重要实践内容。该教材配套有近1GB内容的DVD光盘,光盘中存放有覆盖软件测试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大量开源软件测试工具及配套的实践教学案例,保证了国内许多院校在办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有限,无法全方位引进商用软件测试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学习和推广我们的教学成果;最后,学术专著《嵌入式软件测试实用技术》对软件工程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的测试活动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持。

上述教材的出版及使用,能够使我们的教学理念真正得到贯彻,教学大纲真正得到落实,教学新模式真正得到实施,实践教学的探索及改革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2.4 软件测试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学理念的宣传和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广,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软件测试课程自2009年评为北京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以来,一直在努力开展精品课程相关内容的建设,积极申报北京市精品课程。通过近几年的软件测试精品课程建设,很好地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实践教学理念的宣传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广。

软件测试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①在整个本科和工程硕士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实验和实践环节整体配套和优化的教学改革;

②重视基础理论,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的培养;

③密切软件开发技术及测试技术应用最新动态,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④将软件测试课程理论教学与软件测试课程设计、软件协同测试等实践教学和创新学分整体考虑,努力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软件测试人才的要求;

⑤为使软件测试课程达到既定目标,开展了配套的教材建设。

总之,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全生命周期软件测试概念、软件质量分析手段、现代软件测试技术、主流测试工具应用以及典型应用测试方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软件测试的各种原理、方法和技术,并能够选择合适的软件测试工具进行相关测试。这些举措为培养学生今后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软件测试人才打下很好的基础,许多学生毕业后在IT企业能够很好地从事软件测试工作。

软件测试精品课程网站是按照北京市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建设的。网上的内容除了课程概况、课程内容、练习作业、教学课件、参考资料以及全程录像。由于软件测试课程包含有实践性教学,因此本网站包括实践教学指导等。除此之外,本网站还包括软件测试课程全面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思路、方案和成果。可以说,本网站内容完整、资源丰富,其成果具有可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得到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该公司将本课程作为优秀学术成果(超星名师讲坛――超星学术视频)进行了全程的录像和系统的整理,部分录像资源可在超星网上观看或下载,网址是: video.省略/playvideo.aspx?id=31475。另外,超星公司已授权我们可将本课程的完整学术视频放在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上,使教师和学生共享其资源。

3 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

软件测试课程在不同的院校其设置是不一样(如理论课或理论课+实验课,学时、学分等)的,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将软件测试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其课程设置包括理论课及实验课(课程设计)两部分。理论课32学时,16周完成,每周2学时,最后参加学校考试周的闭卷考试。课程设计是期末小学期2周集中进行,共60学时。

3.1 课程设置情况

软件测试课程自2005年开设以来,就依据“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开展本文所提到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进行教学,讲授了8轮次,学习人数达500多人。

无论是软件测试理论课实验、软件测试课程设计,还是创新学分――软件协同测试,都是以软件测试工具为核心,结合精心设计的测试案例,使学生从测试需求、测试环境建立、测试策略、测试技术应用、测试用例设计与执行、测试结果分析,以及缺陷跟踪管理与测试报告文档撰写等方面完成实验内容和课程设计内容。

3.1.1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实验大纲

软件测试理论课中安排了6个学时的实验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每部分内容2学时):代码静态检测、Java单元测试Junit、Gtk+界面测试。

3.1.2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大纲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按照《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开设了6大类型的软件测试项目,每个类型的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同时使用主流的开源测试工具,体会先进和成熟的软件测试技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类型1:以测试过程管理为主,实验重点是缺陷管理、测试管理以及缺陷管理与测试管理的集成。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Mantis、Bugzilla、Testlink、Testopia等。

类型2:以程序的静态分析为主,实验内容是程序理解、代码静态分析。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Oink,Eclipse PTP/ CDT,以及分析Java代码的多种工具(如Findbugs、PMD、Checkstyle、Valgrind、Prefast等)。

类型3:以单元测试为主,实验内容是基于支持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单元测试框架xUnit的C/C++功能测试和C/C++及Java的覆盖测试。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CppUnit、EclEmma、Gcov等。

类型4:以图形界面测试为主,基于单元测试框架对Java GUI进行测试,对网页进行测试。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JFCUnit、HttpUnit、JWebUnit等。

类型5:以性能测试为主,除了继续在单元测试框架的基础上对Java应用进行单元性能测试外,重点是对Web应用系统进行整体的性能测试。涉及到的开源工具主要有p-unit、JMeter、WebLoad等。

类型6:以软件综合评测为主,对南京大学的EASTT工具进行综合应用(可辅助使用Panorama++试用版),全面了解软件评测的思想、方法和要求。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的考核内容包括:建立测试环境,运行测试工具,编写测试例子,加载被测程序,执行测试用例,分析测试结果,撰写测试总结报告(报告字数不少于1万字),最后登台汇报(PPT演讲)。

通过撰写报告和登台PPT汇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论文撰写、多媒体制作以及登台演讲能力。3.1.3 软件协同测试创新学分大纲

软件协同测试创新学分实践课程主要是由教师布置具体的较大型软件测试项目,模拟多人异地得测试活动,让学生体验软件测试各个阶段进行协同的关键要素。包括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结果收集以及测试资源和测试过程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协同要求,学生通过协同分工完成整个课程任务,并在测试实践中总结方法,创新性的提出软件协同测试的解决方案。

3.2 实践效果

基于“用工具,促能力” 的教学理念下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在内容组织上做到了既能够调动学生专业兴趣,使其感到软件测试的实用性和挑战性,又加强了学生软件测试的实际动手能力。软件测试课程以主流的开源软件测试工具应用为基础,以实战能力培养为目的,易于教师开展软件测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而且学生对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反映非常好,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非常高,学生经过实践后收获非常大、能力提高非常快,学生为实践收集或设计的案例非常丰富,部分学生撰写的实践总结报告水平也非常高。另外,学生结合分组实践内容的安排,进行针对性地软件测试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时间和兴趣选择相关的实践内容进行自学和实践,进一步地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基础。

企业对我们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认可。北京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如软件测试培训、实训及实习)、软件测试科研、软件协同测试平台建设以及嵌入式软件测试等基础建设方面开展合作。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所获得的北京市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其建设内容主要是软件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其学生的能力培养。按照什么样的理念和模式开展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软件测试课程“用工具,促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在该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做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和回答。

4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学院或软件学院学生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或软件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板”,一直缺少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开展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及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于这项工作,有关专家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新模式强调软件测试工具使用的重要性,同时重视教学实验成本和教学的灵活性,所有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均以开源软件测试工具为主。通过实际测试项目的开展和工具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技术和流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这种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柳永坡. 让软件测试实验和实训课程轻松地走进高校或培训机构――介绍《软件测试实验指导教程》[J].计算机教育,2010(13):158.

[2] 柳永坡. 软件测试大学教程:软件测试课程专业教材[J].计算机教育,2010(12):158.

[3] 蔡建平. 开源软件测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1(6):103-108.

[4] 蔡建平. 软件测试大学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文章就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方案。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前,中国软件产业目前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与“底层实战型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使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分析

1 课程结构问题。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大类,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所涉及到的课程每年都有所调整。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形成的比重关系。自专业开设以来,在课程的设置上常常“学生爱不爱学”、“课程的难易程度”等浅层次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例如,第一门初学程序语言开设的问题,是c语言、C++还是VB,NET或JAVA?从程序语言的角度来看,争论的意义不大;但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分析,当代软件开发应用的基础是框架结构、面向对象编程等,这类程序语言的特点是提高开发人员的生产力,减少了编程过程中不必要的复杂性,第一门程序语言的选择就应以此为基点。又比如,数据库课开设问题,这几年一直是以SQLServer2000为实例教授,正在考虑以应用更广泛的Orocle为实例,但从这学期的学生接受程度上看,又举棋不定。以上所反应的现实情况说明对课时上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课程间的衔接等研究工作有待提高。

2 课程设置问题。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几乎每年都要调整,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应紧跟市场和学生现状的变化。但整体而言,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通常情况下只是将一些课程淘汰,简单地改换或添加新课程而已。例如。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专业很注重编程课程的开设,前后曾开设了C语言、JAVA、c++、VB/VB.NET、ASP/ASENET以及网络编程等,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是学一些基本知识,前后程序语言衔接性差,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只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他们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应用不熟,更根本无从知晓如何阅读程序、编写程序、程序的调试、程序编写的规范与修改程序。最后尽管经过几门语言的学习与实践,最终结果老师认为学生生源差、学不好程序,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并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向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其实只需看看国内的一些培训机构或国外职业教育,不难发现,他们培养的就是规范熟练的软件编码人员或基层程序员,软件产业中的“低端人才”。

三、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是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市场,深入了解市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整体优化上,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理论上“突出重点,够用为度”,实践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重心;二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三是就业导向,课程结构要以模块组合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该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习对应岗位所属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根据岗位性质分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方向。

(1)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依据企业业务逻辑和培训模式的设计,制定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利用能力分析结果倒推出实施培养的系统程序,该过程采用反推操作和逆向思维方法。

1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合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包括操作、服务、管理能力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通过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使学生适合岗位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养模块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安排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能力分析将职业中的岗位能力细化,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必备能力分析来设置课程单元,将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学习,增强针对性。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软件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够用、实用”的思想。更集中地体现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特色,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特色,去除了与主旨关系不大,结合不紧密的课程,并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进行了能力分析。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紧密跟踪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水平,不断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最优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共同开展核心课程。现已开发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更集中地体现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特色,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特色,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育特点,继续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基础、软件开发技术等课程,同时根据社会需要、时代特点和国内外计算机现状及时调整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切合实际的改革,对过时的没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对学生和现代社会人才急需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相继引进了中软国际、四川华迪等校企合作课程、力争引进国内外著名IT企业认证课程和信息产业部软硬件工程师论证课程,真正实现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双证书”教育,将认证培训有机地嵌入到学历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

(2)细化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

在整个体系中实践技能占主导地位,提高技能水平,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用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来提高每个模块的实践技能。打破传统的一套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等固定模式,依据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实际上都有联系,但看似独立,如果没有基础模块的奠基,加固和提高模块就无法实施:每个模块的基本组成看似相像,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没有理论和实验模块,技能与课程设计模块也就无法进行。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完善教学大纲。对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效、实用性的原则,既要照顾到先进性,又要兼顾普及的需要,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比如现在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知识。可以把整个体系视为一个“金字塔”,被放在最底层的一定是基础模块,只有基础稳固,整个塔才能经久不衰。

四、小结

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整个优化工程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这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4-35.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第5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当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这个弱点。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内、课外活动中。尤其,高职院校更多的是直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能突出这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还需要到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与职场零距离对接。

一、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本专业属于高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RFID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而且所开设的课程有偏硬的课程和偏软的课程,偏软的课程又分为编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技术三大类。编程的课程有C语言、C++、VB、JAVA、ASP应用技术等开发环境,应用软件使用类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平面动画、三维动画等,网络技术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网与网站设置等。但却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课程涵盖了偏硬、偏软的课程内容,软硬不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如今已经不再是硬件技术的派生物,它已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次,课程安排内容重复。以编程类课程来说,开设的编程课程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太多且大都雷同,如C语言、C++语言等,每门课程都只是学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深度不够。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泛而不专,不能体现“一专多能”的作用。学生在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广而不精,毕业生面对社会择业时很难马上适应工作,而用人单位显然不愿意录用没有专长的学生。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在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中,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同时还不能浪费教育资源。因此,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既能够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使课程规范化。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该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开设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能性人才要求的新课程。

1.通过职业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分解,科学地制订了教学计划。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或技术服务领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为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其他相关能力。再根据能力分析来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转化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2.理论课程安排合理。在理论课教学的安排上,淡化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一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课程安排上有创新与特点。总体来看所有课程安排紧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主线,强化“两个体系”,突出“三个能力培养”。形成严密而合理的网络体系,可行性强。可操作性强。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第6篇

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教学实验设施先进,教学实验室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配备有 1000余台教学实验设备,并设有Intel嵌入式、Cisco网络、Sun工作站、Google手持设备、IBM Linux等6个专业教学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软件工程主干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授13名,副教授10名,其中1人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学院还聘请著名IT技术专家侯捷先生等一批业界知名软件专家给学生授课。

学院在软件工程领域有着较为深厚的研究背景,研究方向涉及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嵌入式软件、移动应用技术等,近年来先后获得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国际级奖励。

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院校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接受了 Microsoft、IBM、Google、Intel、Cisco、Sun、Oracle、HP等国际著名软件企业捐赠的教学实验平台和教学软件;在53家国际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设立了学生实习基地;Pascal语言设计者、图灵奖获得者N. Wirth教授曾经在学院给学生作专题报告。

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深厚的积淀,十年来为中国软件产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专业是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工程化实践教 学体系获得第六届和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计算系统基础》、《计算与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

学生获奖主要包括:2004 IBM全国大学生Linux随需应变大赛第二名;2005 Microsoft全球嵌入式比赛第五名;2005年“Java Cup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奖赛”第一名;200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级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一等奖;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等。

本科专业分为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嵌入式软件、服务计算、信息系统工程等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离散数学、计算系统基础、计算与软件工程、数据结 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构造、软件需求工程、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质量、软件过程与管理、人机交互技术、软件工程统计、计算机组织结构、C++高级程序设计、服务计算、嵌入式系统等。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但却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比较困难的相互矛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加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达到三赢的关键。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它突破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是应用型的,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企业,同企业建立起联系,可以了解和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培养方案。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困惑

1.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尴尬及原因分析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而一些用人单位招到合适的人才也很不容易。这种现象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尴尬。近年来,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遇冷,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三成。出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在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后没有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 学生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是肯定存在的,但数量不多。

(2) 学校的教育没跟上。例如现在企业搞软件开发用的主流语言是C++、JAVA、.NET,JAVA包括了J2EE(企业外包)、J2SE(手机开发)、J2ME(嵌入式开发),这些语言还在不断地换代升级。而很多学校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这类课程,这就使学生想学学不到,同时这又在另一方面解释了前一点,不是大家不好好学而是学不到东西。

(3) 用人企业的要求提高了。企业要的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因为这些人来了就能干活,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地去培养他,而且培养他们还有风险。

1.2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回炉争当“学士后”给我们的启示

(1)IT培训热潮给我们的启示

由于在校所学和毕业后所用不能很好的衔接,导致了学生就业困难,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砝码成为学生最关心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学生不顾高昂的培训费用加入到IT考证大军中,掀起了一股股IT培训热潮,如此现象很值得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去深思。培训学校的毕业生何以如此受欢迎?原因是人才和需求断层。在计算机行业,能力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

① 培养目标明确。IT培训机构在确立教学大纲时都有明确的目标,一般情况都以一定的IT证书作为目标。

② 社会需求确定课程设置。IT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均根据市场需求、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和技能标准确定。

③ 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做到产学研合作。IT培训一般都有一些国际著名IT公司牵头,部分直接由IT认证机构承担,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满足社会对各类IT人才的应用需求。

④ 课程设置紧跟时展要求。IT社会培训的证书都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地修订培训的方案和内容,推出不同的版本,紧跟时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形势。

⑤ 项目实战经验最为关键。对于培训机构来说,项目实战是IT培训机构关键中的关键。有项目实战经验的学员,到了企业可以直接上岗。

⑥ 掌握最前沿的行业技术。IT培训机构掌握最前沿的行业技术,教材也紧跟技术更新的要求,根据企业的要求为其“量身订做”IT人才。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①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有些学校简单照搬或沿袭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产生了需求的多样性和专业的趋同性之间的矛盾。

②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有些教材、教学内容多年不变。

③ 人才定位与社会实际需要脱离。企业和学校是背靠背的,彼此互相不了解。

④ 教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的变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刚刚开办了本科专业和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纷纷引进教师,师资队伍快速年轻化后整体素质没来得及提高,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实践动手能力差,项目开发经验缺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毕业生的通病。在学校出口与企业入口之间需要一个途径进行磨合,把学生变成真正适应岗位需要的人。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催生出来的新型教育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创新的重要主题,是大学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然选择。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工科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应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实用性的综合型人才。

2.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与企业可以相互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供给状况,优化育人方案,改革专业设置,制定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带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可以洞察地方与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努力适应其需要;可以支撑科研,促进并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地区、行业需要的特色专业。

2.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复合创新型 IT人才培养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信息时代创新型 IT人才的必然选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是有限的,尤其是实际训练的条件相当有限。

2.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促使教师深人企业生产实际,开阔其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锻炼、磨砺教师队伍;可以促使教师更加了解和熟悉地方与行业的需求,增长他们工程和社会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逐渐形成学科梯队。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促进科技人员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2.4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践基地建设的需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与不足,只有走出校门,积极主动与公司、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活动相结合,将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产学研合作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2.5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计算机专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脱离实际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不仅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而且教师也理论脱离实际。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6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全方位、多形式地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成为企业的技术依托基础。作为地方区域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可以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地方区域经济的兴旺,则会加速高校的发展。

2.7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缩短了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对学生的未来择业和社会用人都很有益处。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底子薄,科研条件和综合实力较差,现有体制下完成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成为他们的第一要务。无论科研经费投入、精力投入都严重不足,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相对缺乏,由此带来对科研工作的定位含糊,体制不活、激励机制乏力,科研工作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突出。

(3) 社会和企业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同度不足。地方高校由于长期积淀少,科研总体实力与重点高校存在一定差距,科研成果尤其是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成果较少,示范与品牌效应不够,大多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宁可舍近求远,与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带来困难。

(4) 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技术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缺乏先进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5)“双师型”教师队伍比较匮乏,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

(6) 管理体制陈旧,难以满足产学研合作规模性需要。

4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4.1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须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只有通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专业建设也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赢得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产业需求带动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业,积极发展边缘,交叉性专业。

(3) 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中,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修学习,了解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立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聘请企业高级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

4.2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从实效性来看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材料,做到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不是接受灌输式的被动学习,而是有目的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4.3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社会需求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紧跟专业发展要求,做到产学研结合。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专业课程设计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因此,应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小方向,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加强生产实习训练。

4.4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产学研合作中,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高度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相应的地理区域内,根据专业优势及地方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积极建立实践基地,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中,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课程体系壁垒,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4.5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更应注重自身特点的形成,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促进课程建设,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调整专业方向,形成强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计算机专业加强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创建和丰富优质课程资源,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6开展实施内部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没有经验积累,师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由于新建院校各方面都百废待兴,自身建设需求多,因此,可以开展实施内部产学研合作。将这些需求包装成一个个课题或项目,研究它的实现技术和解决方案,积累开发经验和技术,为进一步产学研合作培养实际可用的人才,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项目实现的过程中锻炼教师队伍,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4.7以科技活动为依托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各类科技活动,以科研带动创新教育。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参与不同深度的案例制作和项目开发,从而熟悉系统开发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和产学研横向科研课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ACM竞赛、Linux大赛等。

4.8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没有形成产学研合作体系,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 订单式教育模式: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的制订中,按企业需要订制人才,顺利实现与用人企业的无缝对接。

(2) 现代学徒制模式:聘请资深的工程师担任指导者(例如“产学研合作”形式进行毕业设计等),手把手地传授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最高效的教育效果。

(3) 项目化培训模式:项目的积累很重要,懂得团队合作也非常关键。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应聘时遇到的最大门槛是缺乏项目和工作经验。可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实践,积累企业需要的项目经验。

(4) 企业化管理模式:作为合格的实用人才,不仅要完成技能和经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职业心态的转变,包括职业规范、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中,参照企业模式,实行项目部建制,在学生中选拔出部门经理和主管,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5结束语

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上掌握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测试维护等一整套工程方法,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在与客户接触过程中,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公关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陈平,张铭,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8):11-18.

[2] 王睿,王刚,何成芊.IT培训热与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2006(20):114-115.

[3] 李国.产学研合作办学对高等学校的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2):131-136.

[4] 熊荣生.建立与巩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7(14):30-32.

[5] 张德英.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探讨[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8-90.

[6] 刘志国.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1(3):47-48.

Study i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Major for New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GUO You-qiang, DONG Yi

(Computer Sci-tech Department,Bengbu College,Bengbu 233030, China)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合作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措施;创新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59-02

一、背景

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教育部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别强调要将“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际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这意味着,“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已经超越以往“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今后高校合作办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新方向。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探究适用于高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的发展,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其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学生就业难。原因在于: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工作经验,适应岗位工作环境能力差,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尽管高校在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但因为改革只注重学校内部,而未延伸至校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不足,校企结合还缺乏有效的载体,因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变。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更需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非常重要的问题。高校只有通过协同创新产学研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接轨,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从而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加速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

1.双师型教师培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高校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具有企业实践背景和工程项目经历的教师不足,教师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或缺少实践应用案例及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难以跟上行业技术演进的步伐等。以学术研究思维为主的高校教师往往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这也是导致中国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培养既精通理论知识,又擅长解决实际工程实践问题的双师型教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校企协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不能真正接轨。校企共建课程、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一定程度上受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相对固化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限制,学生难以深入企业、了解真实的工程实践项目技术。同时,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内容缺少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与验证案例,难以与涉及的行业技术前沿与需求相结合,从而造成了与企业的合作浮于表层。

三、协同创新引领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深入开展调研,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所采取的具体实践措施。

1.引培并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于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双师兼具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素质,尤其是具有与产业实践相关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双师型师资建设需要政策支持,引培并举。学院可选派骨干教师到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专项培训和课程学习,熟悉项目管理、技术开发流程,真正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管理者、资深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完成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展专业领域、行业动态等专项讲座。

2.校企紧密合作,分阶段设计实施实践教学。探索在我校专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应用“3+1”实践教学体系。以我校与国内著名企业共建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以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跨3学年的实施三阶段渐进式实训模式、最后一年启动毕业设计实习实践环节进行有机结合,理论教学、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以达到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①专业认识实训。设定本科第二学期进行,通过企业参观、职业素质训练、项目实习、企业工作流程介绍、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介绍、座谈讨论会、拓展训练等,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文化氛围,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项目实习,了解如何运用软件开发语言实现软件项目的过程,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入门层”水平。②专业技能实训。设定本科第四学期进行,通过技术讲座、团队合作、典型项目介绍、项目实习等,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职业素质训练、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发实施,进一步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基础层”水平。③综合项目实训。设定本科第六学期进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目前主流的技术,通过软件设计类、开发类、集成类、测试类的专项技能项目。学生可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在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并达到专业水平,通过里程碑式分阶段实施和团队合作来激发学生对实践创新的积极性,通过三阶段的实训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专业层”的水平。

四、课程体系―课程群联合共建

目前我校软件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尚未形成具有鲜明领域特色的行业课程群。根据行业技术演进和人才培养需求,结合我校教学资源与师资实际情况。在原有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基础上,打造移动计算、智能信息管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群。

1.移动计算课程群相关课程:Java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Android网络应用开发、Android数据库开发和Android系统开发课程设计。

2.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相关课程:Java编程与框架技术应用、Oracle PL/SQL开发、大数据与数据挖掘、Oracle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库与信息管理课程设计。

3.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群相关课程:嵌入式C语言高级编程、嵌入式系统与C51程序设计、Linux应用开发与网络编程、TCP/IP原理、Linux系统编程、Linux内核剖析、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

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管理机制创新。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计划”有关精神和要求为牵引,将协同创新理念贯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环节。探索逐步形成产学研联动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大平台。经过多年的运行,我校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国际化进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使学院与知名企业机构紧密联合,在人才培养、创新技术等需求的满足起到直接创新作用。

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中,要科学梳理和优化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梳理,打造适应产业需求的工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方向建设上,瞄准技术演进的新发展,与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有选择性地进行部分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改革。共建课程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授课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进行授课的方式,有助于校企师资在协同联动合作中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共同探索课程教学上的设计互动和资源共享,推动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并进行相应课程教材建设,建成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在保证学生核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质量前提下,重点培养持续学习能力、实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强化教学方式改革,培育创新思维。互联网作为技术性平台与手段,它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推动教育模式的改变,或者手段的更新,但是它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在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领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专业优势,利用专业技术,通过互联网,建设一批核心的、高水平示范课程,在教学中推行“翻转课堂”,探索探讨式、启发式、案例式以及情景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利用“互联网+”,解决当前学习内容繁重、培养质量要求与教学方式、理论学时减少的矛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教学资源上,以原始创新为目标,以需求牵引为手段,关注学生对知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养成,使学生不仅能够解决基础应用问题,而且能够提出创新思维和解决新问题。

协同创新引领下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已实践应用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共建项目等措施,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真正做到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发展的“问题从哪里来,最终回哪里去”,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提供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