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北部湾作为中国大陆对接东盟海上桥头,国家“一带一路”重要城市集群,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钦州学院是广西沿海地区唯一一所公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广西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在这样的浪潮里,学校围绕“转型发展”与“创建大学”的中心任务,把钦州学院建成服务地区发展的应用型大学。学校办学的思路和中心任务对课程体系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1]。机械制造基础作为机械类和近机类学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的地位不言而喻。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把材料变成零部件乃至机械部件的一门学科,本身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就很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制造的加工方法、加工路线、影响质量的因素,同时要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既能满足对零部件加工所需求的理论知识,又能制定符合工厂现有条件的工艺路线,以及对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进行分析,改进加工方法的能力,而且又懂得实际加工,同时对某些加工具有创新改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2-5]。
1启蒙实践教学
大多数刚踏入大学没有太长时间的机械类学生来说,虽然机械无处不在,但是什么是机械、机械如何制造、机械如何操作、如何进行售后服务基本上一无所知。在课程进行之前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是那么的必要。参观钦州港及港务集团,学习港口机械的日常运行和维护,了解机械的作用,对机械有基本的认识。参观保税港区,了解机械设备和汽车的销售,通过客户需求对产品功能和外观设计,具有机械美学设计。参观中马产业园,实地了解零部件加工的各个工序,以及不同产业对机械的功能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销售、运行、维护有整体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机械制造的美学和创造性制造的能力。在课程中间,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构造虚拟教学实例,对于各种加工方法给学生以视觉印象,对于加工工艺流程,选取典型零部件,给学生把整个加工流程和用到工具和加工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演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对零部件制造的整个流程有整体印象。
2验证实践教学
在学完各种加工方法理论时,会安排学习进行为期四周的金工实习,让学生实际去体验各种加工方法,同时具有丰富加工经验的师傅也会把各种加工方法的整体流程和制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会跟学生进行交流,在学习制造基础验证性过程的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在学生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加入学院现有协会,如机械创新协会、汽车协会和机器人协会,各个协会每年都会多次的交流比赛,让一部分学生跟着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在围绕比赛主题的制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考虑满足大赛组委会的要求,还要进行创新,拿到名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要在现有制造能力的前提下,按时加工出相应的零部件。使得学生把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论知识细化的零部件的整个流程中。
3总结实践教学
在结束课程学习以后,学生还要进行总结性实践学习,使得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的培养方案上明确规定学生有一周的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创新性设计实践紧扣当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以小组模式,每个教师带一两个组的教师指导方式,进行创新性设计。学生在此过程中,利用虚拟软件进行仿真制造的整个流程,加深学生对制造流程的深化。在整个流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制造过程,最后进行课程答辩。整个流程中,学生对制造以及制造注意事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细节的理解。对于较好的作品,利用协会现有条件,把其加工出来,进而组队,走出去跟其他高校进行交流,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学习完制造基础课程体系,同时经过各个协会的历练,少部分学生会进一步的通过各个协会不同等级的比赛,对机械制造的实践有更加深入的训练,同时对创新性能力进一步的培养,满足应用型大学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4结论
在服务地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教学“三部曲”,不仅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袁雪鹏 单位:1.钦州学院 2.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宇晨,吴彤峰,刘渊.北部湾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钦州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4(2):43-45.
[2]丁淑辉,李学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126-127.
[3]李峰,吴波,曹建树,等.基于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323-325,370.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课程体系
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这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的成效和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统筹考虑中外双方课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既要有选择地继承,又要有选择地引进,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一般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和项目。《纲要》对中外合作办学做出了长远规划和总体部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资源引进的数量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效果的优劣。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和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
二、课程体系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中英合作办学本科学历项目开办于2002年。在办学过程中,中英双方通过学分互认,对郑州轻工业学院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该项目学生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四年完全在国内接受中外双方的联合培养;二是采用“2+2”或者“3+1”的培养模式。两种情况都涉及课程衔接及学分互认等问题。中英双方共同协商、共同探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通过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改进和优化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综合英语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
1.公共基础课模块
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将国外的学术培养标准同我国的教育政策、教育方向等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出既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又具备国际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化人才。要注重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课程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完全保留,学分设置及课堂教学完全体现中方要求。
2.综合英语模块
中外合作办学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英语学习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出国需要通过相应的英语考试;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办学的教材大多是原版教材,并且很多纯英语授课。学校在原有课程大学英语、英语听力基础上,增设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语、专业英语等课程,加强大学生对专业基础英语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3.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
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方案与培养目标一致,力求突破传统的工学学士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是中英合作双方共同协商,在保留中方具有优势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上,引进外方优质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项目的课程体系体现培养目标的国际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特点,力求课程体系符合培养学生本科毕业直接就业、考取研究生再就业、出国留学再就业等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学期引进的课程和学时数根据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引进、中外合作双方学分互认的要求以及学生是否出国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具体来说,针对大一新生对专业知识及专业的迷茫,结合外方课程体系的设置,引进了专业技能课程,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授课,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为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该专业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和数据库类课程的重要性,我们设置了四年不断线的课程体系。传统培养方案通常一个学期学完一门甚至两门计算机语言或数据库类课程后就不再学习,一方面学生学不好,容易失去兴趣,知难而退;另一方面即使能学会也不能深入。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借鉴国外的课程体系设置,如从第二学期开设《C程序语言设计》,第三、四学期分别开设《JAVA程序设计》和《JAVA高级程序设计》,第五、七学期中外双方共同设立语言类课题,学生完成后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实践
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通过中英共同协商,兼顾中方培养基本要求及英方培养的主干课程要求,每年进行课程调整。课程体系建设首先注重本科教育的传统性、系统性及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技术基础理论;着重落实引进并融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形成动态链接式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术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及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及实践能力。具体实践及举措有:
1.创新教学模式。郑州轻工业学院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小班授课、分组授课、外籍专家授课、双语授课、英语分类教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远程视频教学等多种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转变课程考核方式。郑州轻工业学院借鉴外方的考核模式,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设计及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等,重点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师资水平。课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专业素养直接决定所授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聘请外方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的同时,每年选派8~10名中外合作办学优秀的博士、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到英国学校接受课程培训和交流访问,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带到国内,运用到教学中。
4.以教改及科研合作促进课程建设。科研合作,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提升的重要标志。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一直与英方进行科研及教研方面的合作,合作申请了省级双语精品课程两门、校级重点教改项目一项,并在积极申报省级科研项目。教研科研项目的合作,极大推动了相关课程的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注重引进国外教学模式及外文原版教材,结合国内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国际视野及实践能力。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显现了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对灵活性,把国外先进的思想和课程培养体系引进到国内,运用专业理念,改革现有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体系切实提升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符合郑州轻工业学院办学实际,是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IBC项目培养模式
1.IBC学员的基本要求。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IBC项目每年只招收64名学员(每学期32名),竞争非常激烈,以此来保证该项目较高的学员素质和较好的学术环境。本项目只面向大三学生,同时,还要求学员来自经济管理学院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英语四级成绩在500分以上;GPA在3.0分以上(3.0分~4.0分)。实际操作中,英语四级成绩在500分以下并且GPA在2.5分~3.0分者可以有参加面试的资格,凡未通过英语四级或GPA低于2.5分的学生不能参加此课程。
2.IBC项目的教学模式。IBC教学模式长期保持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能保证学生在高效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真正学有所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为期4个月的实际演练,这也是IBC项目的本质所在。在这4个月中,学生要修读由西方外教执教的5门课程并全程英语授课。实践中,每门课程在1个月内集中授课。在这种1个月内每周5天的集中授课方式下,学生能更好地集中精力掌握所学内容。课程难度以易—难—易的方式安排如下:商务合同及谈判、财务分析、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商务调研项目(Business Research Project,简称BRP)。
BRP是一项独立的调研项目。这个项目贯穿于整个学期,学生以4人为一组,与北京某跨国公司上层主管进行一次面对面的采访,并运用本学期在其他四门课程中所学知识做出一份商业调研报告,在学期末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IBC项目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胜任国际商务重要职位的素质”。实施IBC项目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色:
一是教学重点以核心商务内容为主,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会计学、合同以及这些科目间的联系。二是商业调研项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采访的方式,在中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上层主管那儿获得实践经验,同时能够了解企业内学生的工作情况。三是IBC的理念是服务学生,因此,重心在于学生而非教师。例如,IBC学员有向活动参加者和校方介绍特邀演讲者和主持讲座的机会,借此得到培养、锻炼。四是让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上更具竞争力,教学重点由管理学转移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学生通过课程能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技能,如简历建立和面试技巧等。
IBC教学方法
1.演讲。以演讲或口头展示的方式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基本概念和商务课程的新观点,还可以通过英语讲座的方式提高听力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IBC成功的另一主要原因。整个课程都是基于小组合作进行的。在整个项目中,每个学生会被分到5个不同的小组,多数以4人为一组。因为课内讨论都以英文交流,所以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还能增进彼此的了解。最近一项由IBC全体学员参加的调查表明,通过IBC课程,他们对身边的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展示。在整个IBC项目中每位学生要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做9次~12次展示并正装出席,每位学生最终不仅证明了自己对所学概念和知识的熟练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在众人面前展示的能力和自信。
4.研讨会。在整个学期中,将会邀请众多嘉宾演讲人做讲座,讲座内容或是针对某门课程,或是面向整个项目,如“美国富布莱特”系列讲座项目不仅给了学生结识像IBC外教一样具备专业素质的学者的机会,而且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和体验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无论是到位于当地的跨国公司参观还是大学拜访,都能增强学生对于商界的了解。来自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如普华永道、毕马威的合伙人和麦肯锡的人力资源总监有关“剖析麦肯锡面试的案例分析”的演讲,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整个IBC项目的价值也同时得到提升。
5.角色扮演。某些课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此方法还能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享受自身角色的扮演,以及在此过程中建立的友谊。
6.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同样是对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实践。案例分析的难易程度不等,通常先由简单的商业研究(一页纸)再到如“哈佛商学院案例分析”等复杂的内容。
IBC项目实践效果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硬技能上,IBC课程安排的5门课程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于之前很少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整个IBC无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2.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在软技能上,IBC培养了学生一种创新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团队合作中学会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在实际的展示中提升自信心,所有这些都依赖于IBC对实践环节的注重。通过各种不同的展示和研究,让学生亲自尝试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运用到实践的公司和案例分析中。全英文的展示,让每个人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挑战之后,获得的是在英语口语表达和专业表现上的快速提高。此外,大多数项目分析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这就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不仅能活学活用所学知识,而且也可以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每个项目都会碰到不同的组员,每个人在前期的磨合中都会产生矛盾,但会努力解决这些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更了解彼此外,还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更好地合作,更有效地工作。例如,在刚刚结束的HR课程上,除了基础的专业知识外,学生还学习了如何制作简历和面试的注意事项,甚至模拟了全英文的面试场景,这些实用的技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3.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IBC项目有富布莱特的专题讲座,通过一些知名教授的讲座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拓专业视野。IBC有大量的英文专业资料,需要学生阅读分析后反馈回来;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环节,特别是在上“marketing”课程时,学生要到麦当劳、宜家等商店实地观察,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亲自去捕捉信息,之后要求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进行总结分析,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学生也会研究swatch、可口可乐等知名品牌,学习其成功的经验。
4.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素养。最重要的是IBC的主讲教师会以他们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在这4个月里,教师会教育学生如何遵守公平的信条、诚实守信、崇尚努力并相信有付出一定有收获。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of accounting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accounting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ut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accounting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关键词: 实践;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建设
Key words: practice;typical work tasks;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71-02
0 引言
会计专业,是一门对专业技能要求较为严格的应用型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此,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经验,逐渐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目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的现状
1.1 实践教材不适用 教材内容是搞好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教材存在的问题有:教材内容缺乏职业特色,知识点间各自为政。教材未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和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结构上采用以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模式,过多的通过文字表达经济业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之间各自为政,忽视彼此之间的联系,知识点衔接不紧密,学生对一个会计期间业务流程缺乏完整性认识。
1.2 实践岗位不清晰 校内模拟实习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老师发放的一整套实习资料,通
常情况下这些资料是一个企业一个月内的经济业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凭证填制、审核至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程序。这种模拟实训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但是,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是会计、出纳、库管员等身份的综合体。多重身份的融合导致学生身份不明、岗位不清,使得学生不清楚企业整体的财务分工、岗位之间的连接、会计凭证的传递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这种教材,形成学生实践结果的一致性。由于学生对实训教材不感兴趣,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无法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1.3 实践方法不灵活 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通过给学生发放一整套资料进行校内模拟实训,根据老师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实验进行检验。这种实训只停留在一套资料和标准答案上,可以说是一种被动性的实训,课程与实际工作脱节,使学生不能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1.4 实践力量有待提高 从目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大部分会计教师都是从学生向老师过渡,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更少;另一方面,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没有被学校纳入教学管理计划中,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被执行。因此,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2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2.1 明确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针对企业的现状、会计岗位的分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明确就业方向,进而确定实践课程的目标以及相关课程的内容。并且根据调研结果不断调整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制定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并形成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创新教学理念 强化校企结合,加强与课改专家、教学专家之间的联系,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工作,突出专业设置与岗位要求相匹配、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对接的原则。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法由“填鸭式”向“行动导向”转变、由“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实践一体化”转变,以及由“注重终结性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革新教材内容 实践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以会计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会计职业岗位标准为主题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系统来进行,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系统进行教材编写、课程传授的方式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模拟情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树立职业道德。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实质是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这正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首先,在整体化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对专业核心教材进行整合和开发,并形成若干个教学项目(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应基于本职业岗位在工作过程中的需要,即学完后“能做什么”,而不是过去的“知道什么,了解什么”。其次,为了让学生完成若干个教学项目(即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教材内容要涵盖全面的工作情境,即在实际工作中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和“环境”,并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怎样熟练操作。教师通过创设工作情境,将工作情境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围绕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结合学习领域新的教学策略进行构思和编写。教材内容必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意锻炼学生的革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
2.4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职能,积极推广“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思”,“思中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树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的教学理念。教师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媒体,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学习情境,把对应的职业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入学习情境,通过形象、生动的全仿真模拟操作,进一步深化理论,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岗位”上学习。
2.5 创新评价考核方法 学生评价考核方法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相配套,在评价标准上,引入企业真实标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行业标准相结合,邀请企业讲师进课堂,对接企业操作规范和员工考核标准;在考核方式上,实现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实操考核、过程考核多种形式并存;在考核内容上,重点考核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实操技能,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
2.6 注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表现在:①外聘在职会计专业人员为客座教授,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②组织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学习进修,根据需要脱产或利用假期到一线参与实践;③凭借人力资源优势,设立财务咨询机构、记账机构等实体,为会计专业教师提供实务操作的平台。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的效果决定了会计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会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只有建立并完善适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性教学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中职学校必须重视会计实践性教学,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美丽.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
关键词:地质工程;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21-03
一、引言
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范围,我国在所有硕士专业(军事硕士除外)中,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教育,实行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吉林大学地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从2009年正式开始招生。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对于专业学位来说,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相当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是以数理化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球物理技术、地球化学技术、钻探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时间不长,其课程体系还不成熟,课程内容还不全面,许多学校还是沿用学术型硕士或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地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是首当其冲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内容。
二、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制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完全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一是人才类型定位,由“研究型”调整为“应用型”;二是在能力培养方面,将“从事科学研究”调整为“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增加了素养要求,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故其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二)以目标引领理论学习,夯实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还要求毕业生“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一是由“学科”变为“专业(或职业)”;二是专业知识由“系统的”调整为“宽广的”。故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和课程设置中,要始终突出目标引领,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拓宽专业知识;要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为主要教学方向,合理设置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
(三)以理论支撑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紧密衔接,理论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和实践教学可以在指导教师所研究的科研项目野外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以理论支撑野外实践和实际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学术型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体系内涵相似,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模块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强调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应用原理、实验验证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内容。课程内容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处理好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工程目标为导向、以内容为载体、以组织为纽带、以评价贯穿全过程,使得课程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触及本质。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目标的核心指导作用,目标一经决定,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组织都要以达成所定目标为取向。改革要在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指导下,加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评价之间的融合与完善,通过目标性和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加强四者的联系。
(二)课程模块的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一般都包括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等四大模块。前三大模块的课程都为学位课,也是必修课,选修课模块可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设置。课程模块的优化是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对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的学分比例是合理和最优的。课程模块的优化,还要重视同一模块内和不同模块间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在满足基础知识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让研究生有较大的自主选修权,这样才更有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目标。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把研究生课程内容和野外实践相结合在整个培养模式中,要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间的联系。要把课程体系的构建放眼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更大的环境中进行全面考虑,即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工程生产等培养环节,全面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四、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吉林大学地球信息探测技术学院地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基础地质调查与地质资源探查与开发领域的需求,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才,分为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等四个研究方向。
(一)四模块式课程设置:课程学习阶段采用了学分制结构体系,每个研究方向在总课程学分不低于32学分的前提下,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等四大模块(如图1),公共基础课模块为全校所有研究必选课,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外Z能力和政治修养能力,4门课可获得分;专业基础课模块为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而设置,按不同的研究生方向设置课程10门课,共22学分,而每个研究方向只需选择5门课,可获得12学分;专业课模块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四个方向共设置了13门课,共26学分,每个研究生可按研究方向和个人爱好选择4门课,可获得8学分;实践教学课模块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其教学课程内容也不同,每个方向不低于6学分。
(二)三段式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学年,将其分为“课程学习+生产实践十毕业论文”三个培养阶段,各1学年。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为1.5学年,“科学研究+毕业论文”为1.5学年。减少了理论学习时间,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双导师制指导论文:建立健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由学院本专业硕士生导师担任,以校内导师为主,负责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指导等;企业导师为第二导师,选聘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第二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参与研究生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一体化教学基地建设: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离不开教学基地建设,我们构建了“四个基地交互融合延伸”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基地,校内教室和实验室为第一教学基地,“校内导师的科研实验室”为第二教学基地,校内“国家一省一校级”重点实验室为第三教学基地;“校外的产学研平台”为第四教学基地。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建设是指建设研究生公共实验室,软件建设是指依托基地提供的各种研究生创新课题及各类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加强校内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广泛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与校外近十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各单位培训人才,另一方面,为地质工程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平台。
五、实践效果与思考
通过七年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我院已有四届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除一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外,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国土资源、石油化工、工矿企业、工程设计院、资源勘查与评价,工程测量与测绘等单位,从事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吉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布在三个学院,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球信息探测技术学院的课程建设情况,还有建设工程学院地质工程方向和地球科学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研究方向未做介绍。整个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本文研究仅是一个方向,也只是初步探索,其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完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一、服务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驱动力
教育部颁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规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外语交流”能力;而且培养计划的四大战略重点之一就是要在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背景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而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重要的工具课,其教学改革一直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为核心目的。我校作为全国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一所地方性普通高校,必须积极思考并努力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二、准确定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地方高校的生源差异性大,且其整体水平偏低,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找准改革定位。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7版)》对大学生提出的一般、较高、更高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地方高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应以达到一般要求为基本目标,同时为学生达到较高要求的目标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以听说为主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增长国际知识、扩大国际视野,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地方高校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兼顾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具体实施中应更加注重实用的成分,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努力推进改革。
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保证
1.实现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独立授课
首先,在相关专业独立编班的前提下,完全实现了大学英语读写综合课程和视听说课程独立授课,摒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译一起学,哪个也没学好的弊病。突出了每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强化学生的阅读和听说能力。
2.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明确一分为二,教学内容、目标更加明确
大学英语教学第一阶段注重打好语言基础,让大部学生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笔试,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这一阶段强调教学内容中人文素质培养和科技阅读能力并重;培养日常交际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较好的阅读能力。
第二阶段向较高要求努力,学生进入四级后续拓展课程,即重点打造跨文化课程、中高级口语课程和科技英语阅读和翻译课程。
3.量身打造大学英语高年级选修阶段课程
现阶段,通过英语基础阶段培养后,我校相关专业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基本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部分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但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不代表具备了“卓越计划”要求的语言能力和实现了“国际化培养”,学生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不强,语言交流还存在很多实际障碍,跨文化沟通能力还偏低。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学生应在前期基础上,在大三、大四阶段真正进入学术英语系列选修课程和《中外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学术英语系列选修课程包括科技英语翻译(中高级)、学术英语讲座、国际会议英语、报告陈述和演示等课程。目前,在大三、大四阶段,我校已开设了《科技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写作》和《国际会议英语》等三门学术英语课程以及《中外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课程》课程。以《科技英语写作》课程为例,很多学生最初认为这门课就是简单的科技英语语法课,但是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深入讲解,学生对科技英语的词法、句法特征,以及科技英语写作中的常用句型及表达方式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在语感、英语思维的能力方面也进步明显。
4.第二课堂语言实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如果缺少了第二课堂语言实践这个平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将无法顺利实现。我校的外语学习第二课堂主要体现为课后的基于校园网的自主学习和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及竞赛。
第二课堂能更好地体现大学英语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学生能借助于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网络课程进行学习,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训练为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指定任务和自选任务,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考评,达到了交流目的。基于校园网,我校已安装了多个基于教材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平台、英语写作学习平台、英语听说训练平台和科技英语写作翻译平台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极好地补充了课堂学习内容。
四、结语
以上是我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中发现学术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对英语教师和大学生都有着很大的挑战。英语教师要从一个传统的授课角色转变成为一名课程设计者和指导者,而这样的转变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就能做到;其次,这样的改革要求教师要保证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和每个学生的参与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但要有基本的学术英语专业知识,还要随时与专业老师密切交流与合作;同时大学生也必须确保在英语学习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正处在转型期,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更大挑战,大学英语必须面对挑战,主动迎接挑战,继续实施有效的改革,争取更好地服务高等教育全局。
参考文献:
[1]秦荻辉.科技英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2]刘凤辉,邵丽君.大学英语与科技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8,(1)
[3]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4]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究,2010
[5]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J].外语界,2010,(6)
关键词:物探专业教学 课程体系 建设 实践
一、物探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石油物探学校物探专业是以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国内外市场发展为背景,以生产一线从事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数字化处理及地震资料综合地质研究为推动,依托石油行业的优势,专门培养面向石油、天然气、煤田、煤气层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行业等急需的复合型高技能操作人才。当前石油勘探一线对高技能操作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增,但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只有石油物探学校开设物探专业。石油物探学校建校30多年来,在专业设置方面有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物探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物探专业课程建设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订单培养,实现“教、学、做、工”的一体化教学;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校企合作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融合计算机数字处理与物探专业课程体系,创设物探技术主干课程,以主干课程建设带动其相应的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要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平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构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二、物探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将来在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石油物探学校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课堂”等课程方案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构建“融合交叉,多元整合”的实践和理论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该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本,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将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能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通过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项目”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多元化整合,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课程体系
物探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项目涵盖了公共文化基础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满足了从低到高的学生职业生涯成长规划。公共文化基础课模块将物探专业中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整合实现综合化;专业技术课程将物探领域中某些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突出技术的实现过程,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开展物探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1.市场调研,定位人才需求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面向行业职业群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物探行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就业前景及专业设置,为使专业教学计划更加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为石油行业服务,笔者所在学校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隶属的新兴物探处、海上事业部、综合物化探部、海外国际部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等。
2.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工作岗位
根据学校市场调研、市场需求及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专业设置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和发展工作岗位。主要工作岗位是野外资料采集技术人员、解释员、处理员;相关工作岗位是施工监督员、大小线排查及维修工、钻机、爆炸监督员、仪器操作员、测量操作员;发展工作岗位是野外资料采集过程的地球物理师、地震勘探监理、地震数据处理工程师及地震资料解释工程师。根据以上情况,学校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优势特色,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物探技术操作人才。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整合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其中质量意识、HSE意识、市场意识、工程素质和解决生产实践及工程项目的能力,只有在正常运转的企业中才能真正获得。学校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图3所示。其中校内实训基地主要通过证书嵌入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或项目教学实现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设计、创新教育等,以便学生掌握物探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认知实习、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图3
4.以物探专业为主体,布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探专业课程的交叉互溶性不断增强,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等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涉及的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以物探类专业为整体,将专业共性、课程匹配、专业特色、技术应用等有机结合、系统布局、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学校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资料解释实训室新配备了6台大型服务器以及40个服务器终端。安装了东方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一流的GeoEast解释处理一体化软件6套,价值1000余万,且每周六周日对物探专业学生开放。学生从原来手工资料对比解释改成了应用计算机软件对比解释。每年可以培训学生、学员超过2000人次。
物探地质实训室是石油物探学校特色实训室之一,实训室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岩石、矿物标本千余件,地质模型百余种,地质图件近百套。实训室可完成《矿物鉴别实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鉴别实训》《地质地形图绘制实训》等实训项目。此外,在地质授课中,教师还将地质模型和地质图件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新增地震勘探工实训室,此实训室是培养地震勘探技能操作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学校与野外生产前线紧密联系,拥有大小线100余条,采集站8个,爆炸机4台,地震检波器测试仪2套,同时还具备收放线的广阔场地,可以进行大小线的收放训练和查修线练习。
5.以校企合作,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的共建
(1)沿用了原有的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训基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研究古人类演化、全球古气候变迁和古中华文明的圣地,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周口店及其邻区范围内地学研究、教学资源亦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该区是古老且相对稳定的华北陆块在后期(尤其是中生代以来)又被改造活化的地质单元,现已被视为探讨板块内造山机制等方面的经典区段;独特的大地构造属性所铸就的类型齐全、典型直观的诸多地质遗迹,它们既不像标准造山带那样复杂,又不像稳定陆块那样简单而构成难易适中的野外地学教育资源,加之地理区域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学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野外实践教学场所。
(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野外勘探小队。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到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野外勘探地震队进行一个施工期的顶岗实习,提前接触生产一线,把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操作内容应用到野外地震队的生产中,以此积累学生的经验,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依托企业,实现基地工作的开放互动
1.实践环境与物质资源的整合
树立资源统筹管理的理念,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一个校内生产单元(如学校与物探仪器中心合办的物探采集实训基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使用,实现校企双方共赢共享局面,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的职业氛围;对外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顾客绿色通道,开展生产经营、社会培训、学生实习和技能鉴定。
2.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的整合互动
石油物探学校在教师能力培养方面实行了专业教师下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制度,把专业教师在一线锻炼过程中学到的企业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操作流程、优秀企业文化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为专业教师培训GeoEast解释处理系统,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相关专业培训,同时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开发的工作。
3.实践项目信息资源的整合互动
校企合作规划了实践教学环境的布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了实践教学课程和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方式等,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市场信息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 西部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用课程群方法加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分布式系统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网络工程专业创新性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 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创新思维教学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中的研究与应用 建设融合智能交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多学科融合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构建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钟伯成,袁〉.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8):35-40.
[4]2006-2020年国家信息发展战略[C].,2006-05-08.
作者简介:向亦斌(1966.07-),女,湖南衡山人,副教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安全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