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 知识 能力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1 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中的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各个专业中备受关注的“终端课程”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这些课程不仅在名称上与以往的课程有区别,在教学内容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标准重新组合,将课程的培养能力与职业的岗位能力相对接,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实施环境上尽可能的创造与企业真实环境相接近的实训基地教学环境,采用“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办法,将企业的技师请进学校,或者让学生成为企业的一员,让学生多在工作环境下获得经验性知识。这些方法对于“终端课程”都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取得很好的成效。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怎样实施才会体现专业培养规划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明确与具体的对应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但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表现形式等许多方面不同于“终端课程”,有些内容不能直接体现出企业的岗位能力,所以,现有的教学条件不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进行全方位建设、改革、调整与完善,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为职业的岗位能力起到培养、服务和支撑的作用。

1.2 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1)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的区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建设方案;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研究型人才。基于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更侧重于能力的培养。

(2)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社会上普遍有一种说法就是“低分学生进高职”,高职学生确实存在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我们不进行课程改革,而是延习高校的“压缩饼干”那么学生势必存在丧失学习兴趣的现象,这也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要想扭转这一现状,一方面学校要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之路。

2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

课程改革是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学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精湛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

2.1 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在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团队的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寻找适合本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或者寻找本课程中对岗位能力有支撑作用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团队的教师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使得建设方案更具有企业的真实性。

2.2 提高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

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⑴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专业实践技能、工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能力,提高关键能力的办法是到高校进修,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引进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以提高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学的辅助能力,但是,这些能力不具备关键能力就无法实现。

3 课程任务的设计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这种教学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也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想缩短与企业岗位能力之间的距离,课程建设必须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选取的课程任务应遵循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使使三种能力有机结合。课程任务的选取要融入职业的要求,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教的活动由多到少,由全局到局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支撑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为课程建设服务的,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与课程任务相配套的教材建设、教学课件的建设、能力测试、辅助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内容。教材最好是根据课程任务而编写的自编教材,要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课件要实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难易程度课件要有不同的形式,做到直观、明了,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真正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能力测试是与教学任务相配套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辅助教学资料包括仿真软件、下载的网络课程、视频、网站的推荐等等,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5 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是课程建设效果的体现

5.1 传统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特点

(1)评价项目片面。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一张试卷定乾坤”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有悖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评价主体单一。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主要是任课教师来完成,“以分数论英雄”,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主观性也较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5.2 教学改革的评价方式

随着“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呈现多样化,考核方式也相应的要呈现多元化,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评价的要求,要将学生、教师、行业专家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质量评价。而评价的原则要由原来的以“知识为本位”转为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评价,还要实现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质为核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会使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课程建设要遵循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文章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角度探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有效途径,为提升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与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24-0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培养职教师资为基本定位的本科院校,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定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文件基本精神,满足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形成培养“双师型”高素质职教师资和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为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途径和思路。

一、专业建设

(一)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院立足广东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以工为主、文理渗透、师范与非师范并举等技术师范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设置职教师范方向的专业达30个,占学院招生专业数的58.82%,职教师范特色得以凸显。截至2014年6月,学院共设有本科专业60个,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实施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推动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试点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引领示范其他专业的改革建设。

(二)修订特色鲜明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了“拓展、提升与培育相结合”、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从业能力,以模块化课程设置体现专业(方向),可根据中职学校对职教师资的发展要求灵活设置课程。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35%以上,教师教育模块学分数占总学分的20%以上;设置了技能考证模块,并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优秀经验,设置了学期训练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课程建设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基于“学科专业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各专业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构建“能力为重、三位一体、突出职教”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即学科专业基本能力、专业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种体系构成了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二)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系列课程建设

学院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工作,先后开展了重点建设课程、双语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先后有“班主任与德育教育”、“电子学科教学法”、“魏晋风度”等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基础写作”等4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多媒体技术”等6门原省级精品课程全部转型升级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面构成”网络课程在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通过专家评审,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予以展示。

三、教材建设

根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材征订管理办法》等规定,重视教材选用管理与建设工作,制定一系列规范教材选用程序和鼓励自编特色教材的制度和措施。坚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各类课程积极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等。本学年共选用教材1319种,其中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459种,比例达到34.8%。学院设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鼓励教师结合我院学科专业优势及课程建设实际,编写、出版高质量的特色教材。2013—2014学年全院教师主编出版教材13部。

四、教学改革

(一)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突出“专业学科性”、“技术应用性”和“职教师范性”,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与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精简优化专业理论课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选修课比例;设置创新与技能竞赛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与现代教学手段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结构。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学时比例,加强公共选修课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进一步丰富公共选修课资源,满足广大学生享受全国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引进了10门网络公共选修课(尔雅课程)。

(二)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鼓励和引导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做教”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本科课堂教学观摩竞赛等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训班。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投入,所有教室都已升级改造为多媒体教室;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自2006年以来,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校级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竞赛,并遴选、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和国家级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201—2014学年,全院教师开发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荣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广东省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三)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加强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建设与管理工作,批准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1项,包括16项重点项目和15项一般项目,研究内容涵盖核心竞争力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以及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重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先后出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研项目配套及教学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从政策保障、奖励经费、经费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认真做好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管理工作,抓好项目内涵建设,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五、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加强实验实训室、校内外基地建设,建有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电信学院实验中心等11个校级实验中心,职业教育师范技能训练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等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电气工程虚拟演练重点实验室和“光机电一体化”研究型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共建有28个校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州思普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各专业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指导,严格按教学计划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贯彻教育部关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要求,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建设。将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整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2门课程,总计38个课时,2个学分。其中,“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24个课时,1.5个学分;“就业指导”14个课时,0.5个学分。开设相关选修课或公开讲座,如:“创业实务”、“创业实践”、“创新与创业”、“院士论坛”、“企业家论坛”等选修课和讲座。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以“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必修课为主体,公共选修课为辅助,各类宣讲会、交流会、“创业教育”专题讲座活动为补充,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相关课程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学院“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获评为全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学院教师编写出版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意识与实践》等教材。

基于学校办学定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树立科学、适应社会需求、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观,保障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顺利进行。有效实现专业与产业、专业培养方案与产业发展规划、专业教学过程与产业生产过程的对接,必须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转变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突出、品格健全、发展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重要性定位课程建设网站建设

2005年到2008年我参与并主讲了四门省级精品课程,下面我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树立和宣传优势院校、优势专业、优势学科的强势地位和成功经验,带动和促进院校的自身发展,同时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成果共享,从而带动全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不同于本科院校,主要体现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把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践教学条件、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方面。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

1.精品课程的特色:理念和模式。

该课程应该是有自己特色与理念的课程,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来的课程模式。

2.课程本身在课程体系中要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

3.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案。

常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四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等。

4.课程师资要突出双师素质,体现团队意识。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与本科院校不同,应突出“双师型素质”、“企业工作经历”等特点。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师资是关键,所以精品课程的开发团队专兼结构达到1∶1以上,且企业教师在专业团队中实质性兼职。专职教师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

5.实践条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高职学院的课程应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精品课程的实践条件非常重要。

6.多元化的立体教材和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的支撑。

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积累长期使用的教学资源(课件、授课计划、大纲等)。

四、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

课程最终效果要表现在网站上,下面是我在网站设计方面的一些感想。

1.从要求和指标体系中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高职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从指标体系中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我们从2008年的指标体系中就可以设计出以下层次分明的导航。

2.网站内容必须齐备。

仅有一般教案和授课电子教案,没有实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就谈不上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资源大概可分为: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型CAI课件、资源库及相关专业网站链接等几种类型。

3.网站运行速度快,网页设计简洁大方。

网页设计方便专家浏览,网站设计应简洁明朗,不宜太过花哨,必须保持畅通,速度要快,尤其是视频内容,最好能够拖动播放,因为专家未必有耐心从头到尾地看完一段录像,很可能是跳着看。

4.网站首页最好能看出课程的特色之处。

网站的设计应该本着方便评审专家和学生浏览的原则。

5.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应有专人长期负责。

专业教师不擅长网站的设计,而负责网站建设的人员也未必能很好地理解专业教师的设计意图。因此,双方必须相互配合,将网站的建设更新与维护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做。

6.一些小技巧和注意问题。

(1)在申报表填写时,必须认真填写,凸显课程特色。

(2)说课、教学录像精心设计,精心摄制。

(3)网站要有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作用。

(4)可以把电子文档转换为SWF文件,最大限度防止无限制下载。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应是建设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内容,一流的网站,一流的管理,这样就可以得到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颜洽茂,金娟琴,谢桂红.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4,(8):6-7.

[2]王洪成,张佑林,王琳.《工程图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VOL 26,(5).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特色专业建设; 市场营销; 农业院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6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101- 03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于2000年开设,是面向营销管理而设立的一个宽口径专业,2001年在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设置市场营销方向,2008年获省级特色专业立项资助。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农业高等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既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能,又掌握农村市场与农村社会以及农村各类企业的经营特点,并且适应在农村中为城市工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为农村企业打开国内国际市场的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产品营销、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村营销研究基地。

1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与举措

1.1 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人才培养的指针。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保证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主要涉及课程增减、课程性质调整、课程开课学期调整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项内容,具体包括:

(1) 课程增减:增设专业主干课“零售学”,增设专业选修课“创业学”、“顾客关系管理”、“竞争情报”、“管理沟通”;删减专业选修课“营销策划”、“渠道管理”、“贸易经济学”。

(2) 课程性质调整:“消费者行为学”由专业主干课调整为专业基础课;“财经应用文”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国际市场营销”由专业必选调整为专业选修;“品牌营销”由专业选修调整为专业必选。

(3) 课程开课学期调整:“市场营销学”由第三学期提前至第二学期;“消费者行为学”由第五学期提前至第三学期;“非营利组织营销”由第七学期提前至第五学期,“财务管理”由原来的第六学期提前至第四学期,“商务谈判”由第五学期提前至第四学期,“品牌营销”由第六学期提前至第五学期;“公共关系”由第四学期推迟至第七学期,“农产品国际贸易”由第五学期推迟至第七学期,“企业经营管理”由第四学期推迟至第六学期,“金融学”由第五学期推迟至第六学期。

(4) 实践教学改革:新增“市场营销模拟实习”项目(执行学期为第六学期,为期2周,共计2学分);新增“营销策划”模拟实习教学项目,执行学期为第七学期,为期2周,共计2学分);取消“市场营销学”、“ 推销理论与技巧”的课程论文项目;“农产品营销”、“现代推销学”、“广告学”、“零售学”安排专门的实训学时,其讲授课时和实训课时分别为:“农产品营销”为30学时+20学时,“推销理论与技巧”、“广告学”、“零售学”为40学时+10学时。

1.2 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提升课程建设和改革水平。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管理信息系统等3门课程获湖南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立项,消费者行为学获学校网络课程立项。逐步把其他主要课程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建设完善的精品课程体系。

(2) 以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营销沙盘模拟+营销综合模拟的实验模拟教学方案,增加了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和营销策划教学实习环节,耗资150多万元专门建设营销实验室。通过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的教学设施。并逐步为市场调查、广告学、商务谈判等课程提供类似的教学配套软件及专用教室。

(3) 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组织了“企业家进课堂”活动,聘请具有丰富营销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参与课堂教学或者进行专题讲座,较好地利用了社会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教师积极采用企业实例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如“品牌营销”课程联合“广告学”课程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为企业进行营销诊断和策划,并且在课堂上把各组的营销策划实例作为讨论的素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的能力,获得了相关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

1.3 积极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1) 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经过充分论证,市场营销专业于2010年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增设了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和营销策划教学实习两个实践教学项目。经过改革,教学项目实现了形式多样化,其中课程论文和教学实习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调查以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为目的,赋予学生的自由度相对较大;综合实习是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的实践,市场营销专门联系了一系列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定位较为契合的企业作为实习合作单位,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平台。

(2) 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固定化。经过长期实习合作的考察和磨合,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与一部分实习单位成功签约,双方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如唐人神集团、燕京啤酒湖南有限公司、都市花乡花艺连锁机构等成为本专业的固定实习基地,长期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较好的实习岗位,并且成为了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单位。

(3) 实践教学时间实现科学化。为了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市场营销专业通过研讨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定于第六学期开展的综合实习调整到第七学期,使得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全覆盖,从第三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实践的有机结合。

1.4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1) 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以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倡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作用。鼓励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市场营销专业承担的15门专业课程均组建了课程教学组,每门课程由2~5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2)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市场营销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组织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编写教学案例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研讨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技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讨、启发式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论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营销问题进行调研提高学生自主思维、团队协作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注重教学手段创新。在教学手段方面,市场营销专业通过示范性的多媒体教学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讨以及鼓励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多媒体课件比赛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在教学手段应用方面的能力,教研室承担的大多数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相当大的贡献。

(4) 注重教改成果形成。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成果的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积极引导教师梳理教学改革的过程,形成教学改革的理论成果。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共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等7项,立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

(5) 注重科学研究深化。省级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已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团队成员公开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在农产品营销、中小企业管理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5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市场营销专业坚持培养与补充并举、稳定与引进并重的方针,注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与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趋入合理、规范,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省级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共引进人才2人,稳定人才2人;有1人晋升教授职称,3人晋升副教授职称;3人获得博士学位,9人获得硕士学位。

2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

2.1 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1) 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的特色导向初步凸显。适时修订了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和突出农产品营销等“农字号”营销特色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色地位;牢固树立实践教学育人意识,深入推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全面改革;为适应农业农村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要求,逐步增加双语教学课程。自从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每年接近100%,就业形势良好。

(2)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师资力量不断提高。主要围绕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通过引进高水平、高学历教师,改善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之与学科专业结构相适应。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构建营销教师专职兼职新团队。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3) 教学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完善和健全现有的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调查与预测实验室、商品学实验室、商务谈判实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群。进一步规范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拓宽渠道。大力推进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规范管理,密切开展校企合作。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真正接触到高水平营销企业和企业家,掌握实用的营销技能,以提高教学效果。

(4) 教研教改科研进一步深入,涉农特色营销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专业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效果的办学方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利、互动的良性协调机制。涉农企业研究所的建立,为学术研究,尤其农产品营销、农村市场营销等“农字号”专题学术研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分量的涉农特色营销领域研究成果。

(5) 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健全,特色专业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市场营销管理系在特色专业建设期间成功地承办了一系列重要的会议与比赛,在省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提高了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在省内外的知名度。湖南农业大学营销管理系先后承办了2008年湖南省市场学年会、全国营销管理软件暨沙盘模拟大赛湖南赛区比赛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先后获全国营销管理软件暨沙盘模拟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全国高校营销大赛三等奖。

2.2 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要真正建设好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切切实实办出特色,人才培养理念是根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平台搭建是保障,特色凝炼是目的。为此,我们根据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与学科特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树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我们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与年龄结构科学化、合理化,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人”的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稳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搭建学科专业发展平台,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物”的保障。有了上述3方面的保障,专业得以建设和发展,特色得以凝炼与深化。

3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的设想

3.1 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课程建设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突出和强调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匹配,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环节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因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得也不够,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而实践教学与课程建设的衔接仍然不够紧密。

(2) 教学和科研成果数量不多、档次尚低,科研团队急需形成。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科研立项,公开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论文,但总体来说,目前科研课题的档次偏低,缺少国家级的科研课题,教学改革课题更加缺少,重点课题、重大项目十分缺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不多、等级不高。科研团队分散,形成一两个重要的、有突出影响的科研团队十分困难。

3.2 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设想与措施

(1) 以课程建设为纽带,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努力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课程建设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与根本,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施,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同时,进一步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在行业与地域上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突出涉农的特色,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 努力打造市场营销科研团队,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出高档次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与课程建设的灵魂与核心,高档次的科研成果进入课堂就意味着理论教学与课程建设基本上是与时代接轨、与先进接轨。因此,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拟以课题招标等方式,引导科研团队的成立并健康、稳定发展。

(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1+2+1”等相对灵活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直接关系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相对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不断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使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2007.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方案制度要落 实

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制度要先行。缺乏长远和总体规划以及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和措施,是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由此学校要成立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细致分工、明确职责。在国家课程方面,重点是制定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措施,完善制度确保国家课程,特别是艺体、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正常、规范开设,确保实效和质量。地方课程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重点是做好省级必修地方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落实,以及地方选修课程的合理开设计划。校本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主要渠道。学校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通过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展的总体方案,提出校本课程实施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桓台县世纪中学的社会课程资源建设值得借鉴,他们立足调研学校周边文化环境,将社会上的手艺人,比如京剧、航模等引入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实现了很高效益。作为我们南冶中学来说,目前也已开发了莲花山、莱芜八景"、"社区服务"等校外课程资源,但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今后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周边人文和自然资源,制订校外课程资师、开发规划和方案,为校本课程的规范实施创造条件。

二、人员要落实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规范办学行为的新形势下,教师的传统角色发生了大的变化。一方面教师要变单一的学科专任教师为适应新形势的"一专多

能"型教师,即"教师要有开发第二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课程的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有需求的特色课程需要一些有专门特长的教师进行指导,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培训或引进等方式增加必要的师资配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教师全员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含义,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的耍求,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使全校教师放下包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二是创造条件对教师

进行专业化培训,新课程实施后,在教学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艺体课程理念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进行了规范,设置了各年级必修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得到强化等等。这些都对学校的师资配备提出了挑战,想要在短时间内按课程要求配齐专任教师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内部控潜,即对现任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专业化培训时要注意发挥教师特长,尽量从教师优势和特点进行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效果。三是引进外撮,有一些特殊课程的师资要求专业性很强,靠校内教师不能完成.比如戏曲、航模、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这就需要学校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广揽人才,将杜会上的一些专业人才吸引到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增加优质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努力建设现有校级重点专业的同时,积极建设和申报1—2个省级示范专业和1—2个特色专业,努力将我校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建成示范性重点专业。

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共享,师资共享等,办出专业特色,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

二、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各专业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讨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的不同形式,特别是依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规范“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监控,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形成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三、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和课程建设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更新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促进优秀教师团队建设,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文化课、专业课具有“双师素质”教师达比例到75%以上。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58-02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的就业率影响着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程度,同时也决定着职业院校的命运与发展前途。当前,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人才的高质量与教学的高质量息息相关。职业院校要使毕业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以下五个系统构成。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勾画人才培养的蓝图,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用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定位来统摄教学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可能。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教学计划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教学计划更多的是规定一套课程体系,学校教学工作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约束了其自主发展;而人才培养方案则突出设计和提供让学生充分自主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参与教学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具体做法是,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大选修课比例,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同时,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专业技能教育相对独立又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如涉外护理专业,将英语与护理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两个平台,实现技能型人才就业的宽口径。

教学基本建设系统 教学基本建设系统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及第一要务,高职教师队伍应是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在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保证师德和教风建设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参与相关的职业活动,积累职业经验,形成职业技能,获得职业资格;也可聘任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从而突出“双师型”特征。实训条件建设是教学建设工作的重点,也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尽可能突破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要坚持共建、共享、共管的原则,积极拓展与共建单位的合作关系,切实改善实训条件。教材建设要确保选用与职业岗位同步发展的、适用的高质量精品教材。对于实践教材,要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结合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情况,体现鲜明的高职特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结合,并随着技术发展和仪器设备更新而不断修订,实现教材建设与时俱进。

专业、课程建设系统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当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专业和课程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以及品质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和素质。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以自身教育资源为基础,按照服务企业、适应市场、面向社会的原则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改造和布局。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以专业技术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对专业实践课,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技能实训。技能实训是高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是教学质量考评的重要指标。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就是要强调专业及课程的创优、创新及保质,并调动全体教师积极踊跃参与。具体来说,在专业建设上,职业院校一定要树立确保和发展品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适时适度创办新专业的整体思路,形成以品牌专业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两翼,带动新办专业发展的整体格局;在课程建设上,要通过构成三级课程体系即规范课程、主干课程和精品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稳步、健康、和谐发展。要在各系、部规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探索把一批课程建设成院级主干课程,并进一步创造条件使其中部分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或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始终坚持以优质的专业及课程质量,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程建设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平台、提供框架支撑的话,那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则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调节与控制。其中,教学过程监控系统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一系列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教师教学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干部及教师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等,还要制定一系列包括课堂教学与实验、课程考试、毕业考试或设计、实习、评选学生优质实习报告或设计等相关教学环节的主要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学生评教系统、教师自我约束系统和管理人员(包括院系领导、教学委员会、教务工作人员和督导员)服务系统全方位监控教学过程,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确保教学高质量的长效机制。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坚持进行教学工作评估,是一所学校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要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作为指导思想,加大教学评估力度,不仅要注重教学工作水平的终结性评估,更要注重对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要形成院、系、教研室各级教学管理评估方案,制定各级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估梳理院、系、教研室在教学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建设,积极整改。除了进行综合性评估外,还应重视对教学工作的单项性评估,如实验教学、专业实习、考试等。在对院、系、教研室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它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促使职业教育开展全方位教学改革,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利用、开发、挖掘教学资源,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从整体来看,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四个特点:(1)在管理理念上,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树立“以技为先,以学为尊”的服务育人宗旨,实现管理观念的变革;(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教与学;(3)在质量控制上,牢固树立新时期造就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质量观——口径宽、素质高、技能强;(4)在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积极构建具有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5)在管理措施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完善管理体系。

总之,只有潜心、精心构建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强化人才培养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庄.高职教育特色要素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90-93.

[2]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6):103.

[3]张作岭,孙阳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与实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08-110.

[4]朱文玉.扩招后成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6(1):32-33.

[5]刘洪宇,张蕾,方成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81-87.

[6]单嵩麟,张成铭,王武林,等.高职院校如何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新跨越[J].职教论坛,2005(8):24-25.

[7]苟建明.发展性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77-180.

[8]马伯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63-65.

[9]冉进财,米金科.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7-79.

特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8篇

学校工作将继续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重点工作

1、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特色。

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逐步形成基础课程模块与应变型课程模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以教师板书培训和开放教研活动为基础,深入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工作。

4、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开展三个课题的推进,进一步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以市级“星光计划”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加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6、保证综合高中的教学质量持续稳定。

三、主要工作

(一)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针对2012年招生的专业重新明确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处理好“大而全”与“小而精”的关系,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要符合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并体现专业特点。各专业负责人要虚心学习,深入研究,定期召开专业研讨会。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调研阶段(2012年9月);第二阶段,修订阶段(2012年10-11月);第三,专家论证(2012年12月)。

(二)建设精品课程体系

目前学校市级、校级精品课程项目如下:

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目录

1、市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1)2012年9月10日完成三门精品课程的阶段总结报告初稿。 (2)2012年10月三门市级精品课程各完成一节教学实验(实录)课。 (3)2012年12月完成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包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环境建设、专题研究和课程管理平台建设。

(4)2013年1月形成酒吧服务、汽车钣金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课程教学实录展示、各种教学文本展示、各种课程资源展示、专题研究成果展示。

2、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基础文本建设阶段。包括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项目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计划、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介绍。

3、校本教材的建设

根据专业特色,结合精品课程,通过研发校本教材,提高科研水平。近期正在建设的校本教材目录如下: 建设进入如下:

1、2012年10月底市级精品课程的相关教材校内审定。 2、2012年11月专家审定修订稿。

3、2013年1月专家论证。

(四)教学模式改革

本学期重点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根据专业及课程的特点,有区别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为此将借助“星光计划”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中各专业将采用不同的模式开展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项目导向模式,多渠道开发实训平台

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鼓励教师和学生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或与企业联合,或自行组织团队开展项目研发,用项目任务带动专业教学,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建议从汽车专业、美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做起,开发3-10个项目。

2、扩大订单培养,形成校企共赢局面

拓展“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建立企业冠名班,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建议从数控专业培养抓起,形成一定规模。

3、任务引领模式,形成岗位对接教学

梳理与岗位相结合的工作任务,提炼分析专业技能的种类,结合自身教学开展教学改革。如:学前教育专业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渗透11项技能进行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改革。

(五) 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教学科研建设

以学校三个市级课题的推进为抓手,逐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工作进度如下:

第一阶段:9月10日前完成三门精品课程的分课题报告。

第二阶段:9月15日前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初稿。

第三阶段:9月22日前完成课题结题修订稿。

第四阶段:10-11月撰写相关科研论文。

2、加强校本教研建设

(1)课堂有效教学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各教研组于十月底之前开展组内听课交流活动,推选一名教师参加学校教学课堂交流。第二阶段:学校在十一月组织集体听课,评选出优质课。第三阶段:学校在十二月份将举办一场教学开放日活动,对外展示优质课。

(2)开放教研活动展示:首先从综合高中的语文、数学、外语和综合组的教研组活动开放为平台,促进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十二月份将举办一场教学开放日活动时展示一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3、加强校本培训工作.

(1)开学初将举行由詹前主讲的“板书基本功”的专题讲座,并给予教师一定的训练时间,在十二月份初举行板书比赛,主要包括板书设计和板书书写两个方面。

(2)"师徒结对"培训工作要落到实处。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做好"教学相长"的结对工作,师徒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着重培养中青年教师,确保教师队伍有层次,稳固提升教学水平。

4、加强师资培训力度

通过名师带教、学习深造、教学展示、带赛参赛等举措,促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在杨浦区乃至上海市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从而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专业特色建设初步意见:

1、中餐烹饪专业特色:以中式面点技能建设为切入口,使本专业与上海或国内同类学校的相同专业的培养定位上突出中式面点项目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

2、汽车专业特色:本专业的建设立足国际化,依托与著名企业合作,设备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并注重企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的一体化课程的改革,编写目前空白的钣金实训教材,使得专业团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

3、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让每个学生通过11项职业能力的训练之外,最终要形成1项专业特长,并提交相应的学习成果(作品),如音乐舞蹈作品展示,钢琴书法绘画等级证书等,从而打造“一生一专长”,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个性化。

4、旅游专业特色:本专业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其他专业的不同,重点以“引导问题教学法在实训课中的应用”为特色形成专业特色,同时重点加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美术专业特色:以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带动专业教学建设,开展师资队伍及课堂教学的建设。

6、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特色: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扩大学生的招生及就业渠道。打造好学、进取、创新、求异的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起引领作用。

7、计算机应用专业特色:根据信息技术三个月一代的更新速度,本专业注重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特色,更加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8、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特色:本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学校其他专业的不同,整合现有课程,压缩专业理论课,提升仿真实训室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