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王春梅,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南京市委党校讲师。(南京/210093)
摘 要:通过对415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被试大学生的家庭背景、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态度的测量和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家庭收入差异对学生的学业态度无显著的影响;母亲的学历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中的内生动机因素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在文化程度、职业上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学业态度影响显著;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态度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根据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得出如下结论:改变学生学业态度的主要路径在于重视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挖掘,使其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激发其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要注重外部因素的影响,即家庭的文化资本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协同参与所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家庭背景;自我效能;学业态度;中外合作办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外合作办学是大学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国内的大学纷纷选择与国外大学进行合作办学,但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业态度与普通高校在校生有着明显差异,很多学生对学习都没有兴趣,厌学情况比较严重。这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和声誉。由此可见,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引导和管理,转变这些学生的学业不良状况,成为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收费标准比国内普通大学的收费标准要高出4倍以上,所以有能力选择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一般都来自家境相对富裕、父母经济实力较强的家庭。那么,家境富裕与否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地,父母的职业、学历等是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自我学习的效能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的关联?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为学校改进学生管理和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实证的支持。
学业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的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映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内部状态,是由学习者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1]本研究所界定的学业态度指学习者对待学业知识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对待学习活动的基本动机指向,即是一种知识价值观和学习动机的综合体。目前,有关学生学业态度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以普通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如张俊珍(2011)的“工科大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姜梅等(2011)的 “云南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的实证研究”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方面,如王爱平等(2005)的“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杜仪方(2011)的“法学教育中学生态度、方法和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综上可见,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的研究尚缺少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的研究也没有从家庭背景等各种外部因素的视角,对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学生自身和家庭背景这两个维度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学业态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究影响这一特定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的各种因素,并为后续的教育对策提供启示。需要补充的是,本文将从知识价值观和学习动机两个维度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学历、父母职业等三个维度来测量学生的家庭背景。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一)被试
选取某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二、三年级会计、传媒、商科、酒店管理、国际贸易、金融等6个专业的全部475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共发出问卷475份,收回问卷452份,其中有效问卷415份,回收率为95%。被试学生中男生有250名(占答卷人数的55%),女生202名(占答卷人数的45%);二年级232人(占答卷人数的51%),三年级220人(占答卷人数的49%)。
(二)测量工具
本课题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调查问卷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家庭背景信息的测量,包括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教育背景、教养方式、家庭收入等;第二部分是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学业态度的测量,其中,第三部分是对学生知识价值观的测量,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
本研究第二部分改编了由Schwarzer等人编制、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的中文版“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2],经检测,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第三部分对边涛编制的“知识价值观量表”进行了改编[3],用 30道题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观(从目标价值与工具价值维度)进行划分测量。目标价值是指学生以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目标的价值观。工具价值是指学生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而掌握知识的价值观。经检测,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本研究第四部分借用美国研究者Amabile等人编制的“工作(学习)动机量表” 进行调查[4],共30个项目,测量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两个维度。内生动机测量学生是否因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参与学习。外生动机测量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由外部诱因所引起,学生是否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经过试测,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1。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对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为了合理解释定量研究的结果,我们通过半结构式的访谈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等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家庭背景、自我效能感和学生学业态度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假设
假设1:家庭收入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业态度。
假设2: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态度显著相关。
假设3:父母亲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显著影响的学生学业态度。
(四)调查过程与数据处理
本调查的过程中,先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在部分学生中进行试测,经过适当的调整和修订,并确定对内容无异议后,由学生辅导员分期分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完成整个答题过程约需30~45分钟。本研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19统计软件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家庭背景
学生的家庭背景的测量是从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收入等维度来进行的。其中父母的学历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大专、高中及以下、其它等6组;父母的职业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自办企业、无业、其它等6组;学生的家庭收入分为家庭年收入
测量数据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中以本科生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3.1%;其次是高中学历,占了总数的30.1%,二者合计占了总数的73.2%,也就是说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并不太高;选择博士和其他的人数最少,各占总数的2.4%。母亲受教育程度中高中学历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2.9%;其次是本科学历人数,为总数的30.6%,二者合计占总数的73.5%;博士学历的人数最少,占总数的0.7%。从总体上看,父母双方的受教育程度相当,但是受硕士以上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父母的比例均不高,父亲略高于母亲。
从职业分布来看,选择父母自办企业的人数最多,分别为40.2%和26.5%;其次是在企业工作的父亲和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母亲。结合学生的家庭年收入数据可以看出,因为学生家长中拥有自办企业的居多,所以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占到了43.1%,远远高于南京市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经济基础。
(二)家庭收入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
首先测量家庭收入水平这个变量对学生的学业态度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学业态度从学生知识价值观、学习动机两个维度进行测量,其中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又分为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两个因素;学习动机分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两个因素。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因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表明方差齐性,运用方差检验的假设成立。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的研究结果如下(见表1)。
从表1统计数据来看,学习态度的4个因子工具价值、目标价值、内生动机、外生动机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275、0.15、0.194和0.629,均大于0.05。这说明,方差检验的零假设成立,被试学生在家庭收入变量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三)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是通过对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这两个自变量进行分组测量得出的,即将父母的学历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等六个组并对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运用多因素方差检验得出的如下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父亲的学历差异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不存在主效应,但是母亲的学历差异对学生学业态度中内生动机这一因子影响很显著。因此我们通过事后检验对母亲学历差异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学历的母亲(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学历)与低学历的母亲(初中及以下学历)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中内生动机这一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说明母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
此外,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在目标价值上存在交互效应。经事后检验发现,在父亲学历一定的情况下,母亲学历的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中目标价值这一因子产生明显影响,而且这种差异具有普遍性,在父亲为博士学历、硕士学历和大专学历的不同类型中均存在。这也与前面母亲对孩子的内生动机的影响显著的结果相呼应,说明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与母亲的配合和理解有关,若母亲的学历高,则父亲的影响力能得到体现,反之则不然。
(四)父母职业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
父母职业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是通过对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这两个自变量进行分组测量得出的。本研究将父母的职业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自办企业、无业、其它等六组。
运用多因素方差检验得出如下数据(见表3)。
从表3中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亲的职业不存在主效应,母亲的职业也不存在主效应,但是父亲和母亲的职业之间存在着交互效应。因此我们通过对交互效应的事后检验发现在下列职业组合的父母间在对学生的目标价值的影响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差异主要发生在父母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组合1与母亲是企业或无业的组合2之间,反映出在这两类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目标价值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即机关事业单位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阶层的父母和职业为企业、无业人员的父母在对学生的目标价值的影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也显著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态度。结合前面得出的父母学历上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目标价值产生显著差异,两个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再次证明是家庭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产生影响,而非经济因素。
(五)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态度的相关分析
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对学生的自我效能与学业态度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态度的各因子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知识价值观的两个因素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与学习动机的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说明学生更相信自已的能力,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对其人生的价值。这是影响学生学业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两个因素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学业态度主要取决于自身,内生动机的相关性要大于外生动机;另一方面也与前面的结论相互印证,说明家庭背景中父母的影响一旦内化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中,会显著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态度。
四、总结与讨论
为了更好地解释数据的结论,我们对部分学生做了访谈,并结合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以上结论作进一步的讨论。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所谓文化资本是指知识的类型、技能、教育及任何一种个人可以让他自己在社会上获得较高地位的优势。[5]家庭背景中父母的学历、职业经历、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都是文化资本中的一部分。
(一)家庭收入水平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没有显著性
这个结论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悖。从学生访谈中得知,在学生目前就读该学校的主要原因排序中,首选是父母的期望;其次是一些实用性的目的,如为了就读国外学校、为了能找到好的工作等等;最后才是想学习知识、喜欢目前就读学校的氛围。
从这些访谈内容中可以看出,家长的经济收入较高,能为学生进入中外办学项目学习提供经济支持。因为一般中外合作项目的学费较贵,报考人数相对少,录取的竞争压力比普通高校要低,但是有和普通高校学生同等甚至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家庭的收入水平是这些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原因。
但是收入水平并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认知,因为这种学习环境并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学生客观上处于被学习的境地。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时学生的消费习惯:每月的生活费除去基本的生活开支外,大多用于朋友聚会与交往、买衣服、化妆品,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支出最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并不注重学习的投入,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由此可见,家庭的经济资本并不会直接转换成文化资本。
(二)母亲的学历对学生的学业态度有显著影响
数据显示,硕士、本科、大专学历的母亲均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母亲在内生动机这个因素水平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大专学历的母亲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母亲在知识价值观的工具价值这一个因素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可以从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得到解释。布尔迪厄认为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位等文化产物。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它最终也只能体现于特定的个体身上。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可以使他们易于成功的态度及知识就是一种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所以学历较高的母亲相对学历较低的母亲有更多的可以向孩子传递进而影响学生的内生动机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这也证明了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是历史积累的结果的观点。
(三)父母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学业态度有显著影响
数据发现,父亲这个角色无论是在学历还是在职业上从单因素来看均不会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中的目标价值因素产生影响,但是父母学历的交互效应和父母职业的交互效应却都对目标价值这个因素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布尔迪厄的理论来分析,家庭是文化资本最初最主要的再生产场所,在充分反映父母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孩子们竭力仿效的对象。孩子们正是通过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继承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身体化的。
然而现实中,父亲大多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以事业为主在外打拚,而母亲则会更多的关注家庭和孩子。所以父亲对孩子的管教和影响大多要通过母亲来传递。在这种情形下,父母之间的互动和沟能协调就非常重要,只有父母双方共同努力进行教育才会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产生显著影响。在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家庭中,父亲自己开公司的人数比例较高,他们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教育孩子的任务更多地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母亲的文化资本在孩子的发展和家庭文化资本的传承中的作用就举足轻重。正如布尔迪厄所说,现实中家庭传递的文化资本不仅取决于在居住共同体中可支配的文化资本的意义,而且取决于在家庭中有多少可供使用的时间(特别是母亲的自由时间) 以使文化资本的传递成为可能。
(四)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业态度显著相关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是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从学生内在感知出发来做的一种观察。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学生们大多比较自信,对自己的能力相对乐观,近8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该数据我们也可推论,一是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学生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没有产生要去解决问题的冲动。二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学生具有比较积极的学业态度,一旦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那么学习表现和成绩的改善是可以期待的。这些结论都为我们改进学生的管理提供了信息和数据支持。
本研究表明,学生的内生动机较高,有近90%的学生比较自信,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有信心去解决,注重内心的感受,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与此同时,学生因外生动机而引起的满足感却相对低一些,在85%左右。这就说明,由于家庭条件较好,来自外在的一般的诱惑很难让他们有深刻的满足,他们也不是十分在意外在的评价和认可。这给学生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学生不满足于物质的和安全层次的需要,管理者应转而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角度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管理高效和有序。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行动者既不是由外部起因决定的物质的粒子,也不是执行一种完全理性的内部行动计划的、只受内部原因引导的单子。社会行动者是历史的产物,是整个社会场的历史的产物,是特别的次场内某条通道中积累的体验的历史的产物。” [6] 所以,改变学业态度不良学生的路径主要是,重视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挖掘,找到学生潜在的爱好和兴趣,激发其自我效能感;寻求其父母的协同参与,提升家庭对学生学业态度的积极促进作用。总之,通过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协调关联,管理者就能找到有效的管理策略来更好地改进学生学业态度,并最终达到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愿景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69.
[2]王学成等.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
[3]边涛等.学习心理测评[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
[4]池丽萍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关键词】学历本位;能力本位
国以才兴,政以才治。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为了维护其统治、促进其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符合其所需的庞大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才标准就十分重要。从人才的内涵来看,必须具备三部分,即一定的知识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出社会贡献。其中知识技能是人才的条件和基础,创造性劳动是人才的外在体现形式,对社会做出贡献则是人才价值的最终体现,并且这三部分具有相对优越性。相对的杰出于一般人,这也是“人才”与“人力”的区分。正是这种相对优越性,使得人才需要一定的衡量标准。全面的人才标准应该从品德、知识、能力以及业绩贡献这几个因素考虑。
学历、文凭的高低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追求高学历,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提升,利于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对于一个健康运转的社会,学士以下的人才是这个社会人才生态系统需求量最大的群体。社会上普遍有了“学历越高越好”的观念,让人们不得不追求学历,以满足一些不正当的心理,或者是为了自己生活水平的保障和长远的发展。如此一来,催生了文凭的违规发授以及制假贩假的猖獗行为;另外拥有文凭的人绝对数量在增加,对文凭的含金量不得不得打上问号。学历热的发展必然会使社会的关注转移到能力上来。
学历和能力,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非对立的两个范畴。一般情况下,学历高的人能力应该更强;能力强的人在获得高学历上则更有优势。学历是需要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学历绝不等同于能力。高学历低能力、学历低但能力强的人也绝非少数。对于社会上那些过分关注学历和职称的行为,一方面对那些有相应能力而“资格”不够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否考虑过招聘高学历者的性价比如何?对相应岗位是否适用?录用后又能否留得住人才?我国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即“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要用好用活人才,首先就要转变人才观念。其他需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岗位,则更要看实践操作能力。总之,应当着重考虑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和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情况,这才是以能力为本的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的造就除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及可供能力释放的适宜的社会环境外,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观念就是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习优劣进而作为人才标准。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法,但实际上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竞争方式来反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考试一般考的是知识,知识作为一种信息及其组织的表征,包括了解释“是什么”的简单的陈述性知识以及解释如何操作、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简单的知识传授是无法替代学生在真正情境中的体验的,能力要有能力的培养方式,好比就算把好几本专业书本记得再熟,也不可能马上成为熟练的技师。
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是异曲同工的两个概念。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坚持以人为本与提高升学率和学历并不矛盾。在这种理念下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学生就会越自信,学习动力也就越强,更利于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所以,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质上就是着眼能力、把提高人的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领域也要树立“以用为本”的价值观,教育要立足于动态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教育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将能力建设融入到教育中不仅仅需要观念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方法、内容,乃至教育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对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教育来说,能力培养的要求会有差别,但有一些基本的、普适的准则,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当中提出的“21世纪的四根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种要求应该在各级各类的教育中都有所体现。
参 考 文 献
[1]杨东平.从重学历到重能力转变是未来我国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http://.cn/policy/txt/2010-06/07/content_20197790.htm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76-03
我国的中职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阶段,以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目标,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拟以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现状中获得信息,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就业现状,旨在为做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据以改革我校的护理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对象和方法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05~2007级护理专业(学制为3年制)毕业生269名,采用“职业现状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现状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0个问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75张,收回269张,问卷回收率98%,问卷有效率为100%。
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稳定性差,想“跳槽” 有88.48%的学生曾有一次以上打算或很想离开护理队伍,说明护理专业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不断改革,形成目前的择业难、就业更难的趋势,但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跳槽”的比例相当高,这有可能是由于学历低、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上班时间不规律、超负荷工作量等原因,导致学生几乎是“以医院为家”,时间久了工作热情消退,产生厌倦心理,没有真正体会到工作的意义所在。当遇到困难时,学生的自尊心就会严重受到伤害,挫折感油然而生,认为在护理行业中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渐渐开始产生“跳槽”的念头。
护理专业学生执业资格考试情况 考一次即通过的占65.8%,没有考的占9.67%,考两次才通过的占21.93%。考一次即通过的多是在校时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积极准备、认真复习的学生。还没考的学生可能的原因是:因个人因素而耽误,不知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找不到接收注册的单位,不打算从事这个行业,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学历。考两次才通过的护生可能的原因是: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学习能力差,而考试难度增大、试题范围广、分布倾向于综合分析,加上考前复习不够充分,导致考试两次才通过。
护理专业学生提高学历情况 有80.30%的学生迫切地想提高学历。由此可见,在护理专业学生中,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已成当务之急。这与医学的发展、护理学学科的不断完善有关,因此,对学生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医院更倾向于招聘大专、本科文凭的学生,以适应整体护理模式发展的需求;同时,学生的学历与职称评定、劳务费分配等也有一定的关联,学历的提升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现在的医院普遍都不考虑招收中专生,因为本科生也大有人在,竞争激烈。所以只有提高学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更有优势竞争晋升和评职称,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服务于每一位患者,才能体现出职业的价值观,体现出护理职业的神圣。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情况 有47.21%的学生对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一般或较差,有34.20%的学生防护意识一般或较差,有28.62%的学生自我防护实施一般或较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职业危害时缺乏有效、完善的应对措施。原因可能与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中介绍护理职业防护知识的内容过于简单有关,从而不能有效地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及职业暴露①后的处理措施,导致学生在校时职业防护教育不够深入,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预防知识较片面、不规范、缺乏系统性。同时,很多医院也不将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作为护理实习生必须培训的内容,只有少数医院在学生实习前进行短时间的职业防护培训。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淡薄。
护患沟通方面的情况 有73.60%的学生认为在工作中护患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沟通方法和有效途径。患者不仅仅是一个患者,还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如果学生缺乏临床沟通的技巧,不懂得捕获患者的心理,护患交流信息少,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而忽视这方面的交流,就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导致患者的误解和不满;语言使用不当,或文化水平存在差距,会造成负面影响;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自信心缺乏,也会导致病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信任度下降,这与在校期间护理实训课缺乏真实感,只是机械地进行操作有关。
建议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变学生对护士职业的认识,减少“跳槽”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知道护理工作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促进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护理人员所做出的贡献。在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可请优秀护理前辈通过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弘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并加强专业思想建设,改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热爱护理职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程度,对学生提出的就业问题要认真分析,做好解释工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提高专业护士的待遇,在职称晋升方面体现专科护士的价值。
提供提升学历的信息和机会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提升学历的信息,如学校可开设高校的大专、本科教学点,方便学生报考和就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升学历的必要性,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校时通过成人高考学专课程。要指导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继续读书,攻读大专、本科等。同时应与学生共同分析目前的就业情况,许多医院都是招聘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中专毕业生相对而言就业比较困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下,如果不学习、不上进,面临的就是被淘汰。还有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正在更新,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正确操作,要完成工作,护理好每一位患者,仅有中专的学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认识到提升学历的重要性,知晓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前程,学历提升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患者心目中的白衣天使。
学校和医院应重视执业考试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的改变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教学应围绕着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对专业课教师应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执业考试”讲明重点及难点,做好考前强化培训、模拟考试等。在实习前要指导学生怎样报名,报考时需要哪些材料等。同时学校应及时发放考试信息并协助学生报名,提醒学生多关注中国卫生人才网的信息,预防错过时机,必要时可协助学生进行网络报名。学生在实习及工作期间要做好充分的备考工作,在医院里,领导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合理组织安排,给予充足的复习备考时间。对于找不到单位进行注册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帮助。
重视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护理教材内,应增设职业防护相关技能的内容,将职业防护的内容融入基础护理技术的实训教学中,以减少学生的职业伤害危险因素,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及实训质量。教学中既要强调维护患者的利益,也应要求学生注意自身利益的保护,使师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职业危险因素的危害性。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科学的操作方法,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系统化教育,为以后进入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习前,可聘请医院的护理专家开展职业防护及暴露处理讲座,教会学生掌握职业暴露后的报告程序及处理程序,并进行考核,要求100%过关,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并鼓励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更新防护知识。在医院应严格要求,科室最好对学生进行防护技能操作示范和模拟演练,强化学生的防护意识,提高应急防护能力。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规范各项操作,职业暴露后应能正确处理,进行自我防护。
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的训练 要加强护患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协调方面的能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开口,锻炼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如晚自修时抽时间让学生上讲台做演讲,内容不限。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教师在实验带教过程中,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患者和家属的良好心情是创造和谐护理气氛的基础,是良好护患关系的保证。在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操作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与患者进行解释沟通,使用正确的体态用语,切实做到言传身教。应采用《护理实训简易流程》进行实验教学,旨在帮助和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加强学生在操作时与病人沟通语言的规范性和流畅性。要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接触社会,如做兼职、暑假打工等,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注释:
①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工作中被病毒或器械感染的可能性情况
参考文献:
[1]丁衍文.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当代医学,2010,16(3):159.
[2]洪丽,王冬梅.影响护士长职业态度的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75.
[3]张巧玲,杨金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对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8):89-90.
[4]王静.将职业防护教育贯穿于护理实训全过程[J].医学信息,2010,23(7):2305.
[5]张小平.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62.
[6]彭春霞.浅析护士职业素养在现代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255-256.
[7]傅一明,许练光,陈照坤,戚林.护理实训简易流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众所周知,目前报考研究生主要分为统招和在职形式。而在职报考又分为双证和单证方式。报考双证硕士可以获得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而报考单证硕士只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那么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哪个更重要呢?
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哪个更重要?
从学员报考的收获来看,毕业证书可以代表学员学习的经历,学位可以代表学习水平和层次,但毕业证书仅仅是证明了学员学习的时间和过程,学位却是对学员所学知识达到一定水平的认可。
在国内,对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来看,双证比单证有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国内“国考热”的减退。公务人员丢掉‘铁饭碗’的情况逐渐增加。毕业证书的价值也有待商榷。但在外资和民营企业中,“单证”和“双证”的差别则不是很大。这何尝不是学员报考硕士提升身价的机会呢?
单证硕士,作为非学历教育,没有全日制脱产的学习经历。所以颁发的不是学历证书,而是课程研修班结业证书。但是参加申硕统考最后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大家是无需担心含金量的。和全日制硕士学位证书等同。对报考的学员来说,对于以后在单位中升职加薪、评职称、继续考博或是考公务员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瓶颈的必然途径。川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职业方面,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提升学历层次,补充知识文化。此外,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2016年,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圆农民工求学梦。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需要提升整体素质,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都需要终身学习。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更有激情和活力,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新生代农民工进人城市,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人障碍,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充分地融人城市大家庭,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的融人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人、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人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人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人城市的标志,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岗位胜任力
首先,在学历教育方面,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以进人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在职业教育方面,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深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最后,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历与技能并重,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突破时空限制,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搭建社会交往平台,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成立一些“80后”" 90后”互动交流机构,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进而走出边缘地带,促进社会融人。
3.提升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重要切人点,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提升文化素养,从精神层面融人城市。为此,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充实他们的生活。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护理专业人员就业本该不存在难题,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一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一部分用人单位却没有招到合适的护理人员。针对这一现象,课题组对大专、中专即将毕业的护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了解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以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对象和方法
对象。某学院10级、11级两个年级、两个学历层次、两个学习阶段护理专业学生300人。其中10级为正在参加实习的100名中专护生;11级是即将进入实习的100名中专护生和100名大专护生。其中,中专护生中有男生10人,大专护生全部为女生。学生中有19%为城镇户口,81%为农村户口。
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按照基本情况、择业标准、影响因素、择业过程、择业态度等五个方面共计27项内容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率达100%。问卷回收后由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学处理。
分析与讨论
择业标准
表1显示,学生普遍将中小城市作为首选,综合起来占到54%;其次是大城市占到38%,均不愿意到乡镇基层就业,仅仅占到8%。
表2显示,毕业生薪酬期望标准2000元以上的占到62.7%,大专生对薪酬的要求在2500以上的都占到该人群的40%,要求相对较高。
表3显示,在就业单位选择上,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优势,占到71.3%,私立医院仅占3%,大专生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到私立医院就业,并且,统计数据表明,社区服务中心的就业意向太少,仅占总就业意向的4.3%,反映出就业方向选择相对不合理。
究其原因,大城市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半数以上毕业生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显示出就业比较理性;超过80%的学生是从农村辛辛苦苦“考”出来的,并且,城市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到乡镇基层就业。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加导致薪酬期望标准提高,大专生因为付出的更多,因此要求较高。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由于传统的找单位要稳定、有编制、有依靠思想的影响,致使不愿到私立医院就业;社区服务中心多是基层医疗单位,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发展空间受限,因此不愿到社区卫生单位就业,表现出就业选择的不理性。
择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4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占到51%;而人际交往、思想品质分别为24.7%、24.3%。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正处于实习阶段的中专生认为思想品德应该与专业能力相当,均达到了该人群的36%,说明该阶段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表5显示,大专生与中专生有一个明显的分歧,即大专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实践经历,占到35%,而中专生认为是学历因素,但是,两者均把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和学习成绩作为重要参考。
表6显示,有近40%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不规范,存在不公平竞争,是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26.7%的学生认为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了。19.3%的学生认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也是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导致高学历的技能型人才不断增多,给中专生带来了很大压力,他们在就业时受到学历的困扰,而大专生就业时,在学历层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他们认为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实践经历。在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依靠熟人关系就业的现象,尽管是极少部分,但是不公平竞争对就业者情感影响较大,这是社会现实。另外,由于部分学生没能顺利就业,或者出现就业难题,就把原因归结为培养人才太多,供大于求了,这是误解。
择业过程调查
表7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计划很明确,毕业后即就业;中专生中有73%左右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实习学生中,这一比例占到了43%,说明中专生有强烈的提升学历的愿望;总体而言,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仅为5.3%,大专生没有一名学生愿意自主创业,这表明自主创业教育严重缺失。
表8显示,大专生认为是由学校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是求职的首选,占该人群的46%,而中专生认为通过家庭、托熟人关系是首选,占该人群的60%;但不管如何,均把参加招聘会作为第三考虑方案。此种情况表明,被动性选择工作,靠别人安排仍是学生的一种就业习惯。
表9显示,择业时学生最希望的得到的求职信息是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以及职场的礼仪,占到了40%;其次,是医院的介绍和招聘信息,再次是相关医院护士的现身说法,占到11.7%。
中专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特别是参加实习后,更是发现,医疗单位中本科护生,甚至硕士护理人员也比较常见,增加了其继续深造的紧迫感;护理专业有行业的特殊性,毕业后依靠本专业自主创业的可能性较小,学校自主创业教育的缺失也导致其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中专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工作安排上多听从父母,造成依靠家庭关系或者托熟人安排工作作为首选项的局面;而大专生多是由于信任度的问题,更加愿意相信来到学校招聘的单位,或者是听从学校推荐的工作。
择业心态调查
表10显示,大专生中有40%的学生对未来能否顺利就业心里没底;中专生依赖家人找工作的相对较多,比例占到29%;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正处于实习过程中的中专生,明显地表现出自卑恐惧心理,害怕毕业即失业,此类人员占到14%。
表11显示,当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时,大专生有超过76%的人愿意降低标准,接受与专业有关联的工作,显示出就业比较务实。但是中专生相比显得理性不足。
总体上看,超过30%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感到盲目、恐慌,表面上看是由于学历层次和就业形势的压力,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就业观念的误区,高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确实是大量存在的,但并不是没有工作岗位给大专生和中专生,主要是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造成的。正在实习的中专形成较大的就业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较多的高学历护理人才,因此感到就业压力较大。
对策
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鼓励到基层就业
河南卫生系统实施的医疗资源倍增计划,要大力提升县级医院的病床数,大力发展民营医院,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到2015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工作的护士要达到1.5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
由此可以看出,以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这意味着,护理专业目前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引起的。
鉴于此,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基层护理人员需求情况,制定出台基层就业的鼓励办法,将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继续深造、个人发展等考虑进去,以提升基层岗位吸引力;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在对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时,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提倡艰苦奋斗作风,提倡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县级城市、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农村乡(镇)卫生院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毕业生应调整择业心态,切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摆正位置、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择业原则符合社会的需要,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1],促使就业更加顺利,更加有效。
开设低学历护生专业特定方向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帮助树立自信心
由于本科护生,甚至硕士护生的批量培养,使得医院等医疗机构在招聘的同等条件下,大量选聘高学历人才,导致低学历护生,尤其是中专护生承受较大的就业压力。有鉴于此,教育培训机构要结合社会、医疗单位、基层单位实际需求情况,开辟护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培养职业针对性较强的护生,让低学历人才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增强低学历护生的就业竞争力,树立就业的信心。比如,根据中专生踏实肯干、对待遇要求相对不高、愿意去基层工作的特点,开设适合农村、城镇居民的社区护理、家庭型护理、婴幼儿护理、特殊老人护理,甚至以此可以开展类似于钟点工、家政护理的自主创业教育,从而帮助就业、创业。
分层对待,为中职生提升学历创造条件,为大专生开展实践培训
《河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省护士队伍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士应不低于60%;二级医院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士应不低于50%,并有一定比例的硕士、本科人才。
调查显示,因感受到低学历带来的压力,中专生要求提升学历的愿望比较迫切。为此,在逐步缩减中职生护理教育的同时,政府、高校要重视现有中职护生提升学历的诉求,创造条件,给该层次学生的学历提升搭建平台。
针对大专生,根据就业特点,要加强实践培训,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开展“1+1+1”培训模式,一年专业基础课学习,一年临床实训课训练,一年医院顶岗实习[2];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理论理解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引导学生通过招聘会,自我推荐促进就业
调查显示,就业中确实存在着极个别招聘不规范的现象,但是,绝大部分单位还是按照人才引进的标准进行招聘。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医疗用人单位公开招聘时,要实行公开、公正、公平,制定合理条件,进行阳光操作;医院等用人单位到学校组织自主招聘时,要面向学生公开选拔,并及时通报结果;学生在参加竞聘时,要敢于展示自我,竞聘失败时,要善于总结不足,避免下次失误,而不是一味的归结为招聘不公平。
同时,学校要积极联系用人单位,甚至同类学校联合起来,联系用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招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招聘会,让学生自主与用人单位面谈,增进双方的了解,促进就业。
1.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初创阶段(1978~1988年)
(1)建立健全师资培训机构。1978年以来,省、地(市)、县相继恢复或建立了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1983年有中学教师进修院校24所,在校学生6900人;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02所,在校学生达到46000人[1]。到1988年,全省有教育学院18所,其中省级1所,市级16所,郑州铁路局1所,教职工总数为2325人,专任教师1269人。其中有15所教育学院开展了函授教育,有2所教育学院开展了卫星电视教育。教师进修学校也逐步壮大,业务不断拓展,1988年全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128所,教职工有4787人,专任教师2779人。这些培训机构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多途径、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强中青年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举办离职进修班、函授、业余面授、电视大学、业余大学、自学考试、举办讲座或短训班,以及以学校或乡、学区为单位举办教材教法业余培训班,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历,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教学上的实际问题,或补充新的知识等。到1983年,通过离职轮训和业余进修共培训了10万余名在职小学教师,使他们达到中师水平。到1988年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为36.4%、19.34%、66%,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基本上适应了新时期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
2.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规范阶段(1989~1998年)
(1)规范培训机构。1991年省教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意见》,从1994年3月到1999年底,先后对各地申报的104所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复查验收。其中,新密教师进修学校等100所学校经省教委验收合格,46所学校得到每校5万元的奖励,15所得到适当物质奖励。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进一步健全了教师培训的行政管理机构,切实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完善了省、市(地)、县、乡、校五级培训网络,使之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师培训发展的要求。
(2)开展学历教育和《专业合格证》培训。截止1997年底通过卫星电视师范本、专科培训,全省共毕业本科学员10283名,专科35615名,加快了中学教师学历培训步伐。在搞好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开展高学历培训。一是开展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培训,二是积极组织和支持中学教师参加教育硕士考试。从1989~1999年进行了历时十年的“三沟通”培训,圆满完成了10年所定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的目标,各地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和超过了“普九”的要求,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深化阶段(1999~2008年)
(1)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04年至2008年,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为农村乡及乡以下学校培训5万名留得住的骨干教师,其中省教育厅培训1万名。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培训,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2005年省、市两级已培训2万名,另有5000多名农村骨干教师免试进修专科学历。通过培训,农村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合格学历率分别为98.76%和91.62%,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35.62%和15.7%[3]。
(2)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河南省教育厅制定了《河南省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规划,2002年秋季在已确定的省级实验区开展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2003年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扩大实验,2004年秋季开学前,基本完成中小学各起始年级新课程教师的岗前培训任务。2004年以后对其他各年级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累计完成新课程培训132.5万人次。
(3)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育技术培训。从2000年开始,河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计划,到2006年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2005年4月,河南省依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启动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试的各项工作,在2007年11月举办的全国首次考试中,全省有1460名教师报名参加了考试,考试合格率达到80.3%。2008年,又有3500人参加了培训和考试。从2002年起,开展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截止到2008年底共有39000名教师参加了项目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加快了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二、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30年之启示
要有高学历。很多人或许认为,学历的高低和能力不一定成正比。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拥有高学历,显然对基金经理来说意义重大。学历虽然不能证明实践能力,但它能说明获取知识的吸收能力。高学历对基金经理来说是投身职场的重要门槛。特别是证券行业从业资格证书,证券分析师资格更是基金经理必备的资质。
善于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并在纷繁的资产、权益、利润和现金流量数据中发现公司的投资价值。要牢固树立价值投资与安全边际观念。谨慎投资,防范风险。要注重市场,注意挖掘市场不太关注的低估的投资机会。
要有自己的风格或者策略的选择。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合格的基金经理必须要有个人品牌。这种个人品牌不是事先定出来的,而是经过很多年的打磨和沉淀,自然而然出来的。是基金经理凭自己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业绩得来的。
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抗压能力。作为基金经理,一定是各路媒体所关注的对象,所做的投资往往都有媒体报道。而投资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需要很投入、很专心。天天在公众的视线中,客观上对基金经理投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基金经理必须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抗压能力,具有风险承受能力。
要有勤奋的工作和学习能力。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勤能补拙,唯有勤奋,才能快速的提升自己,让自己迅速的找到定位、找到感觉,才能快速的成为机构里某个领域的判断专家。由于涉及投资领域,基金经理需要了解很多领域的知识。如投资金融业,需要了解金融知识。投资通讯业,则需要了解通信知识。投资制药业,则需要了解生物科学知识。
要有狼性、有大局观。狼性是对成功的渴望,有欲望、有追求,自我驱动力的源泉。有狼性,才能使基金经理不断进取。大局观则是基金经理要懂得宏观大势,要了解政策的风向与风险。努力积极在一些国家大力鼓动的风向上,寻找优秀的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