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管理学的认知

对管理学的认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行政管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38-02

近年来,为加快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由以“教学、研究型人才”为主向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国内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体系改革,力求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与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素质要求的紧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是改进传统教学观念的有利途径[1],它对中国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改革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传统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并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情境观等方面提出了其独特的见解,这对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将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它将知识分为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高级知识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3]。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有意图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在情境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是学生意义建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或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行政管理学教学原则的确定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合理确定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原则,并将其贯穿于行政管理学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整个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变为导演的角色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实际上,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

2.实践性原则。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又要为行政管理的实践服务。实践性原则要求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运用行政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再运用该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总结。这样,由实践寻找理论,再用理论对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可不断探索现代社会行政管理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提高行政管理学教学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教学的重点始终着眼于现实的、不断变化着的政府管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对待行政管理学的理论要客观,能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就是好的理论。

3.情境性原则。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法则的精确抽象和概括,它必须存于具体情境,具有情境性。情境性原则要求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教学内容融入角色的表演过程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积累管理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行政领导”时,教师可创设一种工作情景,安排一部分学生模拟领导者、一部分学生模拟被领导者,通过对具体行政事务的处理,在互动中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学习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稳定性结构形式。传统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单项注人式”、“做答式”等[4]。这些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重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译于Anchored Instruction,是指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并运用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过程。该模式的有效实行需要经历五个操作环节: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确定问题,确保选出问题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即抛锚;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即搭“脚手架”;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即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比如,在学习“行政决策程序”时,可利用高校建分校作为学习背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观点,以作出高校如何建设分校的相关决策。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教学模式,译于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5]。该模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所,通过学生对专家专业工作的观察、模仿和训练,使其在从新手到专家的形成过程中获得专家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通常情况下,学校的教学模式仅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情境的支持,学生只能通过与现实生活分离的教学科目被动地学习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认知技能的形成。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则可有效克服学校教学模式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弊端,为学生提供参与到与现实世界相似的专家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高阶推理思维过程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机关管理”时,教师可先将有关“机关管理”的概念性知识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传授,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专家的工作示范,以培养学生如何应用概念知识与事实知识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当然,和所有的教学理论一样,建构主义理论有着明显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在强调情境的作用及其创设的同时,不应忽略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应降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这需要在使用该理论改革教学体系时,要紧密结合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方能准确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并汲取其合理成分。

参考文献:

[1]刘长青,杜凤秋.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7,(17):107-108.

[2]陈琦.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46.

[3]周均旭,雷德明,丁宇,邓泽宏.建构主义理论下应用文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08,(7):210-211.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2篇

自从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的管理思想就在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在汉代已经以经学的方式定型。后代的发展演变,主要以解经方式展开。到了唐代,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在现实中推进儒学在国家与社会上的运用。而魏晋以来的清谈玄学和外来佛教的广泛流传,对儒学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儒学除了继续解经外,还需要对其核心理念进行重新诠释,并赋予其更为细密的学理说明以及更为可行的实践方法。韩愈提出的道统说和李翱提出的复性说,实际上就是要再塑儒学的价值理念,把“内圣外王”的儒学思想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论化。道统为外王设计出新的治理结构,复性为内圣提供了新的修炼路径。《大学》和《中庸》在儒学中的核心地位,由此开始奠定。这对儒学管理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儒学的哲学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儒学的实践化。所以,尽管道统不是为管理而提出,却成为管理原理中的原理。正如近代西方韦伯的理论本来不属于管理学,但后来的管理学却离不了韦伯思想那样,道统说为士大夫在政治体系中进行了定位,复性说为养成士大夫人格提出了学术化路径。韩愈与李翱并不属意于管理,却影响了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

韩柳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所以,他们的文学实际上是应用文学,从此,纯文学在中国失去了意义。而纪实、议论、小品、杂说,都成了指点社会、参悟人生的工具。古代的管理思想,也随之而弥漫在各种文体之中。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思想对儒家管理思想而言,是从汉代经学到宋学的转折点。

柳宗元与韩愈不一样,他没有承担起儒家管理思想的转折定位重任,却发挥出以文论政的智慧光芒。他的各种议论,偏激而又深刻,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不是专门论证管理而又处处谈论管理。除了前面提到的篇目,柳宗元的各种论、议、辩、状、说、传、对、答、箴、戒,乃至墓志碑铭、来往书启,总会时不时地迸出一段振聋发聩的社会感悟,说上几句发人深省的管理格言。笔者在翻阅《柳河东集》的过程中,看到柳宗元的种种议论,不由会联想到当代的种种管理学说。尤其是他的纪实和寓言,似乎总能提出某些超越时空的卓越识见。柳宗元的灵光乍现,往往与现代管理的某种理论相吻合。限于篇幅,本文所提到的仅仅是柳宗元思想火花的吉光片羽,如果深入发掘,仅仅柳宗元的管理智慧一个主题,也足可以写出长篇大论。不过。柳宗元的管理思想,悟性极高却不成体系,需要进行梳理归类。他的管理思想,是古代文学与管理交织的成就典范。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3篇

本文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基于问卷的行为学研究以及基于神经工业设计的实验研究,利用测量得到的消费者的多维度数据来共同说明与验证不同汽车类型与动物之间的隐喻关系,从而为汽车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汽车类型包含三种:越野车、跑车、迷你车。动物种类包含六种:狼、兔、豹、狮、猫、虎。不同类型的汽车与动物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速度、外形、气质等,容易使消费者在两者之间产生联想,因此汽车和动物之间具备隐喻关系。

二、神经工业设计

20世纪以来,神经科学逐渐发展为极其重要极具前景的学科之一,并且随着相关的脑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成为可能。目前为止,在国际上神经科学先后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出现了交叉,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神经营销学(NeuroMarketing)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在国际上被提出。至今,已有大量前沿研究成果发表在重要期刊已得到广泛认可。马庆国于2006年在国内首次提出“神经管理学”的概念,同年在《管理世界》、《管理工程学报》等期刊上阐述了其观点:管理学的研究系统中直接包含了人,因此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从来都是支撑管理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如今,神经管理学将对人的研究从行为层面深入至人的神经层面,这将是一次管理学研究的平台革命。2012年马庆国在《管理世界》上进一步完整提出神经工业工程、神经工业设计等概念。神经工业设计(NeuralIndustrialDesign,NeuroID),是指“在为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利益而对产品和产品系列的外形、功能和使用价值进行优选时,借用神经科学的最新技术和成果,依据使用者对产品的外形、功能、质量、使用价值的神经感知(用神经科学手段测量),改进设计,或对设计进行优选”。支撑管理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如今,神经管理学将对人的研究从行为层面深入至人的神经层面,这将是一次管理学研究的平台革命。2012年马庆国在《管理世界》上进一步完整提出神经工业工程、神经工业设计等概念。神经工业设计(NeuralIndustrialDesign,NeuroID),是指“在为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利益而对产品和产品系列的外形、功能和使用价值进行优选时,借用神经科学的最新技术和成果,依据使用者对产品的外形、功能、质量、使用价值的神经感知(用神经科学手段测量),改进设计,或对设计进行优选”。为研究汽车与动物之间的隐喻关系,并以此指导汽车产品设计和推广,本文在利用传统量表测量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基于神经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直接测量消费者对于汽车与动物隐喻关系的神经感知情况。来自于脑电信号的数据可以深入反映消费者的感知过程和感知结果,从而弥补传统量表数据可能受到刻意掩饰等因素影响以及难以对情绪体验进行准确测量的缺陷。来自消费者的两维度数据——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共同筛选与验证,可以促使研究者获取更加客观、准确的结果。

三、基于量表的初步研究

本研究采用7分量表问卷,要求答卷人综合考虑汽车外形、性能、形象等方面特点,对3种汽车类型与6种动物之间的隐喻关系进行打分,其中1分为非常不匹配,7分为非常匹配,匹配程度从1到7依次递增。共发放问卷184份,收回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84.8%。经均值比较与方差分析,马和羊的得分在越野车与跑车上无显著性差异,且得分最高仅为4.35分,牛、狐、狗、鹿的最高得分基本都在4分以下,因此量表调查可筛选掉上述6种动物。剩余6种动物分别在越野车、跑车、迷你车三种车型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最高分均值在5-6分左右,即越野车与虎、狮相对匹配,跑车与狼、豹相对匹配,迷你车与兔、猫相对匹配。量表的调查结果将作为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ERP实验刺激材料。

四、基于神经工业设计的ERP实验研究

根据量表对汽车与动物的隐喻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从消费者行为层面初步得出汽车与动物的隐喻匹配关系。本文进一步基于神经工业设计对汽车与动物的隐喻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得到被试生理层面的脑电数据,通过分析被试的脑电活动,探讨汽车与动物的隐喻关系。5.1实验设计

(1)被试实验被试为16名浙江大学在校大学生,均为右利手,无脑部外伤或者神经疾病病史。被试平均年龄21.5岁(范围:19-24)。其中有男性9名,女性7名。每位被试在完成试验后都会依据实验数据情况获得报酬。

(2)实验刺激材料三种类型的车型分别通过以下刺激材料呈现。其中,车型采用图片呈现,保证视觉上的形象和逼真;为了避免不同被试对动物图片的认知出现偏差,动物信息采用文字显示。

(3)实验过程本实验采用S1-S2实验范式,即实验含有两个刺激。带“+”号图片是提示一项新任务开始,S1刺激为随机呈现三种车型图片中的一种,S2刺激为六种动物中的一种,每种汽车类型和每种动物种类都有同等试次的对应关系。被试要求在S2刺激结束后,做出汽车类型与动物是否匹配的决策,并通过键盘记录决策结果。

(4)ERP数据获取本实验利用NeuroscanSynamp2Amplifi-er(Scan4.3.1,NeurosoftLabs,Inc.),基于61导联的Ag/AgCl脑电记录系统来持续记录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脑电信号。被试所戴电极帽按照国际的10-20定位系统来确定标准电极位置,参考电极定于CZ和FZ的中央处,在左眼的上下部安装垂直眼电(VEOG)。本研究截取从刺激呈现前200ms到刺激呈现后800ms,共1000ms的EEG数据段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

本实验选取PZ电极点,研究脑电N200成分。N200成分是潜伏期在200-350ms之间的负向波,主要分布在脑部的前额、前额中央联合区。从认知意义角度看,N200与认知控制、反应冲突有关,主要用于侦测脑部冲突的出现。当出现的刺激材料与被试过去经验不一致时,被试会出现认知冲突,在本实验中表现为汽车与动物类型的不匹配。从ERP实验数据来看,大脑在加工不同类型车型与动物之间隐喻关系时,激活程度不同。其中,狮虎与越野车、跑车、迷你车的N200成分差别明显;狼豹、兔猫在跑车与迷你车两种车型上N200成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大脑加工狮虎与越野车之间的隐喻关系时,N200的相对幅度(从波谷至波峰)最小,表明认知冲突程度最小,即狮虎与越野车的匹配程度在三种车型中最好;狮虎与迷你车的N200相对波幅最大,跑车则居中,N200的相对幅度与动物-汽车车型的匹配程度成反比。综上可知,基于神经工业设计方法,被试ERP数据仅支持虎狮-越野车的匹配关系,认为虎狮和越野车的匹配性最高,跑车、迷你车与狮虎匹配性较低。狼豹、猫兔等动物与三种车型的匹配关系在N200成分上差异并不显著,匹配关系未能得到ERP实验支持。

六、结语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管理学特质学科定位

许多人都认为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泰罗及其追随者们认为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而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则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管理学就其整体而言,其特质与定位到底是什么?

一、管理学的科学特质

从科学的基本特征出发,可以发现管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特质的。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科学的特质。目前,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作为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管理,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管理现象和管理活动两个层面。人类的管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的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对其进行研究时是可以将其客体化和对象化的,对其研究的结果形成了一般性的管理原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这是管理学研究对象中具有科学特质的一面,而作为管理活动的管理,由于涉及了复杂而丰富的管理对象、管理情景和管理目标,所以无法将之完全对象化,对其进行研究的结果也不具有一般的适应性,这是管理学研究对象中不具有科学特质的一面。

2.管理学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管理的实质恰恰在于它在方法论上的革命。正是科学方法向管理学的渗透使管理学看起来像一门学科。从科学管理理论开始,寻求管理定量化、标准化、最优化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管理活动中有对物的管理,对技术的管理,所以在这些方面可以进行定量化研究,寻求最优化的努力是可能的。但是管理中的管理活动更多的却是涉及对人的管理,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却是难以定量化的,因而科学的方法也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3.管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原则在实践中产生,并指导了实践的发展。这说明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并解释了世界。如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至今仍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辉。管理学中存在着一些原则和规则,但他们不是永恒的,其适用性是有限制的,他们会因时代、社会条件、组织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管理学通过科学化的努力可能会越来越像科学,但却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科学,因为管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光靠科学是无法解释的,它涉及了人文。

二、管理学的人文特质

1.管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管理活动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于管理活动中人的研究是很难量化的,而管理者的直觉和判断此时则可能比科学的理性有更好的效果。但管理学所研究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其他的一些管理要素,因此管理学也无法成为一门纯粹的人文学科。

2.管理活动中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关注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不论是“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还是“管理人”假设,一般都包括人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内容,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但是管理学探讨的人性,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与人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管理学离不开人的价值判断。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可以将之完全客体化与对象化的“物”,更涉及对“人”的管理,而且后者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对后一领域的研究所适用的认识论应当是人文主义的。这意味着管理研究中曾一度追求的客观最优值,应让位给最终的主观判定的满意值,人的价值判断在管理决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管理学既具有一定的科学特质,又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因此,单纯从科学特质出发强调管理学的科学性或单纯从人文特质强调管理学的人文性都是片面的。所以管理学必定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三、管理学的科学属性定位

管理学中具有科学特质的部分应该将其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而管理学中具有科学特质的部分则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这样,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位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

将管理学定位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其本质是“人”这一要素在管理学中的地位比社会科学更加偏离自然科学,而更加靠近人文学科。从研究对象来看,如果我们把管理当作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则对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的“管理”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没有太大的差异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获得关于管理现象的一般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而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的“管理”的研究则与前者不同,因为“人”的因素在这一领域中被凸显出来了。管理学研究对象中的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具有各自价值观念、感情和偏好的“思想的人”,并且都是个性化的人,这不仅是难以对象化、定量化的,而且研究者对这种管理活动的认知与研究是离不开“理解”与主观判断的,这实际上已经与科学方法相去甚远。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管理学 教学模式

《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经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虽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但多媒体的丰要作用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演示的工具,或者作为公开课上装点的道具,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管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1)营造(或构建)新型教学环境;(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其实质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义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学能工具,而是要通过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为《管理学》课程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

当前,《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信息加’r的主体,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如何真正成为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不应离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管理学》教学信息系统,将学院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大学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Intemet)联为一个有机的教学媒体体系,为改革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在课堂的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教室,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信息传播量大,同时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感染力,使抽象变具体,由静变为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多媒体计算机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练习,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参与活动就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2.多媒体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资源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n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超媒体、超文本等方法表述《管理学》教学信息内容与学生大脑知识的网状结构相匹配,使教学信息内容走向形式多样化、思维个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白己的学习需求,寻找学习专业知识的切入点,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再把各种管理学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组织和链接,最后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3.计算机的网络特性和虚拟特性,有利于解决管理学教育资源严重滞后现实需要的难题。

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使《管理学》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大大减少。通过建立学院教师教学素材库、学生在线学习资料库和电子作业系统,学生的《管理学》实验软件系统和实验案例库,可以把学院内优质的管理学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放在学院的管理学教育网站,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或下载。利用计算机的虚拟特性,可以创立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使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从而有利解决了目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大招生而造成的师资不足,教学场地、图书资料紧缺的难题。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3个要素组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要增加一个教学要素――教学平台(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的观点考虑,这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信息化教学结构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与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内容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传授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之一;信息平台(信息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的激励工具。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开发和设计CAI课件,实施网络教学

CAI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管理学》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Pow-erPoint、DreamWeaver、Frontpage等多媒体制作软件上设计文稿,并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演播进行教学。教师还利用个人主页,设计、制作和网页课件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跟踪辅导、即时应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可以即时得出训练成绩和答案以便使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实现课后的互动交流

公众交流平台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案例教学虽然跟学生能达到一定的互动,但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表达他们的观点,如何才能达到真正

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而QQ群、BBS、博客等一些交流平台正好弥补了这点。例如博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公共性、即时性、私密性、个性化等特点,作为《管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师生课外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博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三,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案例介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也给了学生课前讨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3.利用网络实现《管理学》的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向那些在空间和地理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众多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活动。实现《管理学》远程教学,学校需要建设管理学专业网上课程资源,包括网上教材、网上课件、题库、信息资料库、管理学相关的案例库等;开发研制《管理学》远程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管理学》课程网上实验室;建立远程教学的选课、教学、考试和学籍管理等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学》远程教学系统的教学、科研、维护、管理等体系。远程教育把学习的支配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实的回归,网上教学排除了时间、空间及人为因素的限制,学生可能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在自己合适的时间点播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实施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条件

信息技术并不是一经引入到教育当中就能够很好的与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归结为以下几万而:

1.观念转变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首先实现“整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恕、的转变是首要条件,其中包括学科观、教村观、教学观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为了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高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培养起教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由他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2.网络平台的搭建是“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必须构建一个扩展性的硬件平台,而且要配上良好的配套设施和软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3.丰富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

在资源建设上,首先要制定一个建设资源库的标准,即科学性、目的性、先进性、启发性。具体资源库的建设上可以从两个途径进行操作。一是购买;二是教师从网上下载整理和独立制作开发相结合,这样既快捷,效率也高,使用方便,同时资源的形式也要尽可能的丰富,为“整合”提供良好、强大的资源支撑。

4.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是整合的必要条件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研究;科学性;艺术性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是学术界和管理界争论的话题。人们常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说明管理与管理研究同时需要科学与艺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既需要科学方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又需要艺术方式在某些认知方面的有效性。

一、管理研究与管理研究方法论

管理研究是指为管理决策所获取信息的系统化和客观化的过程,是对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它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管理研究方法论阐述管理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研究工作的规范。

管理研究的起源同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受到自然科学的启迪,其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管理涉及组织行为,因此,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组织关系,也就是组织特性间的关系,包括: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组织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因此管理研究离不开人,这是管理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之处。

二、管理研究的科学性

管理科学化的紧迫性根源于管理学的“弱科学性”,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管理研究不仅为管理活动构建客观的、可靠的知识,而且还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因此管理研究本质上是一门科学。

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体现于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普适性是指构成科学知识命题的一般性断言和普遍性陈述,这样,科学知识才具有解释和预见能力。管理研究是对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超出某些特定管理问题的具体管理情景,寻求管理问题的一般规律,对一般性管理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管理研究的强大实用价值就是其命题可重复性表现。逻辑自洽性要求科学知识具有体系完整性,科学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管理研究是为管理决策所获取信息的系统化和客观化的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管理研究要求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尽可能采用“归纳——演绎”方式,研究成果必须经过系统化的检验。可证伪性是指科学知识具有其适用的范围,管理研究是对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任何管理学命题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三、管理研究的艺术性

管理研究离不开人,作为管理研究对象的管理者和企业成员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这就和艺术一样涉及到寻求人生意义的问题。且对于管理者而言,对于所管理对象的最有效的认知和把握往往需要辅助以情感和想象这些感性的认知方式,以及对管理科学知识的创造性使用,这些都带有明显的艺术特征。

由于管理研究中引入了“人”的因素,在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中必然涉及到人的形象思维。管理者只有依靠形象信息才能有效完成本职工作。具体的形象信息有个别性、细节性和生动性三个特点,而这些特点与艺术是相通的。

另外,管理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都与主客观背景融合为一体,系统本体和意境不可分,不研究意境难以探明管理系统的真谛,于是,管理领域中,每个研究对象、事件、系统本体都和特定的意境组合,千姿百态,具备独特的个性,而这正是艺术的特征。

管理研究依仗所研究的主体及其思维模式即知识结构,而思维模式又“千人千面”,和艺术所着重的个人、个性相通。

四、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从前人对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了科学方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及艺术方式在某些认知方面的有效性,然而它们在管理研究当中也有各自的缺陷。管理研究的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科学方式缺乏变通性。艺术方式缺乏可靠性,亦会使管理研究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管理研究注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走向误区导致管理失效。而只强调理论缺乏实践运用的灵活性与艺术性则会导致管理僵化。因此,管理研究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不是逻辑理性,而是其解决问题的进步性。管理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有复杂性思想的人,管理研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管理问题不仅包括了事实问题,还包括了价值性问题,因此,管理研究还具有人文科学性质。而艺术性是人文科学的一个明显特征,管理研究的艺术性根植于管理研究的科学性。管理研究的探索过程中除了要运用可靠的科学方法体系,同时需要人类的直觉、顿悟和大胆的猜想、推测来弥补科学的缺乏变通性。事实上,由于管理研究是对人类管理行为的抽象,越是抽象的知识,就具有越高的普适性,运用这些知识的管理实践也就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感性的艺术认知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很有效,但也必然伴随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漫天风险。而对于管理学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在于为多数管理活动提供“可靠的知识”。因此,管理研究离不开人又不能完全依赖于人,不能完全依赖于人感知的艺术性,应首先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管理研究的知识体系,因此,管理研究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对科学性的完善和补充。

在管理研究的过程中,只有互补性的运用科学方式与艺术认知,才能使所获得的知识反映管理活动客观规律,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得到更有效的应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昆玉.王跃堂.管理研究过程及管理研究的科学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7(2):228-230.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管理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在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它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特点,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在总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对课堂游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总结。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方面的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不全面

目前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通有以下认识: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虽然学生入校分数较低、上课表现较差,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学好相关知识。

2、缺乏积极的教学态度

“学”与“教”是一个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由于许多学生上课不积极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放弃”了这些学生,将“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在“学”。这样的教学态度必定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作,本身缺少管理的实践及经验。同时,教师普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指导。

(二)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下降,那些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分数较低的学生进入到了高职院校。这其中有部分学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愿望,有些是被家长“逼着”来学习的。

2、缺乏学习的自信

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升学考试中成绩较差而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学生自身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但由于缺少学习成功的经验而缺乏学习的自信。

3、自律能力差

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许多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养成了不良习惯。

(三)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量薄弱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中心,普遍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物质支撑。比如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大。

2、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不科学

有些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课时的设置不规范,并缺乏是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科学考核和评价。另外,学生的实习活动与学习严重脱节。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及总结

(一)课堂游戏教学法

课堂游戏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游戏教学的兴趣比较高,如果游戏选择科学、组织恰当,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课堂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挑选适当的游戏以及游戏进行的地点(比如室外),并适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适合课堂游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管理学基础课程各模块内容都有适合的课堂游戏,比如:计划职能(估计玻璃瓶中玉米数量的游戏)、组织职能(“囚徒困境”游戏)、领导职能(“对别人的肯定”游戏)、控制职能(“冲突处理”游戏)、创新(培养创新精神的游戏)等。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群体决策”内容时,为使学生切感受“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方法和效果,可采取讨论法来模拟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在假设环境下学生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工作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价值观。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好主题、场景,准备适当的道具,并根据角色特点选择适当的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一定要有科学的评价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适合管理学知识中那些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指导原则和知识,还适合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原理等内容,比如沟通及其原理、冲突的管理、组织文化等内容。

(四)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

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活动,在提高学生相关技能的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管理学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比如基本原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采用此方法实施的“班级管理”、“我的母校”、“社会责任辩论赛”等专题活动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工作量也比较重,因此,教师在使用些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并做好课外辅导工作,防止学生因受到较大挫折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结论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学校应该系统的组织相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增加对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实训课时设置要科学。尽管实践性教学有其一定的优越性,但理论教学在构建学生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04

[2]胡楚图,单文慧.高职企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4

[3]李影,李刚.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2,21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8篇

1.1管理学的综合交叉性与学生知识单一性的矛盾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要求学者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而大一本科生受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刚进入大学时大多知识面狭窄、相关知识储备欠缺。这一矛盾增加了管理学的教学难度,尤其是高中学理科的学生,大多认为管理学原理都很抽象、深奥,整个学习过程像听天书一样;而一些高中学文科的同学在学习管理学中涉及一些数据、计算的内容(如决策一章中关于一些决策方法的运用)时亦感到很吃力。

1.2管理学的实践性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矛盾

管理学注重实践性,许多管理理论也是管理学者从大量的管理实践当中抽象凝练出来的。而大一的学生不仅没有组织管理的经验,大多数学生甚至连任何社会实践经历都没有,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倾向:要么觉得管理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自信,也提不起兴趣;要么觉得管理学很简单,谁都看得懂,从而轻视课堂教学环节,以为期末考试之前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实现该课程的学习目的。

1.3管理学的应用性与学生无法识别应用需求的矛盾

管理学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特定的组织管理问题而提出的。而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人生阶段,还不能看到管理学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加上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能找到一份工作都很不容易,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一开始不可能成为管理者,因而现在学习管理学是没用的,这是导致学生学习管理学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因素。

1.4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与学生定势思维模式的矛盾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具有双重性,管理学的理论本身也处于丛林状态,对于同样的管理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的理论差异很大,甚至相左。而大一学生由于刚从高中环境中走出来,往往习惯于是非黑白分明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教材中出现各种理论相互矛盾时,学生从认知习惯上将很难接受,更无法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

心理学中认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满足的需要才会让人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做出某种行为。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中积极性更高,关键是要发现学生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并通过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来满足他们的相关需求。一般本科院校中,管理学原理都是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为学生开设,下面笔者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2.1学生心理变化周期

2.1.1活跃期

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前六周,他们对大学充满了好奇,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如此新鲜和好奇,进取心强,学习积极主动。处在活跃期的大学生拥有最难能可贵的学习激情、斗志甚至于野心。

2.1.2迷茫期

迷茫期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渡期,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七至九周。这一阶段的学生经常会有方位丧失的感觉,内心会产生一种令人畏惧的无力感。此时心理素质良好或有先见认知的学生,能主动或有意识地寻求帮助,采取一些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较轻松地渡过或尽早结束此期。但能做到这样的学生数量较少,多数学生还是会跌入更为糟糕的反叛期。

2.1.3反叛期

反叛期是大一学生最危险的一个阶段,一般出现在大学入学后第十至十二周。在这一时期,学生了解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自己当初想象的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会有很强的失望感,失望过后进而变得消沉颓废。于是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很多学生用游戏、网络小说、睡觉、电视剧等行为打发时间的情况。

2.1.4调整期

调整期是学生经历反叛之后的一个自我调整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三至十五周。这一时期的学生经历过大学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内心开始慢慢地平静下来,开始比较客观地看待大学里的一切,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1.5稳定期

稳定期是学生自悟、觉醒的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六周至学期末。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大学和大学的自己,同时由于临近期末,学生会想着应该努力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所以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习上,从而减少了胡思乱想的时间。

2.2管理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周期的整合

一般来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大模块。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往往更强调所谓的知识逻辑性,所以讲课内容的顺序基本是按照教材中的一个逻辑顺序,并没有考虑到知识内容和当期学生内心需求的适应性问题。若能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合理安排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教学次序,这对于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帮助。

2.2.1活跃期的教学内容

活跃期的学生最想快速了解周围的一切,尤其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处的学校。结合学生的这一需求,在这一个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定在管理学基础知识和组织这两大块。通过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什么是管理和管理学,并在管理的大框架下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具体分析其专业特点。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所在学校这个组织来分析,说明学校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及变革等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组织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把学校的纵多情况一一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从而使得学生想了解所处学校的这一需求得到满足。组织这一块内容一般需要花6个学时。

2.2.2迷茫期的教学内容

迷茫期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目标感,来到大学后发现没有了高中时代紧凑的课程安排和频繁的考试,很多学生会觉得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无所适从。加上大学里接触的人也比较多,不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也凸显出来。所以,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需求是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满足学生这两方面的需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重点安排计划和沟通两大块的内容,大概需要占用9个学时。在讲计划这块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做好综合环境分析、作出决策、拟定计划。接着再向学生介绍沟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沟通方法,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帮助学生发现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克服自身的沟通障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2.3反叛期的教学内容

反叛期是学生最无心学习的一个阶段,所以此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激励性,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可以选择领导和激励两大块内容来讲授,大概需要9个学时。在学习领导和激励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名人的经历作为故事传授给学生,讲授形式最好是教师口头讲授和多媒体视频播放相结合。笔者上学期的教学中就选取了特蕾莎修女、、朱钅容基的故事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让学生讨论他们分别是凭借什么在进行有效的领导,事后学生不仅对这三位名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感动和激励,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反叛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2.4调整期的教学内容

这一时期的学生逐渐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适应过后会慢慢发现自身专业的乐趣所在,从而期待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此时教师可以讲授创新和控制这两块的知识,大概需要9个学时。教师在让学生理解组织应该如何创新、控制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谨记创新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做人做事不要太僵硬。但在强调自由创新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有效控制的重要性,在此教师应该以讲授“控制”的内容作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一番关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教育,同时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控制,尽快把自己的不良行为纠正。

2.2.5稳定期的教学内容

稳定期是接近期末的最后一个阶段,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不少同学都期待着有机会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其在课堂上一展风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本组讨论结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也可以考察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让他们感觉到这门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收获。

2.3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2.3.1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中按照教材上固有的管理职能顺序依次讲授的定势,主张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交叉安排教学内容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中编写的管理职能顺序来教授,即先讲理论,再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为一条线逐一展开讲授。而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主张教师打破这一定势,把组织这一块内容放到了第一个阶段来讲,同时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打破了以往知识点间的孤立状态。

2.3.2把管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人的一切行为动机来源于未满足的需求,要使学生愿意学习管理学原理课程,必须让其认识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满足他未满足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准确分析出学生的需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对应起来。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合作,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

2.3.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再结合课程内容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当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很强时,教师可以用讲授法给学生教授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当学生感到很无趣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而当学生充满激情和自信的时候,则应该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尽情展示。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