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新课改;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60-01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代,做事情讲求效率已经成了最基本的要求,为了适应当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速度,我们迎来了又一轮的新课改。以往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模式-只面对少数的人,新课改的目标就是将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变成现在的教育普及模式。本次的新课改实行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情况均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初中语文仍存在学生学习困难、单位课时教学量少和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等现象。只有将语文学明白,才有能力去进行其它科目的学习,如果连汉字都学习不好,还怎么对其它科目进行阅读和理解。语文作为生活中最常用的一个学科,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任务重、课时量少等困难,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将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效利用起来,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1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方面要做到灵活合理。针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探究,以"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心主旨以及写作特点等等,重点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层次的分布,是对教学目的进行精准确定的基础。有了精准的教学目标,就能进一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恰当的教学语言,做到具备长远目光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将教材内容的精心设计予以体现,同时也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所提升。举例来说,笔者在朱自清散文《春》的课堂设计时,结合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了与课文中意境相符,描述春天的几幅图画,再配上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将学生置身于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之中,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并营造出和谐、平静的教学氛围。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内容越来越多,因此,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一些学识内容来带动语文课程的教学。比如《鼹鼠》这篇文章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就从网络上下载了"动物世界"中有关于鼹鼠的记录片段,在教授课程时,先让学识观看了下载片段,让学生知道鼹鼠这类生物的生活习性,从而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更有把握。视频播放时,笔者看到,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在主持人抑扬顿挫且富于磁性的陈述介绍中,集中了自身的学习注意力。其他学科的引入,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一件无关紧要甚至会破坏本学科教学效率的一种看法,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并以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率为目的,将初中语文课堂向科学化推进。

2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引导

由于初中生的学习接触面还不够广泛,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不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初中课程,并且在语文课程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都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更不用说一些基础的学识系统构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具备。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语文科目学习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他们对语文科目学习的兴趣,从整体学习意识上促进教师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效率的重视。所以,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科目学习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程的学习。

上述段落中提到的自主学习,不是指学生单方面对语文科目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模式,而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彼此交流之间创建并加强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体系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语文老师要把握住学生从合作、探究再自主、独立的一个学习过程,保证课堂探究进行的真实程度,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所提倡的,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其中心意义就在于,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课堂教学的构建过程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和落实。恰如其分的课堂情境的设立,能够将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在于,教师的教学手法不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引导教学。如果还是一味的强调教材内容学习的重要,就会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一个乏味的过程,从而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让语文学科的学习充满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讲解《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就让学生结合了当下热门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对文章细节的研读以及分组讨论的探究,得知湖泊的消逝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再将罗布湖过去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进行对比,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共鸣,从而对文章的意义表达和中心思想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教师对教材做出深刻的探究,就不难从一些细节方面发掘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出点。

3总结

教学是一个双向问题,是教和学的结合,只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配合的好,才能将课堂变成学习知识的温床。每一次的教学改革都会带给老师和学生新的惊喜和收获。只要教师群体在教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思想,保持自身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再加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定会总结出适合初中语文教育的新方法新套路。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定会蒸蒸日上,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称赞。

参考文献

[1]叶武. 初中语文教学增进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陈锋锋. 刍议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J]. 文学教育(中),2012,06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策略选择上,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与学生心理相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与课本紧密联系的课程导入,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入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表白,而是一种学习“情境”,其形式多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多种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准确切入知识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不少戏剧、小说,并且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教师可以情境教学来设计角色,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角色诵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以教材语言为出发点,对教材语言进行真正落实,即从语言入情境,从情境再融入语言的不断沟通与结合,有利于对的语言文字功底进行有效训练,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认识。

(二)把握课题,引入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三)设疑想象,感悟情境

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散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

(四)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的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与知识海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一)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语文课程特点,准确找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注重人文精神与价值。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与人性进行关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及宽容的师生关系,提倡合作与民主的语文教风。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要顾及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更应考虑学生学习中的需求与感受。

(二)人文教育具有想象与创造性,人文意义充满模糊性与抽象性,而人文语言富含隐喻性与混沌性。因此,人文教育不可以概念进行简单解释,还需某个特定的“场景”,然后通过想象或联想,领悟出其中的涵义与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力与想象力,使学生自主感悟,将知识不断延伸与拓展。

(三)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其目标是丰富学生与社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交流 拓展

一、深情的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此我从以下四点引入: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激烈的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贴切的拓展延伸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4-02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前提。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来展开,然而并非如此。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几乎是以文字、语言等内容组成的,没有很好的利用教材以深入挖掘有用的知识信息。这样的教学方式,过多使用则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找寻适合语文学习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研究思维导图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1.思维导图之由来及概述

何谓思维导图?由托尼・博赞提出,是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在一起,用"画"的方式描画出思考与理解的过程,把要表达的内容信息有层次地描绘在图上,是一种简单而形象的图像笔记工具。比如,对初中语文基本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分为:文学体裁、作文体裁、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古诗词鉴赏要点等框架。各个框架又可分别往下一级细分为: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评析名句、意象、写作手法等,并用不同颜彩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成线,形成一个树状型知识结构。比起直线型方式笔记,思维导图无疑是形象而直观的。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其工作原理在纸上把所有的信息组织在形象的结构图上,每一分支上都写上不同概念的关键词或短句,描绘着不同的色彩与图像,同时把握全局和细节,并有效刺激左脑和右脑,让人在思考、记忆及分析时充分激发灵感与想象。

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维导图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被誉为 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有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思维导图可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2.初中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缺乏科学的界定与准确的把握:

2.1 语文学习依葫芦画瓢,缺少创新。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语文教师仍旧跳不出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流于形式的模仿而缺少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创新。

2.2 语文学习注重知识讲授而忽视思维训练。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指导学生开展自学目标的认识不够,在课堂上依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忽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自学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铺垫与延续。然而并非是全部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3 错误地认为语文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情。在语文自主学习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往往把指导学生学习理解为布置作业、课前预习、课堂检测以及课后检查而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理解的简单化、形式化。换言之,这是一种放任自流式的教学,很难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语文素养的提高单靠自己摸索学习是很难实现的。

3.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作用

语文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效果不显著,所以很多教师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学习中来,这不但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方法提供了载体,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经过实践得知,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刷新教师与学生对语文学习认知。语文学习是学生语文思维运用和训练的实践过程。换而言之,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检验过程,而是经过语文实践活动以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切实转换语文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帮助学生准确地定位学习目标,避免低效与放任学习的现象的出现。比如,教师在教古诗词鉴赏前可以运用利用XMind软件绘制思维导图来设计教学活动项目,让学生自由组合课后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后进行交流。

3.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功能进入最佳状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是用图画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的新模式。它能快速理清思路,在对文字进行图像化处理的过程中,实现手脑并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生字词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依据意义和情境的学习原理,通过思维导图传达其在词中相对应的意义和视觉信息来学习生字词。

3.3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绘制思维导图是把文字及内容联系在一起并展示学习内容理解、思路梳理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刺激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并且在思维指引下将知识转化并加以理解,进而将语文学科知识内化吸收。比如,在进行阅读写作教学活动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整个文章的内容结构或是写作内容框架,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左右脑思考,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新生。

4.结论

综观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直线型方式最为受欢迎,但这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妨碍了思维的效率。而思维导图正好可有效扭转这一局面,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思维导图和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在语文知识的梳理中加入思维导图,可使学生的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更重要的是不会遗忘思维的每个环节,大大降低吸收知识所需耗费的时间。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对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课程资源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76-01

面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也制约着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能否有效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是否具备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语文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含义和内涵

语文课程资源,应该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果按照资源分布的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如果按照资源的形态来划分,可以分为有形课程资源和无形课程资源两大类;如果按照资源的功能划分,还可以分为要素课程资源和条件课程资源等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义务,主动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发现语文教学资源,有效地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为实现有效教学创造条件。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挖掘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深入研究挖掘教科书。目前,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了适应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特色的多样化的教科书,有人教版、司南版、粤教版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也应不拘一格,大胆借鉴、利用不同版本和特色的教科书,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整。

2.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新课标指导下编辑出版的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有不少提示语文教师开展探究的活动案例,力图体现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基本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

3.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硬、软件设施。学校提供的如警示语、宣传版面、黑板报等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组织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均属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教育。

(二)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1.学校之外的学生家庭、社区,均蕴藏有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学校周围分布的科技馆、图书馆(室)、媒体等等,语文教师均可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指导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和共享。

2.学校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如地处农村、山区的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民俗资源等;城市学校的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均可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服务。

3.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农村学校可以建立联合种植、养殖等劳动基地,也可与学校周围的政府机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长效的业务联系,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进行更为开放的语文教育,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探究活动,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关心的文化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一)科学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标实施以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确立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材的总目标,从中分解出阶段分目标,然后再从分目标中弄清楚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正确理解语文教材的目标体系,并根据课程目标需要,进一步探讨有效实现这些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的课程资源,为实现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服务。

(二)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

课程资源线索具有丰富性,教师可以从学生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等角度出发进行开发。在动态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处理、运用这些新生成的动机,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开发利用的新课程资源。

(三)多途径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有许多具体的途径。参观、访问、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寻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课程资源,语文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作文教学,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关心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四)巧妙利用课程资源

开发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一方面,教师可以把自己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直接作为语文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加工后间接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还可以把开发出的地方文化资源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成为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良好习惯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一、课前演讲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兴趣,否则就学不好,学语文也是如此。学语文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学习语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在进入教学之前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上讲台当众发言,内容健康,范围不限。具体做法是:时事纵谈、见闻感受、影视点评、读书心得、讲小故事、幽默笑话等等。每节课预备铃后进行,每次一人,轮流发言,务必让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流利、动情、风趣的演讲,把学生的课前学习情绪调动起来,为进入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也为活跃课堂气氛做好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课堂交流、合作及探讨教学中,很多学生踊跃参与,跟原来仅靠寥寥几个“活跃分子”支撑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言而喻,只要长期坚持课前演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口才,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基础。一个入学时厌学语文的学生,初中三年坚持下来,毕业时取得优异的成绩后,发了一条短信给我:“老师,是您惯用的课前三分钟开启了我学习语文兴趣的大门,谢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通过说自己“乐”说的话,激发他们“乐”学的兴趣和精神。

二、导入新课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就像多彩的丝线,把学生的思维串连起来。导入语言新颖别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牵动学生的心弦,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运用讲故事、引诗词、猜谜语、背名言警句等导入新课。如教学《国宝――大熊猫》时,我编了一个谜面:“一位先生八字眶,走起路来摇晃晃;青竹泉水他最爱,山野森林是他家。”学生看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气氛立即被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自主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听音乐歌曲、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散步》一文的主题是歌颂亲情,提倡尊老爱幼。我在上课时用录音机播放了歌曲《幸福一家人》,用深情甜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一个温暖浓厚的亲情氛围中,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教师的导入方法要灵活多样,因课文的构思而异,因课文的主题而异,因课文的情节而异。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为了突出文章的情节“变”,我把我国民间特技“变脸”用课件来展示,使学生在精彩的杂技中快乐地投入到课文情节学习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事实证明,语文教师丰富多彩的导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好的导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靠教师灌输知识,一进入教室就直奔主题,学生容易反感,也就无兴趣学习;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这是新课改下所不愿看到的现象。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堂交流激趣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对话沟通的过程,语文教师带着学生对文本的初次理解及感悟进入课堂,他们之间在教学中必然展开一场多角度、多层次、多主体的阅读教学对话,必然有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交流的教学,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那么,如何在课堂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师生、生生交流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它是师生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一致共识,联合力量完成课堂教学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流是课堂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师生之间交流能体现出平等性、无拘束性、非强制性。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只有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探讨,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没有交流的教学,亦或是“满堂灌”的教学,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不仅无质量可言,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所以,语文课就要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让他们的视野由狭隘走向开阔,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宽容,对于学生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课堂上生生之间以同等学习者的身份进行沟通、交流、讨论,同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畅谈对文本的感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及产生的疑惑。交流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在交流、合作的同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匮乏、封闭内心,长期如此,会导致师生、生生之间情感和精神的不和谐,课堂上不再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关系,这样下去将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

2.多媒体教学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青少年由直观到抽象的认识和感知过程的需要;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操作面丰富活泼,且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流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自觉的学习契机。

我在教学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时,把课文描述小姑娘的水罐会变的场景通过课件一一展示出来,尤其是“一股巨大的清泉”――“七颗钻石”――“大熊星座”这一抽象过程的再现,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童话神奇的意境中,领悟了文中震撼人心的“爱”的力量,在情感上与文章产生共鸣,接下来进入说说身边“爱”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

多媒体设施因其强大的音频、视频处理能力,集图像、文字、动画、音响等功能于一体,可体现出静与动、曲与直、繁与简、抽象与具体的对比效果。成功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以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文本交流激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本就是一张白纸,关键看家庭的教育、教师的引导和文学作品的日益熏陶。教师在课堂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引起他们兴趣的材料,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通过零距离的交流,使学生敞开心灵,放飞思想,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父母的心》一文时,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小作文,以下是对父母教育不满、不爱学习的学生的作品。生1:“爸爸,我平时老爱顶撞您,认为我们志不同道不合,您对我管教太严,没有给我自由的空间,今天学了《父母的心》,我终于明白您是太在乎我了。我以后不再顶撞您了,其实我也是很爱您的……”生2:“爸妈,我从没想过为人父母的你们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这么多。今天,我终于读懂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含义,谢谢你们!我会用实际行动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通过将心比心,心灵获得洗礼,人性的真善美也就凸现出来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样的交流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影响和发展无疑是深远的。

四、综合实践激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往往产生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或主题,创设和谐快乐的情境。有时成年人不在意的小问题,在学生的心灵中也会产生许多好奇和思考,这些常伴随实践的全过程,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语文实践相碰撞的结果。碰撞产生的火花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火花越亮,兴趣就越浓。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朱敬本说:“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用得较多的是“说”,让学生在多说中自觉地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我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开展的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比赛、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环境保护演讲比赛、传统节日主题晚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综合实践还可以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奥秘。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到“姑婆山森林公园”参观了野生动物猴子。在实地观察后,学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还写了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书。不要让学生成为“笼中鸟”,而要让学生对生活这本“大书”多认识、多实践,使他们开阔眼界,渴望生活,渴望创造,这样他们自然会对语文产生学习的欲望。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长远意义上说,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它需要语文教师“上下求索”,需要语文教师尽职尽责的教学态度,需要语文教师始终有一颗赏识学生的爱心,爱能动人,动人就能产生情感共鸣及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2]李洪生.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语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以下笔者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农村初中语文作业讲评的现状与改进策略作探讨。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业讲评的现状分析

1.机械型——拘泥于答案,不求创新。

由于受中、高考阅卷设参考答案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讲评作业时都拘泥于参考答案,尤其是对一些主观题的讲评,只是照本宣科地对答案,不敢进行发挥,更谈不上创新。如果学生的解答与答案稍有出入,就会毫不犹豫地判学生错,告诉学生该怎么答才符合规范与标准,考试时阅卷老师才不会扣分。

2.跳跃式——强调客观题,忽略主观题。

由于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没有做到分层布置或个性化布置作业。讲评时更多地强调容易把握标准的客观题,忽略一些难度较大且没有参考答案的主观发挥题和想象表达题。教师往往告诉学生,这种题目根本不会考,就直接跳过去讲下一道题,殊不知,该类主观题型的训练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此时教师若和学生一起交流见解,则自然能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3.灌输式——重知识,轻能力。

一些教师认为,作业讲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牢,考试能用得上,而很少考虑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未来学习的需要。有的老师甚至只讲不评,以致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或者学生在作业中的精彩表现得不到赏识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拿到作业后就只关心等级或分数,对造成错误的原因从不思索,对成功的经验从不总结,这种灌输式的作业讲评方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泯灭了学生的天性。

二、农村初中语文作业讲评的改进策略

农村学生质朴单纯,懂事听话,对老师绝对服从和尊重,这是导致以上语文作业讲评误区在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原因,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业讲评的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帮助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即,要充分发挥作业讲评的教学反馈功能,必须更好地把握作业讲评的人文方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

1.做好作业批改记录。

作业批改记录就是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登记、分析、归纳、小结和研究。教学实践证实,作业批改记录,不仅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而且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做好作业批改记录,首先就要记录每次作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作业内容、难度系数、优生差生名单、迟交缺交情况等。其次,记录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包括出错率高的题目及出错的学生姓名。再次,记录语文作业反馈的教学缺漏及失误,作业批改后记,小结等。例如,在讲评《背影》一课导学练前,笔者做了较详尽的典型错误归纳:一是词语拼音,出错率极高的有“琐屑”、“栅栏”、“踌躇”、“晶莹”等词;二是问答题:“同样是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态过程,为什么去时写得详细,来时写得简单?”全班几乎没有学生答对。这样做好了批改记录,在评改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从而增强讲评效果。

2.做到作业有效讲评。

(1)面向全体,照顾个别。作业讲评要立足全体学生,还要兼顾学困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语文教学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争取课课有所得,日日有进步。因此,每次作业讲评务必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不留疑难,争取堂堂清、人人会。对于极少数的学困生,则可采用集体讲评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次强化,帮助学生弄懂、吃透。例如,在讲评《甜甜的泥土》中“如何理解‘那泥土,甜丝丝的’这一结尾的含义?”这道题时,因在上课时重点讨论过该题,大部分学生不难解答,但笔者发现还有三位同学无法作答,通过课后个别辅导,不但使这三位学生理解了该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2)内容严谨,讲求实效。作业讲评与课文教学一样,都要求严谨科学,切忌信口开河。具体表现为:教师用语要得体规范,正确到位;教师要机智处置各种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把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求。

作业讲评要化繁为简,讲求实效。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概括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引领学生切中要害。例如,评讲《七律·》课后思考题“你认为新时期的精神是什么”时,笔者启发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很快领悟其内涵,而且答得要言不烦,有条有理。

讲评要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练习和复习,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讲评每课作业,力求做到“讲-练-评”环环相扣,相互渗透。

3.进行作业讲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效益,教学手段,教学设计

受教学任务、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诸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我们的一致的追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更新教育观念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关键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有些教师把自己当作演员,只管自己表演,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振振有辞,手舞足蹈,而学生在下面很木然,很被动,怎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习是带有浓厚感彩的一种活动,师生关系好,学生便爱听你的课,乐于接受你的观点,对这门课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然课堂效益高。

2.认真研究教材,有效备课

有效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教师的工作也毫不夸张,也许更甚。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研究教法,精选习题等,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情。要精心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师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而是要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学法指导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

有时侯,为了挑选一个好的习题,要翻阅好几本资料,为了制作一个教具,要花好几天时间。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实验课《观察植物细胞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时,我先借了一台显微镜来观察,由于当地没有黑藻这种植物,自己采集了好几种材料,效果都不理想,后来自己骑车到几十里外的池水中采来菹草,才收到满意的效果。当学生为自己在显微镜里看到清晰的叶绿体而兴奋不已时,课堂效益不言而喻。那一刻,我懂得了功夫不否有心人的含义。有的老师课备得不精,课堂稀松,没有,学生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好堤内损失堤外补,自习课要占,晚自习也要讲,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效果然见强。

有些同学基础差,破罐子破摔,上课心不在焉,甚至睡觉、看小说。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课备得再好又有什么效果呢。针对这种现象,我不是在课堂上批评他们、挖苦他们,而是先了解他们的优点,以次为突破口,课后和他们平心静气地交谈,和学生交朋友,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了课堂效益。

3.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通过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种种关系,使其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有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教师要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4.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大信息量,多渠道呈现知识

语文课程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诸如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人物简介、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相关链接等。除此之外,教学设计中,必然还有相关的问题设计、阅读资料、拓展练习等。教学中,如果仅靠师生互动或学生交流来完成,太浪费时间,且所有学生未必会全神贯注的听清楚,况且部分材料时间、空间跨度太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选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相关内容事先制作于课件之中,在师生互动中逐步展示,如名人的照片、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不但可以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省去印发阅读资料的麻烦,简化工作程序,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除了用文字展示相关资料,我们还可以将阿里山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景物展示给学生,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整个阿里山景区和部分民族风情有个总体的把握,再读课文时学生自然就把阿里山火车、神木等的形象通过个人想象直接融入文段的介绍之中,印象深刻,阅读效果必然大有提高。另外,教学部分篇幅较长的课文(包括小说、戏剧等)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地出示问题,归结要点,揭示主题,分析语言,便于师生在有限时间内理清教学思路,有效把握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思想与情感。

5.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注意问题设计,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只有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才有利于对整节课教学思路的梳理,利于依据学情对课堂所提问题的合理设计。

那怎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呢?①依据单元主题及文章特点定重点。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中心,学生掌握了此项内容,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理清单元教学重点及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依据课文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确定好教学难点。②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及学情定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困惑点,因此,教学难点应该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难点的确定既要分析教材,又要考虑学生实际,坚决避免盲目性。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还要依据教学目标科学、有效的设计问题:①问题要有探究价值。每节课能解决三五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即可,不能过分贪多或求全。②把握好问题的“度”——难度、梯度、密度、角度。在独立性较强的问题设计上,既要照顾优、中、学困三类学生,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注意及时的将大问题化小,以对小问题的迅速解决达到对大问题的认识与深化。只有问题的设计全面、准确、可控,才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某老师在执教《始终眷恋着祖国》时,原以为课前教学思路清晰,学生预习效果好,成功在握,却因对学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过多,在第三个问题“结合2-4段课文简述钱学森创业成就”时占时过长,致使还有两个问题未讲就已下课,只能匆匆收束,闹出了拓展浮浅、主题挖就不到位的笑话,在同事面前很难堪。

6.加强语言训练,重视口语表达,在体验中增长智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既有基础性、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吸收语言所负载的各种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感受道德情操,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富有哲理的诗文精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其丰富深刻的一面,努力将其转变为训练题材,通过推敲传神的词汇、欣赏优美的句子、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的博奥精妙,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但是,农村学生往往不善言辞,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这与平时的见识与训练息息相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长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觉参与;二要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亲近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三要善于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变被动为主动,转自卑为自信,做课堂交流的积极参与者。

当然,在确定训练内容时,尽可能地选那些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情感的语段,努力发掘语言的深刻内涵;在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程序的设计上,尽力把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德育渗透结合在一起,步步深化,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中。

7.加强学法指导,特色范读,在“读”中感悟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人也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细究其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反复诵读中要反复的琢磨、思考,否则读千遍也是徒劳。

当然,朗读中有效地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有效把握朗读内容的思想感情,对于深入理解文意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不可缺少的,但更重要的不在教师怎样读,而在于怎样指导学生有效把握。一般来说,在教师特色范读之后,我们应该迅速引导学生在个人自读、同桌对读、小组竞读中发现问题,之后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特色范读引领学生,必要时应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停顿、标记重音、简析标点功用,在反复揣摩中把握感情。如教学《,你在哪里》时,诗中的破折号代表了不同含义,导读中就要指导学生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我们对着高山喊:/——”要读得深情,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则要深沉,读出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敬仰,对总理逝世的痛惜与怀念。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