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1篇

1.1尝试设计

以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打好专业基础,提高就业能力”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初步设计教学方案。①确定学生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清晰描述学习目标,主要针对学生能做什么进行设计。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于建筑学专业领域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感性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专业基础课程的首要任务。在素描、色彩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培养观察能力和提高动手能力;在形态构成课中通过模型的制作,对建筑的空间、色彩等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建筑设计基础Ⅰ的学习中通过铅笔、针管笔、水彩渲染等抄绘练习,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表达能力;在建筑设计基础Ⅱ的学习中则通过小型的专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与动手能力。通过每一个环节的练习,明确学生在其中都能做些什么,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②分析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先决知识和技能。在学生进入建筑学专业开始学习之前,教师都会对学生组织一次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对建筑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专业图样表达的能力,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对学习者中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尝试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是知识传递的顺序。首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主,通过一些经典的建筑实例和生活中所普遍关注的建筑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例如在形态构成课中对建筑中的色彩、光影等提出疑问,让同学进一步思考与建筑相关联的因素,开始自己分析与总结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一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同学探讨、师生交流的环节进行知识的传递,还可以通过图样的抄绘练习、模型制作等练习,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知识,以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④资源制作,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PPT、实际的模型、视频等,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结构化分析

把教学系统看作学习活动的序列,并将上述所完成的教学方案设计转化为活动序列,在活动内部将活动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而每一次教学包含一个学习活动。这个切分过程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知识建模。通过仔细阅读原有的教学设计、教材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对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进行建模。②精确化学习目标。对学习的知识点、学习到的层次进一步精确,例如在铅笔线条抄绘练习中,学生不仅要对绘图工具的运用熟练掌握,还要对铅笔表达的不同线型合理表达,教师通过示范、交流等方式与同学沟通,以利于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③精确化学习者特征。从学生模型中选择具体特征,所选择的学习者特征要有针对性。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④活动切分。将教学过程切分为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相对独立、可以重用的组成部分。可以重用是指这个学习活动不需要修改或者对任务和操作进行少量修改就可以在其他条件下使用。例如培养学生对专业图样的表达,可以通过铅笔线条抄绘、墨线条抄绘、水彩渲染练习等学习活动进行,而对于工具的运用以及图线的表达是可以重用的部分。⑤任务切分。将学习活动内部的教学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例如墨线条抄绘练习中的任务可以分解为图纸的张贴、铅笔工具的使用、图样的定位与布局、针管笔的使用,使整个学习活动有序进行。⑥完整性设计,按照学习活动的结构,补充设计所缺漏的所有成分。例如在水彩渲染练习前针对学生色彩方面的知识应进行适当地补充与加强,以整体提高教学的效果。

1.3教学方案的优化

通过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结构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计。①一致性检查。检查所设计的各个学习活动,确保它们的具体设计与所指向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通过修改或删除任务来达到一致。②使教学过程满足“具体—抽象—具体”框架,例如在形态构成课程中平面构成的设计,先将具体的实物呈现出来,再抽象出形状和形态,最终设计出具体的新的形态。③思考是否可以增加或者更换学习外部形态;思考是否可以增加一些任务类型,使得教学过程的任务类型更加丰富。例如在专题设计中增加一些实地调研部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提高学生对实际环境的认知能力。④思考如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产生外部的学习成果。通过对方案的介绍,增加学生的交流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对当地外部空间体验的认知练习,使学生在钢笔速写和加强地域特点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⑤提升动力。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护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比较关键的内容。把学习动力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引起学生兴趣、正面鼓励、利用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使学生成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1.4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效果和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在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中的第一个专题设计——食品亭设计,在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校园内选取实际的地段供学生选择,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与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结合能力还需要提升,因此在第二个专题设计——品牌专卖店设计中,不仅强调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还突出了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联系。第三个专题则是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内的主要景点、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校园内特色空间的分析,不仅对前两个专题设计的内容小结,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第四个专题设计——别墅设计,则以“承上启下”为主,选取海滨、山地、溪边等自然环境,供学生自由选择设计,不仅将前三个专题设计进行小结,并为建筑设计Ⅰ的学习做准备,培养学生在一个专题设计周期内的综合设计与表达能力。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任务分解与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本门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创新能力 问题教学

所谓数学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建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深入研究理解,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新课引入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恰当的思维情境的创设,会使师生不易进入“角色”,从而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而导致整堂课教学效果欠佳。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疑,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例如在学习向量定义时教师提问一只老鼠向正北方向逃窜一只老猫向正南方向以老鼠的10倍的速度追击是否能追上?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大笑,齐答:追不上,并说方向不同,位移不光有大小也有方向等等,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向量定义内容也就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之中完成了。

2、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学要从矛盾开始。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再提问而等差数列的求和的公式推导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从而学生积极研究讨论,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

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例如在三角函数中角的定义教学中合教具-----两根木棍的不同方向的旋转会很容易使学生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以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讲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

二、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较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多媒体展示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微课 微课程 微课制作

1.微课程

1.1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分类

第一类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第二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实现人机交互。第三类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教室中有网络,学生用台式电脑、笔记本、IPAD都可以。传统机房其实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第四类移动学习环境,通常有无线网络,学生手中有设备。这样学习空间不仅在教室内,还可扩展到教室外,是移动的。

在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的微时代,现代社会的学习趋于微型化、片段化、社会化、大众化与草根化,需要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变革,而微课程是适应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1.2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不是简单地指辅助教学活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指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切片,更不是指以课时为单位的视频公开课。微课程是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技能点精细化设计,并配以相应学习任务,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课程包。

1.3微课程的组成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微课程包含完整的教学设计。

1.4微课程的特点

容量小,一个课程仅围绕一个特定知识点或技能点。时间短,教学视频一般不长于10分钟。自足性,包含必要信息,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能够在语意上表示自身意义,无需参考其他信息理解。基元化,具有不可再分性,不能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单元。易传播,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1.5微课程的优势

传统课程教学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学生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学习效率好的学生可以掌握好,学习效率较差的学生掌握较差,不可能在课后叫老师重新讲一遍。但是微课程可以,应用微课程学习,学习效率高的学生看一遍微课就能掌握知识,学习效率较差的学生看一遍没掌握,可以多看几遍,可以通过暂停、反复重播达到最终掌握的目的。使掌握程度是常量,学习时间是变量,更好地优化学习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得很好。

2.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

2.1选题

微课程的规划选题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首先微课程的选题要系统规划。其次微课程的一节教学内容要聚焦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通常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易错点为选题内容。微课程制作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解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果选题不够聚焦,容易成为课堂的缩影,这样就达不到微课程制作的目的。

2.2设计

微课程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不等于课程设计的碎片化,是课程内容的浓缩,具有完整结构,包括教学设计、媒体策略、学习任务单。

2.2.1微课程视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导入、阐释、小结3个环节。

导入的常见开场有单刀直入、罗列目标、温故知新、问题思考,这些导入稍显平淡,没有设计感,缺乏趣味性,通过呈现小实验、描述小现象、讲述小故事创设情境,这样导入更好。导入得好能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认知需求,安定学习情绪,启迪学生智慧,沟通师生情感,确定全课基调。常见导入方法有游戏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实验导入、故事导入。一般导入时间以30秒至1分钟为宜。

阐释运用课堂口头语进行讲解,通过严谨书面语言讲解,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境地。阐释要营造“一对一”的氛围。阐释的内容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阐释要适当运用提问策略,并注意提问有效性,有效问题包含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具有启发创意、生成思想、引起深层次思考的效果,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复述,避免重复相同的口头禅。阐释要加强人与资源互动和学生思维的参与,加入问题、测试等,让学生及时回忆课程要点,或者暂停,给学生思考空间,吸引学生注意力。阐释要选择适合的多媒体表达,如实验操作型或者技能训练型的选题,合理利用“中近特”多机位、聚焦、慢镜头、重放等弥补或放大细节,充分发挥媒体优势。阐释时间为3至6分钟。

结束的时候要有简短的回顾和小结。小结时间约为20至40秒。

2.2.2微课程视频的媒体策略。

理论讲授型,注重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的传授,采取的媒体策略是PPT和录屏两个一起用。推理演算型,强调过程理解,具有较强的数理逻辑,如数学,采取拍摄、手绘板+电脑录屏、IPAD录屏、录课笔等媒体组合。技能训练型,注重学习者某种技能或技巧的培养,以学习者参与和体验为特点,如软件操作、硬件组装、歌唱、体育等,以拍摄、录屏、动画的形式。实验操作型,注重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条件或环境等因素,使某些新事物的生成、现象或过程再现,从而发现、认识自然现象、事物性质和科学规律,如物理、化学实验等,以拍摄、录屏、动画的形式。

2.2.3设计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是学习支架的主要形态,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及评价,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方案。学习任务单的内容有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学习测评、困惑建议等。

2.3素材采集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4篇

一、立足弘扬团队精神强化课改研究合力

教育部新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说:“新课程要求教师弘扬团队精神,基于共同的课程理念而合作,而不应视为一种工作形态来操纵,它是一种文化的生成。”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树立全新的理念,又要达成全新的工作形态,集中团队的智慧。集体备课是教师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的重要体现,为了发挥其在教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我校提出了以下三个要求。

首先要全员解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根据“知识与技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要求分期达成目标,又要将看似空洞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对此,我校要求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并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找出相同知识在新旧课标中的不同要求,并把握新课标的新要求;二是明确新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的对应关系,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三是紧抓课标,紧扣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其次要重点解答高考试题。学校要求教师对课改实验区历年高考试题认真研究并形成独到见解。通过几年的综合与分析,我校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达成了共识:关注知识基础,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关注社会生活,重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知识联系,重视主干知识的提炼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仿高考专业测试。校长会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对成绩优异的教师提出表扬,而对测试成绩不理想者,由教务科编制诫勉信息,单独发给教师本人。

最后要深入落实备课常规。备课前,需要做好两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研组长制定新授课教学计划;二是在期初第一次备课组会议上,备课组长根据教学任务的学期安排和各授课教师的特点,布置给教师不同的研读任务。在每周半天的备课会上,由负责专题研读的教师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做中心发言,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体会和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集体商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统一意见后,教师带着统一的教学框架再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独自备课。这样,既萃聚了集体智慧,又保留了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特色。

二、立足教师专业引领突出课程价值导向

新课程和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更加注重课程的文化价值。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但这也是教师难以把握甚至容易忽视的地方。新课程的实施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必须让教师掌握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规程,实现专业发展,进而促进课堂教学对学生人格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我校在此方面的努力表现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每学期邀请专家来点评研讨课。听完课后,分学科召开教师会议,先由上课教师陈述设计方案及教学过程的成败点,再请专家根据课改要求进行现场点评。近三年,先后有二十多名专家应邀来我校听课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是坚持每学期分组推出示范课。评课由年级教学主任主持,教学干部全程参与,按照授课教师说课一听课教师点评一教研组长小结的程序进行。近三年,学校每学期组织示范课20节以上,教师们踊跃上课、积极听课、客观点评的教研风气已然形成。

三是坚持对教师外出参赛的支持。学校尽力为参赛教师创造条件,各教研组参赛热情高涨,一旦有参赛机会,全组教师主动参与,并对教学方案出谋划策,积极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们还会对试讲教师坦率谈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可以说,教师赛前的准备过程就是集体教学研讨的过程,教师的参赛成绩凝聚着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

三、立足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规范

课堂教学规范是教师课堂行为的准则,这既是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改后,教师普遍认为学科时间不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由此,我校将实现高效课堂作为追求目标。

制定课堂标准。新授课教学遵循的原则是:能看懂的不要讲,看不懂的要讲透,前后联系要贯通,从字缝看出字来。复习课教学遵循的原则是:讲知识重难点,讲知识交叉点,讲知识易混点;学生已经熟悉的不讲,学生自学能懂的不讲,讲后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落实教学常规。新课改不是放弃传统的教学常规而盲目追求新招数。我校要求教师上课时要语言精练、板书醒目,语言、板书、演示与课件有机结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环节,即教师进入课堂后关好教室门,课前礼仪结束待学生坐下安静后再开口说话,每堂课必须板书课题并有完整的板书设计,下课前必须有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和课外学习要求,机智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等。

形成评价导向。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总的价值取向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把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定位在六个字上:目标、效益、发展。所谓目标,就是每堂课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关注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谓效益,就是课堂容量足够,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到好处,教学活动落到实处;所谓发展,就是关注课程的生成,重视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5篇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用案例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在实际案例中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遵循随机化原则,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我校15届护理专业2个班分为实验组(共51人),采用案例教学法;对照组(共53人),采用传统教学法。入选的2个班学生均为普招生,年龄、入学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且两组教材、课程时数、教学标准及授课教师均相同。

(二)实施方法

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即“提问回顾―导入―教师讲授―小结―练习―作业”。

2. 实验组。在解剖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在教学中,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个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临床案例,并设计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出本节教学内容及要求,然后组织学生先研读教材、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汇总小组讨论结果,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器官的形态、结构,将列出的问题逐一阐述,并小结本节内容。

(三)评价方法

1. 成绩考核。教学结束后,采取统一命题及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两组学生解剖学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2. 问卷调查。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和满意度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1份,回收51份,回收率100%。

(四)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三、讨论

1. 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其中描述性语言偏多,内容相对枯燥, 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采用案例教学法,可将课本上枯燥的解剖学知识通过临床案例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形象直观,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在线移动学习;Android;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060-02

1 概述

随着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学习者开始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使得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按需学习以获取知识成为可能[1]。Android 移动终端价格不断下降,很多 Android 智能手机价格只需几百元人民币,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平台的开源特性,使得基于 Android 平台可以有效地进行二次开发,甚至于可以根据需求从底层进行高度定制化的二次开发。显然,基于Android 系统开发移动学习应用更具有可行性。通过将 Android 与移动学习两者相结合,设计与实现 Android 平台下的移动学习平台,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通过携带的移动终端进行课程学习,而且应该使得用户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与知识分享成为可能,而不仅仅只是信息孤岛[2-4]。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5]。人体解剖学由传统的粉笔加几张胶片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使文字、图谱和实物标本联系不在一起,需要经常对照图谱和课本文字看,并且需要理论和实物的结合; 口述一个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和功能,即使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也难以建立一个形象的立体的正确概念。 由于人体解剖学展示教学信息的主要是图像,而这正是网络教学手段的优势所在。 如何帮助学生很好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 移动学习平台开发使用的关键技术

2.1 B/S三层体系结构

本学习平台在体系结构上设计为三层,用 Browser/Server 模式及数据库服务器模式的方式进行系统研发。学习平台第一层为用户界面层(User Interface),分为 PC 客户端与 Android 客户端,用于用户视图的定义与控制,第二层为应用逻辑层(Business Logic), 包括 Web 服务器与业务逻辑,其中 Web 服务器层采用 IIS 服务器,业务逻辑构建主要的在线学习处理功能,第三层数据访问层包括关系数据库 Microsoft Sql Server 和文件系统,用于学习平台的数据存储与访问[6-7]。

学习平台的开发环境为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数据库采用 Sql server 2008。在线学习平台可由校内各计算机通过校园内部网与在线学习系统 Web 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相连,校园网通过路由器、防火墙与外部互联网相连,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用户可通过 Wifi、 3G、 4G 数据业务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或管理。 学习平台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学习平台在手机端选择嵌入式数据库 SQlite 作为用户移动终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存储用户少量数据,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在线学习平台的要求,以保证用户使用系统的性能;在服务器端采用 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存储用户学习数据及海量学习资源。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和安卓手机访问该学习平台,对于个人电脑用户,搭建 Web 服务器,使用 html、 JavaScript 等脚本语言设计学习平台界面,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查看课程信息、授课内容、在线考试和通过论坛讨论本课程,对于 Android 手机,将搭建 Android服务端来处理客户端请求,使用 Json 作为手机和服务器间的数据交换格式,可以使用手机学习和练习课程内容。

2.1 MVC 框架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款以.Net Framework 为基础平台的动态 Web 网站开发技术。使开发人员能快捷、高效、敏捷地开发出可靠的 Web 应用程序。 MVC 是基于 的 MVC 架构的实现,且在 VS2010 等集成开发环境也做了很好的集成,所以,微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发应用程序的集成开发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应用程序的开发效率和速度[8]。

3学习平台的内容

依据软件工程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需求分析与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基于网站开发和移动开发平台为学生研发一套移动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的使用者包含管理员、系统解剖学一线教师和医学院校学生。

根据学习平台的需求分析,研制的学习平台包含3个子系统:管理员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

对于教师,能通过学习平台,提交和管理自己的教学资料(如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和视频等),能提交试题到数据库中,能查看修改删除试题,能在电脑上人工评分(对于问答题等),能设置试卷,查看导出考试成绩和在线答疑。对于学生,能通过学习平台,获得教学资源(如课程信息、授课内容、在线训练和考试)和利用论坛讨论该课程的问题。对于管理员,能管理教学平台。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具有理论抽象、实践性强、名词繁多、形态结构复杂、难记等特点。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手段,易导致学习过程枯燥,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失去学习兴趣。我们针对该学科的特点,专门开发了练习模块,方便学生反复背诵、练习和测试,如图2所示,是学习平台的手机端练习模块界面,图中小十字标记的地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单击这些小十字标记,不仅显示人体解剖学要求掌握知识点的名称、形态和功能描述;通过放大和缩小按钮可以放大缩小解剖图谱,方便学生更仔细观察图谱细节。

4 小结

该在线移动学习平台,方便医学院校教师在线授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平台的自测模块和考试模块,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水平,给教学效果提供更好的反馈。

参考文献:

[1] 解攀科.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 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3] 李永杰.基于Android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4] 曹超.利用Podcasting技术构件英语听说移动学习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2010(9).

[5] 迟焕芳.人体解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 徐枫.基于的MVC模式的分析与应用[J].电子科学,2011(10):31-33.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 教学法

一、树立“整体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和谐

整体意识的形成,突破点在于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绝不是人为简单的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我们把教学设计看做整体,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重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即“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做到三序合。

二、树立“结构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以“结构意识”为主线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和从教学的过程两个方面来看,其一,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物理学科的教学是一个大结构,而每一册教材就是小结构,每一册教材中的某一章节,相对于整册书而讲属于小结构,这使得整册教材则变成了大结构,我们每节课学习都是局部知识,最终会形成整体性知识。整个学习到的物理知识非常多,有的学生局部知识掌握很好,但整合在一起效果就不明显,究其根本是没有掌握物理学习规律,知识整合往往被我们忽视,学生也缺乏整体意识,学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物理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规律,教师就要掌握物理教学的规律,把握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和选修(3系列)的新结构,如果教师有结构意识,就会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放到整个结构系列中去设计和思考。其二,从物理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结构既有学习内容的结构又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结构。同时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的结构设计意识主要包括备课结构设计(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目标结构设计(全程性目标、阶段性目标、具体目标)、过程结构设计(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收放、编织、重组、转换、改造)、资源结构设计(教材、教参、教室、网络、学生资源)、方法结构设计(物理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归类、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组合)、评价结构设计(导入性评价、判断性评价、纠正性评价、引导性评价、拓展性评价等)、策略结构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处理课堂提问、如何调控课堂、如何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因此具备“结构意识”设计理念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方向。结构之于物理学,相当于骨架之于人体,结构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时下的物理教学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让学生形成良好结构的要求。

三、树立“问题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活动主体对既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并驱使活动主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物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有物理知识都来自于实践,即物理问题往往对应某种现实模型,是对现实模型的抽象。“物理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应用物理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既关注问题解决,又关注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标准的一大亮点。实际上,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物理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一方面,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留出时空;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写的、教师说的、名人提的问题敢于质疑: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归纳推测、类比联想、改变属性、逆向思考、物理实验、追溯过程等,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8篇

虽然在新课导入阶段对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在生活中随处都是可以看到产品包装的身影,也是最好的认识实例,可以引导同学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认识它们,带着问题去市场调研考察,看看产品实际包装到底包含着的方方面面,然后把它们看到的,所思考的,所想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中一起讨论学习,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一起切磋相互共勉。最后对于同学们没有提出的观点和认识,可以作最后的总结,这样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很快就进入良好的状态,学习效果显而易见,从实践调研中逐步积累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对于参与真正的课题训练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2注重基础训练

在包装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理论教学中把重点的内容传达给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处处设问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主动去思考问题。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包装课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实践中分为基础训练阶段和提高阶段,首先要把包装结构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越来越提倡绿色设计的今天,包装也越来越重视低碳节能,节约环保的理念,绿色包装深入人心,对于现代包装纸结构是值得提倡的材料之一,运用纸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占到了70%,可见纸盒容器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典型纸包装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对于常见结构类型,材料的选择都要了解,这部分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先从实物入手,把实物纸盒包装结构进行拆解,分析其内在的细节结构特点,然后再进行结构图绘制进行仿造制作以达到掌握包装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同学都需要大量地进行基础训练,目的是为了加强他们的实践动手的能力,先从简单的包装结构入手,然后到复杂的结构设计,以渐进式的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很快就能够了解大量常见的包装结构,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包装的结构设计,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埋下了伏笔。

3创新提升阶段

在结构基础的训练结束之后,对于同学们已经掌握包装的结构和基本的制作方法,那就需要自己去创造新的造型,新的设计形态,这个阶段也可以是最难最关键的环节,通常笔者会增加课题的难度在包装结构上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例如题目《空中飞蛋》和灯泡外包装等,材料和制作要求严格规范,主要把重点放在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上,视觉方面不做考虑,除此外最后还要对同学们的创作的作品进行检测,如包装是否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以及节省资源程度,外型美观程度等等,这样的训练使同学们对于课程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亲自检验体验到设计的成功和不足而取得很大的提高和锻炼,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观能动性。

4装饰设计与表现

不同的商品,想要对消费者表达的信息也不一样,食品、日常用品、化妆品、医药、书籍等等。不同的商品内容不同,所反映的产品内涵、企业形象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商品对于包装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包装图案的设计要求也是具有差别的。包装的图案样式、色彩的运用无不代表着产品的内涵与灵魂,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这些都无不体现着包装的装饰设计与表现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打破常规的新形态以及新结构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版面设计则使包装更加完美和新颖。在这部分中所涉及的图案图形的设计运用,色彩的合理搭配等等。由于每个同学的基础和审美不同设计的最终表现也是有所区别的,这就需要老师做到合理的建议和归纳,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给予提点,基础好的学生要尽量放开,让他们展现自己的风格,作出富有个性化的作品。但是有前提不能忽视包装最基本的特性。同时在这里我还注重利用现代先进软件技术引导学生多多欣赏优秀作品,从优秀作品中认知到包装的用色技巧,品牌形象表现,展示整体效果等方面。以实例加讲解的形式进行学习,并且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把它借鉴到自己的设计中去。除此之外同学们的软件操作也是要熟练掌握,对于以后从事这行业打好基础。

5项目引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