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我市2008年建立市级储备粮早籼稻规模3000吨,承储企业湖南国家粮食储备库(全省72家骨干网络粮库之一)和湖南绿海粮油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各承储1500吨。

二、具体做法

1、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确定地方储备粮规模

建立地方粮食储备是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2008年4月全省储备粮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建立县市级粮食储备,我们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立3000吨市级粮食储备,同年6月份,市政府下发文件,明确规定:按照有关要求建立3000吨市级粮食储备,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确保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等特殊时期的粮食供应。

2、加强沟通协调,按期完成储备粮入库任务

市级储备粮规模确定后,我们及时与财政、农发行等部门联系沟通,反复协商,就市级储备粮贷款、费用补贴、储存地点及监督管理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报请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在入库工作中,我们严把质量关,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进行验收,与承储企业签订了代储合同,确保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按照市政府关于建立市级粮食储备的要求,我们于2008年6月将3000吨市级储备粮任务分解到湖南国家粮食储备库和湖南绿海粮油有限公司,并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下发督办通知,要求两个企业务于2008年底前完成市级储备粮入库任务。我们还对有市级储备粮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督查,至2008年底,两个企业全部完成了下达的3000吨地方储备粮入库任务。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积极做好自然灾害应对工作

各乡镇要提高对防大灾、备大灾、救大灾的认识,认真抓好各项自然灾害应对措施的落实。一是要强化自然灾害应急值班制度,在汛期和恶劣天气期间,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完善与气象、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灾情会商和评估工作,确保灾情信息准确一致。二是加强灾情管理,上报灾情突出“快、准”,严格按照新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2014版灾情管理系统报送灾情。三是做好倒房恢复重建和过渡期灾民生活救助工作。四是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区的灾害特点,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演练。

二、加强救灾款物规范化管理,完善救助标准

认真落实县民政局《关于转发市进一步加强救灾款物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今年乡镇要在冬春荒救助、应急救助、倒房重建工作中统一使用规范表册,并积极开展工作督查,此项工作将在全县年中工作推进会中进行总结。各乡镇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因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标准,推动规范化管理工作水平。

三、做好“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一是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结合“5.12”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国际减灾日”等活动安排,周密筹划、精心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县局将在5月12日组织县抗灾救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到乡镇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并确保实效。二是要抓好防灾避险逃生演练,进一步提升全市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广大群众对各类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全力抓好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一是各乡镇要加强灾害信息员的选配工作,灾害信息员一般由乡镇民政助理员、村“两委”成员和城镇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也可从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中聘用,工作方式以兼职为主,条件允许的地方可设专职灾害信息员。二是加强信息员管理与培训。建立灾害信息员管理制度,明确灾害信息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县、乡分级对信息员进行培训,按时完成市2014年下达的信息员培训任务。

五、做好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工作

一是积极筹措农村住房保险配套资金,确保配套资金按时拨付到位。二是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协调沟通,定期研究分析本地区农房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理赔工作。三是加强农保政策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农房保险政策信息。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一、预案的适用范围

(一)本公司港口机械防阵风、防台风管理工作; (二)本公司港口的防汛抗洪工作;

(三)其他对本公司港口构成重大危害的如:台风、雷电、地震、暴雨、高温、大雾、冰雹、低温等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二、组织机构

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士勇(总经理)

副组长:周学民(副经理、总工) 彭永宁(书记、工会主席)

成 员:潘万里(总调度) 周成友(工程部长) 龚 磊(安全员) 曾洪基(设备部长) 李军涛(技术部长) 丁宝来(管桩部长)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设在本公司生产副经理办公室,负责本港口预防自然灾害的日常管理工作。

主要职责:

(一)在上级有关部门领导下,根据掌握的信息,指挥本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协调处理有关事宜;

(二)向本公司职工防风防台和防汛抗洪通知; (三)监督、检查本港口预防自然灾害措施的落实工作; (四)负责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传递信息和向上级部门报告本公司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有关情况;

(五)做出优先安排抢险救灾; (六)对本公司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工作进行指导,促进本公司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的技术和水平;

(七)督促本公司开展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宣传教育,并指导其开展港口预防自然灾害抢险技术培训和演练。

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三、预防自然灾害的工作要求

(一)大型港口机械防风防台工作要求

1、应当对大型港口机械的防风装置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完好并具备防风防台能

力;

2、大型港口机械作业的码头和场所,应当根据当地陈风或者台风的实际情况设置足够的锚定装置,对不具备防风防台能力的码头和大型港口机械应当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确保其具备防风防台能力;

3、正常使用的大型港口机械应当完备、有效,并具备有足够的制动力距。

轨道式大型港机应当符合《港口大型装卸机械防风的暂行规定》第八条的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应当配备防滑和制动装置,其中防滑装置须保证设备在15米/秒到35米/秒的现场风力作用下不发生滑移;

2、选择配备防止风的水平力和上拔力的装置时,须保证设备在35米/秒到55米/秒的现场风力作用下不发生倾覆。本辖区50年最大风速历史记录超出上述范围的,应当按照50年最大风速设防;

3、行走轨道应当平整,轨道两端应当设置钢筋混凝土或者钢板制成的挡块,并与码头基础紧固联系在一起;

4、应当配备防风预(警)报装置,并进行技术测试,以满足对设计风速警示预报的要求。

(二)港口防汛抗洪工作的要求

1、日常的港口防汛抗洪工作实行“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排大涝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

2、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3、坚持依法防汛抗洪,平战结合。

4、为港口抢险救灾工作所进行的决策咨询、工作建议和参与抢险救灾指挥等提供技术保障。

(三)港口预防其他自然灾害的工作要求

1、针对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应及时认真总结救灾工作经验。充分认识辖区其常见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把握灾害发展趋势,结合本港口实际,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

2、坚持灾情会商制度。预警信息。 3、抓好本港口自然灾害信息报送工作。

4、建立港口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和信息管理平台。增强港口防灾救灾综合管理能力。 5、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与上级政府各部门以及110、119、120等应急力量的协调联系,全面提高港口应急救援能力。

6、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如遭受自然灾害时期的24小时救灾抢险工作值班制度,及时收集、传递和处理港口自然灾害信息,确保应急抢险救援高效快捷。

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四、港口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港口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要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原则开展抗灾救助工作。根据港口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设立以下四个响应等级:

Ⅰ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况

本港口区域内,遭遇自然灾害时,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港口自然灾害事件。

2、需要由国务院决定的抵御自然灾害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本港口遭遇上述Ⅰ级的自然灾害后,应立即向上级交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最终由国务院启动Ⅰ级自然灾害的相应应急预案实施救援,本公司负责配合上级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三)应急响应 本公司受到灾情后,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及时向上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机构通报情况。在应急时期,还需执行零报告制度,每日上午9时前汇总灾情信息,向上级报告,并保证通信网络24小时畅通,专人值守,及时组织抗灾自救工作,并请求上级部门协助开展救灾,派驻救灾队伍。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根据上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通知,确定终止Ⅰ级响应。

Ⅱ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况

本港口区域内,遭遇自然灾害时,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港口自然灾害事件。

2、需要由省政府决定的抵御自然灾害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本港口遭遇上述Ⅱ级的自然灾害后,应立即向上级交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最终由省政府启动Ⅱ级自然灾害的相应应急预案实施救援,本公司负责配合上级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三)应急响应 本公司受到灾情后,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及时向上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机构通报情况。在应急时期,还需执行零报告制度,每日上午9时前汇总灾情信息,向上级报告,并保证通信网络24小时畅通,专人值守,及时组织抗灾自救工作。此外,还应及时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灾情信息,分析灾难形势,落实救灾措施,请求上级部门协助开展救灾,派驻救灾队伍。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根据上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通知,确定终止Ⅱ级响应。

Ⅲ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况

本港口区域内,遭遇自然灾害时,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港口自然灾害事件。

2、需要由江门市政府决定的抵御自然灾害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本港口遭遇上述Ⅲ级的自然灾害后,应立即向上级交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最终由江门市政府启动Ⅲ级自然灾害的相应应急预案实施救援,本公司负责配合上级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三)应急响应

本公司受到灾情后,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及时向上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机构通报情况。在应急时期,还需执行零报告制度,每日上午9时前汇总灾情信息,向上级报告,并保证通信网络24小时畅通,专人值守,及时组织抗灾自救工作。此外,还应及时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灾情信息,分析灾难形势,落实救灾措施,请求上级部门协助开展救灾,派驻救灾队伍。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根据上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通知,确定终止Ⅲ级响应。

Ⅳ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况

本港口区域内,遭遇自然灾害时,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死亡,或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港口自然灾害事件。 2、紧急转移安置人员不足1000人的。

3、需要由新会区政府决定的抵御自然灾害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本港口遭遇上述Ⅳ级的自然灾害后,应立即向上级交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本公司应急工作人员立即进入抗灾抢险应急状态,实施救援。

(三)应急响应

1、本公司应急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港口自然灾害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与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港口自然灾害会商,做好抗灾抢险技术服务工作。

2、信息收集和处理

本港口遭受上述Ⅳ级的自然灾害期间,安全员需密切留意气象部门发出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等相关信息,负责对港口自然灾害情况进行收集和综合处理,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公司领导和应急指挥机构。

3、通讯

本港口遭受上述Ⅳ级的自然灾害期间,参与港口自然灾害应急的有关工作人员应当保证通信畅通,手机必须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

4、指挥与协调

当港口遭受上述Ⅳ级的自然灾害,预案启动后,本公司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指挥应急置工作,必要时建立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指挥事发现场的应急置工作。

灾害现场的指挥与协调以现场指挥部为主,有关人员应当遵照现场指挥部的应急工作部署,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全力以赴做好应急置工作。

在必要时,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组织或聘请有关专家参加现场指挥部工作,提供相关专业咨询,供现场指挥部决策参考。

5、紧急处置

(1)本港口遭受上述Ⅳ级的自然灾害后,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组织本单位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开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态扩大,尽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根据上级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正确处置救灾。 (2)应急处置措施

本港口遭受上述Ⅳ级的自然灾害后,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需做好如下工作:①要求立即组织建立应急队伍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相关文章:

1.医院预防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

2.自然灾害防范措施意识

3.预防地震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区;电力安全;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电力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往往具有高危性以及复杂性等特性。事实上,在电力生产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设备使用、设备安装、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责任意识薄弱以及安全意识薄弱差等问题,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在林区电力使用以及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安全问题,尽可能降低或者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事故原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所以,为了确保林区的健康平稳的发展,应当对电力安全给予必要的重视,并积极预防电力安全事故。

1林区电力安全管理常见问题

1.1电力安全管理混乱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全面的、科学的电力管理,而是片面的重视较大型的电力操作,忽略日常电力维护管理,这是林区电力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在电力管理的日常工作过程中,管理工作不到位,以及工作人员责任意识薄弱,非常容易导致出现电力安全问题。同时,林区电力管理工作缺少系统的思维,电力数据管理缺乏逻辑性,没有进行数据规划以及整合等工作,往往导致出现电力管理数据相互孤立。另外,林区电力管理数据比较繁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融合电力数据的难度;电力数据记录缺乏及时性,导致部分最新数据未能及时补充至信息平台,这不但影响了电力管理数据的共享,而且也对电力管理的相关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林区电力设备检修以及维护数据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是记录单一静态的数据,在发现电力设备缺陷以及电力设备检修维护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及其监督考核管理制度。

1.2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在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中,由于部分电力工作人员缺乏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自保以及互保安全工作意识,其往往忽视现场防护措施,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习惯性违章操作屡有发生,甚至导致发生人员安全事故。在电设备检修以及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电力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按照现场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进行施工,尤其是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条件下,现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自我保护意识,随意简化施工程序,违反相关的操作规定,没有根据标准化作业的要求来合理的使用安全用具,常常导致发生电力设施损坏甚至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

1.3电力设备不完善

林区电力设备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电力设备安全状况相对较差,主要是多数的电力设备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发掘潜在的危险因素,即使是已发现电力设备存在问题,也往往因缺乏专项资金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为了保证较高的经济效益,电力设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负荷运行状况。②电力设备保护工作形势严峻,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未能充分重视电力安全,导致不能有效的、及时的维护电力设备,从而加剧了电力设备受损状况。③自然灾害冰冻与冻雨、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等现象严重威胁着电力设备,通常较大的自然灾害都会对电力设备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同时,从近些年来看,由自然灾害导致的电力设备故障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1.4电力器具管理混乱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力器具,因此,有序管理电力器具是林区电力生产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从现阶段来看,一些林区电力器具的管理非常混乱。主要表现为:①在采购电力器具过程中,采购人员往往忽视电力器具的质量,且不重视对电力器具的日常保养与检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电力生产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率。②一般情况下,由于小型供电站(所)缺乏必要的资金,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电力器具的质量普遍偏低。③不能对电力器具定期进行检查与维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力器具损耗,降低电力器具的使用寿命,甚至出现超期使用电力器具的现象,这对电力生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2加强林区电力安全管理的对策

2.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电力工作人员充分掌握各种安全知识,从而避免生产过程中对其自身产生危害。通过安全知识培训以及专业技术培训,能够使电力工作人员真正意识到,只有全面掌握电力安全防范知识,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才能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只有树立牢固的自保以及互保安全责任意识,才能为电力生产的安全稳定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电力工作人员应当始终秉承“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安全意识,从提高自身安全防意识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工作意识,严格执行《电力安全管理规程》中要求的各项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以及规章制度,从而有效的带动其他电力工作人员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2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相关部门应当适当的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的力度,购买相关的培训教材和培训设备,通过印发学习资料、组织员工参加基地培训、组织专家授课、集中培训以及自学等多种途径来培训和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道德情操、安全意识和知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等,使电力工作人员能够按照电力器具的正确方法和操作规程使用电力器具和防护用品;及时检查和发现电力设备异常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使电力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同时,通过组织电力工作人员学习安全规程,使其充分掌握电力安全注意事项,以有效的提高其专业素质、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其在林区防火高峰期的警惕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处理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安全意识强、专业技术过硬、责任意识强的电力工作人员到专业院校继续学习深造,使其掌握各种先进的电力知识和电力技能等,从而为提高其他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树立模范作用。

2.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和避免安全事故的重要基础保障。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管理制度,能够使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的电力操作过程能够有章可依,能够遵循相关的操作标准。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当首先对习惯性违章等问题的具体事例进行收集并分析原因,从根本上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并将此类违章操作添加至考核制度,同时还要有效的保证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切实落实。其次,安全管理制度应当明确违章操作的严重危害性及其后果。为了能够更好的实行安全管理制度,应当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与培训,从而逐渐降低违章操作的次数和频率。

2.4强化作业器具管理

强化作业器具管理主要是强化电力器具的质量管理,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严格遵循电力器具报废制度,如果电力器具已被损坏或超出使用年限,应当及时进行报废,并禁止转售货租赁报废的电力器具。②必须严格审查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并充分发挥安全监督职能。③应当落实定期检查电力器具的相关制度,及时检测使用材料和器具,如果发现电力器具不合格,应当及时进行报废,同时应详细记录电力器具的检测数据。④切实落实电力器具标准化管理制度,详细的规定使用电力器具、材料、检修以及验收等记录要求。

2.5重视技术改造

重视技术改造要求采取防止自然灾害以及人身伤亡等技术措施,严格对电力设备进行应急抢修、定期预防维修或技术改造。①应当制定相关计划,采取政府拔款或者自筹资金等方式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按照严重程度逐步消除林区内部分线路、设备缺陷情况。②如果某些地段的负荷过于密集,增长速度较快,供电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那么可以合理的增加台区和负荷控制装置,避免各类用电容量同时启动时冲击电网或者烧毁供电设备。③对于安全事故隐患多、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作业环境,应当使其即可停工并协助其整顿作业环境。④对于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要求的电力工作人员,应当加大惩罚力度,以提高其安全操作意识。

3结语

总而言之,林区地质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各部门积极合作与交流沟通,充分重视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电力安全监督工作,明确安全事故责任,以保证能够有效落实电力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本文从分析了林区电力安全绳管理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推动林区电力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林区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艳杰.电力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建议[J].2013(11):77.

[2]袁毅.加强电力安全管理,促进林区和谐发展[J].科技创业家,2012(11):115.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对我国的灾害社会救济提出了各种严峻的挑战.救灾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统一,监督不到位等灾害救济问题凸显。针对现实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加强灾害救助的资金管理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灾害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遇各种自然灾害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救济,以帮助其渡过困难时期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灾害社会救济制度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在灾害来临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灾区的救济和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由于各种因素,我国的灾害救济制度依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救灾法律制度不健全

众所周知,灾前防范、灾中应急和灾后援助三者应紧密相连,不能脱节。在现行的救灾工作指导规范中,多是以部长令或政府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这些命令和行政条例是没有较高的法律效力的。这些法规重视灾后救济,轻视灾前的预防和应急机制的建立,对灾害社会救济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不能更好的提高灾害社会救济的水平;现代救灾需要部门之间协调整合资源,而民政部门的行政命令是很难以协调诸多部门职能责任和权限的。在2008年的雪灾中,我国的反应虽然是比较快的,但是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对于南方的突然的大雪灾,重型的除雪机械没有很好的提前预备,临时从北方调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救灾的速度。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法制不健全的后果,没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灾前预防和应急机制,在灾害时就会出现这一现象。

我国灾害救济工作中的另一个缺陷是单一的灾种角度去认识灾害,以部门为界划分救助工作。近几年来,救灾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有些部门从本系统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些与救灾有关的规定,造成了政出多门和政策多变的后果,出现了规定某一问题的不同法规文件之间不协调的现象,给执行者带来很大困难。单一的救灾法规,无法综合的解决连发性灾害,不能有效解决在灾害救济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问题。不同部门分管不同的灾害固然有优点,优点在于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救援活动。但当灾害来临时,一般不是像人为那样分类对人类进行袭击,往往是同时伴随着几种灾害或者是产生次生灾害问题,这时候仅仅依靠某一部门来进行处置则显得极为不足。尤其是各类灾害社会救济的统一指挥调度方面。目前我国尚缺少法律授权的支持。

(二)缺乏一个完善统一的国家救灾管理体系

灾害救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良好的运转和有序的指挥,离不开专门的救灾综合管理机构。灾害社会救济不光要有统一的法律来统筹,更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执行。任何灾害仅靠一个部门都无法达到减灾的目的,这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合作,过去各行其是分散管理的局面已经无法适应目前严峻的灾害形势。中央政府目前尚没有对灾害统一管理的机构,财政部也没有设立专项的减灾基金,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减灾工作的深入发展。在非典型肺炎过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基本上还是有国务院进行调度,成立办公室或领导小组,这种形式在灾害救济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毕竟不是常设的机构运行,在灾害救济运行中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缺乏完善的灾害社会救济志愿者制度

在我国多年的防灾救灾的实践中,中国和武警战士一直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军。的确,部队具有整体性、机动性强的优势,在各类的灾害的救济工作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灾害的救济如果过度的依赖军队,一方面会打乱军队正常的战备训练计划,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形成全民参与灾害社会救济的观念。动用各类志愿者与灾害社会救济是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美国fema的救灾体系中,有广泛的民间志愿者参与力量。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尚处于空白。设立灾害救援志愿者制度,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救灾,弥补救灾力量的不足。对救灾志愿者进行防灾救灾培训,也是全面安全教育的好途径,更有利于形成互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救灾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救灾款物是灾民的“救民线”,建立完善的救灾款物监督机制,是确保救灾款物专款专物专用,重点使用,及时、如数地发放到灾民手中,防止截留、挪用、挤占、侵吞、浪费、贪污救灾款物以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是发挥有限救灾款物最大效益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受灾区域存在着挪用专款的现象,尽管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别干部利欲熏心,以身试法所致,但也反映出救灾款物的监督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发放救灾款中需要严格的程序,必须严格把关,以多方位和专门的监督体系来控制好救灾程序,做到高效、快捷。监察、审计、海关、舆论等各方面需要继续发展完善,进一步使救灾中的监督到位。

二、对策措施分析

我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呈现了显著的地区与时间的有规律分布。而且,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中国各地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差异。再加上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的人的活动,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这样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灾害救济提出了许多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是灾害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促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认真制订相应预案,一旦灾情发生,才能有序进行抗灾救灾,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要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要在加大政府救灾投入,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拓宽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渠道,建立社会化救灾资金投入体系,使灾害救助工作更具开放性。

三是要尽快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议成立由政府及公安、消防、军队、信息、气象、地震、防汛、交通等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中央和本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

四是要加强灾害救助的资金管理。各级政府加强了救灾款的使用管理,明确救灾资金的使用范围,制定救灾资金“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和救灾捐赠款物“专款专物专用、集中使用、统一制定分配方案、分头组织实施”的原则,规范救灾款物基层发放程序,做到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政策公开、数额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五是要建立救助物资仓库网络。至今,沈阳、天津、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成都、西安等8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了10多万顶救灾帐篷和一批棉衣被,专项用于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区灾民救济工作的紧急需要。各地特别是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积极落实了救灾储备制度,建立了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开始储备救灾物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在紧急安排灾区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绍骋.中国救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王振耀.我国灾害应急救助体制进一步健全[n],新华网时政快讯.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巨灾指数保险 发展现状 对策

一、巨灾指数保险的定义

巨灾指数保险是指以特定的巨灾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为基础,并由保险公司对其进行赔付的保险,以历史记载的灾情统计资料和灾害预防数据为基础,以及保险标的的风险损失和物理属性为分布特征,将灾害方面的数据、为防灾减灾投入资源方面的数据、易损性数据以及价值分布方面的数据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的能够充分反映出风险损失总体分布、防减灾资源投入的情况、灾后重建恢复效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相对变动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

巨灾指数保险与一般的损失补偿型保险在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的损失补偿型保险,发生保险事故后,通常核算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根据实际损失的金额来进行赔偿或给付。而巨灾指数保险,则是依据一些客观的可以观察预测的指标,并且要求这些指标与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二、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对巨灾指数保险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结果表明,约百分之六十三的被调查者对巨灾指数保险一无所知;约百分之三十二的被调查者对巨灾指数保险略有所知,而对巨灾指数保险熟悉或者稍微熟悉的被调查者仅占受访对象的百分之五左右;所以对于中国未来编制巨灾指数保险和即将取得的预期效果,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看好,其中约百分之三十六的受访者认为在当今中国的风险管理形势下,不需要编制巨灾指数保险,约百分之三十七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否应该编制巨灾指数保险还要依情况而定,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被调查者支持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指数保险。

(二)巨灾指数再保险市场机制不完善。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不断,再保险行业开始出现,从此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而我国起步晚发展慢,导致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行业的发展。首先是自再保险行业在我国兴起以来,其发展速度就极其慢,从制度的不完善到技术的落后都制约着他的发展,这样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其竞争力就显得明显不足。其次市场经济讲究供求平衡,但是从再保险行业的市场关系来看,其供求关系明显是失衡的,一从再保险行业的供给角度来看,从发展初期至今,虽然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从全国来看其规模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投保率更是低下,承保能力还有待提高,从全球来说虽然我国有十几亿的人口,世界上第三大国的面积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也多种多样,但是保险行业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却不足0.1%,所以说我国的再保险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二是从再保险行业的需求角度来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国既有暴雨、寒潮又有台风、地震等等自然灾害这自然而然就加大了对再保险行业的需求。

(三)巨灾指数保险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的巨灾指数保险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靠政府进行融资,但政府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无法做出准确的估计,这就造成政府无法提前准备好用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的资金,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单一的融资渠道,大部分都是靠自然灾害发生后,这会各界爱心机构和人士的捐赠。

三、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对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重视。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财富大部分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高,一旦发生巨大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损失难以估量。这其中损失、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想象,肯定会造成财政的失衡。而目前实行的灾害损失补偿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巨灾防御的需求。又因为巨灾指数保险在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所以巨灾指数保险完全可以加入目前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

(二)发展完善我国巨灾指数再保险市场。针对我国再保险行业的现实状况,要想在我国有所发展,就必须要注意: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我们以海洋灾害保险为例,根据我国所毗邻的海洋气候特征以及我国的海岸线长度和滨海的各个城市,联合国家气象局等部门,对可能受到海洋灾害波及的地区作出风险评估,是有可能引发海啸、还是飓风、强降水等,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种类以及他们所能造成的损失,制定相应的保险方案。同时绘制我国易发生海洋次生灾害地区的地域分布图和我国海洋次生灾害保险费率图,在以后的工作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为以后建立健全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基础工作。

(三)巨灾指数保险证券化。保险证券化是指通过建立保险支持证券,使资本市场的资金更好的进入保险市场,从而更好的帮助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转移保险风险。其意义就在有利于改善资产和负债的质量;有利于增强一国保险业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保险公司稳健经营。而建立巨灾保险证券化制度的意义也在于此。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特大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巨灾成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阴影。虽然巨灾的发生频率低,但以其破坏范围大、破坏力惊人且具有不可预测性仍然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巨灾保险证券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把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解决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段胜.中国巨灾指数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应用―基于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重建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以及市场资金,因此本文要对政府以及市场资金进行优化。基于新农村标准,对学校、卫生、道路等公共设施进行重建、基于我国颁布的小康标准对灾后住宅进行重建等过程中,政府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灾后重建阶段也要将政府资金放在第一位,对灾区的经济活动及生产活动进行恢复,在此过程中主要应用无偿转移模式。同时还需要应用社会市场资金来带动灾区经济,以“无息债券”的方式吸收普通百姓手头的零散、闲置资金。因为不是盈利性质,最后能收回成本资金,还能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心意,百姓们乐于且容易接受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大重建资金数额。在资金筹集方面,不能等待救援,而要进行自救;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资金,而要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不能只发动普通老百姓的善心,而要让大型企业为国分忧。普通老百姓手上的钱是零碎的,他们捐赠的每一分每一毫,都是一个善意的举动,是他们的良知。作为大型企业,公司的规模已经定型,他们可以拿出一部分备用资金给灾区人民解决眼前的困境,政府对采取该项措施的企业给予表彰性奖励,如此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相信有不少企业都会拿出自己的备用资金。同时大、小型企业还可以给灾区人民提供工作的机会和岗位,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创新相关机制

主要包括灾害损失审核机制、救助资金投入机制、资金考核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以及灾害保险机制等。现详细说明。(一)创新灾害损失审核机制。充分利用现今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所有重建户的数据,把重建户的家庭成员、身份信息、受损房屋或倒塌情况、资金拨付进度等详细信息输入到网络系统,并要求主管部门对所有信息进行核实后再确认。还可建立覆盖各职能部门的灾害灾情核查统计制度,设计开发专门统计软件、完善灾情信息员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核查机制,将核查结果作为安排分配的重要因素。(二)创新救助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分级负担和管理”的政府救助资金投入机制。对于灾后资金管理而言,最关键的是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此时,可以建立救助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关机制,即与受灾地区相衔接的政府机构,要建立救助资金的分级负担以及管理机制。现对此进行细致分析:第一,一些地区若发生特大自然灾害,例如大型水灾、地震、洪涝灾害、旱灾、雷暴雨灾害等,则可采取分级负担机制,对该地所需的救助资金则按照国家、省市的比例来分配;第二,若该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并未达到重大灾害程度,但是能够启动该省的应急预案,则其救助资金根据该灾区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水平,由省市财政部门共同承担;第三,该地遭受自然灾害等级较低,则其救助资金由市县财政部门承担。(三)创新资金考核机制。就目前情况而言,在灾害核查中存在着统计部门繁杂、灾害类型的划分依据不一致、上报的结果无法统一等问题,造成了同一自然灾害而不同部门统计出来的受灾情况不同,救助资金的发放标准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救助资金分级负担、分级管理制度。制定经济以及行政方面的处罚制度,对不听指挥不按规定执行的相关部门,由上级政府从其收入中扣取,对主要负责人给予两倍甚至三倍的处罚,以此来确保救灾资金的分级制度落实到位。(四)创新内部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时常听新闻报道说:“某地的救灾资金送到灾区人民手中,只剩下了多少。”贪污公款、挪用资金等问题屡见不鲜,我们会用道德标准来束缚自己,当在大量金钱面前,人能抵挡住自己的欲望吗?而灾区人民正急切地等待着这些救命钱。为了确保救灾资金抵达灾民手中,应加大对内部监督的力度。相关部门应成立一个检查组,成员由财务、审计两个部门组合而成。基于重建项目具体投资情况以及建设进度,派遣检查组成员对于项目建设的材料与设备采购情况、项目结算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予以不定时地审核监督。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应及时公布更新,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施工单位也可以对相关部门进行评定,使二者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五)建立并完善灾害保险机制。在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救助中,保险公司的赔款有时高达80%以上,而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国家可以建立“国家主导联合商业运作”的保险机制,将整个国家划分为各个小区域,按照灾害的频发率和具体情况设定保险赔率,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各省给予救助和补贴,使得灾害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完善。

三、规范会计核算流程

会计核算的主要作用是对灾后重建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反映,是审核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会计核算的主要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相关单位和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都需要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且要建立责任意识,让工作人员意识到灾后重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身操作技能,对资金财务管理、工程结算以及会计核算等规定也要进行充分了解。这就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要为各个单位都安装会计核算的相关软件,这样能够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是否符合规定,其核算流程是否规范以及核算手段是否符合电子化要求等。

四、与银行相互合作,保障资金畅通

银行能够保障资金的畅通与安全。相关部门、施工单位、银行三方可以达成协议。由银行直接将资金划给核实确认的施工单位,避免了资金不到位,工程不能施工的问题。银行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情况下,协助管理资金。若发现拨付款项违反规定,则要通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同时,在灾后项目重建工作还未结束前,专项资金不能用于其它项目上。此外,建立银行监控网,对施工单位资金支付进行监督。

五、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灵活使用

为节省灾后重建资金,降低借款所产生的利息,可采用将履约保函金转变为保证金的措施。具体而言,即将中标的施工单位为了履约而存入开户行的保函资金转变为保证金,即将资金存入业主所在的开户行。这样业主可在基于保持合同条款内容的情况下,灵活使用该笔资金。若该中标单位为施工单位,则可用于购买备料或者支付工程款。采用这种做法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施工单位能够保持原有利益,且他们更乐于采用这种做法;其二,业主在项目重建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该笔资金,不必向银行大额贷款,利息费用得以节省。经过某些灾区的实践后证明该措施可行性高且效果较好:首先,能够保证灾后重建资金得到安全及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违规乱纪现象。建设方及施工方都提升了对资金的管理水平,且支付款项和进行会计核算时都遵照规定,避免在支付款项时过于随意,使财经纪律得以有效维持。其次,能够为今后的灾后重建资金管理提供经验,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建立预防体系,做好事前以及事中监督。最后,节省灾后重建的建设资金。如上文所言,将履约保函金转变为保证金,能够降低贷款额度,节省资金。还可促使施工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以及劳务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还能维护民工权益。

六、结束语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一、强化基础设施,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吉安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边远山区、库区,农户居住十分分散,路途遥远,路面状况差,交通不畅;水利设施落后,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针对这些情况,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吉安市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狠抓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全市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338.8万元,修建乡村公路603公里,架设桥梁72座;架设输电线路25条,327公里,解决了1434户群众用电问题;修建电灌站19座,兴修小山塘水库57座,修建其它水利设施252处,增加有效灌溉农田面积近3万亩;兴修饮水工程266处,解决了2.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扶持兴建和改造乡村中、小学9所,兴建村卫生室48所,方便了3.2万人就近看病。

二、整治村庄环境,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

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贫困村经济发展,而贫困村的“脏、乱、差”严重影响了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和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吉安市在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大力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一是切实抓好以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改厕、改水、改路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三改”工作。2012年,661个贫困村共改水906处,改厕1349个,修排水沟26.72公里。二是拆除残墙断壁,硬化道路,整治村容村貌。2012年,硬化通贫困村的主干道114.48公里,硬化村内巷道228.42公里,修建村民休闲广场23个,农村文化活动室122个,种植绿化树木1.8万株。在贫困村环境整治工作中,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坚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为主,政府扶持为辅,使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思想,发挥农民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

三、培育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吉安市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中,不仅注重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十分重视培育和壮大扶贫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重点扶持了井冈蜜柚、花卉苗木、高产油茶、绿色蔬菜、珍贵楠木、有机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2012年,扶持发展了井冈蜜柚14205亩,花卉苗木200亩,高产油茶26347亩,绿色蔬菜8495亩,有机茶叶6815亩,种植药材3340亩,其它作物37707亩,养猪70570头,养牛5710头,养家禽240万羽,覆盖农户2.3万户。在扶贫产业选择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发展方式上,重点是示范引路,通过扶持示范户、示范基地的方式带动扶贫产业发展。在资金投入上,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充分发挥省级财政支持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扶贫作用,吉安市有11个县(市、区)列入了中央苏区的支持范围,省财政投入吉安市的产业扶贫资金1.1亿元,有效缓解了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二是在贫困村整村推进资金中,专项安排20%左右资金用于产业扶贫。三是对银行贷款发展扶贫产业的贫困群众给予贴息支持。四是互助资金拓宽了扶贫产业的投资渠道。在101个贫困村建立了产业发展互助社101个,入社农户达5626户,其中贫困户2944户,互助社资金总额达188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