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一年级 课外阅读 习惯培养

记得叶圣陶教育家这样说过:"为养成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低年级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萌芽期,是阅读的起步阶段,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与发展。拼音教学结束后,孩子们开始学习识字、写字了,现在,几乎全部的孩子已经基本上能借助拼音这个拐杖开始阅读了,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初步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日常教学中发动一切力量,利用一年级儿童强烈的从众心理,帮助他们尽快驶向读书的轨道,首先应该创设读书的大环境:

1、不断更新班内的图书角的图书,利用早读、午读时间进行阅读。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除了我自己购买的和校图书馆里借的图书,我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余时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我采用了"流动图书管理员"的办法,由班里学生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这样,既保证了书源的充足,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一举两得。另外,班级里也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由"被读书"到"爱读书"。

2、教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读书的好处,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课堂上,我们能旁征博引各类经典名著,好词佳句能随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学生从我们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博学多才而发自内心敬佩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会因此而爱上读书。每天的午读课,我必到教室,与学生共读中外经典故事,在这样的氛围中,在爱读书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爱上读书是理所当然的。此外,我还给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伟人好读书的故事,让同学们明白,他们的成名无不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这些伟人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爱上读书。当然,我也没忘记从学生身边的伙伴中挑选榜样,那些阅读起步早,阅读水平高的学生,在我的辅导下,能胜任"小老师",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美文,讲故事。这"小老师"的榜样力量不可小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个个争当"小老师"。

3、常读书给学生听。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少,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而且,让他们读书很容易疲倦,因此应该提倡教师读书给学生听,这样做,不仅可以延续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去阅读。

二、提供优秀的阅读篇目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低年级的孩子在入学之后,语言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把自己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此时,他们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对于课本以外的读物很感兴趣,若有充足的读物供他们阅读,将能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1.根据年龄特点和兴趣推荐书籍。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等。例如《白雪公主》、《丑小鸭》等等。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要求推荐脍炙人口的小文章。例如教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春天在哪里》、《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冬爷爷的礼物》等短文,以此来作为课文补充,丰富学生的积累。

3.结合重大的节日推荐书籍。比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发动学生收集有关革命烈士的小故事(可以听别人讲,也可以自己找书来读)。国庆节指导学生读各种描写祖国的小诗歌,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选择读物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同时做稍微的指点,避免放自流,克服"偏食"的现象。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强化课外阅读

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的是活动和游戏,为使课外阅读的风气持续下去,应该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从而强化课外阅读。

1.故事汇读。定期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故事、听故事、复述故事,或教师讲,或学生讲,大家在乐中读,在读中学,在讲中练,不知不觉中加大了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智力得到开发,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 课外阅读 现状 原因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1.阅读数量不足。总的来看,在调查中有33%的学生表示从不阅读课外读物,有49%的学生表示偶尔阅读,只有18%的学生表示经常阅读。但是这个数据在各年级段、各班级之间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一般而言,年级段越低,课外阅读的量越少,比如从不阅读课外读物的一年级学生高达86%,而高年级学生则不到5%,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一年级学生不到7%,高年级学生则为65%。在同一个年级段的不同班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班级的学生阅读量普遍较高,而有的班级的阅读量普遍偏低。尽管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相对大一些,有的班级的阅读量相对高一些,但是总的来说,阅读的量普遍偏低,即使是阅读量相对较高的班级,也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

2.阅读种类不丰富。从调查的情况看,实验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种类十分单一,无论是哪个年级段的学生,其主要阅读的对象都包括漫画类,可以说,漫画类读物是我校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主色调。不仅如此,我们在后续的抽样调查中还发现,即便是漫画类的读物,其品种虽然随着年级段的不同而不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也是十分单一的,其中哆啦A梦类、知音漫客类、爆笑校园类、奥特曼类等四类漫画就占总漫画的96%,仿佛除此之外就少有其它的漫画读物了。在这些漫画读物中,又呈现出明显的年级段差异。一般来说,奥特曼类漫画主要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爆笑校园和知音漫客则主要是高年级学生阅读,据统计数据显示,漫画类、作文类、故事类(包括童话)和笑话类等读物占了我校学生阅读总量的95.9%,除此之外,鲜有其它读物,即使有,读物的数量和阅读的学生数量都很少。另外,阅读作品的题材也局限于叙事性散文、童话、小小说,至于诗歌、抒情性的散文、议论性文章则很少有人问津。

3.阅读兴趣不浓。在调查中,学生普遍表示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13%学生表示讨厌课外阅读,39%的学生表示从不主动阅读课外读物,还有26%的学生表示有教师在场的时候会主动阅读,只有15%的学生表示主动阅读,选择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仅为7%。后续调查中还发现,学生阅读的兴趣还主要局限于对故事类和漫画类读物,对诗歌、抒情性散文和议论类文章则没有什么兴趣。在喜欢阅读作文类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其原因在于作文写作的需要。

二、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确实令人堪忧,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1.资源不足。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不多,而且更新周期比较长,从而导致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源不足,这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从班级层面来看,班级的图书角没有建成,或者图书角的管理比较欠缺,导致班级没有图书。从学生个人的藏书情况来看,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高,家长对孩子课外读物的投入也不够。从社区来看,学校所在社区没有可供学生购买、租借图书的地方,即使学生有买书的欲望和买书的经济能力,也没有可买的地方。这些因素导致我校学生的阅读资源不足,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普遍不够的主要外部原因。

2.重视不够。在实验学校(甚至在很多农村学校),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身,对课外阅读都不够重视。从学校层面来讲,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是提出要求(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却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监督,也没有进行足够的阅读指导,造成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教师缺少指导,直接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独立地选择合适的读物,不懂得科学的阅读方法。从家长层面来讲,家长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对孩子阅读课外读物常常进行干预或阻挠。学生则在家长不允许、老师不督促的情况将课外阅读置身度外,疏于读了。

3.氛围不浓。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外阅读被排在视线之外,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又更多地关注与课堂有关的改革,因此,无论是从历史或当前状态,整个校园缺少课外阅读的氛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和社区的阅读氛围就更加冷清。作为农村学校,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家长没有阅读习惯和兴趣,在家庭中基本上没有阅读氛围;学校所在社区没有专门的阅读场所,人们也不谈论与阅读有关的话题。所以,学生成长的整个环境都与书籍和阅读都没有多大联系,学生受到来自外在的阅读影响源少之又少。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小学生课内外阅读 培养兴趣

随着课改的深入,各小学也正逐步开展课外阅读,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大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娱乐工具只有电视,家长没有让小孩子上学前读书的意识,上学前学生读书是个空白。上学后,虽然老师也强调要他们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阅读环境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其次,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即使有图书室,由于师资比较缺乏也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教师也不能提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有没有课外阅读兴趣将决定一个人获取智慧的能力,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课外阅读的兴趣应该从小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培养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儿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学生本身的认知面窄,他们不认为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一年级学生运用入学前学会的儿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为有效。

一年级一至六周是拼音教学,农村学生识字量很少,没有办法进行阅读教学。经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在学前都学了一些儿歌,于是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同学们一同在操场上进行“当小老师”的游戏。刚开始我让大家在同学面前背诵自己知道的儿歌,没有同学大胆站出来背诵,我给他们做示范,并鼓励胆子大些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教儿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儿童都很崇拜老师,为了自己能当小老师,课后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儿歌。到第六周拼音学完了,学生已经能读一些简单的拼音读本,我也发现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做起了小老师的游戏,并且对这游戏乐此不疲。

一学期下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几十首儿歌。其次,把游戏、表演、比赛、绘画、唱歌等多种形式带进课堂,吸引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让每位学生获得表现的机会,养成课后阅读和学习的好习惯。

二、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在教学中,我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让全班同学分享他们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平时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如:开展“我是故事大王”活动、词语接龙、认字擂台赛、我说的比你好等活动,活动后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多读书。

三、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堂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最佳平台。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可以把孩子们带入到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也可以把孩子引入到起伏跌宕的情境中,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如学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在战争中和小英雄们的事迹。并让学生们去找一找时期英雄的故事。小朋友就找来了《在花山》、《难忘的泼水节》、《邓妈妈补睡衣》、《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学生能读的让他们自己读来读,学生不能读的老师给他们读。学了古诗《春晓》后,我进行了“我会背古诗”的活动,鼓励学生课外寻找阅读的快乐。

四、通过教师引导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一年级学生自我的选择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可以不失时机跟孩子们一块儿阅读一部好书的开头,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老师有声有色地跟学生一起读 《七个小矮人》,并做简要的解释,学生马上就会捧着 《七个小矮人》读起来,比老师还快走一步。

五、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比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而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在外地打工,空闲时间或者看电视,或者打牌搓麻将,即使有人拿起书本,也是那种不入流的消遣书,学生很难从家长那儿得到“读好书”的熏陶。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

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

1.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扩展。学到写季节的课文,就大量地扩充关于不同季节的短文、儿歌、古诗。这样阅读的内容多了,对一年四季的认识也深刻了。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 培养;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阅读是文化的源头活水,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段学生(一二年级),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会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且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要求低段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再者对于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点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但教育孩子并非只是学校的任务,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出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时,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基于此,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如何进行家校合作培养一年级阅读习惯,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营造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1. 安静的阅读环境

在班级我们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我们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家长们在家中建立一个图书架,杜绝一切干扰,在孩子读书时不开电视、不上网玩游戏、不玩麻将,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踏实的读书环境。

2. 快乐的阅读氛围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我们应为孩子创设舒适而又富有童趣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走进阅读。我们可以在家里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一张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架,里面放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报刊等,墙壁上可用孩子与父母共同制作的装饰物进行美化。这样,一间小小的书屋就充满了书香味。孩子在书的海洋中成长,便会对书产生深厚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经常阅读的习惯。此外,扶持孩子去阅读课外书,家长的引领监督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父母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极力孕育“书香家庭”的氛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会拿起书。除了与孩子一起阅读,有空时,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他感受读书的良好氛围。[2]总之,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读出书中的乐趣,这是促使孩子独立阅读的关键。1

二、重视亲子阅读,享受阅读快乐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它在学生课外阅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呢?

1. 合理引导、达成共识

为了使家长更好地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我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个别交流等形式,向家长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等重要文章,介绍中外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介绍智慧型家长重视小孩课外阅读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比如创建班级QQ群。在这里,家长不但可以跟老师沟通,也可以跟同班的其他家长交流。此外,老师可以利用QQ共享栏向家长信息,上传有关资料,如“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亲子共读益处多”、“适合一年级学生读的书”等等。以使家长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和家校共管的必要性,而能够积极参与到孩子阅读中来。

2. 教给方法、激发兴趣

通过宣传,有不少家长理解支持课外阅读,可如何进行亲子阅读还缺少一些方法和技巧。我通过“家长学校”“亲子阅读书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怎样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怎样参与孩子的阅读,怎样为孩子大声朗读、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如何进行阅读评价……使家长懂得了课外阅读不仅要持久地保持读书的热情,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讲究科学的策略。[3]

如,一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还不多,理解能力也有限,我们一开始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边读边讲,边读边想,使孩子总是能够处在“阅读――讨论――思考――再阅读――再讨论――再思考……”这样的状态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入学后,孩子认识的字渐渐多了,接触的事物也多了,我们可以开始亲子互读,即父母读一句(或一段),孩子读一句(或一段)。在读的过程中还可以比一比谁读得流利,谁读得生动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父母可以采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孩子阅读,即父母读或讲故事的开头,通过提问、猜想等方法激发孩子自己往下读故事的兴趣。在孩子读完后,父母还可以和孩子就故事内容、人物等进行讨论,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

三、开展各种活动,分享阅读成果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组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及竞赛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1. 举办家长教育讲座

一方面,由教师对家长进行阅读习惯养成教育方式的指导,育行动;另一方面,由家长现身说法分享成功教育经验。家长最需要的是最真实的教育案例、最有效的教育措施。为了向他们传播真实的、高效的教育经验,我专门组织了家长经验交流会,家长与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教育经验。

2. 开展家庭趣味活动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我把家长请进教室,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家庭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成语接龙”、“猜谜语游戏”。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而且能反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四、通过多元评价,促进习惯养成

阅读习惯养成的多元评价是由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对学生阅读水平做出判断的过程。希望通过由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过程统一家庭和学校认识,根据多方评价的结果,辅之以相关的教育措施。针对我班实际,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1. 以活动为依托进行评价

一年级学生往往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所以在课外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所以我在班中坚持开展“背古诗”、“爬树山”、“讲故事”等活动,并评出“小诗人”、“小书迷”及“故事大王”等并且颁发自制奖状和愿望卡。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对孩子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在正面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2. 建立家校互评卡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便于找准切入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设计了较为个性化的家校互评卡。互评卡的内容包括:“我想说栏目”,这里面孩子可以写读书内容和时间、以及自己当天的阅读感受和心情;“爸爸妈妈想说栏目”主要由家长记录一些发生在孩子读书过程中的小故事,孩子的读书表现及家长的一些想法;“老师想说栏目”是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家长的评价及疑惑从网上寻找各种家庭阅读的资料,附在卡中供家长借鉴。为了不成为家长和孩子的负担,我要求此卡一周一交。

总之,培养一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靠日积月累的训练,家长与教师必须形成合力。实践中,我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但我相信,只要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应阅读教学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卫东.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巩固基础――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2).

[2]徐明峡,吴建成. 影响现代家校合作制度建构的环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7).

[3]任h.促进家校合作推动教育改革[J].长春:外国教育研究,2009(7).

作者简介: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

一、借助汉语拼音认字

从学习拼音到认识汉字,以及到后来慢慢接触短小的课文,一年级语文教材处处体现利用课外阅读积累认识字词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自主认字的乐趣,同时为了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成果,根据一年孩子的特点我选了《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日有所诵》这些意思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经典读物,利用下午十五分钟的读书时间诵读,每当学到一个新字的时候,经常会问是怎么认识的。学生说在哪里见过,并让其说出所读书或文章的名字,展示阅读效果。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渐的,他们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并适时地在班上举办“课外认字小博士”“识字大王”等主题活动,让他们渐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二、边“读”边“背”

鼓励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多背一些优秀的文章、诗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黑格尔也说过:“广博的记忆是创造活动的首要条件。”多读多背就是多积累。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多背,可以和老师一起背,和家长一起背,和同学一起背,《三字经》很长,整篇读完都需要十六七分钟,但是我们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下来,很多孩子都喜欢里面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孟母三迁》等,里面优秀的人物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心灵受到了影响。在班级开展“背诵会”“故事大王”等竞赛活动,学生表现非常积极,这样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三、课文与多媒体视频相结合

在指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可借助一些多媒体设备,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往往一组出现的课文都是一个系列或者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可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孩子们观看,使孩子们对课文内容及时代背景更深刻地理解,如,在教学《王二小》这一课时,孩子们对时代背景,及王二小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理解,当我播放《王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时,刚开始孩子们还在跟着唱,后来都沉默看,甚至有的孩子脸上挂着泪珠。当我再问起他们不明白的地方时,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借助多媒体设备,丰富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技能。

四、做读书笔记

一年级第二学期我们班购置了一百多本图书,并编了号,给孩子们办理了借书卡,我发现孩子们阅读兴趣很高,不但在学校抽空读,而且在家,一写完作业就拿起书来读,家长很高兴地告诉我,再也不用他讲了,孩子能够自己看书了。

读书做笔记是必须的。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能要求过高。我在他们最感兴趣的书后面粘上一个小本子,学生借到这本书时,读完后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写上自己的感受,不求多深,但求真实。当别人也借到这本书后,不但可以读书,也可以读同学们的读书笔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感受汇集在一起,又是一本书。我们相信,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读书笔记的质量肯定会提高的。

五、训练表达能力

孩子们在课间总是和好朋友谈自己读的书多么有趣,索性我就在上课前三分钟,把讲台还给孩子们,让他们站上去讲自己所读的书,精彩部分也好,感受也好,畅所欲言,要求声音洪亮,仪态大方,不但训练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激发了更多孩子课外阅读的欲望。我悄悄地给他们拍成了小视频,上传到班级QQ群中与家长共享,孩子们不但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家长也得到了更多的信息,有效地辅导孩子。

六、边“读”边“写”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阅读的质和量也不断提高。对一年级来说,写话训练主要是以看图写话为主,往往在看图写话中,还给出了很多提示,这样能保证学生有话可写。在以写促读的训练中,以某一看图写话为点,展开成面,举一反三,多方面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鼓励学生使用读过的好词好句,感受到阅读的成功。教材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盼望着读,自觉去读,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诸如以上的做法,仅仅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过程中的不同形式,而让学生真正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还需要老师尽心地指导学生选择方法,选择读物,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从中获得各种知识,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低段;亲子共读;激励;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9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精选的讲读篇目,还要广泛阅读优秀诗文、经典著作等。

一、激发兴趣,营造读书氛围

学生的年龄不同,阅读兴趣也不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外书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需求、能力而采用不同的指导措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课外阅读也是如此。但是课外阅读没有教师的监督,没有时间的控制,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很难保证。因此,我们要从一年级起就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享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

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笔者就郑重地向学生讲解阅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学生识字少,笔者就读书、讲故事给他们听:时而照着书念散文,时而激情朗诵诗词,时而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时而讲自己的读书经历。学生最爱听故事,一听说要讲故事,教室里立即静了下来。随着笔者声情并茂的读讲,学生被故事情节带入到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扣人心弦的情感世界里。学生尤其喜欢孙幼军老师的系列童话故事,他们被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陶醉其中。笔者适时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这本书。这样学生就能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便能兴趣大增,主动阅读。

二、师生共读,提升阅读能力

多读书不是只凭兴趣走马观花地读,而是要读适合年龄特点的书,从书中能有所收获。学完拼音,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读薛瑞萍老师写的《日有所诵》,学生每天午间至少读诵一首儿歌,能背则背,不能背则就读得流利、声音洪亮。喜欢表现是一年级学生的天性,只要上台展示的笔者都奖励一颗小五星,获得热烈掌声的则获得一个“顶呱呱”贴,由学生自己亲手贴到读书墙上。学生的自豪感、成功感被激发起来,如此不断的评价激励学生不由自主地想读更多的课外书。

诵读完《日有所诵》,笔者又和学生一起读《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猪稀里呼噜》《爷爷一定有办法》《学语文之友》等,还诵读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很多古诗、儿童诗;笔者每天抄一句名言在“读书栏”里让学生背诵,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还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读书形式,集体读、引读、领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有时个人读,有时同桌一起读,有时默读,有时诵读,方法灵活多变。通过读书,爱动的学生变得安静了许多,浓浓的读书氛围充满着整个教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学习勾画好词和不懂的词,学习积累语言。

三、亲子共读,保持阅读兴趣

阅读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要真正达到此目的,首先必须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可是教师无法每天检查阅读情况,也无法确定其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征得家长的配合支持,让家长在家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配合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评比,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才会得以保障,学生在家进行课外阅读才会落到实处。

笔者按照课外阅读的具体方案要求,首先动员家长积极参加读书活动,向家长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书。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没有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看报,于是,笔者倡导家长每天和学生进行半个小时的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能共同提高。家长每天在家校本上签上读书情况,激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家长填写的“读书卡”显示,有的学生的阅读量已经有几万字了。

四、读书评比,彰显个性阅读

课外阅读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笔者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除了看读的页数,还要看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读得多、读得认真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读得好的学生则奖励“五星”或“顶呱呱”,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得奖励贴最多的前五位被评为“读书之星”。笔者还让这些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这激起了很多学生的读书愿望。

在班级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诗歌诵读会,在班级QQ群里发动家长进行读书交流,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写读书心得体会,评选出“书香家庭”“读书之星”。在读书交流会上,学生畅所欲言,谈阅读的收获,谈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部分学生还交流了自己创作的诗歌,内容虽短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另外,笔者还给那些被评为“阅读之星”的学生颁发了奖状,让家长共同分享课外阅读的喜悦。班里形成互相比拼的读书氛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的耐心、恒心。“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让好书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好书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行为习惯;阅读课

学生的文明语言习惯、集体意识、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大多数被认为是通过家长和老师说教获得,但是这样的形式单一、枯燥,并不真正适合学生,效果当然不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总结,笔者渐渐发现:课外阅读在学生养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阅读课外书籍的孩子,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详尽的方法和相关的具体实例,指导和校正他们的行为方向。笔者把那些枯燥的说教融入故事情节和图画中,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枯燥的道理便能够在他们的大脑中根深蒂固,进而影响到他们其他的各种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渐渐养成了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良好心态,对形成其他良好行为习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为此,笔者尝试在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一年级学生当中用课外阅读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要使他们爱上课外阅读,就必须让他们感兴趣。笔者最初采用的方法就是把故事投影到荧幕上,教师在前面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跟学生读故事,边读边解释。因为文字当中会出现一些学生不懂的词汇,教师在前面边读边及时解释疑难词汇,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对故事的把握就更通畅,听的兴趣也更浓厚。这样一来,学生每天都特别期待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期待教师给他们讲故事。

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比一天浓厚,虽然字仍然认识得不多,但笔者鼓励他们读一些图比^多、生动形象的小文章,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虽然文章里有不认识的字,但通过图形、图像的帮助,学生还是能把握故事的大概意思。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很多,随着学生识字量一天一天地增加,笔者不再一味地在教室里给学生们读故事,把他们带到图书室,选上一本好书,让学生们人手一本,指导他们一起阅读,带他们一起走进书里的情节。能亲自摸到书本,并阅读里面的内容,比起在教室里只听老师读,摸不到书本,学生们的兴趣更浓厚了,找到了阅读的真正感觉。所以从50个人一起读一本书,变成了50个人读50本书,这样一来,更直观、更亲切,学生兴趣更浓,效果更好。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学生们的情绪高涨,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已经体会到在阅读当中能够获得很多的乐趣。有的时候学校因为有重要活动把阅读课取消了,学生们都感到特别失望。从中看出,学生们开始喜欢上了阅读。除了阅读课和活动课,在课间的时候,孩子们都不像以前一样,下课铃响了就只顾着跑出教室疯玩了,笔者观察到,现在有很多学生到了下课时间,会走到班级的图书角前面,拿出一本爱看的书,靠着图书角静静地、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并且脸上还时不时露出了微笑,想必他们正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此时此刻,教师也是非常欣慰的,因为看到自己的学生是那么地热爱阅读。

当学生渐渐地喜欢上阅读的时候,我就在一旁旁敲侧击地教授阅读方法:比如,看书时要集中注意力,边看边思考;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是不理解的词语,会使用工具书的可以自觉使用工具书,或者可以问老师、问同学。一年级的学生刚进校时,识字量很少,所以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而笔者鼓励他们阅读注音版的书籍,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鼓励他们自己拼拼音,从而达到增加识字量的目的。

随着时日的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汉字越来越多了,阅读更加顺畅了,从而兴趣也跟着更加浓厚了。渐渐地,学生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于是笔者在阅读品质方面给学生提出了一些要求:爱护书刊,不在书上随便涂画;在阅览室阅读的时候要守秩序、不迷信书籍,敢于质疑问难。学生阅读量大了,视野拓宽了,渐渐地从中也学会了很多道理,从而指引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笔者发现,我们班的图书角渐渐地没有以前乱了,以前图书角有人拿书,但没人整理书,现在图书角的书一直都是整整齐齐的,学生们每次拿书之前都会先整理一下图书角,把书摆整齐之后,再拿自己想看的书,把书看完了之后,学生们也会静静地把没摆好的书整理好,我在一旁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学生们这些细小的动作,心里暗喜。一年级上学期刚进阅览室看书的时候,学生们都喜欢边看书边说话,像一群小蜜蜂不停地“嗡嗡叫”,我在旁边说上数十次请学生们保持安静,但效果不是很好。后来学生们从笔者有意识的阅读指导中,慢慢地明白了看书的时候该怎么做,渐渐地,图书室变得有秩序了。我们班有个李同学,他的抽屉从来都是乱七八糟的,书本、作业都是胡乱塞进去,没有好好整理过,完全不像课桌,倒像一个垃圾桶。但他是个特别爱看书的学生,拿起一本爱看的书,他甚至可以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有一天,我递给他一本书,叫他看一看。他立马被书中的图画吸引了。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书,书中都是以故事形式呈现,看到他津津有味地读,我暗自高兴,并期待效果。果不其然,没有我的喋喋不休,没有我的批评,他的抽屉却奇迹般地渐渐整洁了起来。还有王同学,在一年级上学期时他是个令我头痛的小男孩。他特别喜欢画画,课桌、墙壁这些地方经常能发现他的“作品”,他的课本、作业本上也都是铅笔乱涂乱画的痕迹。经过一个学期,我发现他不再那么爱乱涂鸦了,我想这同样也离不开阅读的功劳。他也是个爱阅读的学生,书对他的吸引力就像游戏对他的吸引力一样,捧起一本课外书就看起来,经常一个人看得哈哈大笑。不同的书籍当中有不同的主人公,他们的形象或多或少对学生会产生一些影响,从而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

学生们一天一天成长了,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以及在学校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们的行为习惯更多地归功于书籍的良好影响。比如,学生们读了一本关于感恩教育的书,渐渐地他们懂得了感恩。在学校里,他们知道要听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在家里,他们知道要体谅父母,尊重家人,并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人的负担;和家人出去逛街,再也不向父母吵着要买玩具了,再也不任性撒娇胡闹了。这些进步的表现很多都受益于书籍的阅读。

通过阅读课外书,学生们从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了很多乐趣,而笔者觉得意义最大的地方在于,学生们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将书比作可以治疗“愚昧病”的良药,告诫人们,只要好好读书,就会变得聪明起来。所以,读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最终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确,读不读书或读多少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清晰地表现出来。而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读书的最终影响则表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上面。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8篇

一、在模仿中积累

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练积累。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创编小诗歌。孩子们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有的还边说边手舞足蹈的。过了好一会儿,大多数孩子得意洋洋地坐回了座位,我见合作交流得差不多了,就组织全班交流共享。现整理摘录几句:

桃花喷香,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西瓜圆圆,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

秋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河水冰冰,他对雪人说:“我就是冬天。”

二、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如: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快嘴”小詹同学亮开了她的嗓门:“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有很多学生表示喜欢。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月镜中花、口气吹板壁、铳也打不动等等。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其实这都无伤大雅。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始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自行“反刍”、逐渐消化。

三、随课文积累

目前,课本中安排的积累内容,大多数在单元的练习中。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我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等到学生学习到单元内容时,再去学习与整理,这样就少了一个用的过程,而积累似乎就成了一个阅读和抄写的过程。与课文同步学习与运用,一方面是指把课文中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指把练习中要积累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安排到相应的课文中去学习、去运用、去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授导型”教学和“探究性”学习两大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将教学设计由课时为单位扩大到以“单元”为单位,形成“单元综合教学”优势,这一点很值得思考。教师要舍得为此花时间、花精力,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词语方面,可以把它分配到相应的课文中,对其中的相关词语进行“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延伸”,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便于学生利用课文来理解积累词语的含义,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积累知识的运用。

四、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写和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所谓“世界是学生的课本”,就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走进书籍、走进历史、走进科学、走进自然,引导学生“读万卷书”,鼓励学生“行万里路”。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只要我们引导得法,一年级小朋友读起课外书来也是有模有样、津津有味的。

五、在观看电视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