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塑造推动公司发展的企业文化,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鼓舞和激励公司员工,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对公司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与实施做出规定,是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及下属子、孙公司的企业文化工作。

第二章 企业文化管理机构

第四条公司企业文化组织机构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分管(协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公司下属各单位、部门负责人组成。工作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各子公司成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并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责人。

第五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审定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方案,

审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综合管理部的职责是策划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案以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各个阶段的相关工作。各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及专责人的职责是推进企业文化理念的具体落实和信息反馈工作。

第六条公司综合管理部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审核、指导其他各单位、部门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1、制定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

2、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发展规划;

3、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年度工作计划;

4、制定公司对内对外宣传规范,并监督执行;

5、组织进行对公司企业文化重要议题的相关研究;

6、开展公司对内对外企业文化宣传,组织公司企业文化活动;

7、公司企业文化培训的组织、考核、管理、培训效果评估;

8、审核对外宣传内容,指导各单位、部门开展企业文化活动。

第七条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的绩效考核范畴,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为本单位、本部门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人,并设立企业文化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其具体职责为:

1、制定建设计划,协助企业文化在本单位、本部门的建设、推广、宣传。

2、协助综合管理部落实文化建设工作,合理安排,保证员工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企业文化活动时间。

第三章 企业文化理念管理

第八条公司企业文化理念是指:公司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思想等企业文化核心内容。

第九条公司综合管理部是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管理的执行机构,综合管理部应充分调研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总结大通的经验和特点,研究制订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第十条综合管理部在开展企业文化工作中,应深入实际调研分析,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公司所处产业的特点,广泛听取各单位、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提炼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使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能够切合企业实际,对公司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十一条各单位、各部门应为公司综合管理部的工作提供充分支持和密切配合,积极提供建议和意见。

第十二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审议和确定;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将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工作开展的依据。

第四章 企业文化制度管理

第十三条公司企业文化制度是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的表达和规范,必须与企业文化理念保持一致。

第十四条公司的企业文化制度系统涵盖下述三个领域:

1、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规范。该制度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进行设计,是企业思想文化塑造的基础;

2、企业员工行为规范。该制度对企业员工行为规范进行了设计,是企业行为文化塑造的基础;

3、企业风俗文化制度。该制度在对内工作上,对企业教育培训、礼仪仪式、服饰、体态语言、工作场所相关规范做出规定;在对外工作上,对企业营销观念、服务规范、公共关系、银企关系、公益活动、文化传统做出规定,是企业风俗文化塑造的基础。

第十五条综合管理部是公司企业文化制度的编制和监督机构。相应管理制度经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审批生效后,综合管理部负责推动落实。

第五章 企业文化器物管理

第十六条企业文化器物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相关器物的设计,可以直观、生动地表现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

第十七条企业文化器物系统包括如下内容:

1、公司 vi 系统(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2、企业象征图案;

3、企业宣传标语;

4、企业吉祥物;

5、企业之歌;

6、企业容貌。

第十八条公司企业文化器物系统应用范围包括:

1、办公用品、事务用品;2、企业证照、文件类;3、交通运输工具类;4、指示、标识类;5、广告展示陈列类;6、商品及包装类;7、服饰类;8、公司出版物;9、公司礼品;10、公司网页;11、其他。

第十九条综合管理部是公司企业文化器物的设计管理机构,综合管理部在充分听取相关意见后,组织设计单位对企业文化器物进行设计。各项设计经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审议认可,综合管理部负责推动落实。

第六章 企业文化实施管理

第二十条综合管理部负责推动公司企业文化的实施,组织开展公司对内企业文化宣传工作。

第二十一条各单位、各部门在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公司企业文化的要求,不得违反公司企业文化相关规定。综合管理部负责对公司各部门宣传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二条各单位在开展对外宣传时,必须将宣传内容上报公司综合管理部审核,并会同综合管理部开展工作。

第二十三条综合管理部应协助各单位做好企业形象推广工作和企业标志标识使用规范的检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为更好地培育、塑造公司企业文化,综合管理部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

第二十五条各单位、各部门可以提议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由综合管理部研究并提案,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综合管理部组织开展活动,或协助分公司开展活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制度由董事会负责解释、修订。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2篇

对原有的企业文化体系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构建具有湘电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和管理模式。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由六个子体系组成,即企业文化视觉识别体系、理念识别体系、传播体系、实施体系、制度体系、考评体系。前四个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重点是结合公司“提速期、效益年”的现实需要,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核心价值观。制度体系、考评体系力争在年底完成,以构成完整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促进湘电集团“动力”文化与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

丰富载体巩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

在企业文化体系架构下,对企业文化建设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延伸,让企业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切实让企业文化建设贴近职工、融入管理、进入产品。

对全体职工进行企业文化日常知识培训,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培训,对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有目的地送培一批企业文化管理师。培训的主要方式包括,举办讲座、培训班,或者外送骨干参加有关企业文化理论培训或职业认证培训等。分发企业文化书籍、光盘等学习资料,发动职工自学;在各种培训班中增加企业文化方面的有关内容: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编制《文化强企》系列手册,不断扩大湘电集团“动力”文化影响力。

创新机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落地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

海油工程公司计划用新的发展战略、企业精神、职业道德观等新的理念凝聚员工,进行了一系列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公司设立了企业文化建设机构,在系统内开展了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标识征集活动,并先后下发了一系列规划性文件,确定了公司企业标识、企业理念等指导性、方向性建设体系,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人本、融合、诚信、创新”的基本理念,坚持“统一性、特色性”两个基本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重视员工素质培养,促进员工素质全面提升。注重人文关怀,培育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员工心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员工培育成有用之才,激发员工积极工作和谋求发展的动力,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1.2构建“五位一体”生动格局,从发展战略高度谋篇全局

公司发展战略全面实现需借助“融”文化。“融”文化,即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形成了“五位一体”,同步推进的生动格局。

1.3“三个统一”“二维互补”原则,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海油工程公司坚持形象标识、企业精神、文化理念及员工基本行为规范的“三统一”原则。

2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2.1完善制度建设,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伴随海油工程重组上市后的成长历程,企业文化建设已经由自觉操作逐渐到自觉推进,走过了“高层倡导—制度跟进—实践修正—提炼升华—形成文化”的持续循环提升“路径”。

2.2全方位推广企业文化,立体化展示海油精神

治企之道,首要治心。海油工程以网络、橱窗、报纸等为载体,聚焦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等热点话题,以及企业文化和“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海油精神的宣传推广,做到了“墙上有理念、橱窗有图片、报刊有版面、网站有页面”,使企业文化发挥了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教育员工、营造氛围、全面提升经营绩效的作用。

2.3“组合拳”推广视觉识别系统

海油工程量身订做了一套完整、独具特色的企业VIS系统,这个系统涉及了公司名称、公司标志、企业标准色、辅助图形、企业服饰、展示系统等,规范了公司形象视觉系统,为公司树立对内对外形象奠定了基础。

2.4将企业文化纳入企业管理考核

海油工程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管理考核,使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助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行动。对认真宣贯企业文化的典型人物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消极应付考核的单位及时地予以批评和处罚。

3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3.1“关爱文化套餐”,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企业员工面临着各种空前的压力,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日益增多,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公司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合理需求,全面提升员工幸福感,让每位员工受人尊敬,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归宿”。

3.2“公益文化拼盘”,让员工自豪国企的“政治荣光”

社会公益实践是企业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不容推辞的义务。作为从事海洋石油开发的“国家队”,海油工程积极承担国企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多年来在教育助学、扶贫救灾、环保节能、社区服务等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

3.3“服务文化”,吸引海外优质资源

企业的品牌和形象是无形资产。一直以来,海油工程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承,强调为海洋油气开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业主信赖的服务理念和文化,倡导与海洋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理念。

4结束语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4篇

神华集团是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一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能源企业,同时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和世界最大的煤炭经销商,其企业经济贡献率连续多年位居我国第一位。神华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构建“一主多元、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建设骨干队伍体系、企业文化建设理念文化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制度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方式体系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估创新体系。中国神华铁路货车运输分公司作为神华集团的分公司,主要承担神华集团42000余辆自备铁路货车的运输组织、检修维护和配置管理等工作,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业化铁路自备货车管理企业该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顺应企业文化宣传的立体化趋势,在企业的形象宣传和企业之歌等具体路径上有效挖掘资源,努力提高效率,提升了企业企业知名度,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阶段和典型路径,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纵观货车公司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从无意识状态向有意识状态转变以及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创业期文化:企业文化的孕育期。货车公司的发展肇始于1992年华能精煤公司自备车管理办公室的成立,当时人员不足,货车公司企业文化在无意识地发展,文化风格悄然形成。在此阶段,企业文化是一种创业型文化,具有硬汉风格。文化强调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难,做事情雷厉风行,注重效率;讲究务实奉献的工作风格,注重学习创新,遇到新问题以创新性思维解决,抓紧时间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可见,在此阶段,文化建设的内容具有需求导向型。理论来源于实践,企业文化建设并非国外理论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我国国情、企业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在神华货运分公司内部,伴随着公司人员的增加、业务范围的扩展、职能部门的设置、自备车数量的递增,如何对公司人、财、物进行有效地管理,保证神华精煤安全高效地运输,成为公司各级领导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建设逐步提上了公司工作议程,“文化管理”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推崇。同时,领导风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成为重要影响变量。法国学者罗里和萨林的研究证明了一定的文化价值与企业成长和利润相关领导风格的变革维度和交易维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是领导风格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个极端。同一个领导既具有交易性特征又具有变革性特征,而且领导的两个方面有同时增强或减弱趋势。变革型领导是以交易型领导为基础,是交易型领导的一种特殊情况。神华货运分公司的实践也证明了此点。“在这一阶段,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货车公司文化受到了部门领导工作风格的影响,尤其是时任总经理为中心的多名企业领导的影响。”

(2)从生产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文化的萌发期。从2001年4月20日神华铁路货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到2008年12月24日公司正式启动企业文化提炼、梳理工作项目,公司管理者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文化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下,逐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在公司大的文化系统之下,公司还逐步形成了安全文化、节约文化、和谐文化等子文化系统,其中以安全文化氛围尤为浓厚。在安全思想方面,公司提出“上下团结一致一条心、一板一眼一根筋”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安全思想灌输方面,提出安全思想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每时每秒都不能放松”,并以“安康杯”技能竞赛为载体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安全制度方面,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梳理安全体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事故处理办法,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办法》等规章制度。公司持续未断的安全生产记录也成为安全文化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成为了公司成员的骄傲与自豪。

(3)日臻完善:企业文化走向成熟。2008年12月,公司根据神华党组〔2008〕49号文件“关于印发〈神华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纲要(试行)〉的通知”精神,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公司企业文化梳理提炼工作的通知》(神华货车党字〔2008〕16号),正式启动了公司企业文化梳理、提炼工作项目。2009年8月,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外部企业文化专家的协助下,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和《视觉识别系统手册》两本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资料正式编撰刊印,这标志着公司全面完成了企业文化梳理提炼工作项目。《企业文化手册》中将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定义为“桥梁文化”,并系统阐述了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使命、精神以及经营、发展、执行、人才、安全、质量等文化理念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

(4)“桥梁文化”:企业文化的界定和内涵。“桥梁文化”是中国神华铁路货车运输分公司的简单概括。从租赁办公室、查找大点车开始的自备车办公室,如何发展成为拥有28000余辆自备车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公司,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公司特色的“桥梁文化”。正是这内涵丰富的“桥梁文化”,指引公司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变革,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绩。何为“桥梁文化”?桥梁包括有形之桥和无形之桥。有形之桥———路的延伸,给人以交通便利,没有桥,人们就失去了接应,失去了贯通;无形之桥———心的沟通,以坦诚交流、和谐互助连接你我,实现共同发展。桥梁所映射的精神实质与公司长期以来服务大局、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行为定式具有高度一致性,也是公司在神华集团所处战略位置的真实写照。桥梁精神是桥梁文化的核心要义,秉承“桥梁精神”、发扬“桥梁文化”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是公司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公司成为集团栋梁的精神动力。

2.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路径。长期以来,公司大力弘扬“桥梁文化”,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着手打造了一支能够同甘共苦、相互协作、拼搏进取的团队,形成了忠于职守、务实高效、以和为贵的工作作风,在神华产、运、销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回顾其建设路径,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包容型发展,多元化共存。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司针对下属单位的不同的工作内容,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的引导与塑造,逐步形成了以北京机关总部为代表的自觉型文化,以神铁昌泰公司为代表的纪律型文化,以各办事处为代表的亲情型文化和以车辆段、车检中心为代表的执行型文化,使各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既在公司的框架指导之下,又更加体现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包括:自觉型文化———北京机关总部。以北京机关总部为代表的自觉型文化具有较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与最强的主动性、创造性。机关总部各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事业心和进取心,能够全方位的审视问题。个人行为动力不是源自严格的管理,而是来自内心的自觉。纪律型文化———神铁昌泰公司。该单位注重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严格执行,注重发挥纪律对员工的指导与约束作用。在价值追求方面,作为具体业务部门,神铁昌泰把做好本职工作,完成货车公司分配的任务作为第一目标,同时注重以纪律型文化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亲情型文化———公司各办事处。货车公司办事处人员较少,但工作任务繁重。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办事处成员之间工作上相互协作,紧密配合,生活上相互关心,逐渐形成亲情型文化。执行型文化———车辆段和车检中心。货车公司车辆段、肃宁检修中心管理沿袭国铁半军事化管理思想,“听命令、听指挥”的行为原则成为其优良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了执行型文化。公司多元化文化共存现象既是各单位职能分工、地理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作用的结果,又是公司企业文化从懵懂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只有对其进行科学分析,选优舍劣,才能真正梳理提炼出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

(2)提升理论含量,注重落地生根。企业文化重在提炼,贵在落地。如何尽快推进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规范,成为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2009年9月,公司党委下发了《关于做好公司企业文化宣传贯彻工作的通知》,成立了企业文化宣贯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公司企业文化宣传贯彻工作。在宣传过程中,公司通过组建企业文化宣讲检查团、发放《公司企业文化宣贯情况回访问卷》、收集整理意见建议、组织员工自学等途径,使广大干部员工进一步加深了对公司企业文化相关知识的认同和掌握,加深了对企业文化核心内涵的认知和理解。在以“认知、感悟”为主题的公司首届“企业文化周”(每年四月的最后一周)期间,公司精心筹备开展了学习培训、讨论座谈、宣传推广、专题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引导公司全体员工树立“融心汇智、凝和共济”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干部职工的文化意识,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文化对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加快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推动企业文化全面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文化寓于生产,创建特色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司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新老员工宣传塑造“奉献精神、务实高效、团结协作、奋战提效”等务实性、经济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价值观体系,将“压缩休时、提高周速、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等责任意识与“高工作效率、长工作时间、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生产、精细化运作、及时协调沟通”等工作行为特点,作为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司还将“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探索具有神华特色的企业自备车管理模式”的创新精神“;千方百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的人本精神;“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的积极奉献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依靠团队的力量”的团队意识等作为公司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宣传贯彻。

二、企业文化宣传的常规做法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投资效益

企业文化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共有的哲学、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假定、期望、态度和道德规范。在企业追求其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企业文化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基本原因。从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已经被公认为影响企业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会影响到企业投资效益(SiehlandMartin,1990;KotterandHeskett,1992)。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公司走上了跨国经营之路,成为跨国公司。在实践中,所有希望通过海外投资来获取高额回报的跨国公司都面临着如何解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社会、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无视这种差异,而照搬母公司的全套经营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正如戴维•利克斯所说:“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相反,那种完全抹去母公司的一切烙印,一味地迎合当地文化的做法,也是不可取。跨国公司一方面需要保持母公司的经营特色,分享母公司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更需要尽快融入到当地的本土文化中,实现企业文化的本土化,从经营理念到经营方式都要适应所在国的国情、制度和传统。无数事实证明,跨国经营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本土化战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投资目的地选择在中国。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为了加强其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纷纷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并不断加快步伐。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在拓展业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更多学者从本土化给跨国公司和国内竞争伙伴带来的利弊进行分析。从文献方面看,国内关于企业文化和本土化问题的探讨大多集中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层面。无论是企业文化差异的比较,还是本土化的利弊之辩,其研究思路大体如此。

本文不同于以往关于企业文化简单价值判断的逻辑,而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设计、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等各种技术因素视为一类,它们都属于企业经营中的技术因子。正如企业管理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的那样,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中不仅发挥着理念、信仰和道德规范作用,而且是一个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因子,可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投资效益。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企业文化的技术含量在母公司和东道国之间存在差异。本土化实际上是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在东道国的一种技术转化。这种转化必须而且只能通过企业中的“人”来实现。这就是企业文化本土化中的人力资源同化现象。本土化是一个长期、渐进而持续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除非实施本土化的跨国企业完全不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而纯粹把本土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

文化因子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像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准则一样可以被企业经营者或员工掌握的实用技术,本文称之为文化因子。文化因子扎根于企业的管理理念之中。无论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多大差距,作为实用技术的文化因子始终与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这种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的具体决策和经营行为。实际上,所有有实力拓展海外业务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者说有一种体现在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身上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行为,比如如何对待顾客,如何确立规范,如何创新等,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一)文化因子的度量

文化因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内部凝聚能力、经营标准化能力和全面责任能力等方面加以观察,如图1所示。

由于与文化因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因素具有可测性,因此,文化因子是可以度量的。第一,市场拓展能力的衡量。对待客户的态度和方式可以看作是衡量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的一把标尺。第二,内部凝聚能力的衡量。对待企业内部员工或人力资本的态度和方式又是一把衡量企业内部凝聚能力的标尺。第三,经营标准化能力的衡量。对待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态度和方式可以被看作衡量企业经营标准化能力的一把标尺。第四,全面责任能力的衡量。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以负责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利己又利人,这是企业具备全面责任能力的表现,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全面责任能力的标尺。

(二)文化因子的特征

以上四个方面是衡量文化因子这种实用技术的几个维度。另一方面,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文化因子本身还存在一些可以观测和评价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由文化因子作为可操作的实用技术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

寄生性。文化因子可以看作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素质的体现,它不能孤立存在,只能通过企业中的经营者和员工来体现;兼容性。在一个企业组织中不同的文化因子(如文化因子A和文化因子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共存;滞后性。文化因子的效用只能通过一段时间以后的投资效益来证明,而不能以现有的会计数据直接反映出来;差异性。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由于它们的渊源、规则和实践者(即它们的寄生体或宿主)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可比性。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事后的效用的不同,它们对投资效益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是可以相互比较的;长效性。和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技术因素一样,文化因子也可以产生投资收益,只不过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比较显著的效果。

在文化因子的上述几个特征中,寄生性和兼容性是文化因子的基本存在形式;差异性和可比性是文化因子所以能够度量的前提条件;滞后性和长效性则是文化因子生命力的表现。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公司与东道国之间不同文化的兼容性。这种文化兼容,使得文化因子得以顺利跨越输出资本的母公司和吸收资本的东道国之间的障碍。

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都是文化因子的生命载体。其中,企业经营者主要是指企业的投资者或所有者,而企业员工则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它们是企业具体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就投资战略而言,企业经营者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在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文化因子对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的影响力。不过,就一般规模的企业而言,员工在企业总人数中占大多数,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内部凝聚能力、经营标准化能力和全面责任能力都需要通过他们来实现。从这些方面来看,他们是企业文化因子的主要载体。为了研究方便,在本文中,我们把文化因子看作寄生在跨国公司员工身上的一项特定技术,简称为“文化因子-技术”。员工掌握了文化因子-技术之后,在投入生产活动过程中,可以发挥更高的效率,从而间接地促使企业经营者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相反,缺乏文化因子-技术的员工将面临企业的淘汰。借助这个淘汰机制企业有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跨国公司本土化分期模型

本文假定,跨国公司已经决定将资本投资在中国(东道国),它需要在中国的劳动市场找到能够实现其投资战略的具有“文化因子-技术”的员工。由于文化因子的兼容性和差异性,跨国公司内部需要在母公司企业文化和东道国企业文化之间寻找一种和谐共存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包容不同的文化因子。

许多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并不是选择一步到位的方式来实施企业文化的本土化,而是采取分步到位的本土化策略,让不同文化因子分期进入。假定在一个投资周期中,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企业文化主要是母公司文化,可以称之为“文化因子-技术A”;第二期,企业文化由母公司文化向东道国文化转化,即本土化,本文称之为“文化因子-技术B”。在本土化过程中,寄生在企业员工身上的文化因子与跨国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在不同时期将有不同表现。

(一)第一期

t=1,跨国公司实施母公司企业文化,本土化还没有提上日程。这时期,跨国公司的文化因子与其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1.跨国公司在本国雇用员工,将他们外派到公司投资目的地中国。由于人力资源缺乏,跨国公司外派员工未必都很熟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对母公司企业文化很熟悉,则可以认定他们掌握了“文化因子-技术A”;不熟悉者,自然就不具备这种文化技术素养。假定那些来自本国而没有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的劳动可以创造的收益为R,而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所创造的收益就是r+ΔA,且ΔAf0。显然,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能够创造更多投资收益。

2.如果跨国公司鼓励边干边学,那些已经受雇而没有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本国员工就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素养,并最终成为“文化因子-技术A”的拥有者。假定他们的努力水平为a∈[0,1],则获得“文化因子-技术A”的概率为s-(1-s)a,其中,s是当a=0时本国员工获得“文化因子-技术A”的自然概率。

3.在人力资源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某种甄别技术来识别那些不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假定跨国公司不允许外派员工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那么,对于那些即使通过努力也无法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企业将不得不淘汰他们。因此,在这个时期,跨国公司通过淘汰机制确保那些来自本国的员工具备企业所要求的文化素质。

(二)第二期

t=2,跨国公司实施企业文化本土化。这时期,跨国公司文化因子与其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1.跨国公司在投资目的地中国雇用本地员工,这些中国员工可能熟悉跨国公司业务又熟悉当地情况并拥有“文化因子-技术B”,也可能不具备这一文化技术素养。假定那些不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中国本地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为R,那么,那些拥有“文化因子-技术B”的员工(或者称本土化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为r+ΔB,且ΔBf0。

2.跨国公司实施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前提条件是本土化较之非本土化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掌握“文化因子-技术B”的本土化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大于拥有“文化因子技术A”的母公司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即r+ΔBfr+ΔA。或者ΔBfΔA。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来自母公司的员工可能有一部分将要被本土化员工所取代。

3.在这个时期,由于人力资源比较充裕,跨国公司对于母公司员工和本土化员工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因此,就业竞争促使所有希望获得工作岗位的员工在入职前就应该完善自己的职业技术条件,而不是在入职以后再通过自己努力来提高其文化技术素养。这样,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跨国公司将能够获得它所需要的本土化员工,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向本土化的转化。

4.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向本土化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差异程度。假定跨国公司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和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员工。找到前者的概率是Pr[Am]=s,找到后者的概率是Pr[Bm]=s+(1-s)sμ。其中,s是员工入职前已经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文化技术素养的概率,μ是衡量跨国公司母公司文化与本土化文化相近程度的参数。如果μ的值较大,则意味着两种文化较为接近,此时,母公司员工也能在本土化文化中表现出色;相反,如果μ的值很小,则意味着两种文化差距太大,母公司员工将不能适应本土化文化。

为了方便起见,假定每个员工入职后都可以得到一份固定的工资w,那么,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要达到效益最大化目标,必须使每个员工创造的收益大于其工资成本,即使不具备文化因子-技术条件的员工也不例外。因此,跨国公司雇用的员工创造的收益必须满足最低条件rfw。在此前提下,那些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本国员工和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中国员工自然能够为跨国公司带来更多投资收益。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条件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投资策略,而不是相反。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时,对于母公司文化向本土化的转化从来都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以企业的战略利益为导向的。

首先,本土化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放弃其从母公司所传承下来的企业文化,它所放弃的仅仅是那些不利于实现其战略利益的文化技术形式。其次,本土化也不意味着跨国公司迎合东道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它只是利用东道国的便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来达到最大化其投资收益的目的。最后,本土化也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接受东道国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它所奉行的仍然是母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跨国公司宁可把本土化看作是其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向东道国的一种“技术转化”,这种转化的范围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投资策略。

根据前面的假定,本土化员工之所以受器重,是因为他们承载着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向东道国转化的“文化因子-技术B”,而且,ΔBfΔA,他们所创造的投资收益比单纯拥有“文化因子-技术A”的母公司员工要多。假定跨国公司以同一标准支付每一个员工的工资,无论是来自母公司的员工还是当地员工,他们得到的工资都是w,而且除非被雇用,否则他们的工资为零。那么,一个母公司员工给企业创造的净收益为(r-w)+ΔA,而一个本土化员工创造的净收益为(r-w)+ΔB。所有母公司员工创造的净收益为,其中,N是母公司员工总数;所有本土化员工创造的净收益为,其中,M是本土化员工总数。

本土化也是要付出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跨国公司企业文化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

跨国公司的目标是要追求更多的投资收益,本土化战略也要服从这一目标。因此,本土化的实施必须获得超过其成本的收益。假定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成本为C,从员工本土化中获得的总收益为R,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的必要条件是:

R-Cf0

或者,

上述必要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满足这一必要条件,跨国公司才会采取本土化策略。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也不得不实施本土化,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

跨国公司本土化优势与投资效益

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实践来看,本土化的优势是中外不同文化因子在企业经营中的比较、适应和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因子必然能够带来更好的投资收益,因而更符合企业经营者(投资者)的利益。

在跨国公司本土化分期模型中,跨国公司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的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的概率为Pr[Am]=s,包括在本土化第一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其概率为s-(1-s)a]在内,具备母公司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为:

LA=Pr[A]+Pr[A]×Pr[Am]

=s+(1-s)a+(1-s)(1-a)s

=s(2-s)+a(1-2)2

如果跨国公司不采取本土化策略,而是完全依靠母公司员工以及母公司文化,那么,到第二期,跨国公司的总收益为:

ΠA=(R-w)+LAΔA。

如果跨国公司采取本土化策略,它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本土化员工的概率为Pr[Bm]=s+(1-s)sμ,而母公司员工和本土化员工在企业所占比例为:LB=s+(1-s)sμ+(1-s)2sμ+a(1-s)3μ。跨国公司的总收益为:ΠB=2(R-w)+[s+(1-s)sμ+LB[2-s-(1-s)sμ]ΔB。

根据ΔBfΔA的假定,显然,ΠBfΠA,本土化给跨国公司创造的投资收益更大。如果把本土化员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考虑在内,修正跨国公司对本国员工与本土化员工的同工同酬假定,那么,本土化的投资效益将更加明显。

结论与展望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6篇

由于控股方和外资方股东均为大型的规范企业,在管理体制和文化背景,经营思想与方式等均有一定的差异。如大国企各项审报批的环节、管理程序流程长,与合资公司规范高效有差异。而外资方则生搬硬套的较多,并因其处于参股状态,对公司初期信任度不足。管控过细,也影响效率。另外人文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沟通,激励方式,办事方式都有差异。均需相互吸收先进文化,悉解不利因素,融合共进。第三,明确合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合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上是要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母公司文化为先导,通过移植、吸收和融合各股东优秀文化精华并结合自身体制和经营运作模式的特点,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达到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结合实际,构建体现合资公司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

在合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明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好合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素内容。

(一)确立公司的精神文化。

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愿景目标是公司精神文化的内容,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并应将其贯穿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本人所在公司成立时,控股方韶钢的领导就要求,新设立的合资公司“要成为韶钢对外合作的典范”。据此,公司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韶钢嘉羊要按现代公司的要求,按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运行机制,要依托新型的体制、机制,创造嘉羊管理模式,成为韶钢对外合作的典范!成为华南地区最优最强的新型环保建材企业”。公司均按此

企业愿景目标以及“规范高效,追求卓越”为主导的经营理念去实践推进。经过近十年的奋斗,该公司成长为团队优秀,产品优质,业绩优良,行业先进的优秀企业。

(二)健全公司管理制度文化。

公司管理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程序,标准,行为规范等。只有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有了良好的规矩和“硬”文化的基础,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所谓“固化于制”就是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达到员工意志、行为的统一,以利于企业团队的建设。公司制订管理制度要符合运作实际和规范管理要求。如韶钢嘉羊成立时就制订了《员工手册》,手册体现了文化理念与行为规范,体现了对员工的指引、激励、鼓励、促进等人本管理思想。企业通过建立现代管理要求的制度体系,使企业文化与加强管理融汇贯通,清晰的职责促进员工自主管理,使员工在统一规范行为下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由于公司制度明确、标准规范、职责清晰、文化导向,所以部门间沟通顺畅、绩效明显,而对于边缘性的工作,都有人自觉填补空位、到位执行,消除了“踢皮球”现象。逐步推进员工在制度之下的自主化管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文化。

(三)创建优质的效能文化。

效能文化就是以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要素,规范管理行为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绩效考核为手段的管理文化。效能文化的基础是完善的制度体系,先进的管理模式,科学合理的组织构架和岗位设置,完整清晰的部门、岗位职责。部门成员能够自觉履行其职责。薪酬体系设计科学,考核到位,员工服理。效能文化是企业领导力以及员工执行力的提升,运作的高效和有效。体现的是公司的年度计划、目标能够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资源配置得以实现,各项指标在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能创造良好的价值财富。产品质量得到用户的充分肯定和信赖,创造出行业品牌,公司战略规划持续实施,健康发展。效能文化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只有创建先进的效能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规范高效”的管理效率,才能促进公司“追求卓越”理念目标的实现。

(四)着力构建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若是企业没有良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就没有支撑平台。企业物质文化是其经营班子以其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经营管理能力,与全体员工一起,以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规范高效的经营,提供给顾客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良好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同时重视安全环保,劳动保护设施,教育培训,文化健康设施的投入。厂区绿树成荫,厂容整齐清洁,6S的管理不断完善,物品定置整齐有序。企业各处标识清楚醒目。员工在此氛围下精神状态良好,斗志昂扬,员工与企业和谐共进。企业形象大大得到提升。企业文化贯穿其中,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员工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工作的中心。宝钢提出的“八个人”的机制理念,即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凝聚人。这八个人机制是一个整体概念,需要整体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以人为主导的,由人创建、实施和提升的。我认为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观点和认识就是企业要倡导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要使员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共同发展是双向的。一方面员工要热爱企业,以厂为家,奉献企业,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为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企业同样要关心、尊重员工,维护员工权益,倾听合理诉求,保障员工合理利益,创造合理的福利条件,营造良好的生产工作环境。让员工切实感受到“真诚、互信、理解”。通过营造这种工作和人文、管理环境,让员工快乐工作,对工作有激情,对企业有感情,对团队成员有友情,对企业目标有豪情。企业若能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企业必然充满活力,必然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即使企业遇到恶劣的外部环境和市场困难下造成暂时亏损,但公司只要具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必然会克难制胜,再创辉煌,成为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典范。

(六)用先进的理念打造凝聚力,实现企业持续和谐发展。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7篇

1)有优势缺整合,有基础缺提炼。原两院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文化基因,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但传统的优秀文化元素缺乏梳理、提炼和整合,要在吸收原有企业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合再造出具有鲜明特色、适应未来发展并被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体系,任重而道远。

2)有方向缺推进,有思路缺落实。中国煤科企业文化建设有集团公司战略的指引,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但由于缺乏统一有计划性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安排,集团职能部门之间的文化建设职责划分不够清晰,与子企业间的企业文化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健全,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较为缓慢,文化落地尚缺乏实效。

3)有文化需融合,有意识待提高。集团公司成立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但由于两院各自积淀的丰富文化底蕴,集团子企业地域分布广泛、差异化强等客观原因,对集团文化的融合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员工尚未形成对集团文化的全面正确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中国煤科及子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中国煤科作为我国煤炭设计和科研领域两只国家队强强联手组建的煤炭科技型企业,其企业文化的融合重塑既不是两院原有文化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在企业原有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文化再造,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对原两院长期积淀形成的企业文化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在文化融合中应尽可能地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因素中寻求相似点,兼容并蓄,找到共性的可以遵循的文化基因,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融合的起点。

2)坚持扬弃原则。认真研究两院企业发展变革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比较两院合并前企业传统文化与重组后集团文化摩擦和矛盾的焦点,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髓,融合注入创新文化活力。

3)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充分发挥传统共性文化优势,体现中国煤科的行业性质和经营业务,扩大提升文化共性;同时也要处理好集团文化与子企业文化的关系,在集团文化的大框架下注重子企业个性文化的设计和塑造,体现个体文化差异。

4)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在继承、融合集团公司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巩固发展现有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不断推进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以理念创新带动内容、载体、方式、方法创新,使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更具独特性。

3中国煤科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3.1构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围绕中国煤科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结合两院合并的实际情况和煤炭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以“人本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子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分支文化理念体系建设为载体,打造领导认同、员工接受、共同遵守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并在集团内部及子企业全面宣贯,为中国煤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同时,将中国煤科的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融入到企业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去,通过固化的企业制度逐步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文化融合步入管理制度化和操作规范化的良性轨道。

3.2完善企业文化融合机制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归口部门及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责分工,形成整体推进、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把分支文化建设与相应的企业管理内容对接,落实到各职能部门,把文化建设融入到经营管理目标任务中,将文化理念融合到制度流程再造中,不断推进文化和管理的深度融合;畅通企业文化沟通渠道,将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建设成宣贯战略规划和重大决策的平台,建设成倾听各方面意见的场所,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3.3打造中国煤科品牌形象

完善中国煤科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完成集团公司企业名称、标识、品牌一体化,用统一规范的企业形象塑造中国煤科集团品牌,提升中国煤科集团的影响力;以集团公司及子企业网站、企业内刊等为平台,加大对主导产品、核心技术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用优质、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提升中国煤科的品牌价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集团公司开放发展、务实高效、科技领先、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形象,提高中国煤科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3.4丰富企业文化传播

载体在现有宣传平台基础上,不断丰富企业文化传播载体。办好集团公司及子企业网站,作为集团对外宣传的窗口;扩大《中国煤科》杂志的发行范围,作为打造企业形象的主渠道;办好企业领导成员《学习》内刊,作为加强内部交流的方式;发挥煤科总院、规划院等科研机构特点,办好《煤炭学报》、《煤炭工程》、《煤炭科学技术》等杂志,实现企业文化传播载体的社会化;同时,广泛开展争先创优评选活动、企业文化征文活动等,利用亮点活动和全员参与的机会,树立先进典型和标杆,引导广大员工学习先进、团结协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3.5提高企业文化管理意识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把握企业文化凝聚、融合、重塑的内在规律,带头践行企业文化理念,为员工做好表率;企业全体员工要培育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企业文化意识,使融合重塑后的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员工的思想中、固化到员工的行为中、表现在员工的言行中。

4结语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8篇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企业文化是由企业人一代代创造的,是企业在社会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关键词:

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内者驱动力。建设具有行业特色、适应电网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是电网企业的长远大计,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正确审视企业文化内涵,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力、激励力、约束力、凝聚力、纽带力和辐射力,就一定能够沉着应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考验,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升,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人是企业管理中的决定性因素,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经过企业经营者倡导,全体员工认同、实践而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集合,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建立起来,上下一致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国家电网公司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为全体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它充分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方针,企业定位,发展途径,员工价值取向,是建设优秀企业必不可少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讲诚信既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电网公司核心理念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发展使然。对组织讲诚信,就是提高履职能力,让公司放心;对班子、对同事讲诚信,就是真诚相待,取长补短,团结共事,共谋企业发展大局;对职工讲诚信,就是兢兢业业工作,企业有发展,人人有进步。履行责任,对社会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就是企业的首要责任和光荣使命。

无论是在地震灾区,还是在抗冰抢险的一线,都留下了广大电力员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身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责任”的涵义。广大电力员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社会责任,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广泛赞誉。责任就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责任就是对企业负责,责任就是对岗位负责,把这一个个的个体责任串接起来就是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责任。

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建设统一智能坚强电网将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扎扎实实的行动。企业需要创新壮大,每一位员工都需要创新发展,每一个岗位也需要创新工作。在电网建设的实践中,更需要创新注入活力。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广大员工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就是号召广大员工不断超越自己,创新实践,实现更高的追求。

立足奉献,满足广大电力员工的精神追求。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电力客户是电力员工的责任和使命。奉献已经深深的侵入电力员工的血液和骨髓,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电力员工的脚步;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电力员工的身影。奉献对于电力员工,不仅表现在特殊的抢险救灾战场上,更表现在一件件为民便民服务的小事里,表现在平平凡凡的工作岗位中。电网建设、检修、运维的员工们常年奔波在工作现场,用辛勤的劳动延伸着电网的长度,用默默的坚守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用无悔的青春为人生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无私奉献”就是广大电力员工对国家和人民无怨无悔、深情付出的真实写照。重视“人的文化”,夯实公司文化的人文基础,实现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开发人本素质,重视对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开发。建立员工与企业利益均沾机制,谋求员工与公司共赢发展、分享财富和成果,从而使员工能真正融入公司,只有这样员工才有可能和公司具有协调一致的价值观,共建企业经营理念与发展远景,并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使公司企业文化能真正落地生根。

要坚持以系统的观念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国网公司从上至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价值理念一脉相承。公司管理文化、安全文化和服务文化,既有区别又密切相连,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框架下统一策划和开展,不能各行其是。通过管理文化建设,不断推动管理进步,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确保企业长治久安,通过服务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管理文化、安全文化和服务文化做到均衡发展,才能构建公司完整的文化体系。

公司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公司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统领干部员工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贯彻落实公司统一的基本价值理念,首先要深刻领会公司党组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大局意识,准确把握并正确理解公司基本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企业愿景是公司的奋斗方向,是国家电网人的远大理想和公司一切工作的目标追求;“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企业使命是公司生存发展的根本意义,是公司事业的战略定位,公司工作的深刻内涵和价值体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宗旨是公司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是公司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是公司的价值追求,是公司和员工实现愿景和使命的信念支撑和根本方法;“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是公司和员工勇于超越过去、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永不停步,追求企业价值实现的精神境界。统筹推进企业文化传播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将公司企业文化融入每位员工的思想和行动,营造讲诚信、讲责任、讲创新、讲奉献的文化氛围。针对当前公司内部媒体缺乏统一指导和管理、数量多、内容杂、“自转”等问题,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明确工作责任、界面和要求,精简机构和人员,完成对公司系统报刊、网站等宣传资源的清理、规范和整合,发挥公司企业文化传播平台的作用,打造贯穿上下、思想统一、方向一致、协同高效的文化传播体系。要加强企业文化传播工作的整体策划和统一管理,健全各层级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宣传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公司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