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第1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学习文件、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拟定初稿、试行到应用完善,体现了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必须得到校领导的重视,主管部门、二级院系和教研室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才能得以修订完善。因此,在修订的过程中,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修订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二是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已不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必然;三是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2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

回顾我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广西及周边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毫不动摇地继续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按新时期医学人才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正确理解新时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树立以创新人才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其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本校办学的历史经验,尤其是近十年来培养人才取得的主要成绩,同时也要认真反思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创新教育思想和行为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构建创新型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3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规范教学管理行为、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根据<标准》的具体要求,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围绕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修订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深刻领会<标准》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明确要求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毕业生作为一名医院从业人员,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环境中保持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这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标准》分别对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和知识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要使毕业生达到该基本要求,就必须认真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目前,国内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延续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2】。为此,要重视搞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将其列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3.1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医德教育的新体系】。要强化以医德和职业精神为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道德责任感。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要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践行大医精诚校训,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德才兼备医学人才。

3.2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生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质量的关键”。明确提出要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②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③加强考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建立科学的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原则。修订好教学计划

众所周知,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主要依据L4J。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要制定既科学合理,又符合本校实际和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首先认真分析过去修订教学计划中的不足之处,正确处理好以下问题。

4.1要提高认识,明确思路教学计划反映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学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如果认识不清,观念陈旧,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计划中存在着单一的培养模式,存在课时负担过重、个性被制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新的教学计划必须适应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变革和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4.2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传统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传授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要认真落实卫生部、教育部颁布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相关精神,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行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同时,要创新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的整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和社区进行社会实践,系统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完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大纲。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目前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情况及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对服务农村医疗的态度分析,对医药院校如何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为医药院校通过办学定位、指导思想、教育层次的改革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依托政府建立有效的城乡联系制度,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医药院校 农村 医疗卫生服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398

Abstract Rural medical service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health of presents,moreover,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ociety’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o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rural doctors for the spontaneity of farmer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ask.This thesis,by analysis the situation of rural doctors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attitude of some students in Jilin Medical College,has further discussion on how medical college service to rural medical health,Thus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guiding ideology,reform of educational level,adjustment of the major structure and establishment of urban-and-rural system.

吉林省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低,个别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有12 314个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共19 774名[1]。针对我省农村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吉林省卫生厅与吉林省人才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等高校,采取脱产与半脱产两种方式,对在岗乡村医生和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医疗卫生专业培训,力争通过7年努力,使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计划培养不少于2000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不少于15%,全脱产定向专科班招生不少于15%[2]。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5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仍然存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城乡联系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弊端,要想较好地解决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入手进行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长期的政策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医药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药院校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分析

地域性优势:医药院校虽然身处市区,但距离所辖范围内的农村相对较近,在医疗培训、医疗服务方面,具有距离近、可及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就近招募生源,而且可以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从培养人才和提供培训的各方面成本效益考虑,本地区医药院校无疑是培养本地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的最好选择。

人才科技优势: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阵地,医药院校是医学科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医药院校不但明确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且肩负着培养地区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医药院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也是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药院校所拥有的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条件,都能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

医疗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医药院校拥有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其所拥有的直属及附属医院等,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不但具备良好的设备等硬件条件,而且拥有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专家等软件条件,是培养医学人才和乡村医师培训的良好平台,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成果

作为我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重点依托单位,我校在近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制定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特点,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学院将重点放在乡村医生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应明确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以及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构建适合于乡村医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学院制定了吉林省乡村医生脱产培训学计划,共开设必修课程20门,总学时620学时。①专业基础课程276学时,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基础等。②专业课程344学时,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常见医疗技术操作、卫生法学(讲座)、英语及拉丁语药物名称(讲座)、合理用药(讲座)、医学伦理学(讲座)等。③选修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皮肤性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④毕业实习26周。

选用或编写适合乡村医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针对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特点,为适应教学需要,学院编写了《实用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学》两部专业教材。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优先自选”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工作单位附近的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对于那些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医院的学生,学院将为其安排省内具备临床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进行实习,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建立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方便乡村医生学习:为方便乡村医疗、在校学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工作学习需要,我院建立了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卫生资源应用系统以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为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乡村医疗卫生特色。本系统划分22个子系统,涵盖了医学各个领域,集普及性、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易学易用、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后教育提供科学、丰富的医学网络资源。

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服务的对策研究

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结合我省提出的相关政策,医药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办学定位。①办学目标定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3]。我校正处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办学与科研实力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创建名校”总体办学思路和“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强院”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②办学类型定位:作为吉林省惟一一所独立的医药综合类本科院校,我校在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药院校类型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找准落脚点,以更好的作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我校类型应定位于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院校。③人才层次定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培养层次应定位为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方向应是实用性技术人才。④服务对象定位:面向地级市和所辖区域农村地区办学。医药院校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医疗人才以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不但要服务城市,更要面向广大农村。⑤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某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医药院校以兴办特色专业为主,增强服务针对性,如我校开办的药学市场营销及英语护理专业等,同时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班开办很好地解决了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使之能够取之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培训机制: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围绕学生的思维拓展、知识综合运用、方法能力训练等,规划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性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目前各高校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面临的共同课题[4],所以,人才培养机制的选择尤为重要。⑴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的手段,也是政府“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最主要内容。学历教育必须以医药院校为载体,通过正规的学历教育,使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系统掌握医学理论和科研技巧,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历教育达到考助理执业医师资格。⑵非学历教育:所谓非学历教育,即指所有除学历教育之外的培训形式,最主要的形式是短期培训。这种方式可以依托学校,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机构,具有形式灵活,时间短效果明显的特点。通过培训,使农村医疗服务人员掌握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其诊疗水平。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直属医院等机构,是农村医疗卫生人员良好的培训基地,通过临床技能实践,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医技。⑶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①培训目标:通过高校学历教育和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医技水平,更好地为农村医疗服务。②培养要求:主要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接受临床技能的训练,具备临床诊疗一般性疾病的能力和应对流行性疾病的常识和能力。③培养周期:根据政府相关政策,学历教育应为3年,短期专业技术培训视情况而定,但每年不少于1次。总体利用5~10年时间使所有乡村医生学历达到大专水平;达到报考助理医师的资格并争取拿到职业助理医师资格。④培养形式:在校集中学习、到培训基地学习、选派优秀医务人才下乡授课。⑤配套建设:提高医药院校的师资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如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强医药院校教师的个人素养,为乡村医生培训提供更好的支持。

政策机制研究:①招生政策:高等教育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医药院校应设立与农村医疗服务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系科专业,并根据农村需求设置专业及相关的学习科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这些专业予以资助以推动其发展,以更好地进行农村医疗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制定特殊的“三定”政策,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分配,面向农村招收农村定向生,适当借鉴“国防生制度”,签约就学,并适当予以资金上的补贴。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到定向地点工作,若违约给予适当的处罚,以推动和约束医疗人才走向农村并服务农村医疗事业。②城乡联系政策: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城乡联系政策,帮助医药院校与周边农村建立对口联系,除应定期招收乡医到高等院校或其他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和进修外,还应定期选派技术精湛的专家学者走进农村,针对农村医务人员工作较忙有时无法抽身参加培训的特点,主动上门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专项技术指导等,以促进其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医药院校的发展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需要医药院校的有力支持,所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提高医药院校的办学质量,并制定合理的适合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网站.吉林省加强乡村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2011.

2 吉林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2006.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应用型医学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社会卫生服务信息化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明显提高,传统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不足与缺点逐步显现,如所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教学形式与手段严重滞后、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1]。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新模式已是当务之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3]。在国家大力倡导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促进医学教育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构建能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对现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进行针对性研究,并针对其主要问题与不足提出具体对策显得非常必要。

2问题分析

从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入手分析目前的医学教育中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现有校企合作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目标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导致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的愿望不强,校企双方信息交流不畅。其次,学校培养计划、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企业实际,导致毕业生短期内很难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或进入工作状态。再次,现有教育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案例情境教学,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相对独立,导致校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由此可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较为普遍。以上因素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措施与对策

3.1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紧跟行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依据,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不仅要在宏观上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更要研究制订科学的、翔实的、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方案,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修改与完善实践培养计划。在制订整体专业培养方案时,力争将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与突破口,在具体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既要有详细、明确的校企合作计划,更要有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考核、评估措施,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运行过程相结合,学生就业与毕业实习相结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衔接紧密程度不够、学生实践技能与就业单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当然,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实践与历练,因此也要遵循企业工作的流程与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螺旋式上升的能力训练模式。

3.2创新与改革校企合作途径,切实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教育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以教师“满堂灌”与学生“被动听”为主要特征,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重视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教学采用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高分低能”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习与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突破应试教育体系的束缚,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学习教育发达国家如瑞士、德国、芬兰等先进的应用型教学理念,切实培养能对接我国现阶段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3.3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理论、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职业素质

以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基础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对接行业与企业。一方面,开校初,可以请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务工作者进课堂,讲授医学专业实践导论课,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在短期内产生学习兴趣。其次,将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安排在当地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行双导师制(既有医务人员的现场技术指导,又有学校教师跟踪管理),使学生能真实体验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使教学过程与企业或医院的运行过程无缝对接[4]。这样既使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同时亲临职场,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4构建基于网络的优质资源实践共享平台

由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互联网成为人们无法离开的资源,且给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医学类职业院校也不例外,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代主旋律,顺势而为,加快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思路与模式,深化“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改革,提高卫生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效能[4]。要大力推行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网络教育模式。慕课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简称,在其平台上,教师的精彩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师生之间形式多样的互动被完整系统地实现。由于其“精品化”与“精细化”的特点,可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诸多不足,大大提升教育的效能,因此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推崇。2014年底,教育部会同其他部委联合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2015年,教育部的年度工作要点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强慕课建设、应用和管理。以上表明国家异常重视以慕课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5-7]。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培养方案中改革学分制认定办法,将慕课引入学分管理,同时也努力推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微课等的建设。

3.5构建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的主要保障。要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必须依靠与利用好这两个“指挥棒”。一方面要切实设计与构建以项目为导向、以多元考核评价为准则、以职业技能考核为核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多元化评价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定期组织与召开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研讨会,动态掌握企业对学校实习生、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与评价,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评估。

4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必然难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医学教育的新模式,我们必须开拓思维、创新观念、顺应潮流,探索与研究符合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的医学教育新机制,克服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共享有效社会资源,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努力提升医学教育培养水平,构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医学教育新模式。校企合作使教育由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推行早期职场实习,让学生感受职业氛围,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在学校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有效提升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仁璞,邹海林,吕海航,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20):26-28.

[2]邓鼎森,朱启华.探讨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9):7-9.

[3]翟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41-43.

[4]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5]祎莉娜,郭岩.中国卫生职业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1):37-40.

[6]王娟,沈小平,叶萌.云计算在医疗卫生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1,27(3):42-44.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第4篇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第5篇

1.传统药学教育———以药物为中心的传授体系

在传统的药学教育课程中,教育重心放在单纯的知识、技术教育上,是以药物为中心的传授体系,大多数课程属于化学类课程,主要讲授药物研发的原理和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培养大量的制药工业研究人才,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中国药学年鉴》2009年的统计,我国药学(包括中药学)毕业生就业去向,进入医药企业的有50%,主要从事药物生产和研发工作;进入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约为18%;进入机关的有1%;继续升学的有11%;而仅7%的毕业生进入医疗机构从事药学服务工作,进入医药企业的毕业生中从事药学服务工作的人也是凤毛麟角[1]。可见,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员为主。

2.药学服务型人才严重紧缺

如今,随着人们医药保健需求的日益旺盛,掌握药物应用知识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正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同时,在国家近年来颁布的各类规划中,对药学服务型人才的规模又有诸多要求,按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药师配备数量原则上不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照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仅医疗机构就需要药师约61万名;同样,按照《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每家药品零售企业配备1名药师的标准,到2020年我国药品零售企业需要药师约39万名。共需要药师100余万名,对比目前不到40万名药师的实际数量,药学人才培养和药师队伍建设工作显得任重道远[1]。

3.药学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不合理

通过前面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现行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矛盾,主要原因还是目前我国的药学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不合理。传统的药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化学药物,服务范围过窄。在传统药学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存在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如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技能缺乏,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价能力低下;缺乏人文精神,只注重对药物的研制、生产和营销,忽视对广大患者的人文关怀;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2]。因此造成药学工作者在真正面对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时困难重重。显然,以往这种单纯的学术型的药学教育已不再适合如今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和美国药学教育借鉴

1.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

2009年3月,教育部提出了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随后又陆续发出通知规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着重强调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问题。这一举措反映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即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决定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并于同年5月印发专业学位设置方案[3]。由此可见,药学作为最早设置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之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也可见一斑。

2.美国药学教育借鉴

国际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长学制和职业化教育,旨在培养值得信赖的药师。美国先进的药学教育理念历来被各国所称道,其教育体系也被各国所效仿。美国的药学教育采用科学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并存的教育模式,共设置了3种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学位:理学硕士(M.S.)、哲学博士(Ph.D.)和药学博士(Pharm.D.),其中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属于学术性学位范畴,而药学博士就属于专业学位中的第一专业学位类型[4]。学术性学位获得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要报考药剂师执照并从事药剂师的执业工作则必须获得Pharm.D.,因此专业学位Pharm.D.成为了药剂师的上岗学位。可见,美国的药学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明晰地形成了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术路线和以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为主的应用路线,并以执业资格的准入加以约束,以保证专业学位培养的应用性人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5]。见图1(图略)。

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思考

1.发展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此外,患者中约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患者总数的11%~26%[6]。药物性瘾癖、药物性畸形、药物性失明、休克、肾损害、细胞变异等严重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而如果有药师参与到治疗方案中,则会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在一项有关临床药师参与癫手术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调查中发现,临床药师介入后使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下降23.2%,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47.2%,术后癫控制率可以提高43.2%,治疗费用大幅降低。临床药师参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预防用药合格率普遍提升25%~60%[7]。可见,在药师的介入下,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许多国家,药师占人口的比例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公众健康保障水平,特别是公众药学保健水平的指标之一。表1是部分国家药师人数及人口比,显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8]。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开始意识到药师特别是临床药师培养的重要性,并首先在部分医院和高校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国内临床药师已从调查临床用药和分析处方开始,逐步参与临床的药物治疗,如提供药学信息服务、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药师下临床等工作。而部分学校也探索性地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但培养标准不甚统一,有独立的临床药学专业,也有临床医学下设的临床药学方向,以及药学专业下设的临床药学方向。学制从4年到7年不等,授予学位存在医学学士、理学学士、医学硕士、理学硕士等多种形式。尽管临床药学专业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及指南,仍为我国的临床药师需求缓解了部分压力,但每年仅约500人的毕业生规模仍远远达不到全国临床药师约3万人的数量缺口[9]。笔者以为,应当建立统一的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以培养高层次的药师为主。在学制上应该采取长学制,如6~7年的本硕连读,方能满足药学、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目前我国还没有药学专业博士的培养类型,因此建议可授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p#分页标题#e#

2.药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为职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以培养药师为目的,即培养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一名优秀的药学服务型人才,除了拥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外,还应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才能更容易说服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因此,建议在课程设置中构成以药物治疗学为核心的几大模块:生物医学、药学科学、临床科学以及社会/行为/管理科学。生物医学主要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细胞生物学等课程;药学科学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等,另可根据情况开设毒理学、药物遗传学等课程;临床科学如特殊族群药学服务、药品资讯及文献评估、药物计量学、患者评估、药学服务技巧等课程;社会科学类包括药事管理学、药物经济学、人际交流与沟通、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另外还应有约1年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在医院从事药学服务相关工作。对于知识、实践技能、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以及药学实践的始终。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传授方法,而采用更为灵活的实践教学方法。如美国药学院经过长期的教学计划修正后,形成了一些比较切实有效的实用教学法: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②开发性的讨论;③案例教学;④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保健,包括:模拟患者、患者-服务者的关系、治疗决策过程、药物相关问题鉴别及保健计划设计;⑤整合实验;⑥结构式实践经验;⑦学员复述,学院审查等[10]。通过分析市场对药学人才类型需求的转变,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会适时地调整,从而适应市场对服务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真正地使药学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

3.建立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第6篇

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辅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依托,组织实施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文献资料法广泛浏览国内外有关就业指导的教育理论,通过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了与本课题的相关资料,通过文献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先进理念。调查法采取走访、问卷方式就本区域内生物技术企业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进行调查,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作进行总结,改革不足,完善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大量数据加以实证。

2研究过程

2.1前期研究(2010年6月—2010年12月)的主要工作

2010年上半年,随机调查了多名往届的毕业生,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建议。一是组建了就业工作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是长期从事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他们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朝夕相处,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了解,方便开展工作。2010年9月课题组主要成员主编并出版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书,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提高专业兴趣和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魅力技巧和社会技能;同时搭建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信息渠道[3]。二是完成了对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及其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相关单位的调研、国内部分学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率及就业前景调研。细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生成问卷调查表。其次,列好访谈提纲,对新余市生物技术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最后,回收问卷,整理访谈记录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安徽农业科学》上发表。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8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39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2中期研究(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2011年上半年,我们调查了16家实践基地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所有学生,调查内容有“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等。调查结果显示,16家实践基地的领导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通过对毕业生综合表现的跟踪调查,所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都表现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们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4]。二是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确定研究成果的基本结构,制定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了论文《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12月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农业科学》上。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9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3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3后期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两个小组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20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曾佳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培育优质新品草莓”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卢云明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山地立体农场设计”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二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学生筹建大学生创业团队。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6月指导卢云明同学负责筹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新余市生态立体农场”,吸收了《动物养殖》公共选修课的学生,获得新余学院第一届创业团队一等奖,医学院因此获得新余学院校级组织奖。三是课题组成员对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培训。课题组成员在2012年9月对新余学院二年级开设公共选修课《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的就业指导,将研究成果在学校进行推广。四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2人)到实践基地实习3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招聘工作的安排。

3存在的问题

3.1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

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对毕业派遣证和户口迁移的认识不清楚。今后在就业指导中增加就业协议的填写说明,介绍就业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它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列入当年国家就业方案的毕业生才有的有效证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经验,存在上当受骗、传销等安全问题,希望今后在学生就业指导中侧重强调安全问题[5]。

3.2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针对新余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没有针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希望今后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就业指导要重点介绍医疗器械、饲料、药酒等方面的营销技巧。

3.3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习时间太短

根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具体情况的反馈,实习单位普遍反映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太短,无法适应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具体要求,实习单位建议学校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调整为6个月。

3.4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基层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我校承担乡镇(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任务[1],从2010年起,学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的基础上,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乡镇(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1.整体分析

我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并与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再次明确本次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设想是:按照乡镇(社区)医疗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分段式教学。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具体改革内容

2.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我校组织的基层医生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中,大部分基层医生对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评价较低,而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非常重视,认为这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2]有密切关系。对此,我们将适当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课时数,同时依据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的“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职业规划特点,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2.2生物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针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未来基层卫生工作中常见的医疗问题,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增设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突出本区域疾病的诊疗,强调所学知识的适用性。

2.3公共卫生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针对乡镇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时。

2.4临床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与基层医生的访谈和调查中,70%以上的调查对象强调中医学知识在基层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并且对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中医学课程的评价也较高,因此,我们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将中医学课程细分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将毕业实习时间由一年增加到一年半,较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增加半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2.5全科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根据乡镇(社区)医疗人才资源的现状,国家极度缺乏在基层能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全科医生。因此,我们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急救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全科医学课程。

2.6选修课程群的改革

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依据,科学配置选修课程。区别于本科临床医学生,鼓励学生多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熟悉群众,到基层中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科学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真正为乡镇及社区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民,甘雅芬,谢清平.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课程设置探讨.教育与职业,2010,11:94-95.

[2]刘春苗.建立特色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47-948.

[3]杜鹃,白雪松,宋春梅.深化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中国科技信息,2012,6:136.

[4]邓树蒿,郭蕊.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79-80.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第8篇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大专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成效。方法:针对目前护士短缺、护士流失率高的现状,结合合作单位要求及学生意愿,我校将三年制护理专业专科生作为护理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由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订单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实习,毕业后合作单位就业。结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按需培养,使教学体系更完善,并利于建设师资队伍与稳定护理队伍,最终实现学校与医院双赢。结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大专护理;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62

作者单位:621000绵阳市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段艮芳,何海艳),绵阳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何梅)

段艮芳:女,硕士,副教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根据今后的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1-2]。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订单式”培养作为直接与岗位对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政府教育部门和许多高职院校的支持,开展订单式培养研究已成为落实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需要。

1护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2012年1月9日,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十一五”末,我国护士总数205万,每千人口护士数1.52,“十二五”期间,需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由此推算,“十二五”期间,全国需要增加护士人数81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增加66万余人。四川省地处西部地区,护士缺乏更严重,2010年底,我省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按8042万人口推算,我省“十二五”期间至少需要新增护士人数7.24万名。我市辖区及周边地区同样存在护理人才需求大、人才短缺的问题,据卫生局统计,2011年底,我市注册护士7707人,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未来4年我市需要新增护士人数1836人。因此,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缓解护士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为我省唯一的一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适应社会需求,尽快培养出能在各级医疗机构第一线提供高质量护理的护理人才。

2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路径

2.1确定培养目标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示毕业生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从业素质要求,重视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突出定位于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既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共性培养,又注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个性化训练,充分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3]。

2.2确定合作单位及订单量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充分地调研论证之后,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确定“订单”合作意向,选择我市三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合作单位。因三级以上的医院均具有一定的规模、较强的技术实力,且调查显示,近年来护士短缺、较高的护士流失率是三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严峻问题,因此,医院对护理人员需求量大,且完全具备能力与合作培养及安排就业,是“订单”的有力保障。根据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区及本单位护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订单量。

2.3建立合作管理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医院不再局限于共同管理临床见习及实习,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享有办学的权利和利益,共同承担办学的义务和后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成立“订单式院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此机构是由合作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人才培养的决策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管理。(2)双方应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共同控制教学过程;双方共同商讨制定“订单”协议,包括三方法律责任的明确及利益的维护。(3)管理机构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就合作培养过程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商讨解决。

2.4确定“订单式”培养对象将我校三年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及分析能力。首先,于第一学期开始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向对应的相关专业新生组班信息,采用公开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标准由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商讨设定,包括理论基础知识考核、面试及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测试等,并组织报考学生对合作单位进行参观,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及学生意愿,由合作单位、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协议,确定“订单班”。

2.5实施培养方案

2.5.1学制安排对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法,即第1学年为公共课和医学基础理论课;第2学年为专业教育课程;第3学年为实践培养。“订单班”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培养模式,这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较多采用的一种模式[4]。即第1学年实行普通护理专业同一教学计划,完成护理专业通用的课程教学,第2学年进行分流教学,“订单班”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另行安排。

2.5.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我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体现素质教育,突出技能培养,覆盖职业考试”原则指导下,深入分析护理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职业能力,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合作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发展及需求,可在现有普通大专护理班课程体系上增设一些专业课程,以体现“订单班”的特色与优势。

2.5.3组织教学订单班学生数量较普通班少,所以采用导师制对其进行综合指导,导师均为具有一定教龄及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每位导师负责培养6~8名学生,使导师能掌握每1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本在前三学期开设,此阶段教学任务主要在学校完成,第四学期我们依托合作单位,将订单班整体搬至医院,护理专业课程(如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均在医院内完成,教学任务由合作单位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承担,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在医院教室内上理论课,到医院各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第三学年按计划完成医院实习任务。

3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3.1教学体系完善,服务模式转变近年来,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广大同仁探索与实践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实践)得以完善。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我校由以往的被动服务社会转向主动服务社会,实现护理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直接服务于医院的重要突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5]。

3.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我校的护理实训基地2010年得到中央财政支持,采用模拟病房设置,积极开展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使设备水平接近或达到护理行业先进标准,能够开出临床护理常用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力争使实训设施满足“订单”要求。这些硬件设施不仅能保证“订单”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临床需要紧密对接,达到实训仿真化,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3.3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是护理学专业课教师。“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下,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由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临床实际工作指导,以保“订单式”教育的实现。与三级医院的合作使我校专业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及时接收到来自临床护理工作最新的观念与技术,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扩大了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合作培养,吸引了合作单位更多优秀的临床老师加入教学工作,确保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临床动态,学到的东西可真正运用于临床工作。

3.4稳定护理队伍近年来,大学生多为自主就业,医疗市场的开放更是给护理专业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跟风,就业后一旦医院不能满足要求即产生离职想法,这也成为年轻护士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可减少护士的流失,因我校采用公开选拔机制,学生在入校后第1学期可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合作单位的发展前景,在学生与家长自愿的情况下签订协议,且“订单班”的见习、专业课学习、临床实习均在合作单位完成,学生对医院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在“订单班”学生培养中融入了医院文化教育,医院也把他们当作“准员工”,缩短学生与合作单位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医院有认同感、归属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文献表明,可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实施岗后关注,使学校经常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现场了解学生岗位能力表现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学生能力[6]。

3.5实现学校与医院的双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医院双方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诚信合作”的原则,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合作办学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对医院而言,使培养的护理人才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有效缓解了医院护士短缺、流失大的严峻问题,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真正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翔云.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3,36(2):221-226.

[2]王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62-66.

[3]王强,周凡.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3):130-132.

[4]莫选荣,罗心静,周玲玲.社区护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报,2010,17(9A):24-26.

[5]周琦.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211-213.

[6]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