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设计任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实训课的设计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企业的需求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准员工的能力素质,我们设计了基于工作任务的移动通信综合实训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为: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进行综合实训单元设计———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课程体系[1]。按以上思路对综合实训课程进行开发,过程如下:
1.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通信专业培养目标调研广东电信工程公司、广东通信建设公司、公诚监理、怡创通信、宜通世纪通信有限公司、等各种性质的通信服务企业,确定高职移动通信企业核心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综合其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实训的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归纳同类工作任务:根据移动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归纳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各工作岗位能力素质的详细描述,总结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3.确定学习领域课程[2]其大致可分为以下3步:(1)确定行动领域。在分析通信行业职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专业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提炼,结合相应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在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能力整合产生行动领域。(2)确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化处理产生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3)确定公共基础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系统分析以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前期所需的基础知识,结合学生适应通信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公共基础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表3为部分核心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前期所需的基础知识示例
二、实训课程设计与组织
我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各工作任务模块实训,同时各模块可以按工作内容来进行灵活组合,完成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首先我们将通信工程服务商在3G领域按岗位系列对各类岗位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提炼,根据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设计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模块,最后设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综合实训内容及过程。设计组织过程如下图所示:
关键词:任务引领;中职教育;汽车专业;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53-02交通运输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重要的交通工具,社会对汽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提升中职专业汽车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更好的结合起来,中职院校就必须要创新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以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正是这种创新的体现。
一、“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概念
以任务为引领是从“任务引领一体化”训练及评价模式中延伸而来。“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及评价模式,是对高技能人才训练与评价模式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成熟的思想和理论,这一模式强调了技能训练的层次性、连续性和累积性,此外,“任务引导型一体化”模式特别强调对于以往也记得证明材料的评估,这种评价其实正是基于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学习结果的累积性而言的。
二、以任务引领的中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递增,而目前来说,职业教育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压力和责任。职业学校的高职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汽车专业课程作为的中职应用型课程,采用任务引领模式,有利于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这门课程,为培养汽车专业技能人才提供课程体系保障。目前我国职业技术类学校,都将焦点从传统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向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引导与融入,以任务引领的汽车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提出来的,契合了目前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契合了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标。
三、中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
中职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要培养适应我国汽车产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汽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的理论及技巧,具有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车营销策划、汽车推销技巧和汽车故障诊断的能力,适应汽车营销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相关汽车理论知识都能够在实践当中结合起来。
四、以任务为引领的中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
1.协调处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与学生素质水平不适应的问题
汽车专业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于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适用于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学生。但由于近些年来职业教育普及化,学生生源水平较之前,质量大幅下降,这就使得学生主体对教学大纲和教材适应能力,理解能力相对减弱,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直接影响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质量。
对于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条件匹配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授课老师。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智力水平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可以通过摸底考试和课堂课余的信息反馈进行深入了解;其次,教师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把握好初级工和中级工应该相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内容和技术;最后,是教学中的关键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和增补。
2.科学处理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和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化矛盾问题
国家教育部详细制定了针对每一个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水平,施行统一规定、材、统一考核,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如何才能平衡大多数学生的一致统一性和个别学生个性差异性的发展要求,就成为中职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点。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于班级里基础薄弱的特差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可以通过课上课下辅导、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方式,补习基础知识,达到初级焊工的考核标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予以更多的鞭策和指导。
・课程建设・以任务引领的中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3.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协调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需要相关基础课程的支撑和辅助,对汽车专业这门课程也是如此,但在课程设计实践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或是基础课程的开设过于超前,或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早已遗忘了。
对于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利用时间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笔者通常采取的步骤有三:首先,指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对于课堂上将要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就要进行重温。其次,通过课堂提问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针对提问效果不理想的知识点或重要知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4.课程设计中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协调进行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中级技工,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相应技术技能。科学处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是培养合格中级技术人才的关键。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同步性。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质量。第二,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要深入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去,帮助和鼓励学生去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
5.提高教师主动教授的教学能力
近些年来教学模式的革新理论在教学界,广泛普及。对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而言,关键在于找一个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偏低,学生水平又参差不齐,学生自律能力差,学习缺乏自主性,作风懒散。所以针对中职学校的这种客观条件,在汽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发挥教师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以教师的定位和视角,采取有效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
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积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宽容,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平静化处理,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在处理问题时保持冷静,避免师生关系激化。
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学生交朋友。在遇到课堂违纪行为时才能,有策略,有方法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既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又可以提升问题学生的素质。
五、结语
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逐渐和世界接轨,不再采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企业也更加需要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学在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上采用创新的教学策略。因此,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一定要发挥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的优势,以中职专业课程设计目标为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汽车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洪.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关志伟.现代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技工学校汽车类专业教学计划于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郭成英.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李国栋.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初探[D].扬州:扬州大学,2006.
《多媒体制作工具及设备》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一,其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图像和视频制作及处理能力,课程以讲授Adobe公司出品的Premiere软件为主,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系统地学习视频编辑基本过程,以求有助于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基本流程和规律。
二、“任务驱动”课程设计的思想
在传统《多媒体制作工具及设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来传授新知识,然后学生在实验课上练习,期末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极大的障碍,也不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多媒体制作工具及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现代高职课程设计思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为具体的任务,并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和辅导,学生分组自主完成任务,从而让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
高职《多媒体制作工具及设备》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其课程设计非常适合任务驱动的设计思想。按照教学工具多媒体化、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过程模拟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原则, 即以实际的视频采集剪辑编辑过程为设计依据, 以具体的视频特效制作为任务, 突出实践性教学, 并按照、学、做 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系统掌握视频编辑基本过程,了解视频非线性编辑的基本流程和规律,以及影楼及广告公司的具体工作流程, 提高实践技能,了解行业规范,成为灵活掌握视频编辑相关技术的高质量实践型人才。
三、课程概要设计
(一)课程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还要重视方法的学习。要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掌握视频编辑的基本过程,以及视频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在任务中, 并没有现成的设计方案, 而是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通过自行的资料搜集和实践活动来完成任务。每个设计任务都没有标准方案,学生通过分析、提炼资料, 不断的分析、比较直到确定一个最佳方案。
2.能进行简单的视频采集。
3.能对现有的视频短片进行剪辑、调音、调整速度等视频的调整性处理。
4.能对视频进行添加切换转场、添加特效及字幕、调色等美化性处理。
5.能把经过处理的视频输出为满足不同场合需求的各种制式视频。
知识目标 1.掌握多媒体处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各种制式、清晰度的视频的应用场合及硬件要求。
3.掌握视频处理的相关知识。
4.掌握Premiere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技巧。
综合素质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的能力, 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组织管理和沟通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根据需要将教学内容分为5个具体任务,共计90学时,其中60学时为课堂教学,30学时为期末的集中模拟情境实训,具体学时安排如表2所示。
(三)教学活动组织设计
本课程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形式教学。在课堂上,将教学过程具体分成六个阶段:
1.任务部署阶段
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对任务的具体要求提出具体疑问,。此阶段主要用于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及明确任务和目标。
2.知识梳理阶段
教师对本任务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提示学生注意常见的错误,并演示正确的做法,学生进行回顾性的思考和适当的记录。此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进行知识回顾和传授。
3.分组策划阶段
在学期开始的时候,由学生自主进行分组,教师掌握分组情况,适当的对小组构成进行调整,一定注意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搭配及学生之间个人关系的调适。每个小组都任命或者选举出一名组长,分组一旦确定基本不再进行调整。在具体项目中,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工,注意要服从组长的安排,组长则应注意协调各组员之间的工作及人际关系。当项目布置完之后,组内要对项目进行讨论,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换意见及协同解决。此阶段目的是提高学生分工、协作及沟通能力,教师应大致掌握每个小组的具体分工情况并加以监督,避免个别学生依赖同组同学偷懒的情况发生。
4.具体实施阶段
此阶段为任务的制作完成阶段,教师应对各组的进度情况有总体掌握,督促学生注意时间和项目进度,并提供适时提供帮助。各组组长需注意掌握整体的进度及时间,组员应完成自己分配到的工作,如遇疑难问题,首先小组内部讨论解决,解决不了应向教师,并将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下来。此阶段教师应注意转变思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地位。
5.作品展示阶段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总结经验及不足之处,也要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并填写报告书。此阶段是学生成果展示阶段,学生可以按组自查,也可以相互互查,彼此间介绍和欣赏其设计成果。
6.作品评估
此阶段为评价反馈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评估,以褒奖赞扬为主,同时应之处其不足之处。学生则通过老师和同学对本组作品的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
四、总结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法的充分拓展,但在实行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注意下列问题:
1.教学内容的重构
现有的可能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求达到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改革。
2.“理实一体”的教学场所
所有以上的教学环节设计均构建与师生“一人一机”的教学环境之上,要求至少有局域网多媒体环境(广域网更佳)。
3.教师职业能力要求
新的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才能组织安排好学生完成任务,其次要掌握扎实的技能操作,才可能引导学生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完成任务目标。在本课程设计中对教师的要求:能清楚解释项目目标;能清楚解释项目实现步骤及目标结构;能督导合作学习小组的效果,适时介入以提供协助或增进人际及团体技巧;评鉴学生的成就并帮助学生讨论他们合作进行的情形。
参考文献
[1]黄耀琴,张树林.“任务驱动”式的合作学习在“ 石油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07(4): 101-104.
摘 要:本文初步探讨了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中的运用,浅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通过模拟计算机硬件招投标的实例,使学生能动性地学习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并有所拓展,并且能相互学习,从而完成任务。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任务的目的 任务的可操作性 特点 渗透方法
一、前言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沿用的仍是课堂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学内容往往只是电脑和网络的一般应用知识,而如何将电脑和网络技能转化为具体应用能力却未受到足够重视(重知识轻能力几乎是所有教育领域的通病)。电脑课程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也是就电脑讲电脑,为学习信息技术而讲授信息技术,往往锢于专业领域的限制不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实践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讲授信息技术课程及其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由于旧的教育体制、习惯思维、授课模式的束缚,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固有的特色,无法以实践运用为目标设置信息技术学习的“任务驱动”,不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得现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显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一些学生产生了学习信息技术这样的高考用不上的东西是浪费时间的消极想法,另一些学生则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游戏课”、“网络聊天课”等。显然,这与我国大力推进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特别是要着重研究和大胆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创新。
二、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以具体的实例探讨如何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
实例:
 教学内容:powerpoint工具软件、模拟计算机硬件采购招投标过程。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powerpoint工具软件特征、功能,能够运用powerpoint工具软件制作满足特定要求的幻灯片演示作品。
2、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招投标行为的一般规则以及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
4、通过对自己方案的陈述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完成方案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 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学校要购入一批计算机,要满足性能、价格、质量、外观设计、交货期限、维护服务等特定要求,正在网上招标信息。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模拟不同的计算机设备供应商,要求各小组以幻灯片演示作品的形式向学校提交竞标方案,介绍自家的产品,品牌,服务,信誉等各方面的情况。最后通过竞标,产生优胜者。
2、 提出问题,引导思路。教师具体讲解powerpoint工具软件,介绍招投标行为的一般规则和计算机硬件的一般知识,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各种计算机硬件的市场信息(用以组装成自己的产品),各类典型的竞标方案等各种信息,并加以归纳、整理、加工。
3、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根据设定的要求和条件,让学生在完成投标方案幻灯片演示作品设计中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自主的学习思考能力(包括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4、 协作学习,合作沟通。让学生自己组合,共同协作完成某一方案,就解决方案中的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上网搜索,他们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学生利用PowerPoint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与重组后,通过广播,实现学习成果交流。
5、 点评成果,实现交流互动。通过网上展示作品,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和从课堂实践中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方案作品作出有针对性的点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拓思路,解决问题。同时开辟网上论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体现出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3-02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 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首先,设计内容要和课程知识有联系,具有可实践性和一定的实用性;其次, 设计内容要难度适中,具有可行性;最后,设计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情况及设计课时的情况,在选题时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课程设计选题要和课程紧密衔接,以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设计实质上是对所学课程的补充,是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进一步的完备。课程设计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在整个过程中对课程知识加深理解。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一定要和课程紧密衔接。
(2)题目内容要新颖实用,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无味的题目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要新颖,实用性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设计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有效地保证和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课程设计任务书
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是课程设计教学事先必须要做的首要工作。一份好的课程设计任务书, 往往会成为一次课程设计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前, 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知识内容,学生掌握的程度和工程实际的应用需要结合起来, 先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精心组织和合理选择, 制定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编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编写, 首先应该有明确的课程设计目的要求, 以使课程设计教学能有的放矢。其次也应该有具体的课程设计内容,再就是还应该有周密的课程设计的计划步骤安排, 使学生明确任务, 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该完成哪些任务, 能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且使指导教师能及时的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最后,在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结尾, 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或指出有关参考书籍和资料, 以帮助学生能直接查阅到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参考资料,同时又可克服一些因参考资料缺少和教学课时安排紧的困难, 按要求如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设计开始前, 首先就要让学生们明确自己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 从领会题目、查阅资料、确定实现方法到设计、计算乃至实验、选择元器件直至完成, 都要亲力亲为,消除了学生们的依赖心理,更有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样,在他们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设计实训, 使学生把各章的知识有机地统一到完整的设计中, 使他们看到各章知识的内在联系, 培养绘图能力, 查阅国家标准、设计手册、图表能力,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等技术文件能力, 加深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从而提高设计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习课程设计的关键。一定要使学生明确课程设计实训的目的, 灵活运用书本知识, 理论联系实践, 自觉提高设计能力, 这是完成课程的关键。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强调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是课程设计始终贯彻的原则。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程序和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严肃负责的工作作风。正确的设计思想要从生产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实用性、安全性、工艺性、经济性等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分析比较,选择较合理的方案、数据。因此教师要灌输给学生实用性的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比较, 综合考虑, 最后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为了全面训练学生, 应指导学生选择较复杂的方案来进行设计, 使学生从多角度掌握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设计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为主,以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课程设计是具体运用, 不少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不自学查资料、手册, 很难完成设计任务, 因此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中要注意抓两头带中间, 即注意检查做得较快的学生, 又要多指导较差的、做得较慢的学生。学习较好的, 一般能独立思考, 自学能力较强计算查表能力较好, 进度较快, 但也有粗心大意、错漏的地方, 因此要注意检查, 使他们不断深化所学的知识, 更上一层楼。学习较差的, 要通过多指导,随时补课, 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巩固, 加深理解, 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能力, 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六、委以实战重任,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勇于探索
按照课程设计要求,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能否树立起学生的实战感、责任感,对促进学生高质量完成题目设计具有关键的作用。同时,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创意、保护学生的设计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特别注意及时检查、及时指导,对学生合理的设计方案加以充分肯定,鼓励精益求精;当学生的设计出现不足时,指导教师不应直言否定,更不得挫伤学生的设计信心,要适时安排讨论,提示可以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工作经验,由学生进一步分析消化并予以工程实现。指导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具有新意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尽完善,也要多加鼓励,在指导上多下工夫,并在设计成绩评定上予以客观公平对待,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创造和探索的经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不断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研究和实施“引导―激发―鼓励”式指导方法。(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可以缩短课程设计的启动时间。(2)为学生创造其能力展示的机会,提倡集体讨论、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可以激发和增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兴趣和信心。(3)强调设计的真实性,建立责任观,鼓励创新实践,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设计作风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他们在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指导方法是切实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
七、课程设计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学生设计态度、设计任务完成进度、设计任务完成质量综合评定,也可组织答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内容: 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情况;设计方案合理性;设计态度优劣;独立工作的能力高低;设计报告文本格式是否规范等。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学生的设计结果,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优秀比例一般不应超过15%。知识要求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获取新知识的作用效果的评定, 可以通过查阅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进行检查。能力要求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对学生基础训练与设计能力培养作用大小的评定。教学管理评价是指课程设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和相关资料保存情况。师资力量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任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人均指导学生人数的评定。选题评定是检查课程设计题目是否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与理论课结合紧密;是否深广度与工作量相适当。成绩评定是对评分标准和成绩评定公正性的评价。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完成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 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方案构思或方案设计计算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 独立实践的机会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前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教学组织管理不严谨,没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及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质量主要依赖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自觉性。指导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如何督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旦,王娜君,陈明君. 引导―激发―鼓励式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0,02:65-67.
1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主干学科开设课程设计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但是,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总体来讲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课程设计质量整体不高。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任课教师直接指定。由于部分青年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经验不足,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倾向于从互联网上找参考资料,学生也通过网络比较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没有经过深入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引用网上资料,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也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
(2)课程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起初课程设计的情况是,在两周的时间内,按照选题、查资料、策划等流程执行,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指导、检查。出现少数学生偷懒,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有抄袭现象,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作用大打折扣。
(3)考核标准难以统一并流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的多维度,制定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有一定的难度。考核过程主要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的情况评分。由于受到指导老师主观因素的影响,指导老师也缺少相对客观的评分依据,最终考核成绩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程设计和论文没有有效区分。不少学生把课程设计按照论文的模式和结构撰写,没有理解课程设计的实质,课程设计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求不能准确把握,理论偏多,偏离了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初衷。
2改革措施
课程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使老师和学生都不甚满意,为了能达到课程设计的预期目的,专门召开课程设计研讨会,积极探索课程设计改革措施,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对课程设计进行较大的改革,把过程管理的思想引入到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
2.1充分做好开题准备
指导教师要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给学生准备合适的题目。由于每个课程设计的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不同,所以其目的、任务和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采取的相关措施有:第一,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教师集中讨论决定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编写完备的课程设计指导说明书。指导书包括:课程设计性质、对象、学时、学分;课程设计目的侧重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设计题目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出发,提供自学、查资料、独立实践的任务;课程设计内容应说明必须的步骤和反映步骤完成情况的文档;课程设计考核标准包括出勤、设计报告、成果汇报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应的得分标准。
2.2建立答疑制度
在课程设计期间,每天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值日,为学生答疑,严格考勤。学生针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主动找老师答疑,交流设计构思、想法和创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撰写策划方案的能力。
2.3提交课程设计大纲
在课程设计开始后的第三天,学生要在查找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课程设计大纲,大纲要明确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某个具体企业的简介,在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要合乎管理的逻辑。大纲必须提交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和每个学生就大纲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在指导老师审阅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思路。
2.4实行全过程考核
课程设计采取从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天直至结束,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后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根据特定的设计目的和性质编制。考核标准包括出勤率、各阶段的评价、设计报告的评价、成果汇报的评价等多项指标。各指标所占的比例也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老师集体讨论确立。
2.5组织成果汇报
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安排了成果汇报环节——答辩。汇报流程类似毕业答辩程序:由学生自述10分钟,之后老师和同学针对性提出2-3个问题。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按照要求完成设计任务,认真搜集资料、完成报告、熟悉设计内容,总结重点、制作PPT完成汇报。
3改革效果
3.1强化了课程设计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中,按照某些说法,指导老师用课程设计“混”教学工作量。通过一系列过程管理,指导老师除了在课程设计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外,还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老师必须保持和学生沟通,有效强化了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3.2加深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
以前不少学生普遍对课程设计和论文的区别没有弄清楚,很多课程设计基本上就是论文。课程设计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可以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操作方法,不需要太多理论的阐述。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要求学生设计出某公司不同职位、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表格,让企业每一个员工根据这个考核表格很清楚的知道组织对自己的要求,自己从哪些方面努力能取得良好的绩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一个完整的设计,为以后学生可能从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过程;高职;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环境下的高职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协调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地位与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重要性
1.1符合课程改革环境下高职课程教育的具体要求
伴随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课程设计也应该朝向更加科学、合理的角度发展,以素质为基础、以职业为向导的高职课程设计也是素质教育下的要求。高职课程设计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发掘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求,探寻学生在高职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瓶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学科素养最重要的一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不仅仅能够促使学生更灵活地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学习过程,从而逐渐实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职课程教育的具体要求[1]。
1.2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高职课程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更加注重成绩的表现,也都偏信成绩好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已经改变,企业和用人单位更加看重人才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种要求下,传统高职专业教学中一味地对某一题目进行反复练习甚至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落后,教师只有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学会将知识灵活运用于生产实际中,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才有意义[1]。
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的策略
2.1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应该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和岗位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定位、就业方向、岗位要求等具备更清晰准确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要求和标准来制定相关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使得高职课程设计与企业和单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人才素养、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相符合。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从应用经验、工作策略角度向学生们渗透专业理论知识,将重点放在“怎样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的解决上。
2.2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参照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可以应用工作任务来代替学习任务,通过对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的分析构建出工作任务具体的实施策略,然后再将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化的学习任务。在高职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对每个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精细化管理,将基本的教育目标作为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完成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以工作作为基本参照点来完成,比如典型的零件、产品、服务、生产过程和设备应用等[2]。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模式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认识污水处理的必要性,并了解我国污水排放标准和相关规范,培养综合运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掌握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工艺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和工艺计算。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知识和理解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基本理论和工程实际的纽带和桥梁,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系统的理论课知识及感观的认识实习,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我国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目前逐步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仍然不能解决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差、不能满足就业和社会的需要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实习,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培养工程师,都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在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实践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搞好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提升本科生就业率,提高企业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满意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执教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与建设实践。
一、改进教学模式
过去《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教学、认识实习之后集中一到两周时间进行,时间紧,任务重,而且通常安排作为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第一个课程设计。学生没有相应的工程设计基础和工程类课程设计基础,因此对于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工程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的利用能力较差,往往感觉无从下手[3]。另外,这种先理论教学后课程设计的模式虽然能够令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设计,但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更注重原理和单个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往往容易忽略构筑物的配水、衔接形式等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此外,课程设计与认识实习分离进行,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基本对处理构筑物走马观花地看一遍,不能深入了解构筑物内部结构,对于学生实际了解构筑物结构及运行维护理解困难,对课程设计帮助不大。新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的全过程,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学时数,在理论教学初期,布置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方案选择及构筑物计算,理论课结束后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制及工程图纸的绘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针对构筑物的结构、原理、设计规范、设计计算、三维动画演示运行效果等方式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在实习实践环节,通过学院实验室现有构筑物模型或理论课期间安排认识实习,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进行,有助于学生对课程设计和实习内容更深入的理解;期间通过查阅文献、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独立完成设计计算,最后通过答辩、修改等环节提交课程设计成果,教师根据设计成果及时将问题反馈,进一步保证和提升课程设计质量。
二、合理选题,丰富设计题材
根据以往课程设计经验,我们摸索出一套质量监控措施,最关键环节在于我们对选题进行了严格控制,课程设计的题目尽可能选用污水处理设施的工程实例,选题范围尽可能覆盖理论课大纲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将任务书中的水量和水质进行改变,给出的任务书题目大于学生分组数,令每组学生设计任务书中涉及的污水总量、居民数量和水质(BOD、COD、SS、TP、TN、NH3-N)均不同,做到题目的多样化,同时对每个题目有人数要求,由学生选择相应水量和工艺,独立完成设计计算任务,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学生分组尽可能做到各组整体学习能力大致相当,但组内成员的理论水平、学习能力及CAD绘图能力等方面要有一定差异,组长根据组员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4]并进行列表记录,用于检查,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程设计,防止全班同一个题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又能满足设计团队成员间相互交流、团队协作的需要[5]。在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编排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虽然在难度、深度和广度等要求上与实际工程设计有一定差距,仅为某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初步设计,但选题皆来自实际工程案例,有利于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素养;此外,设计任务书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具体设计内容、计划步骤安排,使学生明确任务,明确在哪些时间节点完成哪些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且使指导教师能够根据进度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6]。
三、评价体系改革
与传统课程设计模式中学生上交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相比,我们在评价体系上做出了相应改革,采用平时成绩、中期检查、答辩和成果评价的评价体系。中期考核是课程设计完成的保障,在以往的毕业设计环节,我们发现学生由于实习、拖沓习惯等各种因素,习惯于在答辩前突击完成。因此,在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相关时间节点进行监督的基础上,严格的中期考核可以较好地督促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因此,我们借鉴相关经验,在穿插于整个理论教学周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中期检查,根据学生中期检查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初稿的基础上,组织答辩,让学生就课程设计的设计背景、设计规模及要求、设计内容、设计原则、工艺流程的选择、构筑物设计计算、图纸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教师根据计算说明书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给出答辩成绩,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就存在问题进行全面修改,然后提交最终课程设计成果。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勤率、讨论答疑参与度及按时间规划完成设计任务的情况(中期检查)给定;设计成果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等文件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平时表现、答辩情况及设计成果给出成绩。
四、课程设计反馈
通过答疑、中期检查、答辩和成果评价等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问题迹象或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集中上课的方式给予讲解,保证课程设计稳中有序、按时、保质地完成;在课程设计最后,针对课程设计的一般设计步骤、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设计要点、主要问题等进行总结,令学生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同时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和概念;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再安排一次认识实习,加深感性认识,同时对污水厂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进一步加深了解,丰富课本外的实践经验;学生上交最终设计成果后,针对学生的设计内容,给出总结和意见建议,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课程设计是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校的改革实践证明,基于就业为导向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加强实践环节,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习相结合,保证学生对实际工程有直观、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工程知识、工程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郝桂珍,杨国丽.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学研究,2014,37(4):41-43.
[2]丁磊,汪明明,张新喜.给水厂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120-121.
[3]温青,李茹民,谭淑媛.基于“卓越计划”的团队合作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226-227.
[4]仇春华,欧晓霞,张凤杰,王崇.团队合作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9(10):154-155.
[5]王淑勤,张敬红.双语教学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与考核[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