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转基因基地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工作目标
以“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农资打假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农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媒体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农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坚决杜绝使用高毒农药、违禁农药的行为,确保全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根本上实现“用放心农资,吃放心农产品”两大目标。
二、工作重点
㈠清理整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规范农资经营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辖区内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查,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整改后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吊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登记证;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依法取缔。对近年来群众举报投诉多、违法生产经营农资情节严重以及造成重大农业生产责任事故的,要重点检查。各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完善管理制度和体制,做到“五有”:即有(生产)经营“户口”、有(生产)经营档案、有信誉承诺、有服务指导、有赔偿责任,实现农资产品质量全程跟踪和追溯管理。
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绿剑护农”、“红盾护农”行动,突出重点产品,强化市场整治。
1.种子市场:以玉米杂交种、转基因抗虫棉种、小麦种子为检点,严厉查处未审先推,无证包装销售、假冒转基因抗虫棉种、标签标识不规范、未检疫种子等违法行为,认真做好种子退市品种的清理工作,解决品种多、乱、杂等问题。春秋两季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对种子市场进行“六查”,即查品种真实性、查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查种子质量、查种子标签、查转基因品种、查种子经营许可证和经营档案。
2.农药市场:以杀虫剂、杀菌剂和种子包衣剂为重点,全面落实农业化学投入品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坚决查处生产经营违禁添加高毒农药等未登记成分、有效成分不足等假劣农药和无证生产、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证件等违法行为,着力解决农药产品标签不规范问题。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等禁限用高毒农药的行为。
3.肥料市场:严查复混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产品中有效成分不足、未经登记、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私自印制肥料包装,以国产肥冒充进口肥、以低含量肥冒充高含量肥料、以低劣肥料冒充名牌肥料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做好肥料产品的质量抽检工作,实施肥料质量全程监管,确保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肥料产品。
㈢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社会稳定。
⑴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市年瓜、菜、果、茶、菌标准化生产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抓好规划的落实,以点带面,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着力抓好基地“十有”标准和园区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基地、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营业户经营台账及进出货发票等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
⑵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检测体系建设。各街道、镇监管机构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要全程跟踪检测;各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要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工作,严格把好农产品准出、准入关,确保农产品质量检测较高的合格率,保证进出我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㈣大力开展农业领域侵权违法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集中整治行动。根据省、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开展农业领域侵权违法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集中整治行动。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针对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市场、重点季节整治,强化植物品种权执法,严厉查处侵犯植物品种权的行为;切实规范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产品名称、专用标志行为;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通过专项整治,增强全社会的维权意识,推动农资市场秩序实现根本好转。
三、实施步骤
全区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月—3月初),各职能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专门的班子,抓住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实施方案,作好各方面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检查实施阶段(3月—11月)各职能部门按照实施方案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执法程序,加大监管力度,对全区的农资市场进行拉网式的检查,确保行动落到实处。区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单位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于4月、9月份各组织一次部门联合执法大检查行动,保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在全区范围内稳步推进。
第三阶段:整改总结阶段(12月下旬):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本次行动的总结,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市场检查记录整理归档,将总结及典型案例以书面形式上报区政府。
四、保障措施
㈠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农资打假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职能部门也要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执法机构在农资监管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等执法设备,保障农资监管工作能落到实处。
㈡明确分工。农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要通力协作,明确职责分工,及时沟通信息,制定联合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部门内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部门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农资打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多部门整体联动的优势,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生物技术;黑龙江省;农业;应用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成为新的研究和投资热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被称为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第二主力军。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技术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等。黑龙江生物技术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生物产业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稳步发展。
1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概况
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当今,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高新技术,它对于提高国力,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食品短缺、健康、环境及经济问题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增强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技术之一。近20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农业生产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农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鱼类等新品种;可以进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扩大食饲料、药品等来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因而,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发展。生物技术之所以能够对传统农业产生冲击,是因为它在改变物种性状、增加抗病害能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日千里,被视为21世纪领头学科的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大有使农业生产发生根本变化之势。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耕地的10%。农业生物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目前,已进入至关重要的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成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命脉。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首先,国际上发展生物技术的热度始终不减,这是由生物技术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决定的,而这种应用价值难以很快被其他技术所替代。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1年统计,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位居全球第六。其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政府已对农业生物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吸引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从事范围广泛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建立了主要病害、抗逆、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克隆了一批动植物优异性状的相关基因,获得了大量的转基因作物品系。黑龙江省作为农业资源大省,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2我省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概况
生物技术在我省农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针对我省绿色农业产业,应运用生物技术加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发应用研究,保障安全农业生产。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总土地面积47.3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9%。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均比我国其他地区丰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还拥有雄厚的农业生物经济科技资源。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黑龙江省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省已有农业生物企业40余家,有些产品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有的已经形成明显的产业群,但还需要不断发展壮大,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中发挥竞争优势。生物技术在绿色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具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病治病、改良土壤等作用。可以保护和促进施用对象生长并提高品质,不造成施用对象产生和积累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通过生物发酵、生物提取等技术对农产品进行高附加值生产,提高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增值、高效利用。草腐食用菌栽培技术能够以秸秆等农作废弃物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不仅可以缓解木质原料不足,还能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截至2016年10月,我省生物农药龙头企业德强生物两大核心产品宁南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销售额达6000万元。哈工大华龙公司生产的“奥龙奇康”牌大豆根瘤菌2009—2016年在黑龙江省67个地区,直接经济效益17.699亿元。黑龙江省大地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万t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万t易喷得液体水稻壮秧剂。佳木斯三兴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产系列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为垦区提供绿色安全有效的生物肥料。哈尔滨兽医药研究所成功地消灭了牛瘟、牛肺疫,控制了马传贫、猪瘟等重大疫病。运用我国消灭牛肺疫的成功经验,输出自主研制疫苗与防控技术,协助非洲控制牛肺疫疫情;与埃及、印尼合作研发禽流感专用疫苗,指导两国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建立了中欧跨境动物疫病流行病学实验室网络,共同促进全球动物卫生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与瑞典、爱尔兰、法国建立欧盟兽医科研机构合作,助力全球动物疫病防控。哈尔滨市三元畜产实业有限公司,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种猪繁育基地之一,企业全面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目前,存栏世界著名优良品种的适龄母猪1100头,已成为我省唯一具有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原种猪繁殖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爱科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力量为技术依托,已研制成功的产品技术和正在研制的新型生物农药生产技术、生物能源生产技术、盐碱地治理技术等在国内相应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创制了多个八倍体小黑麦和六倍体小黑麦品系,其中“哈师2号”小黑麦在2014年被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为省审品种。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生产的食用菌菌种每年为省内外的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20多万株生产和实验用微生物菌株,为省内外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近10万家农户提供服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10亿元。技术人员围绕农民普遍关心的食用菌生产、生物肥料的使用、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解决了伊春、黑河、海林、尚志等地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哈尔滨周边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枯萎病、菌核病的生物防治、绥化地区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等问题。与大兴安岭、牡丹江等企业发展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降低生产成本。猴头新品种“黑威9910”通过省品种认定委员会评审,获得品种登记证书。
3黑龙江省生物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省发展生物产业拥有明显优势,但仍然存在原始创新较少、产业规模偏小、整体规划和布局不甚合理、生物技术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经营滞后、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市场体系、生物技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明显地反映在研发与产业脱钩,生产企业缺乏对省内研发机构科研成果的认识,研发机构也缺乏对企业需求的了解,使企业舍近求远,生产的产品和技术多从外省市转化,同时省内研发机构的成果和技术又被外省市产业化,没有很好地为本省的经济发展服务。另外,一些省内生产企业缺乏研发力量,造成产品更新换代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很少,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制约了我省农业生物产业的发展。
4对策和建议
目前,应立足我省农业现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一是凝练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化研发项目。立足于农业生产实际,按照“技术水平高、知识产权明确、产品市场前景好、无安全性问题”的标准,凝练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化研发项目。二是加强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建立和完善农业生物种质保藏中心,加强对优异农业生物资源的筛选和利用研究,尤其是优异性状形成的机理研究和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应用研究,为农业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三是规范生物农业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过程。重点加强对基因工程研究的规范化管理,保证研发过程的安全性。加强对生物产品生产、应用标准和质量监控技术及体系的研究,确保产品质量。四是构建生物产业链条产学研联盟体,将具有发展潜力、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与有实力、具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研发单位联合在一起,以产业所面向的市场需求及企业生产过程中提出的技术难题为攻关内容,集中经费、集成技术,研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最终产品,创造最大市场份额及经济效益,增加税收。综合调研评估我省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现状,研究探索出适合我省省情和发展战略的发展模式及产业方向,对提高生物技术产业和研发整体水平,实现农业大省和强省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5结语
一、工作做法及主要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执法队、相关站室长和各乡镇农技站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粮局农业执法大队,由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落实,责任到位,确保工作深入开展。二是根据工作要求,在年初制定并下发了《2014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2014年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方案》及各相关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部署了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工作,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
2、加大宣传,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利用“3.15”“送放心农资下乡”等活动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家禁用限用农药”、“瘦肉精的危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全年共发放宣传单1万余份,使群众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我们的工作在他们生活中起到效果。
3、加强培训,充分提高执法力度。积极参加省、市的学习和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今年共参加了省级培训3期;市级培训1期。参加培训人员8人次。
4、强化农业监管,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加强了对我县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全年共检查农业投入品经营户150余户。对36家有违法行为经营户作出了行政处罚,包括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1起案件、不合格农药35起案件。共计罚款7万余元。对100余家进行了警告、教育和责令改正。没有发现一起无证无照经营户,没查出销售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经营户;二是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对全县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进行了抽样送检,共送蔬菜、水果、茶叶、肉类、禽蛋、饲料、动物尿样等100多个样品。并接受了省移送的一起生产销售不合格禽蛋;处罚一起生产不合格农产品案件;三是对全县4个蔬菜生产基地进行了监管,并建立了生产档案,指导基地生产者正确使用农业投入品。四是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在畜产品上,县城派驻了2名检疫员专门负责县定点屠宰场的动物产品检疫,各乡(镇)有1-2名检疫员负责交易市场的动物产品检疫。对县生猪定点屠宰场进行了定期“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检测,按日屠宰量的10%抽检。现已检测尿样1400余份,对全县规模养猪场开展不定期检测,每季度至少抽检1次,已检测尿样200余份,通过检测尿样,没有发现不合格产品。在蔬菜方面,抽检了蔬菜生产基地、南、北农贸市场以及耀升国际饭店等大型活动接待的蔬菜和水果,共抽检蔬菜32批次,226个样品;水果12批次,33个水果样品。蔬菜合格率为90.3%,水果合格率为100%;五是开展兽药生产经营专项整治工作。全县有饲料经营店37家、兽药经营店25家,生猪规模养殖场32家及散养户1000余家。我局工作人员针对饲料、兽药经营店,生猪规模养殖场及邻近规模场的部分散养户进行了专项整治。截止目前,还没有立案查处一起关于兽用抗菌药的案件。六是兽药经营许可证办理情况:县城城区内3家已通过兽药GSP认证,指导另1家申请延期办证。乡(镇)有21家,按照《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均未通过验收,现已全部取缔;七是完成了上级关于“三品一标”的各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农药抽样送检工作存在经费不足。
2、行政处罚裁量过低。
3、执法装备简单,执法人员偏少。
4、与相关部门联动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市场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2、加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重点做好对肥料、农药的抽样送检工作,查处假劣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行为。
3、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并做好农资经营人员的相关培训。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010年起,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开始支持技术培训类项目,围绕基层林技员实用技术、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造林关键技术、森林抚育技术等,共立培训项目14个,省级补助资金460万元,组织培训林农4万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科技带头人和林果竹科技示范户,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存在问题和不足
2.1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是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和推广,通过示范和带动,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有力促进绿色江苏建设。从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来看,项目的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如新品种引进数量虽多,但精品少,推广力度也不足,杨树一统天下的局面还很难打破;困难立地造林的品种及技术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盐碱地造林问题仍很多;品种、技术和模式配套组合的集成力度还需加大,产、学、研、推相结合及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2科技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受全省林业机构设置的影响,各级林业科技管理体系不健全或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绝大多数市县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专门从事科技管理的职能处室,林业科技管理工作主要由林业处(造林处)等业务处室承担,个别地市甚至由林业站负责科技管理工作,造成了林业站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是林业科技管理部门、又是三新工程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的尴尬局面。二是由于基层林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极其薄弱,承担项目的能力总体不足,只好求助于省市科研院校的支持,由此而造成了基层承担单位的项目任务量与资金分配往往极不对等,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2.3实施项目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项目单位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实施现象存在;有的项目选题创新不强,有的项目贪大求全,品种、技术、模式简单拼凑;有的为申报项目将目标任务无限扩大,而在实施时却大打折扣、无法完成;有的单位对验收查定不重视;有的资金预算不科学、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资金使用不规范,经费支出不合理。47第5期王学东等: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
3建议措施
3.1提升林业科技支撑能力
围绕林业建设重点和主导需求,继续开展林木引种、品种改良、良种选育等常规育种技术研究,加快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品种创新中的应用,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积极开展良种繁育和配套栽培的先进实用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大困难立地造林及健康森林培育模式及关键技术攻关及推广力度,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支撑上力求科技新突破。加大林业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的科技研发,加快良种选育、林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推广。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搞好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为全省林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的支撑。
3.2创新林业科技管理方式
建设林业科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理念模式引入到项目管理中,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林业科技项目全程管理,并实现全省信息资源共享。充实完善林业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大技术成熟度高、适合面上推广的林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比例,突出技术集成推广,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覆盖与辐射带动作用,适当兼顾点上单项品种、技术、模式的创新示范与推广。
3.3严格规范项目资金使用
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密不可分,要管好项目就要管好资金。要严格按照《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合理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按规定的使用范围合理使用项目经费。项目资金要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3.4明晰项目管理职责
林业三新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在项目管理上必须上下协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要依据项目合同,了解项目执行进度和进展情况,督促项目单位按照进度要求完成各项建设内容,及时发现和帮助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5完善项目执行奖惩机制
强化项目申报的审核工作,真正使实施基础好、技术先进实用、管理规范的项目得以立项。探索建立项目实施的激励机制,对各市和省级单位完成项目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其结果作为今后增加或减少立项数量的重要依据。对项目实施成效显著、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面广、作用明显的项目,进行滚动支持,把项目基地作为长期的示范基地。对未按合同规定执行,情节严重的项目单位和责任心差,服务意识弱,脱离项目实施的专家,进行通报,并在3a内不得承担和主持省林业三新工程项目。
3.6促进产学研企优势合作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问题;优势;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依靠自身的科研、品种和人才优势,围绕自育核心品种,发展种子产业,涌现出了一批实力强、效益好的科技型种业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种子产业中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1-4]。然而,面对我国种子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国有种子公司改制、民营种子公司成立,特别是具有资金、技术和营销等多种优势的国外种子公司的加入,使种子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种子生产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创名牌,以促进种子产业化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已成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新问题。
1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1种子市场发育不规范,缺乏管理和保护
由于我国的种子市场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有效的市场管理,科研成果进入市场,马上就被仿制、偷窃,许多科研新品种,特别是常规品种在品种审定之前的各种试验中就已开始流失,农业科研单位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研究的成果却难以得到补偿,不能形成“科研-开发-科研”的良性循环,阻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
1.2事企不分,产权不明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被划分为非营利型科研机构和营利型科研企业两部分,原来隶属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开发服务部等小型科技企业转制为农业科技种业公司,实际上是将种子产业链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科研育种事业单位,不具法人资格;另一部分是从事种子经营的种业企业,冠以二级法人,而且企业、事业资产占有、使用互有交叉,研究所用于产业化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没有清产核资,部分企业注册资金名不符实,造成企业管理不成体系,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者责、权、利不明确。
1.3人员体制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落后
科技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占用了科研单位人员的编制,以科研事业人员的身份从事种子营销工作,从而导致科研育种单位人员受编制局限进入难,科研人员短缺,后继乏人;而对企业的管理往往套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选人、用人、工资分配、晋职、晋升、福利上完全等同于事业单位,没有体现企业特点。此外,从事科技开发经营的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对现有的政策法规也知之甚少。因此,在种子经营活动中,往往是短期行为,缺乏长远规划和经营策略。
1.4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收入分配不公平
从事科研的研究人员与搞创收的开发人员在利益分配上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培育良种的育种家的收入还不如种业企业一般职工奖金收入。这种非正常现象严重挫伤了育种家们为种业企业提供成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科技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奖励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依然存在,不能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
1.5传统观念严重,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差
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一些科研人员对市场经济接受较慢,意识上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认为科研单位主要任务是搞科研,以成果报奖、写论文、评职称为目的;认为搞科研稳、风险小,不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加之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科研人员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试验地材料的研究,忽视了对市场的调查了解,一些科研成果不能完全符合市场需求,造成科研与市场脱节。
2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种子产业的优势
2.1人才优势
农业科研单位具有较长的育种历史,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单位,拥有大量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以及种子科研开发领域的拔尖人才与学科带头人,是新品种开发的优势群体,是快出成果、出品种的力量源泉[5]。经过长期发展,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已拥有一批既具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良种开发经验,又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例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中原学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4人。在职的700名科技人员当中,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102人、硕士170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2人、副高203人、中级185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0%以上。这些人才涵盖了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作物栽培、动物营养及农产品加工利用等专业,有利于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这是一般种业公司无法比拟的。
2.2种质资源优势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过程中,收集、鉴定、创新了大量特型、特用型品种资源,为选育出适合生产实际应用的新品种奠定了基础[6]。对这些资源从性状遗传、选择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属、种间杂交,使育种技术由过去的品种间杂交进入到了生物技术育种、远缘杂交、单倍体育种、组织培养、轮回选择、大集团混合选择等多种育种手段相结合,加快了品种更新速度。育种目标已由原来的高产育种转向了优质、高产、多抗性综合的新品种选育。
2.3科技优势
农业科研单位不仅具有种子科研开发方面的人才优势,而且具有先进的技术、优越的实验条件,例如具有电镜室、分子遗传实验室、细胞工程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胚胎工程实验室等现代化的高科技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育种手段,宏观上能进行最先进的杂交组配、航天育种,微观上能进行分子水平的转基因开发。此外,还拥有先进的种子检验、检侧设备各与仪器,这是多数种子公司不具备的。
2.4科研成果优势
品种选育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的重点,几乎每年都有许多新品种问世,这些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极大的增产增收作用,也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种子产业的最关健的物质基础。例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小麦品种郑麦9023、棉花品种春矮早等品种对我国的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今一批新育成的优良品种如郑麦336、郑单136、郑单22、豫杂35等正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
2.5信誉优势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技术力量雄厚,科技人员治学态度严谨、质量意识强,在长期的科技兴农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种业开发多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主,生产经营的种子质量可靠,因此“农业科研单位”的牌子在农民心中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信任,为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信息网络优势
农业科研单位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功能先进的电子网络阅览室,能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农业科技资料,及时了解到有关科技动态、技术信息和最新科技成果。而且农业科研单位每年都承担国家、省区域试验,是重要的中间试验基地。通过区试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到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品种的信息,对好的品种可及时引进试种推广。同时,科研单位自己的品种也可通过区试扩大知名度,建立纵横网络,有利于新品种的推广销售。
2.7固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和完善的种子仓储、加工设备
农业科研单位在长期的示范推广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良繁和示范基地,具备了良种繁育、种子检验、加工储藏、营销等配套的基础设施,使科研与开发、加工与销售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种子繁育、精选、加工、销售和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
3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种子产业的对策
3.1树立牢固的科研为本的宗旨意识
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种子产业必须树立科研为本的观念,科研是种子产业的基础,开发是科研的延伸,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和削弱科研力量。要注重处理好科研与开发的关系,开发盈利应该提取一定比例返回科研,以改善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稳定科研队伍,保证种子产业化的发展后劲。只有以强有力的科研作后盾,企业才有生存的基础,才能不断发展壮大[7]。同时,科研选题要以市场为导向,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市场中寻找课题,力求选题准确、实用,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良种选育上要加强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手段等的应用,提高良种的科技含最和增产潜力,有利于进行规模开发。
3.2强化企业管理与体制创新,实施现代企业发展战略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种子企业要想逐步发展壮大,首先应当进行管理创新,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企事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8]。种子企业完全实行企业化运作管理,彻底与事业单位的体制和机制脱钩。种业公司与科研单位及自然人建立投资股东与自主法人实体间明晰的产权关系,明确责任分工,推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作用,增强种子产业发展后劲。要制定完善的科研、生产、加工、质量、检验、经营、财务、档案及人事等一系列规章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高效运转。
3.3加大品种创新力度,强化新品种权保护意识
品种选育的创新是农业科研院所种子产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科研单位必须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创新育种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以品种创新为突破口,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目标,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进程,不断培育优质、高产、高抗、适应性广的新品种,做到育种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普通品种与名特优品种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并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强种子产业发展的后劲。同时,还要重视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对有潜力的新品种要及早向国家申请品种权保护,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新品种知识产权的维权与打假力度,确保品种优势在种子产业发展中得到最大的发挥。目前我国种子市场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品种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要进一步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为种子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种子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
3.4树立名牌意识,实施特色经营战略
利用自身优势,树立知名品牌。创造种子名牌产品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将会使有形无形资产增值[9]。由于产品的同质性越来越强,品牌就成为人们挑选商品的主要因素。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注意树立名牌意识,创建自己的名牌。通过建立品牌种子示范田、参加各类种子展览交易会、印发资料、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宜传,并借助各类媒体加强品牌宜传。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名牌意识、精品意识,逐步实现种子商品从品牌到名牌、精品的跨越,以名牌拉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种子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加快实现种子产业化。同时,农业科研院所的种子产业发展要充分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优势,要根据市场调研,加大研发生产上需求、市场上没有、别人缺乏的品种选育力度,并抓住商机及时开拓市场。在各家种业公司都有新品种推出时,要把重点放在优质、高产、抗病等特色品种的开发上,有特色的新品种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市场推广前景。另外,农业科研院所的种子产业发展还要突出服务特色,要充分发挥科研开发人员长期从事育种、栽培研究,既懂技术、又精业务的推广服务优势,从而为种子产业发展赢得更多的信誉。
3.5建立完善的生产营销网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拥有完整的生产销售网络是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发展的条件,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发展必须逐步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和完整的种子销售网络体系。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要按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合适的生态区域内建立若干个规模适当、相对稳定的新品种试验和繁育基地。要建立和健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良种繁育工作程序化管理办法,做到责任到人,责权利关系明确,切实保证种子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品种效益最大化,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种子销售网络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品种销售的覆盖范围,直销和销售形式,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自建和借用相互补充的办法构建营销网络。同时,还要更新观念,扬长避短,以多种形式扩大销售网络,确保企业的种子市场占有率。要打破区域、行业界限,与种业界同行广泛联合,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经济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签定合同、交纳订金、预约生产、合同供种的销售制度,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全国性种子信息网络和市场销售网络,形成以大中型种子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以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为依托、以批发市场和信息网络为纽带的良种推广营销体系,充分发挥网络组织的整体优势,促进销售工作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3.6加强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
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经营者素质的竞争,这是决定企业运行效益和效率的决定因素。种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完全要取决于全体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素质,这就要求种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在思想观念、领导艺术、决策水平上全面转变和提高。资料显示,美国倒闭的企业约90%是由于管理能力不强而造成的,日本由于经营不当而倒闭的企业占72%,中国长城种业的倒闭也足以说明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农业科研院所种业发展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具有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并且在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年龄结构方面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必须加强科研育种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必须加强生产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注重素质高、懂科技、富有感召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要打破学历、职称界限,大胆选拔、培养和启用本单位有能力的科技人才,努力营造让每个科研开发人才充分显示自我价值的工作条件与环境,解决其后顾之忧,并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岗位与责任对应、利益与风险挂钩、创新与利益同在,充分调动科研与开发人员的积极性,用事业留住人才,用发展留住人才。
3.7拓宽投资渠道,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科研投资力度是农业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应该多渠道、多方面努力,提高科研投资水平。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跨国种业公司、大型种业集团、民营企业及其他非农企业投资种业开发;二是盘活农业科研单位自有的房产、土地等,加强资金的有效循环利用;三是可通过股份制改造,积极鼓励内部职工入股;四是从科技成果有偿转让、专利买卖等商品化转换过程中获得科研经费补偿,或从新品种开发创收盈利中提取部分利润返哺科研;五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投入。
4参考文献
[1] 赵保全.省级农科院种业开发优势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3(7):8-10.
[2] 郑开斌,李爱萍,陈君深,等.省级农科单位发展种子产业的优势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0(2):17-20.
[3] 周如美,徐卯林,陆成彬,等.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种子产业实践及其面临的新挑故与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2):89-94.
[4] 杜永生.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发展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5):91-92.
[5] 王成瑗,张文香,赵磊.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种子产业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种子,2003(1):48-50.
[6] 赵志刚,罗瑞萍.科研育种单位发展种业企业对策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345-346.
[7] 朱琴妹,柳国华,孙利霞,等.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种子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7(4):43-45.
关键词:大姚马铃薯产业;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180-02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能有效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发展本地马铃薯加工业,可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种植一季马铃薯,亩收入可增加300元以上,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大姚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大姚马铃薯种植产业,一是种植规模不大,产业小、弱、散。全县12个乡镇现有种植面积仅两万亩,主要以一家一户零星种植为主;二是种植水平低,管理粗放。大姚马铃薯的主产区集中在山区和半山区乡镇,交通不便,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之多年来马铃薯生产技术推广投入经费较少,所以出现品种老化、种植粗放、密度偏低和病虫害防治不力等不良现象;三是产业发展能力弱,产业链不长。目前大姚县还没有一户马铃薯加工企业,多数马铃薯运往外县销售、加工,导致产业化程度较低。
尽管如此,大姚马铃薯产业发展还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增收潜力。一是市场前景广阔。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食品,也是食品工业的原料,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普遍看好;二是适宜种植范围广,增产潜力高。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全县大部分地区土壤及气候条件都可满足其生产条件;同时,增产潜力也高。2006年,县农业局在石羊镇清河试种冬早马铃薯,亩产高达2 700公斤。三是推进速度快,促农增收效果明显。从喜德县和冕宁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其可快速发展为促农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制约大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种植规模偏小且种植分散,不利于形成马铃薯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一方面,由于这些年来投入减少,其他相关农业产业发展占用了有限的耕地、资金等资源,所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许多耕地未被开发利用。整个大姚县2009年底耕地总资源45.5万亩,而常用耕地面积为31.5万亩,尚有14万亩耕地未被开发利用,致使总体规模偏小。另外,由于大姚地处山区,大部分马铃薯种植在山坡上,造成种植空间上的分散;同时中国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造成种植在家庭上的分散。
(二)缺少种薯的繁育体系
大姚县对脱毒种薯的引进和推广投入力度不足,多年没有引进良种,农民使用良种困难。现在大姚县的马铃薯主要以合作88为主,占马铃薯生产面积的90%。由于品种单一,多代种植,现在种质严重退化,病虫害严重,单产逐年下降,引入优良种薯势在必行。但从外部购买优质种薯,成本高昂,每亩预计投入要达375元,农民难以接受,所以若要做大做强大姚县马铃薯产业,种薯繁育体系必须健全。
(三)脱毒种薯的标准体系不健全
目前种薯生产单位普遍对开放条件下的种薯扩繁和合格种薯生产的重视程度和技术研究不足,特别是在种薯商品质量控制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像发达国家荷兰、德国、英国、加拿大都是国家指定半官方的种薯检验中心,定期田间取样,每一袋种薯都有质量指标档案。种薯标准体系不健全,种薯质量难控制,直接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
(四)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大姚县对马铃薯的加工多为家庭作坊,如此一来只有农民自己面对市场,各家各户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采用不同的种薯、按照不同的种植方式生产的马铃薯很难适合作为企业需要的加工薯的原料。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它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农产品的加工与营销,龙头企业根据加工的要求组织农产品原料生产,把市场信息及时传送给农户据统计,缺少龙头企业就缺少了马铃薯最为重要的一条销售渠道。
三、大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制定产业规划,加大产业投入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产业发展本身所需条件之一。可喜的是,2010年云南政府出台的《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已将马铃薯列入优势特色产业进行了专门布局规划。在已有规划的基础上,大姚县现在最需要的是把马铃薯产业开发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与具体扶持政策和举措;应当认真落实中、省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推介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优势资本介入马铃薯产业开发。
(二)建立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充分发挥其技术、资源和设备优势,进一步提高繁育能力,积极探索高效、低成本的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进、筛选及遗传改良(利用高新技术如转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等),选育和创造适于食品加工、淀粉加工和鲜食出口的特用优良品种,开发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植保和贮藏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为大姚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加强种薯质量监测,建立马铃薯质量检测体系和制度。种薯质量检测、监测和管理是完善大姚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体系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积极逐步推行符合大姚县特点的种薯质量管理制度,使种薯质量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建立健全脱毒种薯质量检测、监测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依法规范种薯市场。
(三)选择“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推动产业发展
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主,在政府部门的调控下,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技术部门和农户构成的产业开发集团,按照股份合作的运作模式,横向促使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纵向促使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一体化,形成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支撑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和大姚县农业局两个优质专用脱毒种薯生产体系承载技术单位,在国家财力和加工企业科技开发基金的支持下,建立种薯基地,并运作优质专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生产体系,进行超前开发研究,协同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组织标准化、规模化原薯生产,把好质量关。
二是马铃薯加工企业根据生产制订生产计划,提供脱毒种薯需求订单,签订原料生产合同,组织好基地的生产、收购、加工和产品的销售,培育并开发市场。
三是农户严格按照优质专用马铃薯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规范种植,向企业或公司交足量的优质脱毒种薯。
四是龙头企业必须处理好产业链内各环节利益关系和利润分配,特别是处理好公司和农户利益关系。只有形成公司与农户之间“利益均享,风险公担”的关系,公司才有可靠的原料,农户才能分享到加工、销售的利润,才有积极性参与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提供风险保障服务,执行价格保护政策,实施“订单农业”。另一方面企业在收购农户马铃薯是应体现优质有价,以此鼓励农户进行优良专用品种的种植。
参考文献:
[1]杨云.视野中的农业发展――理论透视・发展分析・模式构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李祥.大姚县年鉴[K].楚雄:楚雄州新闻出版局,2009.
[3]和毅纯.对云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2004,(3).
[4]李泉.西部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研究[J].甘肃农业,2005,(3).
[5]马汝俊.发展马铃薯产业增加农民收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7).
[6]陈其伟.浅谈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甘肃农业,2010,(6).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25亿公斤左右,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既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也使我国种业面临着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一)行业高度集中
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行业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1998年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2家,其中美国有8家,法国有5家;这22家企业当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75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在美国的玉米种子市场上,共有190多家经营机构,其中营业额排在前十位的十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其中先锋公司占了40%,迪卡占了10%。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则拥有世界蔬菜种子市场份额的26%。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经营世界种业的格局。
(二)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甚至世界农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谁抓住了技术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基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1、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生物技术
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所以这些都表明,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种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如美国先锋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开发并推广了转基因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和转基因大豆,效益显著。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也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并购重级,加速了行业的集中。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在收购迪卡公司以后,又以17亿美元收购了德尔塔与松地种子公司,进入了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领域。
2、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二——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的人才的竞争,种子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种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物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另一方面,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种业企业家,即具有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人才。
(三)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不断的并购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种子产业本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其对农业发展的特殊战略意义,世界各国都把种子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种子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大跨国公司也纷纷调整战略,大肆兼并种子公司,向种子产业进军。如美国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兼并了世界最大的玉米种子公司——先锋种子公司;总部在瑞士的汽巴加基化公司兼并了山度士公司、美国NK公司、罗克斯公司和汉城种苗公司,成为欧洲的种业巨头;法国最大的种子公司——利玛格兰公司先后并购重组了蔬菜、花卉、甜菜等五家种子公司,成为欧洲最大的种子公司之一。
二、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种业体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子生产经营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各级乡镇推广机构为分销网络,瓜果、蔬菜、花卉等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以科研机构、种子公司、私人种子公司、外国种子公司为主的格局。
(一)种子科研的现状
在种子科研方面,我国目前有450家专门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机构,农业种业发展趋势建议探讨创办了约3000余家种子公司。其中,具有农业部全国性种子经营许可资格的企业11家,占22.9%,百强企业10家,占11.8%。由此可见,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只是把种子购进,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种子科研和开发也不尽人意,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已经颁布实施,育种科研单位和育种者个人对培育的新品种的知识产权自身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科研经费有限,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遭受侵权,以至于形成了育种的不如卖种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怪现象,大大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的种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作物有10000种左右,大部分为未利用的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仅600余种(全世界栽培植物约有1200余种),其中300余种起源于中国或已在中国种植2000年以上。我国植物遗传育种科研人员长期艰苦奋斗,共收集整理编目了160种植物,38万份种质资源,并进行了开发利用,先后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其中杂交水稻、杂交油菜、高油玉米等育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育种技术水平方面,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如杂交水稻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但总的来说研究设施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由于育种水平的落后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根据FAO统计资料,法国、日本、德国每公顷谷物产量分别为6516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国只有3067公斤。荷兰每公顷产量,小麦为8000公斤,土豆为4500公斤,甜菜为6800公斤,分别是我国的2.3倍、3.3倍和3.4倍,且质量也优于我国。
(二)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总的来说,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其中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抗虫棉和瓜菜种子的毛利率较高,高达60%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以美国为例,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和粮食价格比为30:1,而我国为3:1,相差10倍;美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为6%,而我国仅为1.5%,相差4倍,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从社会效益来看,我国种子对种植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种子产业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其科技价值上。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育种科技革命,使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未来农业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种业的竞争,种子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
(三)种子产业产品结构和经营机构
1、产品结构
我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如表1所示。从种子商品化程度来看,经济作物和蔬菜的商品率较高。在大田作物中,商品率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小麦,也就是说,
表1中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
作物种类品种数量播种面积(亿亩)销售额(亿元)市场占有率(%)种子总产量(万吨)种子商品量(万吨)商品率(%)
玉米983.9603012011898.3
水稻654.74723704564.3
油菜801.05211100
小麦254.3231165016024.6
棉花950.68410990
大豆301.2330930
花卉9942
蔬菜702.030153
瓜类6.3532.5
其它105
合计——23200——1250380——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大多数的农民种植小麦是用自留种子,而很少到市场购买。从市场占有率的情况来看,玉米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了30%。
2、经营机构
到2002年12月为止,我国种子经营机构多达63000多家,其中仅国有种子公司就达27000多家(国有种子公司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其它各种类型的种子公司也很多。如果再加上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总数将达到67000多家(如表2所示)。如此多的种子经营机构导致了我国种子行业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缺少行业科学管理。因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表2种子经营机构种类数量构成
经营机构类别数量(个)所占比重(%)备注
以育种为主的科研院所30004.5
以繁种为主的乡镇农技站和良种场10001.5多数为受托繁种
县级及以上国营种子公司30004.5
乡镇种子站5000074.6大多隶属县级种子公司
非国有种子销售机构1000014.9主营瓜、菜、牧草种(苗)
合计67000100——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三、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种业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种业本身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过于分散,缺乏竞争力
我国种子经营机构数量多,行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差,仅国有种子公司就有27000多家,其他类型的种子公司就更多了。经营机构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种子产、加、销机构的平均年销售额仅有450万元,增值额100多万元;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超过1亿元的仅有7家;没有一家种子公司种子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2%,没有净资产超过10亿元或种子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公司,而1999年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就远远高于我国所有种子公司的销售收入之和,这个差距是较大的。
跨国种子公司早就对中国种业市场虎视眈眈,这些公司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资金雄厚,营销经验丰富,运行机制灵活,生产的种子质量好,信誉高,深受农民欢迎。加入WTO之后,我国将逐步降低关税,这不可避免的对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的国内种子公司产生冲击,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种子行业结构调整,面对具备雄厚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的跨国种子公司的挑战,缺少了国内保护的中国种子企业将难以抗衡。
值得重视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进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种子行业各参与主体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种子公司重新进行登记,省内经营的,其注册奖金不得小于500万元;全国经营的,其注册奖金必须在3000万元以上;还规定“……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可以不再输种子经营许可证……”。这一系列规定将打破目前我国种业市场的地区封锁,淘汰大批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最终形成一些较具规模的在全国种业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型种子公司。
(二)观念落后,宏观调控不力,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的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种子公司,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闭的经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观念落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
1、政企不分,权责不明
目前,大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名义上虽然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但由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资产依然为国家所有,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两权不分,政企不分,出现了国有企业常见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人员冗重,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权利和义务不统一等。在经营上也没有长期规划,短期行为严重。
2、对种子行业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宏观调控不力主要表现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对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护和约束的机制;种子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执法不力;种子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形成,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不能及时奏效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种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品种杂乱,假冒伪劣种子横行。
3、市场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的种子市场已渐趋成熟,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一些小种子公司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以县境为界限,封锁市场,不准其他任何单位在本地销售种子,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独家经营,抬高价格,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我国种子市场处于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既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又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我国多数的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资金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育种条件,主要经营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企业依附性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极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我国种子企业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四)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分离的,科研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科研水平低,成果转化速度慢,很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行业分散,单个种子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大都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有少数企业自身也从事科研育种,但其农业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推广都因资金不足而落后于其他产业,这使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严重不足,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科研育种是种子企业的生命,没有新品种,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国外的种子公司都非常重视科研育种,对其投入巨资,如美国先锋公司1998年的育种科研投入就达到了2亿美元,到现在仍坚持每年销售收入的10%~12%用于科研投入。由于投入大,育种技术高,所以其新品种更新速度快,市场占有率必然就高,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育种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五)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
长期以来,不论是育种者,生产者还是种子经营者都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给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但是由于起步晚,宣传力度不够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依然不够,育种成果本身还没有成为一种商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研机构及育种专家在转让品种时,种子公司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转让费,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的后劲;另一方面,品种权的私下转让、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现象严重,使得品种权人不能取得培育或转让新品种而应得的报酬。这一方面使研机构研究经费补充不足,育种者积极性受挫,新品种开发缓慢;另一方面又使种子企业缺乏新品种来源,后续品种跟不上,从而使种子科研和经营两大系统都处于低效率运转的状态,不利于我国种业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随着加入WTO和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如下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一)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
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种子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投入。
1、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种业发展趋势,当今我国种业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一是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利用传统的品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快捷高效的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因此,实施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逐步提高我国种业的科技含量。
二是种子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种子生产单位基本上是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种子生产,对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这就导致了商品种子质量不过关,合格率低,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今后的制种过程必须采取集约方式,变一家一户的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
三是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国外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走一体化经营,使科研、生产、销售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我国种业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区域经营模式,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国有种子企业经营不力、活力不强,与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关。因此,当今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体制创新指在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实现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机制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指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基本制度建设等方面要有所创新;二是经营机制创新,主要是改变现有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企业运行机制,改革种业的产权制度,推行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三是监督机制创新,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之所在,种子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增强技术储备,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重视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把人才做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二)应对措施
面对加入WTO之后跨国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积极推行种子认证制度,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认证是指依据程序通过品种合格性认可、系谱繁殖、过程控制、验证等方式来确认种子的遗传质量(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以及通过认可种子检验室确认种子的物理质量符合种子认证方案的要求而给予的书面保证(种子认证证书和认证标签)。
我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经营分散,种子营销行为非常不规范;而现有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始终是以种子检验为主线,难以保证种子质量。借鉴国际经验,实行种子认证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既有利于规范种子行业主体的行为、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种子贸易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保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
2、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
虽然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取消农副产品的出口直接补贴,但是我们可以抓紧时机,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以这种方式对种子产业提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对种子基础科研、高新技术研究和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育种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品种资源搜集和利用不足,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周期长,投入大,企业无力负担,这项工作就应当由政府来承担。同时,我们还应当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对种子生产基地设施、仓储等基础性设施的投入,增强我国种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彻底消除区域分割、行政垄断造成的国内市场壁垒,实现全国统一市场
我国的种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而我国目前种子产业要想组成能够抵御国际市场冲击、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集团还有很大阻力,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双重管理”造成了种子行业区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跨地区的大型种业集团的组建。所以说,我们必须利用加入WTO之后的这段缓冲期,彻底消除国内存在的市场壁垒,促进种子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4、加快国有种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种子产业的经营主体仍然是国有种子公司,提高国有种子公司的经营效率有利于增强我国种业的整体实力。因而现有的国有种业企业大都是从原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或者目前仍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这些单位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因而影响了种子企业经营效率。因此,国有种子公司要想成为未来种业市场的竞争主体,就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国有种业企业的现状,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具体化的产权结构,健全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具体来说一是明确产权,二是完善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5、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并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没有一套完善的营销体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的话,将无法对抗跨国种子集团的竞争。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渝:《中国种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种子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