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9-03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及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零件及其它先修课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制图、应用设计资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规范、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等方面接受全面的基本设计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工程设计及创新的能力。与毕业设计一样,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向实际工作过渡的必要的训练手段,对学生将来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和各项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大环境下,部分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所以探索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有变速箱、差速器、齿轮传动等课题,但目前,多数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仍采用具有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设计对象,设计课题一般为专用传动中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单级圆锥齿轮减速器等,设计时间一般为两个设计专用周,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拟订设计方案;选择电动机类型;运动和动力参数的确定计算;主要传动零件的设计;主要零件工作图及减速器装配图的绘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设计工作量一般为传动运动简图一张;减速器装配图一张,零件图两张及计算说明书一份,最后进行设计答辩。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质疑,以作为整个设计成绩的参考。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作方向性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收获很大。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设计的感性经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创新意识,对课程设计持应付态度,敷衍了事,加上设计安排时间紧的因素,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相互抄袭,甚至在网上下载等,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2)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公差、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等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综合应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差,比如不能很好地应用力学知识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轴进行精确强度计算校核;在绘图中不能正确应用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按照国家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等等。

(3)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经验知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对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精度选择、工艺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只能比照书本、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很少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进行设计,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说纯属“纸上谈兵”型,无工程实际意义。例如在确定减速器及零件的主要尺寸时,注重理论计算结果,不能综合几方面要求来最终确定。由于学生对减速器的制造、安装、调整、维护的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致使对大量工艺问题缺乏认真考虑,或感到无从下手,不能把零件必须具备的良好工艺性要求贯穿于设计过程中。另外,学生对工厂现有的生产设备、加工手段缺乏认识,因此在设计中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和技术要求的内容提不出合适的要求,制约了课程设计质量。

(4)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问题

不少教师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充当保姆角色,表面上看可能提高了设计质量,实际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的教师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监督,不注重阶段性考核,只看重最后结果,这两种现象都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2 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质量的措施

为使课程设计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适合新形势下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改进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2.1 充分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上好第一堂动员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熟悉设计程序,更重要的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乃至对以后的就业及能否胜任工作岗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应集中精力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条件、数据,做好资料收集、分析资料,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设计,培养优化设计思维和能力。

指导教师应把课程设计作为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责任,认真对待,精心辅导。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辅导方法的应用,应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不同的设计思路、观点、认识,得到互补和启发。针对学生缺乏机械工程感性知识的问题,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和实物讲解;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认识各类机器的构造、传动关系及工艺流程,以增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指导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积极参加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知识,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知识的条件,以便更好地指导设计,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2.2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涵盖了课程中大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融合到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把课程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作为例子讲解;比如讲到齿轮传动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讲解轮齿的受力分析、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可以把课程设计分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和电机及箱体设计五个模块,与教材相应练习题结合起来,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学生通过训练,积极性得到提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课题中的理论计算部分已经经过了演练,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误。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3 改革选题,提高课程设计效果

摒弃“多年一题”的现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1)题目要体现教学目标:应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设计题目应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仿真性,选题原则一是要有综合性,能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可以考虑简单的整机设计;三是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而无从下手;四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五是题目要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2)题目要与先修课程衔接:选题要考虑与先修的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衔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不涉及复杂的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等内容。设计题目不应有太复杂的机构,选以减速器为主体的传动机械装置较为适合高职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精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3)题目要注重多样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围绕结构工艺性,按不同的传动方案、原始数据、不同的减速器类型布置课题,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相适应,使设计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2.4 改革传统的指导形式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指导教师,一是要改进指导方式,采用分段、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动态指导方式。设计前把任务、难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清楚,要注意针对学识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做好个别辅导,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积极思考的学生可以采用“讨论法”多鼓励和肯定,一起讨论启发其思维作最优选择设计,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耐心辅导、详细讲解,善于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期针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错误,集体指导,后期加强检查与纠正。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模仿型设计为思考型设计,变逐步讲解为必要提示,变提供详细资料为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查手册、找资料,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能力。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思维,教师不过早下结论。比如在确定方案阶段,可以增加方案论证,首先由小组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并阐述其优劣性,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对方案提出质疑,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反复修正、不断创新的过程,要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

2.5 加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绘图的普及,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课程设计中的图纸,可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并打印。针对以前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在学生上《机械制图》课时,我们要求教师适当加强CAD模块的教学和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既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设计上,计算机绘图能力又得到了提高,图纸干净整洁,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6 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花费二至三周的时间做课程设计,只有掌握好设计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计算、绘图工作量大,还要综合应用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和手册,若设计进度快了,就会出现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结果可能是解决了问题的表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机械设计的客观规律、设计思想缺乏认识,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着急,总认为时间充裕,就会出现前松后紧,当感到时间紧了,就加班加点突击设计,不仅难以按时完成设计任务,质量也无法保证。课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应由指导教师提出,与设计任务书一同发给学生,进度计划应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完成日期,要求学生基本上按进度计划进行。为保证学生能按计划进行,教师应加强过程指导,严格把关,及时检查督促进度和质量,每检查一次,教师都在设计材料上签字,并做好相应记录。

2.7 重视总结、答辩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会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剖析方案优劣,自己在设计中的得失,找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应先由学生进行,教师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按照大纲要求,应进行答辩。实践证明答辩是学生升华专业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全面分析与评估设计思维的必要环节,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总结知识,搞懂设计中的各个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先由学生自我陈述,阐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主要流程、总结与体会等,随后由教师和学生自由提问,评定答辩成绩。通过答辩这一环节,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表达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2.8 改革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探索出一套既可以激励学生,又能科学考核的成绩评定办法。

加强对设计全过程的考核,以图纸、计算说明书、答辩成绩为主,加强对出勤率、工作态度、进度等环节的过程考核,以及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等可以在成绩考核中有所体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形成良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 结论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生第一次“应用型”的实践训练,实践表明,以上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庞兴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2] 李培根.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柴鹏飞,王晨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WANG Xin1 , DU Linfang2

(1.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Engineering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 China.

2.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areer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 China;)

Abstract: mechanical design foundation cours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training for the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its position cannot be ignor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eri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design, some teaching reform thought have been propo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course design, engineering student, te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168-01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非机械类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之后往往还伴随着两周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较为完整规范完成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实训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因此对于非机械类工科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指导S意义,其地位不容忽视。

然而目前非机械类工科学生往往觉得该课程设计并不是自己的专业方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该课程设计题目比较老套,往往还是以单级或两级减速器为设计对象,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变动。考核标准以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答辩质量为标准,不能体现学生设计过程的创新和协作能力,因此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作用。

二、改革思路

1.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应结合本专业特点

工科院校专业分工较细,不同专业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减速器虽然应用比较广泛,但大多数学生在专业体系上可能只是知道其作用,在专业需求上只涉及到如何选型就可以了,对于其结构并不清楚,因此非机械类专业学生,他们的机械设计优势并不在减速器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可以不必拘泥于减速器设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侧重于专业工程机械的设计。比如纺织工程专业可以改变为织袜机传动装置的机械设计,采矿工程专业题目可以改变为采矿机械提升机构的设计,材料工程专业的题目可以改为曲柄压力机的机械设计等等。通过这样的改变,就把课程设计与专业工程挂钩,引起学生的学习设计兴趣,同时又没有脱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要求,一举两得。

2.改革设计思路,引进现代设计方法

原本的课程设计内容大都有现成的设计指导书指导,很多学生都是照搬指导书中设计方法,基本上没有什么思考设计。因此在课程设计内容改变以后,教师要先抛开课程设计指导书,鼓励学生自己提前去查资料,翻手册,总结归纳整理,从无到有的学会设计。当然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和鼓励,避免学生在设计中走弯路。

此外在设计中,积极引进现代设计方法,成果形式也可以不必拘泥于手工绘图,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CAD/CAM/CAE应用技术,淘汰过去那些半理论半经验的设计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虚拟,动态的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例如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对机械机构和零件进行三维结构设计,并运用运动仿真模块,对其进行动态演示,同时又可以使用CAE分析技术,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力学和结构性能的分析和设计,这样结果即保证准确,同时又比较形象生动,避免过去很多粗燥无味的经验公式。

3.加强学生协作和创新能力

以往的课程设计多是一题多人,设计形式和内容单一,课程设计本身工作量相对较重,但每位同学又要完成相同的工作量,相互之间没有协作,这样完成的设计质量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由教师组织,根据学生设计选题的内容,灵活安排学生人数,由学生上下衔接,分头完成各个机构的设计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相互合作,数据共享,既能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在设计中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创新设计,对于提出创新思路和方案的同学,课程设计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和简化,但要保证课程设计创新内容的可行性。

为了保证学生加强协作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最后的成绩考核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整个设计过程学生的表现,突出协作和创新在成绩中的分值,来激发学生协作和创新的积极性。

4.课程设计内容可与课堂教学同步

现在课程设计往往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课堂学习完成过后进行,时间一般为两周。两周时间学生又要调研资料,设计方案,又要撰写设计说明书和绘制图纸,时间安排十分紧张,并且这个时间节点往往是在学期末端,学生还要准备其他课程的期末复习和考试。因此课程设计时,很多学生往往就是草率设计,相互模仿,导致课程设计的设计质量不高。因此可以考虑将课程设计任务放在与课堂教学同步,由教师统筹安排进程和任务,学生提前调研资料,与教师充分沟通,等课堂教学完成之后,统一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和图纸的绘制。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研究评价体系

1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前,苏联模式是我国高校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注重自然科学与各专业基础知识,忽视研究性发展成果,对工程实践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学方法上也以被动式单向传授为主,缺乏培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下,这种教育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脱离,缺乏创新性与创造的土木学子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2]

1.1.1设计选题单一,与实际工程脱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所学基础工程课程的理论知识,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独立完成一个较完整的基础设计与计算过程,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土木工程院系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选题,大多是假题,由于没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缺乏工程的相关资料,难以真实反映实际的工程问题。[5]从近几年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选题来看,选题设计对象主要集中于柱下桩基础,基础类型较为单一,较少涉及其他基础形式,例如筏板基础、浅基础,地下室的深基础。同时桩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大部分课程设计参与者选择方形预制桩,在实际工程中圆形桩预制桩以及钻孔灌注桩使用非常广泛。因此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过程中,基础形式的选择与工程实际结合度不是非常高,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1.2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少,教师配置不足

在现有的课程设计模式下,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安排在一周内提交。而整个过程学生需要完成选题、分析、计算、制图等工作,学生自己思考与设计规划的时间非常少,以至于很多学生都参考往届课程设计模板,缺少对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规划,难达到基础工程设计目的。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主要由两名教师负责全班的课程设计指导(全班总共45名同学),教师配置明显不足。因此,有限的教学时间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少之又少,对学生的设计缺乏系统的了解,也无法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最终导致所取得的课程设计成果深度不足,远未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6]

1.1.3教学方式单向输送,缺乏主动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单向输送为主,即老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课的方式被动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仅适合普遍性的知识传授,讲究知识的层层拓展深入,学习的台阶式提升。[7]“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也是其缺点,因为在这样教学环境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现代的学生更加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其洞察力和创新力的提高使得其有越来越多的个人看法,获取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

1.2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的图纸、计算书进行评价,这种简单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更不能评价处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目前许多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长此以往,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2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解决方法和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2.1.1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热心支持学校教学的设计、施工和企事业单位,或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单位,或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单位合作建立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此为基础,搭建起一个广泛的、互惠互利的科研合作网络。有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能有效地解决课程设计选题与实际工程脱节的问题。

2.1.2设计选题结合实际工程

在满足学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课程设计,其课程选题来源于实际工程,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实际工程的过程中,分析各种实际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了解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将所学的理论基本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同时采用校内和校外“双导师”指导制,校外的导师比校园的教师拥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2教学方式的改革

2.2.1采取设计团队分组制度,教学对象小型化

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指导模式,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划分,每个小组不超过10人,以小组为“设计团队”对该基础工程开展多种设计方案的比选与设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每位教师指导1个小组,整个设计过程实现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加上校外指导教师,全面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实践证明,以“设计团队”分组模式不仅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掌握多种基础设计方法,且通过比选了解各种设计方法的优缺点,更好地掌握基础工程设计关键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更易于教师更全面的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2.2引入微课模式,教学形式多元化

微教学概念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怀特艾伦等提出的微型教学概念(microteaching),是将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复杂的教学技能予以分解和简化为各个单一的教学技能,使初学者更容易掌握,并达到规范化的目的。[8]引入微课堂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设计的核心知识点,如基础选型、荷载计算、桩型选择、沉降验算、地基承载力;学生在设计者遇到的常见问题,如基础选型单一、荷载计算模糊、场地持力层确定模糊。根据这些知识点及问题,授课老师制作相关微课视频或课件,在视频或课件中详细阐述其要点、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这样能有效地解决课程中的共性问题,提高了指导效率,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2.3采用网络交流,教学时间碎片化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方式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协作研讨教学模式,即指借助QQ、微信等交流工具,在网络平台上建立教学小组,实现互动教学的自由性与及时性。教师收到教学任务后可结合自己负责的小组设置一个交流群,在群里学生可随时向老师提问,而教师也能在群里给学生布置任务,总结每堂课的重点。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将教学的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而是有效地延展到课余时间。利于闲暇的碎片化时间讨论交流,既不会影响干扰教师的科研工作,也不会中断学生的设计过程,避免走弯路或做无用功,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CIPP评价模型是一种开放式评价手法,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与评价反馈,即以评价促进教学的改进。实现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的转变,强调评价和教学相结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9]因此,将CIPP评价模型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评价中,能创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学体系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1教学目标评价的研究

从背景分析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学分设置,课程大纲、课程内容等方面,以保证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根据教学目标的评价结果,结合我校现有相关的教学资源,深入探索适合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及内容。

3.2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其息息相关,因此,教学评价是课程输入评价中一个重要方面。采用CIPP评价模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使评价贯穿在丰富、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多元评价观为指导,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使用,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获取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全方位了解教学质量,制定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并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及方向。

3.3教学成果评价的研究

根据CIPP评价模型,课程成果评价是考察教学效果,反映到学生身上,一则考查课程的短期成效,即在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二则考查课程的长期成效,即毕业生的满意度:通过对在读本科生短期效能评价,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下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毕业校友的调查结果,从他们的满意度以及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能看出该课程对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岗位所起作用,从而反推出教学内容需要改进的方向与内容。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字:机械基础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然而在职校教学过程中,《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可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非常的重要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其教学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桥梁,也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独立进行的一次工程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那么如何做好课程设计,并且通过好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有所提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要想使学生学有所成,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1.1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学生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也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独立进行的一次工程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协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快速、有效地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经济发展地区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技术应用型职校人才。要对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改革,其中选题是关键,应以“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为原则,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学生能够懂的、易掌握的题材将其课程设计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更深层次的介绍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课程设计分开来进行实验,应对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即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课程设计融合为整个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不要分开实施。改革后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同学们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建设综合型人才。

二、改善教学的方法,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2.1增加结构设计的训练,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也是机械内专业学生的第一次全面的设计训练,它的结构比较复杂难懂,然而受职校生生源差这一因素的影响,对其来说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更是如此。分别从以下两方面来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是加强教学过程中结构的设计(如:在讲述联接、齿轮的转动、轴等课程时,都对其上一次结构课)。在课程设计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减速器拆装的实验,了解其各部分的作用,最后画一张轴系结构图,并从中学到知识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及手段,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分的准备,并且使他们对课程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更进一步的了解箱体、轴、齿轮、皮带等常用零件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使其对机械中的零件直观的了解,使学生对零件的印象加深。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软件中的动漫和交互性能,以此达到课程设计的效果和目的。

2.2重视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由于《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顾名思义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基础课程设计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通过谈论和总结,制定出自己的方案,最后通过各组讨论指出每一组方案的优缺点。可见,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独立设计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可以在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热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设计中的每一步骤。

三、改革考核的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

俗话说:“有因必有果,有始必有终”。在教学中教师只传授知识,而不对其生进行考核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这样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表现。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即教师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图纸质量和其平时上课的表现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片面性。为了避免不合理性和片面性的产生,对学生的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改革,即把考核的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平时考勤、设计草图和图纸质量、答辩、设计的计算,并通过一定的的比例进行考核评分。通过这样的改革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热情度,还激发其在过程中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可见,通过对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机械实用型人才,《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加强和完善职校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是职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本文主要对职校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水平与教学质量进行论述,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与改革最终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工程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项筱洁.《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 2011(06)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人才为目标,从课堂教学入手,对研究型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方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以讨论法代替传统简单教学、经典基础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实验课程穿插课堂教学、深化课程设计等改进措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涵盖知识点较多,主要集中在路基工程及路面工程两个部分,涉及交通工程学、材料科学、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结构工程等相关学科。课程一般设置约60学时。在开设该门课程之前,通常需要先完成道路建筑材料、交通工程学、公路勘测、土质土力学等课程的学习。传统课程设置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完成规定设计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型大学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体,履行人才培养职能,塑造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广度。研究型大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创新环境的建设,在教学环节过程中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并具备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开展相似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为例,教学型大学应力求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实现知识点掌握的广度要求。研究性大学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己任,注重课程热点问题掌握的深度。当前,区别对待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课程教学十分必要。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影响,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深度和效果。此外,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范围广,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很难实现对知识点的全面、深入掌握。鉴于此,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经典基础理论与现阶段研究成果相结合、穿插实验课程、深化课程设计等教学改革意义深远。

    一、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它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设计、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1]。该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条件。

    实施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预先明确课堂讨论内容,讨论题目应紧扣教学内容要求,把握好题目的难度和深度,并提前3~5天下发题目给学生。教师应提前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内部讨论、互助学习完成相关内容,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标注,留待课堂教学讨论时供大家探讨、解惑。教师应把握题目的讨论方向,注意课堂讨论的节奏,按照教学计划的设置,针对每个讨论题目预留足够的总结时间,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及课堂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讨论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理论与研究成果结合

    了解知识点当前的研究成果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空间、培养研究意识的重要途径,常规本科阶段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的大环境下,常常采取对书本知识硬性记忆,而忽视了知识点的应用及该知识点的拓展空间[2]。此现象在教学型大学中尤为常见。研究型大学以建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在该类院校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教师应向学生阐述该知识点最新的研究近况及当前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沥青路面设计部分,在讲解道路结构层位设计时,应阐述当前路面力学计算的研究现状以及以弹性层状体系为基础路面力学计算方法的局限及改进方向。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新的理论、新的施工机具、新的施工方法及管理方法每天都有变化,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无视新成果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入最新研究成果辅助教学的方法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科研成果,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科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教师的工作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在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储备。

    三、实验课程穿插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有效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强实践性。路基路面工程的先修实验课程基本来自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及土质土力学实验。如沥青三大指标测试、混合料油石比确定、土的塑液限等基础实验[3]。此处所指的实验课程并非前述此类基本实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模型、自行加载验证,丰富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方式。如在进行沥青路面结构层底拉应力计算的教学中,可鼓励学生采用相似材料进行小型实验,采用贴应变片等技术方式完成加载、测试,验证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内针对理解存在偏差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当前,本科阶段学生对实验室的利用较低,除了进行必须的实验课程外,学生很少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研究学习。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研究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应全面开放,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创新性实验。吉林大学近年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就是以研究小组的方式在实验室内完成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四、深化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在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以道桥工程专业为例,设置课程设计的课程有公路勘测设计、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等[4]。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全面总结,它以完成某一小课题的形式实现对整门课程的一个有效串接,将各个章节看似孤立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到一个大问题中来,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充分掌握[5]。

    笔者调研发现,当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多数课程设计围绕理论计算部分,而且主要针对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及水泥路面结构层设计两大部分展开,立题范围相对较小;二是课程设计的难度偏小,学生可以按照书中例题所示步骤机械地完成,没有发挥学生创新空间,收获较小,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根本目标。分析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深化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的方式增强课程的教学成果,满足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建设目标的需求。一是,拓展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的选题范围,实现课程设计的多样化,教师将课程设计题目分类,如设置实验类课程设计及计算类课程设计,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自主选择。二是,加深课程设计的难度,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复杂问题。可将传统课程设计中进行道路结构层厚度计算的题目改为道路结构拉应力或者剪应力分布规律的分析。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全程指导,随时解答学生疑惑,以实现高水平课程设计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保国.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78-90.

    [2] 丁华.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5):204-206.

    [3] 王宝民,刘伟.基于创新能力主线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过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3-15.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 课程 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后提供一个较完整的从事机械设计初步实践的机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编写宗旨就是指导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机械基础理论运用于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通过机械传动方案总体设计,机构分析和综合,进一步巩固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得到工程设计方面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资料,提高绘图、运算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

1 目前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1教学内容乏味

就现阶段的机械原理教育课程来看,教学的内容非常乏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部分老师在教学时只针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从不去扩展,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发散不出来,限制了其想象力。但是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日后的关于机械方面学习很重要,如果只是讲解书本上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就十分有限,这样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理解就会被限制在了书本上,根本拓展不开。

1.2需要做的修改

长期以来,各校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更是进入新一轮。各校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题目、组织形式作了深入研究,探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施方案。这些教学实践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准备。本文旨在总结各校近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3机械原理的重要性

在机械原理的理论教学中,尽管可以安排一些实物、模型、甚至录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但是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机械原理实践环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机构、零件结构和机械设计等工程实践知识的认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机械运动方案设计而机械方案设计是机械设计乃至以后的制造和使用最关键的阶段是决定机械产品质量好坏、性能优劣和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步骤其创新特性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使用效果。因此我院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也经历了“机构的图解法分析机构的解析法上机分析机构创新设计”三个发展阶段。我们把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基本设计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能力作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宗旨。

2.1选题

传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中仅仅以指导书为蓝本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其题目一般是由教师指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半自动平压模切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今的选题原则是在不脱离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多学生的创新设计题目极具研究和应用价值。创新需要基础素材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就不会有创新成果出现。因此我们将课程设计提前布置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时能有的放矢的认真学习、研究相关章节内容。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他们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大有帮助这样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设计过程的控制与要求

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同时,就让学生对课程设计进行选题并说明整个设计过程的要求。这一阶段为分散教学,要求学生选题并提出多个运动方案。在集中设计阶段,第一天完成多个运动方案的评价与优选,确定本课程设计的运动方案;第二天,确定机械的总体尺寸,给出各执行机构与传动机构的初选尺寸,绘制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编制机器运动循环图;第三天,对所选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第四、五天,编写设计说明书,进行答辩。由于严格要求按给定的时间进度设计,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任务。在机构的评价与优选过程中,采用个人、教师及学生小组的多层次的机构评价和优选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运动方案的认识,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课程设计说明书作为一种技术说明书,强化其编写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技术工作中,编写技术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和产品说明书等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如何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给出了详细的写作要求并提供了写作样本。我们运用公开、透明及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分。首先,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说明及展示设计说明书,并对自己这的课程设计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同学对其进行质询与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讲评并给出成绩。这样,使学生体验主动参与、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学术气氛,并学会用理性与公正的态度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

3结束语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是进入21世纪后,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我国工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成功尝试。全国高校围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无论对于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深入开展包括机械学科在内的工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都富有借鉴意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各种教改尝试,既有鲜明的主线,又各具特色。既有成功验,也有需要探讨、摸索之处。因此有必要总结、梳理,以利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97-03

0 引言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是高等院校为化工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同其它工科课程设计一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6]。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消除课程学习时存在的疑惑,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具体言之,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查阅资料和使用工程手册及标准规范的能力;(2)运用工程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工程分析、设计、计算、制图和表达的能力;(4)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尽管课程设计的培养目的很明确,但是由于现实教学条件存在系列问题,再加上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自身的特殊性,很难取得上述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一些学者目前已开展了一定的研究,曾提出一些措施来改善课程设计的质量[1-6]。然而,由于问题相对复杂,不可能彻底解决。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本文依据常州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了教学改革,以确保教学目的良好地实现。

1 课程设计主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1.1 课程学时短、基础知识薄弱

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课程设计紧密相关的前期理论课程的学时不断地缩减,而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又纷繁复杂(如静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和化工设备设计等内容),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常州大学而言,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由2003年的56学时到后来的48学时、40学时,再到现在的32学时,学时的缩减直接导致课程讲授内容的删减、部分所授内容也不能讲深讲透,如工程材料部分和化工设备零部件部分各仅用2学时来讲解。这直接导致学生前期课程基础薄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1.2 课程设计时间短且时间安排不合适

随着理论课程学时的不断缩减,课程设计时间也在不断压缩。常州大学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学时由2003年的2周到后来的一周半,再到现在的1周。在1周即5天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一台化工设备的设计,包括设备总体结构的设计、材料选择、强度计算、零部件选择、图纸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时间极其紧张。部分学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甚至连借来的设计手册和规范都来不及翻阅。另外,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往往紧随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进行,理论上讲,这是非常科学的,便于将设备的工艺设计和结构及强度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然而,弊端是由于目前课程设计的时间都非常紧张,前面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如不能按时完成,往往会影响后面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1.3 参考资料稀少且陈旧

不可否认,提供全面详细的参考资料(如各种设计手册和标准规范)对于工科学生(特别是化工设备设计相关的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学生规模不断的扩大和科技进步带来参考资料的不断更新,学校图书馆来不及更替和购买新资料,导致课程设计所需的参考资料(如各种设计手册和标准规范)严重短缺且陈旧。如遇到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一起开设时,更加剧了参考资料的短缺程度。旧标准和规范的使用,严重影响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甚至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1.4 生师比大、教师任务重

学生规模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生师比,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对同一个学生的关注次数减少。由于时间短促,学生之间来不及相互讨论和学习,有时同一个问题,教师需要回答数十次。教师在设计教室走一圈需要1~2小时左右。对学生关注次数的减少,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质量的好坏。

1.5 个别学生设计态度不端正、急功近利

受社会浮躁心态和就业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对课程设计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明知图纸存在质量问题仍不予修改,急于答辩。有时,甚至会出现抄袭问题,内容上文不对题。这种恶劣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质量,给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问题绝不是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独有的问题,其它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和化工原理课程)同样存在学时短、前期基础知识薄弱、设计资料陈旧、生师比大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必须给出应对措施。

2 课程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针对课程设计现有教学条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教学质量保证措施,详见图1。

2.1 因时制宜、合理出题

众所周知,化工设备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塔设备、管壳式换热器、反应釜、立式或卧式储罐等。尽管这些均可选为课程设计题目,但不同的设备结构复杂程度不一,计算量、绘图量和各种技术要求差别较大。因此,选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在早期,当课程设计学时为2周时,选塔设备或管壳式换热器作为设计题目;当学时缩为1.5周时,选大型卧式液化气(液化石油气、液氨、液氯等)储罐作为设计题目;目前学时减为1周时,选立式(空气、氮气、氨气等)储罐作为设计题目。而且这些题目由常州大学化工设备设计所提供,均为真实的工程设计项目,有真实的设备设计图纸。这为学生了解和掌握设备设计内涵(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零部件选定、技术条件撰写、图纸绘制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 设计任务书和计划书的精心编制

为使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题目选定后必须明确给出设计参数(如储罐的公称容积、工作温度、工作压力、安装地点、管口表等参数)、设计任务(完成施工图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工作)和设计步骤。图纸绘制必须按照正式工程图的要求来完成,图面应包括主视图、管口方位图、节点(或局部)放大图、设计参数、技术要求特性表、管口表、明细栏、标题栏等内容;说明书应包括封面、课程设计任务、计划书、目录、正文(包括设计参数确定、强度设计、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及其它技术说明)、参考文献和结束语等部分。对于立式储罐,设计步骤分为以下几步:a.明确介质物性(密度、腐蚀性、危害程度等);b.确定设计温度、最大操作压力与设计压力;c.确定总体结构和尺寸(筒体直径和长度);d.根据工作条件和介质特性进行材料选择;e.筒体与封头的厚度设计(含压力试验强度校核);f.开孔补强结构设计及其计算;g.容器总质量分析计算;h.附件设计(包括人孔、液位计、铭牌、接管、法兰等);i.支座的选择;j.绘制装配图草图;k.绘制正式装配图;l.撰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进度安排见表1。教师根据给定的时间节点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因此,给定详细设计任务和设计步骤对保证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表1 设计进度安排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和周五 周六 周日

步骤 步骤a-d 步骤e-f 步骤g-i 步骤j-k 步骤l 答辩

2.3 参考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正如前所述,提供准确详尽的参考资料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和理解设计内容至关重要。有了详尽参考资料的查阅,学生对设计内容可做到有理有据、心中有数。为了避免学校图书馆资料短缺和陈旧的弊病,教师及时在网上搜集课程设计所用到的最新的标准和手册(如GB150-2011、HG20592-2009、JB/T4712-2007、TSGR0004-2009、HG/T20580(20581、20582、20583)-2011、GB/T 25198-2010、TCED41002-2000等),将其整理好转给每位学生、并指导其查阅。另外,也将常用的数据(如钢板负偏差、腐蚀裕量、焊接接头系数、容器类别判别表等重要数据)汇编成册,印发给学生,便于其查阅。学生对新标准和新手册的使用和熟悉为其将来工作涉及到真实的工程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实际上很好地促进了课程设计培养目的实现。

2.4 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课程设计时间的大大缩减,极大地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如无老师及时指导,面对所提供的手册学生将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使用,也就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对教师所提供的资料进行逐一了解和查阅。因此,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少走弯路和提高设计质量,从设计开始到结束,教师应尽可能留在教室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订正学生存在的错误。特别是图纸绘制开始时,教师应经常“穿梭”在设计教室,及时发现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以便及时更正。这对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帮助。

2.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保证课程设计质量,提出如下课程设计成绩评价体系,即:

课程设计成绩=平时成绩?5%+说明书成绩?5%+图面成绩?5%+答辩成绩?5%

平时成绩考虑学生的出勤率、提问问题情况和设计态度;说明书成绩考虑计算准确程度、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全面、书写是否清晰流畅;图面成绩考虑图面整洁程度、比例是否合适、绘图是否正确和规范、明细表以及技术特性表填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答辩成绩考虑对所绘图纸和所编写说明书的理解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评价每个学生的设计作品,杜绝抄袭现象、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获。

尽管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与其它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和化工原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区别,如前者设计内容多样,所涉及的内容(如计算参数确定、壁厚确定、材料选择、结构设计、零部件选型、设备成型、技术要求编制等)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严格进行;但同属为工科课程设计,它们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如均会涉及到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问题,它们的设计步骤和评价体系也类似。因此,上述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对其它工科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保证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关工科课程设计也可以沿着设计步骤的精心编排、参考资料的全面收集和提供、细心的指导、错误及时更正和评价体系的合理建立这条思路进行。

3 结束语

毫无疑问,学生规模的扩大、学时的缩减和设计资料的短缺,无疑对课程设计质量造成严重困扰。为了应对课程设计教学条件存在的困难和弊病、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达到课程设计开设的目的,提出上述应对措施,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在说明书结束语里提到“虽然设计时间短暂,但内心充实、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教师,应竭尽所能不让课程设计成为一种摆设,应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领会工程设计的内涵、能有所收获,充满自信地走向工作岗位。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当代工程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成长,这需要相关教师不断地探索、努力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江华生,陈树大.基于CDIO模式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化工时刊,2013,27(3):56-58.

[2]李政辉,李庆生,姚忠.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1):47-49.

[3]董俊华,赵斌,张及瑞.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讨论[J].化工高等教育,2011,(3):17-19.

[4]蔡锐,周剑秋,武文良,等.化工原理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两门课课程设计结合的思考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3):23-25.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 课程设计 选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20-02

The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curriculum design

LIU Yang ZHANG Xiaoy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Course exercise is a process that is finished by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a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theory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which is arranged after the theory teaching.As a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s,engineering economics is very practical.So the course exercise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must has enough representativeness,guidance and integrity to be able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its application and also the ability to comprehend by analogy.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s exercise and summarized problems based on the student’s reflection, this article explains how to choose a good topic of courses exercise.

Keywords: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exercise topic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由建设工程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如何在尽可能小投入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大收益,在技术上可行的情况下选择经济上最合理方案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也即是一门研究如何在工程上实现省钱的科学。所以它在推动国家建设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若能将它的理论完美地契合于生产实际,这势必为我国建设事业的资源投入实现一个良好的配置。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所给定的案例完成特定的财务辅助报表和财务基本报表从而计算出反映项目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的指标,并据此再结合风险分析以评价建设项目是否可行。因为项目评价的本质和方法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此课程设计对将来的实际工作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该课程设计选题的问题上,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使学生能对经济评价有个全方面的掌握。

1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概况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给出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的案例,要求大家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的各种专业知识和与工程有关的基础知识填写各个财务辅助报表和财务基本报表;进行该投资项目全部资金以及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分析,计算包括全部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所得税前(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在内的指标;进行该投资项目全部投资和自有资金投资的清偿能力分析,计算包括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在内的指标;进行该项目的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对项目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并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对项目进行敏感性分析并绘制敏感性分析图。通过上述计算过程和分析过程,评价项目是否在财务上具备可行性。

2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目标

在学习完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们虽然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但是其动手能力仍然离我们期待的相差甚远,他们拥有计算各个指标的能力,进盈亏平衡分析能力,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能力,也能根据计算出的指标分析项目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可是对于具体表格的填写却存在着很大问题,一谈到与表格挂钩的问题思维就产生混乱,甚至在逐年计算利息的基础上又重复地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另外在将各个部分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时,也即将所学过的知识运用于一个整体性很强的案例时,学生们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为了解决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中的问题,我们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一个为期一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一个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一个课程设计我们希望学生们学会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能独立填写各种财务基本报表和辅助报表,计算相关指标,对指标所反映的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进行分析,对项目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综合起来考虑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

3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选题原则

选择与专业有关的经济评价案例。工程经济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各种涉及到大规模投资的建设项目都有进行经济评价的必要,比如电网改造工程经济评价,防洪工程经济评价,水利防洪工程经济评价等等。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所面对的工程项目却大部分是房屋建设项目和公路建设项目,所以我们在选择经济评价案例的时候应该选择评价房屋建设项目和公路建设项目作为案例。面对原理熟悉的项目,同学们不仅能更快找到入手的思路,也能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感悟到更多,使得完成课程设计所取得的收获效果更多。

选择难度适中的经济评价案例。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达到目标的概率很大,那么人们就会很有信心去完成它,并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能力。可是如果人们发现完成目标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他们的信心将受到很大挫败,因而在工作中表现得很消极。[1]另外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只有一周的时间,所以选择的经济评价案例不宜过难。同时课程设计选题也不应该过于简单,太简单往往是由于忽视了实际情况中的很多因素,这样会造成案例的失真,使课程设计与生产实际偏差过大,产生的作用太过微小[2-3]。

计算期不宜过长。工程经济学各种财务报表中每一年数据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只要从第一年开始根据上一年年末数据和本年产生的数据逐年进行计算就能得到计算期内各年数据。所以说增加计算期并不能增加课程设计的难度,可是却极大的增加了设计的繁琐程度。在加大学生们的工作量的同时却没能起到好的锻炼作用,所以案例的计算期不宜过长,可以选取15年以内的一个合理期限。

所选案例应涵盖所有所授知识重点。所选案例应该包括工程经济学在实际工作运用中的常用知识点,通过课程设计的动手操作,学生应该掌握投资估算,总成本估算,折旧摊销计算,利润与利润分配计算,还本付息计算,现金流量计算,相关评价指标计算,不确定分析等多个环节的计算以及作图与说明。

4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具体案例

项目概况:某新建电子配件厂建成后拟生产目前市场上所需的计算机配件,设计生产规模为年产100万件。该项目拟两年建成,第三年投产,当年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0%,第四年达到90%,第五年达到100%。生产期按12年计算,计算期为14年。经估算,该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为5700万元(不含建设期利息),其中:预计形成固定资产4910万元,无形资产490万元,其他资产300万元。该项目的流动资金估算总额为1150万元。建设投资分年使用计划按第一年投入2000万元,第二年投入3700万元;流动资金从投产第一年开始按生产负荷进行安排。该项目的资本金为2110万元,其中用于建设投资1700万元,其余用于流动资金。建设投资缺口部分由中国建设银行贷款解决,年利率为6%;流动资金缺口部分由中国工商银行贷款解决,年利率4%。根据市场分析,预计产品的市场售价(不含税)为80元/件。本产品采用价外计税,增值税税率为17%,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税率分别为7%和3%。该项目正常年份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不含税)为5000万元;据测算,该项目的年工资及福利费估算为150万元;固定资产折旧费按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年限为12年,残值率为5%;无形资产按10年摊销,其他资产按5年摊销;修理费按折旧费的40%计取;年其他费用为320万元;项目在生产经营期间的应计利息全部计入财务费用。建设投资借款在生产经营期按全年计息;流动资金当年借款按全年计息。所得税税率按33%考虑,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的10%计取。设基准收益率为15%;基准投资利润率和资本金净利润率分别为20%和30%;基准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分别为7年和10年;中国建设银行对这类项目所要求的借款偿还期不能超过6年。

设计内容:对该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分析计算基础数据,编制辅助财务报表,编制基本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分别进行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分析,指标包括: 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静态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通过计算产量、生产能力利用率、单位产品售价的盈亏平衡点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分别就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变动(假设变动范围为±10%,变动幅度为5%)时对项目内部收益率的影响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要求找出因素变动的临界值、绘制敏感性分析图等。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全面分析判断该项目的可行性。

设计要求:设计成果要求全部手写,书写工整,图表清晰,格式、装订规范;计算应有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分析评价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按时提交设计结果。

5 结语

该文在结合指导课程设计的实践经验和总结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基础上阐述了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选题的重要性。在考虑课程设计目标的情况我提出了课程设计选题的原则。最后本文对课程设计案例进行了一个举例,以期给读者的实际工作带来一些启发,也方便大家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孟戈.基于激励理论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案例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