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方案》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巩固深化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不过,如何能够让患者对基层医疗增加信心,这对于医院来说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

协作模式

改变就诊模式

在当前的医疗体系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地位不言而喻。无论是基础的HIS等医疗系统,还是预约转诊平台、远程影像会诊、“医联码”等应用,都离不开IT架构的支撑。如今,针对就诊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医疗协作模式开始崭露头角。

“对于‘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思蜀援川’项目无疑是一个有效途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大光华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国恩近日在《协作模式引领医疗卫生体系变革――“思蜀援川”医疗卫生项目效果评估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会上表示,“这一项目提升了医疗的‘可及性’”。

2008年的5・12大地震使我国四川等地区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灾难发生后,思科投入约3.25亿元人民币,与中国有关方面一起启动了“思蜀援川”项目。这一项目从基层医疗的基本点出发,主要包括了协作式医疗技术(包括远程医疗和院内互联)和区域协作医疗网络云技术。

刘国恩认为,“思蜀援川”项目在医疗协作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基于医院内部协作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网络化的应用和符合医学要求的网络设备(包括提高临床效率的解决方案)。

二是基于医院之间协作的解决方案,各远程医疗中心配备了思科网真系统,通过网络相互连接,从而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和远程影像诊断。同,移动医疗车上也配备了思科网真。

三是基于整个区域协作的解决方案,区域协作医疗网络云平台以数据中心作为集散节点,将农村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卫生局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云。

《报告》认为,区域协作医疗网络云有别于传统的医疗服务的提供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它能够在医疗网络的不同层级上使得各医务人员交流互动并实现资源共享。

协作在“思蜀援川”项目中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两辆设施齐全的移动医疗车,其中一辆配备了思科网真系统,用于开展农村地区的心理康复治疗及培训;而另一辆医疗车则配备了各种诊断设施,包括数字X光机、彩色超声和血液生化分析仪。第二辆医疗车主要由汶川县人民医院负责运营,穿梭在汶川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车的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远地区患者也能够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技术。

“医疗体制改革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又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余晖表示,“在技术层面,协作模式能够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更快地实现变革。”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在今年1月召开的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在讲话中表示:“要通过改革和能力建设,在较短间内使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甲’水平,显著降低县级医院的县外转诊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众所周知,将患者留在基层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提升基层的医疗水平。

英国Intertek天祥医学检验所总经理陆培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曾表示,由于医疗资源和信息的不对称,基层医院病人较少,人们更愿意相信大医院。但是,拥有足够医疗水平的医生又很难去到基层服务。“一个医生如果要下基层,必须要在自己本职工作完成且有精力的情况下才能去,甚至还要和自己所在的医院请示、得到审批,所以下基层在现实情况下很难做到。”陆培表示。

以“5・12”地震前的汶川地区为例,当地的医务工作者亟需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医疗服务的质量。然而,除了培训经费有限以外,实际上也很难有办法对分散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医护人员进行全员的、经常性的培训。

《报告》中提到,“思蜀援川”项目的远程医疗技术使得接受培训和为患者提供服务之间不再相互冲突。例如,在地震之前,汶川县的龙溪乡卫生院每年最多只能派出两位医师奔赴乡外接受培训,而远程医疗系统就位之后,卫生院全部6名医师都能定期接受培训。

同,远程医疗网络将汶川的医务工作者与整个四川乃至全国的医学专家都联系了起来。现在,远程医疗网络在汶川的站点平均每月有4.5次被用来进行远程培训。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全面实施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宁强县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

 

近年来,宁强县积极探索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模式,2018年,宁强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前期改革实践经验,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合理规划县域医共体建设,确定由2家县级公立医院牵头与18个镇(办)卫生院组建2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形成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责任、利益、发展、服务、管理共同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四个到位,健全保障体系

(一)坚持高位推动,领导重视到位。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深化医改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作为、具体抓。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医共体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顶层设计,政策配套到位。修订完善《宁强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及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政府主导、卫计局牵头、部门联合、县镇医疗机构实施的工作模式。按照“三不变、六统一、三加强”原则,2家医共体总院牵头分别制定了医共体内人员、财务、绩效考核、药品耗材及设备等管理办法,医共体建设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三)健全工作机制,运行监管到位。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事项,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督导组,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以“服务质量、患者满意、职工认可、费用控制、成本控制”等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将技术带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健康改善等作为重要指标,严格考核奖惩。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成立了“一办两中心”(医共体建设办公室、医保结算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加大对医共体分院人、财、物监管力度,确保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

(四)转变工作职能,职责夯实到位。印发了《县域医疗共同体中县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县卫计局主要负责落实县医改领导小组决策、县域医共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宏观监管医共体;县合疗办由原来的经办向督办转变,重点开展“随机抽查医疗机构、随机抽查参合住院群众”检查,严肃查处新农合违规、违约行为。医共体总院管理职责加强,直接管理医共体分院所有工作,行使医共体内合疗经办权力,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服务理念由以治病为中心向防病为中心转变,形成统筹兼顾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齐头并进发展格局。

二、深化两项改革,提升医共体建设水平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造管理共同体。深入推进医院人事、薪酬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全面落实医共体总院人事自主权。镇(办)卫生院成为医共体总院的分院,分院院长(卫生院院长)由医共体总院任免,鼓励总院科室主任或技术骨干到分院担任主要负责人。医共体成员卫生院的人员统一归医共体总院管理,实行人员统一招录、培养、调配使用,人员双向流动不受限制,总院按照“强基层”的原则自主安排。医务人员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注册后,即可在医共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执业。二是优化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允许医共体的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将收支结余部分的70%用于绩效分配,30%留作卫生事业再发展基金。医共体分院的绩效考核由总院统一进行,薪酬由总院统一分配。总院院长纳入各分院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年终考核为优秀的医共体团队进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扣减当年一定比例的财政经费,并追究总院领导责任,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解聘总院院长职务。三是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医共体分院的财务、财产统一归入医共体总院,分开建账、独立核算;各分院设立备用金,用于日常业务支出,周转使用,大额资金支出按程序报批。

(二)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形成利益共同体。改革医保支付模式,实行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支付方式,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新农合按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10%提取风险基金和按人头提取门诊费用及大病保险基金后,剩余基金按不低于95%进行总额预算,交由医共体包干管理使用;医共体总院负责按现行医保政策对辖区参合群众(除普通门诊大病保险外)医疗费用进行结算报销,支付按规定产生的签约服务费用。合疗基金结余部分80%由医共体总院分院、村卫生室按9:1比例分配,主要用于绩效考核,20%用于医共体事业发展;合理超支部分(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由医共体与合疗经办中心按2:8比例分担;不合理超支由医共体总院承担。

三、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助力医共体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医共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宁强县积极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建设,提高医院收治能力,降低病人外转率;县域2家医共体总院分别与医共体内各分院建成了远程教学、会诊、会议系统,初步建成三、二、一级医院和村卫生室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协作、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服务能力提升、基层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县天津医院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结成互联网+紧密型医联体关系,聘请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担任县天津医院名誉院长,成立北京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专家工作站,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帮扶。建立互联网+医联体服务中心,实现两地医院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在县天津医院建立了患者数据集成共享平台、远程视频会诊平台、远程影像会诊平台、教学系统,通过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可将疑难患者MR、CT、DR影像数据传输至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影像中心,由专家阅片、影像报告,并自动回传县天津医院医生工作站,医师打印报告供临床使用,初步实现了远程学术交流、远程技术讲座、远程现场示教、远程病例讨论、疑难复杂病例远程医疗会诊,真正使“下级检查、上级诊断”变成了现实。

四、弘扬中医国粹,促进医改深入发展

在医共体建设中,加强中医药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与推广,积极发展中药生态种植和健康服务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治未病的作用,满足患者就近诊疗廉价就医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以中医药广泛应用推动医改的深入发展。

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县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复审,并成立了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宁强县分中心,有6个科室为省级重点专科。全县18所镇(办)卫生院均建立了中医馆。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来宁授课,组织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本中医疗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得到普遍应用。积极开展中医学术交流,近3年连续承办了全国针灸康复埋线经验交流会,并在县中医医院设立了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充分依托我县林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银杏、天麻、华细辛等林下中药材生态化种植。2018年11月全国第六届天麻会议在我县召开,2019年4月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在我县召开中药生态农业秦巴论坛暨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并授牌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材生态化种植实验基地。中医科学院适时将在我县设立黄璐琦院士工作站。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老年医疗养老中心,发挥当地243种中药材资源优势,建设中药材资源展示馆、观光园。积极申报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康疗、保健、休闲中心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努力打造以医、养、康、健、游为主线,构建能看、能康复、能养老、能保健、能旅游、能普及中医文化的“医疗+养老”健康养生综合体。

五、实现四个突破,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就医秩序日趋合理,分级诊疗成效初显。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度下“超支不补,结余归己”的结算原则及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使医共体内三级医疗机构产生共同的目标激励及约束,消除以往医共体内部机构间的利益冲突,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医共体总院制定医共体内收治病种和上下转病种,明确功能定位,规范医生行为,提升自身能力,主动减少过度医疗,尽力保证覆盖范围内患者不外流,守住县域医疗大门。同时主动将患者分流到镇村两级,并不断提升两级机构能力,保证基层接得住。建立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确需向上转诊的患者,由总院(县级医院)为其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患者在总院已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分院,由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指导后续诊治工作。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严格外转审批,对不遵守基层首诊、逐级转诊的患者降低医保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最终实现“小病在镇村,大病在县医院,重病转县外”患者合理流动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患者无序就医”向“有序就医”转变的就医新秩序。从今年6-10月医共体运行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县域内住院病人增长4.55%,县域外住院人次下降5.6%,县、镇住院人数占比分别达90.6%、51.2%,分别提高3.5%和15%;药占比下降3.8%。

(二)优势资源合理流转,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按人头总额预付制下县医保经办中心按照医共体各自覆盖人群付费,同时不限制患者就医自由,无形中营造了医共体间、医共体与非医共体机构间的竞争氛围,从而激励县内医疗机构改变其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在医共体内部,通过分配医保基金“蛋糕”,促使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并在内部形成良性资源流动机制,从以往的“要我帮”到“我要帮”,从而使基层分院获得发展,医共体整体实力增强。对医共体分院(镇办卫生院)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医共体总院医师与镇(办)卫生院医师、村医结成“1+1+1”对子,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镇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实时指导。医共体总院通过长期下派专家到分院坐诊、查房带教、举办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分院服务能力;同时,在有条件的分院新开设了皮肤、肛肠、妇儿专科、中医针灸理疗、口腔等专科。分院通过选派人员到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落实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镇办卫生院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采取划片包村等形式,为村医签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培训;2家医共体总院共选派21名骨干医师到分院担任支部书记和业务副院长。今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新增疾病诊疗病种20余个;县医共体总院累计下派常驻专家医生65人次,建立名医工作室3个,指导基层查房260次,开展学术讲座及技术指导150余次,现场培训分院医护人员700余人次,开展远程会诊50余例、远程教学130余次,专家门诊、手术340余人次,组织大型义诊活动10场次。

(三)合理控费效果显著,患者就医负担减轻。按人头总额预付制赋予了医共体自主控费动机,医共体从医保获得的补偿费用由“医院收入”变成“医院成本”,迫使其主动开展精细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从“要我控费”到“我要控费”转变。医院成为“医保基金守门人”,让内行去监管,有的放矢,效果更明显,上下转诊制度、分级诊疗也能得到严格落实,让患者少得病、少得大病、人人健康,实现医、患、医保三方利益和目标趋同;二、三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下沉,一些急、难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级三级医院坐诊专家的有效诊治和基层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及更高的农合报销比例。同时,从“医保”向“健保”转变,从而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提高了医保基金利用率,也保障了基金安全。今年6月份以来,对县内2家和县外3家医疗机构涉及52例参合住院患者违规报销案例进行严厉处罚。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全县有各类注册医疗卫生机构158个,其中有2家二级以上县级综合医院,8个乡镇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为二级医院)和2个分院,1家社区服务中心,10家社会办医院(医院为二级医院)。全县共有村卫生室96所。

二、工作开展情况

2019年,卫健委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按照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围绕保障民生,坚持改革与改善并重,强化大卫生观念,持续推进“健康”建设,着力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着力推动医改综深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目标,持续推进综合医改。综合医改成效明显。两所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收入20357万元,较去年增长11.2%;药品耗材全部实行网上采购,药占比28.9%,控制在30%以内,耗占比下降到23.7%,较去年下降0.14个百分点;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业务收入34.8%,上升0.21百分点;县域内住院率67.4%,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Ⅲ级及以上手术占比49.8%。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组建2个县域医共体,覆盖参合人口35.12万人。对口支援帮扶镇卫生院派驻专家计684人次,对口支援村卫生室“师带徒”540人次,门诊诊疗人次1305人次;双向转诊县内上转2554人次,县内下转112人次,县外转诊3335人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得到提升。全县组建106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共签约11.9万人,签约率30.4%,其中有偿签约49563人,有偿签约率12.6%,重点人群签约72178人,重点人群签约率61.4%。5月19日,在铜闸镇太湖村成功举办了“世界家庭医生日”大型宣传义诊活动启动仪式。

(二)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技能力提升、强化宣传培训等措施,大幅度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建设项目争取力度。争取县中医院中医康复大楼建设工程纳入到中央预算资金投入,项目总投资6700万元,其中预算内投资资金4000万元,近期即将开工建设。积极将县人民医院林头分院建设项目纳入到2020年预算内投资计划,总投资约2200万元。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两所县级公立医院顺利通过省二级等级医院复审。县中医院实施医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长期聘请江苏省人民医院、安医大一附院等专家坐诊,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开展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示范县创建活动。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适应全科医学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县已提前完成2020年每万人2名全科医生的服务指标,并超出0.23个百分点。完成各项培训任务。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人、助理全科医生培训2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人、紧缺性人才培养1人、县级骨干1人。13名镇卫生院院长、26名计划生育转岗人员参加省卫健委举办的全省基层健康促进与教育能力提升培训班。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试点。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分值制定及医疗卫生人员身份识别编码,完成系统升级改造及健康一体机招标采购并投入使用。

(三)着力开展疾病防控。采取多种措施,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县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厕所革命”暨环境卫生整治百日行动,全县医疗机构146个厕所完善了卫生设施,86个厕所完成了升级改造,2个新建镇卫生院公厕建筑主体已完工。开展第31个爱国卫生月集中宣传活动和第10个爱国卫生法制宣传周”集中宣传暨义诊活动。组织县卫健委和农业农村局开展全域村庄“五清一改”工作。加强妇幼保健服务。完成宫颈癌普查6079人,乳腺癌检查1783人,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0.1%,系统管理率85%,孕产妇产后率89.8%,住院分娩率100%,全县剖宫产率31%,辖区内7岁以下保健覆盖24148人,保健覆盖率90%。免费婚前检查人数3029对,婚检率91.9%;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2692对,完成任务的101.4%;完成叶酸发放2374名。加强慢病管理。共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案34万份,建档率为86.95%;分别完成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规范健康管理36335人、42357人、10719人和1533人,传染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达100%。加强职业健康管理。组织开展矿山、冶金、化工行业领域尘毒危害专项治理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职业病监测信息上报282条,完成任务的141%。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2019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启动工作动员会,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活动进学校进村社区活动,全面落实试点工作。

(四)着力开展健康脱贫问题整改。全力抓好中央、省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省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健康脱贫“保、治、防、提”各项措施。完善健康脱贫政策。制定了全县健康脱贫整改和“讲强促”集中行动实施方案和《县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实施细则》,全面实施“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政策;落实“三个一批”工程。大病救治一批,完成大病专项救治839人次,大病救治率100%。慢病签约一批,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签约率85.5%。兜底保障一批,贫困人口的实际补偿比达92.2%,比普通人群提高近42个百分点,降低“因病返贫”风险。

(五)着力提升计生服务水平。通过不断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和提升老龄健康服务,营造健康和谐的人口发展环境。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计生指标达到预期,统计年度末,全县共出生4622人。全县政策符合率为97.14%,政策外多孩出生比例为2.19%,统计准确率100%,综合避孕措施落实率98.54%,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8。推行“一次登记全程服务”,已为3680人发放服务手册,通过一卡通系统为服务对象申请办理生育登记2891人,申请办理生育审批118人。提前打卡发放奖特资金616.6万元,发放特殊困难家庭老年护理补贴、养老保险计生优待和长效节育手术奖励等资金136万元。加强老龄健康服务。深入推进“银龄安康行动”,投入资金20.4万元为5087名五保低保户办理意外保险,全县参保率60.2%。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年新建医养结合单位两家,床位430张,一期工程220张床位年内投入运营。开展首届“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开通了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群优先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依据〔2019〕15号文件要求,对县内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开展摸底登记。推进县级医院、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和母婴室建设。开展流动人口协会工作。“7.11”期间,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等地开展以“送健康、送政策、送温暖”为内容的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活动。我县驻苏州市计生协会被批准为省驻苏州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并予以授牌。

三、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县卫健委将结合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实际,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七个“聚焦”,全力抓细抓实卫生健康和计划生育工作。

(一)围绕一条主线

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抓重点、补短板、建高地、促健康,为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卫生健康保障。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加快各类规划的编制,促进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提前一年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美好城乡规划引导工程”规划编制任务。

(一)区域统筹规划

1、完成东部片区发展规划,重点解决经济开发区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整合、城南工业板块优化、经济开发区扩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与经济开发区关系以及东部片区交通干线网络等问题。

2、会同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县域功能分工(县城、县域门户镇、市级重点镇、沿海区镇一体化镇、重要节点镇等),促进差异发展、特色发展、集约发展。

3、深化研究陆海统筹规划。

(二)控规优化

将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城市设计成果、各类专项成果反馈到老城区、西南工业片区、新区三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强法定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城市设计

1、完成西南工业区城市设计导则,解决县城工业片区城市界面、色彩、风格混乱的问题,提高工业片区城市主干道两侧建设效果。

2、启动如等城市主要河流两侧规划控制和景观设计。

(四)专项规划

1、启动水系专项规划;

2、深化编制城市道路体系和公交、停车等专项规划;

3、在完成通信、电力、污水、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前提下,深化编制管网体系规划。

(五)重点专题板块研究

1、结合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编制沿城市河流建材堆场搬迁及物流布局规划;

2、完成殡葬服务综合区的选址和规划;

3、开展三号街区重点街道重要建筑细化设计、老城区交通水泥厂及周边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等。

二、品质提升,更美、更高。

1、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和“双低效应”的总体要求,强化城市水、绿特色,由围绕“道路”组织城市建设转变为围绕“水绿”组织城市建设。

2、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活配套功能和工业区生产配套功能。按照“分层、多点、适宜规模”的原则,合理布局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功能配套,重点服务好商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客运中心四大中心等城市级配套建设。以40-60公顷为一个基本单元,按照“8+2”(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肉菜市场、环卫、教育、公交停车点、社区服务和一个规模水面、一个规模绿地)要求,落实社区级的基本生活功能配套。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独立划出地块,强制落实商业服务和基本生活配套功能。

3、进一步放开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市场,全面落实重要项目、重点区域建筑设计方案竞选,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

4、开展城市主干道、主河流、主节点和主要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会同住建等部门深化、细化东环(通洋高速接口与长江路段),长江路(东二环至苏223线段)道路景观设计和郊野公园、高尔夫球场改造设计。

5、按照“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要求,优化新开发地段建筑形态,确保梯度和通透。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密度,促进房地产产品多元化。

三、行政效能,更快、更好。

1、进一步转变城乡规划管理职能,从管县城为主向管县域转变,从管项目为主向抓功能、形态、配套转变,从统一管理为主向统分结合转变。

2、完善项目规划方案审查阶段与供电、结构、消防、市政等其它专项审查的衔接,提高方案审批效率。

3、延伸规划信息化管理至各镇区,实现规划审批网上提交和初审。

4、坚决执行落实服务期限承诺制,试行开发项目主要指标核算和日照分析承诺制和中介化。

5、加强各镇区规划报建员队伍建设,加强规划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实现规划把关的前移。

6、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后对各区的规划指导和服务。通过促进规划编制,细化规划管控;通过技术引导,提高规划水平;通过制定各类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通过巡查监督,及时提醒纠正。

7、进一步探索涉海工程规划审批,促进陆海一体化审批机制的建立。

四、服务镇区,更多、更实。

1、牵头做好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修编,推进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部分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协助做好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3、服务好双甸、新店、丰利、曹埠等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店、双甸、袁庄、马塘等镇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4、服务好各镇小城镇建设中八个一(一条示范街、一所公立医院、一个肉菜市场、一个规模小区、一个道路体系、一套环卫系统、一个特色工业园区、一个规模公园)重点项目的选址、改造和提升。

5、对各镇工业园区回头看,按照集约、特色、规模的要求,拓展平台空间。

6、积极探索农民集居点规划,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按照“镇郊型、老点拓展型、生产生活结合型、万亩良田集聚型”,探索农民集居点多模式规划建设,优化各镇集居点布局。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搬迁,重点做好、、、等四个镇美丽村庄试点。

五、批后管理,更紧、更严。

1、进一步强化规划批后管理,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权责明晰,全程监管”的原则,建立日常巡查、节点定验、不定期抽查、重点督察的多层次全过程动态批后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类项目验线阶段、基础主体阶段、规划核实阶段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要求。

2、加强批后管理制度化建设,制定完善《县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规划验线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听证管理办法》等规范文件。

3、完善诚信体系建设,优化对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单位规划诚信评价体系。

六、队伍建设,更精、更强。

1、加强局机关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满足日益深化、细化、优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要求。配合重点镇区做好规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变镇区规划队伍紧缺现状。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近年来,桃源县以“打造现代产业、建设幸福桃源”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上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严把入口,认真抓好项目审批

桃源县紧密围绕加快本县的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环保服务。

一是严格把好项目环保审批关 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五个坚持”和“十个不批”的要求,把好项目审批关口,严禁“三高一低”的建设项目进入我县, 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二是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服务质量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对于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给予全力支持,如桃源县工业集中区、桃源县文化体育中心等建设项目都在我们协助做了大量的工作后,顺利完成了项目审批工作。全年共审批项目107个,其中报告书4个,报告表21个,登记表82个;

三是认真做好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 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工作制度,依据各企业监测数据,结合我县污染控制总量指标,认真核定许可证数据,使企业认识到排污许可证的重要性。全年共发放排污许可证103本;

四是积极开展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工作 制定了验收计划,明确验收时限。对常德市科辉墙材有限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大华机械厂改扩建项目、常德胜利化工有限公司差压余热发电和合成氨系统节能改造等十多个项目的环保验收工作进行了跟踪服务和督查。完成了桃源县恒通纸业有限公司每年12000吨再生纸改扩建工程、桃源县联宏塑电有限公司蓄电池组装生产项目、常德巨龙建材制造有限公司年产10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等30多个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工作。

二、强化落实,加强环境监察执法

一是深入整治重金属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进一步加强了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红十字会医院医疗废物转移联单执行情况的现场检查和指导,对创元铝业固废填埋场的建设进度进行了现场督查,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正待验收。开展了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关闭了桃源县一正科技电源厂和三阳镇劲威电源厂,完成了联宏塑电和欣运蓄电池厂的专项整治工作,并通过验收,建立了危险废物管理台账;

二是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检查,加强水质监测,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饮水安全。通过对沅水断面尧河、新河、水源亭三个断面的定期监测,全年共获得有效数据913个,与2011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三是扎实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成立了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宣传方案,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在全县开展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健全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有效防控环境安全隐患和污染事故的发生。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25人(次),对47家企业进行了104余次现场监察,确保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正常;

四是加强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的规范管理 加强杰新、胜利化工、创元电厂、中材等4家国控企业和县城污水处理厂省控重点污染源现场监察,每月不少于一次。确保在线监控设施运行正常,监控数据畅通、完整、有效;

五是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共处理来信、来电、来访投诉35起,调查处理率达100%,办结率达到96%以上,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答复人大、政协议案提案2份。

六是完善机制扎实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 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的筛选与分解,科学拟定年度削减计划,有效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落实污染物减排各项措施,把减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前,已经完成了中材常德水泥脱硝工程分级燃烧项目的验收;杰新纺织废水深度治理项目已经启动;完成创元发电和县城污水处理厂的减排督查核查工作。同时,县政府将污染减排工作纳入2012年工作主要目标之一,完善对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县直部门目标责任制“污染减排一票否决”考核内容,推行污染减排工作行政问责制。

三、积极探索,有效推进生态创建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 县委、县政府每年将生态县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生态建设工作进行及时部署和调度。2012年完成了5个乡镇、4个村的省级生态乡镇、村的创建工作;4个乡镇、4个村的国家级生态乡镇、村的申报工作;5个乡镇、9个村省级生态乡镇、村的申报工作;8个乡镇和所属73个村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编制了《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后续支持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的验收。桃源县龙潭镇龙潭居委会、龙中居委会和马鬃岭镇刘炎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均已完成建设,通过了县财政评审中心的财政决算评审,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验收申请报告,预计年内可以全部完成项目验收。2012年争取农村环境整治项目4个,专项整治资金370万元;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党的政治建设工作

一是强化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疫情发生后,局班子第一时间落实省州县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医疗废物管理和人口密集区域环境管控工作,党员干部带头做好疫情监察监测、社区卡点值班、高速路口值守等工作,确保24小时在岗,并积极组织为疫情捐款活动。二是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开通局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积极同县内各大媒体对接,实时和向州局报送重点工作动态,目前累计信息70余条;结合“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主题,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印发宣传手册150份;通过秸秆禁烧宣传活动,印发宣传环保袋500个,宣传单2000份,确保全县秸秆禁烧区“零火点”。三是提升干部队伍整体形象。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尤其是疫情期间,所有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在年后召开的全县工作推进会上,我局被评为全县模范单位,两名干部在扫黑除恶和驻村帮扶上受到全县表彰,绩效考核也被评定为一档。

(二)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加强秸秆防控,组织执法人员对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制定《县秸秆焚烧应急预案》,确定11192个包保网格,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在电视台秸秆露天焚烧管控工作的通告,制作宣传条幅200个,宣传单20000张,宣传手兜2000个。向6个乡镇秸秆离田补助资金78万元;按照《落实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初步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与公安交管部门联合开采柴油货车路检工作。二是水污染防治方面:协调住建局、水利局处置应对、水质断面超标问题;推动完成罗子沟镇,镇,镇4个入河排污口整改;开展水功能区溯源工作,完成5个养殖场重点流域劣五类水体专项治理和水质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修改调整“千吨万人”水源区划。三是行政审批方面:年初以来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项目15个、报告书2个,网上备案109个。完成第二阶段排污许可核发工作,完成登记企业211家,发证企业9家。组织全县14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2019年环境统计填报工作。

(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一是推进我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运用。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安全利用工作,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确保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准入、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工作力度,积极谋划工业污染地块土壤污染修复、农用地污染治理项目,建立完善本地生态环保项目库。二是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指导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有效实施,完成农业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计划,开展《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方案)》编制,绘制有关图件等工作。同时编写县“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三是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农村环境现状、问题及整治目标,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统筹谋划全县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省级和中央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整合各部门农村环境整治相关项目,对已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项目村,继续监督项目的运行情况。四是加大问题自查力度。督促各自然保护区开展“绿盾”及“侵占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专项自查,确保各类问题不再反弹。

(四)环境监察执法工作

一是开展各项环保专项执法检查。持续深入推进重点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等专项执法检查,开展污染源达标排放等各项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切实推进各行业领域企业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二是化解环境安全隐患。密切关注不稳定环境安全隐患,抓早抓小,及时查处群众的投诉,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反映的涉及环保的各类民生问题,在矛盾纠纷初始阶段积极主动开展化解工作。三是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开展县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与整治,强化企业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提升环境应急现场处置能力,努力防范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四是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工作。按期完成排污登记,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对排污单位开展日常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五是抓好环保督察整改。扎实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等上级移交问题查处整改、投诉、环境安全和重点时期环境监管等执法检查工作及销号工作,确保问题不反弹。

(五)环境监测工作

一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进行质量管理,按照检验监测机构资质认定的要求,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和维护。定期采取在实际样品监测中加做空白实验、平行双样实验、加标回收实验以及发放标准样品,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定期做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工作,对质量方针和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审核,及时发现不符合项。二是提高监测人员整体素质。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监测人员的学习教育活动,以环保监测工作为主线,积极参加省州组织的技术培训,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三是抓好县域生态考核工作。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对国家县域生态考核工作的具体要求,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2020年度县域生态考核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专项资金安排使用进度。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统筹合理使用,科学有效整合各部门同类型项目,努力推进全县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发展。

(二)强化监察执法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密切关注不稳定环境安全隐患,及时查处群众的投诉,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反映的涉及环保的各类民生问题,在矛盾纠纷初始阶段积极主动开展化解工作。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7篇

一、试点基础

(一)创新现状

l、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9亿元,较“”末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2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分别较“”末增长145%和229%;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0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3亿元,分别较“”末增长78%和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亿元,实现利税6.5亿元,分别较“”末增长56%和27.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9%以上,大额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住房保障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进展。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4元,分别较“”末增长5816元和2548元。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2、产业聚集及创新效应突出。聚集区建设全面推进,凤凰山开发区列入市南部工业区规划,城东工业区纳入全市第二批省级工业聚集区申报计划,着力做大做强建陶业、纺织业和化工业等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政产学研联动创新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企业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R&D经费分别占全县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和R&D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建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创新联动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县政府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全国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天津大学、科技大学、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八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汇集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457项,各行业专家165名。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活动,进一步调动了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在构建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大科技”的格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4、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到年底拥有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县级企业技术中心。政府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定增长,年达到300万元,比2009年增长7%。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近年来共引进高级人才165名,各类技术人才1000多名。

5、创新能力增强与创新效果显著。年以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00多人,高层次人才165人,科技中介组织4家;获市首届科技创新团队1家,获科技部“星火科技二传手”1人。2009年以来取得省、市科技成果4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3项)。获得年度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年度市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

(二)特色优势

1、较大潜力的县域科技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产业特色优势。拥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人才、机构、经费等领先优势推动县域创新快速发展。相继组织实施了一批建陶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使基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得到提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拥有力马、福隆、圣泽、恒力等一批大型建陶企业集团,陶瓷产业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打造了一批建陶产品知名品牌。

2、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县城距省会50公里、首都北京330公里、国际机场60公里、天津港300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京广铁路、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及107国道纵贯南北,连接晋冀鲁的省级郑昔标准化公路横贯东西,境内公路纵横交织,是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薄弱环节

1、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从整体上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业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偏少。

2、政产学研金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地位不强,缺少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对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支撑作用不足。

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对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不到位,对高层科研单位和专家利用不足,上下技术对接效果不明显。

二、试点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实现创新驱动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着力培育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创新资源整合与优化,加大创新能力培育力度,推进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构筑和完善创新体系,努力建成创新特色鲜明、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氛围浓厚的国家创新型县城。

(二)发展目标

1、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创新投入水平。到年,县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2%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3%,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达10%,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达5%。培育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加值占地区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形成由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县域特色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各类产业重点开发、引进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新产品(新技术)分别达到50项、20项、20项和30项。

2、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体系。营造更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使县成为富有创业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到年聚集转化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企业100家,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50件,拥有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达50个。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50家,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3、完善科技人才储备能力。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聚集各类高端人才。到年,吸引聚集国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R&D人员超过0.5万人,科技人才总数超过2万人。

4、建成战略性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建陶业、化工业、纺织业、蔬菜业、苗木业等战略性产业。到年战略性产业实现总产值400亿元,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

5、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优化县城交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到年,全县城乡交通通畅无阻,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6、农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步伐加快。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100项,良种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业科技普及率达85%,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8%。

三、试点工作思路

按照“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重点跨越突破、示范引领带动、全面系统推进”的工作思路,走出一条创新理念先进、创新环境友好、体系机制科学、政策措施完善、优势特色鲜明、创新成效显著的路子。

(一)集聚创新资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求,引导和支持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集聚,促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营造创新环境。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创新的规范性文件以及配套政策和服务措施。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并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出台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推进技术、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

(三)重点跨越突破。探索具有特色的县域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建陶业、化工业、纺织业、蔬菜业、苗木业等战略性产业,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企业以及重点产品等方面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跨越和突破。

(四)示范引领带动。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和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努力探索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创新试验环境和科技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模式,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创新试点。

(五)全面系统推进。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通过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和技术,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逐步向其它传统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企业推进,形成全面系统的创新局面。

四、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

1、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服务中心等各级各类孵化器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发挥建陶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典型带动作用,推进县域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5年内全县建成5家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技术市场建设,5年内,建成2家在市内外有影响的常设技术市场。组建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头企业创新中心,组织建设县域公共科技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咨询等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以科技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专利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和实施的资助力度,努力提升我县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拥有量。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

3、强化企业技术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促进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创办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企业的支持,以创名牌产品、建知名企业为目标,重点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民营科技企业。一是完善建陶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华北建陶生产基地的目标,整体推进建陶产业技术升级。二是以工大干燥设备公司为龙头,加大制造业信息化实施力度,推动制造产业信息化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继续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环境,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协作合作,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四是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项目,在建陶、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培养一批技术高、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开发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以此带动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加强政、产、学、研、金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的创新作用,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建立与国内名校、名所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我县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搭建技术对接平台,积极谋划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拓宽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科技与金融互动合作机制。利用银行贷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把成果转化与金融支持有机结合,把产学研合作链进一步向金融领域延伸。

(二)加强工业技术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建陶产业。以凤凰山开发区为主要抓手,做强做大陶瓷产业,重点建设陶瓷产业基地研发中心、产业核心区和原料生产区等产业聚集区,密切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形成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产业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化整体发展,形成大产业。以现有建陶企业布局为基础,打造凤凰山循环经济园,完成燃气置换,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陶瓷生态产业园区。支持力马、圣泽、福隆、恒盛、莱特、恒泰等优势企业,向高档、品牌、规模化发展,力争5年内陶瓷年产量达到5亿平米,销售收入200亿元,建成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的陶瓷技术及新产品产业基地。

纺织产业。遵循“名牌带动、产业聚集,加快改制、做强做大”的原则,按照“抓龙头、促联合、提高工艺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发展思路,以东城纺织、富鑫纺织、永利纺织为龙头,加快现有织机改造,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精梳精纺,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全县纺织行业升级换代,完善产业链条,使纺纱—浆纱—织布—印染产业在规模上、质量上形成良性循环。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纺织基地。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强化知名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盟,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纺织工艺研发中心,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到年,纺纱规模达到50万锭,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5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化转变步伐。实施农作物良种产业化工程,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新技术,建设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示范区。重点抓好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示范基地。到年,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3次,优良品种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主要农作物常见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应用率达70%以上。全力抓好蔬菜建设,以“园区发展、基地育苗、科技增收、精品蔬菜”为发展思路,扩大种植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努力形成“大产业、大龙头、大基地”的蔬菜产业化新格局。大力宣传“槐河、哨营九州”等蔬菜品牌,到年全县蔬菜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快研制开发设施农业技术、新型农机具。重点引进设施农业新材料、新装备和新的栽培模式,采用高新和先进适用的工业化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到年主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2、抓好优势畜产品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抓好优质畜禽品种的选育,抓好畜禽产品优质加工技术和畜禽主要疫病的诊断和控制技术,构筑与优势区域布局配套的畜牧科技支撑体系,将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到年,全县猪、鸡、奶牛和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96%、80%和77%。建立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应急预案,大牲畜病死率控制在1%以下,猪、羊等家畜病死率控制在5%以下。到年,建成2家畜牧龙头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示范企业行列,提高畜牧业标准化水平。

3、加快农业节水工程计划实施。围绕粮食安全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节水工程实施。到年建设高效节水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

4、抓好林果花卉优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现代化绿色林果产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农产品龙头企业为龙头,以科技能人、科技示范户、乡村拔尖人才等为骨干组建行业协会。到年建成蔬菜、瓜果、粮食、棉花、杂粮、经销等专业协会240家,入社农户达到10000家。

5、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工作。以东富村、西富村为试点,围绕梨枣、黄金梨种植和标准化养殖,通过信息服务、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狠抓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促进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全县的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提供示范。东富村、西富村分别建成黄金梨、梨枣科技示范方,改良品种400亩,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实现早中晚不同品种错季上市。东富村运生标准化养殖场生猪年出栏3000头,产蛋鸡日产蛋2000斤,年创经济效益300万元,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养殖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

6、实施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年内,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受训达50万人次以上。

(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规模与质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力争在全县再建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建陶和纺织两个特色专业。实施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阳光工程”和“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到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次。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到年全县小学100%学校拥有微机室、语音室,人均一台微机。100%的中小学实现“班班通”工程。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卫生工作。加大公共卫生建设力度,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县乡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统一的疫情及突发公共事件报告专线。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全县医疗救治网络。抓好各类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使农民真正受益。

3、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障作用,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节能、节电等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促进建设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继续强化建陶行业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做好天然气在建陶企业的推广应用工作,彻底解决建陶、纺织等行业的烟尘污染问题。

(五)加强新文化工程创新

1、推动创新文化建设,构建活力。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竞争、倡导合作的良好氛围。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加强科技人员、企业家、中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倡协同攻关,鼓励合作创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

2、借力三年上水平,打造魅力。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是“三年上水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三年上水平”的有利时机,把建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观、城市魅力快速彰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县级城市。

3、增强创新文化行动力,建设速度。在完善创新制度基础上,加强行动力建设。倡导“严谨的科学观,果敢的判断力,坚韧的执行力”这一创新行动精神。一是倡导行政管理行动力建设,用服务人代替行政人,改善政策执行中关系人的地位与态度,创造一流的执行力,形成良好的政策和管理环境;二是倡导创新主体行动力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求新、务实的态度进行各项创新活动,建设良好的学术和经营环境;三是倡导社会行动力建设,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既宽松又积极,既鼓励竞争又宽容失败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在科技探索的实践中实现创新文化的全部价值,建设速度。

4、推进信息化应用,形成数字。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弘扬创新精神,监督创新环境,考核创新成果。一是制定信息阳光化规划,确定创新信息阳光化的内容和程度;二是信息平台投资建设,根据现有传播媒体、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资源的技术水平,合理投资,确定信息化硬件配置,保证信息硬件平台的先进性;三是制定信息化制度,包括信息共享、信息公开、信息交流、信息运用等制度,用制度保证信息化运行结果的高质量。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创建数字。

5、挖掘与弘扬燕赵文化传承,再造诚信。挖掘燕赵文化精华,注重燕赵文化与城市创新的融合,以刘秀主题公园为龙头打造汉文化名城。大力弘扬诚信价值观,开展广泛深入的诚信文化宣讲与建设活动,结合实践讨论与树立社会各界诚信行为标准和准则,形成言必信、行必果、坚定勇为、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新精神。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着重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制度。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县长为副组长,由县科技局、财政局、教育局、发改局、人社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试点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全县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事项,组织、督导、协调、考评全县各相关单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负责做好全县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调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线。一是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二是抓好产业承接载体建设。明确各产业集聚区发展重点、方向、功能及承接的具体产业。三是抓好重大项目招商。统筹管理全县重大招商项目,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大力招商,抓好招商项目跟踪服务。

(三)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抓手,激发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四)构建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创新型城市实现程度的测评机制,研究制定《全县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创新型城市建设考核办法》,强化各乡(镇)党委、政府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和目标进行责任分解,列为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政府各部门的任期目标,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对各乡(镇)党委政府,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考核体系。

六、进度安排

(一)启动阶段(年10月—2011年3月)。成立“县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在对全县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特色优势和薄弱环节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县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政策,明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重点任务,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行动计划,分阶段、分层次部署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工作。组织召开全县创建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启动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打好基础。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8篇

一、围绕医改主线,扎实推进各项改革

1、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力度,积极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巩固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按照医改试点要求,稳步推进全县试行基药制度。

2、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认真开展人民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加强以人才、技术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加强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协作,建立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双向转诊制度,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制定实施公立医院区域发展规划,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重点加强薄弱区域、领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公立医院管理服务创新,加强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管。

3、进一步健全新农合制度。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新农合保障水平,全面推行新农合总额控制、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基本诊疗路径试点工作,强化新农合服务监管。

4、深化基层机构综合改革。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巩固完善运行新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制度,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二、稳步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

1、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按照新一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2012年目标任务的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卫生重点项目建设。

2、推进卫生人才科技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全科医师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医学教育,强化教育培训考核。

3、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中医医院科室建设,开展中医医院评审评价。加强农村和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继续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治未病”工作,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4、推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以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为契机,深入推进妇幼安康工程先进县创建活动。落实妇幼保健关键措施和妇幼卫生保障措施,落实出生缺陷防治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5、抓好卫生信息化建设。落实《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功能规范》,建立比较完善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保健、卫生管理、健康档案、基本药物“四网合一”信息化建设。

三、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应急工作

1、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加强急性传染病、重点传染病防控与疫情处置,加强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加强慢性病管理、免疫规划和二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抓好爱国卫生工作。

2、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预测,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抓好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卫生保障工作。

四、强化医疗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

1、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加强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管理,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关键部门规范管理,进一步推进院务公开。

2、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监管体系、信息报送体系、风险监测体系和食品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依法全面履行各项卫生监督执法职责。

五、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