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提出学校教育应该提供给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这已在学界达成共识,从早期奥苏贝尔,到罗杰斯,再到建构主义者,人们对有意义学习观的认识和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其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践行,又产生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教学活动也不断地理性化和科学化[3]。有感于教育质量、学习质量的下降,有意义学习观被迪•芬克的“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在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习经历中,学生会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随之而来的是高度的活力,整个学习过程将带来重要成果。学生不仅会在整个课程里面学得认真,而且在课程结束之际他们还会明显产生某种重大变化———他们将会学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4]5。不同于奥苏贝尔、罗杰斯、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基于对个人产生影响和变化的那种学习,此有意义的学习立足长远,能够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服务,能够让每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生活于社会。而且他还强调一种学习经历,是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一个阶段的经历,这种经历由一个个有意义的学习有机组成。如果说当今高等教育以前的学校教育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向应试教育偏斜,那么高等教育应该是应试教育的终结。作为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关键一站,高等学校应该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这种有意义的学习至少包括六个方面:基础知识、应用、综合、人文、关心、学会学不同于布卢姆认知分类法提出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次的学习,此有意义的学习中的六种学习不是层次性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是互动的,每种学习都和其他各种学习相互联系,任何一种学习的获得都会同时强化获得其他种类的学习。
高校课程设计理论探讨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都会涉及学科知识、课程设计、师生互动、课程管理这四个基本方面。学科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入职的前提条件,高校大部分甚至全部教师都是研究生或更高级的学历,其学科知识相对比较完善;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教学技巧,通过现实学习相对也比较好掌握;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课程管理方式,对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效果来说并不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而课程设计这一方面却很少有大学教师接受过全面的训练,有些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接受过师范培训或参与过有关课程教学设计的培训项目,但大多数教师只是很简单按照教材目录内容罗列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关注的是知识点的组织,很少或者没有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这些知识以及是否会继续主动地学习,这是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学习质量提高的最大瓶颈。我们将从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这一角度出发,探讨高校课程设计的综合理论框架。
(一)初始阶段:设定合理的基础因素基础因素是课程设计的关键因素,其设定将为后面的设计过程奠定重要的基础,它至少包括设计情境因素、学习目标、反馈与评估、教学活动四个方面[4]50-56。1.分析教学活动之始的情境因素一门课程的教学必定面临许多方面的情境因素,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以下6个方面(见表2)当然一门课程涉及的因素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每位课程设计者应该结合自己的课程需要,利用系统的观点,有所侧重地了解面临的情境,并进行细致、深入的收集与分析,为后续设计工作做好基础。2.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基于迪•芬克“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观,课程学习目标必须包括并且超越对基本内容的掌握,至少应该包括前面所谈6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笼统来讲,包括:(1)理解并记住关键的概念、术语等;(2)知道如何应用记住的知识;(3)能将该课程和其他课程联系起来;(4)明白学习该课程相关知识的个人和社会意义;(5)关注该课程并愿意更多地学习相关内容;(6)知道在课程结束后如何继续学习有关内容。结合具体课程,教师们可以用更加具体的语言来明确表述他们的课程学习目标。现阶段许多高校教师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多的是强调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而且就其表述而言这两个方面是不同层次的,第二方面“应用”属于高层次,教学考核中只要能应用就给予较高评价,实际上应用本身则可以分为不同级别,有的是机械应用,有的是片面应用等,能应用也不一定就是教学效果良好的体现。而对于后面4个方面学习目标,许多教师几乎都无涉及,虽然现在学会学习这一方面被教师们所普遍认可,但学会学习和其他5个方面的学习相互联系、互动并进才能获得最终的意义,否则单一强调这一方面,只能是空中楼阁。3.确定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评估方法美国评价学者格兰特•维根斯提出了认证性评估和教育性评估两个概念,迪•芬克对这两类评估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认证性评估是建立在回顾性评估的基础上,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学习内容,只是一种学习结果的记录,对学生如何更好的学习帮助不是很大。而教育性评估涉及前瞻性评估、目标和标准、自我评估和反馈这4个方面:前瞻性评估是指课程结束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真实情景中或教师设计的真实性情景中的运用情况;目标和标准是指明确的学习目的及达到此目标的等级标准;自我评估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以及学生质量等方面分析与评价;反馈是指教师、同学甚至是课程外的人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时,给出的评价意见。迪•芬克对教育性评估这一评估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其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这4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如图1),单独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前瞻性评估在不少教师的课程设计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提到,学习标准的设定相对比较模糊,自我评估涉及的不多,高质量的反馈也较少,这些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4.明确决定学生学习经历质量的教学活动传统“讲解—讨论”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受到了质疑,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因素。区别于单纯接受信息和观点的被动式学习,迪•芬克提出了全面的主动学习观,它包括获取信息和观点、实践和观察的经历、反思三大元素,也可以称为三种学习方式。无论是接受信息和观点,还是经历,都有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在现阶段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人文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两者更多体现为间接层面,学生对原始资料的学习以及在真实情景下的实践或直接的观察相对较少,教师可以多采用直接层面的学习,其影响最为深远,如无法实现,需尽量完善间接层面的学习。反思这一方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较为少见,它包括对学习学科知识的反思以及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两个方面,如让学生描述他们正在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所学知识或学习本身在他们生活的作用、对学习的感受等,反思的过程将会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所获得的新观点或获得经历的意义。为了使课程更加以学习为中心,更加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各项目标,教师应结合课程实际,尽可能采用兼具主动学习三大元素的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活动可根据自身经历和课程情况设计。4个基础因素涉及的内容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一过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反馈与评估被置于教学活动之前,在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反馈和评估都被放在了最后一个阶段,而且不少只是象征性的描述,理论研究认为,先考虑反馈和评估,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更加确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活动;第二,这4个因素中,情境因素是基础,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估三者互为联系、相互支持、互相体现,打破三个联系中的一个,就势必会破坏第二个联系,而如果打破两个联系,那课程将无法继续动作,就不可能成为一门有效的课程。
(二)中期阶段:设计课程学习活动的整体教学计划基础因素的分析、设定只是课程设计的初始阶段,接下来,就需要把这些因素整合,形成整体的教学计划,这个过程包括课程结构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形成整体的教学计划三个步骤。1.设计课程结构迪•芬克主张课程结构的设计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他建议教师从整个学科出发确定重要的概念、问题或者是构成学科内容的话题,设置的话题不宜过于零碎,至少可以有4个,至多最好不要超过7个,而这些话题应该根据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话题到引申话题的顺序,或其他一些可行的排序方式。但这种排序各个话题之间必须是相互关联的,能够让学生随着课程的发展把新的知识、话题或主题与原来所学的整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应付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话题及其顺序设定后,教师要设计好每个话题所占用的课时数,以便按期完成覆盖所有话题的教学任务。2.选择教学策略不同于具体教学活动所使用的教学技巧,教学策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迪•芬克那里,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外活动也同样被包纳进去,他提出了图2这一基本模板:按照前面分析主动学习模式涉及到的信息和观点、经历、反思3个基本元素,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可以从这3个方面的任何一点出发,实现三者全面互动。例如“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策略是从“信息和观点”展开教学,以问题的学习是从“经历”展开教学,“加速学习”则是从“反思”展开教学。当然教学策略模式远不止这3个,许多模式教师也都知道,但大多数教师不是把它们当作教学策略,而只是当作教学技巧作为独立的活动穿插于预先设定的、基本不变的课程结构中,这必然达不到最佳学习效果。3.形成整体的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确定后,就需要把它们整合到整体的教学活动计划之中,图3是整合的一个基本模式:有了总体教学计划后,教师可以为整个学期安排具体每一周的活动时间表,这个时间表可以预留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便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适度调整。
(三)最后阶段: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整体的教学计划设计完成以后,课程设计已基本到位,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教师可以进一步完成下面几方面工作:建立公平又有教育效能的评分体系,这个评分体系中的评分项目应该多元化,并尽可能充分全面地反映既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而各指标的比重应该反映它在整个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重新审查已制定好的课程设计,提前发现实施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保障课程顺利开展;制定能让学生了解有关课程信息的课程大纲,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并能积极参与;计划对课程和教学的评估,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评价、学生对教学评价、同事或教学顾问对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并为这些方面做一个周密的计划;其他教师认为可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的其他方面。
结语
关键词:绿色教育理念;机械专业课程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绿色教育理念的提出
在2001年11月23日“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新理念。他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科学与人文各有其独特作用,不可以分割或对立。科学精神是立世之基,科学知识是生产力之源,科学思想是正确思维的基础,科学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前提;人文则关系着民族存亡、国家强大、社会进退,以及个人思维智慧、人品高低、言行文野和事业成败。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则保证科学方向的正确。“科学人文,交融生‘绿’。二者的交融可以生成正确的追求目标、优秀的思维品质以及良好的同外界的关系。”
二、绿色课程设计
绿色意味着活力,意味着气息的清新、机体的舒展和灵性的激发。“绿色教育”不同于以往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其精髓是“人类智力的开发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在绿色教育理念下衍生出的“绿色课程设计”,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
三、构建绿色课程设计
【课题】苹果手机逆向设计。
【对象】高职三年级学生。
布置任务后,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题需要学生具备的初步能力为:(1)能熟练运用AutoCad进
行平面和三维造型。(2)了解常用的一些三维造型软件。(3)能熟练运用图纸表达机件外形。(4)能够使用常见的一些测绘仪器对简单机件进行测绘。
【学习心理分析】部分学生刚开始时兴趣高涨,自信满满,但是经过讨论和初步尝试后,发现完成有困难,但是依然有决心和恒心把作业完成。
【性格特点分析】很大一部分学生,恒心、毅力、意志力都不强,并且做事态度马虎、思维不够严谨缜密。少部分学生,虽然都具备,但是还需要持续加强。
【知识背景分析】大部分学生通过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AutoCad等相关课程的考核,但综合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能力还欠缺。
【教学设计】本次课题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评审阶段。准备阶段激发学生兴趣、好胜心,通过对设计背景的调研发现设计意义,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
(一)准备阶段
1.以苹果手机三维造型为题,说明该课题的意义。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苹果公司的背景、苹果手机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团队以及其创造出的有形和无形价值,培养学生热爱设计的情感和建立设计理想。
3.提供设计参考书籍。(AutoCad二维、三维造型实例、《机械制图》、机械测绘类书籍、其他三维造型软件类书籍)
4.针对常用测绘仪器的正确使用,课后提供场所,组织学生多次反复练习,提升测绘能力。
(二)设计阶段
1.对苹果手机进行测量,取得外形数据。教师对测量过程全程监督和指导,同时对测量数据进行检查,完成后进行下一步操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于手机曲面数据测量,由教师完成。
2.初定苹果手机零件图表达方案。教师全程监督、指导,审核通过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3.初定苹果手机装配图表达方案。监督、指导、审核后,进行CAD绘图。
4.组织学生讨论苹果手机三维造型方案绘图思路。
5.完成课题说明书。
(三)评审阶段
细化作业要求,确定评分标准,对上交作业进行评分,进行经验总结、优秀作品展览。对于课程成绩评价标准,不仅该看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和态度,更要让学生和原来相比,是否有进步,进步有多大,不抹杀任何一个可发展人的信心。对于能力强的,也不一味地说好,而忽视了指出他不足之处的机会。评价不该是呆板的评分细则,而应该是明确又中肯的建议,使每个人都会有收获,在唇齿之间留有余味,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石。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与人文交融之“绿”,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职业教育背景下的绿色设计,不局限于时间与空间,更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也不局限于专业知识,更注重激感、生成态度和价值观,与国家科学发展观相统一,为我国输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达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绿无处不在,绿无时不在。只有有了绿色的教育生态,才有小树苗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歆.浅谈绿色教育理念下的绿色课堂..
[2]孙淑平,李文.深入理解“绿色教育”内涵推进“绿色”课堂改进行动.
1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与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掌握知识&-4。迄今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这些学校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存在的问题与课程建设思想
微电子技术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将数以亿计的晶体管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支柱,是21世纪发展最活跃和技术增长最快的高新科技,其产业已超过汽车工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微电子工艺课程主要介绍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流程,平面工艺中各种工艺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主要特点。其课程建设思想是使学生对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及原理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概念,掌握当前微电子芯片制作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检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7]。
但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主要有如下几点:(1)教材陈旧,没有较适合的双语教材,难以适应跨国际的微电子制造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2)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在教学时间短、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3)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内容较少,与迅速发展的工业实际脱节;(4)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不利于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发挥“5)实践教学环境较差,由于微电子工艺设备十分昂贵,有待加强高校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的建设;(6)教评形式单一,忽略了实践教学与考核,致使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来应付考试。
3微电子工艺的课程建设
3.1教材选取及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教材选用经历了《芯片制造一半导体工艺制程实用教程》、《现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到目前的首选教材: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中,美国MichaelQiurk和JulianSerda著《半导体制造技术》韩郑生的中文翻译本。该书不仅详细介绍芯片制造中的每一关键工艺,而且介绍了支持这些工艺的设备以及每一道工艺的质量检测和故障排除;并吸收了当今最新技术资料,如用于亚0.25pm工艺的最新技术:化学机械抛光、浅槽隔离以及双大马士革等工艺;内容丰富、全面、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思考习题量大,并附有大量的结构示意图、设备图和SEM图片,学生很容易理解,最主要的相对前两本教材,它更加突出实际工艺,弱化了较抽象的原理。
教学内容上采取调整部分章节,突出教学重点,并适当增减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半导体芯片制造的工艺和基本原理,并具有一定的工艺设计和分析能力,课程仅32学时,而教材分20章,600页,所以教师需要精选课堂授课内容。从衬底制备、薄膜淀积、掺杂技术到图形加工光刻技术以及布线与组装,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要突出重点:薄膜淀积(氧化、蒸发、溅射、MOCVD和外延等),光刻与刻蚀技术、掺杂技术,需章节调整系统整合;对非关键工艺的5~8章(介绍半导体制造中的化学药品、污染及缺陷等内容)只作为学生课后自学阅读。第2章的半导体材料特性已在“固体物理”课程中详细介绍,第3章的器件技术已在‘‘半导体物理“晶体管原理”课程中介绍,第20章装配与封装会在“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课程中介绍,故无需重复讲解。将第9章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概况放在后面串通整过工艺讲解,即通过联系单项工艺流程,具体分析讲解典型的CMOS芯片制造工艺流程,如由n-MOS和p-MOS两个晶体管构成的CMOS反相器,这样能够加深对离子注入、化学气相淀积、光刻关键技术、集成电路的隔离技术以及VLSI的接触与互连技术等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微电子工艺技术的发展迅速,因此需要随时跟踪微电子工艺的发展动态、技术前沿以及遇到的挑战。特征尺寸为45nm的集成电路已批量生产,高K介质/金属栅层叠结构、应变硅技术已采用。而现有的集成电路工艺教材很少能涉及到这些新技术,为了防止知识陈旧,应多关注集成电路工艺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已经投入批量生产的工艺技术,及时将目前主流的工艺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1)开发多媒体工艺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动画、声音、图形、图像、文字、视频等进行合理的处理,利用大量二维和三维的多媒体图片、视频来展示和讲解复杂的工艺构造过程。开发图文声像并茂的微电子工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给学生以直观、清楚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微电子工艺综合共享实验平台建设,集成电路的制造设备价格昂贵,环境条件要求苛刻,运转与维护费用很大,国内仅部分高校拥有集成电路工艺试验线或部分实验分析设备。按照有偿服务或互惠互利原则共享设备仪器资源,创建各院校之间和与企业之间的“微电子工艺综合共享实验平台”可极大的提高集成电路工艺及其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即解决了一些院校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也部分补偿了大型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维护费用问题。其综合共享实验平台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MOCVD沉积技术、分子束外延、RF射频磁控溅射、XPS、XRD及AFM分析测试、光刻、离子注入等涉及投资巨大的仪器设备实验项目。
(3)拓展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走进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探索利用企业先进的工艺线资源进行工艺实验教学与参观实习6-9]。参观实习能够使学生对集成电路的生产场地,超净环境要求具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对单晶硅制造流程、芯片制造工艺过程以及芯片的测试和封装的了解也更加系统和全面。同时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部分生产环节,亲身感受实际工艺生产过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也利于企业选拔优秀学生。
(4)工艺视频与工艺实验辅助教学,由于微电子工艺内容与生产密切结合,不能单靠抽象的书本知识教学,对于学生无法了解到的一些工艺实验与设备,可通过录像教学来补充。本学院购置了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的集成电路工艺设备录像与多媒体教学系统,结合国外英文原版的工艺流程视频,通过工艺视频把实际工艺流程、设备和设备操作等形象地展示在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了氧化、扩散和离子注入三项工艺设备操作模拟,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对所学的基本工艺进行简单的模拟。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开设半导体平面工艺实验,主要包括以:氧化、光刻、扩散、蒸铝、反刻、划片、装架、烧结、封装。实验以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3.3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是对其具体学习成果的度量,也是检验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为了更科学合理的考核学生,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更加注重过程参与的考试评价体系,降低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最大限度避免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和学生创新思维被抑制、高分低能现象产生。这种多元化、过程性的成绩评定方法,强调知识的积累与构建过程,消除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弊病。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但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即包括了作业与考勤,还包括综合性实验成绩、设计仿真、国外工艺视频翻译、专题小论文和专题PPT论坛团队成绩等。同时在期末考题中增加openanswerquestion型、工艺过程设计型题目110-11。
4结语
本文作者:黄东升工作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2000年,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品德教育的11项原则”作为评定优质品德教育的依据:(1)品德教育使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成为优良品德的基础;(2)必须对品德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考虑在内;(3)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来促进学生在各个阶段生活中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的形成;(4)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爱的社区;(5)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6)有效品德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7)品德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8)学校全体员工必须是有学识的、有道德的公众,他们有责任从事品德教育,努力奉行指导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9)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学校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10)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全面参与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11)评价品德教育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的认可程度[4]。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的马文•博克维茨教授也在最近的研究中归纳出了有效品德教育的要素:(1)学生得到了尊重和关怀的对待;(2)学校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3)有自律与发挥影响力的机会;(4)提供反思、争论与合作的机会;(5)学校有明确的品德教育的目标和标准;(6)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7)提供实施道德行动的机会;(8)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有一个支持达到品德教育标准的大环境[5]。可见,他们都强调了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因此,课程理念应该围绕优质、高效的特征来设计。课程设计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首要步骤,如果仍存在随性而为或仅凭经验法则,实际已经显示了失败的端倪。课程设计理念是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没有理念的实践是盲目的,而失去理念的理论则是虚幻的。相关调查表明,很多老师存在“反思”的迷失,诸多教育政策的推动也多半忽略“理念”而仅就“技术层面”进行宣导,因而容易导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产生偏差的遗憾。所以,要推动品德教育,应该先掌握课程设计理念的精准性、针对性、实用性与可行性,而且,课程设计理念是动态的、生活的、多元的以及创造的基础平台,只有奠基于此平台的品德教育才能彰显其深度与广度。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可分为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三个面向,共计九个理念。
1.品德教育的课程观(1)理念一: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可以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等类型组成,增强其多方面的教育目标。正式课程着重于认知层面,可以单独设置课程,以利于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完整的品德教育;非正式课程侧重行动层面,多半运用于社团活动、周会或自治活动,与学生生活结合或进行随机教育;潜在课程则较重情感层面,包括学校环境的软硬件布置、校园气氛与文化的营造,以及师生关系等均可产生品德教育的正负面效用。所以,品德教育可以由不同课程类型组成,达到强化其各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当然,针对学校的特性与实际需要,也可有不同的着重点,将品德教育在学校中准确定位。(2)理念二: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整合统一,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使学生知善、乐善、行善,进而形成完整人格。在认知层面,可以依据知识、理解、应用,进而达到分析、综合、评价等步骤,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力;在情感层面,也有意识、珍惜、热爱、反省等依序提升等不同重点;在行动层面,则可使学生经由体验、意志、实践,以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品德。(3)理念三: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考虑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以建立多元且具有效能的教育历程与成果。背景因素包括学校环境、社区特点、学生差异;输入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过程因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历程性的测量等;输出因素包括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教师表现、学校整体表现以及学校与社区关系。只有兼顾多重因素的课程设计,才能发展出具有特色、符合实际需要而且具有效能的品德教育。2.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学校观(1)理念四: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须让其具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并引发其内在动机以达到自治自律。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由论辩、价值澄清、角色扮演、戏剧、阅读、合作学习、服务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进而由外在动力引发其内在动机,由他律进而自律。(2)理念五: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将教师视为帮助学生探寻与充实生命意义的领航者,而且教师所应关切的是学生的内在善价值,而非外在成就。所以,教师是以尊重、关怀来启发并引导各具特性的学生,教师也是主动、积极地将知识转化的品德课程领导者,教师更是提供学生品德教育身教的行动典范。(3)理念六: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将学校定位为资源整合与发展平台,进而连结学校、家长与社区,以营造学校———社区本位的品德教育特色。学校作为品德教育的社群,学校中所有成员都是社群中的一分子,一则彼此相互影响,二则每一分子都有责任与义务参与社群中的事务;另外家长与社区也是品德教育的支援与伙伴,以达到发挥家长、学校与社区相辅相成的效果。3.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社会观(1)理念七: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切勿流于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对诸多视为理所当然价值的超越与反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单一价值灌输,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社会控制心态,其包括性别、种族、宗教、阶级、物种等,都有可能蕴含某种意识形态(包括偏见或刻板印象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时时透过反省、批判,以超越并消解意识形态。(2)理念八: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奠基于社会多元价值,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价值及规范共识。这个理念强调品德教育就消极面而言,必须免除各种意识形态的主宰与灌输;就积极面而言,则是建立多元价值观与容忍异见的精神。然而多元与容忍并不表示价值中立或缺乏立场,品德教育也是着重价值的引导与规范的建立,唯此价值与规范是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共识,以彰显生命的共通性与卓越性。(3)理念九: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同时激发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并兼顾正义与关怀的和谐。正义取向是强调公平、权利、理性等原则,而关怀则强调弱势优先、补偿、责任与感性。然而正义与关怀并非冲突或矛盾的概念,而是不同取向的发声,更是相辅相成的互补概念,即由兼顾正义与关怀以营造真正和谐的品德理想境界。4.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检验准则依据前述的品德教育设计理念的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此罗列教育工作者在规划品德教育时的自我检验准则。
(1)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定位清楚吗?是属于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还是潜在课程?还是兼而有之?(2)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兼顾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3)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考虑周全吗?是否纳入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的考量?(4)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吗?还是只为了应付政策或者教学的绩效?(5)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对于教师有明确的定位吗?有让教师从中反省与修正的机会吗?(6)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有将校园纳入考量吗?学校整体气氛对于品德教育是正向还是负向?我能善用资源并改善阻力吗?(7)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能免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吗?我是否时时思考自己背后所隐藏的或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8)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开放与容纳多元价值的吗?其是否可以由沟通以达到暂时性的共识,而非既定与单一的价值观?(9)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展现了正义与关怀之声吗?其凸显了品德教育的涵义与价值吗?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特点为何?与其他的课程有何不同与关联?
针对当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其不足,并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并付诸实践。《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模式的改革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机械类学生机构选型、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OBE;工程教育;《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为了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由专门的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实施专门性认证,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行业提出的基本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合格性评价[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3]。我国若要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组织,就必须基于OBE理念,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认证体制。《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构成原理、设计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紧随《机械原理》课程之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机械原理》课程的延伸[4]。基于OBE工程教育认证的12条毕业能力要求及课程规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需培养的主要能力包括:1)掌握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问题(毕业要求1);2)具有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3)具有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复杂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毕业要求3)。本文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能力的上述四条要求,结合近年实践经验,阐述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模式,并为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
《机械原理》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现有机构的学习,包括构型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习;其二是针对具体任务,利用所学机构学知识,设计传动方案。前者称为分析,后者称为型综合,《机械原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型综合的高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正是锻炼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遗憾的是,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体现不出OBE所要求的设计系统的能力,复杂机械系统更无从谈起,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而不限制其思维,并且课程设计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题目不宜太深太复杂,其原则为:题目具有综合性,以运动方案设计为主;题目要覆盖《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题目应结合生产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所熟悉的;题目的设计结果应包括两到三种基本机构,也允许选用其他常用机构或组合机构;题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设计题目确定后,需对已选题目提出三种运动方案,并经反复论证,确定一种最佳运动方案进行设计和分析。这种自由选题的模式可大大提高同学的兴趣。设计方案由学生独立提出,经独立地分析、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以发挥其主观性、创造力,使学生受到一次真实的设计训练,进而提升其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此外,改革后的课程设计,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共同讨论、研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使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作用。这也符合OBE培养大纲中工程毕业生个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方案确定之后,其相关运动参数也随之给定,每个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利用图解法和解析法对所选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力进行分析,并绘制机构运动线图和作误差分析,最后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设计仅能算一次作业,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学生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任务,但却调动不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对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缺乏深刻理解,谈不上对学生的毕业能力的培养。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考虑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间较短,教师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需提前做出安排,如现代工具的使用、软件的学习、各种方法的比较、综合性作业安排等。任务的不确定性导致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需要根据所选择任务,基于所学的机构学知识,甚至查阅相关文献去设计解决方案,当多个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必然会深入了解每个所设计的传动方案,最终方案确定后,需对其进行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因有了方案设计的深刻理解,设计的目的已非常清楚,在相应分析时,对方法的选择和掌握自然水到渠成,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明确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不至感觉学无所用。
三、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
在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中,第二条毕业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5]。传统课程设计整个传动方案为教师所指定,分析方法固定,无需学生深入了解,只需按部就班完成画图和分析即可,可见,传统课程设计在第二条毕业能力要求上基本没起到培养作用。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从设计任务到设计方案的确定,均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传动方案,并需要通过多方案的比较而得出可行方案。在方案确定后,详细设计传动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任务确定各参数,最后对机构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为了更真实地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和正确性,要求学生对所设计的传动方案进行全部或者部分的搭接实验,通过搭接实物并测量参数,再与理论分析数据进行对比,找出误差存在原因,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评估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合理地对各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及持续改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课程设计所培养能力相对应,《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分为四部分:选题成绩、平时成绩、设计成绩及答辩成绩。各部分成绩分值及考核依据如下。选题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能力。每个团队均需通过PPT形式,结合参考文献查阅或调研情况,对自己团队的设计任务进行说明,根据所定任务设计两到三种机械传动方案,每个方案中必须包含两至三种典型传动机构,并且必须包含四杆以上连杆机构。根据传动方案是否合理、考虑是否周全、有无创新点、是否实用进行综合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依据设计阶段的出勤情况和态度评定,这是设计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初步对毕业要求9中个人与团队能力的培养。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评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根据所选择分析方法、数据分析的正确性、模型建立、运动仿真、简图绘制等进行评价。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0%,各组将集中设计阶段的工作及成果以PPT形式作汇报,主要介绍组员分工及完成情况,组员自评分,搭接视频等,并回答提问,据此评判答辩成绩。通过此类考核方式,对毕业生的能力9(个人与团队)和10(沟通,包括撰写报告和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也起到初步培养的效果。此外,上述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投入提出很高要求。例如: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血研究繁琐的教学目标分解和教学方法选择,要求其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广博的基础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案及其特点要有充分认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比较后,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案。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发现根据OBE教学理念改革后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学生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OBE工程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无论是在设计内容,还是在设计方法和评估方式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持续改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应的毕业能力,实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的目标。
作者:曾达幸 李飞 侯雨雷 宜亚丽 郑立娟 张芳芳 单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工程教育认证一点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 数学 课程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各个层面不断地积极深入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新课程的革新内容中明确指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站在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理念对立面,新型的教育观念给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也需要随之更新改变,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努力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同时也是充分实现教学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的个人价值。
1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过程中,小学数学在课程设计方面暴露了不少的问题。首先,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小学数学的教师们在设计课程时依旧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单纯的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追求以及主动学习性。在新课程的标准中重点强调了数学教学的过程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其次,教学形式模式化,缺乏创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抛弃以往的陈旧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教师教学的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勇于打破陈规,积极设置阶梯问题,结合时事实例,逐步启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最后,盲目追求课堂趣味性,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课程往往存在枯燥的问题,教师只是讲解课本的理论知识,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直到新课程中提出趣味课堂,部分教师就一改以往,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用来设置玩游戏,盲目追求课堂趣味性。正是由于这部分教师由于对趣味课堂理念理解不到位,致使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成绩没有得到提高,造成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游戏是浪费时间的做法。
2 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效率的措施
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提出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效率的几点思考,具体表现为:
2.1 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潜在动力,在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时,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创设数学教学环境时,教师要合理运用情景教学、问题引导教学等多模式的交叉配合使用,结合小学生童心未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数字时可以运用在学生中流行的动画人物的个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教学,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可以给学生颁发一些人物卡片,激发兴趣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除此以外,教师应该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适时鼓励学生积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功能。
2.2 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程理念中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未知的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教师首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形式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逐渐向学生渗透与教材相关的数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并理解数学思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容易被得到,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利,让一些枯燥、难懂的内容用形象的动画、图片和声音展示出来。例如,立体几何知识的讲解,集合思想的渗透,类比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还能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3 增加实践环节,体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知识理论性不强,更多关注的是小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其课程设计应该以增加小学生体验的实践环节,这可以为小学生将实践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提供了一座“桥梁”,既能锻炼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简单表达,又能让他们在获得一种积极体验的基础上明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倍”这个概念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小木棒,让学生自己先动手顺次摆出一个、两个甚至多个简单的小房子,最后,提示学生观察多个小房子与一个小房子所使用木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种情景学习,让小学生能够自己收集问题、提出问题,最终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课程效率,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掌握信息技术,将数学思想充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求教师们积极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锦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设计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2(08).
[2] 林春华.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J].数理化学习,2011(09).
[3] 苏庆军.遵循课程要求,创新小学数学课程设计[J].青海教育,2012(04).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工作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除了要挖掘并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灵感和兴趣,还要将广告学专业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结合起来,将培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1]。
一、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缺乏理性。毋庸置疑,广告行业的欣欣向荣和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前者的繁荣促进了后者的发展,后者的进步推动了前者的壮大,但是随着广告学专业发展的热潮随之而来,人们丧失了在广告行业本该理性的预期和评价。高校对于广告学专业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快速膨胀,从而忽视了必要的师资力量的配备和理论研究,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对于人才的质量却难以保障。同时,高校培养广告学人才的理念也受到了当今社会观点的一些误导,认为学生只要懂电脑知识、拥有一点创意思想即可,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高校会发现广告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远比人们所想的要复杂很多。
(二)教学理念和方法缺乏创新。任何的事物都不是静止的,它们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的,对于广告学专业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依旧如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创新。然而,当前广告学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太过陈旧,缺乏必要的创新,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学生上课依旧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授课内容没有联系实际生活,主要是围绕着课本展开,与社会需求脱节[2]。其次,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所联系的,广告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再者,在目前的教学中,广告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强调的重点是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
(三)教师缺乏实际的广告设计经验。我国的广告设计学兴起得比较晚,高校的很多广告专业的教师都是纯艺术出身,他们也许拥有非常高的审美品味和艺术功底,但是,绝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实际的广告设计的经验,在教学工作的进行中,他们对于广告运作的解释显得苍白,缺乏说服力,他们没有具体的操作经验,自然也缺乏专业性的对于广告市场的商业解读。由此,高校培养出的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会翩跹于美的意境的塑造而忽视了对受众心理和广告需求的研究,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广告学专业课程设计环节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思路。一切人才的培养都是为了与社会进步同步,广告学也如此。要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对多元化视角下的符号的感受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受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广告设计中去。
(二)课堂模式要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式。传统的课堂长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短于学生的参与,长此以往,学生难免感到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无法调动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将原本的被动灌输改为学生的互动参与。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对学生的欣赏能力加以引导,通过平面、二维、三维图形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混维空间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新。让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可以自由的展开灵感的翅膀尽情翱翔。
(三)调整教学安排。传统的广告学课程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的确对学生创作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严谨性都有所提高,但是,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新的时期,广告学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度。
作者:张琳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1教材内容实际工程案例较少
现有的大部分《建筑工程概预算》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工程计算规则、费用组成的讲解,有的教材中加入了相应的作业练习,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学生所学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这样根本完成不了实际工程图的预算。
1.2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教学,这样学生对于定额的应用、工程量的计算(特别是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很难深刻理解。由于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工程中使用的定额,很难理解定额的相关知识,对于定额更不知道如何套用。工程量计算部分,对于部分构建学生根本不理解概念,工程量计算规则就更难理解。
1.3教学与实践环节相对独立
建筑工程定额与概预算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理论课时全部讲授完毕后,学期期末前两周时间,这样使得学生一下子面对一个大的综合设计题目会感觉入手困难。因此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的另外一个环节就是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手算消耗大量的时间,效率较低,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有理论部分的教学,没有涉及相关造价软件应用的教学内容,这也是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2CDIO的基本理念在“建筑工程定额与概预算”课程中的体现
2.1选用了符合CDIO教育理念的教材
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较为全面,包括了定额原理、建筑安装工程量计算原理与方法(定额规则和清单规则)、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设计概算。理论知识讲解较为详细,且教材中提供了种类较多的定额表,对于定额的理解提供了较为实用的资料。最重要的是在此教材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并且附有详细的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的资料。教材本身体现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培养模式。
2.2《陕西省建筑装饰消耗量定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陕西省建筑装饰消耗量定额》,这使学生学会更好地理解定额、使用定额,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实践较好地结合。
2.3课程学习的同时进行课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个实际案例的课程设计,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原理的同时完成对应的课程设计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基本步骤,避免学生面对一个大的综合设计题目无从下手的困难,并且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工程概预算中的基本规则。
2.4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例如在多媒体中插入了图集03G101的相关配筋图,那么学生对于具体构建(例如梁、柱)钢筋工程量的计算理解就会更加透彻。
2.5加入了造价软件的教学环节
建筑工程造价软件在实际工程概预算中应用越来越多,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学生必须要掌握造价软件的操作,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实际工程,才能体现CDIO的教育理念。在软件教学中,学生可以把课程设计应用软件再完成一次,这样就更好地把手算与电算相结合,并且通过对比分析手算与电算的结果,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概预算的相关计算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