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1.1 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5年12月铜梁县有3所县级接产医院,1所生殖中心,1所私立接产医院,10个中心卫生院,23个乡镇卫生院,5年活产总数21349人,孕产妇死亡总数20例,死亡率平均为93.68/10万。年龄21~41岁,平均31岁。胎次:第一胎1例,占5%;第二胎4例,占20%;第三胎6例,占30%;第四胎7例。占35%;第五胎1例,占5%;第七胎1例,占5%。以第四胎为最多。其他依次为第三胎、第二胎,3胎以上者15例,占75%。职业分布:农村19例,占95%,小学教师1例,占5%。文化程度:文盲2例,占10%;小学文化9例,占45%;初中7例,占35%;高中2例,占10%。2001~2005年死亡率分别为:48.88/10万、95.97/10万、50.89/10万、189.26/10万、81.10/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不稳定趋势。

1.2 孕产妇死亡原因:产前检查情况:8例从未做过产前检查,占40%;8例产前检查次数不够,占40%;4例达到孕产妇系统管理,占20%。分娩地点:3例在家中分娩,占15%;外地分娩5例,占25%;乡镇卫生院分娩11例,占55%;县级医院分娩1例,占5%;离县城20公里以上7例,占35%。死亡时间:产前死亡7例。占35%;产时死亡2例,占10%;产后(或入院后)12小时内死亡5例,占25%;产后12小时后死亡4例,占20%。死亡地点:死于急诊室7例,占35%;死于转院途中5例,占25%;死于家中3例,占15%;死于待产室1例,占5%;死于产房1例,占5%;死于病房中3例。占15%。其中高危妊娠15例,占75%,15例高危妊娠中。当地妇幼保健医生未发现有10例,已发现但未及时转诊转院10例。

2 讨论

2.1 死亡原因分析

2.1.1 我县孕产妇死亡的第一原因是产科出血和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在20例死亡的孕产妇中,产科出血和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各占5例,死亡率分别占25%,除3例因癌症、羊水栓塞等原因不可避免死亡外,其余均可避免,其中有11例在乡镇卫生院分娩,基层医院存在设备条件受限,未能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协助诊断,对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不能正确进行诊断和处理,加上基层医院医疗技术低下,经验不足,治疗不恰当。转院不及时,失去了抢救机会造成死亡。

2.1.2 个人原因:产妇个人及家属知识贫乏,自我保健意识差,未能及时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发现异常,当生命出现危险时,自己及家属不知道怎样求救。本组20例死亡的孕产妇中有8例未做产前检查,8例产前检查次数不够,能达到系统管理的只有4例,占20%。因死亡的孕妇文化程度较低,不易接受新知识。加上年龄偏大,多胎妊娠分娩,妊娠并发症机率增加,大多为计划外妊娠躲产,不敢在当地医院接受保健和分娩,以致在外地医院和家中分娩,也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

2.2 采取措施

2.2.1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正确诊断和处理高危妊娠:各级产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诊断和处理产科疑难危重病人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孕产妇的安危,特别是对容易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几种产科疾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1)积极防治产后出血。本组产后出血仍然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共5例,其中子宫收缩乏力3例,胎盘粘连1例,软产道撕伤1例,均因抢救不及时,最终出现DIE造成死亡。所以对基层产后出血急诊急救知识要进行强化培训,要针对出血的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及防治感染。另外认真做好产前、产时和产后3个环节的预防,也可大幅度减少孕产妇的死亡。(2)积极防治妊娠合并内科疾病。本组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也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共5例,其中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肾功衰、癫痫各1例。均因孕期未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未纳入高危妊娠管理,在妊娠末期和分娩期病情加重造成死亡。因此,对基层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要进行强化培训,对基层因条件限制不能诊断和处理的疾病要及时转诊转院。

2.2.2 建立高危妊娠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高危妊娠的管理是整个孕产期保健的重点,从高危孕妇的初筛、复查、登记管理、监护处理以及各级医疗保健部门的职责、任务都要有明确的制度和要求。对高危孕妇要进行专案管理,相应增加检查次数,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尽早采取措施,指导高危孕妇到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分娩,防止高危因素影响母子安全。并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转诊制度和有效的孕产妇转诊网络。

2.2.3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围生期保健知识:死亡的20例产妇中,有16例均未达到孕产妇系统管理,其中有8例从未接受过产前检查,他们孕产期保健知识贫乏,以致出现严重的内科疾病未治疗,出现产后大出血不及时向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呼救,发生了产褥中暑和产褥感染以为是感冒,在乡村医生处治疗,以致延误了病情,发生产妇死亡。因此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定期在电视台、社区开办健康教育讲座,在保健机构开办孕前学习班和孕妇学校,在街头开展义诊义检,发放宣传资料。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01~2011年凡在我市居住的所有妇女从妊娠开始到产后42天死于各种死因(除意外死亡)的均为监测对象,包括计划外的孕产妇。

监测方法:通过全市三级保健网及各助产机构监测员上报孕产妇死亡病例,市妇幼保健所对每例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现场调查并填写死亡报告卡,每年由市围产保健协作组对死亡病例逐例评审,明确死因及死亡影响因素,严格资料核实和质量控制。

结 果

2001~2011年本溪市孕产妇死亡情况,见表1。

2001~2011年本溪市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见图2。

孕产妇死亡原因:在28例孕产妇死亡中,直接产科原因造成死亡19例(67.86%);间接产科原因造成死亡11例(39.26%)。死亡顺位前5位依次为羊水栓塞7例(25.00%),妊高征5例(17.86%),肺栓塞3例(10.71%),产科出血3例(10.71%),宫外孕2例(7.14%)。

2001~2011年死亡孕产妇孕期保健情况,见表2。

评审结果:在28例孕产妇死亡中,属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16例(46.29%),属不可以避免死亡10例(35.71%)。

讨 论

孕产妇死亡率:2001~2006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到2006~2011年后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呈持平阶段,以此说明,在我市目前的社会、经济以及卫生发展的状况下,必须寻找妇幼保健新的突破点,才能够实现孕产妇死亡率的继续下降。

孕产妇死因分析:羊水栓塞、妊高征、产科出血居前3位,仍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死因。这与对高危孕妇的筛查水平、高危孕妇的转诊、急救及产科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重视产科羊水栓塞、产科出血,提高产科质量的同时,应进一步做好围产保健工作,加强高危妊娠的筛查和分级管理,提高产科人员对内科疾病的诊治水平,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必要措施[2]。

孕产妇接受保健服务分析:除2例宫外孕外,在26例孕产妇死亡中,产前检查5次及以上13例(50.00%),1~4次8例(30.77%),未行产前检查5例(19.23%)。因此,抓好围产期保健管理和加强孕期教育,对控制孕产妇死亡会起到积极作用。

从评审结果分析,可以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18例(64.29%),这说明我市要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还有很大的潜力。

干预措施:①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强化产时保健,支持和保护自然分娩,减少产程中不必要的干预措施,确保安全分娩;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防止出现医源性羊水栓塞及肺栓塞,使广大孕产妇能够平等享有安全、有效、规范、便捷的孕产期保健服务。②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和助产人员技能培训,严格执行技术服务规范和标准;推广新知识、新技术,全面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内科、外科相关学科学习,提高对疾病的早期识别能力,提高综合救治能,提高抢救水平及应急能力。③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保健意识:利用广播、电视、孕妇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孕前期、孕期、产期、产褥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孕产妇及家庭成员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出现异常时及时就诊,而不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④高危妊娠识别和规范管理:注重高危妊娠的筛查和管理,提高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防治质量,落实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提高高危孕产妇筛查面积和筛查水平,是今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危药品;PDCA循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141-03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realization of high-risk drug safety management by PDCA cycle in our hospital

LIANG Xueyin WEI Li LUO Hongy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lan-do-check-action (PDCA) cycle in hospital high-risk drugs management. Methods 32 ward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6 wards in each group, the high-risk drugs of two groups were managed by the routine management and PDCA cycle management respectively. The safety management scores of high-risk drug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 kinds of management methods were compared by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The ward, high-risk drug list, standardized processes, personnel management, specialized register, storage area,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regular check, valid management, adverse event reports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were higher than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risk management PDCA cycle of drug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ines managemen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risks of accidents.

[Key words] High-risk drug; PDCA cycle; Safety management

高危药品的概念由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于1995首次正式提出,即由于错误使用而有很大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危险的药物[2]。虽然错误使用这些药物不会比其他药物常见,但其后果却严重得多。ISMP于2000年提出了5类高危药品后,又于2003年12月公布了包含19个类别及14种药品的高危药品信息。2008年,ISMP又公布了最新的高危药品种类,包括静脉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静脉用镇静药及麻醉剂、吗啡类镇痛药、神经肌肉阻断药、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静脉用抗凝药、溶栓药、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静脉用和口服化疗药、静脉用造影剂等19类高危药品及胰岛素制剂、缩宫素注射液、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等13种高危药品[3]。高危药品在临床使用中具有高风险,使用不当会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伤害,意识到要降低此类风险,并且在严重后果发生前采取行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开展治疗行为的前提,世界卫生组织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高危药品管理作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我国许多医疗机构只是注重对品、及毒性药品的管理,而对高危药品应用中存在的高风险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策划-实施-检查(PDCA)循环起源于美国工程师、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提出的PDS(plan,do,see)雏形,后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Deming)改进并运用于质量管理的过程,故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①P(plan)策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②D(do)实施,就是具体运作,实施计划中的内容;③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明确效果,找出问题;④A(action)改进,即总结成功经验、制订相应标准,并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应用PDCA循环的科学管理方法,能促使医院的高危药品管理工作由原来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有效提升医院安全合理用药的整体水平,实现医疗质量及安全的持续改进[1]。为此本研究将采用PDCA循环干预高危药品管理,旨在提高药品管理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32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6个病区对高危药品按照常规管理,另一组16个病区对高危药品采用PDCA循环管理。

1.1 常规管理

2013年1~12月我院对高危药品实施常规性管理,即按照以往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1.2 PDCA循环管理

2013年1~12月我院对高危药物采用PDCA循环进行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P制订医院高危药品目录和管理制度;完善医院信息系统(HIS),对高危药品采取警示措施;建立HIS药师工作站。

1.2.2 D①针对高危药品建立医、药、护三位一体管理组织;制订医院高危药品目录清单,管理原则及标准化操作规程。②医务部组织医务人员进行高危药品知识及技能培训;药学部负责相关资料整理和宣传。③药学部与信息科联合开发软件,完善HIS。逐步实现对每一种高危药品采取警示提醒,如药品过敏核查、剂量过高、溶媒使用、妊娠用药、根据患者肝肾功能使用合适剂量等;信息科提供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支持;药学部利用国家药典、药品说明书及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和标准治疗方案等提供相关药品信息;图书情报人员提供相关文献检索。④系统建模,建立HIS药师工作站。模块包括静脉药物配置审核与反馈、血药浓度监测查询、异常处方通报、药物咨询系统回复、药品不良反应通报与回复等。

1.2.3 C①医务部督促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落实和监督。②建立药品安全管理考核机制,将高危药品管理纳入医疗质量考核;由药学部、医疗质量安全部等检查和落实;将高危药品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由药学部、护理部等检查和落实。③由药学部起草HIS中高危药品的警示措施,提请临床科室会稿,与医护达成共识后提交药事委员会,经过充分论证后在HIS中运行。

1.2.4 A①对高危药品管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临床。②每月总结高危药品管理和使用情况,在医疗质量报告中向全院通报,要求整改。③药学部、护理部等对改进效果进行不定期的再抽查。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效果好的经验提炼为标准,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循环,从而健全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和给药操作程序,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对高危药品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完善HIS中高危药品的警示措施,方便临床操作;不断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减少用药差错的产生。

1.3 评价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病区高危药品管理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高危药品目录、标准化流程、专人管理、专册登记、专区存放、专用标识、定量管理、定期查对、有效期管理、不良事件报告等项目。由管理小组成员进行调查评分,每个项目分值为0~10分,0~4分为差,5~7分为合格,8~9分为良好,10分为优秀,分值越高,管理质量越理想。管理总评分=各条目分值相加/总项目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常规管理相比,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病区,高危药品目录、标准化流程、专人管理、专册登记、专区存放、专用标识、定量管理、定期查对、有效期管理、不良事件报告各项评分及药品管理总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高危药品管理制度,中国医院协会在2007~2013年的患者安全目标中均提出“提高用药安全”的要求,还指出“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志”。2009年原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建设与管理指南》和《医院药事管理检查标准》中更明确提出了医疗机构要加强高危药品管理的要求。

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贯穿于诊疗全过程,包括医师开具处方、录入电脑;药品的贮存和摆放;药师调剂、交付药品;护理人员给药等[4]。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高危药品差错的发生,如自动药品分发机、计算机辅助医嘱系统、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规程、使用标准的治疗方案、临床药师的参与等[5]。2010年,我院已经基本实现电子处方,通过对药品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频率等重要选项值进行限制,还特别为高危药品设置了提示信息,有效提高了处方的安全性,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探索,如屏障技术[6]、SHELL模式[7]等。而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一种标准化和程序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整改转移到事前防范。PDCA循环要求全员参与,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些问题,完成一定安全目标,使质量水平不断提高[8-9]。

本研究把PDCA循环应用到医院的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把医院的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各临床科室的管理计划、实施、检查、修订就是一个个小的PDCA循环,各小循环不断转动上一级循环,大环带小环、小环保大环,不断总结经验,把效果好的提炼为标准,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循环;并且与医院的HIS相结合,对每一种高危药品采取警示措施,以及建立HIS药师工作站,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用药体系,把高危药品引起的用药差错风险降到最低,不断提高医院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水平[9-10]。

通过对实施PDCA循环前后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效果进行对比,显示出本研究对提升医院药物治疗安全水平,促进医院临床药学发展,提高医务人员对高危药品危险性的认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能够真正实现用药风险的最小化,减少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汪连香,杨春丽,彭小兰,等.PDCA循环在病区药品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131-132.

[2]Patient SA. High-alert medications and patient safety [J]. 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1,3(4):339-340.

[3]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 ISMP's list of high-alert medications [EB/OL]. http:///Tools/highalertmed ications.2008-11-12.

[4]Shlom EA,May SK. Managing high-risk medications:implementing medication management standard 7.10 [J]. Hosp Pharm,2006,41(5):470-476.

[5]IOM(Institute of Medicine). Preventing medication errors:quality chasm series [M]. 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7.

[6]戴慧珊,施雁,龚美芳.屏障技术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9,23(9):2423-2424.

[7]贺尔.应用SHELL模式加强住院药房高危药品的管理[J].海峡药学,2011,23(9):239.

[8]徐新,王钦,胡汉祥,等.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降低医院药品报损率[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318-320.

[9]张吉菲,朱江,顾晓玲,等.加强住院药房药品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179-180.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按照洛阳市卫生局转发《河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助产技术服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院组织了助产技术专项检查,现将自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切实加强此项的领导和组织工作。2013年计划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会12次,现已开展新生儿复苏、产后出血、孕产妇救助、母乳喂养等相关业务培训9次。增强了医务人员知识掌握能力和操作能力,对违反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严重危害妇女儿童健康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建立完善了孕产妇急救、高危妊娠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成立了妇产科急救专家组,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始终坚持整治与规范相结合的原则,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组织整改,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水平。

    二、我院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5人。其中计划生育人员5名,助产技术2名。自查中未发现超出考核项目内容开展相应技术服务行为。

    三、统一使用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相关医学文书表、卡、册,管理规范。加强了《出生医学证明》和《新生儿出生医学记录》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定期对《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情况进行督查,经检查无违规签证情况,应控制错证率。

    四、我院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加大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专项治理力度,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服务行为。多次召开B超室、妇产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全体人员会议,并在B超室、妇产科门诊、人流室、产房、手术室等相关工作场所,设置“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警示标志,营造开展“两非”专项治理工作的浓厚氛围。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按湖北省孕产妇死亡卡片内容,我们要求全市各乡镇医疗保健单位发现后及时上报,各例死亡病例均经市妇幼保健院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填写“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整理评审。笔者择取其中因产科出血致死的16例进行浅析,试图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结 果

全市12年活产总数129357例,孕产妇死亡38例。孕产妇死亡率29.37/10万(不包括意外及计划生育手术死亡),其中产科出血死亡16例,占死亡孕产妇的42.11%。

一般情况:①16例中职业均为农民,年龄19~39岁,20~29岁10例(62.5%)。文盲3例,小学文化程度的6例,初中文化程度的7例。家庭经济收入偏低,人均月收入300元10例,250~100元6例。16例中胎次大于2次的8例(50%)。②分娩地点及方式:在家中分娩6例(37.5%),乡镇卫生院分娩7例(43.75%),在市级医院分娩1例(6.25%),除2例前置胎盘未分娩外。③死亡地点:死于市级卫生医院4例(25%);死于乡镇卫生院8例(50.0%);死于家中1例(6.25%);死于转诊途中3例(18.75%)。④接受保健措施情况:孕期做产前检查≥5次1例(6.25%);做过4次产前检查3例(18.75%);做过2~3次检查4例(25%);从未做产前检查的8例(50%)。⑤死亡时间:16例出血死亡中,死于孕期2例(12.5%);余14例均死于产后24小时内(87.5%)。

出血原因构成及顺位:16例死亡病例中,胎盘残留(包括滞留2例)8例(50%),居第1位。宫缩乏力和前置胎盘各3例,各(18.75%),居第2位。其余为子宫破裂和软产道损伤各1例,均6.25%。在16例死亡病例中,由于医务人员素质原因导致死亡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例子宫破裂是由于催产素应用不当造成的,医务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产前检查或检查粗心大意造成,其中胎盘残留8例,软产前损伤的1例,完全可以避免,这些教训是深刻的。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1.1药学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药学知识已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背景下的护理工作需要。当前新药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品种不断增加,用药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对药代动力学、配伍、高危药品及超说明书药品的管理、用药的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较难掌握。

1.2药学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药学服务是门新兴学科,反映了现代医药学服务模式和健康的新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是时代赋予药师的使命,同时药学技术进步和药师职责拓展的结果。临床护理参与药学服务,可提高解答患者有关用药的疑问,普及用药常识,缩短护士与病人之间的距离,使护士、药师成为病人安全用药的良师益友,建立医师、护理、药学等多部门联动长效机制,提高医院整体优质护理服务的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3加强护士对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

护士对一些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可以给予在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适症状给予了安抚,同时上报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注射用硝普钠时,常用剂量成人3μg•kg-1,小儿1.4μg•kg-1,如静滴10μg/(kg•min),10min后效果不佳者,考虑加药、停药、换药;使用本品时应监测血压;本品对光敏感,应新鲜配制,配制方法:30mg溶解于5mL5%葡萄糖注射液中,再稀释至250~1000mL;应特别缓慢静推,否则容易导致患者血压急速下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为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适反应,护士第一时间会发现,通知医生及时得到处置。

2优质护理工作与临床药学服务联合开展的主要内容

2.1药师与护士有效沟通,促进用药合理性

2.1.1患者状态的问题:护士是最清楚的,对于特殊使用要求的药品,能否使用,药师和护士沟通后,护士对使用这类药做到心中有数,如缩宫素注射液,应严格掌握剂量及滴速,根据宫缩和胎心情况及时调整滴速,以免产生子宫强有性收缩,严格掌握禁忌症,凡产道异常、胎位不正、头盆不称、前置胎盘、多胎妊娠,3次以上妊娠的经产妇及有剖宫产史者均属禁忌。

2.1.2药品使用过程的问题: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如①配制药物时间过早,配制好的药物若放置时间长,易造成污染及药效下降,如青霉素类配制后放置30s后就会出现变色现象。②使用不恰当的溶媒,例如:注射用青霉素钠在中性溶液(pH6~7)中稳定,在碱性或酸性溶液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分解,使药效降低,且致敏物质也增加,推荐首选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但临床常用5%葡萄糖注射液。③药物配伍不当,例如:氟罗沙星注射液用0.9%氯化钠及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或在5%葡萄糖液中在掺加氯化钾等液体时会出现白色结晶。④同袋输液中加入药品品种过多:多种药物被混合在一起会引起液体渗透压的改变,也更容易产生配伍禁忌。同时,各种药物同袋输注,保证不了每种药物规定的给药速度。⑤药物不良反应积极观察,早期处理,护士在给患者用药时,要注意观察和询问家长,了解患者有过无不适的反应等。

2.2完善合理用药信息管理

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需要有效的信息沟通,要求药物使用中涉及药物信息要随时可获得。根据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建立住院及门诊药师工作站,在医院电脑HIS系统嵌入合理用药监测软件系统,比如在医师开具“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时,合理用药软件就会给予提示:本品雾化吸入用药无证据支持,根据药品说明书宜静脉给药。可以方便快捷地辅助医生、药师、护师审核医嘱,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自动提示药物过敏实验、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和妊娠禁忌、中成药的证候禁忌等警示信息;在HIS系统中添加医嘱审核系统,审核医嘱信息的适宜性(包括药物、用法、用量以及给药途径的正确性)及用药的合理性(禁忌证、重复用药、潜在的过敏反应)等内容,在遇到不合理用药或超剂量用药时能给出提示,防止调配错误医嘱,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2.3强化专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

2.3.1设立专科专职发药护士:对处方及给药流程更加熟悉,在发药前有能力对所发的药物进行再次核查,避免出现用药差错,提高用药安全。发药做到服药到口,设立口服药专用车,并将车按照服药时间划分区域:餐前用药,餐中用药,餐后用药,3个区固定位置,保证了正确指导患者服药。

2.3.2不在位患者用药管理:病区内患者因做检查或外出不在位时,本科严格执行不在位患者不放药,将药品放到不在位患者药品存放区,并与发药护士进行交班,患者回来及时补发,以免漏服。

2.3.3加强患者用药教育及指导:应强调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的责任,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教育患者了解药物的用法、时间、疗程、保存方法、用对不良反应的措施及疗效监测方法、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以预防用药差错的发生。

2.3.4出院患者用药管理:对于出院带药患者护士要根据医嘱给予发放药品,介绍用药方法,并发给患者一份出院用药指导单,其内容包括药物用法、剂量、疗程、保存方法,应对不良反应措施,并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用药情况,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从而强化患者用药安全。

2.3.5防范用药差错事故,保证用药安全:要防范用药差错事故,保证用药安全,就必须要重视病区备用药品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的药品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是每位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例如:氯化钠注射液和氯化钾注射液外包装相似药物相邻摆放;维生素类、噻嗪类、喹诺酮类等要避光储存;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及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等要求冰箱储存(2℃~8℃),避光,避免冷冻等。只有做好药品管理安全,才能使患者用药放心。

2.4加强护士参与病房高危药品的管理

2.4.1对高危药品进行审核,包括摆放、储存条件、配置顺序、用法用量及配伍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2.4.2结合本院具体情况确定本院的高危药品目录,并细化品种,同时配合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在计算机系统中设置高危药品电子警示标志嵌入电子处方、医嘱处理模块、处方配置模块,提醒医护人员正在使用高危药品,设置预防高危药品差错事故拦截,系统中医生使用高危药品时均有醒目的标图,若使用超剂量则提示医嘱生成无效,建立差错识别、报告、调查、处理和分析总结程序。

2.4.3涉及高危药品使用的患者,一定要将相关注意事项交待清楚,对地高辛片、50%葡萄糖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华法林钠片、注射用环磷酰胺、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胰岛素类等高危药品应对患者进行特别交待,包括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2.4.4加强高危药品的宣传学习:邀请临床药师定期举行高危药品使用管理的知识讲座,掌握最新的高危药品的信息,宣传高危药品的合理应用、药物误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5规范药品说明书用药

超出药品说明书用药在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其主要集中在儿科、妇科等。如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黄体酮注射液用于肾绞痛、二甲双胍片用于脂肪肝等。表现为超适应证用药、改变给药途径、改变规定用量、超低年龄给药等。为改变这种情况,医师在开具处方前应对说明书作深入、细致、透彻地了解,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进行规范治疗,规避用药风险。尤其在输液治疗中不得随意改变溶媒或添加其他药物,确保治疗行为的安全。护士在药师审核处方后,还要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对超出药品说明书的用药应谨慎行事,分析判断医生用药是否合理,把好合理用药关。

2.6加强护士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在临床工作中的护士包括实习生,进修生,低年资护士,为了保证人人掌握,就有需要提高整体素质与能力,从而达到较高的团队执行力。定期进行专科用药知识培训,提高护士药理知识,将专科用药的药理知识以授课形式进行培训,培训结束进行理论考核,采用定期抽查与随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2.7重视自制护理用药安全手册的作用

《护理用药安全手册》的制作与临床应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了用药知识指引,使护士熟悉药品各项管理制度,掌握药品存放、高危药品、专科用药的药理作用、用途、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及高危药品外渗后的紧急处理等,区分多品多规及外貌相似的药物,增加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临床工作,护士不仅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也是用药前后的监护人,护士在临床合理用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关。做好三查七对及用药监护,确保用药的有效和安全。

3结论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要点,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我局目标管理责任制中,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偏高的工作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定期、不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遇到问题随时整改。为切实解决好人口性别比例偏高问题,全面开展监督检查,坚决打击“两非”行为。

二、加强宣传,深入开展优生优育促进工程

我区通过强化对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四大链条的管理,使全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为零。全区城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宣传,加强与街道计生人员沟通,及时掌握孕妇信息,实行“健康护照一卡通”,开展全人口生殖健康社区(村)行活动(含流动人口),实施各项免费技术服务。全区孕妇建册2879人,建册率达99.48%;筛查高危孕妇710人,管理率达100%;全区孕产妇共免费检查856人次,检查率达98.82%;全区母婴产后访视人数2870,访视率达99.31%;认真开展18—21周孕妇的产前筛查工作,全区筛查5609人,其中高风险441人,并及时得到干预;按省市文件规定和救助政策的要求,全区农村孕产妇救助151人,救助金额45300元。同时,对全区7所监测医院的出生缺陷儿进行监测质控。全区监测并填报围产儿数季报表14399人份,出生缺陷儿登记卡370人份,医院出生缺陷发生率25.69。

三、建章建制,保证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平衡

我区按《市降消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制定了《医疗助产机构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责任制度》等三个管理制度,并把这些管理制度经统一印制彩喷后下发给各单位进行上墙,广泛宣传。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计划生育相关制度,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非凡是从事B超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严格守法的自觉性。各相关单位实行B超型号及具体操作人员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引产报批和登记制度,每季度同时向辖区卫生行政和人口计生部门分别报送一次手术名单。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工作,下发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规范及管理细则。全年办理《出生医学证明》1224人,按档案管理要求进行资料整理,并归档。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1.1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医疗操作常规操作。

1.2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下,经验不足,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对病人的病情认识不足,病情变化未引起重视,病历记录不及时,书写不规范。

1.3科室主任要求不严格,法律法规、业务培训不到位等因素造成了严重后果,从而影响了医院及科室,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目前影响妇产科医疗安全的因素

2.1医务人员的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感,而发生医疗纠纷。

2.2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低下,经验不足或技术能力不高而对患者安全造成威胁。

2.3用药不当,药物配合不当,孕期用药,缩宫素的应用不当。

2.4产科的工作性质:产科是一个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随时随地接诊患者的科室,而分娩时的顺产和难产是互相转化的,分娩风险往往发生于瞬间,如:羊水栓塞、产后出血、DIC等,这就要求要有一支专业水平高、应急能力强的医疗队伍,才能使分娩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5组织管理:科室管理缺陷,如:思想工作薄弱,医疗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技术培训欠缺,设备管理不善等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安全。

2.6妇产:异位妊娠近年来明显上升,恶性肿瘤手术的范围等。

3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十二项核心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医患沟通,严格执行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尊重患者权利,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法律法规,这是防范医疗纠纷的主要保障。

3.1医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1)业务素质。较好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文书记录能力,病人的病情分析,综合处治,产科合并症的诊治,难产接生,新生儿及孕产妇抢救,文字记录要遵循有关规范,做到记录正确、及时、客观、全面,数字精确,对医患有分歧的处治以及异常情况,要做详实、正确的记录。(2)心理素质。医务人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沉着冷静采取措施,处在产痛中的产妇多烦躁,甚至情绪失控,我们切忌烦躁,要以积极的心理状态,稳重的举止,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适时进行产程健康教育。论文百事通

(3)法制观念。应具备一定法律常识,强化学习《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妇幼卫生工作条例》等。(4)人文素养。医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知识,了解风俗文化,尊重主妇及家属的个人信仰,以利于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

3.2加强产科医疗安全管理措施,分析产科医疗安全的影响因素随着孕产妇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治疗期望的增高,医务人员要正确认识产科医疗安全管理的误区和盲点,落实全程质量、管理制度,为孕产妇提供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3.3重视知识更新的医疗队伍建设在高新技术时代,医院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理念、全面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全的心理及身体素质的队伍。鉴于产科工作性质和特点,每位成员应有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孕产妇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同时要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公共关系的理论和技巧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以周到、热情、高效的服务,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新晨

3.4强化病历质量管理,病历书写规范病历作为医疗事件完整的综合记录,病人病情发生、发展、治疗,反映出临床医师医疗,学识和医疗技术水平,是对职业医师实际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医疗纠纷重要的法律依据。

3.5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学习,提高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在产妇入院后,缩宫素的应用等。

3.6保持环境、设备安全,严防产妇、人流后患者滑倒,产房配齐相应设备,以保证母婴安全,急救药、器械专人管理。

3.7加强孕前咨询和产前检查工作,并增强孕妇保健意识,加强孕前咨询,重视一系列产前检查。有些高危因素孕前就存在,如营养不良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得到及时纠正,孕产程将更加安全。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孕前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计划的控制,加大改善妊娠结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产科医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