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1.单位简介

上海特威电子有限公司是由美国min公司和上海宝山熊田时装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公司成立于1994年10月,注册地址在宝山区月罗路310号,厂房面积2000m²,注册资金180万美元。

公司目前有两大类产品:硅单晶片和光无源器件。

公司在1994年成立以来的主要产品是硅单晶片。硅单晶片的生产流水线是公司技术人员在公司成立之处自行研究设计的,其中关键设备如研磨机等均从美国进口。2000年开始开发光无源器件等新产品,目前已开发成功光连接器及其系列产品,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2.单位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公司在册职工人数43,其中科技人员10人,管理人员8人。由于公司规模较小,所以部门分化不是十分细致,大致分为:管理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其中,管理部门起到了总揽全局,制定决策的作用;人事部门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及文秘、后勤工作;财务部门负责对公司的资金进行管理;销售部门负责原料及成品的采购和销售。公司的运作流程主要是来料加工-销售,所以除了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他大部分是供销员。

3.工作描述

我在该公司实习期间,被安排在人事部,从事文秘助理。具体的工作有:整理人事档案、整理公司合同、翻译资料、传真文件、复印 文件、下定货单、发Email等等。我还参与了一次公司的招聘活动,主要负责对应征者的简历进行整理、分类,通知应征者面试时间以及面试时的接待工作。

㈡本论

有学者论断,企业兴衰,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便是管理对生产力作用的一个侧面的描绘。管理可以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管理是科学发达,是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可以归结为主要由于管理落后。任何体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运转;任何机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实现。所谓事在人为,即成也管理,败也管理。可就在我暑期实习的一个多月里,有三名员工提出了辞职,占总人数的7%,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公司内部信息的流失,同时会对在职职工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公司在招聘、培训新员工时又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从各个方面来看,对公司都是一种损失。

企业的人才跳槽、辞退(炒犹鱼)、高薪招聘、高待遇(如股票期权、奖励)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有的企业可能因为艺术地使用了好办法、恰当地使用了合适的人才,而较好地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但更多的企业却常常因为没有处理好人才管理工作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作为一个期望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企业来讲,宜如何处理好人才管理工作呢?我认为关键是要辩证认识与处理好人才的“留”与“流”。

1. 提高企业高层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资金、资源、技术造成的劣势,2. 通过适当的管理都可以转化,3. 并且能摆脱劣势,4. 重组优势。

没有适当的管理,任何优势都很容易丧失,很容易转化为劣势。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同样的技术装备,不同的管理,显现出不同的研究成果、不同的科技水平、不同的生产力。科学研究纳入管理才能进行,技术开发通过管理方可实现。科学技术只有经过管理的作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包涵管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有些学者把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增长归功于管理科学的成熟和发展。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总负责人莱伯博士说:“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是科学的组织管理。”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是人的行为。管理是科学技术因素中活跃的因素。只有把人管理好了,留住有用的人才,并管理好人才,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源,才能让人才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5.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

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新的企业管理制度编制过程实际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以及规范性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等因素较其他企业成功,而且是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优化过程中,循环性升级式地提高规范性管理制度的实施质量,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换句话讲:在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或在某一段时间成功的企业,其内部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的总合一定也是具有较强的优势;企业间如在某一方面存在差距,一定是与此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其所含规范、规则等的总体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间如在同一产品、市场领域里的竞争存在优、劣势之分,一定是企业间在整体企业管理制度及其规范、规则因素的总体表现方式、表现效果存在差距。谋求生存、希望形成与保有竞争优势、追求成功的企业家及企业高级管理工作者有必要充分认识并合理运用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创新性的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来保证与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规范性地实施,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三.确保员工与组织交流渠道的畅通,改善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风格,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QWL)

QWL是指组织中所以人员,通过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的公开的交流渠道,有权影响决策改善自己的工作,进而导致人民更多的参与感,更高的工作满意感和更少的 精神压力的过程。QWL 的降低会提高缺勤率和离职率,而缺勤率和离职率的提高又迫使企业招聘原来不必招聘的员工来维持正常运作。由于QWL不高,新进来的员工又会缺勤或离职,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恶性循环,只有提高QWL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也就是说提高QWL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与此同时,沟通作为重要的管理素质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企业家的重视。沟通风格是组织管理者在信息沟通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风格,体现了管理者人际关系的基本结构与面貌。它不仅与组织的凝聚力、生产效率密切相关,而且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其绩效水平。沟通及沟通风格不良,是目前许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我看来,反馈是沟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作为一种动态的信息应答过程,包括如下三个重要功能:

(1)有助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减少出现误差的机率。反馈可以检查出个体理解信息的偏差,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人不可能在某一时间内接受所有感知到的信息,所以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选择,这便是选择性知觉。在复杂的人际沟通中,选择性知觉使个体倾向于倾听、理解和领会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所以“信息失真”现象在所难免。譬如,从高层管理者向基层员工传递信息(下行式沟通)时,传递环节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信息膨胀和歪曲。因此,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克服信息失真现象的有效途径。

(2)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模式,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组织气氛。在企业上下沟通中,管理者善于倾听员工的反馈,在鼓励士气、构建信任与团结的气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IBM公司为了获取和倾听员工的反馈,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来编制调查表,把调查结果作为评价管理者业绩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公司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刻派出调查小组,前去解决问题。由于员工知道公司调查后会采取措施,因而能认真对待调查工作。整个调查程序是一个倾听与反馈的双向沟通过程,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上司的信任,而且有助于创造出和睦的集体气氛。

(3)积极反馈具有不容低估的强化作用。

㈢结论与体会

通过这次暑期的实习生活,我更深的体会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整体运作的重要性。

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在这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一个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出现了问题,那么,即使有了其他三大资源,也会失去有时,甚至变得毫无用处。如果一个企业有了优质的、足量的人力资源,那么,没有资金可以接待、筹措;没有厂房可以建造、添置;没有信息可以收集、分析。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今天本人告别达能,希望明天达能不要告别中国!”宗庆后在公开信中义愤填膺地告诫达能。2007年6月7日,达能宣布接受宗庆后的辞职请求,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成为他的继任者。宗庆后的这一火药味十足的举动再次将矛盾重重的娃哈哈和达能推向风口浪尖。

从今年4月起,达能与宗庆后关于娃哈哈合资企业问题的矛盾在媒体公开化以后,双方冲突日益激烈。娃哈哈认为达能有恶意收购娃哈哈非合资企业,进而实现垄断中国饮料行业的企图。达能集团则认为,根据双方最初签署的协议,娃哈哈品牌属于达能与娃哈哈集团的合资企业所有,而合资企业董事长宗庆后及其妻女成立的非合资企业涉嫌非法生产、销售娃哈哈产品。

娃哈哈和达能的纷争引发了两种思想的交锋。一种观点支持娃哈哈,并认为对于民族品牌应该采取保护和支持的态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双方的纠纷应该按照合同和法律来裁决,维护商业规则与契约精神。这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商业环境的思考:民族感情与商业规则孰轻孰重?

民族主义的喧腾

娃哈哈是著名的民族品牌,宗庆后本人是优秀的企业家,无论是在商界、还是政界,学术界亦或传媒界,企业界乃至社会大众,宗庆后和娃哈哈都能够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

但是,两家企业之间的商业纠纷被形容成跨国企业对于中国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侵犯,被描绘成了民族品牌的保卫战。一个企业家对合作方签署的协议某一部分的不满陡然间扩大到了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商业纠纷就这样被无限上纲到了非商业领域,以致影响了中国商业环境的地步,让人匪夷所思。

虽然中国商业环境有其特殊性,中国也有着特殊的国情,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利益、民族情结、爱国主义已经不应该再被狭隘地理解,两个企业之间的利益纷争理应由法律途径不是以民族情绪来仲裁。

正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苏勇教授讲到的:“宗庆后在1996年已经做出了选择:把娃哈哈品牌作价1个亿,交给合资公司。当时双方各有所需,合同应该是双方真实意愿的表述。这意味着,10年前,娃哈哈就不是民族品牌了。我在感情上非常理解民族企业家的心情,但我们必须尊重历史。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运作和流动,越来越难以判断一个品牌属于谁。就如同IBM笔记本电脑ThinkPad被收购之后,它已经握在联想集团手中。”

一个人的企业

在这次事件中,娃哈哈全体员工和经销商面对媒体的公开声援和对达能说“不”的呐喊,显示出宗庆后在娃哈哈不容动摇的权威。

2007年4月10日,娃哈哈全体员工代表向媒体发出了公开信,声明称,“坚决拥护宗总(宗庆后)的领导和指挥”,坚信“必将夺回‘娃哈哈’这一中国驰名商标的全部权力”。4月10日晚间,1000余位与娃哈哈有密切往来的经销商发表“娃哈哈全国经销商代表声明”表明了经销商的三点看法一是呼吁关注经销商利益:二是告诫达能不要自以为是,经销商认为达能经营不好娃哈哈,同时也不会跟着达能走;三是支持宗庆后。

在多年的市场征途中,正是得益于宗庆后的强人风格和超人魄力,娃哈哈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障碍,成为少数由本土精英团队领导的行业巨头之一。也正因为此,宗庆后在与达能合资之后能够率领其本土化团队独揽娃哈哈的经营管理大权,达能只能在董事会行使权力而被迫远离了日常经营运作。

但是,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界限是很难跨越的,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容易平息的。

娃哈哈的员工和经销商们可能从来没有把宗庆后当做一位职业经理人。在他们眼中,宗庆后就是娃哈哈的老板,就是娃哈哈。

事实上,自从10年前与达能合资之后,娃哈哈就再也不是一家民营企业,宗庆后的身份也从原来的民营企业家变身为高级职业经理人和企业股东,所代表的利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个人利益,而是企业利益、股东利益、员工利益。

在西方企业管理制度和治理架构引进中国20多年后的今天,娃哈哈和宗庆后的表现颇有些耐人寻味。事实上,不仅仅是娃哈哈,很多有着类似创业当老板、又与外国企业合资或者在海外上市而受到海外背景的董事会制约的企业都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娃哈哈显然已经不应该再是民营企业结构下的“一人企业”,该事件暴露出的深层次的民营企业家的心结也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苍白。

追问商业的本质

无论娃哈哈和达能纷争的最终结局如何,对于中国法律秩序和商业环境来说,考验都无法避免。抛开爱国主义、民族利益,如何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成为该事件的落脚点。

如果说管理层、职工、经销商的言行是出于对企业的感情和热爱的话,那么广大民众、社会知名人士甚至地方政府对娃哈哈的声援则体现了整个社会对于商业规则的漠视。

事实上,中国社会上上下下对规则的漠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小到闯红灯,大到商业犯罪,似乎国人都热衷于“不按常理出牌”。不遵守规则的直接后果是内部效率低下,在外部无法取信于人。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信用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娃哈哈一达能事件的影响已扩大到国外,如果中国法律机构不能做出公正、公平的裁决,势必会影响海外投资者来华投资的信心。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商务部的立场十分明确,就是一切按规则、按法律办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已出台了有关外资并购的规定,商务部将严格按照规定行事,既要增强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的信心,同时也会按照规定保护中国企业的权利。

在中国已经加入WTO数年、越来越多地按照国际化惯例和规则运作的今天,在这个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今天,中国只有营造出更开放,更符合国际化的商业法律环境,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尊重。也只有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才能诞生真正的民族品牌。

链接:事件背景

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宗庆后为此忧心忡忡,因为收购一旦实现,中方将丧失对娃哈哈的绝对控股权。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企业兼并重组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整合重组企业多为股份合作的管理模式,既有自己的利益,也有合作方的利益,而且在职工队伍的构成方面也相对复杂,既有自己的队伍,也有合作方的队伍,既有自己的管理人员,也有合作方的管理人员等等。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控股方,在这种复杂的体制模式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各方面的人员的思想统一到一个目标上来,是值得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企业 重组 思想政治工作

一、在与对方合作方面要坦诚相待

整合重组企业多为股份合作的形式,与合伙做生意交朋友一样,要真正实现互利共赢,首先是争得合作方的理解和支持。个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区别,突出表现在个体企业的随意性和国有企业的规范性;个体企业的短期行为和国有企业的长远战略;个体企业的眼前利益和国有企业的长远利益等。针对这些主观意识上的差异,在合作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就必须做到事先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征得对方的理解。

其次是充分尊重合作方的意见和建议。既然是合作关系,就必须充分考虑合作方在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是控股单位就一切按自己的意愿执行,应当按照“谁说的对就按照谁的意见办”的原则,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安全发展,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利益,都应当去接受去落实去执行,让事情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得以圆满解决。

二、在抓班子建设方面要突出团结

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效益。针对重组企业管理人员构成上的复杂性,更是必须把加强班子建设、抓好班子团结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抓班子建设方面:

一是抓学习,提素质。新形势下,要维护班子团结,关键是全面提升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所以,提升班子成员素质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提升班子成员素质的关键是抓好学习,那么在学习形式上就应当采取集中学习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时,突出重点,突出主题,定期组织班子成员结合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学理论、学讲话、学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学技术、学规章、学措施;自学时要充分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结合自身工作的不同需求去学,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是多理解,讲包容。一个班子,人员各异,来自不同的单位,加上所分管工作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和站位的不同,在工作中对看待问题的见解就会不同,难免出现分歧,有时在有些事情上还会磕磕碰碰。每当遇到这些情况时,要发自内心地去想一想对方的长处与优点,想一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如果都能站在对方的位置、对方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同事之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关怀,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误解、避免矛盾,就能促进班子的和谐稳定,就能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效开展。

三是多奉献,做楷模。一个团结的集体、团结的班子,无论成员多少,工作中应该是互相协作,你争我抢,不分彼此的。如果大家都能够视工作为己任,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勤勤恳恳,事事处处讲奉献当模范,人人把企业的兴衰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三、在抓内部管理方面用制度约束

用制度管人,才能体现公平和正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重组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方面。

一是制定制度。重组后的合作企业,在用工方面同样较为复杂,有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有合作方的职工,还有可能需要一些农民工,特别是个体企业的员工,往往工作上特别随意,没有标准意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甚至无组织无纪律现象时有发生。要想把这样的企业管好,在加强职工教育的同时,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不良行为,这样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能有章可循,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处理一些问题和人员上的随意性而引发合作双方的矛盾和纠纷。

二是落实制度。再完善的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所以说,抓好制度的落实,是实现企业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关键。特别是针对合资企业,合作方又多为家族式管理,亲戚朋友一大堆,如果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有可能造成合作双方的矛盾,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就必须摆在桌面上,既要严格,又要分明,严格对照制度来执行,既体现制度的公正,也体现解决问题的公平。

四、在抓职工教育方面用文化感染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重组企业实现文化的融合,对于抓好职工思想教育,统一职工意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东制造业;国际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36―05

收稿日期:2006―03―21

企业国际化,通常指企业围绕将资源配置范围由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活动。根据产品市场定位不同,企业国际化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⑴。内向国际化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俗称“引进来”战略,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外向国际化则指企业向国际市场提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俗称“走出去”战略,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限于研究目的,本文将国际化的内涵及研究的重点限定为外向国际化,主要立足于企业的视角,考察影响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的关键因素。

一、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一)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境外投资业务经历了一个规模从小到大、逐年加速发展的过程。从在香港设立广东省第一家境外企业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目前已经在境外8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企业累计达1404家,协议投资42.8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2.06亿美元(以上数据均包括境外企业再投资)。如康佳、格力、美的、华为、TCL、中兴通讯等企业在美国、巴西、墨西哥、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建立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的《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截至2004年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净额,不包括再投资)在全国各省市中独占鳌头。

1.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集中在家电、通讯设备和服装等行业。其中的佼佼者有TCL集团、康佳、华为、中兴通讯、格力、格兰仕、美雅、金蝉等企业。

2.境外投资的主体和投资方式呈多元化趋势。投资主体从以国有外贸企业为主向以具有自有品牌的各种所有制生产制造企业为主转变,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增长点。近几年,民营企业由设立贸易公司向建立生产企业转变:由个别企业“走出去”向多家企业“走出去”转变。外向型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地从开始在香港设立贸易窗口到走向周边国家建立销售网络和办厂,再向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扩展,逐渐形成向世界发展的趋势。

投资的方式也从以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向参股、并购、股权置换等多元化方式转变。如TCL于2002年收购德国彩电企业施耐德公司:2003年上半年,收购美国渠道商GO-VEDIO公司:2003年末,宣布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并合资成立全球最大彩电企业;2004年4月,公司又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合资成立手机研发、生产与销售平台。

3.境外企业的类型趋向多样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类型从早期较单一的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到科研、资源开发、投资控股等多种类型。投资规模从2001年的27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42.83亿美元,三年间的增幅达58.6%。

4.大型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已具有一定规模。如TCL、中兴通讯、华为、美的、格力、健康元等知名大企业通过在境外投资设立销售网络、研发机构、控股企业,并开展跨国并购,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格力电器、国光电器、德豪润达等企业在国内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在境外投资的项目均取得成效,部分还进行了增资扩产。

(二)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来看,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已经进入了快速、规范的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行业和自有资源等条件的不同,他们所选择的进入市场的模式也有些不同,但同处于广东这块土地上,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1.投资规模偏小。从海外投资项目的规模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规模为600万美元。与之相比,广东对外投资的项目规模明显偏小,多数项目的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民营企业中的境外企业平均投资额仅为47.4万美元,最少的在香港地区的投资还不足l万美元。

2.境外投资主体不断扩大,但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不强。广东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500强相比,在经营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3.企业仍然依靠个体力量“走出去”单打独斗,尚未形成集群效应。广东制造业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呈现产业集群的态势,出现了分工明细、配套齐备的大型“家电城”、“陶瓷城”、“灯饰城”、“服装城”、“纺织城”等.但这种优势并没有扩张到海外市场,各企业间尚未建立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先行“走出去”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企业在境外经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资源未能惠及其他企业。相反,一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不能以长远利益为重来开展合作交流,反而互相挤压,大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结果是产品质量降低,企业声誉受损,乃至最终失去海外市场。

4.缺乏国际品牌,研发投入不足。广东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等)投入来维持经营,自有知识产权少,研发投入不足,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仍然靠低成本来抢占市场,而像华为、格兰仕这样在国外市场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还不多。

二、影响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因素分析

由于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幻莫测,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除了一般国内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之外,还要承受包括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在内的国际风险,因而跨国企业必须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东道国立足并图谋发展。从企业层面来说,影响广东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观念误区 广东省外经贸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广东企业对“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在观念上存在相当偏差①。

企业的认识偏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认为国内市场已经足够大。在国内经营好就已经不错了,没有必要到国外市场冒风险投资;

二是虽然在广东已经有不少企业认识到“走出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怕承担风险,认为不了解国际市场环境、法规政策和国际惯例,又没

有跨国投资经验,保险起见还是不“走出去”为好;

三是企业的等待心理,突出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担心技术不过关,管理跟不上,其中85%的企业认为目前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希望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跨国经营。

企业在跨国经营问题上存在的畏惧、等待和不屑一顾的心理影响了广东企业向外扩张参与国际竞争。

(二)缺乏独占性的生产要素垄断优势根据海默(Hymer,1976)⑵的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在于它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特别是拥有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在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依此衡量,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存在如下不足:

1.海外投资经营规模过小,集约化程度偏低,不具备规模经济优势。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难以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极易被他人挤垮。

2.企业资金实力明显不足。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因此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否则,企业进入目标市场的初始投资能力和抵御东道国政治、经济风险的能力都将大大削弱⑶。广东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同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相比,明显存在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外汇短缺、税收债务负担沉重、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已严重束缚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些企业尽管拥有在海外市场很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技术,也因资金约束而无法走出国门;而那些已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也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不少企业在进行初期规模较小的试探性投资后就无后续资金再扩展投资规模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工作。

广东的工业企业的平均总产值和工业平均销售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其中大型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只相当于2003年世界500强排名第500位的川崎重工当年销售收入101.731亿美元的4.1%。2002年,广东工业50强平均每家营业收入为101.7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中148家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3.9%。特别是一些行业,如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环保机械行业、建材行业等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行业内低水平产品重复生产、缺少骨干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等问题②。

3.销售渠道网络不畅。广东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多数是以外汇作为出资物的直接投资,而以设备、技术、管理折股投资的间接投资很少,投资水平较低,再加上企业对国际化经营中销售渠道的特点不太了解,销售管理经验也不成熟,营销网络国际化程度不高,最终导致国际化经营失败。TCL收购法国和德国的企业,一方面是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用他们原有的销售渠道。但合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技术。合资前汤姆逊彩电业务不必支付专利及品牌使用费,但合资后的公司每年却要向汤姆逊交纳这两笔费用。有人称之为“变相的贴牌”。由此可见营销方式很粗犷。

4.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投资决策过于草率。企业在进行实地考察时,由于受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或因怕错失机会,考察团往往是走马观花,草草决策,有的甚至为了图省事,就只是找华侨或者驻外使馆作些简单的咨询和调查工作,回国后就匆匆起草考察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造成立项不当,决策失误,投资决策过于草率。例如TCL在收购德国施耐德后发现原有企业存在很多事先没有看到的问题,给收购后的整合和经营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公司没有进行详细调查,在收购完成后施耐德品牌的推广过程中,TCL发现施耐德这个品牌在一些国家已经撤了出来,品牌的使用权和当地的商是有纠葛的,当TCL重新要做这个国家业务的时候,发现他们首先要面临的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法律问题。这充分暴露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三)企业制度落后 目前,广东制造业企业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按国际惯例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海外企业在组建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方面仍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运营模式的烙印⑷。而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在企业的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制度建设方面与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相去甚远,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性欠缺,削弱了在国际化进程中与同行的竞争实力。

(四)人才缺乏成为国际化软肋据《中外管理》杂志于2004年11月对600多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国际化人才的短缺”被认为是“实现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显然,人才问题也是广东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目前广东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际人才的缺乏使企业很难有效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根据调查,即使是华为、TCL这样的大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也因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缺乏而进展不顺。TCL和法国汤姆逊的合资公司TTE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中法双方的工作人员语言不通、公司奖励机制难产以及欧洲工厂运营支出过高等等。因此TCL集团在宣布与汤姆逊合并后不久,旋即开始大规模招聘海外人才,计划在全球招聘2200名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TCL这一举动恰恰暴露了TCL缺乏国际化人才的软肋。

(五)文化冲突与组织内的文化协同障碍我国的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一般是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的形式,因此所构成的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共同经营的跨国界、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企业。于是,这些跨国合资企业及其母公司的经理人员、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质量与数量等方面的认识是相异的,于是就出现了不同形态的文化或其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这就是跨国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为了缓解和消除文化冲突,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管理,建立中外管理人员共同确认的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共同一致的企业管理观念和企业文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组织内的文化协同过程,它必然导致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上升,成为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

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在并购后整合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一方面,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差异加大了整合难度。从中国企业的文化特征来看,中国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低,倾向于远离权力中心,导致中国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但是用这种方式管理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被并购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十分成熟的企业环境,他们往往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企

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其结果只能是“貌合神离”。

TCL在收购汤姆逊后,尽管RCA处于经营亏损的状态,但RCA仍然拒绝接受TCL提出的有关产品结构调整的中国设计方案,TCL-汤姆逊合资公司TTE首席财务官Vincent Yan曾在合资公司成立多个月后对海外媒体表示:“合资公司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正式运营之后,我们发现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要远远超过预想。”而TCL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在中国,如果领导说某件事情是对的,即使他错了,那么员工也要服从他。但是在外国公司里,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文化。”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企业间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将面临更艰巨的文化整合。

三、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调整并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企业制度 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建立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精简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产权明晰化、管理科学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行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企业利益受损。当然建立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除了明确产权关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组织制度改革外,还必须按国际惯例强化企业的科学经营和管理,以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二)不断创新和把握独占性的生产要素垄断优势,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在技术、管理、资金、品牌、创新能力、市场控制能力等领域的创新,依托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意识,创自己的品牌。目前,广东不少制造企业采取了贴牌生产的策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这一方法有助于促进出口。但当相当一批企业在其专业领域内已颇具知名度的今天,应及早结束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尴尬局面,创出自己的品牌,强化研发环节。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锐意创新,积极进取,才能保住和进一步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

(三)培育企业“走出去”的人才队伍一是要注重培养、吸引、聚集一批熟悉国际经济运作的高级人才:二是采取措施聘请世界各国的人才(初期可聘当地职业经理人)充实到跨国经营的企业和机构中;三是组织高、中层骨干参加国内的有关教育培训,选送人员(主要是高层人员)到国外学习;四是广纳贤才,有效利用华人资源。实践经验表明,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对企业海外经营的成功至关重要。丰富的华人资源既熟悉当地市场又传袭了中国文化,是将企业与市场结合在一起最为便利的桥梁。

(四)充分了解东道国有关政策法律,认真进行项目认证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派专职人员观察市场动态,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加强研究,提出具体的抗风险措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既要关注当地政局是否稳定,也要了解东道国对外来投资的态度及政策。最大程度地争取优惠条件;要重视项目资料的可靠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不可轻信合作方的介绍和提供的资料,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

(五)实施逐步推进的战略一是先拉美后欧美,从企业“走出去”的经营、组织与交易成本及进入门槛考虑,对于目前综合实力较弱的企业,应先进人拉美、非洲等发展中的国家,然后再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二是先贸易后投资,即从国际贸易人手,掌握当地市场动态和文化、法律环境后再投资设厂;三是先合资后独资,即先与国外企业合资,站稳脚跟后再搞独资;四是先利用后开发,即先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待具备雄厚资本和实力后,再发展技术开发型生产和经营。不论在何处投资,如果与当地企业合作,必须对合作对象的经营能力、资金实力、办事信誉作深入全面了解,切忌盲目投资。

(六)利用中间商开拓市场海外企业远离祖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需要得到符合国际惯例的避险、担保、融资、会计、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因此,需要建立和健全各种中介机构,如对外投资企业协会、海外投资信息中心、对外投资保险公司、对外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为海外企业提供高水平服务,这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措施。同时发挥侨胞优势,由海外华侨商会、协会、同乡会搭桥引线,发挥他们的中间商作用,共同开拓市场。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特色建设

一、专业现状

虽然无锡太湖学院日语专业在建校初期就已设置,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出现了与市场对接不紧密、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

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陷入不景气的困境,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不少日本企业(以下简称“日企”)把企业搬到中国,其中大量日企在无锡市开设工厂。20世纪末期报纸上关于苏南地区紧缺日语人才的报道不鲜于见。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日语语言知识、日语技能方面,单纯懂日语的就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的需求。当今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然而目前,日语专业的大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日企招聘的岗位包括翻译、管理、助理、外贸等实践性较强的岗位,但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却相对较少。

2.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受近年来中日关系紧张及市场需求的影响,无锡太湖学院日语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较低。目前在无锡太湖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中,很多学生并不是主动报考,因此部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相对不大,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且几乎没有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如何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

3.教师观念陈旧,对于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观念相对薄弱

教师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由于是小语种教学,教学要求还停留在将其放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学习课程中,而非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层面。而且教育模式多为单方传授而非互相交流。

二、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

无锡太湖学院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日语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相协调,并形成自己的“应用型”的教学特色,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回顾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主要在“语言教学”上开展了教学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应用型”及“实践教学”方面仍需要加强探索。无锡作为全国的日资高地,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一直相对旺盛。因此针对日企的要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日语人才,才是无锡太湖学院日语专业的发展出路。

通过对无锡市的相关日企及中日合资企业进行调查得知,日企需要的并不是仅会日语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日语+技术”的人才更受欢迎,如“日语+计算机”“日语+动漫”“日语+文秘”“日语+会计”。只有将日语灵活地运用于各类技术及事务性的工作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日企对毕业生综合能力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商务文书写作能力、意见发表能力、电话应对能力、专业用语能力、敬语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企业的需求刺激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观念革新。学校时刻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日语人才的特殊需求,并在教学中以此为导向;形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听说为先导,以语言教学与职业技能渗透为突破的教学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在保护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取得更多的项目资料用于教学;参照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项目教学责任人管理制度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参照企业、行业质量标准,改革考核方式,以综合能力考核为重心,采取多种考核标准,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目前,达到技术能力的人才却缺乏必须的语言能力,语言无障碍的人又往往缺乏技术背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商务日语的课程配置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商务口语能力,并加强企业所需的其他技能培养,如管理、会计等,定会形成太湖特色的日语专业,为无锡乃至全国日企输送语言精进、技术过关的太湖人才。

1.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

针对旧版培养方案特色不明确的情况,2016年修订了新版的日语专业培养方案,加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较于旧版培养方案,2016版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契合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的实际需求。除了必修的实践项目,2016级课程体系还提供了选修的实训环节:日语交传实训、日语教学实训、商务日语模拟情景实训,旅游日语技能实训,日本文化体验与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办公室秘书实务技能实训。

公共基础课部分,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与“高级语言程序(VFP)”整合成“计算机基础及Office高级应用”,更符合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就业需要。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该课程被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选修课),增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并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掌握了日语,除了要应用于各种各样的人际沟通活动,同时也需要协助处理一些与日企或者是日本人相关的活动事宜。

专业核心课方面,除了保留原有的日语基础,日语听、说、读、写、译及文学史方面的课程外,将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放到了专业选修课中。该门课程一般是日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主干课程,难度较高。倾向于研究性语言学概论的这门课程对于本科生来说实际应用性较差,但对于需要考日语专业研究生的学生来说,此门课程的学习还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选修课方面,保留商务日语、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商学导论、商务日语会话、旅游日语等跨学科课程。并安排有日企工作经验的教师定期给学生开讲座,讲授日企的工作模式、日企的文化等。以此在专业特色教学上逐步推进探索。着眼于无锡太湖学院的学科优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动,开展特色教学。另外,增加了科技日语、数据库应用技术(Access)及动漫概论三门课程。当下日本的IT业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日语+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走俏。富士通、村田、索尼等集团齐聚无锡,在无锡开设工厂,他们对会日语又懂计算机的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2016版的培养方案考虑到这点,让学生接触并积累科技类日语词汇,并了解市场及相关行业,为就业做准备。另外,日语专业向来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日本动漫有浓厚兴趣,而日本的动漫产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也相对旺盛。因此2016版培养方案的调整将动画概论这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由此,进行 “商务+日语”“软件+日语”“动漫+日语”等课程的复合。

当然除了课程的改革之外,还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法规文件,良好规范教学秩序。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实践教学的有关管理规定、新教师上讲台的有关规定、教研室工作职责、教师和教辅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教学副主任岗位责任制及学生守则、实验室守则等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历、课程表等都制定完备。因此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以及学生的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

2.丰富专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锡太湖学院在2015年12月组织策划了首届日语配音大赛。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日本电影或动漫参与比赛,通过模仿角色的语音、语调,不断揣摩原声的态度、情绪,增强日语表达能力。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日语口语能力及对日语语言的感受力。

2016年3月25日应无锡市对外人民友好协会之邀,组织学生参加了由无锡市对外人民友好协会与市文旅集团共同举办的鼋头渚2016无锡国际赏樱周活动――日本夏季和服讲座与体验。学生在和服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穿着和服,参悟和服内涵,感受日本文化。

2016年4月和5月则将组织举行首届无锡太湖学院日语演讲比赛,并承办了一年一度的无锡市日语教育交流会暨无锡市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且针对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日语学习时间短的特征,将开展日语假名书写大赛和词汇大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另外,每学期举办4次日语角活动,并规定参加两次以上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日语听说课的学分。

此外,组建日语俱乐部,定期进行日语歌唱比赛、日语演剧大赛等活动。

今后将以上专业活动按计划进行,相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盘活其专业知识会非常有效。

3.新建日语专业实验实训中心

建立普通数字语音实验室、网络型数字语音实验室和商务模拟实验室等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的语音实验室新体系,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语音实验教学体系。满足日语专业听力、会话、口译、商务日语、日本文化体验等课程教学的需求,满足大学生课余外语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要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把学校语音实验室建设成与学校地位相适应,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体制规范、管理科学、设施装备较先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另外建设日本文化情景实训室。设置具有日式风格的教室,聘请中方和日方相关专家为学生讲授日本文化,如茶道、花道。开展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搭建日语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配置全自动录播系统及电子白板,体现传统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双重优势。通过触摸的方式进行控制并实现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板书与批注,提高教学的互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录播系统自动跟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活动,并实时录制教学过程中的图像与声音,自动生成视频材料,用于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将录制的视频上传至无锡太湖学院的外语教学课程点播与直播系统,供师生通过联入校园网的计算机点播观摩学习使用,实现现场教学活动的直播研讨。

经过摸索,无锡太湖学院逐渐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定位。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得以盘活自己的语言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为顺利就业并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及相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证了战略联盟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以及这种影响从微观到宏观的传导机制。本文的结论是,建立战略联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一种有效的市场手段,比以往的行政手段更符合市场规律。战略联盟可以加强企业间更深层次的竞争,在竞争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行业的集中度,完善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从而达到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 战略联盟 产业结构优化

一、相关背景和问题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低靡和欧债危机的逐步加深,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经济也遭受严重影响。在出口萎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获得“世界工厂”的美誉,向世界各地出口价廉物美的商品。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制造业本身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使许多企业都陷入停产甚至破产的困境。2011年发生的温州许多制造业企业经营者“跑路潮”的风波至今尚未完全平息,2012年东莞制造业企业“倒闭潮”又席卷而来。

21世纪初,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的课题。但是,十多年过去了,成功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的案例并不多。一方面,大部分低端制造企业仍在微薄的利润中挣扎,徘徊在破产倒闭的边缘。另一方面,我们总是误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把传统制造业变成高科技企业,例如许多地方政府都积极引导企业进入光伏产业,以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但却造成了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导致企业亏损。产业结构优化即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要使产业结构优化顺利进行,企业必须大力投入研发,提高创新能力。而我国低端制造业中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技术简单,资金有限,能力不足,难以对研发有大量的投入,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整个行业都陷入一种创新能力低的困境中,而产业结构也很难得到优化。如果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联合各方力量,展开合作,那么提高创新能力就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同时,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促进产业更深层次的竞争。战略联盟中的企业即竞争又合作。在研发领域可以积极展开合作,风险公担,成果共享;在制造和销售领域可以进行竞争,通过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一)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目前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制造业仍是我国的主导产业,而传统制造业仍是我国工业结构的主体,其产业结构也是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依据国际经验来看,一战时期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国和二战后迅速崛起的日本,其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都是来源于大力发展制造业,并以制造业为支撑带动其他各行业的发展。英国鼎盛时期也是依靠国内强大的制造业,方能成为经济上的霸主;而后的经济低迷与下滑,也与国内制造业大量海外转移有一定的关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还必须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使其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来带动整个工业产业链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能力过剩。虽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过度依赖劳动力要素的低成本和企业定位的雷同是两个重要的原因。在我国长期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开发度不够,以至于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中容易被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际的产品所取代,从而再次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一方面,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低端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又存在高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现象。制造业中生产能力特别过剩的产业往往正是传统制造业。

按照制造业的定义来看,制造业除了制造环节本身以外,还应该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而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基本上只有制造本身,缺少其他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算是真正的制造业,而是代加工业。由此看来,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是不完整的。同时,根据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来看,制造环节本身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附加值最低,利润最微薄。因此,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需要完善产业链,把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的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可能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和长远发展。

(二)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供给结构的优化。供给结构包括资本结构、作为供应因素的投资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技术供给结构,以及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资源供应结构等。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第二,需求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结构、企业需求结构、家庭需求结构和个人需求结构,以及以上各种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间产品需求结构、最终产品需求结构,以及这两者的比例;还包括作为需求因素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它们的比例等。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第三,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内的进出口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第四,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流出和外国资本流入。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会促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投资结构就是指对外投资和外国投资的比例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同样要考虑对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论是高度化还是合理化,都存在较大的不足。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来看,创新能力的缺乏是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的关键。这些企业通常还处在原始积累阶段,缺乏现代公司的运作能力。而这时候的创新对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企业不创新是要死的,但创新可能死得更快”。这是因为,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创新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本,更需要新的企业管理制度、新的市场和超额利润。从技术和资本来看,企业本身可能并没有积累足够的技术和资本,而外界提供的帮助又及其有限,这种情况下,企业连创新的前提都没有,根本不会去创新。而对于一些有技术有资本的企业来说,往往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导致创新也难以成功。即使创新成功,以目前国内的经营环境来看,企业的专利技术很难得到保障,很有可能被他人模仿,这样就无法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来回报企业的创新。率先创新的企业反而要遭受损失,这样就使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来看,传统制造业由于行业壁垒较低,使得进入门槛不高,这往往也造成产业内同质企业过多,市场集中度偏低,企业大多会陷入利用价格战来竞争市场份额的恶性循环中,既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大多集中于制造行业,而缺乏相应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环节。在产业结构缺失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无从谈起。

当然,解决目前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很多,而本文侧重于从战略联盟的角度,提业结构优化的方法。

三、战略联盟对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

(一)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

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一般形成于企业成长或扩张时期。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数还处在成长中,有的还未成长就已夭折。因此,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可以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选择,帮助企业获得一些宝贵的资源和技能,从而从目前的困境中突围。

从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完整的问题。借助纵向伙伴关系,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两端延伸,从而完善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目前来看,我国传统制造业大多集中于制造环节,而制造环节处于价值链最低端,附加值低,利润微薄,导致这些企业虽然经过数十年的资本积累,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是要往产业链两端延伸,仍有不小的困难。首先,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订单处理和原料采购环节大多数被国外大企业所控制,企业若想向产业链上游发展,必然会受到这些大企业的阻挠;其次,产业链下游的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可能会大大占用企业的现金流,使企业本身经营出现问题。以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目前的实力来看,能够直接进行纵向一体化扩张的企业并不多,而且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采取建立纵向伙伴关系的策略更加稳妥。从上游来看,企业可以和原料供应商建立联盟。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有一定的控制力。同时,企业可以和具有研发能力的伙伴建立联盟,控制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目前比较好的选择是企业和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流行的“产学研”联盟就是企业与大学合作建立的纵向伙伴关系。这种联盟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获得新产品和新技术,另一方面又能为企业培养研发型人才。从下游来看,企业可以和专业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组建联盟,同样可以使企业获得益处。我们知道,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核心;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点。借助纵向伙伴关系,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带动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另一方面可以完善产业结构,在保持我国强大的制造环节的本身,逐步完善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跨产业合作协定是帮助传统制造业企业突围的另一个策略。我国在推行产业结构升级时,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大力扶植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企业缺少新行业的相关经验以及现代化的公司管理制度,因此想要向新兴产业转型十分困难。从已有的案例来看,转型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会直接导致原有企业的倒闭。通常,新兴产业需要大量资本和技术,同时还需要开拓新市场,企业盲目跟风转型,很有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而跨产业合作协定可以帮助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企业可以通过联盟的作用,利用伙伴企业在新兴行业已经具有的资源,逐渐把主要业务向新兴产业转移,从而避免自己直接进入而要面对的巨大风险。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可以带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使我国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另一方面,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也会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较强实力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从传统行业中逐渐退出,进入新兴产业,可以促使经济资源从效率较低的行业进入效率较高的行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大企业的退出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成长的机会。中小企业获得足够成长后,又可以向新的产业转型,为我国高新产业提供了后备力量。当然,大企业也可以不退出传统制造业。大企业可以实施多元化战略,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进而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根据最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由于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市场最好的选择是一个次优的结果。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最优的市场结构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需要我们提高行业集中度。

建立国际合资企业也是拥有较强实力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的选择之一。根据之前论述的建立国际合资企业的条件来看,由于我国制造业和发达国家相比,没有技术优势,因此我们通常有两种战略:第一,吸引外国先进企业来和我们建立合资企业。这种战略目前在中国已非常普遍,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第二,去不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合资企业。这种战略有两点好处:第一,可以开发新的市场,使我们不再依赖于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第二,可以利用当地更加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比较这两种战略可以发现,第一种战略对于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更为有利,虽然现实情况是先进的企业严密保守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技能,他们仅仅把制造环节放在中国,使我们很难在联盟中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我国企业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技术突破,但是,我国企业从联盟中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公司制度,大大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高度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

竞争性战略联盟一方面强调企业在某一环节中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展开合作,另一方面又不会影响企业在最终产品上的竞争,可以说是对企业和市场而言,两全其美的战略联盟。

供应共享型联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业链上游的规模效应。首先,对于我国传统制造业来说,往往原材料或零部件占到较大的成本。如果企业决定自行生产零部件,可能受产品规模以及自身实力的限制,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导致成本上升,而通过组建联盟共同生产,可以使零部件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如果企业是向上游供应商采购原材料,那么单个企业的议价能力有限,而通过组建联盟,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尤其对于制造业来说,最重要的原材料莫过于钢材,而钢材的原材料是铁矿石。目前,全球的铁矿石主要掌握在三大国际寡头垄断型企业手中。这三个企业操纵了国际铁矿石的价格,一旦他们将价格大幅提高,对我国钢铁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都会产生较大的成本冲击。而单个钢铁企业在这三大寡头面前毫无议价能力。面对这三大寡头随意涨价的局面,我国钢铁企业组建了供应共享型联盟,从而提升了议价能力,大大限制了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幅度。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供应共享型联盟可以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传统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认,风险太大,成本太高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传统制造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单个企业资金有限,人力资源有限,很少有企业具备独立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而由于创新本身的风险就比较大,投入一旦失败,可能危及整个企业的生存。而组建研发类战略联盟,就可以大大减小企业投入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因此,这类战略联盟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互补型联盟的实质就是企业通过组建联盟,获得对方的互补性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国传统制造业中中小企业较多,而这些企业能够生存必然存在自己的特点,因此企业拥有的资源存在很大的不同。有的企业依靠的是地位优势,有的企业依靠的是品牌优势,有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网络,而有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这就给组建互补型联盟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通常,一个对产业链上游整合较好的企业与一个对产业链下游整合较好的企业比较容易组建互补型联盟,进而完成整体产业链的整合,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可以使上下游产业合理匹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四、结论

战略联盟提升产业结构的策略与我们以往谈到的利用产业政策提升产业结构的方法有所不同。

首先,它是一种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优点在于可以引导市场预期,帮助企业实施正确的战略规划,见效比较快,但往往也会使市场盲目跟风,造成拔苗助长的结果。例如,我国曾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光伏产业,导致各省市都上马光伏产业项目,最终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资金链断裂,直至破产。而战略联盟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的结果,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升级过程也比较稳健。

其次,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从微观企业入手,而非宏观政策。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路径可以概括为如下模式:微观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同时,通过战略联盟,行业集中度得以提高,产业链得以完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最终实现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战略联盟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已经在我国兴起。同时,我们应该从整个产业的角度关注到战略联盟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优势。企业作为产业中的微观个体,企业强大了,产业才能强大。但是,战略联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策略,我们同时要警惕战略联盟带来的风险。尤其根据大量的案例研究发现,战略联盟的成功几率并不高。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要提升自己在联盟中的学习能力和掌控能力,才不至于在联盟中损失优势资源,尤其当我们和国外公司组建联盟时,更要小心联盟带来的负面结果。而从产业角度来看,战略联盟的失败似乎也不是坏事,因为利用战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更深层次的竞争,并在竞争中壮大好的企业,淘汰差的企业。因此,战略联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利大于弊的。

参考文献

[1]张延锋,刘益,李垣国.内外战略联盟理论阐释评述[J].科学学研究.2003,(21).

[2]陈耀.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与评述[J].江海学刊.2002,(4).

[3]颜光华,严勇.企业战略联盟及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J].财经研究,1999,(7).

[4]胡江凤,史虹,王博民.战略联盟研究文献的综述与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10).

[5]彭礼坤.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7,(6).

[6]袁磊.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9).

[7]樊友平,陈静宇.公司战略联盟选择的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8).

[8]王蔷.战略联盟内部的相互信任及其建立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0.(3).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现状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调味品企业大多是沿袭传统酿造工艺和手工作坊式生产发展起来的,普遍存在生产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差及观念落后的现象。同时,由于过去长时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一些旧的管理阴影还依旧存在。计划经济时代,调味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资本和劳动的高投入,而忽视了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运用,当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调味品企业就显得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加之基础条件差、技术薄弱,这就决定了其先天营养不足,提高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相对乏力。目前,在同类产品中,工艺特点不明显、生产技术偏低、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即使老字号与新品牌之间也无太大的差异,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市场供求矛盾的加剧,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现状二:高成本低效益

调味品企业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受原料市场价格与人们消费水平影响较大,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生产工艺周期长、资金占用大、周转慢,且产品本身附加值也很低,因而,“高成本低效益”一直是行业中一个头痛的事情。近年来,由于行业技术门槛低,外来资本很容易进入,无论个体、集体还是合资企业都相继增多,使市场需求总量趋向过剩。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一些调味品企业彼此竞相压价,导致本就利润不高的调味产品利润更加微薄,有甚者是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为分得一匙残羹,有的偷工减料、降低质量,有的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大行其市。这样,不但造成了市场竞争的严重无序,更使调味产品的利润、档次极度降低,我们的企业也很难创造质量效益。同样,整个行业竞争也无力使产品价格战从根本上转变为品牌价值战!

现状三:地方品牌居多

受地方风俗习惯和个人口味喜好的差异性影响,调味业主要以地方品牌居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一些企业已逐步发展为区域性品牌,产品已辐射到部分邻近的省外市场,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品牌并不多,就“四大名醋”而言,也还主要是在各自的根据地呈主流消费。目前,国内调味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山东、北京、山西几省、市,其中上海的市场份额达31.3%,有上海太太乐、上海味好美等较多知名企业,其它地区如广州致美斋、北京王致和等亦表现不俗。从品牌结构来看,能在全国市场叫响的品牌比例不到1%,当然这与产品的风味、企业的规模、品牌的价值、地方的差异无不相关,不过,也与调味品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不重视市场需求和强化现代营销有直接的联系。因而,“长期局部作战、市场范围不广、品牌知名度弱”是调味品业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现状四:市场营销意识不强

调味品企业受历史发展背景制约,特别是一些老的国营企业很难从传统体制中彻底解脱出来,多数企业是集“产、供、销”为一体,负担过重,没有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营销机制,以单一的销售科为笼头,以各直销、经营办事处为主要分销网络的销售模式还依旧存在。在人力资源上,还主要依靠企业内部所谓的“正式工”去充当主力军,使销售队伍严重存在团队意识不强、机制弱、素质差及观念落后等现象。同时,有的企业重视市场需求,但不重视市场挖潜革新,一味地跟风模仿和乱铺摊子,片面追求产值、产量,而忽略了深化管理和强化营销,加之生产负担重、产品不对路,所以,不是市场萎缩就是被市场淘汰出局。在如今的调味品行业,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推销”阶段,没有把自己提升到“营销”这一深层次上来,多数厂家是在产品出来之后才谈营销,诸不知,这时营销的步骤已过了一半,也就是说产品开发前的市场调查、市场定位,口感设计等无从谈起,或者是轻描淡写,一塌糊涂。

发展一、强化科技与管理

市场的竞争根本还在品质、调味品企业要改变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低下的现状,就必须努力把传统酿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把科技技术投入和内部管理相结合,通过以“管理抓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当然,在管理上首先要树立全员质量意识,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要严格杜绝过去“观、等、靠”的陋习,要依靠“技术再发展”,让企业形成科技——质量——产量——规模——效益的良性循环,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发展之路。只有依靠科技与管理,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拉开与竞争品牌的档次。言之,提高现代科技水平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发展二:转变机制,更新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难免受到一定限制,所以,“转变机制,更新观念”是激活调味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特别是一些国营企业,虽然过去产品畅销,品牌也有一定知名度,但因观念、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变,过去的技术管理、人才优势也就发挥不出来,货款回笼难以保证、产品销售每况愈下。因而,只有紧紧围绕顾客不断强化市场观念、质量观念、人才观念,积极推行名牌战略,实施劳动优化组合、资本高效运作及企业持续发展,并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风险机制、责任机制、竞争机制,才能寻求低成本扩张企业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调动职工的向心力和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发展三: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

随着调味品业产品“同质化”,销售“同式化”现象的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实施差异化策略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所在。因而,怎样针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建立与同类品牌之间的差异特色非常重要。

一、产品口感差异:这种差异是优于同类产品或同类产品不能达到的一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新口感设计。

二、技术条件差异:你拥有的先进设备及技术条件居行业领先地位,是竞争对手无法达到或短期内不能赶上甚至超过你的。

三、营销手段差异:企业有一套先进并可行性强的营销模式,可快速建立销售网络、打开产品通路,能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如利用渠道差异策略。

四、目标市场差异:通过细分市场,找到一个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少有或根本无竞争对手插足,使你游刃有余。 其它如管理机制差异、品牌内涵差异等,言之,赋予品牌独有的特色,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才能有效实施差异化策略,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

发展四:塑造品牌形象

调味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消费根基,如山西的老陈醋、四川的郫县豆瓣等,但由于消费习惯和地域特征明显,从而产生了诸多以所在地为中心市场的地方品牌,各自在全国消费市场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般靠本区域内的消费者支持为主。为促进大流通、活跃大市场,调味品企业必须转变思想、深化营销,努力强化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培育,以突破区域市场的局限,能在全国市场塑造成行业中的强势品牌,具有在多个不同市场范围的强大号召力!目前,在调味品市场有不少“中华老字号”品牌,大多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信誉产品,但往往是“出门不显贵”,其他地区的消费者不买账!因而,调味品企业要创一个真正的“中国名牌”,就必须结合不同的消费市场,推出不同的适销产品,只有这样,品牌的声誉才能远播,才能建立更广的消费群体,从而在中国这个复杂的大市场生存。

同样,只有认真挖掘和创造品牌的价值,才能有效提高调味产品利润的附加值,从而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发展五:开发新产品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在饮食风味上已不满足于食品数量的增加,而更加注重营养健康、安全卫生及口感风味,调味品消费市场呈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趋势,注重优质品牌、新型风味的消费意识普遍增强,市场新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从行业产品结构来看,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低、包装差、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于国内调味企业技术设备及市场研发能力薄弱,无法适时推出能满足顾客的新产品,就通过鱼目混珠的蒙骗方式,让大量“有名无实”的产品涌向市场,其结果最终是被消费者拒之门外。就以食醋为例,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此醋非彼醋”,其实内行人都知道品质相差无几,都是一个“模子”做出来的,因而难免销售受阻,市场做不大。所以,新形势下的调味品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才能在竞争中释放活力。

另外,要大力发展新型调味品、天然调味品、复合调料和方便调料,努力开创一品牌多区域、多风味发展形式,竭力提高调味品的卫生质量和口感设计,通过提高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20014年,全国工商联的《中小微企业监测调查报告―――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状况专题报告》表明,中小微企业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看好,企业所在地的商务发展环境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在改革中得到解决。

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22.4%的企业选择“好”,50.1%的企业选择“中”;对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16.9%的企业选择“趋好”,55.1%的企业选择“平稳”,12.3%的企业选择“较差”;对当地政务环境,42.5%的企业选择“好”,46.8%的企业选择“中”,4.8%的企业选择“差”。

调查表明,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长比较明显。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基于三个基本原因:一是在国际化和市场化加快的前提下,我国经济呈现下行趋势,而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前几年物价持续增长的后续反应;三是近几年来最低工资持续上调所致。与去年同期相比,超七成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增长;近八成企业认为职工人工成本增长;近六成的企业认为税收成本持平或下降,但仍有近四成企业认为税收成本增长;超五成企业认为非税费用成本增长。

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微企业如同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细胞,数量繁多、角色重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小微企业面临用工难、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技术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税负繁重等重重困难,国企、中大型企业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小微企业数量繁多、竞争压力大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竞争力取得持续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小微企业要想在自身发展中取得突破与成功,首先必须了解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中所面对的问题与自身的弱点,才能根据问题与弱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与克服。小微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规模小、技术薄弱,抗风险能力差

小微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资金薄弱、规模小,企业经营者素质整体不高,技术薄弱。由于规模小、资金薄弱,所以小微企业大都从事的是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污染大、能耗高的传统产业,比如农产品加工、机械加工、低端服装的生产加工制造等行业。当市场发生一些不利的事件或者政府出台一些新的方针政策,这些小微企业往往难以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克服不利影一下适应过来。而当社会发生一些动荡甚至是经济危机时,小微企业也往往很难克服困境、在残酷的生存环境、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突破、获得生存发展。规模小、技术薄弱,抗风险能力差是小微企业的一大先天弱势。

②用工难、用工贵

由于小微企业大都发展不够成熟,规模小、资金薄弱、技术薄弱、盈利少,而且大都是科技创新较低劳动密集的传统行业。虽然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就业压力非常大,但是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仍然比较挑剔,首先要看企业的性质、工作条件、工资和待遇,如果是合资企业或是国企,则应聘者趋之若鹜,如果是小微工业企业则应聘者寥寥,宁肯在家啃老,也不愿在小微企业就业,使得小微工业企业存在着人难招、招来后用不起、经技能培训后又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局面。

③融资困难

小微企业具有先天的规模小、技术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发展弱势。加上小微企业经营者普遍素质不高,企业管理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差、信用低、发展不足等缺点,同时小微企业盈利低、还款能力不足。所以难以取得银行的信任,融资困难。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与融资渠道都收到很大限制,从而限制了小微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④税负繁重、税负成本高

虽然国家不断出台扶持小微企业的方针与政策,并在税收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优惠。但是,总体来说小微企业的税负仍然很繁重,各种税目繁多、收费严重,导致小微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严重地妨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⑤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难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大量的针对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大发力,为创业创新减负,让今天的“小微企”赢得未来的大发展。比如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免征增值税、营业税,并加大了优惠范围,延长了优惠期限,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但是仍有部分小微企业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主要原因:一是企业不在优惠条件内或不在优惠的行业内;二是企业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不畅,不知道国家和地方的这些优惠政策;三是企业不愿意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原因是嫌麻烦,手续复杂,优惠的力度不够大。

⑥场地局限,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据调查,部分小微工业企业有更新设备、扩大生产的需求,已经向有关部门打了申请报告,申请新的场地建厂,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无批复。因小微工业企业大部分都是利用以前废弃的仓库、厂房或租赁农家小院进行生产,特别是对食品生产的企业来说生产环境很难满足食品卫生的要求,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据了解,我省目前大部分市县都设立了产业开发区以及孵化基地,甚至一些地方还建设了水、电、气齐全的标准化厂房,吸引小微企业向这里聚集,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受园区准入条件限制,并非所有小微工业企业都可以进入到产业园内。

⑦经营者理念落后、

以江西为例,小微工业企业的经营者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理念落后,多为家族式经营,仍然沿袭传统管理方式,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加之受资金、人才制约,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与发达地区小微工业企业灵活多变的经营理念相差甚远。

二、小微企业的发展对策

中小微企业在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经营不佳、销售下降、成本增长、信心不足等问题甚至仍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①克服自身弱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

首先,小微企业要改变以前的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低、抗风险弱、产业落后的传统形象。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外来先进技术,改变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努力打造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同时,小微企业也要改善企业的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技术创新含量低、污染大、能耗高的行业,转变成资金技术密集、节能环保的产业,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②重视科技与人才

在科技是第一发展力、人才强国的社会中,小微企业必须重视科技与人才才能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的长远持续发展的动力。小微企业要注重科技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的资金支持力度,为高素质人才提供高薪资高福利,并为职工提供温馨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企业经营管理层要为公司员工提供人文关怀,才能使人才感受到公司的积极向上的企业企业环境、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重视,能够预测到公司的远大发展前景与个人自身的发展前途,从而才能留着人才,才能让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大的发展前景。同时,公司也要注重科技的力量,注重产权保护与品牌效应,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生产发展模式。

③加强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减少融资成本

小微企业通常资金规模小、融资难,所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由于小微企业在银行直接贷款的难度大、额度低,所以小微企业必须想办法拓宽融资渠道、减少融资成本,才能提高自身的再生产能力、才能使自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小微企业可以加强与大中型企业或者同是小微企业的合作,加强上中下游的沟通与联系,在管理与技术方面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就可以培养尽可能多的合作伙伴,从而可以更容易从合作伙伴中获得资金支持、取得更大的融资规模、减少融资成本。同时,小微企业也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要局限于直接银行贷款,小微企业可以获得国家的扶持小微企业贷款、可以发行债券或者股票等,采取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④稳定预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调查表明,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与其对经济形势判断和预期显著相关。一方面,保持好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避免经济波动对中小微企业预期的冲击;另一方面,增强经济工作宣传的主动性,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氛围。

⑤深化改革,完善企业政务环境

调查表明,中小微企业发展与政务环境显著相关,需将优化政务环境作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应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简政放权,着力清理现有阻碍中小微企业市场化发展的行政性审批,营造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政务环境。

⑥减少税费,降低企业发展成本

近年来,国家在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费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有效减轻了中小微企业负担,但中小微企业税费过重问题仍然存在,建议进一步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第一,研究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制度,扩大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将现有中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予以长期化,合理放开地方政府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限制;第二,进一步扩大减免涉企收费范围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取消现有的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时间截止点限制;第三,加快推进服务行业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进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

⑦有所侧重,突出国家发展导向

当前,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发展相对艰难,最需要支持。同时国家确定了就业优先战略,微型企业对保就业具有特殊作用,在政策资源配置和资金安排上,要更加注重对微型企业的支持,注重对小型企业的支持,保持对中型企业的支持。

⑧创新管理,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调查表明,中小微企业对发展情况的判断和产品销售情况相关性显著,建议从多种途径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如,加强中小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团队。

⑨凝聚共识,充分发挥政策合力

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涉及到多个部门,政策之间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始终存在,造成了有些促进中小微企业政策执行不到位,落实不力。建议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加强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⑩建立“三项制度”,相关部门从分头监管向大数据监管转变

通过大数据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增加监管的力度,一是相关部门要利用大数据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企业一旦因为违法违规、不诚信而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就等于进了“黑名单”,不但会在圈内失去信誉,而且申请贷款等也会被冻结,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和失信成本。二是利用大数据建立“一管到底”制度,防止企业无证生产和经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三是建立信息咨询服务制度,利用大数据构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通过职能部门、信息咨询平台、中介服务行业,帮助小微企业分析投资风险,防止“人云亦云”,一哄而上而造成恶性竞争;对前景好的产品,努力延伸大企业的产业链,引导小微企业涉足产业链延伸段的产品,降低竞争风险,并发挥“小船”优势,做精作细,成为产业链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