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托管的原因

孩子托管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第1篇

托管古已有之,其实质是管理权力与义务的委托性转移。托管教育也不例外,由于其适应性较强,将在未来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1. 托管与托管教育的产生

自从有了人,成人对儿童的监护就产生了。及至近现代,伴随着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这种监护成为家长的法定义务。如果监护中的教育缺失,就将导致教育脱管。长期脱管的孩子,在学业、品行及身心等诸多方面可能偏离正常轨道,个别孩子甚至会危及社会安全。而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有部分家长难以落实课后的监护使命。为此,那些不能有效监护又不愿让孩子脱管的家长,通常会根据自身价值判断及孩子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形式的教育托管,于是托管教育就产生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学校教育的变革,社会竞争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人们的追逐目标,而越来越多的家长却因忙于工作而无法辅导监管孩子,教育脱管成为其心病,产生了大量具有支付能力的教育托管需求。相应地,上述需求刺激着教育托管供给的产生。

2.托管教育的两种不同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托管,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受托人接受委托,对儿童进行管理的活动,实质是管理权力与义务的委托性转移。在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实际上有两种性质的托管或托管教育(但人们往往不太注意这种区别):一是以学校组织为托管对象的托管,主要是薄弱学校被优质学校委托管理;一种是以学生个人为托管对象的托管,主要是未成年学生被托管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本文所论的托管教育是指后者,即以中小学生个人为托管对象的托管。这种教育托管,一般是指家长自愿把未成年子女委托他方进行教育管理。这里的托管,从委托方来说,是教育监护权的托管教育托管从受托方来说,是接管或受管教育监护权托管教育。无论是教育托管或托管教育都是由双方共同组成的同一活动。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统称之为托管教育。

3.托管教育的分类与特点

(1)家长

家庭有时基于各种考虑会找人监护孩子。现在的家长,不仅有孩子的祖辈、亲友,有时还请教师兼任。而的对象,不仅有农村的留守儿童,一些城市的年轻父母也为孩子寻找家长。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家长监护的效果好坏差距很大。

(2)有偿家教

狭义的有偿家教特指家长将正在就读中小学的孩子委托给班级任课教师,由其负责孩子的课外学习、日常生活和行为管教,并向教师支付一定的报酬。因其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偿家教难以禁绝,关键是有所区别、适当规范。

(3)寄宿学校

寄宿学校的教学生活一般都有较严密的安排。学生除周末或假期外,被要求吃住在校,无事无假不得离校。寄宿学校在应对独生子女、解决家长有效照顾孩子方面有明显优势。困难是其对教育资源要求高,一些地方不易满足条件。

(4)实践基地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国家政策支持的课外教育机构。其最大的作用是开拓学生视野,弥补常规课堂缺失。但是,由于基地严重不足,上几年中小学都难以轮上一两次。因此,有人说,靠它解决孩子托管,犹如镜花水月。此外,还有一些主要针对部分问题学生的网瘾、早恋、逆反、斗殴和厌学等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培训机构。

二、我国托管教育的主要问题及产生根源

作为一种课后辅导和生活服务兼而有之的教育形式,托管教育至少要承担看护和教育的职责。但是,这些形式多样的托管机构的资质大多没有经过审批,水平良莠不齐,质量无法保证,很难让家长放心。人们常常抱怨经营者为利润驱动,有的把托管变相为特长培训,提高收费,缺少独特经营内容;有的办学形式多样,但教学形式单一,难达承诺;有的为规避安全责任,常常把孩子长时间圈在屋内,很少带孩子户外活动。此外,法规缺位且常常矛盾,监管归属权混乱且缺位,无人监管与多方打压并存,而三无(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托管教育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界定责任。在这里,我们将以托管教育的现状考察为基础,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出分析,为兴利除弊奠定基础。

1.托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要素未能实现互动相生

(1)看护与教育未能实现并驾齐驱

当前,不少托管教育主要发挥着托管中的看护功能,忽视了更重要的教育功能:似乎只要管好孩子的一日三餐,确保安全,就是做好托管了;而有关学习问题是学校的责任。也有一些托管机构主要辅导学习,致力于提高成绩,而不关心学生的安全健康,更谈不上公平对待学生。这些都是对托管教育的误解,使得托管教育机构变成了托管所或考试加工厂。真正合格的托管教育机构,是在安全托管的基础上强调教育,实现两者兼容、兼顾,实现看护与教育并驾齐驱、良性互动。

(2)知识与素养未能实现相生互动

知识与素养在教育中是关系复杂的一对概念。从学业评价角度分析,知识相对显性,效果显著,容易考核;素养相对隐性,难以见效,不易考核。当前托管教育由于追求效益,相对说来更重知识。不少从业者强调学生成绩而不在意素养发展,导致恶性竞争;学生生活中充斥着是非、善恶、美丑的混乱,导致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其实,价值冲突能够引发人的道德思考,通过适当引领,能够有效地促进道德发展。换言之,托管教育应当也可能践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实现知识与素养的相生互动。

(3)刚需与柔供的匹配经常产生错位

刚需和柔供是指刚性需求和柔性供给。这两个概念在经济管理中运用较多,是对供__求关系的形象表达。有刚需,说明我国托管教育市场的坚挺。能柔供,说明我国托管教育形式多样,尤其是政府的服务空缺,常常由民间自然替代。柔性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转变为标志: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这表明,从表面繁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演化秩序、洞察潜在趋势并自动应付变化,即同步转型。柔供彰显并包括理性、激情和无为而治等一系列东方智慧,它要求以人性化为剂,各方秉持价值立场和责任意识,关注灵敏变化与弹性合作。虽然托管教育由于多样化服务内容与形式满足社会需求,但从整体上说它还处于野生状态,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刚需与柔供的匹配错位表现为:刚需充足,导致鱼龙混杂;条件不符,使形式多样,但又缺少独特经营内容;法规缺位、监管缺位,使自由生长与多方打压并存。所有这些错位经常发生,使托管主体在实践中常常举措失范、步履维艰、前景堪忧。

(4)硬实力不足与软实力有限交互作用

硬实力和软实力也是一种相对的形象性称谓。其在市场营销中运用较多,是组织力量的基本来源。前者大多指物质性资源,如人口、土地、自然资源和科技力量等;后者大多指精神性能力,如价值信念、体制机制和社会习俗等。托管教育讨论中的硬实力,多指托管机构的办学标准、基础设施,法制规范、监管指导、主体资格等。托管教育讨论中的软实力,多指政府的监管意识、重视程度,托管机构的理论基础、办学目标、管理氛围和安全意识,托管主体的目的、素养和管理艺术等。从整体上说,我国托管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但其既缺乏硬实力,也缺乏软实力。

2.托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转型中管理的滞后与偏离

(1)培养目标的迷失与评价标准的错位

我国教育以全面发展为方针,教育或学生成长意义上的评价,主要应当是合格性评价,是一种为了教学的评价。但是,当前不少托管机构信奉分数主义,变成了高分加工厂。托管教育从业者对具体实践往往缺乏研究、思考和引领,不少从业者忘却了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人才本来多种多样,但社会却常常用一把尺子衡量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理性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会被遗忘的知识。分数主义反映的是一种唯分数的价值取向,它盛行的背后是评价目标的迷失和评价标准的错位。

(2)政策法规缺位与监管工作滞后

在普及义务教育背景下,未成年学生的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但是,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地带:既有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有法不依的问题,还有执法不严的问题。托管教育在城乡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却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既缺乏政策的规范指导,缺乏明确的办学标准,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也缺乏坚实的教育理论支撑,缺乏创新的教育内容,缺乏灵活的管理艺术。所有这些,致使托管教育运行中常常出现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由于缺乏法规,管理明显滞后,托管缺乏监管,问题层出不穷。

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第2篇

叶圣陶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古人也说“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由此说明习惯的重要性。而当下我们的教育,因为更多功利因素的影响,从家长到老师到学校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老师们更多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大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习惯的培养,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和民族的不幸。

一个个高学历者犯罪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警钟,让我们深思,托管教育作为民办教育的一分子,为此感到担忧,我们民族未来的兴衰掌握在下一代孩子身上,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我们大家都知道,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每个人都知道好习惯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很多好习惯,每个人也都明白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不简单。美国科学家曾研究过,一个习惯的养成平均要21天,想要养成一个好习惯,贵在主动、坚持,还要有人监督。特别是小孩子的习惯养成,更需要一个监督者。

在平时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问为什么孩子经常丢三落四,为什么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孩子的坐姿不正,为什么孩子书写不整洁等等很多问题,其实这些都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托管教育主抓孩子的每个细节,让孩子的习惯从小事做起。我们从接送孩子、就餐、午间管理、习惯养成课、课业辅导等每个环节都在训练孩子的习惯,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比一切都重要。

特别是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家庭步入了高幸福指数的年代,对孩子也过于溺爱,同时网络时代下孩子每天对不良信息的接触等诸多原因造成孩子某些不好的习惯。

面对现状,在公司教育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托管教育专注自己的教育特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多方面、抓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针对一系列孩子身上存在的不好的习惯,托管中心的老师会根据每个小朋友的特点,和小朋友及家长一起找到孩子身上需要改正的坏习惯,然后让小朋友们自己制定好习惯养成的计划并实施。老师每天都会监督孩子去完成,表现好的给予奖励,没完成的加以鼓励,另一方面回家后家长也配合监督,直到一个好习惯真正养成为止,再接着培养另一个好习惯。我们本着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公的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然后我们老师加以监督和帮助,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肯定,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教育研究表明,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是4―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整体习惯素养还都在形成阶段,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

托管教育在教育中心支持下,总结提炼出了自己的习惯养成五步曲,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步:入学习惯测试――科学发现孩子的习惯特点。

第二步:每月主题渗透――让孩子清楚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

第三步:每周习惯监督――围绕月主题,每周进行检查总结,评估奖惩。

第四步:每日习惯规范――细致入微的指导,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第五步:每月习惯汇演――让每位学生结合本月习惯主题,结合自身转变,进行相关汇演。

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托管 对策 教育社会学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生活压力之大,生活节奏之快。许多父母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吃饭、午休、按时接送上下学以及课业辅导。尤其在城市地区,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使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在带来高集聚性、互通性的优势资源的同时,另一方面这种“高效率、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安全因素,诸如交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使许多城市父母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放学后或寒暑假里的人身安全、食宿、课业辅导等问题心生担忧。于是,一个专门负责低龄儿童课后临时看管的新兴行业――“托管班”便应运而生了。

“托管班”也称“小饭桌”,主要指托管机构有针对性地面向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家庭,专门负责接送学生上下学、照顾学生中晚餐和午休,并进行作业辅导、陪伴孩子游戏,为中小学学生集中提供安全、健康的课后教育活动场所。[1] 目前社会上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托管服务:一是由私人开办在居民小区内的专营性托管;二是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或家政公司兼营的托管班;三是个别学校和青少年活动机构,利用自有的场地,临时照看学生。[2] 家长依据需要可选择午间托管、全日托或假期托,收费根据服务类型不同和托管机构软硬件水平的差异一般由上百到上千元不等。

“托管班”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家长在孩子放学后接送、看管和辅导的职责,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教育机构,一方面满足了部分家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无疑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在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过程中对“教育空白”的有益补充,弥补了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不足,担负了一定社会教育的职责。因此,有必要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审视托管班火爆的原因及其社会功能,针对托管班实际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探求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水平的对策,以使托管班良性、规范化发展。

一、社会转型冲击下“托管班”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1.宏观方面――社会流动的需求

“社会流动”是从动态角度用来描述社会分层结构分化的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的社会学概念,主要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的整体时空范围内,从某一种社会位置向另一种社会位置转移的现象,一般从方向性上分为两种主要的流动形式:一是指从地位、职业或阶级的下层向上层或者从上层向下层的垂直流动,二是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或阶层内的横向流动。[3]

社会分层的客观现实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流动具有社会普遍性。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化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已成为衡量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个体通过教育获得文化技术等资源,是实现在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不同职业领域的地位转换的重要手段。受教育越多者越有机会获得更多优质的资源,大大增加了参与竞争并取得优势社会地位的机会,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就像索罗金在其著作《 社会流动 》一书中所描述的,“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教育已然成为个体改变命运、求得发展并促进社会良性流动的重要因素。

我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流动基本呈平稳水平。但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强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许多家长在自感危机与压力的同时“见缝插针”般送孩子参加各种托管班,期望孩子在自己暂时无暇照顾到的时间里也能得到充分的优质的教育和辅导,以达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目的。

2.中观方面――城市家庭职责的社会性外化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年的36.22%,到2011年达51.27%,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4] 城市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将人力、能源、信息等社会资源高度集聚,并通过流畅的互通合作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节省资本,以追求最大化利益。新世纪的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比如结婚礼仪有专门的婚庆所,酒店承办各种宴会,家政公司分担家务,养老院赡养老人,照顾病人有专门的护工,托管班代管小孩等。这些服务性生产逐渐成了产业中心的主要部分,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较第一、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步上升是必然趋势。到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4.6%,比2000年增长7.35%,比改革初期增长22.4%。[5]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自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人口规模不断缩小,尤其对城市双职工家庭来说,在工作繁忙、家庭内人手紧缺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像“托管班”这样专门的社会机构来承担部分家庭职责,将一部分家庭内部的分工转变成社会分工,这样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职责向社会外化了。

3.微观方面――家长的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育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家长对托管班的需求是使托管行业新兴繁荣的直接驱动力。总体来看,目前家长对托管班的教育需求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放学后到下班前这段时间和中午休息与用餐的照料上实在无暇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一部分家庭里虽然有老人或保姆,具备照看孩子的条件,却担心孩子不能得到良好的专业性辅导而将其送到托管班,期望其在专业教师的教育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三是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或者经过长久时间遗忘了大部分知识,面对孩子的课业辅导不知所措,无奈只能送孩子参加注重课业辅导的托管班。需求决定市场,于是一些人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在学校周围、居民小区等地方成立各种“特色服务”的托管班,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托管行业的新兴和繁荣得益于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吹捧。

二、从教育功能理论看托管班的社会意义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论以社会学功能理论为基础,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得到深入发展。在这期间,对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以社会学家斯宾塞和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早期功能理论思想,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功能学派。在结构主义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莫顿看来,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功能分析时,需要看到两种同等重要的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地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反之,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6] 通俗地讲,显功能指实现和预期相一致的主观目标并能被人意识到的功能,而潜功能则是指客观实现与预期目标不相一致并一开始就没有被人们期望或意识到的功能。

1.“小学生托管班”的显功能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都不够成熟,需要父母的照料和看管。而很多城市父母忙于生计,工作和休息时间一般来说较刻板不够灵活,外加拥堵的城市交通加剧了人们的出行困难,父母的确对孩子放学后就餐和午休问题、上下学接送和下班回家前近两小时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托管班以学生的时间为主导,有针对性地提供灵活性的服务,首先,迎合了部分家长的需求,为其减轻负担解决了实际问题;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托管班里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教师为孩子提供课程辅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课业难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在教师的督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托管班作为一种“小集体”生活,孩子在一起食宿、游戏与学习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一种集体教育的熏陶,对锻炼小学生的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都有一定的益处;最后,在目前我国青少年课后社会教育活动场所不足的情况下,托管班无疑是孩子最好的去处,避免小学生被一些不安全、不健康的外界环境影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课后教育的问题。

2.“小学生托管班”的潜功能

教育不但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的事业,更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从“社会秩序和进步”的视角将教育看成是联系和组成社会的中心要素,并有协调、稳定社会的作用,认为社会是个集体性质的有机体,只有集体的所有成员同时得到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发展。[7] 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力并承担责任。托管班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机构出现在第三产业中,家长需求决定其市场供给,二者属利益相互满足的供需关系。在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课后社会教育责任而政府暂时无力担负的情况下,只能使其流向利益导向的市场途径。目前我国在青少年课后社会教育的健康活动场所建设方面仍不健全,甚至是很缺乏,另外学校教育又受其单一性限制在学生课后教育方面也“无力和无奈”。从这一点来说,托管班的出现对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过程中的“教育空白”无疑做了有益的补充,弥补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盲点,为小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课后教育场所,一定程度上担负了部分社会教育责任;另外,托管班应市场需求而出现,在活跃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为一部分抓住商机的人带来利益,增加了就业机会,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目前“托管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托管班作为新兴行业必然有一切新事物发展的特点,存在很多问题和不适应。目前市场上的托管班主要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1.“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阻碍托管班规范发展

由于托管机构提供的服务范围除了教育、管理学生,还包括中午餐、接送等不属于教育范畴的服务,所以不能将其单一归类于民办学校或者是教育培训机构,也不能将其界定为民办教育机构;托管机构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属于市场和需求相互满足的利益关系,具有赢利性,但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它又区别于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的家政服务,不等同于一般赢利机构。[8] 教育性与社会服务性的双重性质使托管业更具复杂性。对托管机构的性质界定模糊,导致其处在了“家长无奈、学校无力、社会无视”的尴尬处境,到底应该由工商、教育、卫生还是由其他执法部门进行监管呢?出了问题谁负责?托管班到底应该有哪些规范性要求和标准?诸多问题,目前并无明确规定。规范缺失造成了大多数私人开办在学校周围或居民小区的托管班自行规定收费标准,制定服务内容的“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的无序状态,严重阻碍了托管班规范化地良性发展。

2.办学条件不符合标准阻碍托管班良性发展

由于托管班的巨大市场需求,社会上不乏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参与到此行业中来,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租一个场地,提供桌椅,再招些人员负责做饭和作业辅导就可以了。加上目前政府对托管班并无相关规范的审核和要求,导致市场上的托管班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办学条件不够标准,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一是相关执教人员没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不具备教学资质,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有的业者揣着“看孩子”的心理在招进大量学生后,任孩子打闹、看电视、玩游戏养成种种不良习惯,对家长所作出的“精心辅导孩子学习”的承诺成了空话。二是一些托管班的饮食服务人员无健康证明,对食品的采购来源和操作过程缺乏安全保证,操作间卫生条件差,学生碗筷随意堆放,有的托管班虽然提供消毒柜,但常常只是摆设,或者不规范操作,这些都对孩子的饮食造成安全隐患。三是托管班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投资成本压缩到最小,这就导致狭小的空间内拥挤着几十个学生,师生比例成问题。没有电子空气净化设施,容易引起病毒感染。消防设施也不具备,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都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水平的对策

1.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制,让托管班经营合法化、规范化

托管班的出现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目前托管班市场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监管的无序状态严重阻碍了其健康、良性地发展。因此,政府应及时给予重视与关注,协调工商、卫生、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相关监督与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相关条例准则,将托管班在市场准入的资质标准、收费标准、场地环境的安全标准、采购食品及操作环境的卫生标准、从业人员的资质条件、消防设施标准和教学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审批程序纳入合法化、规范化的渠道。同时应建立监督与检查机制,不定期对托管班市场进行整顿检查与指导,使托管班的管理和运行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

托管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空白,具有弥补社会教育职责的潜功能。所以政府应积极发挥托管服务行业的引导作用,认真调研分析并尽快明确托管行业的性质界定与主管部门,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以确保托管行业尽快走上规范化、合法化的发展之路,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教育环境。

2.放宽政策,鼓励和允许学校以适当收费方式提供小学生托管服务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课后社会教育活动场所方面的建设较欠缺,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其功能单一和局限性也对小学生离校后的教育表示“担忧又无奈”。一些学校尝试以公益项目活动的形式以本校教学资源和场地为基础,在学校内部成立托管班,受到了很多家长的青睐。但这无疑给学校教师增加了工作负担,占据了教师的私人时间。以免费的义务服务方式开展校内托管不切实际,而且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学校不得私自以辅导名义向学生收取费用,这让一些无力自己承担财政压力的学校对校内托管无能为力。因此,政府可以给予学校适当的财政支持,相关部门放宽政策,鼓励并允许学校以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小学生托管服务,让家长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同时加强对收费标准、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管和指导。

3.动员条件成熟的社区自行开办小学生托管

在美国,课后托育机构主要是由公立学校与民间组织提供,其中社区在承担各项责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9] 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其集聚便利、人和人之间熟悉和信任度高的优势,自行组织力量,将社区内的退休教师、厨师、医务人员、大学生等人力资源通过招聘形式充分利用起来,开办社区内部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托管中心,建立及时与学校沟通教育信息的有效模式,进行上下学集体接送,实施科学、安全健康的托管教育。如此一来,家长在方便接送孩子的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教育信息和具体表现,使家长更加放心,学生也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

总之,“托管班”是应时代要求而出现的,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阻碍,小学托管班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参考文献:

[1]尤琳.对中小学生“托管”问题的法律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5).

[2]王佳.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18).

[3]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5]苏晓海.托管班现象折射出的新世纪社会变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9).

[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钟泽欢.关于规范中小学生托管市场的建议[EB/OL].http:///onews.asp?id=1116,2010-

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辅导班 托管制 学习影响

近来,伴随着人才市场对全面发展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从娃娃抓起”、“赢在起跑线上”等诸多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且开始根深蒂固。随之,市场经济的供给杠杆便指向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辅导班更是蓬勃发展。而如今,在课外辅导班市场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另类颇受家长欢迎的辅导机构――托管制辅导班,相较之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寒暑假辅导班,以其独有的特色活跃在各个社区。

一、托管制辅导班:时代的产物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塑造着时代的价值观,利益至上及物欲的横流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再加之物价的飞速上涨,驱使着人们紧跟时代的步伐,甚至到了无度工作的地步,在这般“惜时如金”的特殊时期,假期成了一时的“奢侈品”,陪伴家人更是痴人说梦,“留守儿童”便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作为家庭生活主力军的父母,整日奔波于工作场合,如此忙碌的日程使他们无暇照顾到自己的孩子,更甚乎辅导孩子的功课、与孩子共进步了。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学而优则仕”加重了父母对孩子“考高分、进名校”的偏爱,鉴于自己的“时间失职”,父母往往在百忙之中迫切地寻找各种路径来“弥补”自己造成的缺失,于是,寄希望于各种科目的辅导班便成了家长们的“救命草”,托管制辅导班瞅准了市场的契机“应运而生”,作为现下家庭教育的“突破口”,备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所谓托管制辅导班,其招生范围广泛,囊括了各个年级在内的学生。辅导时间集中,要求学生在五天工作日内放学后到辅导机构报到,随后便各自忙于自己的家庭作业。辅导机构里的老师一方面肩负着和在校任职老师同样的职责,对学生当天所学知识查漏补缺,促使学习的同步,另一方面他们又暂时扮演着家长的角色,负责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更正他们的错误。此外,在学生家庭作业少的情况下再另加一些作业或举行一次模拟小考,进而达到巩固的学习效果。而在剩余的周末时间,此类托管制辅导班在监督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后,提前学习下一课的内容,使学生“赢在开课前”,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接受新知识时化难为简。因此,在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校外辅导班中,托管制辅导班脱颖而出。

二、托管制辅导班:带动小学生的助跑器

托管制辅导班就这样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检验校外辅导班效果的“起跑点”――托管制辅导班,肩负着首当其冲的任务,在备受众多家长瞩目的同时接受着层层的考验,眼下托管制辅导班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一)直接作用――扮演着家长的角色。

现在小学教育在开设全面课程的同时也越来越有深度,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而有形中留的家庭作业也给家长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年代义务教育已普遍实施,家长们这一代受当时各方面的限制,能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更不要说是高等教育了,这就致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一个差距――无法顺利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尤其是面对英语更是一筹莫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之,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盼子成龙”“光宗耀祖”的观念,相应的辅导机构一开设,家长们便在所不惜地涌入这块“值得的教育投资”。于是,上面提到的“教育差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很明显,辅导班的教师辅导这些小学生是游刃有余,能提供给学生较之家长更专业的帮助,直接作用便是保证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同时更有质的担保并在孩子有困惑时给予及时的帮助。

(二)较之家庭更具学习氛围和条件。

此类辅导班仿效课堂的模式,可以说是课堂的延续,相当于让学生换个教室写作业,周围都是同龄人在做作业更能烘托出学习的氛围。另外,硬件设施也比较齐全,现在小学家庭作业趋向于亲自动手查资料,一方面要求图书俱全,另一方面要有网络资源,一般情况下,在家庭中很少同时具备这两方面,作为辅导机构却是最基本的设施,因此,辅导机构比家庭略胜一筹。

(三)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通常情况下,学生把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认为放学后做作业是如此痛苦的事情,常常是回到家先玩,玩够了再匆忙应付一下作业,抱着“反正没人监督,明天也只不过是小组长检查”的心态,得过且过。这种坏习惯久而久之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在辅导机构里,有教师的监督、辅导,有同伴们的陪伴、对比,无形中放学先完成作业就成了一种习惯,再加之辅导班的老师大部分是兼职的大学生、研究生,充满激情和活力,年龄差距不是很大,课堂上就像大哥哥、大姐姐,这也突破了师生之间那种“森严等级制”,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向老师提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探讨、交流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也随之增多,作业也就成了师生沟通的中介,于是这项让学生头疼的负担就会变成不同程度的快乐。

(四)不同班级可以相互借鉴。

由于此类辅导班的学生是来自学校中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课程进度也不同,学生们聚到一块做作业时,不懂的问题可以首先向周围的同学请教,一方面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使自己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在同龄人中做“小老师”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途径。辅导班中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笔记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不同班级之间借鉴可取之处来弥补自己缺乏教学经验的不足。

三、“冰山”下的托管制辅导班――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位于这座冰山的尖角,这也是能够被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多数人所重视的。然而,冰山下面那些看不见的部分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样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这个理论就在于提醒我们关注事物的另一面。同样的道理,此类托管制辅导班在拥有上述优势的同时自然也存在着对于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额外作业在巩固所学知识时无形中加大作业量。

在大力倡导“减负”的今天,小学生在正规学校的学习是相对轻松了许多,然而现实情况是课堂内外的“减负”对一些小学生来说并非真的意味着更多的休息时间,反而更加忙碌地在所谓的休息时间“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辅导班。[1]在有些情况下,学生来到辅导班很快就能完成家庭作业,这时辅导班的老师因为有时间规定也不会让学生提前离班,而是针对所学单元的内容,总结知识点,归到一张试卷上,对学生进行一次小测试。一听到考试,学生又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在增加心理压力的同时又加大作业量,学生做不完又要回家做,相当于第二次家庭作业,减负也自然流于形式。

(二)不良情绪的泛化。

学生在学校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极端情绪,会发展为厌学情绪,放学后这种情绪会被带到辅导班内,甚至泛化到厌恶辅导班、讨厌老师层面上,这自然会对学生自己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与家长送学生来辅导机构的初衷背道而驰,这种情绪如不加以控制势必会波及周围学生。

(三)教师经验缺乏,处理课堂随机事件能力不足。

教师虽具有较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毕竟还未毕业,还年轻,较之正式教职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教学经验,虽满怀激情,但长此单调工作,热情也会消减,耐心也没了,教学工作就存在应付的危险。没有相关经验可参考,面对课堂随机事件时束手无策,班内的纪律自然也无法保证,听话的好学生也难于安心学习。

(四)难于统一管理,难于设置课程进度。

由于学生来源各异,周末在辅导班开课时,自然难以统一进度,这对教师无疑是个挑战,课程开得快的学生会觉得再上一遍是多余,就失去了听课的耐心;对于开课慢的学生,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就形成了知识衔接的一个“断层”,自然掌握不了新知识,这样一堂课对两方面都失去了意义,上课也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可以说,诸类课外辅导班的繁盛源于社会各界制造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及众多家长对于自己孩子提高成绩的不懈追捧。在此类现象的背后我们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失落”。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谈到等级制的时候指出:“驳斥等级制并不能给我们指出一条出路。必须得到改造的,是那些使得这一等级制得以存在的条件,不管它们是现实中的条件,还是思维中的条件。”[2]鉴于影响的双面性,我们在让小学生参与校外托管制辅导班的同时要利用其积极因素,尽量减少其带来的消极因素,让孩子充分发挥参加辅导班的优势,给孩子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第5篇

而早对教企业来说,其产品组合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自身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来设定产品组合呢?早教企业的产品组合有哪些必须考虑的要素呢?

一个企业设定其自身的产品组合,首要的是要考虑自身的现状,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够提供什么的问题:

1.

自身处于何种阶段?是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还是刚刚起步?如果有了一定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样的?

2.

过去自身的优势产品是什么?其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课程对婴儿的效果如何?家长是如何评判的?

3.

已有的课程与服务设置与家长的诉求之间有什么必然关联?

4.

从实际需求与自身发展来看,下一阶段需要充实的课程是什么?需要增加的课程是什么?

5.

如果需要新增课程,是否有足够的准备?课件、教师、课程开发如何安排?

这些问题得到明确答案后,需要对整个早教内容进行横向梳理比较,明确本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在整个行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的情况。早教行业共有七大类产品,每一类产品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企业的专攻方向:

第一类产品:教育产品与服务。此类产品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内部的理论和纠纷就已经十分难缠。比如,是以音乐教育为主,还是以智力开发为主,抑或以感统训练为主,都会成为难以决断的问题。

第二类产品:婴儿托管服务。对于中高端客户而言,由于时间紧张,希望能够找到安全照料孩子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给老人带孩子,担心老人把孩子带坏,或者不能和现代社会接轨、合拍;二是保姆服务实在是让人不能放心。因此,这个领域的中高端市场非常大。

第三类产品:婴儿健康顾问服务。现在的独生子政策导致很多家长生孩子的时候对孩子是很陌生的,不知道如何面对婴儿的一系列问题。现有的妇幼保健院和街道社区的对应机构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医院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因此婴儿健康顾问在如下方面有很大市场:婴儿配餐、婴儿保健。但这一市场目前仍然处于萌发状态。

第四类产品:亲子关系服务。这类服务往往和第一类的教育产品与服务搅和在一起。实际上完全是两回事。亲子关系服务的重点是教会家长如何观察、引导、呵护孩子,如何与孩子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其重点是父母;其内容往往是很多理论、案例、活动,比如亲子瑜伽、亲子互动游戏等等。其卖点在于现场的气氛与感受,而非完全依靠内容。说这类产品是会议营销一点不为过。

第五类产品:婴儿特殊问题纠正服务。一些儿童的特殊问题,如偏食、自闭、狂躁等生理和心理、行为上的问题,既是医学问题,又是教育问题,也是生活环境问题。因此此类问题比较难以解决。此类服务目前已有零星的开展,但因为效果无法控制、基础研究部过关和人才等问题一直难有大的飞跃,市场化工作推进很慢。

第六类产品:婴儿教育用品服务。这一类产品与服务目前市场上非常多,但质量不敢苟同,目前市场集中度也不高。

第七类产品:父母保育服务。这一类服务属于顾问式的,很难形成很高的经济效益,但其需求也是非常现实的。

而且,这棋类产品对企业的能力要求完全不同。这些能力要求分布在如下方面:

1.

硬件设施要求不同。教育产品服务主要是教室的布置和教具投入,而托管服务则涉及到厨房、卫生、安全、保育、保健等等。其他类似。

2.

软件要求完全不同。这不仅仅是内容不同,涉及到的理论不同,更重要的是对员工素质和服务方式的要求完全不同。比如亲子关系要解决亲子感情与互动的问题,往往主要的对象是父母;婴儿托管与教育产品则主要面对婴儿,父母只是决策者。因此这两类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完全不一样。

3.

不同产品对应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从而家长在做消费决策的时候起行为特征也不同。婴儿用品服务与婴儿托管服务之间在消费心理上简直的天壤之别。

4.

最后,因为产品特性和软硬件要求不同,其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也不同,导致其消费层次也有天壤之别。比如婴儿托管服务绝对属于高端人群的专利,而亲子关系服务则不一定,游走在不同的阶层之间。

虽然每一类产品都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方向,从而支撑起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来,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除了婴儿教育用品以外,早教企业如果仅仅局限在某一类产品上则其存活率不高。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特定消费层面的儿童数量在一定区域内很小。我国现在的出生率约为1.5‰,一直三周岁的婴儿的比例在4.5‰左右。在这么狭窄的人群中,再进行细分,寻找合适的目标消费人群,则其群体规模更小。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如果企业需要存活,只有两条路:单位价格飙升,但这会导致市场范围更小;适当多元化,分摊成本。

因此,早教企业设定自身的产品体系的时候,必然要在这七大类产品中将做合理的组合。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思考。

第二个层面的思考涉及到这七大类产品内部的分类问题。

即便以教育产品/服务体系为例,至少有如下的子类:

1.

智力开发类课程。

2.

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

3.

音乐类课程。

4.

综合才艺类课程。

5.

绘画类课程。

6.

国学类课程。

7.

语言类课程,包括汉语与外语。

8.

感统类课程。

这里的问题还在于,因为婴儿年龄太小,在2周岁以下的时候基本是无意识的状态,2-3周岁也是意识不很明显的状态。上述任何一类课程的教育形式都与幼儿园的课程形式完全不同,带有综合的特征。比如音乐课程,和智力、听觉、触角的培养都有关系。如何处理专业与综合的矛盾,也是产品组合是必须明确的原则。

那么,在选定某几大类产品的组合之后,还要在子类上做好选择。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早教企业产品组合的规则:

其一,大类兼容规则。从服务内容和软硬件设施上都能够有平顺的过渡,这样的组合能够形成相互支援的体系。比如从婴儿委托管理向才艺类课程过渡是很容易的。

其二,子类优选原则。以教育产品和服务为例,其下至少有8类课程体系。将这些课程全部搞出来是不现实的,大而全不如小而强。可以优选几项。

其三,明确主打产品和辅助产品。一定要主业明确。早教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最大不同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会将就,只要条件允许就会选择最好的。因此,没有一个家族会认同一个企业是全能的说法。

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第6篇

小学辅导班实施细则一1、按时认真听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教室内外设施、财物。

4、文明用餐,坐姿端正,不随处走动,不随便说话,有事举手向老师汇报。

5、生活俭朴,节约粮食,不挑食,不浪费,不乱掉饭菜在地上。

6、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礼貌待人,不骂人,不打架,不在教室、走廊跑跳、追逐。

7、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对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奖励)。

8、谦虚诚实,有错就改。

9、托管班的同学每周五将根据在托管班一周表现情况颁发小红花,四朵小红花可以换取一朵大红花。每月举行一次总结并颁奖。

小学辅导班实施细则二1、学生到班签到或签退必须是本人执笔。

2、学生需按时到班,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到,必须及时向老师请假。

3、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遇到困难要与老师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4、如当天无作业,应主动自行安排复习已学知识,或预习新课文,或阅读课外书籍。

5、不在课堂上高声喧哗,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课堂安静。

6、不在教室里吃东西,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整洁。

7、不打架、斗殴,不玩玩具。

8、签退后必须及时回家,不在路途中长时间玩耍。

小学辅导班实施细则三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大幅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我们数学辅导班特拟订本制度。

一、师资队伍

我们几位教师均为国家211工程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二、数学辅导班目的

1、辅导学生首先完成教师整理的试题,教师批改并讲解

2、辅导家庭作业,让孩子牢固掌握当天所学课堂内容,避免出现课本知识的漏洞。

3、提高学习成绩,在完成作业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特点查漏补缺,进行巩固深化提高。

4、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通过互动和训练逐步纠正孩子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增强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挫折应对力等。

三、学生守则

1、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需家长提前请假。

2、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3、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4、学生到班后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作业,不得随意走动或外出,不准随意吃东西或做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更不得在班大声喧哗、追逐打闹。老师辅导家庭作业及其他额外课程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不得东张西望及做其他影响学习的动作。

5、作业写完后交由辅导老师检查,并听从老师安排进行相应的预习和复习,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后方可离校。

本制度,所有学员必须严格遵守,若违纪三次以上,并与其家长沟通过仍不改正者,取消其辅导资格。

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第7篇

说起这个文件的出台,也颇具戏剧性。适逢2008年全国助残日活动在青岛举行,为贯彻中央7号文件,青岛市委、市政府想集中精力和时间,出台青岛市的有关文件,为青岛市残疾人献上一份厚礼。孙理事长想,青岛市残联正在围绕托养和托管做工作,急需资金投入,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孙理事长爽快地答应下来,回到残联一商量,大家都说不可能。的确,要想两个月出台一份这样重要的文件,时间太紧张了。孙理事长一声令下:“残联人干活得有自信,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委政策研究室与残联同志一起调研,初稿于5月1日成型,经过昼夜不停反复地修改,青岛市《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终于在5月5号出台,残联的同志们打了一场漂亮仗!

青岛7号文件,为青岛市残联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以康复工作为例,2008年以前,青岛市康复资金每年最多的时候投入200多万,青岛7号文件出台后,一年就增加到2000多万,增加了10倍还要多。福彩中心也一下子投入了1000多万,残联用这1000多万建起了10个残疾人之家。

随着全国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青岛市的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围绕托养和托管做工作,这个思路,也是经过了青岛市残联反复调查研究作出的决定。

一部分是需要人照顾、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我们建立机构托养中心,给残疾人一个新的家。

孙理事长说,我们把残疾人分为3部分,一部分是需要人照顾,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我们建立托养中心,给残疾人一个新的家。

城阳区残疾人托养中心远离闹区避开喧嚣,新鲜湿润的空气让这里的花花草草异常娇嫩,优雅的环境不仅吸引了众多残疾人,也吸引了我们尊敬的欧阳鸣主编。欧阳老师说,老了,就搬到城阳来,一壶老酒,两杯清茶,三五好友,再摆上一桌围棋,当然更少不了香烟……对这样的日子,欧阳老师透过厚厚的近视镜片,心向往之。

苟爱花母女可不用等到老了以后,她们娘儿俩已经到中心一年多了。苟爱花40多岁,她和20多岁的女儿都是智力残疾人,女儿又患有癫痫病,没人扶着,路都走不了。去年残联把娘儿俩接到托养中心来,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和工作人员悉心的照顾,现在娘儿俩生活都能自理了。苟爱花最爱干的有两件事,一是喂女儿吃饭,另外就是晒太阳。我们去采访的时候,她正和女儿在院子里晒太阳,阳光洒落在她们的脸上,安静祥和。

在托养中心里,残疾人只负责享受生活,其他的由工作人员负责,从吃喝拉撒到娱乐就医都有人管。中心聘请了4名管理人员,3名康复专职医生,1名特教老师,10名护理及其他工作人员。饮食上规定至少两菜一汤,服务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小病,中心有医务室,大病,旁边有个医院,中心每年给医院一部分钱,跟他们签了一个协议,有病人就送过去。中心还给每个残疾人都上了保险,上这个保险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风险较大,一般保险公司不愿意,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刘总,托关系走门路,最后愣是给每个残疾人都上了保险。

关于残疾人的托养问题,青岛市残联下了大工夫的。2008年,青岛市残联联合市财政、市民政等7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共组偶的实施意见(暂行)》,2009年又出台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共组偶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2010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残疾人居家安养工作的通知》,这一系列政策是残疾人托养工作的坚强后盾。自2008年残疾人托养政策出台以来,青岛市短时间内建设了23个托养机构,目前在建的还有17个,预计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城阳的这个托养中心是一所按照青岛市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标准设置的集安养、托管、康复、培训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服务机构,现在这里安养的残疾人59人,托管的15人,最多能安置180名残疾人。城阳区共有4个托养中心,只要残疾人愿意到机构来,总能就近找到托养中心,套用一句广告语,只要愿意,“总有一个适合你”。

在青岛建一个托养中心,有着丰厚的补贴。一个托养中心,青岛残联给予补贴80万到150万不等,托养一个城市居民,区财政每月给予补贴1000元,农村居民补贴800元。如此令人自豪的数据,不一而足。

第二部分人是能活动、能自理,但不能工作的。我们把这部分人组织起来,建立残疾人职工之家和社区托管机构,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积极参加活动,增加生活乐趣,对生活有信心,对自己有希望。

所谓托管,就是以社区为单位,把残疾儿童,像上幼儿园一样管起来。在李沧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托管的孩子每天都忙得很,他们有 “任务”,要养鸡、喂羊。中心养了10多只鸡,还有几只山羊,每天工作人员会带孩子们去喂它们。基本上“自产自销”,孩子们养的鸡下了蛋,一般都在他们的午饭中“消费”了。中心有厨房,专门聘请厨师,保证饮食健康卫生。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有任务,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他们的一天过得很快,孩子们开心,家长放心,这就是残联的同志们所追求的。

不过中心里可不仅仅“管”孩子,老的少的,各种残疾类型,都可以来这里,他们叫这里为“爱心家园”,是青岛市的品牌。这里有图书阅览室、书画室、盲人阅览室和活动室,还有残疾人艺术团,经常搞搞书画展,小演出等等,有时候还要做做红娘。为了当好“红娘”,中心专门留了一个房间给残疾人介绍对象,每年还有鹊桥联谊会,有介绍成的,也有人家对不上眼儿的,但是不管成与不成,从这里走出去,残疾人增加了参与社会交流的信心,这里没成,他们也有勇气出去自己找。

目前,青岛市参加社区托管的残疾人有300多人。

第三部分人是指残疾程度太重的人,他们走不出来,或出于家属的观念意识,不想把他们送出来,我们给予入户照顾,即居家安养。

居家安养,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好着实不易。青岛市残联给每个居家安养的残疾人每个月补助300元钱。要想办好这件事,就不能只是给钱了事,就不能流于形式。

青岛市残联在这方面探索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模式,此事黄岛开发区残联最有发言权。2009年,他们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搞了一项调研,走遍了203个社区,走访了270户残疾人家庭,通过招标,成立了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护理队,到残疾人家里去进行护理。这些护理员必须懂得家政服务,更要有爱心。残联让护理员亲自参与调研。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队员们亲自看过残疾人的生活,结合实际情况,他们确定了6项服务内容:每周不低于两次为残疾人打扫住所卫生;定期为残疾人洗澡,换洗衣物、床单、被套等;每月一次为残疾人理发,修指甲;定期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和生活能力训练;生日、节日上门慰问;与残疾人沟通,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残疾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约定的其他服务。除此之外,还派服务员去残联康复中心学习专门的康复知识和医疗保健操,以便更专业地为残疾人服务。

有些残疾人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护理员帮他们清洗整理。有一户残疾人家,护理员从他家拉出了好几车垃圾;有的残疾人被子脏的都成了黑色,护理员给他们翻洗;有的残疾人生活在海边却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于是他们把残疾人组织起来到海边去旅游……

为了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他们以街道为单位成立了6个服务分社,并聘请了有关社区的领导担任分社社长,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区协助,社会操作”的运作管理体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队伍居家服务残疾人22700人次。很多残疾人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理发,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第一次有人热情地跟他们聊天,第一次走出家门看到大海……

社区托管和机构安养、居家照料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托养模式,整合了社会、社区、家庭三方面的资源共同为残疾人服务。然而,残联还想到了一些更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特殊性,安养,也以特殊的形式出现。

没有哪一年的“精神病”这个特殊群体,会像今年这样引起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2010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多个学校发生了疑似精神病患者杀童事件。而同时,云南陆良的4位少年在校园外将一个没有任何攻击力的精神病患者殴打致死……有专家把这些事情归咎于社会转型期的集体浮躁,教育体制上的积弊难返,然而,不管原因是什么,精神病患者和社会之间不和谐的音符在加重,作为残疾人工作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戒备。

青岛市42万残疾人中,精神残疾人近6万,但是市里一共才有3家精神病院,很显然这并不能满足精神病患者的需求。所以,青岛市又在四方区成立了精神残疾人的托养中心――广济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中心安养的精神残疾人有140多人,年龄最小的10多岁,最大的70多岁。青岛市给每个精神残疾人每月补贴1000元,另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和优惠,所以他们到中心安养,家里基本不用花钱,有的还能剩余。

在这里安养的精神残疾人,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定时定量地吃饭、吃药、锻炼、娱乐,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中心还给他们联系了一些手工品的订单,比如做串珠,做门帘窗帘等,不仅得到了锻炼,每个月还有一定的收入呢。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到中心安养的精神残疾人,市残联也有一套相应的办法,会经常让医护人员到家里走访,送药,查看病情。

记者在托养中心当天看到,安养中的精神残疾人正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跳绳,下午的风把天空吹得清爽而透亮,他们一边跳绳一边欢笑。有两个人躲在角落里,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这些陌生人,不过没关系,相信总有一天,他们能融入这个集体,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家园。

“大而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大概的意思是什么都抓,什么都抓不好,但是在青岛,你完全可以相信 “浓缩的都是精华”。在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你能感受到的不仅是感动,还有踏实,为残疾人感到踏实。

“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这是全称,不像其他地方要么“康复中心”,要么“培训中心”,青岛市都在一起,大而全。这里有7个中心:聋儿康复中心、启智康复中心、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低视力康复中心、职业培训中心、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假肢装配站,它承担着全市残疾人的医疗、教育、职业、心理等康复任务。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的不仅是感动,还有踏实,为残疾人感到踏实。

比如,蓝兰,25岁,盲人。北京联合大学钢琴调率专业毕业后,从事钢琴调律工作,由于一些人对盲人调律有偏见,蓝兰的收入很不稳定。于是,蓝兰来到残联的培训中心学习按摩。蓝兰说,艺多不压身。因为有了残联做“靠山”,蓝兰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

比如,王艺蓉,5岁,脑瘫。父母把他送到脑瘫康复中心来,从开始话都不会说到现在,能背十几首唐诗,能唱好几首儿歌。小艺蓉很爱跟人聊天,更爱照相,答应背一首诗,照一张相。

再比如,周思妙,17岁,智障。鼓打得很好,加入了市残联成立的锣鼓队,接待过澳门代表团,还参加过2008年奥运会,当要求她为我们表演一段的时候,一句铿锵响亮的“请吧,阿姨!”让我们惊讶,好爽快的孩子啊。

比如,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故事,都发生在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这座5层楼里。这是青岛市展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示范窗口,也是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说到青岛的“两个体系建设”,不得不说青岛人做事的周到和严谨,这从青岛市进行“两个体系建设”的步骤就能看出来。

第一个步骤是采取“一、二、三”措施:一就是全面贯彻和落实会议与文件精神。二就是围绕两个体系建设成立了两个组织,由市领导和残联领导组成的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即将成立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理论研究会。三是强化监督,即政府、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残联的监督,政府督查室还要每年进行两次督查,检查残疾人事业工作的进展情况。

第二个步骤,是实施了“3+8”与“4带7”的思路。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这“3点”,初步搭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并重点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与康复救助等8项政策保障。“4带7”是指服务体系建设,“4”是指服务项目、服务机构、服务队伍、服务机制。“7”是指突出7个方面的服务工作:康复服务、托养服务、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教育培训、就业扶贫服务、无障碍设施服务、法律维权服务。

另外,青岛市在不断完善各项政策,随着残疾人生活要求的提高,青岛市“两个体系建设”也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内容不断增加,保障政策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在原来7个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又扩展到狮子会、基金会、爱心团队、企业家协会、大学生志愿者等等……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人,都在为残疾人服务,青岛的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在不断扩大。

最近,在保障体系工作方面,青岛又在做一些工作。例如,青岛市按照规定给重度残疾人的养老保险最高500元,最低100元补贴,有的市区最高给残疾人补贴到700元,这在全国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了。伴随这个保障制度,又反映出来一个新的问题,根据规定,60岁开始拿养老保险金,但残联和劳动部门一起调研后发现,残疾人的平均寿命是49.9岁。可以说很多残疾人即使交了养老保险,也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所以青岛残联提出,残疾人养老金应从50岁开始享受,这个报告已经报到青岛市有关部门了。青岛残联还在申请一项针对大龄残疾人的政策,即建议年满18周岁的贫困残疾人,可以单独享受低保待遇,这项工作已经提交到两会。

青岛市已经形成了全国一流的残疾人工作网络体系,财政投入600万,建立了残疾人数字信息平台,可以让青岛市的42万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青岛市残疾人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

孩子托管的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委托管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很大的一项举措就是借助城市名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把名校的优势资源辐射到乡村,而委托管理办学就是众多举措中的一种。所谓委托管理办学,就是把学校办学的管理权委托给多方或者其中一方管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嫁接”,但委托管理办学不是全权办学,更多的是管理,即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改变目前乡村学校相对落后的教育局面。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动力,只有改变并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完成对学校的整体改变,才能创新一所学校,因此,促进乡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委托管理办学的模式下,如何让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让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结合现状,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信

长期以来,由于对乡村教育的偏见以及受到乡村经济条件的制约,乡村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大量乡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学校,大学毕业生也不太愿意走进乡村中学,即使在博士生、硕士生大量走进教育行业的今天也不例外。乡村教育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了乡村学校教育的两大硬伤,一是教师专业不对口,许多学科教师并非专业教师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改行任教。这种现象,一方面制约了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打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二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水平相对落后,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教师,普遍都有一种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心态,缺乏上进心,对职称、晋升等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和完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时展的需要。因此,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信就成了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

1.针对实情,查找和弥补差距

一方面,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庞大,师生比远远高于城市;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配置不合理,学科专业不对口。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调研各校情况,补强师资,统筹调配,调整学校师资结构,建立教师的流动机制,尽可能保证教师的专业对口,在本专业的领域内发挥教师的特长,这是增强教师专业自信的有力保障。乡村教师的学历不高,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阻碍教师上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关心教师的学习不能只是一种口号,应利用各种平台,提供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自卑心态。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了解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不学习不仅导致教育教学能力低,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经成为过去,现今的理论是“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成为一条河”,取之不绝,用之不尽,这也是对教师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的最好诠释。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自我评价

“名师出高徒”。这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也是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片面认识。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乡村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许多都转向城市求学,现在乡村学校的生源结构主要由留守儿童和部分外来务工子弟组成。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相对较差,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落后,教师的成就感在消失,造成教师专业成长动力缺失,专业发展缓慢,自信降低。其实,从社会上追求名校入学现象就可以知道,名师之名,更在于名校之名。因此,要让教师提高自我评价,就要跳出这种思维,转变观念,不能因为所教学生的成绩而妄自菲薄,要从教师的专业角度对自己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自己,把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和业务素质作为自我评价的出发点,教师的教育个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3.成功体验,提升教师专业自信

成功体验是树立教师专业自信的快捷方式。在学生教育中,教师都会运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的转化和提高。在教师自身发展道路上,作为管理者,也应当有这种思路,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各种场合,对教师的工作多鼓励、多肯定,大力支持乡村教师参与专业的比赛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学科活动,以活动激发自信,促进成长。在现今的一些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中,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乡村的教师受条件限制,对教学技能的掌握弱很多,如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是典型的例子,城乡教师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乡村教师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上。因此,在教育的大环境下,应创设一种更加公平的竞争机制,甚至于向乡村学校倾斜政策,多给乡村教师成功体验,增强乡村教师的自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创设平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团队的帮助。在委托管理模式下,委托管理校是作为资源优势校而存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软实力、教育办学的理念、师资的优势、教育教学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等方面,而这些资源优势,正好能给予乡村学校提供优质平台。因此,在委托管理实践中,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创设平台,形成城乡之间的师生互动,增进两校之间的深度交流合作,通过托管校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促进被托管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学科的联合教研,“同题异构”课堂开设,师徒互帮对子的确立,外出培训和交流,等等,以课堂为阵地,活动为平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1.建立健全托管机制,提供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在委托管理办学中,对被托管校的师资培训是一项重点工作,如我校的“十年一贯制”学校,是采用委托两校管理的模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议内容:成立学校校务委员会,托管校委派校级领导,同时互派教师进行交流,托管校派出骨干教师到学校任教及开展带教工作,而学校选派教师到两托管校顶岗任教、跟班培训。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才能出成效,针对协议内容,在实践中,我校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教代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关教师交流合作的措施和制度。如《厦门市新圩学校外派交流实施意见》、《厦门市三校联合教研实施方案》、《厦门市新圩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厦门市新圩学校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厦门市新圩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等,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可持续性和制度保障。

2.专家引领,让专业成长之路更快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是理论层面,其次才是实践层面。乡村教师的薄弱点在于教育教学的理念不足,理论基础不够。通过与城市优质校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托管校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推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思路,请进来,就是把外校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骨干请到学校来,给教师开讲座,上示范课、观摩课,与专家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理论;走出去,就是通过走出校门,向别人学习,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为学校教师提供与外校名师零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快速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目前城乡教师的专业水平差异,一方面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更好地为乡村教育事业服务。

3.多样平台,让专业成长之路更宽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学科教学水平和学科教研水平的发展,最终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品质,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因此,要创设多样的平台,让教师的专业全面发展,如我校在委托管理过程中,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学校逐步创设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平台:教学平台、教研平台、网络学习平台。首先,三校之间制定教学、教研的联合交流机制,每学期按要求制定和实施交流计划,学科的课堂教学、教研常态化,师生的交流、互动活动多样化。其次,加大教师的培训投入,规划外出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让教师走出学校,走进省内外学校进行学习、观摩和考察,开阔视野。再次,打造学校的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学习平台、教育教学论坛等,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与校内外教师形成网络互动,教师通过学习丰富和充实自己,在交流和反思中不断成长。

三、立足校本,形成教师的专业自觉

托管校的带教、培训以及外出学习,只是针对部分的教师行为,使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整体教师队伍形成的专业自觉,让教师从教书走向教学,再从教学走向教研的转变,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的一种文化,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形成严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另外,由于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差异,从外面学习的东西,需要经过教师的实践和反思,才能内化为教师的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因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岗位实践的主动建构,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校本,学以致用,加快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掌控课堂,形成教师的教学自觉

课堂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施展的平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形成教师的教学自觉。首先,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践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育箴言,以完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其次,教师的业务素质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严谨的教风、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全面落实各项课堂常规、在和谐稳定的课堂氛围中达成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等方面。再次,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实施教育教学策略。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出“减负增效”的政策,减负意味着减少学生课外的学习、作业时间,因此,课堂的增效就成为必然。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给学生留有广阔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的空间,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以“研”促“教”,形成教师的研究自觉

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科研的发展是关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学校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形成教师的研究自觉。现今的乡村学校,由于学生生源数的减少,同时政府部门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已经趋同于城市学校建设水平,小班化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策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为支撑点,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是问题研究的提升,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认识问题,从而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来研究,建立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向科研要质量,完成从“教学”到“教研”的转变,通过校本研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让教师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

3.完善制度,激励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