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竞技体育存在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学体育 田径教学内容 改革 田径运动
作为所有的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的形成,与人类生活以及日常的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它的形成就是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各种活动衍化而来的,所以,田径运动能够全面协调的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一直以来款都有着“运动之母”的美称。而作为体育运动教学项目,田径运动的教学也是整个体育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项目,自我国建国以来,50多年中田径教学内容也一直都是我国中学体育大纲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作为人生中成长最快的阶段,在中学田径教学中,应该融入的出了提高竞技意识的教学内部之外,还应该融入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础运动能力的教学内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中学生的竞技意识,而忽略了田径运动的其他价值和意义。
一、传统的田径运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国50 多年来的体育教育中,不管是总体的体育教学大纲,还是做过几次更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把田径作为基础的必修内容,也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传统的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对于田径运动本身的价值以及意义却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出来,更没有加以利用。在我国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中,一直只单独的重视田径体育的竞技作用,也一直将竞技田径运动作为整个田径运动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没有很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尤其是初中体育田径的教学,就连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目标都没有实现。而近几年来,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渐完善,人们也开始逐渐的意识到了我国初中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所存在的问题,也认识到了围绕竞技技术学习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的实现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目标,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中学的体育田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再次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重新构建了以健康理念为主体,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体育田径的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开发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全面提升田径运动的自身价值。
二、田径教学内容所应该具有的功能。
在以往的体育田径的教学内容中,田径教学只实现了竞技功能这一点,而实际上,竞技功能只是田径运动教学众多功能中的最实际但却不是最有意义的一点,而在对体育田径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挖掘出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其他几点功能和价值,让田径教学能够更好的促进广大中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1、健身功能。
作为众多体育项目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础的运动项目,田径本来就衍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田径运动所具有的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功能就是其健身功能,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发育当中的中学生来说,这一功能,更是具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在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中,恰恰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所以,在对初中的体育田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之后,首先要重视起来的,就是对于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功能的挖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将健身功能放在首位,通过将健身功能融入到体育田径的教学内容中来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实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2、竞技功能。
虽然在以往的体育田径教育中,我国忽略了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功能而更加重视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将竞技功能作为田径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但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竞技体育本来就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竞技体育中,田径是公认的大项,一直以来,都有 “得田径者得天下”的这种说法外加上田径训练一般要求的条件也不高,选材面广,参加人数多,而且是个人项目,项目投资与奖牌比小,效益高,所以,田径项目一直被列为竞技体育中选择的重点,进而,也就影响到了整个体育田径的教学。就算是在改革之后,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依然要对田径的竞技功能高度重视,大力发展。
3、教育功能。
这个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的心理上的教育以及思想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出初中生来说,这个更是十分的重要,因为,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成长的最为快速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一个人所形成的心理以及思想,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而体育田径运动的教学,就能够很好的促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积极的成长,也能够形成一种不怕劳苦,不畏艰难,不轻言放弃的坚毅的思想,这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无疑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体育田径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对中学体育田径运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师来说,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想要学习田径运动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新颖的,有趣的,充满了青春活力的项目来进行教学,同时,在对于教学器材的选择上,也应该选择最新的最先进的教学器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凭借着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感,才会主动的去接触田径运动,才会喜欢上田径运动,才能够学习田径运动。同时,在对于竞技与非竞技类的田径运动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体验田径竞技运动项目,至于普通的学生只需要
充分利用非竞技田径类健身运动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行了,也就是因材施教。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改革应该有效地结合田径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充分的将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在教学中扩散开来,要以体育与健康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全面的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育以及成长,完善中学的体育田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 冲突 互补 关系
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属于体育文化中的两个不同体育文化体系,尽管是两个平等发展的文化体系,但是,它们的特点也大相径庭,所以对立是绝对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理论,例如五行、阴阳、八卦、“天人合一”等;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则注重外在和分析,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相互抗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发展和形成。传统的中国体育文化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体育文化中包含的是感觉和经验成分,比较模糊;然而西方的体育文化是将数种医学科学相互结合,主要有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学。中国体育文化注重运动的节奏,神韵,通过外在表现体现内涵,表现和谐和朦胧的美,这种文化比较隐晦抽象;而在西方的体育文化中,运动的速度和运动的力量是十分重视的,体现的是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礼仪,融合着娱乐成分和表演性质,运动项目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把健康和长寿作为目的,追求身体和心灵合二为一,动静相互结合的养生之道,这样,运动中的竞技成分自然消减。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较为惊险,具有很明显的竞争性,同时体育的健美和趣味性质也较为明显,这种体育文化在追求全面发展的时候忽视了对运动者的思想道德的修养,容易产生暴力。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力量与速度,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3)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体育锻炼讲究身体从外到内,从表面到内心的一个升华,通过身体运动来提升内心,进而塑造人的品格,这种文化明显的向人格塑造方向倾斜;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注重人的身体胜过注重人格,运动展现的是人身体本身的价值,体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人体的培养,人在运动中塑造完美体形,实现人生。
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体育文化经过时间的积累,在经验中选择变化,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融,最后形成。体育文化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存在社会中,所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双方定会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内在统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追求伦理道德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国的政治也对外逐渐对外开放,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得到勃兴。在这样的新的政治环境中,中国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中也加入了很多新鲜血液。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西方开始移植中国的一些运动项目如武术、气功、秋千、踏青等,随之西方竞技类体育一统天下的形势也被随之冲破。同时西方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诸多球类项目和田径类体育项目都深入中国,得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
中国的体育属于保健体育,它包含着丰富的人体科学内容,如现今对人类保健仍有很重要意义的一些辩证思维,如身心的统一,动和静的相互结合,内外的相互协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竞争观念与社会需求一致,也被中国人民所认可和接受。
3.中西方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推动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脱离开世界文化的范围。人类体育文化属于休闲文化的一种,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在任何时期,任何一种体育文化的存在都渴望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学习吸收其精华部分,以此推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各个地方,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健身热潮,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虽然年代悠久,文化却从没中断过,这其中频繁的内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几百年来,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碰撞,经过长期的磨合研究,我们都从对方的文化中获得新的血液,体育文化中加入新元素使得发展的空间更大,生命力也更强。体育文化中新鲜血液的加入必然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得到更长期更广阔的发展。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世界各地方的地理条件差异,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方的体育文化发展也得不到平衡。各种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对调节世界体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所以这两种文化能够相互的影响、借鉴。这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使得世界体育的文化体系得到完善,人类体育的功能和结构得到拓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62-01
田径运动的教学,一直都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内容之一,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是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是否取得突破的关键。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的定义及重要意义分析
所谓的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指的就是人们用于竞技和健身的走、跑、跳、投的身体运动,也就是说田径运动包括田径竞技运动和田径健身运动。它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以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获得运动技能,培养意志品质。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田径运动教学,首先,它具备极强的教学价值:田径运动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能培养人遵守纪律,增进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它还具备极强的健身价值:短距离跑是人体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一种运动,它能使有氧系统酶的活性增加,能提高人体的最大摄氧量,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使人体各器官参与运动,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对体内、外刺激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最后,他还具备极强的竞技价值。在竞技体育中,田径是公认的大项,它的奖牌最多,素有“得田径者得天下”之说。
二、现阶段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田径运动迅速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兴起,不管是总体的体育教学大纲,还是做过几次更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把田径作为基础的必修内容,也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现如今的中学田径运动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是问题及不足,田径运动本身的价值以及意义却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出来。具体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方面的原因
在现阶段的中学田径运动教学中,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影响,田径课教学培养的模式是以竞技为主、重技术、轻能力,将传授知识、技术看作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很多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略学生素质的培养,很多教师都只注重学生能否跑到一定的速度、是否跳到一定的高度。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以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教师。而大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技术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此外,很多教师也注重比赛结果,轻学生的心理辅导。单纯地采用竞技方式,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容易让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当学生遭受失败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教师教学观念上的不正确,教学模式上的单一、枯燥化,给我们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学生方面的问题
现如今的大部分中学生,受现阶段物质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学生从心理上就没把体育锻炼当回事,很多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去学习技能和锻炼身体,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受教师上课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对体育田径运动不感兴趣,很多学生都怕脏、怕累、不喜欢活动,以致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提高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转变教学转念,正视体育田径运动教学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培养人才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形成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新的田径教学观,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告别旧的田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思想,积极开创田径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在田径教学中,在继承的基础上把田径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革新,在强调田径专业性的同时,加快田径运动健身性和娱乐性在田径教学中的发展地位,构建新的田径教学观,为学生有效的锻炼和成长做好保障,提高教学效率。
2、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想要田径运动教学的意义充分的发挥出来,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观念上做转变,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做转变。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中,上田径课时,老师首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跳出技术论,体质论的框框,注重运动参与,注重学习过程,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要知道,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而是通过我们的教学去帮助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进健康水平。另外,其次,我们要重视增强学生体质、追求课的内容和形式变化、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多元化教学内容进行利用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想方设法地增强教学方法的趣味性,以此减少体育运动带来的疲劳、疼痛等方面的体验。
总结: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既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学习、成长的需要。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正视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 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以“育人创佳绩”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提出符合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发展特点的一套训练措施,并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的道路。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训练体制 院校化改革
一、竞技训练体制改革推动高校竞技训练管理体制
国家包下来的高度集中的竞技训练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国家包办的专业队体制,使运动员一旦入队就纳入事业编制、端上铁饭碗,失去了继续竞争的动力;专业队体制使运动员为保证长年系统训练,很小年纪进队,脱离文化学习环境,缺乏必要的文化学习,文化素质低,德、智、体各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条块分割、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从运动员选材、训练、输送到分配,从教育、生活、比赛到饮食起居,被纳入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调控范围;将缺少联系的诸多项目“横拼”一起,由集训大队统管,而使专项上下一条线的联系衔接疏远。
从竞技训练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看来,改革竞技训练体制势在必行。我国的高水平运动队的体制可以走职业化和业余化方向,有些市场价值大的项目走职业化道路,如目前推行的足球俱乐部制,大部分项目走向业余化,向学校化过渡。
由于改革是在局部进行,高等院校没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取得的效果不十分理想。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一直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单科性院校,尽管80年代初以来,以办竞技体校(中专)形式探索了为国家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高水平竞技人才的路子,但办学目标始终未进行调整,与综合性大学及师范院校中的体育系科的办学目标没有明显区别。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技训练体制改革给体育院校带来的良好契机面前,适时主动调整办学目标将影响体育院校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二、高校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很长一段时间,竞技体育组织机构矛盾尖锐,同一系统,即有高教部门,又有高水平运动队,还有专门科研单位。而改革要达到如下效果:高质量的教育成果;高质量的人才成果;高质量科研成果;良好的办学效益。因此,确立解决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思路为:
(一)进一步变“三张皮”为“三融合”
从总体上,“三位一体”为人所认识,但在相当范围内仅仅停留在表层,离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还有很大差距,要解决深层次思想问题,制定符合学院特点,有利于促进“三位一体”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
(二)要解决“学训”矛盾,确立“育人创佳绩”的办学思路
在运动队文化教育过程中,既要遵循训练规律,又要遵循文化教育规律,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学院培养对象是向自身极限挑战的运动员学生,既有一般高校共性的“育人”任务,还有特殊性的“创佳绩”任务,要培养能够在世界赛场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学生,也要培养最终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办学的独特意义。
(三)多渠道解决经费及争取各部门的支持
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即要向体委争取经费,又要向教委争取经费,同时依靠专业化,社会化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四)进一步增强驾驭全面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提高运行效率
一方面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立专门机构,形成一个智囊班子和一个决策班子,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一盘棋考虑,通过集聚优势,集约管理,充分发挥效能,促进优秀运动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前提
观念的转变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才会有工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相对独立的教学、训练、科研部门之间进行合并的改革会产生许多矛盾。优秀运动队建设必须培养“四有新人”,“育人创佳绩”既是办学根本,也是教学、训练、科研三者的结合点。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要真正提高运动成绩的科技文化含量,提高运动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就必须将以往存在的“基地办基地”的做法切实转变到“学院办基地”的方式上来,真正走运动队伍院校化的发展之路。宣传“三位一体”的办学指导思想,宣传“育人观”、“素质观”和“效益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探索“体教结合”的模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为了开创“体教结合”道路,进一步提高体育综合竞争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积极作用。在体育科研、优秀运动员培养、人才培训与交流、体育产业、法律业务等领域开展全面加强,为优秀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和学习环境。使大学拥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优秀运动队,扩大大学的影响,并利用优秀运动员资源带动整个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改革管理体制,新机构的顺利运行,干部是决定因素,建设一支能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干部,适时将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伏秀中青年提拔到相应的岗位上,初步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和文化教育素质较高,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小可,刘旭东,等.宁夏体育管理体制实行竞教结合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3):56-57.
关键词: 伦理 体育人 体育精神
人们把从事运动或在体育界工作的人称为“体育人”,尽管职业称呼在社会生活中并不罕见,如电影人、媒体人等,但是这些称谓后面都含有不同职业伦理的内容,尤其是“体育人”这一称谓,更是有深刻的伦理内涵。
1.泰勒的“自我认同”理论及在体育中的运用
根据泰勒的看法,人们的认同是由人们的基本评价定义的,对“什么是自我的认同”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人的出身、背景、能力等。比如,我的门第对我十分重要,我为之感到骄傲,这是我的认同的组成部分,之所以如此的重要,是因为我相信人们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背景培育的,因此背叛一个人的背景就是以一种重要的方式背叛自身,背叛他的自我认同。总之,认同的概念是与和自我不可分离的一定的强性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甚至就是由这些与我们把自己视作自为者不可分离的评价定义的。
泰勒对人的概念集中在人的自为性上,他不是通过人的外在表现认同人的自为行为。人的自为性的关键在于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即人们通常讨论的目的、欲望和动机。在自为行为中,爱好与嫌恶有强烈、原始的意义。
体育竞技是人的自为行为。体育运动中含有一级欲望和二级欲望。体育竞技的一级欲望是通过竞技成为优胜者。这里,竞技是手段,获胜是目的。泰勒的弱性评价恰好可以适用与此,弱性评价表现了一种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理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或工具性理性,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二级欲望体现在这种手段是否是可行的,这是对一级欲望的反思。这一反思是基于人的存在、交往所需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之上的,是伦理的。这一反思是通过人的强性评价实现的。
我们对体育运动曾有过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把运动员视为机器,把体育运动视为无思想的肉体运动。这一错误认识在于评论者只停留在运动的外在形式上,认为体育竞技就是某些动作的反复,胜负最终只取决于力量。有个明显的事实是,当人们投入体育运动时,人们有某种快乐和痴迷的情感,正如玛丽・密吉莉指出的那样,当我们追问什么是运动时,我们触及了体育运动与非严肃性的首要问题。她指出,当人们谈到“放松,平静,这只是个游戏”时,已表明人的动机应是第一位的[1]。再者,美式足球比欧洲足球比赛允许运动员有更多的身体接触甚至攻击性动作,体现了竞技比赛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意义是情感性的。当把这些现象与非人类的行为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非人类行为与人类行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含有像人类行为那样丰富多变的情感内容,如表扬、谴责、害羞、尊严、道德善或恶等。
人类天生具有动物属性,动物会游戏,游戏先于文化并丰富文化。体育竞技是种文化,它起源于游戏。对游戏而言,规则是它的生命,没有规则的游戏是不存在的,至少也是不能实践的。认同并遵守游戏的规则是进行游戏的前提。体育竞技也是一样,进行比赛前就完成了两个“认同”。一是参赛者对比赛规则的认同,否则就会失去参与资格,同时不能破坏规则,否则被罚出赛场。二是参赛成员和其他参与人员对竞技者的身份认同,体育比赛的分组就是一种身份的划分,如我们不允许用篮球规则参加足球比赛,也不允许75公斤级的选手参与56公斤级的举重比赛。在竞赛过程中,篮球运动员的身份与足球运动员是不一样的,同理,级别不同的选手在比赛过程中身份也是有异的。规则至上的伦理意义在于它构建了个公共的秩序空间,这一空间使得人的行为得以有序进行。在人们的心目中,运动员与规则之间有了内在联系,规则意识是运动员的必备素质,背叛规则就是背叛比赛,更是背叛运动员自身。这种推理正是基于泰勒的强性评价理论。
2.体育人的伦理内涵
从泰勒的自我认同和强性评价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对一个群体的认同,取决于这个群体与众不同的特殊气质。在体育人的命题中,体育人的气质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强健的体魄,二是他的遵守规则的人文气质。二者缺一不可。从广义上说,体育人包括从事与体育工作有关所有人员,如体育管理者、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新闻传播者、体育保健医疗师、体育科研人员及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等,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其中有很多人仅仅只是从事体育工作的人,不是体育人,体育人一般指以体育为职业的人,包括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教师。从感觉上,这些人往往以敏捷、健康、矫健、强壮的外形和直率、拼搏、坚韧、刚毅的精神为人们所敬仰。体育人绝不是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从运动本身来说,技术训练和体育竞技都需要强大的体能和较好的智商。真正的体育人往往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只有具有这些素养,才能使他们正确面对对手,尊重对手,善待对手,不是一上场就以仇视、厌恶对手的心态参加比赛,在竞争中不择手段地达到胜出的目的。赢要赢得体面,输要输得高贵,这是竞技的另一种善的形式。真正的体育人还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面对成功与失败时冷静地面对未来,才能从成功中获取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更大成功积蓄力量。我们以一个武术人为例具体阐述体育人的内涵。从体育人的要求和标准来说,武术人称为合格的体育人时可以称为武德人[2]。武德人首先是一个习武之人,是一个运动人,是一个因练武而获得较好体质和体型的人,但是这还没有到我们认同的体育人的标准,体育人的标准要求武德人除了上述特点外,必须具备武术道德和武术修养。武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积淀渗入武术的一种美德。它指导着武术人的行为,规范着武术人的行为。如不欺侮弱者,不惹是生非,不主动侵害,等等。武德人在中国历史中甚为流传,这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爱好武术的旨趣是分不开的。一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薪火相传,连绵不断。二是武术中融入了很多道德元素,使武术人拥有特殊的精气神。其中最典型的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内容,还有墨家的狭义、非攻精神,因此武德人尚武崇德,尚武爱人,他们倡导以武会友,和睦相处,讲究人际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最高意境是达到天人合一。一个以武欺人、以武霸道、以武扰民的人,无论他的武功有多高,无论他的武力有多强,从未有人称其为武术人或武德人,人们由于情感与道德感的不能接受,往往称其为“匪、盗、贼、寇”等,具有极强的道德评判和道德谴责。
对体育人做道德要求与道德评判,自古以来,中西方就有共识。柏拉图曾这样述说过运动员,“在不畏艰辛苦练的过程中,他的目的主要在于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不是仅仅为了增加体力”[3]。古希腊作家琉善对体育运动也有类似的论说体育活动对青年人的心灵会产生道德影响,从而引导他们选择人生的正道,防止他们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同时会赋予他们以良好的美善兼备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真正的体育人总是把体育锻炼与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更是一条德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游戏,游戏是体育竞技的精神内核。我们也可从游戏人的角度理解体育人的内涵。首先,游戏人是具有游戏精神的人。游戏精神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竞争。席勒曾说,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极端的不自由。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人往往能抵制外界的诱惑,不受外界的影响。坚持自己处事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其次,游戏人是愉悦快乐的人。游戏带给人愉悦的情感体验。斯宾塞说,游戏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机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和美感。游戏让人在快乐中使生命力释放,并呈现出自由、自主的精神力量。再次,游戏人是遵守规则的人。游戏是对规则无比依赖的活动,没有规则,没有游戏,破坏规则就破坏了游戏,因此,要称为游戏人,首先就应是承诺恪守规则的人,在游戏过程中,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游戏后因为对规则的遵守,他人会在再次游戏中邀请游戏,这是对遵守规则的认同与赞赏。这样,游戏使人产生对规则遵守的自觉,同时获得认可规则、恪守规则、监督规则意识。游戏在人的道德心理培育与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游戏人有较好的道德心理。
体育竞技是体力和脑力高度结合的活动,体育运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方式。通过体育培养完善的人格无论在体育界还是其他科学领域已有相当多的论述。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活动。它能满足人类追求和体验文化的需求。体育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体育对推动人的精神价值追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社会化,使人完善化,这两样都需要人身心一体,身心和谐,教育要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感,完善人的品格,提高人的心智,增强人的体格。所以,体育人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是身心综合的教育,是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
3.结语
体育人尽管是从职业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称呼,这一点如同经济人、媒体人和电影人等。但是跑得快,跳得高、举得重绝不是体育人的身份标志。客观说,运动员也不一定比杂技表演者跑得快,跳得远,举得重,在平衡性上也不一定比杂技演员强。我们不把杂技演员视为体育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事体育职业,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具备体育职业培育出来的独特的伦理品质――体育精神。从体育运动中育生的体育精神才是人们对体育人进行判别的根本依据,体育精神才是体育人区别于他人、得到认同的有意义的标准。换言之,体育人就是具有体育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Mike Mc Namee.Sports,Virtues and Vices:Morality Play.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2008:26.
[2]马卫平,范运祥.受过良好体育教育人的形象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87-90.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竞技体育;现存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01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业余或是课余时间,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训练活动,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的人才。
一、中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意义
(一)开展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效的课余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健康的生产发育。通过课余体育训练,能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活动机能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二)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学校的体育目标。学校的体育目标包括有健康目标、教育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学每周体育课为2个课时,时间短、内容多、针对性不强,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这就需要在课余的时间加以弥补。
(三)为竞技体育的发展输送后备人才。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在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由此可见中学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基地,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补充生力军。
(四)使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在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体制逐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各项发展而融入学校体育中,形成了“体教”合一的机制,,即竞技运动成为了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认识到了竞技体育强大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学校自身也因此获得了多方面的利益,并且也提高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二、我国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中学时期是通过选拔并加以系统培训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后备力量的最佳时期。但是体育训练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为了能在国内外的各项体育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通常会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来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学校整体的运动水平。本地6所中学2010年共有406人次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其中取得前八名的有133人。然而有的学校为了在各种赛事中取得好的成绩,在训练中采取了“拔苗助长”等方式,忽视了对选手的系统训练和培养输送,很不利于为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
(二)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间存在矛盾。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努力学习文化课程上,但是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就必然的会占用学生一部分时间,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二者间缺实存在着矛盾。而学校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文化课成绩也往往占有很重要的因素。这就导致了“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严重。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本地约70%的中学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1小时课外活动时间,更谈不上课余体育训练。
(三)缺乏健全的、系统系、科学性的训练制度。通过对本地30所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其中19所学校的课余训练中存在着没有训练大纲的问题,课余训练比较随意。不少学校相关的指导老师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相对欠缺,也就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训练结合起来。并且由于体育教师往往每人都要带多个班级,课程任务本来就较重,兼任课余训练指导老师后,还要带队训练,属于超负荷的运转。在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平均每个学校有两个训练指导员,每个训练指导员大约要带35个学生,工作量非常的大,难以调动其探索系统训练的积极性。
三、加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建设
(一)明确训练目标,健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制度。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体育骨干,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储备和输送体育人才。学校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健全课余体育训练制度,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做好对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划并加以思想上的指导,把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作为课余体育训练的重点来抓,而不是一味的单纯追求各类比赛的名次。
(二)正确处理课余训练和文化课程间的关系,取得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学校首先要转变观念,既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同时还要督促队员文化课程的学习。一旦发现有运动员得文化课学习成绩有问题时,可以先暂停其训练,并与其文化课老师一起努力提高其学习成绩。同时学校还要和运动员的家长时常联系,协调与家长的关系,一方面另他们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学好文化课程和做好课余训练。
(三)加强教练员自身建设。教练员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和训练水平对搞好课余体育训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组织教练人员不断通过培训、进修、组织参观等方式,增强自身的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制定适合中学生的训练大纲。并且学校要尽可能的关心各指导老师,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确立奖惩制度奖励那些在课余体育训练中作出贡献的老师,调动他们探索系统、科学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就是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提高学生课余训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顾鹏,张朝法,郭吉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师范学院学报,2001,23,(6).
摘 要:在中国取得辉煌成绩的2008年奥运会以后,对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体育体制改革、竞技体育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举国体制并论证了其实现的可能性,同时指出实现新的举国体制的具体做法,及科学、和谐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举国体制;新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701-03
A Rational Ponder on the Nationwide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Calmness after Enthusiasm, Issues under Brilliance: Pondering after
Beijing Olympic Games
MAO Zhenming, ZHA Ping
(College of P.E. and Sport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After China gaining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2008 Olympic Games, we make a deep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arget of sports, reform of sports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en we bring up a new type of nationwide sports system, and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of how
to realize it which adapt to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we
point out its specific practice,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idea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tifically and harmoniously.
Key words: nationwide system; new nationwide system; competitive sport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无与伦比”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已经结束,声势恢弘的开闭幕式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51枚耀眼的金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力量,也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但16天像过节一样的日子嘎然而止之后,国人也进入了总结的思绪和反思的远虑之中,一个个一直就困扰国民的问题又开始回到理性的国民头脑之中:今后体育强国的目标?此次奥运会的辉煌掩盖的问题及其根源?如何看待在世界上已不太多见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否并怎样去继续延续这个“举国体制”?如何去做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和谐、科学发展?等等。本文就这些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拙见。
1 北京奥运会后,我们体育强国的目标定位及赢取更多金牌的意义
无疑,中国的体育界和体育事业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无与伦比”是罗格的评价,也是世界的评价。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无与伦比”主要是赞扬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开闭幕式的创意与效果以及包括中国运动员在内的各国运动员所取得的佳绩,它并不是指向中国的体育事业,至少不指向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部。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竞技体育的辉煌崛起赞不绝口,却对“中国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缄口不语。51块金牌在北京奥运会的组织成功的照耀下,把中国的竞技体育置身于“无与伦比”的“顶峰”,但“顶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绝境”,中国将在今后朝哪个方向去再铸辉煌不仅是个功利的国家战略问题,更是中国再次走向世界之林的民族责任问题,也是真正与世界共同价值观接轨的问题,是中国与“同一个世界”是否真正拥有和努力实现“同一个梦想”的问题。中国再瞄准第52金牌还有没有意义?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在奥运会的最后一天很多人由于期待金牌的50和奖牌的100两个整数而对第51块金牌的获得反而感到遗憾的普遍心态中得到了某种答案。至此,金牌数量好像仅仅已经是一个游戏了。也可以说,中国就是拿再多的金牌也不过是一个噱头而已了。因为金牌第一已经雪洗“东亚病夫”的耻辱,100块奖牌已经圆了中国的百年梦想,换句话说,就是有再多的金牌也不会有人认为中国是真正意义的体育强国,因此,聪明的中国人民是不是应该以北京奥运会为分水岭,今后不再选择去争夺更多的奥运会金牌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新的目标和新的梦想呢?
2 北京奥运会辉煌战绩下掩盖的问题及根源
“无与伦比”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让人难忘,也让中国耀眼,但似乎让国人暂时看不到了一些问题。如果刘翔的表现还只是让国人失望、困惑和猜疑的话,那么,中国男足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不只是让国人失望和困惑,而是让国人感到愤怒和耻辱。中国竞技体育的伟大成就不能也不应该掩盖现行体育体制中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中国竞技体育成就的成本和效益问题、中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素质问题、中国运动员的出路和安置问题、中国竞技体育的道德规范和腐败问题、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答和解决关系到中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世界对中国“体育强国”的承认,关系到中国竞技体育的荣誉和含金量、可能也关系到中国的大国形象和责任。
上述问题中,有的是世界各国通有的问题,可能在中国略显突出;有的是中国独有的问题,由国情所致。那么中国的问题来自哪里呢?本文认为:问题主要来自现在议论很多的“举国体制”上。什么是“举国体制”?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同志是如此下定义的:“国家高度重视和有效组织的,集中有限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1]的体育制度。那么,为什么说中国体育的许多问题来自于这个“举国体制”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举国体制”呢?
3 关于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客观分析
3.1 关于初级阶段 “举国体制”存在的必要性
刘鹏局长说:“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与我国国情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适应而形成的”。[2]本文非常赞同这个基本观点,并且认为这是我们看待和评论“举国体制”的最重要的视角。本文认为竞技体育是与一个国家的国力、人口总量及其素质、体育传统与普及度、国家对体育支持力度四个主要因子有关系,用“竞技体育成就=综合国力×人口总量及其素质×体育传统与普及度×国家对竞技体育支持力度”这样一个模糊的公式可以大概得出结论,这次北京奥运会,我们可以基本验证出这样的结果。我们随意选取一些国家进行分析,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论。
从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国力还相对薄弱、体育传统和体育普及度还很低、人口虽多但人口素质(特别是体育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较差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在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风采,我们就必须集中力量、依靠国家的全力支持,依靠全民的力量,依靠特殊的政策与手段来办竞技体育,来取得特定时代的体育成就,这就是中国要依靠“举国体制”来办体育的理由所在。
3.2 对中国竞技体育的投入和价值的分析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是穷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不需要这么昂贵的金牌”,甚至有人说“金牌拿得再多,跟我也没有关系,我的工资没有增长”,本文不同意甚至坚决反对这一观点。中国是穷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更是正在进行伟大复兴的国家,是担当着历史责任的崛起大国,开放不久的中国需要世界的了解和承认,刚脱贫的中国人需要自信心和责任感,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的机遇,海外的中华同胞需要祖国的精神支持,这一切都是北京奥运会的伟大意义和效应,都是中国运动员胸前金牌的价值核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予世界的超级感动、中国运动员(男足暂时可以除外)身上的中国精神的全面体现、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与和谐社会理想与世界共同观念并轨的如潮好评、中国人民好客的举动所展示出的和平气质,以及北京和其他协办城市的光彩亮丽给予世人巨大震动都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和振兴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成千上万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外国媒体和宾客来时带着“中国男人梳着鞭子、中国的天是黑的、空气里充满着毒气、中国的食品不能吃、中国没有水洗澡”的成见,走时留下的却是“要公正、真实地宣传中国”和“不能再相信诋毁中国的那些鬼话”的承诺,这些都是北京奥运会的巨大的价值,这些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计算,或者说:为了这些伟大的价值,花多少钱都值得。至于用自己长没长工资来评价奥运会的观点,本文只想说“国家振兴、匹夫有责,国家强盛、人人受益”,“面包一定会有的”。
4 今后“举国体制”面临的选择
北京奥运会后,我们应如何看待“举国体制”呢?当然如前所述,中国的“举国体制”在中国的国力还没有足够强大,中国的经济还刚开始腾飞时,为中国成功地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争得光荣和机遇,中国的“举国体制”可谓功不可没,我们必须予以十分充分的肯定。
但是,这个“举国体制”也有它自身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现行的“举国体制”是脱离了教育的体系。由于脱离了教育的体系,运动员素质和出路的问题出现了、培养效益低和高淘汰率的问题出现了、青少年的教育权利和其他权益保护的问题出现了,体育过度职业化和商业化的问题也出现了。
因此,在2008年后的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国家的宣传也有了更多的途径、我们的金牌走到了“顶峰”和“绝境”、人民更期待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真正体育强国、体育中的个别不良现象也必须得以纠正的新形势下,中国的体育事业是怎样的目标?中国的体育体制要不要改变?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怎样地发展等都是全中国人民十分关心的,也是政府要统筹兼顾的,更是体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对“举国体制”的发展进行畅所欲言的讨论。
分析一下,关于“举国体制”,我们面临的选择无非有以下三种:一是完全坚持现在“举国体制”或进行一些小的完善;二是彻底放弃“举国体制”,像企业和一些事业发展一样进行大幅度的社会化,推向市场,任其经风雨而实现自然的发展;三是另辟蹊径,寻求一种具有“举国体制”之长处,但少有“举国体制”之短处的新体制。本文认为第一种选择不行,因为如此“举国体制”的弊病难消、消耗巨大、人民不容、难以为继;第二种选择也不行,因为如此,国家的竞技体育会大幅度衰退、国人不容、华人不容、国际社会也不容;因此,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可以使体育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举国体制”。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关于“举国体制”,提出一要坚持,二要完善的观点。这也符合第三种选择的基本思想。那么,如何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刘鹏同志没有讲。
5 建立新的“举国体制”的设想
那么,什么是新的举国体制呢?而这个新的举国体制可以概括为:“竞技体育事业逐渐回归教育系统,国家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系统内借用现在的竞技体育资源和方法发展竞技体育事业”,这是一种新的“举国体制”正是本文认为的最好的第三种选择。那么,这种“举国体制”是不是可行的呢,我们可以历史和国际的经验来论证一下:
从历史的经验上看,中国的竞技体育就是发祥和发展在学校之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各种西方的教会学校把国外的近代竞技体育运动方式、器材、教学方法和比赛方法介绍到了中国,以后竞技体育就主要以学校体育的形式在发展,各个运动项目的优秀选手基本都是各级学校的在校学生或是学校的青年教师,例如第一位中国奥运会选手刘长春,威震远东的篮球“五虎将”,以及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中苏体操比赛的国家体操队等都是大学的学生,他们既代表着国家的最高竞技水平,又是合格的大学生。当时的竞技体育主要是在教育系统中比较自然和协调地发展的。但是有人可能会质疑:那时的竞技水平比较低,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业余的训练达到相应的高水平,而这种情况不适应现在的很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要求。这种说法有道理,也是事实,但是并不完全排除在教育中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可能,因为,我们还有国际的经验。
从国际上看,现在许多国家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系统,也没有常设的国家训练局和国家队,他们优秀的运动员主要来自大学。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就是这样,而且他们的大学生运动员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拿了16快金牌,而美国的斯坦佛大学一个大学就拿了15快金牌,充分说明只要有相应的培养机制和必要的条件,即便是在当今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形势下在大学里依然可以训练出最高水平的运动员。因此,竞技体育逐渐回归教育系统,在教育系统内坚持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完全不现实的假设,而是一个经过改革和努力就可以逐步实现的现实选择。
那么,我们如何实现新的“举国体制”呢?实现这个“举国体制”的步骤和具体的做法又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本文在这里设想一下以抛砖引玉:
1) 在国家机构改革时,要将国家具体管体育甚至直接办竞技体育的方式逐渐向国家依法宏观管竞技体育的方向转变,工作向制定法律法规、设计宏观战略、布局全国项目的“任务学校”、组织各级比赛、进行“任务学校”的评价和依法监管经费使用等方向进行转变。
2) 逐步取消现行的准教育和非教育的体育运动学校和运动技术学院,转而在全国有条件的大、中、小学中根据项目特点,仔细计算和部署各个项目的数量和布局,“任务学校”,由国家体育部门和国家教育部门委派任务,每个任务学校担负1-3个运动队,具有同一项目任务的不同阶段学校通过协议的形式形成输送和接收的“对口联系”,形成各个项目“一条龙”的真正衔接。
3) 国家将现在的竞技体育经费以“竞技体育专项经费”的形式下拨经费支持各“任务学校”的训练和比赛,定期根据任务学校的业绩进行评价,对那些输送人才不利和竞赛成绩不好学校予以停止任务和停拨经费的处理,对成绩好的学校则增加经费并予以奖励。
4) 将国家优秀的教练人才输送到各个“任务学校”,教练在“任务学校”成为教师,以训练工作为主,兼顾教学;或专门设置与教师职务系列完全同等待遇的“教练”职位。对教练人员也是以输送人才和比赛成绩的业绩进行评价,决定其留任和解聘。
5) 将各地的体育设施按远近指定给“任务学校”作为训练场馆,不训练时由各级体育部门组织对社会开放,促进全民健身工作。
6) 一些在学校无法进行训练或训练比较困难的项目,如皮划艇、射击、射箭、帆船以及田径的链球、铁饼和标枪、以及非奥运会项目的跳伞、航模、高尔夫等可以由学校和社会上的俱乐部共同培养(社会俱乐部也由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布局和支持)。
以上诸点在现在形势下基本上都可以实现的,如果我们再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实现新的“举国体制”是可行的。另外。本文也根据各种信息掌握的现行体育经费,对全国各个项目进行布局后所需要的花销进行过初步的计算,结论是经费应是有减无增的,因此经费也是可行的。
6 今后国家体育事业和谐、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
2008年奥运会的巨大成就突显了中国竞技体育大国和全民健身之间的反差和矛盾,突显了中国竞技体育大国和学校体育发展之间的反差和矛盾,突显了中国竞技体育大国和青少年体质增强之间的反差和矛盾,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提出了中国体育事业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现在的体育事业的基本现状可以描述为:竞技体育得到国家高度的重视,有着世界一流的训练条件,超前于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体育开始得到国家高度的重视,群众体育锻炼环境迅速改观,体育人口基本符合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学校体育虽然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但由于有以人口问题和就业问题为源头的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体育发展落后于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比同类国家要明显、要严峻。因此,2008年后的国民意识一定要关注整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平衡发展,关注真正体育强国的发展道路。本文认为国家的发展方略和国民意识可以循以下的思路来进行:1) 竞技体育:要锐意管理体制改革,要从注重投入效益的观点出发、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的观点出发去建立新的“举国体制”;2) 群众体育: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体育思想,要从和谐社会建设观点出发、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观点出发、从现代文明生活构建的观点出发去建立全民健身的“举国体制”;3) 学校体育:要进行全社会的总动员,建立“没有全体青少年的强健体魄就没有体育强国”的观念,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全面优化青少年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社会环境,用“举国体制”的方法去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辉煌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国民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应该是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1.1社会体育场地场所有限
社会体育场地场所的缺乏对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体育设施建设虽然规模有所扩大,但是平均到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就非常小了。此外对于许多建设完成的体育活动场所还不对社会民众开放,尤其是各大体育馆在开放程度上存在欠缺,这也制约着社会体育的参与程度,更有甚者建成的体育活动场所被挪作它用,导致体育活动发展受到限制。
1.2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体育发展失衡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导致各地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失衡的问题是相当明显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民众在体育消费上的支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体育活动时间和形式也更为丰富和有保障。此外,在政策上、法律建设上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支持也存在支持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
2解决我国社会体育发展问题的措施
2.1政府应当将发展社会体育事业作为战略目标
从过去体育事业的发展上来看,我国的体育事业更大程度上是竞技体育事业为主导的,竞技体育担负着更多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在这一目标之下的体育参与程度被缩小化,其目的意义也被限定,而其本身的健身意义却丧失了。因此,政府应当更多的关注社会体育的发展,加大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支持与投入,淡化竞技体育成就的指标,更加注重社会体育的发展,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提高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为目标来发展体育事业。
2.2继续扩大宣传,逐步引导民众和相关机关全面发展社会体育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上班族每周工作5天,是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对这类人群要正确的宣传引导,将其引入到周末的体育锻炼中。宣传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手段,将社会体育的优势宣传到民众中,通过社会报道营造有利于社会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加强宣传引导的过程中还要大力建设更多的体育活动场所场地或俱乐部,吸引民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对于原有的体育设施和场所要进行升级改造,并清除占用体育场所的不良现象,提供给民众更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条件。政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各种活动来吸引民众对体育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
2.3加强社会体育活动方式方法的科学化
体育活动对人体有着多方面的益处,人的健康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加强和维护,合适的运动对病人疾病的恢复也是有益的。这些健康的理念是都是加强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各级行政部门要加强体育部门与相关体育教育院校以及体育活动中心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体育指导教育人员,研究更符合中国人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2.4加大对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投资与融资,帮助落后地区社会体育事业发展
上文提到体育事业在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差别导致在体育事业上的投资存在差别,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产生差距。因此,要平衡体育事业发展就要在资金投入上逐渐缩小差距,尤其要积极扶持落后地区和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扩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投资,并积极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加大在社会体育事业的资金支持。
2.5立法促进社会体育事业发展
加快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还要在立法上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开展和发展社会体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以上所述对社会体育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体育场所场地有限、缺乏资金投入等问题制约社会体育的发展,除了要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之外,还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发展社会体育事业作为硬性规定,强制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读体育场馆和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做出具体的规定,通过法制化的行政手段来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2.6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地位,并将终身体育纳入教育体系
学校体育教育在整个体育事业中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我国的体育教育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上效果显著,但是学校的体育教育并不全面。今后学校在体育教育上要加大素质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培养,要秉承体育锻炼人的身体健康的教育思想,将学校教育提升到位全体民众服务的水平,进行课程与教育方式的规划。利用好现在学校体育教学的优势和资源,将基本的运动技能进行广泛的培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政策上也要更加着力解决当前社会体育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体育不受重视的问题,出台增强社会体育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为实现社会体育事业科学化管理提供更多的帮扶。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