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壤综合治理

土壤综合治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土壤综合治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土壤综合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水土流失

由于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导致我国的植被覆盖面积的不断萎缩,使得水土流失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威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的背景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小流域为工作中心,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通过实施相应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农业措施来对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综合治理,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相融合,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护与水良相和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和谐、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和谐的一种环境治理措施。

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上的差异,给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只有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当地环境的水土保持策略,才能够充分发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果,全面的推动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而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案进行环境效益分析,不仅可以成为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成果的依据,还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环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从而全面的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展开,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容及方法

2.1 小流域综合治理简介

所谓小流域,就是指范围相对较小,但是结构完整、独立的自然水域,其面积通常在10―30km2之间,在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时,可以将小流域看作是生态与经济的复合系统,从而对其进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合理利用小流域的水土资源,从中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大规模推广则是在上世纪末期。纵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在实施综合治理工作的早期,由于对小流域概念的认识不清,导致治理过程中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的协调发生问题,因而难以获得理想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并未就此停止对小流域的治理与保护,而是在多年的工作中克服重重考验,从失败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理论,同时结合我国小流域地区独有的环境特点,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2.2.1 生物措施

所谓生物措施就是通过植树种草等绿化措施,利用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提高小流域环境中土壤对流水侵蚀和风力作用的抵抗能力,达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当前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案,对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地区,采取播种、补植灌木与乔木的方式,恢复森林原本的密度和覆盖率,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植被的多样性,并尽可能采用乡土物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的发生。而在土壤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选用沙耐旱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被,按照先种植草本植物、后培育木本植物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治理工作,逐步增加当地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结构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最终达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

2.2.2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通过建立人工构筑物的方式来减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并对当地的水土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起到提高生物措施与农业措施治理效果的作用。常见的工程措施具体包括山坡防护工程、山体治理工程、山洪疏导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以及小型蓄水工程等。由于生物措施与农业措施往往需要依靠植物的生长来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想要收到明显的成效势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工程措施则具有一步到位、立竿见影的效果,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减轻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将工程措施引入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与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搭配使用,可以有效的弥补其他措施的不足,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2.3 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是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具有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逐步改良土壤性质等多种作用,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农业措施对坡面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位置进行改造,可以明显的降低坡面的地表径流量和冲刷量,防止土壤随水分一起发生转移,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

3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环境效益分析

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应当具有系统、可行、简明的特点,能够较好的反映治理过程对当地环境的改善程度,同时测量方便,数据可靠,且各项指标的含义明确,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以为环境效益的分析提供准确详实的参考。

常见的环境效益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评价指标三种,针对不同的环境,选择具有代表性评价指标,能够有效的反映出生态治理的环境效益。

大气环境的评价指标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力、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悬浮颗粒物的浓度等,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不断开展,周边植被覆盖率的日渐提高,空气的温度和风力呈现出下降趋势,而空气的湿度则会相应增加,同时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也会大幅降低,代表效力于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水环境的评价指标较多,常见的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气味、色度、浊度、透明度等,化学指标则是指水体的pH值、COD、BOD、DO以及水体中氮、磷、钾等矿质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的浓度等。此外,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水量和含沙量也是评价治理效果的要素之一,当水量较大时,水体的含沙量较小,便可说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常见的土壤环境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土壤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浓度,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更注重水土保持,因而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并不在评价范围之内。相反,土壤的侵蚀模数、水分、有机质、矿质元素、微生物、土壤动物、团粒结构以及土壤的容重则是环境效益分析的重点。

而除了以上评价指标,生态指标也是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的关键,如果治理措施得当,当地的生态多样性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并形成较为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提高生态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对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4 总结:

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全面的提高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果,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岩,王立群.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孔令堂,张鸿雁,黄毅.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及效益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6)

土壤综合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措施;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

Abstract: biological measures i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maintain control of soil and water and soil erosion, the erosion control,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ole of other measures cannot replace, Longhua County in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biological measure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improvement of small watershed manage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other fields, is the rea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mportant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biological measures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隆化县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也是冀北山地京津水源涵养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山场面积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好机遇,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确立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草灌乔综合治理相结合、封育措施与植被自我修复能力相结合”的新思路,促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综合效益,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自2000年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以来,隆化县已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2条,276平方公里,其中:梯田3万亩,造林29万亩,封禁9万亩,年均新增蓄水能力3016万m3,年均新增保土量77万吨。实践证明,生物措施是保持水土和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措施,在防治侵蚀、涵养水源、生态修复等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它措施代替不了的。

1.水土流失现状

隆化县地处河北省北部,属冀北燕山山脉中段。地理坐标北纬41°08´―41°50´,东经116°47´―118°19´,平均海拔750m左右,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冀北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雨量为517mm,无霜期110-140天,最大风速可达30m/s,土壤分棕壤、褐土、草甸土三种。全县国土总面积为5497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79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02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79%,其中:微度侵蚀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30.5%,轻度侵蚀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29.7%,中度侵蚀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35.4%,强度侵蚀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4.4%。隆化县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形态主要表现为水蚀和风蚀,并伴有一定的重力侵蚀,风蚀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雨季以水蚀为主,侵蚀类型主要为荒坡坡面的鳞片状面蚀和沟壑侵蚀。

2.生物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与干旱、降雨、冰冻、坡度等自然因素有关外,最主要的原因取决于当地的植被覆盖度。大凡水土流失加剧、水源减少,物种分布变迁等,都与植被有密切的关系。植被的变化往往是一系列生态环境因素变化的先导,为此,生物措施的实施将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

2.1生物措施在防治风蚀中的作用

植被在风蚀中的作用主要是降低风速,防止风害,增加地表的抗蚀能力。植被本身具有透风性,其稀疏、通风和紧密结构可有效降低风速及风的能量,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与裸地相比,即使低密度的植被也能明显减少土壤流失。加强植被建设与管理,提高在风蚀严重季节植被覆盖度,是防治风蚀危害的根本途径。研究表明,不同植物防治风蚀的性能是不同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的防风蚀作用最大,其次是多年生牧草、林木、作物、一年生牧草,因此,要避免重林轻灌、重林轻草的作法。当植被覆盖度小于20%时,风蚀度会大幅度增加,当小于27.15%时,风蚀变得很明显 ,因此加强植被恢复是最有力的防治风蚀措施。

2.2 生物措施在防治水蚀中的作用

植被在防治水蚀的作用中,一是植被冠层及枯枝落叶层能够减少雨滴溅蚀以及拦截部分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量,防止地表土壤被侵蚀; 二是植被能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和水分渗透性,以此减少地表径流量及其流速; 三是枯枝落叶层可起到过滤泥沙和类似海绵吸水的作用,通过对地表径流的滞缓、过滤和分散作用,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及面蚀、沟蚀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像网状般交织,固结土壤,防止坡面侵蚀的形成,加固斜坡和固定陡坡,增强了土壤的抗蚀性能,减少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的发生。

2.3 生物措施在防治重力侵蚀中的作用

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主要发生在坡面上。重力侵蚀的发生主要是在水力侵蚀及下渗水分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导致的地表物质移动。在陡坡,其稳定性是由土体内的内摩擦力和凝聚力以及其上生长的自然植被的同持作用来维持的,当其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如植被破坏或雨水击溅、地下水的渗透等,使内摩擦力和凝聚力减小,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土壤及其母质发生移动。植被是地表的保护者,凡植被生长较好的坡面,一些重力侵蚀作用将会大大减弱,其中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加强作用是防治重力侵蚀的最有效途径,它能加强土壤的综合力,通过土壤中根系的束缚作用根际土层的强度,提高土层对滑移的抵抗力。因此生物措施在防治重力侵蚀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3.生物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

与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比,生物措施具有治根治本、成效显著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领域。隆化县着眼于植被覆盖度的迅速恢复和水土流失的有效遏制,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防护与利用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根据地貌结构和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特征及土壤侵蚀程度,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等多种生物措施,建立了水蚀、风蚀兼顾的水土流失治理综合防护体系。

3.1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造林主要在土壤、水分、光照条件合适的荒山荒坡地块上实施,做到适地适树,既能保持水土,防治水土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造林整地的方式主要是水平阶、水平沟和鱼鳞坑。依据《承德水文图集》1958年至1978年,近20年水文统计资料,隆化县十年一遇年平均降雨量为517~550毫米,十年一遇平均径流深为100~175毫米,但因近十几年来,特别是自2003年至今,由于持续气象干旱,全县十年一遇年平均降雨量仅为400~450毫米,十年一遇平均径流深为65~130毫米,造林整地亩拦蓄十年一遇6小时最大暴雨洪水量已从26.4立方米/亩降至15.6立方米/亩。因而根据全县实际情况,按照尽量减少破坏原生植被和扰动土壤的基本原则,亩整地土方量从28.6立方米降至17.8立方米,亩造林密度从220株调整为180株。

2011年京津风沙源小流域治理工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沟进行人工造林1.2万亩。在树种的选择上,选择适宜本流域土壤、水分、光照条件并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优良树种,营造了多种形式的混合林区。如按照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选择远期效益较好的北京杨、油松、落叶松等和近期效益较好的紫穗槐、山杏、大扁等进行混交,混交方式为不规则块状混合,结合多年经验,确定混交比例为1:1;按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对靠近村庄、田面平整、土质肥沃、具备水源条件、适于发展农经产业的地块发展经济林果园,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果园48处1.52万亩。

3.2加大封禁治理力度

长期以来,人们在治荒治沙治水上,重人工治理而轻自然封育,重林而轻草。人工治理固然重要,但面对广袤的治理区域,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治理规模和速度都比较缓慢。这也是过去一些地方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封禁治理既重视人工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十分重视自然封育的力量,坚持自然力与人力并举,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大加快了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2011年京津风沙源小流域治理工程中,进行封禁治理1万亩。隆化县在治理过程中对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较差、土层嵴薄、造林难度较大的坡顶、荒坡以及林相残破的地块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以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尽量减少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封山育林育草为主要措施,完全封闭后让稀少或幼小的树木及一些草本植被自然生长。并根据当地的条件和投资情况,采取先封后治、封治结合的形式,坚持种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的原生树种,对封内自然繁衍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林分布不均的间隙进行补植,通过综合治理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后期加强管护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设立专职护林员,严禁人畜入内以利植被恢复。通过封禁治理改善了草灌植被生长繁衍的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的水分养分,加快了草灌和森林植被的恢复和更新。

土壤综合治理范文第3篇

一、主要内容

(一)土壤环境安全保障总体情况

2019年,县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强化土壤污染源源头管控,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努力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本年度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未发生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

(二)基础工作开展情况

1.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情况。根据省、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县制定印发了《县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成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各项决策部署,指导和协调推进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研究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重大事项。各乡镇、各部门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2.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签订情况。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县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确保完成2019年度全县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根据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行业及筛选要求,我县市级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3家,县政府与3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县政府对各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严格按照市级监督考核要求推进落实。

(三)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满分15分,自查得15分)

根据《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要求,确定重点行业企业3家,布设点位11个。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完成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调查清单筛选上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业务人员参加了全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技术培训,参训人员对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有了清晰地认识,学习了相关技术规定、工作规范,掌握了点位核实的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为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源头预防(满分24分,自查得分24分)

1.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情况(自查得分9分)。我县每年开展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未发现我县辖区内有涉重行业企业。

2.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自查得分5分)。我县辖区内一般固体废物企业有五家,均属于季节性生产企业,2018年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炉渣10327.7吨、薯渣5916.88吨和污泥137.28吨,炉渣大部分销往外单位修路、建筑等综合利用,少部分本单位综合利用和贮存,无外倾外倒、随意堆放现象;薯渣全部销售给养殖户,用于畜禽养殖饲料;污泥全部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我县辖区内涉及的危险废物主要为医疗废物,县洁卫医疗废物处置中心2018年处置感染性医疗废物121.729吨,处置损伤性医疗废物31.03吨,共计处置医疗废物152.759吨,消毒处置后的废渣全部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2019年的正在统计当中。

3.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自查得分2分)。我县在近3年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成效,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化肥零增长行动工作基础上,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现状,进一步推进取土化验、田间试验、配方制定和指导服务等工作,统筹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2019年,推广配方施肥技术240万亩,使配方肥使用面积达到86万亩,全县完成取土化验392个,田间试验5个,耕地质量等级持平或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全县肥料利用率达39%以上,农用化肥使用量增幅低于0.6%。

4.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情况(自查得分3分)。一是继续建设回收网点。县废旧农膜回收由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已在全县设立19个收购网点,网点设在全县28个乡镇,并结合县农膜使用量不均匀的实际,在适宜设流动收购点的地方设置了流动站点。二是建设加工企业。县已建成并享受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补助资金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6家,其中较大型加工企业2家,职业收购贩子30多人,季节性临时贩子40多人,2019年年回收量达5000多吨,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现已形成了田间回收有网络,生产加工有设备,产业发展有龙头,市场营销有平台的产业模式。

5.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情况(自查得分5分)。2018年,省上下发我县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47处,经排查柴家门镇10处为生活垃圾已全部清运;甘沟驿镇15处为移动式垃圾箱不属非正规垃圾点已进行日产日清;郭城驿镇1处位于郭城文化广场区域,没有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河畔镇2处经排查分别是垃圾收购点和固定垃圾收集点,已组织人员全部清运,垃圾收购点已劝导收购点工作人员对收购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侯家川镇3处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已全部清运;会师镇2处,其中东河村1处为钢材加工厂,不属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南咀村一处为会师大道征迁建筑拆除垃圾,已清理完毕;汉家岔镇4处为开放式垃圾箱,已进行日产日清;头寨子镇3处为开放式垃圾箱,已进行日产日清;新添堡乡5处,其中4处为开放式垃圾箱,已进行日产日清,1处为建筑垃圾已全部清运;翟家所镇2处,其中1处为开放式垃圾箱,已日产日清;1处为建筑垃圾已全部清运,累计清理垃圾85.45吨。

(五)农用地分类管理情况(满分27分,自查得26分)

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自查得分4分)。为积极响应国家级各部门的政策、方针,切实保护土壤环境,防治和减少土壤污染,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013〕7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的通知》(环发〔2013〕46号)和《市环保局关于编制〈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函》(市环函发〔2015〕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县实际,在我县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工作,制定印发了《县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与修复(自查得分11分)。

加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升检测化验能力。县农技中心成立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专家指导组,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开展指导服务,把各项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各地分区域、分土壤类型提出耕地质量建设和污染耕地治理的技术方案,开展指导服务,落实关键措施,提升耕地质量,确保技术人员能够准确掌握、熟练应用新技术,为项目区实验示范技术不走样,显著增产、增效奠定基础。

3.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自查得分11分)。按照“以水带肥、以肥促水、水肥耦合、高效利用”的技术路径,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农业种植方式及水肥耦合技术要求,重点在镇、镇、镇、镇、新塬镇、刘家寨子镇、草滩镇、四房吴镇、新庄镇、汉家岔镇、柴家门镇、甘沟驿镇、河畔镇、白草塬镇、郭城驿镇、土高山乡等16个乡镇选择荷兰豆、甘兰、辣椒、西蓝花等大棚设施蔬菜生产,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塑料大棚3万座。鉴于文丘里施肥器损压严重、注肥时间长,压差式施肥罐供肥不均匀等诸多施肥问题,首部枢纽选择配置“加压式注肥泵+施肥桶”组装配套的简易可移动式轻简化施肥装置,能够快速均匀注入水溶肥,解决了传统施肥肥料浪费利用率不高、费工费时。每户示范户共4个棚,配置一套首部枢纽(加压式注肥泵+施肥桶),覆盖种植农户7500户。

(六)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满分20分,自查得19分)

1.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建立情况(自查得分10分)。根据省环境保护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工作的通知》(甘环发〔2017〕159号)要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开通了管理账号,实现了多部门联动监管及信息共享。我县以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农药、电镀、制革等行业为重点,对照重点行业企业筛选原则,由生态环境局会同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全面排查确定疑似污染地块,我县辖区内无疑似污染地块。

2.土地征收、收回、收购等环节监管情况(自查得分5分)。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落实用地项目预审制,限制其它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报批,积极将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镇村公共设施、扶贫产业及农民宅基地建设。认真执行“两规定、两规范”,严格出让程序,对工业、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一律以“招拍挂”方式出让。

3.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情况(自查得分4分)。

严格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对需要新建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严格落实“三同时”管理制度。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重点说明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现状和风险评价结论,并有针对性提出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要求。

(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满分7分,自查得7分)

经排查,县没有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情况。

(八)落实各方责任及公众参与(满分7分,自查得6分)

1.部门协调配合(自查得分2分)。充分利用县现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参加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办公室设在市生态环境局分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全县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情况。有关部门按照其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享数据信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督促和指导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2.环境信息公开(自查得分2分)。在政务网站上提供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机构以及公布联系方式,及时妥善地处理公众直接向市生态环境局分局提出和县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转办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事项,2019年度县环境保护局受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数量是0件。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引起的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数量是0件。

3.宣传教育(自查得分2分)。规范土壤环境信息,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信息报送和统一制度。建立县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壤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土壤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环境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土壤环境保护。通过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社会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公众意见和建议。

(九)地方特色、经验和成效

大力开展大棚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效应研究、加强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镇,镇,镇、镇选择荷兰豆、甘兰等大棚蔬菜,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施肥技术、水溶肥科学利用技术示范应用工作,带动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有关建议

(十)存在的问题、困难

一是基层土壤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相关部门没有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的专业人才、仪器设备。二是全社会对土壤环境保护意识不够,法律意识不强。好生态应该“水气土”共治,“雾霾天”能看得见,“水污染”也能看得见,唯独土壤污染看不见。因此,土壤污染容易被忽视,而土壤影响过程漫长,危害性极大,不但影响农产品安全,还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最后影响到整个生态产业链。三是土壤污染底数不清,相关法规依据不健全,基层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培训跟不上需要,土壤污染防治缺乏专项资金。四是因县级财政困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全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仍未配套建成。五是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农药过量施用情况,农药包装物收集管理不规范,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

(十一)有关建议

一是加强相关部门每年定期培训与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相关的专业性人才。二是加大科技支撑,及时跟踪国家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名录。三是规范土壤环境信息,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信息报送和统一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做好土壤污染详查、状况评估和土壤修复治理工作。

一是大力开发利用优质有机肥,限制大化肥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大化肥用量“零增长”。

土壤综合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土壤综合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25-02

根据生产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为特色。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特征,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重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含专业技能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项目代训或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形成以专业技能单项实训为基础、以项目代训或仿真综合实训为切入点、以校站合作顶岗实习为突破口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时数的65%以上。

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场所有校内实验室8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处,校实习林场1处,校外挂牌实习基地7处。其实验实训设备齐全、高端,使实践教学的实施有了保障。院、系制定的《实验实训管理办法》、《实验实训管理条例》、《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及《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文件从制度、政策方面使实践教学的实施有了保障。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具有技能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分析,以行业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课内教学和专项训练为基础,以项目代训或仿真式综合实训为切入点,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天水市水保试验站、黄委会西峰水保试验站、定西水保站、青海水保局科研试验站、中科院西北水保所等单位合作,共同创新和完善了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校站合作、项目代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是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综合实训主要是通过具体生产(工程)项目和仿真实训的任务驱动方式来完成。结合水保(治沙)站的具体生产(工程)项目和生产季节确定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专业教师和水保(治沙)站的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工程)项目(任务)的实施,完成综合实训任务。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校站结合,以站为主,直接将学生选派到相关水保(治沙)站,聘用行业技术人员、选派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指导和考核,做到顶岗岗位落实、顶岗指导教师落实、顶岗实训内容落实、评价考核落实、学生管理落实。在“校站合作、项目代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及校外挂牌实习基地的支撑下,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观摩学习及生产实践、项目代训、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项目

实验、实训项目 (1)土壤调查,地貌调查,植被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水土流失调查;(2)常规调查方法,调查路线的选择,野外填图和填表。航片调查方法,航片的检查整理,判读标志,转绘。样方调查方法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样方选择,形状,面积,样方数的确定。野外坡面侵蚀量的调查,土壤剖面对比法,标志法,坡面细沟体积测量法;(3)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判定,小流域土壤侵蚀程度的判定;(4)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向和确定土地利用种类;(5)土地利用的规划与设计。基本农田配置,林业用地配置,牧业用地配置,坡面综合防治措施规划,沟道综合防治措施规划,规划方案的选择;(6)综合治理模式设计。林粮草立体种植模式,桑基鱼塘模式,循环利用模式;(7)水土保持耕作法。等高耕作,沟垄耕作,丰产沟、坑田、水平犁沟、草田带状轮作;(8)林种配置、树种、牧草的选择,造林典型设计。分水岭防护林造林典型设计、护坡林造林典型设计,梯田地坎林造林典型设计,水源涵养林造林典型设计、沟道防护林造林典型设计;(9)水保工程措施施工。鱼鳞坑、水平沟、水平梯田、蓄水池、谷坊、淤地坝。

综合实习项目 综合实习项目为麦积区中山小流域或稠泥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设计。让学生从小流域调查开始,到流域评价、规划、设计,再到治理技术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益分析,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规划设计应用。在一周的综合教学实习中,调查中山小流域或稠泥河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把小流域划分为五部分,由五组学生分别作出规划图,每人书写实习报告一份。

顶岗实习项目 实习项目根据具体不同的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和岗位需求安排,围绕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核心内容,结合单位工作需要,由实习单位和高职院校合作统一安排,真正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即融入整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工作任务和工作角色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得学生在上岗之初能迅速进入工作环境,进入工作角色,成为准职业人。

参考文献:

[1]王诗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43-44.

[2]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3]张德喜,张志远.高职水土保持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J].中国水土保持,2003(9):46-47.

土壤综合治理范文第6篇

向质量效益农业的转变。

关键词 水土保持;农业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206-01

1 基本情况

建三江分局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下游汇合口处,是低平辽阔的沼泽化冲积平原,全区地跨富锦、同江、饶河、抚远两市两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32°31′26”至134°22′26”,北纬46°49′42”至48°13′58”之间。南北相距约153.1 km,东西相距153.0公里.东部和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土地集中连片,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总面积为12 375 km2,人口20万人,耕地802万亩,其中水田485万亩、旱田317万亩,有大型国营农场15个,人均耕地

40.1亩。

全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除分布在八五九、胜利、勤得利的少数山丘外,其余全部为低洼平原,地形坡降比较平缓,一般在1/8 000-1/12 000左右。绝大部分均为平原沼泽区。土壤类型有棕壤、白浆土、草甸土、黑土和河游土五大类,宜农土壤占土地总面积的54%。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建三江分局水土流失面积50 153 hm2。主要分布在八五九、胜利、勤得利三个农场。其中八五九水土流失面积12 110 hm2,胜利21 650 hm2,勤得利16 393 hm2。土壤侵蚀强度均为中度,土壤侵蚀摸数八五九农场

3 000 t/km2・a,胜利农场2 899 t/km2・a,勤得利农场2 550 t/km2・a。冲刷沟55条长43 km。

我局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两个:1)自然因素:以水侵为主。2)人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耕种、垦建脱节、水土保持工作不配套、标准低等。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分布在这些地形上的耕地,受人为多年耕种的影响,加上预防和治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水土流失危害较大,这种危害突出表现为侵蚀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降低,沟壑增多,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由于这些耕地的土壤结构,耕作层部分为暗棕壤和黑土,耕层以下是黄粘土,天然降水入渗困难,导致耕作层土壤含水量过大,耕层渍涝灾害也比较严重。由此可以看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耕层渍涝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鉴于此,建三江分局垦区如要使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就必须以水土保持为主,发展生态农业。

3 加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制定规划,加大宣传力度是做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提

1)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制定规划。为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开展大量的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并先后完成了八五九、胜利、勤得利三个农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该规划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规划设计中坚持“除涝与排渍、坡地排水与水土保持密切结合”的设计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在反复征得建设单位意见并经其同意的前提下,遵照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效益显著的原则而制定的。

2)“三区”划分。根据技术规范科学地划分了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区的“三区”划分工作,并在“三区” 实地分别立碑,以警示他人,这些工作的完成,为我局的水土保持监督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依据。

3.2 治理措施与经验

历经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以下治理措施。

1)对易发生土壤面蚀和风蚀,又存在耕层渍涝的中低产田,我们采取了“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沟、洞、管、缝、草、物、耕有机配合”,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风蚀特点,实行乔、灌木结合,大量的种植分水岭防护林、水源调节林、水蚀沟和农田防护林。具体方法是:在丘陵坡湿地的水线洼塘处布置农田道,利用农田道两侧的路边沟作为排水干沟,垂直或斜交排水干沟布置排水支沟,即干支两级明沟排水;垂直或斜交排水支沟布置地下排水暗管(波纹塑料管,其上回填砂滤料),最后在垂直或斜交暗管方向,利用鼠道犁布置鼠道排水。

2)对水土流失沟,采取削坡填补,同时沟中植草带,变窄深式的水蚀沟为宽浅式的草趟沟,在侵蚀沟下游入河床段植柳,既可以排水,又可以过农机具极大地方便了农机作业。

3)对明沟排水,我们大量采取了草皮护砌、生物跌水、工程跌水和涵洞等水工建筑物配套建设,坚决做到“建一处配套一处受益一处”确保“清水下山”,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对渍涝田进行了改造。

4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效益增长

1)从农业生产条件看,通过对坡耕地的治理,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较同条件的对照区相差20%,土壤容重相差0.2 g/cm3。降低了土壤的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湿度和温度发生明显变化,增强了土壤透水、透气性,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提高地表水入渗和排出速度,改善了播种和收获期间的农机作业条件。在建设工程实施前,规划设计面积内的农业生产情况是:春播时间需5~10天,麦收时间为7~10天,经过综合治理后,春播仅需2~5天,麦收仅需5~7天就可以完成,秋收时,雨后2~3天农机具不带半链轨就可以下地作业。

2)从生态效益看,通过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渍涝的综合防治,使建三江垦区的坡耕地呈现了“田成方树成行,道路通田间”的新气象。同时减轻了水蚀发生的程度,风蚀危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降低了土壤养分流失强度,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北安垦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转化,维持了生态平衡。

3)从经济效益看,通过改变耕作方式,开展科学种田,提高农作物单产,使建三江垦区的农作物产量逐年稳步递增,出现了粮豆和其他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稳定的可喜局面。综合治理后的土壤侵蚀摸数由过去的2 550 t/km2・a~3 000 t/km2・a,减少到500 t/km2・a~1 000 t/km2・a,

水土流失强度由中度级降到轻度级。治理后的农田过去的跑肥、跑土、跑水得到了根本的解决,亩产增加10%~15%。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近几年,我们在勤得利农场六队进行了测产:93年,实际测产:小麦450斤/亩,大豆300斤/亩,94年小麦386斤/亩,大豆325斤/亩,较工程实施前的88及89年平均亩增产:小麦34.67 kg,大豆45.13 kg,仅种植业年平均盈利50万元。农业生产出现稳产高产的新气象,垦区“两高一优”农业健康发展,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综合治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驮烈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格宾挡墙;人工湿地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驮烈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位于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地理位置东经106°48′~106°52′,北纬23°37′~23°40′,距离田阳县城16km,距离那满镇3km。流域区范围土地总面积657. 30hm`, 经实地调查,流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22. 40 hm2,主要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可分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四个等级,主要分布于裸土、非生产用地、迹地和裸岩中,土壤侵蚀模数平均1175t/km2・a,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hm2,占流失面积的12. 22%;中度侵蚀面积为191. 40 hm2,占流失面积的59. 37%;强度侵蚀面积为56. 70 hm2,占流失面积的17. 59%;极强度侵蚀面积为34. 90 hm2,占总流失的10. 83%。

2 水土流失状况

根据实地调查,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322. 40 hm2,主要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可分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四个等级,主要分布于裸土、非生产用地、迹地和裸岩中,土壤侵蚀模数平均1175t/km2・a,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hm2,占流失面积的12. 22%;中度侵蚀面积为191. 40 hm2,占流失面积的59. 37%;强度侵蚀面积为56. 70 hm2,占流失面积的17. 59%;极强度侵蚀面积为34. 90 hm2,占总流失的10. 83%。

3 工程建设目标

3.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根据驮烈河小流域的特点,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5.39km2,本流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10km2,占流失面积的94.6%。各项治理措施符合质量标准,年减少泥沙流失量3.34万吨以上,年增加蓄水量8.30万m3以上。

3.2建设规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的精神,结合驮烈河小流域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本工程的建设规模为:新立村沙屯河段河道岸坡整治1.0km;新立村沙屯人工湿地建设;新立村沙屯河段拦河陂坝改造。

4 工程措施设计

4.1河道岸坡整治设计

1、 护岸断面设计

根据驮烈河河流河岸地形、地质情况,结合驮烈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河段护岸均采用格宾生态护岸、挡墙型式。河岸采用的典型断面护岸型式如下图所示。

2、格宾挡墙

格宾(Gabion)是由特殊防腐处理的低碳钢丝经机器编织成的六边形双绞合钢丝网,在工厂做成符合工程要求的网箱结构,其具有更优于EN10223~标准中所述网箱的力学性能。在施工现场用石料填充格宾,用于建造如挡墙、河道固脚以及堤堰等结构,其结构具有柔性、透水性及整体性等特点。填充石料要求:坚硬、不易风化、不易水解 、不易碎的卵石或者块石。格宾填充石料粒径以100~300mm为宜;为了保障面墙的平整度,靠面板30cm范围内按照干砌石标准进行施工。为了加快绿化效果,宜在格宾面墙台阶上覆盖土层撒草籽,或者布置营养土工包种植适宜的植被,或者通过插枝(根系延伸到回填土)等方式进行绿化。

4.2人工湿地工程设计

一、工艺原理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种生态系统系统建有一系列水平高差由高到低的植物池,池内填有特殊的填料,在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当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植物池,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植物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填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层采用石砾,第二层采用细砾和沙粒,第三层采用粗粒、石块,即适宜湿地植物的生长,又有一定的孔隙。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填料中被吸附凝集并在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降解;同时污水中的氮磷钾等作为植物生长说需要的营养物质被湿地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经过土壤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吸附降解作用,以及填料的渗滤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最终使进入湿地系统的污水得到有效净化。

二、工艺流程及工艺特点

1、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收集和预处理系统。由进水管网、格栅和沉淀池等组成。

(2)配水和集水系统。由配水井、配水槽、配水管网、布水管、集水管、集水井组成。

(3)植物池。由于进水浓度不高,只需采用单级植物池便可达到较好处理效果,污水经过滤池反复被过滤、吸收、分解。

人工湿地系统工艺流程见下图:

2、工艺特点:

人工湿地技术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处理规模根据需要可大可小,污水水源可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和就地利用。

取材方便,便于施工,处理构筑物处理设备极少。

由于植物池内种植的是湿地植物,如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可以环境改善地面景观。运行管理方便,只需要工人进行简单操作和维护管理,定时收割植物。与相同规模的传统工艺比,人员可减少80%以上。

由于人工湿地工艺无需曝气投加药剂和回流污泥,也没有剩余污泥产生,因而可大大节省运行费用,通常只需一些管理费用,用于湿地植物管理。

处理效果好,处理后的污水可作为饮用水水源进入饮用水水源水库。

4.3岸坡绿化设计

本项目绿化包括护岸的草皮护坡及岸坡竹子、乔木种植。

在格宾护岸挡墙表面喷洒草、土混合料,以达到格宾挡墙的绿化,在护岸卵石路面以上高程的两侧岸坡种植草皮,进行绿化,护岸两边115.00m~116.20m高程平台种植竹子及乔木进行绿化,同时乔木株距间种植草皮。绿化后的河道达到美观、自然。护岸草皮种植总面积为3402m2。绿化护岸规模总长1.0km,单行种植,总种植株数为495株。

5 结语

(1)此工程项目于2011年10月15日开始进场施工,至2011年12月30日完工并通过投入使用验收。项目区经过连续的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蓄水、保土能力增强,

(2)格宾挡墙是一种新型的护坡结构,由于河流中泥沙的沉积,格宾挡墙石块间隙已基本被泥沙覆盖,仅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自然的生长出草和其他灌木,绿化效果显著,河道岸坡也逐渐恢复了生态平衡。实践证明,格宾挡墙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对于缓解小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3)人工湿地内植物生长茂盛,可以作美化环境用,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好,处理后的污水可作为饮用水水源进入饮用水水源水库。人工湿地技术较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生态效果好,净化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广西玉林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田阳县驮烈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R].玉林:广西玉林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

土壤综合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烤烟;综合治理技术;病虫害;产量;贵州盘县;2011年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19-02

烟叶生产是盘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产量和产值在六盘水市均居首位。近年来,盘县烟草发展虽然稳步推进,但烟草病虫害却日益突出,影响了烟草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土壤改良、合理施肥、合理使用中国烟草总公司推荐农药等技术措施对烟草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结果显示,上述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危害,降低烟叶产、质损失,降低烟叶中有害重金属含量与农药残留量[1-2],可以在盘县烟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示范地位于盘县普田乡小毕舍村,地处东经104°46′42″,北纬25°22′14″,海拔1 579 m。试验地块地形、肥力一致。

1.2 试验材料

供试烤烟品种:南江3号(全部采用漂浮苗)。治理对象:病毒病、赤星病、黑胫病、青枯病、烟蚜、烟青虫等[3]。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即示范区:起垄时施用烟草专用复混肥750 kg/hm2、农家肥7.5 t/hm2以及石灰900 kg/hm2,且与土壤混匀,团棵期再用石灰750 kg/hm2左右对水浇淋烟垄1次;对照区:起垄时条施烟草专用复混肥750 kg/hm2和农家肥7.5 t/hm2;移栽后3~5 d浇施当地常用的提苗肥75 kg/hm2,其他操作环节与当地主要种植环节一致。不设重复,采取大区对比,示范种植面积为8.93 hm2,示范中心区1.20 hm2,对照种植面积0.40 h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期间栽培措施严格按照《六盘水市优质烤烟地方标准》的优质烟生产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在病虫害防治上,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在烟株生长的各阶段对易发病虫害提早综合防治:①每次剪叶前1 d,用20%菌克毒克对剪苗器械进行消毒;②苗期采用防治范围广、易分解的甲霜·锰锌;③移栽前1 d对烟苗喷施宁南霉素预防病毒病,并对大田垄体和通道喷施72%异丙甲草胺乳油预防杂草;④移栽后第5天待烟株已还苗,喷施甲霜·锰锌、70%吡虫啉和2.5%氯氟氰菊酯乳油,提早防治烟青虫、黑胫病、普通花叶病毒病。⑤团棵期及时用农用链霉素防治,现蕾期用70%吡虫啉防治蚜虫;⑥打顶后当天统一使用36%仲丁宁进行化学抑芽[4]。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分别在示范中心区和对照区各选择3块具代表性烟地进行下述病虫种类调查,计算病害防治效果。各病虫调查时间及方法如下:

烟青虫:于旺长前中期调查1次。5点取样,每点20株,每块地共查100株。记载统计幼虫数和受害株率;烟蚜:于现蕾期调查1次。5点取样,每点6株,每块地共查30株,记载活蚜虫数;赤星病:于上二棚叶成熟期调查1次,每株烟只调查上二棚叶。5点取样,每点20株,每块地共查100株。记载各叶病级,并统计其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病毒病:于打顶后10 d左右调查1次。5点取样,每点50株,每块地共查250株。记录烟株病级,并统计其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青枯病和黑胫病:于上二棚叶成熟期调查1次。调查方法同病毒病。

计算公式如下[5-6]:

发病率(%)= ×100

病情指数=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综合治理技术对降低烟青虫危害的作用

由表1可以看出,示范区平均幼虫量比对照区低42.92%,虽然受害株数比对照区相对高20%,但从实际地块调查发现,示范区的受害株受害部位基本都在老叶,而对照区的受害部位老叶、新叶均有,说明在示范区烟青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结合烟青虫数量分析说明综合治理技术对降低烟青虫伤害和数量、抑制烟青虫的繁衍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综合治理技术对降低烟蚜危害的作用

由表2可以看出,示范区30株烟蚜量要比对照区低33.75%,由此表明综合治理技术在控制烟蚜数量上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在抑制烟蚜传播病害的发生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综合治理技术对田间烟株赤星病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示范区赤星病病情指数比对照相对低50.14%,表明综合治理技术在降低赤星病的发生和抑制赤星病的扩散方面有着明显效果。

2.4 综合治理技术对田间烟株普通花叶病、黑胫病、青枯病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示范区普通花叶病病株率比对照低69.11%,病情指数比对照区低75.54%;示范区黑胫病病株率比对照低46.24%,病情指数比对照区低58.90%,示范区青枯病病株率比对照低62.48%,病情指数比对照区低64.52%,表明综合治理在降低普通烟草花叶病、黑胫病和青枯病的发生和抑制其扩散方面有着明显效果,特别是对普通花叶病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2.5 综合治理技术对药物防治投入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示范区农药费用投入为974.25元/hm2,施药用工费750元/hm2,对照区农药费用投入为527.25元/hm2,施药用工费300元/hm2,在药剂防治投入环节,示范区要比对照多投入897.00元/hm2。

2.6 综合治理技术对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由表6可以看出,示范区烤后烟叶下等烟较对照区少,产量比对照区高7.06%,均价高0.14元/kg,上等烟比例较对照区高0.71个百分点,中等烟比例高1.17个百分点。表明综合治理技术使烤后烟叶质量略有提高,对提高产量、产值、中上等烟比例也有一定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实施综合治理技术对盘县烟草普通花叶病、赤星病和烟青虫等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了比常规施药技术更理想的效果,在降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方面有积极作用,在降低烟叶因病虫害导致的损失,提高烤后烟叶上等烟和中等烟比例、均价、产量、产值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按照综合治理技术处理后烤烟产值较对照产值高2 112.51元/hm2,多投入897.00元/hm2计算,可增收1 215.51元/hm2。盘县计划种植烟草面积3 666.67 hm2,每年可以挽回经济损失445.69万元。因此,综合治理技术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纪留杰.浅谈烟叶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2(13):31.

[2] 夏贤仁,牛祥芬.2011年麒麟烟草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示范推广初报[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3):84-85.

[3] 齐飞,张友武,李炎琰,等.抚州市主要植烟区病虫害调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64-66.

[4] 杨向琴,张莉芝,陈俐君,等.浅谈攀枝花烤烟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12(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