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范文第1篇

早操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们在一日之间进行的第一个集体项目,因此对于孩子适应环境、培养孩子的团队活动能力等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于学生礼仪的养成也有重要意义。例如,早操中,教师应该放一段歌曲,让学生随着歌曲进行早操锻炼。通常我们选择的歌曲比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便于为幼儿所接受,有助于幼儿教育。“好宝宝,有礼貌,进园问声老师早,见人点头微微笑,大家都夸宝宝好”。这类歌曲有助于幼儿在美妙的清晨中接受礼仪思想教育,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谣,将礼仪的种子种进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并且在之后生活中,时时浸润,使这颗礼仪的种子很快长成参天大树。

二、幼儿礼仪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育教学是幼儿园的主要教育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教学在礼仪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教并重、德智相容的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并将礼仪教学渗透其中。例如,我们要在教学各个环节都注重礼仪教育。在学生上学、上课、进餐、下课等各个环节都注意礼仪教学。例如,在课堂教育中,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站姿、整理桌面等进行教学,并在平常教学中让孩子保持,逐渐养成讲究礼仪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孩子以后全面健康发展[2]。

三、幼儿的礼仪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锻炼

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还是孩子自主进行的一项重要行为,因此在幼儿游戏中进行礼仪教育十分重要。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因此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能够自主参与当中,从而有助于孩子在玩中实践礼仪,从而促进礼仪养成。因此设计幼儿游戏的时候,应该设置趣味性强,并且含有丰富礼仪实践机会的游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模仿,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礼仪的学习及实践。例如,我们在进行幼儿礼仪教育的时候,可以给幼儿设置“喜洋洋购物吧”的活动,在购物吧中,幼儿将遇到形形的人,面对这些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礼仪模仿、实践,对于其中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就在游戏中促进了学生对于礼仪的学习及锻炼,有助于学生礼仪的真正养成[3]。

四、幼儿礼仪要在家庭中同步进行

幼儿礼仪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在幼儿礼仪教育过程中,需要家庭与学校相配合。家庭中父母亲要配合幼儿园教师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环境,让幼儿一直处于有益的环境中,这样有助于促进幼儿礼仪的养成。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礼仪教育的时候,应该多组织走进家庭、走进班级等活动让教师与家长多沟通,从而在教育步伐上保持一致,有助于幼儿礼仪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

五、结语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字:中职学校 礼仪教育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随着交往的日益扩大,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从礼仪行为中体现自己的修养和风度,增强个人的魅力,越来越成为人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礼仪言行,更是提高自信心、重塑健康人格、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1 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弘扬中华文化,推进社会文明

中国有着优良的文明传统,重视和加强礼仪教育,是继承中华民族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礼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优良品质

人的礼仪、礼貌、礼节受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支配,而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又是通过人的礼仪、礼貌表现出来的。可见,道德蕴涵着礼仪,礼仪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有效载体。礼仪讲究细节,从最基本的行为入手,通过可操作、可实践的礼仪行为教育及相关的实践训练,在教会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可以使学生的行为朝着良好行为的方向发展,把抽象的、概括的道德教育具体化、明确化、深入化,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应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使学生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品质。所以说,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学生的 自我形象,使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深远的意义,

(3)形成和谐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渴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学生就能顺利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封闭、自卑、情绪激烈等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明显,甚至有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不良情绪体验,他们更需要借助礼仪的学习、应用,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并凭借它去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心理问题。此外,礼仪实践能指导学生塑造良好形象,讲究仪容仪表之美,并在外在形象的改变中获得精神上的振奋,久而久之,自卑心和羞怯感会逐渐消失,自信心则逐渐增强,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4)提高社会适应性,增强职场竞争力

任何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礼仪的约束。行为举止符合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标识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则难以被多数人所接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才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良好的礼仪也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礼仪规范要求也是现今多数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学习和运用礼仪,已不仅仅是个人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企业提高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尤其是中职生这样面临直接走上社会的群体,良好的礼仪教育是他们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应用礼仪有助于他们完善和维护职场人的职业形象,使其在工作中左右逢源,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形成良好校风

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养成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大力开展礼仪教育,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学生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现,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见证。而一个处处可见良好的礼仪风范的校园,必是一个校风良好的校园,因而说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确不为过。

2 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途径

中职学校应当多途径、多层次地开展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我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我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校本课程―礼仪教育的根基

①制定《学生礼仪常规》

我们以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制定了《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学生礼仪常规》、《学生礼貌用语》,其内容涉及礼仪的诸多方面:着装礼仪、进校礼仪、课堂礼仪、环境礼仪、交通礼仪、公共礼仪、课间礼仪等,便于学生按照礼仪规范行事。

②创编《礼仪操》

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和行业职业要求,我们将日常礼仪、职业礼仪、航空礼仪、商务礼仪等课程中的礼仪肢体动作提炼出来,以基本礼貌礼仪态势为基本元素,创编《礼仪操》,并配备了音乐,让学生通过做礼仪操,改变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形体状态,培养其良好形象和健美身姿。

(2)礼仪进课堂―礼仪教育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礼仪的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我们在礼仪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法改革、师资培养与配置等方面加强研讨,并且落到实处,切实有效地实现学生礼仪教育。

①专业课程进行规范的礼仪教育

我们的专业课程开设有《礼貌礼节》、《公关艺术》、《礼仪修养》、《市场营销》、《餐饮服务》、《前厅服务》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民族风俗,宗教要求等知识,了解礼节礼仪的要求。

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坐姿、站姿、走姿等肢体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塑造姿态美,优化气质风度,强化内在修养。

②在基础课程进行人文知识的熏陶

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旅游历史、英语、地理等课程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

(3)礼仪活动―礼仪教育的强化

我们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如开展 “礼仪使我如此美丽”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礼仪知识专题宣传、主题班会、讲座等,特别是每学年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 “校园礼仪之星”比赛,通过抢答、情景模拟、场景分析、礼仪形象展示等形式,使礼仪知识形象化,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间,达到普及礼仪文化的目的。

(4)礼仪考核―礼仪规范的落实

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促动是不可少的。

学校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立学生礼仪示范岗、教师礼仪督导岗,对学生入校仪容仪表要求进行示范和检查,各专业部设有礼仪部,每日进行礼仪督导、检查评比,把学生在校的礼仪表现与“星级班级”、“星级学员”、“奖学金”、德育学分等各项评比挂钩,对学生礼仪养成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

作用。

(5)礼仪实践―礼仪思想的深化

实践是深化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礼仪实践过程中有了直接体验和感悟,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礼仪要求,使礼仪思想进一步深化。

学校实施的“校园酒店式管理”情景育人模式中,专门设有礼仪岗、校长助理、处室服务等岗位,使全校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有参与礼仪接待工作的机会。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感悟礼仪的魅力。

(6)礼仪表率―礼仪教育的引领

做一名讲文明知礼仪的教师,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做讲礼仪的表率也是为人师表的要求。学校通过为老师举办礼仪知识讲座、与学生一起做礼仪操、在师德要求中纳入礼仪的相关要求、实施“尊重的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让全体教师做礼仪教育的引领,全校形成师生讲究尊蕈、强调沟通、力求互动的礼仪文化氛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作为联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精神的要求。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更是学生完善自我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是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是极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楼世洲,周国权,潘正文.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发展研究,2001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类书;地方民俗资料;民俗考究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07-02

一、《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概说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是一部专科性民俗资料的类书,它专门汇集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所辑地方志绝大多数为1949年以前所纂,每种志书注明卷数及版本年代,下分“礼仪”“岁时”“信仰”“生活”“民间文艺”“民间语言”等类目。本书由丁世良、赵放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东北卷、华北卷、西北卷、中南卷、西南卷、华东卷六卷,共十册。

这些民族资料的编选力求保持了地方志文献记载的原貌,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编选中会有不同程度地留露出编纂者个人积极或消极的意识的现象,但总体上保持了该地区民俗资料的原貌。同时,这部书为便于读者查阅原书,各地方志与现在行政区划对应关系基本上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只是其中的个别处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1]。

二、同地区和不同地区民俗考究

何为“民俗”?研究民俗,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民俗的含义,对民俗这一概念有所界定。《说文解字》解作:“俗,习也。”《汉书・地理志》说:“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故谓之俗。”[2]可见民俗的基本特点是地域性很强,同时也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尤其是下层民众相沿成习的行为习惯。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民俗: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世代相传、相沿袭的行为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生活习惯。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久而漫长的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区别他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大而精深、源远流长的民俗。

如果要了解和认识某个地区的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先了解其民风民俗。看一看这个地区人民的吃、穿、住、行;看一看这个地区人民的工农商的经营方式;看一看这一地区人民的节日信仰等等。各地民俗正像一部电影,向不同于自己生活区域的世界各民族展示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风姿。正如《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说:“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3]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关于新乡县的记载采用了两个版本:一是《新乡县志》(清 乾隆十二年刻本 三四十卷);一是《新乡县续志》(民国十二年刻本 六卷)。

(一)同一地区不同时期风俗考究

从《新乡县志》和《新乡县续志》两个不同的版本出发,可以比较新乡县不同时期的礼仪民俗和岁时民俗,从中可以探究民风民俗的变迁,以考察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期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1.记录条目

《新乡县续志》中的内容明显较《新乡县志》繁富,而且较为详尽。同时,其记载的方式、语气较为接近现代书面语,较容易理解阅读,也更接近现代人的风俗习惯。

因为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因此可以从后一版本的记载情况去考证前一版本的记载情况。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其民风民俗必然会受到影响,民国十二年刻本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的有关民俗的记载明显较乾隆十二年刻本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民俗记载详细,其中不乏不同之处,这样就可以研究新乡县不同时期的的不同风俗了。

《新乡县志》与《新乡县续志》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在都记录了“礼仪民俗”“岁时民俗”的同时,后者多出了“生活民俗”“信仰民俗”两大条目。

虽然仅多了两大条目,但从“生活民俗”的衣饰以及“信仰民俗”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考察新乡县地区的生活习惯、生活信仰。关于信仰的问题,民间信仰的对象纷繁复杂,有关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也有纯粹出于人们头脑想象的。民间尤其对神敬重有加,这些神有的来自宗教,如观音、佛祖等;有的来自古代神话,如“灶神”“财神”等等,当然并不排除自己的祖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禁忌,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习俗,研究这种信仰可以了解当地的环境、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崇拜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对其民族精神、原始宗教观念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分类内容

《新乡县续志》对内容的记载较为全面和详尽,如“礼仪民俗”中,不仅有《新乡县志》记载的婚礼、丧礼、祭礼,且对相关记载增加了更为详尽的叙述,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同时还增加了生育、宴会方面的记载,每一步骤的记录都很详实,读后很容易就了解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以及处世方式。

(二)不同地区风俗考究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了全国各地区的有关民俗,因此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民俗礼仪风气,考察二者异同的同时,也可以探究两地区民俗的形成背景及其原因。

有关河南省民俗记载于《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里的中南卷,内容十分详实,其中包括新乡县的“礼仪”和“岁时民俗”的县志和续县志。而山东省莘县和新乡县毗邻,这样通过两地区民俗的相关比较考探两地区的民风民俗的同异。无疑,两个相毗邻的地区民间风俗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莘县和新乡县虽然隶属于不同省份,但因相距较近,其风俗彼此相互影响。

1.生育礼仪方面

如《新乡县续志》“民俗礼仪”中有关生育的记载:“初生男女,三日报喜,抬礼盒用米面、鸡酒之类,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母家但受酒,余物各添少许,鸡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令抬回,亦有牵羊者,须舔配一羊,否则折羊钱。越五日,母家备礼叩喜,男家择吉请酒,谓之‘吃面’。母家赠小儿以首饰、衣物之类,厚薄不等,亲友亦以鸡酒致贺。弥月后,母家来接女回,谓之‘住满月’。”

这段记载与莘县现今当地的生育习俗几乎完全一样。在莘县当地,孩子刚出生的第三日也要报喜,正中午时大放鞭炮,以煮熟的五碗面条请长辈祭祖,其中两碗“送奶奶面”摆在床前,然后烧香焚纸,磕头祷告求神祖保佑大人小孩平安健康。同时也要给同族近家送喜面,近家则以鸡蛋、红糖等贺之,一般总是按照男单女双的规矩。最重要的是给产妇娘家报喜,这是生育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喜的重要内容。通常是在第三天由女婿和同族长辈亲自带着红鸡蛋等去报喜,母家相应回敬之。第五日是最热闹的日子(也有九日、十二日的),这一天叫做“送粥米”,也叫“送祝米”、“送米”、“吃面”等[4],称谓不同而已。这一天男女双方家的亲朋好友都携礼前来祝贺。尤其是产妇娘家更要讲究,姥姥要携带婴儿的衣帽、鞋袜、玩具、童车、童床以及鸡蛋、红糖、米面、挂面等前来贺喜,同时姥姥还要给婴儿一些“见面礼”,称为“看钱”。临走时男方家要回些红鸡蛋、糖等礼品以示谢意。这一日也是男方家请吃酒宴的日子,众亲友汇聚一堂,甚是热闹,女方娘家人是贵宾,婴儿的父亲、爷爷要给产妇娘家人敬酒。到了第七日,要在大门外栓一红布,以谢绝任何亲友街坊的拜访,寓意是谢绝来客以免孩子被看丑(可能有迷信的意味)。满月后,母家要接女儿和宝宝回娘家,叫“住满月”。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生育礼仪方面莘县和新乡县几乎一致,只是省却了向娘家报喜中的鸡、羊等较为繁琐不便的礼仪。

2.岁时民俗方面

除了“礼仪民俗”方面的相似性,在“岁时民俗”各方面也保留了先辈的习俗。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的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的习俗。

如“正月”的记载:“元旦”,五更起祭神、祭祖,爆竹之声远近无间,天明方止。食饺子,无贫富老女皆更新衣。亲族朋友交相拜贺,所至皆款以酒食,上元节后始渐疏。……初五日,曰“破五”,此日不准剪破衣物。

“十二月”的记载:八日,杂米菽诸国为粥,谓之“腊八粥”。二十三日,“祭灶”。二十四日,扫梁栋间尘。……“除夕”,易门神,换春联,互馈年礼,辞岁。夜食饺子,谓之“填坑”,有“守岁”者彻夜不眠。

综上所述,莘县和新乡县两地区的生育和岁时风俗习惯几乎一致。从当今的风俗可以佐证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同时,文献的记载也可以使后人更全面地深入了解风俗的变迁,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意义重大。

三、民俗资料考究的当代意义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对了解各地方、各民族的民风民俗,进行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将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编纂新的地方志和促进移风易俗,研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相关课题,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区域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的体现形式。因此应大力加强民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特别是民间文化的发掘、研究,这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历史的长河,齐鲁大地的区域文化以纯真质朴而又充满活力的方式迅速崛起,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这些特色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深入挖掘,认真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发掘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巨大。同时,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强省、强国。

――――――――――

参考文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Z].北京:书目出版社,1991.1.

〔2〕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8.

〔3〕胡朴安.插图本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6.1.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范文第4篇

一、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

现实社会中,小学生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几个方面:

1.学校礼仪教育观念的淡薄,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够重视。

2.家庭教育的失误。影响了儿童文明礼仪的发展。

3.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了儿童文明礼仪的形成。

二、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策略探索

1.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落实礼仪教育内容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因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有章可循。学校通过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的研究,组织教师从“基本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编写文明礼仪校本教材,开设文明礼仪课,以使学生尽快提高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

2.抓好宣传工作,努力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刊登一些有关礼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学校积极和《江淮晨报》联系,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学校《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的研究进程和中期研究成果。同时,学校在各种评优活动中,也突出了文明礼仪的要求。

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一是在建设学校文化方面突出文明礼仪教育,我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五彩生活、学做合一”。我们赋予“五彩”五种寓意,即多彩、出彩、精彩、异彩、喝彩。生活是多彩的,教育要学会喝彩,让每个人出彩、精彩,不同的人展现自己独特的光彩(异彩);“学做合一”则既是教育的理念,也是教学的方法,强调从孩子的角度去学习与行动,也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将学习与儿童的生活体验联系。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礼仪的观念。二是举行“文明礼仪规范班”“文明礼仪小标兵”等活动的评比。通过评比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感染,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近期,我们积极和街道、社区联系,利用“党员活动日”等活动平台,开展了“文明礼仪进社区之文明旅游”的主题活动。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区居民宣传文明旅游的重要意义;学生代表向社区居民发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讲究以礼待人、守秩序不乱插队等文明行为的倡议。虽是稚嫩的童音,却深深地打动着在场每位听众。

3.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使礼仪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

学校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目前,学校正在着手《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该教材的框架将从“礼仪哆咪”“礼仪成长屋”“礼仪小达人”“礼仪万花筒”“礼仪星星榜”等方面入手。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查采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礼仪教育,然后再进行礼仪素材的搜集及教材的编写。力求让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4.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首先,学校应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坚持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活自理教育等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学校的“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定期召开家长会等,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家访、微信等。在相互沟通中,增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既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结语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范文第5篇

小学文明旅游活动总结【1】

根据贵局关于开展“文明旅游月”的活动要求,我局进一步加强了活动领导、制定了工作方案、加大了对工作的督促指导,促进活动的正常开展,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我局通过抓组织领导、抓活动载体、抓宣传推介等做法,确保了“文明旅游月”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健全机构,为活动开展提供保障。5月初,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党支部书记对活动进行了总体安排,成立了以同志任组长,同志为副组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的工作人员的的工作职责。冯榕局长对活动开展作了强调。会后,局办公室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文明旅游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实行责任制,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二)丰富载体,赋予活动丰富的内涵。在“文明旅游月”宣传活动中,全区各旅游企业结合本区域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开展了庆祝第一个“中国旅游日”、“安全生产月”旅游宣传活动和景区门票全免活动。在服务质量提升上,开展了行业自查自纠,并派员参加了全市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

(三)强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报刊、网络、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文明旅游月”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宣传有关旅游出行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服务承诺等,力求广泛宣传,家喻户晓。

二、取得的成效

5月19日,为喜迎“首个5·19中国旅游日”,我局组织辖区26家旅行社及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等有关单位在金象大厦门前举行了以“牵手5·19、欢畅神州游”为主题的隆重喜庆及精品线路推介活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旅行社和景区共散发各类宣传资料1万余份,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等景区负责人表示今后每年的“5·19中国旅游日”景区都将免票对游客开放,以示庆祝。辖区“农家乐”示范户也于当日对游客进行消费打折活动。活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中国旅游日”的认知程度。

6月11日,在庆阳市“安全生产月”来临之际,我局在庆阳市东湖公园门前举行了旅游安全宣传活动,以“安全旅游、和谐发展”为主题,当场散发《旅游出行提示》20XX份;《旅行社条例》20XX份;《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及旅游保险知识等各1500份。规范了辖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有效提高了广大市民外出旅游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做好旅游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同时,我局及时组织检查,督促落实。至目前,旅游安全生产措施全部得到落实。

通过“文明旅游月”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提升服务质量、助推我区旅游产品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我区旅游观光的目的。本月全区接待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286万元,较上期同比增长2·33%。

小学文明旅游活动总结【2】

公民旅游是展示国家形象、反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是文明城市创建一项新的工作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师生旅游文明素质,充分展示美丽郴州良好形象,我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将“文明旅游”理念传递到广大师生中间,入耳、入脑、入心。

一、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为:

1、遵守法规秩序、讲究卫生礼仪、爱护环境设施教育。这些都是公民行为的基本规范,在郴州市如此,去外地也应该如此。教育学生应当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维护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他人权利,以礼待人,健康娱乐,文明旅游。

2、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尊重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其他宗教的文化习俗,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文明”行为,防止个人行为给国家和城市形象带来损害,展现我们礼仪之邦应有的风采。

3、教育学生应当自觉恪守公德、讲究礼仪、文明出行、文明游览,主动提醒和制止他人在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

二、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1、广泛宣传引导,文明旅游意识深入师生之心

校团委广泛宣传引导。通过班会课发起话题讨论,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宣传效果。曝光不文明出游的行为,理性分析原因,防止盲目过度炒作。

学校政教处也进行了广泛宣传引导。政教处把旅行社关于文明旅游的相关宣传海报、折页、行李标签和公益广告等在校园展示,确保官大师生能时时处处感受到文明出游的浓厚氛围。

2、认真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根据《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要求,开展公民旅游文明素质主题教育活动,普及文明旅游知识,促进游客旅游素质显著提升,自觉维护旅游秩序。学校通过广播平台以及学生会成员发文明旅行宣传单的方式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形成宣传热潮,正确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文明出游。

3、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班内组织文明旅游知识竞赛活动,以及在开展了相关的主题班会之后,班内成员一齐交流讨论学习心得,由高年级各班撰写“文明旅游,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心得,评选出优秀的心得感想。学校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充分挖掘文明礼仪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文明旅游教育活动,切实提升了学生文明素质。

小学文明旅游活动总结【3】

为了进一步深化“文明旅游”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民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文明旅游意识,树立良好旅游形象,不断增加文明意识,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开展了文明旅游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指导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围绕“文明旅游观光、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实施文明旅游的行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二、注重活动实效

(一)签订“文明旅游观光、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旅游承诺书。倡导“十大文明旅游的行动”。即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低碳旅游;讲究以礼待人;注重消防安全;倡导健康娱乐;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摒弃“十大旅游陋习”。即乱写乱画;随地叶痰;随地大小便;集体行动缺乏时间观念;污言秽语打架斗殴;乱扔废弃物;大声喧哗;践踏草坪乱踩花果;用酒店毛由擦鞋;不守秩序乱插队。

(二)收看文明旅游专题教育片,通过全国典型案例,学习外出旅游保持文明形象的重要性。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服务 礼仪 教学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必用的一门艺术,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技巧,是心灵美的外化。不少人认为礼仪是与生俱来的,能否知礼、懂礼、用礼跟家长教育密切相关,在学校学的好不好并不重要,也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尤其对于以“技能”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更为如此。因此在这种片面认识的影响下,一些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上忽略礼仪教学,偏重专业基础课。如我校的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机械加工专业都未开设礼仪课程,而开设了礼仪课程的电子商务与旅游服务专业,也是以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导游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为主。旅游服务行业是非常重视礼仪、礼貌、礼节等行业素质的窗口服务行业,该专业与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而学校在礼仪教学上的薄弱导致旅游服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出现礼仪修养不足、行业素质缺乏的问题。不少宾馆饭店、游船、收费站等服务窗口的用人单位不得不对新员工进行岗前礼仪培训,从此可见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与市场就业需求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现就中职技校礼仪教学的重要性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 、 礼仪在服务行业的重要地位和对个人的重要性

1、礼仪是行业成功的金钥匙。

礼仪在服务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成功的金钥匙。我们要提高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们对礼仪修养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要树立加强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行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那么,什么是礼仪修养?对旅游专业而言,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何在?

礼仪修养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社交目的按照一定的利益规范要求,结合自己实际,在礼仪品质、意识等方面进行的自我锻炼。礼仪修养包含行为修养和思想修养,良好的礼仪是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统一 。是乐于助人敬人的行为,是人类最美的高级语言。

我们很难想象在服务行业工作中不懂礼仪、怠慢顾客、不善于与客人沟通,如何能热情周到的为客人服务并令客人满意 。纵观成功的酒店经营,无一不是服务一流,员工彬彬有礼、训练有素、礼仪到位。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使客人有 “宾至如归”的感觉;不文明的举止和生硬的、粗暴的、无礼的服务,使客人避之唯恐不及,也难怪业内人士把具备良好的行业礼仪视为企业成功的金钥匙。

2、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良好的礼仪对个人来说则是成功者的潜在资本,是现代人的处世根本。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人们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只有娴熟的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仅有高智商,却没有高情商的人是不受欢迎的。社会已向我们发出一个经实践检验后得出的真理──“要学会做事,要先学会做人。”这句良言已成为有识者的共识,现代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不仅要观其“才”更要观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就是礼仪修养及思想品德。各行各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旅游服务行业由于工作的服务性性质则对礼仪提出比其它行业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员工具备较高的行业素质和礼仪修养。旅游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只会摆台、斟酒、铺床、炒菜等,而缺乏得体地与客人交往的能力是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的。因为这一行业是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的窗口服务行业,窗口服务行业的服务宗旨就是为来宾提供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而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顾客有不同的习惯和礼仪要求,要为顾客提供的优质服务,不具备良好的行业礼仪知识是无法做到的。

好的礼仪如沐浴春风,令人神情爽快;粗鲁的举止如寒风,让人避而远之。在社会上也必将是到处碰壁、寸步难行。正如一位公共关系大师曾经说过:“在世人眼里每一个人的形象如同他所在单位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一样重要,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教养、阅历及是否训练有素,而且还准确地体现他所在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说,学会做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提高自身的内蕴与外涵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其重要意义绝不亚于掌握外语、电脑、驾驶等热门技术,而对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而言,旅游服务行业用工特点决定了掌握旅游服务行业基本礼仪的意义更为重大,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诸如导游基础、旅游心理学、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和客房服务等专业课。

为此,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对礼仪的重要地位应有足够的认识,反映在旅游服务专业教学上则要注重加大加强礼仪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学生礼仪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出的旅游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行业礼仪,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服务行业用工现状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技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是看好的,也是开设的诸多专业中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又在桂林这个得天独厚,风景甲天下的旅游观光名城中,需要数量众多的旅游服务专业人才。

从供与求的关系上看:数量基本吻合(供略小于求),而“质量”存在一些问题。为数较多的用人单位反映,从学校刚毕业出来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礼仪知识,用人单位反映的问题主要是礼仪行为欠缺,有些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连站姿、坐姿、走姿、迎宾等基本礼仪都做不到位,接待客人时不懂或缺少行业礼貌用语等。具体表现在:

1、客人进店时不主动上前迎接;

2、与客人交流时不会使用问候语;

3、服务员在为客人服务工作时身体靠着桌子;

4、站姿、坐姿、走姿各式各样,不符合礼仪标准,举止随意;

5、有的服务员口无遮拦随意在客人背后指指点点;有的取笑有身体缺陷的客人;

6、有的以貌取人,怠慢客人;

7、有的工作手法不卫生用手触及酒杯杯口、随地吐痰、手指甲内存有污垢;

8、有的上班时互相嘻戏,大声喧哗;

9、有的当着客人的面化妆和打私人电话;

10、为客人服务时表情冷漠缺乏热情,更谈不上微笑服务;

诸如此类的行为不仅使客人反感和不自在,而且直接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声誉和形象。其造成的恶劣后果甚至会使一个企业关门倒闭的严重境地。为此,用人单位对这些员工重新进行最基本的岗前礼仪培训。

三、学校礼仪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

1、 教学形式单一

礼仪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个特点决定了礼仪课的教学不能死搬教条、按部就班,而应生动灵活、寓教于乐,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倡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但现在的礼仪教学多为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削弱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礼仪教学的需要。

礼仪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要根据贯穿课内课外、贴近专业特点的原则。第一,课堂模拟分组练习、讨论、演示、播放影视片等方式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课外实践是礼仪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通过组建义务礼仪服务队进行课外实践,使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第三,社会实践――知识拓展。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加相关礼仪服务的实践活动。

2、专业师资缺乏

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经过专门的礼仪培训,对礼仪知识的获取大多是通过自学,对礼仪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因此,教学比较随意,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对学生学习礼仪目的的正确引导,由此使学生形成了“礼仪就是规范言行举止、讲究穿衣戴帽 ”的肤浅认知。礼仪教学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但很多礼仪课程的教师自身不修边幅,说话做事缺乏技巧,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进行多渠道、大力度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为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育,学校应不断整合资源,为礼仪课程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大礼仪教师培养力度,投入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教师接受专门的礼仪培训,建立一支懂理论、会实训的优秀的礼仪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多渠道、大力度的培养,提升了礼仪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为高质量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学生内涵培养

礼仪不仅仅是指人的得体举止和谈吐,它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即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常言道:“言为心声”。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不能理解某件事就很难在行动上去主动地做这件事情。当然就不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地表现出得体的行为举止。相反,有良好思想修养的人他的行为举止会自然流露出高雅、大方、得体的气质。所以,具有良好的礼仪先具有美的思想和美的心灵,后具有得体的举止和美丽的外表。

心灵美是行为美的基础,思想修养是行为修养的关键,我们不能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而是要从思想上提高他的认识,使他知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去做去学礼仪。这样一来才能理解礼仪的精髓,才能学好礼仪。而一个人良好的思想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磨练的过程,良好的礼仪形成不是一蹴而成的,徒有外表是不够的,要从内心到外表的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环节。而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不是简单一个站姿或坐姿标不标准来衡量的。如上所述,思想品德修养和行为修养是礼仪修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要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才是礼仪修养的最佳境界。

为此,学校不仅在礼仪课教学上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其他专业课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的有机内容,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应贯穿渗透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树立做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知书达理的人。

参考文献:

[1]旅游专业教学中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模式研究[J] 赵春艳,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技校;礼仪文化;普及教育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艺术,从其理论意义与社会功能来看,表现出一种社会成员个体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特征,它对社会成员的人格要求与行为约束有特定的要求,对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产生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先贤,较早在他们的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完整的礼教思想,并通过制礼作乐推行一套颇为完善的礼教制度。“不学礼,无以立”(《史记・孔子世家》),“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这些质朴的思想、简单的语句精辟地概括了礼仪所起的社会公用,并在民众百姓中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仪教化,成为维护人伦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精神规约。

一、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功用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礼仪本身就是一种“律己敬人”的过程,它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这种礼教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仍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由于各种利益的平衡关系,难免会产生种种矛盾、冲突,有时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除了应有维护社会安定的强制性法纪法规以外,还应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观念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我国职业教育学校的人文课程教学,应当重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的进程及和谐社会的创建。现代社会,各种活动更是离不开礼仪。礼仪就像一种功能奇特的溶剂,在各种人际之间化解可能化解的矛盾,协调可能协调的关系,使人心得以凝聚,人品得以升华。

二、中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中,礼仪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中职院校中,仅仅着眼于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礼仪文化的教育,让一大批毕业生在社会实践及就业中产生极大的短板。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早已不满足于仅有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更多的要求是把每一个工作人员作为一个窗口,由每一个员工树立部门形象。端庄的仪表、亲切的仪容、文明的服务用语、高雅稳定的仪态等既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仪的规范。因此,懂礼、用礼已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

(一)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总体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职生存在礼仪修养缺失、品德行为令人担忧的现象。从大的方面来说,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意识差,不懂文明礼貌、不懂得尊重他人。具体表现为:不遵守法律法规、校风校纪,打架斗殴、小偷小摸,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杂物,损坏公物、践踏草坪,目无师长、出口成“脏”。这些行为有的已经不仅仅归于文明礼仪,更涉及到法律问题。在社交方面,在食堂打饭插队,休息时间不顾及他人休息在宿舍大声讲话、放音乐、打扑克、玩游戏,自习课在教室不遵守纪律大声讲话、喧嚷,甚至手机铃声大响,在公众场合,谈情说爱搂搂抱抱过分亲密,不注意影响,上网聊天不注意文明,聊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在仪表方面,男生留长发、女生穿袒胸露背衣服,衣冠不整,穿拖鞋上教室等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在中职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中职生礼仪缺失原因分析

当前中职生礼仪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职学校生源条件不尽如人意。有人形象的说:“这些学生是一群社会大网反复筛下的渣子”。也有人调侃的说:“中职学校是所高级幼儿园”。许多中考失利的学生或成绩一直不那么理想的学生,在升入普通高中基本无望的情况下,无奈之下才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教育与约束。同时,许多“问题少年”也纷纷涌入中职学校。从整体生源上说,很多中职生在入学之前本身行为习惯就存在一定弊端,文明礼仪的素质就有所欠缺。

其二,当前各中职院校都把培养社会紧缺的劳动型和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受专业技能教学,很多学校将学生礼仪教育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更有部分院校聘用社会熟练工人作为学生的技能课程示范者,这些工人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课程培训,在言行举止中带有不良的习气,导致学生或多或少受到不好的影响。

其三,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特别是网络上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污染力,都容易使学生缺失礼仪走向误区。青年人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喜欢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是非不分,审美的评价标准失衡,认为明星的穿着就是美的,奇异的打扮就是帅的,标新立异,视校纪校规于无物则是“有范儿”的,这些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

(三)中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礼仪教育正是一门融文明素质、社交技能、服务技能、服务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礼仪的学习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先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是当代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主力军。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中职生除了面临自己内部的竞争之外,还必须和高职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一起拼抢饭碗。拥有较高礼仪素质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说:“礼节及礼貌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荐信。”心理学家奥里・欧文斯也曾说过:在录用新人中“大多数人录用的是他们喜欢的人,而不是最能干的人。”中职学生走向社会往往经过招聘面试,假如没有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就等于在很大程度上堵死了自己就业创业的道路。

就业之后,面临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立足于哪个岗位,都要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即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在实践自己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要做到诚心诚意地礼貌待人。

三、中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之措施

在了解礼仪在现今社会中的功用以及当前中职院校学生面临礼仪教育缺失的问题之后,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症下药,用有效可行的措施在中职院校中普及礼仪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同样在中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随大流”、“跟风”的意识普遍存在,因此在礼仪教育过程中,环境的 “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中职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该努力营造出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对于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不文明行为给予曝光,大力弘扬宣传具有文明素质的典型人物。同时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通过校园网络,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礼仪教育过程中,身教非常重要,做一名讲文明知礼仪的教师,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做讲礼仪的表率也是为人师表的要求。学校通过为老师举办礼仪知识讲座、与学生一起做礼仪操、在师德要求中纳入礼仪的相关要求、实施“尊重的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让全体教师做礼仪教育的引领,全校形成师生强调沟通、力求互动的礼仪文化氛围。教师应通过自身的行动为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

教师进行礼仪身教中,不只是从道德品质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注意自身形象要注重教师仪表。一个气质高雅、 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 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礼仪教育应当普及化

很多中职院校根据具体专业将来就业的需要,开设礼仪相关课程。特别是旅游、商务、文秘等专业学生,学习了《礼仪》、《礼仪修养》、《商务礼仪》、《体型训练》、《就业礼仪》等相关课程,受到较为系统的礼仪教育。但是,仅仅在个别专业中进行礼仪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

现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于礼仪的要求已经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传统对礼仪要求比较高的服务业,如旅游、商务、文秘之外,像汽修、牧医、电工等专业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职业礼仪,每一个员工都代表着所属行业的对外窗口,每一个员工的表现都是与同行竞争的重要阵地。所以,哪怕是没有开设专门礼仪课程的专业,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礼仪教学。否则不仅整个学校“尚礼”的风气无法形成,更会影响将来的就业情况。

(四)礼仪教育应当有实用性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应注意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礼仪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中要从适用的角度出发,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进行讲解。如:服装的搭配、校服的穿戴、校园礼仪、发型与脸型的搭配、饰物的佩带、同学间的交往礼仪、公共场合的基本礼仪,男女生应具备的风度,见习工作时应注重的礼仪等。这些都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些学生平时所犯错误最多的环节,投其所好,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关心的内容来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会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到具有实用性的知识。

讲究礼仪的重要意义范文第8篇

面花艺术地方文化华州花馍

1华州花馍的发展轨迹

1.1华州花馍的起源

面花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花艺术便是“华州花馍”。可以说从小麦生长在关中这片土地上开始,制作面花便成为了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据《左传》记载郑桓公曾食用了由民间妇女制作的花馍后惊叹不已,这种花馍既保持了小麦本身的麦香,颜色洁白干净,又能够捏成不同的形状,便提议将这种手工艺品代替马羊等活物用来祭祀,食用的同时又起到娱乐祭祀的功能,慢慢地这种用途流散开来,成为民间节日及人生礼仪等重要场合的祭祀用品。

华州花馍是面花艺术的源头,在此之后才渐渐发展出“渭南合阳面花”“山东阳泉面塑”等。各地对面花的叫法不一,但只有华县的面花才能叫“花馍”,因为它是在蒸制馍之前对发起的白面加以施工,捏成不同的形状,出笼后用食黄、食红适当着色,再用各类谷物(如五谷豆类)、红枣、花生等点缀,它在祭祀用途的同时又保持了面的食用功能,因而被称为“花馍”。而其他地区的面花,为了增添艺术色彩,大量的上色,红橙黄绿颜色不一,使得制作出来的面花具有丰富饱满的色彩,但已完全脱离了食用功能,因而不能被称为“花馍”。

1.2面花的发展

面花艺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始终,据《中国百科全书――轻工卷》记载“汉代迎神赛会上的傩舞便以面团塑成的鬼怪头部形象”。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当时面食名曰“饼法”并阐述了数十种饼类的作法……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农业文明空前鼎盛,艺术创作也发展到了相对完备的阶段。隋唐时期面花、面塑等手工艺进入了形成期。唐代封演著《封氏见闻记》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以面塑代替了传统祭祀、殉葬等仪式中使用的祭祀品的做法。到了宋代,面花、面塑真正发展到了繁荣时期,并开始被运用于各种场合。《梦梁录》曾经记载面花、面塑出现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婚庆、祝寿喜庆的日子。在民俗活动中也常常将面花、面塑作为祭祀、献神的贡品。至明清民间面花面塑早已十分流行,一部分面花面塑逐渐脱离了食用功能,演变成具有观赏性的工艺品。

由此可见,面花是从饮食文化流向艺术文化的民俗产物。它诞生在民间,而文化价值则是从宫廷流向民间,这种双向的传播模式使得面花文化具有独特的传奇色彩。

2华州花馍的特点

2.1华州花馍的功能

传播性:华州花馍也是一种文化的符号象征,我们可以从其身上看到很多人们主观赋予它的意识形态,例如在不同场合所制作的花馍形态以及关中地区独有的送礼文

2.2华州花馍的分类

花馍的制作以发起的白面为原料,工具有剪刀、尺梳,蒸制前进行造型,蒸熟后进行着色,加以花生、红枣、黑豆、绿豆等谷物点缀,有“五谷丰登”之意。

华州花馍种类很多,造型不一,形态夸张,在自然万物的基础上加以想象二度创作,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大多数的创作造型以虎、龙居多,主要源于关中地区是虎文化的发祥地以及华夏民族对于虎文化和龙文化的封建膜拜。

(1)华州花馍按照制作手法可分为以下三类:

独立型花馍:顾名思义就是制作出的单个整体花馍,

复合型花馍:有一个中心馍作为底盘,身上用签字插着其他的小型花馍相配。

组合型馍:许多花馍组合起来,再把每个组合相组合。其中有名的就是华州馍盘,它一共有7-9层,一层12个馍为一个组合,在用一个圆柱体把每一层摞起来就是一个馍盘,大约一个馍盘有108个花馍,这就是组合型馍。

(2)华州花馍按用途分大致可分为七大类:祭祀馍、年节馍、婚庆馍、祝寿类馍

庆生馍、礼仪往来馍(又称“信使馍”)、小花花馍等共300多种。其中小花花馍造型小巧,掌心大小,创作灵感源于自然万物,包罗万象,如花鸟鱼虫等等,多为礼馍中的配馍,或为主馍插花、配花,以烘托气氛、凸显主题。

3传情达意的华州花馍

面花文化其实就是人际交往以及封建文化在传播中展现的符号文化,传播学对于符号的解释为:“在特定场合,可以指代某一种事物的东西,即利用一系列的符号元素将要指代的事物表达出来,代表该事物的概念、思想及含义。”因而我们可以在传播环境中来总结解析华州花馍的符号含义。

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进行编码(手艺人制作花馍的过程)通过传播环境传播(民间节日或人生礼仪的场合)解码(接受者收到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传播环境中来解析华州花馍所表达的含义并进行总结。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同场合所用的花馍都是成组出现的,个别花馍在许多场合也会重复出现,但大的体系还是系统的,所以并不影响接下来的总结。

3.1华州花馍的符号功能

华州花馍与当地的民间节日和人生礼仪息息相关,其背后凸显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对我们研究关中地区的地域性文化特点、精神结构和华洲花馍背后的社会多重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关中地区面花被广泛运用于节日庆典、节日祭祀、婚俗嫁娶以及人生礼仪之中。它与古代的埋葬制度和祭祀、送礼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封建时期人们对于神权的膜拜体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古代祭祀文化和丧葬文化则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和神明的尊敬与敬畏。在华县地区,祭祀时人们经常用献贴来向神明致敬;用保平馍来驱赶妖魔鬼怪求神明保佑一生平安;丧葬场合一般用封墓口馍,寓意让帮忙搬棺材的人平平安安出发,逝者安然入土;过世三周年时还会使用花贡来缅怀去世之人。而在婚庆场合人们则用象征财富的组合馍“华州谷卷”,寓意财富路路通,一辈子不愁吃穿。中心馍为虎头龙身老虎的造型,虎头上的“王”字捏成小娃娃形,寓意“孩子为王”,这体现出封建制度对于家庭与子嗣的重视。身上插的配馍为龙凤呈祥(若祝寿则为十二生肖)一般是男方的舅舅或姑姑家送,属婚庆场合中最重的礼。与之类似华县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花馍是有讲究的,春节多用花边馄钝、回礼馍等寓意美好的祝福;中秋节则制作“团龙柱”,寓意阖家团圆;生日场合所送的花馍分为庆生花馍和祝寿花馍两种:庆生花馍一般在小孩出生时送,寓意希望小孩能够健康成长,去除病魔灾难;祝寿花馍一般多送“寿桃馍”,做成寿桃样,”体现出人们在祝寿时对寿星的美好祝福。

从华州花馍符号功能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制作花馍时加入了许多神话想象和封建寓意,都表现出手艺人在制作面花时的心意,对其进行编码,在不同的场合即传播环境中,由不同身份的人赠送,接受者进行解码,洞悉其心意收下祝福。这样你来我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家庭和睦,又传达了美好的祝福,因而被外界誉为“讲礼的花馍”。

3.2华州花馍的社会功能

在封建社会,人们敬畏天命,对“神权”顶礼膜拜,有很多传统风俗和封建习惯,人们将面制作成各种形状,加以着色赋予它含义。这种符号含义体现出的正是过去人们的封建思想,这富含丰富含义的花馍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相互的美好祝福,人们用花馍传达着思想,进行社会传播。这时面食便跳脱出食用的功能,人们赋予了它独有的社会功能,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符号产物。例如过春节的时候,人们会带着马蹄枣糕(又叫“信使馍”)去走亲访友。它的使用是华州花馍中最为讲究的一种,一般带两个去串门,对方留下一个,寓意两方亲戚有来有往、越走越亲;若都留下了则是一种“信号”警示最近可能会出远门或家里有些事脱不开身可能无法去对方家串门了,对方也不会生气;倘若两个都没留则是预示与对方断交之意。这种信使馍的使用,是人际交往传播隐晦的传播符号,不伤和气不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表明自身用意,体现祖先崇尚礼仪之交的特点。

在不同场合、不同人之间送什么面花也极为讲究,然而这种划分与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出旧时人们对于权力的等级划分,以及男女之间的性别划分,这都是过去三纲五常的体现,我们走访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农村等较落后地区这一习惯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体系之中。另外,在华县地区,人们在家庭中是比较重视舅系宗族的地位(男方),一般女方出嫁舅家是一定要随大礼的,也就是所谓的“舅家为大”。这也是关中地区的一个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花馍文化整合起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立体而又完整的华州人民形象及关中地区的社会体系。华州花馍的研究为华县文化、关中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材料,也为我们研究地方文化开拓了一条道路,正如王娟女士所说,“民俗是民众的历史,是民众的学问、是民众的思想、是民众的性格。”

4华州花馍的创新与发展

如今在华县地区的手艺人不足百人,主要的传承人有三大派系,我们采访了“卢式花馍”的传承人、华县市级花馍传承人卢惠玲女士。她在传统的花馍元素里加入现代元素进行二度创作,制作出富有创新型的花馍,希望能够让花馍的手艺继续发扬光大。例如“12兽首馍”便是仿造北京12兽首图制作的12个小花花馍。

如今华州花馍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旅游者多将其作为纪念品来满足好奇心。我们走访了华县目前最大的民俗制作公司――华面梦公司,他们与附近村落的花馍手艺人直接合作,将制作好的花馍进行包装售卖,有时为了迎合时下潮流,也会制作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花馍,如“十全十美”便是将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做成小花花馍,一共十个。这些都是华州花馍的传承者对现状进行的创新与发展。

华县民俗专家刘先生说,其他地区的面花艺术由于脱离了使用功能,创作过程中更加随意大胆,且便于保存。而华州花馍保留了花馍的食用性,因而制作过程中有时会有变形,虽然制作好的花馍自然风干在阴凉处也可以保存,但干了的花馍也属“易碎品”。同时在皮影戏、戏曲、阿宫腔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下,原本就显得单薄的面花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更是后劲不足。所以,华州花馍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迫在眉睫。

5总结与展望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既是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在花馍中我们看到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礼数与民族文化、看到了在面花文化中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在传播过程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然而它的现状却使我们担忧。随着花馍手艺传承人的减少,年轻人对于传统民俗手艺的忽视,这种古老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处连同那些花馍爱好者都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央电视台曾拍摄了《讲礼的馍与影子戏》专门弘扬华县的民俗文化,不过反响也是寥寥无几。同时,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的稀缺都体现出我们对面花文化的忽视。

面花文化记录下了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也是一个时代下中国社会风貌的产物。对传统民俗的研究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解析中国的社会体系,同时对研究华夏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接下来,对于花馍的创新与活态保护,以及它的传承对目前社会的意义都将是我们致力探索与例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2011.

[2]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曾文琦.面塑面花.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

[4]贾思勰(魏).齐民要术.

[5]封演(唐).封氏见闻记.

[6]孙光宪(五代).北梦琐言.

[7]梦梁录.

[8]中国百科全书――轻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