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礼仪的共同性

礼仪的共同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礼仪的共同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礼仪的共同性范文第1篇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的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建设。

礼仪要求全体成 员同遵守。道 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 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 德修养太差了。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和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充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作为大学生在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 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 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饰样式、色彩的选择都不合适,穿在身上整 体效果并没显示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但给人的感觉是言不由衷的人在社交场合尽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礼仪动作,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因为他没有外在表现的根基的内在的修养。不此,大学生在学习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大学生礼仪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两点,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放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中的“礼”字为最初的起源,在祭祀中用。“礼” 的形成阶段―古代思想家的论述。礼仪的内涵是礼貌、礼节、仪式。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衣食以厚民生,礼仪以养其心。――许衡

克己复礼。――孔子 《论语》

人无礼则不生,是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修身》

现代礼仪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发展阶段,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孟子说过:“尊敬之心,礼也”。

礼仪的原则是:尊重、宽容、自律、适度。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是一种教养。礼仪的实质:针对性、继承性、共同性、差异性、时代性。礼仪的作用:自我完善的基础、组织形象的保证、文明程度的标志。

世界上最廉价而又能得到最大效益的一项物质,那就是礼节。礼仪是现代社会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功,是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指数。在西方社会把礼仪视为人生成功的第一课。

男士发型发式要求:后发不及领,侧发不掩耳,前发不附额。干净整洁,不宜过长,不剃光头。女士发型发式要求:女士留短发,长发扎起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

礼仪的共同性范文第2篇

新疆蒙古族是由不同的部落组成的。他们一方面保留着自己古老的文化,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也较频繁,在与其他蒙古部落有着共同性的同时,也有着其独特性。

骑马走四方

与各地蒙古人一样。新疆蒙古族群众也离不开马。马是蒙古人的腿和翅膀。

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群众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不断地迁移他们的住所。一个地方的草被畜群吃尽后,他们就必须迁往其他地方,给畜群寻找新的丰美的草场。每年开春后,蒙古族牧民就会从冬牧场(冬窝子)迁移到草木速长的温暖低地,称春牧场或春窝子。待到6月底7月初再迁往水源丰富,草木长势好,地势高,易通风的凉地,称夏牧场或夏窝子。8月底9月初又迁到多绿草的地方,称秋牧场或秋窝子。

民族服饰

蒙古袍(拉布西克)。蒙古族青年男女、老老少少全都穿蒙古袍。年纪大的人爱用黑、蓝、棕等深色绸子来做“拉布西克”,青少年则主要用明亮的浅色绸子来做。镶边时。青少年一般是内边宽,外边窄,腰两侧和下摆镶同样的边,年纪大的人一般镶单边,有时两侧不对称。

无袖长袍。袍边宽,上绣图案,钉有7个扣子。年轻女子们的无袖长袍颜色鲜艳,中年妇女的无袖长袍则颜色较深。从前,蒙古族女子有在无袖长袍上再套件坎肩,系条腰带的习惯,腰带一般不解下来。出嫁以后就不系腰带了。因此已婚的蒙古族妇女便有了“布斯贵”(无腰带之人)的别名。

交际礼仪

献哈达。献哈达是新疆蒙古族群众迎送宾客、馈赠礼品时常行的礼仪之一。将哈达献给贵宾、长辈时,敬献者应向前弯腰,将哈达折回对准客人,双手伸平托举哈达过头敬予:平辈之间互赠时,双手平举哈达递向对方;长辈对晚辈行祝时。一般将哈达披搭在其项肩,有时也将哈达披在其他礼品之上一并托起赠予。

敬鼻烟壶。新疆蒙古族有相互敬鼻烟壶的传统习俗,意似今日见面时握手问好之习。互敬鼻烟壶时的特殊礼节是:若双方同辈,用右手心托壶互相交换,倒出少许烟末于手心。再用手指沾烟末吸闻后,奉还烟壶;若是长辈,则先请其入座,晚辈曲身,双手捧壶敬之。女子要先把鼻烟壶举在前额轻轻一碰,向前躬身,将鼻烟壶盖打开一半。以左手托起递给长者。

民俗节日

燃灯节(祖腊节)。燃灯节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廿五日举行。节日的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自己的长明灯和100根或更多的灯芯。这是蒙古族群众许愿的一种方式。

春节。新疆蒙古族群众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因此把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称为“白月”(查干萨旦)。而“白月”的初一,即新年的第一日,则成为新疆蒙古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查干),要隆重庆祝。节日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礼仪的共同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春晚》;《感动中国》;媒介仪式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4-0116-04

按照通行的定义,“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言语交际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主导、推动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可以说,这个定义将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作用、特点及功能概况得较全面和具体,尤其是强调节目主持人具有“推动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作用,充分彰显了节目主持人的主体地位,在电视节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传播功能。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形态千姿百态,种类繁多,按电视节目类型的不同,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信息,是一个传递者,而且更多地是一种宣教者的角色形象;在谈话类、话题类节目中,节目主持人更多地是组织者和沟通者角色;娱乐节目及大型晚会、大型活动的节目主持人则是一个表演者和引导者角色。无疑,由于节目的定位不同,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和传播功能也不同。那么,在电视媒介仪式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传播功能较其他节目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作用和功能?我们试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和《感动中国》为例,探讨媒介仪式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传播功能。

一、“春晚”媒介仪式传播中主持人的角色功能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凝聚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信仰,寄托着人们的欢乐、希望和期盼,更浓缩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特殊的文化价值,所以每年一度的春节晚会也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综艺晚会的文化属性,它既是对中华传统习俗的弘扬,也是对于人际亲情的渴望与宣泄。因而,在《春晚》中节目主持人是《春晚》这一“媒介仪式”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这个“仪式”中,展现主持人端庄从容的大台风范,营造喜庆、祥和、团结的“认同空间”,激发观众热烈、欢快的情绪,构造和谐社会氛围,既是电视仪式对于主持人的综合要求,也是电视仪式的传播诉求。因而,在《春晚》的仪式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由单纯的“串联者”、“解说者”转换为媒介仪式的“司仪”角色。

何谓“电视媒介仪式”?有学者这样界定:“媒介仪式特指广大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参与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一盛大事件,最终导致的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通俗而言,电视媒介仪式就是带有仪式感的重大事件或活动的电视直播,如奥运会、《春晚》、《感动中国》等。因这些事件本身就是在崇敬和礼仪的氛围中完成的,从而这些电视节目具有强化记忆、增进团结、弘扬正气、提升核心价值的重要仪式功能。

我国主持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宫廷演出和民间娱乐等文化活动。《周礼》记载的“凡乐掌其序事”、“分乐而序之”的大司乐、乐师、乐正,可能就是“现代主持人之祖”。而《春晚》的主持人正是古老祭祀礼仪中“大祭司”的回归,它的参与重新激活了一种传统仪式功能。从仪式角度看,在《春晚》的电视直播中,以往的电视角色发生了转变。电视台不再仅仅是一个媒介机构,它是整个仪式的组织者,担负着定义仪式性质、宣布仪式时间等重要职责;而主持人也不再是简单的节目串联,而像是仪式的“大祭司”,掌控着仪式的进展,带领着其他仪式参与者履行一整套仪式规则;观众们也不是被动地对仪式冷眼旁观,他们超越了见证人的角色,直接参与到仪式中来。因此在《春晚》的节目舞台上,主持人除了用非语言符号,如服装、表情等营造欢快、祥和的节日气氛外,最主要地是运用有声语言来完成自己的“仪式”职责,从而达到构造现实环境、强化仪式气氛的功能。

语言是古老宗教仪式中大祭司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语言可以向仪式参与者发出各种指令。而在电视媒介仪式中,主持人就是掌握着这一神圣工具的人。主持人因为掌握仪式语言这一工具也具有了神性,成为电视媒介仪式中的“大祭司”,领导着电视观众进行“欢腾”的仪式活动。由于仪式类型不同,故使用的语言和声音也不同,比如在春节联欢晚会这场集体庆典仪式中,主持人的声音往往是高亢的、欢快的,营造的气氛是热烈、喜庆、欢快的。如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赵忠祥和倪萍在除夕零点时的一段语言:

赵忠祥(以下简称“赵”):此刻,我们的心跳已经接近了除夕零点,耳边是踏雪而来的牛年急骤的奔腾!

倪萍(以下简称“倪”):此时此刻北京时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的律动。12亿中国人脉搏和北京时间山鸣谷应。

赵:此刻,改革开放的中国正迎接八面来风。北京时间秒针一动,就是大河上下,鼓角连营。

倪:啊!中国,北京时间。北京时间,中国。左手一条高速路,右手一条航天城。

赵:喝令长江改道,走东海,召唤大漠天涯刮绿风。

倪:今夜,让我们趁除夕夜色,向零点集结。踩着本世纪的残雪倒计时冲刺,向着繁荣。此时此刻,南中国海的涛声,是如此的清静又是如此的多情。

赵:1997,香港归航的汽笛将正点鸣响,中国,将用北京时间的6月去跨越100年的时空。

倪:你听,你听,北京时间的滴答声里,寒雪下面,青草伸展着小手,溪流欢跳着歌唱。

赵:你看,你看,料峭的春风里飞来了一只红蜻蜓。

倪:啊!让我们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这北京时间新春的零点。让我们以北京时间的速度和名义向世界宣布:中国将提前向未来时间发出邀请。发出邀请!

礼仪的共同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校;学生管理;管理模式;探讨

学生管理,实质上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过去长久以来受“管住学生”“学生不出事”等一些老的管理理念的束缚,“约束规范学生”的管理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健康成才这一学生管理基本目标,而且以不能迎合现在学生信息量大、思维敏捷、自我意识强的性格特点。因此,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的搞好学生管理,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解放管理者的思想。要想转变思想首先重新理会几个词:管理、严与宽、以人文本、人性化管理等。要把管理的管落实到关心关爱上,让学生在关心关爱中不知不觉被管理。学管工作严字当头是对的,但力争做到松紧始终、宽严有度。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用一颗服务的心为学生平实工作,彰显管理人性化。

第二,加强业务及管理培训,提升学理人员素质。学管人员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多做学管工作方面的研究,探寻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方法。同时,加强对学管人员的多方培训,开展《怎样做好班主任》、《如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沟通无限》专题业务学习,不断更新和拔高学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此带动学管工作上台阶。理论学习的同时,实施“弯腰工程”(学管人员在校内随时弯腰拾起地下垃圾)以身垂范,身体力行的给学生以引领和表率作用。挑选能力强、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管人员。

第三,在学校推行全员管理,促进学管工作全员化、广泛化。只有各个部门,各位教师、学管人员、学生会干部从上至下联动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学生管理,势必将学生管理向更高境界“学生自治”推进。

提高管理者水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新模式的搞好学生工作。

第一,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学校可以以周一至周五全封闭式管理为基础,同时再以准军事化管理为载体,使技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逐步具有服从意识,团队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作风纪律素质。逐渐形成自强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争取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作风过硬、知识全面、技术高超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强调技校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改变了过去那种不能认真地去关心不同学生的个别性的观点,逐渐形成了肯定共同性又不排斥个别性的价值倾向。对于在共同性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我们重点关注全面呵护决不放弃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我们每位学生都受到同样的重视,学生不同的特点都受到尊重,并且在日常管理、集体活动、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基本知识技能、灵活应变能力、良好思想品德、开拓创新精神、健康个性人格、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职业的不断更新发展的合格学生。

第三,以德育活动为重点,及时了解和把握技校学生思想现状,明确德育活动开展方向。多关心学生,多理解学生,多激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相对于普通高中,技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个性发展参差不齐。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控制能力差,感情脆弱,易冲动。二是学习上多自卑,缺乏自信。三是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四是有早熟倾向。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方法上,应该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理性作出判断和选择,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体验、锻炼和提高。在操作上坚持主题班会渗透,促进德育活动日常化。利用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感恩教育班会》、《养成教育班会》、《法律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多种以陶冶和激励学生思想为载体的启迪式教育形式,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让学生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从而顺利完成学业走入社会。

建立家、校、社会联动体制,有效完善管理教育体系。学生的成长,收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三重影响,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都沟通多引导,时时保持三点不出偏差。家长会、家访、法制讲堂等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外部条件及学生的思想统一了,应“以活动育人”为宗旨,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玩耍嬉闹中被教育被培养。可以开展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特色的“女生四自教育”、“感恩教育”、“学生礼仪教育”、“文明教室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开设素质课”、“乐器班”、“拔河比赛”、“蓝球友谊赛”、“跳大绳比赛”、“学生百科知识竞赛”、“读书活动”、“棋类比赛”、“学生技能大赛”、“女生十字绣比赛”、“学科汇报演出”、“唱响校园”、“校园情景剧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团结协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精神、主人翁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活动的同时,发现和发掘一批德才兼备或是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的引领,同学们会目标明确,积极进取。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在学生开展在校活动的同时,尽可能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到工厂进车间,熟悉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从工人师傅的身上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走进贫困家庭,走进孤寡老人,从一个个社会小缩影中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感恩心以及社会责任感,提升情商指数。同时鼓励学生多做社会调查,从而感知社会融入社会,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千锤百炼百折不挠的精神。以便毕业后顺利走入社会,实现完美对接。

礼仪的共同性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中西文化异同

1.引言

提高英汉翻译的水平涉及很多因素,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语言的交流,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能正确处理其中涉及到的这些文化因素,对准确、标准地翻译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王鸽平,2001:15)从狭义上讲,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涵盖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由于地域、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的不同,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不同国家习俗各异,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因而表现在语言上也有差异。[2](冯庆华,2002:122)例如,在翻译汉语中的“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指鹿为马”、“鸿门宴”等成语和习语时,若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译出的文章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确切理解。同样,在翻译以下习语:"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不必要的事),"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敌人或危险),"towerofirony"(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3](张培基等,1991:P161-163)时,如不能熟悉这些习语中具有的浓厚民族、地方色彩的文化知识,很难找到让读者准确理解的汉语表达方式。

中西文化有其共同点。同时,中西文化因其产生的条件的不同,又必然存在差异。可见,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者,除精通相应的语言形式外,还要扎实地学习该语言对应的文化知识。

3.中西文化的共同性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1人类生活经历的共同性决定了两种语言不仅在表达形式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说法,而且它们在意义和修辞上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在下列英汉翻译中,就利用英汉语言的这种相似性直截了当地套用两种语言对应的同义习语,即采用翻译中的直译法。例如:"topraisetotheskies"(捧上天去),"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toaddfueltothefire"(火上浇油)等,还有一些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如"tolaughoffone'shead"(笑掉牙齿),"toshedcrocodiletears"(猫哭老鼠),"to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atsixesandsevens"(七颠八倒)[2](P162)等等。然而中西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义则是绝对的、普遍的。汉英两种语言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特色,在某些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互译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不宜生搬硬套对应语言中具有鲜明民族或地方色彩的表达方式去强译。例如,"Twoheadsarebetterthanone",虽和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有相同意义,但在翻译时不可简单地套用后者。因为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与原作上下文会形成矛盾。如果把它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就比较合适,意思既接近,又可避免因历史文化因素引起的矛盾[3](张培基等,1991:P167)。

3.2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交流和传播导致两种语言中各自出现大量的外来词。

这些外来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改造了引进国的语言。在以形意为词汇主干的汉语中,虽不排斥音译的办法,但尽可能地倾向于意译的做法,而英语对待外来词则以音译为主。例如英语词汇中的"Kang(炕)","litch(荔枝)","jiaozi(饺子)"等。在英汉翻译中有的干脆是原文照搬,如“VCD,DVD,DNA,CT,SARS”等,这种直译法一开始令读者感到陌生,但一旦熟悉并掌握后,就等于把原词汇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外一种语言,丰富了它的词汇,也推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它对语言、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潘绍中,2004:P9)。

4.中西文化的相异性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西两种语言在诸多方面的不同,既对语言学习造成一定障碍,也对英汉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

4.1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平),"belefthighanddry"(陷于困境),"givesb.orsth.awideberth"(远远地躲开)等[4](P194-195)。

可见这些谚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以陆地为主,“树”、“蝼蚁之穴”、“路”、“前车之覆”等都体现着陆地文化[5](王振亚,2000:p138)。

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江湖、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译为英语时一般用意译的办法。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yousow,soyoumust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具体形象。又如,青黄不接的季节(Whencropwaseatenandthenextstillgreen),无孔不入(totakeadvantageofeveryweakness),眉飞色舞(tobeamwithjoy),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星星盼月亮(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6](吕瑞昌等,1985:P139)

由于中国长期的农耕生活的影响,汉语中产生了大量与“食”有关的表达形式,而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实际含义和上下文去翻译。许多源自饮食的比喻,英语中没有对应形式,只有意译。例如,他抢了我的饭碗(He'stakenthebreadoutofmymouth或He'stakenmyjobfromme),吃醋(bejealous)。[4](潘绍中,2004:P10)

4.2中西民族情感心理、认知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许多词语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缺乏对这些词语表达的文化含义的理解,会造成交际和翻译中的失误。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说”一词,英语有“say,speak,tell”等,这些词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5](王振亚,2000:P217)。

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4.3中西文化中价值观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表现在两种语言中,英语一般只用uncle和aunt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nephew和niece,而对同辈不分长幼用brother和sister,甚至不分男女概称cousin,这在汉语中是不容许的,因为汉语中对此类关系分得十分详细。所以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例如: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reckoningmakelong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lmoneyafteryourownfather(亲父子明算账)[5](王振亚,2000:P128)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以谦虚为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ouspeakexcellentEnglish",中国人常说"no,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you!”。

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长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因而在翻译时要顾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有关宗教意义的词语。例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illsofGodgrindslowbut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3](张培基等,1991:P188)等。

5.结语

应该说,在从事英汉翻译时,我们必须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掌握中西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正确处理翻译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从而更标准、更准确地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文学与文化 [C].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 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

4 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 中国翻译,2004 (3).

礼仪的共同性范文第6篇

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基础要素就是课程,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高职院校各专业来说,如何在人才需求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梳理自己的品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其所提供的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定性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即:高职院校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辅以技术培训补充),进行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高等教育,它与学术习惯和工程型等高等教育或者是以技能型为主的中职教育等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像普通高校那样以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为主,应该注重技术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改革和落实,这是其在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一、课程体系的开发程序

第一,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就是要针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逐层分解,以实现对其具体工作内容和由此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说,工作任务分析是进行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性或是前提性工作。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定位,通过相关调研和分析可知,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幼儿园教育活动、幼儿园保育、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幼儿园社区与家长工作这四个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过程中就要以此为基础来再进行其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和确立。

第二,基于工作任务分析来进行回归性分析,开发相关课程与内容。在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之后,确定以培养幼儿园各项工作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以往的学科体系构建传统模式,积极开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及课程内容体系,建立相应的模块的课程体系。

第三, 开发“幼儿教师基本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学前教育专业属于职业教育中的师范教育, 是对高职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结合,为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以此为原则来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和高尚师德、健康心理、深厚文化素养以及良好仪容、仪表、礼仪等等多重体现。此外,根据当前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越来越高的要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幼儿教师基本职业素养”课程模块的构建和使用。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第一,基于学前教育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和使用。淡化相关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针对那些理论过多且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删除和调整,真正落实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 学前专业中“幼儿园各科教学法”中的“音乐教学法”,就需要积极进行改革,突破传统,,针对不同幼儿园的区别来进行不同类型的音乐课,将课程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充分结合并有效重组,真正让学生们学会音乐设计的实质,可以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进行有效应用,注重技能培养目标。

第二,体现出不同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和联系性。以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卫生保健”和“幼儿生活活动指导”两门课程为例,它们的共同性就是都体现了“保育”的实质,而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前者注重“健康”,后者注重“教育”,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的时候要充分予以考虑,使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工作原则在课程内容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第三,课程内容要凸显时代感和职业需求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和技术,例如,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中可以进行一些 “主题”课程内容的增加,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校的课程学习与今后的幼儿园实际工作直接进行关联,便于其尽早进入到工作状态,及时补充职业岗位需求。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必须要以课程性质和内容为基础,同时还要基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和学习能力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并组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而对于操作类课程来说,还可以采用讲学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实用性教学方法。对于某些课程可以通过由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来将真实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展现出来,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实现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堂积极主动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们对于那些抽象或者是较难内容的理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到课堂活动中来。此外,微格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仿真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活动之中,更好地将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贯彻和应用。

总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理论素养的双重要求,决不能故此而失彼,以真正落实培养合格的幼教师这个根本目标和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春麟. 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以应用文科类课程为例的运行模式[J]. 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2010(31).

礼仪的共同性范文第7篇

    19世纪末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团体表象”概念。他认为,一切来自于个体经验的感受,实际上产生于团体生活之中,属于“团体表象”(13)。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民族意识即是典型的“团体意识”,它的存在是先行的“团体表象”造成的,并且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民族内部成员的个体意识。民族意识主要表现为高度的民族自我意识,即民族的个体都热爱本民族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习惯于本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并关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大的稳定性,成为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在侗族祭祀舞蹈“多耶”里,众人拉手、搭肩成圈,有节奏地踏步徐行,双膝微颤,双手摆动。这种集体舞蹈,具有民族认同、强化血缘亲情、凝聚宗族力量的功能,也显示了特别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

    在地缘环境中历经漫长岁月的时光雕琢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精神浓缩,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种内在灵魂,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推动力、向心力、凝聚力。它渗透在其风俗习惯、艺术活动之中,内化于民族成员个人的自觉信念、理想和追求,转化为民族成员个人的情感、道德和意志,使本民族成员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指导民族实践行为。在民族的舞蹈活动中,民族成员能够真切地感受、深刻地把握民族精神的真谛。汉族的大型舞龙活动,含有民族意识的认同,含有一种潜在的凝聚力。通过舞龙,强化了巍巍中华自强不息、奋起腾飞的民族精神,刚健有力、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

    一个民族的集体性格会表现出民族成员性格的共同性,它影响人的形体动作特征与形体表达。维族性格开朗活泼、幽默风趣,他们高兴时会摇头摆颈,这些动作被吸收到了“赛乃姆”里,形成了移颈、摇头动作。羌族的民族性格勇武不屈、豪放豁达,“跳盔甲”手执兵器、分列对阵而舞,威武雄壮,尽显粗犷性格。朝鲜族性格既沉着坚韧又内敛含蓄,故其舞蹈风貌是潇洒柔婉与刚劲跌宕兼而有之。因此,民族舞蹈也是“性格舞”,其动作性格正来源于民族性格。

    作为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的民俗,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是民间的、群众性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的传承性文化,由民众和群体传习而得以嬗变和发展。它既是群体生活的产物,又是群体所享受的文化。独特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加强同样起着积极地整合与促进作用。许多民族岁时节令几乎都是载歌载舞,如红河哈尼族人“苦扎扎”节跳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拉祜族“库扎节”跳芦笙舞。一个民族的民俗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生产劳动是关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与之有关的习俗不外乎是希望生产顺利、硕果累累。在白族“田家乐”里,霸王鞭、白鹤舞、蚌舞等穿插其间,整个活动囊括了水稻栽插劳动的全过程,表现出白族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希冀。民俗舞蹈和民俗的传承载体均为特定的民族群体,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村寨、乡、县,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在民俗活动的特定时空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群体,特别是通过集体舞蹈的方式强化、凝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婚丧习俗是民族舞蹈的重要内容,婚嫁舞蹈主要功能是祝福、庆贺。从“龙纵舞”、“洒米舞”的哈尼族婚礼舞蹈,到“奎翮嘎”和“腊叉嘎”的怒族婚礼舞蹈,都充满了欢乐、喜庆的气氛。与送鬼祭魂仪式相配合的丧葬舞蹈主要是安抚死者的亡灵,如景颇族丧葬舞蹈“格本歌”欢乐豪放,“思港斋”稳健低沉,“金寨寨”粗犷而充满原始气息。就民俗与舞蹈的关系而言,“民俗为舞蹈提供了广泛的舞台,也为它增添了民族文化的色彩,更重要的是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14)。

礼仪的共同性范文第8篇

口语交际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交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示范引领学交际,模仿借鉴唤激情

首先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口语交际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具体的。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耐心倾听,注重社交礼仪,以乐观、自信、真诚、宽容的形象引领学生。教师既是教学生口语交际,也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其次还可以让口语交际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来示范,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融视、听、说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手、脚等多种器官,增强学生的可感性和可仿性。

通过示范引领,学生在规范语言、培养良好听说习惯和交际方式等方面得到正面指导,而“典型”又会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好胜心,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加入到口语交际中来。

二、情境教学设氛围,因材施教扬个性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过程,但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口语交际中有的滔滔不绝,有的不善言辞;在风格上,有的温和含蓄,有的咄咄逼人。对不同的学生,要根据其不同的起点、特点提出要求,把实现共同性目标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对长期“默默无闻”的同学,关注学生所熟悉的、喜欢的话题,让学生谈谈”网络语言的利弊”、“妈妈的唠叨”;而对于信心很足且表现活跃的同学,教师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和交际礼仪的指导。

2、小组合作,发挥个性

能够让每名同学发挥个性的较好方法就是分组合作学习,不同性格的学生分为一组,在组内都有参与讨论发言的机会,也有倾听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提高。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尽量让学生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二是合作学习小组要体现异质分组的原则。三要给不同意见的人更大的展示空间和机会。每名同学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在口语交际中展现出独特的“这一个”。

3、设置口语训练的情境,形成宽松的民主氛围。

李吉林老师曾说:“语言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交际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无拘无束地参与进来。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有民主氛围。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意见;允许学生答错;允许学生重新回答;允许学生补充;允许学生对老师的错误指正。对学生的发言尽可能地鼓励、表扬。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尴尬与苦恼,没有被老师批评的担心和忧虑,一般都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和老师、同学轻松地交流。将生活的活水源头引入课堂,使口语交际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开放、动态、充满活力的教学结构,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中生成、发展。

三、立足课堂巧指导,思维训练设序列

1、培养良好倾听习惯,学会抽象与概括

口语交际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边听边把材料内容分为若干个要点记住,能够进行概括总结,要能够听出“弦外之音”。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还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耐心听完别人的发言后再发表见解。

2、建构口语教学序列

口语交际的思维训练主要是训练说话时的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性,要求学生先想清楚以后再说,表述前一定得分出主次先后。思维训练应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在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师可按如下层次构建口语交际思维训练的序列: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讲故事交谈说明事物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讨论问题演讲比赛小小辩论。在要求上,可以让学生先看稿发言,然后根据所列提纲发言,再脱稿发言,最后即兴发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变换方法,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认知规律,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3、克服紧张情绪,敢于发言

有的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容易出现胆怯、紧张等情绪,如何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口语交际呢?教师要教给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一是充分准备,稳定情绪。讲话前可作几次深呼吸,使情绪稳定;讲话前考虑清楚所讲内容,不急于开口。二是放慢语速,有利于思维跟进,提高表达效果。三是苦练敢说。消除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勤学苦练,要求学生不要丢掉任何练习机会:在讨论会上,要争先发言,敢于当众讲话;在交际场合,要寻找话题,与人交流。

4、加强阅读指导,以读促说

口语交际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反映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些同学在口语交际课上无话可说,即使是熟悉的内容,他们也只是三言两语就过去了。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影响语言的流畅和丰富,使得原来有话可说的话题变得无话可说,或者不知该怎么说。孟子说:“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意为积累的多了,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使他们在口语交际时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精彩。

五、宽容评价勤反思,直面缺憾受益深

教师在评价中要思考、分析学生为什么不说?为什么不会听?为什么说不好?教师进行的评价应该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指导。首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可以用类似于“刚才某人说得很好,谁能说得比他更好更全面?”或“谁还有和他不一样的见解?”这样的话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其次,对学生说话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就事论事地进行改正,而应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把话说顺畅、说准确。教师评价学生的说话,“好”,好在哪里? “不错”,是内容不错,还是词、句用得不错,也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在改进和完善中不仅知道“怎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学生进行互评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初中学生有爱挑毛病的特点,应首先引导学生用赞许的目光欣赏同学的表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会尊重别人。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可以借助评价量表帮助学生完成互评和自评,这样,学生的评价和发展都有了方向。

“思不足然后知进步”,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直面缺憾,正确进行评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对待不足,唤醒学生“自觉的”谋求改善自己的日常口语交际。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应运用教育智慧,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在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李春喜.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