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土空间管控

国土空间管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土空间管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第1篇

基本含义: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基本要求,实施严格管控。

环境质量底线:指按照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的原则,结合环境质量现状和相关规划、功能区划要求,考虑环境质量改善潜力,确定的分区域分阶段环境质量目标及相应的环境管控、污染物排放控制等要求。

资源利用上线:指按照自然资源资产只能增值、不能贬值的原则,以保障生态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利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合自然资源开发管控,提出的分区域分阶段的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度、效率等上线管控要求。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第2篇

警惕“造城运动”后果

城市新区本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实践中,不少新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看,城市新区在疏解中心城区的过密人口、转移过多过重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等方面,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但当前城市新区无序扩张,特别是一些地方违背城市发展规律大搞“造城运动”,由此出现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新区无序扩张降低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一些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动辄“国际化”、“大手笔”,投巨资搞行政中心、体育馆、歌剧院、大草坪、人工河湖等表面建设和景观工程;热衷高档房地产开发,抬高了农民、大学毕业生进城落户门槛;产城融合不够,产业同质化、低水平扩张比较普遍,对能源资源要素依赖严重,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难以保障。

新区无序扩张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一些城市新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动辄几十平方公里甚至几百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远远超过国标上限。有的为了做大城市用地规模,还随意编造人口规模。受错误观念驱使,城市新区大广场、宽马路比较普遍,低密度房地产和花园式工厂随处可见,土地闲置、浪费问题突出。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随意设立城市新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严重影响地区生态环境。

新区无序扩张冲击耕地保护红线。

一些城市新区规划预留建设用地空间过大,甚至突破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影响耕地保护目标的落实;一些地方后备耕地资源枯竭,仍然安排大规模新城建设,导致耕地占补平衡难以落实,占优补劣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人为挖湖造景,造成实际耕地面积减少,冲击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新区无序扩张潜伏经济金融风险。

一些城市新区主要靠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抵押融资解决巨量的城建资金缺口,有的甚至不惜以土地违规抵押融资,出现“多征地——出让或抵押以筹集更多建设资金——扩大城市用地规模——继续多征地”的恶性循环。由于后续投资和债务偿还主要依靠预期土地出让收益和扩大征地规模,其潜伏的经济金融风险不容低估。

新区无序扩张影响社会稳定。

一些城市新区建设时间集中,征地拆迁规模大,安置补偿有困难,同时违反征地程序、强制拆迁、拖欠农民社保、强迫农民上楼等情况时有发生,损害了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型城镇化应当是以人为本、造福国民的城镇化,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因地制宜、各得其所的城镇化。显然,城市新区建设发展中的种种乱象,是同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城市新区不仅不宜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平台,任其扩张还会严重干扰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下非常决心,用非常措施

当前城市新区扩张,已由过去以东部地区为主,转为东中西各区域齐头并进;绝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批准设立,其中又以省级、市级政府批准为主。究其原因,既有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又有有关方面协调不力、监管失位等管理问题。治理城市新区无序扩张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要厘正城镇化发展导向。

城市新区发展过多过滥,从根本上说,是地方政府崇尚GDP和政绩考核注重GDP的结果。城市新区与老城区相比,土地开发成本相对低廉,这使一些寄希望短期内上速度、出政绩的地方领导找到了“捷径”,而无视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一次性获取几十年收益的土地出让机制,又客观上助推了这种短期行为;城市新区户籍人口较少还可减轻公共服务负担,这也为“重物轻人”的城市发展理念提供了土壤。因此,治理城市新区无序扩张问题,需要从改变GDP至上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入手,使城市发展真正回归到服务和促进人的发展这个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范畴内,自觉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切实纠正短期行为。

要改变城市土地财政依赖。

在现行财税体制下,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是事实,这使得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收益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新城建设一定程度上获取了舆论的同情和理解,具有某种“正当性”。但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建设模式不可持续,未来推进城镇化发展,如何减少土地财政之弊,防范经济社会风险,是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除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外,还要着力理顺政府与企业、当前与长远的土地利益关系,在坚持和完善土地出让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土地收益获取方式,优化土地收益支出结构,促进地方政府从实体经济发展和税收中获取稳定收益,减少卖地冲动,从源头上抑制城市新区过快扩张。

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

当前城市新区无序扩张,也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全、管控不力,导致地方各行其是、恶性竞争的结果。从世界范围看,严格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不仅不会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而且是保障市场正常运转、确保生态经济安全的必要手段。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快制定国土规划,弥补顶层空间规划的缺失;从全域国土出发,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空间经济分析,明确国土空间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战略格局,确定国土重点开发轴带,拟定城市群和各级各类城市的规模布局、用地标准和开发强度,为区域发展、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和指引。同时,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各类用地的整体管控作用,严禁随意修改规划,确保各级各类城市新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要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为了推动城市新区加快建设,城市政府往往在土地征收、用地供应、税收征管等方面给予城市新区各种政策优惠,这导致城市新区普遍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薄弱环节。为此,要以城市新区为重点,加强节约集约用地顶层设计,从规划管控、标准控制、监测监管、考核评估等各方面完善制度,从扩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覆盖范围、全面落实经营性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税收准入门槛等各方面健全机制,严禁违反国家土地政策随意出台优惠政策,形成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体系。创新用地管理制度,加强城市用地总量调控,将新增用地年度计划安排与吸纳人口数量相挂钩、城市新区用地规模扩大与老城区存量用地盘活利用相挂钩,引导城市新区节约集约用地。

要切实维护群众土地权益。

针对城市新区征地开发中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要在严格土地规划计划管控的基础上,与城市政府财力相适应,合理确定征地规模。同时,严格执行征地程序,严禁以预征等名义圈占农民土地;依法依规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足额发放征地补偿费;探索建立多元化安置途径,探索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征地、和谐建设。

要加快形成城市新区监管合力。

针对城市新区分散管理、监管乏力的问题,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减少政府对城市发展的行政推动和人为造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简化城市新区审批层次,可考虑只保留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审批,并严格审批条件和论证要求,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信息化监管网络,以土地综合监管平台为基础,实现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全覆盖、全流程监管;加大土地执法督察力度,实行专项集中整治与常态化执法相结合,严肃查处城市新区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GIS;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协同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75-02

0 引言

GIS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在国内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甚微,主要提供地形地貌的相关分析。笔者从新塘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求GIS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协同工作的初步技术路线。

1 概念梳理

1.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城市范围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1.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donsystem或Geo-lnformaf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1.3城市总体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个城市用地、经济、交通发展等各方面进行总体统筹安排的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以其信息量大、设计周期长为规划编制的难点,同时,由于设计人员的流动性和政府部分层层审批的工作方法,往往造成一个总体规划三五年不通过审批,人员更迭,设计方案多次修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与规划委托单位就现状、已有规划的边界及各属性进行多次协调,由于人脑的局限性和常用设计软件AUTOCAD功能的局限性,往往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员和时间去梳理相关信息。GIS是一种信息存储及运算的技术系统,GIS以其大信息量及各种空间分析的应用,能很好的解决城市总体规划中所遇到的上述问题。

2 新塘镇总体规划与GIS应用

新塘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半年时间内,基本停留在规划协调阶段,除去编制委托单位内部之争的原因,因为GIS没有介入前期基础资料整理的过程,增加了的现状梳理与规划成果协调的复杂程度,并出错较多,导致后期规划协调阶段异常复杂。

2.1复杂巨大的信息量新塘镇镇区面积245.8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2万,建设用地面积12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建设规模的镇级行政区。人口组成、用地界线、用地权属,道路分布的数据梳理工作异常复杂。

2.2多层次的利益主体在新塘镇内,存在着许多等级的编制主体,比如增城市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广州东部枢纽(省级)、国际商务城(市级),各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都与新塘镇自身发展形成一定的矛盾,在规划过程中要协调这些利益主体的关系。

2.3多类型已编制规划新塘镇提供的已批准红线就有数十种,各种相互重叠、相互制约,还有各种版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上述各利益主体所编制的概念发展规划,都需要在本次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协调。

3 GIS在新塘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系统应用

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对用地进行适用性评价,对现状建成区用地进行分析,得出基础的工作底图。下文对新塘镇整体规划的过程中的数据处理过程进行简单描述并有选择的做技术路线的说明。

3.1需分析数据类型总体规划中需分析的数据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已经存在规划或现状已有建筑存在区域的数据库(简称为城市更新数据库),一类是尚未建设用地区域的建设适应性分析(建成为新开发区域数据库)。其中,新开发区域数据库应该包括用地适应性数据库、生态管控数据库、国土基本农田数据库和村庄建筑物价值数据库;城市用地更新数据库包括现状用地评价数据库、空间管控区划数据库和规划成果整合数据库。

3.2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工具主要是GIS9.3软件,通过将上述数据进行录入转化为带属性多边形形式的数据库和数据集组,运用空间分析及逻辑运算,达到相关数据处理的目的。另外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多次用到专家打分法。

3.3用地适应性评价(以现状建筑整合为技术路线)用地适应性评价包括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工业用地适应性评价、现状建筑评价和国土用地适应性评价,下文以现状建筑评价为技术路线详细说明。

可建设建筑物基本信息数据库,可包括建筑物基底面积、层数、材质、现状评价等属性。建立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建筑、需拆除、需修缮、修保留的建筑类型,最终指导总体规划中各地块城市更新的策略。

另外,因总体规划设计范围广,需要将每一地块的建筑都分析到,因此地块的边界处理很关键,建立的数据库的边界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边界一致,同时根据现状建筑质量的相似程度,细分地块的边界,得出本次数据库需要的边界。基本方法是现场调研和GOOGLE ERATH与地形图比对。

本数据库是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细化、信息化,是用地红线图的基础、校验和初步信息化的处理(确定已建或规划中),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同时可以检查控规的合理程度。

3.4规划成果整合规划成果整合包括控规整合、详规整合、市政专向整合和内控路网整合。下文以控规、总规整合为例说明其技术路线。

规划成果间的边界并不一定重合的,重合边界所带的属性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各规划成果的叠合是指向最终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一般来讲,总规编制需要边界和用地属性两种。

控规与修规间存在严格的编制顺序,控规指导修规修编,因镇级单位规划管理相对滞后,控规、修规间存在多处矛盾。因此,对控规的检查是必要的,不能一律按照已有控规来作为新总规修编的基础。

控规与修规的数据库应至少包含边界和用地属性两种,其叠合后矛盾也主要有这两个。不同规划间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各规划叠合矛盾点所叠合的不同类型的规划进行自动覆盖,重要性程度高的覆盖重要性程度低的规划(GIS中体现为多边形及其属性),就可以更新该规划叠合数据库。

控规、修规的修编是带有一定年限的,同时建筑物的存在年限也是相对稳定的。以编制年限为轴(辅以其他因素,即再利用一次专家分析法),确定各不同规划间的重要性程度。比如确定结果为:未批控规

在上述方法的情况下得到的更新后的用地边界多边形和属性的数据库后,需要继续进行一次用地可调整性与否的分类,比如确定近期已建修规一定不得进行边界和属性的调整,其他情况需要与上文中提到的建筑质量数据库进行叠合,再运用一次专家打分法。确定不得更改、可更改、建议更改的地块。(本数据库还需要与其他数据库进行叠合,得到总的用地多边形和属性的叠合数据库)

上述方法将各种规划间的用地多边形和用地属性多边形的数据库建好了,一般可以考虑作为新一轮总规修编的基础图了,但部分城市道路控制也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新塘的内控路网。因此,上文中所产生的一定要遵守的多边形和建议遵守的多边形需要与该内控路网进行叠合,解决内控路网和该数据库之间的冲突。具体方法仍然是重要性分析:必须遵守多边形>内控路网>其他。

最终数据库包括了内控路网和已有边界所划分的多边形,多边形属性为用地类型,字段属性为字符型。本次数据库编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提供边界(道路边界和红线边界)和属性(一般是用地性质)的支持,即作为规划修编的底图之一。

3.5用地综合评价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所涉及的要素很多,不仅仅与已建区域相关,同时新区建设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新区建设即在所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城市开发,对划定的区域内的城市建设条件分析是必要的,与此相关的数据库,一般包括用地适应性数据库、生态管控数据库、经济价值数据库、国土红线数据库(基本农田保护区)。

将用地适应性数据库、生态管控数据库、国土基本农田数据库和非建设用地建筑物价值数据库建立后,叠合成新开发区域数据库。

该数据库与城市用地更新数据库同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因新总规编制过程中政策导向产生的用地规划会与数据库中的多边形产生冲突,需要多次校核并标记,便于查询。

3.6规划协调的过程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会多次与委托编制部门多次沟通与协调,在整体规划结构被认可之后,基本上的工作协调集中在个别地块的用地性质与用地边界上,因此,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异常重要,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将节省非常大的工作量。

4 结语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下管线;系统建设

引言

近年来,随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深入,地理信息对城市发展基础性的作用日益突出,基础地理信息为各行业提供的数据支撑已从地表向地下及地上下三维一体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地下空间资源的有限性日益被城市管理者高度重视和认同,埋设于城市地表以下的各类管线敷设情况已是既定事实,它作为城市既有资源同时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也起到严格的制约作用。因此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础上的地下管网GIS系统是目前我国每个城市必须面对的课题。城市地下管线系统的基础地形数据要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服务实现,地下管线系统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示范项目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各权属单位及政府部门数据共享要通过管线系统自有平台来实现。

1、系统建设内容

系统建设内容按照通用的GIS标准及相关规范,考虑到管线系统的特殊性可分为1)系统建设及维护法律法规;2)系统建设及数据交换标准规范;3)数据整合与处理;4)管线数据的更新机制;5)管线系统的基础支撑6)管线数据共享服务; 7)数据审批及管控一体化平台; 8)管线三维系统;9)系统运行的运维机制。篇幅关系这里不展开论述。

2、系统建设方案

2.1系统组成

根据城市地下管线普查信息系统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基于SOA规范系统目标组成如下图2-1所示。

(1)管线数据采集与更新系统

系统是一套适用于管线作业和管理的、涉及前期生产、后期检查、入库和空间表现等方面的软件。文件中记载了管线的空间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同时通过元数据记录的方式保存管线生产的一些重要信息,便于管线的维护和管理。软件可以对管线的探测和普查提供一整套的作业指导,对管线的数据质量进行监控。系统采用移动GIS实现了地下管线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人员在手持GPS设备上准确记录野外采集到的属性和坐标等相关信息,并实时绘制出管线图,可通过数据传输线或在线方式直接上传到GIS中心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工作效率高,为地下管线的普查、更新及补测提供了一条简单准确高效的途径。

(2)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系统

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系统是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和管理数字管网平台中管线以及基础地形数据资源的工具,实现基本的数据查询、统计,对空间资源入库、导出、更新和管理,以及行业应用中的辅助决策分析。具体包括工程管理、数据查询、数据输出与、数据统计、数据更新入库管理、辅助决策分析、元数据管理和历史数据管理等功能。

(3)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根据管线数据标准、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需求,以及数据保密等要求,为各类型用户群体提供地下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其他等地下管线数据的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实现管线数据的共建共享。

(4)内网门户

内网门户地下管线共享的信息、政策法规等,将系统建设的成果以服务目录和图片的方式直观的展现给管线管理单位、权属单位和其他政府部门,用户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数据服务,并提出使用申请。

(5)管控一体化平台

在地下管线共享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落实对各类管线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建立全面管理、流程控制、上下联通、实时监控的管控一体化平台。同时可接入重点监管设备实时监控数据,可为应急预案编制、预警分析、应急指挥等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6)地下管线三维管理系统

地下管线三维管理系统基于网络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集成海量三维模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全面展现城市建筑、桥梁路面与地下管网管线的立体关系,支持全视角的地上、地下及地面透明式的管线浏览,提供管线爆管、连通检测、剖面分析等专业功能。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是整个数据流转的关键,该数据库有几个来源:报建规划数据、竣工验收数据、管线普查数据、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服务接入。

管线普查单位通过管线数据采集与更新系统,对采集的管线数据进行数据检查、生产达到入库标准。满足入库要求的管线数据,通过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系统入库到沈阳市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库。

管线权属单位提交报建计划数据至管控一体化平台,规划与国土资源局通过平台对规划数据进行审批,并对竣工成果进行验收。管线规划数据和竣工数据通过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系统入库到沈阳市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库。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系统中的地形数据、影像数据及部分地面三维场景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服务平台接入。

2.3系统部署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信息系统部署(以沈阳市地下管线普查信息系统为例)如图2-4所示。

系统部署分为三个层次,最左边是数据库、空间数据引擎和ArcGIS Server服务器,部署Oracle RAC实现高可用性数据库系统;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ArcGIS Basic Server,提供对空间数据的读取、写入和空间分析功能;ArcGIS Server为实现SOA的基础平台。中间为开发集成框架,开发集成框架提供对服务的整合,类似企业服务总线,将系统的服务进行整合和统一对外提供。最右边是表现层,包括Web表现和桌面应用两部分,直接进入终端,终端设备包括平板电脑、桌面电脑、移动电脑和手持终端,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置于防火墙的DMZ区,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4 结束语

通过对地下管网GIS设计,在搭建了系统架构基础上进行管网数据库设计、应用共享服务平台设计、管控一体化平台设计等可以实现地下管网数据的有效管理与跨部门应用,为地下空间资源的规划利用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CJJ/T8―2011城市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勘测院,上海市发展信息研究所,等.CJJ100―200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部综合勘测研究设计院,等.GB/T 201740―2008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第5篇

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并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分析了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揭示了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空间结构和规范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日渐萎缩,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偏移,国土开发趋于无序。未来北京市国土利用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和特色,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西部,严控城市发展边缘,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顺序进行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而四类功能区则应分别按照疏解、控制、集聚、保护的原则发展,共同构建北京市城乡协调、疏密有度、协调清晰的国土利用总格局。

键词 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结构;空间秩序;人居环境;北京

中图分类号 F0622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020-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04

城市国土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城市国土空间及其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和现象的区位关系、分布形式、集聚规模程度0,是城市结构图谱中的基础结构[1]。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和“调节器”,调整和优化国土空间利用已成为现代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2],对于经济转型和今后的运行效率有着巨大而长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演化表现出令人惊异的速度,随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不协调和国土开发失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我国加强国土空间管理的重大创新[3,4]。其中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关于主体功能区构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功能区的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国外空间规划的借鉴、基本思路、分区政策与其实施等方面[5,6],服务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国土空间结构与开发秩序研究尚未见报道。另外,北京市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几十年也是北京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历史时期,科学地国土空间利用导向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角度,全面分析其国土空间及

其变化,揭示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北京市未来空间发展战略为目标导向,提出调整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和规范国土开发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为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依据。这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空间整合,实现国土利用的空间均衡和开发效益最大化。

1 研究区概况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 km。地理坐标为北纬39°26′-41°03′,东经115°25′-117°30′。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也是全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全市土地面积16 410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62%,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平原面积占38%,分布于东南部。现辖16区、2县。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数量大。2007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 633万人,比上年增长3.3%,人口密度995人/km2;地区生产总值9 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人均GDP 55 151元。

当前,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受诸多资源条件的制约,有限的水土条件和人口与建设规模之间产生巨大矛盾,而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对缓解这些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将18个区县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图1),四类功能区的划分是未来北京进行主体功能区空间管理的基本单元[7],为在总体上调整和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解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问题,避免盲目发展、无序竞争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能抵消提供了基础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大框架下,对国土空间结构以及未来的国土空间开发秩序进行了分析。此处所定义的国土空间结构是指北京市不同国土空间的构成及其分布关系,包括国土空间的数量结构、组合关系、空间转换及国土开发匹配程度等四方面。北京市及四类功能区内部国土空间结构组合关系、变化过程以及转换特点运用转移矩阵与信息熵的方法进行分析;空间匹配程度则从国土开发强度的区域分布及发展态势与国土空间承载资源本底相互关系角度进行阐述;据此提出未来国土空间秩序。

@2.1.1 国土空间类型划分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从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服务于城市生产生活、农村生产生活及生态需求的角度,通过Arcview 3.3软件对不同地类进行重新组合,将北京市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四类。其中城市空间又包括了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包括了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具体分类方法见相关参考文献[8]。

2.1.2 信息熵信息熵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可反映国土空间结构的均衡程度和稳定程度[9];信息熵值越高,说明系统越不稳定,反之越稳定。信息熵计算公式为:=-∑ni=lPi•LnPi,其中,Pi=Ai/A,A为区域国土总面积,Ai(i=1,2,…n)为每种空间类型的国土面积。

2.1.3 空间转换矩阵国土空间转换矩阵的提取使用了GIS空间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01与2007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栅格运算,获取国土空间结构变化过程编码图,整理得到空间转换矩阵。

2.2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数据包括了2001、2007年北京市两期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2001-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自于2001-2007年北京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3 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分析

3.1 北京市总体国土空间结构分析

2001-2007年北京市四类国土空间及其变化情况见表1。可以看到2007年城市、农业、生态、其他空间的面积比例为9.6∶29.3∶57.2∶3.9。从城四区向近郊区、远郊区,北京市建设用地空间逐渐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四类功能区中所占比例从100%减少为36%、12%和3%;生态空间则主要分布在以燕山、太行山山系为依托的山区,四类功能区中生态空间所占比例依次从0%增加为23%、40%和75%。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特点

。农业生产空间与城市建设空间交错分布,主要分布在北京湾的平原地带以及延庆平原地区的九片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内,农业生活空间则在市区范围内散布。由于城市和道路的辐射作用,国土开发强度区域差异明显,各区县国土开发强度最高的是主城四区,已达到100%,最低的怀柔区只有5.46%,不及最高的十分之一;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国土开发强度依次从100%减少为60.99%、25.75%和6.8%,由城区向郊区、远郊区呈现中心城区―主城区―郊区平原区―郊区半山区、山区逐级递减的圈层结构。

同时,目前北京市生产空间占土地总面积的29.3%,独立工矿空间占建设空间总量的1/3,生活空间占土地总面积的8.5%,其中农村居住空间目前为城市居住空间的1.68倍。2005年,北京市城八区工业用地比例达18.3%,远远高于国际4%-8%的一般水平。因此,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中表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偏少;工业空间偏多、生活空间偏少;农村居住空间偏多、城市居住空间偏少”。并且,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较大,由2001年的16.41%增长到2007年的18.83%,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具有大城市特性;这在全国范围内排在上海市和天津市之后,位于第三位,但远超德国近年13%,日本7.9%的国土开发强度。这与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责职不匹配现象严重,也与北京市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不相符。应逐步将低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比例。另外,国土开发随主要交通环线和放射线呈蔓延与带状相结合的分布态势,使城市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圈层式蔓延,造成城乡空间的分割破碎、混杂交错,用地功能零乱。北京市国土空间发展协调程度有待提高,空间格局需要整合。

3.2 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由表1还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7年,北京市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面积扩大11.2%,其中城市建设空间面积增加了10.2%;工矿建设空间面积年增加了11.7%。而农业空间面积减小了7.3%,生态空间面积减少了0.49%,其中绿色生态空间增加了0.71%;其他生态空间减少了5.37%。2001年-2007年四类空间的转换矩阵见表2,在各类空间的转换关系中,农业空间是最大的转出空间,共有57 482.88公顷转为其他三类空间,其中24 645.09公顷转为生态空间,25 855.75公顷转为城市空间,6 982.04公顷转为其他空间。生态空间共有21 69517公顷转为其他三类空间,其中6 365.25公顷转为城市空间,12 865.98公顷转为农业空间,2 463.94公顷转为其他空间。总体而言,2001年-2007年期间北京市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过程侵占了大量农用地,农业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换量也较大。而北京适于建设的空间仅占市域总面积的42%,且集中分布于现状建设用地、耕地、生态用地地区;因此,国土开发与国土空间的本底状况和耕地保护间存在突出矛盾。过度重视国土空间支撑经济增长的功能,生产空间不断拓展,将导致国土空间结构演变的失衡。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的增长,减缓农业空间的不断流出。

从开发强度的扩展方向来看,扩展最大的仍是城市功能拓展区,2001-2007年间开发强度共增长6.21%,增长量是城市发展新区的1.53倍,生态涵养发展区的8.63倍。其中尤其以海淀和朝阳的扩展最大,空间扩展重心逐渐向北部、西部移动;而西北地区多是山区、半山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自然人文景观荟萃的旅游集中地,适宜低密度发展。因此,需调整北京城市扩展方向,缓解生态矛盾,避免不良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10]。

同时,从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城区渐次向郊区转

移。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份额实现了较快增长。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五个区以及亦庄开发区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2001-2007年期间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55%,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1年的4.4万元/公顷上升为2007年的15.4万元/公顷,增长率是四个功能区中最高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12%。并且受北京市发展政策的影响,未来该区将是开发强度主要的增长区。但同时,14个卫星城各自为政,在边缘地区分散、盲目建设,城市空间布局混杂,区位组合效益偏低,城乡用地分割严重。也尚未起到其应达到的产业和人口疏导的功能,也没有成为足以抗衡中心城市的发展极点,城市发展失衡,趋于无序。

此外,借助信息熵概念,分析了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组合关系及功能特点,对以上观点进行印证,2001年-2007年北京市四类空间结构信息熵见表3。可知,2001年至2007年北京市国土空间信息熵由0.425增加到0.438,呈不断增加态势。其中北京市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信息熵有所降低,城市空间与其他空间信息熵则持续变大;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信息熵均呈持续上升态势。因此,总体上看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正趋于不稳定,这不仅与近年来城市建设与改造占用耕地和生态空间有很大关系,也与北京市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及其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密切相关。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和其他生态空间则呈持续下降态势,说明了北京市持续的农村与农业的整治和生态建设活动具有一定的成效。

4 北京市国土利用未来空间秩序

4.1 总体国土利用空间秩序

4.1.1 未来国土空间秩序的构建思路

合理的国土开发秩序是形成北京市未来科学国土利用格局的根本途径。规范其空间开发秩序,需转变开发理念,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使国土利用由外延式为主转向优化空间结构和调整各类空间分布为主。即以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未来空间发展战略为目标导向,以国土空间结构现存问题为问题导向,从北京市整体以及四类功能区两个层次上构建未来国土空间秩序,主要包括国土利用的空间方向、建设用地的投放秩序、重点管控区域等内容。首先,充分考虑首都土地独有的战略价值,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通过重点管控关键区域、矫正国土空间发展方向,控制总体国土开发格局,形成国土空间结构的控制性骨架;其次,统筹考虑各个功能区域的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格局,注重各类空间之间的协调,引导各类空间内部之间相互转化,确定不同功能区的国土空间发展方向,通过合理的建设用地投放数量和时序逐步对现有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形成科学国土开发秩序,构筑最终形成北京市城乡协调、疏密有度、边界清晰的国土空间结构。

4.1.2 总体秩序

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形成北京市国土开发框架性控制。从形成合理空间结构角度出发,应严格管制区域包括:“三道生态圈、禁止与限制开发区域、城市边缘区”等区域。三道生态圈主要包括环城绿化隔离圈、平原农田生态圈和山区生态屏障圈。禁止开发地区主要包括河流湿地、地下水保护与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等,是禁止任何开发和建设行为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中心城外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等建设空间选择应尽可能避让的区域。对这些区域进行保护,可形成城市扩展的缓冲区域和维护城市生态的关键控制点,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城市边缘应明确划定建设区和非建设区边界,作为开发建设的刚性控制,抑制城市建设空间无序蔓延和盲目扩张,积极促进城镇用地理性增长。如此可营造良好城市生态空间网络系统,以山脉、水系为骨架,组合、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11],把城市建设置于绿色空间保护的框架内,塑造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并阻止城市蛙跳式的无序发展和蔓延,共同构筑和谐宜居城市空间形态。

以“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西部,严控城市发展边缘”为空间发展方向。北京西部、北部多山区,空间较局促;而东部、南部平原广阔,向东南发展,将会提供新的城市发展极点,给城市宽裕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京津城市群的建设;西、北部区域是整个北京城市的生态屏障,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由于地处上风上水,风景和环境较好,城市向西北发展的速度过快;控制西北,制止城市过度向西北部地区发展,促进北京市城市发展空间构想的实现以及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无限蔓延[12]。保护西部则是保护了北京市的生态屏障,保护了北京市宝贵的水源地。而城市边缘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近远郊区县,也涵盖

了北京市所有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边缘,是相对发展最无序和混乱的区域,是能否保障城市发展预期的关键区域,也是塑造清晰国土空间格局的关键。

合理投放建设用地,有序调整空间结构。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顺序调整空间结构,注重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尺度的有序增长和城乡、区域之间的有机协调,制定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策略[13],优先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适度压缩生产空间。还要明确土地供应总量和经济供需总量与结构的关系,“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投放建设用地。目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中心城区功能疏散等复合作用下,对建设空间需求增长强劲。在土地供应指标分配上,应在严格控制总量和坚持集约利用的条件下,根据不同功能区产业发展与人口疏散和集中的目标,适当调整不同区域内产业用地供应结构的比例和住宅用地结构比例,适当压缩工业用地,增加民生用地。并优化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结构,支持区域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此外,还要加快中心城调整优化,积极开拓新城和重点中心镇等新的城市增长空间,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引力极点,加快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构筑协调城市发展网络。全面启动实施通州、顺义、亦庄等重点新城的建设,引导城市有序紧凑发展和村镇整合。近期要加大对发展新区的投入力度,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建设,并在发展新区预留远期建设用地;远期加快新城和重点镇的发展,优化存量空间,促进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4.2 不同功能区国土开发秩序

.2.1 首都功能核心区――疏解

目前,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土地开发强度达到100%,属于人口超载区域,已没有可利用的国土空间。该区域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作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教育科研和金融管理中心,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区内产业与人口外迁,引导城市建设向调整改造转变。未来,应转变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完善空间布局,将美化土地利用环境,创造舒心宜人的城市环境作为该区国土开发的首要任务。

积极供应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加大绿化投入,改善交通状况、美化环境。设定较高的产业用地门槛,对于要实施功能疏导和人口转移的建设用地要禁止土地供应,并结合土地价格、税收等政策,促进疏导功能的产业用地和人口用地外迁,实施核心区的用地秩序优化。土地供应上,优先保障首都文化保护用地的需求,适当提高商服类用地比例,主要供应星级酒店以及高档商业中心等;住宅用地供应以供应酒店式公寓等高档商品住宅为主,尽量不供应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用地,鼓励核心区内居民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疏散。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和存量建设用地的整理,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减少用地重复配置和土地浪费。在保护旧城区文化传承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有机更新和有限度的现代化。

4.2.2 城市功能拓展区――控制

2001-2007年间城市功能拓展区因其区位条件承接了大量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转移人口,人口数和人口密度均显著增加。同时该区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国土开发强度已达60.99%,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显著。2001-2007年,该区是农业空间减少率最高的,达28.6%;同时也是唯一生态空间有所增长的区域,为4.1%。因其较好的区条件,且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本区域城市空间仍将持续扩展,国土开发强度仍将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增加。然而由于本区部分区县人口过于集聚,受土地承载能力的限制,开发强度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不大,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提升速度,防止土地利用超载及环境的恶化。应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第二产业向转移,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格局。

要在充分利用自身已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和职能,整合各类产业发展园区,推进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再利用和用地功能转换,控制中心城边缘区域的各类开发力度,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推进城市边界的划定,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管理,防止建成区的进一步蔓延;加强对存量土地的挖潜与集约利用,继续大力整治“城中村”,有序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制度。

还要根据其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供地类型的土地供应进行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优先满足承接核心区内功能疏导的高新技术、科学、教育和文化用地;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的产业用地标准,促进区域内的产业用地效率的提升。建立鼓励性、引导性产业用地的产业用地标准,优先供应基础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的同时,适当压缩产业用地,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限制独立工矿和对土地利用粗放的工业产业的供应比例,禁止供应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和工业用地;适当提高住宅用地的供应比例,特别是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供应比例。@@@@@@@@4.2.3 城市发展新区――集聚

城市发展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2001-2007年期间总人口增加幅度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幅度为四类功能区中最大,期间城市空间增长率最高,达21.5%,成为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并且,发展新区的土地承载力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现状开发强度为25.75%,五个区县均有很大的人口承载潜力,区域总体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该区城市空间仍将持续扩展,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仍将持续增加。

今后应继续提高土地投入水平,加强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工业化进程,强化边缘集团的居住和产业功能,提高区域的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建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新城,使之发展成为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首都次中心。

应严格控制浅山区的开发建设,控制平原地区建设空间的盲目拓展,保护一定数量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依托现有的卫星城和工业园区,采取比较宽松的土地政策,在对现有建设空间进行挖潜改造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适当提高产业用地的供应比例。依据产业发展导向确定供地结构,淘汰、搬迁不适合发展的产业,以产业集群的建设推动空间开发的秩序化。优先满足基础设施用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用地需求;优先满足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产业和人口疏导的产业用地需求;优先满足保障性用房和两限房用地需求,降低中高档商品房的供应比例,适当提高商服用地供应比例,提高区域内中心城和主要住宅周边的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

4.2.4 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护

生态涵养发展区近年来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其他空间的面积变化不大,其国土开发、人口、经济与投资承载均是四类功能区中最低的。由于其目前总体处于工业化高间减少0.7%。未来该区的国土开发强度及开发效率也将呈现出较缓慢增长态势。生态涵养发

展区是保障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大部分属于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因此要确保承接的产业不会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构建以“绿色农业”、“生态工业”、“休闲旅游业”等为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生态经济体系,“保护”应成为该区域国土利用的关键词。

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和环境整治,在扩大生态环境空间方面开展联动和统一规划,保护好现有的林地、湿地等生态空间的规模和质量,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同时加强耕地和园地保护;鼓励发展绿色服务业,给予一定的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附属配套设施用地的供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支付制度,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引导人口向卫星城和中心镇相对集聚,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空间总量,控制一般工业项目的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降低以资源开采为主要生产模式的产业用地,并逐步减少山区建设空间。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用地的供应,加强对农村基础建设的用地安排,适当增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和旅游休闲产业用地的支持力度,支持山区发展都市型现代观光休闲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5 结论与讨论

当前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产空间不与北京市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不相符。城市空间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国土开发无序拓展

,与耕地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背景存在矛盾,城乡空间的分割破碎、混杂交错,将导致国土空间结构演变的失衡和不稳定。未来几十年是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深刻变动的历史时期,科学的国土空间利用导向极为重要。应对国土空间开发秩序进行规范,整合国土空间格局。未来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调整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地位、水平和特色,根据自然条

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国土开发;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顺序调整空间结构,优先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适度压缩生产空间;同时,注重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尺度的有序增长和城乡、区域之间的有机协调。并严格管制开发关键区域,“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西部,严控城市发展边缘”,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投放建设用地。

同时,不同功能区的开发秩序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相互协调,共同构建疏密有度、调清晰的国土利用总格局。未来首都功能区内应以疏解为主,美化土地利用环境,创造舒心宜人的城市环境。而城市功能拓展区要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提升速度,防止土地利用超载及环境的恶化。城市发展新区则侧重于增加投入,强化边缘集团的居住和产业功能,使之发展成为较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的首都副中心和新的城市发展极点。生态涵养发展区则以生态保育为核心,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和环境整治。

本文从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服务于生产、生活及生态需求的角度将北京市国土空间进行分类,此种空间结构分类体系较好的考虑了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具有较好的实施可行性,然而对其中某些地类的多功能性考虑不足,比如耕地、园地所拥有的生态功能,如何更科学的划定空间结构分类是应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Lu Dadao.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Structure[M].Beijing:Science Press,1995.]

[2]苏鸿翎,张沛.城市空间结构竞争力问题研究:以西安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5(3): 226-230.[Su ongling,hang Pei.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Architecture & echnology, 2003,35(3): 226-230.]

[3]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Fan Jing. 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oning in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62(4):339-350.]

[4]高国力.关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6,(10):43-46.[Gao Guoli. Initial hinking about Division of Chinas Major Fun

ction Oriented oning of teory and Practice[J].Macroeconomic Management,2006,(10):43-46.]

[5]胡序威.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6,61(6):586-592.[u xuwei . Evolution and Prospect of China s Regional Planning[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6,61(6):586-592.]

[6]袁朱.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7,(2):54-56.[Yuan hu.Study and Inspir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o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licy in Foreign[J].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007,(2):54-56.]

@[7]王双正,要雯.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

中央

财经大学学报,2008,8:15-20. [ang Shuangzheng , Yao en . Study on Setting up the Fiscal ransfer Payment System Corresponded with the Major Functional Areas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2008,8:15-20.]

[8]赵永江,董建国,张莉.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39-42.[hao Yongjiang,Dong Jianguo , hang li . Researches of Index System for Planning the Main Functional Regions[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5(6):39-42.]

[9]高国力.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原则和基本思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8-13.[Gao Guoli . Characteristics,Principle and Basic houghts for Programming Principal Function Region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2007,28(6):8-13.]

[10]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2006.[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eijing‘he Eleventh F

veYear’ Func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2006]

[1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of the National District Leading Group

Office.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2008-2020)]

[12]姜广辉,张凤荣,周丁扬,等.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特征的区位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2):109-116.[Jiang Guanghui , hang Fengrong , hou Dingyang ,et al. Analyzing the Land Us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n Beijing City[J]. Resources Science,2007,29(2):109-116.][13]陈鹭,王淑芬.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研究[J].城市问题,2008,(6):35-38.[Chen lu ,ang Shufen .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eijing Urban Development[J]. Urban Problems,2008,(6):35-38.]

[14]赵珂,冯月.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体系[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1):94-98.[hao Ke,Feng Yue.Ecological Coupling heory and the Method System of Urbancountryside Space Planning[J].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

ur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9,31(1):94-98.]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第6篇

[关键词]GIS 测绘综合管理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54-1

GIS范畴的测绘,能够辨识某一地物面积、多层级的地物特性。查询得到的数值,被归整成数据库。这种新颖方式,化解了传统情形下的测绘疑难。测绘配套特性的综合管理,采纳组件模块,带有可拓展的特性,便于后续升级。先进开放态势下的新系统,满足网络范畴之中的通信要求。测绘关涉的平日管理,应注重辨识细节,采纳GIS路径下的便利系统。

1设定总体架构

考量测绘特性,测绘采纳的综合管理,在设定架构之时,应拟定高层级的实用属性,提升可靠特性;建构起来的这类体系,应能够拓展。经过综合比对,建构了关系特有的数据库,当成管理平台。库内存留的数值,整合了位图及矢量图、制备的表格、电子特性的文档。采纳空间模型,依托实效手段,设定统一管理。空间数据引擎,能够辨识测绘得来的属性数值、对应着的空间数据。

从总架构看,综合管理特有的总体系,整合了表现层、应用倾向下的逻辑层、搜集数据服务。在这之中,表现层衔接着浏览器,包含客户端,建构了交互依托的界面。它拟定了精准特性的图形,能够接纳输入,发出关涉的服务请求,并凸显返回数值。应用特性的逻辑层,整合了Web架构下的多重服务器。服务器特有的层级,能够调和整体,共同响应请求。搜集归整的地理信息,通过这一路径,予以有序。数据特有的服务层,在设定好的平台项目以内,存留了大规模特性的对象数据。非空间特性的某些数据,通过这个层级,来接纳JDBC的平日访问;空间特性的数据,可以接纳SDE特性的访问。

2建构数据库

测绘特有的细节管理,关涉多样数据。体系存留的数据,包含测量特有的某标识、归整的档案材料、带有作业特性的数值、关涉资质的数值、人事范畴的若干信息。测绘关涉的材料数值,占到最大比例。例如:拟定某一规格特有的比例尺,来描画地形图;大地测量、航空摄影归结出来的资料、专题特性的版本地图。

测绘依托的管理路径,建构了物理框架内的数据库。它涵盖设定好的名称、文件特有名称、表及字段特有名称、视图及关涉的存储过程。根据拟定规则,确认这些名称。空间数据依托的引擎,能访问某一时段的库内数据。这样做,紧密衔接起了属性数据、这个时段的空间数据,建构无缝衔接。

3设定细化性能

测绘行业表征出来的现状、本源的测控目标,都关涉着拟定好的体系性能。具体而言,综合管理特有的新颖体系,应涵盖各时段的数据入库、资料查验及增删、数值查验检索、统计及浏览、后续输出打印。

3.1转换及导入

初始资料入库,包含这一时段的转换、后续导入步骤。数据平常的转换,变更了固有的采纳格式。数值导入阶段,包含描画出来的地形图、设定控制点、测绘关涉的标识、电子特性的扫描记录、纸质扫描等。

3.2GIS范畴的整合操作

GIS特有的框架之下,关涉地图的操作,包含图形缩放、图形移动更新、还原及复位。细分不同层级,以便显示地图。GIS建构的引擎,包含查验及检索。GIS协助下的数值查验,能够辨识固有的数据属性、存储着的若干文件。必备查询性能,包含区段查询、自定义特性的查验、分类及分层级这样的查验、高层级的拉框查询。测绘特有的平日工作,能统计工作量。依托区域查验,统计得到这一区段状态。区域查询拟定好的边界点,可以建构多边特性的边框。

3.3体系模块管理

建构在GIS根基上的整合管理,衔接着平日行政管理、作业必备管理、市场范畴的管理、关涉资质的查验、档案存留及变更。行政特性的平常管理,包含区段以内的人更、仪器设备管控、库存文件管控。档案特有的管理,包含制备好的地形图、航测得到图形、拟定测绘坐标、设定控制点。平日作业管理,包含本源的技术规则、立项及特有的进程管控、市场架构内的资质查验。附带的体系维护,设定用户权限,并存留现有的日志。

4有序约束访问

区域以内的用户,在很多情形之下,惯于直接进到特有的数据库,并直接访问。实际这种途径并不适宜。用户只能建构某一账号,依托它予以登录。采纳应用软件,访问某数据库,才是合法的。用户关涉的账号密码,都应被慎重加密。在任何场合,都应规避特有的密码明文。条件许可时,可以建构某一区段独有的地址范畴,阻拦住非法特性的平日访问。这种加密设定,维持着安全运转。

细分的多样角色,对于数据库表,都应拟定特有的权限,以便平常操作。建构及检索这样的表单、更替或删掉表单,都要依照权限。多层级的各类角色,拥有最适宜范畴的权限,完成设定好的一切操作。真正运用之时,再去细化调配特有的用户权限。总体范畴内的用户权限,等同细分出来的角色总和。这就有序管控了初始时段的访问。依托独特账号,登录至拟定数据库,规避密码泄露这样的弊病。设定IP范畴,查杀违法情形的各类访问。

5结语

GIS特性的新颖技术,变更了测绘体系固有的管理状态,是行业拓展的总倾向。采纳网络平台,拟定了综合特性的测绘思路。测绘特有的流程,不能脱离管理。GIS布设的平台,规避了惯用的测绘弊病。它助推了综合情形下的管理改进,提升测绘实效。在未来时段内,可被推广采纳。

参考文献

[1]曹必武,陈庆. 基于GIS的测绘综合管理系统设计[J]. 矿山测量,2008(02):42-44+4.

[2]韩帆,王黎,马卫玲. 论基于GIS的测绘综合管理系统设计[J]. 门窗,2014(07):214.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第7篇

(一)改革创新原则。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二)集约高效原则。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严格用地标准、准入门槛和绩效考核,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开发原则。统筹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矿山生态保护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加强绿色矿业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力。

(四)成果共享原则。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统筹各方利益,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一)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明显优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总规模以内,城镇村用地结构和布局达到规划确定的目标。

(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识明显增强。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全民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新风尚。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复合利用、立体利用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

(四)矿产资源生态开发和保护水平明显提升。所有矿山企业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先进水平,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明显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矿山地质环境逐步改善。

(五)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突破,不断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政策制度,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激励约束、评价考核等节约集约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坚持惜土如金,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管控。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红线,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类规划,确保规划的协调一致。加强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底限,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

(二)坚持向内挖潜,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深入推进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闲置土地发现不留死角、处置全覆盖。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实施“零地技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经营,支持小微企业通过利用存量土地、租赁标准厂房等途径解决生产经营场所。认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三)坚持奖优罚劣,着力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用地,严格新建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益。将单位GDP地耗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县域经济考核,确保全州单位GDP地耗水平超额完成省定“十三五”目标。强化土地利用综合监管,落实土地动态巡查制度,保持五年累计供地率不低于65%。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4项创新试点。

(四)坚持主体责任,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和速度;做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建立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断提高。

(五)坚持齐抓共管,深入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水利、交通、村庄建设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放大效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新农村建设。创新土地整治建设模式,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工作试点,积极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国土生态整治和矿山复绿工程,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统筹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重点完成全州“三区两线”(“三区”指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两线”指交通干线、河流沿线的直观可视范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六)坚持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净采矿权出让制度。开展州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建设,培育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艺、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矿山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共享试点建设,以资源开发服务精准扶贫。严格执行矿产资源“三率”标准,建立重要矿产资源“三率”监测考核体系,实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矿产资源利用绩效与奖惩挂钩,推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逐步淘汰设备、“三率”和安全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全面促进矿产资源科学低耗和高效利用。

(七)坚持于法有据,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坚持“一户一宅”分配原则,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定期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八)坚持综合配套,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1+N(州+8县市)交易平台,推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网上交易。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各种调控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单位GDP地耗考核,改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评价,规范项目节地评价。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违法查处快速反应机制,以新开工项目清理为重点,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的执法监察体系,有效制止和查处土地、矿产违法行为。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6年3月15日—4月30日)。州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各县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选定中介技术协作单位,按要求收集相关评价考核数据,组织上报材料。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6年5月1日—6月10日)。严格落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措施,按照创建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对创建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检查和指导,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总结交流,确保达到创建活动考核测评要求。

(三)总结申报阶段(2016年6月11日—6月30日)。全面总结全州在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形成的新机制和新经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奖励政策,及时组织申报材料编制,做好申报工作。

五、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州创建工作,是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把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州长任组长,分管副州长任副组长,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监察局、州国土资源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住建委、州经信委、州商务局、州人社局、州规划局、州统计局、州环保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利水产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文体新广局、州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州政府法制办、州电视台、日报社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州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州直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负责创建办的日常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确保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法规、政策和资源国情、省情、州情,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各级创建办要制定宣传方案和各阶段的重点宣传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对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工作进展、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创建活动影响力,促进形成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民共识,营造创建的良好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上报。

(四)培养节约集约意识。树立节约优先理念,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树立集约利用理念,加快外延扩展粗放利用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大力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和综合效益;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树立市场配置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市场,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树立创新引领理念,把创新摆在资源节约的核心位置,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制度和管理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五)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土地储备计划管理,建立储备土地的供应与农地转用指标挂钩制度。细化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落实定额指标管理。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建立工业项目无绩效退出机制。形成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的联动政策,建立存量用地集约利用和增量用地挂钩机制。制定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政策,开展零星工业用地置换,探索工业用地储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劣势企业淘汰。建立履约保证金制度和竣工核验制度。完善考核挂钩制度,将资源消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指标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六)严格规划管控。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

(七)强化耕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内容和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做好以城市周边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倒逼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推进“金土地”工程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质量持续提升和生态状况不断好转。

(八)推动节地挖潜。针对我州耕地资源相对缺乏、后备资源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极度紧张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加大批而未供土地的供应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自行开发等形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在用地空间组织形式、用地结构调控、投资强度、盘活闲置土地上狠下功夫,督促帮助企业加大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建设用地准入门槛,有效调控用地规模和标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创新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开发城市建设用地的新思路、新办法。

(九)实施资源整合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树立矿业开发一盘棋的思想,整合优势资源,鼓励矿业集聚开发。推进矿产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重点向龙头企业集聚,对现有小矿山企业采取限期整改、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组织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开采与治理两手抓,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国土空间管控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现状;措施;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country continues to make the land and resources related laws that allow the use right of land and resources on compensatory transfer and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transfer,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platform, but excessive blind in the transfer of land resources worsen the crisi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planning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land resources; Planning manage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mea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P285.2+3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土资源是国家领土内所有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森林、矿藏、草原、渔业等自然资源的载体,是国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空间,也是国家重要的资产之一。国土资源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的标志,包括他国不可神圣侵犯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等。国家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和有规划的转让和使用,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政策不断放宽,使得许多城市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开发项目层出不穷,特别是对集体土地(主要是农业耕地)的进一步蚕食,直接导致我国农业耕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国土规划管理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国家积极开展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科学制定相关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律措施,严控国土资源的使用限额。国家为规范国土资源的有序、可持续开发使用,严令各省市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国有土地规划、管理,促进节约、有偿用地,确保土地使用权转让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执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防止国土资源的肆意转让、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的分散管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步集中管理及其后续的集中统一管理过程。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和使用始终存在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之间的矛盾;加之,我国土地资源质量逐渐下滑,粮食产量和安全受到威胁。为促进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和谐统筹发展,国家必须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实现国土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2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规不完善

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加之国家对国土规划重视不足,相关人员和机构涣散,很难对我国国土资源开展科学、有效的、完备的统筹规划,当然也不能对规划体系的层次和法律效能进行科学恰当的界定。尽管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和《国家国土纲要》等规范,只是针对国土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和初步规定。较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过时,面对政府职能部门间用地冲突协调、跨区域建设协调、农业发展瓶颈、国土保护和新兴产业扩大用地需求的问题显得无能为力。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对完备的国土规划法律规范,严重制约我国国土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2.2 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体系落后

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很难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老旧的规划管理理念很难实施和开展工作,很难适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事件的力度不足;国土资源市场化的配置比例偏低;违法用地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关执法监察的力度不足;规划管理技术和措施落后,严重制约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有序进行。

2.3 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的强制力不足,致使后续规划管理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土资源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空间开发和规划布局无序日益突出。城市、城镇的不断发展和扩展,大量吞噬国土资源,使现有发展空间凸显不足。国家相关规划职能部门没有对国土资源全局的、统筹的规划和监控,致使城市化肆意扩张,盲目、无序占有农业耕地和破坏区域环境。

由于缺乏约束力和监管制度,直接导致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协调性差,实施力度差,规划混乱,权责不分,很难开展科学的、统筹的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加之法律等硬件措施的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强有地的强制性力量作为后盾,很难科学的、详细的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一些国家宏观长远的发展规划得不到重视和实施,致使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持续、不健康,综合资源利用率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3 国土资源的科学规划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

国土资源最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载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护,并拥有强制执行力,从而确保我国国土资源的统筹规划管理,达到最优化的效能。逐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土地、矿产、海洋、环境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法律体法规;科学统筹研究制定我国的《国土规划法》和《海域使用法》;逐步修订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等国土资源相关的法律,逐步形成系统性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确定国土资源的强制力和权威,科学、完备制定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划要求,确保土地的使用、开发有法可依。

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法律约束经验,加强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执行力度和充分体现法律强制约束力,并组建国土资源规划和实施团队,尽可能的贯彻和落实国家级的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3.2 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要突出重点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以提升国土资源的现实和潜在效用,以提升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逐步推进我国政策和统筹城乡规划的发展、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统筹安排,逐步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并将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权力赋予每一个公民,强化国土规划的执行力度,并将国土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向民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监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开发战略,科学分区,明确目标和方案,以点带面,统筹空间、规模、结构和环境的协调,促进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和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和协调发展。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国土资源规划的主管机关,积极履行对国土资源的管控职能,统筹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各项国土资源专项规划,并随时将国土资源规划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中,提升国土资源规划的综合利用效益,并开展时序性监管、空间布局等重要规划着力点建设,提升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地位,努力为促进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共同责任机制和综合管理模式提供基础性指导。

3.3 加强国土资源的技术支持,完善规划绩效考核体系

在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应不断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规划管理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系统的平台;积极组织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技术技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信息获取技术和信息管理能力。

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具有长期性和非经济性的特点,科学建立并落实国土资源规划绩效考核制度,因地制宜,明确利弊,避免部门之间的冲突,确保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的顺利、有序开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4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不断重视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要求下,国家职能部门积极制定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律规范,并积极探索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道路,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努力解决国土资源使用、环境保护、农业耕地等之间的矛盾,寻求一条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不断迈向的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莹,王玉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土资源合理配置[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03).

[2] 张赶社,张德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J].党史博采(理论),2009,(02).

[3] 章叶飞.浅谈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09,(10).

[4] 范德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