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设计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过程化管理;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2-5396-03

Process Management Used for Curriculum Desig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LUAN Cui-ju, WANG Wei-hua, WU A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aims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atabase theory and technology better and learn to use in practice, meanwhile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several ability including problem analyzing, problem 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is goal,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method of process management is proposed, the curriculum proces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methods is designed.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method can guide the students to follow the database design process step by step in an orderly manner, in each stage the problems can be found and corrected in time.

Key words: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management; process management; assessment methods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很多高校计算机、信息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兼顾数据库原理、技术及应用,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1]。因此,通常都为该课程配套了课程设计,以强化理论课的学习。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2]。这也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标。

但是同其他同类课程一样,《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与其预定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该文在分析该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课程管理及考核方式,以期提高该课程的实施效果,达到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目标。

1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不同,理论性课程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实践性课程主要是训练操作技能;课程设计又不同于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一般分多个专题进行实训,而课程设计通常是针对一个综合的项目进行实训。这些课程的实施方式也是不同的:理论性课程基本是在教室集中授课,实验课程是在实验室集中训练,而课程设计的实施更松散一些。

随着计算机成为多数学生自备的学习工具,数据库课程设计通常不采用集中训练方式,而是采用教师有限次的集中授课加上辅导答疑,学生自择时间和地点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并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其优点是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同时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放任自流、草草应付,难以达到课程的预定目标。

针对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课程设计流程过粗

数据库课程设计一般采用的流程是:确定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这一流程看似很细致,但是没有体现出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或者说与数据库设计过程没有很好的结合。按照这一流程进行管理,到中期检查时往往发现学生的数据库结构不合理,根源是数据库的设计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后续的系统设计及实现都基于不合理的前期设计。

数据库课程设计重在数据库的设计,而数据库的设计要经过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及系统实现等多个阶段,其中需求分析是基础,概念结构设计是关键,逻辑结构设计是目标,如果这三个阶段出现问题,后面的设计及系统实现的质量难以保证。

2)课程设计强调结果忽视了过程管理

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一个可运行的系统和一份课程设计报告,在考核方式中这两部分所占比重非常大。这种模式重在作品也就是结果,没有强调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数据库课程设计要经过一个从系统分析到设计再到实现的过程,而前两个阶段是本门课程设计的重点,对于这样的过程没有管理好,整个课程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由于前述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特点,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只在中期检查和系统验收答辩的时候才与指导教师有交流,而这时的交流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进展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评价。

究其原因是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等待学生来答疑的状态,而握有主动权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更多的是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求助于老师。更甚者,一些学生认为只要给出分析、设计、实现的结果就可以了,至于合理与否根本没有考虑,导致没有与教师沟通的需要。

缺乏沟通的结果是学生的作品漏洞百出,而多数情况都是在系统的分析设计阶段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与指导教师的沟通而没有被指正,就一错到底了。

4)学生缺乏兴趣和热情

由于对课程设计的认识不足,有些学生抱着蒙混过关的想法,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应付了事,毫无兴趣和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与指导教师缺乏沟通,导致在出现问题或疑问的时候没有及时得到指导教师的辅导和鼓励,而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渐失。缺少了兴趣和热情,不仅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5)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课程设计考核一方面反映学生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督促、鞭策学生的作用。但是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往往是答辩成绩、报告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加权和,而平时成绩因为没有细化而难以体现出真实情况。这样的考核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原因之一。

以上这些问题彼此之间存在联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课程设计的安排及管理疏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不充分、学生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要克服这些问题并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就必须从加强课程设计管理入手,指导教师切实担负起引导学生和答疑解惑的职责。

2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

数据库设计是一个分为多阶段的连续过程,因此,数据库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过程化管理模式,将每个阶段管理好、确保阶段目标实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控制在本阶段解决,直至达到质量要求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数据库设计的各阶段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涉及到的理论和技术也不相同,因而过程化管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按阶段理解并运用相应的理论和知识,通过教师的把关确定是否达到质量要求。这一管理方式与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化特性相吻合。

2.1流程划分

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理论与实践联系最紧密的阶段,为了加强这三个阶段的实践和管理,将这三个阶段添加到原有课程设计流程中。这样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划分为:确定选题及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及优化,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

1)确定选题及系统功能

按组确定选题,经过初步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并形成文档提交给教师。教师对每组题目及功能进行审核,根据每组的学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目标是题目及功能符合课程设计的要求,系统不能过于简单,同时有创新的空间。

2)需求分析

在此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需求分析,生成需求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教师对每份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点评,对于存在问题的给出问题描述和修改意见。目标是数据流图完整描述系统中数据从哪来、经过什么处理、到哪去;数据字典要全面描述数据流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处理;需求分析报告要符合规范。

3)概念模型设计

在需求分析报告合格的基础上,学生抽象、设计概念模型。教师对其进行点评,针对不合理的设计给出修改意见。目标是将需求分析报告中涉及到的数据对象恰当的抽象为实体、属性及实体之间的联系,不存在冲突和不必要的冗余,描述方法符合规范。

4)逻辑模型设计及其优化

在概念模型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学生设计逻辑模型,要求对每个关系模式进行分析并规范化到第三范式,然后针对系统的需求对其进行优化,结果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点评,针对存在问题的设计给出修改意见或者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目标是逻辑模型与概念模型一致;每个关系模式要定义出候选码、外码,达到第三范式,针对特殊的情况要给出说明。

5)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主要对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已完成的系统实现部分进行检查,目的是督促学生按照课程进度完成阶段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参加课程设计中期检查,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教师给出评价及意见。

6)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

在课程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针对每组的系统进行全面验收,学生以组及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要求系统是可运行的,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系统实现部分的检查。

7)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经过课程设计答辩环节之后,学生提交设计报告,要求按照学术报告的结构及方式进行撰写,教师对报告质量进行把关,不合格的要求学生修改。

在每一阶段,如果学生做的不好,教师要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修改意见,要求学生修改之后重新提交,然后再点评,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多次,直到合格。各阶段之间是步步衔接、有序进行的,只有在上一阶段任务合格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任务。

2.2日程安排及考核方式

按照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18周),将上述流程安排如表1所示,考核方式细化到每个阶段。通过该方式加强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的实施,并督促学生按照过程化管理的思想完成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避免短时间突击完成,以便确保课程设计的质量。

表1数据库课程设计日程安排及成绩构成

2.3管理方式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过程化管理及考核方式极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管理方式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学生提交的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和点评

针对学生在各阶段提交的结果要根据其系统特点及时进行点评和回复,以便学生尽早知晓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根据教师的点评,学生能够清楚指导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否合理、何时进入下一个阶段。

2)主动要求学生来答疑

教师在评价学生阶段成果的过程中,如果认为学生的问题比较严重或者设计上有新意,都可以要求学生当面答疑、讨论,这样可以通过面授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将教师被动等待学生答疑与主动要求学生来答疑相结合,更好的起到指导作用。

以上两点,能够让学生在数据库设计的每个阶段都得到指导,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辅导,在每一阶段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阶段。因此,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进而较好的完成整个设计,达到教学的目标。

为了便于快速、有效沟通,师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便捷方式进行问题讨论。

3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及考核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表2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该文提出的过程化管理方法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该文提出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能够引导学生有条不紊的按阶段完成任务,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大部分学生收获较大。

表2课程设计实施问卷调查结果

4结论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学会运用数据库理论和技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和意识。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文依据数据库设计的特点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引入过程化管理,设计了相应的流程安排、考核及管理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有质量的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概念范文第2篇

针对供电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我校进行了课程改革,教学质量与实践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供电技术课程改革中,主要完成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1)撰写了与当今供电水平相符,能够反映当今供电系统特点的新教材.本校在多年供电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立足于城市供电系统范畴,适合于当今城市供电技术发展,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工厂供电概念的教材.例如,书中给出了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演化.这是随着城市电缆化水平的提高,供电系统出现的新变化.教材中努力做到理论性与工程性相结合,基本概念与新型技术相结合;突出课程内容的系统与衔接,以及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同时,还注重各相关内容的解释、衔接与联系,强化了学生对于供电技术的深刻理解与系统掌握,以满足系统设计、设备选择、安装调试及运行操作等工作的需求;

(2)开发了能够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针对教材相关内容,本校以模拟环境替代现场环境,创新性的开发了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通过对供电系统运行进行模拟实验和演示,学生进一步强化了系统的概念,深化了对专业的理解,全面掌握了供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规律;同时通过实验中的参数设置,使学生深刻体会系统中各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意义和影响.该软件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及实验教学的操作平台,又可补充教学,引导学生自发性与研究性的学习.目前,该软件正在进行再开发,争取能做更多的演示,更贴近于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并最终作为典型的教学工具商品向全国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加以推广;

(3)加强了参观考察环节.为使学生能够将课程与实际相联系,建立更为完整生动的系统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我校还加强了实际参观考察的环节,使学生亲眼看到现实中的供电系统.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学校35kV变电站、10kV变电站和学校附近的220kV变电站,观察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以及变电站的平面布置、线缆走线等情况,尤其对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讲解.另外,考虑到运行中的供电系统无法深入设备内部,我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开关厂和变压器厂,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设备内部,彻底了解设备的构成与工作原理.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响良好;

(4)强化了工程概念,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设计与运行的思路贯穿课程始终.我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程设计任务甚至毕业设计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同时将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的大部分过程融为一体.这样,在课堂教学阶段,随着教学进度的延伸,课程设计的内容也相应逐步深入,学生能够明确了解课本每一知识点在实际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明确.而在课程设计阶段,则注意突出课程设计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完善与提高.通过此种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双重质量,使得教学质量好,实践效果好;

课程设计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改革;CAD/CAE技术

作者简介:张中利(1969-),男,山东兖州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党玉功(1979-),男,河南开封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洛阳 47100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84-0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重要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总体设计和零部件设计的能力,是对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乃至以后的工作都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齿轮减速器基本涵盖了机械设计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有其综合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因而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带式或链式输送机方案,对其传动主体减速器进行构思和设计。而长期一成不变的设计方法和模式,给课程设计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弊端,如固定的题目和模式模仿性较强,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新能力,设计的零件其结构工艺性与实际有一定的脱节等。对此不少教师提出和探讨了很多教学改革的办法,如变换课程设计新题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性锻炼、进行样机制作等。

而如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软硬件支撑技术不断提高,使产品设计手段和方法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计算机技术与数值计算技术、机械设计相互结合与渗透,产生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即CAD/CAE技术,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日益显著。为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让其掌握一定的CAD/CAE技术是必要的,因而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为实现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增强创新性的目的,仍以减速器为设计对象,结合CAD/CAE技术,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以下有益改革与探索。

一、建立机械系统整体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一个完整的机械系统通常由原动机、传动装置、执行工作机三大部分组成,另外再辅以控制装置、操纵装置等辅助装置。通过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要使学生设计出优良的简单机械,具有完整的机械系统整体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前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偏重于机械方案和机构设计,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偏重于机械零件和结构设计,没能使一个完整的机械系统结合在一起。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布置中,通常的做法是传动方案已经拟定,并提供一定的工作参数和工作条件,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模式去设计计算,然后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写出设计计算说明书。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形成和建立机械系统整体概念。[1]

有鉴于此,在布置课程设计题目时,可以是一个输送机械或提升机械,列出已知条件和工作条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和指导,让学生独自设计和拟定出系统布置与传动方案。由于系统布置和传动方案不复杂,要求不高,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这样可使学生对机械系统有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前布置,将课程设计穿插于课程教学中,增强学习和设计效果

通常课程设计的安排都是放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要求在3周的时间内设计绘制1个二级减速器,任务包括一张零号装配图、两张零件图和一份设计说明书,任务看似不多,但对初次进行机械设计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和工作量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较短时间内,学生全力以赴,靠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来做,很多问题来不及思考就在固定的思路和忙碌中匆匆完成了设计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得到发挥,更不用说创造性设计。

针对这种情况,也为了采用CAD/CAE技术实现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充裕的准备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可在学期前就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明晓设计任务内容和设计目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学习需要使用的CAD/CAE软件;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随时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内容强调告知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消化吸收,并将学习内容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提前完成相应部分的课程设计计算。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准备和理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较好掌握了课程教学内容,减少了设计紧迫性,增强设计和学习效果,也解决了学生因进行系统方案布置设计与拟定而时间不够用的矛盾。

三、合理分配设计任务,合作进行,充分发挥自身能力

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存在差别,在课程设计中所体现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设计能力也不同。根据学生层次和能力不同,分配设计任务的内容和难度也相应作出区别。对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按正常课程设计任务要求,要进行各传动装置的理论设计和计算,采用二维CAD软件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对中上等水平的学生要求参与系统方案布置设计和拟定,要求采用三维CAD 软件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对上等水平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要求其参与系统方案布置设计和拟定,采用CAE软件对传动系统进行动力学模拟分析,对重要零件进行刚强度有限元计算分析。布置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每一组中都有上、中、下水平不同的学生,共同参与进行题目方案布置设计和拟定,根据分配任务的不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这样,每位学生都有其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各司其职,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调动学习和设计积极性,且在一起合作进行,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2]

四、基于CAD/CAE技术设计分析,提高能力与兴趣

CAD/CAE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工程,包括二维绘图设计、三维几何造型设计、虚拟样机仿真模拟、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等内容,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系统软硬件水平的极大提高而出现的现代设计手段和方法,已广泛应用在社会各行业的产品设计与计算分析中,且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

在机械行业的各企业,已广泛采用了CAD二维绘图设计技术,传统的手工绘图方法已被淘汰,机械专业的学生熟练使用CAD二维绘图的能力已成为就业时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而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使用二维CAD软件进行设计绘图是非常必要和有用的。三维CAD造型设计在企业复杂产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产品外观设计、复杂曲面设计、装配干涉检查、CAE计算建模等都是二维CAD绘图很难做到的,因而学生具有三维CAD设计造型能力可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会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青睐,在工作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一些重要零件如齿轮、轴、轴承等的强度和寿命都是采用理论公式进行设计计算的,计算时载荷、模型等是经过简化处理的,且计算常按最大值进行,这样会造成计算点单一、结果片面且不精确,对于减速器壳体这样复杂的零件,采用理论公式进行强度计算就不好进行。针对这种情况,如采用CAE技术就能很好解决。利用CAE技术进行传动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可获得传动零件的运动参数和受力值,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计算,可获得各零件任意部位的应力状况和变形,准确掌握零件的强度和刚度情况,从而解决很多实际工程需要解决而理论分析计算无法解决的问题。

具体到课程设计中,在学期前进行任务布置,在学期间让学生进行相应应用软件的学习与资料查找。需要进行二维CAD绘图设计的学生,要掌握学习好一门二维CAD绘图软件,以便在学期末课程设计时能熟练使用,常用的二维CAD软件有AUTOCAD和CAXA等;需要进行三维CAD绘图设计的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掌握学习好一门三维CAD设计软件,常用的三维CAD造型软件有SolidWorks、Proe、UG等;需要进行CAE分析的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掌握学习好一门CAE软件,在CAE辅助分析技术中,进行虚拟样机和动力学分析计算的常用软件是ADAMS,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的常用软件有ANSYS、ABAQUS、NASTRAN等。这样在每一组学生的课程设计中,他们共同进行系统方案布置设计与拟定,共同进行前期的理论计算,共同进行减速器的结构确定与设计,然后有学生采用二维CAD软件进行装配图和零件图设计,有学生进行各零件和装配图的三维造型设计绘制,有学生在三维装配图的基础上把三维装配图导入到动力学软件中进行虚拟样机运转和动力学计算分析,有学生在零件三维造型的基础上把重要零件如齿轮、轴等的三维模型导入到有限元软件中,通过加载、施加约束、划分网格来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应力和位移等结果的有限元计算分析,并可将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从而准确掌握零件的强度和刚度情况。因而,基于CAD/CAE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学生有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的通力合作,可极大提高课程设计的水平和效果,较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CAD/CAE设计能力,为后期毕业设计和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CAD/CAE技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尝试把CAD/CAE技术引入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来,通过提前布置、合理分配设计任务,并实现学生建立机械系统整体概念的目的,使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达到良好效果,提高课程设计的水平,提高学生的CAD/CAE设计能力,实现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大海.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辽宁学院学报,2007,(1):147-148.

课程设计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周清(1966-),女,江苏苏州人,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黄岚(1966-),男,湖北武汉人,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J230)、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KC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37-02

实践教学是指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内的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总称。建筑行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进入21世纪建筑市场对工程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不仅要求高学历,而且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际经验,要求引进的人才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在工作上能够尽快地独当一面。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普遍的现状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使得学生进入工作领域后步履维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这一现象表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将是今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以“卓越计划”为指导,精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相关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提出了指导意见。

不同类型的高校需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地区及不同的发展历史,遵循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培养方法,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有各自的重点和特色。[1]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是一个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依托于南通建筑之乡的优势,其办学理念是以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明显的技能优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根据“卓越计划”的相关精神要求为指导,根据杏林学院对工程师培养的定位,针对杏林学院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逐步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培养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原有的计划是三年半完成理论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半年时间为毕业设计时间。此计划实践环节安排的时间较紧,特别是生产实习受实习时间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实习的质量与效果。

新修订的计划采取“3+1”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三年时间完成常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及认识实习,第四年主要安排实践性环节,具体方案是专业应用设计6周、专业实习12周、毕业实习1周、毕业设计16周。四年总的实践环节周数为49周,从学时上给予实践环节以保证。该计划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加大了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的比重,给学生较多的时间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1]

二、结合工程案例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1.课程设计的实践

课程设计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此,重点探讨结构类课程设计的实施。目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结构类课程设计主要有楼盖结构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混合结构课程设计以及钢结构课程设计,学生在做这些设计的过程中,理论计算掌握得比较好,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是定性分析、概念设计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表现方法欠缺。[2]

在有关结构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虽然一直强调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构造措施与结构计算同样重要,但主要学习内容还是结构计算,而概念设计要求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构造要求大多是些枯燥的条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由于忽视或没有掌握结构设计的构造要求,加上前期的建筑制图、建筑构造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往往与工程设计要求相差甚远。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设计的实施中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完善:

(1)编制课程设计指导书。指导书的编制结合设计实例将相关的规范条文及其应用方法加以强调和详细说明;同时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提出施工图的深度要求,要求无论是表达内容还是表现方法都需要与实际工程施工图相接轨。

(2)增加工程案例教学环节。如在指导基础课程设计时,结合南通大学主校区多幢新建教学楼的基础选型、基础的设计和基础的施工图的表达进行讲解,通过对实际工程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参考实例进行课程设计,同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

(3)课程设计任务书多样化。在达到设计要求、工作量相当的前提下,布置的设计任务尽可能呈现多样性,精心构思,由原有的一个班一个任务书的模式,变换为4~5人一个任务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避免少部分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采用了小组下达课题的方式,其效果较好。

2.毕业设计的有效实施

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是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上,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分为建筑设计类、施工类及科研论文类供学生选择。以建筑设计类课题为例来说明其实施。

建筑设计类课题主要有教学楼设计、办公楼设计、厂房设计和生产办公综合楼设计,选题来自实际工程,为常用民用建筑,课题要求学生完成全套建筑和结构图纸,同时要求手算整体结构中的一榀框架、电算整个工程结构,训练内容广,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工程训练,从而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功,尽可能做到与实际工程的零距离接触,“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除了进行常规的答疑外,根据设计的不同阶段给学生做专题辅导,依照进度,依次讲解“建筑设计方法与制图要求”、“建筑防火要求”、“结构布置方法与传力途径”、“框架计算简图的确定”、“一榀框架的计算方法”以及“平法施工图需表达的内容”等等,讲解中引导学生逐渐熟悉相关规范和规程。由于能根据学生的进度分阶段讲解,并根据实际工程作案例教学,毕业设计收到较好的效果。

建筑行业已经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用人单位的资质与各类注册工程师的数量密切相关,毕业生在从业的过程中,如果不具备考取注册工程师的潜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为了加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土木09级毕业设计实施中,首次增加了结合注册建造师和注册结构师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部分,其考核成绩纳入毕业设计成绩。该举措目前正处在试行阶段,其效果有待时间来检验。

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的研究

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针对步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之初的学生,对如何逐步引导他们从建筑、结构乃至施工全面地认识建筑物,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下了很大功夫。除了相关课程的设置外,还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对于如何引导他们从孤立地认识事物过渡到全面、正反面、从各个层面去认识和解释事物上下功夫不足,哲学课与土木专业教育脱节。应当把哲学、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等作为一个教学体系研究,使学生从专业入门时养成求真务实、辩证认识事物的态度。在高年级实践环节中,应加强背景调查分析,引导学生在多种因素中寻找出最佳方案,培养判断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综合性课程设计的研究

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由于每个课程设计时间从一周到二周不等,时间短,任务重,选题往往把真实工程作了简化,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设计中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将课程设计的整体概念具体体现到各个课程设计中去,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实现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利过渡,让课程设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个孤立的教学环节。[3]

3.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研究

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是目前高校工科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使是原来已具备工程经验的教师,如果不常规化地深入企业工作,其实践知识也难与时俱进。根据“卓越计划”要求,实践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这就需要从政策层面上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实际工程项目,从建筑行业一线获得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4]

参考文献:

[1]庞思勤.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行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32-34.

[2]陈以一,李国平,应惠清,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1999,(3):37-38.

课程设计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概念图;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1001

在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支架式教学法被证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支架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将概念图运用到语文支架式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概念图的概念

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概念图又被称为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要素,将课堂中所要呈现的知识点,通过网格或者树状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体系性,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通过概念图进行思维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言语理解和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实现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简析

从概念来讲,支架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为学生设置较为合理的学习目标,通过知识的层层导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即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后,拆除“支架”,让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路径。而教师在开展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将复杂的知识进行解构。通过解构知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小问题着手,积少成多,最终建构起整个知识体系框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研究

1.化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概念图方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要强化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设计思维导图,预设教学“支架”,进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要在课程设计中埋下隐藏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对于陌生知识,教师则要强化节点设计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效引导。

举例来说,在学习《多彩的非洲》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运用教学概念图,设计教学脉络,可以把教学主体分割成不同部分,激发学生对非洲大地的想象,再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并鼓励学生自主搜索和非洲相关的材料,开展支架式教学,最终使学生能够自行解决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教学支架

利用教学概念图,开展支架式教学,教师要为学生预设好“支架”,对不同的教学节点和阶段,应赋予其不同的教学意义,激发学生深入探索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概念图方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离不开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支撑,绘制教学概念图,进行支架式教学,最常用的软件就是现在流行的XMIND思维导图软件,利用软件可以清晰表现出文章的主干和框架,并且可以突出其中的教学节点和重要知识点,强化知识内容的直观性。

举例来说,对于《多彩的非洲》这样“总―分”结构的课文,就可以利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直观表现出文章的总体脉络,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更清晰的认知,以方便学生进行细致知识点的学习。

3.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习活力

基于概念图模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索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知识内容的不断补充添加,对概念图不断进行完善,实现知识的不断丰富,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设计模式

一、引言

“绩效管理”既是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很多其他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绩效管理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该课程主要介绍绩效管理基本原理、绩效计划、绩效跟进、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把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同时能掌握相应部分的典型管理任务,为今后从事和专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参考。因此,构建“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探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将目标管理驱动嵌入课程设计模式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

二、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学科核心课程。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原则、特点、意义,掌握绩效考核的涵义,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在进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模块设计不科学,知识体系不健全,学习评价不明确,学习成果不佳等诸多问题,使得教学还停滞在最基础的水平,难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学生能力提升。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国家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要求我们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设计中去。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第一、碎片化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课程体系的重构,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下的课程改革,不利于本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绝大多数学生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三、课程和实践结合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独立设课的情况下,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仅属于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任务。第四、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课上课下之间的互动机会少,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第五、网络平台功能有限,使用率较低,学生线下学习参与度有限。

三、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实施

目标管理驱动是以“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为设计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学习效果、学生的发展为能力提升的目标路径导向,以目标管理为驱动培养学生能力群的思维意识。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以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图1所示。绩效管理课程各任务模块以本课程知识体系为逻辑,以学生认知进阶为目标管理层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三位一体”模式,构筑起知识目标体系,保障绩效管理课程设计适应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

(一)知识目标模块设计

绩效管理知识模块设计部分,着重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知逻辑设计理念,从绩效管理课程的基本概论的角度切入课程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等的理解,目标是构建学生对绩效管理各基础知识体系,奠定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有:(1)绩效与绩效考核的概念理解以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比较;(2)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绩效计划的含义、原则、绩效指标的分类;与绩效指标对应的绩效标准;(3)过程控制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些误区(4)了解绩效考核技术(5)绩效反馈的定义;绩效反馈的形式、绩效面谈的步骤(6)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模块。

(二)能力目标模块设计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绩效管理课程能力目标模块设计部分,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初步构建相应知识的系统化认知的能力,能自主梳理模块专业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初步掌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能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目标要求的基本上更进一步。主要的内容有(1)分析绩效考核的应用现状与不足;理解绩效管理的作用;了解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定位;(2)掌握绩效管理系统中各环节的有效整合;掌握绩效计划的步骤;建立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掌握设立绩效考核考评指标权重的方法。(3)对绩效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4)分析案例中绩效考核可能出现的问题(5)明确绩效面谈步骤;充分了解绩效反馈效果评估。

(三)素养目标模块设计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直接体现着大学产学研成果转化,强化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度。在设计素养目标模块中,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充分开拓相关资源,利用模块训练深度拓展专业知识,以期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等。在设计以素养目标为驱动的模块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专业模块内容。(1)建立绩效管理系统闭环意识。(2)了解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3)如何克服绩效考核过程控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4)提出提高绩效考核有效性的建议5)组织有效的绩效面谈6)绩效考核结果的具体应用。

四、结论

以目标管理驱动为原动力,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创新发展,为教学开发新的研究思路与教学实践,促进课改教育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丰富了绩效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对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课程设计需求来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学,2017,8(13):74-75

[2]徐国兴.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5):10-17.

课程设计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活动课程;设计

活动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学热点问题之一,关于对活动课程的研究和理论层出不穷。在对活动课程的研究中,学者们肯定了活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促进作用,强调活动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合理地安排和科学的课程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活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活动课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够对数学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是一个主动和积极的过程,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获得更多乐趣。数学活动课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已知的知识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高中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1.高中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的内容

高中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的内容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直接获取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中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

(1)自主性

高中数学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中才能在其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在高中数学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题选择、流程设计、启发和暗示等几个方面,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发言,要通过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

(2)实践性

高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还要遵守实践性原则,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生活实际,按照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操作性强的内容。

(3)广泛性

高中数学活动课中,内容的广泛性也是课堂设计的原则之一。在具体设计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或固定的几节课程设计,要突破书本的局限性,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广泛取材。

三、高中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实例

按照上文的原则,笔者针对导数概念设计了一堂数学活动课。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出一到两个实际问题,如结合城市的交通系统,给出AB两地铁路之间的距离,在已知C地距B地距离的情况下,根据已知的铁路运费和公路运费,让学生计算如何将货物从A地运往C地能实现运费最小化。根据这道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导数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从这道题引出导数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导数这一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和自由回答,让学生在一种互动学习中加深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几道与导数相关的题目,让学生之间相互解答,以此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在自主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的原则下,高中数学活动课将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全面的特长性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概念范文第8篇

[摘要] 课程设计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强、掌握知识系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优点。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于创业营销课程教学中。论述课程设计这种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创业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程序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课程设计;创业营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52?02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作者简介] 潘光杰(1974-),男,山东夏津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容易导致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学的两个极端,很容易造成知识传递的单向,而抑制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有效地实现很好的互动效果。而现在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一般以知识点作为导向,使用的案例多是服务于局部章节的知识点,只是为一个主题来服务,而创业营销企业案例的不可复制性,也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枯燥,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以及时间的限制,同学们也感觉索然无味。课程设计在理工科教学中作为实际应用的手段被广泛应用,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融入创业营销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教学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1]。《简明国际本科全书课程》中将课程设计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2]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涉及课程类型的选择,课程的组织结构则是指课程内各要素的组合。丛立新教授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包括从基本理念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从课程设计的实际过程分析,根据课程设计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大致可分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设计,完成不同的任务,产生不同的结果。

综上,笔者认为课程设计是以一门课作为设计对象,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各个要素进行选择、组织而有机组合的决策过程。创业营销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有机组合课程各部分内容,促进学生对课程各环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对创业的洞察能力、环境敏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创业营销课程设计的实施程序

“创业营销”课程以创业营销活动为主线,系统地研究创业市场环境分析、创业战略选择、创业商业模式和创业规划、创业企业的营销策略等理论与实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创业营销基础理论和创业营销的方法;同时,强化创业营销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用创业营销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创业者所具备的营销技能。“创业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创业管理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不但需要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具体包括建立营销团队、筛选营销创意、设计创业营销方案、评价与讨论等环节。

(一)建立营销团队

营销团队是课程设计的基础,人是营销的核心资源,将上课学生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分成10 个左右的营销团队,每个创业营销团队大约4-5 人。建立的营销团队民主推出营销经理,在营销经理的领导下将团队内同学进行分工,建立自己营销团队的名称、团队组织结构图,初步选定该团队经营项目,该项目必须是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或者产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成立营销团队是创意营销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二)筛选创业创意

创意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后面方案设计的基础。筛选创业创意的过程大致是:第一,搜集与整理资料,主要包括产品大类选择、市场二手资料的搜集,一手资料的设计和整理,根据调研结果确认创业营销的产品;第二,提出产品创意: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等手段,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意,每个团队成员根据选择的产品自己考虑2-3 个创意;接着评价创意,团队成员一起把各个成员提供的创意进行评价,排出先后顺序;第三筛选创意,将创意里面大家认可的前3 个创意进行深入讨论和论证,教师可以参与这个过程,选出最优创意;第四形成创意概念,团队成员对创意进行深入分析,反复验证,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确认各个营销团队的产品概念。

(三)设计创业营销方案

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① 营销战略的选择,战略是创业的方向,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宏观分析工具PEST、行业分析工具五力竞争模型、微观分析工具SWOT 以及STP 战略工具,形成阶段性成果,随之进行讨论和确认,注意分析过程中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例如SWOT 分析中学生经常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分析弄混,优势和机会放到一起等。STP 战略工具也是目前营销中应用最普遍的工具,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来确认该产品的市场位置,也是后面营销策略设计的基础。② 营销策略的设计,主要涉及到创业营销中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通过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设计,一步一步让学生掌握策略的具体应用。最终形成一个完成的创业营销计划书。

(四)评价与讨论

评价是对前面所做工作的总结,采取各个营销团队现场PPT 演示演讲的形式,由营销团队做出讲解和说明,其他营销团队对该方案质疑,现场讨论,该团队回答其他团队的质疑,教师根据演示和现场回答两部分对各个方案打分,做出评价,最终评出优秀营销团队。学生对自己创业选择的产品进行总结,总结得失,提高其应用能力。

创业营销的课程设计方案可以参与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电子商务挑战赛以及挑战杯等国家级大学生大赛,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并且有很多学生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大奖。

三、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实践的效果

创业营销作为一门应用实践性课程,课程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我们的实践,在试用课程设计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8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对掌握所学知识帮助较大;7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6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对自己以后工作有帮助。从统计结果来看创业营销应用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同学们的认可,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势表现在:①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②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③ 增进了学生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④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⑤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问题

课程设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选择的课程设计的产品和创意千差万别,对教师的知识和操作提出挑战,指导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企业运营知识,指导老师要对很多行业和产品有全面的认识,否则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就会出现不知怎么判断的问题,无疑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教师掌控进度问题

教师应掌控各个营销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创业营销课程时间教学周期(18 周)较长,课程设计只靠课堂时间没法完成,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余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资料和讨论,而阶段性的成果就能看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营销团队的合作情况,根据运行情况来调整营销团队的分工情况。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做到课程设计的完成进度与教学同步。

五、结语

从实践来看,课程设计研究有助于改变目前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将学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设计方面,课程设计研究可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创业营销知识不但要组合在一起来应用,而且要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创业营销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营销能力和素质。所以课程设计在创业营销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