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经典理论

管理学经典理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探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种经济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上急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高校中管理学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以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管理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学人才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而往往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在很多学校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这些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拔尖人才更无从谈起。

(3)教材建设落后。管理学是发展比较迅速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和国外企业经典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不断出现,管理学的教材建设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但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中所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仍然是多年前出版的老教材,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对最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接受。

(4)案例教学较少。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够、教师水平所限,使得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学教学的需求。

2.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1)科学编制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老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依据,教学大纲不应该出现多年不变的状况,而应该根据发展随时进行调整。一份科学的教学大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管理能力。因此在编制管理学的教学大纲时应与时俱进,应提高实践环节在授课中的比例,增加课堂讨论、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部分在总课时的比重等。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20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迅速发展的时候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并很快利用海尔的管理经验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这一经典管理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入其管理学教材中。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应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进行结合。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的,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选择一些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管理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应使挑选的案例比较新颖、经典,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度,以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在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假期自己找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以不断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管理类的比赛,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由和教育部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是很好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冠军的队伍将会获得10万元的创业基金,多参加这一类的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对当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从事管理学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第2篇

1、综合性。

公共管理学科一门综合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公共组织及其行为的规律的科学体系,其不仅拥有厚重的理论背景,而且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所涉猎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有基于此也就要求所有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具有综合性。

2、实用性。

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就是一门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应用性科学,一般来说公共管理学研究多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如何解决某类公共问题方法或手段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归纳总结。

3、交叉性。

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是基于其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的问题内容而言的。公共管理学科以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对某一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必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及案例选取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理论与现实结合,完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它不仅仅是教师讲某一理论和相匹配的案例结合起来的一起分析,更是一种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的接轨。

2、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一般来说,社科类学科教学总是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会认为理论性太强,课堂缺乏一个活跃的气氛。然而案例教学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好方法,现实性的案例总能给学生一些可触感,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公共管理案例更是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案例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形式的一种丰富,更是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工作接地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若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老师单向将只是传输给学生,总难免有些狭隘之疑。实际上,教学也是老师学习一个很好的形式,这种学习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上,也更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再思考和更跟新上。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很具有实时性的,在案例对认识收集、认知、分析、讲授系列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帮助教师学习到了更多的新知识,并使得教学工作接地气,不归属空中楼阁。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关于案例选取的一些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早已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在理论研究上已然有很多成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已是相当普及,但存在的问题也依然是很多,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本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案例选取存在的一些问题小作阐述。

1、难离理论式讲授,案例少。

虽然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在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在极力推崇案例教学,但或许是出于社科类学科的通病,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还是难以走出思辨的窘境,难离理论式的讲授,选取案例很少,甚至是以老僧读经般的精神去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咀嚼无味的理论。

2、陈年旧事,缺乏时效性。

不容否认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存在很多经典的案例。但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总具有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时效性,如此说来,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案例也就必然不存在永世的经典。

3、不具典型意义,缺少代表性。

案例作为个案来分析研究,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为了找出解决这问题的具有普适性的方法,无论基于哪个原因都无疑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而现实总会有不少教学案例的选取过于随性,不能代表某一类问题或说不具备典型性。4、过于高大全,脱离实际。当知识也有了统一的标准,总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大全的东西,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不外于此。在标榜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标准化后,不少教师容易在教学中紧扣标准要求,在选取案例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模范案例,而忽然了现实环境,严重脱离实际。

三、关于案例选取的想法

1、穿插讲授,突破理论化的枯燥。

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考虑数量和质量,还应对案例出现的时机予以考量。案例扎堆出现容易偏离中心理论主题,理论过于集中又容易让学生反感理论的枯燥,所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穿去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2、结合最新时事,注重案例的时效性。

前文我们已经对案例时效性的重要做了相关阐述,新的时事总会具有很强吸引眼球的功能。教学过程中选取新时事作为案例来讲解,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案例相关理论学习的兴趣,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更多理论知识去分析时刻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3、讲典型,注重案例的代表性。

典型性案例不仅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很能加强人们对它的兴趣。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典型性案例的一般都是一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广为人知的事情,选择这类案例来结合理论讲解,能很好地带动大家参与到课堂的案例分析中来。并且,由于大家都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在参与分析中也会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有较好的思考和发言,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极为难得的。

4、案例接地气重生活,解析要通俗易懂。

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比较管理;情境化;XCP框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97-03

一、管理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1.管理实证研究的现实局限。理论可以看做是一个由概念或者变量组成的系统,通过命题将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1]。其中,“概念”和“变量”是有区别的,概念是对于单个现象或实体的一种表达或指明,它是抽象的、普遍的和不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被观察到的,而变量是对于概念的一种操作化和转化,使得原来抽象的概念能够被观察到并且可以测量。毫无疑问,实证研究是目前管理学界所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在一个可以实证的理论中,必须将“概念”转化为“变量”,继而将“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假设”来表达,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之后才能进一步的对假设的“检验”。由此可以看到,“概念变量化”是实证研究的关键。

然而,现实管理实践中有些概念很难进行“变量化”操作,例如“文化”就是其中最难操作化的变量之一。沙因认为文化是:(1)一套基本假设;(2)由特定群体发明、发现或发展而来;(3)学习来应付组织外部适应与内部统和问题;(4)传授新进成员;(5)针对上述问题修正其知觉、思考即感觉的方式。《牛津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能力高度发展,借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发展、锻炼、修养;或人类社会智力发展的证据、文明,如艺术、科学等。可见,文化所包含的“维度”之多。

“文化”这一概念不仅包括众多的维度,更重要的是“文化”还是一个整合性概念,即文化的不同维度之间很难分开。《美国传统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性式样又包含隐形式样。”霍夫斯泰德则认为文化具有以下五种特性:(1)整体性;(2)历史决定性;(3)人类学概念相关性;(4)社会性;(5)内隐性。

由此可知,“文化”这一概念很难“变量化”,然而,文化又是管理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这是经典的实证化方法在管理领域中面临的巨大障碍。吕力[2]基于还原论的观点指出,在管理学研究领域,实证研究普遍采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第一步通常是将一般管理问题还原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代表了需要研究的概念的不同维度,而这些维度可以普适地适用于各种情境。但是,对中国文化情境下的“人情”、“面子”等的考察表明,社会实在的复杂性体现在其背后巨大的、不可见的本体论规范结构,这种结构所包含或牵涉到的层面和类型非一般人可用简单的多维度分解来表述。这一局限性的存在使得大多数涉及复杂情境的研究结果十分可疑,但现实管理往往确实处于复杂的情境之中。

2.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一般来说,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基于观察的统计学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上述研究方法都可以经过一定的修正纳入到比较研究的范畴,事实上,无论是比较统计研究还是比较实验研究本质上是一种“不得已的”、“弱化的”实证研究。

毋庸置疑,实证研究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实证科学的基本目的是在混沌的世界里探索规律,找到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的真理。徐淑英[1]指出,人类有四种办法来获得知识,分别是通过神话、通过权威、通过逻辑和通过实证科学,实证科学的求职途径既包括逻辑的、也包括数据和实证观察,经由此一途径所创造的知识更可信,因此它既有逻辑,又有数据的支持。要得到相对来说普适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舍此别无他途。

然而,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由于涉及数量巨大的变量,而且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人为环境对其进行隔离,从而抽取小部分变量来进行研究,导致了大部分管理学研究很难进行规范的实证操作。尤为重要的,正如本文所指出的那样,是相当多的情况下,管理的影响因素很难“变量化”,导致正统的实证研究根本没有办法进行。

仍以前述管理文化的研究为例,传统跨文化研究中曾提出过若干理论,包括克拉克洪与斯贝乔克的6大价值取向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强皮纳斯的文化架构理论以及舒华兹的10大价值取向,但上述理论无一不受到强烈的质疑。学者们指出这些理论简化了“复杂的文化背景”,导致这些理论在用于解释实际现象时,处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变量化和测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定性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通常实证研究所采用的变量主要是定序、定距和定比变量,而定性测量的变量在传统实证研究中则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如采用logistic回归或者是哑变量的方法。然而正如哑变量一词所暗示的,这一变量仅仅标识了一个类别,换言之,在定性变量中,我们唯一能够判断的就是两个人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

跨文化研究之所以受到强烈的质疑,就是因为试图将文化这一复杂的影响因素“变量化”,严格地说,是将其视为定序变量、定居变量或定比变量,而是事实上,如果非要将文化这一因素“变量化”,则其至多只能是定性变量。然而将文化作为定性测量变量,那么它在传统实证研究中只能描述为若干不同的类别,这样做的缺点是丝毫不能对文化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基于此,笔者认为,比较研究的精髓就在于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这种折衷。既继承实证研究的明显优势,又合理规避实证研究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不足。

设我们要研究的结果变量Y受两个因素A与B的影响,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是将A和B分别变量化为XA和XB,然后在回归方程中求得A、B与Y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若影响因素A是一个定性变量,则传统实证研究的处理方法是采用logistic回归或者哑变量的方法进行处理(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A仅仅作为一个类别变量,在研究中不能深入探讨其结构。

比较研究的框架(如图3所示),在比较研究中,原则上不对A进行变量化处理,但是我们可以将A分为若干个类别A1、A2以及A3等,将它们视为不同的环境,在每一个不同的环境如A1下分别进行传统的回归研究,最后对每一不同的回归就其环境、过程和结果(如图中粗实线箭头所示)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环境之下以及不同环境之间的有关管理规律。

通过图1至图3的比较可以看到,比较研究本质上是一种“不得已的”“弱化的”的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并不试图将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化”,它的思路是将那些可以“变量化”的因素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实证研究,而将不能“变量化”的因素留在“比较”的领域中。

二、管理比较研究的特点与XCP框架

1.管理比较研究的特点。由图3可以看出,比较研究实际上是将传统实证研究的单一研究项目根据其中某一“不可变量化”因素的不同情况,将其分成数种情形来进行研究和比较。具体来说,在比较研究中,自变量XB和Y因变量其定义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它们分别处于A1和A2环境下。

实际上,上述比较研究的方法非常接近于实验研究,但与实验研究相比有两点区别:一是实验研究中所有因素都是可测量的变量,而在比较研究中A因素无法变量化,只能用“比较”的方法加以研究;二是在实验研究中因素A可以人为控制,而在比较研究中因素只能通过观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2.管理研究的实践相关性与管理比较研究的XCP框架。管理研究的实践相关性或切题性是近年来国际管理学术界所倡导的一种研究导向。徐淑英指出,管理研究应该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而基于现有方法,大部分成果都是严谨有余,而切题不足[1]。徐淑英指出,管理研究要“切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追问某一研究是否有助于真正提高企业的绩效。

从上述有关管理研究切题性的要求来看,管理研究比较方法结构天然适用于“研究切题性”的要求,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图3比较研究框架中因变量Y设置为企业绩效。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研究特别适合于回答究竟是哪一类环境因素A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绩效的变化。

同时,借鉴管理学主流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将图3中的自变量XB定义为行为变量。普遍而言,包括管理学在内的各社会科学分支都发展了一整套人类行为的测量手段,因而方便使用;此外,管理行为决定管理绩效,这在逻辑上也是完全成立的。

另外,关于环境因素A的选择则根据所要研究的项目而定。根据SCHOLLHAMMER[3]在《比较管理理论的丛林》中的建议,影响管理绩效而在本文看来又很难“变量化”的因素包括:管理哲学、管理价值观念、管理作为一个体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综上,管理比较研究可以形成一个XCP框架,其中,P指的是因变量―管理绩效(performance);C指的是自变量―管理行为(conduct);X指的是难以变量化的环境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常见的包括文化(culture)、管理哲学(philosophy)、组织结构(structure)等,这样XCP框架在上述情况下分别是CCP、PCP、SCP框架。

三、管理比较研究与情境化研究

情境化研究是著名学者徐淑英倡导的一种管理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同样建立在对经典实证方法进行修正的基础之上。徐淑英[1]指出,情境化是指将研究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其中情境包括组织所处的物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环境以及组织环境,情境化在管理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它是在中国进行本土研究的关键因素。显然,徐淑英也认识到,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如果试图效仿纯粹的自然科学,用单一普适的理论来解释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管理现象是不可能的。然而,本文要指出的是,虽然情境化研究认识到社会科学领域中经典实证方法的困难,但其解决策略存在问题。

在徐淑英[1]看来,情境化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嵌入式情境研究(context-sensitive research)和特定情境研究(context-specific research)。其中嵌入式情境研究利用国家层面的特征(如文化、政治或经济系统)的差别作为先行变量或调节变量来解释不同国家中的组织或个人现象的方差(如图4所示)。因为嵌入式情境研究要求将A设置为一个调节变量,因此,嵌入式情境研究只能适用于因素可以“变量化”的情况。

对于特定情境研究而言,根据徐淑英的定义,特定情境研究关注在新情境下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西方研究者来说是不熟悉的。以上定义可以用图5来表示,假定西方关注的管理因素是A、X和Y,由徐淑英的定义,中国本土管理关注的管理因素则是α、β和γ。与上页图3进行对比,立刻能发现比较管理的优势所在,虽然特定情境研究是可行的,但是比较研究通过一个共同框架的比较来更深入地揭示管理的普适性与可能存在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 药事管理 教学模式探索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药学科学与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药学类边缘学科,是药学类各专业学生从事药学工作的基础,其发展和完善对药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以及使用的相关监督和管理的能力,能运用药事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也为执业药师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全面掌握药事管理的实践能力。药事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每位药学相关的毕业生都需要了解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培养实践能力的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实践,以期为药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探索

1.1 案例教学法

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法规规章条文,专业术语多,书写严谨,导致内容生硬、抽象,然而药事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关于药事管理方面的案例很多,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多的采取典型的案例加以阐述各章节的知识点,从而将枯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文的讲授穿插到形象生动的案例中去,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学习,更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需注意几点问题。一是要采用经典案例,经典案例通常富含有大量的相关知识点和信息,从而有助于完成本章节的知识点的讲授,又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分析,更有利于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经典、热点案例齐二药的“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美国辉瑞公司的“伟哥”商标争夺案、安徽华源“欣弗”事件等,以这些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讲授案例,从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的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解读。二是要有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精心挑选授课案例,不是每个章节都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因此需要因不同的章节特点进行有目的的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避免教学方式与知识点要求相冲突,造成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1.2 互动型专题讨论法

采用互动型教学方式对老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和设计课堂讨论的专题,同时该专题必须含有与我们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和信息。在专题讨论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例如在选题上出现了针对性不强,无法实现专题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下去,讨论环节出现了方向的失控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在选题时,花费大量时间搜集适合教学内容的专题,讨论的过程紧扣教学内容展开。此外,在互动过程中,课堂的节奏也需要教师更好的拿捏,否则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出现了聊天课或学生发言和思考不够,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施展。互动型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奏以及课堂氛围,进行引导式学习与思考,从而把老师从“主角”变成了“导演”的角色转变,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和辅助角色。

2.教学中的课程实践的探索

充分利用教学实训基地,结合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进而更易于懂得知识的应用[1]。药事管理学课外调研实践场所主要包括医院药房、药企、零售药店以及医药管理部门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实践基地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参观或调研相关基地。例如,我们在校外建立了药企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可以进入工厂了解药企的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以及药品生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把课堂的理论教学搬到了课外实践基地中去,结合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去零售药店、药事管理部门以及实习医院药房进行调研或参观,让学生自己接触现实中医院制剂的生产、管理,药事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零售药店的经营管理等,从而更直接的了解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和药事管理活动。笔者认为,为了保证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也需注意几点问题。一是要求教师课前设计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程序,否则很难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没有带着问题的参观和调研,使得教学成为走过场。例如选好教学实践场所后,教师对相关场所进行走访,完成教学内容和程序的设计,并列出一些知识点和相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知识点去实践学习,在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加以点评。二是进行分组学习,将课堂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有组长带队和带着每组的任务去实践学习,这样有组织的进行学习能够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出现混乱,也不打乱实践单位的正常工作。三是要加强教学实践单位沟通,最好是让学生分批分次去调研和参观,或将学生分成不同实践单位分批分次进行,每次不宜人数过多,这样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花大量精力进行设计并安排好教学计划,如可以在教学计划中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并安排相关学时和教师,共同带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3.结束语

药事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在我国医药领域发挥着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的重大作用[2]。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合理用药要求的提高,我国的制药行业、医药商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药品事故的频发,暴露了药事管理的很多漏洞[3]。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药学人才,构建药学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药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学成为高校的主要培养人才的载体,为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不断探索与改革,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把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和发放融入到教学中去,形成一套既符合药事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我们采取分章节、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的把教、学以及实践相结合在一起,逐步提高了学生们对药事管理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形成了良性互动模式,并促进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同时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取得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海洋生物医药的药学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于美玲,文友民.药事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药事,2012,26(3):311-312.

[2]孟锐,李娜,丁丽曼,高继友.对药事管理学的再认识[J].药学教育, 2006,22(2):17-20.

[3]张华林,夏敬民.化工制药专业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2012,39(13):168.

作者简介:

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第5篇

在这个事事讲究效率的时代,国人制造“管理大师”的效率和热情,可能远超过做其他事。而且这些大师们是“老的不去,新的照来”,似乎每年都有好几位外来(以美、日为主,也包括港台)的管理学者或顾问,被冠上“管理大师”的头衔,每年顶着大师的帽子,远渡重洋来捞金,并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国产的大师们在包装自己方面一点也不逊色,每年亦如同演艺明星走穴般四处招摇,好不热闹。

勿庸置疑,那些被尊称为大师的管理专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令人肯定的成就。但是,在这些专家学者中,仍然有成就高下的区别。若是一个人因为曾在名校教书,或是因为出了一本管理畅销书,就可以被称之为大师,那么“大师”一词也未免太泛滥了。正由于“大师”一词的轻率滥用,我觉得这个名称似乎已经不足以形容像彼得杜拉克这样影响深远、成就卓著的管理学者。因此,就曾看到有人形容某位管理学者是“大师中的大师”。

这种大师充斥的现象,固然与国人滥用名词、擅于造神有关,但现阶段的企业老总们缺乏评判鉴别能力,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是造成此一现象的重要因素。当大师多到令人无所适从时,也正反映了我们的彷徨无助,不知如何独立自信。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们从来就有尊师重学的传统。随着市场环境的规范,竞争的激烈,企业经营中的浮尘和泡沬也已渐渐消退。创业型的领导者们在舞完三板斧之后,感觉难以驾驭大规模企业的规范化运作,积极地拜师学艺,本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谁能教你,你又该如何学?供给丰富的年代,选择机会多了就会有困惑。企业老总面对汗牛充栋的管理理论、管理大师,少不了有点晕头转向。该学谁不该学谁,自然也就成了问题。

大凡好的老师,应该是懂得“因材施教”的。好的学生是否也应该会“因材求教”呢?拜师学艺前,最要紧的是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连自己该上几年级都没弄明白,就依着老师的名头大小,不考量自身的条件需求,专捡名师的门下拜,效果如何不言自知。

对于急于求学的企业老总们,首先要善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的组织处在什么阶段?问题的症结何在?其次要做好迎接变革的准备,建设起开放的平台,让所学新知能够在组织内生根发芽。学习本身不是目的,能够学以致用才会有实效。现实中满嘴新名词新理念,干起事来依然老套路的企业老总并不少见。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概念,绝非单一管理大师所独创;而是他们融合已有理论,再结合研究实际所得的结果。现阶段,管理学界一下造出许多新名词, 其实流行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时下有些流行的理论有如“皇帝的新装”,谁都在说好,真好假好,只有用过的人心知肚明。但没有药效的丸子若被错以为是安眠药,有时也常能对失眠症的患者发挥安眠的作用。而许多管理理论,就如同没有实际药效的丸子,一个理论即使没有什么实质内涵,但如果大家都相信它有内涵,它就有内涵。纵使新瓶装旧酒,老总们仍深信换了包装,一定就是换了配方。

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西方行政学说 研究生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Graduates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bstract Fu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teaching reform, for example,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prone to errors, the system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nd achieved results, based on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recommendations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a new level.

Key words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西方行政学说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政治学、管理学相关专业的通识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行政学分析方法,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增强公共管理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以行政学、管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为主,在详细介绍西方行政学说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西方行政学说自19世纪末形成与创立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客观分析西方行政学说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夯实自身的行政学理论基础,丰富学科历史知识,并通过对西方行政学说进行经验借鉴,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更好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①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知识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努力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教学团队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或问题,创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努力完善课程体系,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

1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容易存在的误区

1.1 作为理论基础课程而忽略了与实践相结合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不同时期的多位行政学家、管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学说,而且每一时期的学说都有着丰富内容和不同特点。课程总体上看知识量大,部分学说较难理解,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介绍清楚课程内容,课堂教授过程中容易出现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思路限制在各种行政学说理论上,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机。实际上,无论哪个时期的理论学说,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也对当今时代的公共管理实践极具启发意义。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行政理论的同时结合近期社会热点问题加以分析理解,以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1.2 讲授经典理论而没有与时俱进

由于与西方学术界在研究问题和路径上的差距,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涉及的部分知识略显滞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经典行政理论,而忽视对公共行政学领域最新理论知识的介绍,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适用性将会削弱,与当今时代出现脱节,教学的现实意义将大大降低。在知识发展和科技进步日益迅速的今天,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活动,保持时代敏感性、坚持与时俱进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大学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需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采用新方法、新案例诠释传统理论,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现代化教学方法工具使用不当

如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在高校中得到普及,教师上课通常都已采用PPT、影片等来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课程实质,出现了PPT照搬课本内容、用播放影片替代讲课、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杂等现象,这些极不利于有效的课堂学习。

2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努力完善课程内容

一是及时更新课程理论内容,结合公共管理领域最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完善授课体系。要求授课团队教师做到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关注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在教材选用上,选用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在精选一本经典专著作为指定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一系列配套教材和读物,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关注领域内核心期刊动态,将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章与学生一同探讨,相互促进。二是不断完善案例库,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将经典行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选案例一方面需紧贴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时效性和实际意义,另一方面需紧扣课程理论内容,充分运用西方行政学说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教学团队时刻注意搜集合适的案例材料,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案例库,比如选择“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政府雇员制改革”、“党政机关行政成本过高问题”等作为案例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

2.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录像演示法等教学方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讲授之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并坚持在教学中做到“五个结合”:(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对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说进行精讲,要求学生精读指定教材,吃透每个行政学说的主要思想,同时对书中其他理论学说以及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进行广泛阅读,以拓宽思路和知识面,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教材内容学习与最新研究成果研讨相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多为经典成熟的行政理论学说,同时也意味着相对陈旧,因此在教授的同时需对同领域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研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思维。(3)课堂讲授、研讨、交流与课后自学相结合。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将近三十位学者的行政理论,其中部分学说内容较为深奥,学生仅靠课堂学习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在课堂听讲、讨论的基础上,课后反复阅读教材,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练习题和案例题,巩固听课效果。(4)理论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研究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增强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教学过程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将诸多经典理论根据时期、内容等组合设计为六个专题,安排学生在学习每个理论学说的同时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每个专题之后综合运用理论做案例分析讨论,做到融会贯通。

2.3 坚持综合考核方式

摒弃单一的闭卷考试,采用复合型考核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倾向于采用以期末闭卷考试定成绩的考核,但对于西方行政学说这门研究生课程来说,单纯闭卷考试达不到最佳考核效果。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一般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因而要求他们对各时期的行政学说作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养成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学团队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笔试+作业与讨论+课堂报告+课程论文+出勤率”的复合型复合型考核方式。(1)笔试。无论考核方式如何变化,对于基础专业课来说笔试都是最基础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各时期各学者的行政学说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论述和分析的能力。(2)作业与讨论。每一个专题的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案例,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所学和查找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在下一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作业质量和课堂讨论表现给出学生成绩。(3)课堂报告。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在合理分工下进行相关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分享,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程论文。论文写作是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社会热点选择和课程理论相关的论文题目,在期末时提交论文,并将论文成绩作为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5)出勤率。严格课堂考勤制度,将出勤率纳入期末成绩。

2.4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成为了有效的教辅媒介。网络教学平台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基于WEB 等平台把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网络环境,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需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仿真多媒体技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供学生体验和学习,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知识,在实践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②西方行政学说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师信息、课程资料、多媒体课件、课程作业、学生课程论文展示、课程论坛等模块。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通过课程网站了解课程基本情况,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下载思考题、案例分析题并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提问以及参与论坛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3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3.1 课题体系逐步完善

自开设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以来,教学团队始终致力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将此最为打造精品课程的重要基础。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每学年定期修订教学方案,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包括1本指定授课教材和10余本配套读物的教材体系,完成较为完善的授课PPT课件40余个,思考题35套,建设起拥有近百个案例的案例库,教学资源大大丰富。对于西方行政学说史上涉及的经典学说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授课过程中详略得当,专题教学体系科学越加明晰,能够较好地传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3.2 教学方法日益成熟

在教学团队不断的探索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录像演示、实验室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为主,辅助以复合型考核方式以及实习调研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案例教学方法日臻成熟,通过越来越多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情景模拟和调研实习相结合,通过情景设置模拟日常公共行政管理中常出现的事件让学生予以解决,并适当组织学生到合作的实践基地调研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网络教学平台逐渐成熟,模块设置科学,学习资料丰富,师生越来越适应网络交流学习的方式,有力的教学辅助平台逐渐形成。

3.3 师资建设成效显著

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对课程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该课程目前已形成由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组成的5人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近年来,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效果,部分年轻教师初到教学团队时博士刚毕业不久,理论基础好但教学经验欠缺,经过了几年的授课锻炼,以及通过听老教师授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方法、认真听取学生意见,逐渐成长为教学团队的骨干,在教好学生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在注重教学的同时,教师们还获得多项相关领域的课题项目和教改项目,发表多篇教改文章,科研和教学共同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

3.4 学生好评成果丰富

随着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成效逐渐显现出来,学生表示很喜欢老师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思维,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学生可以归纳总结所学概念,并对其中较为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用专业分析方法进行思考,学习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得到了较为综合的能力锻炼。近三年来,共产生研究生课程论文90余篇,其中部分优秀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得以发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获得了学术成果。还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组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充分锻炼了学术科研能力。

4 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目前已取得重大成效基础上,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教学组将继续补充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教师团队、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努力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在继续加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改进完善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进修和让其独立承担项目等方式,加强对学术骨干的培养。(2)加强国际国内交流,采取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做法,积极加强和国际国内知名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广泛开展教学交流、科研交流活动,充分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本课程的学术水平。(3)完善网络教育,实行网上教学,充实网络资源,为师生教学与科研创造丰富、开放、便捷的资源库,开展网上学术争鸣。

注释

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第7篇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第8篇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转贴于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