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新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

最新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最新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新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配置相应的设施

进行电算化工作需要配置电脑、软件、打印机等设施,配置这些设施需要筹集资金。政府部门要投入相应的资金购买配套的设施,确保这些设施的及时到位,顺利进行电算化工作。在选择电算化软件时要符合国家的相应的规定要求。对于一些电脑老化的硬件或是经常出故障的设备要及时更新、替换。

(二)实行清产核资

在进行农村电算化工作时需要对村里账目初始化,开始时需要输入账目的余额再输入本期所有经济事项。在进行电算化工作前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产核资,将积累下来的死账、债务等全面清理,及时核销相应的账目,及时过账。

二、严格规范程序

财务会计电算化的顺利进行建立在在严格的规范程序,明确分工,规范管理,确保工作质量。当前的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缺乏明确的规范程序,无法保证财务管理地顺利进行。在财务工作中必须确保真实的财务信息,在现在的农村财务工作中缺乏真实地监督管理很多地方出现财务造假或是财务信息不符合实际的现象,财务管理很难顺利进行。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做好财务工作的审核,及时找出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比如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查,电算化账务是否正确;检查凭证附件规范完整;是否违背《会计法》以及相关的法律;审查书面账目是否与电子数据一致,是否有错账、漏账。如果出现较大的财务漏洞必须采用法律手段处理相关人员,保证公平和公正。在现在的农村财务工作中经常出现财务报表未能及时完成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制定出管理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完成的财务报表及时送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手中,确保财务工作的真实性。相关的部门必须做好内部审计,这是确保财务会计电算化真实、公正的前提。在管理财务工作时,安排好职责分工。将任务明确的落在每个工作人员身上。职责分工就是将用户部门和电算化部门的职责尽可能分离,尽可能地使这两个部门的职能不相容,最好实现电算化内部之间的职责分工,弥补不相容职务集中的不足。工作人员在进行电算化工作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每次输入数据要确保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并且与手工帐本的数据、时间一致,保证一张原始凭证对应每一笔电子记录,做好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完成会计档案的收集、查询、保存等各方面的工作。

三、健全完善相应的制度

财务会计电算化的有序进行需要完善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有效避免现象。农村财务管理必须结合实际,依据财务内部相互牵制的制度,进一步确保电算化工作的有序、顺利地进行。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渐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电算化操作员的工作制度、会计资料的保存管理制度以及机房管理、计算机管理制度等等,逐步实现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工作。工作人员在上级工作时严格要求自己,尽最大可能减少工作中的错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适宜的操作步骤完成规定的工作。

四、完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当前农村财务会计实行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相关的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一)做好组织领导

各级乡镇部门要重视农村财务会计实现电算化的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农村的税务改革,各级政府都必须大力支持,推进财务电算化工作。

(二)做好宣传

在当前的农村,财务会计实行电算化工作需要做好宣传工作。财务实行电算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村级财务相关的制度落实到实处,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它加强了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管理,使农村财务实现透明化、可信化,避免财务管理不当。财务数据记录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输入、处理与输出,消除手工记录数据的不规范、错账和假账等问题。借助计算机的分析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对各个农村的财务状况分析地更加公平,有利于领导科学决策。财务电算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财务工作人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从目前已经实行电算化的农村乡镇来看,每个会计平均管理10个村庄的账务。电算化的实行推进了农村信息的建设,借助网络的平台向千家万户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信息、技术、政策等等。由此可见,做好财务电算化的宣传很重要,让人们真正地了解开展这项工作的好处。

(三)加强监督与指导

各级乡镇部门做好监督工作,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定期抽查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政府人员可以适当组织会计工作者定期学习,指导他们的工作并进行定期考核,对于电算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确保财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做好财务数据的保护措施

最新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改革;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当前,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漏端倪,同时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资源配置的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等等。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加速了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新的金融手段不断的推动财务管理的前进和变革。金融改革形式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所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快了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高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学方式和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中,财务管理所占据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在全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大环境中,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做出了极具历史意义的变革,衍生出了适合高校特色的金融体制和因素。

一、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1、不健全的内部控制

由于受到落后的预算管理体制的影响,民办高校尚未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奖励惩罚机制,以教学为中心这一侧重点难以在财务预算中体现出来,甚至出现很多预算内容不全面不真实的现象。在民办高校的实际执行过程当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导致出现较大的执行弹性,致使工作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到位的执行力度,使得预算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失效,量化管理的公正和公平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缺少执行流程上的规范性,缺少调查跟踪的预算,就不会形成满意的财务预算控制和反馈。在风险控制方面,民办高校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例如筹资方式组合不当、方式单一、尚不明晰的法人产权、资金利用率过低、难以到位的实收资本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抵抗能力。另外,在高校内部,由于管理层上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的乐观、对于风险控制在认识上的不足以及不加以重视,都无形中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在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督方面,很多高校还尚未建立起来完善成熟的监督评价机制,在高校的管理层面就很难保证内部控制在各级的贯彻和执行,缺少对于事前和事中的额控制,将太多的希望寄托于事后的监督,在事后监督中又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以上诸多问题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失真,在内部控制上形同虚设。这些原因都成为了民办高校向前发展的瓶颈,成为了影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负面因素。

2、不明确的管理目标

当前,不少民办高校在管理目标上还不明确,没有认识到最大化学校的价值的意义,将学校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意义忽视了,同时忽视的还有高校教育的公益性和民办教育的投资寻利性之间的关系。不少民办高校急功近利,只看重眼前的小利益,缺少了对于高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同时更加没有意识到高校发展的递进性和实践性,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势必会造成高校在宣传上的虚假性,不利于其长远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与其他民办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关系。同时,高校目前的财务管理还仅仅是停留在会计核算上,在工作比重上来讲,财务管理工作的比重较小,管理制度上还尚未得到完善,原本的“报账”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阶段民办高校的需要,高校财务运行能力遭到了削弱,也扰乱了财务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一点对于民办高校的负面影响极为重大。

3、缺乏财务激励机制

当前,民办高校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教师流动性太大,每一个学期,部分民办高校就会有60%的人员离职。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进行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毫无竞争力的薪酬。鉴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情况,其竞争的关键因素就是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民办高校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激励制度,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不仅削弱了高校的竞争实力,同时还对高校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伴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于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外一方面,院校领导班子的经历往往放在了院校建设等日常事务上,对于财务管理缺少相应的知识和明确的态度等等,较少提出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在观念上也极为不重视,弱化了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对于这些工作人员的日常培训和继续教育上的力度不够,使得高校发展和财务管理的发展不在同一水平,更不要说什么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了,使高校难以掌握最新的有效数据。

5、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也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的节奏越快就显得思维和观念的更新越迟缓。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江苏、温州等地的民办高校,其财务管理人员在观念上仍然缺乏“效益”这一理念,更有甚者的高校一味的认为资金来源的手段就是生源,一个常用的手法就是扩大招生量,然而这也导致了预算的增加,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造成学校资金周转上的困难。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记账和报账上面,而欠缺财务分析、估测财务风险和财务决策方面的工作量。

三、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探析

1、创新管理模式

人才竞争是当前社会竞争的核心,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最为稀缺的人才之一当属高水平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这一点,要想实现改变和创新,就要从高校内部入手:首先,民办高校要突破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创建新型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为财务管理增添新的血液,激发其生机,焕发其活力,提供给财务管理人员以全新的发展空间。第二就是要在人才上下手。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以及不失时机的引进专业的人才,利用考试或者是培训的机会,对于财务人才进行考察和选拔。最后,重视对于财务人员的后期培训和后续教育,将服务意识融进岗位培训当中,锻炼业务能力,加大力度学习财务相关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学习各种高科技的知识,与时俱进,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转变管理理念

新时期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还应主要从管理观念入手。积极转变固有的财务观念,重视财务管理,转变原有对于财务管理观念认识上的误区,认识到财务管理并不仅仅是报账记账这些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转变,实现民办高校在资金管理上的平衡管理和统筹安排,同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利用好经济杠杆,促进民办高校在效益和教育两个方面的平衡和双赢。另外,加强改进和提升预算管理能力,将预算管理紧密地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以预算管理来作为支撑,指导高校战略的发展,实现民办高校办学资金不仅仅能够满足学校人员经费和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能够维持学校的发展和教学建设的开展。对于财务预算制度,要严格加以执行,学校领导不能以特殊身份或者是特殊事情加以干扰。同时还要重视财务分析,精确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确定财务目标,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3、提高管理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即是预算管理,民办高校的各项财务活动也是围绕着预算来开展的。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民办高校再借鉴与公办高校的成功的预算经验,进一步来规范自身的预算方法和预算程序,对于数据的收集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使预算的编制充满科学性。预算已经批准,就要给予其一定的严肃性,按照预算严格执行实施,不能任意更改,有效控制收支。对于确有必要对于预算进行更改和调整的,也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进行。

4、提高分析能力

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报表主要充斥的是财务数据,对于其中所隐含的资金的使用效益所进行的分析还不够深刻和全面,这种数据还不能够帮助管理者提供参考,也可以说是缺少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这些数据,管理者很难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管理,给学校带来损失。所以说,加强和提高财务监管和分析能力就显得势在必行。作为财务管理者,能够及时地掌握本校资金的收支以及使用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进行,坚守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维护学校的切实利益,合理利用资源,并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关注政策变化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变革,还要时刻密切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以此来保证所制定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合理合规。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前提就是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调整,将相关的法律政策融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当中。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政策的制定,首先要遵循的是国家的财政法规和财政政策,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及时、深刻地了解了国家的总体方针,并结合了当地的政策,才能够保障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结语:在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可谓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就能够推动学校的向前发展;反之,如果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就会直接的影响学校的生存发展。当前环境下,经济迅猛增长以及全球的金融改革,都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本文中,对于目前民办高校所出现的一些财务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方案,为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和健康成长作出了贡献。(作者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苏武俊.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设想[J].教育财会研究,2007(2):13-15.

[2] 李宝荣.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120-121.

[3] 赵彦志,万丛颖.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111-115.

[4] 李瑚.建立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提高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J].经济师,2007(6):150-151.

[5] 唐万宏.试论新时期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与机制转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4)

最新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规范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但由于配置分散、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责不明、监督体系不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规模是一个高校实力的象征,是国家考核高校升格、申请硕士授予单位、硕士点、博士点的重要内容,而有些地方高校由于先天不足,在学科领域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凤毛麟角,科研项目申请非常困难,形成高校领导“重立项,轻管理”的思想。科研项目管理实行“课题制”,赋予了课题负责人较大的经费使用自,课题负责人往往对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了解不多,认为自己凭实力争取的项目,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又给学校带来了经济利益,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经费,怎么使用是自己的权利,财务部门不仅不应干预,而且应该提供方便,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出现了较多的违法违纪现象。财务部门成了领导不满意、教师不高兴、检查部门认为监督不到位的“受气包”。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既是国家的要求,又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可以说,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既是对国家、社会、学校负责,也是对项目研究者负责,只有管理到位,方能使用到位,才能使来之不易的科研经费发挥效益。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科技部、财政部和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办法、意见,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地方高校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的窘境,必须进行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

一、科研经费的性质

科研经费泛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根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科研经费分为校外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两大类。校内科研经费数量少、金额小,本文不再赘述。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校外科研经费分为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两种。经费来源性质属于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的,为纵向经费;经费来源性质属于社会资金的,为横向经费。纵向经费对应的项目(课题)为纵向科研项目(课题),主要包括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科技厅、省社科规划办等政府科研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横向经费对应的项目(课题)为横向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科技开发与协作项目、技术成果转让项目、科技咨询等技术项目、企事业单位资助的项目和国际间企业合作项目等。

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责

随着科研规模日益扩大,国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责任体系,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院)长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

三、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为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出了全面要求,笔者经过总结,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要求

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法要求以及合同(任务书)和预算批复组织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

(二)票据使用要求

高校取得科技主管部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拨付的科研经费,形成本单位收入的,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不用开具任何票据;没有财务隶属关系的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往来资金,如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发生的科研课题经费等,涉及应税的资金,应使用税务发票,不涉及应税的资金,应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高校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的收费,属于经营服务性收费,应当依法使用税务发票,不得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三)支出报销要求

学校要完善科研经费支出审核制度,严格票据审核,必要时应要求项目负责人提供明细单等有效证明,杜绝虚假票据。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

(四)支付要求

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深化,支付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因科研需要,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可以支付现金;依据有关规定发放给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购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以下的日常办公用品支出、差旅费中的飞机票和住宿费等支出及场租费等支出通过公务卡转账结算;购买固定资产、大宗耗材支出,必须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五)转拨经费要求

科研项目经费的转拨支出,以合作(外协)项目合同为依据,按照合同约定的转拨经费额度、拨付方式、开户银行和账号等条款办理。合作(外协)单位是公司、企业的,应提供收款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资质证书等相关资料;合作(外协)单位是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公益性组织的,应提供收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等相关资料。项目负责人应对合作(外协)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负责。

所有科研经费的转拨,必须由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办理。

(六)政府采购要求

科研经费属于财政性资金,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支出,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和程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必须通过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进行。

(七)科研合同管理要求

科研合同是高校和资金提供方权利义务的法律约定,高校必须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未通过审查的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不得承接科研项目。审查通过的科研合同,必须由学校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学校签订,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无权代表学校签署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若不能提供经学校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学校签订的合同,财务部门不得提供银行账户信息,不得提供相关票据。

(八)资产管理要求

科研经费收入属于学校收入,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按照学校规定,履行出入库管理手续,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牟取私利,其处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九)依法纳税要求

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申请免征营业税时,须持技术转让、开发的书面合同,到纳税人所在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认定,再持有关的书面合同和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意见证明报当地省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核。

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十)严禁违规使用经费的要求

学校科研人员应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或合同(任务书)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严禁以任何方式挪用、侵占、骗取科研经费。严禁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预算;严禁违规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严禁购买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设备、材料;严禁虚构经济业务、使用虚假票据套取科研经费;严禁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严禁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性费用;严禁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严禁设立“小金库”。

四、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思路

(一)加强政策宣传,争取理解和支持

国家制定的有关专业性文件,如果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转发,学校领导则可能看不到。所以,作为高校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部门负责人要关心国家的财经动向,关注财经要闻,经常登录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网站,了解最新的财经政策。一是认真学习和理解政策的实质,掌握政策的操作空间,便于在工作中应用;二是积极向学校领导汇报,使领导了解政策,得到领导的支持;三是积极向政策的适用对象进行宣传,使各项政策完整、及时地传达到相关受众,得到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做好政策适用对象的政策辅导,帮助适用对象了解政策、按政策办事,消除不满情绪、化解矛盾。

(二)完善制度,提高操作性

地方高校应全面梳理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在符合项目归口单位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根据课题的性质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该包括各层级的经济责任,工作流程,审批权限,项目经费如何入账、需提供什么资料、哪类项目应该开具什么票据,经费报销的要求,外协费如何转拨,项目验收、结题结账如何办理等全过程,使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设立专职岗位,提供专业服务

1.预算编制规范化

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财务部门要协助科研项目申请人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科研项目批准后,项目预算执行难,预算与实际需要脱节,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2.预算执行规范化

一是加强科研经费支出业务的审核。对票据不符合要求的、未办理固定资产入出库手续的要求重新办理手续,对国家规定严禁报销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执行额度控制。目前,地方高校大多使用天津神州浩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校财务软件,该软件v4.0以上的版本在“辅助账务处理”系统中设置有“项目账”核算和管理功能。通过“项目设置”功能,完成科研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类别、项目负责人等基本信息。通过“项目额度控制”功能,构建项目预算与支出科目的对应关系,对科研项目按批复的任务书(合同)进行额度控制,当发生支出时,系统就会提示预算指标多少、已经支出多少、结余多少;当支出需求超过预算指标时,系统就会提示“该支出科目控制金额出现超支,不能支出”,以实现对科研项目的每一项支出进行控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3.中期验收和财务决算规范化

不断完善财务专网建设,配置独立的查询服务器,将查询服务器接入校园网,通过查询服务器向校园网科研项目的收支明细账、项目资金结余和往来款项的情况,校园网内的授权用户可以随时查询所需的最新财务信息。科研人员在编制中期验收报告和结题财务决算时,不用到财务部门查询相关数据,直接从网站下载即可。这样,既可以节省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又可以杜绝弄虚作假。

五、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综合课题财务验收报告的要求和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科研经费财务规范化管理考核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财经法规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等。

(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科研经费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会计科目使用是否规范,核算内容和财务报告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是否完备,相关财务档案资料保存管理是否规范等。

(三)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各预算科目支出是否按批准的预算执行,预算调整是否履行规定的程序;是否及时按预算完成支付进度,是否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情况;各项支出是否符合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是否有经费管理办法不允许支出的内容,即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及国家禁止的其他支出;课题经费使用是否有挥霍浪费的行为和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四)自筹经费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高校承诺配套的经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按批准的预算使用配套经费。

(五)科研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是否按批准的预算购置设备,购入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开放共享情况等。

(六)中期验收和结题决算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是否及时清理账目,项目支出是否符合要求,结余经费的认定和上缴情况,是否存在结题不结账、长期挂账等问题。

有些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起点低,学校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办法,而项目负责人及科研人员对相关政策学习不够,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存在随意性,对于规范化管理可能会不理解,所以,开展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秉男.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1(8):130-131.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S].教财〔2005〕11号,2005.

[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S].教财〔2012〕7号,2012.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S].教技〔2012〕14号,2012.

最新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从审计对象看,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审计资料不齐全或不规范。村级财务机构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白条抵库、无手续借支公款、大额现金支付、用非正规发票入账、项目工程竣工结算未经审计就报账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在财务审计时会计资料缺失或会计资料不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村没有设立相关科目的登记薄、备查账簿等,有些村设立的账目不完整,未按照会计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进行操作,部分账目信息以最简单的流水账形式记录,不保留原始凭证或保留的原始凭证不齐全,有些票据经办人、证明人、审核人和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章不齐全,会计绝对记载事项不齐,违规操作、违法操作存在。因此给村级财务的审计工作人员弄清资金的来龙去脉,确认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便,妨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2.从审计主体看,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审计机构不健全,部分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某些相关部门重视不足。在政府对村级财务的主管和审计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未设立专门的农村财务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村级财务审计人员。通常此项工作由乡镇审计人员承担。而这些审计人员同时还承担着诸多工作如工程审计、项目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等工作,村级财务审计仅仅是其中一项,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审计量大、人手紧缺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履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职责。同时部分村级财务审计人员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审计业务知识不全面,审计业务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和阻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另外某些相关部门对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从审计形式看,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审计结果透明性差,公开工作流于形式。对于当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而言,审计结果的公开在村级仅限在村三套班子成员,实施审计公告还有一定难度。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必须向广大农民负责,做到审计的真实、公正和有效要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和群众的民主理财结合起来,通过对审计结果进行张榜公示来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让农民群众更加清晰地了解本村集体经济运行情况及村级财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从审计结果看,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审计责任追究手段欠缺,问责制度不到位。目前由于审计结果的运用、联动机制等不完善,导致了审计结果责任追究、审计问责不到位。首先,乡镇没有建立关于运用审计结果的规章制度,没有把审计结果和村干部任期考核、年度考核,各类评优和嘉奖等联系起来;其次,没有充分发挥与纪检、检察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或联动机制不完善,致使审计结果的运用大打折扣。对审计提出的整改建议和要求,往往因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问题久拖不决,几乎不能采取实质性措施对其处罚并促其整改,从而造成审计工作的无奈,难以有效遏制个别人的违纪违法行为;最后是农村干群关系比较复杂,人际关系处理相当微妙,从而使村民产生“审计就是走走场”的心理定势,怀疑审计的公正性,严重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度。由于审计整改不能很好的落实,查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纠正,也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事倍功半。

二、解决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四大问题,下面具体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1.健全村级财务内控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财务审计资料。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审计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有利保障,能有效减少、防范和杜绝各种违规、违法操作。因此乡镇农经站要指导各村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使村干部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同时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审计资料,这是开展财务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即做到“有资料可审”。如严格要求村出纳、会计和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会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操作指南处理日常账务工作,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汇总,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编制的步骤和方法都进一步规范化,以减少财务审计的困难,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完善开支审批手续,明晰财务管理责任,为进一步落实审计问责制度打下基础。

2.强化村级财务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相关部门领导重视。村级财务审计有力地保障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健康运行,而要使村级财务审计健康运转则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硬、长期稳定的审计人才队伍,实时根据上级审计部门和地方各部门要求开展工作。审计人员通过参加上级审计部门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审计继续教育、自学等途径,增强审计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审计业务技能,丰富审计业务知识,了解最新的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以优化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和思路,最终达到审计专业素质的质的飞跃。同时各相关部门要重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只有领导的重视,部门的配合,才可以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3.实施村级审计公开制度,实行办公过程透明,虚心接受群众监督。村财务审计结束后,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公开审计结果,实行透明化,争取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清楚了解审计的结果,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最终处理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一些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上,要更加具体、详细、客观地做出整个事件的说明,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群众有疑问必查办、有疑问必说明、有疑问必解决。

4.加大村级审计执法力度、健全审计问责制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在某些农村就是“走走场”,会存在“审查时轰轰烈烈,问责时静静悄悄”的局面,因此要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健全审计问责制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执行机制,平时要加强与纪检、检察等权威部门的业务联系,取得他们对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于在农村财务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要一查到底,一定要按照财经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凡涉及经济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尚未触犯法律却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也要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三、结语

最新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凝聚共识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通过多次集中学习、思想解放大讨论和大量调查研究,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丰富内涵的认识,并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贯穿农村工作始终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做好农村工作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新思路,寻求新突破,再创新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化解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为全市当前“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大局作出贡献,更好地推进幸福__建设。

(二)必须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维护和发展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辟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多种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三)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农村工作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改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思路、安排工作、设计政策,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管理服务创新,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四)必须坚持把统筹协调作为农村工作的有效方法。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着眼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跳出农村看农村,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五)必须坚持把加强高素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基本保证。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三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成绩和剖析问题原因 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突出城乡统筹,充分发挥参谋作用。着眼导向科学发展,着力城乡统筹协调,着手解决“三农”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搞好决策服务,研究制订了一系列以市委文件名义下发的政策意见,完成了大量工作调研任务。我办出台的政策意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涉及范围广;二是影响人员多;三是指导实践强。

(二)突出富民强村,致力于民生改善。我们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积极统筹发展与富民的关系,做到改革促增收、发展促增收。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强势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同时,一手抓示范镇村创建,一手抓薄弱村转化,不断增强镇村经济实力。

(三)突出和谐文明,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以村庄整治为抓手,扎实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农村民主建设,逐步推进民主理财,全市建立了规范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100%的村财务公开规范化,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意识进一步增强。

但通过征求基层意见建议和民主生活会分析检查,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在农村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上还不够准确。由于农村现代化演进是个动态的过程,且尚未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现代化新农村虽然设定了建设的愿景及努力的方向,但对“三农”工作存在的显性矛盾、潜在问题、发展趋势把握得还不准,对其规律的认识和结合实际的系统把握还存在差距。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在重大发展难题的破解措施上还不够有力。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形势转变,面对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三农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实际工作中,创新的办法还不多,抓的措施不够有力,成效不够明显,有的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w:bs{!r\x

(三)在服务资源的整合手段上还不够配套。统筹协调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整合发挥农经系统优势,有效指导服务镇村与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转型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载体、手段和平台。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四)在服务指导工作的方法上还不够合理。在涉及三农发展的宏观政策、发展方向、推进举措等重大问题上,真正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多、不深。对政策贯彻落实的情况和取得的实效掌控、评估和反馈都需要进一步加强。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五)在提升队伍素质的机制上不够完善。在学习提升、放手工作、主观能动性发挥等方面的环境创造得还不够。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履行好职责、发挥好职能、提供好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看,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作用,使得大量农村优质资源流向城市与强势产业。从主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是理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有时受工

作事务忙碌的影响,容易放松理论学习,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经常性不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二是研究工作的前瞻性、指导性和把握三农发展规律的本领有待加强。对三农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系统研究不多,深入了解问题、剖析原因,前瞻性研究政策、谋划思路,深层次解决问题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推动发展协调性不够,统筹兼顾能力有待加强。充分统筹协调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上下要协调,横向要协作。

四是工作作风务实性不够,正确政绩观树立有待加强。传统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没有完全摆脱,在一些问题上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对一些需要长期努力的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有所忽视。

五是班子建设全面性不够,指挥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在有些问题上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够吻合,改革创新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工作实践的思路与举措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思路,要牢牢把握“五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目标。具体做到“六个围绕”、“六个进一步”: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6|6b/y g(xk v@

(一)围绕提高履职能力,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研究生产关系如何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要求来开展调查研究。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步伐,提升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积极推进“三置换”改革试点工作。二是继续大力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三是积极探索组建富民合作社。四是继续大力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五是继续大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围绕做强村级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两手抓”的水平。必须高度重视村级经济实力的培育问题,坚持一手抓示范村建设,一手抓薄弱村的脱贫转化。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四)围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全面推进以“拆破房、穿新衣、披绿装、洁河道、增设施、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引导社会支持,发动群众参与。

(五)围绕加强集体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开展村级集体资产的清查工作。二是积极推进村级民主理财工作。三是继续加强农村财务管理。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农村工作的执行力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建设,提高服务力、创新力、执行力,是我们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为全面深入开展农村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与组织保证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理论学习,切实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坚持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经常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迅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__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二)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增强决策和执行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班子成员分工协作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发挥市级机关兄弟部门与乡镇(街道)在政策制订中的作用。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和职责分工,加强各科室的统筹协调。

最新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1•1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主要特征

从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包含的要素来看,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推广内容。农业合作组织需要依据组织业务发展和组织成员的生产与生活的需求来决定推广内容,该类组织的推广内容一般偏重于社会经济性。(2)推广对象是参与合作组织的成员及其家庭人口。(3)工作目标。组织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合作组织成员的生活福利,行动计划以组织辅导和资源传递的形式表现出来。(4)技术特征。技术特征以操作性技术为主,在进行资源传递服务工作时,其技术特征则以实物性技术为主。(5)组织规模。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通常是农业合作组织的部分单位。因此,其组织规模随着农业合作组织的联结关系而定,也会受到组织经营活动状况的制约。(6)推广计划。为了满足组织成员的要求,此类组织大都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制定农业推广计划。(7)推广方式。农业推广人员具有多项工作任务,不仅要促使农民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改变,而且还要努力促成农业推广工作有益于取得整体农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成果。所使用的推广方法偏重于组织或团体方法。(8)组织结构。在组织结构上,该类组织的管理形式是由全体成员参与控制的,但其效率不高。决策时,可吸纳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参与,因此,其权力集中度偏低。(9)组织分化。组织分化是依团体成员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团体成员需要的种类越多,则部门分化越广,而组织内的地位网络越不易确定。(10)组织表现。在组织表现上,该类组织是对团体成员负责,因此,其组织成果主要是以合作效益来估计。(11)组织资源。该类组织的农业推广工作资源是自我支持和管理的。部分农业合作组织可能接受政府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经费补助,但维持农业推广工作活动的主要资源条件仍然依赖农业合作组织的自有经费[1]。

1•2我国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产生背景

1•2•1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农民面临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的以土地承包为基础的,已被公认为是一次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但农业的小规模生产,限制了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将农民推向了瞬息万变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进行资源配置。农民作为小规模的商品生产者,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较高、选择余地较小等原因,农民不得不接受处于优势地位的各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经销商的压级、压价行为。因而农民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还要面对更大的市场风险,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就农业生产的技术特性而言,除了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之外,许多农产品的季节性和易损性的特征,造成了某种资产的特殊性和在农业生产与交易中对时间和季节的特殊依赖性,进而也增强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相应地,农民对能够提供农业生产技术的民间组织的需求性也随之增加。

1•2•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发生了很多变化,一方面,的普遍实施,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单位缩小、数量增加,给原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推广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难度,从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其推广职能进一步弱化。与此同时,农民作为家庭生产经营主体和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使他们在农业技术的需求方面,从被动变为主动,农民对推广服务内容的需求增加,对需求的层次也有所提高,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造成农业技术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部1984年3月颁发了《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试行条例》,其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推广技术的办法,克服推广技术吃“大锅饭”的弊端,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总之,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新的农业实用技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来提高农产品产量,为农产品寻求稳定的市场销路,抵御市场风险,提高规模效益。面对广大农民这种新的需求,国家技术经济服务组织、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实力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各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对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因此,为了弥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不足,农民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便于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了。

2我国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科技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实用技术推广站、农民科技示范基地等。从这些组织发展特点来看,可将其归纳为三大模式类型:即合作组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农技服务部门牵头型。

2•1合作组织型发展模式

合作组织型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指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增加组织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2]。组织通过举办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等活动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此外,为改良当地的品种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合作组织还采取了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技术交流、组织地区内外经济技术协作等措施。其在组织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①组织不改变农民最敏感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农户自主经营权利,农民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协会;②组织的专业性强,它大多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某一类专业产品为主组织起来;③专业合作组织以服务为宗旨,能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开展各种服务;④在组织管理上,实行自愿结合,入退自由,民主监督,民主管理;⑤在经营方式上,灵活多样,独立自主;⑥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赢余返还,给农户带来实惠,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我国该类组织整体发展现状而言,既非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创新,也不是农民在逐利动机驱使下自发行动所能实现的诱致性创新,而是介于两者之间[3]的政府主导性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还处在发展初期,特别是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组织治理结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些组织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2•2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同类产品为基础,以合同形式连接农户,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同时也为农户提供科技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着纵向的产业协作关系,龙头企业可为农户提供各种科技服务。一般来说,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交易关系,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纵向协作紧密,产业高度关联。基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的产业协作关系,为提高合作效益,龙头企业会考虑向农户提供必要的、低成本甚至无偿的科技服务。二是区域联系紧密,地缘高度依存。具有地域特点的农产品生产往往和该地的加工流通企业相联系,为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龙头企业也愿意考虑向农户提供相关的科技服务。三是不确定性明显,风险高度关联。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等特征,农产品生产经营存在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使双方对抗不确定性的风险,龙头企业会与农户达成要素供给或者农产品购销合同。但他们签订的合同往往是非常脆弱的,大多没有可靠的执行保障,一般仅以信誉作为执行担保。当有第三方参与出价竞争时,无论农户还是龙头企业都会有不惜撕毁合同,以取得最大利益的交易倾向。对于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而言,其选择投机行为的倾向往往更明显。由于毁约对农户与龙头企业造成的损失具有不对称性,因此企业在与农户签订合同后,必须考虑是否有必要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相关技术服务[4]。由此可见,在这种制度安排下,龙头企业如何有效发挥其科技服务的功能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2•3农技服务部门牵头型发展模式

农技服务部门牵头型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指农村各类普及与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的部门或团体,根据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实际,利用和发挥它们在信息、技术、经营场所、设备和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在科学技术应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技术、劳务和资金参与合作的方式与农民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为会员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5]。农技服务部门一般具有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推广等方面作用明显。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使农技服务部门在在技术、信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农技服务部门通过组建并参与合作组织活动,为自己找到了可以展示其科技优势的试验基地,将服务和经营结合起来,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不断壮大自身实力。这种类型合作组织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多是从农技服务部门聘用来的,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合作组织的人员素质和业务层次,但是也可能因此削弱合作组织的独立性。合作组织领导由部门领导担任或由其提出最初候选人,再交由会员投票选举,使得部门在合作组织中掌握了主动权。合作组织在运行中可能会以部门利益为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农民的组织最终演变成为部门的代言人或下属机构。

3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的服务创新与绩效分析

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简称联合会)始建于1992年10月,初建时只有一个养殖协会,现在已经先后成立了农业协会、林果协会、蔬菜协会、食用菌协会、养蜂协会、奶牛协会等7个协会和一个股份合作委员会(统一进行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拥有两万多名会员户,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合作组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逐渐形成了一个“联合会—专业协会—村级科教兴农合作社—订单会员”的四级管理网络,实行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为核心、“科技示范—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为内容,涵盖“农林牧、种养加”的农村合作化组织。绩效往往指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行为努力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以货币计算的收入,还包括个人或集团表达对现状(包括制度安排、行为及相互作用)满意程度的所有指数。如产出的增加、效率的改善、公平程度的提高、成本或交易费用的降低、激励水平的提高等,都可以称之为绩效的改善[6]。本文从组织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角度,来分析联合会在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的绩效。

3•1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的经济绩效

这里的经济绩效主要指农户参加联合会后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收益的增加和降低交易成本导致间接地使成员收入增加的情况。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加合会农户的收入要高于未加入的农户。例如种植小麦的会员户平均每亩年收入增加70—80元,每饲养100只绿壳蛋鸡的会员比饲养100只普通蛋鸡的农民年收入增加4000—6000元。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经过多年的发展,会员户平均年增收562元,会员户经济增长率达16•4%。

3•1•1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联合会凭借自身优势,通过上联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下联千家万户的方式架起了科研与生产之间的桥梁,解决了科研与生产时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联合会通过联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使其能够得到稳定可靠的技术、经济、信息来源,并通过自身开展技术服务,成为吸纳最新科学技术的“接收器”,加快有关科技成果向生产实践的传播;另一方面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联合会可迅速反馈到科研部门进而促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种桥梁作用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科技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联合会充分体现生产者的意愿,让农户根据自身的文化素质、生产要素的占有量等条件,接受相应的技术,承担应用技术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又直接享受技术成果产生的收益,也就是说,其成员既是技术的推广者,又是技术推广的受益者。这种激励机制使农民能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利用科学技术,加速了高效实用技术成果的推广。

3•1•2创新服务经营机制,为农民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联合会中养殖协会的“公约”规定,对养殖会员户实行统一鸡舍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供应雏鸡、统一防疫灭病、统一供应饲料、产品统一销售等制度。“公约”还规定:养殖会员户购雏鸡3日后,就由专业协会组织技术部技术人员和村理事负责清理鸡群,建立全程服务饲养管理日程表,由专业协会和村合作社按日程定期上门服务,确保公鸡不超过5%的鉴别率,全程饲养达到80%以上的成活率和产蛋率以及肉鸡出肉率。如果达不到这四率标准,损失部分由专业协会全部赔偿。同时明确产后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对肉鸡实行效益最低保护价,可以有效地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涨落对农民生产和收入的影响。1993年春,第一批4万只鸡成活率达98%以上,产蛋率达90%以上。2003年在许多养鸡户受到市场冲击,遭受重大损失的形势下,养殖协会的1260个养殖会员户中不仅没有一户亏损,而且有508户脱贫致富,721户实现了小康,仅靠养殖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元。

3•1•3推进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1997年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投资17万元从四川配套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被他们兼并的苏阳乡办粉丝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这个项目的启动,带动了20个村的专业合作社兴办淀粉加工业,并且同50个村专业合作社联办股份制合作饲料加工和面粉加工企业。联合会以苏阳等山区乡镇10万亩红薯生产基地为依托,形成山区红薯产加销体系,带动了红薯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联合会以山区养蜂协会为基础,投资100万元兴建蜂蜜保健饮品迅速形成批量生产,推向市场。

3•1•4实行自我服务,使农民拥有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经济利益。以往从事为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的组织,大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农民创造的价值以各种形式流入这些服务组织。而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成立以后,以一体化经营的方式将产前、产后的利润留住,并普遍地在提供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的服务过程中,以价格优惠的形式将其部分地返还给农民,农民的收入因此而明显增加。如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给会员户提供的小麦原种价格为4•6元/千克,同样的原种,非会员在市场上购买为5•2元/千克。收购小麦时市场价格为0•86元/千克,专业协会回收会员户的小麦价格为1•04元/千克,仅此一项,使每个会员户平均每亩增加收入80多元。

3•1•5实行联合经营,增加了市场竞争力。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与村级合作社实行了技术、服务、加工、销售相统一的股份合作经营机制;与农户建立以“协会+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一体化经营合作机制,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投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和农户搞好生产、质量、加工,专业协会负责技术服务、信息传递和市场开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既增加了市场竞争力又保护了农户利益,充分体现了合作经营的巨大优势。2003年在全省养鸡业面临较大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联合会根据市场信息迅速组织农民转移养殖重点,在短短5个月时间便引进优质肉鸡30万只,投入扶持周转资金30万元,销售肉鸡20万只,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

3•1•6直接批量购进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直接从批发市场或生产厂家批量购进生产资料、帮助农民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与加工者、销售者的批量、稳定的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稳定了销售渠道,降低了外部交易成本。联合会还围绕其成员生产中的服务急需,创办实体,从事中间产品的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如针对养鸡成本中有60%的费用是饲料费,且鸡饲料价格较高的状况,联合会正在筹建鸡饲料加工厂,自己生产并以优惠价格供应会员饲料,这可使养鸡的成本降低。联合会直接从厂家进货提供化肥等生产资料、不仅价钱比市场上便宜且从未有过假货,使农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农民也不必到市场上直接销售农产品。联合会与广东、福建、湖南等城市的收购商联络,每年定时到元氏县收购绿壳鸡蛋,使养鸡农户生产的绿壳鸡蛋有了稳定的销路。联合会还与农户之间通过一定的章程、合同、协议等把双方的交易内容、交易关系等固定下来,将多次联络简化为一次联络,节省了内部交易费用。

3•2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的社会绩效

3•2•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开始突破地缘、血缘的束缚,形成跨地区开展经济技术交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联合会的发展不仅遍及除东关外全县所有的村庄,并且辐射到周边的县(市),带动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带动了产业规模的壮大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还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正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实现了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购销等各生产经营环节的联合,加工企业、购销组织和农户等经营主体的联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3•2•2加快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体制上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推广是相互脱节的,研究工作由许多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承担,而推广工作则由农业部系统的农业推广部门承担。实际上,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农业推广过程也就是成员采用农业技术的过程。这些人既是科技的推广者又是技术应用的直接受益者,因而增强了农民接受科技的内在动力,大大缩小了科技与生产结合的时空,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使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成为政府推广组织和农民建立联系的有效组织形式。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创办了“跨世纪人才培训中心”———农函大,所有理事都要经过培训掌握专业技术后才能开展生产。几年来,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放到重要地位,先后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174期,培训会员近两万余人次,印发各种科技资料一万多册,现场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两万多个,引进推广新品种21个,新技术27项。

3•2•3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扩大了农民的社会交往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参与竞争中形成的组织,它能为其会员带来比以往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农民在社区范围之外提供了新的社会交往途径。对一般会员来讲,交往的范围的扩大和交往层次的不同,使他们了解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促使其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对于联合会的决策者来说,除了观念更新和转变外,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联合会中,许多分会的会长、村级合作社的理事等决策人被推举为村一级的领导干部,如村支部书记、村长、科技副村长等,时家庄村的村级合作社理事时某还被县里选举为省人大代表,这些来自农民中的能人代表广大农民直接参与了政治活动。

3•2•4弥补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不足,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面对农村日益深化的产业分化,难以满足农民的各种专业化需求。而农村新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它独具的鲜明个性,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的产生,打破了原来县政府涉农部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领域中独家垄断的局面。原有的服务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到来自专业协会的严峻挑战,只有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来加强自身在竞争中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组织加强了与农民的合作,并开始重视农民的利益。2003年元氏县化肥农药市场价格比往年高出很多,联合会从厂家直接进货,以相对便宜的价格提供给农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参与市场竞争,元氏县农药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起到了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

4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4•1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存在的问题作为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为农民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发展高效农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同时,组织自身也暴露出很多缺陷和不足,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1组织数量相对较少,发展规模小,农户覆盖率低,经济实力薄弱。大多数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优势缺乏,合作领域较窄,服务内容单一。很多组织的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态势不佳,存续时间短暂,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

4•1•2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内部组织管理很不规范。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组织结构不完善,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完善的章程,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组织负责人的权力得不到会员的有效监督,尤其是在有依托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中,农民很难行使民主管理权利。大部分组织的产权制度比较混乱,没有建立起会员所有的产权制度,一旦发生权、责、利纠纷,就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农民从组织获得的利益主要是社会化服务,对农民进行盈余分配的组织比例很小,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薄弱,农户与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4•1•3组织带头人的公益性、利他性思想意识薄弱,具有合作精神、乐于奉献的人才稀缺。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提供农业科技服务虽然经常是免费的,但它们一般只注重那些直接影响组织经济效益的技术,对于组织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服务,组织一般不会介入。在很多组织内部,实际上是带头人操控了组织,而农户弱势群体社员的经济利益无从保护,但是组织却通过披上合作社的外衣,试图垄断本地农产品的原料来源,并最大限度地攫取国家的扶持、优惠政策。很多组织与农民的关系比较松散,在很大程度上两者是一种买卖关系,农民没有真正成为组织的主体,组织不能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社会化服务。

4•1•4技术转化水平低,普遍存在地区间的同构性。从推广服务的技术来看,多属于低层次的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所占的比重很小。并且多集中于产前的良种、化肥、农药等物化性技术的提供和应用,而对产中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重视不够,导致技术效率低下,更缺乏对产品营销特别是绿色包装、品牌意识的重视。在同一模式特别是同一行业内在技术水平、技术内容和品种结构上,普遍存在雷同现象,即所谓的地区间同构性,导致技术资源过度竞争以及农产品低水平、低档次的结构性过剩[7]。

4•2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趋势

4•2•1组织发展将逐渐趋于规范化。伴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政府将会加大力度对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进行引导和规范管理,扶持和规范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必将成为政府的制度选择。在经济社会全面加速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以及商品农业、市场力量、法律支持与政府推动等一系列作用下,该类组织的发展将逐渐走向规范化,组织数量、组织规模、农户覆盖率、市场竞争优势都将逐渐得到提升,农民作为原料生产者、小生产者、分散生产者的不利地位也会逐步得以改善。

4•2•2经营格局由封闭式逐步向开放式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地域性特点,另外,地域资源优势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现实经济利益的获得和制度创新成本的节约,并且充分利用地域共同体的传统组织制度资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制度成本。所以,目前我国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区域跨度都比较较小。可以认为,我国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在形成之初通常是不太可能跨区域的,多为封闭性运作。目前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观,但以后它们必将走向跨区域的开放的经营格局[3]。

4•2•3政府的角色定位将逐渐转向立法和制度服务,自下而上的组织将逐步成为发展的主体,组织发展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综合化。为保持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组织纯洁性,政府部门在扶持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成长起来以后,会考虑主动创造条件逐渐退出,政府干预逐步减小。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组织发展模式将会更趋于多样化;组织的服务内容也会由单一的技术为主向更加完备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