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MOOC;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MOOC的中文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MOOC是互联网时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特征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2012年,美国常春藤大学联盟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免费大学课程。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课程供应商的兴起,搭建了更加合理可续的平台,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机会。三大平台的课程内容全部都是高等教育,跟正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类似,并且又具有着自身独特的管理系统。

MOOCs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有显著的差别。首先是超大规模的学生量及多元化的学生来源。规模“巨量化”指的是班级学生人数数以千计。与此同时,学生身份也是鲜明的“多元化”。每门课程的学生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他们说着各式各样的英语,口语完全不同,却彼此交流着;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相差也非常明显,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学习,但也有一些是学院的教师甚至是行业内部专家。学生年龄差距大,跨度长,平均年龄大于大学课堂平均年龄,主要分布在十九岁至二十五岁之间。学生的选课动机和理由也完全不相同。有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程讨论中,也有学生仅仅学习一次课程就不再出现。所以,面对如此巨大人群需要,如何恰当设计课程,如何使得如此多元化的学生有效学习等,这些问题需要不断解决。最初,MOOC教师在互联网上从事教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教学设计方面的考虑。他们只是完全依据自身教育学生和受教育的经验,参考文献从而设计课程。

其次课程结构和内容上有独特之处,模式新颖,设计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根据考察了若干平台后发现:一门较好的MOOCs,与传统的互联网教学、电视广播教育等形式的教育课程不同,与近期兴起的网络共享公开课有所区别,更加区别于基于网络在线应用。

MOOCs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区别: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方式、课堂师生关系。

第一,课程设计方面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每周一次授课,总共有4~16周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量而确定的周数,由授课教师总体把握。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16周,每周课程通常是一个时长1小时左右、事先录好、分割成若干时间段的视频文件。为了让学生自主驾驭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与学习材料互动,自主选择属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时长1个小时的课程视频,会根据知识模块分解为若干个时长。完成教师的要求,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每个知识模块主要包含的课程活动有:视频、小测验、编写程序、调查作业、课程讨论,等等。当然,还有上传给学生的额外的背景材料。认知心理学中,回溯检索性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在视频中嵌入测验题目,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这些测验的结果不计入学生的课程成绩。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防止学生变得焦虑,甚至放弃课程学习。

第二,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在MOOCs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在线练习题,这是课程学习小测验的主要形式。绝大部分在线练习题都是依靠计算机自动评分。利用计算机自动评分不但能够及时迅速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能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学习情况。在线练习题的题型通常情况下有: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等。计算机课程、统计学、工程学等课程要求学生使用软件编写程序并计算,由于计算机自动评分能够及时反馈作业的正确度,这些课程的学生都偏好计算机自动评分。此外,有的课程练习还使用同学互评对学生们的课程小论文、工程绘图、绘画作品、项目设计、产品设计进行打分。这种评分过程其实十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同伴的优秀之处、思路独特之处,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程度。

第三,师生角色的转变。关于课程的讨论更加热烈,选择同一课程的上千学生,在讨论区里互相帮助。有些教师也会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讨论,有些教师会将关键问题置顶或者多次重申。在讨论区里,大家主要讲解自己对课程学习的体会、某个难点的疑惑、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会在附近的咖啡厅见面,直接交流和探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和学生的矛盾直接减少,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好学,教师更加乐教。

总之,MOOC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通过对多门MOOC课程分析,MOOC作为基于教育科学而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它将学习的本质、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学习科学的基本规律运用到教学当中,从而大大提升了积极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1):58―64.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第2篇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学设计定义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学、媒体理论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并对策略和方案进行试行和评价。

(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网络课程设计

1.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广义上界定

网络课程是一个系统,一个复杂的课程教学动态过程,因此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即总体设计也是一个教学设计的过程。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网络媒体和远程教育特点的分析,确定网络课程的课程目标,对网络课程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网络教学环境的设计,在原有的基本要素下增加新的实体要素,如:导航设计,界面设计,页面设计,技术设计等,将网络课程总体设计等同于教学设计。

2.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狭义理解

指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测评方法的合理设计,这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软件的特殊维度。它通常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者控制、内容交互性、交流与协作、动机兴趣、信息呈现、媒体选用、学习指导、练习与反馈、追踪、测评等方面内容。网络课程总体设计是形成软件总体思路的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内容组织,内容表现,内容导航,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包含于网络课程总体设计。

综上所述,本文将高等学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界定为学习内容的设计和基于此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包括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的考虑和相应的学习评价的设计,并不包括网络课程页面实体元素的设计,界定此范围是为了突出教学设计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高校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同时参考认知心理学、信息传播学以及教学和学习理论,注重多元与一元的统一。

建构主义强调:(1)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2)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3)注重对网络教学交互环境以及学习支撑环境的设计。(4)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5)注重个别化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共同参与。

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组织、设计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网络课程所表现的知识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使教学内容更适宜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包括前期分析和内容设计阶段:

1.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包括网络课程的需求分析和学习者分析两要素。

(1)网络课程需求分析

网络课程需求分析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身份进行对学生学习需求和网络课程内容和任务活动需求的分析。对于远程教学而言,远程学习者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的学习、交流和活动,网络课程实现大部分或全部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功能,本身是一种非面授的教学,而对于高等学校开设网络课程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教学或辅助教学,实质是校园之内的教学,实现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内容,因此应批判地考虑提供某种形式的网络课程或项目是否有意义,而不是假设它对所有人都有效。因此应考虑制作一门校内网络课程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课程教学功能分析,是网络课程辅导教学还是网络课程主导教学,最后进行制作和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否保证,以及技术条件是否成熟,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网络课程的运行是否可行的分析。

(2)学习对象分析

一门优秀的网络课程应该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所有对象都适用也就是没有教学对象。在高校,网络课程的学习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本专业的学生,二是为补充知识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两类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存在差别,第一类学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学习此课程的网络版是为了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学习材料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第二类学习者是为了进行扩充学习,学习方式比较自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候要分别对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动机等进行分析以考虑。

2.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表现形式的设计。

(1)教学目标确定

明确的教学任务目标设计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宏观上,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学大纲,进行总体教学目标的引导设计,除了要完成传统课程教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情感目标外,还要考虑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微观上,进行具体的单元模块以及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计。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由于学生的易召集性以及教学场所的便利条件,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动态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可根据细化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以及细化设计,因此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进程性和动态性。

(2)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

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不是书本搬家,不是课堂搬家,也不是电子讲稿演示,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删除不必要的信息,简化教学内容,加入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

(3)内容的组织和表现形式的设计

内容的组织上:在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网络课程前,首先根据所提供的课程内容的实质(比如:结构不良的或结构良好的知识领域)确定内容的组织表达方式,如并列结构、层次结构或复合的网状结构,可通过结构图或概念地图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概括,提供课程内容组织的多种结构视图,允许学习者进行线性学习和跳跃式学习。

教学内容的表现:内容的表现形式有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注意力的保持不仅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还与材料的变化有关,在进行媒体表现形式选择时候,注重目标导向下的内容的多种表现形式,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尽可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多媒体选择,力求多种媒体的一体化安排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

高校网络课程设计目的不同于商业网站的网络课程,也不是一般辅网络教学资料,其定位在网络“课程”上,因此教学活动是建立在课程之上的,且活动策略的设计与教学进程相联系,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或教学资源的分析上,应该以系统的观点,从过程的角度分析网络课程的活动和实施过程。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传递策略的设计、学习活动策略的设计和基于此的学习评价活动的设计。

1.教学内容传递策略的设计

在网络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是活动设计的主导者,发挥其教学过程中的促进和督导作用,在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传递策略设计时,首先确定是按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分批到网上,还是全部教学内容全都是网络版。在此基础上分析是否一门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通过网络课程进行传递,还是教学活动的部分通过网络课程传递。

2.学习活动策略的设计

在进行学习策略设计时要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提供形式各异的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基于资源学习的策略和案例学习策略等,例如对于协作学习的策略的设计,首先确立学习小组、建立学习论坛在于建立共同的学习群体,然后通过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协商和辩论,达到整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其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优势,以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习活动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他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评价注重评价人员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方面化,评价方式多渠道化,从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真正做到以评促学、评教结合的动态网络课程评价体系。

源于建构观的评价应该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更多使用自我分析反思和元认知调控。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或适当增加提示和引起注意的信息,引导学习者自我反思评价。同时注重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结合,将评价并非独立于课程内容之上,而是位于课程内容学习之中,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发展性评价。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第3篇

1翻转课堂教学理论

翻转课堂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1],2007年他们为了给因故不能上学的学生补课,先使用录屏软件将授课内容录成视频发给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进行集中讨论和讲解、答疑,随后经过传播和改进,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教育技术和学习活动用于构建个性化、信息化的协作学习环境,属于核心要素;教育技术依赖以软硬件条件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对教学者和学习者提出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同时由于学习的第一阶段属于主动学习阶段,故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2]。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的学习置于课堂讲授之前,即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录制的视频进行自学,课堂的讲授则以小组讨论及教师答疑为主,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主动学习而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课堂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和疑难问题的解惑者,从传统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宰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和引导者[3],从而完全实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颠倒,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

2课程特点分析

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改革取决于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学课程和课程特点,对课程特点的把控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往往能决定课程教学模式变革的成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体量大,计划课时少。这门课程包括道路的平纵横设计、道路选线定线、平交立交设计,内容甚多,知识点繁杂,教学任务繁重。我校该课程开设40课时,课程设计一周。在有限的课时内,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一方面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另一方面更要有效利用课内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

(2)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复杂。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内容前后承接,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衔接紧密,在讲授过程中把所学的零散知识点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充分理解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3)课程设计的教学难度较大。课程设计时间一周,要求学生完成一条道路的选线、平纵横设计。在有限的课时内,让众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并掌握道路设计的方法、取得满意的设计结果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当前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仅依靠授课教师的短暂讲授及有限辅导,常常是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课程设计的内容,最终导致实践环节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

(4)传统的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较差。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即便随着技术的进步,引入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引入网络辅导平台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改变了过去“黑板+粉笔”的落后模式,但教和学的顺序并无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教在先,学在后,教占主导地位,学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的进度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乏味、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

3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设计

3.1课程模型

一般情况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包括课前和课中两部分[4],本文则认为课程的学习应当根据知识内化的规律将翻转课堂分为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巩固三个阶段,将课后的辅导和知识的巩固包含到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型之内。按这种思路,本文建立了基于流程要素划分的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图2):课前,学生通过教师预先在网络平台的视频进行自我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课中,教师收集学生未掌握的部分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答疑;课后,学生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自我测试,并通过与教师的互动进行进一步释疑,最终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3.2课堂讲授的教学设计

3.2.1课前准备工作

(1)微视频的录制。视频资源可以自己录制或利用别人已经录制好的资源,由于微视频的录制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知识点的性质、前后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学习者的特点等要求,而这些要求具有较强的个性差异,本研究采用自录的方法,每段视频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5分钟,因为时间较短,不能涵盖所有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每段录像的知识点限制在三个以内。除视频资料外,笔者建议最好还能提供相应的PPT课件、习题或电子版的其他辅导材料,以方便学生的学习。

(2)及交流平台的选择。比较专业的视频资料及答疑辅导交流平台宜采用专用的服务器搭建,但鉴于成本及技术条件限制,本文的研究采用社交软件的共享服务及文字、语音交流平台,其优点是经济、方便、无技术障碍,能做到与学生习惯用的社交平台的无缝衔接而被乐于接受。

(3)课前习题的设计。习题的内容涵盖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在视频和教材中一般都能直接找到答案,考虑到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会提出一些附加的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和进一步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前阅读一遍这些课前习题,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可以节省时间。

3.2.2课堂教学的设计

本文采用轻量级的翻转课堂方式。由于这门课程一般都是安排两节课连上,即可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分为两部分:一节课时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大部分知识采取概括性讲解方式,难点和重点则做较为详细的讲述;另一节课时用于答疑和讨论。同时为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教师须先安排好相对固定的论题,在讨论过程中还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保证讨论不偏离教学的预先设计,并保持讨论的活跃度。

3.2.3教学效果的评价

为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了两种方式的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和课后的卷面测试,并可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班级进行对照。

3.3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的教学设计相对简单,基本流程与课堂教学一致。主要不同点有:(1)教师自己制作视频比较困难,故采用第三方专业人员制作好的视频进行教学,教师自己可以制作设计过程、原理动画等加以辅助教学[5]。(2)课程设计课的课前不安排习题,只结合课程设计指导书提出设计的注意要点,特别是方案比选的关键步骤。(3)课程设计课由于人数较多,讲授分组进行,设计提问答疑环节及讨论环节。

4应用示例

本文以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中圆曲线设计为例设计2个课时的翻转课堂教学。

4.1视频制作

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圆曲线半径及圆曲线长度;圆曲线应用。用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发生倾覆的视频引出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满足横向稳定性的重要性,以促进对概念的认识和具体化;绘制车辆在曲线上受力分析图,推导出车辆满足抗滑移、抗倾覆的条件;用图片展示曲线上横断面超高的设置,将抽象的概念与工程实际结合,便于认识和理解;横向力系数和超高横坡度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除了给出计算公式外,要强调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意义;用大量图表、案例分析圆曲线半径在公路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4.2提出问题

课前所提出的问题仅限于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包括以下内容:车辆在弯道上行驶的受力特点,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故形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证车辆在圆曲线上行驶的稳定(包括新建道路及已建道路);直线段及立交匝道在横断面设计上有什么区别;讨论圆曲线半径大小及长度对行车的影响等。

4.3课堂讲解及讨论

首先分析车辆在曲线上受力特点,建立平衡方程式,得出半径与行车速度、横向力系数及超高值的关系,依据车辆在曲线上满足抗滑移及抗抗倾覆条件推导出车辆行驶稳定的条件;接着分析横向力系数、超高值的取值范围推导出三种最小半径,并分析其适用条件;依据驾驶员特性推导圆曲线最小长度;最后结合统计图、表分析半径大小与交通事故率的关系,通过七条已建高速公路圆曲线半径采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大多数公路实际设计中圆曲线半径的取值范围及超高横坡度的设置,促进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 内涵 特征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5-02

近来,“微课”、“微视频”、“微内容”、“微学习”等概念备受人们关注,各种形式的“微课” 教学比赛、“微课程设计”大赛更是如火如荼,一时成为教学设计者、一线教师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课程,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是微课程?微课程有哪些应用价值?设计制作微课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从探析微课程产生、发展的根源出发,进而阐述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厘清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和联系,探讨设计、开发及应用微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一、微课程的产生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1】,这也体现出“微型课程”概念存在多义性,可以理解为:短期课程、短小课程、短视频等,具有教案式和视频式等多种表现形式。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2】。这一概念引入到国内之后,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的热点。教师们希冀用微课程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校本、跨校和跨区域的微课程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微课程的产生、发展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有其深层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因素。

1.微课程是信息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的科技创造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催生新的观念,信息时代的人们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碎片化的生活模式、泛在学习的逐步发展构成了微课程产生的时代背景。

(1)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客观需要。众所周知,信息量爆炸式增长,新知识、新技术飞速更新。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已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即使参加了再学习、再培训也无法保证就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客观需要。然而,虽然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在线学习平台、网上讨论区和资源库等,但终身学习毕竟不同于学校的集中学习,两者在学习目的、内容等诸要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终身学习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微课程的研究和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2)“碎片化”生活模式成为常态。对身处职场的人们来说,适应高效率、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成为一种基本要求。随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邮件、甚至一条微博都可以将既定的计划全部打破。人必须成为一个“多任务处理器”,随时并行处理各种“指令”。日常的生活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对处于相对独立、固定的学校环境中的学生而言,碎片化不是那么严重,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学校与社会界限不断模糊、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趋于多元,其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案和教学活动秩序需要不断地更新,甚至重建。

(3)泛在学习逐渐成为可能。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从而搜索信息、获取资讯。学习可以随时、随地、随机开展。只要你想学习,就可以搜索到相应的资源,运用相应的工具,得到必要的支持。应该说,技术方面的瓶颈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设计和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当下研究的主题,而微课程以其体量小、易获取、易传播等诸多特性,成为泛在学习内容资源开发的最佳选择。

2.微课程是高效学习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以学校为外部环境的“班级集体学习+课堂集中授课”教学模式已经非常完备和成熟。这种模式有助于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工业化教育阶段行之有效的模式。然而,该模式也逐渐面临新的挑战。

(1)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是内在因素。据研究显示,一节课最有效率的时间是开课后10至25分钟。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多种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其注意力时间还会大大缩短。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问题,可见,每天整整一上午或一下午学习,其中有效学习的比例并不大。

(2)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一线教师都逐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性。“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3】、“将理论倒过来讲”“快乐学习”等理念的提出,学生的学习体验备受重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说教式教学,而必须尝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将枯燥的、客观的学习内容,融入精心设计的小故事、小活动中,让学生在主观体验中完成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能是设计、策划、组织和引领。

(3)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生源竞争的日益凸显,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重心已经开始从规模扩大转移到内涵建设中来,各项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课程改革上,“向课堂要效益”已经成为共识。缩短课堂授课时间,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整合课堂、计算机网络、移动平台等多种教学环境,最大可能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课程设计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校课程的自身内涵,挖掘学校资源的内在价值。

二、微课程的概念与内涵

微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必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课程呢?在已有的研究中,人们对微课程的理解更多的是其具体表现出来的载体。如:一段视频、一个PPT课件、一条微博等,而对于微课程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不多,导致其设计标准和规范也未能有一个较为一致的认识。从名称来看,微课程首先是课程,它的内涵与课程是紧密联系的;其次,才是“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程就是课业及进程,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4】。“也以将课程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5】。综合各种对课程概念的理解,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包含了目标、内容、结构、主体、评价等诸多要素。下面将从对比微课程和传统课程的基本要素入手,进一步明确微课程的概念。

黎加厚教授曾这样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6】。”由此可见,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对传统课程的精加工和再创造,是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要求,在课程设计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主要表现在:

(1)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教学内容呈现效果的最大化。微课程之所以强调的时间短、容量小、效果突出,其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达到教学目的。

(2)无论是一段视频、一个PPT课件,还是一个课程教案,其反映的都是面向课程对象和过程的精细设计。旨在对传统课程的时段长度进行压缩,对其表现形式进行重新设计,以期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从立足于教转向着眼于学。除了为课堂教学服务之外,微课程的核心应该着眼于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高效学习,为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增加交互性,能有效地吸引并留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才是推动微课程发展的源动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微课程即是精细设计的课业及进程,而我们平时接触的一段小视频、一个PPT课件并不能等同于微课程,最多算是一个教学或学习的材料;而一条微博、微信更不能说是微课程。微课程可以是一个设计方案、一个数字化产品、或者一个教学活动。

三、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明确了微课程的概念及内涵,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微课程有哪些重要特征,以及在设计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独立性

微课程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其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具有完备的课程要素,能够被单独实施和应用,能独立地满足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情感达成的教学需要。没有相关课程要素的一些信息载体,可以看着是素材、资料,但不能称其为微课程。

2.多样性

具备多种表现形式,能最优化地展示课程内容,满足各种情况下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是微课程的一项内在本质要求。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不但应做到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而且同一课程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易用性

易于获取、传播、播放、教学、学习等是新时期对课程提出的客观要求。体量小、知识点少、表现力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是从易用性的角度对微课程设计提出的要求。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不然,就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微课程。

4.开放性

再完美的课程设计,如果其本身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不能随着需要的变化而升级,必然变得过时、僵化、难于修改、最终失去教学价值,面临淘汰。一个好的微课程设计,无论从设计方案上还是课程产品的技术选择上,必须具有开放性特征,易共享、可交互、可扩展、易更新。

四、微课程的应用

微课程因其众多优点,可以广泛的推广并应用于各个领域,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其应用价值。

1.课堂教学

“到课率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秩序难以维持”……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让学生产生认知疲劳,这也从客观上反映出既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情况下的实际,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程,可以打破固有的课时分配方法,实行更短的课堂讲授模式,利用互联网环境和工具,整合线上和线下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2.自主学习

再好的教学设计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随着泛在学习的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形态。微课程的应用可以让自主学习更加灵活,易于管理,学生不必在线观看一整集的教学视频,观看一整堂课的PPT,或者阅读一整篇文章。

3.继续教育

微课程的应用能最大化的利用业余时间,满足碎片化生活状态的需要。在继续教育中,将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手机上的学习、短期培训班等过程结合起来,微课程可以有效地满足各种学习情境的需要。

4.教师专业发展

设计和开发优质的微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经验,即使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未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非常有帮助。另一方面,教研室可以开展微课程的设计教研,避免不同专业研究领域的教师无法相互沟通和理解。

五、设计应用微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价值。围绕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领域,无论是提供理论指导还是设计规范,都是对微课程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于开发微课程。例如一些抽象性较高、推理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就不适宜于开发成微课程,因为在短小的时间范围内无法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同一门课程也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差异,选择性地开发成微课程。

(2)为了最大化的控制体量、时间并能吸引学习者参与,微课程必须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进行一些舍弃。但在开发微课程的同时,不能太多的偏离知识体系和事物本质,为“微”而“微”。设计制作的重点和难度在于对粒度的把握,真正做到微而不虚。

(3)微课程的独立性特征使得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容易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让学习变得非常零散,必定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所以,应着手建立有效的微课程管理平台和行业标准,为学习者掌握知识体系和提高理解层次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1期

[2]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1期

[3]马朝宏,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中国教师报,2012年10月10日第015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573

[5]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5,396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cn.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MOOC;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23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34- 02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内容精神,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基于此,高职会计专业应对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MOOC是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是将以视频为主的网络课程免费到互联网上以供大家学习。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 全面的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越来越呈现出将教学、实施和评价进行总体规划的趋势。课程设计应具备结构性、引导性、互动性、项目性、精简性,由于高职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课程设计中的视频设计应突破原有章节式教学,遵循项目教学的要求,力求精简够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系统把握学习内容,更好地理解项目间的内在关系,这样就能充分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学习的要求。视频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交互式沟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视频中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学生可在线答题并由系统评分,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并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可集中进行视频在线答疑,解决学生在视频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有的教学视频等资源完全可以在大学城等空间中免费开放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课程设计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创新。在课时上应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人性化安排,每周安排大约4小时,总课程大约40小时,这样较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MOOC教学方法对学习者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利用大学城空间社会公共平台与教师和同学开展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共同探讨学习体会。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交互式学习的帮助,参与问题讨论。对于教师而言,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应该利用个人的教学风格,特别是案例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感觉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程参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提交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这样就将学习过程、学习动机结合运用到了教学当中, 从而大大彰显了学习的本质,从而提升了学习质量。对于会计专业课程而言,可以先选择几门核心课程进行资源共享,如《初级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等。

2 丰富的课程资源

优质的课程资源建设是MOOC的核心。MOOC的课程资源对社会公众开放以接受大家的批评、监督并得以完善。课程资源具体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项目任务书、案例库、评分标准等。在网络环境中应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提供安装财务软件的视频及安装手册供学生在线安装,除此之外,还应提供学习课件、屏幕录像、项目任务书、电子教材、操作手册等课程资源。

课程应通过教学资源体现其特色,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教师授课PPT应配合视频播放,屏幕录像应将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错并纠错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任务书的设计应独具匠心,区别于以往在课堂中的项目任务书,MOOC中的项目任务书应该选择切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精简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电子教材应摒弃以往的章节式的教材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和案例的形式展现课程知识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结合视频进行学习。对于案例库而言,无论是针对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还是技能比赛的要求,都应选择贴近实际工作的仿真案例,不光只是教师在视频中讲授案例,也给学生创造在线交流、讨论案例的机会,最后由教师作总结。

3 智能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MOOC中,互动评价环节的设计将直接影响课程整体的质量以及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课程在互动评价环节要利用全方位的交流工具,引入智能的评价方法,实现客观、可视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最后的环节,教师按照课程特点布置任务以及制定评价标准,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在平台提交作业、讨论并给出相应建议,既能促进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且获得反馈,还能通过交互式学习相互促进,学习更多经验。

课堂练习可以以单选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等形式出现。同学可以在线交流也可以在论坛留言,除了在视频中用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每周也应布置课后作业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视频、图片、PPT等多种形式。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应在总成绩中各占一半的比例,课堂练习属于过程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及方法;课后作业属于结果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上课交流情况评定出最终成绩。

随着MOOC在各高校的推广,系统的教学设计与优质的教学资源已经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这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契机,也是高校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体现,我们应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袁松鹤,马若龙.MOOC:开放、争论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2]李曼丽.MOOC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第6篇

“网络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基本核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设计教学的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一个关键的设计策略就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课程,而不是教给他们课本中现有的“专家”答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利用具有挑战性的、深层次的问题来揭示一个学科内涵的丰富和复杂性。

一、基本问题的特点

1.指向科学的核心

基本问题存在于各个研究领域,最具有历史重要性和最有争议的问题和论题中。如:好看的书就是好书吗?算术是一种发明还是发现?历史总是有偏见的吗?

2.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历史在人们学习过程中自然重演

相同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生长点被问了一遍又一遍。尽管答案可能变得越来越复杂,问题的框架可能会有新的差异,但是最后我们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些问题的探讨上来。

3.孕育了其他重要问题

在不断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发现,人们的认知不断升华,产生新的学科、新的问题、新的疑难。它们能够启发卓有成效的研究,而不是导致平庸的答案或半途而废。

基本问题尽管具有普遍意义或挑战性,但并非总能作为切入具体论题的成功通道。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可能太宽泛、太抽象,甚至不着边际(如生物学规律有天命吗?)。因此需要比较问题来引导和指导特定单元的研究工作。

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时必须将二者紧密联系。单元问题是科学特定和主题特定的,因此更适合于框定具体知识和特定研究,并可能导致更为微妙的基本问题。这两类问题具体区别见表1。

二、单元问题的特征

1.为基本问题提供了学科特定及主题特定通道

单元问题框定一组具体的课程单元,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主题和学科的“透镜”来指向和揭示基本问题。例“哈克贝利是一个英雄吗?”是一个单元问题,可以用来引导某节文学课的探讨活动。“人类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历史吗?”则是一个基本问题。

2.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

单元问题没有天然的正确答案。单元问题是开放性的,这意味着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它们能够揭示而不是掩盖科学的争论、疑难或前景。它们的目标在于引发讨论,以及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

3.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

凡是设计得好的单元问题都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这些问题通常把逆向知觉、思维激发和争论作为吸引学生投入持续探究的手段。这些问题应该是充分开放的,能够适应各种兴趣和各种学习风格,使学生可以得出连教师也未能考虑到的独特答案和创造性方法。

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没有泾渭分明的明确界限。对于探索和发现重要概念有引导作用等。鉴于教学的基本问题与单元问题的关系,最佳的课程设计应该是逆向方法的灵活运用。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这种面向目标的教学设计称为逆向

设计。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要适应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用人机制的改革,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就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教学难、管理难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目前的生源状况,怎样实现培养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对我们每一位中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如建筑装饰专业的建筑装饰材料教学中的基本问题与单元问题的课程设计,见表2。

表2

从以上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与单元问题对学生评估与评价,是根据这一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的。

第一阶段按教材要求向学生提出基本问题,进行思考、理解、交流探讨。让学生带着思考中的基本问题,利用课余时间为下一课时基本问题的单元问题做准备工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方式选择不同领域去搜集素材,查找资料。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过程,属于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学生实践,以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为支持。学生分组发表各自根据基本问题搜集准备的单元问题,思考推理、探究讨论、共享成果。教师用心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与理解能力,使学生各自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学生评估和评价。实际上就是对基本问题的单元问题总结,修改完成单元问题计划,达到教材要求的学习目标。把学生各自不同的见解、观点进行综合整理,教师的答案与学生的答案共享结合,对学生的思考理解进行客观的评估与评价,既要谈到自己认为有效的或喜欢的方面,也应提出改善建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该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支架作用。

教学中始终贯彻了学生以学为主,以用为主,以互动为主。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个性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知识理解才能获得了展示。使学生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种幸福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自学思考的乐趣,认识到明天掌握在自己手中,知识属于你我他。

爱因斯坦曾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的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也许今天学生没有学到什么高深的知识,但他们学会了思考、理解、探究、共享,总有一天会收获成果的。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第7篇

微课程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加深对课程重点、难点的讲解,当前被广泛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本文介绍了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意义,以实例分析的办法,对高职院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微课程 教学设计 研究

一、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最先创造,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主要的应用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在线学习,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方式。近些年来被推广、引进到我国,并扩展了相应的定义:微课程是通过最大化的压缩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讲解重点的教学知识点,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1]。因此,微课程以其相对短小的视频长度,通过对于零碎时间的利用,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为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提供了明确目标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建设微课程的意义分析

2.1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微课程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对于学生关于数学的认知结构形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式对知识进行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对于知识内容自我探索的学习过程。

2.2提供了丰富的高职教学资源

微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学生根据自身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可以不断的重复、重点观看自己没有了解的知识点,以至于最终对于知识的全面了解、掌握。同时,微课程教学方式的兴起为教学带来多样化的可能性。在微课程教学的在线课程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观看,或者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下载视频,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将不再局限于课本,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十分钟左右的一段学习,充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3扩大职业教育的手段与渠道

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手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性格特点突出,对现代化的流行元素比较感兴趣,因此微课程刚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学生的欢迎。作为一门新的教育手段,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

三、高职微课程的教学环节研究和设计

3.1在微课程设计中采用ADDIE模型

ADDIE模型拥有一整套教学方法,该模型分由3个结构组成:一,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即:教学目标。二,学生通过什么手段来达到预定的目标,即:教学方法。三,学生完成课程教学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即:学习评价。ADDIE模型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设计、发展,执行,以及评价等环节来完成上面的教学内容。

1)、进行课程分析。该环节中,主要是对学生的特点、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科学的选题。通常,微课程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开展,以便在短时间内,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施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视觉方面的因素。其中,内容结构在微课程设计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具体表现为:在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把握,包括教学的顺序、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与学生如何进行交流、互动。为了保证以上环节的顺利开展,怎样合理、科学分配时间,并采取有效方法,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当中,从而增强整个教学过程的紧凑性。

3)、进行课程开发:微课程的制作,录制,以及后期的加工。录制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借此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在摄影棚录制视频、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等。重视课件的质量,要求视频字幕清晰,音质纯正,画面感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便于教师演示,并把学生引入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实施课程评价。视频评价的指标为:内容是否包括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同时,文字的叙述、画面的结构是否合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理解。另外,对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一方面,教师在实施课程评价之后,可以根据教学中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强化教师制作视频的能力,以及提高微课程教学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实施微课程评价之后,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学生中没有掌握的重点、难点,便于解决学习中的漏洞,提高综合能力。

3.2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实例研究

本文以高职院校展示设计专业的三视图画法课程为立足点,分析了微课程在三视图画法教学中的运用。三视图画法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课程,掌握三视图画法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绘制专业图纸,对空间设计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三视图纸绘制方法的理解。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中,用有效的设计图纸来表达空间设计。最后,在课程结束之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在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开展5-10分钟的微课程学习,播放专业的图纸表达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空间方案的多种表达方式和其产生的原理及应用的实际效果,从而加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明确和兴趣。微课程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标准。主要包括:一,有难点、重点,教学目标明确。二,文字、图片,以及采用的多媒体资源新颖、清晰。三,视频在录制过程中要求具备较高的分辨率,这样可以提升学生观看图像视频时的清晰度。四,视频中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五,有效控制微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在5到10分钟左右。1、精心设计微课程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即:通过实际空间的照片与方案的各种图纸相关联,引导学生了解绘制专业图纸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合理设置微课程导入的方法,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三视图产生原理及其与实际图纸的关联。再次,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微课程教学中,以视频、屏幕录制为手段,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观察不同视图表达出的实际物体的区别。教师应该适时提出教学问题,比如当学生看到同一视图可以表达不同物体时,教师可以提问:一个或两个视图能否完全准确的表达一个物体的形态特征?在完成以上教学设计之后,还要准备好教学需要的素材。如:相似的物体形态与完全不同的三视图表达结果之间的对比。最后,进行后期制作。制作完成之后,再将视频转换为需要的格式,便于播放。本节微课程结束之后,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这种授课的方式比较受欢迎,通过对三维电脑模型、实景照片、二维图纸及三维图纸的观察分析,获得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加强对抽象的三维空间的理解,同时获得了图纸间互相转换的知识与经验。另一方面,微课程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集中在短时间内讲解,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及时实施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并给予指导。总之,本次课程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图纸绘制的兴趣,概念生动、清晰,学生互动性好,教学效果突出,是一次成功的教学体验。下面是本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设计过程,

四、结束语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发挥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微课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制作成课件,画面清晰,视觉效果好,丰富了教学的资源。本文探讨了高职学校应用微课程教学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微课程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实质性研究,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洋.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4,(09).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区别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课程;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79-02

一、微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目前,有关微课程的定义人们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微课程通过什么形式表现;二是多长时间属于微课程教学;三是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多个知识点。第一个方面人们还是普遍认同通过微型视频展现,但这不是关键。第二个方面时间是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这是与传统课程教学最显著的区别。时间一般在5到10分钟,突出其“微”的本质。第三个方面是微课程讲什么,这是一个微课程的核心部分。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1]。

微课程要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1)知识的独立化;(2)课程设计的模块化;(3)知识内容的微型化;(4)表现方式的可视化;(5)传播的便捷化。

二、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观

建构主义[2](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它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在建构理论中,认知发展的实质是图式的形成和变化,认知发展受同化、顺化和平衡的影响。同化指学习者在学习新的内容时,把新的内容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学习者由于学习了新的知识而发生改变。平衡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建立自己新的图式。

基于以上的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为:(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情境”和“协作学习”对知识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3)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帮助“学”。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只对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的建构,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接受。

以前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建构主义教学只是一种理想的理论,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针对具体的课程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出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戴维・彭罗斯[3]认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微课程设计原则

由以上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和微课程的初衷是一致的,即通过恰当的、生动的多媒体呈现方式使学习者自己完成知识的建构,将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指导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很有必要。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4],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和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就好比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使建筑升高;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过程中必要的脚手架,用来支持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比较真实的问题的基础上,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或“情境教学”。

微课程的内容由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自我评价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好的微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知识点中的关键问题来精心设计;学生学习完成后能够自我检测。

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流程

要开发一个微课程,一般有以下几个流程: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技术实现、学生评价反馈。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微课程开发一般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同时运用。

1.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取时要注意不追求内容系统化,而要选取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开发。知识点是一个微课程的核心,在选取时一定要注意相对独立,对于一个主题下不同微课程的内容之间可以相互关联,这样学习者可以通过连续的学习过程,完成一门课程的知识建构。

2.教学设计。在设计时一般采用抛锚式教学法。一旦教学内容选定了,就要根据内容搜集相关的素材,素材搜集完毕后,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在设计时,要选取一个与内容联系最密切、最典型的案例来导入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导入,强调以学习者能够感受到的、接触到的作为基础。因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如果学习者对案例有所熟悉和体会,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学习动力更足,在学习时会更深入,表现更为优秀。所以,问题应该来自于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尽量少用或不用一些高度概括的、比较抽象的书本知识,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支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梳理和释疑,在此过程,要与学生互动,互动问题要紧紧围绕所讲知识点展开,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考,自己寻求答案,最终让学生明白要学习的知识点,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3.学生通过微课程完成学习后,要对学习完成评价,以便进一步完善微课程,从而更好地为学习者开发出更好的微课程。

(二)微课程的技术运用

人类接受信息需要借助不同的感官,从心理学上来说[5],在接受信息的比率中,视觉与听觉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83%与11%,因此微课程的呈现应该考虑要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通过精美多变的画面以及动听的声音来开发微课程。

目前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手段:录屏软件,即将做好的PPT边演示边录制;实拍视频,将教师讲课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拍成视频;动态图形、虚拟仿真以及虚拟演播等,这样的形式多见于一个原理用动画演示,或是一项操作技能以虚拟仿真的形式练习。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录屏。

五、反思与展望

目前,微课程最常见的应用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手机或iPad等移动工具,人们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二是引入课堂,教师在授课时,将重要的知识点做成微课程形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课堂的教学创新与实践。三是把一门课程分解成无数的知识点,然后做成比较完整的一系列的微课程,这也是将来网络资源共享课的发展趋势。

在终身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时代,微课程或许会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形式,也可能发展成为非在校学生获得学历的一种途径。但无论将微课程应用于哪个方面,指导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很好地指导微课程的开发,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微课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期待将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微课程。

参考文献:

[1]田丹,张俊沧,王显超,叶晓龙,王军,董晓建.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4,(24):142-144.

[2]张悦,黄瑞萍.对医学院校化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03):511-512.

[3]张娅丹.建构主义理论下新生学学英语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4,(2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