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机械原理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机械基础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机械基础实验》是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近两年新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它结合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等环节。目的是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专业的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初步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与机器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而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改进机械或开发新的基础件及设计简单的机械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的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8年合肥学院对机械基础实验进行了整合,2012年又对该实验进行了分解。本文阐述了两次改革的原因,并对两种实验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第一次改革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时代要求,使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水平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2008年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尝试对机械基础系列实验进行整合、优化,形成《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间相互衔接、互相配合、互相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时间安排
以往实验教学往往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再执行,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再通过实验来对理论进行加强巩固。在实验整合的同时,实验室对实验时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实验安排在理论课之前或是同步进行,目的是使学生先对事物有感性的认识,进而易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内容安排
整合后的机械基础实验有以下几类。
1.演示性实验。包括:机构认识实验、机械零件认识实验。
2.验证性实验。包括:机械运动简图测绘实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机械运动参数测定实验、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等。
3.设计性实验。包括:机械运动方案创意设计实验、轴系结构设计与综合实验。
4.综合性实验。包括:减速器结构分析及拆装实验、机器拆装与结构分析实验、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实验。
(三)学生反馈
优点:1.整合后,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因为传统上实验附属于某一门理论课,只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实验成绩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或者是不考,一门课的最终成绩决定权还是在理论课的考核。整合后的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出现,从学生的出勤率到实验报告的撰写都有了明显的改善。2.学生不再把某一个实验仅仅只跟理论课中的某一个问题联系,而是把该实验同其他实验也联系起来,再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做实验。例如,做减速器拆装实验时,学生会跟轴系结构设计实验联系起来,做机械运动方案创意实验时,学生会将机构认识、机器拆装等实验联系来。
缺点:整合后的实验安排在一个学期进行,但是相对应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却是分两个学期设置的。因此,学生在做有些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验时,往往需要实验指导老师重新将理论知识讲解一下。例如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等。
二、第二次改革
2012年开始,合肥学院开始模块化教学改革。此次改革借鉴德国教学模式,即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先进的教学理念[1]。该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每个模块的周期短,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得到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内容模块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即:每学期固定开几门课,每门课到学期末才结束;属同一个模块的课程经常被拆散、分几个学期授完。导致相关内容不连贯,知识联系被硬性割开[1]。
模块化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作为两个模块出现,使得机械基础实验再次被分开。如何更加合理地分割现有的实验项目、使得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合理地分配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在实验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由于《机械原理》模块实验基本属于演示、验证型实验,所以采用理论优先的原则,即理论课讲授完后,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训练;而《机械设计》模块实验多属于设计综合性实验,少数演示性实验不再单独开设,而是结合设计、综合性实验一起开出。此外,为了解决分割后学生对实验缺乏重视的问题,实验室加大了对实验成绩评定体系建设的力度,在学生实验的各个阶段(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总结等)进行严格考核。
三、结语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研究课题[2]。合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新思路,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在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宝贵的经验,对于其他实验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侯继红,蔡敬民.德国高校模块化教学对应用型德语专业建设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2:95-96.
[2]郑蓓蓉,周晨,谢晓文,等.构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37-139.
关键词: 机械原理 教学 培养 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规模将日益扩大,需要设计出各种高质量的机械设备或对原有的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这就需要具有掌握机械原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机械原理教学就越来越重要,我们不能拘泥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改进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现在所培养的学生,都将是21世纪的建设者。为培养跨世纪需要的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机械原理课程肩负着重任。我们常说要有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创新能力基于创新意识,如果有了创新的意念,再加上掌握一些创新方法,就具有创造的基本条件。我们就此问题在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能进行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和创意设计,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一门较合适的课程。那么目前技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状如何呢?为了作到胸中有数,我们在一次考试意出了一个结构改错的题目,将一个简单的自由度为0的运动链改为F=1的机构。结果大多数同学在情急之中都提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改进措施,有低副机构,也有高副机构,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有。这个结果很令人鼓舞。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引导,即使是普通技校的学生也能拥有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这一现状提醒我们应该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进行改革。我们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实验、课程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
在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知识是创造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就根本谈不上有所创新。机械原理课程基本概念多,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想学并学会这些枯燥无味的、抽象的基本概念呢?如果不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启发式教学,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机构”、“机器”贯穿于机械原理课程讲授的全过程,怎样让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建立起机械的概念,从而认识机械呢?为了唤起学生的认识,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接触和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如洗衣机、汽车、各种机床等,对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剖析,如汽车四冲程内燃机、织布机等。对一些基本概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从而摆脱单一固定的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2)在学校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做一些用机械原理知识去解决的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装卸货平台高低调整板,需用到好几套平面连杆机构来实现其运动,它的创意构思和设计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小制作中来,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制作,同学们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增加机械运动方案选型设计的内容。开始时规定一个工艺动作由学生每四人一组定方案,给每个同学定具体题目,自己构思一个具体机构,如折叠椅、水果去皮机、擦窗机、扫地机或者某一玩具设计等。同时也鼓励他们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在学完常用机构后就可构思,他们对这类题目很兴趣,认为虽然经历了辛苦的创意劳动,但确有收获。
(4)创建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室。刚接触到机构运动简图时,很多同学不习惯,也看不懂机构简图。因为他们的感性认识太少,为解决这个矛盾,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多用教具模型、电化教学等手段外,我们还购制了一些典型机器和机构实物,这些反映创新意识的、具有较为新颖的机构及机械结构的机电产品可供学生随时拆装、观察。学生通过了解各种新颖的机构和巧妙实用的机械结构,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运动方案、机械结构和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创造性构思,使他们受到创造思维的训练。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CAI,使原来静止不动的机构在屏幕上“动”起来,一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师讲解时间,还能使学生建立起各种机构、机器运动的感性认识。有兴趣的学生可参与到软件制作的行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索体会与建议
目前很多技校在普遍压缩机械原理课程学时数的情况下,还想增加内容,这样一来,原有的学时数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愈加突出,很难引入更多的训练与开发创新设计能力的内容。为此合理取舍和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特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由于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机械原理课程任课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师自己得身体力行。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理论研究及教学之余,参加科研活动是必经之路。
其次,各相关课程都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将其落在实处,通过教学各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逐渐培养其创新意识,激起他们的创造激情,使他们掌握创新设计方法。
最后在技校中开展课外创造性设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机构进行设计制作,为这些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活动资金,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从而加深对创新设计的认识。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参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创作,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使学生在竞赛中加强学术思想的交流,激发更新的创新意识。
结语:
通过机械原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中的确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他们朝气蓬勃,思维不受条件的约束,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关键是要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可能发挥创新能力,开发出一流的产品,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服装机械教学;目的;兴趣培养;教学方法
现代服装机械设备种类繁多,用途和功能各异。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科技广泛地应用于服装机械设备领域当中,这在推动服装工业现代化生产的同时,也对服装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养护得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其服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服装机械教学质量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 明确高职服装机械教学目的
由于现代工业化服装生产的工艺、效率,乃至质量均与服装机械设备密切相关,所以服装机械设备及其合理运用的知识就更为服装工业相关人士所关注了。服装机械以服装生产流程为依据,对服装生产过程中所需主要机械设备进行系统的讲解。着重讲述服装机械的特性、作用、工作原理,以及在服装生产中的运用形式和方法,为高职院校服装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服装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服装工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于以上认识,服装机械教学中,应以各种常用服装机械设备的构造、工作过程、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为主。并通过详略得当的讲解,以点带面地开展教学在动,以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在生产实践中,服装机械知识的实用性较强,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机械设备使用时,迫切希望了解相关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调节方法、故障排除方法等。所以,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可概括为:培养高职学生对所使用服装机械设备的构造正确认识,掌握其工艺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应能进行简单的日常维护保养,正确使用相应机械设备,并能以使用要求为依据合理对机械设备进行调节,一量发生机械故障,能够准确地找到故障点,并及时予以排除。
2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更是其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内驱力。强制性的教学活动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只能将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扼杀。只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高职学生通过或新奇、或真切的事物感受情境,才能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可能诱发其学习相关知识的欲望。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有效的诱因和具体生动的情境,以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跃跃欲试,进而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服装相关专业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在毕业后可能会到生产一线去,在服装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大背景下,其工作中必然会与各种类型的服装机械设备产生千线万缕的联系。能否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服装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应能力,是他们今后就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在进行服装机械理论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应当联系具体实际,如请毕业生返校现身辅助讲解,介绍服装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使学生了解到,若设备使用不当、保养不及时,就可能会引发机械设备出现生产故障,直接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样生动、现实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使学生们懂得学好服装机械课程的重要性,还能激发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
此外,老师在教学空闲期,深入服装生产一线,将服装生产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维护保养过程拍摄下来,制成图片或是声像资料,在教学活动中放给学生们看,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学习热情自然会高涨起来。
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与所讲授知识联系紧密,要尽量选取难度适中、新鲜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争辩当中,各抒己见,勇于提出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前可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做课前预习,以提前对相关知识有个初步了解。对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预先做好标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针对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和难点,认真听讲、积极讨论,这有助于较难知识点的学习和教学重点的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唤醒了。
3 提升教学质量的高职服装机械教学方式方法探析
为使高职学生对服装机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应注重原理及要领讲授、机械示范和模仿、机械应用和实践操作三个重点环节知识点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3.1 原理与要领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原理与要领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按照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明确有关专业技能所依据的原理,了解专业技能操作的要领与步骤。为学生们展现每种主要服装机械设备的构造、作用、工作过程、工艺形成机理、调节原理与依据、调节方法、各机构的配合、可能产生的故障及原因等。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使其能够对相关原理、要领正确认识和理解。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老师应详加讲解。当然,也可将其带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当中,在之后的学习中寻找正确答案。
3.2 示范与模仿环节的教学方式方法
此环节与上一环节通常是交替进行的。国为很多时候原理和要领的讲授,需要配合现场教学示范和模仿才能讲清楚。因此,授课形式应以现场教学方式为主,教室是课堂更是车间,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可让学生对服装机械设备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全方位感受,这样通过现场示范调节和使用机械设备,不仅使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动手应用能力也能得到较大提升,并初步掌握相关机械设备的使用、调节方法及使用要领。
3.3 应用及实践操作环节的教学方式方法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通常都对服装机械有了感性和理性方面的认识。但还需要给学生们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服装机械教学最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和调节机械设备,并熟练进行故障分析与排除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们直接面对各种生产设备,直观地予以感受,教师应放下架子,视生为友,为学生创造轻松、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学习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即便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将机械零件拆坏或是安错了,也不要责怪他们,而应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对于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4 结语
服装机械是高职服装相关专业不容回避的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在服装机械设备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切实提升服装机械教学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68-0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涉及知识点多、难度大,并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在对各章节之间的教学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学习效果差。而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满足于给学生讲道理,理论讲完了,学生往往简单地记住了一些名词术语或要点,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没有质的提高。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迫在眉睫。在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形成开放、综合、多元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大学扩招后的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是摆在目前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我校机械学科在最近完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建设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此次卓越工程师班教学建设让我们对如何培养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有了一些认识,对自己开展机械原理教程教学、更新相关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有极大的帮助。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讲解原理概念和设计方法时,首先立足于实际,使学生懂得学习机械原理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并把学习机械原理课程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联系起来,更好地开展后续课程的学习。在实际讲授时可以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参观和观看各种机构工作状况以及机械原理陈列柜使学生对什么是机构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同学们看到各种机构在生产线上自动装夹和传递工件、自动加工零件或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时,使学生好奇和兴奋,使他们开始产生想弄清机构原理的愿望。随后,我们及时简单介绍常用基本机构的名称和完成的各种运动变换和传递功能,介绍机器、机构、构件等基本概念,从而为后续讲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绪论”课上还通过简单介绍科学家在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贡献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柴贝歇夫、阿苏尔、茹可夫斯基等。同时也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木牛流马的传说和《天工开物》、《考工记》等中华民族的贡献,这些宝贵遗产同样对学生的求知欲有良好的影响。这些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正是学生们的榜样。他们的故事对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奉献精神很有帮助。现实中的许多例子也很有趣,比如结合汽车讲解连杆机构、转向机构、变速机构;结合钟表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设计原理等。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机械原理技术基础课教师,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自身要多学习一些专业机械方面的知识,提炼专业课中涉及机械原理共性的实例,有必要使青年教师到生产实践中去做必要的实践,为上好机械原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尝试使用了多种方法。
1.问答法。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已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请学生来回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让学生积极思考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使课堂呈现一种浓厚的探讨气氛。对一些不善于主动思考的学生也能起到鼓励其主动发散思维的作用。问答法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启发式提问,一种是直接问答。在讲授过程中,为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提出问题,以增强教学效果。当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某些学生有打瞌睡的苗头时,可随时提问,以使学生重新振奋精神,给时间让他们思考,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练习法。这种方法是按教材的规定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做某些练习题,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技巧、找出薄弱环节的教学方法。严格的练习和测验还能使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这也是普遍采用的常规教学方法。
3.演示法。近些年来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提高,课堂采用计算机软件虚拟实验的方法更进一步提高了讲解的效率,降低了教学难度。在讲授机械原理理论的同时,辅以机械方面的基本操作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直观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述“连杆机构”时,编制了自主选择设计参数的软件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计算机模型对凸轮的运动过程进行演示,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实验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不仅如此,也可以降低采购实验设备的成本。
三、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语言编程于解析法教学中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算法并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教给学生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国外输入的软件因无法阅读其源代码,必然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目前教学中的解析法理论早在50年代就已成熟,但因为其运算量太大,用人工难以完成,所以直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大规模的应用,解析法的教学要依靠计算机编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解析法的概念和算法也要通过其能否编制相应的程序来体现,否则怎么能说这个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析法的知识呢?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机械原理教学习题中锻炼学生运用解析法编程就成了编制习题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程序的编制正变得越来越方便,目前流行的MATLAB等软件都使编程的学习可以速成,利用这些软件使学生不必为学习某个软件花费较多时间。通过教学实践可知,一个从未学习过MATLAB的学生只须花费几课时就可以运用这一语言编制基本的运算程序,在机械原理教学的头两周可安排学生学习语言,到第三周进入运动分析解析法时就可以安排学生阅读某些运动分析的程序,并适量安排学生编程以分析机构运动的习题。另外VB的编制程序也较为简单,可以在处理动画时比其他语言编制程序的执行效率高。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机发展很快,设计都在计算机上用软件进行,图解法可以不用花时间讲授了。但是事实上我们注意到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机构学教材并没有删除图解法的内容,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图解法仍然是学生深入认识机构原理的重要基础。大学课程的讲授固然应注重实践中的作用,但也要注重达到教学效果的阶梯。
四、注重多采用学生动手的实验
过去的许多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大多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了。而实践性实验却更重要,例如:“齿轮参数的测绘”就比“齿轮范成实验”更重要,不仅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有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就可以对“齿轮的变位概念”、“生产中的测量和加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应该大力提倡。在培养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大学生过程中,我们注重逐步淘汰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计算机模拟,而把实验的宝贵时间排给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性的实验。
两年来,在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的建设中,我们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生源情况和教学实际,研究和制定教学方法和措施,探索了教学规律,出版了系列教材,编写了大量的动画素材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程序,有效提高和保障了基本的教学质量,在这方面我们还将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恩明,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陆宁.机械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设计;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12-01
一、熟知课程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不同于《机械设计》其课程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机械零件三个模块。其中,机械传动部分介绍带传动和链传动、螺旋传动、齿轮传动、轮系和减速器;常用机构部分介绍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机械零件部分介绍联轴件、轴、轴承。其课程特点是内容涉及较广,各章节的相对独立性较大。
要想出色完成授课任务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参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往往弄不清问题的根本,最终是《机械基础》成为普及机械机构的科普课程。如果一味给讲解原理、推到方程又容易是学生晕头转向,从而不知所云。例如:在进行其它类型齿轮传动的教学时,如果按照书上的纲目来进行讲解,很多学生课后只能够达到识别圆锥齿轮、涡轮、蜗杆等机械元件的水平。而对于重点的教学内容它们的传动特点以及维护保养方法却张冠李戴。究其原因就是齿轮传动种类太多,学生分辨不清它们之间区别于联系从而容易混淆。如果参照机械原理可以参照如图1所示脉络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学生知道各类齿轮传动的“前世今生”就不再容易混淆了。
图1其它类型齿轮传动教学设计示意图
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验是分离的。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知识学习和实验动手操作相互分离,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问题,通常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来来进行课题实验教学。为了增加整个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操作趣味感,使学生在使用该系统时能感到沉浸性,可以采用游戏设计的理念,实现了多个场景的转换,使学生在使用中感到真实感。一般说来,虚拟实验室又称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或称灵境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的计算机系统。此种虚拟世界由计算机生成,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再现,亦可以是构想中的世界,用户可借助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的交互,使其系统在教学中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如图2所示。
图2虚拟仿真实验的特点
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完成实验操作,所取得的实验结果等效于甚至优于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结果,起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架起了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桥梁,改变了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避免了学生形成认知困难和现有装备不足的缺陷。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中灵活举例。
学生通过预习、听课、观察等教学活动,要求做到阐明常用机构与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在讲解完机构的机构组成之后往往就是讲解应用举例了。教材中的例子要么已经过时要么学生根本就没见过,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引起学生共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举例而不要拘泥于教材。
要想做到灵活举例可按照图三来进行。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多发面收集集料包括图片、视频等,对于各类机构的应用举例更是多多益善。学生在预习时要建立起基本概念。在世界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完基本概念以及机构、组成之后首先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来进行举例。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尽可能的举出自己所认为的事例。对于学生的举例教师要逐一讲解,这对于教师是极大的挑战,但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益处很大。最后教学、学生一起总结、梳理出各类传动的特点。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对于各类机械传动的认识往往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57-01
21世纪要求高等工科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而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风、实际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内容
机械工程基础是普及机械和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的课程。对文科类、管理类、计算机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具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的作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机械和机械工程的能力,是工科类非机械类专业具有工程特色,适应高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工程基础的内容选择是根据机械工程的基本内容确定的。主要讲授机械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及机械工程发展的趋势,介绍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简述机械的组成原理与工作原理、常用机械零件强度、刚度的概念、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和气动技术的概念、现代设计方法等等内容。学生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机械及其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及其在机械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内容分析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按照实验课教学体系分为设计与制造工艺、检测与分析、材料与性能三个部分。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1. 实验理论
(1)韧、脆性材料在受拉、受压和扭转时力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电测法基本原理,单向、平面应力状态的静态应变测量与应力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冲击动荷系数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现代光弹测量的基本概念。(2)组合体模型的测量和组合体视图及剖视图的绘制方法和尺寸标注方法,机械零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机械零件测绘方法和步骤,部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部件测绘方法和步骤。(3)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结构分析,机械运动分析方法,渐开线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机械动力学,典型机械零件状态测试,滑动轴承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减速器结构分析方法和步骤,各种典型机构及典型机械的综合分析方法。(4)金相显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试样制备方法,Fe-C状态图、C-曲线;表面强化原理和方法;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力学性能(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显微硬度、摩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5)机械加工完成后零件的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几何参数误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零件互换性所进行的必要的精密技术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
着重讲授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来完成理论的验证;如何组织实验、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现象;介绍常用设备和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维护方法以及综合实验内容的思路和方案设计等。
3.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即如何从实验目的出发,根据什么原理,选择何种实验方案,配套哪些仪器设备,确定实验程序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2)通过实验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学会调试仪器和排除故障。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得到训练和提高。(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固理论知识。(4)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1.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电测机构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实测、仿真比较优化设计,分析机构参数对机构动态参数的影响。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掌握根据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计算自由度、验证机构运动确定性;了解正确选择长度比例尺方法。
3.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熟悉和掌握轴的结构与设计,轴上零件的常用定位与固定的技术方法,轴系结构设计的要求与常用轴系结构,为后续机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金相显微分析法实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显微分析)
基本教学要求:研究和了解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分析含碳量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初步掌握用组织相对量来估计碳钢的大致含碳量;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组织示意图的描绘技能。
通过对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实验项目的分析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达到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对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进行了改革,构建了适合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一、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背景下,要求培养出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近两年已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械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一直在努力探索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我院于两年前开始进行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工作,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包含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成型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它们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更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基础。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工科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
二、现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独立学院近六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后,对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只有肤浅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具备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特别是不具备基本的工程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大学一年级学习机械制图这门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对刚迈入大学、习惯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学生缺乏的是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常识,对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工艺知识难于理解,对制图国家标准领会不透。三年级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时,机械制图的内容已大部分忘记,增加了学习难度。
(2)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成型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4门课程,是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学习时,不仅依赖基础理论知识,也依赖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实践知识,加之许多内容不直观,往往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内容更难于掌握,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这5门课程各自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因而从整个系列课程来看,有些内容多次重复出现,而每次都没讲透;有些内容前后颠倒、脱节、衔接不好;同时实践环节的安排和内容的设计也不够合理。
三、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构建
鉴于上述问题,课题组成员以“应用”为主旨,紧密联系机械工程实际,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建立新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将目前的5门课程融为一体,整合为“机械工程基础Ⅰ”和“机械工程基础Ⅱ”2门课程,并构建了这2门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解决了原来5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存在重复、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既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益,又提高了学生学的效益。
1.“机械工程基础Ⅰ”课程体系。“机械工程基础Ⅰ”以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为主干,其中穿插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工程材料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典型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表达为主线实施教学。具体课程内容包括制图基础、工程材料与产品技术要求、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4个基本模块,共160学时,分3个学期执行。
(1)制图基础模块。该模块56学时,包括正投影基础,组合体三视图和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计算机绘图的内容。目标是培养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能力,培养使用仪器和徒手绘图、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该模块在第二学期开课。
(2)工程材料与产品技术要求模块。该模块40学时,包括工程材料课程中的材料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基础知识、铁碳合金相图及热处理、常用工程材料、典型零件选材分析的内容;互换性课程中的一般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等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依据零件工作状况正确选择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标准合理选择一般零件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地标注在图纸上。该模块在第三学期开课。
(3)机械制图模块。该模块40学时,包括制图课程中的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互换性课程中的常用结合件和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等内容。目标是培养绘制和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标准合理选择标准件及齿轮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地标注在图纸上。该模块在第四学期开课。
(4)零部件测绘模块。该模块24学时,通过对机器中的常用齿轮油泵、机用虎钳、柱塞泵、球阀、减速器等典型部件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分组测绘其中的某一部件,在测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零件、装配图的表达方法,理解标准件和常用件的规定画法,合理选择材料、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并进行正确标注,进一步领会国家标准及规范。该模块同机械制图模块一起均在第四学期开课。
2.“机械工程基础Ⅱ”课程体系。“机械工程基础Ⅱ”以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为主干,其中穿插工程力学和工程材料的相关内容,在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典型零件和机构的设计为主线实施教学。具体课程内容包括基础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3个基本模块,共168学时,分3个学期执行。
(1)基础力学模块。该模块64学时,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力系、摩擦与重心、空间力系等静力学内容,以及直杆的轴向拉伸与压缩、挤压与剪切、圆轴扭转、梁的平面弯曲、应力状态和强度条件等材料力学内容。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并进行相关计算,掌握受力构件变形及其变形过程中的内部应力的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理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该模块在第三学期开课。
(2)机械零件模块。该模块64学时,包括零件设计概论、连接、轴与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支撑、带传动与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等内容。其中,由于齿轮传动的设计涉及齿轮啮合原理的有关知识,所以将原机械原理中有关齿轮机构的基本知识纳入本模块中结合设计介绍。目标是通过学习通用零(部)件及由零件组成的联接和传动的基础知识,掌握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能正确设计和改进这些零件的目的,包括如何确定零件的最适当外形和尺寸,如何选择材料、表面质量以及规定制造上的技术要求等。该模块在第四学期开课。
(3)机械原理模块。该模块40学时,包括机构的组成及平面连杆机构、凸轮与间歇运动机构、轮系、机械速度的调节与回转件的平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与实例等内容。目标是通过学习机构组成的基本知识、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械的动力分析、常用的基本机构的设计等内容,使学生并初步具备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最后通过具体的设计实例,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基本知识进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该模块在第五学期开课。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专业,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设了一门“机械专业导论”课,其间通过参观机械工厂、观看录像及现场讲解等环节,使学生具备机械工程的一些基本常识,对机械设计和制造所涉及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计划的第三学期开设了“工程实训”实践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课程。“工程实训”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并辅以专题讲授,学生通过实习获得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三维设计及制造软件,加强了学生应用软件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和效益的能力,为机械零件、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模块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优点
1.通过“机械专业导论”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实际,可以紧密地结合机械工程实际知识讲解相关知识,克服了以前学生缺乏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常识给学习造成的困难。
2.新体系将各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原来5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存在重复、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减少了学时。
3.在“工程实训”后同时开设机械制图和机械零件模块,使学生在具备了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后再学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容,并作为表达设计的零件和部件的必然内容来学习,教学效率高,效果更好。
4.这一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紧密围绕机械工程实际,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软件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祖业发.工程制图改革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1999,(4):88-90.
[2]柯斌清.“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改教法,2014,(12):56-57.
[3]韩蕾蕾,韩英英.独立学院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初步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10,(4):39-142.
论文摘要:《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拙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本文从分析学生学不好本课程原因着手,提出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如何在学习《机械基础》学科中,帮助他们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所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在《机械基础》教学实践中的每一次测验、考试之后,教师就会发现已经教过多遍学生本应该掌握的内容,不少学生实际上并未真正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如何解决呢?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主观教学。现在课堂里传授的各科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课堂教学就是把人类认识的最终结果教给学生。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是高度抽象化、概念化、充满分析推理的理性思维形式。在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认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对他们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在认识上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学生却一窍不通的结果。问题就产生在已经学过多遍且教过多遍的教师,往往很难体会一个初学者在接触新概念、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种种错误和误解,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从《机械基础》教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初中升入职高一般数学等文化基础较差,且实际生活、工作经验不足,对《机械基础》中的有关计算、机械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等不能马上充分理解,学习《机械基础》的困难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害怕学不了,学不好。通过调查发现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自信心普遍较弱,有的学生低估自己的潜能.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态势,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性和进取心,得过且过,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对学习《机械基础》课程也不利。如果教师对学生怎样思维、怎样进行学习、心理发展等一些根本性问题知之甚少,那么就会造成《机械基础》教学的可靠性较差、效率较低、质量不高的现象。只有掌握学生的一些根本想法才能赢得主动,因此,解决《机械基础》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首先就在于解决好两种不同认识方式的接口和匹配的问题。
(2)教学缺乏反馈。现代控制论告诉人们:对一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必须取得足够的信息量,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没有反馈的系统是无法实现控制和无从优化的。一个系统要高效、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因此,《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反馈是+分重要的。课堂上的察言观色、个别提问、课外作业、测试考试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费时太多,致使教师无法由此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以准确、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成为单向的、缺乏有效反馈的、盲目性极大的低效传输系统。这种缺损的教学带来了可靠性较差、效率不高、质量较低的必然结果。
(3)课堂中角色移位人是能动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是机体自我组织的过程,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另一个颠倒和角色移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是“满堂灌”“一言堂”,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1)运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基础》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传统的“一嘴巴、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说教变成多感官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教师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对《机械基础》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大大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机械基础课程中常见传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工作原理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原理的,无法掌握相应其他对应的知识点。反之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同时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充满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感受非常直观,否则你就是费尽口舌也难以讲清原理.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
(2)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若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能解决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问题.即教的一半,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因此必须补上另一半,即学的一半,构建一个双向双控的反馈模式.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这样的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而是教师的他控和学生自控的完美结合,必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的多媒体技术,同时也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反馈测评系统。由于系统的介入,营造一个学生得以参与《机械基础》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沟通了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以学生为主体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得以落实。在获取的大量反馈信息中,为《机械基础》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数据化的环境,教师可以从量的积累中发现质的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