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书籍这一传统的信息载体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设计始于工业化时代,书籍在传播文明的同时,自身形成了一个造就全球阅读空间的流通产业。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功能主要是记述史实和保存知识,书籍设计的工作仅限于美化与保护书籍。保护书、美化书、促进销售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设计的目的。书籍设计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中国的设计教育环境已悄然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促使人们对设计观念、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教学等诸多问题。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探索是包豪斯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通过书籍设计课堂教学,探索一条兼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之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储备更优质的设计人才,提升高校艺术人才的质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责无旁贷。

1书籍设计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设计教育的沿革我们不难发现,各高校的书籍设计课程有如下两个阶段的转变:我国的设计教育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早期我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工艺美术教育”阶段,其课程特征是一种纵向的、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类似职业技术培养,而书籍设计课程则多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理念被推广,设计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学。由此,带给书籍设计课程的影响是跳出以传授知识为任务的实用教学,继而与市场、与实用规范无关的概念设计大行其道。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的书籍设计课堂教学,呈现出如下的问题现状:

1.1教学具有片面的趋势

其一,由于受早期“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一部分高校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保守的教学模式,重实践能力的操作性训练,认为市场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产品即商品,欠缺灵活性思维。其二,片面强调创新思维的概念设计,追求不切实际的标新立异;过分地创新作业,甚至出现“书非书”的局面,与书籍设计的初衷南辕北辙。

1.2实践与创新结合不充分

书籍设计虽是一门实践应用学科,但思维的灵活性也是设计教育追求的方向。由此,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教学才是书籍设计课程的质量保证。然而,现有的教学法尚缺乏将实践训练与创新思维兼顾培养的有效手段。

2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内涵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希望避免顾此失彼,实现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创新。侧重于探讨本教学法在书籍设计课程的具体操作与应用,试图探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以期能对同类设计教育提供有用的借鉴和参考。

2.1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含义

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是在长期的书籍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产生的。分别以实践应用与创新思维为侧重点,通过两次作业,布置同一书籍完成不同要求的同名书籍设计作业。兼顾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同名书籍设计的两次作业实践,突出课堂教学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

2.2拟解决的教学问题

教师如何转变观念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设计教育的关键,也是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书籍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进行独立的书籍设计并不断提高设计的创意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旨在提高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力争解决以下教学问题:其一,缩短学与用的距离,提高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学习与实践的效率。其二,通过教学内容的对比、作业设置的比较研究,有效挖掘创新思维的潜能。其三,试图推进书籍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兼顾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培养。该教学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应用性、创新性的整体考虑,将二者有机联系,利用两次作业实践对比,形成积极的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3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实践

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程共分两个单元来完成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任务。

3.1“请进来,走出去”

第一单元里,主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性问题。“请”资深编辑与业界人士解惑答疑,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模拟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把知识融入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按照工作流程完成平装书籍设计任务。让学生之间比稿、模拟提案,让甲方与学生对接,通过实际案例,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走出去”参观、学习书籍制作流程,以及纸张公司、印刷厂……真枪实弹地演练,掌握工艺制作流程。从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使学生具备书籍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在本单元,通过梳理书籍文本信息,用书籍设计的方式和形式,准确、客观地传达信息,集中在视觉范畴内完成平装书籍设计作业。

3.2重创新,多向性

第二单元主要强调创新性,以期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操作是沿用第一单元作业平装书的同名书籍作为二次作业设计实践。探索信息表达和传递的多种可能,重组再造信息,经过对书籍信息进行主观的解构、转译、重述,以夸张、幽默、变形、隐喻等修辞手法,多感官、多层次、创造性地运用到书籍的形态、材料、工艺等诸多环节,突破对书籍信息载体的惯性思维认识,增加除文字信息以外的其他附加信息,提升书籍的附加值,用以丰富书籍的多重含义,以差异化、创造性的方式表现出不同书籍的内在精神和信息诉求,达到突出创新、与时俱进的目的。用生动、有趣、有意味的手段从显性、隐性多方面实现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创造一个能打动读者的新兴“生命体”。现代设计的元素,如文案、照片、图案都是信息的构成元素,但信息的传递不局限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同样能感受信息,相对于视觉接受的方式更隐蔽、更模糊。正因为书是要通过手翻、眼视、心读,由此肌理、色彩、结构、声音、气味等均应纳入书籍设计信息的范畴。通过概念书籍设计的手段,不考虑当下的科技与市场,从设计载体、材料、工艺、形式进行多向立体的信息传递探索,有别于第一单元平装书的单向信息传达,其目的是形成积极的创新思维习惯,旨在打破学生的惯性思考。通过两次同名书籍设计作业的对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创新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概念设计,虽然不用考量当下的科技与市场,但不应强求创新,从而顾此失彼,导致“书非书”的问题,以致本末倒置,违背书籍设计的初衷。正如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说:“一本书就是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是静止的,它是流动的,它要富有生命力,这样才能够打动读者。”作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师,无论是在做实践性的平装书籍作业,或是做创新的概念书籍作业,都要把书籍当作富有表情的鲜活生命来对待,才会使受众对它一见钟情,从而实现自我介绍、自我推销的目的。

4结语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目前,传统的Photoshop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中职学校。针对Photoshop课程的特点,经过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法是中职印刷专业《平面设计Photoshop》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平面设计Photoshop》教学模式分析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Photoshop教学的专业书籍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重知识点讲解的,以Adobe公司出版的书籍为代表;第二类是案例贯穿整本书的,通过完成案例学习软件,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面设计Photoshop等书籍为代表。

传统的教学模式,选用第一类书籍的,教师一般先讲解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案例,练习技能。由于这类书籍提供的案例比较少,教师需要自行补充一些案例,在实际授课中,能够找到匹配和充足的案例,让学生练习的很少。由于缺少丰富有趣的案例,加上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讲授枯燥乏味,教师上起课来很辛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选用第二类书籍的,由于整本书的案例非常丰富,步骤详细,在实际的授课中,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依照课本步骤,完成案例。由于这类书籍的案例多样,学生刚开始学,会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热情高涨,上课情况也会很理想。如果教师上课模式单一,上课就让学生打开课本按照步骤自己做,出现不会的情况再辅导或演示,随着课程的深入和案例的复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由主动学习改为被动学习。

二、行动导向法概述

行动导向法是德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行动导向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这种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模式,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所组成的。基于行动导向思想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大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必须遵从一定的教学过程,也是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即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

三、行动导向法在中职印刷专业《平面设计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平面设计Photoshop》教学过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法?下面就《平面设计Photoshop》课程里的“照片的修复与美化”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以上是笔者依据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个课堂教学案例,时间为90分钟(两节连堂,中间不休息)。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完全转变,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整个教学设计让每位学生在“任务中学”,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兴趣,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整个教学案例的设计完全遵从于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一)收集信息阶段

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教师提出问题,引入任务,完成课程导入;紧接着又设计了学生们都喜欢玩的游戏――大家一起来找茬,通过玩游戏的方法让每位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完成信息收集。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锻炼。

(二)独立制订工作计划阶段

学生在找到问题之后,如何解决问题接踵而来,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给学生所需的资料和资源。平面设计Photoshop的两类书籍都提供给学生(Adobe公司出版的PhotoshopCS5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面设计Photoshop),网络开通,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搜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制订完成计划并尝试完成任务,找出疑惑和不能解决的地方,然后小组长汇总,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出来。此阶段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之一,学生在其中学会自主学习,寻找解决方法,并独立制订计划,遇到的疑惑和困难,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出来,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三)决定阶段

学生提出问题后,向教师咨询,这个时候教师以咨询者的身份出场,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详细的讲解,不管此问题对完成本课任务有无作用,教师只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学生制订的计划作指导。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先前制订的计划,进行头脑风暴,学生完善解决任务的步骤,最终决定实施。此阶段教师出场,但不是主角,此时的主角仍是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头脑风暴,然后完善步骤,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

(四)实施阶段

学生最终决定完成任务的方法后,便开始依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开始实施,这个阶段是整堂课的最核心部分,先前的所有工作都是为这个环节做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开始巡视辅导,只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辅导,不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计划作干涉。学生运用自己搜索到和学到的知识技能,依照自己独立制订的计划,完成任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五)检查和评估阶段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书籍;印刷工艺;设计应用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从画图记事、甲骨刻字、竹木卷轴、蓝本线装到现代书籍设计,中国的书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材质和装订方式,发展到现今阶段,现代书籍已吸取了西方的做书方式,印刷和装订方式都已现代化,适用于大量印刷和销售推广。讲求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并使两者达到统一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宗旨,也是考量一本书的设计好坏与否的标准。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给观众传达信息,并传承文化知识,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受众的视觉心理和消费需求。

1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包括开本大小、字体版面设计、插图、纸张选择、印刷装订工艺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艺术设计与印刷工艺结合的产物。“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强调书籍整体的艺术氛围,要求书籍的各个部分,封面、护封、环衬、扉页、目录、版面、插图、字体等在美学上保持一致,设计形式必须适合书籍内容;在制作上达到最高的艺术水平和最高的技术水平相统一。书籍设计要考虑到读者对象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地区的不同需要和使用方便,照顾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欣赏习惯。一本美观的书籍必须是在艺术设计上和技术生产上都有很高的质量,而且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内容和形式应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2印刷工艺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更丰富的印刷效果,但印刷本身依然是一门很专业的技术活,是通过印刷机,使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印刷后还可以通过加工工艺实现更丰富的印刷样式和视觉效果。印刷是将设计师创意最后具体呈现的重要过程,包装、海报、书籍等的设计创意都要通过印刷来呈现,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很多的印刷装饰工艺可以作为设计师表现创意的手段。和古代的书籍装帧不一样了,现代书籍设计除了传承文化知识以外,还要充分发挥设计师的艺术创意和制作技术,达到实用与美感具备的目的,所以为了追求更丰富的设计表达,现代设计师必需要了解印刷知识。

(1)印刷流程。1)印刷前期准备工作。印前阶段是指将设计稿转换成可供印刷的底版的过程,一般来说这个过程是从设计稿的完成直到上机印刷前,所以叫印前阶段,这个过程对于现代印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印刷工艺。印品完成的关键环节是印刷,印刷主要可分为平面印刷、丝网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数字化印刷几大类。3)后期加工工艺,通常是印品印刷完成后的加工工作。①装订(胶装、精装、骑马订、平订、简装、粘面);②折页(二折、三折、四折、五折等);③覆膜(亮膜、哑膜)、上光、过油(局部、全部)、UV(局部、全部);④模切(直角、圆角、圆、椭圆)、烫金(金、银)、起凸。(2)印刷工艺与书籍设计。设计师的书籍设计作品最终要靠印刷来实现,从而展现给观众。如果设计师了解印刷工艺、印刷制作的全过程以及印刷设备、材料的各种知识,不仅可以减少在印刷过程中遇到实际障碍,而且可以把书籍设计更好地与印刷工艺结合,实现更丰富的印刷样式和视觉效果。在国内的图书市场出现了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方面为了促销,把内容很好的书设计得庸俗不堪;另一方面又不惜工本,配上极其奢侈的外观,看上去像工艺品,失去书本原真的特质。印刷最终是为书籍本身服务的,根据作品需要,确定准确的规格尺寸可以减少纸张浪费,同时考虑不同装订工艺的局限,避免不切实用的设计;了解制版手段可以进行更合理的设计,在图文排放的时候避免因裁切而破坏书籍的内容;重视图稿的分辨率,提高印刷的质量;了解印刷材料的特性,从而有更广泛的空间可供选择运用。在书籍的制作成本中,材料的选择使用、制版印刷装订工艺的确定和施工占了主要部分,合理地选择材料、印装工艺,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减少浪费,也可以确保书籍设计的质量,提高书籍的档次。

3书籍印刷工艺案例研究

(1)《面子》。《面子》是一本作品集,收录了奇文云海工作室的书籍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的平面设计类作品,充分全面地展示了奇文云海工作室的设计成果。作为一本展示平面设计作品的书,它运用了多种印刷技术,从纸张选择、印刷工艺运用到印后加工,都很好地结合了设计内容的表达,无不体现了平面印刷的考究,“面子”功夫做得很好,是一本印刷工艺大观的书。《面子》书籍设计和印刷工艺的优势与不足。特色和优点:这本书的设计采用了版式追求内容的形式,所以每一页的排版设计都是根据作品图片来排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每一幅作品的特点,同时产生丰富随性的阅读效果;从书籍的封面、扉页到插页,《面子》这本书里运用了凹版印刷、激光打孔、凸版压印、烫金、UV、压痕、压虚线等的印刷工艺,有很多可看的细节,工艺与设计内容结合,对学习印刷知识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局限和不足:优点往往也是缺点,丰富多样的版式使书本的整体性不够强;印刷工艺带来了很多细节,但过多了,喧宾夺主,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原味,难免有成为印刷样品的嫌疑。(2)《设计中的设计》。这是一本很单纯的书,就像无印良品本身,简约、纯粹、环保。从里到外通透的白,给作品的展示提供一个干净的舞台。封套和腰封的使用又使得它不那么单调,除了有一处折页外,基本没用其他特殊加工工艺。(3)《面子》与《设计中的设计》印刷工艺运用的比较。这两本书都是设计作品集,从分析图表中可以看出这是两本书风格迥异的书,《面子》书中应用了凹凸压印、烫金、烫银、打孔、压虚线等多种印刷工艺,而《设计中的设计》只运用了凸版印刷和折页几种工艺,当然印刷工艺种类多少的运用并不会影响书籍本身,这其中也没有绝对好坏的评价标准。工艺用得多了,读者阅读的视觉感会加强,也有更多互动的空间,对行内的人来说也是一堂学习印刷工艺的课程;但市场上大多数的书还是以简单的印刷为主,首先,这是书籍最本质的标准,即满足基本阅读需要。《设计中的设计》属于这类当中的极品,但它纸张的选择和书套的运用又让这本书多了细节,拿在手上很舒服,阅读起来也很愉快,很符合无印良品的品牌特色。它们就像“豪华盛宴”和泰国香米的不同味道,前者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忘乎所以,后者的味道是平实的,静静地品味,留一抹清香在回忆里。

4书籍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化信息时代,阅读的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书籍不再只是原来的实体书本,数字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占了重要份额,电子书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让书籍印刷行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书可以再网上免费下载,而且携带方便,不需要实体介质,所以也相对环保,因而有人预测纸质书将会消亡。然而纸质书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如火如荼地生产着,新华书店和图书馆里依旧人山人海,纸质书没有电子书的优点,但它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优点,在人类的发展文明中,它始终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传承并发展人类文明。随着书籍多元化的发展,书籍设计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数字图书,概念书籍也占有重要比例。设计师把书山装点得多姿多彩,在书籍的发展中,一直离不开印刷,现代印刷行业的高科技术也让书籍的印刷工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珏.书籍设计与印刷工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自我研修

1、积极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2、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并做好示范引领作用。

3、阅读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

4、认真学习《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

5、大练基本功,利用空余时间练习弹唱、绘画、舞蹈等专业技能。

二、示范引领,传帮带

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本学期我与本班张老师结对,为尽快的共同成长,特制定如下计划:

1、在师德师风、业务素养方面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注重日常工作的引导,及时指出张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其及时改进。

3、听张老师的课,认真记录,按照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认真评课,及时指出张老师上课中的优缺点,对如何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4、指导张老师如何撰写教案、如何进行二次备课、如何撰写>教学反思、观察记录和活动实录等。

5、指导张老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并积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6、建议张老师多阅读一些幼教方面的书籍,在书籍中领略教育的真谛。

三、园本专题培训

1、对“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和“幼儿园体验式家长会”进行全员培训。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技能训练;教学模式;研究探讨

有一天,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名为《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的书,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副院长马云霞副教授,这么小小的一本书虽不起眼,但身为舞蹈教师的我,深知民族民间舞至今为止仍然没有自身的训练体系,所以,就此书的标题也足以引起我的兴趣,究竟培养民族民间舞人才应该使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是中国舞蹈研究者与舞者们都十分关注的话题。

阅读过《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之后,我由衷的感受到此书带给我的震撼,它是从民族舞蹈人才技术能力训练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对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进行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上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总结和分析,来研究本科教学中在技术能力训练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作者几十年来所经历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地梳理,重点对本科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进一步探究,为民族舞蹈的技术训练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此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民族舞蹈技能训练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民族舞蹈技能训练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舞蹈的历史与现状,讲述了舞蹈学科的发展历程,舞蹈本科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对此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将单元课的教学模式定位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民族民间舞人才提供不同方位的全面训练,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元化的技术能力训练问题。第二章介绍了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此章中作者在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培养做了清晰的定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以培养创造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民族舞蹈人才为办学宗旨,立足于继承民族舞蹈传统、着眼创新发展、力图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将民族舞蹈教育事业发扬光大。”也分别对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的三种人才进行定位,使技术能力单元课的设计思路逐渐清晰,发展日益完善,更为科学的展示出它独具特色的生命力。第三章表明了训练体系的选取,分别阐述了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各自的源流历史,风格特点,设置在单元课中的理由,清晰的让舞者们认识到各自舞种的优势与特点,以及为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训练带来的意义与价值。第四章阐述了单元课的设置,表明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以及技术技巧综合课各自在培养民族舞人才中以单元课形式出现的意义,例如,芭蕾的开、绷、立、直带来舞者形体的改变;现代舞对舞者表现欲和创造性的开发,获得了心灵身体的解放;中国古典舞对舞者身体的韵律感、肌肉的爆发力、特有技巧的训练起到的作用,技术技巧综合课对舞者能力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等,都是此章希望舞者们引起重视的问题。第五章是对单元课的内涵设计分析,认为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课程的教学模式之特点和性能就是体现在民族舞蹈人才的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设计上,体现在教学模式的特色和属性上,体现在单元课的内涵设计上。内涵设计是以民族舞蹈人才技术能力训练的合理需求为核心,借助其他训练体系的内容,在训练原理、训练功能、训练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发挥各个体系中不同的、各具优势的训练特点,集各训练体系之精华,对民族舞蹈人才技能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第六章是对教学模式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分析了各个单元课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并得出了各单元课训练的优势与功能,这让我不仅感受到三种单元课的结合,最终会成为一个教学整体,将整个技术能力课程的初衷和期望目标全部的体现出来,为民族民间舞的培养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七章是阐述了教学模式的稳定与发展,单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经历了11年的教学实践,一直是呈现出稳定并向上发展的态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扎实的教学基础,同时这种状态也可以证明单元化的教学模式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时代的考量,其稳定发展的毋庸置疑的。本章也对师资力量和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认为这些也是保证单元化教学模式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撑。第八章是对单元化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与客观评价。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客观实现的目标来进行检验的。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舞者对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单元课的教学模式为民族舞专业的学生们带来了全面发展的技术能力优势,使他们在自身的舞蹈领域中发光发热,而这也显示出单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意义。

笔者认为本书的最大优势就是为培养民族舞人才的技术能力问题指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弥补了民族舞没有自身训练体系的弊端,使民族舞人才掌握的舞蹈领域更加宽广,符合了现今社会对舞蹈人才多元化的要求,为推进民族舞发展做出了贡献。此书更在宏观上为舞者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专和大专的教育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本科教育则是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的发展给予了更多关注。本科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与中专教学相比较,更有侧重点和方向性。而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则标志着民族民间舞走向了教学型与研究性并存的时代。此书主要是对舞蹈本科教育进行探讨,希望日后能在中专、大专、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再创新作,为舞蹈界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云霞.民族舞蹈技能训练之教学模式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 河南省舞蹈家协会编.舞蹈艺术论集[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PDCA,对策,阅读学习

一、高职学生上图书馆的阅读情况调查

通过对某高职院校10个班级的图书馆借阅记录以及问卷调查等统计数据显示:

1、借阅书籍不踊跃、去图书馆阅读学习没有成为常态。每月借阅书籍 10次以上的读者为11%,借阅5-9次以下的为29%,借阅5次以下的为40%,从未借阅的学生占20%;每月到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达到15次以上的学生只有14%,每月5-9次的学生读者为26%,每月1-4次的学生为26%,从未在图书馆看书的同学为14%。

2、高职大学生专业阅读兴趣较低、阅读呈现盲目性。调查发现:在学生的借阅记录中专业书籍借阅量约为20%,平时对专业杂志系统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图书馆主要去看专业书的学生只有3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阅读兴趣不高。

3、高职大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呈现急功近利性。借阅学习类的书籍依次是是外语、计算机(电脑)、财经类、面试以及社交方面的书,学习目的是为了通过大学三级(极少数同学考四、六级英语)外语考试、计算机的等级考试,获得资格证(攻取毕业必须要的证)。为顶岗实习面试做准备。阅读行为呈现明显的短期性与功利性。

二、存在问题以及影响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去图书馆的人数以及到图书馆去查资料看新闻的只占到44%。也就是一大半的人在玩,小半的人是带有目的的阅读与学习。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阅读氛围不够浓厚。

分析目前的现状所带来的影响有:

1、图书馆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因为许多专业书籍无人问津,学生们也不愿意深入研读一些对自身素质与职业发展具有长远价值与帮助的书籍,造成图书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2、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比较缺失。不善于阅读,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优秀文学作品知之甚少,更别说具有一定理论层次的书籍,这正是当代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重要表现和主要原因。

3、职业发展受到影响。不爱阅读、不善阅读,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工作态度,动不动浅尝辄止,工作急功近利,这些不良的表现都会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三、解决办法

高职大学生,文化基础较本科生要差些,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也要欠缺。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阅读,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达成高职院校的学习目标,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质量改进PDCA的方法进行分析与采取措施。从人、机、料、法、环、测方面来进行分析

1、原因分析及要因确定

(1)人的影响因素:在高职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学习人少、专业阅读量和深度都不够这件事情上,与它相关的人有学生、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图书馆管理员。可能的原因: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够;专业老师指导不够、学习任务/项目布置不具挑战性;辅导员导读以及任务布置不够;图书管理员服务尚有不到位之处。

(2)机(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影响因素:某高职院是新建的全新校址,图书馆硬件设施齐全,有一栋气派漂亮的大楼(四层),分布有书库、期刊室,电子阅览室。能够满足学生需求。

(3)料(图书)的影响因素:图书资料有纸质图书,电子图书,还可以通过微信二维码扫描下载图书。存在问题:纸质书目尚有不满足学生需求之处,比如有的参考书找不到。还有些书太陈旧。

(4)法(查询阅读方法)的影响因素:可以用电脑进行检索书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查询检索需要指导、有的班级开设了资料检索课程,大部分班级没有开设,特别是新生需要指导。尚无导读、阅读协会指导学生们阅读。

(5)环(阅览室环境)的影响因素:阅读环境各阅览室配有空调,能够满足图书馆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只是个别时候因为整个线路停电。无法保证要求。

(6)测(阅读检查效果)的影响因素: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抽测阅览室读书情况,以及检测阅读学习效果。

根据以上的分析,影响阅读人数少的主要因素有:(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专业老师布置任务/项目不具挑战性、辅导员未布置阅读任务;(3)图书书目需要进一步完善;(4)图书馆未牵头建立导读协会。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教学方法;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J509文献标识码:A

Changes of Graphic Design Teaching in Recent Ten Years

HE Fang

一、相关概念

1、平面设计概念

平面设计一词来源于“Graphic Design”,Graphic(图形)的词意,一般解释为“适合于绘写”的由绘、写、刻、印等手段形成的图形记号;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有别于词语、语言、文字的视觉形象;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传播信息的视觉形式。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其概念既可以从视觉文化的宽泛的景观去认识,也可以从形式语言的构成特质去解读。

①平面设计是二维空间中的、非影视的、与印刷密切相关的以视觉传达为目的的设计活动。

2、平面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现代设计经历了从“图案学”、“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或者更倾向于用“艺术设计”一词)的发展过程。

③在此期间,平面设计这个专业也以不同的名称出现,例如:“装潢设计”、“图形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广告设计”,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大多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海报、书籍装帧、标志、VIS、包装等和社会设计项目相同的名称为主的。近几年来,随着设计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教学中,南京艺术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也从“项目型”转变为“知识型”,也就是打破平面设计的一个个类型,综合整合成学科知识点,根据知识点设立课程,保留图形、字体、编排三大要素课程,新开设了平面形态、平面系统、平面类型等课程。很多院校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录编辑成书相互交流,这其中,有的课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有了新的面貌。例如: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央美院设计教学经典丛书》、中国美术学院的《新设计丛书》等都具体详细地记录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还有很多留学生把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经验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成为我们接收国外相同课程信息的一条渠道,例如:《在德国学习平面设计》、《把你的草图钉在墙上――在美国学设计》、《构字――德国平面设计实验教学纪实》,让我们鲜活地看到老师的课题,教学的方法,作业的过程。学院国际交流项目的增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在中国或国外亲身体验到真正的“国外课程”,另一方面让教师在课程的差异中不断找到新方向。

二、平面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和原因

平面设计既是基础又是终端。在一些前沿的作品中我们疑惑那些能否算是平面设计的内容,模糊的专业边界使我们看到平面设计的巨大张力,它究竟是被边缘了,还是更加中心了。国外的一些教学实例中我们看到,“Graphics”教学的课题作业形式不会受到维度的制约,以立体、装置、实验、书籍、海报等多种形式出现,其结果归结到视觉艺术的产品范畴。当我们只是看到它的现象的时候,往往难以总结这一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或范围,对平面设计究竟是什么产生质疑,也就是说无法用形式界定平面设计,但在对要素、语言、方法、形式的分析中,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显现出来,即依靠视觉传达知识体系,通过对视觉生理、视觉心理、视觉思维、视觉体验的研究,遵循视觉语言、视觉图式的原理,利用视觉语义、视觉文化、视觉关系的逻辑,创造视觉传达的形式。

2000年,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更名为设计学院。这是南艺设计学科正式告别图案和工艺美术,走向现代设计教育的宣言,但实际上教学的改变早已经悄悄进行了。此后的10年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现代设计的开端。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教育”是一个思考问题角度的变换,这一转换将为中国艺术教育的这一领域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

艺术作品面貌的改变总是伴随时展悄然发生的,在21世纪的这十年,平面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大大扩展了。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图代替文字成为主导的社会现实让传统平面设计沟通方式改头换面。大量电子信息、图像、网络、削弱了文字信息的生存空间,纸质媒介也受到冲击,传统的平面设计形式为鲜活的影像媒体、互动形态、真实空间、材料质感所改变着。

1、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由学科名称想到的

平面设计这一专业名称对应西方“Graphics”这个学科,词义难免会有出入,平面这一词的来源多少和印刷出版物有关,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印刷时代的沟通方式影响,平面设计一直被认为只能在二维领域施展拳脚。可是,事物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人们观念的束缚,平面设计的触角早就延伸到了各个领域,不仅以平面的方式,更向三维、多维空间拓展;以纸质为基础的设计方式也更多的被综合材料、立体装置、图像媒体、音效等冲击。那么,如果平面不是这个学科的关键词,那什么才是呢?在新牛津英语词典里Graphics的解释是:The products of graphic arts,especially commercial design or illustration里面提到了graphic arts,它的意思是The visual arts based on the use of line and tone rather than three dimensional work or use of colour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看,视觉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它是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的指导。但因为视觉艺术(visual arts)涉及的面非常广,容易引起误解,还必须对此有个界定。这种界定不应该是形式上的,因为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英文解释中提到的based on the use of line and tone就是形式上的界定,从专业角度来看不太准确。这种界定应该是从这个学科的本质特有属性上划分。在视觉艺术的范畴内,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视觉”这一本体的研究,解决“看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用视觉的表达形式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达到沟通传达的目的。如此看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名称在此时相对准确。但专业名称无论怎样改变都会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现在的词义越清晰,意味着将来调整的可能性越大。跟随时代,不断会有新的专业名称来取代它,所以,更重要的是接近学科的本质。

2、非平面、图像媒体、综合材料

因为学科名称的问题,二维的印象往往会成为束缚,总是有学科的界限干扰。其实,用“Graphics”这个名称,就会发现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非平面不是现在才有的,学科中的系统设计、形态设计早已突破二维的概念。即使是最典型的平面的书籍设计,在人们翻阅的时候,打开、折叠、翻动的动作早就使平面具有了动态特征。平面设计早就具有非平面的属性。只不过,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像时代的到来使“看”的要求大大提高了,看的内容要丰富、看的形式要多样、看的过程要科学。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较之十年前,现在的“看”真可谓大饱眼福。从这次的世博会,我们看到平面设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很多领域。比如:德国不莱梅馆用不莱梅的四个音乐家作为主线,在展示中并没有过多结构上的设计,但是却用了很多“Graphics”的手法,用大量的雕刻图形作为布景和导示,用浪漫的手法使童话故事深入人心。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共享车辆这个展区,图形和图表成为重要的展示内容,图表被立体地展示在柱子上,让观众直观地进行对比和参照,而不是以传统的平面方式展现,同时,人们可以坐进一辆虚拟车,可以在里面拍照,照片立刻出现在画面上的多个汽车当中,告诉人们参加共享汽车计划,等于你同时拥有几十辆车。这里的照片和多媒体技术也是“Graphics”的延伸。

很多建筑设计的表皮就是一种“Graphics”,例如:瑞典馆交错的线条与大小圆点的板材的构成、俄罗斯馆外墙的各种民族图案、挪威馆剪纸元素与光线虚实交错、韩国馆平面与立体文字的演绎。

很多场馆运用到多媒体,但手段很多,令人眼花缭乱。西班牙馆用了大量的图像媒体资料是用连续的照片动起来的低技术手法。捷克馆用剪辑的手法,把多部动画片串联起来,动画角色从一个屏幕穿到另一个屏幕,立刻变成另外的角色,片段的组合与重构表现捷克动画的风格。意大利馆把设计草图过程与产品视频同步起来,展示思维的轨迹。不莱梅馆堆积起来的方块里是多个屏幕,动态图像用同步的方法使每个屏幕组合成一个不规则的大图像。其中演绎的依然是“Graphics”的内容。

二维到三维、多维;静止、非静止到动态,纸质到综合材料,抛开“平面”一词的束缚,“Graphics”存在于广阔的空间。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语言时代、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到多媒体时代,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带来平面学科面貌的变化。因为“看”的广泛,“Graphics”也不可避免的和其他专业或其他学科交叉。大大扩展了“Graphics”的内涵与外延。这些现象的变化似乎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为这个学科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的要求。

三、教学的启示

1、以视觉传达原理为指导,打好平面教学的基础

图形、字体、编排是平面设计的三大要素,视觉心理学、符号学成为图形设计的理论依据,可以说图形设计的本质就在于由受众通过图形的组织结构、视觉感应引发联想机制,理解图形的“意义”――主题、内容、内涵、象征、隐喻等。图形设计的形式法则及视觉化细节的处理,对题材、资源、信息、原型等进行的解构与重构,都是为了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

字体设计更加注重对视觉识别、字体结构和特征与视觉效应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种字体艺术的历史、文化和表现形式,尤其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字体流变形式。学会单字单词设计方法。基本掌握中文字体和英文字体设计规律和方法。了解和掌握汉字专题设计、成套字体设计方法。熟悉多种文字的并存设计和以字体为主要设计要素的设计形式。掌握字体的信息传达与视觉表现。

编排中强调对视觉中心、视觉习惯、视觉流程、视觉层次、视觉趣味、视觉整体的把握,以古典编排方式、网格编排方式、自由编排方式的研究为基础,严谨地用编排的形式法则对比例、尺度、节奏、疏密等分析、比较,找到编排的学理。

2、以专业技能培养转变为专业素质培养

打破以纵向的、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⑥。平面形态课程综合了书籍形态、展示形态、包装形态、海报形态设计的知识点,提炼出灵魂性的要素:形态这一关键词。平面系统中涵盖了平面设计中整体性设计的问题,书籍从每个单张到书籍整体、开启方式与阅读过程、丛书和套装书设计,无不体现系统的设计思路;品牌设计在战略指导下如何系统地设计和传播、环境中的系统设计,包括视觉环境系统、导向设计、公共空间的视觉系统设计等都是具有统一的设计知识点,用平面系统课整合这些原理。平面类型课让学生对图形、字体、编排应用在不同的设计类型中的不同视觉要求,研究视觉秩序、视觉关系,找到最佳与类型匹配的传达方式。

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制作和感知,而不是在电脑前面虚拟和假设。工作室对每个学生开放,也扩大了平面设计与图像媒体、手工艺、环境艺术、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合作的机会。视觉文化、设计策略等课程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3、挖掘较新学科内容的深度,拓展跨学科合作的宽度

一些新的专业方向需求,如信息设计、说明性插图、信息导向、视觉环境系统等与十年前大有不同,这些重要的学科内容在深度上还远远不够,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前在教学中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的部分要变为知识体系纳入课程,而不是成为教学的盲点。

专业之间的链接成为平面设计教学拓展的另一个内容,从“平面”中解放出来,拓展跨学科合作的宽度,因为平面设计无处不在,“看”的广泛性必然带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碰撞。

这些改变也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发生,在清华美院学生的作品中,关于奥运会的地图设计以信息设计为主体,用插图的手法,科学的信息分析与编排让受众从“图”中快速、有效、有趣地接收到地图信息。这些“苦功夫”相对于一个灵感显得分量十足。南艺学生毕业作品:关于健康的访谈录,从采访到资料信息整理再到视觉表现,不仅很好地将社会问题和平面设计结合起来,更提高了学生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的能力。中央美院关于近视眼的视觉图形研究体现了课题对视觉的关注点和研究的深度。

四、结语

如果说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转向的过渡期,平面设计在这十年中的主要特征是带有装饰意味的设计,为书籍做封面和插图的装饰,较少关注真正书的内容、书籍整体和观众的阅读行为;为包装做装饰,较少去研究结构和功能,而注重包装表皮的设计。标志和VIS设计也是从较为单纯的视觉形式出发,而忽略了品牌战略的研究。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是平面设计转向以视觉传达为学科内容的时代,教学的科学和理性化作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对课题的研究、上课方式的研究成为教学的关注点。严谨的设计、科学的方法、理性的研究是成为设计强国的支撑,德国是典型的例子。设计中的这些理性成分在以视觉传达为学科导向的时代对平面设计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一定要被‘设计’”。

⑦如果说以前我们注重教手法,现在我们更注重教方法。

从国外设计学院的学生作品和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作品中,我们也能透视到学科面貌的变化,更多的关于“看”的理性与感性的表现,最后呈现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有小录像、小动画、装置,当然,也有把设计过程做成书、册子、海报。国外一些课题中,教师注重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具体的结果不会受到专业限制,而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进行课题的深入和拓展这个过程才是学习的关键。

课程改变直接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应时代的改变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架构更加合理的学科模型,梳理学科的原理、方法、逻辑,让平面教学更加成熟。

①曹方《视觉传达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②谭旭红《平面设计之非平面拓展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第1期。

③张道一《造物艺术的角度转换》,《张道一选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视觉传达设计原理》目录。

⑤许平《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装饰》,2008年第S1期。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课程特点;改进措施

0引言

《机械设计》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其内容主要阐述了一般工业生产中普通常见的机器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包括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计算理论、结构要求、材料选择及普通机器中所应用的几种关键机构的介绍,如连接部分、传动部分、轴系部分等。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设计思想,可以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1《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

《机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掌握机器的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及工艺安排、力及应力分析、强度计算、材料选择及经济环保诸多方面考虑,该课程特点有以下几点:①和前期很多课程均有联系,比如机械制图:结构的图形表示、公差与配合:机器设计的精度、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及冷加工工艺过程、材料力学:所设计机构的刚度及强度、理论力学:所设计机构的静力学及动力学、等课程。②公式多:有理论式、经验式、半经验式、定义式。图表多:结构图、曲线图、标准图、实验图等。③实践性强:不仅要理解书面知识,更要将书面知识应用于实践,即可以独立根据要求设计出机器。④重点多:差若毫厘失之千里,每个构件的微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整台机器不能正常工作。⑤结果多样性:该门课程结束后解决同一问题结论多样化,在能达到要求的前提下,结论只有设计过程更优,没有对错。

2《机械设计》课程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2.1课时少、内容多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各个学科专业都在压缩课时,大部分高校专业课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压缩为48-60课时或者更少,教材中内容较多,这将导致很多内容不能详细讲授。《机械设计》课程和很多前期课程联系较紧密,在学习本门课程时需要大量的前期已修课程知识作为贮备,如果学生对前期所修课程掌握不好,加上本门课本身内容较多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道苦闷,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会有很大困难。

2.2教学定位模糊

《机械设计》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该门课程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目前我国机械设计基础薄弱,市面上出版的书籍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专科层次教学的内容较简单的书籍、一类为用于本科层次的书籍。用于本科层次的书籍基都涵盖了复杂的知识体系,培养目标基本是科研型人才,其在编排过程中就缺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案例。因而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缺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研型人才需求量较少,而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此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定位的模糊使得学生毕业后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而繁杂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得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投入不足[2]。

2.3学生兴趣缺失

《机械设计》课程特点导致本门课程学习有一定难度,同时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如连接部分的螺纹连接、键及花键连接和铆接、焊接。传动部分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前边的应力分析过程中,问题比较抽象、在后边具体常见零部件学习过程中有大量图表和很多公式推导。内容晦涩乏味。在讲授过程中,大部分同学不能将前后知识对比、归纳、总结。导致很多同学对整本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便授课教师反复讲,一部分同学还认为各个章节各自独立、没有联系,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对本门课程产生畏惧心里,同时也对学习本门课程没有什么兴趣。

2.4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基本都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丰富的动画画面可以动地展示所讲授知识点的工作原理及过程。但是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是授课教师在前边讲授,学生被动的接收繁多的,零碎的知识点,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3],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问题的改革措施

3.1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最好做到对知识点既不重复,又无遗漏。这就要求从课程体系及教材上进行改革。在知识点的选用上要以“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以“会用”为目的[4]。市场上现存的教材中,大多数都是课时少、内容多,这就要求在选用教材时既要兼顾知识的先进性又要把握知识的理论深度;既关注理论知识讲解,又兼顾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这些方面有一个合适的教学时间分配。并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取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对于一些过深的,复杂的推导过程应放弃不讲。

3.2准确定位

教学在教学之前要结合所在学校对自身的定位对《机械设计》课程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如果学校定位是培养“国际一流大学”或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备人才”,那么选用理论深度、知识面全的书籍作为教材较为合适。如果学校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时,在选用教材时就要偏重于知识应用的一些教材。这样,在教学开始前定位明确,把握侧重点。将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相对接,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3.3培养学生兴趣

在《机械设计》课程讲授时讲清本课程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和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性质、及重要性。机械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将来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中的所需的大量的工程师的实践性较强的一个专业[5]。对学生讲清工程师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让学生为将来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感到自豪,对未来清晰正确的认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清《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由于研究对象而所具有的一些特有的特点。讲课时尽可能展示人类目前为了改造自然所设计的一些机器设备及我国现阶段所设计的比较高端的机器设备。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3.4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前边讲,学生在下边听,这一过程较为被动。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采用“课堂教学-参观实习-动手实践”多形式相互交叉的教学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安排学生去工厂参观学习,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联系书本理论知识或者将现场正在加工、装配的机器零部件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将理论和应用联系起来。或者可以在废品收购站买一些报废的机器,分组将这些东西让学生拆卸,在拆卸的过程中观察机器里边的结构形式、安装方法。然后将拆卸的东西装回,通过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机器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工艺路线等知识,讲理论知识彻底转化为动手实践的能力。

4结论

《机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从一个“在校学习学生”转变为“工作中的工程师”的所必须的过程和重要的途径。通过对《机械设计》课程现存问题的思考得出来一些改进的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完善这些措施。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得到改进。提高《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濮良贵,陈国定,吴立言.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怀英,李芳.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1):75-76.

[3]韩衍昭.《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管理工程师,2013(2):73-75.

[4]吴琳.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