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教育方案

品德教育方案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6-01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许多知识及概念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能够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立体化一些知识及概念,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围绕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就其具体措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一、从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中介入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小学生的阶段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小学阶段课程教学效果的不可控性,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来看,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话,难度较大,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此外,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目标、教学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教师习惯于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可是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在这一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脱离了学生的立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具体实例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说明的教学手法,这一途径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知识点的同时,最大限度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介入是改变尴尬教学局面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介入的具体措施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的基础条件。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程中的应用,目的在于从学生角度出发,将知识与实际例子相联系,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与天性,有目的的进行案例计划

小学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功能性,而侧重于适应性,即让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慢慢接受教师的教育观点及在教学过程中想要传达给学生的观念主张。案例教学法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法,同时也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具体施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天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基础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小学阶段学生最为基本的特点就是好动、好奇、好玩,如果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这三个基本发展特点进行充分掌握,站在学生立场思考的话,必然能收到良好的回应。比如,教师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配以情景教学以及游戏教学,获取学生好感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深入案例教学核心

思想品德教育要实现的是“教育”的目的。鉴于小学阶段学生叛逆,喜新厌旧的性格特点来说,如何抓住学生的胃口,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目的实现的途径,是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并且将品德教育中涉及到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不仅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损害。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实质上是通过转换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来实现的,即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案例中去。因此,就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来说,除了尊重学生天性与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外,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形态等,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根据教学具体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德育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扮演好“帮手”的角色,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接下来案例教学法的继续和进行奠定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发挥小学德育工作启蒙作用的重要途径。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秉持对学生发展负责的德育教育态度,尊重学生的天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价值观形态,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争取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卫东.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介入[J].教书育人,2013,34:20-21.

[2]冷玲玲.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4,20:67.

[3]苏立琦.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4.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第2篇

 

1.整体性构建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研究

2.济南市城区幼儿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当前幼儿园德育误区及对策

4.幼儿德育新理念——后现代视野下幼儿园德育实验研究

5.试论幼儿园德育中奖励策略的有效运用

6.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

7.我国幼儿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8.现代幼儿园德育教学方法之我见

9.育人为本德育立园共同成长幼儿园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点滴谈

10.农村幼儿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11.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

12.新时期幼儿园德育教学思考

13.《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发前后中国幼儿德育的比较

14.幼儿园德育有效性的提高途径分析

15.借用陶行知德育思想及方法来指导幼儿园德育活动

16.幼儿园德育教育

17.关于当前幼儿园德育教学的思考

18.试论幼儿园德育环境之创设

19.“有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对幼儿园德育现状的剖析

20.契机”与“情境”——幼儿园德育课程资源的发现与整合

21.关于幼儿园德育课的一些思考

22.谈幼儿园德育

23.幼儿园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探究

24.奏响幼儿园德育五部曲

25.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幼儿园德育

26.刍议把握幼儿园德育的契机

27.幼儿园德育的误区与对策

28.“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德育活动创新研讨会暨优秀案例征集启动会召开

29.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探究

30.幼儿园德育教育初探

31.幼儿园德育过程中实践活动案例研究

32.幼儿园德育之我见

33.对幼儿园德育的思考

34.幼儿园德育教育之创新

35.当前幼儿园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36.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7.如何提高幼儿园德育的有效性

38.幼儿园德育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39.多途径培育幼儿园德育之花

40.角色理论在幼儿园德育中的运用

41.我国幼儿园德育方法研究新进展

42.    幼儿园德育案例

43.幼儿园德育的目标与途径

44.浅谈如何培育幼儿园德育之花

45.几种社会学方法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启示

46.我国幼儿园德育所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47.寓德育于游戏活动之中——幼儿园德育游园会初探

48.北京市召开幼儿园德育经验交流会

49.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幼儿园的德育改革

50.初探幼儿园德育的有效渗透

51.浅析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52.    幼儿园德育初探

53.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54.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好孩子——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园德育中的运用

55.陶行知德育思想指导下幼儿园德育活动的开展

56.幼儿园德育工作案例及剖析

57.浅谈形成合力的幼儿园德育

58.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施

59.幼儿园德育策略刍议

60.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61.广州市幼儿园德育系统工程方案

62.    春风化雨润蓓蕾——幼儿园德育的生活化教育之我见

63.德”在心中“德”在行动——也谈幼儿园德育中教师的作用

64.幼儿园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之我见

65.陶冶情感培养习惯——农村幼儿园德育工作体会

66.幼儿园德育初探

67.幼儿园德育大纲(试用)

68.农村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69.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的心得

70.幼儿园德育教育

71.浅谈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72.幼儿园德育初探

73.2015年幼儿园德育总结5篇

74.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75.德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76.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7.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

78.幼儿园德育心得体会

79.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

80.幼儿园德育工作材料

81.幼儿园德育工作

82.幼儿园德育教案:生命只有一次

83.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4篇

84.幼儿园的品德教育_品德教育

85.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86.《幼儿园德育论文》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87.幼儿德育小故事幼儿园德育故事_儿童故事

88.《弟子规》在小学德育中的功用

89.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90.幼儿园德育教育经验分享

91.幼儿园德育工作汇报

92.幼儿园德育案例分析

93.关于幼儿德育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94.幼儿园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95.幼儿园德育中奖励策略

96.幼儿园德育教学案例

97.幼儿德育的重要性

98.幼儿园幼儿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32-02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的教师。”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就必须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落实到备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其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有效手段。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设计概述

1.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含义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就是思想政治(品德)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应用系统的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计划或规定,为教学活动制定具体可行、可操作性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

2.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大的方面说,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设计等;从小的方面看,教学导入设计、教学板书设计、教学小结设计、教学提问设计等等,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些实际的教学设计都基本汇聚在教师的教学方案中,都通过教学方案来体现和反映,因此,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案的设计。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

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设计及其准备工作是一项艰苦复杂、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特点的工作。它是上课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上课的质量。一般来讲,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精神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这是由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只有认真了解研究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日常有关教育工作的指示,并将其精神实质贯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才有可能全面地、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2.研究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是国家课程,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和强制性。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熟悉它所规定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明确教学的主旨。此外必须通读教材,分析其结构,在掌握了各内容之间的联系后,明确各部分的重点、难点,为教学计划奠定基础。

3.熟悉了解学生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熟悉学生,解决“谁学”和“为谁而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知识实际以及实际能力,从而使教学方案更具有针对性。

4.搜集整理资料

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属于社会科学范围,社会科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说理,而说理要凭事实,要占有翔实的资料。因此,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必须广泛地收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事实和资料,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和筛选。这样,既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领域,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不致将思想政治(品德)课讲成枯燥的教条,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案包括学期教学方案和课时教学方案。学期教学方案是教师对一学期学科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宏观设计,课时教学方案是教师对一节课或一次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微观设计。这里主要研究的是课时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要做到使内容全面且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性,同时,目标设计应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使教学目标兼容表现性和生成性目标。在设计情感教学目标时要依托课文知识,紧扣认知和思想教育目标。此外,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并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的素质发展变化状态,使目标具有可测评性。

2.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组织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的思想、点子、途径、程序、策略、手段和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方式。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必须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经验和特长、教学条件及课程标准规定的时间和过渡进行设计和选择,坚持情理互动原则,在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同时,关注学生生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教学过程设计

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概念、原理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其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第二,概念、原理的教学要融入一点概念、原理的发展史和问题解决史;第三,教学过程要凸现动态性,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原则;第四,教学过程方案要留有空白,体现方案“弹性化”原则;第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采用活动元设计法进行设计,即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和学生实际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再根据教学模式的程序过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活动单元,分别对活动元进行设计;然后,再将各个活动元有机地结合成教学活动过程

4.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

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要按照本课程的新理念和教学方法,将静态性的教材“文本”加工成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适合于教学展开、有利于教学内容创新的组织状态。具体讲,教学方略设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要进行情境化、生活化和问题化设计,此外,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思想教育、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5.作业设计

思想政治(品德)课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引导学生应用,督促学生作进一步学习和思考,其功能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在具体设计中,要做到,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复习旧课与预习新课结合、科技知识渗透结合、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一般要求和不同档次要求相结合

6.课前或课后活动设计

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构筑立体开放的教育网络系统,还必须设计一些必要的课前或课后活动,如搜集资料、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课堂小品设计与编排、主题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案,一般由课前活动方案、课堂教学方案和课后活动方案构成。其中课堂教学方案是核心,课前、课后活动设计应当服务于课堂教学。课前或课后活动设计应当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设计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因地因时制宜,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活动的安全。

四、思想政治(品德)课说课设计

说课,是教师教学设计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说课可以把教学的成功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的基础上,使教师全面掌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说课可使教师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使教师由普通的教学匠成长为学者型的老师,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素质。

说课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说课具有简单易操作、理论性与科学性、交流性与示范性等特点。

思想政治说课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学方法和手段;说教学过程。在对思想政治说课进行设计时必须思路清晰,结构清楚;教学程序要具有科学性、深刻性;主次要分明,此外要详略得当,虚实有别。

五、综述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优化教学过程。具体来讲,就是通过预先的规划与设计使得相同的问题在今后类似的教学情况下不再出现或减少其出现的频率。虽然说教学设计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其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有助于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利于组织系统中参与者的协作;教学设计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助于实现教学最优化;此外,教师掌握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可以减轻教学负担,加速自身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所以,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每个教师都必须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时机,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应江.谈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林琼慧.谈谈高师实习生的备课[J].池州师专学报,2002,(3).

[4]赵丽霞.说课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有益形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7).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观念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13-02

2014年11月14日,云南省教育厅下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调整后的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的通知》,在附件《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第四部分第(三)条中规定: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原始成绩,通过一定比例折算量化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数。1.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学科卷面分值均为120分,按实得分的100%记入高中录取总分。2.物理、化学和体育3个学科卷面分值满分均为100分,分别按实得分的80%、50%和50%计入高中录取总分。3.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达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低于60分者按实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入高中录取总分。

一、认真领会,转变观念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功能和任务,才能真正领会《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的精神,才不会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浪潮中感到困惑和迷惘。

《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的出台,并没有违背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正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正确解读。《方案》中指出:“为了引导学校全面有效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省教育厅对原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直行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和优化。”“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全面衡量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量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水平考试。”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学业水平考试,其性质是学科学习的达标考试,并不是选拔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目的是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值中占10分,并没有淡化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也没有弱化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和德育性,而是以考促学,减轻学生对知识的背诵,解放教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让教师放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真正达成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和德育。

二、更新理念,提高实效

1.研读课标,精心备课。《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2.联系生活,学科融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第5篇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性不断丧失。长期以来,我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与同类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见表1),具体表现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如何改变现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研学后教”是广州市番禺区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它体现了“研”“学”“教”的有机统一。“研”是前提,“学”是基础,“教”是保障。“研”“学”“教”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谓“研学后教”,是在利用“研学案”的基础上,有机融合自主、合作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

“研学后教”的核心是“研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研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方案。“研学案”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研学案”强调学习内容的结构化、问题化和层次化,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研学案”旨在将教师的“研教”与学生的“研学”相结合,在强调教师“研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研学”,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

二、利用“研学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益的实施原则及有效策略

1.编写“研学案”的原则

(1)结合思想品德教材

思想品德教材是核心教学材料。学校要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形成良好的思想与品德。因此,“研学案”必须源于教材,重点把握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2)结合学生实际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地域、背景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且学生的受教育基础、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研学案”的编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结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与考试、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它倡导“合作、自主和探究”的学习。因此,“研学案”内容的编写要符合《课程标准》。此外,《课程标准》为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学科的性质、理念和设计有合理的考量,对学科的目标、内容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规范表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特征和学习需求。

(4)结合思想品德评价标准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思想品德评价标准》)在改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发挥三方面的基本作用:首先,它能引导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其次,它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它力求引导教师和教学评价人员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学业评价。

2.思想品德课“研学案”的实施策略

(1)制定学习目标

思想品德课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分析课标,吃透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目标;二是目标要明确、具体、科学和具有可操作;三是围绕学生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我将学习目标表述为三方面。其一,熟记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不竭之源。其二,列举我国近年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举措。其三,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举例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2)预习与梳理

“预习与梳理”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即让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内、轻松的环境中对授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换句话说,就是学生通过课堂的教材阅读与相关知识的学习,能找出重点和难点,从而在“研学案”教学中消化与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3)师生共同探究

“师生共同探究”是“研学案”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环节主要包括多维探究、学生合作讨论与共做结构导图等方面。旨在以“学生之脑、学生之口、学生之手”将所学内容转化为结构导图,使学生将知识的整体逻辑结构记在脑海中,从而逐步形成构建知识框架的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分组合作,讨论释疑。学科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探究成果的记录、整理与展示。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拿出来与组内成员交流。第二步,班内交流,组组合作。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交到全班,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步,教师点拨,有效拓展。教师在学生争论之际,及时点拨、启发和追问,使问题迎刃而解。然后,教师针对关键问题进行有效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方法、掌握规律。

(4)巩固与提升

“巩固与提升”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即通过深化与提升,强化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一学就会、一做就知、知而践行”的效果,最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内化和掌握。这部分“研学案”的编写要加强“变试训练”的设计,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要注意把握题目的难度,引导学生用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进程,严格进行限时训练,以拓展学生思维,达到“巩固与提升”的效果。

(5)学习与反思

“学习与反思”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所用方法进行主动回悟,建立本堂课的知识框架图,从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与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教师的“导学”变为学生的“研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思想品德课实施“研学案”教学的实践效果

1.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研学案”教学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可有效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研学案”教学可有效检测评价、板演展示,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实施“研学案”教学能把学习内容问题化,把课堂的“学”和“做”有机结合,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与复习任务。可见,“研学案”教学能有效扩充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提高学生成绩,有助学生发展

“研学案”教学主题突出、主旨明确,令课堂教学具有高度、效度、精度、密度与速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例如2011学年,通过比较我校初三政治中考成绩(见表2),便知“研学案”教学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积极意义。采用“研学案”教学的实验班的成绩超过同类学校2分多,未采用“研学案”教学的常规班比同类学校少5分以上。可见,“研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学案”教学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积极互动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研学案”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通过实验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各项素质的对比(见表3)可知,“研学案”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第6篇

一、农村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笔者认为农村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主流是健康的,农村小学生生长在乡村,乡村自身固有的淳朴、善良的优良品质影响着他们,从小形成了较强吃苦和奋斗精神。以笔者所在的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镇小学为例,孩子们普遍表现为守信、勤劳、不怕吃苦。但近些年来,成人社会思想上的拜金主义、追求享受,也使小学生们在吃、穿、用、行等方面讲究穿名牌、比豪车、讲排场;个别家庭的孩子缺少约束,沉迷网络,不仅影响学习,更严重影响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当前,农村学校在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与其他科目比较,对品德与社会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现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还没有一套能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或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方法,一些学校和教师存在着片面的成才观,没能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用学习成绩以偏盖全,忽视思想素质、品德修为的培养和提高。

二是品德与社会教学思想观念陈旧。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是空洞的说教,是虚的,没必要去搞大投入;乡村社会风气较城市好,农村小学生在乡村成长也会“树大自然直”,不必在思想品德方面过多要求,只要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不出问题,不犯大错,就是万事大吉了。

三是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简单、内容单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只停留在课本上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的内容中,方式以照本宣科、说教为主、生蒙硬灌。不能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多样化方式进行教育,更无法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

四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脱节。学校教育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所教学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内容短时间内很难在学生思想深处产生实质性影响;学生在校外、在家庭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思想品行问题,学校和老师未必去深入的考虑。与城市对比,农村小学生由于父母忙于农事劳作或出外打工,留守儿童所在比例较大,家庭品德教育更加薄弱。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和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和效果,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

第一,构建多维立体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体系。学生,作为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是多维的、多元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应该和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笔者所在学校即建立学校、家长和农村社区联谊会,定期家访制度,通过与家长、农村社区建立和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对,将学科教学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结合起来,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

第二,探索实践多元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多以活泼有趣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变灌输式为渗透式,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笔者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育、活动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通过选取学生身边富有时代感和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每个案例自身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

第三,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针对性。品德与社会教学。每个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外部环境影响都有所不同。为此,要重视个体,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都应该抓住其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发生变化时,如入学、年级升级、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等情况下,要多给其关爱和帮助;在学生学习和其他方面成功或失败时,要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鼓励。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思想品德;道德教育;问题与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不足,随后分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设置更加合理,尤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实践的培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可塑性非常之强,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有重点的开展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帮助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成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学内容上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四大类,道德教育则是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立德树人”教学观念的直接体现。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学观念传统落后,授课模式过于单一

初中思想品德与其他基础类科目相比,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社会中,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体现。但是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固化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手段、授课模式难以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和转变。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片面的进行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灌输,要求学生背诵大量定义、概念,致使思想品德教育课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理论教育,缺乏课堂自主性和能动性。久而久之,很多学习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故事,通过这种“举例论证”的方式,一方面丰富了道德教育内容,使道德教育内容不会显得空洞;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忽略案例讲解,只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趣味性降低,导致道德教育质量不高。

2.考核方式不尽合理,缺乏教学实践活动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普及实施,但是在许多地区的初中校园内,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没有彻底根除。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家长,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都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提高学生应试水平作为初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中发现,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无论是安排教学计划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考试大纲来开展,要求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背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道德教育也只能停留于纸面上,与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从学生角度来说,在教师、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被动的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极大的制约,无论是学生个人的道德水平,还是心理素质都受到了负面影响。

三、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四、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真正目标

教师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于道德教育的开展|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有了新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当实现与时俱进的转变,以满足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一,深挖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内容完善、执行到位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尤其是在教材内容革新之后,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以此来保证学生学习能够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计划的制定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基本原则,教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故事、案例,增加学生道德教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明确改革标准,树立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改革要求和实际的教学需要,制定短、中、长三期目标,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能够有层次、有梯度的进行。短期目标可以是对下节课或本章节的教学安排,中期目标可以是本学期道德教育所要取得的成果,长期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整个初中阶段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等。

2.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道德教育目标,就必须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探索欲望。

首先,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准备丰富的教学案例。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体现。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所接触,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考虑生活中家长、自己在生气时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自我控制的。然后教师利用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案例,采取正反案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情绪控制方式,从而水到渠成的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其次,充分借助于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初中生对网络、多媒体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科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提升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教学效率。教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动画、视频或图片,使原本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大屏幕上,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又可以从多媒体上下载海量的教学资源,或是与其他思想品德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与讨论,从而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开展道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还应当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教师要协调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提供动力支持。

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应试能力教育,而轻道德情感教育、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教育的现状,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祖国的繁荣进步培养出高素质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创新;分析研究

创新是推动教学开展的不竭动力,思想品德教学也应如此。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深入分析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创新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走出一条适合思想品德教学要求、适应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改革之路。笔者多年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创新改进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本文将做初步分析。

一、创新教学理念,联系学生生活设计教案

教学方案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导向性引领,各种教学要素应当在方案设计中充分兼顾。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理念陈旧落后,照抄成品教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教学理念的创新必须强化学生生活感知,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中,为了教育学生学会忍让、学会宽容,专门在社会生活中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以本地区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死伤的惨痛负面案例作为教学的信息,设计分析研究的题目,带领学生从反思中受到教育。这样的教学设计选取了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负面案例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极大的兼顾了学生的生活感知,走出了唯教材论的限制,以创新的理念扎实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新颖性,也得到了教学成效的实践验证。

二、创新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丰富信息

教学手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还是教学理解效果的深化,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大面积普及的多媒体信息成套教学设备,更是让思想品德教学如虎添翼。教师要致力于这些教学手段的创新,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为教学工作增添大量的丰富信息,达到支撑和推动教学工作游刃有余开展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以多媒体手段演示为契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动形象程度。例如《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教学中,笔者精心选择了一些案例,从网络中下载了视频和相关的文字说明,重点搜集的是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如何通过法律途径、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维权的。这样的案例信息量大,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和教材所教学的内容结合度非常密切。将这些形象的案例以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精彩的视频,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这一手段的演示下,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高,而且表达的观点深刻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教学手段的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氛围的变化,而且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

思想品德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特别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正能量,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情感,更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如何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就应当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单纯的口头说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而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深刻体会,则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本地区的一些资料,包括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十年、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间段不同的变化。三个时段都按照同类型甚至同地点的变化来体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学生分组进行讲述演示。从改革开放前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到改革开放十年时城镇面貌初具雏形,再到现在马路宽阔、高楼鳞次栉比,三个不同时间段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迅猛变化,体现出经济实力和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演示,进行了解释说明,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将他们带入到这些年代之中,从而深刻的感悟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改革开放的广阔前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亲身体会,以形象的感知扣动他们心弦,对提高思想思想品德教学成效特别是思想教育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创新评价方法,设置学生道德成长档案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既要承担知识传授,还要承担思想引领的职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笔者在教学中对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改革,除了通过卷面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效果之外,还为每一位学生设置了道德成长档案,联合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引导。道德成长档案包括学生自身成长情况,如自尊自信程度如何、遵章守纪程度如何,还包括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尊敬师长情况,另外还包括爱党爱国、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状况。通过设置学生道德成长档案,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了身心发展特别是道德与思想成长方面的评估细则,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的了解自己该怎样做、什么不能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有目标有准则,从而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强化了对学生正能量的引导,让他们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春期的成长中走出沼泽,拨开云雾消除困惑。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大教师要善于研究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立足教学实际需要进行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