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技术入门

电子技术入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子技术入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技术入门范文第1篇

1、引言

数字系统重点是考察信号高于或低于某一门限电平值,以及这些数字信号与系统时间之间的相对关系。六十年代后期,数据域分析的概念逐步形成。针对数据域的分析测试问题,电子测量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一数据域测试。典型的数据域测试仪器:逻辑分析仪,如图1所示。

2、高速信号探测

在过去几十年中,数字设计人员一直把逻辑分析仪作为系统检验的主要工具。近年来,随着时钟速率的加快,迫使设计人员不得不考虑系统所有部分的信号完整性,包括测试能力。

逻辑分析仪探头已不再象以往那样任意连接到系统上,就能够保证成功,而是必须考察探头位置、负荷及与传输线的邻近程度等因素。本文考察了在探测高速数字系统时设计人员遇到的部分常见问题和探头的负荷模型以及探测位置的影响。

(1)逻辑分析仪探头的负荷模型

任何类型探头的目标都是尽可能对系统提供最小的电负荷。如果探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太大,那么探头将不能帮助设计人员检验系统,因为故障原因可能完全是由探头引起的。隔离故障对有效检验故障非常重要,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能够预测探头对系统的影响,而不管其是可以忽略不计,还是占主导地位。

预测被探测系统性能的最精确方式是在系统模拟中包括一个探头负荷模型。模拟不仅提供了最精确的探头影响模型,而且提供了一种方式,可以改变变量,监测每个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包括探头在传输线上的位置和/或从传输线到探针的探头短线长度。一般来说,逻辑分析仪的探头负荷模型如图2所示。

在较低频率上,电阻器会主导探头阻抗,此时对目标的影响最小。这是因为探头阻抗一般在100kΩ,而目标一般在50―75Ω。两个阻抗并联,会产生最接近目标的阻抗。常见探头在频率提高时,探头开始引入电容,其阻抗开始滚降。一旦阻抗达到目标阻抗的数量级上,来自探头的反射会成为重要问题。由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LA―Probe―E(如图3所示)测量线具有极小的探头负载效应。独特的探头结构设计使得200MHz的数字信号(模拟带宽大约为1GHz)时还具有550Ω业界同类型测量线最大的输入阻抗,远大于目标输出阻抗,对被测系统几乎没有影响,确保测量的正确性。LA-Probe-E测量线输入阻抗――频率特性曲线如图4所示。

此外,在超高频率上,探头会引入电感,阻抗将提高。探头负荷的电容和电感会形成谐振。逻辑分析仪探头的目标是尽可能提高谐振的频率。LA―Probe―E测量线的谐振频率远大于1GHz,使得LA―Probe―E测量线不会影响被测系统。

(2)探测位置的影响

由于探头是电路的一部分,而电路也是探头的一部分,因此可以预测两个感兴趣的点的影响(即接收机和探针)。探头的影响中一个主要变量是其在目标传输线上的位置。通过其在传输线上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探头导致的反射。反射影响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目标系统(即轨迹长度、端接方案、电压余量等)。图5是一个标准传输线系统,其中列明了连接逻辑分析仪探头的最常用位置。

1 负荷端接系统

在负荷端接系统中,负荷端接电阻器仅用于传输线设计中,引入的反射被吸收到接收机上的端接电阻器。如果这些反射、入射波或后续波同时到达,它们本身会表现为上升时间劣化或码间干扰(ISI)。在把逻辑分析仪探头连接到系统上时,探头将表现为电容不连续点。把探头插入这类系统中的最佳位置是信号源。首先,探头反射会即时发生在驱动装置上,然后这种反射会再次反射离开低阻抗驱动装置,并与入射波一起沿着传输线传送。这样收到的波形会经历上升时间劣化,但二次反射最小。其次,为降低电容负荷对系统的影响,探头形成的RC时间常数应尽可能低。虽然探头的电容不可改变,但时间常数的电阻/阻抗取决于探头的位置,时间常数的电阻/阻抗是低阻抗驱动装置与传输线阻抗的并联组合。这种组合在系统中产生了最低的电阻/阻抗,通过在信号源插入探头,将会产生最低的RC时间常数。

2 源端接系统

在源端接系统中,仅使用图5中的源端子。入射波在源端按电阻和传输线阻抗之间进行幅度划分:半幅度波传到接收机上,在这里,被正反射,这种反射与入射波叠加在一起,产生驱动装置的原始幅度。同时反射通过反向传导会传回驱动装置,然后被吸收到源端接电阻器中。源端子采用相应的结构,使得在除接收机之外的传输线任何位置上,观察到的波形都呈现出阶梯形,如图6所示。

通过把其与用户定义的门限电压(通常以电压摆幅为中心)进行比较,逻辑分析仪确定被探测的信号是‘1’还是‘0’。这意味着如果逻辑分析仪探头位于直接接收机之外的任何地方,都将观察到这种阶梯状波形。在波形位于摆幅中问的时长内,逻辑分析仪将不能确定逻辑电平。这直接影响着分析仪的定时性能。因此对源端接系统,逻辑分析仪探头的位置应尽可能接近接收机。

3 双端接系统

在双端接系统中,传输线中同时使用源电阻器和端接电阻器。由于源端接电阻器和负荷端接电阻器形成的电阻分路器,只有一半的原始信号会到达接收机。逻辑分析仪探头一般会放在这类系统上任何地方,主要考虑因素是探头的RC时间常数。但是。在系统的任何位置上,电阻/阻抗将是线路特性阻抗的1/2。由于在探针上只能观察到一半的原始电压电平,因此设计人员必须保证满足逻辑分析仪的最小电压摆幅规范。

(3)短线探测

探针和目标信号之间敷设的轨迹长度称为短线。短线探测是指探针不能直接放在目标的传输线上。短线可以由PCB轨迹、导线或连接器引线组成。由于PCB上的布局限制,很难避免短线探测。问题是探针离传输线的距离必须有多近,同时仍能在系统和逻辑分析仪中实现可以接受的性能。

在谈论传输线时使用的经验法则也适用于逻辑分析仪短线。经验法则取决于系统上升时间,对逻辑分析仪,建议短线的电长度不超过系统上升时间的20%。比如说,取Tr=Ins,常规FR4基板材料的PCB表层Er≈4,则短线长度不能超过L=1×10-9×20%×3×108根号下4=3cm。在短线长度提高时,电容会大幅度提高,在某一点上,电容会超过探头的总电容,此时“短线”已经具有传输线效应,不能正确探测系统了。

电子技术入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提高教学 入门课程 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176-01

1 为什么《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难学

第一,除了生源问题,中职生的素质比较低,大多数学生初中都是学习能力比较弱,或者不爱学习,具有比较严重的分化情况。在中考后选择专业的原因中三成是为了以后能够有所发展,三成是听从了父母的意愿。仅剩下的才是真正喜欢本专业的。而且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没有信心没有动力去学习。

第二,中职学校的电子类书籍内容不够详实,只有结论,没有中间理解的过程,学生无法接受,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加入不少课外教学内容,学生不愿做笔记,一边做一边理解又是一大难题,往往为了写笔记忽略了理解。教材在编排内容的过程中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在讲解原理中又忽略了实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又不能接受这么深奥的理论知识。更何况,中职类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中不需要掌握过于繁琐的理论知识。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先进,仍然采用我讲你听,我念你记得方式,在教学中缺少创新。这样的教学必然没有较高的效率。

2 如何提高教学的措施

从今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看,可将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2)注重对学习环境的创设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环境。(3)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4)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路径和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知识的认知和内化。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②在基本的常用仪器的使用,掌握操作方法和调试技能的前提下增加探索性试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采取开放式试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独立进行装配、调试并能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笔者认为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时重点应放在万用表的操作学习上。

③教师设计一项学习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项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掌握晶体二极管的特性时,可以给学生设计的一个任务,即“制作直流稳压电源”,并通过具体的电子产品制作过程来理解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

④搞好师生互动,实现教学交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他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当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有机融合的时候,就能形成较好的互动氛围和环境,取得真正的效果。

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成绩的不理想更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失去信心。这时候作为任课教师要时常询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到交流补充和讲解。

3 结语

简而言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兴趣,关键是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善于运用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在教学教学中充满创新精神。只有具备了创新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得开展教育。

参考文献

[1] 林生华.浅谈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1).

电子技术入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演示仪 设计

1 现状分析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高等学校理科类学生广泛选修的课程,对于电子、通信等专业更是必修的基础入门课程[1],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教学都是独立设课,几乎没有相应的课堂演示实验。

与普通物理、化学具有丰富的演示实验器材相比,市场上几乎没有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演示实验器材。而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比较笨重,不方便携带。所以设计实用性较强、简单便携的电子技术基础演示实验演示仪就显得很有必要。

2 设计实例

以3人表决器电路为例,具体阐述实验演示仪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与要点。

2.1 电路原理

3人表决器电路,又称为多数“1”鉴别电路(如图1所示)。工作方式就是当3个输入端中有任意2个或者2个以上输出逻辑状态为“1”时,电路输出状态为“1”;否则电路输出状态为“0”。其逻辑功能见表1[2]。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比赛的裁判电路。

图1 3人表决器电路原理图

表1

2.2 电路图设计

图1所示电路需要选用合适的芯片去实现,另外还加上电源、输入端电路、输出端电路才能工作。

图2是3人表决器设计电路图。

图2 电子技术基础综合实验演示仪电路

2.3 电路说明

2.3.1 主电路芯片选择

我们采用TTL系列的74LS00和74LS20芯片。集成电路不直接焊接,而是采用插接式安装。即焊接安装一个同规格的芯片插座,把芯片插在上面使用,这样一旦出现芯片故障,更换非常方便[3]。

2.3.2 电源

因为此电路只需直流电源,而且最大电压为+5 V,允许误差为±10%。所以我们采用可容纳4节5号或者7号干电池的电池盒来充当电源。

2.3.3 输入、输出端电路

输入端用开关来控制输入电平,一般选用单刀双掷钮子开关,并采用LED发光二极管作为逻辑电平指示灯。开关打开时就输入逻辑电平“1”,对应的指示灯亮起;关闭时输入逻辑电平“0”,对应的指示灯熄灭。

输出端直接用一个LED发光二极管作为逻辑电平指示灯。

2.3.4 限流电阻

发光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约5 V。它的正向伏安特性曲线很陡,使用时必须串联限流电阻以控制通过管子的电流。限流电阻R可用下式计算[4]:

R=(E-UF)/IF

式中E为电源电压,UF为LED的正向压降,IF为LED的一般工作电流。

普通的发光二极管正饱和压降为1.6~2.1 V,最常见的压降大约为1.8 V,具体值可以查看对应的型号参数表。工作电流5~20 mA。

由以上条件可计算出电路各处电阻范围,选用合适的标准电阻。电阻采用最常见的色环电阻,1/4 W规格即可。

2.3.5 电路板

电路板一般有敷铜板、面包板和万用板。从实用性、可靠性、美观性和布局灵活性等方面考虑,最好采用环氧玻璃布敷铜板[5,6]。

2.4 功能扩展

为了提高电路利用率,我们把电路适当修改,使其功能得到扩展。主要是增加了功能切换开关K4。再添上电源开关以及电源指示灯,使电路更加完整。

2.4.1 芯片逻辑功能演示

开关K4向上接a位置时,如果IC1位置芯片为74LS00,则可以演示与非门功能;如果IC1位置芯片为74LS08,则可以演示与门功能;如果IC1位置芯片为74LS32,则可以演示或门功能;如果IC1位置芯片为74LS86,则可以演示异或门功能;如果IC1位置芯片为CC4001,则可以演示或非门功能。

2.4.2 3人表决器电路功能演示

开关K4向下接b位置时,如果IC1位置芯片为74LS00,IC2位置芯片为74LS20,则可以演示3人表决器电路功能。

3 结束语

该实验演示仪具有制作简单、轻便易携、结构简单、方便操作、附带电源、价格低廉等特点。电子技术基础演示实验不是一个电路就能解决的,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一系列相应的演示仪。以上仅仅试列举了一个电路作为示范,其他电路依此也不难制作。太复杂的电路不建议课堂演示,应放到专业实验课去解决。

参考文献

[1] 谢建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8):46-47.

[2] 吴勇灵.浅谈三人表决器实验电路的设计[J].物理实验,2010(8):33-35.

[3] 尹建友.如何减少电子电路制作过程中的人为故障[J].科技信息,2007(25):104.

[4] 谢自美.电子线路实验・测试・设计[M].第二版.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电子技术入门范文第4篇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既有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分析,又强调模拟电路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既要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又要求对电路进行定性分析和近似分析,学会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接受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科技进步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普遍认为该课程“入门难”,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配合十分重要。

二、课程结构与基本教学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及其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电路分析基础”是与其直接相关的先修课程,此外还包括“高等教学”和“普通物理学”等相关课程。“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基础”等后续课程与本课程密切相关,传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统以及毕业设计等也与本课程的联系比较紧密。结合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内容衔接,尽量避免复杂的公式推导,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1.课程的基本结构。为使学生对电子电路建立起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和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会”读图,能对电路进行性定性分析,其次,要求能够进行定量计算。以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为例,“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计划共64学时,其中56学时为课堂理论教学,8学时为实验教学。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随后安排2周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作为实践环节的补充。经过比较甄别,采用文献[1]作为基础教材。教材遵循“先器件后电路,先小信号后大信号,先基础后应用”的规律编排内容,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较好基础。在应用方面,是围绕信号的放大、运算、处理、转换和产生来介绍。

2.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除去绪论部分,笔者将课程内容分成4个单元,如表1所示。第一单元讲述常用半导体原理,及其与分立元件组成的放大电路的原理;二、三单元分别为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原理及其应用;关于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为第四单元。其中每个单元安排2学时的实验课程,分别为三极管放大电路(单级、差分)、运算电路、反馈放大电路和直流电源,考虑与实践环节“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衔接,仅安排验证性实验。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1.优化教学内容。我们以所选用教材为根本,考虑教学学时有限,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优化。如表1所示,第一单元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及其基本放大电路,以双极性器件为主,单极性器件的学习做好与后续课程衔接即可。其中多级放大电路部分主要讲述差分放大电路;考虑知识点的连贯性,特别是把教材第9章关于功率放大电路的内容作为分立元件放大电路的应用,与多级放大器的输出级部分一起讲授。在此,要特别注意本课程“入门难”在该部分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例如关于PN结单向导电特点,应避免复杂的理论和公式推导,在教学时可先由线性电阻的双向导电性对比PN结的单向导电性,比较其伏安特性曲线,使其特点一目了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集成放大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第二单元集成放大电路的原理及特点,特别要注意与后续课程“半导体集成电路基础”的衔接,关于集成放大电路的原理此处应重视其外特性,重点分析集成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和放大电路中的反馈。第三单元,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应用,包括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信号运算与处理以及波形发生与转换电路。此处应注意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衔接,波形发生电路重点讲述RC正弦波振荡电路即可,在内容上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第四单元,直流稳压电源,讲述小功率整流滤波电路和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并安排2学时的实验。考虑到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已将关于电子线路读图的方法穿插到相关章节;没有单独安排第11章“模拟电子电路的读图”的教学内容。

2.合理安排相关知识点的教学顺序。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明确“学以致用”的道理;即学习器件原理的目的是为了组成功能电路。遵循这个理念,合理安排相关知识点的教学顺序,深刻领会知识点的内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首先,针对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教学顺序做了一些调整。在学习三极管基本原理后,接下来便是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的学习;其次,考虑为CMOS集成电路的学习打下基础,关于场效应管原理其基本放大电路的学习虽非重点内容,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关于差分放大电路以及互补输出电路的学习,需注意与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关系。第三单元分析非正弦波发生电路是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应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RC电路三要素法”定理分析非正弦波发生电路工作原理,则问题可迎刃而解。“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所学“电流节点定律”、“电压回路定律”、“线性电路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等理论是从事模拟电子线路分析的基本定理,必须牢记。

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做好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以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等优点,在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的教学已普遍采用,很多教材配套多媒体课件,甚至出现在课教学过程中完全丢弃板书的现象。但必须注意多媒体教学节奏快,学生很难有时间做课堂笔记,容易产生“夹生饭”。对此,我们首先完善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根据上文3.1和3.2所述优化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顺序,特别参考相关文献对一些知识难点分解、细化,经过近3年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课件。同时,对一些比较适合板书讲解的知识点,注意做好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例如二极管整流滤波、放大电路图解分析法、放大电路交流等效电路、非正弦波发生电路的过程分析等,在讲解过程中通过板书一步步地画出相关波形有利于充分理解其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

4.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探索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以应用为背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破解本课程“入门难”的问题。在一轮教学过程,按照“回顾要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当堂小结”的顺序组织授课内容,除了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题目,每个知识点均设计1~2题小结性质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当堂解答,或作为课后作业在下次课随机抽取学生讲述该题目的解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大胆质疑。以此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电子技术入门范文第5篇

摘 要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是高职电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两门基础课,将“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这两门课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联系相互贯通,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两门课的贯通教学。从而加强两门课的关联性,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 贯通教学 关联性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43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 "Circuit" and

"Analog Electronics" Two Courses

DENG Youlin, LIU Haimei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 Circuits and analog electronics is electrically Course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wo basic cours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it" and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of two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nal relation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achieve two classes teaching. Thus enhancing the relevance of two classes, reducing the learning curve and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circuit; analog electronics; teaching; relev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0 引言

“电路”是高职电类课程的第一门入门课,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电路,掌握与电路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分析能力等,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是“电路”的后续课程之一,是在掌握电路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学习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两门课之间的关联程度和贯通教学。例如,“电路”中涉及到的叠加原理、两大约束以及戴维南定理等内容,都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需要掌握和经常用到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

通过担任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感觉到很吃力,主要原因是没有把这两门课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融会贯通。如果在“电路”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工程应用题中的非线性电路进行线性化这一思想提前传授给同学们,那么,后续的“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就会轻松、容易很多,理解起来也就更简单。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在“电路”教学过程中,提前引入“模拟电子技术”中的电路模型,并引导同学们用“电路”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求解,这样对后续“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在“模拟电子技术”中复习和强调“电路”教学内容中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实现这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和相互渗透、相互衔接。

2 优化和改革两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2.1 贯通教学,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就需要教师抓住所讲内容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相互渗透,采用铺垫式和复习式的方法,对有关知识点进行综合的讲解和运用。“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中的许多知识点是有衔接关系的,“电路”的学习为“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的非线性电路的学习则需要运用到“电路”中的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由于这两门课之间的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讲解,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将这两门课进行比较学习,增强学生对相互关联知识点的印象,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另外,由于“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是分别在一学期的上、下学期教学的,在课时分配方面,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课时。由于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这些内容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中有所涉及,属于比较基础的内容,理解和学习起来并不是那么费力。而“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的内容涉及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曲线以及工程中的近似等效等,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知识点比较生疏,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吸收消化。

因此,对于整体64学时的教学安排,这两门课程比较合理的教学分配应该是“电路”24课时,“模拟电子技术”40课时。这样,采取前紧后松的教学节奏,将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电路部分加快教学进度,进入到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讲解。从而,使这两门课的整体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2.2 因材施教,突出把握教学重点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必须利用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内容。在每一章节开始学习之前,都要梳理一下本章节的内容,将其划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并提前告诉学生哪些是本章的重难点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钻研。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只需了解的内容要提醒同学们提前自学,上课时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对于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则要重点讲解。有了层次分明的学习计划,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混乱,而是目的性强,目标清晰。例如,在讲授放大电路分析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可以重点介绍三极管放大电路及其分析,而将场效放大电路的分析作为自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目标明确,只需要掌握好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理解和掌握上,将该部分内容学好了,就可以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进行场效放大电路的分析。

2.3 活跃氛围,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定理定律、公式和概念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图形图表、原理图、结构图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比较枯燥无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很吃力,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和抵触心理,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必然很差。因此,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可以采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到动态电路分析这一章时,只需介绍电容原件的一阶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以及全状态响应等的求解内容和分析方法,对于电感元件的类似内容就可以交给学生课下自学,下次课时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学的结果,将有关内容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以互相补充,自由发言。这样,经过讨论和思维碰撞,一方面增强了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其次,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新颖的画面、图像和音效来展现教学内容,将静态的图像转化成物体运动状态的动态过程,增加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展现出形象、生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教学

理论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会产生实际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传统 “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更像是一门物理课,缺少实践认识。例如,传统的电路课中学完电阻后,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电阻的矩形符号、欧姆定理及其计算方法,而对电阻的种类、容差及其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概念一无所知,但这些知识恰好是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用得最多、最重要的知识。

因此,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认知,并将相关内容的实验进行对比,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实验的内容也要有重点、有层次,例如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只讲到其理论部分的学习,而对解决实际器件的使用问题等较少涉及。

综上所述,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可以在授课时引入生产生活中与此内容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实践认知和知识结构。例如,在讲授电阻知识时,除了介绍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之外,还可以扩充一些有关电阻种类、容差等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并通过开展实习实践或者课程实验等方式,使学生能够零距离地体会和掌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问题。

3 教学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以往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升。在理论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等,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4 结语

“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体现了其专业性和基础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其专业性和基础性,将知识体系与当前的产业实践整合在一起。通过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引入实践相关知识,还要在原有理论思维方式基础上引入实践相关的基础知识,将这些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以特定的方式讲解出来,实现“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贯通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工程思维模式,以适应未来生产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周波.“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衔接关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6).

[2] 杨晓敏.“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3(9).

[3] 王玉菡,杨奕,徐勤,张杰.“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4] 夏百战,石世光.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0(4).

电子技术入门范文第6篇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本来就不是很爱学习而且基础也不是很好的中职学生学好电子技术呢?我想这是我们所有电子技术课教师都想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开展电子制作是学好电子技术的良好手段。

一、开展电子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可以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在学生中开展电子小制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前我们在教电子技术时往往从电子元件和电路原理开始教学,讲得比较多的是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再就是元器件的作用、种类等等。对于本来就有些厌学的学生来说,对大部分理论性的知识持排斥的态度。如果我们从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子产品着手,例如制作一个闪光灯电路,让同学们认识到只要通过几个简单元器件的搭建,就能实现某种功能,那么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学生来说一定能让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去弄清其工作原理。这便是良好的开端,有了良好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开展电子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对于不是很爱学习而且基础也不是很好的学生,要通过开展电子制作来增强他们学好电子技术的自信心。

有了兴趣,并不一定能坚持下去,因此还要在开展电子制作方面讲究手段和方法,否则在学生心中刚刚燃起的一点火种就会被一些很小的失败把它浇灭。因此,最好不要让他们一开始便去修理某种电子产品。若打开后盖,看到密密麻麻的电阻、电容、晶体管、集成块而感到无从下手,看看电路图东扯西连如同天书,自然就会打消一半的积极性;若再不知所措地捣鼓半天,一无所获,甚至造成故障扩大化,或者不幸遭到电击,都会让刚刚产生的兴趣丧失贻尽,并且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失去学好电子技术的自信心。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些简单易制的电路,比如制作闪光灯电路、小功率音频放大器、声光控制器等,这些电路制作容易,成功率极高,即使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成功了也会兴奋不已。虽然艰辛繁琐,但苦中有乐,尤其是一旦大功告成,不仅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又能不断增强自信,坚持不懈地学下去。

三、开展电子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能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在开展电子制作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字和电路图的内容,要认真研究电路,争取看懂有关电路图,尤其是对每一个元器件的作用要有所了解。刚入门的人最易迷惑的是电路图上符号的意义,因此要反复查阅资料,认真搞清楚。特别是对有极性的元件,要反复端详,记住它的极性记号及外形特点。

例如发光二极管有正负极性,装反了不会发亮。可通过观察二极管内两个极的不同形状来辨别它的极性:形状小的一端是正极,形状大的类似三角形的一端是负极。如果学生能正确辨别有极性的电子元件,如三极管、电解电容、集成电路等等,那么也就掌握了电子技术中的一种基本技能。

2.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电子技术博大精深,电子制作五花八门,要想真正弄懂弄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也不能因此而放弃。由于各种电路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快速掌握这门技术,就得多思考、勤动手。在制作成功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借助电烙铁、万用表等维修测量工具,多制作一些功能不同的电路,尽可能扩大接触面。维修时要多思考,多向行家里手请教,不断积累经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3.能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理论的能力

对于学习电子技术的学生来说,理论学习至关重要。现在不少电子技术人员在维修故障电器时知道怎么修,知道该动哪儿,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光有经验而不懂理论的原因。这类人小打小闹还可以,若真正遇上复杂的故障便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只有掌握了理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能应对自如、手到病除。先学简单电路的维修,然后再学习理论,会减少枯燥感,有针对性地学习;学好理论后返过来又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电子技术入门范文第7篇

一、电子技术专业各阶段创新的应用

1.基础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以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在基础操作阶段主要是带引学生入门,认识和掌握专业常用的仪表、仪器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手段。相关的实验环境包括安排学生自主设计电路,计算机实验操作以及实习。从上课伊始,就不断地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常用软件,像基本的office软件,keill软件以及PROTEL、VB等等。通过实践性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好本专业相关仪器的常用方法,例如万用表、示波器以及各种电源电表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课并不是理论课的一个附加,而是与理论课平起平坐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功不可没,不可缺少。对学习能力强,悟性高的同学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考取有关电子的证书,以为将来的就业铺金。

2.专业课实践阶段

专业课实践阶段主要结合本专业教学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或偶的那个。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后能够进行系统训练。这个阶段主要的课程有模电路、数、电力拖动、单片机以及电子设计等等。这些课程以设计和实习为主,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可以综合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实用性与趣味,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具有独创性的实习计划和设计图。实习的产品,是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程度的体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保存起来,作为下一次设计成果的借鉴。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将会有大的改变,他们自觉得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同时此阶段也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目前知识处理面临困难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设计阶段

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可或缺。因为在此阶段,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他们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技能来寻找课题,来选择指导老师,来自主选择合作者,并制定大方案,方案设计业务交流、采购选择设备以及协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思考与操作能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电子科技产业的要求,在毕业答辩中能够得到验证。毕业答辩小组也可以一改以教师为主的风格,可以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在切实的交流中,学生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良好的呈现与系统的认识。

二、结语

电子技术入门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一、前言

随着高校今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革,高校的的教学过程也更偏重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旨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新复合型人才而努力。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要同时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非电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电路部分又是《电工电子技术》的入门课程。电路部分的内容是以电路理论为基础,电路分析为重点,电路应用为目的。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学效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终端反映。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尚未根本改变,电工电子课程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

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于现在的90后大学生,那种传统地“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思想已经不再适应他们了。这批年轻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态度不端正、常有迟到、早退、逃课现象,作业全靠“代劳”,考试全靠“背考点”,实习则靠“他人帮忙”,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2、教学内容难以跟上企业实际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发展迅猛的科技,学校的教材都很难跟上企业的实际发展态势。这就让使得许多学生在毕业后都适应不了企业的岗位,对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又起到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3、考核方式相对落后

当前许多高校仍然是按照纸质试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这种单一验证式的教学方式就会造成死板的考核方式,即使添加了实验环节的实践报告,也易造成死记硬背和实验报告的抄袭,不能真正体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

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改思路与措施

1、教改思路

针对当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本人认为,教学改革可以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虽然整个过程较为复杂,但依然要进行。其教改思路和内容大致包括:制订适合校情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优化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下面从教改措施中进行简述。

2、具体的教改措施

(一)制订适合校情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同一个年级的不同专业班级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根据纯电类和机械类专业的不同特点,避免了专业课教学的随意性;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当学生能听懂、能学会,能将要求的实验做出来,他们的学习就会感兴趣了,这份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才是真正的适用。

(二)优化具体的教学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注意做到:第一,注意本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连续性,使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其后续专业课、毕业设计及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二,注意物理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分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将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如欧姆定律、电路与磁路基本参数及节约用电与安全用电等内容在物理学中已学过或自己完全能看懂的内容,故将其定为学生自学内容,并进行课堂提问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电子技术部分对分立元件和交流放大器的内容进行部分精简,增加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如可编程逻辑器件等,并列举了相应的模拟、数字和功率电子电路的综合应用实例,使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有更为系统的认识。

(三)创新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突破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贫乏、形式单一的框架,拓宽了时空的概念,以其鲜明的画面、逼真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及声音效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了课堂内容。如,在学习“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时,学生普遍掌握不好。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新颖、多样、生动有趣的画面、图像、声响展现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改革考核方式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涉及面很广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考核方面,可创新以“现场制作实物+实验说明”模式进行考核,教师拟出若干相同难度的试题,要求学生抽签考试,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改变一纸定终身的做法。把平时成绩、作业、试验成绩按一定比例加到期末考试成绩中,作为该生的最终成绩,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毛一之,黎霞等. 转变教学理念,深化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 (S2) .

[2] 蒋中,陈杰等.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 (S2) .

[3] 许彬. 对中职电工电子课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认识及思考[J]. 考试周刊, 201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