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范文第1篇

1、冬瓜需要基肥,冬瓜生长周期较长,果实较大,这就要求所施的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因为这样有机肥料能给生长中的冬瓜带来大量的养分,保证冬瓜各个阶段的所需养分。一般每亩冬瓜可施用厩肥2500-3000公斤和堆肥2500-4000公斤作基肥,也可施用腐人粪层500-750公斤,腐熟猪牛粪750-1000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50-75公斤,土杂肥50-100担。菜农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基肥中混合40-75公斤饼肥。

2、适量追肥,冬瓜追肥一般遵循“前轻后重,先淡后浓”的施肥方法。在冬瓜生长前期只需施两到三次稀粪水即可。等到冬瓜藤生长到80厘米左右,可以每隔4天左右施一次稀粪水。冬瓜生长到座瓜后可适当增加施粪频率,同时需增加粪水的浓度,以保证足够养分。冬瓜重量大约18斤时,要使用灌溉技术,起到抗旱作用,还在施肥时加入一些稀薄人粪尿、猪粪尿。

3、重施壮瓜肥,在冬瓜藤上刚结出幼果时就可以开始喷施壮瓜蒂灵,可以使瓜蒂生长得结实、粗壮,有强化营养输送,促进冬瓜果实加速生长的作用。当果实长到3公斤左右要注重肥料和水分的管理。正常情况下要保持瓜地土壤湿润,大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

(来源:文章屋网 )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屏边县;草果;栽培;管理;对策

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是姜科豆蔻属多年生常绿丛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经济和生态价值,为我国重要的食品调料和传统药材。草果是阴生植物,不耐强烈日光照射,喜有树木庇荫,温暖而阴凉,雨量充沛的山区气候环境,以林木荫蔽度为50~60%,海拔650~1500米,年平均气温18~20℃,空气相对温度80%以上的亚热带林下温润而富含腐殖质的森林黄壤、棕壤的阴坡最为适宜。云南省是我国草果的主产区,其草果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屏边县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草果的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屏边成为云南草果的主产区之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制约着草果的生产发展,导致我国草果市场供不应求,每年都要从越南等国进口一部分草果,用于补充市场。草果产业,是屏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绿色经济强县的重要产业之一,这是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屏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根据屏边县目前草果产业发展中暴露出的许多突出问题,为保证草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1、屏边县草果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屏边县栽培草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大规模的种植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屏边和全国一样,正从动乱年代的后期进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初期,对经济发展的渴求,促使全县千方百计寻求发展经济的路子,但一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边陲小县,税源极其匮乏,发展经济,困难重重。经过认真调查和筛选,发现种植草果是一个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致富项目。因此,政府鼓励农户种植草果,信用社给予贷款支持,全县上下掀起了一种植草果的热潮。到1990年,天然林下草果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公顷,进入盛产期,平均每公顷产鲜果1650千克,年总收入990多万元。在当时,对于一个财政收入只有400多万元的小县来说,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之后,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草果产业的收入也在成倍增长,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靠种植草果致富的农户达3200多户,年收入4万元以上的就有380多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在天然林下种植草果,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财政税收,不利的是,对天然林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为草果要求周围的林木具有适当的荫蔽度,多余的荫蔽度会导致草果生长不良。同时,草果周围的草本和藤本植物及幼树必须全部清除,多余的荫蔽度也必须清除,才有利于草果的生长。因此,在天然林下种植草果,必然要伐除部分树木,导致天然林内由乔木、幼树、草本、藤本等构成的复杂林层结构变成只有乔木层的单一结构,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极为不利的。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1996年,出台文件,及时叫停天然林下草果种植项目。文件规定:在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种植的草果一律清除;在其它天然林内种植的草果,不允许进行管护,有多少产量采收多少,让其自生自灭;今后的草果产业在人工林下进行发展。

1997年至2001年,在人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和旱冬瓜(Alnus nepalemis D.Don)林下种植草果试验获得成功。经对比试验,旱冬瓜林下草果的产量远高于杉木林,同样的经营管理水平,旱冬瓜林下草果每公顷产量达3375千克,而杉木林下草果产量每公顷只有1607千克,前者是后者的2.1倍。究其原因,一是旱冬瓜林内空气湿度高于杉木林;二是旱冬瓜有根瘤菌,是一个很好的涵养水源和改良土壤的落叶树种,落叶作为绿肥,腐烂后,增加了土壤肥力,其根瘤菌可以固氮,补充土壤肥力。2002年,屏边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树种就是旱冬瓜。屏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使旱冬瓜生长迅速,2-3年即可郁闭成林。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屏边县积极引导农户在退耕地旱冬瓜林下大面积种植草果。县林业部门每年培育草果苗1000多万株,无偿提供给农户种植。至2012年,退耕地和荒山荒地旱冬瓜造林保存面积达7355.32公顷,旱冬瓜林下草果已发展到4830公顷。

2、屏边县旱冬瓜林下草果种植存在问题

过去,屏边县在天然林下种植草果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是因为天然林腐殖质丰富,土壤肥力高,林内湿度大,农民不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不需要投入什么技术,稍加管理,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收成。但人工林就不同了,它的立地条件和天然林有天壤之别。旱冬瓜人工林,在造林之前,有的是农地,有的是荒山,土壤肥力低,腐殖质很少,林内湿度也比较低。但决策者、规划者和农户都没有更多地去思考过二者的区别,对草果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认识不足,导致草果种植出现很多问题。

2.1 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2004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旱冬瓜林下草果种植培育成为全县百万亩绿色产业之一。加之,农民过去也从种植草果中得到很多实惠,因此在政府的大力倡导、林业部门无偿提供草果苗的大力支持之下,农户种植草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时间,全县遍地开花,退耕地旱冬瓜林下种植的草果面积占到该树种造林面积的66.6%,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草果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特别是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就更加苛刻,如果空气湿度低,草果生长缓慢,即使能生长,也只开花,不结果。因此,草果的发展,同样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山梁等水湿条件差,以及难以修建灌溉设施的地方,就不宜推广种植。

2.2 旱情严重,成活率低,报废面积大

草果最怕的是干旱,据统计,2010年大旱,屏边县当年新种植的300多公顷草果,基本全部报废。多年连旱,死亡面积达1893公顷,占总面积的39.19%。成活率在95%以上的只有2100公顷,仅占总面积4830公顷的43.48%,其余面积都要重新种植和补种。

2.3 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栽培技术落后

在退耕地内种植草果,农户仍然沿用过去在天然林内种植的老办法和土办法。种植时,不打大塘,不施底肥,天旱时,不浇水,导致成活率低、生长缓慢。

2.4 经营管理粗放

大部分农户在种植之后,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日常管理随意性大,重栽轻管的思想严重,管护投入很少。没有规范地对草果苗进行除草、扩塘、松土、培土、施肥、浇水等生产管理活动,导致产量很低。

3、加快屏边县草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抓示范和科技培训,带动产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

每个乡镇确定1至2名草果产业发展技术带头人,把这些带头人集中起来进行培训。以早实、优质、丰产为目标,加大县级草果科学种植和集约经营管理示范区建设力度,以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作为培训教材。再在每个乡镇建立乡级示范点和村级示范点,让农民到示范点参观、学习草果栽培、管理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经验,以及丰产致富的实际例子。用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推得开的成功经验去带动和指导面上生产,全面提高草果种植和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层层抓示范,促进全县草果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3.2 加强园地整理,抓好补植补种

对干旱造成的草果报废面积和成活率不足95%的种植面积,林业部门要继续提供草果苗扶持和技术指导,做好补植补种。一般以夏末、初秋为宜,此时雨量少、气温高、日照长、杂草生长量大、种子尚未成熟,这个时段整地有利于曝晒挖出来的空塘和土壤,达到改善土壤通透性和充分消灭病、虫、草害的目的。打塘后15-20天回塘,回塘时先填放杂草、枯枝落叶物和地表土,约占塘总深度的一半,然后用取出来的表土拌堆肥、厩肥和火烧土等作底肥,回填至呈龟背状待移植。采用盲苗移栽:一般株行距为2.5×2.5m,种植塘规格为50×50×30cm。选择生长健壮的幼苗,苗高35-40厘米,地径1厘米以上,根系8-12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每塘栽植2-3苗。要使苗木根系在塘中自然舒展,填土后用脚踩压实,浇水。

3.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配套设施

为了提高抗旱能力,旱冬瓜林下草果种植,除了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并且水湿条件较好的沟箐地段之外,其余的都要修建水池、水窖等灌溉设施。按目前10公顷草果园,配15立方米水池(水窖)1个,平均每个水池(水窖)加水管等附件设备共需3400元计算,全县建483个水池(水窖),需投资164.22万元,采取农户投工投劳和自筹60%,县财政补助40%的办法,按目前的经济水平,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也是不难办到的。

3.4 加强园地管理,提高草果产量

草果的茎,分直立茎和根状茎。直立茎由横走根状茎上的叶芽生出。根状茎在地下匍匐延伸,又称匍匐茎。由直立茎基部膨大处和根状茎节间向两侧对称生出新的匍匐茎,起支撑和储蓄养分的作用。如果不做好草果园地的施肥和培土,就会造成草果营养不良。为了得到足够的养分,草果的匍匐茎就会拼命向四周扩展延伸,匍匐茎生长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向上抽出新芽,次年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现象叫“散蔸”,如果“散蔸”现象出现,就意味着丛生的草果变成了散生草果。散生的草果一般很少结实,即使结实,产量也非常低。因此,草果进入成龄期后,必须及时施肥、培土和截根,并采用滴灌技术,增加土壤和空气的湿度。

为了避免“散蔸”现象的发生,每年都要进行施肥和培土,并截断多余的匍匐茎。一般在11-12月草果采收后进行,把老植株割除后,每丛施腐熟干细农家肥1.5-2公斤,钙镁磷氮等复合肥0.5-1公斤,腐植土(山基土)3-5公斤,拌匀后直接撒施于草果丛周围。并在草果植株四周1米处进行15-20cm深度的松土,截断过多过长的匍匐茎,防止“散蔸”现象发生。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范文第3篇

一、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二、产地环境

选择交通、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块。

三、生产管理

1.栽培季节

春季生产适播期1~2月,宜采用育苗移裁,注意防寒。

秋季生产适播期6~7月,宜采用育苗移裁或直播,注意防雨。

2.浸种与催芽

2.1种子质量及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应符合GB16715.1规定。育苗用种量为0.15kg/亩,直播用种量为0.20kg/亩。

种子处理有三种:

温汤浸种把种子放处50~55℃的温水中,保持10min后,然后不断搅拌使水温降至室温,再在清水中浸泡8h~10h后捞出催芽,浸种过程中应搓洗1~2次。

热水烫种 将种子放入容器中,注入凉水将种子刚刚淹没,再徐徐注入开水,边注边搅拌,水温达70~80℃时停止注开水,继续搅拌,经1~2min后,注入凉水至30℃,再浸泡8h即可捞出催芽。注意高温时间不可过长,以免烫伤种子。

药剂消毒种子在清水中先行浸泡5~6h,然后浸入药剂中,用1%的福尔马林浸种30min,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2h。药剂浸种后,再用清水浸种1h~2h。也可用炭疽福美或福美双拌种。

2.2催芽

浸种后,清洗数次,稍加晾干,待不粘手时,用湿纱布包好,置入30~33℃的恒温箱中催芽,在催芽期间每天用清水冲洗1次,在保证水分、温度、空气适宜条件下4~5d,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3.育苗

3.1育苗设施

春季育苗应配有防寒保暖设施如温室、塑料大棚等;秋季育苗应配有防虫、遮阳、防雨设施。

营养土的配制选用塘泥、水稻田土、火烧土等基质,按8分基质,1.7份腐熟农家肥,0.2分过磷酸钙和0.1份复合肥拌匀即可。

苗床土壤消毒用福尔马林1:50药液18kg/m2或1:100药液36kg/m2浇灌。施药后,覆盖薄膜2d。经1~2周,待土壤干燥,甲醛挥发后再装杯或播种。

3.2播种、苗期管理

将已发芽的种子点播于上口径为8~10cm的黑色营养杯或营养袋中。播种后浇透水,覆盖薄膜保温(春季)或遮阳网降温(秋季)。出苗后以控水控肥为主,在2片真叶期可结合苗情淋施0.3%尿素或10%腐熟粪水。在移植前7~10d根据天气变化进行炼苗。

4.定植

4.1地块选择

前茬非瓜类作物,最好是水旱轮作。

4.2 整地施基肥

育苗期间进行大田土壤翻晒。定植前先耙细整平,再起畦,一般畦宽1.6~1.8m(包沟),畦高0.3m。整地起畦时施入充足基肥(亩施腐熟农家肥2500~3000kg,复合肥40kg)。

4.3定植规格

按株距65~70cm,密度500~550株/亩,单边单行定植。春季一边种植,秋季另一边交替种植。

4.4定植方法

选择壮苗(三叶一心,子叶完好,叶色青绿、肥厚,下胚轴短,无病虫害),带土移载,定植深深度不能过深或过浅。定植后要淋足定根水,在畦面覆盖稻草。

5.田间管理

5.1肥水管理

追肥宜以优势腐熟有机肥配合施用,分三次进行。在支架前结合培土培肥,以氮肥为主;第一雌花开化时应及时补充磷、钾肥一次,施用花生麸60kg/亩、硫酸钾10kg/亩,复合肥(N:P:K=15:15:15)30kg/亩;果实膨大期再培肥一次,施用花生麸25kg/亩,复合肥30kg/亩。

生长前期以土壤保持湿润为宜,雨季做好排水的工作;果实膨大期,可结合施肥进行灌水或淋水;收获前10~15d少浇水或不浇水。

5.2支架

采用龙骨架,高80cm,定植后可搭架、绑牢。

5.3植株调整

5.3.1盘根、引蔓、上架

将基部的茎蔓绕架杆作型盘根,具体做法:①由瓜苗基部竹竿引蔓向对面竹竿②引向同一侧面竹竿③引向其对面竹竿④最后回到原先竹竿,在第18节左右时可同时引蔓上架。

5.3.2定瓜、整枝

坐果前后均摘除全部侧蔓。定瓜位置控制在第25~~30节,在横龙竹上下两节位置最佳,以方便吊瓜,每枝仅留一个瓜,瓜坐定后,中小型瓜主蔓留10片健全叶打顶,大型瓜主蔓留13片健全叶打顶。

5.4人工辅助授粉

摘取当天早晨开放的雄花,将花粉涂在当天开放的雌花柱头上。

5.5吊瓜

冬瓜长到3~4kg时,可用纤维绳套住瓜柄,系在横架竿上进行吊瓜。

5.6护瓜

在夏秋季,需注意果实的遮荫,必要时可用稻草报纸等覆盖物进行果实遮荫。

6.采用

早、中熟品种从开花至收获需30~40d,晚熟品种约40~50d。也可根据果实发育情况市场需求适当提前采收。

7.田园清洁

采收结束后将田间的残枝败叶和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处理,保持田间清洁。

四、 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包括:枯萎病、疫病、蔓枯病、病毒病。

主要虫害包括:蓟马、蚜虫、斑潜蝇、烟粉虱。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

严格进行种子消毒;实行轮作,加强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培育无病虫害壮苗,提高抗逆性;增施优势有机肥,平衡施肥。

2.2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美洲斑潜蝇等,悬挂450块~600块黄板(25cm×40cm)/ha。

2.3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旅游发展意识;问题;对策;德昂族

少数民族村寨素来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丰富民俗风情赢得旅游者的青睐。通过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从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是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较少民族,目前人口数总仅2万余人,是我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德昂族历史悠久、生活方式独特、跨境比邻而居,主体民族在外,被誉为“最古老的茶农”。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有全国最大的德昂族民俗历史博物馆,其中出冬瓜村是德昂族聚居的最大自然村,选择出冬瓜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作为调研对象,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人类学家对民族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多。最早给民族旅游下定义的学者是史密斯,他认为民族旅游主要是以当地“奇异”的及通常为异域的民族风俗习惯为特色。科恩指出,民族旅游是“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其目标群体在文化上、社会上或政治上不完全属于他们所居住国的主体民族。”近年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罗永常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以村寨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原生态民族文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金颖若认为民族村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的民俗展示。钟洁认为民族村寨旅游主要有原生态文化村寨型和主题公园型两大类。黄亮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研究案例,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华指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制度机制和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措施。

民族村寨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在一个至多个文化要素或一项至多项民俗事项具有显著特色,能够成为某个特定民族在某一地域的典型代表的村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保护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提倡走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是促进民族旅游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出冬瓜德昂族村寨实现民族生态旅游,对整个德昂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辐射临近民族村寨、带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保持边疆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是在查阅、总结多方文献的前提下,借助问卷定量分析及访谈定性分析两种方法进行。

(一)调查区概况

出冬瓜寨是一个古老的德昂族自然村,地处东经98°28'、北纬24°14',距三台山乡政府所在地6千米。三台山乡是国家级口岸瑞丽、畹町――德宏州旅游黄金线和若干旅游环线的必经之地,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德昂族支系众多,出冬瓜寨居民为德昂族“梁”支系,村寨分为三个居民小组,现今有138户共595人,是德昂族较为罕见的大寨。当地平均气温16.9℃,年降雨量1300~1700mm,平均海拔1237米,属亚热带气候,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出冬瓜村寨的传统民居保留较好,民族文化浓郁,旅游资源主要由自然生态景观和民族传统文化两部分组成,还处在待开发的状态。自然生态景观包括茶园、古榕树、溶洞等等,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俗节日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服饰、民族习俗、礼仪和语言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德昂族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奇特融合,文化传承的叙事长歌、原生态语言和舞蹈等,是吸引游客的重点。

(二)加强村寨居民旅游参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抓住桥头堡和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出冬瓜德昂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德昂寨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宜人的南亚热带气候、优越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多彩的德昂族民俗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德昂族原生态乡村集聚地和乡村田园景观为核心吸引物,以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补充,是极富民族特色、不可再生的村寨旅游资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族的深度杂居,受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弱化。村寨居民的日常经济和文化活动对原生态造成了持久性影响,特色建筑逐渐消失,部分居民对“彰显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缺少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原住居民是自然和原生态文化的活动主体,加强居民旅游参与意识教育,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旅游的经营和管理,实现自发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要。

(三)出冬瓜德昂寨居民旅游意识的现状

笔者多次的实地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近几年的旅游开发给本地居民带来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居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大部分居民认可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但78%的居民未通过旅游获得收入,对旅游未能惠及大众表示不满;现阶段的旅游开发未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为刻意迎合游客口味进行舞台“创新”设计,导致民族文化被任意加工、改变和歪曲,使得民族文化失去“原汁原味”,形成文化“异化”,多数居民忧虑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多数居民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识不足,缺乏旅游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了解旅游者的关注和需求,从而仅表现了有限的参与意愿;受区域环境封闭、自身认知等因素制约,绝大多数居民对村寨旅游的保护开发认识不足。

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意识调查存在的问题

(一)受经济利益冲击,原住居民不能安居

本地整体经济状况不佳,旅游经济在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促进村寨经济结构调整及促进村寨进化等方面作用没有体现。受外来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冲击,除部分富余劳动力在家闲置外,许多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有一技之能、高学历或具备发展意识的人员都不愿在本地定居。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虽说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文化和发展伙伴关系项目”选中该寨,但规划开发尚不明朗,现在已很难看到旅游团队的到来,只有部分散客趁兴而来,扫兴而去。总的来说,出冬瓜目前的旅游还停留在刚起步的阶段,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前景无信心,急需科学规划布局和对本地居民旅游从业指导。

(二)人员整体素质低,民族文化异化明显

民族村寨旅游的重点在于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由于德昂族生活的地理区域比较僻远,在很大程度上生活方式还保留有原始先民的风尚,与周围地区的民族交往较少,自给自足的传统生计方式使得他们与主流群体存在当大的距离,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偏低,历史建筑和特色民居保护乏力,自然环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原生态弱势文化旅游原生地文化生存土壤腐蚀严重。原生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逐渐趋同于外部强势商业文化,民族特色异化趋向明显。多数年轻人不愿在本地定居,村寨中人员以中老年居多,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本地的年轻人包括中小学生多数不懂本民族历史,不熟悉民风民俗,甚至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难以持续。

(三)旅游产品内涵不足,居民参与意识强

经过一段时间的旅游开发,出冬瓜德昂寨目前主要以奘房参观、宗教观光、茶艺馆、德昂歌舞表演等固定的观光产品及德昂餐饮为主,基本处于半自发状态,产品内涵不足。在德昂族文化、德昂风情、乡村旅游、旅游商品等方面的挖掘不深,休闲、生态旅游、康体娱乐、文化度假产品等十分欠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景点单一,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没有体现,无法为游客提供多层次的民俗风情体验。游客弹性消费基本不存在,整体经济效益低,且利益分享机制不全,仅有的收益只限于餐饮等从业人员,无论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是留守人员,受经济、技能等多种因素制约,多数居民不知如何参与,不利于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居民旅游参与意识教育的对策

要提高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必须在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设施的基础上,居民不再为基本的衣食住行奔波,才有余力通过发展旅游提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质量。

(一)科学规划布局,提升居民保护意识

在保持原生地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本地居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民族村寨旧址是保护和抢救性修缮的重点区域,以保持原生地民族历史建筑和原生态生活方式,避免外来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新建民居必须和旧址隔离,统一规划集居地,利用政策性引导、村规寨约加以规范,通过民族特色和现代技术结合仿制民居。利用村寨丰富植被集中修建沼气池、供水等基础配套设施,解决居民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减少对原驻地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持民族文化生存的原生环境,以提升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加大民族文化培训教育,增强旅游产品开发意识

加大居民民族文化培训教育,培育传统文化底蕴,以彰显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可通过旅游的形式为外界所认知及认可,可激发民族自豪感,获取旅游拉动的各类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强旅游产品开发意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强化博物馆展示功能,通过文物、音像媒体展现丰富的德昂族叙事歌曲,帮助游客了解本民族起源及发展进程,理解本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万物诞生、人类起源的原始宗教观念;整理展示重点事件和人物,让游客知悉本民族沧桑的发展演化历程,了解民族的产生、形成、迁徙和古代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变迁、跨境而居、主体在外特色,呼应、丰富本地跨境游内涵。通过舞台设计表现民风民俗,以反映本民族特色生活和特色,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观念、仪式、生活等。

(三)设计利益分享机制,激发居民积极参与意识

设计良好的利益分享机制来鼓励居民就地参与经营和管理,共享本地旅游发展利益,才能激发居民对原始自然景观和生态文化的自发性保护,激发居民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政府和云南民族学会德昂研究会为辅、村寨自有力量为主,组织居民学习民族文化和历史,强化保护发展意识,达成居民共识,自发实现对古奘房建筑、特色民居、特色生产生活用品、原始自然环境的保护,以保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色彩,维持良好文化生态环境。政府牵头,指导规划集居地农家乐的整体布局,在现有民俗歌舞餐馆的基础上,集资增加配套乡村茶馆、家庭旅馆等硬件设施,鼓励居民共同经营、参与管理,让居民共享旅游发展收益。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02).

[2]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01).

[3]钟洁.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体验度对比研究――以云南民族村和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云南大学,2006.

[4]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

[5]廖军华.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1(05).

[6]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规划;水源保护区;昆明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相关概念

水源涵养林是在水源区,通过植树种草,恢复森林植被,从而能更好的滞留降水,保土保水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其实质是恢复森林植被,其目标是促进水源地生态环境平衡(佘方忠,2000)。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必须遵循林学的基础理论。

水源区水源涵养林规划是对退化或受损的植被系统的恢复或重建过程。包括:重建,即去除干扰因素并使生态系统回复到原有的利用方式;改进,即对原有受损系统进行改进,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修补,即修复部分受损结构;再植,指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 [1]。

2.水源区概况

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位于昆明市北部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乡,距县城58km,坐落于云龙河与掌鸠河交汇口以下580m处。水库设计总库容4.84亿m3,正常储水量3.97亿m3,年供水量2.5亿m3,水库面积9km2。保护区的径流面积包括云龙水库、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及其支流的径流区,总面积745km2,有林地覆盖率约有30%,但林份结构不合理,分布结构不均匀,特别是上游支流保护区内,还有大量农耕地,存在点源和面源污染的隐忧。水源区水质为Ⅰ-Ⅱ类水质,是较理想的饮用水源。水源保护区范围涉及禄劝县6个乡镇的31个村民委员会、315个村民小组共5万多人 [2]。

3.水源涵养林规划基本原则

(1)以“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全面截污、全面禁养”为规划的基本内容。

(2)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为主、综合防治、兼顾发展的原则。

(3)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建设规划

目前,云龙水库水源区内仍有53951人居住在径流区域内,村中有林,林中有村,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群众的生产、生活燃料消耗较大,目前仍有50多各村没有进行农网改造,无力承担电价和煤价;三是群众对现有森林资源和权属期望值较高;四是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有烟”火灾和“无烟”火灾,没有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依据水源区现状条件,水源涵养林规划中将生态建设类型区划为环湖路生态隔离带、退农还林生态林、主要入库河流水源涵养林、环湖生态防护林带、入库河流与环湖生态湿地5种建设类型。重点建设区域为环湖路生态隔离带、入库河流与环湖生态湿地建设、入库河流水源涵养林,该区域的退农还林工程在短期能较快形成隔离污染源、涵养水源的生态效果,道路交通、建设条件相对较好;其次将退农还林生态林、环湖生态防护林作为一般建设区域,该区域涉及现有农作物的收割周期、土地租用、移民搬迁等相关问题,待条件成熟进行大面积的生态林建设。根据云龙水库一级核心区退农还林的特殊性,生态林造林以混交林为主,规划目标如下(见表1)。

表1森林覆盖率指标规划

Table 4The indicators of forest cover planning

指标名称 规划水平年 规划期(近、中、远)

2007 2008―2010 2011―2015 2016―2020

森林覆盖率(%) 64.7 67 70 75

水源涵养林比例(占森林面积%) 70 80 90

4.1一级、二级保护区生态隔离带规划

(1)一级保护核心区的范围

云龙水库水源保护总面积745km2,一级保护核心区以环云龙水库公路以内的区域为主范围,总面积近69.6 km2。由于生态隔离带面积大且靠近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中心,大面积绿化将成为保护区的“肺”。它不但提供大量氧气,吸纳有害气体,降低尘土,而且可以把水库周边环境的自然气流导进保护区,使保护区与自然达到融合。因此,在各级保护区之间建设绿化隔离带,是改善保护区生态和风貌的重要手段。成片成网的生态隔离林带,其环境、生态效益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建立生态隔离林带网络系统,是恢复和保护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保护区的根本途径。另外,结合河道治理,加快河流水体沿岸生态隔离林带建设,一方面可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固堤护岸;另一方面能够维护水源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的连续性。

(2)云龙水库环库公路林带

环库公路林带是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绿色项链”,它不但可以为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提供大量防护绿地,也将对防止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周边乡镇无节制的扩展起到重要作用,形成进入云龙水库的绿色生态走廊。林带具置是在环库公路两侧各控制20-200米用地进行环库公路林带建设,涉及面积1017.5hm2。其布局形式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乔木选择滇杨、垂柳、大叶柳、水杉、孔雀杉、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瓜等,灌木选择可以形成防护作用的火棘、构骨、蔷薇、云南含笑、野八角等。在公路沿线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适当放宽至50米以内,规划以乔木为主的封闭性复合林带。环库公路林带宽度总体可规划控制在20米至50米之间。

(3)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两侧生态隔离林带

规划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两侧水平外延水线以上30-50m区域为生态隔离带。同时,重点保护三条主要入库河道两侧10米用地以内的自然地形和植被以及河道两侧山体第一层山脊线以内的自然森林植被。在河道两侧区域内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配植的方式构成一道复合型的生态屏障。这种生态屏障的功能主要有3方面:①阻拦陆地上的固体废物进入水体;②通过植物根系,尤其是高大乔木的深根系保土固岸,减少水土流失和一定程度防止滑坡等地质灾害;③通过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消耗、转移氮、磷等农业面源性污染物,滞留、富集重金属离子和农药等,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总量。

(4)书西河、迷乐河、三合小河、高安河、芝兰小河河道两侧生态隔离林带

规划书西河、迷乐河、三合小河、高安河、芝兰小河主要河道两侧水平外延20-50米的生态隔离带,种植滇杨、垂柳、大叶柳、水杉、孔雀杉、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瓜、火棘、构骨、蔷薇、云南含笑、野八角等植物,形成生态隔离林带,阻止人们堆放垃圾、倾倒污水,有效地改善河道两岸环境,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减轻河道水体污染。

(5)双化水库环库林带

规划建立20-50米宽双化水库环库生态隔离林带,以加强双化水库区域森林保护和林地改造,同时起到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退耕还林、还草,以逐步实现双化水库区域全面的禁耕、禁牧和保护,同时加强水库湿地的建设与保护。采用人工营建的方法,建设水库湿地,对于有效治理污染,为野生动植物繁殖、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库浅水地带和库滨地带,大量种植适合当地的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的生态隔离保护带,使库滨带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消耗水中富营养物质,净化水库水体,为云龙水库的后备水源提供保障。

4.2造林典型设计

通过对项目区的详细调查,结合造林地立地条件、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造林技术规程和当地多年来的造林经验,合理选择造林适生树种、林种。按整地方式、规格、造林密度、造林方法等编制造林模式表,共编制了三种造林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一级核心区环水库道路两边20-100米和一级核心区范围径流河道两边100m的范围,体现树林的立体保水效果和林木对栽种地的适应性,设计为隔离带水源涵养林,主要有模式I-1 香樟+栾树 、I-2黄槐+石楠 、I-3滇朴+火棘 、I-4藏柏+旱冬瓜 、I-5华山松+藏柏,详见附图-小班作业平面图。

第二种类型是水库周边20-50米及入库河流两侧200米范围内,考虑到充分体现树林的立体保水效果和林木对栽种地的适应性,采用乔灌搭配,设计为防护林带水源涵养林,主要有模式II-1杜鹃+桤木 、II-2慈竹 、II-3垂柳+杜鹃 、II-4柳树 、II-5头状四照花,详见附图-小班作业平面图。

第三种类型是一级核心区西北部和高海拔低区该地区植被主以云南松纯林为主和西北部和高海拔低区该地区植被主以砾类和云南松混交林为主,充分体现树林的立体保水效果和林木对栽种地的适应性,主要采用乔灌搭配,设计为退农还林水源涵养林,主要造林模式有III-1麻栎+华山松 、III-2滇杨+马桑 、III-3栓皮栎+车桑子 、III-4云南松+旱冬瓜 、III-5华山松+桤木 、III-6华山松+旱冬瓜,详见附图-小班作业平面图。

4.3主要工程技术措施规划

(1)林种结构与布局

从水源区的实际出发,确定其林种结构与布局情况是: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针阔混交叶林为主;经济林以优良速生,有市场前景的种为主,薪炭林以能萌生、生长快的树种为主。以上林种是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森林的不同效益来划分的。云龙水库水源区森林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所以70%以上的森林应区划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主要布局在河流及水库的源头,水系分水岭及库区分水岭的上部,水土保持林主要布局在水系两侧面山及库区面山的Ⅲ级水源保护区内。从水源区的实际出发,在Ⅲ级保护区内安排一定比例的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主要以林粮间作的形式开展,主要安排在现有农耕旱作坡地实施。

(2)工程造林技术

工程造林规划在宜林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及发展经济林的地块实施。工程造林就是要经过造林作业设计,应用较高标准的整地、施肥、良种壮苗和栽培技术,按节令进行植树造林,造林成活后,必须经过检查验收,保存率达不到95%以上的必须补植补种,并记入档案管理。

工程造林必须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地适树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特性和造林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较好的产量水平。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综合为三个办法。一是选树适地。就是选择在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方面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或类型造林,以充分发挥造林地和造林树种的生产潜力;二是改树适地。即通过选种、引种、育种等方法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其逐渐适合于在原不相适应的立地条件下的生长;三是改地适树。即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使其适合于原来不适应的树种生长。

造林作业设计:造林作业设计要求以乡(镇)为单元开展造林地区划、立地条件类型划分、造林模型包括:造林整地、规格及排列、造林密度、造林树种选择、施肥种类及数量、管理抚育等措施。还要有检查验收的组织领导和质量标准,建立档案管理的可操作办法。造林作业设计应由有资质的林业规划、科研单位承担,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主要造林树种有:华山松、云南松、铁松、云南油松、杉木、旱冬瓜、青冈栎、黄栎、白栎、麻栎、滇朴、黄连木、清香木、元宝枫、云南樟、刺槐、圣诞树、金竹、老鸦泡、杜鹃类、火棘、山茶、化香树、野八角、棠梨、山皮条、野皂角、密油枝、优良种的经济林树种桃、梨、柿、苹果、花红、板栗、花椒、山楂、金银花等。

(3)森林经营措施

云龙水库水源区内的67.5万亩现有林(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林),既是云龙水库水源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生态、物质基础,也是本项目建设的重点。为了提高现有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潜力,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在现有森林资源统计和补充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开展以下现有林森林经营措施:

① 幼林幼育:人工造林保存率达不到90%以上的幼林或天然更新达不到造林密度的林分,设计每年抚育1-2次,主要措施是除草、施肥、补植补造及病虫害防治;

② 中幼林抚育间伐:郁闭度在0.8以上的人工林,0.7以上的天然林设计开展中幼林抚育间伐,使郁闭度控制在0.6-0.65之间。抚育间伐强度是关键技术,从现在林分的状况出发,可伐除林分平均胸径以下的被压木,病虫害木及非目的树种的林木,幼林可开展透光伐;病虫害严重的则进行专项的卫生伐。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推进云龙水库水源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每年义务植树5万株、新植核桃5000亩,大力开展以中幼林抚育、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绿化造林工作。

③ 次生林封山育林:采取封育为主,借助人力干扰,定向恢复和自然力促进其自然生长、更新、繁殖、演替,从而达到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对于林相层次差的次生林地采取保留原植被、补植乔木树种的措施。同时,对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劣性沟道采用营造挂淤水土保持林,修建土谷坊、生物栅栏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其中,侵蚀沟坡水分、土质条件较差,选用极耐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的树种,如木荷、山乌桕、银合欢、山毛豆等;侵蚀沟道水分较充沛,时有积水,选择根系发达,且较耐水湿的树种,如水杉、旱冬瓜、鸭脚木,乔、灌、草结合进行造林。

④ 防护林经营措施:为充分发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护堤林的防护效能,应根据不同的防护效能,采用相应的经营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在内。在III级保护区内,主要采用生物措施,包括林分疏伐后在林下种草,培育灌木层等措施在内。

⑤ 经济林经营措施:通过林地补阔措施,丰富林分树种组成,增加地表覆盖度。首先解决林权归属问题,由水库管理部门取得林权后实施退果还林,逐渐抚育成水源涵养林。对现有果树进行保留,严禁按果园中耕、除草、施肥管理;株间空隙地,混交乡土阔叶树种,形成多层次、多树种的森林植物群落。在树种选择上,根据立地条件,自山顶至山脚选择不同特性的树种进行造林。主要选择树种有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瓜、青冈栎、麻栎等。在造林方式上,采用 “一坡三带”式造林,分山顶、山腰、山脚三带造林;采用株间混交方式,在同一种植行内隔1株种植两种以上的乔木树种。乔木间隙补植本地灌木树种。同时加种一些地被植物。

⑥ 低效林分改造措施:按经营目的林种、树种、结构的要求,对达不到目的林种、树种的低价值林分和疏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全面改造、局部改造和分步改造,林分改造前要开展严格的工程作业设计,设计经过申请并获批准后方能组织实施。林分改造要分清权属关系,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价值。林分改造后的迹地,必须当年进行清理,并用工程造林的方法,营造乔、灌、草结合的混交林、阔叶林,提高林分的生态效益和保护功能。

5结语

云龙水库水源区水源涵养林规划中以生态水文学为理论基础,将适地适树、混交林技术运用到水源涵养林规划中,结合云龙水库水源区的具体情况,把水源涵养林体系划分为环湖路生态隔离带、退农还林生态林、主要入库河流水源涵养林、环湖生态防护林带、入库河流与环湖生态湿地5种建设类型。在集中式水源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下,通过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的规划与建设,从微观层面找出合理的水源区水源涵养林的布局结构、水源涵养林层次结构与树种种类,才能有效保障水源区的水量与水质。

参考文献

[1] 史晓新、朱党生、张建永,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总体规划前期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报告.昆明市重点水源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2007.11.

[3]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昆明监测站检测报告(地表水云龙水库).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局,2004-2007.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S].北京: 2006.5.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山乌龙茶;栽培技术;丰产;优质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075-03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等地方。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

2001年腾冲县茶桑站从台湾引进4个高山乌龙茶良种(青心乌龙、台茶12号、四季春、青心大)进行种植试验,根据茶树长势及产品试制,证明高山乌龙茶适宜腾冲县种植,青心乌龙良种为最适宜品种。2004年云南台茶茶业有限公司引进青心乌龙品种进行扩繁,2005年在明光乡自治村建成良种示范园28.00 hm2,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112.00 hm2,2008年为349.67 hm2,到2010年全县高山乌龙茶面积将发展到2 240.00 hm2。为促进乌龙茶的推广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地块选择

要求种植地块周围空气清新,水源充足,水质纯净,森林覆盖率高,土壤无汞(Hg)、铬(Cr)、铅(Pb)、铜(Cu)、镍(Ni)和砷(As)等重金属元素污染,一般海拔为1 900~2 300 m。且地块选择靠近加工厂或公路,保证鲜叶采摘后2 h内能运送到加工厂。坡度小于25°,并且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无污染源。

2园地规划

2.1整体规划

在开垦之前,对所选择的地块进行整体规划,区块划分以3.33-6.67 hm2为宜[1-2],片块划分以0.20-0.33 hm2为宜。地块划分后,合理布局道路网络和排灌网络。每块茶地之间布置支道,几块茶地之间设置干道,在考虑道路网络的同时,还要留出行道树、排灌系统的用地。

2.2道路网络和行道树设置

(1)通往茶园公路或主要道路为主干道,茶园内一般不设主道。其中,干道是茶树鲜叶生产基地内连接茶园地块间与主道的通道,主要用于内部作业机械行驶,宽度5 m左右。支道是茶树鲜叶生产基地内部地块之间的通道,便于将肥料等生产资料向茶行中运送,并将采摘的鲜叶往干道上的运输车辆运送,支道宽以2-3 m为宜。

(2)防护林和行道树。防护林的位置布置在北向或西北方向的山脊上,宽度以8-10 m为宜。行道树沿茶园的干道和支道两旁种植,每隔10 m种1株。防护林和行道树树种以水冬瓜树为宜。

2.3茶园排灌系统

在茶园上方与林地交界处开一条深50 cm、宽40 cm的等高隔离沟。坡度较长的茶园隔10台梯地开一等高横切排水沟。

3茶地开垦

因夏季雨水多,开垦时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除夏季外,其余季节都可开垦。

开垦前,首先按规划要求,将计划的道路两旁可以用行道树的树木做好标记,留出不砍,直接作为行道树。其次在刈除植被后,将茶地内的乱石清除干净。而后进行园地开垦。测量茶梯水平线,一个茶梯应在同一水平线上,梯宽165 cm。耕地(熟地)采用平整土地后开挖种植沟或打塘的方式直接种植茶苗,沟深30 cm、宽30 cm,同时施有机肥15 t/hm2、茶叶专用肥300 kg/hm2、辛硫磷颗粒剂60 kg/hm2。荒地(含轮歇地)分粗垦和复垦2次进行,粗垦时自下而上,采用“蛇退皮”式开挖茶梯,种植槽在茶梯内侧开挖,深40 cm、宽60 cm,同时将杂草表层肥土回入槽内,用新土覆盖。复垦时在种植槽上面开挖深30 cm、宽30 cm的种植沟,施有机肥15 t/hm2、茶叶专用复合肥300 kg/hm2、辛硫磷30 kg/hm2。回土覆盖直接定植茶苗。

4茶苗移栽

每年6—7月进行移栽,采用单行单株定向移栽,侧枝侧芽向沟外平伸,大小苗分类定植。移栽时保证根系不能接接触肥料,根系自然伸展;回土至原插穗剪口,并将茶苗根部土壤稍加压实。然后平整墒面,使墒面高于地表5-7 cm,保证墒面不积水。栽植1.2万-1.5万株/hm2,株距40-50 cm。用宽60-80 cm的农用地膜进行地膜覆盖。盖膜时地膜边缘要压紧压实,茶苗与地膜接触处填满土壤,保证茶苗不与地膜接触。茶区主道边种植1排水冬瓜或樟树,株距2 m。茶园内种植水冬瓜树,空4行茶树种1行,栽120株/hm2。

5茶园管理

5.1茶园土壤管理

一是9—10月在茶行间种植满园花、绿肥或油菜,既能防止霜冻,又能积肥。二是冬季在茶行间铺草,既有利于保水,又能抑制杂草生长。三是利用人工除草方法,及时将生长在茶园内的杂草进行铲除。

5.2茶树修剪

进行第1次修剪,茶苗移栽时已进行修剪的不需再剪,没有修剪的茶树移栽后立即进行,即离地20-25 cm用修枝剪将主干上部的枝梢剪除,留出侧枝不剪。

6移栽后的田间管理

6.1第1年的田间管理

(1)补苗。由于茶苗死亡造成成活数低于1 200株/hm2的地块要及时补苗,所补茶苗必须是同一品种。补苗采取“缺一不补、缺二补一、缺三补二”的方式进行。

(2)施肥。该年度分3次进行,分别于3月下旬、8月中旬、11—12月各追肥1次,每次施尿素75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硫酸钾60 kg/hm2。基肥施油菜枯1 500 kg/hm2或有机肥4 500 kg/hm2。距茶树10 cm外开沟深施[3]。

(3)中耕除草。每次与施肥同时进行,即开沟施肥前先将杂草清除,再开沟施肥。中耕时距茶苗30 cm以内的杂草人工连根拔除,30 cm以外进行浅耕。

(4)茶树修剪。该年度进行第2次定型修剪。当茶树生长达50 cm时,在第1次修剪剪口上提高20~25 cm处,剪去主枝,主枝发出的新梢不剪。修剪时间根据茶树长势而定,但冬季不能修剪。

6.2第2年的田间管理

(1)施肥。该年度追肥分4次进行,分别在3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下旬、11—12月进行,每次施用尿素75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硫酸钾60 kg/hm2。基肥施菜枯2 250 kg/hm2或羊粪4 500 kg/hm2。距茶树10 cm处开挖追肥沟追施,追肥沟深5 cm,基肥沟深10 cm。肥料施完后将施肥沟填平。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范文第7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32

中图分类号:R259.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8-0081-01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在临床,急性阑尾炎一经确诊,则多采取手术,预后良好。但手术常会引起切口感染、腹腔残余脓肿、肠瘘、肠粘连、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85例观察病例为2007年5月-2012年8月期间在本院外科就诊的患者,均符合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1],发病均在72 h以内,并排除急性阑尾炎合并有弥漫性腹膜炎或已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者。用抛硬币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例在就诊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14~69岁;对照组42例,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12~74岁。经统计学处理,2组性别、年龄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抗生素二联方案治疗:①头孢西丁钠(华北制药集团生产,批号T1201101)1~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点滴,1~2次/d;②替硝唑注射液(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批号09102201)0.4~0.8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 mL中静脉点滴,1次/d。若头孢西丁钠过敏,改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0.4 g,1~2次/d(限成人使用)。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大黄牡丹皮汤治疗。处方:大黄10 g,牡丹皮10 g,冬瓜仁30 g,桃仁10 g,芒硝10 g。药后若腹泻甚者,加入薏苡仁10 g;若腹胀甚者加枳实10 g、大腹皮10 g;发热甚者加败酱草20 g、连翘15 g。每日1剂,大黄、冬瓜仁、牡丹皮、桃仁水煎取汁,入芒硝使之溶解,分3次服。儿童依年龄大小剂量酌减。

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若病情加重,出现手术指征则应急诊行阑尾切除术。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痊愈:腹痛消失,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显效:腹痛、恶心、右下腹压痛减轻,体温和血像有所下降;无效:为症状和体征加重,出现并发症。4 结果

经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43例中痊愈35例,显效4例,无效4例,痊愈率81.4%;无效者中2例转手术治疗,2例发展通讯作者:郭晓明,E-mail:为阑尾周围脓肿,经延长抗感染治疗时间及改用薏苡附子败酱草方加减而治愈。西药组42例中痊愈25例,显效10例,无效7例,痊愈率59.5%;无效者中4例转手术治疗,3例发展为阑尾周围脓肿,经延长抗感染治疗时间及局部理疗而治愈。经χ2检验,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5 讨论

冬瓜的管理技术方法范文第8篇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整体经济效益较高,现已成为河北省种植业中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1,2]。2007年河北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1.33万hm2,较2006年增长1.33万hm2。河北省设施蔬菜产量约占蔬菜总产量的2/3[3,4]。2011年国家又新增4.6亿元农发资金,专项支持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发展设施蔬菜基地[5]。尽管河北省设施蔬菜发展迅猛,经济效益良好,但作为蔬菜大省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主要是设施老化、品种单调、品质结构矛盾突出、种植模式不合理、生产成本偏高、灌水技术落后、灌水量普遍偏大、水分生产率低等[6-8],这已成为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河北省还是我国严重缺水省份之一。本文以河北省海河冲击平原区日光温室种植为研究对象,根据气候、土壤结构、区域划分等不同把海河冲击平原区划分为以下4个片区:分别为固安、永清片(Ⅰ);冀中洼淀片(Ⅱ);冀中低平原片(Ⅲ);冀南低平原片(Ⅳ);对各片区日光温室的种植模式、种植面积、灌水技术、水分生产效率及灌溉技术节水量等指标进行现场调查统计和分析计算,并采用有效方法预测了各片区日光温室的发展面积和灌溉技术节水量,以期为河北省日光温室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参考,为相关规划、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促使河北省日光温室种植科学合理的发展。

1分区典型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节水量分析

由于各个分区种植模式较多,品种各异,本文选择每个区中种植规模较大、产值较高的种植模式作为典型进行分析。基于此选出各区对应的种植模式如下:Ⅰ区,甜瓜单茬种植;Ⅱ区,芹菜-黄瓜两茬种植;Ⅲ区,冬瓜-番茄两茬种植;Ⅳ区,辣椒单茬种植。通过计算每一种种植模式的投入产出值,计算净效益,根据灌水量和净效益计算出每一种种植模式的单方水产值。按照膜下滴灌灌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地面沟灌技术计算得出相应的节水量。各分区典型种植模式的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看出Ⅰ区的种植模式单方水产值在相同水平年情况下均高于其他各区对应水平年单方水产值,其中丰水年(20%)对应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其值为242.5元/m3;平水年(50%)次之,其值为238.1元/m3;枯水年(75%)最低,其值为236.4元/m3。其中Ⅲ区对应的水分生产效率均为最低,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对应的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35.4元/m3、36.7元/m3和35.0元/m3。Ⅱ区和Ⅳ区介于Ⅰ区和Ⅲ区之间,其中Ⅳ区大于Ⅱ区。而节水量的值则表现为从Ⅲ区、Ⅱ区、Ⅳ区、Ⅰ区递减的趋势,其中Ⅲ区节水量分别为238.3mm(丰水年),229.8mm(平水年),240.9mm(枯水年)。

2发展分析及发展面积与灌溉技术节水量预测

2.1各分区日光温室面积发展分析统计分析各分区2000-2008年的设施发展面积(图2),可看出:4个分区中,在整个统计时间段内,Ⅳ区面积始终最大,最大面积是1.97万hm2(2004年),Ⅱ区面积统计期内始终最小。除了2002年Ⅲ区面积小于同期Ⅰ区面积以外,4个区的面积发展同期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Ⅳ区、Ⅲ区、Ⅰ区、Ⅱ区。从整个发展趋势看,虽然4个区中均存在某些统计年面积较上年有适当的数量减少,但总体而言Ⅲ区和Ⅱ区面积发展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Ⅰ区2003年以前面积均保持增长趋势,2004年和2005年稍有减少,2006年以后开始缓慢回升;Ⅳ区2004年以前面积均保持增长趋势,2005年较2004年有所下降,以后面积趋于稳定状态。

2.2各分区日光温室发展面积预测依据各区2000-2008年温室的面积统计资料,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近期(2020年)及远期(2030年)各区日光温室的发展面积。

2.2.1数据预处理设原始数据序列:其中:

2.2.2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a、b2.

2.3将参数代入时间响应函数

2.2.4检验模型的精度误差检验。误差检验是用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之差进行检验。残差:ε(k)=x(0)(k)-^x(0)(k),相对误差Δk=|ε(k)|x(0)(k),平均相对误差Δ=1n∑nk=1Δk,给定α,当Δ<α且Δn<α成立时,称模型为残差合格模型。后验差检验。设X(0)为原始序列,X(0)为相应的模拟序列,ε(0)为残差序列,则:x珚=通过以上3种方法可判断模型精度是否可以用于预测,其中平均相对误差Δ和模拟误差都要求越小越好,均方差比值C越小越好以及小误差概率p越大越好。一般要求C<0.35,C≥0.65,不合格;p≥0.95,不得小于0.7。

2.3各分区不同发展年灌溉技术节水量计算虽然膜下滴灌技术的优越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用户认可并应用[9-11],但由于投资、管理、技术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存在,致使膜下滴灌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用户所普遍采用的一项灌溉技术,但笔者认为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随着上述一系列问题的逐渐解决而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在计算节水量时按照低和高两个方案进行,其中低方案为80%的温室种植面积实现膜下滴灌,高方案为全部温室种植面积实现膜下滴灌。依据2020年、2030年各区设施发展面积预测值及各种种植模式灌溉技术节水量,计算各区预测年在不同水文年(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灌溉技术节水量(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