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流程

课程设计流程

课程设计流程范文第1篇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协调处理全面性、系统性、具体性、层次性和灵活性几个

原则性的问题。由于制约的因素多,关系比较复杂,因而设计课程目标还需要掌握明确教育目的、分析教育需要、选择表征形式、形

成目标体系等一些基本流程。

[关键词]课程目标设计依据原则

[作者简介]刘俊平(1970-),男,湖北潜江人,荆楚理工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孙泽文(1957-),男,

湖北沙洋人,荆楚理工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99-03

课程目标设计,既是一个知识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要一、课程目标设计的一般依据

做到明确与合理的设计目标,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课程目一般而言,课程目标从属于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教育宗旨

标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课程目标设计必须遵循哪些原则,课程目和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目标转化到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去。从

标设计有着怎样的流程?恰当地解决这三个问题是进行当下课此意义上讲,课程目标就是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在教育活动中

程改革的基础性工作。的具体化。关于课程目标的依据或来源问题,学者经过长期的

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塔巴在《课程设计的一

般技术》中论述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社会的研究、对学

生的研究、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泰勒提出来的课程目标的三

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

议。我们比较认同的课程目标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者

身心发展的特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科发展的客观

要求。

1.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教育活动

最基本的出发点,课程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其身心发展,使其行

为方式发生各种改变。视学习者需要于不顾的课程绝不是好课

程。因而,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中,要时时关注学习者身心发展

的各种需求,尊重其个性、体现他们的意志,视他们为一个“完整

的人”。泰勒认为学习者的需要可包括六个方面:健康、直接的

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生活以及与亲朋好友的关系)、社会公民关

系、作为消费者方面的生活、职业生活、娱乐活动①。因此,要在

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学习者的共同需要,还要关注其个性

化需要。特别是要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

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以及关于学习发生条件等方面进行研

究,注意研究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只有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作为课程目标制定的直接的、重要

的依据,以一种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满足

各种需求,才能沿着社会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较为一致的

方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包括两

个维度:从空间维度看,是指从学习者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的维度看,当代社

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

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

质上并无二致,学习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

为明天走向社会做准备的过程。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

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它在传递社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

实现着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

为此,我们要特别关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

资本和产品的全球性流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课程目标必须具

有国际视野,应把本社区、本国家、本民族的需求与整个人类的

需求统一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民主

与公平性。社会需要是代表了前进方向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要求,代表了大多数人利益的要求,在将社会生活的需求确

定为课程目标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任何公民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

权利和义务,体现社会民主和社会公平的原则;三是超前性。教

育虽然受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等因素的决定和影响,但它又

是相对独立的,具有超前性。课程目标不仅要适应当下的社会

需要,而且应超越当下的社会现实,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预示

未来社会的状态和需求,以不断适应发展变化中的社会。否则,

课程与教学目标就落后于时代,学习者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3.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载体,具

有专业性、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也正是通过学科的方式,人

类的知识才得到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因此,确定课程目

标必须考虑学科的发展,必须研究学科知识、类型、发展及其价

值,客观地反映学科知识增长的客观要求。

将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时,需要合理明确

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在于理解世界、与

世界更好地和谐共存,在于提升生活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控制世

界而仅限于对功利的追求。(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只有整合了

人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知识才有价值,它才能使人类获得

自由解放,才能使社会不断臻于民主公正。科学精神的知识与

人文精神的知识,两者不能偏废。(3)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课程知

识负载着社会意识形态,衍生着文化、种族、民族、阶级的差异和

不平等,它究竟是推进社会民主和公平,还是维持社会的不平

等。而那些践踏社会公平的知识非但没有价值的,还将会给人

类带来灾难。

此外,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还应考虑学科专家的意见,因为他

们具有该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一

般功能、探究方法以及发展趋势都有深透的理解和把握。但学

科专家往往把学科作为唯一的目标来制定,结果导致目标的专

门化、精英化,这种情况必须杜绝。因此,我们在考虑学科发展

的客观要求时,还必须考虑该学科对社会、对学生的发展功能②。

由于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它们共

同构成课程目标的来源。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

为课程目标的来源,过于强调某一因素,就会走到极端。课程史

上出现过的学习者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就是

这类典型的例子,它们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另外,要研

究课程目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研究前人的经验、课程目标形

成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科学的分

析、研究,达到动态平衡。

二、课程目标设计的主要原则

课程目标的来源涉及学习者、社会、学科以及生态等些方

面,制约因素多。同时,它本身还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

领域,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可见,设计课程与教学

目标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效发

挥主要作用,必须协调处理以下几个原则性的问题。

1.全面性原则。一般而言,全面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

课程目标在关注个体需求与差异的同时,要面向全体。要以课

程标准为依据,善于创设真实、生动、直观且富于启迪性的学习

情景,把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放在中心位置,让

绝大多数学习者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制定的目标。二是课程目标

不能把完成认知性目标作为唯一目标,还要渗透思想品德的教

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程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促进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才能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思想、心

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是一个系统,设计时要从系统论

的角度出发整体上把握。首先,应从纵向上把握其联系。从“课

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线索进

行衔接分析。这四个层次是从一般到特殊地逐级具体化,形成

一个多层级的目标体系。其次,应从横向上关照各个要素。由

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它们共同影响

着学习者的发展。因此,在确定课程目标内容范围时,不能因注

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应把它们摆在一个

同等的地位,而不厚此薄彼,逐渐形成一个合理的系统。

3.具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表述课程目标时,

应力求明确、具体,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同时具有操作性和可

检验性。如果含混不清,就难以理解和把握。设计者应依据课

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和处理教材内容,明晰学习者的认知

结构,把握其能力水平、熟悉其生活阅历、兴趣、习惯等些方面,

尽量让课程目标的内容序列化。在表述时,能够把随意推论的

动词转换成对学习者的行为作直接观察的行为动词,使课程

与教学目标细致化、具体化,做到明确具体,能够观察、测量和

操作。

4.层次性原则。课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活动,不能期望学

习者一下子达成教育的最终目标③,要考虑其层次性。一是要与

学习者接受教育的层次相适应。二是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学

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层次。三是要注

意每节课内的目标层次性,一般是从知识的记忆目标到理解与

运用目标,再到情感体验目标。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达成的同

一目标时也有层次差异。所以,我们这里的“层次化”,不仅指整

个课程目标系统的层次化,尤其是指在设计某一个特定目标是

要反映和表达出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5.灵活性原则。由于课程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稳

妥和灵活地设计富有一定弹性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应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对不同的学习者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包括最低限度的

要求、基本的要求、符合或超出所提出的要求;二是对预期的目

标的表述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在实际的课程活动中,应根据具

体的情境,因时因地,随机应变地对预设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切合课程与教学实际。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流程

课程目标的设计不仅受社会文化、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受

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传统的影响。这种设

计表述的是一种理想和愿望,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必须把握其基

本流程,这些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课程的终极

目标,它对课程的根本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

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的要求上是一致的,具有相对的稳定

性。在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以教育目的

为准绳,根据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的要求。明确是哪个

类型与层次的受教育者,其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要求

如何。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细化,在各自的范围内提相互适

应社会、适应学生、适应学科的具体教育要求。在考虑课程的

宏观体系时,必须符合教育目的的根本方向,在选择课程的具

体内容时必须与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相一致。如义务教育阶段

各门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培养公民素质,使其全面发展功能

的实现。总之,课程目标的设计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明确学

校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中体现教育目的,落实培养

目标。

2.分析教育需要,确立目标基点。确定课程目标必须分析

目标来源。对目标来源的研究也就是“需要”的分析过程。教育

需要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与愿望

和个性特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需求,以及各学科知识等些方面

的情况加以收集、分类,然后加以综合研究,以确定教育需要的

先后顺序。尤其要对学习者的社会特征、心智水平和预备技能

作出分析。确定顺序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

点。课程与教学的基点决定其功能的发展方向,只有确立了课

程与教学目标的基点,才能确定课程与教学是注重学生需要还

是注重社会需要,是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还是强调社会控制。不

同的基点决定了课程目标不同的价值选择。另外,基点不能定

得过高或过低,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先前的技能和知识、兴

趣和背景,可以适度地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而达到学生的可能

发展水平。

3.确定价值取向,选择目标表征形式。课程活动旨在帮助

个人和人的团体获得良好发展,实现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从而

达到和平民主、富裕幸福的理想,可见,课程目标承担着实现教

育价值的重任。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把“课程目标”定义为什

么,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其结构如何,都离不开价值指向。课程

目标的价值取向是指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行为目

“普遍性目标”

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教育活动是多元的,这四

种课程目标形式中的任何单一的形式都不能全方位地解决所有

多元性问题。它们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及其合理性,但又不可避

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一般而言,若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行为性目标”较为适合;“生成

若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性目标”比较恰当;“表现性目标”

若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较

为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种目标形式在解决某类问题较为

有效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些副作用,我们应该综合使用,互为

补充,扬长避短,使其各自发挥特长并综合起作用④。

4.明晰具体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在确立这些具体目标时

要采取“需要评估形式”,一般经历四个步骤:第一,系统阐述试

验性的目标,即全面系统地确定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问题,并围

绕这些问题来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第二,确定优先

的课程目标,即根据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程度将课程目标加以

排列,确定目标的主次。第三,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

可能性,即对学生目前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程度评出等级。

第四,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课程计划,即对学习者通过

每一项从属知识和技能等的学习以期达到的行为状态做出具体

和明确的表述。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近景

远景之别和等级表现不一样的具体目标,再通过合理组织,将会

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课程目标体系,为课程和教学活动中选择

方法和手段打下基础。

[注释]

①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80.

②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2.

③孙泽文.现代大学教学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9.

课程设计流程范文第2篇

课程的教学设计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物流管理》课程之后,是与《物流管理》课程配套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课时集中安排2~3周(物流管理专业是3周,其他专业为2周,一周1学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的最新案例集为基础,对某一指定类型的物流企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可行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设计方案符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与方式。具体要求为:方案的设计内容科学、全面、可行(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有效性、方案的覆盖面、方案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方法的复杂性);方案的表现能力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应用前景。方案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人,这既和大赛的要求一致,也是做实际物流方案设计时团队的大概人数,大赛案例的主体都是实际的物流企业,学生既可以参观类似企业,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咨询企业,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真的在为一个企业设计物流方案一样,增强教学效果。物流管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几周,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分析报告阶段,安排在正式课程设计之前的两个月,讲清楚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中的每个案例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整个案例集的分析报告,这是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最后二天进行答辩,评委组由指导教师与各组组长构成。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物流设计方案,评委组依据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评分标准对台上同学的案例打分及质疑,这会帮助答辩的同学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了解物流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而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更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设计。参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提供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与特色进行。以第三届为例(不只局限这些),我们物流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为: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如运作效率、运作标准化流程、运作环节等);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等。教法设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性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以教师指导、辅导与小组研讨并重,遵循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且把前几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提供给学生供参考;其次,指导学生撰写总案例集分析报告,把各小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法进行汇总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方案主题与核心内容;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补充大赛案例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联系相关老师做专门指导。

教学实践

课程设计流程范文第3篇

1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医药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在当今中国的物流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国家对医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均制定了严格的药事法规,决定了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对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需对医药商品的生产、流通乃至使用等相关知识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由于医药物流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的跨度很大,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医药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深谙医药行业特点并具有开办管理类专业的经验。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医药院校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院校的办学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框架和核心课程,开辟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基于此我们结合物流和医药行业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培养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医药相关知识,具备物流规划及经营管理能力,能在生产、流通企业,特别是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物流管理尚属新专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院校对物流专业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能“盲目跟风”地生搬硬套。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做出清晰的办学定位。在保证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以下原则。

2.1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应在考虑一般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围绕培养目标合理恰当地安排医药管理类课程和医学、药学类课程,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由一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向“医药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交叉的医药行业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方向转变。

2.2保证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各专业课程顺序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注重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医学、药学类课程和管理基础类课程应安排在一、二年级,各门专业课程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

2.3合理处理“专”和“宽”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医药领域的专门知识,形成既有专业特色,又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化”的关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聘请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充分论证专业课程体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我们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医药类课程群、管理类课程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以及实训类课程群。医药类课程群:要求学生对医药理论有初步了解,总体上的认识,因此我们充分整合医学、药学理论,开设概论性的课程,如中医药学概论、现代医学概论。管理类课程群:通过大量调研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物流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经济法、电子商务等课程;专业课有仓储管理、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与配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物流企业战略管理和商务谈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医药商品学、药事管理学和医院管理。实训类课程群: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课间实训。我们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设医药商品识别和物流沙盘实战对抗课程。

4专业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4.1充分借鉴成熟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专业突出特色并不仅仅是几门特色课程的问题,还包括各专业课程如何与医药行业有机结合,如何开展课外实训等问题。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通过不同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共性规律,把其他领域已有的成功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经验合理移植于物流管理专业加以吸收利用。目前很多高等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并且它们的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课程设计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 物流客户服务 课程设计与实施

[作者简介]张梅(1976-),女,湖北钟祥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广西南宁530003)李万青(1966-),男,甘肃定西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物流。(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81 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38-02

高职“物流客户服务”是一门实战性极强的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其对提高物流企业整体服务质量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近年来开展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对北部湾物流企业进行大量的调研之后,结合区域物流企业的特点,对物流客户服务课程进行明确定位,为物流企业客户服务岗位量身订制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物流客户服务”课程内容,以其岗位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按其工作过程对相关知识、技能重新进行整合与编排,突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进人物流企业客户服务岗位就能胜任工作,减少物流企业用人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客户服务”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打破以往传统学科性的客户服务课程体系与内容,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理念,结合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与实际,以物流企业客户服务部的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其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重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详细分析北部湾区域物流企业客户服务部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前台业务处理、物流客户投诉处理、物流客户回访、物流大客户管理等,再对其各项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如物流客户投诉处理的典型工作过程包括:物流客户投诉受理一工作差错原因调查一差错赔偿业务办理一赔付后服务跟进一差错责任落实及补充条款、完善相关流程等,对相关知识、技能、素质等按照工作过程进行重新整合与编排,设计符合物流企业客户服务部用人需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一项工作任务的实施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突出物流客户服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于其学习情境是根据工作任务设计,因此,学生学与做的过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基本上一致,这就为其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其适应岗位的能力。

二、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物流客户服务”主要是针对物流企业职业领域物流客户服务工作岗位设置的课程,属于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流企业前台客户接待、物流客户投诉处理、物流客户回访及物流大客户管理等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并能够胜任物流客户服务部门关于前台客户来访或咨询接待、客户投诉处理、客户回访及对大客户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具体能力培养目标分析如下:第一,方法能力目标。包括信息收集、分析与判断能力;制订、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信息分析及快速决策能力;图形识别能力。第二,社会能力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第三,专业能力目标。包括对物流客户来访目的及原因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结合某一物流企业掌握其前台业务办理的方法及技巧;对物流客户投诉原因进行快速判断及处理能力;能应用各类通信工具对客户进行日常沟通与维护;能应用各种方式对物流客户进行回访;能针对物流大客户的特征进行不同活动的策略及组织:能对物流客户信息进行正确的收集、整理、分析,并进行分类管理;能对物流企业大客户进行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等。

该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应掌握“物流管理基础”“物流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实务”“物流市场调研”“物流市场开发”等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对物流行业的基本知识、运营流程及专业技能有了全面的掌握之后,再对物流企业的客户进行有效恰当的管理与服务,这与物流行业的运作流程相对应。后续课程有“物流运营管理”“物流服务标准”等,学生掌握客户管理知识与技能之后,通过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及物流服务标准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为拓展学生今后在物流行业的职业生涯起到循序渐进的作用。

三、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实践环节设计

1 教学内容选取过程。在分析物流企业客户服务部主要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再分析各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工作过程或环节,分析各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完成该工作内容所必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按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以此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2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及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单元的设计。经过分析物流企业客户服务部的主要工作任务,选取其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前台业务处理、物流客户投诉处理、物流客户回访、客户信息收集与整理。大客户管理。根据各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设计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单元。“物流客户服务”学习情境及学习单元设计见表1。

3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内容及实践项目设计。结合物流企业客户服务部的典型工作任务的核心工作技能与职业素养要求,设计物流客户服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见表2。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1 教学组织与实施。针对本课程实战性突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以企业实战训练为主导,综合应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训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详见表3。

2 学习资源的选用。以培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体现工学结合的导向要求,可参阅相关“物流客户服务”精品课程网站、物流行业专业网站、客户服务专业书籍、物流客户服务相关案例等,方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

3 教师任职要求。一是要具有3年以上物流企业工作经验,掌握物流企业主要工作流程及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及指导能力,能够设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二是要具备

物流相关职业资格,具有较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能深刻理解工学结合的教育改革内涵及具体的实施方法,能够整合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三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4 学习场地、设施要求。需要配备一体化教室,模拟物流企业客户服务部工作场所,使学生能进行实践训练;多媒体教室需要配备6-10台电脑,供学生进行信息分析及搜集资料用;校外实训基地能安排学生进行岗位实训。

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要以物流客户服务应用能力考核作为重点考核点,将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加入物流企业实践考核,以实际操作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

1 组建多元化的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包括合作企业专家、课任教师及课程学习小组组长。

2 采取多极化的考核形式,包括小组考核和企业专家考核。小组考核主要包括组员互评及小组长评价。小组评价要素主要包括日常学习态度、日常到勤率、课堂参与度、小组作业参与度、专业技能提高度等。企业专家考核是邀请物流企业专家结合物流企业客户服务部的实际工作标准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区域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状况调研分析;物流客户投诉报告书的撰写,物流客户投诉处理报告表的填制;某物流公司客户回访方案设计;物流企业俱乐部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某贸易公司公路运输招标物流方案设计。

课程设计流程范文第5篇

一、按照人才需求进行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是西方在强化教育职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当今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在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了实践性教学的方法。我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属于汉语言文字应用工作,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学也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技术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处于编辑与发行之间的环节,主要承担着出版物生产流程的管理、出版物外形的设计、物质生产工艺安排与生产管理并与各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在出版物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起着“枢纽”地位和协调作用,具有涉及面广、环节多、内容琐碎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好的沟通能力、认真刻苦的态度、全局眼光、经营意识、法律观念,尤其要掌握书刊生产技术。如此多的内容,在短时间课堂教学内,很难用理论教学模式来完成。所以加强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没有经验的学生找实习岗位和就业是很难的,但把学生带到课堂外也是不现实的:其一,学时少;其二,无法行课;其三,无法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安排这些内容;其四,也很难找到接受这些学生的单位,或者即使有,学校也很难监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解决如上问题,我们设置了“技术编辑流程模拟”课,课程内容包含了理论知识的温故和实操练习,技术编辑流程课程在进行教学时,着重点在“实训”上。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我们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设计者与引领者。课上老师进行理论串讲、关键的实操技术的讲解,课下学生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训任务,并在课上进行完成了的任务的汇报,经过教师的点评,完善实操任务。为了模拟出版单位的实际工作条件,由几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作为工作科室,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实训进度的督促、出现问题的初步的解决、完成工作质量的评价、学习经验的交流。设置小组长一名,模拟科室主任职责,负责整个小组的讨论课、个人完成实训项目的检查以及小组实训任务的汇报人员的安排等工作。这样安排的意图:首先制造一个模拟实际工作的氛围;其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另外,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实训学习的情况的监督,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习任务,了解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为:图书出版流程模拟,侧重技术编辑岗位工作的训练。具体的方法是对已有的书稿材料进行出版流程训练。学生作为技术编辑,在已获得作者投来的书稿的情况下,开展该书出版的全流程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更侧重技术编辑参与的图书生产中的编务、印务、版面设计与编排校对、成本与定价、版权管理、书稿管理工作环节。为了解决实训工程中的书稿的来源问题,我们就地取材,利用学生已有的模拟书的图文书稿(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一次模拟书的制作,该活动是编辑学课程的课后实践课,侧重图书的编辑工作,所以与我们的课程并不冲突)。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在小组划分以及书稿交换进行实训时,特地安排男女生的交叉,不同班的不熟悉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训练学生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以及岗位职业技能。每一阶段的集中学习结束后,同学们要上传自己该部分的工作成果:如第一部分选题,同学们应该给出该选题申报书,并参加小组的选题论证会。每位同学都要参加选题的讨论,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基础上,对选题申报书进行重新修改,最终提交修改过的选题报告书;又如校对部分的实训方式:听从组长的安排,在小组内,同学之间交叉进行校对工作(重点在校是非上),并由书稿责任编辑进行改样。以此类推,完成每一部分的工作。除了理论外,在实训过程中还必须给学生一些可参考的、可以学习模仿的资料,这样学生才不会茫然,有抓手,并结合出版企业实际工作,做出一些案例便于学生学习研究。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是好设计

实践出真知,教学设计的效果如何,首先看学生对教学安排的内容是否领会、学习的效果如何、学习后的收获有多大。如下图为学生的图书编排的版面:a图为学生所做的模拟书的版面;b图为流程模拟课上学生重新设计编排的版面。虽然只是纯文字的内容,但经过全面的学习及训练后,书稿的版面编排得更好。“因为课时的有限,老师空出了一半的时间让我们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学习以及制作,另一半时间在课上进行分析点评。这样讨论点评的方式使我的思路不断展开,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帮助别的同学提高了图书制作的工艺。”“这次能够自己完成一本图书,说实话很佩服自己,这样整体流程的模拟,也使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坚定了自己接下来学习的目标以及方向。”“这次锻炼了动手能力,很享受这次的作业过程,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实际的操作才是最能展现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平台。”以上内容出自学生结课时的总结报告书。学生在短短的8周32学时完成了一系列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结论

课程设计流程范文第6篇

1.1根据课程性质确定课程教学思路

《物流运筹学》的特点是用运筹学理论知识解决物流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所以,本课程在教学中既要展现将复杂问题模型化的过程,又要融入计算程序流程化、软件化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运筹技术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至用,最终达到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平衡。

1.2根据学生特点确定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和工科类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运筹学相关知识储备少,数学基础较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所要求的基础之间会出现断层;其次,缺少在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切身体验,容易造成知识应用的鸿沟;再次,学习驱动力相对比较被动,特别是本课程,数据多、模型多,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较难产生兴趣;但是,高职高专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动手操作的愿望等。基于以上4个特点,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引导为主,章节内容要保证重点,又应该有选择性,避免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同时,通过引入案例和运筹软件的使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和直观。具体教法和学法如下:

1.2.1启发引导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结合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是主动的,教是被动的,主动比被动更有效。老师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以简明扼要的讲解来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与逻辑体系,老师的启发引导应该是画龙点睛、留有余味。与此同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对实际问题(案例)进行剥离,把理论融于实践、使实践上升为理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1.2.2目标导向“工作坊”教学与体验式学习结合

目标导向“工作坊”教学方法是指通过设置目标,将教学内容融于目标任务中,以分组的方式,引导鼓励学生挖掘、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内容、以工作坊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方式,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创造性工作的方法。基于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特长进行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挖掘物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运筹学的方法自主地提出、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多层次、矩阵式、体验式的学习模式。这种把学习的主动权赋给学生做法,能够使一般的学生学有所获、优秀学生有延展空间。

2《物流运筹学》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课程思路,《物流运筹学》教学程序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九个步骤,具体如下:第一步,对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提问,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点衔接起来,同时可以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第二步,联系物流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第三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同时在知识点分析的时候留下一些疑惑和空白,让学生去讨论和探索,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第四步,在认知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归类和概念化,同时,学生应该思考用什么样的运筹方法来解决物流中的实际问题。第五步,老师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第六步,通过运筹学软件分析求解方法。第七步,老师要指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主要是看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模型能否正确反映实际问题。第八步,老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如结果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类似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解决,如果不行怎样来修正这个模型等。第九步,在课程结束之前要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并布置延伸性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3《物流运筹学》教学程序实施———以“物流运输问题”为例

在物流活动中,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不同的运输方式和路线决定了运输时间的长短和运输成本的高低。《物流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运输问题”。下面以“物流运输问题”为例,结合上面提到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程序。

3.1知识点复习

线性规划的研究内容有哪些?①资源数量已定,如何合理利用、调配,使任务完成最多。②系统任务已定,如何合理筹划、安排,耗费资源最少。通过回忆一般线性规划问题,引入特殊线性规划问题———运输问题。

3.2运输问题的引入

举例物资调运问题,如某时期内将多个生产基地的煤、钢铁、粮食等物资,分别运送到需要这些物资的地区。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思考在满足一定约束的条件下,怎样安排调运方案,把运输费用控制在最小?

3.4运筹学定量角度实例分析

案例:BZ汽车有三个工厂,分别位于中山、东莞和顺德,这三个工厂下季度的生产能力分别是1000、1500和1200辆汽车。在广州和深圳有两个主要分销中心,其季度需求为2300和1400辆。各产地运往各销地的单位运费如表2,问:如何调运车辆可使总运输费用最小?

3.4.1师生探讨、引出结论

①此为产销平衡的运输问题(总产量=总销量=3700)。②运输问题属于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可以用到线性规划模型来进行求解。

3.4.2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制定调运方案

①要求:各产地要调运若干车辆到销地,并满足各销地需求。②目标:总运输费用最小。

3.4.3小提示

分析决策变量———实际调运数量(Xij)方案最关键的问题是:各产地应调运多少车辆到达销地,才能使得总运费最小?即决策变量(要求的解)就是实际的调运数量。可设为Xij,表示从产地Ai(i=1,2,3)运往销地Bj(j=1,2)的运输量。

4结论

课程设计流程范文第7篇

《物流法规》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掌握物流企业设立及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与学生日后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课程设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内容繁多复杂,教师难以取舍

现有的教材主要按照物流业务流程发生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安排内容,如物流仓储法规、物流包装运输法规、物流保险法规等。重点介绍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物流的基本业务知识。另一部分是该业务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问题。由于物流业务流程较多,每个业务流程的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单是基本业务知识这块内容已经比较繁琐,每个业务还需要深入学习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教学的任务无疑非常重,而这门课程作仅仅作为专业基础课,学时一般为36学时,相对较少,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会面临重点讲述业务流程还是法律规则、选择哪一个业务流程的及其法规作为教学重点等问题的困扰。

(二)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物流业务流程注重标准化、制度化,每一个营运环节都有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法律法规更是追求严谨,不同的情况适用不一样的法律条款,这两个方面的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都很多,并且都是条条框框,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且涉及法律法规问题,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利用到物流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教师也面临“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不同,以上两个问题是大部分教师开展《物流法规》教学需普遍需要面对的和解决的,除此之外,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法律存在“畏难”心理,缺乏专业课程教师、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学方法不一样也会给课程教学带来其他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就业导向对高职《物流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引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近10年来,这一指导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物流法规》这门课程将就业导向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于课程明确教学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明确能力培养作为首要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而生的职业能力,属于典型的能力本位教学观(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该教学观念由美国教育学届提出,在欧洲发展成熟,目前,CBE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受到很多教育专家、学者的青睐。《物流法规》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既有法律理论,又有专业知识,是法律规定和专业知识的融合。要适应就业导向的要求,就必须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具体而言,应该结合物流企业的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物流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这也是就业导向对物流法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选择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在“就业导向”理念影响下,《物流法规》的课程定位必须改变,这门课不再是一门介绍物流业务和物流法律法规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提升法律运用能力的课程。教师应该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把握住物流企业设立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点法律纠纷与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通过教学与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内容的选择以实用为主要导向,按照知识够用为主的原则,将物流企业经常发生的法律问题作为教学重点,重点学习和训练,发生机率低的法律问题及相关知识作为次要内容,减少教学课时或者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三)设计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更多采用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情境训练、法律实践等方法,将学生在从事物流行业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重要法律问题搬到课堂上来,这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学习的主动性会加强;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不再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提高。总的来看,使用“就业导向”理念作为《物流法规》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改变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选择的方向,改变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选择和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也具有积极的缓解作用。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教学项目重构

从就业市场的角度看,企业的需求实质上就是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法规》课程要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就应从物流企业的法律需求出发进行设计,改变传统章节式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基于物流企业的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

(一)物流企业的法律需求探讨

1.需要具备法治意识的工作者

从理论上探讨,物流企业作为行业企业的一种类型,它的经营过程是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物流企业招聘也必然会提到法律素质的要求,然而笔者进行了一个物流企业法律人才招聘需求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并没有提到法律方面的要求,无论是基层的物流业务人员还是高层的物流管理者,企业普遍关心的物流专业能力及管理沟通能力,仅有个别企业在行政管理岗位提到了法律素质要求。这跟其实际需求是不一致的。这里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流企业主的法律意识单薄,不重视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法律相关的问题一般都比较重大,一旦发生法律问题,需要用到法律人才,更多的企业考虑的是聘请法律顾问或者律师,而不是具备法律素质的一般员工。从这点上分析,物流企业对于一般工作者的法律职业素质要求不是太高,作为普通素质具备法治意识就可以到物流企业工作了。因此我们把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把法治意识作为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

2.需要解决业务纠纷的管理者

从物流企业的业务经营流程来看,无论在哪个经营环节,物流业务纠纷是最常见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如货物运输过程中就经常会有逾期交付、误交付、货物运输损毁等问题和纠纷的发生,这是物流行业的特点。企业围绕合同的签订、履行发生了纠纷,往往都会通过协商进行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法律途径。这就对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法律素质提出了要求,如何运用法律法规知识去跟合作方沟通,使用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这是物流从业者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也应是《物流法规》课程应该重点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而物流各项业务都可能发生纠纷,因此教学项目可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设计,覆盖物流业务的主要流程,使学生能较为全面掌握物流法规的行业应用。

(二)基于物流企业法律需求的教学项目设计

从培养物流专业学生法制意识和提高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物流企业需要具有法制意识的员工和能解决业务纠纷的管理者这两大需求,《物流法规》课程设计需把握住两个原则:一是教学重点侧重物流合同履行与法律纠纷的解决。二是教学方法使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结合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分模块教学。课程可分成五个模块:第一模块:法治意识培养;第二模块:物流企业设立与注销;第三模块:物流争议纠纷解决;第四模块:物流企业经营法规;第五模块:模拟法庭实训;其中第四模块是重点,每个模块设计若干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完整了解物流企业业务流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初步掌握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四、就业导向下的课程微课开发探讨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对促进课堂教育的改革、在线教育开展、推进教育公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从欧美国家开始传播开来,微课、慕课,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

(一)《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的思考

关于微课的作用,微课能否取代传统课堂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微课短小、多样化,适应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有学者认为微课存在缺乏互动、无法拓展教学内容等缺陷,仅仅只能作为传统课堂的一个补充。从现实情况来看,微课虽然短小灵活,但有其不足,要取代传统课堂有一定难度,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具《物流法规》这门课程,也需要微课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但微课开发也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是制作成本高。虽然有许多专家指出制作微课使用手机和简单的软件就行了,也确实有教师能这样把微课做出来。但在现实中,简单制作出来的微课往往比较粗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许多学校聘请专业视频制作团队来操作,虽然制作出了一批优质的微课,但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且仅限于一些有资金投入的精品课程。市场上,专业团队拍摄一节微课的费用不菲,对普通教师而言,为了一门普通课程去花费大量资金拍摄微课并不可取。其次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职教师教改、科研任务都比较重,许多教师还要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一门课程需要开发的微课数量很多,且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每一节微课的教学过程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无疑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制作好的微课还面临重新修改和更正的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工作压力。再次是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微课的水平。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制作出来的微课质量不一,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教师还好一些,其他不太相关专业的教师就需要重头学起,必然限制微课的制作水平。《物流法规》课程教师大多具有物流管理、法律相关专业背景,微课制作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因此,《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把握适用、适量有效利用等原则。

(二)《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的几个原则

1.适用原则

《物流法规》微课应该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即根据课程整体教学项目的设计,围绕法制意识培养、物流纠纷解决等重点问题来开发,确保每一节微课的内容都对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律运用能力有帮助。

2.适量原则

微课的数量不宜太多,否则制作工作量太大,教师难以完成制作,微课数量过多也会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在围绕课程的重点,每一个重点内容制作一到两节微课,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要求逐步增加,是可行性较高的选择。

3、有效利用原则

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除了在课堂上播放之外,还应根据其短小灵活、能重复播放的特点,将它作为网络资源,到网站、微信、云课堂等网络应用中,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作为复习、自主学习、学生实习就业问题解决等学习的重要资源,使其教学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就业导向理念下《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设计

根据“就业导向”理念的要求,结合《物流法规》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可围绕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制作相应的微课作为学习资源。

五、小结

在“就业导向”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能较为有效地解决《物流法规》课程设计面临的教学内容不好选择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重构教学项目,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提升解决法律纠纷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而有效利用科技的力量,针对性开发微课作为教学辅助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是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谌爱群 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汤军.由高职物流专业《物流法规》课程的教学引发的思考[J].福建质量管理,2016(1).

[2]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3]王凤鸣,贾俊龙,李佳静.《物流法规》教学改革初探[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4(1).

课程设计流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图”;优化分析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并在教学系统方法的统领下,逐渐成为了一门正式的学科,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引入我国后,其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引介、消化与吸收国外成果的状态,除获得少数研究成果之外,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我国教学实际的研究成果不多.

十多年来,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教学设计综合了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媒体技术以及哲学和艺术等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 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形成了现代教学设计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

但是对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流程图”的优化研究却不多,本文对教学设计中“流程图”的优化分析的特点、步骤等作些浅显分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教学“流程图”

生活中存在许多流程图,黄瓜种植流程图、手袋生产流程图、手机PCBA生产工序流程

图、味精发酵生产工艺流程图等等.

教学“流程图”就是用特殊约定的符号或图形将教学设计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按一定的顺序结构表示出来,我们把这种图形叫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是一种多线性组合的动态图形,图中标明了各个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教学结构、基本活动内容与时间,因此非常适合于做各种教育科学分析与研究.

二、教学“流程图”的优化分析的特点与实施步骤

1.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念、学习理论和

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流程,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流程图”的优化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设计前期工作,是从整体结构上对教学环节、教学问题等因素进行的各种综合性评价分析,主要分析各个环节的教学功能、目的、设计的依据,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先进性,其目的是使教学环节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流畅,最大限度地达到其教育功能与价值.

3.“流程图”的优化分析的特点

(1)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与情感为主要目的,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实现其

教育功能.

(2)教学“流程图”的优化分析是以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教学分析为

主要手段,以环节的教学功能评价为核心,以流程结构设计优化为主线,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为目标,以求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流程图”的优化分析是一种以集体智慧为基础的教学创新活动,最好以科组或备课组集体活动为主.

(4)教学环节是否科学合理,过去一直是凭着教学经验来进行评价,而现代“流程图”中教学环节功能评价提倡用系统科学理论、学习科学理论、教育教学科学理论、传播科学理论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提倡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提倡群策群力,以求获得对各种方案的最优选择.

4.教学“流程图”的优化分析的实施步骤

三、教学“流程图”的优化分析的案例

现代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映射着教师的各种教学思路和轨迹,决定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效果,由于发展性、生态性、生成性、差异性、开放性、反思性等形成了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扬弃与超越传统教学设计的思想,重新审视与分析现代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正确处理标准与多元、分析与综合、探究与接受、预设与生成、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这些都是现代教学“流程图”的优化分析的主要课题与内容.

下面是必修一“函数的零点”的教学“流程图”的一个设计.

这是“函数零点”教学流程的一种设计图.实际检验,过程流畅,结构分明,主题突出,研究与细化环节极为方便.流程图分为四个子系统,两个关键联结点,导入子系统,建构子系统,合作探究子系统,巩固总结子系统.流程图运用了系统科学的一些知识,充分渗透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思想,渗透了建构主义提倡的一些教学理念.例如在建构子系统中设计了二次认识的过程,一环套一环,环环递进;在合作交流子系统中,预设了三个环节.因为合作探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过程,给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提供了空间.如果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可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对这个设计,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知识构建系统,一个是开放探究系统.如果学生学习程度较好,可以快速通过“知识构建系统”重点进入“合作交流系统”,如果学生学习程度不太好,重点放在“知识构建系统”上,而对“合作交流系统”可适时处理.因此对教学流程的优化改进调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然而用什么内容去观察,用什么内容去拓展,去探究,则是教学设计中的另一个工作环节,一步一步的细化流程就形成了教学设计、执行教案的内容.

四、教学“流程图”的分析与优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理论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转变,由集体、统一设计向个体化、个性化设计转变.因此教学“流程图”的优化分析就成为了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决定了整个课堂的结构与发展走向,是执行教案形成的基础.因此教学“流程图”的优化分析对教学设计、教案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