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97-01

拓展训练,也称外展训练,是当代一项较为流行的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并非属于简单的游戏或运动,它的目的在于让参与者从中有所感悟。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专业的室内游戏,考验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自行领悟道理。拓展训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体育课堂开展拓展训练面临的障碍

(1)支持力度不够。在初中体育课堂开展拓展训练,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天下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时刻期盼儿女能早日出人头地。现在社会又给家长造成了很大误区,让他们认为孩子只有专心学习文化知识,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才能在将来有所出息。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和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不能挖掘、开展拓展训练之类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程项目。

(2)资金问题。现阶段,初中体育仍然没有充足的条件开展拓展训练。一些学校有心无力,除了基本的教育资金外,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拓展训练项目中。此外,拓展训练中的一些项目对场地及器械都有特殊的要求,诸如“野外穿越”等项目需要有一些特定的环境,这些无疑增加了资金需求。因此,很多学校一般不愿在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

(3)安全隐患。关于拓展训练的开展,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初中生开展拓展训练而言,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家长一般会考虑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会害怕出现未知的意外情况。

二、初中体育课堂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1)提高对拓展训练的认识。首先,应该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但家长肯定不希望孩子最终成为“高分低能儿”。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应适时开展科学讲座,邀请家长听取建议,让家长正确理解拓展训练,充分了解拓展训练的好处。同时,也要帮助教师革新教育理念,让所有教师都能正确认识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并积极向家长有效传达这些价值观。

(2)选取低成本的训练项目。对于项目资金问题,拓展训练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因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可以尽量选取一些资金消耗较为低廉的项目。场地以学校操场为主,器材选取上尽量简单。例如,只需要学校操场、教室、纸、笔,同样可以开展极具教育意义的拓展训练。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制作一些基本器具。同时,学校还应懂得对器材进行科学的组合,从而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3)充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相对而言,学校中的拓展训练不存在较大危险性,大部分训练都是在校园内完成,基本都是地面上的项目。只要学校在拓展训练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验演习,将危险因素逐一排查,对可能存在的危险事先制定应对措施,同时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基本可以保证训练的安全性。

三、关于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建议

(1)开展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与设置。初中拓展训练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体育课中融入拓展训练,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的课程、操作方法与周密安排。拓展训练中有些常见项目是经过精心设计与打造的,可以将其恰到好处地引入教学中来。例如,“信任背棒”“百米障碍”“模拟电网”项目等,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学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身能力,可以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2)对学校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予以充分利用。拓展训练需要在具有一定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可以不要求太高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一般在一块空旷的场地就可以进行。在教学器材的选取方面,可以使用学校闲置不用的桌椅、板凳等设施,还可以由学生自己制作或提供一些基本器材。除此之外,学校再少量购置一些有代表性、实用的训练用品。这些资源基本可以满足日常训练课程。总之,只要是可以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资源就可以利用。

(3)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具备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有效开展拓展训练教学的必要条件。就当下初中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看,严重缺乏可以承担拓展训练课程的高素质体育教师。所以,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和理念,有效引导教师对拓展训练知识进行强化学习,使其优势能更全面地发挥出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结束语

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开展拓展训练,是一项可行的教学措施,能够有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克服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磨炼他们的意志。在拓展训练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样来看,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实施中是可行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考虑所有负面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展拓展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微青.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J].文学教育,2013(08).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2篇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要求”提出的要求,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讨,分析认证标准要求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标准中蕴含的意义,提出教学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软件工程人才。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华盛顿协议;软件工程;毕业要求

0引言

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联盟工程大会上,经过《华盛顿协议》组织的投票表决,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实现国际多边互认,教育质量得到国际上的认可[1]。国内高校顺应形势,积极参与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湖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年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为我校其他工程专业申请认证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要求”提出12条要求[2]。针对这12条要求,结合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索,深刻理解标准的含义和意义,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软件工程人才。

1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为了与《华盛顿协议》的标准实现实质等效,结合我国工程教育的事实与特点,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修订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7个方面规定了标准和要求[3]。其中,在毕业要求中,对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等12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符合工程教育认证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

2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

软件工程这一学科的产生源于软件危机。软件固有的成本高、逻辑复杂、风险大、维护困难等特点以及人们对软件的错误认识导致软件危机的产生。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使用规范的、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因此,软件工程应运而生。软件工程是应用了工程化思想的计算机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围绕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4],讲授一个软件项目从立项到维护各个阶段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开发操作等。这门课程在整个本科4年的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数据结构、数据库、面向对象语言与程序设计等前期课程知识的铺垫,不仅对后续软件需求工程、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经济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重要影响,还为学生以后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3认证标准的思考与探索

3.1认证标准要求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指出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12条要求,而软件工程课程大纲里面列出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应该掌握的所有知识和内容。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与软件工程课程的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3.2认证标准要求与课程内容对应关系的说明

R1工程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软件工程的经济可行性分析中,需要用到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以估算软件项目的成本、收益、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等指标,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在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开发等阶段,需要用到数据结构、数据库、算法、面向对象语言等各种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如图2所示。R2问题分析:要求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在软件需求分析中,需要根据用户提出的软件需求,建立结构化或面向对象的需求模型。R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软件概要设计将软件系统设计为若干模块相互连接的关系;软件详细设计是为每一个模块设计详细的算法、数据结构等;软件开发将软件详细设计的结构转换为可运行的代码。R4研究:软件交付给用户使用之后,还需要一直对软件进行维护。维护过程中,为了分析研究软件工作的效率,需要对软件运行中的各种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软件的可靠性、失效率等,为软件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R5使用现代工具:在软件工具这一章节,介绍为了提高软件生产率和改进软件质量,辅助和支持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各种工具,包括计划工具、分析工具、设计工具、测试工具等。学生应能了解多种工具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熟悉和掌握某些常用工具,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R6工程与社会和R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软件立项之前,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为项目是否能立项提供决策支撑。除了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效益之外,政策可行性和市场可行性也是影响软件能否立项的重要因素。政策可行性考虑是否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或限制该软件项目,软件项目是否危害健康、触犯法律、影响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市场可行性分析调查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成熟程度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无论是软件开发员,还是项目的管理者,在软件立项之前,就应该预想软件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R8职业规范、R9个人和团队、R10沟通和R12终身学习:在软件工程师道德规范这一章节中,ACM/IEEE给出软件工程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准则,包括公众感、客户与雇主、产品、判断力、管理、专业、同事和自己;除此之外,还给出软件工程师的职业素质,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5]。这些内容与R8—R10和R12完全吻合。R11项目管理:无论是在软件项目立项时,还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都需要对软件项目进行管理。在立项阶段需要立项管理,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判断并采纳符合企业根本目标的立项建议,提供合适的资金和资源,使立项建议成为正式的项目;或者拒绝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立项建议,避免浪费人力资源、资金和时间。立项管理包括立项建议、立项评审和项目筹备。需求分析阶段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管理产品和产品构件的需求,识别需求与项目计划及工作产品的不一致,包括变更控制、版本控制、需求跟踪和需求状态跟踪。在软件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开发阶段,同样需要随时跟进项目的进度,在每一阶段结束后召开评审会议,检查每一阶段的成果是否与相应文档相符合。

3.3教学改进措施

发现《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与软件工程课程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认证标准蕴含的含义和意义。在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中,着重强调与认证标准要求对应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日后从事不同工作和扮演不同角色做好准备。(1)研究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达到对理论知识举一反三的水平,能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应用到软件项目研究中。(2)开发者。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调上机、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多种软件工具,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3)管理者。项目的管理对一个软件项目能否顺利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平时容易被忽视的软件项目管理章节也应该被重视起来,为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4)无论是研究者、开发者,还是管理者,都应该遵循最基本的软件工程师道德规范,对社会和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智育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学生的德育。

4结语

申请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反思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挖掘《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与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提前做好准备,也为软件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健.如何理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基于《华盛顿协议》的界定和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7-26.

[2]刘成林.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分析与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8):106-108.

[3]吕品,王淮亭,汪鑫.“对标国外大学,深度融合认证”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7(1):38-43.

[4]邓娜,陈旭.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6(7):89-91.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 工程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87-03

一、工程经济学课程开设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管理类课程的开课时间

笔者所在学校的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开设在第五学期。此学期前,已经开设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程有管理专业导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建筑材料、理论力学、工程测量、材料力学、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结构力学等专业必修课程。这些专业技术课程足够学生在开展项目决策中使用。但是,在前四个学期中,经济管理类课程只开设了经济学概论和管理学原理,而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是学习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基础,特别是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构成了工程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体系。比如,工程经济分析的经济要素涉及的基本概念,诸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税金、利润等需要有会计学的基础知识,资金时间价值、方案评价方法与指标、融资方式与融资成本、不确定性分析、财务评价等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密切相关。但是,笔者所在学校土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却将会计学安排在第六学期、财务管理安排在第七学期完成。这样的课程安排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工程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非常困难,听课时不知所云,做课程设计时不知从何处入手,特别是不能理解各种基本报表和辅助报表中项目的基本含义和构成,基本无法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笔者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学习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并顺利独立完成工程经济学的课程设计报告,甚至作为学习委员指导全班同学完成其课程设计报告,是因为基于笔者之前的自学基础。笔者进入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学习以前,已经自学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初级会计师的全部课程,并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职称证书,初步拥有了学习工程经济学应有的基础知识。基于笔者亲身感受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深刻体会到会计学和财务管理课程先于工程经济学开设的重要性,因此建议所有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都应该开设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之后。有些学校只开设财务管理而不开设会计学课程的做法也不合理,因为会计学中的会计六大要素理论是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如果不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化因素分析和其存在的平衡关系,也就学不好财务管理课程,更学不好工程经济学课程。

二、工程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要与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结合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一个子专业,国内大部分工科院校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但由于各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的不同,专业的侧重方向也不一样。笔者所在的学校分别在公路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两个学院培养的专业侧重方向不同。前者为公路工程管理,后者为土木工程管理。在其培养方案中都开设工程经济学课程,所用教材和教师讲课内容基本一致。但上课教师一定要结合专业方向加以区别,特别是课程中综合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笔者所在学校的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课程在学期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学分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提供了一个年产量达到若干万吨的生产投资项目案例。案例中给出了产量、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费用的一些估算值,要求完成包括投资估算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在内的主辅报表,并进行可行性和不确定性分析。该案例的要求是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无论哪个专业开设工程经济学都可以以此案例作为设计要求,但是这样的案例不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土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最好能够结合一项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做为课程设计案例,利用一些如万科、保利、恒大等知名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案例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要求学生上网搜集相关企业的信息,使学生认识更深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工程经济学教学要注意灵活使用多种方法

1.教师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工程经济学课程极强的应用性决定了案例教学是其必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关心或常见的事例,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强化吸收理论知识的效果。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很重视案例教学,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经常海阔天空地谈,但常常跑偏,与课程内容相去甚远。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没有计划性,事先没有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教师准备的案例应该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相符,其案例可以是自编的故事,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工程经济学中经济要素基本概念的解释、资金时间价值、财务评价指标、可行性分析等内容都可以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2.教师要采用指导教学法。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知识容量非常丰富,融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但是培养方案中只给了两个学分,教师的授课时间明显不能满足课程内容的要求。教师只能选择性授课,教材中很多内容不再作为教学内容讲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不完整性,因而要求教师要针对工程经济学知识体系,指导学生如何分清课内学习和课后自学的内容。特别是对课后自学部分,教师要为学生梳理出知识框架,让学生初步掌握知识的纲领,指导学生掌握课后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这些知识与其他课程及就业岗位的相关性,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及重视课后的自学,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部分内容不讲,放任不管。

3.教师要采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并用教学法。现在的一些教师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经常会有两种极端表现。一些老教师,由于计算机技术使用不熟练,或者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因而上课时基本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大、动画图案显示等功能不能被充分利用。另一些年轻教师,由于缺少上课的经验和对课程内容不熟练,常常将讲课的所有内容都作成PPT,特别是将大量的概念性文字和公式演示都列示在PPT上。教师离开PPT就无法授课,学生实际上无法看清PPT上的内容。这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不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上课过于机械,学生学习显得非常无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有很多年,其优势显而易见,但切不可进入误区。在工程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利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一是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无需板书或用PPT展示,直接指出在教材上的出处,使学生能够熟悉教材所授内容。二是涉及的案例资料可以以PPT形式来展示,并建立网络沟通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利用网络与老师保持沟通。三是工程经济学中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案例过程计算要利用粉笔和黑板进行演示,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算进度逐步理解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四、工程经济学授课教师应该是拥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

根据前文所述,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知识较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既不能是只懂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偏工程的教师,也不能是只懂财务偏管理的教师,更不能是只懂经济学的教师。这是一门复合型课程,要求授课教师拥有复合型知识。但是很多高校对工程经济学教师的配备不够重视,大多数是由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方面的教师转行而来,其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严重缺乏,后期通过自学仍没有能够完全掌握财务会计的全部知识体系。他们对财务会计专业术语的理解本来就不够透彻,也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地讲解,有时自己讲不通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自己意会或者直接跳过。另外,他们由于不担任专业技术主干课程的教学,其专业实践的机会不多,或者自身就不重视专业实践,因其实践知识的不足而导致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强,只会照本宣科,不能旁征博引,启发学生思维。

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应该提高工程经济学教师素质。第一,各学校要重视工程经济课程建设,进而重视对工程经济学教师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给工程经济学教师更多的进修和实践的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加强对教师执业能力的考核,建立合适的奖罚机制。第二,工程经济学教师在拥有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应系统学习财务会计理论知识,通过参加会计师考试的方法督促自己提升财务会计专业水平,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第三,工程经济学教师应该注重社会实践,以承担横向课题的方式,帮助一些房地产企业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财务评价报告,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第四,工程经济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造价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职业资格,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五,工程经济学教师应该自觉编写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动态修订教学案例,使教学案例符合教学需求。

五、工程经济学的学习要变被动为主动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工程经济学课程时,由于难度较大,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上课时无法听懂所讲授的内容,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不要挂科;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时也仅是应付式的,搞不懂各项指标的经济含义,不清楚各经济指标的内在逻辑性,只能依葫芦画瓢或者直接抄袭完成设计报告。这样的学习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前学后忘,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不能或不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主动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学习热情较高,常常事半功倍。被动学习者缺少主动探索的精神,常常感觉学习枯燥无味,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事倍功半。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工程经济学课程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教者与学者的共同努力。(1)教师要精于引导。一是教师在开学第一次课上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激情的语言,具有说服力的事例来强调学习工程经济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开始就能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帮助。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知识,还要能够艺术性地提出问题或者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平成问答过程。三是老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长处和兴趣点来完成枯燥的教学任务。如指导学生利用EXCEL电子表格完成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各种报表的编制,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奖励那些能够充分利用EXCEL函数运算完成财务评价指标计算的学生。(2)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应该主动地认识到学习工程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能因为课程内容的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而放弃学习。学生要具有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积极地与教师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要善于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或实践联系起来,通过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并进一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 参 考 文 献 ]

[1] 鲍学英,王琳,王恩茂.“工程经济学”重点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1,(8):177-178.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 工作室制 探索 实践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沿用单一、传统的单元制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和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教师郑美京、王乐其提出的“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了2014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改革的目的在于:首先,打破原来课程时间段过于紧凑的安排,延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周期,使一年级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放松的氛围中学习;第二,三名教师利用不一样的知识结构,紧密配合,协作互补,以团队的方式投入教学;第三,灵活利用“工具箱”主题工作坊的形式,穿插不同知识点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打好扎实的基础。期望通过一年的实践以探索人才培养的改革教学模式。

一、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业课学习时间安排局促,每门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短促而封闭,时间只有2至6周不等,课程常常令教师和学生感到疲于奔命,不利于知识消化与从容学习。课程安排多而散,一年内安排九门不同专业课程,课程安排过多。课程与课程、教师与教师之间关联不够。由于课程与教师安排相对独立,由此也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配合不够,课程与知识点缺乏连贯性。

目前,表1中的课程全部以单元制课程教学为主导,课程与课程之间界限明确,学生虽然在课程结束时拿出了学习成果,但在理论上并未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特别是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没有真正消化吸收,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因此,这种单元制课程模块需要重新建构,现有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入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教学手段也亟待出新。

二、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实施二段式教学已经有十余年,一年级基础教学始终和上端院系在教学内容上充满争议。目前,课程的设置过于局部,缺少体系化的梳理和有机串联。基础教学本身就是过程化的,很多教学成果不是一时能得以体现的,现在的单元制教学模式往往要求学生快速地进入状态、拿出结果,但这种结果往往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结果,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真正理解后的成果。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从长远来看,显得不够扎实。

过于追求教学检查的效果,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压力很大,没有充足的时间传授知识,而学生在每个课程中疲于奔命,不利于知识消化。此外,学生四年的文化课学习几乎全部集中在一年级,专业课单元制的安排对学习时间的分配也不合理。

三、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索与实践

通过笔者和其他两位教师的讨论,商议具体改革内容为:第一,成立工作室。2个班级为一个工作室,配备3名专业教师的导师组。从工作量上安排合理,除每个教师按规定完成工作量外,留出一定的时间余地便于根据需要安排“工具箱”主题工作坊。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责任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探索与改革进程;第二,打通课程通道。原有9门专业课合并为4个课程模块,目前的教学现状需要我们重新整合课程模块,打通课程内容,避免脱节的授课现状。理论知识并非若干知识点的机械相加,必须注意课程间的连贯衔接与有机串联,既涵盖专业知识的要点,又具备内在,深入浅出地教学。放慢课程节奏,轻松学习。打破原有课程2至6周时长,改为每个课程都贯穿整个学期。长课程安排使学生牢固掌握学习方法和知识点,能够对知识点真正消化吸收,掌握了学习方法,有利于为今后的艺术设计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整合人才资源。教师利用各自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合理安排课程,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第四,编撰设计基础教学专门教材。教材建设是整体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师可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编撰设计基础的创新改革教材。

笔者期望通过这次教学改革,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为学生提供愉快学习氛围,促进其对课程知识的消化;第二,从国际的视野制定教学理念,调整课程结构;第三,工作室制教师组教师有效协调,知识互补,提升教学水平;第四,完成教学探索,并从理论层面加以总结,完成课题研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工作室制研究论文,编撰以工作室制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专门教材。

在这次工作室模式改革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课程内容安排、讲师之间的合理配合、课程成果的呈现方式。因此通过慎密的课程设计,我们提出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具体实施计划

1.课程内容

教师安排:

2.课时安排

将造型基础课程与设计基础课程安排在每周教学中,“工具箱”主题工作坊穿插其中

上学期:A班 造型基础1(周1―周2)/设计基础1(周3―周5)

B班 设计基础1(周1―周2)/造型基础1(周3―周5)

下学期:A班 造型基础2(周1―周2)/设计基础2(周3―周5)

B班 设计基础2(周1―周2)/造型基础2(周3―周5)

(二)可行性分析

实行工作室制,三名教师的工作量和原有教学模式工作量持平。三名教师中有一名教师能够兼顾造型基础与设计基础两类课程,其余两名教师各分管一类课程,既有交叉又有集中,两名教师同时负责一门课程,教学思路会比一名教师负责一门课程要更宽。

结语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在2013至2014学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课程全程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现场的摄影、录音、摄像记录。三位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式进行大胆改革,从研究的角度,对教学安排、教学特色、成果展示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尝试,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参与教学改革的三位教师也在完成一年的教学任务之后及时地梳理教学过程和总结经验。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中实现了多个课程的穿插教学,学院一年级设计分部教学大纲中有素描、色彩、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这些课程,三位教师力图创造一种新的授课模式能够改变原有由于课程与教师安排相对独立的问题,解决原有的授课模式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配合不够,课程与知识点缺乏连贯性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选定了“工具箱”主题,所有的课程都围绕这一个主题进行。在素描课训练、色彩课训练、“工具箱”主题工作坊训练以及三维设计基础训练中,对象就是教师从五金店选的一系列工具及材料。学生对材料的形态、色彩等方面的认知随着每一门课程推进以及不同课程转换不断地深入、全面。课程时间的跨度长,从再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到使用材料进行创意设计。长课程安排使学生牢固掌握学习方法和知识点,能够对知识点真正地消化吸收,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为今后的艺术设计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三位教师经常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工作室在每个学期结束都举办一个教学成果的展览,目的在于让学生之间有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交流,教师与同行之间有交流,从交流中收获更多的教学体会。为期一年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结束了,作为研究个案,这种工作室模式应该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模式还缺乏大面积推广的可行性。及时对这次教学改革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给同行提供一种可行的借鉴模式。除了传统教学常用的方法外,我们在教学中改革更新的,是以一种全新开放的视野,在设计大基础的知识结构链中,注重培养设计师的所进行的素质训练。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5篇

《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开题报告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对《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各模块的分析,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块内容,技术方法,明确各模块的功能和数据流,为程序编写定下宏观体系框架。

二.开发背景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大范围的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渐由大规模科学计算的海量数据处理转向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这就产生了以台式计算机为核心,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开发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银行帐目管理之中的应用日益收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银行帐目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务处理的应用中已显得不相适应,采用it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目前,对外开放必然趋势使银行业直面外国银行巨头的直接挑战,因此,银行必须提高其工作效率,改善其工作环境。这样,帐户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传统的银行帐户管理中,其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繁琐的,帐户管理以入帐和出帐两项内容为核心,在此过程中又需要经过若干道手续,因为整个过程都需要手工操作,效率十分低下,且由于他们之间关联复杂,统计和查询的方式各不相同;且会出现信息的重复传递问题,因此该过程必须实现信息化。

我们的系统开发的整体任务是实现银行帐户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能使新系统达到以最小的开发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请求,通过初步调查和系统目标分析,对要开发的银行帐户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上、经济上、资源上和管理上进行是否可行的研究。这是一项保证资源合理使用、避免失误和浪费的重要工作。

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分析成本与收益、投资效果等。

技术上的可行性:要分析技术力量、计算机性能、通讯网络和系统条件等。

资源上的可行性:主要指管理、经费能否得到保证。

管理上的可行性:如帐户管理水平、数据收集可能性、规章制度健全程度和领导对发展系统的态度。

可行性分析已经写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请领导及有关专家审议,通过后进入了以下需求分析阶段。

四.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的主要需求有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几个方面:

(1)帐户管理方面: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2)取款机信息管理方面: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3)用户查询方面:用户希望便于查询自己帐户的信息。

(4)查询统计方面: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五.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des加密算法;

(2)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数据的一致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使用触发器;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三:系统查找数据的速度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哈希算法进行数据的快速查找。

六.系统定义

通过该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使银行的账户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账户管理效率的目的。系统开发的任务是使办公人员可以轻松快捷的完成对账户管理的任务。

1、系统要求:

(1)系统应符合银行账户管理的规定,满足银行相关人员日常使用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2)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维护;

(3)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备份等操作;

(4)尽量采用现有软件环境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方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的目的。

2、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实现了: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功能,

帐户管理模块: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取款机信息管理模块: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查询统计模块: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做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

操作系统:window2000ie5.0

开发平台:visualforpro6.0

九.参考资料

vfp编程技术及数据库应用教程作者:常明华杨佩理李基鸿连育英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isbn:7-5083-0867-0

出版日期:2002-08-01

vfp程序设计简明教程

作者:鲁俊生胡天云主编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isbn:7-5606-1047-1

出版日期:2001-08-01

visualfoxpro6.0/foxbase+课程设计案例精编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isbn:7-5084-0947-7

出版日期:2002-01-01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object-orientedsoftwareengineering

作者:timothyc.lethbridgerobertlaganiere

译者:张红光温遇华徐巧丽张楠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7-111-11904-5

出版日期:2003-04-01

十.课题开发进度

2月23日---3月7日系统分析阶段

3月8日----4月4日系统设计阶段

4月5日----4月10日系统实施、调试阶段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渐进式模式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根据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规定,该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即课程设计更是锻炼和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安排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之后,集中一周或者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或者计算机中心)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经过尝试和对比,本人总结出了一种比较新的课程设计方法――渐进式课程设计方法。

1渐进式课程设计模式与应用举例

1.1设计模式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包括系统分析、设计和构造。“分析”通常是指对现有系统的内、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解、剖析,明确问题或机会所在[1]。系统设计则是把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逻辑模型转换成物理模型。系统设计实际上是为需求说明书到程序设计的过渡架起一座桥梁[2]。系统构造包括系统组件的开发、安装和测试[3]。一般而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时数为56个左右,周学时为4学时。传统上,课程设计是由授课教师安排在讲完课程之后,在该课程授课的第17周开始在计算机中心(或者实验室等)利用1~2周的时间集中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其模式如图1所示。

和传统的课程设计安排不同,渐进式课程设计充分利用整个学期的时间,从讲授课程的第3或者4周开始,就把课程设计任务和进度以及相关要求按小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和提交完成的内容,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内容提出修正意见和建议,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一直到最终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利用集中课程设计时间对学生集中指导一周(如果集中时间是两周,建议集中设计时间用一周,集中指导可以省略),并且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逐个答辩方式进行审查。其模式如图2所示。

作者简介:孙志恒(1968-),男,北京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

图1传统的课程设计安排模式

图2渐进式的课程设计安排模式

1.2应用举例

因为学生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企业的业务不是很清楚,所以课程设计的案例最好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完成学校的图书馆书管理、宿舍管理、教室管理、学生就业分配管理、合作办学管理、教材管理等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以及系统的部分实施。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为例,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如表1所示。

任务下达之后,学生必须按照进度要求完成相关的内容,由教师根据业务的合理性、完整性以及提交内容的规范性等标准审核学生提交的电子文档,并且及时反馈改进意见,让学生继续修改。并且可以把改进作业的成绩和前面的成绩加权求和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如果学生不能够按时提交任务,迟交一天扣除本次作业的10%的成绩(可以灵活掌握),依此类推。

表1图书馆管理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举例

进度 完成的内容 完成质量 修改

意见

2009年3月

14日*―20日 熟悉图书馆管理的业务,了解组织机构以及功能需求,利用Project软件建立小组进度计划的甘特图,3月20日提交。 良好 ******

2009年3月

21日―27日 利用所学的系统需求获得的手段获得业务需求,完成事件表。3月30日提交。 合格 ******

…… …… …… ……

* 假设2009年3月14日布置任务。

最后学生成绩由小组提交的报告成绩和学生个人答辩成绩加权求得。如表2所示(个人答辩成绩评定表略)。

表2小组报告成绩评价标准

A(50%) B(10%) C(30%) D(10%) 合计

内容完整(问题阐述、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 报告符合要求(封面、目录)、图表规范(有图例,图形和表的标识正确),语句通顺,结构合理 系统分析和设计正确合理 具有创新思想,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2渐进式课程设计模式的优点

和传统的利用学期末的1~2周的集中课程设计相比,渐进式课程设计具有很多的优点。

(1) 课程设计时间充沛。学生具有充沛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是简单的分析和设计技术的应用,而是一个综合运用管理思想、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论以及信息技术的过程,是一个迭代式、不断修正和提高的过程。渐进式的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近乎一个学期的课余时间来完成设计任务,这是传统方式望尘莫及的。这一点在图1和图2中表现的非常清楚。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和团队精神。因为设计任务是以项目方式分配给每个项目组的,并且要求他们以对待一个实际项目的态度完成设计,每个组有一个组长,相当于项目经理。组内要进行合作分工,编制相关的进度,搭建一些分析、设计以及实施环境等,并且在每周至少有两次集体讨论,通过一个学期的合作,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传统的课程设计环境基本上不安排小组讨论。

(3) 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系统分析设计的内涵。随着同组成员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并和教师展开足够的沟通,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透彻,对问题的分析也就越来越深入,所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就会更加合理,学生的收获也就会越大。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时间短,学生很难对问题理解的非常深刻,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忽略了信息系统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工程这一含义。

(4)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设计任务安排早,学生们就能够按照要求花两周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一些实地调查获得需求,并且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体会到系统需求获得的不容易和重要性。而且,学生们更被鼓励利用其家长和亲戚朋友等资源,以其父母亲戚朋友所在单位的业务为项目背景来开发系统。在需求分析和设计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或者虚拟项目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寻求解决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体会到现实当中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更能够锻炼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方法不可能允许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

(5) 更加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为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渐进式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进度提交各个阶段的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们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会使问题“隐藏”起来。因为学生是项目组成员,他们会对教师的讲解非常关注,听课质量就会明显提高。有些课程设计项目是来自于学生家长所在单位,这些业务可能很有特点,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很高,课堂互动效果会非常好。和传统的方式比较,渐进式的模式把课堂教学、学生平时的作业和课程设计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割裂的状态,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内涵。

(6) 推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渐进式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像一个IT团队那样学会自我管理,而且要自我学习。每个小组自己决定开发进度和讨论时间以及方式等。由于有些小组进度快,可能需要用到后面老师还没有讲到的知识。老师会指点他们需要看哪些章节,哪些参考书以及到哪些网站获得相关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帮助,是一种比较好的锻炼方式。学生们通过探讨,看是否能够运用BPR、TQM、JIT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来改善当前的业务或者管理方式等,学生们也被鼓励尝试在分析和设计方面采用一些新的工具或者方法。传统的课程设计方式很难做到这一点。

3渐进式课程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渐进式课程设计是否可行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环境;第二是可操作性;第三是教师因素。

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设计只是让学生利用CASE工具等完成流程图、用例图、时序图等,渐进式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必须考虑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何解决项目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更多的是需要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项目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把他们的观点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所以,在环境配置上对于渐进式的课程设计而言没有任何问题。再有,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课程设计所需要的软硬件甚至网络平台的搭建,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得课程设计更加灵活,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组建系统开发环境的能力。

学生们希望更能够像一个IT团队一样工作,虽然有其他课程,有时甚至很忙碌,但是事实表明他们在提交完成的任务方面还是非常积极主动的,而且对于提交的任务的质量非常重视,并且主动地和老师进行沟通,积极改进设计方案等。有的组提交的报告超过一百页,这足以说明渐进式课程设计模式的确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效果。

教师在渐进式课程设计中的引导作用很大。一方面,教师需要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把管理、信息技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尤其是对于学生带过来的“项目”,必须能够很快理解,并且在课堂上能够结合理论知识等进行剖析。再有,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因为课程设计几乎是利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这期间通过课间、课下或者互联网等方式解答学生们疑惑,或者参与他们的讨论,而且要花很大的精力审查每个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尤其是最后,要对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进行答辩审核,从而给出一个比较客观的成绩。

4结语

渐进式课程设计模式和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相比具有很多益处。它不仅仅能沟使得学生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需求分析、进行系统的设计以及实施等,而且能够通过长达将近一个学期的课程设计过程培养每个开发团队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的精神,保障每个团队和指导教师之间进行足够的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有些开发团队还可以能够对开发出的原型进行修整和完善,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内涵。和传统课程设计模式相比,渐进式课程设计模式把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可以相互促进,使得学生受益更大,而且这种方式不过多地受到时空的限制,可行性很强。通过实践检验也证明如此。

参考文献:

[1] 甘刃初.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7.

[2] 戴伟辉.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9.

[3]Jeffrey L.Whitten, Lonnie D.Bentley, Kevin C.Dittman.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M]. 肖刚,孙慧,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18.

The Study on the Gradual Advance Course Project Mode of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SUN Zhi-h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 Beijing 100192,China)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7篇

一、建筑安全方向课程设置

1.建筑安全方向课程设置

武汉工程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于2001年建立,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专业建设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指导方针,近几年就业率一直为100%。同时根据我校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设立非煤矿山安全、建筑安全、化工安全等三个专业方向,其中建筑安全方向就业人数占毕业生的40%以上。

根据“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09),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方向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地质、工程CAD、岩体力学、工业通风、消防工程学、建筑安全、防灾减灾工程学等理论教学课程;消防工程学、防灾减灾工程学2门课程设计及6周的创新能力培养计划,10周的实习环节,建筑安全方向教学过程覆盖7个教学学期[1]。

2.建筑安全方向配套实践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建筑安全方向教学质量,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结构实验室(和土木工程共建)、专业机房、通风防尘实验室、消防工程实验室,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专业拥有可靠的实习基地,与武汉市政、关山消防、安全评价机构、武汉工程大学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实习等建筑安全方向实践教学过程。

二、武汉工程大学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概况

1.示范中心建设基本情况

武汉工程大学黄石市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地区,由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于2005年开始建设,属于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中心主任负责制。并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主要依托黄石市大冶铁矿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主体,并辅以大冶铁矿周边区域相关单位的实践教学资源,可满足我校采矿工程、选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等多个专业学科的各类实践教学需要。示范中心每次可同时接纳实践教学的学生为60人,通过合理安排各类实践教学的时间,每年可完成总学时达50000学时。

示范中心现有固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1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占31.3%,副高级职称占50%;校外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26名,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占61.5%。同时根据本学科国内外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每年对中心内的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以保证该中心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示范中心实践教学活动执行情况

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体系是按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来编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由浅入深、相互交融地合理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按此原则并结合中心实际情况,示范中心设置的主要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具体包括相关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项目均体现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之中。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不仅可达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训练的协调统一,而且可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示范中心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均以实践教学单位的实际工程为背景,完全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示范中心充分发挥武汉工程大学的人才与科研优势,大力加强与实践教学单位的科技合作,近几年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和难点,积极组织师生们进行专题研究,已完成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安全监测技术、矿山规划以及工程管理等科研合作项目10余项,研究经费达200余万元,与实践教学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协作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中心的教学内容。[2]

三、建筑安全方向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环节整体性优化

学生在示范中心内完成10周的实习教学,结合建筑安全方向专业课程,对示范中心内的建筑概况有了基本的认识。可以将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安全设计为一个大的课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各个课程的子课题的分步设计。对示范中心内的工业民用建筑按照功能分区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完成《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管理》设计内容;对厂矿的通风除尘系统、防火系统等专项设计,完成《工业通风与除尘》、《消防工程学》课程设计;对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开采复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灾害防治专项设计,完成《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设计》。

结合示范中心建设,聘请示范中心相关方面的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的选题、指导和应用工作,一方面解决专业指导教师偏少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设计结果在示范中心应用的可行性并及时提出反馈意见进行修正和完善。合理设计的结果除了完善学生的课程设计环节外,还能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其他单位用于指导基地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

2.实践教学环节时间衔接优化

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也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在前期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有意识的引入课程设计所要的工程资料,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题、3~4人自由结合分组,进行设计资料的前期收集工作,并与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讨论,筛选出适合于本组的课程设计题目。同时后续课程设计中的一些原始数据部分也来自于学生前期课程设计的结果,设计内容也是对前期设计薄弱部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或者整体安全系统设计中某一专项安全设计的展开)。这样也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以教师为指导的前提,充分肯定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体地位[3,4]。

示范中心实践活动中,学生利用实习环节的参观、跟班检查等,收集的现场资料作为实习的基本环节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在第5学期《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中,专业学生对示范中心内各个环节的建筑系统安全组织、安全设计等有了初步的分析和认识;第6学期,完成《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学年论文,论文结合《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的初步分析结果,对建筑结构、通风、消防、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卫生防护等提出针对性地安全技术及管理对策措施[5];第7学期进行的《消防工程学》、《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设计》同样会使用建筑安全评价结果的一些基本参数,这些专项安全设计可以看做建筑安全评价相关章节的一个展开;把前述所有资料进行综合也可以看做第8学期毕业设计的结果。当然所有的设计工作都是依据系统安全的理论指导。

3.实践教学环节团队协作优化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教研室和武汉工程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院级)相结合,进行教学、科研和日常的综合管理工作,专任教师专业覆盖矿井通风与安全、岩土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地质工程、消防工程、遥感技术等。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在设计、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群策群力。

我校也开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建筑安全相近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示范中心内工程技术人员常年在生产第一线,实践能力很强;此外我校安全工程教研室8位专业专任教师,考取了国家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证书,并联合校外工程实践单位共同申报了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指导,保证建筑安全方向实践环节教学的顺利实施[3,6]。

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群建设;ERP沙盘;教学改革;教学过程设计

0 引言

数据库课程群是指以数据库原理为核心,向外辐射至数据库工具使用、数据库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相关课程集合,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及以数据库为基础的软件工程、组件技术、网站设计与制作等。数据库系列课程群是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群,还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和就业等。整个课程体系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的课程体系,缺少相关课程的合理衔接。

尽管与数据库相关的课程很多,但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缺少统一规划,导致各门课程的学时配比不合理且不同课程讲授重复知识。由于单门课程往往只重视本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学生只能自己理解和整合课程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

2)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课程特点,缺少与实际应用的对接。

数据库系列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数据库原理,尤其是关系数据理论涉及较多的数理知识和逻辑推理,内容抽象、晦涩、难度大,容易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目前数据库相关课程、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仍然局限于使用传统开发工具进行小系统设计,脱离具体应用环境,缺少与当前企业数据库实际应用的有效对接,不利于帮助学生就业。因而,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未来从事数据库相关工作的能力。

总之,建设数据库课程群、整合课程资源、理顺课程关系是提高数据库及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 教改思路

1.1 沙盘教学模式

沙盘最初起源于军事领域。最原始的沙盘是用沙土或其他材质做成的地形模型。在战争年代,沙盘被军事指挥员用于研究地形和敌情以及分析作战方案。后来经管、企管等管理类专业为了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借鉴沙盘的概念,形成ERP沙盘教学模式。

ERP沙盘教学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方式,它在课程中让学生参与模拟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资改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环节,使学生真实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提升受训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目前,在企管类课程中使用的沙盘模拟教学主要有手工或电子沙盘两种方式。

1.2 “类沙盘”教学模式

1.2.1 “类沙盘”的创新定义

“类沙盘”是指引入ERP沙盘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特点,同时根据IT企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企业的特色,批判式地继承、修正和调整形成实战型教学模式。

“类沙盘”教学模式仍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数据库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实战体验之上。数据库课程群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根据需求设计并开发完整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和运行维护常用的数据库平台的能力。据此,我们将IT软件企业的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研发、测试、推广、技术支持以及成本核算、经营分析等过程导入教学过程,通过分工分组、任务分配、角色定位、定额定量、成本控制以及利润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数据库相关企业和数据库相关产品的运作过程,从而将复杂、抽象、晦涩的理论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提升学生的IT综合素质。

1.2.2 “类沙盘”用于数据库课程群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数据库课程群不属于经管或企管类课程体系,然而其培养目标与企管类课程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数据库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际企业中从事数据库开发和维护的能力;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及运维过程属于团队活动,需要采用类似企业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管理,包括对团队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团队协作、形成稳定的团队关系等。因此,将“沙盘”原理应用于数据库课程群的建设过程,形成“类沙盘”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进行分组,在项目组中模拟实际项目开发过程的角色扮演,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求调研、设计、开发等环节进行实战演练,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群中各主要课程逻辑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就业能力。

2 教改方案设计

2.1 改革目标和内容

根据数据库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目前外部环境和实际需求,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构建以数据库原理为核心的课程群。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建立以数据库原理为基础的课程群,合理分配不同课程的学时数,理顺课程关系,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注意课程衔接。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实践环节。

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性改革,引入“案例分析”“项目驱动”“幕课”等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增加对流行开发工具的介绍,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加强对学生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

3)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引入新的实用技术,通过开展企业讲座、校企共建等方式,提高学生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和就业能力。

4)引入“类沙盘”教学模型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引入“类沙盘”模型,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教学反馈不断进行调整。

2.2 关键问题分析

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将管理类教改的“沙盘”模式应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形成“类沙盘”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传统沙盘组织形式和实施过程,以适应新的环境。同时,采用沙盘教学,需要参与教师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在实施的早期,学校可以引入企业导师,但随着项目的进行,应培养专任教师的企业实战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2)在建设数据库课程群的过程中,应注重分析当前的IT环境,理顺课程群中不同课程的关系,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3 具体实施设计

3.1 实施方案和方法

1)引入陀螺式教学法。

在数据库课程群的建设中,拟引人陀螺式教学法,通过“学习一练习一实践一综合应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习惯。

(1)基础教学阶段:以数据库原理为主,讲清课程体系,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数据库工具阶段:讲授某一种数据库产品,介绍数据库管理工具及SQL语言。

(3)数据库设计阶段:引导学生做数据库系统的综合开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4)“类沙盘”实战阶段:引入“沙盘”模型,通过虚拟公司运营、项目招标、数据库产品开发等模拟实战,提升学生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

(5)企业级应用阶段:通过企业对接、企业培训和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2)建立适合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拟将实践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一课程设计实验一综合设计实验一沙盘一企业实习”5个层次。

(1)验证性实验:主要指课内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环节。

(2)课程设计实验:面向课程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系统设计能力的实验环节。

(3)综合设计实验:面向课程群的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沙盘”综合实践环节:通过“沙盘”,使每一个学生参与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过程,鼓励学生参加课程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5)企业实习:面向对口企业输送学生,使学生参加实际环境的数据库运维或开发。

3)“类沙盘”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拟从以下3个层次进行“类沙盘”教学模型的探索。

(1)“类沙盘”式课程设计:根据软件项目的特点,在每一期课程中若干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招标公告,学生以5~7人为一个开发小组,通过公开竞聘,使组员分别担任项目组的项目经理、系统设计师、程序员、经济师等角色;学生从系统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实施,均按照企业的运作过程进行组织和协作。每个开发组最终拿出一套解决方案或产品,由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和案例分析。

(2)“类沙盘”式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搭建:拟构建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通过设立虚拟公司,扩大上一层“类沙盘”课程设计的范畴,增加新角色,通过软件项目组、市场组和运维组的协作来体验真实软件公司的运营过程。

(3)完善“类沙盘”模型的业绩评价、考核和认证体系:评价学生业绩的因素包括项目的完成度、可扩展性、经济效益等。考核的形式通过“产品说明会”“认证考试”或参与“软件外包”大赛等形式进行。

3.2 总体实施计划

“类沙盘”数据库课程群建设预计花费两年,实施过程细分为如下阶段。

第1阶段(约3个月)完成文献调研,完成课题文献综述报告;

第2阶段(约3个月)修订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理顺课程关系,合理分配学时;

第3阶段(约6个月)提出创新性课程改革方案,导入“类沙盘”教学模型;

第4阶段(约6个月)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对接,引入校企共建课程,根据实践完善“类沙盘”教学模型;

第5阶段(约3个月)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第6阶段(约3个月)成果总结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