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农村;留守儿童;改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或暴躁;二是安全隐患多,易遭到伤害、学习动力不足、行为习惯养成差;三是容易被社会闲散青年影响,造成青少年犯罪。

2、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2.1隔代家庭或暂时单亲家庭中监护不到位。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特殊形态中。这种特殊的生活形态主要是通过监护形式的变异表现出来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1)是监护弱化,是指监护人监护或是照顾能力不足或匮乏而导致的对“留守儿童”监护质量下降;(2)监护动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照顾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非稳定和动荡的状态;(3)“逆向监护”。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有能够照顾孩子的老人上,由于监护者的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等原因,许多留守孩子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

2.2学校教育的薄弱使“留守儿童”产生“反学校文化”的倾向。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较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预防犯罪的教育。在农村中,因工资太低,部分有正规教育经历的年轻老师,纷纷朝县城或县城周围的学校调动,造成师资力量不足。

2.3部分留守儿童自身的素质较差,不能做到自律、自立、自强,父母亲人出外打拼赚钱,最主要的就是为了他们的更好成长,他们反而趁父母不在身边而出现各种问题,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父母辛苦的无视,虽然是孩子,但自身也需要自我约束。

3、解决措施

(1)搞好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

(2)完善学校寄宿制度,配备高素质的生活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空间。

(3)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学校、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

(4)在城市教育管理体制充分接纳流动儿童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携带孩子进城上学。

(5)加强对孩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指导。

这些只是治标的措施,当教育好一批留守儿童,其他新的留守儿童又会出现,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农民工返乡就业或留守儿童进城生活。

第一种解决方案:农民工返乡就业。

加强软件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等政策改变现状,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1)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着手,不断对农民进行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2)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创办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科技培训室等;(3)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加大法制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克服自身不足,提高素质,在软件上成熟。

加强硬件条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采取大户带动、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培训新型创业农民、构建服务体系等重点工作。为此,就促进农民创业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首先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农民创业。

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瓶颈”,采取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农民资金不足的状况。一是改革现行农村贷款制度存在贷款额度小、还贷期限短等弊端。二是通过政府财政专项拨入等形式,建立无息或低息的农民扶持基金。

其次制定扶持政策,激励农民创业 。农村是弱势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需制定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激励广大农民致富。在财政、税收、工商等政策方面给予实际支持。把农民就业纳入再就业优惠政策享受范围,促进农民致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再次加强技能培训,推进农民创业。建议在政府的牵头下,采取合理配置设施设备、捆绑使用培训资金等措施,积极整合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构筑起覆盖城乡的教育培训体系。组织高素质、高技能的培训队伍,对广大农民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分层次的教育培训和创业指导,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创业能力。

软硬件配合,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就业的道路就铺平,配有政策帮扶,农村中的儿童就会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第二种解决方案:留守儿童进城生活。

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子女中的一部分,没有与父母一起到城中生活,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已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但整体状态也较为混乱,读书落户成为一个家庭头痛不已的问题,虽然一家团圆,但又陷入另外一个难题。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为农民工子女多建立一些接受教育的渠道。鼓励爱心人士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解决教育问题。

4、高校如何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发挥作用

高校是为社会提供人才和生产力的带动者,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进推动时代进步的任务。在解决改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留守儿童问题上,高校如何发挥作用,从以下6种形式来努力:

4.1组织高校师生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团,通过各种活动强化爱心团体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影响面,帮助留守儿童通过写信、手机短信、通话视频等方式送亲情,缩短孩子们与父母的距离,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释放,达到亲子情感互动的目的。

4.2组织爱心辅导让孩子们在暑期得到高校师生的学业指导,解决孩子们学习中碰到的难题;教授学习方法,让孩子高效快乐地学习。

4.3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组织高校中的心理学教师给留守儿童学校教师讲课,让他们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并加强管理和疏导,有能力观察到孩子心理的变化;

4.4高校应“点对面”的给留守儿童学校以物资的支助,如图书体育文化用品等。

4.5邀请留守儿童走进高校校园,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愿望,使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积极进步的学习、生活。

4.6举行城乡交换学习生活活动,换位思考互相体会。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第2篇

一、成立专门组织,为服务培训提供保障

在县农委的统一领导下,县农广校作为承担办学机构主抓培训工作,确定县农技中心、畜牧技术中心、渔业渔政中心为协办单位。县农广校负责编制培训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制订每期培训班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学员名单及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办班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培训方案上报县农委审定确认后,与协办单位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实施分类培训的方式。培训时实施班级管理,配好班主任,建立班委会,引导学员加强相互交流和自我管理,注重资料收集归档。

二、组建“两库一基地”

为解决农广校系统“双师型”教师紧缺和实训基地不完备的问题,学校依托农业部门优势以及作为安徽农业大学函授站的有利条件,着重组建了“两库一基地”。

一是建立由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原芜湖农校老师、市县农业推广部门农技人员及本县农业战线上土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伍,目前有近百人加入,并签订了长期聘用协议,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紧缺难题。

二是建立了种植(含水稻、果蔬、食用菌)、养殖、农机等专业的“教学模块与资料库”(含课件、教学资料、试题),根据南陵县产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采购和编写了农业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种植实用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农产品储运与初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等系列培训教材和讲义,免费发给学员学习。

三是依托南陵大浦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芜湖有贤龟鳖养殖基地、惠民养殖生产合作社、兴农优质稻生产合作社、蓝莓种植基地、金诚蔬菜基地、雨田科技苗木基地等七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省市示范农民合作社来建立种植、养殖、果蔬苗木等实训基地。

“两库一基地”的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一流的师资,极大地改善了实训条件,更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农业科技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多方联合,分阶段、分类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全程培训采取渗入型互动式培训模式,实行集中学习、场景模拟、外出培训、实践考察、研讨交流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一是分类型培训。200名学员分为种植业班、养殖业两个大班,每个大班又分为两个小班。

二是分阶段培训。针对农事农时,每个类型分四个阶段来开展培训。

第一阶段为农民创业能力培训,分激发农民创业激情、选择农民创业项目、提高农民创业能力、编制创业计划书四个模块,参照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业培训模式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与高校联合进行先进技术理念及能力提升培训。分两批次,组织学员到安徽农业大学集中学习并到省农业示范园区参观学习,接受先进理念、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提升能力。

第三阶段是参观学习实践交流,在上两个阶段培训基础上,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结合自己生产实践学习,有条件时进行跟班见习和顶岗实习。学员在实习考察过程中要针对性地修改完善自己的创业方案。

第四阶段编写创业计划书并开始创业实践。通过集中研讨交流,在创业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创业方案,编写好自身的创业计划书,回家开始创业实践。同时,对全体培训学员上一堂职业道德及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科技素养课,努力使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以学历教育与系统性经常性培训相结合创新培育方式

南陵县农广校以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200名培训学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5岁以下的免费参加中专职业学历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五、强化措施,保障培训成效

一是管理保障。县农广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和推进措施,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协办单位强化培训管理,并建立包括培训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跟踪等内容的培训台帐制。学员培训台帐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和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同时,做好对农民培训实施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县里出台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持扶持政策,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在土地流转、项目安排、技术服务、科技示范户培养等方面上予以倾斜,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充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是质量保障。为提高培训质量,县农广校会同各协办单位在实训基地创办“田间学校”,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建立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导师团成员为主的导师队伍,结合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及省农技人员包村入户工作,采用“帮扶指导式”的培育模式。在会同各专家组综合研究后,确定培育导师对培育对象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全程培育。针对不同的产业,指导学员选择合理的种养植模式,在生产全程给予指导,尤其在关键环节强化帮扶指导。加强导师团成员管理与考核,实行挂牌服务,向农民发放联系监督卡,全程接受农民的监督,建立一套师资水平考核体系。对受训农民反映不满意的将及时撤换,并进行通报。将农民满意度和跟踪服务作为考核导师团成员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对导师团成员的补贴要预留20%左右待年终考核通过后支付。

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第3篇

在2003年、2004年成功举办了两届研讨会的基础上,由乡镇企业导报杂志社发起,人民日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参与的2005中国乡镇企业创新与和谐发展论坛,今天在这里开幕了。借此机会,我代表农业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向获得2005年中国最具生命力十大民营企业和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经济人物荣誉的企业和企业家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社会的新思路,这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乡镇企业创新与和谐发展,紧扣当前时代的脉搏。现在,我就乡镇企业创新与职工技能素质问题谈点看法。

一、乡镇企业创新与提高职工职业技能密不可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赋予乡镇企业新的历史使命,也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企业必须加快发展步法,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目前而言,我们乡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来说,还亟待加强和提高。乡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就意味着将停留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所以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核心技术升级,才能使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由不利地位转变为有利地位,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的主动权。

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决定性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产业和国际竞争已经将人才的定位重新进行了界定。不仅仅是高学历的科研人员才叫人才,对于众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也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企业的竞争,最主要的因素是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是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员工的。大家都觉得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好,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以将高标准的质量要求贯彻到生产和服务当中去,形成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什么国内很多企业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但产品质量却达不到国外的水平?也是与操作设备的工人职业技术素质和水平不高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企业创新靠科技人员,也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是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主要措施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主体,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乡镇企业仍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其关键、或者说决定性因素都是人的素质。乡镇企业生在农村,根在农村,其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不仅仅是我国经济社会格局的重大转变,也需要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大转变。我国农村约有1.5亿富余劳动力,但同时,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近年来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劳动力与民工荒现象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技能,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产业工人提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从当前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看,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已占我国GDP的30%多,总量很大但乡镇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普遍不高,这与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有很大关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发展了150多年了,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明显地比我们高得多,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大力开展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乡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经济运行质量的迫切要求。

三、加快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促进乡镇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劳动力转移

在乡镇企业系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工作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决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中优先录用”。

国家对于提高乡镇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越来越重视。农业部等六部委实施的、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的实施范围和资金支持力度正逐年不断加大。农业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申请的“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项目”,2005-2006年安排了3600万元资金用于各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的基本建设。宁夏、天津、北京、新疆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今年8月,在宁夏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经验交流会,农业部人事劳动司、乡镇企业局领导亲自到会并做重要讲话,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都派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正越来越得到各地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广大乡镇企业干部职工的重视与支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开展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大力提高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的素质,可以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要性;对策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重中之重。如东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目前面临着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劳动力出现紧缺现象,从1997年就开始人口负增长,三次普查数据分别为111.6万、108.5万和99.6万人,人口规模不断缩小。同时,良好的教育,还促使如东每年输出大量优质生源三四千人,但学成回乡的不足20%。

据如东县民政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如东县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29.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9.6%,两项指标都远远超过国家平均水平,社会老龄化程度为全省最高。人口老龄化在农业生产、居民养老、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如东带来不少问题,也成为制约如东发展活力的瓶颈。作为一个正在“老去”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0.31万公顷,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总人口“负增长”,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要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化的新型农民,主要体现在“两新一高”上。首先是新的身份,是农民由身份称谓到职业称谓的转变,标志着农民由文化低、地位低、收入低、劳动强度高的传统身份农民转变成体面的职业农民。其次是新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体,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要求,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较高收入水平,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主体力量,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第三是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应当接受过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市场意识,能熟练运用现代物质装备和新品种新技术,长期稳定在一定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未来的职业农民,农民不再是他们的身份象征,而是职业标志;农业不再是没有素质要求,谁都可以从事的行当;农民不再是以打工为主、种地为辅的兼业者,而是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简单的说,就是要“爱农、懂农、务农”。

新型职业农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生产型职业农民。他们是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的群体。二是服务型职业农民。他们是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三是经营型职业农民。他们是有资金或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群体。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而对如东来说,又显得更为必要。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证农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根本措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2014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74亿,且每年以900万~1000万的规模增长。据统计,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 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在如东,连续17年的人口负增长,使得如东人口规模不断缩小,持续辉煌的如东高考成绩,促使如东每年输出大量优质生源,这就使得如东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农村里的年轻人打工的打工,上学的上学,大多进了城,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在家里种田,“50后”农民成为目前如东农业生产中挑大梁的角色。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使得“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日益迫切。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就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可以吸引和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虽然2004―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但主要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的缺口也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如东是传统粮食生产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贡献量等多项指标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由于如今在家种地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整体劳动能力和素质都偏低,导致种粮劳力不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困难、生产管理粗放,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粮食产量。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农民素质的转变,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如东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普通农户“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比较严重,经营方式粗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并由他们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等方方面面,必须上下重视,齐心协力。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农民、关注农业,形成支持农业和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与合力,才能创造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环境。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虽然如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经启动,但部分农民由于受文化基础、家庭经济和年龄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充分利用县内“两台一报”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解决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上的误区。要充分挖掘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宣传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树立以农为业,以农创业,务农光荣,务农富裕,务农也能现代化的社会风尚。

(二)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返乡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实质上还是因为种地赚不到钱。为了鼓励“五有”―有点技能、有点资金、有点营销意识、有点办厂能力和对农村有感情的农民返乡创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必须在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

(三)紧扣农民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整合各种资源,由县农委牵头,以县农广校为具体实施单位,面向有关农业教育、农技推广等部门和单位公开选聘业务精、水平高、责任心强、热心农民培训的专家及乡土人才组建如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讲师团,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在培训方式上,要根据农民特点和生产特点,既沾地气又灵活变通,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创业能力;培训模式

城乡D体化的概念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它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传统农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养成了中国农民一些显著的特征,好的方面来说有着勤劳、朴实、善良、吃苦耐劳等标签。但保守与短视、逆来顺受、拒绝冒险、散漫、缺乏组织性等负片评价也一直使他们被现代化社会所低视。显而易见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已是格格不入的。新型农民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层次文化素养、懂得一定应用技术、会经营管理、敢于创新、相对高素质的农村居民。

一、新型农民的特征

1、新型农民是有目标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在新型农民中,有很大部分比例的人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有的甚至在外务工多年,从事行业多样性强。他们会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希望能开阔眼界,打开经营思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在农村的社会地位。

2、新型农民是有知识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传统农民在他们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几乎没有也不太需要掌握太多的现代化文化知识,他们的生产劳作主要依靠祖辈传下来的农业经验。而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甚至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能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农业现代化、专业化,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

3、新型农民是有组织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民主法制素质

新型农民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意义的农民,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事物,分析问题,懂得尝试用法律和政策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应得权益。同时,新农民也不再是一盘散沙,在很多事情的处理和运作上开始富于一定的组织性,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带头模范作用,现代化农村的生产经营及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趋于法制化、组织化。

二、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层面问题

关于农民培训的政府政策缺乏依据和可操作性。许多的政策和法规都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闭门造车,想当然的认为而出台的,显得脱离实际。出现了一边是对于生产技能的渴求,一边是并不适用的培训内容的怪现象。造成了农民的培训意愿与培训行为之间的“沟”。其实并不是农民不愿意接受培训,而是有的培训不切实际。就农技培训而言,培训都是关于农作物施肥啊、除虫啊这些内容,农民都会,根本不需要培训。农民最需要的培训是农业生产技术,最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是优良品种培育技术,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参观学习,最喜欢的培训长度是一天,最喜欢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但这恰恰是培训中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农民看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次数少,参加培训不方便,培训内容不合适,缺乏培训计划。

2、农民培训缺少跟踪调查

农民培训的目的是推动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在培训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训环节,而忽视培训效果。农民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总结并修改培训内容,只能按照计划进行多次重复培训,培训内容脱离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3、农民自身特点局限性

目前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不仅阻碍或影响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使得在外出就业时劳动技能差、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在家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孩子,自主创业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他们对新兴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

三、新型农民培训思路

1、改变培训主导方向提高农民素质

在培训方法上,要由枯燥乏味难以操作的纯理论和讲座式的培训向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示范转变;培训内容上,要由只注重生产培训向生产和市场营销培训并重转变;培训对象上,要由只注重村组干部向注重重点户、大户、示范户转变。

2、加强社会性教育有利于农民现代性的培养

注重培养新型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市场意识,增加他们的自我依赖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高农民对于社会变迁的适应性和创业、就业能力,降低农民行为的相对保守性;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增加农民对新兴事物的接受性,降低农民的自我封闭性;扩大农民的社交半径,为他们建立起超越地域限制、血缘亲情限制的各种新型社会关系。

3、创新农民培训模式增多创业机会

创新是现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提的一个概念。关于农民培训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培训模式。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逐步成为趋势和现实的当下,对于现代化的新型农民进行培训,更应该注重方式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例如当下在城市和农村讨论最火热的话题之一“电子商务”,就可以作为很好的一个培训项目来实施。实际上这种农村电商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展露头角,譬如阿里巴巴公司的“村淘”项目、农家乐电子商务O2O、菜鸟物流的乡镇快递驿站等。

参考文献

[1]农朝幸.农家乐旅游电子商务实施运作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10):54-55.

[2]李文忠,焦爱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192-194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镇新增劳动力而言,其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就业的不稳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艰难。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的冷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从政府方面来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同时,政府理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明显偏向城市,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11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74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5元[2];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低6973.89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4057.14元[2]。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总体规模较小,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3];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其较差就业的稳定性,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转移性就业。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用工企业理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然而实际情况是,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由于受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开展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多数中小型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仅有的少量教育培训也只是围绕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职业技能展开,对农民工缺少企业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教育,未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从社会培训机构方面来看,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成长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培训机构的比例依然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培训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拒之门外。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职业教育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意味着较高的收益。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教育无疑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梦想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异常强烈,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相当多的实用技能培训收费较高,对于大多数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经济门槛;另一方面,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培训时间;另外,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职业技能培训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培训地点离农民工较远,进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夯实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因此,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布局出发,必须夯实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与农村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输出地政府在引导性培训上的作用,强化输入地政府在办学条件、用工需求、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同时,也为输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而伴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转移性就业能力增强,越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政策激励措施,如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或奖励等多种政策激励措施,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之中;同时要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另外,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培训、就业一体化信息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强化岗位培训责任,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企业要与培训机构密切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大中型企业还要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培训机构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素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同时也要尊重农民工自身的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资助政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既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全国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工增加培训需求的重要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不仅有利于帮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减轻个人培训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且增强了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资助政策,建立农民工培训直接补贴的配套政策体系,实行社会统一的国家资助扶持政策,为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办理和发放农民工培训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公平合理[3],真正把国家提供的优惠和帮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2015-10-30]..

[2]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5-10-13)[2015-11-02].

[3]韩俊,汪志洪,崔传义,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2010(9):74-85.

[4]银平均.论人力资本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福利[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9):10-17.

[5]周小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及其提升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7):201-205.

[6]林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困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5-217.

[7]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2):93-95.

[8]唐惠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及重塑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1-6.

[9]陶树果.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研究[J].青年学报,2014(2):26-28.

[10]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74-79.

[1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2(6):6-8.

[12]范维.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4):125-127.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城市化 农民素质

[作者简介]陈瑞华,男,赣南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

本文为2004年江西省教育厅课题成果。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集中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模式,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都表明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因此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然而,要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化进程,就必须实现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演进;必须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使他们熟悉现代化产业要求的各种技能,才能完成结构调整所需的变化。因此,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本途径。

一、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1、职业教育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城市化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使生产诸要素产生最大效益。西方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

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NP就会增加9%。因此,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使大量农民流入二、三产业,完成就业结构演进,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给农民提供技能培训,消除结构性磨擦。《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教育是近代工业和商业经济的产物,是教育与经济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再把智力优势转化为实现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从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2、职业教育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规模和速度。从物理形态上,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空间不断延伸的运动,其对应的现象是城市郊区失地农民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生活理念,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受到农民的抵抗和阻挠,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失地农民上访闹事现象有所增加就是例证。据16个省的调查,由于城市化导致对土地的强劲需求,仅2000至2001年间,共征地246.9万亩,由此产生的失地农民为236万人,以此推算,截止至2004年,累计征占的土地在4420万亩以上,失地农民总数超过6000万。国家统计局农业调查局对2003年的调查表明:“46%被征地农民的收入下降”、“天津地区54%农民表示最需政府帮助解决的是就业问题”、“广东四成农民耕地被征用后收入减少,80%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就业乃民生之本,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针对结构性失业,采用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职业培训比消极的救济更为有效。因此,职业教育程度影响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

3、发展职业教育是巩固城镇化成果的重要手段。著名教育学家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职业教育能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知识最终被物化而成为现实的资源。知识的物化就是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直接联系着科研创造和生产加工。在科技成果的物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掌握着一定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的生产队伍是十分关键的。根据调查,2004年四川省外出务工农民中,经过培训的农民找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其年平均收入可达4800元;而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不仅找工作比较困难,而且年平均收入也只有3300元左右。近年来,中部地区到沿海打工的群体中已明显出现了中专学生替代农民工成为主体的现状,许多农民工岗位遭到替代,被迫回流农村。农村劳动力“低素质屏障”已成为制约他们获得更高收入的主要因素。并且,2004年对已回流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文盲占21%,初中以下文化占17.16%,初中以上文化占9.46%,中专及大专以上几乎为零。因此,从长期看,要巩固城镇化的成果,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就应发展相关职业教育,使农民在知识、技术、观念等方面符合城市产业发展要求。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1、政府投入不足,硬件设置落后,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成本较高。据统计,世界平均公共教育支出经费占GNP的比重为5.1%,其中发达国家比例为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4.1%,最不发达国家比例为3.3%,而我国只有3%左右,导致校舍、硬件设施普遍落后,危房比例居高不下,各级学校运营经费严重不足,纷纷伸手向学生收费。据统计,2005年安徽省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500多起,100多名校长受到处罚。公共教育经费不足,使学费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陕西省大荔县2002年平均农民家庭支出为7869.07元,其中子女上学2714.07元,占35%。不少农民对高额的公共教育收费已不堪重负,更谈不上自己花钱参与培训,提高能力。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不足7年。很多农民家庭负担沉重,已失去了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2、职业教育模式单一,管理制度不规范,教育培训质量不高。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顺,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而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农办培训班,以便快速掌握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供求错位,使不少职校生源短缺,师资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教学质量下降,步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并且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僵化。各级政府职能定位不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各级农业学校和技术推广部门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农民教育形成了政府号召、媒体宣传、学校实施、农民接受的固定化的单向传统模式,成为一项政治任务,无法实现按不同农民的不同要求进行分类指导和分层培训的目标,农民和培训者之间的双向选择还较难实现,部门垄断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这种制度和结构性矛盾,困扰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职业教育中短期行为普遍,注重短期的某项技术培训,忽视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市场法律观念的培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农民为什么会穷,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视野有限导致观念落后。道德价值观念是劳动者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决定了劳动者的思想观念、社会责任感、服务质量意识和团队协作态度。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农民仍然固守“重农轻商”,“重产轻销”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些农民法制观念落后,城市扩张使其失地后,就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甚至赌博成风,懒惰成性,缺乏事业心和进取心;有些农民虽有一技之长,但不懂得生产经营,不懂得市场竞争,不知道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最终遭到淘汰。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由于知识的缺乏使得农民的观念落后,难以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要求。“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改变农民的观念,才能最终改变农民的生活。

三、几点建议

1、政府加大投入,改善教育状况,降低农民受教育的成本。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保证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杜绝各级学校乱收费现象,减少农民的负担。马来西亚的国别报告表明,过去30年国家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发展的贡献。中国教育部长周济认为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财政投入 政策倾斜

高等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密切、与企业竞争力提高联系最紧密、对就业贡献最大的一类教育。通过多年办学实践,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企业竞争力提高做出重要贡献。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小康社会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和全国一样,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办学基础条件(如教学仪器设备均值)和高水平教师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办学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国家示范高职和骨干高职数量东部地区省均达8.67所,而中西部地区只有5.33所。我们认为当前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存在如下困难:一是中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如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最后三名都在中部,其生均经费为4300左右,仅是全国平均水平(8542.30元)的一半。二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的收入都大大低于东部,困难家庭子女比例大,高职学校的学生交学费和生活费均有很多困难。三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低,大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较少。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联合办学少、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等。为使中西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离不开市场,但是不能依靠市场,需要公共财政积极支撑。为此国家要尽快制定高职学生人均经费的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本科院校目前学生人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为12000元,建议高职院校学生人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为本科院校80%,即9600-10000元,同时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按照东、中西部地区的财政现状制定国家和省市(及主办方)的投入比例及足额拨款保障机制。

二、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中西部地区大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困难家庭或弱势群体。其学费、生活费等对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刚刚脱贫的家庭因孩子读书而返贫。为保证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孩子能顺利完成学业,减少学生家长的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建议国家队中西部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的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高20%,且国家助学金金额从现在的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到5000元。

三、加大对高职教师培训资助的力度。高职要办出质量,教师是关键。建议国家要在现有教师培训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高职教师培训资助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