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急诊急救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86-01
在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我们的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和制度也更加的完善,在面对许许多多的不可预知的灾难时,我们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因为伤害的发生时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我们无法掌控未来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的事情,所以,对于医学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急救来说,我们的医疗工作人员应该牢牢的掌握急救的方法措施,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临患者时以一个稳定从容的心态采取有效措施。那么,严重创伤患者有什么变现呢,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急诊护理有什么措施和方法呢。本文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做出了详细的介绍,下面,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
1 严重创伤患者的表现
创伤患者一般发病时会伴有剧烈的疼痛,并且体温升高,一般在三十八度左右,不仅如此,患者还会急剧口渴,尿量也会相应的减少,除此之外,严重的创伤患者还会伴有许多的生命体征变化,例如,疼痛、精神紧张、心脏跳动异常、心率不齐等,严重的还会导致休克,最重要的是,严重的创伤患者还会带有许多并发症,比如,化脓性感染及创伤性休克,重发性创伤感染会导致身体系统器官衰竭等。
创伤患者在患病时疼痛难忍,并且创伤会诱发多种疾病,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休克,除此之外,严重的创伤给患者带来的伤害除了身体上的,还有很多心灵上的,比如,严重的创伤患者会感到精神空虚、乏味,闷闷不乐,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甚至是自杀,所以对于严重创伤患者一旦心里有了问题我们应当及时发现并且应当及时采取护理措施的,创伤患者不仅需要家人的陪伴、理解以及悉心照料还需要医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简单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的探讨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伤痛,还能为我国医学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让我们国家的医疗发展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快。所以,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积极研究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是当今应当重视的,是我们国家当务之急最应该探讨并研究的问题。
2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的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医疗制度的改革,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越来越大的发展,这是我们社会的进步,这也是我们发展医疗体制建设的根本动力。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在我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并不复杂,有关创伤的医疗护理人员应该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才能将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恢复的更快、更好。
(1)判断病情
护理人员需及时了解患者伤情,并进行创伤程度评估,同时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创伤情况,并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止血等操作。面对创伤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先保持冷静沉着,对患者血压、呼吸等指标进行及时检测,为接下来的抢救治疗做好准备工作。
(2)确保呼吸通畅
护理过程中需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尤其对于存在肺部创伤者,需要立即进行呼吸道通畅处理,及时吸氧,使患者采用平卧,使用吸引器等工具清理患者口腔与鼻腔内存在的异物,必要时需进行插管处理。并要具有强烈的供氧意识,时刻携带相关仪器设备,包括吸痰器、面罩呼吸器、插管器械等,在进行呼吸道清理时可结合纱布操作,对于舌后坠病患,应将口咽通气管置于其口中,呼吸骤停患者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操作。
(3)伤口处理
对于伤口的处理,这个步骤很是关键,需要注意的是伤口在止血包扎时要保证无菌操作,并快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出血过多时,应当立即进行止血、输血等操作。对于创面伤口较大的患者,应当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或者填塞后再通过绑带加压的方式进行包扎止血,对于四肢骨折、皮肤撕脱以及大动脉损伤等患者,应当先用大拇指对其近心端动脉施压,并通过气压止血带进行止血,并对患者骨折肢体采取固定处理。单纯性头皮出血患者应到使用压包扎进行止血,对于开发性脑颅损伤患者应通过明胶海绵进行贴敷。张力性气胸需给予患者穿刺减压,对于腹部创伤且内脏脱出者,不能将内脏送回,避免感染加重。
(4)运送患者
救护理人员除了要做到以上的护理操作外,还需要根据患者创伤部位以及程度,判断患者接下来需立即送至哪个科室实施抢救,并将病人相关情况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患者在运输过程中,不要改变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的四肢活动以及语言表达等情况,并将检测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记录,以便为医生接下来的急救治疗提供参考。
(5)心理护理
由于严重创伤病情,具有突发性,并且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很容易引发患者以及家属的恐慌,为施救工作带来不利。因此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应当积极与患者和其家属沟通,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并给予患者治疗信心。医院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积极地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举办励志演讲,开展励志电影、励志书籍的观看讨论等,不仅如此,医院还可以多一些关于创伤疾病的介绍,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告诉患者创伤并不可怕,让患者对于疾病不所畏惧,以一颗乐观轻松的心态面对疾病。
【关键词】小儿惊厥;急诊;急救护理;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26-01
在儿科小儿惊厥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急症,该种疾病主要为患者神经暂时性出现紊乱现象,进而导致患者全身或者是局部骨骼肌出现自主收缩现象,且伴有意识障碍,病情严重时出现呼吸暂停现象[1]。该疾病发病机制为患者大脑皮质没有发育完善,神经髓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较小的刺激也会导致患者大脑皮质出现强烈兴奋且迅速的扩大,导致患者神经细胞异常、大量、反复放电,最终出现惊厥现象[2]。基于该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小儿惊厥急诊与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急诊救治的62例小儿惊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急诊救治的62例小儿惊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男35例,女27例;患者年龄为1-8岁(你给的年龄并不包含新生儿),平均年龄为4.52±1.04岁;分析患者致病原因:19例为颅内出血或者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出生后28天以内称新生儿),25例为缺乏维生素D以及高热惊厥,18例为癫痫及高热惊厥。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于出现持续状态的惊厥患者,医护人员应争分夺秒给以相应的抢救措施。
1.2.1.1及时给以患者吸氧措施,避免出现缺氧现象,从而确保患者脑细胞免受损害。
1.2.1.2医护人员对患者人中、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者是指掐,给以患者地西泮、10%水合氯醛及鲁米那等药物进行止惊,指引其严格遵照医嘱服药。
1.2.1.3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及时建立静脉通路,给以相应的药物。对于持续抽搐或者是抽搐频繁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检查患者是否出现脑水肿现象,并给以患者20%甘露醇、速尿等。
1.2.2护理方法
1.2.2.1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及其生命体征,观察其瞳孔是否出现变化,呼吸频率及节律是否出现暂停现象;对于体温持续处于38℃之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实施降温措施;并详细记录患者抽搐部位、抽搐状况,发病前是否出现尖叫、易惊及多汗现象,惊厥持续及间隔时间,惊厥类型、伴随症状、程度,发病后精神状态、意识恢复状况,还有患者口唇、面色等缺氧状况。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患者在出现该疾病时,患者及其家属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该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轻患者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2.2.2在患者发病时,应指引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并松开患者衣领,清除患者咽喉、口、鼻中的呕吐物及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患者家属不可摇晃或者是搂抱患者;患者家属还应避免患者出现坠床现象,需要时对患者实施肢体约束措施;对于紧闭牙关的患者,家长可通过开口器将其缓缓撑开,避免伤害患者牙齿,并在患者上下牙齿之间放置牙垫,避免出现咬伤舌及嘴唇现象;对于舌后坠的患者,通过舌钳拉出舌,避免出现舌根后坠影响患者呼吸,导致患者出现窒息现象;确保患者病房空气清新、光线柔和、安静等。
2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62例小儿惊厥患者,经过及时科学的急救、止惊、抗感染治疗及护理后,50例治疗痊愈,占80.65%,12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需长期服药治疗,占19.35%。
3讨论
在急诊中收治的小儿惊厥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主要症状为高热惊厥。其主要为患者神经暂时性出现紊乱现象,进而导致患者全身或者是局部骨骼肌出现自主收缩现象,且伴有意识障碍,病情严重时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以相应的抢救措施,进而减少患者惊厥现象的发生率,降低惊厥对患者带来的伤害程度[3]。基于该疾病具有起病快的特点,因此患者家属极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减轻患者家属不良情绪。同时为患者家属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让患者及其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4]。研究结果显示,及时、科学的抢救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本次研究选取的62例小儿惊厥患者,经过及时科学的急救、止惊、抗感染治疗及护理后,50例治疗痊愈,占80.65%,12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需长期服药治疗,占19.35%。因此,医护人员应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让患者家属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冬梅.小儿惊厥的急救护理[J].吉林医学,2011,14(29):1524-1525.
[2]王勤.小儿惊厥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08(27):520-521.
1. 1 一般资料 本院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 其中31例为男性, 9例为女性;年龄在9~72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为健康人群, 受伤事件在12 min ~3 h之间;就诊时4例呼吸心跳停止, 18例处于濒死状态, 其余患者表现为程度不等的休克症状。
1. 2 诊断标准[2] 多发伤是指在一个引起损伤的因素作用下, 机体出现至少两个解剖部位或者脏器的损伤, 其中至少有1处存在生命危险。
2 急救护理措施
2. 1 快速评估伤情 出现多发伤的患者病情较为复杂, 变化较快, 是一种动态的疾病, 当伤员被送到急诊急救室后, 护士应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估, 多数情况下根据ABBCS法来检查患者。A表示气道, 观察有无堵塞, 有无开放;B表示呼吸, 查看频率和动度;B表示体表出血部位;C表示循环, 观察血压脉搏及末梢循环;S表示感知觉, 查看患者意识情况及刺激反应状态。
2. 2 准确执行抢救程序 重症患者受伤后的1 h内为救治的黄金时间段, 应按照危重症患者先抢救再治疗的顺序, 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赢得宝贵的时间, 按照急救程序(VICSO )对患者实施抢救。
2. 3 预见性协调各科室间的工作 最大限度的缩短每个问题的处置时间, 对于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在实施抢救过程中需要由多个科室同时协助, 为了患者的抢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争取最佳的抢救时间, 护理应该与其他科室做好协调, 全力配合医生的诊治工作, 保证整个急救工作顺利, 无阻碍, 最大限度的缩短各项检查的时间, 为患者提供绿色生命通道[3]。
2. 4 有针对性做好术前准备 出现危重症创伤的患者需要手术的几率高达79.35%, 在对其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护士应该积极的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例如配血、备皮、皮试以及插胃管等, 并联系好相应的手术室, 将患者护送到手术室内[4]。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在研究急诊室的手术具体方案, 这也同样是急诊室实施抢救的必然趋势, 使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3 结果
通过对本文所选的40例患者进行分析, 36例患者经抢救脱离危险, 成功率达到90.0%, 4例患者死亡, 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院前死亡和呼吸循环衰竭。
4 讨论
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实施急救的过程中, 需要有预见性、时间性以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急救方案, 这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时间观念必须强, 要最大限度的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护士应该不断的将急救意识提升, 为患者提供一个最快的抢救机制;②多发伤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 护士应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以便能够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实施紧急抢救, 保住患者的生命, 各项护理工作应准确、有针对性;③提升早期判断病情的能力, 为抢救工作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多发伤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 护士不可以仅仅根据医嘱进行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预见性的对医生进行提醒, 分析病情可能变化的方向。严重多发伤存在一定的特点, 多为隐蔽性损伤和明显损伤同时存在, 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同时存在, 最容易被忽视的为不明显的隐蔽性损伤[5]。在对多发伤患者进行观察时, 应将其各处损伤及生命体征变化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 连续对患者进行观察, 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分析;④科学地运用急救程序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抢救成功率, 急救工作根据VICSO程序, 尽量调整混乱的情况。程序化、规范化的护理措施, 让抢救工作忙中不乱, 有序的实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分清轻重缓急, 灵活的调整护理节奏, 对急救程序有序的进行, 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提升抢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 急诊室; 危重创伤死亡; 急救; 护理
危重创伤常是多发伤与复合伤,应激反应严重、伤情复杂多变、大出血及休克是其主要临床特点。医护人员须争取时间进行抢救,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1]。随着我国经济、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危重创伤发生率日益增长。急诊室进行的救护工作是挽救危重创伤患者生命的关键[2]。笔者对本院98例急诊室危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救护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2年4月急诊室接诊危重创伤死亡患者98例,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3~88岁,平均(55.7±7.3)岁,伤后1 h内送到医院者24例,1~2 h者45例,2~4 h者24例,超过4 h者5例;送达急诊室临床死亡患者24例,濒死状态20例,创伤性休克收缩压60~90 mm Hg者5例,低于25 mm Hg者7例,昏迷窒息者42例;死亡患者多发伤57例,颅脑外27例,颈部、胸部、腹部各4例,骨盆、四肢2例。
1.2 急救方法
1.2.1 98例严重创伤死亡患者在急诊室进行鼻导管给养68例,改善17例(25.00%),紫绀纠正6例(8.82%);气管切开或插管30例,改善24例(80.00%),紫绀纠正13例(43.33%);清除呼吸道堵塞物80例,改善41例(51.25%),紫绀纠正23例(28.75%)。
1.2.2 除颅脑外伤27例患者,其余71例中,建立一个静脉通路19例,两个通路35例,三个通路或以上为17例,急诊室第一个15 min补液及输血量见表1。
1.2.3 15例患者进行四肢、躯体伤口出血控制,进行加压包扎,4例采用止血带,26例进行夹板固定四肢骨折,共49个部位。
1.3 急救护理
1.3.1 准确对患者伤情最快进行评估,对病情变化密切观察 由于危重创伤患者病情不稳定、多发伤、伤情复杂、病情突然恶化等,及时被送到急诊室也存在以上危险。因此,抢救危重创伤患者应先对致命性损伤进行处理,积极采取有效快速的方法进行抢救,为患者的成功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创伤患者由重要脏器损伤及大出血造成休克时,若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大血管损伤等大量出血患者,要及时有效地止血,避免休克。对开放性伤口妥善包扎,防止伤口感染。对出现骨折患者,采用最简单、有效方法进行固定骨折部位,使骨折端对神经及血管等组织减少损伤。
1.3.2 保持呼吸道畅通 多发伤早期易发生低氧血症,发生率高达90%,特别是颅脑外伤、脑部外伤伴休克、昏迷或窒息时。本组资料显示,解除呼吸道梗阻,是抢救危重创伤患者的重要程序。气管切开或插管普遍应用于急诊室,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若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且非胸部伤,一面进行解释,一面采用较粗鼻导管及时清除口腔及上呼吸道异物、血块、分泌物,并协助患者排痰,给予氧气吸入,40%浓度氧流量2~4 L/min为宜,必要时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骤停及合并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或插管,及时清理呼吸道堵塞物。
1.3.3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危重创伤患者休克及死亡发生率高,伤后6~8 h内是急救的黄金时期,也是第二个死亡高峰期。若得到及时抢救,死亡率会下降。因此,迅速有效地建立输液通路对抢救休克患者至关重要。采用较粗、易穿刺与固定血管的静套管置留针,至少建立两条通路以上,一路扩容,一路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情况与治疗反应给予相应的补液量与速度。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第一个15 min内须大量扩容(≥1000 ml),平衡岩溶液为首选液体。
1.3.4 有效地控制出血及伤口处理 危重创伤患者,伤口疼痛剧烈或连续性失血均可造成或加重休克。对开放性活动性出血迅速给予止血,闭合性损伤、内出血尽早进行手术止血。必要时可采用止痛药,使患者疼痛减轻。
1.3.5 做好术前准备 通知有关科室会诊,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提前做好紧急手术前准备,如导尿、配血、备皮等。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做好特护记录,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用药情况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地记录。在条件允许下开展急诊室手术有重要意义。
2 结果
本组98例危重创伤死亡患者,送达急诊室临床死亡患者24例(24.49%),5例(5.10%)患者在送往手术室或病房途中死亡。颅脑外伤、颈部、胸部、腹部、骨盆、四肢等合并多发伤,由于观察不及时,对伤情未能及时准确判断,延误抢救时机,伤后1~4 h在急诊室死亡69例(70.41%)。
3 讨论
急诊救护工作是紧急、复杂的工作,直接影响患者的死亡率[3]。危重创伤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时间是抢救患者的关键,抢救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对伤情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的器官损伤。本组危重创伤死亡率多发伤最高,其次为颅脑外伤,伤后1~4 h在急诊室死亡69例(70.41%)。危重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又面临肢体伤残、外貌毁伤,身体与心理上同时受损,急诊室护士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熟练全面技术、高应急能力,及时迅速地处理与护理各种情况[4]。使患者减轻压力,获得信心,积极配合抢救,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文平.多发性骨折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5):168-169.
[2] 任青敏.严重多发伤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191-192.
[3] 崔建新.严重多发伤在急诊科的紧急救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318-319.
目的:分析并研究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128例需要进行急诊急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护理患者58例,护理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有效护理患者39例,护理有效率为60.94%,P
关键词:整体护理; 常规护理; 急诊急救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08-01
在医院急诊室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特殊的岗位,这个科室一般都是一些就诊急、病情重的患者[1],患者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且患者和患者的家属也都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具有恐惧和急躁情绪[2],这就使得这一科室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而整体护理主要是一种以患者主体为中心的护理方法,它的护理指导是现代护理观,特别适用于急诊科的护理工作[3]。在本研究当中,我院主要为了研究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当中的临床效果,也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特选取我院在近两年内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干预,并对研究过程作出分析,结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这128例需要进行急诊急救的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的最高年龄为79岁,最低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41.8±2.7)岁。在所有患者当中,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脑出血、严重的外伤或者是突然休克等症状前来就诊的,分组以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整体护理的方法进行干预。因为急诊急救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因为创伤或者慢性休克所致病的,所以很多患者都依然处于休克的状态,在此情况下需要对其采取必然的措施来保证患者有效的循环血量。可以采用套管针在患者身上迅速建立起静脉通道,与此同时要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监护、安置好呼吸机等一切救治仪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控。要密切注意患者瞳孔的变化。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皮肤的完好程度,避免在常规的救治过程中产生压疮,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的顺畅。对患者的呕吐物质进行留意和观察,对患者病情的发展进行密切的留意,待患者清醒以后,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要注意与患者的家属进行紧密有效的沟通,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避免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当使患者和家属产生反感。
1.3 疗效判定:
本研究疗效判定符合史若飞主编的《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的评价标准,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护理差错、且恢复很快,清醒后对自身情况比较了解,则说明护理显效;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护理差错较小,恢复较快,清醒后对自身情况有所了解,则说明护理有效;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护理差错,且恢复的较慢且不彻底,清醒后不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说明护理无效。[注:护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当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量数值均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护理患者58例,护理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有效护理患者39例,护理有效率为60.94%,P
3 讨论
对临床上进行急诊急救的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患者是否能够急救成功的关键,整体护理的模式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护理的,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方法来说,护理更为周密。在本研究当中,我院主要为了研究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当中的应用效果,特对我院在近两年收治的急诊急救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从本研究的结果当中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护理患者58例,护理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有效护理患者39例,护理有效率为60.94%。这说明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来说,整体护理更能够提高患者的整体护理有效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进行救治,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有效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更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更高,这说明整体护理的护理方法在护理上更为细致,因为这种护理是与患者为中心,密切围绕患者来开展的,所以这种护理比较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护理效果,因此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服务。综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在临床上,对急诊急救的患者进行护理,采用整体护理的方法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提高护理的有效率,减少护理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容易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受和认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颖.开展整体护理查房,不断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2(04):2354.
【关键词】急救;护理管理
在护理管理中急救护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评价急救护理质量,是检验护理管理者能否胜任角色的标准之一。护理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掌握急救护理管理质量评价的新方法、新内容,及时做出准确全面的质量评价,以促使急救护理管理向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1 急救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对急诊服务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发展到要抢救快速,效果显著,收费合理,服务周到,解答耐心。而护理队伍的整体观念尚未完全跟上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只是满足完成日常工作,不是积极地观察治疗效果及反应不能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听取患者与家属的意见,帮助患者解决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对患者和家属不能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1.2 抢救设备的普遍应用对护士的实际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的急救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进口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专门的呼吸系统等操作均需一支高层次的急救护理队伍。然而,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由于受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护理专业技术培训、质量考核标准等多种因素影响,与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医疗体制的改革向着提高护理水平和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医疗卫生事业引入经营竞争和价值观念,达到了优胜劣汰,促进自身建设的目的。而护理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仍未跟上新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受着传统的、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管理手段滞后等。因而急诊工作存在与医院整体配合不协调,不同步,急诊患者切实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仍较难,急救护理质量管理局限于表面形式等问题。
2 急救护理管理的提高与改进
2.1 急诊抢救“急”是抢救工作的特点及标志 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重要窗口单位,急诊管理是医院管理的缩影,急诊科的护理管理更是护理管理的集中表现[1]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即要突出一个“急”字,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抢救技术。管理要做到抢救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和高效能,对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医疗纠纷,提升医院的形象及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2.2 护理人员配备合理及协调合作是急救工作的基本保证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各班人员人力配备齐全,技术力量搭配合理,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现我院急诊护理人员配备每班次最少4人由主管护师带班,且注重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100%护理人员经过护理专业技术培训、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达标。80%以上护理人员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其他护理人员配合抢救、缝合、输液等处置的完成,做到了稳、准、快,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2.3 完善制度是急诊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 建立建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将危重疾病抢救流程图明示于墙上,以便提高工作效率[2]。我院急诊科制定详尽的各室规章制度,各班工作职责,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各项护理操作常规,各种疾病护理常规,抢救流程等。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即保证了患者的权利,也维护了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利和义务。
2.4 持续质量改进是急诊工作永恒的主题 科室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有明确的质量改进管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达标措施,护士长每天进行质量控制,质控小组人员每月检查,考核和评价,对未达标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提出改进措施,使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及持续改进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得到快速提高。
3 讨论
急救工作只有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才能提高急救护理管理质量。有助于建立和建全护理管理制度,确定管理内容,改善和选择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和潜能,激发护理人员的参与与创造性,客观的评价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作为评价护理质量高低的依据。对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护理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急诊科必须制定科室的管理目标及明确的考核标准。护理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质量评价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结合急诊护理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管理者经常调整视角和改进思维方式,把视角放在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上,使影响急救护理质量技术管理及人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人员的质量,工作的质量确保服务质量、规范质量行为,以适宜的护理质量管理,有效的体系和有竞争的价格来为患者提供最满意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优化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a)-0186-03
Comparison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 and routine nursing in rescu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DENG Ying-mei LI Yu-we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Shunde District Longjiang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31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 mode in rescu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96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5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n=47) and optimization group (n=49) by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nursing mode.Patients in routine group were used routine nursing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patients in optimization group were used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Rescue effects and rescue ti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cue effects rat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optimization group was 48.9%,obvious higher than that was 17.0% in routin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1.0256,P
[Key words]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cue
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极高的一类急症,我国患有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约有2.3亿人,其中AMI患者约有200万[1]。AMI患者的诊断与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尽早接受治疗是决定患者心肌能否再灌注、降低病死率的关键[2],AMI救治延迟分为院前延迟与院内延迟,作为急诊救护人员,有效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对缩短AMI患者治疗“时间窗”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通过建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提高了心肌梗死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6例,按照急诊救治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47)与优化组(n=49)。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ST段抬高AMI(STAMI)的相关诊断[4];②存在心电图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改变;③排除陈旧性心肌梗死;④排除有慢性心力衰竭、扩心病、瓣膜病等心脏基础疾病者;⑤排除合并肾、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常规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32±8.45)岁,发病自送入院平均时间(2.78±0.46)h,优化组49例,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49±9.42)岁,发病自入院平均时间(2.65±0.37)h。两组患者性别比、平均年龄、发病自入院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心肌梗死护理,患者由“120”救护车或自行入院治疗者,护理人员迅速评估患者一般生命体征,要求时间在2 min内,依据医嘱进行相关抢救治疗,指导患者卧床、办理入院、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及完善相关检查与检验,同时与上级医院联系,待安排PCI手术,迅速转院。优化组患者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模式。①优化接诊顺序: 急诊科人员接到“120”中心报有疑似AMI患者后,迅速出车将患者接回医院,在送院途中行相关紧急救治,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根据其生命体征及主诉作出初步诊断,同时与急诊科医务人员联系,准备接诊,并准备急救药物及器械,从而缩短从来诊到接诊时间。②优化病情评估:患者如为自行送院的,具体可通过边看、边问、边分诊的流程进行评估,到诊后开启绿色通道,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2 min内迅速评估患者一般生命体征,迅速连接心电监护,同时做出患者心电图,通知专科会诊。③优化救护流程:待病情评估完毕后,按照美国心脏学会(AHA)中关于急救的程序实施“四定”,即定时、定人、定责、定位,要求患者5 min内完成吸氧、静脉输液、血液标本采集、心电图等,指定专人进行AMI患者救护,并且责任具体到个人,对疼痛剧烈患者实施镇痛处理,考虑到PCI手术操作特点,选择患者左上肢静脉输液,必要时实施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紧急措施。④优化转运流程:指定严格的AMI患者转运流程制度,若患者病情需要行PCI,向患者及其家交代病情,告知其手术的重要性,迅速与上级医院联系,取得家属同意后迅速转院,若患者病情无需要行PCI,及时送行专科治疗,转运前护士应准确交接护理记录单,并转运前再次评估病情,转运途中携带急救器械、药品。⑤优化人员配置:采用责任制,科室定期实施AMI救护知识与技巧培训,同时要求不同班次有专人负责AMI救治,对不同层次人员分层培训,制定明确的救治指南、分诊流程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救护后AMI抢救效果与急诊救护时间,急诊救护效果采用分级制[5]。①显效:患者AMI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心肌酶谱等检查显示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②好转:患者AMI症状、体征消失,但实验室检查存在异常;③无效:患者AMI症状或体征无缓解,实验室检查提示病情加重,或患者出现死亡。急诊救护时间包括病情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及急救总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效果的比较
优化组显效24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显效率为48.9%,明显高于常规组显效率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效果的比较[n(%)]
与常规组比较,*P
2.2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时间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及急救总时间,优化组急诊救护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时间的比较(min,x±s)
3 讨论
AMI是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的坏死,快速打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对挽救濒死的心肌有重要意义。资料显示,及时溶栓或PCI可将AMI患者病死率由5%~6%降至1.2%[6-8],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时间对于尽早行PCI手术影响较大,AHA指南提出,患者送至医院至实施球囊扩张或PCI时间应控制在90 min内,同时每增加10 min,患者对PCI的获益就减少0.94%~1.17%[9],故有效缩短患者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时间对患者AMI的治疗与预后赢得了时间,本研究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及时缩短了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及静脉采血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做到优化接诊流程,有效避免了患者在办理挂号、住院的时间,同时优化病情评估模式,对AMI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有大概的评估,及时缩短了急诊急救护理的时间[10-11]。优化护理流程通过“四定”,通过责任具体到人,使救治程序明确,通过分工合作,医生诊治的同时开展急诊救护护理,避免了救护程序的繁琐,对救护时间实行量化,优化了救治流程,同时优化人员配置,保证了急诊救护实施的规范化[12],本研究规定AMI救护组长为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保证了救护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临床经验丰富,能较快速地判断心电图的异常,同时安排具有临床气管插管、电除颤技能的责任护士,也保证了救护过程中出现紧急状况时可以有效应对,同时优化接诊顺序,严格交接护理记录单,转运过程中携带急救器械与药品,保证了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我国2011年的急诊绿色通道管理中提出[13],AMI患者院内急救至手术时间在60 min内为优秀,本研究急救总时间为(38.97±5.64)min,达到了优秀水平,同时提高了PCI手术预后的效果。我国现有医疗体制条件下,要想进一步提高AMI救治效果,在加强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也应该加强社会整体的健康教育水平。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时间也是缩短AMI治疗时间的关键部分,院内急救中开设绿色急救通道在于优化就诊流程,如先进行急诊手术抢救治疗,后缴纳费用或补办入院程序等,优化急诊护理缩短了患者院内急救时间,进一步增加了PCI手术的成功率,研究表明,急诊PCI时间至发病不超过6 h,可以使患者死亡率降低5%~6%,若院前急救加院内急救时间不超过1 h,急诊PCI抢救成功率会提高12%以上,可见优化院内急救时间对于AMI患者至关重要。建立一套优化急诊AMI护理通道与模式,可以有效缩短院内救治中诊断、救护、转运的时间,为受损心肌赢得充分的治疗前时间[14-16]。
综上所述,对疑似AMI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可以有效缩短院内急救的时间,为保证患者PCI手术成功及抢救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优化护理模式,提高了急诊救护AMI患者的效率,规范了救治流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璇,许海燕,杨跃进.国内外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35(3):286-290.
[2] 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3] 李宪凯,徐亚伟.2013ACCF及AHA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更新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 33(4):289-292,295.
[4] 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9-24.
[5] 韩雅玲.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3):169-180.
[6] 王曼,李蓉,辜丽梅,等.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9-11.
[7] 顾晓龙.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应用洋地黄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8] 梁峰,胡大一,沈珠军.2013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38-40.
[9] 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13-15.
[10] 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11] 李然.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影响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4.
[12] 唐勤熔.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应用探析[J].现代养生,2015,10(20):79.
[13] 刘红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5):155-157.
[14] 苏小妹,贺珊,吴志红,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0):130-131.
[15] 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关键词】 急诊科;定位;抢救;效果
急诊科集中了多种急危重患者,人数多,病况复杂,抢救时间紧迫,易发生突发事件,科室抢救责任重大,患者在抢救室中是不是能以最短时间实施救护措施是患者成功抢救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在我院进行急诊科重危患者抢救的15368例患者,都实施新定位救护措施,有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15368例进行急诊科重危抢救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7784例,女性患者有7584例;年龄2-84岁,平均为(66.39±8.47)岁;患者急诊抢救病症为1901例患呼吸系统疾病,2066例患者心血管系统发生病变,1792例患者脑血管系统发生病变,925例患者出现创伤,其他原因都在急救的患者有125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按照患者出现病症和实际需要,护士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抢救措施,各个护理人员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责任都没有明确规定。
研究组实施定位分工救护法,在进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可以按照的当时护理人员的数量进行确定,可采取3人、2人或1人定位抢救方法。具体措施为:3人定位抢救法:最理想抢救人员配方法,3名护士分别负责患者的头部、体部和脚部,进行及时的治疗,头部护士需要高级责任护士胜任,主要根据呼吸系统具体体征进行急救护理工作,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及时吸氧、吸痰,正确气插管连接呼吸机,而且要关注整个抢救现场负责全程指挥;体部护士需要初级责任护士治疗护理,主要关注循环系统的治疗护理工作,负责患者的心电能力。通过胸外按压刺激心脏工作,帮助医生完及时成静脉通道的建立,抽血、配血、输血工作,遵照医嘱,及时和医生配合实施穿刺检查工作等。脚部护士可以为初级责任护士或进修护士进行担当,主要进行患者抢救联络工作并详细记录患者具体生命体征,包扎止血并固定,导尿,正确并及时填充输液卡。2人定位抢救治疗法:如允许2名护士相互配合进行抢救工作,可以有1名护士在头位,另1位在患者侧位,主要负责患者的管理呼吸系统和循,脚部护士可以让头位护士查看兼顾。1人定位抢救治法: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突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等症状时,只有1名护士,可以进行1人抢救法,采取单人心肺复活术,并告知值班医生和二值护士进行积极的配合抢救。
效果判定:患者观察确定病情,实施有效疗法,确定较好的治疗效果,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患者的满意度分为4级,好值工作临床表现正确都治愈较好。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采取定位分工治疗前后,患者抢救能够成功几率大于常规护理治疗,实施前后,急危重患者在实施抢救时其成功率存在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种方法的实施,能够通过各病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且大于常规方法。医生和患者对护士满意度都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定位救护使急救工作规范化并程序化,抢救过程变得急而有序,按规而行,此护模式能够保证危重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及时抢救工作。急救的整个过程,护理人员可以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了解自己的责任,明确做事的先后顺序。3名护士一起工作进行急救,可以保证抢救工作迅速但是不会发生紊乱,最大化的争取时间进行患者抢救工作。
提高患者的快速应急能力,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增加抢救效果。急救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严格晚上的培训考核工作,提高急诊护理人员技术的熟练性,应急能力速度化上,培训高素质急诊科治疗能力,保持最健康的心态进行患者的急救工作,使其在抢救患者方面效果。
增加医院治疗疾病的竞争力,急诊通常是作为医院被关注的,能够综合体现本院的综合管理,增加医院形象,扩大器在医疗市场的竞争能力。
总之,医疗体制在不断发展变化,竞争力日益增高,新的病患急救模式和服务理念也在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增加抢救技能,使急诊室的工作达到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孟庆玲.护士定位法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体会[J].护理与康复,2004,3(3):176-177.
[2] 陈月媚,黄艺仪.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