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婴幼儿护理

学习婴幼儿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婴幼儿哮喘 高压泵 雾化吸入 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89-02

近年来,全球哮喘发病率明显上升,哮喘多始发于儿童时期,而儿童哮喘约80%以上又多见于5岁前发病[1]。婴幼儿哮喘是一种继发于抗原过敏的慢性气道炎症,它包括炎症细胞、介质与气道的组织和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导致急性支气管收缩、气道粘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加和气道重塑,从而引起气道狭窄与阻塞,通气功能障碍,治疗哮喘一方面应用β2肾上腺激素受体激动剂,数分钟即能产生支气管扩张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另一方面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来控制气道炎症。特布他林是β2受体激动剂,布地奈德是糖皮质激素类,为观察两者联合雾化吸入用药对婴幼儿哮喘的治疗效果,与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采用高压泵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16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60例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2]。160例患儿均起病时间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患儿的综合治疗,如抗感染、吸氧、纠酸、镇静等根据病情选用,对照组用药:首选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平喘药物常规选用氨茶碱(每次5mg/kg,每8小时1次)静滴或口服;治疗组采用高压泵雾化吸入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按1:1比例混合配成的雾化液,每次0.02-0.03ml/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ml,待高压泵内出现大量的白色雾气,让患儿张嘴吸气,直至药水喷雾完毕,每8小时一次,每次10-15分钟。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文病例评分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镇咳平喘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1],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咳嗽:不咳为0分;轻咳为1分,间断咳嗽,不影响睡眠和学习;中咳为2分,介于轻咳、频咳之间;频咳为3分,频繁咳嗽或阵咳,影响睡眠和学习,有明显不适。喘息:不喘为0分;轻喘为1分,喘息偶发,程度轻,不影响睡眠、学习和生活;中喘为2分,介于轻喘与重喘之间;重喘为3分,喘息明显,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学习和生活。咳嗽与喘息得分之和即临床评分。根据临床评分于治疗12、24、48小时进行疗效评价:基本控制≤1分,显效≤3分,有效≤5分,无效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48小时基本控制53例,显效72例,有效26例,无效9例,效率为94.38%,疗效明显,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12、24、48小时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12、24、48小时P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观察

3 讨论

哮喘以气道炎症反应及粘膜损害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多因性疾病,婴幼儿哮喘占整个小儿哮喘总数的31.68%,由于婴幼儿呼吸肌发育尚未完善,支气管腔相对狭窄,管壁纤毛运动差,咳嗽无力,呼吸作功消耗能量大,所以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如不能及时控制,往往造成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3]。如何选择快速、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案是儿科临床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治疗依从性以及陈旧观念等因素影响,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控制治疗首选静脉输入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仍占多数,这不仅给患儿造成痛苦,同时也增加了出现药物副作用的机会。本研究采用高压泵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通过气泵驱动作用将药液气雾成直径1nm~5 nm的微粒,不需患儿刻意配合,即直接吸入呼吸道靶器官而迅速发挥作用。现已证明,支气管从上到下越来越密集分布β2-受体,由于给药途径的变化,高压泵雾化吸入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β2-受体,所以较氨茶碱静滴平喘作用起效更快,疗效更高,同时配以糖皮质激素类抗炎平喘,可以改善病人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降低发作的频率和程度,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高压泵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使用高压泵雾化吸入的药物可以较高浓度地直达病变部位。起效迅速,且因所用药物剂量较小,仅为全身用药的1/10,可明显减少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副作用[4][5]。本组结果表明高压泵雾化吸入疗法是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一种快捷有效的主要给药方法,此种疗法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实用,值得在临床治疗哮喘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 婴幼儿哮喘患儿年龄小,病情重,服药困难,家长心情紧张,易激动,护理人员在治疗前应先向家属反复示教吸入疗法的正确操作,耐心指导患儿进行深呼吸训练,并让家长了解雾化吸入的意义及疗效,减轻家属的精神负担,配合治疗。

4.2 雾化治疗之前1小时不要喂饭,喂奶,以防治疗过程中患儿哭闹呕吐而将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4.3 操作时注意检查雾化装置是否通畅或漏气,其气道不通畅或漏气都会影响雾化疗效。雾化期间,患儿可取坐位或半坐位,无自理能力者,护士及家长应在床旁协助病儿直至喷雾完毕。

4.4 雾化期间,注意患儿呼吸频率、脉搏、末梢循环等情况,并做好交班记录,如病人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增快、口唇紫绀,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而予以氧气吸入,通知医生,另行处理。

4.5 雾化后,对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口腔护理,年龄较大的患儿协助其漱口,并用湿毛巾擦净嘴角,协助其取舒适的卧位。

4.6 适当控制雾化液的量,以免时间过长,引起患儿不合作,过度湿化还可引起末梢气道液体潴留,加重炎症。

4.7 雾化液现用现配,以保证其浓度,防止交叉感染,雾化管喷嘴应做到专人使用,用后放入消毒液浸泡半小时,冲洗晾干备用。

4.8 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18℃-20℃,湿度50%-60%,慎食异体蛋白类食物,避免接触花粉、空气清新剂及易致过敏的药物,预防感冒。

参考文献

[1]杨一民.全乐宁溶液雾化吸入治疗5岁以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3:265-266

[2]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环境管理

肾病综合征是儿科肾脏疾病中的常见病,感染是该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肾病综合征反复和复发的主要原因,还会加重原有症状,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患儿的愈合,而感染中最常见的为上呼吸道感染。为此,我们从环境管理方面着手,制订规范的管理措施,以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率。现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159例3岁以下肾病综合征患儿分对照组与干预组,进行分析与干预,结果成功的降低了院感率。现将护理方法及总结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2006年1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的3岁以下肾病综合征患儿,共89例,其中男76例,女13例。干预组:2007年1月至11月在我科住院的3岁以下肾病综合征患儿,共70例,其中男49例,女21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因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儿都进行常规护理,对干预组制订统一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病床的安排:告知每位护理人员此项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符合条件的患儿入院后尽量与3岁以上患儿分房收治;②入院即做好家长的宣教,让家长了解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尽量减少探视或不探视。家长要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如家长有感染性疾病,应更换陪人或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③住院期间患儿活动局限于本科室内,制止患儿到不同病种病室串门,防止交叉感染。发现感染先兆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④每天晨晚间护理一人一抹布,用0.5%84消毒液湿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随时消毒,通过物表细菌培养监测,将细菌数控制在

2结果

表1所示:对照组与干预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2所示:干预组院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婴幼儿肾病综合征在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且治疗难度大,许多为难治性肾病,患儿年龄小,抵抗力低,易发生感染,一旦感染,治疗难度会更大。本方法强调重视婴幼儿肾病综合征的管理,加强了保护性隔离,有效的防止了院感的发生,使院感率明显下降。

常规的护理方法也意识到了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并且在环境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护理措施没有规范性,做得到不到位依赖于护士个人的理论基础及护理经验,在工作中缺乏硬性约束与效果评价。本研究对预防院感制订了规范的措施,制订成表格的形式,内容包括要干预的项目、要达到的要求与效果、具体措施,一项项进行落实。首先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方法学习,做到人人掌握再实施。在护理过程中不仅重视对患儿的管理,也重视对家长的管理,将家长需要学习的护理方法成成健康宣教资料,人手一份,进行讲解。这样,不管医生、护士,年资高或低的护理人员,在对婴幼儿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护理时,都能清楚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而家长也能做到更好的配合,对患儿进行比较规范、全面、细致的护理。

提高了专科病人的护理质量,促进了疾病的康复。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用加强环境管理的方法预防婴幼儿肾病综合征上呼吸道感染,方法实行难度不大,并且切实有效,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第3篇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6~2008年共为225例(男64例,女161例),32天~3岁的婴幼儿实行氯胺酮全麻下激光治疗,体重4~23.5Kg,其中治疗太田痣22例,咖啡斑30例,血管瘤161例,鲜红斑痣12例,其它6例。

1.2结果:经过观察治疗与护理,患儿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均安全顺利地接受治疗,当日离院回家,随访效果满意。

1.3 麻醉方法:氯胺酮麻醉是我科最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激光治疗首次治疗肌注氯胺酮4~5mg/K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按0.02mg/Kg,必要时追加1/2至全量,复诊治疗则参考首次用量及效果确定剂量。

2护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对患有先天性血管病变、色素病变的患儿,家长都很担心、焦虑,对患儿做激光治疗需要全身麻醉,更是恐惧,担心麻醉是否安全,是否会损伤大脑,影响智力。作为我们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儿及家长一个热情、耐心、亲切的好印象,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讲解应用激光治疗全身麻醉的重要性,讲解麻醉用药的科学性、安全性,讲解成功的病例,取得家长的信任,消除家长的顾虑及误解,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

2.1.2 患儿的准备:选择患儿身体状况佳的时候进行治疗,治疗前一天叮嘱患儿家长替患儿剪短手指甲,防止麻醉后躁动抓破自己。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应禁食、禁饮,标准是禁固体食物、牛奶4h,禁饮糖水、果汁、水2h。

2.1.3 物品准备:治疗前应备好呼吸囊、氧气、吸引器、舌钳、开口器、压舌板小儿气管插管包、输液用物等急救设备及药品,以备急用。并备好小儿用约束带及治疗后用的冰袋。

2.1.4 环境准备:激光治疗室治疗前0.5h消毒好,温度调节在24~26℃,确保仪器性能良好,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治疗后观察室温度适宜,室内安静,光线适度,医护人员做到“四轻”,即操作、说话、走路、开关门轻,尽可能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

2.2 治疗中的护理

2.2.1 根据国内学者张含哲等介绍[3],缩短接受治疗患儿与母亲分离时间是小儿心理保护的原则,我们尽可能缩短小儿与母亲的分离时间,具体做法是母亲在激光治疗室陪伴患儿,待护士协助麻醉医师给患儿用药熟睡后方离开。避免了患儿因认生、害怕而发生哭闹,同时使医患之间关系更加和谐。

2.2.2 对于部分治疗时间较长且能配合的婴幼儿可先建立静脉通道,采用静脉复合全麻。而对于治疗时间短(10min以内)较为肥胖,不配合输液的婴幼儿,采用肌注氯胺酮,待3~5min患儿睡着后再建立静脉通道。

2.2.3 的设置:接受激光治疗的婴幼儿病变部位多在面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以能方便激光医师操作,又能保证全麻后的安全为原则,一般取仰卧位。

4.2.4 治疗监测:呼吸观察:全麻后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变化,并主意倾听有无异常的呼吸声,如出现呼吸不畅应先停止治疗,将患儿头、肩部垫高,头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如痰鸣音重或有呕吐物,给予应清除分泌物及呕吐物。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脉搏、口唇及末梢血运情况,以及患儿的皮肤温湿度。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

4.3 治疗后护理:治疗结束,将患儿转入观察室,麻醉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肩背部垫一软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4]。注意给患儿保暖,治疗部位给予冰敷0.5h左右。患儿未清醒前严禁进食,清醒后第一次先饮少量开水,无呛咳再进食其他食物。保护患儿安全,全程陪伴患儿,防坠床、抓伤。必须待患儿完全清醒,无不良反应及不适,方可离院。嘱患儿家长激光治疗间隔期间患儿一定要注意防晒。

3护理体会

全身麻醉下激光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血管性病变、色素性皮肤病变的病例日渐增多,为了确保小儿安全的度过麻醉期,作为整形科的护士加强小儿护理与相关医学知识学习,全面掌握小儿生理解剖知识及麻醉中的护理已刻不容缓。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做好几点至关重要。

3.1与患儿家长的有效沟通不容忽视,作为护士一定要给患儿家长讲明氯胺酮全麻前禁食、禁饮的必要性以及不配合将可能导致窒息的危险性。我们还要给家长讲解氯胺酮麻醉后患儿可能出现的反应,教给家长麻醉复苏期间如何配合医护人员观察、护理患儿。让家长心中有数,能够安静、积极配合治疗。

3.2麻醉前必须将各种抢救用物品、药品准备充分、到位。我科专门作一基数卡,在麻醉前凭卡将所需物品准备到指定地方。

3.3氯胺酮全麻患儿常规建立静脉通道,护士必须要有过硬的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尤其对于体型较肥胖,极其不配合的患儿,在肌肉注射氯胺酮3~5min睡着时,必须迅速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选择套管针静脉穿刺,以保证其整个治疗过程安全。

3.4麻醉复苏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床边一定要备负压吸引装置,以防部分家长未能较好配合禁食、禁饮而导致患儿呕吐时用。

3.5婴幼儿肌肉注射选择臀中肌,并且一定要注射在肌肉层,否则将影响麻醉效果。

总之,氯胺酮全麻应用于婴幼儿激光治疗既可减轻患儿激光治疗中的痛苦,又能安全有效的达到治疗目的。精湛的护理技术,高度的责任心是保障治疗成功的法宝。

[参考资料]

[1]张晓霞,简百录,刘芳霞.小儿颌面部血管瘤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4):590.

[2]David J.Goldbery MD JD 激光与光美容皮肤科实用技术麻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37.

[3]杨 莉,张晓燕 .小儿氯胺酮麻醉手术的观察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2):137.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预防接种;心理干预;行为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69-02

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和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预防接种注射对大多数幼儿来说是痛苦的体验,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经常持久的疼痛刺激对婴幼儿的神经系统是有害的,刺激和疼痛能导致应激反应,如果缺乏应激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生理失调[1]。预防接种作为一种必要的伤害性刺激,如何减轻幼儿预防接种注射疼痛行为的反应,经实践认为,预防接种注射时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1日-20日在计免门诊接种注射的健康婴幼儿394例,其中男212例,女182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岁零7个月,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7例,两组性别、年龄、认知能力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同一护士对两组幼儿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对照组按预防接种注射方法规范操作,实验组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针对性结合心理干预方法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心理干预方法:①松弛法。大多数儿童看见“针”或由于对注射的误解,在进行预防注射时,产生反抗行为,表现为紧张、害怕、痛苦表情、哭闹、肢体紧张扭曲、躁动等,护士应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称呼幼儿,用手轻轻抚触幼儿的头和手,使之产生亲切感,告诉幼儿露出上臂,暂时不动并深呼吸,使之精神和肌肉放松并配合注射。②分散注意力法。在预防注射时有意询问幼儿一些与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使之在思考与回答中分散对注射的注意力。③积极性强化法。注射时不失时机的对较配合的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小朋友真乖,真勇敢,让幼儿感受到被表扬的愉觉而更加积极配合。④榜样法。在注射时,先给较勇敢的幼儿注射,并请其现身说法,树立良好榜样,请精神高度紧张的幼儿在旁观看从而模仿配合。⑤渐进式劝导法[2]。对极度恐惧、哭闹、拒绝较强烈的幼儿,采取缓和处理,待幼儿稍平静时,慢慢说服,并限制一定时间考虑,即不强迫,也不迁就,以表示尊重。⑥间接干预法。通过对家长耐心解释,争取家长支持,使之以良好的情绪、信任的表情和态度感染儿童。

1.3 评价指标

应用MBPS(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分)标准评价[3]。①面部表情:微笑0分,中立表情1分,轻度不佳表情如扭曲鬼脸2分,明显不佳如皱眉闭眼3分;②哭闹情况:不哭0分,1分,小声哭闹2分,大哭大闹3分;③行为情况:正常活动或放松安静,露出上臂肩部0分;较紧张蠕动成弓状,肢体紧张1分。收缩肢体避免疼痛2分。头部肢体躁动或僵硬3分。

2 结果(表1)

3 讨论

疼痛不仅给儿童造成短期的影响,而且会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4]。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河南省计划免疫程序,婴幼儿在7岁内完成20次疫苗注射和4次口服糖丸,特别是在1岁内完成9次疫苗注射,这种频繁反复的刺激给婴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我们在给幼儿预防注射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运用心理沟通技能灵活掌握和控制幼儿情绪,协助调整自我感觉,使幼儿在预防注射中表现出自信、勇敢、合作。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疼痛反应低评分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幼儿自控能力、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稳定性差、发展性变化的特点,表现为高兴则笑、不高兴则哭闹。由于预防注射是创伤性操作,幼儿曾有过预防注射的痛苦经历,有的认为"打针"是对他的不听话的惩罚,所以在预防注射时会有愤怒、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愤怒、抑郁、不安的心理机制会引起疼痛。紧张、焦虑和恐惧能降低痛阈,增加痛觉[5]。行为表现为哭闹、扭动、抵抗等,应采取劝导、说明、启发等交流方式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改善心境,应用松弛法、分散注意力法消除紧张、顾虑、恐惧降低幼儿对疼痛的敏感性。

幼儿有好奇心模仿性强的特点,他们易学表面生动的举动,由于好奇心,别人做、他也试着做,不自觉的模仿周围人言谈举止,用榜样法心理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儿都喜欢表扬,用积极的强化法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幼儿感受到被表扬的愉觉而积极配合减轻了疼痛的行为反应,得以顺利的完成预防注射。

[参考文献]

[1]李中廉,安建雄,倪家骧.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6-303.

[2]杨黎星.减轻患儿静脉穿刺时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3,18(3):210-211.

[3]郁立群,屠丽君.儿童疼痛行为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58-60.

[4]倪家骧,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5.

[5]谢桂春.疼痛护理评估及控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82-183.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第5篇

青霉素是一种常见的广谱抗生素,是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疗效是其他广谱抗生素无法比拟,。因其价格低廉,对身体不良反应小,耐药性相对小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青霉素使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使用,否则,轻者皮疹,重者数分钟甚至数秒内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有生命危险。因此,对青霉素过敏试验结果判断,显的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临床中,由于多种原因,青霉素药敏试验的假阳性结果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婴幼儿患者。使很多需要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用药、治疗。导致病程延长,愈后不佳的不良后果,增加患儿痛苦。经过对我院门诊出现假阳性结果100例患儿进行调查分析,现就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原因

1.1 精神心理因素

1.1.1 有部分患者在做青霉素药敏试验前存在恐惧心理,注射后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害怕出现过敏反应,精神过度紧张,在护士询问局部反应时,常误主诉局部麻木,身体不适等,造成假阳性反应结果。

1.1.2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怕担风险,对皮丘周围稍有红晕,不超过1 cm或皮丘稍有硬结,但不够阳性标准,即判断为阳性结果,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惧怕会发生不良后果,无形中给医务人员增加心理负担,造成阳性结果判断值加宽。

1.2 操作技术 部分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注射部位不准确。为方便操作,常在前臂掌侧下三分之一正中做穿刺点,注射时,注入药敏试验液量过多,皮丘过大,空气未排净,注入过多空气,而使皮丘过大,尤其作为儿科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常哭闹、反抗,如固定不当,操作技术欠佳,更容易发生。另外,局部皮肤消毒时,消毒液未干,即进行穿刺,导致局部皮丘大造成假阳性结果。

1.3 药敏试验液 药敏试验液配制浓度过高,或药敏试验液放置时间过长,出现假阳性结果。

1.4 消毒液过敏 由于患者特异体质,对消毒剂过敏,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1.5 儿科患者自身因素 由于婴幼儿皮肤娇嫩,稍有刺激即可发生局部发红,影响判断结果,另外,由于患者家属看护不当,局部摩擦,或压迫时间过长,也可造成局部皮肤发红,造成假阳性反应。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 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注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消除患者恐惧心理,详细介绍青霉素过敏反应症状,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及青霉素使用史,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对于特别紧张的患者可通过分散其注意力或听音乐的方法,消除紧张情绪。

2.2 提高操作技术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准确配制试敏液,严格掌握操作标准及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注射部位有皮疹或炎性反应、破溃、晕红则换另一侧注射,注射前排净空气再注射,注射剂量严格准确,穿刺不可过深,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处,待消毒剂挥发后再穿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婴幼儿皮肤较敏感者,选用合适的消毒剂.

2.3 青霉素试敏液现用现配 青霉素溶液极不稳定,在存放过程中,随时间延长,青霉素G分子在水溶液中很快经过分子重排成青霉烯酸,后者与人体蛋白结合,形成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酸蛋白,形成抗原,青霉素溶液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中可产生高分子聚合体,与蛋白质结合成抗原,这些物质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增加过敏概率,因此,青霉素试敏液,要现用现配,避免假阳性反应.

2.4 消除人为因素 对婴幼儿患者注射前向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详细介绍药敏试验过程中注意事项,告之家属在看护过程中,避免压迫注射部位,防止摩擦,污染注射部位,对皮肤特别白晰,一碰就红的患者,选用适宜的消毒剂。

2.5 对疑似假阳性反应的患者可在对侧做生理盐水药敏试验进行对照试验,对疑有消毒剂过敏者可在对侧换一种消毒剂,重新消毒后做过敏试验,减少假阳性结果发生。

通过对门诊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教育,使假阳性发生率由原来20%下降到5%,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减少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早教机构 问题 对策

早期教育中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实行的教育。目前在我国,这些婴幼儿的父母多为“80”后一代,他们思想新潮,重视教育,据统计,有近20.12%的孩子被送到各大早教机构,早教市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早教,作为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育的是宝宝们的无限潜能,教的是家长们的启蒙方式,但在这个朝阳行业的背后,诸多早教机构在自身体系及外部监管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早教机构数量众多,既有已经形成品牌化的大型早教机构,也有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早教机构,各早教机构为争夺市场空间,都竞相推出自己的特色旗号,如金宝贝的双母语、爱尔贝推行蒙台梭利教育观念,AOK主打“剖腹产儿童潜能开发”、东方爱婴强调“中国本土第一早教品牌”等等。由于它们各有侧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必然无法统一,据了解,家长普遍反映特色“多”效果却看不清。这些所谓特色的出现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比如手脑并用、逻辑思维开发等等;而忽略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实质关注,比如接触自然,体能锻炼、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的培养,进而导致没有核心,课程开发混乱,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出现了过度宣传,虚假欺骗的成分。

2. 师资紧缺且专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对早教老师的培养没有设置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专业,幼师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3~6岁儿童的幼儿教师, 0~3岁的早期教育相关内容很少被提及,因此多数早教机构师资匮乏。据调查,这些早教从业人员主要是幼儿园教师或育婴师,前者将幼儿园3~6岁的教育方法照搬过来,缺乏对0~3岁婴幼儿特殊性地教育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后者虽持证上岗具备照顾婴幼儿的基本条件但缺乏“教导”婴幼儿及家长的相关技能。此外,他们进入早教机构后培训时间短,培训课程内容杂乱,培训形式过于单一理论化,导致整体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 父母缺乏有效的指导

早期教育主要面向0~3岁的婴幼儿,父母陪同下的亲子活动成为大多数早教课堂上的主体框架,而且这些活动的绝大部分会延续到婴幼儿的家庭活动领域。因此,家庭教养者的育儿理念和能力将直接影响着这一阶段的教育质量。据调查,目前的早教机构将教育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婴幼儿的自身发展上,而疏于对家长的指导, 尚未建立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早教机构的教师大多缺乏对家长进行指导的意识,指导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据反映,很多家长缺乏婴幼儿的教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一些行为经常束手无策。

二、解决的对策

1. 统一行业标准,改革教学内容

规范的缺失是婴幼儿早教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政府应强化其管理责任,一方面出台相关的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为必要的监管提供依据、为早教机构经营运转提供规范和框架;另一方面集合婴幼儿早教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早教行业制订统一的标准,其中包含教材、教具、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统一标准。此外,机构内部在课程的设计上不能功利性太强,只一味迎合家长,而应回归到孩子的原本需要上。孩子们通过早教课堂并不是能够学到什么,而是尽量设置常规一些课程,通过亲子课的形式,多贴近自然进行实践,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生存能力及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指导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肢体动作和精细动作,从而为孩子在幼儿时期接受科学和数学教育奠定基础。

2. 充实师资队伍,提高资质门槛

早教的授课群体不仅是孩子,还有孩子的家长,课程的讲授除核心教育理念,还涉及婴幼儿护理、营养和疾病预防等,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我国的早教机构从业者人职门槛过低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为此应逐步完善早教教师的准入制度,对早教教师在学历和专业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并对其进行职前职后双重培训, 职前以各大高校为依托,参照权威性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关课程系统化的学习;职后一方面应规范从业人员阶段性的强化学习,另外一方面应使其参与到多种实训模式当中,充分将相关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其中可以发挥老教师的引领作用,借助以老带新的方式共同进步。

3. 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途径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亲子性,家长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家庭是婴幼儿的第二课堂。因此,早教机构应承担起指导家庭教养者的重任。大部分早教机构课堂都具备家中无法获取的较适宜的教学模具,因而早教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家中可行的教育方案授予家长在课下继续进行,以强化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为婴幼儿父母提供自愿参与、公益性质的短期育儿教育培训或讲座,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搭建诸如论坛、微信等交流的平台,鼓励家长互相分享育儿经验。

【参考文献】

[l]姜新新, 蔡淑兰. 我国早教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 (2).

[2]陈红梅.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保障[J]. 学前教育研究,2011 (8).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第7篇

摘 要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了解南京市早期教育师资的现状。结果发现南京市早教师资学历总体合格、教师队伍年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早教教师,大多数从业教师缺乏0-3岁婴儿幼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早教指导;教师任职资格不统一,资格认证类型多但专业化程度低;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科学,职后培训匮乏。最后,提出了改善当前早教师资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师资 现状 亲子园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国内各种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率先开展了0-3岁早期教育的相关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与操作方案。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国家将“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这进一步推动了早教事业在全国各地的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早教师资的匮乏和不合格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11年底我国新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这是政策对实践问题的及时回应,进一步表明幼儿园在托幼一体化实践中需要合理解决亲子园的师资问题,各类早教机构也需要有合格的师资来保障其办学质量。因此,研究0-3岁早期教育的师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南京市区10所早教机构的早教教师为研究对象,所调查的10所早教机构中其中4所为附设在公立幼儿园内的亲子班,3所为全国连锁加盟早教机构,3所为私人自办早教中心。发放问卷86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4%。调查中还对10名教师和5名早教机构负责人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观察早教活动10次,并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见,早教教师以女性为主,74.39%的教师年龄分布在25岁以下,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学历总体合格,85.36%以上的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上。但教师专业背景多样,63.41%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只有36.59%的教师是教育专业(含学前教育)背景,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公立幼儿园附设的亲子班;私立早教机构中的大部分教师是美术、舞蹈、音乐、英语等专业,甚至还有化学、财会等其他专业。从教师从教时间来看,教龄五年以上的教师只占12.20%,大部分教师从教时间短。

(二)教师的专业资格

根据2008年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0-3岁婴幼儿教师资格的规定,基本要求“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教师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或育婴师资格证” 。但在被调查的早教老师中,只有31.25%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40.24%的教师持有育婴师资格证,公立亲子园的大部分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私立早教机构的教师大部分只具有机构内部培训的亲子教师结业证,或是参加个别课程培训后获得的蒙台梭利教师证或奥尔夫音乐教师证。

(三)教师的培训情况

1. 职前培训情况。

不同性质的早教机构,教师的职前培训情况也有所不同。表3显示:公立幼儿园中的亲子教师在上岗前大部分经过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并获得了相关的证书;部分教师在寒暑假时间被派到一些培训机构参加亲子教师培训或蒙氏、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相关课程的培训。

连锁加盟类早教机构的教师在上岗前都要被送到总部进行为期1-3个月的短期培训,培训方案由总部自定,自由度较大。培训内容集中为加盟园自己设计的课程内容,如蒙台梭利感官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福禄贝尔课程、感觉统合运动课程、思维训练、珠心算等等。培训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观摩实践为辅。结业评价相对简单,只要不缺席,参培教师人人都能获得结业证书。培训过程中除了重点了解加盟机构的课程实施方法和相关理念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课程推销的策略培训,使每一个早教老师都要具备向家长推销早教机构课程的能力。

私人自办早教中心的教师由本中心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从1周到1个月不等,培训方法主要是跟班实习,辅助教学。通常实习结束后让新教师试上课来评估其教学能力,同时考察其育儿知识的学习情况,如果合格就可以正式上课了。

2. 职后培训情况。

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虽然公立亲子园的教师有时会到其他亲子园观摩学习,或者由相关部门组织起来进行早教研讨活动,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有时一年都不举办一次。加盟早教机构每年会选派1-2名优秀教师去总部继续培训,但有时总部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早教行业教师流动率高,职后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职前培训到位。

(四)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图1 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得知,52%的教师感觉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缺乏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无法从容解答家长提出的婴幼儿身体养护、心理发展方面的困惑;28%的教师期望自己有较好的亲和力,能让婴儿尽快和自己亲近起来。在实地观察中,笔者发现约16%的教师在组织早教活动中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能及时地对婴儿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做出反应,并给与个别化的指导。

通过调查、访谈和对早教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目前南京市早教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早教教师,大多数从业教师缺乏0-3岁婴儿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早教指导;教师任职资格不统一,资格认证类型多但专业化程度低;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科学,职后培训匮乏。

四、对策与建议

(一)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托幼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0-3岁婴幼儿教师紧缺的现象和双师型教师在亲子园中的独特优势,师范院校要尽快培养了解0-6岁婴幼儿教养特点并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科学组织教养活动的托幼双师型人才,解决当前0-3岁早期教育师资匮乏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从而满足家长与社会对优质早期教育服务的实践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师范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采用3+2或3+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有效利用现有师资培养资源的基础上,增设早期教育或亲子教育方向。让幼师生在系统学习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早期教育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0-3岁早期教育基础理论、早期教养与护理、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法、早期教育家庭指导等模块的课程。并鼓励早期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育婴师资格证书,争取持有“双证”上岗。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早教师资入职标准和培训标准

虽然很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意见中已经提出0-3岁婴幼儿教师应持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上岗,但早教机构的实际情况是同时拥有“双证”的教师寥寥无几,大部分教师无证上岗,或持有五花八门的所谓早教课程培训结业证,难以对0-3岁婴幼儿开展科学的教养活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其他地区的一些先进经验,如,我国香港地区就规定“所有欲从事婴幼儿和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要在教育学院和公开大学等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接受培训,并取得政府许可的资格证明,才能任教”。教育局要对婴幼儿教师入职的职业资格提出要求并予以监管。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早教市场培训标准杂乱,培训内容不系统、不科学等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统筹调度,不仅制定明确的培训细则,而且要联合各部门力量,出资成立0-3岁婴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点,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化培训。聘请婴儿病理专家、学前教育专家、婴幼儿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等组成培训讲师团,从婴儿心理、生理、家庭教育与指导等多方面开展业务培训与指导。鼓励和吸纳有0-3岁婴幼儿教育经验的社会人士从事社区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走进社区,服务家庭”,一定程度上缓减早教师资短缺问题。

(三)办学主体资源共享,加强早教师资职后培训

不管是公立的亲子园还是私立的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早教师资培训或组织早教研讨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办学主体资源共享,互相观摩研讨。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当地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早教教师的职后培训。

(四)适当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早教师资队伍

有研究发现比较稳定的照看者,在照料中会经常与婴幼儿互动,更适合婴幼儿发展。当前早教师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早教机构的办学质量。而地位、工资和工作条件是教养机构招聘和留住教师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早教机构管理者应尽一切可能稳定教师队伍,包括以丰厚的薪金、保险福利吸引教师,组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让教师有机会外出交流学习等。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成立专门的早教管理中心,对质量较好的早教机构给予资金补贴,出台早期教育教师进修培训、评先晋升等相关文件,稳定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C-c/2011/01/65)“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早期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婴幼儿 发热 药物 处理 治疗 策略

【中图分类号】R36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1 婴幼儿发热的原因及其分类

引起婴儿发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一就是外在因素: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在长途车上,由于空气的不流通加上车内温度太高,往往会引起婴幼儿的体温升高,或者在天热的时候衣服穿的太多,而又没有足够的水分摄入,导致无法散热,也会引起婴幼儿的发热现象。其二内在因素:婴幼儿由于其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在遇到生病状况下,或者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发热现象,比如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另外就是其他一些因素:这就排除婴幼儿的外在因素以及内在因素,比如由于注射预防疫苗,在体内暂时不适应,往往就会产生一定的身体反应,其中就包括发热,比如注射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疫苗往往就会有发热的反应。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婴幼儿发热时体温37.5到38℃为低烧,38到39℃为中烧,39℃以上为高烧,超过41℃为超高烧。婴幼儿发热是体内“防护墙”在发挥作用,其实针对病毒、细菌侵入的一种“自卫反应”,其实是身体自我免疫的一种反应,发热到一定的温度可以杀灭侵入体内的病菌,因为在发热的时候,人体内的各项免疫功能都被激活,人体的新陈代谢、抗体合成以及吞噬细胞的活力都发挥到最大效应。这些免疫反应可以很大程度上制止病菌的繁殖、蔓延,有利于病情的恢复。而很多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误以为发热会“烧坏”脑子,在面对发热的时候措手不及或者胡乱处理,在低烧的时候就进行降温处理,这其实是给病菌提供了侵入体内的通道,往往还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在低烧的时候家长没必要急于给孩子进行退烧,以免掩盖病情,耽误治疗;在体温达到39℃的时候要遭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降温治疗。

2 婴幼儿发热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2.1 孩子发热不要急着降温。上面提到过,发热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免疫反应,而不是一种疾病,发热只是在提示人体有了某种病状,如果家长在孩子发热的时候急于降温,就会导致病状无法及时分析,耽误孩子们治疗的最佳时机。现代医学证明,一定程度上的发热其实可以帮助人体杀灭病菌、提升抵抗力,所以需要家长们要正确的对待发热,在孩子发热的时候不要急于降温处理,要先让医生进行病情的分析,因为引起孩子发热的原因有很多,不分析原因的进行降温处理就会“治标不治本”,甚至还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2.2 孩子发热不要乱用药物。就如同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的治疗药物不同,如果用错了药物还会导致病情的加深,孩子们的发热也不可以随便用药,以免引起病情加重。一般而言,引起婴幼儿发热的原因主要有细菌和病毒两种,当然这两种原因导致的发热治疗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进行区别对待。比如细菌感染,那么使用正确的抗生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病毒感染,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没有完全对症的特效药物,需要服用病毒灵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当然由于病毒引起的发热在达到一定的时间就会自行下降。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发热的时候,切不可乱用药物,“是药三分毒”,如果不是对症的药物,服用之后往往还会引起其他的一些病状,需要特别注意。

2.3 孩子发热不能混合用药。一般而言,婴幼儿是不允许使用太多退烧药物的,药物治疗是在持续高温或者温度难以控制的时候才使用的,因为药物往往会有一定的副作用,特别是针对婴幼儿,是否对某种药物过敏,或者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这些都是没有依据的,需要引起家长以及治疗医师的重视,一般而言,医师都会在孩子温度超过38.5℃的时候才会开具药物。此外,在用药的时候,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些家长由于降温心切,在刚给孩子服用了降温药之后看不到效果,又马上给孩子使用栓剂降温,由于各种药物的生效时间不一样,多层次的降温就会引起降温过快或者体温太低,导致孩子的不适应,引起其他的一些病状。所以在婴幼儿降温的过程中,家长们切不可随心所欲地或者降温心切,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或治疗方案进行,以免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

2.4 孩子发热要重视衣物的增减。孩子发热处理的过程中,衣物的增减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发热的过程中往往会“冻得直哆嗦”,所以应该给他们多穿点衣服,或者盖得严实些,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孩子之所以会“冻得直哆嗦”,只因为发热的时候他们的温度与空气中的温差太大,导致他们感觉到“冷”,而如果此时给他们穿的太多或者盖的太严实,就会导致无法散热,引起孩子体温的升高,而如果孩子的衣物太少,就会导致他们对于空气问题的差距过大,引起“风寒感冒”。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体温升高,感觉到冷的时候应该给他们穿上透气的长衫,同时结合药物进行治疗,在体温逐渐下降的时候就要褪去衣物,结合温水、搽浴等方式辅助降温,这样就能够取得很好的降温效果。

2.5 孩子发热要注重食物的选择。孩子发热的过程中,往往会食欲不振,这个时候就应该注重食物的营养学,另外孩子发热出汗,很多家长就会以为孩子营养缺乏了,就会想给孩子“进补”,而在农村,很多人认为鸡蛋是比较好的“补食”,给孩子吃鸡蛋,这就往往会导致病情的复发甚至加重,因为鸡蛋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以及热量,会引起体内热量成分的增加,引起再次发热,导致孩子病情的进一步加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多吃一些清淡的、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流质,如奶类、藕粉、少油的菜汤等。等体温下降,食欲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肉末菜粥、面条、软饭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另外,要多喝温开水,增加体内组织的水分,这对体温具有稳定作用,可避免体温再度快速升高。

婴幼儿发热既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只有在治疗、处理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的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要信科学、用科学,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孩子的早日康复,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段水霞.郑卫娣 家长对待小儿发热的常见误区《医药与保健》2009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