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生儿的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生婴儿脐部护理是护理人员必须做的工作。脐部护理的好坏,关系到婴儿脐部是否发生感染、脐部血肉和脐部红肿等。脐部护理到位对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 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儿发病率的降低,减少了某些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了我国人口素质。在此谈谈对婴儿脐部护理的体会。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是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无菌观念和责任心。特别是对脐部断端的处理和观察是很重要的。
一、刚出生的新生儿脐部护理
1 常规接生 新生儿断脐后用0.2cm大的气门芯离脐轮0.5cm处套住脐带(气门芯不套住脐轮就行),再离0.5cm处套第二个气门芯。2%碘酊消毒脐带10cm,在第二道结扎处断脐,无菌方纱和线保护断端,使包扎面加固,达到止血的目的。
2 产房内的观察 产妇在产房内观察2小时。除搞好早吸吮和对产妇生命体征的观察外,同时进行婴儿脐部的观察,主要是观察脐带断端有无渗血。在进行母乳喂养指导的同时要告知母亲怎样对婴儿的面部、哭声及皮肤进行观察。出产房时再次观察婴儿脐部有无渗血,正常后将母亲和婴儿送入病房休息。
二、住院期间的婴儿脐部护理
1 预防感染 a.脐带纱布的更换:初生婴儿出生后的第二天沐浴时要更换纱布。用0.5%的碘伏行脐带跟部至脐轮2cm处的消毒无菌纺纱保护断端。b.住院的新生儿,我们每天给沐浴两次。上午给新生儿全身沐浴,详细观察新生儿的面部、皮肤、黄染和四肢。
下午沐浴时观察有无大小便污染脐带和是否干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其他的时间由家属更换尿布。c.如脐带较粗、胶质较重或脐轮较长,给予健婴保包扎。健婴保可预防感染,预防脐疝的行成。为此多年来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无1例脐部感染的发生和脐疝的行成。
2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 a.护理人员要与婴儿进行语言交流、进行抚摸、夸奖等。b.护理人员正确指导,教会家长对婴儿表情的观察、啼哭性质的观察和目光交流、尿布的更换等。
三、沐浴时的注意事项
1 水温、室温要适宜 给婴儿制造一个相对舒适的洗婴环境。
2 呕吐和窒息的新生儿暂不能沐浴。
3 沐浴前1小时不给婴儿喂奶或喂水,以预防沐浴时发生新生儿窒息。
4 体重小于2000克的低体重儿先洗上半身穿好衣服后再洗下半身,沐浴时动作要轻柔。
四、指导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和母乳喂养
五、出院后的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NICU常见病及多发病,是新生儿危重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临床无特异性表现,容易误诊、漏诊,严重者可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低血糖症38例临床表现及护理,以助于提高诊治及护理水平,减少儿童神经系统后遗症。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新生儿低血糖症38例,均符合新生儿低血糖诊断标准[1]。男20例,女18例;年龄50分钟至16天,平均3.2±2.9天;胎龄42周5例;体重﹤1 000g 1例,1 001~1 500g 6例,1 501~2 500g 18例,2 501~4 000g 8例,﹥4 000g 5例;入院时疾病诊断:早产儿12例,新生儿败血症6例,新生儿低血糖症5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例,新生儿窒息8例,新生儿溶血病3例。
1.2方法 所有新生儿于入院后30分钟内测末梢血糖,采足跟末梢血0.1ml,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one touchⅡ型血糖仪及相应试纸测试,使用前均矫正定标。诊断标准参照邵肖梅等主编的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
2、护理
2.1 加强喂养: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奶,在疾病允许下生后30分钟试喂或鼻饲10%葡萄糖,若无喂养不耐受,每3小时一次,连续3次后改喂母乳或配方奶;严重低血糖者,在未建立静脉通道前立即肠道内供给奶或糖水;对持续性低血糖者,在静脉补糖及药物治疗同时亦应加强喂养,可增加喂奶频率或适当增加奶中糖的浓度,以便逐渐撤药及减少补液量;在此应注意以下几点:患儿无肠内喂养禁忌症;喂养量必须根据患儿消化能力调整;不同胎龄、体重的新生儿喂养奶品不同,母乳为首选,但在两次母乳间应加喂糖水;因低血糖导致吃奶差的患儿应立即予以鼻饲。
2.2 密切观察临床表现:新生儿低血糖症大多为无症状性,本文占47%,况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如下表
表1 38例低血糖新生儿临床表现构成比
2.3密切监测血糖:对初筛血糖2.5mmol/L,每1h复查1次,直至血糖稳定于2.8mmol/L以上;可延至每4小时测血糖1次,连续3次血糖正常,改6小时1次,渐延至12h、24h;
2.4 静脉补糖:根据低血糖程度决定输糖速度及浓度,维持静脉血糖正常,外周静脉其输糖浓度不能超过12.5%,顽固性低血糖,需提高输糖浓度者,应建立中心静脉置管;
2.5 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出生时由于体表水分蒸发,体温迅速下降,使棕色脂肪消耗增多,寒冷刺激可造成新生儿低血糖。调节室内温度,保持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的环境。必要时将新生儿置于暖箱或辐射台保暖。使新生儿体温保持在36.2℃~37.0℃。减少糖原耗竭。
2.6人文关怀:初生婴儿生病,做父母的无比焦虑,况且对无症状低血糖者仍需密切监测血糖,频繁针刺带给患儿的痛苦,做父母的怎能理解呢?这就需要详细告知家属低血糖可能导致的后果,它有哪些可能的原因,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查,目前主要任务是维持血糖正常,防止脑损伤发生,同时寻找低血糖原因,以便对因治疗。大多数低血糖为暂时性或一过性,经积极开奶,充足肠内喂养即可治愈,以便解除家长焦虑,取得更好配合。
2.7 对因治疗:抗感染、阻断溶血、适当氧疗、纠正酸中毒等。
2.8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氢化考的松5-10mg/kg.d,Q8h或Q12h,强的松1-2mg/kg.d Tid;二氮嗪、胰高血糖素。
3、结果
38例患儿治疗结果如下表;
表2 38例患儿低血糖分类、病因及治疗结果
4、讨论
新生儿低血糖症(Hypoglycemia,以下简称低血糖症)多为无症状性或暂时性,即使有症状亦为非特异性[2.3],临床症状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可表现为反应低下、体温偏低、嗜睡、喂养困难、呼吸暂停、苍白、阵发性紫绀或多汗,易激惹、震颤、眼球异常运动、肌张力异常或惊厥等,往往难以区分是低血糖所致还是原发病所致。本文38例患儿,无症状占47%,有症状性低血糖中以呼吸暂停或呼吸不规则占首位,其次是反应差、拒乳、表情淡漠等,都是没有特异性的,在许多新生儿疾病中都会出现,与文献报道相符。新生儿低血糖需边治疗边查因,维持血糖于正常范围,防止低血糖脑病。本文38例患儿经精心护理及治疗后97%痊愈,暂时低血糖占92%,治愈率100%,且不易发生低血糖性脑病。
常规筛查血糖是发现低血糖症的主要方法,鉴于其无症状性及症状无特异性,对生后72h内入院的新生儿进行常规低血糖筛查,均在高危新生儿低血糖筛查常规[4]范围内。因造成脑损伤的低血糖阈值不明确,频繁发生低血糖者,不论有无症状,均可能引起脑损伤,脑干诱发电位和脑MRI检查[5]证实。一旦诊断立即给予积极护理措施。本文亦证实护理、治疗积极,后遗症发生率较低。
总之,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执行高危新生儿低血糖筛查常规;(2)密切观察临床表现;(3)一旦诊断立即予以相应护理及治疗。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使用新生儿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55.
[2]Straussman S,Levitsky LL.Neonatal hypoglycemia.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2010,17(1):20-24.
[3]Hay WW Jr,Raju TN,Higgins RD,et al.Knowledge gaps and re-search needs fo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neonatal hypoglycemia:workshop report from Eunice Kennedy Shriv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J Pediatr,2009,155(5):612-617.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新生儿黄疸患儿54例治疗观察。分别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n=27)以及常规护理(n=27)。在完成对应的治疗和护理4天后,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评定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结果:个体化护理干预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26/27)。常规护理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4.1%(20/27),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是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可由于体内的高胆红素造成患儿神经系统的损伤,如为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则可引起患儿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存活患儿亦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早期的护理对患儿十分重要,根据新生儿的特点及患儿家属的心理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09年3月~2011年3月对54例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的新生儿黄疸患者54例。所有的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就诊时的日龄为18~38h,平均20.4±4.2h,出生时的体重为2000~4200g,平均3150±590g。患儿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50例。将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对性干预护理及常规护理。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给予光照治疗,适当增加水分的补充,每2~4h测量体温,保持温度恒定。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后给予开塞露5ml注入,捏紧周围皮肤1~2 min。12h开始喂2.5%葡萄糖液,每天3次,每次10ml,共3d。黄疸消退后按照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的方式完全喂养母乳。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min,增加游泳项目。观察两组每次胎粪排出时间及量、胎粪变黄的时间,并在出生第4天采用国产JH20-1B经皮胆红素测量仪测量患儿的经皮测黄疸指数。
1.3疗效标准: ①显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的皮肤发现象黄全部消退,患儿吃奶、睡觉均无异常,血清胆红素<119.7μmol/L。②有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的皮肤发黄现象大部分消退,患儿症状明显缓解,血清胆红素为119.7~171.0μmol/L。③无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皮肤仍发黄无消退或有所加重,病情有所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所有的患儿均有胎粪早排,于60min之内排出,对照组胎粪早排仅6例,两组对比干预组的胎粪排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第4天黄疸指数偏高的例数在观察组有 2 例,对照组有7例。 两组第1次胎粪排泄时间及胎粪量见表2。护理干预5d后,干预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26/27),显著高于对照组74.1%(20/27),P
3体会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于4~6天达到高峰,第7~10天消退,大多表现为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持续至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发生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1) 新生儿每天生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达到大约8.8mg/kg ,而成人每日仅为3.8mg/kg。(2) 新生儿肝功能发育未完善,其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可导致血液胆红素含量过高。(3)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而排出体外,反而在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却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经肝肠循环通过门静脉吸收至肝。
根据文献报道,在分娩的过程中使用了催产素,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等情况时,会加重酸中毒并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最终使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增加新生儿黄疸的风险,因此对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儿,更需要早期监护管理。由于严重的新生儿黄疸患儿有严重的并发症,就我们在护理的过程中密切的观察患儿可以反映出黄疸的轻重及特点的病情变化(包括胎龄、母婴血型、体重、喂养、患儿体温、大小便的颜色等等)。对于治疗中的黄疸患儿我们需要严密的观察以下方面以了解病情的变化:1、观察患儿的黄疸的颜色,若黄疸从巩膜到四肢、手足心颜色加重,说明黄疸仍在进展,需要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值;2、出现有嗜睡、拒食、纳差、吸允无力等表现时需要留意是否为胆红素脑病的前期表现,需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3、每日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误核黄染及感染;4、观察患儿大小便的次数和性质,如白色大便为胆道闭锁性黄疸的表现,酱油色尿液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表现等等。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的重点要本着早期干预、预防感染、纠正酸中毒缺氧、降低胆红素解离的方针治疗护理。在本观察中发现在日常的护理项目中主要采取促进新生儿胎粪的尽快排出,减少胆红素的吸收的方法。使用甘露醇灌肠外增强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以加速排便。另外游泳和全身抚摸可使肠蠕动加强,促进排便,加强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分泌,使食欲增加。本次观察发现当以上应用于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后,患儿的黄疸症状迅速缓解,并且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可见,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患儿家属的宣教及喂养指导,可大大的减少患儿胆红素脑病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有助于患儿的健康。另外,有文献报道使用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可以作为综合治疗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措施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美华,刘赛红,黄广文.新生儿黄疸 643 例病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24-825.
[2] 兰海英,夏爱红,唐丽华.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研究,2011 ,18(8 ):110-111.
[3] 杨丽霞.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治疗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463-464.
[4] 孙红赞,陈鸿.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2):317-318.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22―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之一,国内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40%~50%[1],本院2010-2012年10月,对108例新生儿黄疸进行家庭访视,对其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新生儿黄疸,男68例,女40例,生理性黄疸 60例,病理性黄疸48例。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第3周60例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48例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4例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 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相对较多,且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破坏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旁路胆红素来源多,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 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出生后5~15天可达到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 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母乳喂养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即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 病情观察
3.1精神状态观察 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 皮肤、巩膜色泽观察 注意观察皮肤、巩膜色泽变化,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详细掌握患儿的黄疸发展状况,对于生后24h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发展迅速的患儿应高度重视,避免溶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
3.3喂养奶量观察 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 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早吮吸、早开奶可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减少肝肠循环[2]。
3.5生命体征观察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患儿哭声、吮吸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4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4.1蓝光疗法护理 蓝光照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疗效好且无严重副作用,得到广泛使用,它能使血中间接胆红素经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使之易于从胆汁及尿液中排出[3]。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称体重,检测生命体征及观察大便情况。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或遵医嘱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纠正酸中毒,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2 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 提早人工喂养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本文48例婴儿均为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7天后,黄疸下降,认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4.3 健康宣教 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以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及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对胆红素后遗症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指导,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1例婴儿家长未予重视,致使婴儿8周后黄疸才消退,影响婴儿预防接种,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红细胞酶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5 小结
通过总结108例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有助于在日后的护理工作尽快找出原因,及时开展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防止胆红素脑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顾惠英.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舒适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0):35.
[关键词] 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死亡[1]。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工作的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新生儿病房是一套完全封闭式的病房管理体系,患儿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病情变化快的初生婴儿,患者无家属陪伴在身边,护理人员每日都基本上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笔者结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新生儿病房常见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1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人力资源配备问题
1.1.1 护士人力配置不够人力配置不足使有限的护士在班期间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往往感到非常紧张,有些护理人员为应付工作而减少工作流程,减少巡视患者时间而出现的安全问题。
1.1.2 排班固定不活动新生儿病房患者时多时少,病情变化快,不定时入院高峰导致当班人员工作超负而工作不到位出现的安全隐患。
1.1.3 应急配备人员不充分新生儿病房常有应急出诊,特殊抢救治疗(如新生儿换血治疗、PICC置入)等,而人员不够占用病房当班人员出现的安全隐患。
1.2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问题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是一个无陪人的封闭式病房,护士的一切治疗护理都是无家属监督,一些护士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违反护理操作常规,执行医嘱不严谨,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 护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术问题
1.3.1 专业知识不扎实护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患儿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无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出现安全隐患。
1.3.2 技术操作不熟练新生儿病房有重要的仪器设备,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完全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导致治疗护理计划不能正常完成,仪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带来安全问题。
1.4 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问题
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有记录不当而引起医疗纠纷,或者在医疗纠纷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代签名、漏记、错记而出现护理纠纷安全问题。
1.5 细节管理问题
新生儿病房患儿病情危重,吃喝拉撒全靠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如细节护理不到位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如皮肤损伤)等。
1.6 护患沟通问题
新生儿病房是封闭式病房,收治的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家属在心理非常紧张焦虑,同时面对与患儿的分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完全是护患沟通实现,如果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探视时间里不能与患儿家属做耐心、细致的交流,难免在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因费用问题而发生纠纷隐患。
1.7 患儿身份识别管理问题
患儿身份识别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无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制度,将导致患儿身份混淆纠纷。
1.8控制院感问题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8%[2],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的来往、家属探视、监护仪器、医疗设备、环境空气等都使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发生。
2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措施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2.1.1 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新生儿病房工作紧张,繁重,病床与护理人员比例在3∶1以上。
2.1.2 设立护理质量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白班负责监控当班和夜班的工作质量,下班监控上一班的工作质量,执行班班相互监督、层层相叠、环环相扣的责任制度。
2.1.3执行护士连续排班法本科室2008年以来开始执行A.P.N连续排班法,收到较好的效果,A.P.N体现护理层级管理的规范上,从而把护理质量、护理水平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新老护士搭配,互相帮助,减少交接班的次数,尽可能保证有两名护士当班;加强落实查对制度,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执行弹性排班,工作量大的时候,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在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减少在班人数,为护士提供休息,避免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护理不安全因素;执行各班出休第2天待命制度,确保科室人员应急配备使用,避免患者入院高峰时段、特殊抢救治疗、出诊等安全因素的发生。
2.2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利用护士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对护理人员灌输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依法用法,在工作中遵循慎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护士工作基本上是在无家属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科室定期组织进行职业道德讲座,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重视继续教育,提高专科技能水平
2.4.1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业务学习及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水平。
2.4.2建立新生儿病情观察制度如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反应情况、吸吮、喂奶、病情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
2.4.3建立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内容及预见性并发症的防范。
2.4.4 制订规范化培训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计划及实施考核,使低年资护士及新入科护士尽快熟悉专科理论,技能知识,控制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安全隐患。
2.4.5 定期选送专科护理人员的外出进修及学习派人员外出学习专科护理新进展动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外出进修学习回来的护士的反馈汇报,借鉴并推广护理新知识,改正护理工作缺陷。
2.5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2.5.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每班责任组长负责对当班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评估,接班者在接班时首先阅读护理文件,对上一班进行护理文件书写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执行班班有监督,下班监督上班双层质量把关,减少护理文件书写缺漏。
2.5.2 不断改进护理文件书写结构、方式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内容全面、具体,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使护理文件成为护士的有利证据。
2.6注重细节管理,把握关键流程
新生儿患者病情变化快,完全无自理自控能力,护理人员细心、耐心、爱心、热心、关心,还有同情心,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安全问题,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如为患儿剃头发防止刮伤头皮,尿液浸泡过久会发生红臀,患儿烦躁指甲会自伤,胃管脱出鼻饲会窒息等,都要求护理人员在细节护理上认真把握护理关键流程。
2.7重视新生儿病房护患沟通内容和步骤
利用患儿家属探视时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向家属介绍有关病房的工作制度,介绍医护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宣教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告知目前在治疗护理上采取的一些措施,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8 制订防范患儿身份差错的工作流程
制订无陪患儿诊治工作流程,包括新生儿接诊工作流程,新生儿住院期间确保身份无误的工作流程,新生儿出院时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2.9 加强对新生儿监护室的病房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9.1 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包括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并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感控人员每月定时进行检查评分。
2.9.2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定时消毒严格掌握操作流程和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报告等。
2.9.3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把院内感染管理列入护理质量管理重要部分,院感控制知识作为专科培训和新入科培训内容,把预防院内感染质量列入每日护理质量监控内容。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4],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也是2005年以来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的重点项目,2009年“百日安全”专项活动检查,把医疗安全推向最高层次,实现患者安全、医疗护理安全、医院安全。新生儿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脆弱的群体,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环境因素,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都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王丽珠,尹中秋,刘英茹.461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2):127.
[3]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4]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5]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81.
在新生儿出院3~7天内,医生及时上门访视十分重要。第一次和母子接触,称为“初访”。初访要了解母子健康状况,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母亲哺乳、护理、防病和如何发现异常。近些年又增加了对婴儿智力、听力、视力异常的筛查和对早期教育的指导等内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5岁以下儿童死亡最常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期;婴儿死亡的60%~70%发生在28天内的新生儿期;而新生儿死亡70%发生在出生7天内的早期新生儿身上。为了防止新生儿死亡,访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1 询问
了解新生儿生产史,是否足月,是否顺产,娩出后是否会哭,有无窒息等。难产的婴儿往往有产伤,如头皮血肿,头皮挫伤。面瘫,有窒息的新生儿易并发吸入性肺炎,颅内内出血等。且易继发感染。同时适应了解婴儿吸吮力,母乳是否充足,如奶足是有1-2个奶阵,喂奶后新生儿能安静熟睡,一般新生儿每天应睡20个小时左右,生后24小时应有胎便排出,应询问大便的性质,生后是否接种卡介苗及乙肝疫苗等等。
2 检查
在给新生儿检查时,应做全身检查,主要看发育生长是否正常。新生儿尤其在生后7天变化较大,检查有无畸形,具体检查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2.1哭声及反应:新生儿哭声应响亮,如出现哭声小,哭不出声为不正常,哭声单调呈尖叫,方颅内压增高。正常新生儿反应,在受惊时应出现拥抱反射,切勿误诊为抽搐。不要捆绑婴儿,否则影响发育生长。
2.2体温: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育不成熟,在寒冷的季节出现体温不升,体温不升易出现硬皮病,必须检查四肢,腹部及面颊的皮下脂肪有无硬肿几浮肿。在炎热的环境下,新生儿可出现体温升高。易出现脱水热,特别在生后3-4天时更引起注意,这主要是体温高,水的摄入量不足的因素,在判断清楚后,给5%葡萄糖水,体温可降至正常。
2.3皮肤:新生儿的皮肤生理特点上是非常娇嫩的,无防御能力,易擦伤,特别皮肤皱褶部位易出现糜烂,应该注意保护。另外,半数以上的新生儿出生后2天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在7天内开始消退,10天内退净,早产儿可延期至三周,黄疸过早出现及过晚消退,均示有病变可能。
2.4脐带:新生儿脐带在出生后2分钟内开始结扎断掉,在结扎断掉后,查看有否出血及渗出,如发现及时给予重新处理。
一般新生儿脐带在3-7天干燥自行脱落,在脐带脱落时应检查是否有分泌物,应观察分泌物的颜色,粘稠度,如有尿液出现,应考虑脐尿瘘的存在,同时也应防止脐炎出现。
2.5头颈部:检查头部有否产瘤及头皮血肿,骨缝是否重叠,眼、鼻、耳、口腔都需检查,不要把两颊部的正常脂肪垫误诊为病理性肿胀,也不能把牙床上的白色上皮细胞珠(上皮细胞堆积)当作马牙,切忌用针挑及用布擦,否则会引起继发性感染而致败血症。
2.6胸部:有否呼吸急促伴青紫及呼吸“三凹症”,如出现应考虑先天心脏病及吸入性肺炎的存在。新生儿乳房可能出现肿大且有乳汁,此时不能挤压,其可自行消退。
2.7腹部:看腹部有否包块及肠形,同时还可观察呼吸情况,因新生儿呼吸主要是腹式呼吸为主,早产儿常有脐疝出现。
2.8四肢:注意四肢的活动情况,有否畸形及瘫痪,有无多趾存在。
2.9生殖器及:个别女性新生儿可出现假月经,1-2天即可消失,正常男婴双侧应降入阴囊,并注意有无闭锁,直肠尿道瘘等畸形存在。
3 指导
在指导上也很重要,其中包括新生儿的喂养,清洁护理及生活卫生等三个方面。
3.1喂养:新生儿的喂养,最好是母乳,因母乳内含新生儿需要的营养物及元素均衡,不易损伤新生儿的肠道,温度适宜易吸收消化等优点。在喂养时注意保护干净卫生,还要防止皲裂及乳腺管堵塞,因乳腺管堵塞可致急性乳腺炎及化脓,影响新生儿哺乳和易患肠道病。在喂母乳前先挤出数滴弃出。用温开水洗净。每次喂奶最好吸完一侧,再换另一侧。初生新生儿开始吃奶,每次约5分钟,以后根据需要逐渐延长时间。但不宜超过20分钟,因开始时乳汁中含蛋白质多,最后部分含脂肪多,喂养时间过长,易出现腹泻及消化不足,如母乳不够时,可于喂母乳后再添补牛奶,在混喂时,不要先给牛奶.乳母应注意饮食中营养切忌进刺激性食物,尽量少用药物.乳母感冒时应戴口罩.如出现母乳喂养困难时,改喂牛奶,原则是先稀后浓,(开始2:1配制),一个月后可改吃全奶,先少后多(从开始每次10-30毫升逐日加量,14天后即可增加到120毫升/次.在牛奶中加5-8%糖即可,在采用牛奶喂养时注意补足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D的补给。
3.2清洁护理,正常成熟的新生儿第二天即可洗澡,但不能洗脐部。可用含硷少的肥皂或用温水清洗皮肤皱折处,洗完后并撒以消毒过的粉剂如痱子粉。大便后应清洗臀部。女婴在洗澡时先从前向后洗,防止臀部潮红。如发现潮红即在面部涂抹香油及红霉素软膏,尿布及衣服要柔软,吸水性强,不要用带有纤维性质的布包裹。每天要用清水及乳汁洗脸,眼部有分泌物。可用小儿滴眼药清洗,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奶瓶及时消毒,喂奶,喂水时注意不要注入耳内。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综合疗法,及时观察病情,给予正确有效护理。结果:106例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好转98例,未愈5例,自动出院3例。结论:经过积极治疗及精心的护理,降低了病死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脑病的护理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围生期窒息等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导致的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HI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及小儿智力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1]。其是围生期神经系统重要的疾病之一,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而且是导致儿童脑瘫、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和癫痫的最常见原因[2]。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HIE患儿的护理,对于促进患儿早日康复,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
1 临床症状
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住HIE患者106例,其中,男姓58例,女姓48例,年龄: 2 h~10 d,平均(3. 82±1. 26) d,病例筛选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3, 4]。临床表现:在106例患者中,均有意识改变(兴奋或抑制),肌张力降低38例,膝跳反射活跃或降低26例,拥抱反射减弱45例,吸吮反射减弱38例,瞳孔变大或大小不等6例,抽搐3例,呼吸节律不整32例,头颅B超不正常15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肌张力改变和原始反射改变。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护理工作可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观察[5]。
1.1 轻度 出生24 h内症状最明显,常呈现过度觉醒状态、易激惹、兴奋和高度激动性(抖动、震颤),拥抱反射活跃,有自发或刺激引起的肌阵挛,颅神经检查正常,肌张力正常或增加,Moro反射增强,其他反射正常,瞳孔扩大,心率增快,无惊厥,脑电图正常, 3~5 d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1.2 中度 24~72 h症状最明显,意识淡漠,嗜睡,出现惊厥、肌阵挛、下颌抖动、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周期性呼吸伴心动过缓,脑电图呈低电压、惊厥活动, 1~2周后可逐渐恢复,但意识模糊进入浅昏迷并持续5 d以上者预后差。
1.3 重度 初生至72 h症状最明显,昏迷,深浅反射及新生儿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无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常呈现去大脑状态,脑电图呈现爆发抑制波形,死亡率高,幸存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2 护理对策
2.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首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用吸管吸净鼻、口腔及咽喉中黏液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分泌物反流气道加重窒息。也可用肩枕使气道伸直防止呼吸道受阻,观察中若出现呼吸暂停,监护仪报警,应加大氧流量,并拍背、吸痰或给予强刺激,应通知医生。
2.2 供氧治疗:对HIE患儿应根据病情给予氧疗。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一般足月儿氧流量0.5~1.0 L/min,氧浓度30% ~40%;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氧流量0.3~0.5 L/min,氧浓度25% ~30%为宜。严密观察氧疗的效果,一旦缺氧症状改善,停止吸氧,一般不超过3 d。吸入氧必须经湿化,加温至32~34℃可增加氧分子的弥散能力,提高氧疗效果[6]。
2.3 输液护理: HIE患儿病情重、变化快、静脉用药频繁,大部分患儿常规静脉注射20%甘露醇,加之该病患儿住院时间较长,因此,我科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留置、微量输液泵进行调节,既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血管损伤,又便于抢救和治疗,且合理安排药物的输入顺序及速度,为抢救患儿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注意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由于缺氧、窒息、循环差易出现体温不升、硬肿,本组病例中有15例患儿有硬肿。将患儿置于辐射保暖床保暖,根据胎龄及体重调节辐射台温度,复温时应遵循逐步复温的原则,一般台温不超过34℃,并通过肤温传感器检测辐射热以维持体温在36.5℃~37℃,一切治疗护理操作均在辐射台上进行[7]。经过正确复温,15例患儿硬肿逐渐消退。
2.5 合理喂养: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在出生12 h内,危重患儿时间更长有轻度不同的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在这段时间内应禁食,症状好转有吸吮反射后,先给5%葡萄糖水试喂。如无呛咳,则逐渐喂奶,最好是母乳,以增加机体热量和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疾病发生。
2.6基础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周围环境应保持安静。患儿肩部应抬高15°~30°左右,尽量少搬动患儿及刺激患儿,护理操作时应集中进行,操作时应轻柔,技术娴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定时紫外线消毒,消毒液擦拭保温箱内外,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严禁探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脐部、臀部等皮肤的清洁干燥,这些措施均有利于HIE患儿的恢复。
2.7 心理护理: 因患儿生命处于危急状态,高危新生儿家属常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情绪变化。患儿父母的负性情绪不仅会影响患儿的照顾质量,而且会影响其对患儿疾病和治疗的态度,进而影响患儿的康复和生存质量[8]。因此,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相当重要。树立患儿家长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教会家长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3 治疗措施
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改善已经受损害神经元的代谢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应予以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和脑细胞代谢等特殊治疗。
3.1 一般治疗:①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器②纠正低血压:保证充分的脑血流灌注常用多巴胺每分钟5-10μg/kg静脉滴注③供给足够的葡萄糖以满足脑组织能量代谢需要:可按每分钟6-8mg/kg给予④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钠2-3mEg/kg10%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滴⑤血钙低于1.9mmol/L时可静脉葡萄糖酸钙⑥适当限制液体入量:每日量50-60ml/kg输液速度在4ml/kg/h以内。
3.2药物治疗: 惊厥应先用鲁米那止痉,脑水肿用速尿或20%甘露醇脱水。可同时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如脑苷肌肽。当患儿眨眼、斜视、眼球震颤、四肢强直性伸展、抽动等,遵医嘱立即静脉缓慢推注地西泮, 0.3~0.5 mg/(kg.次),必要时15 min后可重复推注,或苯巴比妥钠5 mg/kg肌内注射,或10%水合氯醛0.5 mg/(kg.次)灌肠,必要时30~60 min后可重复使用。
3.3 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首次剂量给15-20mg/kg如未止惊可按每次5mg/kg追加1-2次间隔5-10分钟总负荷重为25-30mg/kg第2日开始维持量每日4-5mg/kg(一次或分两次静脉注射)最好能监测血药浓度惊厥停止后一周停用如惊厥频繁发作可加用安定或水化氯醛。
3.4控制颅压增高:选用地塞米松0.5mg/kg速尿1mg/kg静注4-6小时后重复应用连用2-3次后若颅压仍高改用甘露醇0.25-0.5g/kg静注间歇4-6小时力争在48-72小时内使颅压明显下降。
3.5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在高于1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吸纯氧,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提供了特殊的供氧手段[9]。新生儿脑组织对缺氧损害最为敏感,通过高压氧治疗能提高脑组织的血氧含量,扩大血氧弥散范围,改善脑组织的缺氧,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阻断缺氧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促使受损脑细胞尽快恢复和再生。
总之,对HIE的救护体现了“早防、早治、早期干预”。采取有效的脑保护,建立系统完善的HIE康复护理,取得家属信任与合作,使患儿治愈率提高,并发症减少,对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9,136
[2] 张青堂,张健,李安民.川芎嗪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7): 610~611.
[3] 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02~105.
[4] 韩玉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 1990, 28(2): 31.
[5] 李小毛.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复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26~244.
[6] 石敏,刘琼.氧气吸入疗法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3): 215
[7] 雪丽霜.新生儿异常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22(1): 11
0~2个月新生婴儿的睡眠
新生儿每天睡11~18个小时,往往没有规律性。在出生最初几周里,你的宝宝随时随地会睡觉,每次睡数分钟到数小时。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比奶瓶喂养的婴儿睡得短,前者睡2~3小时,后者睡3~4小时。初生几周日夜差别很小。然而,到2~4个月之间你可以让宝宝逐渐形成更为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所有的婴儿在睡觉时都会微笑、做鬼脸、吸吮、抽鼻子或移动(抽动或惊跳)。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说明你的宝宝在进行有声睡眠。
宝宝应该怎么睡,在哪里睡
睡眠安排
关于新生宝宝的睡觉地点你有很多选择,比如将摇篮或婴儿床放在父母的卧室、同胞的卧室或宝宝自己的卧室。有些父母喜欢让宝宝跟自己睡,但是要注意这样有可能会引致宝宝窒息。
仰卧睡
所有的宝宝都应该尽量仰卧着捶觉,这样可以减少出现婴儿猝死综合症(SlDS)的危险。
安全睡眠的有效措施
对于新生宝宝来说,安全睡眠很重要,睡眠是宝宝的重要任务,也是评价宝宝生活是否规律的指标。因为宝宝在睡眠时大量分泌成长激素,所以也可以说“宝宝是在睡眠中长大的”。那么,如何让宝宝有一个安全的睡眠环境和睡眠过程呢?
不管是夜晚或是白天,都让你的宝宝保持仰卧睡的姿势,这样可以减少出现婴儿猝死综合症(SlDS)的危险。
让你的宝宝睡在坚实的床垫上,要检查并且保证宝宝睡觉的婴儿床是安全的。
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要保证宝宝在睡觉的时候头和脸不被毯子或其他盖被盖住。如果要给宝宝盖毯子,应该采用“足对底”的方法,即婴儿的双足靠近床的底边,毯子不高于胸部,并将毯子卷到床垫周围。并且拿走婴儿床上的所有枕头。
在宝宝周围创造一个“禁烟区”。
宝宝的卧室冷暖程度应该维持在大人能够感觉到舒适的温度,在宝宝睡眠的过程中防止宝宝过热。
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能够让宝宝一觉安睡到天亮,是所有爸爸妈妈们的心愿。但是,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懂得怎么去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也不太懂睡眠质量专业护理知识。那么,到底如何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呢?
1 掌握宝宝想睡的征象有些宝宝累的时候会哭吵,有些则会揉眼睛、目光无神或拉自己的耳朵。如果你在宝宝表现出累的时候把他放下,他也许很快并且很容易就会睡着。
2 鼓励宝宝夜间多睡觉许多新生儿日夜颠倒,白天睡得很多,夜里却睡得很少。为了使宝宝能够在夜里多睡一点,家长应该将灯关掉,尽量少让宝宝在晚上玩耍。而白天就要多陪宝宝玩耍,有规律地唤醒宝宝进食和玩耍。
3 满足宝宝的睡眠需求
新生婴儿往往需要被妈妈摇着或含着妈妈的睡觉,其实这在宝宝初生数周或数月内是可以的。但是一旦你的宝宝到了3个月大以后,就应该开始改变这种睡眠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4 形成就寝的时间日程
即使是数周大的婴儿也会对就寝程序产生反应。新生婴儿的就寝程序应该带有抚慰性,比如洗澡、摇摆或拥抱等方式都可以选择。
5 和宝宝一起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