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础护理技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1-01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经过四年的积淀,已经成为全国卫生职业院校的顶级赛事。它是中国护理教育学生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舞台,也是总览中国护理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窗口。笔者通过2014年围赛期间的学习、分析与总结,探讨以赛促教,使竞赛与基础护理教学相辅相成并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出会动手、善思考、爱伤护伤的实用护理人才。
1 技能大赛亮点
1.1 统一操作标准
竞赛要求选手独立连续完成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置胃管和口腔护理技术四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赛前组委会提前公布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技能赛项规程”,规程中围绕四项操作给出了统一的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赛前1个月召开了赛事说明会,会上四位全国知名护理专家分别解读了操作标准,回答了各省代表队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方面的问题,从而统一了标准,使标准向国际大赛标准看齐。
1.2 注重评判思维
竞赛内容加入了案例分析,突出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特点。要求选手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对病人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在健康评估室,选手根据给出的案例对病人现状进行评估,列出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在物品准备室,选手需要根据案例认真思考并准备用物,针对患者状况灵活地实施4项护理技术操作。而这些都需要选手具备评判思维能力。
1.3 拓宽理论知识
比赛设置了理论测试环节,分值占总分的10%。赛前组委会给出复习方向,要求各代表队围绕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复习准备,并组织临床专家建立了大赛案例题库,100道案例题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急危重症护理知识。相比较去年围绕内科和外科护理共9道的案例题库来说,今年的题量剧增,知识也大幅度拓宽。答题时要求根据案例进行思考,运用基础护理学中护理问题的确定等相关知识,列出案例中患者存在的至少3个以上的护理问题,并确定首优问题,列出针对首优问题的护理措施。这样的答题方式要求选手掌握的知识面要广,选手需将基础护理学与其他专科护理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有机结合,方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1.4 回归人文自然
比赛强调操作过程要充分体现选手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在操作中具有爱伤观念;沟通要和蔼可亲;同时要去除精心设计的表演化痕迹。在大赛评分标准别列出:态度和蔼、自然真切和没有表演痕迹占2分;沟通有效和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占2分。可见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动作设计都更加强调自然实用和贴近临床。
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措施
2.1 认真研讨标准,让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
国赛公布的技能竞赛标准无疑是当前护理教学最前沿的标准,在认真阅读标准的前提下仔细研讨。在省内知名护理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产生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国赛操作分占总分的90%,即操作满分为90分,而我校参赛选手操作得分为89.54分,位列全国第一。充分说明了这套操作流程得到来自各省市的评委专家们的充分认可。这样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完全可以贯穿到基础护理技能教学中去。赛后可以拍摄选手的操作视频,用作教学素材;及时组织护理教师学习、研讨与操作实践,力争竞赛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统一化;大赛操作评分标准可以用做教师考核护生操作的依据;邀请国赛获奖选手担当小老师,在护理班级中进行操作展示和指导,以充分发挥国赛获奖选手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在国赛技能标准的引导下,使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更快与大赛接轨,时刻走在护理技能潮流的前列。
2.2 发挥案例作用,引导护生评判性的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
大赛充分结合案例考核选手的应变能力和评判思维。笔者在国赛集训期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案例,这样就为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赛后,笔者将这些案例素材进行资源共享,在系里组织的护理教师研讨会上介绍案例的答题方式以及编写要求。鼓励护理教师结合大赛要求参照模板自主编写案例,从而使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技能时,能充分运用案例激发护生思考,培养护生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中的评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及操作考核时,能参照国赛竞赛的模式,将案例与考核紧密相连。这样既可使基础护理教学紧密围绕大赛,同时也响应了当前课程改革教育的精神。使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拓宽护生的理论知识面,使护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编写出标准真实的案例,需要基础护理教师勤入临床见习,在见习中学习,在见习中收集与整理案例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促进护理教师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隙接轨。
2.3 人性化培养,使护生成为沟通护理有效及尊伤爱伤的护理能手
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各项操作都离不开有效地沟通和细致的护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护生具备基本的护理礼仪知识和爱伤护伤理念。护理教师可将护理礼仪贯穿在基础护理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强化。比如在护生操作全过程设定角色,让学生相互模拟护士与患者,要求模拟护士方带着微笑,设计并运用良好的语音语调及身体语言进行护理,操作后让患者方提出感受,评价出心目中的好护士,优秀者进行展示。在教师见习时,征得医院方及患者的同意,将临床星级护士护理患者的场景拍摄下来,剪辑后在课堂上放映,让护生充分感受临床上的护理氛围。在基础护理学见习周,护理教师跟随护生深入临床,可对护生进行全程跟踪观察指导,每天布置护生见习任务,将见习所见所闻写成小故事,见习后进行总结分享。将好故事汇总装订成册,注明作者姓名,留作教育资料。还可请临床带教老师与患者对见习护生进行综合打分,得分情况列入到基础护理学考核中。通过这些方式既能有目的增强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爱伤观念,同时也能让护生向临床看齐,使学生的沟通与护理变得更真实,有助于减轻表演化痕迹。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的定期举办,不断地推动了护理职业教育改革,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主旨将不断地影响着职业教育人和受教对象。笔者作为一名基础护理学教师将时刻关注大赛动向,不断拓宽自身视野,为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模拟教学;心肺复苏术;护理本科学生
临床实践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3],它不仅提供给护理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促进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而巩固和发展实践技能[1,4-5],而且也是学生社会化而成为一个职业护士的必要环节[6]。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7]以及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造成学生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少[8-9],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9]。因此,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途径显得越来越重要[10]。
高仿真模拟教学就是基于计算机控制的高仿真模拟人代替真实患者而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真实的、可重复的、无风险的环境,不仅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评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11-17]。然而研究还证实高仿真模拟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18-20]、评判性思维能力[21]、以及认知和自信心[22-24]均无影响。因此,是否高仿真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开展高仿真模拟教学的实践,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高仿真模拟教学方案,将其应用到护理本科基础护理学(急救技术-徒手心肺复苏术)中,并与传统教学方法对比学生的技能、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效能影响效果,从而帮助我校高仿真模拟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有效利用高、低模拟教学设备提供理论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自愿参加的40名入校1年的2012级全日制护理本科生。其中男生2人,女生38人。先将40名学生逐一编号,然后由计算机执行获得随机数字,在产生的随机数字中,每次取后两位数字,共20次,最后取单数学生的随机数字为对照组,双数为实验组,每组20名。实验前获得每位学生的知情同意权,并执行签字程序。两组同学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制定测试病例 测试病例选择由美国心脏病协会《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5]。 教学案例的病例设置为院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模拟患者刚送入急诊抢救室,被发现没有反应,随后出现心跳与呼吸骤停。学生立即实施判断意识、胸外按压等徒手心肺复苏术,最后模拟患者可能恢复自主循环被判定为复苏成功,或不能恢复自主循环被判定为复苏失败。本病例重点考查学生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
1.2.2教学方法 在徒手心肺复苏实验教学前,所有学生均参加由同一教师教授的徒手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学习,然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实施在模拟心跳骤停患者病例中,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术技术的实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在实验开始前4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名学生。然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分别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均进行40 min的徒手心肺复苏术的训练。对照组使用低仿真、普通模拟人(Resusi Anne)作为训练模型;实验组使用由挪威Laerdal 公司生产的全功能高仿真模拟患者(SimMan 3G)作为训练模型。训练的场景与病例测试内容相同,操作规范与要求严格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训练结束后两组学生统一采用挪威Laerdal 公司生产的高级心脏心脏生命支持ACIS组合模拟人系统中相同病例作为测试工具,从对照组学生开始,然后是实验组学生,两组学生依次交替进行,其测试的内容和步骤完全一致。
1.2.3评价指标 本研究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自我效能感,以此评价高、低仿真模拟教学的效果。一共测定2次,①为分组前,②为实验课结束时。
1.2.3.1知识技能的评价方法 对学生实验结束后知识技能的评价选择由美国心脏病协会《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5]中设定的徒手心肺复苏术评分标准。该评分标准满分为150分,即包括计算机记录的客观分值100分和计算机无法记录的主观分值50分。其中,主观分值评分标准包括评估、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药物应用及抢救结果六大部分内容(在该研究中主观分值的评分选择其中的评估、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及抢救结果),每一部分又包含多项指标及操作时间,操作越好分值越高。
1.2.3.2自我效能评价方法 对学生实验结束后自我效能感的评价选择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该量表由Sherer & Adam共同编制[32],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处理各种压力的能力, 共10个问题,总分为40分,分数越高说明自信心越高。其Cronbach's a系数为0.8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身前后及组间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比较成功率;用配对资料秩和检验比较开放气道时间,首次通气的时间,首次判断脉搏的时间,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通气质量、胸外按压质量、通气时间和质量、按压时间和质量及平均成绩。以P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 调查问卷共发放80份,收回问卷80份,回收率100%。实际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100%。研究对象的年龄在18~21岁,平均(19.14±1.03)岁。学生的性格特征如下:家庭氛围中只有10%的家庭是父母做主;与父母经常交流的占90%,在成长过长中父母对其生活、学习进行指导的占51.3%,当遇到挫折时能够得到父母鼓励的占73.1%。研究对象中30%的性格偏外向,高度自觉、独立的占90%,而且当专注一件事情时有87.5%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且大部分学生(78.8%)有阅读习惯和自我效能感较高(33.15±1.031)及超过一半(61.5%)的学习护理专业是因为好找工作,51.3%的学生人生追求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2.2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心肺复苏术相关知识技能和自我效能的得分情况 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对比中,通气质量、复苏成功率及自我效能等平均分均有所提高,且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平均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学生实验后心肺复苏术相关知识技能和自我效能的得分情况 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训练后测试结果比较,其结果与两组学生实验前后比较结果一致,即除了按压质量及复苏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平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训练前后组内比较,各组学生训练后成绩均高于训练前成绩,且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提高学生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术按压部分环节上训练效果显著,该结果与国内外部分研究一致[27,11-17]。如吴雪红[27]的研究也证实,模拟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有效。同时,本研究中90%的学生家庭氛围是民主的,且经常同父母沟通交流,同时78.8%的学生有阅读习惯及较高的自我效能,良好的家庭氛围和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评判性思维的发展[28],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然而两组学生经过训练后,尽管整体成绩有明显提高,但实验组学生较对照组学生在各单项指标训练效果上优势并不明显,尤其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发现,学生在心肺复苏术的按压质量及复苏成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国外研究一致[18-20,22-24],分析其原因如下:在我校以往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低仿真模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且本研究中也发现,对照组学生心肺复苏术的训练由于使用的是普通的、低仿真、静态的Resusi Anne 模型,许多操作(如判断呼吸、触脉搏等)都无法实施,使得学生在此环节练习时都是以口述为主,而没有真正操作,造成了教学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其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及应变能力的培养。而SimMan 3G高仿真模拟人却具有可操作性,外形接近真人的模拟人具有模拟患者和现场环境的特征,具有与其连接的监护仪器显示和记录的各种生理数据,在这些特征和数据的协同作用下,可以真正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实际动手和相互协调配合等能力[29]。但由于尤其对照组学生的低仿真模型训练时不知道自己按压的质量,所以没有心理影响,而实验组学生由于有反馈,发现自己通气质量很差,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弄清真正错误的原因,反而可能会造成心理影响,所以未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导致按压质量和复苏成功率均较低。
4结论
高仿真模拟教学可以很好地模拟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提高医学生心肺复苏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值得应用和推广。同时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背景,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及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建议教师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模拟教学中来,在学生执行任务时能及时 提问、提示,任务结束后与学生多沟通、讨论,增强教学互动性,使学生对知识 有更深的理解,并能更灵活地应用。此外,教师进一步加强实践经验,增强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设计更好的模拟病例,并在模拟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开展模拟教学。
参考文献:
[1]Abdoly S.Nursing students'views of clinical practice[J]. SBMU Faculty of Nursing & Midwifery Quarterly,2006,15:17.
[2]Levett-Jones T, Fahy K, Parsons K & Mitchell A.Enhancing nursing students'clinical placement experiences: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J]. Contemporary Nurse: A Journal for the Australian Nursing Profession,2006,23:58-71.
[3]Reid-Searl K, Moxham L,Walker S & Happell B. Internal conflict: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response to inad-equate supervision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tion[J]. Collegian,2009,16:71-77.
[4]Jeffries PR & Rizzolo M.Summary report: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frameworks for the innovative use of simulation to teach nursing care of ill adults and children: a national, multi-site, multi-method study[J]. Retrieved,2007,5:7.
[5]Shepherd IA, Kelly CM, Skene FM & White KT. Enhancing graduate nurses'health assessm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using low-fidelityhuman simulation[J].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2007,2(1):16-24.
[6]Levett-Jones T,Lathlean J,Maguire J & McMillan M. Belongingness: A critique of the concept and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education[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07,7:210-218.
[7]沈宁.护理教育:有质量才有前途[J].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85-186.
[8] Grady JL & Berkebile C.In Nursing Tele-health applications initiative: A research project for nurs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EB/OL]. Retrieved September 3, 2007, from Telemedicine Informa-tion Exchange Web site: http:///homehealth/.
[9] Rhodes ML & Curran C.Use of the human patient simulator to teach clinical judgment skills in a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J]. Retrieved November,2006:5.
[10]华子瑜,张琴.探索临床教学新法,培养符合"最低基本要求"的医学生[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222.
[11]Yaeger KAHigh-fidelity simulation-based training in neonatal nursing[J]. Advances in Neonatal Care,2004,4(6):326-331.
[12]Hennenman, E., & Cunningham, H. Using clinical simulation to teach patient safety in an acute care nursing course[J]. Nursing Educator, 2005,30(40):172-177.
[13]Medley CF & Horne C.Using simulation technology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J].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5,44(1):31-34.
[14]Shepherd IA, Kelly CM, Skene FM & White KT. Enhancing graduate nurses'health assessm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using low-fidelityhuman simulation[J].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2007,2(1):16-24.
[15]Kinney S & Henderson parison of low fidelity simulation learning strategy with traditional lecture[J]. 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2008,4(2):e15-e18.
[16]孙建萍,等.不同教学方法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9(5):209-210.
[17]刘静馨,陈沁.护理本科生高仿真模拟教学学习体验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5):74-76.
[18] Cavaleiro AP, Guimaraes H, Calheiros FL.Training neonatal skills with simulator[J]. Foundation Acta Paediatrica ,2009,98:636-639.
[19]Cherry RA, Williams J, George J & Ali J.The effectiveness of a human patient simulator in the ATLS shock skills station[J].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2007,139:229-235.
[20] Kim.Learning by computer simulation does not lead to better test performance than textbook stud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ysrhythmias[J]. Journal of Clinic al Anesthesia,2002,14:395-400.
[21] Shinnick , Mary AnnMary A W. The effect of human patient simulation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its predictors in prelicensure nursing students[J]. Nurse Education Today, journal homepage: / nedt.
[22]Brannan J, White A & Bezanson J. Simulator effects on cognitive skills and confidence levels[J].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8,47(11):495-500.
[23]Scherer YK,Bruce SA & Runkawatt V.A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imulation and case study presentation on nurse practitioner students'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in managing a cardiac ev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Scholarship , 2007,4 (1): 22.
[24] White parison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Cognitive Skills and Confidence Levels[J]. 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2013.
[25]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ommittee and Subcommitte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112(6):58-64.
[26]Sherer M & Adams CH.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he Self-Efficacy Scale[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82,53:899-902.
[27]吴雪红,谢虹,钱荣.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2010,8:1022-1023.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
随着社会发展对各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模式不断拓展,呈现出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1]。就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来说,同时存在初中生源的中职、5年制高职、高中生源的普通高职及对口招生高职等多种形式。生源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差异,如何做好不同类型的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安排,是护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为例,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探讨。
1我院护理专业学情分析
从护理专业招生的学制看,有3年制的中职、普通高职专科、对口招生高职专科以及5年制“3+2”(3年中职+2年高职)高职专科等4种类型。从学生的知识层次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只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易出现经常性的学习困难、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护理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意识薄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文化课基础相对扎实,对护理专业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力,学习护理专业的能力较好,但对护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有时也出现学习情绪的偏差。“3+2”高职专科学生首先要完成为期3年的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然后进入2年高等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认为多数课程已学习过,再学习是重复,学生对于临床的护理专业认识与理解较全面,但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实践。对口招生高职专科的生源来自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既有护理专业,也有其它医学类专业,还有一些其它专业,其生源的专业有差别,进入高职后在护理专业学习亦有差异。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看,中职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学习护理操作时理解不到位,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模仿练习,学习效果欠佳。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和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在中职阶段进行了为期2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已有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较熟练,少数学生还获得了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基本的护理专业操作能力,但缺乏高职教育临床护理专业的系统实习和综合性临床护理技能的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专业知识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因此,现有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从时间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早期,自律性差、动力不足、对个人未来茫然无知、课堂学习态度欠端正、学习效率不高、意志力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为了以后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目标明确、自觉性强、有一定的学习竞争意识。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及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对学过的护理知识不感兴趣,对临床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极大的兴趣,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目标。
2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与实践技能、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中高等护理专业人才是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2]。实现不同类型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时迫切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2.1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而实施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不同生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同,其培养方案应该有差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以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为主导,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临床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指导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最终培养适应临床一线的中等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对于高职生来说,其理论基础高于中职学生,要以学生的高素质为基线,重点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临床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具有高等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对于“3+2”的5年制高职学生,则要5年统筹考虑,并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相加;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其文化课基础逊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意识都强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需要补充提高专业文化基础课。4种类型的生源、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均有差异,需要分别对待,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制定方案前,学校可到医疗单位、临床一线调研,可聘请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技术人才、兄弟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研讨,集思广益,制定可行、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基线,依据中、高职两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分层次制定培养方案。此外还可利用学院的附属医院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线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2.2需要科学设置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实现形式,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3]。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就是课程的衔接。学制类型不同,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有差异,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也应依据不同的生源,分类实施。就中职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必须够用,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因此在开设人体解剖学、健康评估学、病理学等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并在第3年进入临床实习,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对于3年制高职学生,在开展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基地,通过模拟或真实的实践,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素养。课程方面,在开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内涵。对于“3+2”高职学生,经过前3年的中职阶段学习,已经具备够用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其后2年的高职阶段主要是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强化。为此,特地调整了高职阶段的课程比例,使基础专业课程、临床专科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及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比例达到1∶2∶4∶4,主要开设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技术等临床专科课程和内、外、妇、产、儿病例情境等综合实训课程以及护理人际沟通、护理职业素养、护理法律法规等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强化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同时,增加新知识与新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训和职业素养能力。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课基础及相关专业技能,但是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较薄弱。因此开设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以及成人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等临床护理课程,并在第3学年开展临床护理实习,以提高临床护理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分类组合,各有侧重,使不同学制类型的学生都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
2.3需要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
面对不同学制类型、专业基础、学习自觉性、学习目标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除了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衔接。
2.3.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中高职护理专业不同层次的生源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适时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护理技能操作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分角色扮演的模式展开教学,由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让学生进入到临床情境中;由教师或学生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有效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效果得到较好地改善和提高[4,5]。
2.3.2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岗位需求,结合护理专业教学特点和临床工作的实际技能开展讲解。例如在中高职学生共同的必修课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口护理专业与“3+2”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重复学习的厌倦感,可从人的护理的整体性着手,同时遵循临床护理认知规律,将临床护理专业课与基础护理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成人护理技术》,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妇幼护理技术》,将《老年护理》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老年护理技术》等,整合后根据临床护理工作所需进行课程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贴近临床实际,也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学得进、记得住、会动手、用得上的教学效果,教学衔接得以实现。
2.3.3注重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对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等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单纯的课堂理论融入临床实践,加深学生对实践认知的同时,也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氧疗技术时,不仅强调不同病情的患者其氧疗需求不同,更应该结合内科知识,告诉学生何种患者需要选择低流量持续给氧、何种患者需要选择高浓度给氧。在讲授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要根据内科、外科、儿科等不同患者讲授不同的穿刺方法、不同的滴速调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将护理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整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如在讲授生命体征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入肺炎的病例,简要介绍病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临床表现判断病情,明确诊断,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如何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会应用到哪些有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如何实施,通过分步骤思考问题,结合临床知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3.4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依据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现状,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实践方案,积极开展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安排学生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实训,或组织学生到家庭、老人院、乡镇卫生院等校外实训场所开展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患者,进一步熟练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毕业后能较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地开展工作。
2.4需要建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教学衔接提供保障
要顺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雄厚、实践技能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要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实践培训,以获取相关临床技能。我院是安徽大别山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可以充分依托职教集团的力量,实现校校联合、校医联动,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临床,开展一线临床实践工作和医院临床培训,同时借助职教集团的教学优势,与兄弟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互访、听课、研讨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临床工作水平,为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提供保障。高职院校中高职专业的多层次、多学制类型共存的办学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改进,才能逐步提高并最终实现不同学制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茜.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273-275.
[2]李娜.关于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31):91-92.
[3]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4]孙建勋,刘笑梦,张彦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护理研究,2014,11(33):4116-4118.
论文摘要: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基础护理质量不仅与患者康复息息相关,而且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作为ICU护理人员,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的基础护理质量需求、逐步完善基础护理是保证各项监护工作圆满完成的重要环节。
基础护理是既涵盖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具有操作性的一门技能,护士必须将知识、智慧、技术技能结合并用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基础护理。
ICU收治危重症患者,实行24h特别护理制度,患者病情及护理等级都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不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医护患间的和谐与融洽。因此ICU高质量基础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意义。
1 高质量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
基础护理质量体现护士职业责任心,护士的职业责任是“保留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在护理工作中需护士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提供的每一项技能操作都必须谨慎,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本着患者生命高于一切为目标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护士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护士才会无论有人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自愿的为病人提供全心全意的护理,充分体现护士的“慎独”精神。在业余时间虚心好学、刻苦专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重视“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四新(新业务、新理论、新技能、新知识)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供高质量护理,更好为患者服务。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是对护士履行职业责任的客观评价。
2 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树立护士形象
护士在患者及家属心目中形象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完成基础护理的质量,尤其在ICU无陪护的情况下,当护士为患者剃胡须、剪趾甲、洗头、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时,不但增加了护患感情交流,使患者觉的护士“不是亲人,胜是亲人”,做到患者“三短六洁”(头发短、胡须短、指(趾)甲短;头发、口腔、皮肤、指(趾)甲、会阴、床单位清洁),使家属安心、放心,同时树立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因此护士形象的树立正是在优质的基础护理过程中自动体现。【1】
3 高质量基础护理体现丰富科学内涵
基础护理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护理工作,对病人康复、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率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走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每位护士,不论学历、职称,基础护理技能为不可忽视的基本功。
3.1 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个体化,【1】在不影响病人的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如心理护理,因患者的文化层次、身份背景、宗教信仰不同而不同。
3.2 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专职化,【1】护理危重病人的护理责任重大,经过专业培训过护士才能胜任。在英国,政府拨出专款用于培训重症监护护士及其重症护理助手(CCAs),专门为后者建立了2年NVQ培训课程,由SouthBanK大学最终贯彻【1】。
4 高质量基础护理能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4.1 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创作良好医疗氛围,在I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及家属易出现恐惧、焦虑、易怒,通过高质量基础护理使患者身体清洁舒适,心情放松,对护理工作人员充满信赖,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治疗工作开展。
4.2 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ICU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千差万别,需要护理组织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不断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护理质量,为患者提高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而这仅靠一、两个护士是远远不够的,需护理人员紧密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发挥团队精神。有对ICU护理人员调查发现,85%护士希望与其他护士配合完成危重病人的护理【1】。
5 高质量基础护理是患者基本需求
5.1 ICU的患者大多为生活无自理能力,需要帮助翻身扣背、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给予营养支持、肢体功能锻炼、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输液、中心静脉的维护等等,这些都是护理病人的根本,生活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基本需求。
5.2 基础护理工作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随时存在的,无论医学科技如何高速发展,患者的低层次需求都永远存在的,需护理人员来帮助满足的。【2】
6 治疗离不开高质量基础护理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体现了基础护理是治疗的根本,患者治疗过程中许多动态信息需要通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问题,结合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临床经验来提供的,如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瞳孔观察,注意“两慢一高”,术后患者24小时生命体征检测,引流液形状、量、颜色观察等等,为医生治疗、诊断、护理提供了依据。昏迷患者营养支持,需注意鼻饲液温度、速度、浓度,进食及营养支持效果观察,并发症防治;各种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都离不开基础护理,如果没有掌握熟练的基础护理,则无法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会产生不利于患者的严重后果。【3】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与治疗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基础护理质量不仅与患者康复息息相关,而且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因此作为ICU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学习园地中不断充实自己,在护理科研领域中不断创新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做到“真心、细心、爱心、用心、耐心”,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护理。
参考文献
[1]乔晖 王欣然 ICU基础护理重要性的研究进展 现代护理 2005,11(17):1397-1398
[关键词]思维导图;外科学教学;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03—0124—01
外科具备病情危急、进展快等特点,且救治流程较复杂,部分护理人员经验不足,致使实际操作能力、协助能力相对薄弱,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无法迅速适应角色,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及调节障碍中。因此,实施有效科室教学,促使其掌握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对保证外科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其利用图文并重形式将枯燥繁杂信息转变为高度组织性、彩色图片,目标及重点清晰明确,利于理解与记忆,简单有效,是一种实用性思维工具[2]。本研究选取我院46名护理人员外科,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外科护理人员46名,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3名。对照组男3名,女20名,年龄21~32岁,平均(24.91±2.03)岁。研究组男5名,女18名,年龄22~33岁,平均(25.12±2.10)岁。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讲授专科护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对照组基础上研究组采取思维导图,(1)组建教学小组,参照外科专科特色与工作特征,明确关键词汇,采取图形、线条等将关键词汇以思维导图方式绘制出来,将思维导图与教学教案相融合,思维导图一级主题(即中心词汇)为“外科教学”,二级主题(分支词汇)分别为“系统项目观察"、“基础护理”、“抢救技术及设备”、“专科病情观察”、“考核及反馈”,在应用过程中,综合实际情况,再由二级主题确定三级主题及四级主题;(2)由带教老师介绍外科专科特色及日常护理工作,发放思维导图,讲解思维导图概念,并告知利用思维导图在教学中所需达到的目的,使其重视思维导图;(3)结合思维导图,以发散性思维讲授外科护理知识与技能,指导护理人员由二级主题延伸出三级主题,如基础护理方面应包括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有效排痰等,专科病情观察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再由此确定四级主题,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操作内容与技巧,意识变化、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预示病情转归情况及应采取的积极措施等;(4)抢救演示:对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使用方法进行讲解、演示,指导正确办助医生完成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操作;(5)定期阶段性评价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注意反馈意见,及时完善并调整教学方案。
1.3观察指标(1)教学成绩。包括基础技能、基础知识、专科技能,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2)教学满意度,自拟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由护理人员进行评估,共100分,分值越高越好。
1.4统计学处理以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学成绩研究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专科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教学满意度研究组教学满意度(94.02±5.11)分高于对照组(87.18±4.91)分(P<0.05)。
3讨论
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具有“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仁爱关怀”的护理人文素质;具有良好护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跨文化护理和评判性思维等通用能力。主要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涉外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健康教育及咨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2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虽然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培养目标均是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的,但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很大差别。中职教育以培养中等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强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规格比较。
3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中等职业护理教育偏重于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文化基础、专业基本理论和综合素质薄弱是中职护理教育的短板。因此,将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的重点应放在文化基础课的深化、专业理论课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上,以达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本实施模式为“1+2”。通过1年的在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达到初步运用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而后进行为期2年专科护理能力的顶岗实习,为今后从事专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见表2.
4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衔接教育展望
【关键词】 护士; 分层次培训; 护理人才; 护理管理
当今社会,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护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对护士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严峻考验,对在职护士进行有效培训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的紧迫任务[1].1990年8月至2004年8月,我院对在职护士的培训中,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从管理创新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在职护士系列化培训机制,较好地促进了护士知识技能更新和人才的成长,对提高我院护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1 分层次在职护士培训机制的建立
1.1 进行严谨扎实的岗前培训,促进新护士角色转换多年来,一直坚持严格扎实的新护士岗前培训,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时增加培训内容,完善培训制度。岗前培训包括基本素质教育、规章制度学习、护理理论学习和护理技能训练4项内容,融汇职业道德教育、优质服务教育和计算机护士工作站学习等。培训时间3周,由护理部专人负责组织培训工作的实施和岗前训练管理,培训结束前进行护理基础理论、护理管理制度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培训结束后召开“迎新大会”,并举行授帽仪式。
1.2 进行严格规范的见习期培训,培养临床合格护士
1.2.1 选用优秀教员临床带教,发挥传帮带作用:护理部规定,新护士分配到科室后,护士长应安排服务优良、技术过硬、具有良好教学素质的护师以上人员进行3个月临床带教,便于新护士熟悉各班工作程序、学习和掌握专科技能、了解抢救工作的组织。见习期由教师跟班带教并安排专题讲课,进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指导,3个月到期时进行专科基本理论和技术考核,护理部进行护理基础理论和规章制度考核,两轮考核合格者可作为见习期护士进行辅助临床工作,不合格者则继续带教1个月,再经考核后视成绩确认其资格。
1.2.2 建立基本护理技术考证制度,促进护理技能熟练规范:从1998年开始建立“见习期护士基本护理技术考证制”,规定新护士在到院后的第1年见习期内,必须通过无菌技术、输液法等15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考核。专门安排一位护士长负责此项工作,每年对近100名见习期护士进行逐项训练与考核。年底汇总个人15项基本技术的操作考核成绩,各项操作成绩均在90分以上者为合格,由护理部颁发合格证书。当年未合格的项目,第2年安排1次补考机会,护士必须在第2年内争取通过所有操作项目的考核,否则,合同护士失去聘用机会。为促进此项工作的规范化进行,护理部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器材新产品的应用,编写出版《基本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图解》[2].该书以图为主,辅以文字,介绍26项基本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技术操作重点测试题及护理操作质量评分标准,使学习者和主考者均有可靠的参考依据。
1.3 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方位在职培训,提高护士专业技能
1.3.1 严格“三基”培训,巩固专业基础:①坚持常规基础理论培训制度,促进学习培训经常化。每年对全院护士、护师、主管护师进行不同专业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护理基础理论和外语考试,并把考试成绩折算为继续教育学分作为任期考核与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②建立基础理论计算机考试制度,促进培训管理网络化。为进一步满足护士“三基”训练和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达到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便于随时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和考核的目的,从1998年开始历时4年研究开发出“护士在职在线基础理论培训系统”[3].组织护理人员编写涵盖《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课程全部112章内容的试题库和与之相对应的知识背景,使护士在考试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随时查看知识背景,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更新。我院于2002年3月正式应用本系统进行在职护士基础理论培训和考试,分别对护士、护师、主管护师2 000 余人次护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考试。命题30余套,在近100台计算机上考试和学习,共计2 000多小时,运行状况良好。考试情况从各部门、各职称等多维度约20项指标进行汇总,实现了统计数据及时、准确、全面。③坚持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年度考核制度,促进技术操作规范化。多年来,一直坚持“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年度考核制度”,考试当月由科室护士长组织护士进行15项基本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考试时以随机抽签方式确定考试的项目与参加人员,统一分组进行,由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院护士长2人1组组成监考小组,考试结束后,组织监考护士长汇总分析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护理部组织讲评并将考试结果纳入科室目标考评予以适当奖惩。④建立护士长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制度,促进管理者更新和规范护理技术。2003年开始组织全院护士长基本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与考核,由护理部专人负责组织,每月第1周为护士长培训时间,第2~4周为考试时间,每月完成1项护理技术操作循环,每年进行6项操作的培训与考核。
1.3.2 组织严格的专科培训,提高护士专科技能:①实施专科理论和专科技术考核制度,强化专科培训。由临床部总护士长负责、各病室护士长组成的专科理论和专科技术考核小组,每年完成1次专科考核,考核内容和考核成绩报护理部备案,并计入学分。为实施体现专科特色的护理技术和理论培训,护理部拟定“全院护士专科护理技术考核参考项目”,规划专科的必须考核项目。同时,编写并出版《专科护理技术培训教材》[4],下发各科室,录制发行《常用专科护理技术》录像片,以临床实地操作的方式演示心肺复苏、直接动脉压监测等26项专科护理技术的操作方法、术后护理等,规范了专科技术培训与考核。②坚持护理查房制度,提高临床护理能力。从1992年试行开展整体护理之初,即制订每周1次护理查房制度,由护士长制订具体的护理查房计划,并组织查房。护理部专门制作下发护理查房记录本,要求科室对查房情况进行记录,护理部在每月质量检查中对此进行检查,对护理病历的选择、护理诊断的应用、护理措施的制订进行指导。③建立护师轮转监护室制度,培养专科护理骨干。从2001年开始建立“护师轮转监护室制度”,规定护师在晋升主管护师之前必须经过4个月以上的监护室轮转学习,掌握重症监护基本技能。护师如未参加监护室轮转,任职期间学分考核视为不达标,不能参加职称晋升评审。
1.3.3 规范继续教育工作,促进护士掌握“四新”:为促使临床护士知识、技术、方法和理论的不断更新,保证其在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继续护理教育,护理部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由护理中心专门承担继续教育的组织保障工作,制订有针对性的年度继续教育计划,固定每月安排2次讲课,并特别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授。多年来,连续举行护理科研选题、科研方法、统计应用等系列讲座,举办护理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健康教育的方法、护理记录书写、临床路径、循证护理及内科护理、外科护理、老年病护理进展和趋势讲座。
1.3.4 重视临床应用,提高实践能力:护理人员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增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护士培训别重视临床应用培训。首先,坚持病区业务学习制度,由护士长组织病区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和训练,内容主要是围绕专科新业务、新技术组织练兵活动,围绕新理论、新知识进行讲座,围绕疑难护理问题举行读书报告会。要求业务学习每月进行2次,记录在护理部统一制作下发的业务学习训练记录本上,护理部每月检查。2000年开始,在“三基”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实际操作考核,在每月护理质量检查的同时,护理部专人负责检查各级护士在临床中的护理技术操作情况,检查结果纳入质量考核。
1.4 积极进行专科护士培训,培养临床护理专家为适应现代医学护理学的发展,提高护士解决复杂疑难护理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专科护理服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改变传统的方式,采用新的培养思路和培训程序。对学科特色突出、发展较快、护理技能和经验有特殊要求的专科,制订专科护士(CNS)培养计划,对专科护士选拔条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考核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使专科护士的培养形成制度。
2 效果评价
2.1 岗前培训使新护士顺利走上临床工作岗位3周的岗前培训,使新护士进一步明确护士职业道德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明确各项护理工作制度,熟悉沟通交流技巧,了解我院的护理文书书写规定和要求,熟练掌握常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由于加强了基本理论教育,使新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护士在进入医院时从理论到技术都得到了训练,为新护士了解医院文化,熟悉医院环境,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护士的转变做好了准备。每年新护士均在100名左右,在结束培训时的技术操作考核中,80%以上人员成绩在90分以上;基础理论考试合格者超过90%.
2.2 见习期培训为护士临床生涯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培训,见习期护士98%通过基本护理理论、专科基本知识和护理基本技能考试,达到岗位要求。
一、加强护理人员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要做好新护士入科教育,使每位护士上岗前均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基础护理与专科治疗同等重要的意识,摒弃重治疗轻护理的思想,其次是通过高年资护士的现身说法,列举基础护理促进病人康复的典型案例,激发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动力和成就感;三是护士长言传身教,对护理事业执着,对工作负责、热忱、树立良好的形象感染护士,通过以上方法,使护士认识到价值观不能以金钱来衡量,护理工作的目的是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让病人感受到实惠,得到病人的认可,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产生持久的工作激情。
二、强化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护士要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感悟患者住院期间渴望满足的各种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力争做到服务于患者开口之前,以患者和家属方便、放心、满意作为护理工作目标,帮助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病人擦澡、洗头、刮胡子、剪指甲、翻身按摩及各种功能锻炼,让患者在病房中得到最细致、周到的关怀和照顾,感受到最温馨的护理服务。
三、加强护士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
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使每个护士规范地掌握各项护理操作,学习的内容不仅限于基础护理操作,还拓展到专科护理,沟通技巧,职业礼仪、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只有加强护理队伍人格素质的培养,才会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有了优良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基础护理工作是护士观察病情的重要途径,是护士对病人沟通的最好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护理人员要站在满足病人健康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为病人提供全身心的整体护理。
五、重视培养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抢救技能
认真学习应急风险预案,让护士熟悉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方法,并通过不定期的演练、模拟及情形训练加深印象。为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护士长每日应参与危重患者的护理,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将护士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情况作为量化考核的内容之一,每周对护士进行提问,或定期进行书面考核。尤其是危重患者的皮肤、治疗、管道等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每个月坚持护理查房,提高护士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护士进行危重患者护理技能及抢救中使用cpr技术、呼吸机、监护仪等护理仪器的操作培训。
六、合理分工与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