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第1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3号)文件精神,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集群,现就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标准厂房是指在规定区域范围内由政府统一规划,多元主体投资建设,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的重要场所,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等优点。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用地紧张矛盾;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有利于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少企业资金占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树立抓标准厂房建设就是抓工业、抓项目、抓投入、抓招商引资的理念,全力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二、建设的原则及目标

(一)基本原则。标准厂房建设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设要符合以下原则:

——合理规划原则。标准厂房的建设规划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选址一般应在省、市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区以及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好的中心镇工业集聚区内。

——集约高效原则。标准厂房建设占地面积应在50亩以上,或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除特殊产业外,要控制建设单层厂房,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平均容积率应大于1.0。

——产业集聚原则。标准厂房建设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要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衔接,以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功能配套原则。标准厂房集中区域内的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行政办公、商务活动及仓储用房等配套建设,要满足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需要。标准厂房的设计与建设要充分考虑安全、消防、环保和交通等要求。

——科学管理原则。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成立管理运营机构。管理运营机构一般由投资主体负责组建运作;由多个主体共同投资建设的标准厂房集中区,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运作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防止在同一标准厂房集中区内发生多头管理、分散经营、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现象。

(二)建设范围和目标。标准厂房建设主要依托省、市认定的工业园区、工业强县以及重点产业布局,结合沿边区位优势,以加快全市制糖、制茶、酒及饮料、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为基础,以营造投资平台,加快招商引资为方向,重点规划布局在工业园区、各县(区)及孟定片区。按照“规划一步到位,结合企业入驻情况,分期稳步开发”的思路,结合各县(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方向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年至2012年全市计划建设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年建设1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园区建设5万平方米,建设2万平方米,区建设1万平方米,镇康县建设2万平方米;到2012年要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标准厂房集中区。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加快标准厂房建设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为切实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市级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委、财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市标准厂房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做好全市标准厂房建设的指导、认定、协调、统计和考核工作。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标准厂房建设,把标准厂房建设作为实现“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抓住省上标准厂房建设的政策机遇,尽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

(二)加快前期工作,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各县(区)要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出发,加快规划布局特色工业园区,推进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平台,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技术创新的试验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兴区。今年要加大工作力度,抢抓时机,加快镇等四个特色小区的规划、建设工作。

(三)统一规划设计,优化功能布局。各县(区)要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约高效、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等基本原则,根据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以“一盘棋”的思路合理确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总体布局和规模,抓紧研究制定标准厂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优选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统一设计施工,一次性完善标准厂房建设区域内的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功能化配套设施,确保标准厂房建设的实用,功能的完善。

(四)强化行政服务,加快厂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3号)文件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强扶持资金申报力度,优先保障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用地,大力推广使用本省钢结构及轻型建筑材料建设标准厂房,充分发挥省级扶持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开辟标准厂房建设“绿色通道”,实行全程服务制度,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凡按规划建设的标准厂房实行一次报件、一次审批、分期建设的方式办理,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第2篇

八年前,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和香港港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筹组的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诞生,经过近9个月的规划前期工作和规划方案竞赛评选工作,我院编制的规划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在广泛吸取各级领导机构意见、采纳科学园专家和规划专家们的建议后,于1991年10月完成了《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园区规划》和《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近期详细规划》,并通过国务院的审批,付予实施。

对我院的规划方案,社会各界给予了较高评价和鼓励,评审意见认为:规划构思明确,园区性质清楚,产业结构合理,用地和人口规模较为适度;园区总体布局基本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规划具有弹性,便于实施;道路网络层次分明,地形利用合理,环境绿化较好。国家科委在北京听取了规划汇报后,也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当时最完整的科技工业园规划,体现了国际、科技、工业园的特性,产业结构分析有理有据,符合时代要求、海南实情和国家科技发展方向。

八年来,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一直在实施着近期详细规划,并几度调整,直至一九九八年,又委托我院进行了尊重已成事实的近期详细规划全面调整。一九九九年四月,国科园公司与我院一同回顾了八年的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规划调整的某些外因和内因,这些宝贵的经历和经验不仅对今后科学园区规划,甚至对其它规划也是很有参考价值和某些启示的。

1 规划概述与规划思想

1.1 园区位置与总体布局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园址位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三组团的最东端组团 中心组团的西郊,东距市中心约9公里,北距秀英港口3公里。规划区北临城市干道,规划区中部有规划的城市快速干道东西向横穿通过(见图1)。

图1 园区规划总图

整个园区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大部分。近期用地与未来发展的中、远期用地间隔有无法搬迁的向荣村。

就整个园区范围而言,中、远期是园区的主要部分。用地呈方形,中央部位为园区副中心,围绕副中心设置的穿越中、远期腹地的环形林荫道把中、远期用地分隔成内缘、外缘两个部分。其外缘部分主要是专用厂房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内缘部分作为科研、居住、教育设施用地和部分标准厂房工业用地,而标准厂房工业用地又可兼容科研用地或混合用地,既提高了土地使用的应变能力,又不影响整体布局的功能分区的合理性。环形林荫道连接着各分区的管理性分区中心,各分区的中心绿地和居住区、学校、急救中心等公共设施,并向北延伸到近期地块中的居住用地、公园和园区主中心。林荫环形道是中远期外缘专用工业用地与内缘副中心、学校、居住区及标准厂房用地之间的屏障,是整个园区内部联系网脉,也是美化园区环境改善园区小气候的重要措施。

高科技工业园不是一般的工业园,它应当是一个集科研、教育、绿色生产、甚至含有金融支撑、展示、旅游等内容的综合社区,它对环境品质的要求很高,不应当按一般工业开发区来对待。本园区规划利用起伏不平的地势,尽可能保留自然状态,利用低洼而又有自然植被的土地作为公园,并用环形绿带及其延伸段将这些公园和集中绿地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体系。园区绿地分为公园、集中绿地、环形林荫带和园区入口、园区中心的观赏绿地四大类。各级绿地总和占总用地比例为45%,绿化覆盖率达60%,是一座园林化的科技工业园。

1.2 规划目标与园区性质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是国家科委直接注资并参与管理又冠以“国际”的唯一的科学园区。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应当建设成为具有海南特色的国际性高科技现代化工业园区,应体现出现代化园区的特色,为此,确定园区十个规划目标:

(1)建设现代化高效能的通信实施和协调的交通道路系统;(2)建设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洁能源供应、消防及垃圾回收等市政设施;(3)建设完善的管理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4)建设培养科技人才的高等、中等教育设施与科研机构;(5)加强绿化,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丛林;防止污染,达到旅游用地环境标准;(6)充分利用园区周边的城市公用设施,使园区成为城市的协调而有机的一部分;(7)建设少量高品质科技工作者公寓;(8)兴办投入产出比大、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业,使园区成为国家火炬计划实施基地;(9)建设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环境优美而又具有科技工业园特性的优秀园区;(10)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制定园区规划管理条例,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做到远、中、近期相结合,增加规划弹性和应变能力,使园区建设有计划、按规划又能适应形势且科学地发展。

本园区的性质和功能确定为:(1)海口经济发展区乃至海南省的科技中心;(2)海南省和国家科委推动高科技产业化的“火炬计划”实施基地;(3)我国南方和海南省与国际间进行科技研究交往的窗口。

1.3 产业结构与规划规模

依据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海南地区科技成果优势和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园区产业方向为:生物工程、新材料工业、机电一体化和微电子工业及其它科技咨询业。产业的结构比例为:生物工程24--25%,新材料工业29.5--30%,机电一体化27.5--18%,微电子工业14.2--15%,其它高新技术和科技咨询业5--12%。年产值在近期实现时应达15.3亿元,远期实现时将达43亿元。

园区总用地规模为386.67公顷,其中生活区占地66.67公顷,不在本期规划之内,因而规划规模为:园区规划用地320公顷,其中近期规划用地57公顷。

1.4 规划思想

(1)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由于分期实施,特别是远期实现的遥遥无期,使规划的近远期结合成为重要问题。两个中心的布局方式和近期规划中的小规模配套的综合服务实现,并使这些实施在未来远期规模中成为分区配套设施,使近、远期结合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在中期实现时,又考虑近、中期合并后服务设施的完整性和适宜的服务强度。

(2)依坡就势、高地高用、低地低用。对于这个地段尤为重要,也因为高科技工业园单个建筑体量不大和建筑之间互相关联相对较少使这一设想能成为现实,有利于减少投资和保护生态。

(3)该密则密、该疏则疏,以密求疏。建筑密度不够平均分配,在中心区、居住区、工厂区区内布局上,相对密集布置,而留出视野开阔的广场和公园,造就优美环境而又能达到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相对密集的建筑布局也有利于市政管线的减少。

(4)现代尽现代,自然尽自然。让建筑物内及人工广场达到现代标准,体现现代感,而对于利用坡势的户外空间和绿地,尽可能利用自然植被、地貌,甚至保留部分田园风格和自然生态,让人们舒适享受自然的美,同时也可降低投入。

(5)充分认识高科技工业园的规划特性。它不是一般的工业园,它是集贸易、科研、教育、文化、金融支撑、居住为一体的综合社区;但它又是生产性基地,不同于一般社区,应强调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对入园项目的要求条件、对未来的综合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1.5 近期规划

近期规划用地位于园区北端,由三块用地组成,共计用地57.64公顷。近期用地地势参差起伏,最高与最低相差10余米,并多处出现陡坡。在这样的地段进行建设,宜采用依坡就势、顺其自然的方法进行,不宜大填大挖,以免造成工程量大、投资高、破坏生态的后果(见图2)。

图2 近期详细规划图

利用中部岗地作为园区中心,北部220m冲沟洼地作为园区前区,西侧为工业用地,东部洼地作为公园和体育运动场,其南端起伏较大的较高地势的区域作为居住用地,中部岗地西侧南侧作为标准厂区。另两块用地地势相对平缓,西南部较大地块大部分作为专用厂房和标准厂房用地,其地块中部是低洼约2m的地势,选作中心绿地,为四周工业企业所共享,依据洼地形状做成平园形式,并随洼地走势设有林荫道与园区中心相连接。

园区前区低洼处设有以水池为中心的广场,利用广场和中心岗地的地势3 4m的落差设有高差3m的叠水水面,水池前端是镶嵌在大片花卉草坪中的科工园名牌,临海渝西线城市干道的入口处是纵深方向的序列柱架,构成视野宽阔、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的虚空间园区入口。

中心区北端是管理中心楼,它以地势和造型获得中心感,不必是非常高大,它的南面是步行区,区内有各种研究、展示、学术活动、经营洽谈活动的科技步行街,应是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高科技外向型活动场所。

东侧公园蜿蜒的水系或宽或窄或急或缓地绕过树林楼宇向东流去,水旁的草坪、球场、亭、阁及小品,是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浪漫场所,这一切是在利用自然植被稍加整理中得到的。公园南端的居住区布置了高低错落的多层公寓,建筑依坡就势、起伏错落,坡顶的瓦屋面与树林交相辉映,充满生活气息。

工业用地路网比较规整,地块划分较为整齐。针对高科技企业用地规模不大的特点,地块划分比较小,但针对市场需求又给予合并使用的可能性(见图3)。

图3 近期鸟瞰图

2实施情况与园区现状

2.1 规划实施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其总体规划也是经国务院审查批准的,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也是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国家及省政府各级对此园区建设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八年来一直在稳步踏实地实施。

1992年,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破土开工,至今已有近八年,一期工程(近期规划范围)的全部市政道路已基本完成。首座标准厂房裕科大厦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裕科大厦建筑面积24000m2,位于规划中的标准厂房用地上;国科园商业楼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6277m2,集邮电、通讯、银行、餐饮、医疗、美容、影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中国银行等单位已经入住开业;一期工程的居住区“群芳苑”占地2.33公顷,高低不等的公寓,依坡就势,起伏错落,掩映在一片绿树花草之中,设施齐全,户型合理,户外环境比较优美;海口市公交专线已开通运行,始发站设在群芳苑;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于1994年2月28日开学,校园占地13.3公顷,建筑面积4.5万m2,包括幼儿部(幼儿园)、小学部和中学部,实行周寄宿制,设有语音、电脑、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室,备有田径场、游泳池及各种体育设施,配有带卫生间的宾馆式学生公寓,在校学生总数已达到2400人;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排污等一系列公用设施已正常工作。

2.2 入园项目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已审定入园项目30余项。入园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其中生物工程类10项,新材料工程类7项,微电子工程3项,机电一体化工程6项,其余为仪器仪表类项目。这些项目有的已建成投产,发挥了效益;有的正在建设之中,有的还处筹备阶段。近期规划区范围的用地绝大多数已对号入座,合作或入园批租用地已接近完成,但从现场看下来,除园区中心公共建筑用地外,建成和建设的项目并不算太多,很难与入园项目表所列情况对应起来。

近期还将有附加值较高的棕榈基因研究项目和棕榈油加工项目进园,还将有信息防伪技术项目进园,而一期已批准入园项目有的并没有如期建设,造成入园用地的紧张。国科园发展有限公司决定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不想动用公建用地来引项目入园而造成改变规划的完整性,打算清理土地的同时计划启动二期工程(即规划中期发展目标)。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国科园公司领导班子调整过几次,当初亲手参与规划编制制定的领导早已离去,但几届领导均能尊重规划,执行规划。关于路网布局、市政管网是完全按规划实施的,个别地段实施中发生的问题都与规划设计单位协商调整。关于用地性质、入园项目的条件也基本按规划行事,曾经有矽土加工项目申请入园,需要13公顷土地,这对科工园招商入园而言的确是大客户,但因矽土加工工艺不符合高科技要求,也不符合入园环保要求而被拒绝。

目前,海南国科园近期园区内有七家企业投入生产。国科园实验学校办的也很红火,仍在扩建新学生宿舍,居住区和校园内环境较好,绿化和管理都较诱人,但园区内相当多的半截子工程令人惋惜。此外,已建成的建筑物和看得出模样的半截子工程在建筑风格和色彩上很不协调,有些建筑设计水平无法恭维,有一座制药厂建了骨架和楼板,因设计不合理,设备无法安装而被迫停下来成为半截子工程,这些问题让人感到痛心。

2.3 规划调整

在建成区的某些部位,某些局部能看到规划思想的体现,也有一定的效果。但1992 1994年海南房地产热中设计施工的粗糙和这股热潮给土地管理上带来很多难处。

由于实验学校在1994年被批准入园,并已实施;又因原规划的居住区规模偏小,无法适应入园项目和自身员工居住需求;还因道路随地形变化的弯曲需做局部线型调整,故1997年又对近期规划作了一版尊重已成事实的调整(见图4)。

图4 近期规划实施情况及调整规划图

图4 近期规划实施情况及调整规划图

3规划反思及认识

良好的规划愿望与实施现实使我们难以平静,当我们冷静地去回顾和反思过去规划的时候,撇开经济落涨的外因不谈或少谈,就规划本身而言,感到有下列几点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这里面有经验,也有教训,但都是宝贵的。

3.1 调查研究是做好规划的基础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是我院承担的第一个科技工业园规划,我们收集了日本筑波、台湾新竹科学园的资料,其别是新竹科学园规划管理者在科学园开业数年后写的论文,学习科学园的规划要求,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参与规划的设计人在将要规划的土地上反复踏勘,步行走过了57公顷的每一个角落,对这里的陡坡、沟壑、水系、草丛、树林了解得清清楚楚,在地头,在1:1的大地上我们已经构画出规划蓝图。

关于科技园的产业结构的确定,我们反复阅读了台湾新竹科学园的资料。海口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海口城市产业结构以及海南岛国民经济发展纲要,还有日本人编制的海南岛经济发展研究,从这些资料中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看法,再请教科技厅同志,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国科园申请入园项目统计资料,帮助我们最终确定了适宜的产业结构分析,同时也确定了人口规模等规划基础数据。

在历时近一年的规划编制过程中,调查研究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之久。以“求真、务实、创新”为工作方针,这“求真”,就是要搞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客观的事物发展规律,这是做好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

这次在回访中,海南国科园张宪民总经理对我们说:“这个规划设计起点高,看得远。利用地形比较成功,建筑依坡就势布局,节省用地,节省投资,又创造了环境。”,“在产业结构方面,体现了高科技产业,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新材料四大类明确且适宜。”我们再度踏看现场,道路系统完全依规划实施完成,如果当初规划不能切合地形,那么在实施中一定会有很多改变。

再看一下一期工程32个入园项目中,总年产值23亿。其中生物工程4.5亿,占19.5%;机电一体化6.97亿,占30.3%;微电子工程2.5亿,占10.9%;新材料工程5.3亿,占23%;其它占16.3%。这个数据与规划预测的产业结构方向相当接近。

如果没有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的精神,规划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实施结果。

3.2 规划思想明确,切合实际,利于实施

国科园现任总经理张宪民先生说:“规划目标考虑较完善,近期与远期结合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指导发展有很大好处”,“规划考虑与城市总体相吻合,与海口发展前景也有较好结合。特别是生物工程作产业主要内容和保护生态的规划原则,现在看来是有远见的。现在海南要建成生态城市,发展旅游,加强环境工程的需要,我们园区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向对吸引这方面的项目十分有利”,“朱总理最近说海口不再作为工业城市发展,已有工业区不再发展。我们园区四周几个工业区也就此规模,而我们园区一直按规划要求入园项目无污染,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有优势了”。

几届公司领导都接受了规划基本思想,也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方向,符合了科技工业园的特性,业主在发展自己事业的过程中也越加认识到规划指导思想是与园区发展生息相关的,它才能得以贯彻实施。

3.3 规划师还需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发展知识的学习

规划当初被评审认为:有弹性,容易实施。我们当初也认为已考虑了相当的适应能力。但谁会想到,1992年以后的几年间,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有弹性的规划也难以适应,造成目前的被动。如果我们当时具备宏观经济预见能力,我们可能不会把园区中心公建用地划得那么大,或者允许它有所兼容和调整余地,可能今天的国科园公司也就不会这么为难了。

当时只认为远期不过是2005年实现,也就是15年的事,园区中心也会逐步完善起来,现在看来,如果远期不再实现,或很长时期以后实现,这个中心如何?原规划指望教育用地在远期用地范围里去实现,而事实上又等不及了,一期工程已建了一所2400学生的学校,而且生机勃勃。当时的规划有一个错误,把居住用地和绿地统称为“居住生活区”,造成了学校设在生活区,学校运动场放在原规划的公园和运动场地上,成了400m环形跑道的运动场,自然水系绿地也就挤掉了,总的绿化覆盖率从60%下降到50%。

3.4 大家都应该认识到科技工业园不等于工业区

我曾在《世界建筑导报》上发表过《高科技工业园的规划特性》一文,讲到过科技工业园不等于工业区,它有许多自身的特性。但是海南国科园选址在城市工业用地上,因而批文规定居住用地不可大于4%,我们只能将居住用地比例下调。

现在实施是:居住用地又调大了,从3公顷占地调整为4.8公顷,即从4.7%调到了7.6%;也是因为一期用地是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用地,而远期用地是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备用地,它的用地性质未予确定,所以规划才将学校、科研、居住的较大部分放在远期,使近期土地的其它成分减到最低点。现在看来,没有按客观需要出发而仅因用地性质的限制而人为压缩的事情最终仍被事实所突破。

如果我们承认它的特性,又认可它定位在城市工业用地上,那么似乎应当给予用地性质上的变通,否则可以异地而为之。

3.5 如果修建性规划再深入一点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第3篇

为营造全民创业氛围,优化工业生产布局,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增强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结合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我镇实际,制定创业园建设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槐泗镇创业园规划建设面积60000平方米,建成创业园标准化厂房入驻率达100%,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创业园。

二、建设模式

创业园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产权、统一管理”的总体要求开展,采取镇、村共建的模式,镇和村共同作为投资主体。镇负责土地征用、平整和水、电、路、围墙、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各村负责建设标准化厂房,并交纳每平方米40元的配套费(在区奖励金中扣除)。标准化厂房建成后产权和收益归村集体所有,标准化厂房只可租赁不得出售。

三、推进措施

1、规划布局。创业园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约高效、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创业园内的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及污水处理、行政办公、商务活动和仓储用房实行统一规划、设施共享、配套共享和资源共享。标准化厂房在尊重各村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设计,原则上每村2500平方米左右。

2、资金筹措。标准化厂房建设资金和规划设计费用由承建村自筹,各村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精心算好创业园租金、税收的收入账和建设、资金、管理等成本账。

3、建设要求。各村要按照规定通过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确定施工单位,并由镇纪委监督标准化厂房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施工合同报镇审核。各村要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工程竣工后由镇会同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施工过程中,各村必须对工程质量、安全施工进行全程监督。

4、厂房招租。各村在规划建设创业园标准化厂房的同时要及时开展招商招租工作,吸引广大中小企业及外来投资项目落户创业园。入园项目须经镇审核,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高耗能的项目不得进入创业园。各村与承租方所定协议须报镇备案,并严格按照相应规定收取租金。

5、运营管理。创业园的物业管理由镇企管站统一负责,管理机构和物业的运营费用,由各村按照标准化厂房面积每月每平方米0.25元收取,向企管站交纳。

四、奖励办法

1、创业园标准化厂房经验收合格后,兑现区给予的奖金。

2、涉及创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的区级基础设施配套费及审批费用按照区相关文件规定减免。

3、入园企业新增税收镇级留成部分按50%返还给村。如由村招引外资企业入园,则按注册资本金实到帐外资数每100万美元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万元给予所在村奖励。

五、其他

1、创业园标准化厂房由村主动申请,经镇审核批准后在规定区域建设,闲置不建设的,视同放弃相关权利。

2、创业园由镇村共建,创业园的土地所有权归镇政府,标准化厂房的产权归各村所有。创业园的土地及标准化厂房不得用于各类抵押或抵偿。各村不得以任何形式出让标准化厂房,违规出让的将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第4篇

为切实加强我市工业园区的消防工作,及时化解生产安全隐患,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公安厅消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消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新政办发〔20**〕19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工业园区消防工作的领导

做好工业园区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是提高工业园区抗御火灾能力的根本性举措,也是推进工业园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区(县)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工业园区消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工业园区消防工作的领导,切实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工业园区消防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工业园区消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各工业园区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总要求,将消防工作纳入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把消防安全列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确保工业园区的消防安全。

二、认真编制消防专项规划,切实加强火灾隐患的源头控制

各工业园区要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道、消防装备在内的消防规划纳入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确保园区公共消防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消防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工业园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目前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已经审批但尚无消防规划内容的,应补充编制消防专项规划。今后,各区(县)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要严把规划审批关,对于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中缺少消防规划内容或者内容不适当的,不予审查和报批。凡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已经通过审批的工业园区,应根据消防规划的具体内容严格组织实施。

三、加快工业园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增强防御火灾的整体能力

各工业园区管委会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本园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制度措施,明确职责,建立公共消防设施经费保障机制,并随着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同步增长,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适应扑救火灾的需要。工业园区消火栓建设应与园区道路及供水管网建设同步进行,可采取预留消火栓井口,或每隔1—2公里设置消防水鹤的方式降低投资,提高利用率。要大力组建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可采取政府与企业合建、企业和企业联建等形式建设消防队(站),建设标准、消防车辆装备规模及人员配备应与工业园区的火灾危险性及发展规模相适应。

四、切实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依法加强监督管理

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号)有关规定,对不符合工业园区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国土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用地手续,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不合格的项目,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房产部门不得颁发相关房屋权属证书;对不具备安全生产作业条件的危险物品生产储存企业,安监部门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对已取得批准文件但不再具备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必须依法撤消。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第5篇

本刊讯:为贯彻落实好“莱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辽源市各级政府把发展棚膜蔬菜生产作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全面组织实施了“高效特产提速工程”,积极整合新菜田、土地开发和价调基金等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推进了棚模蔬菜园区开工建设。

2011年,全市已谋划启动了建设10个棚模蔬菜生产园区项目,总投资达1600多万元,建设规模达到1883亩。一是辽源市农业科学院100栋聚光温室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280万元,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组织项目建设招投标工作,在6月底前开工建设。二是东丰县太和村230栋省级棚膜蔬菜标准化园区续建项目,建设总规模240亩,其中2011年新建温室80栋,投资1150万元,于4月16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地基回填工程,预计一期40栋棚室于6月底7月初完工,二期40栋于年底前完工。三是东辽县宜康食品公司(金翼集团)24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绿色蔬菜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规模528亩。因春节前建设6栋棚室地势低洼,企业决定调整原有规划,在安恕镇重新征用棚室蔬菜园区建设土地,目前与三处农民商谈选址租地事宜。四是辽源市康兴粮食开发有限公司(夏兴集团)有机生态环保型沼气能源综合利用功能性日光温室项目,建设规模1000栋,其中2011年计划建设100栋,面积500亩,目前在安石镇朝阳村征用园区建设用地。五是东丰县金城谷物公司棚膜蔬菜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今年计划建设65栋,目前在三合乡蚂蚁村已完成土地平整。六是东辽县毕家村高标准日光温室瓜莱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规模76亩,总投资460万元,已于5月9日开工,地基回填工程完成,上半年完成40栋日光温室的建设。七是龙山区以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为重点的寿山镇东升村100栋标准化棚室蔬菜园区已完成选址,正在规划设计。八是东辽县白泉镇德忠村原有103栋蔬菜日光温室改建项目,计划今年全部改造升级为高标准日光温室,现已开工建设。九是东辽县凌云乡棚室韭菜扩建项目,计划今年新建日光温室40栋,冷棚400栋,现已开工建设。十是东丰县东丰镇双全村棚膜蔬菜园区项目,计划建设日光温室30栋,冷棚30栋,目前项目已进入筹建中。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增强经济实力,成为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抓手。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工业是大势所趋。

一、工业园区的意义

工业园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内设立的特色园区、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商务园区、生态园区、综合园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工业园区。其中孵化基地、科技园区最为常见。

在我省,主要园区形式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特色园区。

二、工业园区的兴起

自18世纪中叶的技术革命以来,工业得到了迅猛长足的发展,工业区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最初的工业区形成简单的聚集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产业的升级,工业门类增加,形成了以能源和原材料加工、机械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工业区的发展竟入了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传统工业区的衰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区的发展进入了集约高效的发展阶段,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用地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以往的工业区更加注重工业企业的生存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公共设施的配置更加人性化,重视生态环境等。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主要以建设高科技园区和工业生态园区为主,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工业区大都是参照国外工业园区开发的经验建设的。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效应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市、县党委、政府能立足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把握总的原则和大方向的基础上,确实做足、做了结合的文章,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优惠的政策和环境既吸引了一些优质、重大的项目,也增强了园区的发展后劲,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园区发展的双赢。园区的发展需要规划来指导进行建设,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园区规划也进入一个集中期。

三、工业园区的类型

目前各地建设的园区多为根据自身实际建设而成的,在性质、定为、规模上差异很大,也有应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设立的特殊工业园区,如深圳经济特区、长三角、珠三角经济特区等。工业园区类型繁多,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具体类型的划分,各省有自己的划分标准,一般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分类确定。

通过调查,总结了几个划分标准如下:

(一)按国家认定园区的标准划分,可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区等;

(二)根据园区批准机关的级别划分,可分为:国家级工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市级工业园区和县级工业园区;

(三)按园区主导产业性质划分,可分为:生物产业园区、机电产业园区、信息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及石油化工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煤化工基地、磷化工基地、汞化工基地、林化工基地等;

(四)按建设情况划分,可分为:新建、改建、扩建;

(五)根据园区规模划分,可分为:一类园区、二类园区、三类园区。

七、工业园区规划中应注意的规划要点

通过对多个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先将规划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总结如下: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决策、合理布局,做到园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工业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工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一) 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合理分布工业园区

城镇体系规划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居民点体系的布局和安排,规划从区域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在对比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了各城镇的产业主导方向,提出了有关生产力布局的建议,是产业区位理论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具体运用,为各类工业园区的选址提供了宏观数据。

通过城镇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的紧密结合和同步协调,不仅可以在工业企业集中布局的基础上完善城镇布局网络,还可以通过合理分布工业园区,形成以各级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城乡经济协作区,其目的就是要以经济较发达的城镇为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和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中心城镇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从而达到使分散发展的工业区在地域空间上组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实现土地资源的聚集效益与有效利用。

因此,依据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城镇经济区划分、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和城镇的空间分布进行工业园区的选址、布点将有利于合理和均衡地分布工业园区,避免工业园区布局的分散化和过度集中化。

(二) 依托城市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工业园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区的各项规划和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城乡规划法》,各类重大项目的选址都必须依据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工业用地作为城市中主要用地和城市形态与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城市用地占有较大的比例,是城市规划重点考虑的对象。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工业用地是工业园区的合适区位,是经过一系列基于科学性和合理性之上的选择和决策的结果。同时,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也有很强的相关性,园区内的道路系统要和城市的道路系统及对外交通系统进行紧密衔接,保证园区的人流和货流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流通系统;园区的水、电、气的供应和废弃物的排放都需要城市提供和接纳,有赖于城市按照城市整体建设和规划的要求,需要纳入城市的各项工程系统,由城市统筹布局和规划,其总量的预测、方案的确定、系统的组成、用地的安排都需要依据城市规划来进行。

因此,如果脱离了城镇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擅自改变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及园区的布局,将会给园区的顺利运转带来极大的障碍。

(三) 注意与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衔接

规划和建设是一个整体、长期的过程,为保障规划的严肃性和连贯性,应该做好与上位规划的对接和相关规划的衔接问题。总体规划因与国民经济计划(五年计划)、县域工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相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与园区总体规划、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交通、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业生产流程等相衔接。

(四) 园区规划要体现优势,突出特色

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前提下,各地政府均提出“工业兴市、工业强县”等的目标,工业园区的设立如雨后春笋,数量及规模的增加速度惊人,让每个园区如何充分发挥地域、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把园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更具竞争力的园区是规划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通过认真谋划,准确定位,将优势转化为竞争力,把特色突出出来增加吸引力。

(五)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城市中的任何建设行动都要依靠配套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工业园区的建设更是离不开路、水、电、气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做好工业管廊、综合维修、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及劳动防护等规划。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园区首先要营造的就是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根据园区的产业和规模,合理、有计划的配套基础设施是非常关键的,这关系着园区建设的硬件设施,也是招商引资的主要考虑指标,所以规划中一定要仔细周全的考虑。

(六) 长远打算,寻找突破

园区的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园区的各项条件总是在建设中逐步完善的,所以应该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针对实际,实行“先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制定远景目标,合理安排好近期建设内容,以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为园区建设的突破口。

(七) 科学管理工业园区

在整个规划建设管理工程中,一要观念不断更新,切实增强开放意识和联动意识,从更高站位、更大区域范围内来谋划和推动园区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二是政策要放开。凡是政策明确的要坚决执行,凡是实践可行的要努力推广,凡是外地能做的要积极借鉴,使园区成为汇集优惠政策的“聚宝盆”。要积极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要加强跟踪问效,及时修订完善,确保落实到位。三是机制要顺畅。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健全工业园区的领导管理机制、协调服务机制,健全项目引进审批“一站式”、项目建设“一条龙”和企业投产后“保姆式”三个服务体系,加强部门配合,提高行政效率,为园区落户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九、对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工业化是人类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是财富积累的重要源泉、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社会的主要抓手。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园区建设有直接关系,调研和规划使我对如何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有了一定认识:

1、提高园区建设认识,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明确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责任,适时出台规范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进一步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力争使工业园区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重要作用、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工业园区是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工业兴县(市)”的重要平台,是招商引资的现实需要,想尽千方百计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型方向发展,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形成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一切为了发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发展大局的观念,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工业发展氛围。

2、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创新运作机制

在园区管理上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建议进一步明确园区管委会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实行责、权、利的高度统一。尽快配齐园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工业园区管理、对外招商、项目申报、费收缴等事务。要运用市场经济法则,进行科学化经营管理。可以尝试公开拍卖园区公共设施的经营权、广告使用权、道路冠名权等,把园区建设变成资本运营的过程。进一步理顺园区的管理体制,加快市场运作进程,真正形成政府引导、园区和企业共同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尽快使园区发挥产出效益。

3、科学合理布局,完善园区长远规划

优越的环境是“筑巢引凤”、吸引投资的首要条件。当前很多工业园区都处在边搞基础设施建设边投入运行的阶段,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适度超前,坚持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按照科学合理布局适度超前抓好工业园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工业园区对外形象,不能因为资金制约而降低建设标准。

一要提高园区规划水平,坚持与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城市建设远景规划、工业结构调整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二要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工业园区内部规划,按照总体规划格局,在园区内部科学合理布局,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工业园和精品工业园,努力提升工业园区的品位。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工业园区内部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入园企业在选址、布局、产业定位、生态建设及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四要体现工业园区的内在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工业园区特色优势。要引导小型、私营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入园,向园区集中,扩大规模,创新技术,以推动园区向产业化、特色化、协作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构筑园区的产业龙头地位,凸现出工业园区的积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4、创新融资方式,理顺投融资渠道

要通过科学经营管理,增强园区的自我运行能力,实现投入―产出―回报的良性循环,使园区建设尽可能减轻地方财政负担,降低财政风险,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市场化运作的主体。要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动“银(行)园(区)”合作,争取金融资本支持,同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要合理解决园区内土地权属关系问题,理顺园区内的土地审批权限。要强化土地征管,建议政府组织进行一次新增存量土地的清理,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要按照招商引资企业的规模来落实相应的土地,使征用土地尽快产生效益,防止闲置浪费。

5、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服务范围

牢固树立“投资者是上帝”、“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在投资软环境上改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各园区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出台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将土地、税收、规费收取、能源、金融、工商登记、基础设施、人才服务、贡献奖励等各种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清理收费项目,建议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对设计园区建设的所有收费项目做一次彻底的清理,取消不合格的收费。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政府的职能部门要转换角色,由重管理向重服务,维护园区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园区内要设立专门的治安警务室,配齐警务人员、保证工作经费,确保园区安全。各相关服务部门要统筹协调,互通有无,完善生产、生活、商务、创业等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对园区及企业提出的相关困难问题要明确专人限期落实和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吸引外资的承载能力。

6、强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园区整体利益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第7篇

(一)发挥土地保障功能。坚持“有保有压”的供地原则,实行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保障合理用地需求,重点保障科技创新创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用地。加大土地储备运作力度,保障城市建设资金。

(二)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全市前三年征收土地供地率不低于60%。到2015年,全市主城区域具备搬迁条件的工业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搬迁任务,退出工业用地1万亩,收回、调整盘活和利用存量闲置土地不少于1.5万亩。

(三)提高新增用地效益。区范围内新增工业用地亩均产值不低于600万元或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元,其他郊区县不低于400万元或20万元。到2015年,全市每亿元GDP耗用建设用地量降低至270亩。

二、总体思路

通过“开源节流”,努力增加可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传统型一般生产项目用地,重点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用地。通过“节地提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采取指标控制、政策调节、价格杠杆等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通过“收储运作”,提高政府调控土地市场能力,增加土地出让净收益,保障城市发展后备资源和建设资金。

三、具体措施

(一)坚持规划引领,保障发展用地空间

1、充分拓展发展空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使用弹性空间;分阶段系统客观分析规划实施的目标、效益、空间影响等情况,定期对规划成果进行动态评估与滚动修编;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流量指标,拓展用地空间。(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负责,市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国土局、各开发园区、各功能板块配合)

2、积极争取年度用地计划。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力争更多项目获得省点供指标;借助青奥会和省以上项目申报的契机,积极开展专项计划的申请;通过争创土地执法模范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等途径,争取各类奖励指标;加大部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申报力度,保障合理用地需求。(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各区县政府负责,市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各开发园区、各功能板块配合)

3、优化产业布局规划。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引导资源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省级以上开发区、省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一谷两园”等重点区域集聚。突出产业集聚效应和错位发展,各区县确定不超过3个工业重点领域、2个现代服务业领域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各开发园区明确1—2个主导产业,各开发园区新增用地中主导产业用地量不低于60%。(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分别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

4、调整园区内部用地结构。各开发园区要合理规划布局,统一建设生产服务、仓储物流、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实行园区公共设施共享共用。配套设施建筑面积比例不得超过7%。(责任单位:市规划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

(二)推行差别化供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坚持“有保有压”的供地原则。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意产业,重点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城市功能板块、市级以上各类重点产业园以及重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倾斜,传统产业用地原则上应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入驻标准厂房等方式解决。禁止向“三高两低”项目和不符合产业政策及规划布局的项目供地。鼓励类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用地可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出让地价可适当下浮;限制类产业用地出让地价适当上浮;其他产业用地鼓励充分竞争。(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发改委、经信委、投促委、规划局、环保局配合)

2、积极扶持科技研发用地。全力保障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用地,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内科技研发用地按基准地价的70%执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项目土地价格可按基准地价的50%执行。园区和政府投资平台作为主体建设孵化器、加速器的,可设置一定条件挂牌出让。(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科委、财政局、国资委配合)

3、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提高第三产业供地比例,加快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保障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现代服务业用地。生产业用地可参照工业用地流程办理挂牌出让。重点服务业项目用地可以差别化供地,在用地保障、地价等方面给予扶持。(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规划局配合。)

4、推进主城区工业用地调整退出。推进江南绕城公路以内工业企业“退城进园”,2015年前,全市主城区域具备搬迁条件的工业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搬迁任务。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及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建设科技研发项目的,经批准可以办理协议出让手续。(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牵头,各区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发改委、投促委、规划局、国土局配合)

(三)落实多项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利用强度。鼓励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除特殊行业外,工业用地容积率不低于1.0,原则上不得建设单层厂房。已经出让的工业用地可不受原规划条件限制,重新提高容积率,容积率提高部分不收地价。鼓励园区规划建设标准厂房,标准厂房用地可按最低保护价确定出让起始价,项目容积率不低于1.2,对容积率1.5以上的建筑部分,园区可给予一定补贴或奖励。(责任单位:市规划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经信委、财政局、地税局、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国土局配合)

2、明确工业项目供地标准。栖霞、雨花台、江宁区总投资低于1亿元人民币,浦口、六合两区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溧水、高淳两县低于6000万元人民币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供地。栖霞、雨花台、江宁区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550万元,其他郊区县不低于350万元,低于标准的项目核减用地规模或进入标准厂房。对科技(文化)含量高、成长性高的创业项目,可适当降低标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负责,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市国土局配合)

3、统一土地出让最低价。除经市政府批准的特殊情况,土地出让底价原则上不得低于成本。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以上,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亩42万元、40万元、38万元、23万元、23万元、16万元、16万元,除经市政府批准的特殊情况和科技(文化)含量高、成长性高的创业型项目外,不得给予地价优惠。经营性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分别提高至江南九区每亩120万元、江北两区每亩90万元、两县每亩60万元。以上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禁止以任何形式返还土地出让金。(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监察局、发改委、财政局、经信委配合)

4、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报经省政府批准,适时提高现行土地使用税标准,并根据项目综合评价验收情况和亩均税收贡献实行奖励。鼓励企业退出空余土地,对已按投资协议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建设后空余产业用地、多余厂房,经园区主管部门同意,可对外转让或由园区回购。(责任单位:市国税局、地税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委、国土局配合)

5、加强产业项目全程监管。加强项目履约监管力度,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导向、项目发展前景、规划用地情况等,进行项目准入综合评价,确保项目质量。加快建立产业项目综合评价验收制度、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开竣工申报制度等制度措施,加强项目全程跟踪管理,着力提高项目质量、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产业集中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投促委、住建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地税局、安监局、监察局配合)

6、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加快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大型绿地等功能型项目,要结合规划和实际需求,开发建设地下商业、娱乐、人防、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共活动空间,经营性项目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单独出让地下空间的,土地出让价格适当下浮。(责任单位:市规划局牵头,市住建委、人防办、国土局、财政局配合)

(四)加强部门联动,盘活存量闲置土地

1、明确工作目标与责任。成立市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市存量闲置土地清查处置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成员单位包括市监察局、国土局、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委、规划局、财政局等部门。各区县、开发园区、功能板块应相应成立存量闲置土地清查处置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相关工作。

各区县、开发园区、功能板块作为辖区内存量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由市监察局进行督查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前三年征收土地供地率不低于60%、全部已征土地供地率不低于75%、闲置土地处置率不低于80%、年收回闲置及空闲土地数量不低于各辖区闲置空闲土地总量的10%。(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监察局、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财政局配合)

2、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未经处置的存量闲置土地,暂停办理土地过户、抵押、登记等手续。对闲置土地使用者及其控制人,拒不接受调查和处理决定的,经市存量闲置土地清查处置办公室认定后,在全市范围内暂缓其所有项目的立项、规划、环评、土地、房产等其他行政审批与登记手续,情节严重的,通报有关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责任单位:市国土局负责,市监察局、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环保局、金融办配合)

3、加快存量闲置土地调整盘活进度。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依法批准,因各类原因不能使用,原地类未发生改变的土地,各区县、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要尽快申请调整盘活。对原意向项目不能落实的,应及时调整给其他用地者。新引进的项目,不能在计划内安排用地指标的,在取得征地批文超过两年、未开展批后实施的土地以及超过两年未签署投资协议的产业用地中统一调剂安排。(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发改委、规划局、环保局配合)

4、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建立闲置土地公示制度,凡被依法认定为闲置的土地,由国土部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在没有合理利用或者依法收回前,相关信息长期公示。

对企业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认定通知下达后,1个月内土地使用者未能与国土部门就《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中规定的处置方式达成一致的,根据闲置时间依法处置:土地闲置满1年的,按土地出让价款或划拨价款的20%征缴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满2年的,依法收回土地。对政府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国土部门书面告知有关政府或政府部门,有关政府或政府部门应及时消除,未能及时消除且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因政府原因不能继续开发的,可以收回土地,退还土地取得成本。(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负责,市监察局、发改委、住建委、规划局、财政局、环保局配合)

(五)加大储备力度,提升土地运作水平

1、加大土地收储强度。各级土地储备运作主体要结合各自运作范围内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老城区企业搬迁、闲置土地清理等重点专项工作,对于具备储备条件的经营性土地应全部纳入储备实施运作,不断扩大土地收储范围和规模,严格净地收储。(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各开发园区、功能板块、区县政府负责,市发改委、规划局配合)

2、加强储备运作管理。江南八区范围内,市政府已明确各区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自行实施收储运作之外的土地,统一由市土地储备中心进行收储,运作土地收益全部纳入市级财政管理。经市政府批准,市土地储备中心及相关平台可以在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范围内收储土地,运作土地出让价款纳入市级财政管理。进一步完善储备土地成本费用评估审核确认制度,规范操作程序、控制收储成本,提高市级土地储备收益率。其中,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土地成本需由市国土、财政、审计三部门共同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并与被委托拆迁征收实施单位或原土地使用权人确认后报市政府审定。扩大市土地储备中心使用国有土地收益基金规模,降低资金成本,增加政府收益。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园区板块及新三区储备工作的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强化市与各区及板块之间工作互动沟通,有效提升土地运作效能。(责任单位:市国土局牵头,市财政局、审计局负责,各区县政府、开发园区、功能板块配合)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第8篇

一、香菇产业发展的近况及背景

县有着丰富的煤、磷、陶土资源,更有丰富的丛林资源,传统的香菇产业成了农民增收不成短少的一局部,随着建设山区绿色经济强县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直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和传统产品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提高为支持,紧紧围绕工业立县优势,依照产业化运营的要求建设香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扶持强大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专业大户,提高香菇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自古以来盛产野生食用菌,上个世纪七十年月段木棰产使广大农民偿到甜头,九十年月初引进外地袋料生产,经过10多年的发展,香菇产业已成为全县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从1997年全县代料香菇生产规划以年均匀30%的速度递增,年香菇总规划到达9500万袋,其中越夏代料香菇7880万袋,反时节香菇1179万袋,茶树菇441万袋,从业人员3.5万人,香菇产业链总收入达6亿多元。依据可继续发展战略和维护生态情况的需求,不断加大产业构造调整力度,在不变代料香菇生产的还,大力发展反时节香菇、茶树菇、袋料黑木耳、双孢菇和杏鲍菇等系列产品,构成以代料香菇为主,其它珍稀菌类同步发展的新格式,产业构造正向立体型、循环型、节约型的方向发展。

培植产业大户,构成规划经济,年全县发展食用菌的农户达25563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46920户的54.5%,万袋以上的专业大户2371户,其中万袋以上香菇专业大户1851户,万袋以上反时节香菇大户520户。随着香菇产业不断完善和发展,坚持标准化的生产系统,在生产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的规划,在治理中提高产品竞争力,先后制订了《无公害香菇》和《无公害香菇袋栽技能操作规程》(DB420525/004—2003.DB420525/005—2003)以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生产,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国标标准接轨。

几年来,县内的森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发展校企协作,着力开发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接踵开发了香菇酱、香菇粉等系列绿色的提高香菇的副加值,2005年11月引进泰国老板落户,成立了兴利食品有限公司,年自营出口香菇达800多吨,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

二、探究中坚持香菇产业园

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是现代农业主要标之一,建设香菇产业园,有用地促进食用菌产业内局部工,执行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运营、社会化服务,提高产品的全体质量和综合效益,完成香菇生产各环节、各方面资源的优化装备,加强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完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县是香菇生产区之一,发展基本好、从事香菇收买、经销和加工的客商效多,产业效益曾经初步出现,坚持香菇产业园是适应全县香菇发展的需求,是适应香菇产业资金流、物资流的主要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则:该当积极采取办法,推进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的建设,建设香菇产业园,大力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治理,是提高香菇产品质量,切实保证产品质量的详细表现。

经过建设香菇产业园,完成香菇标准经生产,既可以提高香菇产品附加值,又可认为加工出口企业施行绿色食品现代化加工供应丰富的原料保证,既可以提高出口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推进食用菌产业可继续发展。

三、坚持香菇产业园的斗争目的

以县政府为主导,科学规划、合理结构、投入集中、技能集成、企业集约、产业集聚、效益优先的准则,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纽带,整合伙源,加大投入,具体推进全县香菇产业,提档升级,把香菇产业打形成集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香菇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香菇菌筒商品化生产基地和可以辐射南漳、保康、随州、甚至华中地域的食用菌商业集散中心、收集信息交流中心、市场价钱构成中心于一体的“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香菇产业园,构成具有当地特征的现代农业展现基地和设备农业旅行基地。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完成“五个一”的目的:即香菇出口额到达1亿元,市场买卖额打破10亿元,香菇生产总规划到达1.5亿袋,引进10家规划内香菇加:仁企业,争创主个国家级著名商标,着力打造中国“香菇之乡”。

按一园五区”(科研开发及出口区、菌筒商品化生产服务区、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工场化产品加工区、市场买卖及仓储物流区)结构,即以茅坪场集镇香菇生产基地为中心,按南自何家湾村张家坪,北至茅坪场村马家坪畈,沿南远公路5km结构,规划面积2.5km2,首要建设以原辅资料供给、香菇栽培、收买、加工、烘干、分选、营销、冷链、仓储、物流、机械化包装等项目为主的香菇产业园区。

香菇产业园建设结构及功能定位依托,以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食得福食用菌有限公司和科力生菌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加速建设以菌种生产、科研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为主的食用菌龙头企业群;以兴利食品有限公司为主,大力度引进外贸出口企业,建设全省香菇绿色食品外贸出口基地。

以茅坪场马家畈香菇生产基地和何家湾南远公路沿线香菇产业带为依托,采取引进企业投资和农户发展相结合的方法,依照“统—规划设计,统一建设结构,统一奖扶政策,统一建设标准”的思绪,重点建设何家湾村熬家畈和茅坪场村马家畈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区,构成南远公路茅(茅坪场村)何(何家湾村)段5km、、3000万袋规划为中心的香菇产业带。

菌筒商品化生产服务区。以熬家畈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区为依托,采用大型机械化菌筒装袋设备集中对香菇菌筒执行商品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方法,供给、出售给分歧需求的农户2处理千家万户备料、装袋、接种的问题,提高香菇菌筒生产环节的制品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菇农的劳动强度。

工场化产品加工区。以茅坪场集镇现有营销和加工大户为依托,引进和采用煤、电、柴三用大型烘干机和主动化流水线设备对香菇进行加工、烘干和,分选,提高于香菇、鲜香菇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买卖及仓储物流区。在茅坪场集镇规划范围内,结合“菇农新村”建设,合理规划,引进企业或客商,按规划统—建设、开发香菇买卖市场,重点建设与香菇产业园区内各项目相配套的原辅资料供给、经销门店、制品仓库和产品运输、物流配送相顺应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区。

(二)香菇产业园建设基本要求

1、设备配套合理化

执行“五到园区”、“四到菇棚”,即自来水、高压电、道路、仓储物流和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五到园,其中,自来水、低压电、水泥路和物理防护设备四到菇棚。

2、加工机械主动化

园区内触及香菇产品生产、加工的相关机械设备如烘干机、分选流水线、冷藏设备、大型菌筒装袋设备等都应该引进和采用国内食用菌行业最先进的主动化生产设备或流水线

3、菇棚建设标准化

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菇棚骨架悉数采用水泥结构;柱建设并做到基地规划合理,菇棚集中连片。

4、厂房建设现代化

菌筒商品化生产服务区内企业投资建设的一切厂房、车间都必需采用钢构造方式建造

5、生产用材节省化

园区内从事香菇生产的企业和农户,具体履行以水泥预制件代材搭棚、以煤电代柴灭菌烘干等方法。大力探究推行香菇低耗材配方新技木:支持和鼓舞村、企业和农产从县外收购木材生产香菇,逐渐削减县内林木资源的耗费量。

6、香菇生产标准化

园区内的越夏香菇和反时节香菇栽培示范基地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必需执行标准化,即产地情况的标准化、投人品标准化、生产进程标准化、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和加工产品的包装、贮藏、运输的标准化。

(三)推进香菇产业园建设的对策及办法

1、落实园区规划

建设香菇产主业园,是发展观代农业的主要路子,是推进全县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工业化、观代化、规划化、标准化大发展的主要抓手。是运用工业化理念经营观代农业发展的详细体观。—是坚持科学规划:要依照“科学合理、突出特征、与时俱进、建设精品”的思绪,搞好规划设计,执行全体规划,分步推进。经过编制科学的规划,提高香菇产业园建设程度和层次。二是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延聘专业设计单位,围绕“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理念和标准,依照“一园五区”的基本要求编制香菇产业园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二是突出香菇文明底蕴。经过建设香菇产业园,充分发掘香菇产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充分展现香菇的文明底蕴,推进全县菌蕈文明的大发展。

2、引进和培养龙头企业

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香菇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是推进香菇产业园建设的原动力和助推器,依照“引进大企业、打造大品牌、建设大基地、提高大产业”的思绪,发展招商引资,完成内引外联、强强结合:一是引进资金实力雄厚、技能设备先进的大企业落户香菇产业园。二是扶持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县大然食用菌专业协作社等企业做大做强。在充分发扬食用菌龙头企业观有基本、营销收集、雄厚资金和销售市场等优势的基本上,培养食用菌加工企业,落户香菇产业园区。三是支持企业二次创业;指导并支持非食用菌行业企业参加食用菌行业企业的结合、联营、参股、控股。即在企业自愿的基本上选择有—定生产运营规划、设备先进、技能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结合开发建设香菇产业园。

3、推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香菇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程度,是有用处理农民生产最累、工作情况最差、劳力时节抵触的最有用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菇农劳动强度的基本路子。要依照“推行新的机械设备、改进传统生产方法、裁减掉队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思绪,抓好香菇生产环节机械化的推行和使用。菌袋生产环节重点是引进和推行全主动大型装袋机、机械式菌袋扎口机和主动化高压灭菌设备等。后期加工环节重点是引进和推行主机热风炉式主动烘干机等设备。要积极发明前提,引进和探究液体菌种主动化点种设备和技能以及食用菌工场化生产温湿度主动化节制系统等先进技能和设备等。使我县香菇生产逐渐完成“生产轻简化、节制智能化”的新跨越。

4、履行现代化加工

产品现代化加工是促进加工产品走进消费市场的客观要求,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必定选择。依照“引进新技能、使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的思绪,抓好香菇产品的现代化加工。一是引进先进生产技能和设备。引进国内先进的、主动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加工设备,完成产品加工进程中挑选、分级、烘干、灭菌、包装的专业化、现代化。二是开发高档香菇产品。增强与国内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络与协作,增强香菇深加工产品的研讨和开发,提高园区内香菇及其系列加工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的感观性状和内涵质量到达食品行业标准。依据市场需求转变,实时开发高中等级低系列休闲食品,知足分歧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三是大力提高包装层次。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有特征的、外形美观、细腻的产品包装,逐渐改动食用菌初级产品直销的原始形态。

5、增强标准化生产

狠抓标准化生产是贯彻施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标准”系统。依照《绿色食品食用菌NT/T794-2003》、《绿色食品农药运用原则NY/T393-2000》、《绿色食品查验规矩NY/T1055-200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原则NY/T1056-2006》、《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原则NY/T658-2002》等国家标准要求,坚持香菇绿色食品产地情况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能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和绿色食品包装、贮藏运输等技能标准。制订《绿色食品香菇》、《绿色食品香菇标准化生产技能》等企业标准和农民浅显易懂的《香菇标准化生产技能操作规程》。二增强香菇生产全程质量节制理念,具体提高香菇产品质量安全程度,完善质量监控制度,执行香菇生产、加工、销售从基地生产到餐饮消费和外贸出口的全进程质量节制。为带动全县香菇标准化生产供应有力的技能支持。二是发展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园区内加工企业要依照SN/T1443.1食品安全治理系统要求,具体坚持HACCP系统并有用施行。增强香菇深加工产品的质量认证,提高香菇及其系列产品的质量。要坚持查验检测中心,知足企业自检自控和保证生产加工各环节查验约需求,所用的原辅料和包装资料等进厂前必需经由检测及格。三是增强投入品治理。增强对香菇产地情况的监测,实时有用地避免生产情况污染。增强生产基地水质的治理,制止运用未经处置的污水、废水。增强对香菇生产环节投入品(包括原辅资料)的市场监管,杜绝农药等投人品对生态情况和香菇产品的污染,特别是严禁在香菇生产进程中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增强对产地情况、香菇生产进程和产品质量的监测,重点检测触及影响人身安全健康的农药、化肥残留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提高香菇产品的质量安全程度。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县县政府绑缚发改、财务、水利、林业、扶贫、农业等相关项目资金,对进驻香菇产业园投资的企业执行重点扶持。一是对园区规划内用地享用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用地优惠政策。二是对园区内企业采用大型菌精装袋设备商品化生产香菇菌筒所需的木材方案由县林业局优先处理。三是对园区内企业和农户按设计标准投资建设的越夏香菇和反时节香菇标准化菇棚,经历收及格后由县财务执行以奖代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