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林皋;古镇;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西班牙巴塞罗那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报告中的开篇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此外,英国曼彻斯特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也宣称“21世界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城市”。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城镇旅游业的灵魂。

1林皋镇概况

1.1区域位置

林皋镇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地处白水县西北部的雁门山下,距县城22公里,镇域总面积约92.5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是县内第二大乡镇。林皋境内有西延铁路复线,305省道、白铜公路、白云公路、门林公路,成为北上延安、南下西安,西进铜川、东连白水的中转节点,同时林皋镇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约138公里,距铜川市60公里,距渭南市约80公里,区域位置属于在两小时经济圈内。

1.2旅游资源特色评价

1.2.1山水资源优势明显:

林皋镇的山、水景区规模较大,是镇域内景源最集中,景物最丰富的核心景区。被誉为“果乡西子,渭北明珠”的林皋湖,湖域总面积达150公顷,水深25米,总库容3300万立方米;具有“南有太白、北有方山”美誉的方山森林公园,地处渭北高原残山残原地带,北靠黄龙山、西倚雁门山,山势西北东高南低,最高海拔1547米,总面积达到143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8%以上。

1.2.2文化资源底蕴深厚:

镇域内保留古代遗迹达十余处,主要有林皋河村的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面积约30亩;东汉人郭巨,“埋儿葬母”感人故事世代流传(后来为鲁迅先生收录进《二十四孝图》),此人为林皋镇马岭村人,其墓现位于村内;永垣陵为前赵最后一位帝王刘曜父之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山上有周文王观星后挥剑而成的“斩断山”、始建于汉朝兴盛于唐朝时期的“庙山”(庙宇曾多达数十座,庙中侍奉主神为观音菩萨)、宋朝杨三郎练兵的“马刨泉”、边关守险的“石梯子”、穆桂英住过的“香炉寨”等许多历史遗迹;元鹤山庙会,庙宇建筑群为明万历三年时修建,位于高东乡西北,是渭北地区有名的四大庙会之一;镇区内林皋古堡(土堡),明朝时期建于湖坝高处,三面环水,背后道路曲折且隐蔽,建设整个工事易守难攻,而且堡内布局精细。

2发展策略:

2.1城乡统筹、区域联合策略

以发展城镇旅游业,带动人流和现金流在区域内的流动,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反哺乡村。通过旅游业发展,吸引外来投资,尤其是大城市投资,利用外部资金获得自身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2.2保护资源、和谐发展策略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经济产业,景区的规划、开发以及包装、促销,都应引进商业策划意识和市场运作技巧、充分利用项目设计的反差原则,探索资源的特殊性,力求开发出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

2.3循环发展、低碳旅游策略

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的旅游小城镇而言,低碳的生态策略尤为重要。以低碳生态开发作为林皋镇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的核心策略之一,以最新的低碳生态技术(如能源结构、垃圾循环管理、可持续供水和卫生、低碳交通)为工具,从保护、整合、提高三个角度着手,建立生态适宜、城乡和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低碳特色旅游小城镇。

2.4地域特色、文化铸魂策略

当前,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以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已成为新潮流。林皋镇的旅游规划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资源开发方向和重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逐渐成熟,目前已由资源主导和产品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过渡。注重市场调研和产品功能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2.5设施超前、服务共享策略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都要优越于小城镇的设施,而旅游城镇的基础设施要求又高于普通城镇的基础设施,同时,旅游是具有季节性,在旅游旺季时,公共服务设施供不应求,而旅游淡季的时候一些设施成了摆设,闲置浪费。因此,林皋镇发展的各项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同时,在旅游淡季时针对于闲置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应对村镇居民进行开放使用。

2.6山水开发一体化、山上游山下住

目前林皋湖和方山森林公园都是国家AA级景区,林皋镇在旅游开发是应考虑推出山水一体化开发、一体化管理,实行一票制,同时是方山森林公园作为方山林场的一部分,远期考虑申报AAA级景区,应更多考虑保护森林植被和山体环境,控制游客人数,减少山上接待住宿设施开发的量及相关物资运输的成本,通过借鉴黄山旅游景区的经验,实行“山上游山下住”的模式,更好利用镇区基础设施以及林皋湖现有住宿设施,有重点的完善和提高旅游接待和住宿能力。

3林皋古镇核心景区的发展布局

根据林皋镇域的资源分布情况和整体发展需要,其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心、两翼、三带、五片区”。其中五个功能片区为林皋文化古镇旅游区、方山康体度假旅游区、林皋湖会议度假旅游区、可仙-新卓农业体验旅游区、高东民俗文化旅游区。规划近期重点打造林皋文化古镇旅游区,主要建设工程包括林皋湖核心景区以及旅游服务基地和生活服务基地。

3.1林皋湖核心景区

划用地位于镇区以南(观湖大道南段),包括林皋湖旅游区景区入口标示区以及林皋古城古遗址风貌地段。规划总用地44.86公顷,总建筑面积14607平方米,以商业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为主。

在入口标示区根据林皋镇特殊的水域景观、人文活动、文物遗址以及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景区商业步行街,同时营造连续整体的景观,并在具体的空间布局、景观设计中具有一定的标识性,形成具有旅游小城镇的特色空间。其中,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区:北部特色商品区、中部文化娱乐区、南部亲水游乐区。北部特色商品区主要用于特色农家服饰、农家作坊、特色农产品;中部文化娱乐区包括文化广场(适合白水当地特色的曲子坐唱、洛北秧歌的场所)、悠闲娱乐场所(茶楼);南部亲水游乐区包括渔庄、水街。

3.2旅游服务基地

本基地位于观湖大道与与秀水路交叉口南侧,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52公顷。规划依托镇区现有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旅游服务中心,以及游客所需的各种旅游设施,基地内一部分用地为以人性化需求为主,布置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包括医疗保健、小超市、活动会所、电信邮政服务中心等;另一部分用地为以旅游特色为主的文化、娱乐、食宿服务设施,包括住宿的高级旅馆、特色餐饮及具有当地特色的展览馆、文化站等文化娱乐设施。

3.3生活服务基地

该基地方案坚持“节约土地、模块指引”的原则,形成功能分区合理,交通组织有序,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舒适,景观优美,绿化设计灵活,功能协调有序的综合生活服务区。本基地位于镇区以北(白林路与富林大道交叉口北侧),结合服务人员居住、旅游住宿和农家乐形成一个完整的居住片区。

规划住宅以板式多层(4层)结合2层农家乐院落,形成密度适中、高低错落的空间景观形象。

4结语

古镇的建设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以旅游业为当地产业发展龙头,通过对核心景区,旅游服务基地、生活服务基地的精心打造,所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善,文物古迹保护、旅游服务提升、提供就业岗位、居民幸福值提高等,都会让古镇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作为陕西30个文化旅游古镇之一的建设个案,以旅游引导林皋镇的建设经验,对其他文化旅游小镇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城乡规划院项目组.白水县林皋镇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2012-2020).

作者简介:

1.厉媛媛(1980-)女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级工程师,硕士。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题;产品特色;可复制

1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价值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从狭义上指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因其生产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其以成片农田为基质,大小不同的村落和湖泊为景观斑块,道路、河流、防护林构成其生态廊道,形成错落有致、散布状的景观生态格局。长期的乡村居民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肌理。农田是农民的工作场所,而农宅则是他们生活的场所,为劳作方便围绕农宅设置大片的农田,形成“田绕宅”的景观肌理。这与“宅落宅”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景观不仅有独特的景观格局,而且还包含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及,这也构成了农村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为形成独特的地方乡村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农业景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1 不断激增的城郊旅游需求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天左右的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

2.2 相关国家扶持与限制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措施、开发资助等扶持政策,加之新近“美丽中国”的提出,乡村景观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稳健的旅游市场发展,同时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及文件。通过研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政策,总结出目前国家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主导政策,主要分为限制、禁止、支持及发展4个方向。限制性项目有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禁止性项目有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尔夫球场项目。支持性项目有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庄、酒庄、农业主题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木苗圃科研基地等旅游项目。

2.3 当前乡村景观开发所存在问题

2.3.1 农村可建设用地稀少。农村可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非建设用地则占到90%。因此,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关键性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 重新开发土地常破坏原有的乡村肌理。企业开发土地时,常常拿取整块大面积的土地,散落的住宅用地常被忽略。集中式的用地形态破坏了农村村落自然地聚落形态;同时也给后期开发带来困难。拆迁使得大量农民迁出,原来的乡村生活气息也随之消失。

2.3.3 农村劳力严重流失。村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力主要依靠妇女与老人。农产品加工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也就不能吸引农村劳力返乡。

2.3.4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同构化严重。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中大多数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产品特色不明确,没有清晰的主题特色,导致产品模式容易被复制。

3 国内外开发实例

3.1 国外案例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小镇利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公园内核为核心区,所有活动围绕核心区展开,为花田区,种植大量的郁金香。核心区内分为固定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项目:郁金香展,主题庭院展,公园艺术展,花车游行盛典,骑行花海中,泛舟花田田间,儿童乐园。临时项目:名人之旅,花帽展览,传统工艺展,室内花卉展。为招揽旅客,每年郁金香展示的主题都会变化,由不同的参展商根据公园要求种植郁金香。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拉动了郁金香的整个产业链,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

3.2 国内案例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在小地块内精心打造创意文化概念,以爱情、浪漫为线索打造爱之墙,星座爱情柱,许愿池,奇迹钟,密宫,老桑树的回忆,百草园等主题项目,吸引市民、情侣、学生、恋人等客户群体,并与影楼签订合约。产业方面着力开发香草全产业链,包括香包、香袋、精油、香水等制品。其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包装和特色苗圃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4 农业景观新模式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案例中分析得出,以景观带动产业发展的形式正在日益扩大。新型的开发模式应是一种联动效应,由旅游开发为主导,带动周边农业与地产两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其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产业集群有机地集合起来,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开发模式。其可以被称之为是“乡村综合体”,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有机农业、苗木基地、田园小镇4大板块,其中有机农业和苗木基地可结合当地种植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田园小镇板块则是将原有农村生活原真体现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板块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将农家乐、农事体验、拓展运动、垂钓、婚庆庄园及花坊、田园集市、会所和餐厅等目前已有的成功旅游项目放入其中进行打造,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与本色农业景观相结合。因此,想要突显产品特色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主题鲜明的产品包装势在必行。

根据农产品特色、地理区位、环境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类型分为3大类。第1类苗木观光型,以苗圃植栽美景为主要的景观吸引力,同时,着力发展苗圃销售整套的产业链条。第2类主题游乐型,以趣味性的农业景观为主,增加童趣、欢乐、爱情等主题特色,打造游乐型农业观光园。第3类以高端度假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加工链。同时,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因为有了主题及分类,业态可以是复合的,多种类别的。同时也因为主题的明确,也就自然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区,减少了可复制性。

(收稿:2013-01-15)

参考文献:

[1]盛永利 杨小兰 赵永忠著.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中国旅游地产十大模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2]王云才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盛永利 黎筱筱 杨小兰 李关平著.TOLD模式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所处石家庄的鹿泉区素有“省会西花园”之称,有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也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条件,发展旅游业条件优越,潜力巨大。本文主要浅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将石家庄鹿泉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考察后合理规划与整合;探讨如何利用视觉传达专业的特性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石家庄鹿泉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为石家庄鹿泉建立旅游产业联盟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鹿泉;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视觉传达

鹿泉是距离省会石家庄最近的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其发展旅游业条件优越,潜力巨大。旅游的魅力是靠文化来衬托的,而文化少了旅游就会缺乏活力,如何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将鹿泉区的旅游文化赋予新的创意加以设计并宣传,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层级和集聚效应,是鹿泉区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鹿泉”名字由来及其特色历史文化底蕴

据说,当年韩信攻赵至此,水源匮乏,即派人四处寻找水源,都因为没找到水被杀,后派猛将胡申找水,胡申也没有找到水源,自杀后给韩信托梦说山下有泉水,韩信随之去看,走到长寿山下,有一白鹿刨地,便拉弓射去,白鹿遁逃,箭落土中,拔箭,忽有泉水涌出,此泉因韩信射鹿而得名——“白鹿泉”,“鹿泉水涌若珠倾”也成为“鹿泉景”之一。由于气候影响,这里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天象景观。如封龙山的“封龙云海”、“云雾华盖”、“山间岚烟”三大云雾景观。鹿泉区也拥有着厚重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古寺庙,主要有封龙山白草寺、城区十方院、抱犊寨金阙宫;纪念性庙宇,较为著名的有韩信庙;更有特色的民居和民俗文艺活动,如“获鹿斯”“舞龙”等等。

二、鹿泉区旅游文化的现状

鹿泉市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二十几年来的发展壮大,已形成了抱犊寨、封龙山、西山森林公园、龙泉寺等景区和奥克兰风情小镇、天籁•山水清音等一批休闲度假区。鹿泉市打造高档休闲区,全面加快与省会主城区同城化发展的进程,初步形成了长约25公里的西山旅游景观带。

三、鹿泉区旅游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目前,鹿泉区旅游文化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尤其是中央出台“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策略,使鹿泉区这一地方的旅游经济潜能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内部的各个地区实行统一规划、互相开放,并通过资源、资金、技术、产业的横向联合,促进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但其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1、当地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大当地的政务除了在财政上面的力度不够大之外,对该地区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思维固化,缺乏创新,与相关领域的企业脱离等等。2、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城西牛坡山被削去大半,土门关旁的刀刃山已无其形,城北的九里山南端被炸掉数十米。就是因为在景点内胡乱炸石开山,滥伐树木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不能协调发展,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3、旅游区景点小、散鹿泉区整体地势西部高东部低,西部属太行山余脉,为低山丘陵区,区间基岩,山峦起伏,沟谷发育。一方面错综复杂的地貌使得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分布相对疏远,另一方面,鹿泉区当地的人们对于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做得不够,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而言,规模较小,级别低等。4、宣传手段跟不上时代鹿泉区的自然景点以及人文历史颇为丰富,可是资源信息得不到整合,不够信息化;宣传的手段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现代人的“口味”喜好;旅游产业整体缺乏创新的精神,有关旅游产品以及纪念性产品都处于极其简单的开发状态,缺乏与之对应的旅游文化概念。

四、视觉传达下鹿泉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1、政府的支持1)在财政上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承载力,并完善旅游景点设施。2)要树立旅游业产业整体策划发展思路及目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3)政府与大型企业形成合作,成立了外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委员会,实行“一条龙服务”,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为投资者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2、鹿泉区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鹿泉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时,应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景区,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并同步建污水净化厂等绿化环保设施,把山区综合开发,引种栽植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特点的经济林,把景区建设与周边绿化结合起来,以景区带绿化,形成一个生态环境。3、整合旅游资源,建设精品旅游景点首先要根据当地现有的便利交通情况,合理的设计旅游线路,使沿途的景点互相呼应。其次在已有的景点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景点放在突出位置,按照规模化、成线路、出精品的原则,对现有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包装。4、创新宣传手段,形成特色品牌1)随着科技的进步,建设平台战略,整合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网络通道,不仅加速地区间政务信息的沟通速度和公开程度,也促进了企业电子商务的联网集成运营。2)为整个鹿泉区设计区域整体形象,形成特色品牌。设计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宣传手册,同时设计专属鹿泉旅游文化特色的APP软件、网站等宣传版面。在产品设计上面着重设计在各个旅游区中独有的具有纪念意义旅游产品,如封龙山的中华警钟,道德经石崖,白鹿泉的泉水,将此与旅游产品挂钩制成与之相匹配的工艺品。3)大型企业联合周边小型企业一起发展,如旅游购物品制造小厂商联合起来,通过与创意设计单位的创意包装和先进营销机构的渠道开发相结合,实现生产结构变革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以研发——生产——营销链串联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实现联动整体发展。4)设计属于本地的旅游卡,将符合条件的跨区域的包括衣、食、住、行等企业吸纳进来,整体促销和优惠结算,将相关特色产业发展为旗舰品牌。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就要有新的发展,本文把旅游、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宗教、文化多元的利益链,推出一个全新的旅游文化宣传模式。使鹿泉的文化资源能带动石家庄与北京、天津的互动;对提高石家庄的文化层次也是一个催进作用;也将对石家庄整体旅游资源的整合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吕超《.河北鹿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分别增长35%、33%、36%。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我们围绕“三个武进”建设,紧扣“中华文化旅游年”主题,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上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武进区荣获“江苏省旅游工作先进集体”,“花都水城·浪漫武进”旅游节荣获“江苏省旅游特色节庆活动奖”,春秋乐园获“江苏省旅游项目建设优秀奖”,闵伟明、沈益锋荣获“江苏省旅游工作先进个人”。

1、旅游规划取得新成果。在对我区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完成了《武进区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参与了泛淹城规划建设、嘉泽镇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紫薇园规划评审、宋剑湖控制性规划调整、横山桥“江南第一财”、龙潭湖农业生态园等规划工作。环球动漫水世界、南田文化城、春秋淹城宝林寺、太湖湾圣沃尔夫小镇等项目规划设计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

3、宣传促销塑造新形象。今年的宣传促销工作主要围绕“四个一”来扩大武进旅游的知名度。即办好一个旅游节,出好一本“花都”杂志,拍好一部武进旅游宣传片,编好一本武进旅游指南画册。2011“花都水城·浪漫武进”旅游节围绕“游、购、娱”三大要素4、公共服务搭建新平台。随着我区旅游景区点的逐渐建成,来武进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为使游客能够在武进行的顺畅、吃的满意、游的尽兴,购的放心,我们积极推进旅游要素配套,“五一”前夕,建成了武进旅游咨询推广中心。中心位于武进商业中心——新天地不夜城,具有景区宣传推广、旅游信息咨询、游客投诉受理等多项功能,为游客提供现场接待咨询、热线电话咨询、多媒体电脑自助查询、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图书导阅等服务。中心还将根据季节特色,编排特色旅游线路,开展旅游促销、旅游推介活动,方便国内外游客来武进观光旅游。

5、行业管理开创新局面。一是进一步落实全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根据《关于促进全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出台了《2011年武进旅游地接考核奖励办法》,对优秀地接旅行社进行了表彰奖励;二是积极开展景区评a、饭店评星工作,明都国际会议中心被评为4星级饭店,牟家农业旅游观光园被评为4星级乡村旅游点,艺林园、三勤花都水城温泉的创3a工作正在推进中。三是强化旅游安全工作。坚持把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业安全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联合区工商、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开展了平安景区创建工作,对全区旅游单位进行了安全检查,督查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确保了全区旅游安全。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们将以投入为纲,抓规划、抓项目、抓促销、抓管理,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1、一如既往抓规划。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是龙头。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规划极其重要。下半年一是对泛淹城旅游区、花博园规划进行

调研;二是进一步完善优化姬山古镇、中华孝道园、南田文化村等在建项目规划;三是指导和参与杨桥古镇、横山财神景区、龙潭湖农业生态园、牟家观光园为代表的地方性旅游资源的规划工作,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规划建设好一批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做工精致的景点景区。

2、全力以赴抓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区各景点景区的建设步伐。一抓重点3、多元投入抓配套。积极推进旅游要素配套,造氛围、聚人气,以优良的旅游环境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一是强化主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花园街为纽带,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名优产品,建设好新城上街、又一城、新天地不夜城、茂业百货、武进购物中心、天禄商务广场等旅游购物场所,打造武进新城旅游集聚区;二是重视景区(点)的联动提升作用,以五大旅游板块为支点,协调公交资源,组合旅游线路,加快景点景区间连接线建设,改善通达条件,方便游客出行;三是借助市场需求的推动作用,以彰显地方特色为指引,引导民间资本建设经济型酒店、青年旅馆、家庭旅馆,改善食宿条件,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4、多措并举抓促销。一是围绕目标市场,科学制定宣传促销计划,提高旅游宣传促销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淹城旅游区、太湖湾环球动漫嬉戏谷、中华孝道园进行多形式、多方法、多渠道宣传促销。二是精心培育地接市场,引导景点景区与旅行社开展深度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四是推进区域互动促销,与周边城市建立互惠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分享。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春末夏至的青草地,五彩缤纷的鲜花丛,配搭上梦幻的木制大风车,《小康》记者犹如置身在荷兰的某个庄园之中。现在这些景色,不出江苏就能在苏北小镇杨集镇的潮河湾景区一览无遗。4月15日试开园,当天就吸引了超5万游客到访。预计10月1日正式开园试运营,届时潮河湾景区将会迎来更多游客。

杨集镇位于江苏省灌云县,由原杨集镇、界圩乡和沂北乡3个乡镇合并而成。这个苏北小镇汇聚沿海高速、204国道、242省道、324省道、沿海高铁及东门五图河五级航道等多条水陆交通干线,是当地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然而,在一年多前,杨集镇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如今,它却一跃成为灌云县综合目标考核第二名的先进乡镇。“当时,班子的压力很大。但正因此,我们更有动力前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美丽乡村、办好民生实事等,让镇里的情况越来越好。”杨集镇党委书记李明说。

究竟,杨集镇是如何实现蜕变的?在镇域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六大行动”让镇区后发先至

杨集镇属全国重点镇、千强镇、江苏省98个重点中心镇之一,是灌云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李明介绍,杨集镇2016年度被授予江苏省生态乡镇、省文明乡镇、省基层党员冬训示范乡镇,连云港市“三农”工作先进乡镇、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灌云县招商引资一等奖。

“近年来,我们镇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灌云县的商贸物流中心,连云港市的特色旅游名镇,构建连接县城到临港产业园区节点中心城镇。把杨集镇建设成为灌云县重要经济增长极。就此,我们实施六大行动,即工业强镇行动,城乡统筹行动,强农富民行动,生态创建行动,民生幸福行动,党建带动行动。”李明说。

作为实现振兴发展的第一步,有着工业基础的杨集镇开始思考,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如何让本土的工业顺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实现转型升级。招商引资为本土工业升级提供了机会。 游客在潮河湾油菜花园游玩。

宁丰木业项目是连云港宁丰木业、宁丰人造板集团投资兴建的大型刨花板专业研发和生产制造企业。虽然项目自签约到完成一期建设仅用了7个月时间,但规划、报批、立项、环评、设计等阶段都经过了严格的把关,特别是消防系统的配套完善。杨集镇党委副书记专门服务项目,全面跟进,遇到问题当即处理和解决,反应灵活且高效的办事机制让企业负责人感受到了服务型政府的主动作为。《小康》记者在该企业的实地走访中看到,宽敞的厂房内,一块块板材从生产线上输出,工人们忙碌地将其搬运、打包、装车,部分新增设备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宁丰木业总经理助理李浩说,项目总投资7.8亿元,预计年生产各种规格优质刨花板40万立方米,刨花板的主要供销方将是索菲亚、宜家等著名家具品牌。

提到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李浩表示,自“安寨扎营”到杨集镇以来,政府的支持不单表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部门协调,更重要的是能让企业深切的感受到被重视。他提到项目现场除了生产工人的身影外,杨集镇镇领导熟悉的身影也常常出现在企业。李浩觉得,有别于过去企业办事天天找政府的繁琐,如今企业负责人不出门就能有镇干部对口帮扶、解决问题,中间环节省了不少麻烦和时间,这种政府观念的转变让企业看到了希望。

如今,除了宁丰木业,杨集镇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经扩至15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亿元,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仓储物流、货柜货架和木材生产等四大主导产业。2016年,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4个(宁丰木业为代表),新开工过5000万元项目7个,新竣工过5000万元项目4个。

现代农业助力经济发展

强农富民行动也是帮助杨集镇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此行动让农业产业更加优化,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l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业服务业。 宁丰木业车间

特别是在现代农业方面,杨集镇打造长流、孙跳、后三、双湾等高效精品农业发展典型,大力推进设施果蔬、豆丹养殖、水产品开发等农业项目的实施,“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已初步形成,利华现代农业示范园、小乔圩千亩生态农业园和沂河淌万亩观光农业园初具规模。

来到杨集镇利华村的大唐灌云农光互补光伏10MWp项目,《小康》记者一行看见约350亩的农用地上都铺设了棚顶太阳能光伏组件。利华村党总支书谢军告诉记者,这是太阳能光伏科技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搜集,又不占用土地种植厌光作物,达到双赢。

“届时将主要种植猕猴桃、大果枸杞、葡萄、大樱桃等水果,兼具观赏和采摘功能。而且,建设2.8万平米的试验示范温室,主要种植蔬菜等高效农作物,全部采用保护地栽培,包括部分无土立体栽培。还可以配备休闲旅游设施,打造生态观光农业。”谢军说。

除了经济上的发展,民生幸福也提上日程。李明介绍,杨集镇通过推进精准扶贫、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文化生活、基础投入等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足,幸福感不断提高。

2016年,杨集镇实现1255个低收入户、4152个低收入人口脱贫,1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目标。

潮河湾试运营吸引超5万游客

说起杨集镇,人们就会想到这个苏北小镇上的潮河湾、生态农场等景点。正是初夏时节,一个下着雨的日子,记者在杨集镇采访,从满目良田麦穗、雨雾缭绕、空气清新的诗画意境,到镇领导介绍的发展思路,深切感受到这个苏北小镇,正依托自身特有的青山绿水生态优势,挥笔书写“乡村旅游”大文章。

而区域旅游的良性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拳头产品,拳头产品有助于提升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潮河湾因潮河贯通景区南北且河面自然形成反“S”状而得名。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杨集镇潮河湾景区建设之初的定位便立足以“自然、生态、野趣”为主题,以亲水为主线,以生态为基础,欲打造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培训为一体的现代舒适休闲景区。

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江苏省灌云县伊甸园、潮河湾区和大伊山等景区内游人如织,三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其中,潮河湾景区在清明假期的试运营开放日时逢灌云首届油菜花节,众多周边县市游客前去观光赴会,吸引超5万名游客。 罴镇党委书记李明接收《小康》杂志专访。

杨集镇政府工作人员向《小康》记者介绍,目前,景区规划核心区占地1066亩,其中水体面积900亩、油菜花等花卉观景带3000多亩,景区累计投资目前已经超过11600万元,计划总投资2.1亿元。

走访中记者看到,景区已完成了一期工程开发,主要包括景区大门、景区停车场、环卫设施、环岛水系、环岛观光路等基础设施,游客接待中心、观景亭、花卉育苗展示馆、游船码头、游乐健身设施等旅游景点和设施,以及沿路、沿河、区域景观绿化工程。围绕“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的旅游主题和“一年破题,两年成形,三年出彩,五年成名”的行动计划,现在的灌云旅游产业建设突飞猛进,“晴天拼命干、雨天抢着干、夜里挑灯干”已成为全县各旅游景区建设的新常态。

美丽乡村撬动度假休闲大市场

景区内,《小康》记者看到潮河村刘圩庄清洁整齐的农家院落,采用田园设计风格,建筑主体为为两层,外表朴素,内饰考究。成规模的片区规划和水果种植基地让景区内的每家每户生产生活都发生着巨大变化,青山绿水真正变成了农民的钱袋子。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花卉旅游;乡村产业;第三产业;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2505

1引言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1,2],虽是国情决定的特殊性,但是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仍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花卉产业作为一项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的优势产业,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3]。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寻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共处,对花草树木有着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形成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特有花文化,花卉被赋予了人格化内涵。中国地域辽阔,花卉品种资源丰富,为花卉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花卉景观

花卉景观是指由花卉组成的园林景观形式,花卉景观主要包括花坛、花境、花池和花台、花丛、花群等类型,目前花卉旅游项目中较常用花坛、花境、花海3种形式。

2.1花坛

花坛是指具有几何形轮廓的植床内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花卉,运用花卉的群体效果来体现图案纹样,或观赏盛花时绚丽景观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4]。花坛以突出鲜艳的色彩或精美华丽的纹样来体现其装饰效果。

按照花坛表现的主体内容分为花丛式花坛(盛花花坛)、模纹式花坛、标题式花坛、装饰物花坛、立体造型花坛、混合式花坛和造景式花坛。按照花坛所使用的植物材料可以将花坛分为一二年生花卉花坛、宿根花卉花坛、球根花卉花坛、专类花卉花坛、灌木花坛、蔬果类花坛以及混合式花坛等。按照空间形式可分为平面花坛、斜面花坛、高设花坛(花台)、立体花坛。按照花卉的栽植方式可分为地栽花卉花坛、盆栽花卉花坛、移动式花坛(花钵)。按照观赏期的长短可分为永久性花坛、固定性花坛(半永久性花坛)、临时性花坛(季节性花坛)、移动性花坛。

2.2花境

花境是指模拟自然界林缘地带各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以宿根花卉、花灌木为主,经过艺术提炼而设计成宽窄不一的曲线或直线式的自然式花带,表现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景观[4]。

花境按照设计形式可分为单面观赏花境、双面观赏花境、对应式花境;按照花境所用植物材料可分为灌木花境、宿根花卉花境、球根花卉花境、专类植物花境、混合花境;按照花境颜色可分为单色系花境、双色系花境、多色系花境。

2.3花海

花海景观是一种开满鲜花的自然景观或者园林景观,传统上是指由密集开花的草本或木本植物组成,常采用大面积种植的方式,营造繁花似海的效果。随着发展的连续性,“花”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花海景观定义扩增为观赏植物具观赏价值的部分大量集群式地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所营造出的景观[5]。

花海的类型根据运营模式可分为花海景^休闲型、花卉科普观光型、花乡生态度假型、主题花园游乐型和花卉产业博览型[6]。

3花卉旅游与花卉产业

3.1花卉旅游

花卉旅游以旅游市场为前提,以花卉资源为依托,是一项以满足人们观赏、游览、疗养、保健、科研、观摩以及学习花卉知识等方面需求为目标的新兴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卉旅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花卉生产参与型、花文化旅游型、花卉观赏游憩型、花卉保健疗养型、花卉科普教育型、花卉饮食购物型等[7]。

现代花卉旅游活动主要分为3类:①花卉旅游节庆项目。是指以花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其经济和社会效应在中国花卉旅游产业中占重要比例。②花卉生产基地改造的旅游景区。是指在适合花卉栽培条件的区域规划建设的旅游景区,花卉资源包括本地品种和外地引进品种,改造方式包括部分加工和全部更新。③花卉市场,是指面向个体消费者的花卉及园艺用品售卖交易的场所。

3.2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是指花卉生产与贸易业[8]。花卉产业除包括常见的花卉,如鲜切花、盆栽花卉、观叶植物、绿化苗木、草坪等产品外,还包括花卉种子和种苗、专用花肥、育花基质、园林机械等辅助产业,以及花卉产品直接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行业[9]。花卉产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近十多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7]。花卉产业方兴未艾,在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十大行业中,花卉产业被列为第二位。

花卉产业形式主要分为两类:花卉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花卉旅游营销发展模式[10]。花卉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指花卉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较紧密,花卉旅游已经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特征。花卉旅游营销发展模式是指花卉产业与旅游业结合不够紧密,花卉旅游仅表现为旅游营销措施,产业化特征不明显。

4花卉旅游产业发展案例

花卉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为三种模式:花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文化―花卉―旅游产业模式、旅游―文化―花卉产业发展路径模式[11]。

2017年2月绿色科技第3期

蔡妤,等:基于产业转型的乡村旅游花卉景观营造原则探讨园林与景观

4.1花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花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基于已有花卉资源,结合花卉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花卉旅游是花卉产业的衍生物。

4.1.1荷兰Keukenhof公园郁金香花展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近郊Lisse小镇,自1949年第一次作为开放空间式的花卉展示公园以来,已有60多年的历史。每年3~5月,700余万朵的郁金香及风信子、洋水仙等球根花卉在这里竞相开放,公园占地32 hm2,园内步行道总计15 km,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花展。

(1)景观打造。库肯霍夫公园整体以英式风格为主,高大的乔木、蜿蜒的小径、青翠的草坪、幽静的水池,突出郁金香的景观观赏效果[12](图1)。荷兰每年大约培育30亿个郁金香球茎,自2006年起库肯霍夫每年布置不同的主题,例如2008年的主题为库肯霍夫中国年,2015年的主题为纪念荷兰画家梵高(图2)。

(2)产品打造。公园的主要营业收入除了门票和餐饮外,还包括花卉及特色旅游纪念商品。园中的花艺与插画等作坊,设计师和艺术家们以花为主题的创作作品等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产品。

(3)节庆打造。库肯霍夫每年还举办艺术展览,以其大量的艺术收藏而闻名,在园中布置了数百座雕塑及艺术品,是荷兰最大的雕塑公园。

4.1.2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庄园

法国的是世界上薰衣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最富盛名的是VALENSOLE平原和LUBERON山区。目前已经形成了“花期―采后―加工―销售”等多环节于一体的完整产业创意链条。

(1)景观打造。法国薰衣草种植面积达14000 hm2以上,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紫色薰衣草,宛如紫色海洋。

(2)产品打造。针对薰衣草的药用、美容、健身、养生等多种功效,开发了众多的薰衣草相关产品,提升其附加价值,薰衣草食用品、薰衣草干花制品、薰衣草精油及其衍生品、薰衣草工艺品等均为产业链中的重点产品。薰衣草产业链条的最高端――香水与化妆品、法国葡萄酒、法国时装并称为法国三大精品产业,举世闻名,薰衣草产业已经成为法国创意农业的名片。

(3)节庆打造。每年的6 月到10 月,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节”及嘉年华陆续开始。瓦朗索勒是最经典的普罗旺斯小镇之一,每年7 月的第三个周日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薰衣草节,小镇的居民会穿着传统服饰,拿着薰衣草产品和农作用具在小镇上表演游行。

4.2文化―花卉―旅游产业模式

文化―花卉―旅游产业模式为基于源远流长的花卉文化,催生花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旅游产业。

4.2.1日本东京都恩赐上野动物园

上野公园位于日本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公园,面积达52.5万m2。上野公园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

(1)景观打造。园内樱花数目多达1200棵,代表性的樱花品种(染井吉野)。每年樱花花季时,上野公园樱花大道的绯红云朵,早已在鲁迅笔下化为国人对日本樱花的第一印象。花开时节在夜间灯光下观赏“夜樱”,是日本人赏樱的独特方式。

(2)产品打造。以樱花为主题的各种商品,包括樱花为原料制作的美酒和饮料、食用品、香水和护肤品、小饰品等。

(3)节庆打造。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3月15日至4月15日为“樱花节”,也称作“樱花祭”,己有1000余年历史。在此期间,来赏樱的游客络绎不绝。

4.2.2中国河南洛阳牡丹

洛阳主要牡丹参观景点有“王城公园”、“西苑公园”、“国色牡丹园”、“白马寺”、“白园”等。宋代时期牡丹栽培中心移至洛阳,由于掌握了牡丹的习性,管理得法,宋代洛阳牡丹栽培远较唐朝长安普遍,不再是皇室贵胄的专有物。牡丹开遍洛阳,俨然成了洛阳的象征和代名词。

(1)景观打造。洛阳牡丹遍植全城的大街小巷、公园(图5)、厂矿、机关、学校、宾馆。中州大道两旁的花带中盛开的牡丹更使中外宾客一进入洛阳就感到“花城”的浓重气氛。

(2)产品打造。牡丹艺术作品,包括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作品,有历代的木、砖、石等雕刻作品,还有历代的银器杂件、刺绣等作品。至今牡丹画家不计其数,牡丹剪纸全国有名,牡丹食品、牡丹化妆品发展势头强劲,牡丹盆花已成为人们节日装点的首选,洛阳水席“牡丹燕菜”也广为人知。

(3)节庆打造。每年的4月15~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自2004年起,洛阳市利用洛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山水景观,逐步开发、形成了“春有牡丹花会、夏有小浪底观瀑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的四季旅游节会产品。

4.3旅游―文化―花卉产业发展路径模式

旅游―文化―花卉产I发展路径模式的前提是旅游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挖掘当地花卉文化,推广花卉种植栽培,助推花卉产业。

4.3.1日本北海道富田农场

富田农场位于富良野地区,农场规划12 hm2,是一个私家农场。富田农场是北海道最早的花田之一,原来仅仅种植薰衣草的农场,在这几年主人的打理下,增加种植了金盏花、罂粟花等,逐渐形成了今日所见的彩虹花海(图6)。目前已成为富良野地区,甚至整个北海道最著名的花卉农场,每年花季从4月开始,直至10月中旬结束。

(1)景观打造。农场划分了6个观花区域,花人之田,主要观赏加州罂粟、姬金鱼草、金盏花等;幸之花田,主要观赏不同品种的薰衣草;春之彩色花田,主要观赏冰岛罂粟、细香葱、东方罂粟等;秋之彩色花田,主要观赏鼠尾草、波斯菊以及醉蝶花等;彩色花田,主要以紫色薰衣草为主,搭配其他六色品种,宛如七色彩虹;传统薰衣草田,富田农场最初保留下来的熏衣草田。

(2)产品打造。花卉观光为主,延伸花卉产业链,加工制作花卉相关产品,如干花、精油、香水、香皂、香草冰激凌等这一系列产业链,在丰富园区旅游产品内涵的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园区花卉产业的效益。

4.3.2中国台湾大溪花海农场

大溪花海农场位于中国台湾的桃源县,是台湾北部最大的花卉农场。大溪花海农场总占地95 hm2,已开发面积约17 hm2(图7)。大溪花海农场所属土地19世纪曾栽种过香茅,供生产香茅油,后改为种植绿茶。2011年左右,大溪花海农场的构想逐步产生,透过许多对于香草有心人士的努力与沟通,经过一年多的转作计划与环保工法的整理,正式成立大溪花海农场。

(1)景观打造。大溪花卉农场主要包括四个主要观花区域。“紫色梦幻区”,种植近2 hm2的薰衣草、鼠尾草等紫色香草花卉。“彩虹花田区”,种植各色花卉,而且四季都会更换不同的颜色和花卉。“风情万种区”,种植多年生的灌木植物。“天国之丘”,一颗树坐落在大片的花田里。

除了花卉外,在山丘上还有座“小牛仔牧场”,在这里不但可以和小马、小羊、小兔子等小动物们亲近、喂食,还有一个“小蜜蜂生态屋”,小朋友可以在那里亲眼看小蜜蜂们是如何酿造花蜜。还有南欧浪漫文艺风格的“梵谷之家西餐厅”,西班牙红色调且多功能的“香氛工坊”。在香氛工坊旁的是种满各类香草的“艾丽斯香草园”,兼具植栽教学及贩卖花卉盆栽的“花海育婴房”。

(2)产品打造。在大溪花海农场里除了有花海农场独家开发的欧式香包、植栽、手工饼干、熏衣草午安枕等DIY活动,还可以享用高级香草料理,或优雅的下午茶,也可以进行庭园烤肉等活动。

5乡村花卉景观营造原则

5.1花坛――点缀式

花坛通常具有几何形的栽植床,因此属于规则式种植设计,多用于规则式园林构图中;花坛主要表现花卉群体组成的图案纹样或华丽的色彩,不表现花卉个体的形态美;花坛多以时令性花卉为主体材料,因而需随季节更换,保证最佳的景观效果。气候温暖地区也可用终年具有观赏价值且生长缓慢、耐修剪,可以组成美丽图案纹样的多年生花卉及木本花卉组成花坛。

花坛景观季节时效性强,可以快速形成景观效果,但是苗木替换成本和养护费用较高,目前在园林中主要承担景观点缀功能。在乡村景观中,花坛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装饰重要节点:乡村景观中花坛适宜应用在重要的节点展示区,如园区入口、广场中央等,起到点景作用。在节庆期间使用,起到渲染节日氛围的效果;②融合地方文化:花坛的图案应结合地方文化,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③降低灌溉成本:植物宜选择较耐旱植物,减少灌溉次数;④优选色叶植物:为降低苗木投入量,可以选择花期长的植物材料,优先选择观色叶植物。

5.2花境――镶嵌式

花境的种植床呈条带状,或为直线或为曲线;花境内部的植物配置呈现自然式的斑块混交,立面上高低错落有致;花境内部的植物配置存在季相变化,每季至少有3~4种花为主基调开放,形成鲜明的季相景观;花境以多年生花卉为主,一次栽植,多年观赏,养护管理较为简单。

花境景观丰富自然,季相变化明显,一年种植多年可用,养护管理相对粗放,符合我国崇尚自然、提倡节约型园林的需求,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在国内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的园林景观中已经逐渐投入使用,但由于设计手法相对复杂,施工精细,在乡村景观中尚未得到有效推广[13]。在乡村景观中,花境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保证多年可观:植物材料宜选择宿根植物,搭配低矮灌木,形成混合花境,降低苗木投入次数;②优选节水耐旱:花境应选择耐旱耐贫瘠植物材料,如赛菊芋、荆芥等,保证可以在不需要人工养护的情况下正常生长,降低养护成本;③突出乡野趣味:花境适宜布置在节点区域的小路两侧,结合两侧地形,形成野趣园路,增加乡村景观的乡野趣味性。布置在节点道路环岛区域,依托岛状花境,形成道路转折处的视觉焦点;④营造特色景观:花境在道路两侧呈线性布置,形成节点性花廊景观。也可以直接采用花境形式布置园区,例如加拿大温哥华的布查特花园,打造乡村景观特色,形成常年可观的花境观赏点,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5.3花海――斑块式

花海的种植床一般呈现斑块状,种植床面积较大;花海的植物主要由单种花卉或者同属花卉不同色彩的品种搭配而成;花海内部植物材料花期集中,同品种或不同品种同期开放,形成壮丽的花海景观。

花海景观近几年来倍受国人青睐,但是当前中国的花海景观,无论从旅游还是农业角度而言,都是一个新兴产业,花海景观的规划设计和营建方法尚处于模仿国外案例的初始阶段。

(1)融入地方产业。乡村景观中的花海植物宜结合当地的产业链,优先选择与农产相配合的植物材料,如油菜花、向日葵等,推行“亦农亦旅”的发展模式,避免出现“花开欢笑短,花落忧愁长”的“潮汐”现象。

(2)保证节水耐旱。花海景观面积较大,灌溉成本较高,应优先选择耐旱植物材料,可以满足“靠天吃饭”。

(3)延长观赏花期。最大限度的延长花海的观赏花期,通过配置不同花期的花卉品种、选择二次开花和多次开花植物达到延长观赏期的目的。

(4)高低复合配置。可以选取高低不同的两种及多种花卉搭配种植,此开彼落,延长花期,加强花卉群体的观赏效果,增加人工群体的生态稳定性。

6结语

乡村经济的转型和环境面貌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两大核心目标,花卉旅游是促进经济转型、改善乡村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花卉旅游以花卉景观为主体和骨架,各项相应活动开展为血肉,结合地方产业链,以提升乡村景观项目的生命力,推动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娟,王健,任.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Σ叻治[J].北方园艺,2014(9):214~218.

[2]张培.现状、动力、趋势:我国休闲农业旅游近20年的发展轨迹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3):45~49.

[3]吕丹.花卉产业的建设与发展[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红河州人民政府,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红河流域发展论坛论文集――专题一:红河流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蒙自: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红河州人民政府,中国通信学会,2016:4.

[4]董丽.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2.

[5]符木,刘晶晶,方翠莲. 中国花海景观的缘起、发展和现存问题[J].园林,2016(2):12~15.

[6]高亦珂,符木,刘晶晶,等.中国花海景观的复合化模式[J].园林,2016(2):22~26.

[7]谢云,王小德,孟明浩,等.临安市花卉旅游业发展前景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05(2):65~68.

[8]刘燕.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S1):87~89.

[9]杨利平.浅谈花卉产业概况[J].农民科技培训,2012(3):23~24.

[10]周武忠.中国花文化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2008(6):79~84.

[11]向宏桥.国内外花卉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旅游论坛,2014(1):27~31.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7篇

他多年来从事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农业布局与农业区划、旅游开发与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擅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区域规划、城市发展研究与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研究与旅游规划、土地利用研究与土地规划等。自八十年代以来,他除了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先后在国内外主持完成了超百项规划设计和研究任务,其中有国家级项目,有省、部级项目和地市、县级项目。他坚持人文地理理论与实践结合,面向市、县,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既研究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研究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许多研究成果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多项奖励。

陈烈已先后100多篇,正式出版著作22本(合作),其中专著6本,代表性著作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南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广东地图出版社)、《雷州半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发达地区顺德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广州增城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和《汕头市潮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广东科技出版社)等。他坚持多学科结合,从区域研究开始到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设计的科技路线,并不断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高。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多学科有机结合、综合性、系列化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方法得到国内有关部门的广泛采用,也被引用和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越南将其作为“经验学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被指定为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省、市、县主管领导干部必读文献。自1995年以来,他应越南的邀请,以中国规划专家的身份,多次率团赴越讲学、开展区域研究与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区规划,不仅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更为建立中越新关系、开展中越学术交流和科技协作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1997年春,他作为“中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交流团”成员赴美考察洛杉机、华盛顿等十多个城市。

陈烈1987年发表文章率先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1988年发表“利用窗口条件发展深圳特色旅游业”;1986年在增城县开展广东省县域规划试点;1996年发表“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态势与雷州半岛

的战略任务与对策”;1999年率先开展“顺德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醒认识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烈一走就是二十年。

实践出真知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规划实践当中,陈烈院长体会最深的是要实事求是。凡他主持参与的规划项目,哪怕再小的乡镇,都要亲自去考察研究,“只有深入到一线,才能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凡是能到达的地方都要到达,凡是能收集的资料都要收集到,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公众声音, 不经过实地摸底,决不轻易动笔”,陈烈院长这样要求他和他的规划研究设计团队。20多年来,陈烈院长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广东和珠三角地区的每一个角落,此外还涉足广西、湖南、云南、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区的城市乡镇规划、研究工作,开展了为数众多的区域、城市旅游研究和规划。

谈起“可持续发展”,陈院长颇为激动: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陈烈院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国内外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发展研究与规划,实践过程中一直坚持运用发展、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作为研究和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其基本思想是以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以持续为特征的资源、生态环境和以公平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类发展中不仅追求经济效率,还要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资源环境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序、健康、快速、持续、和谐发展。”“在实际运作中,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第一发展和协调发展,第二集约和控制发展,第三公平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健康、快速、和谐发展。”陈烈院长说:“我们既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应该重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刻领会和应用,把实现区域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之路。”

1999年,陈烈在广东顺德率先开展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内专家们一致认为:“其(陈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目前国内尚属罕见”,“该研究与成果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开创性,理论性与可操作性,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成果的领先水平。”作为全国百强县之冠的顺德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先后请陈烈教授开展两次重大的研究和规划,实施效果很好,顺德市的领导经常说:“我们顺德市这些年的发展,中山大学陈烈教授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决策性的好意见。”

以往有些区域规划只是将各有关部门的规划方案拼凑汇总在一起,既没协调,亦不整合,是综而不合。有些规划只是靠少数规划工作者,没有与利益冲突的各方充分协商,更没有取得他们的共识和认可。这样的规划用起来是要大打折扣的。

“规划应立足实际,把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结合,把经济规划纲要和具体专项规划相结合,突出可操作性。要力求简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公众声音。”

在规划过程中,陈烈带领的专家团队广泛吸收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团、公司)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多学科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智慧,在充分交换意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共同寻求合理解决区域发展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制定出的方案透明度高、实用性强、能为公众所接受、在整体上符合全社会的根本利益。

1995年11月,越南建设部副部长听完陈烈关于《南河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南定市总体规划》以后,面对众多在场部委领导,用中国话总结说:“这些年来,我国请了许多国外的专家来帮我们搞规划,现在比较起来,你们的观点、思路和方案最符合我们的国情”。

县域经济是基础

2006年2月14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主席强调: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际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对此,陈院长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仅把目光放在行政意义上的农村孤立地考虑其发展、规划和建设,那么必然会缺乏区域统筹,造成村与村之间的重复建设。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概念应超越行政概念,将建制镇也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即农村是一个区域概念,是包括村庄、集镇和建制镇在内的县城(包括整县立市、整区立市)范围,称农村区域。

陈烈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切入点是工业(包括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突破口在县域中心镇和重点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依据,以乡村城镇化为目标,按引导发展、控制发展和限制发展三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实施。”

A 关键在于县域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一个县要发展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在区域大环境中的地位和功能,根据县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资源、环境特点,从与区域周边大环境和国内外大环境的分析比较中,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近期发展的突破口以及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根据县内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县内拥有的资源和可利用的县外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特点,以及国内外同类市场的需求,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互补性产业和产品作为县内的主导型产业(产品)发展方向,并组织干部群众共同为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努力奋斗。实践证明,凡坚持这样做的,往往能实现县域经济快速或跳跃式发展,国内许多发达的市县都是这样做的。广东西翼一些县、市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没得到应有的发展,东翼的一些县、市迄今仍发展非常缓慢,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区域、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上。

县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工业(包括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要走内源与外源结合、以内源为主的发展道路。要努力营造自身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县内优势资源招商引资,敢于引进“原生型企业”,如有的山区县利用丰富而且便宜的小水电资源引进耗能和污染较小的大型企业,并形成产业链,有效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广东乳源县)。有的县利用省、市、县、区边界条件和经济地理、交通区位,就近引进相邻地区的能源(如煤炭)发电,然后利用便宜而充足的能源引进耗能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区,又从县内和周边引进劳动力,发展效果很好(如广东连州市)。后发展县域不能光寄托在先发展地区的产业转移上,据调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先发展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向外转移的企业比例是不多的,向远距离的山区转移比率就更小,已转移的企业中极少数是属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而多数是低层次、高耗能、污染性企业。据调查,一些原来的后发展区域目前呈生机勃勃之势,进入跨越发展期,它们主要要还是靠“原生型”企业的引入或“自生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而不是靠先发展地区企业的二次或三次转移发展的。后发展地区若只靠等先发展地区的企业的二次转移来发展自己,那永远都处于后发展的被动状态,永远缺乏区域竞争力。

B科学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节点

科学确定和先准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培育增长点(极、带),是实现县域经济跳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范围虽小,但发展不能没有主次,尤其初期发展阶段要认真抓好经济增长极(点、轴),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集中布局和集约经营,引导城镇和区域有序发展。

广州增城市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就是遵照“以荔城(市域中心镇)为中心,新塘(市域重点镇)为次中心,广深线(铁路)和广汕线(公路)为重点,抓南部(平原河网区)带北部(丘陵山地区)”的点、轴、梯度空间发展战略模式。即先集中有限资源强化重点城镇、重点轴线和重点区域的发展,然后依托先发展的区域带动落后或缓发展区域的发展,达到区域协调、平衡发展。顺德市撤市设区以后之所以不被边缘化,反而被确立为大佛山市两个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区之一,正是得益于顺德市自2000年以来强力推行中心集聚战略,整合良(大良)容(容奇)桂(桂洲)三镇,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引导产业(尤其第三产业)、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发展战略模式。许多实践证明,县域空间发展模式的确定和增长极点的选择是县域发展的导向,是促进和带动城镇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模式的选择要靠科学分析和科学定位,绝不能想当然,随意性。模式和节点选择准不准确,事关区域发展的大计,搞得不好,将会对区域发展产生误导。如前些年有的县盲目推行“城乡一体化”模式,结果产业布局遍地开花,城镇无序发展,小城镇和乡村的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照搬大城市模式,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搞大而全,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不城、乡不乡的状况。

C 重视县域中心城和重点镇的发展

区域发展要靠强有力的中心带动,县域中心城和重点(中心)镇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基础,是引进企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县内“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城镇化和区域现代化的重要基地。要高度重视县域中心城和重点镇的发展,要以超前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其构筑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营造两个理想的环境,即为外来企业和内生型企业提供理想的创业发展环境和为外来人口(包括本县农村转移人口和劳动力)提供就业和生活居住环境。要通过营造环境,不仅吸引企业集聚,还要及时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稳住企业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实现两个本地化,即外来企业本地化、外来人口本地化,形成两个竞争力,即区域竞争力和城镇竞争力,达到两个目标,即产业、经济、和人口集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进度,逐步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

总结国内先发展地区的经验,欠发达地区的城镇产业发展,不一定一开始就强调高科技、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为了加快发展,起步阶段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要求,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哪种形式的所有制,也不论是二、三产业,都要允许和鼓励进入发展。但要注意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带和产业集聚区,并根据企业的特点分类布局。为配合城镇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要有适当超前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相对配套,有一定档次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有些地方强调加速城镇化,甚至追求城镇化指标,如果城镇的各项设施没得到及时配套,城镇档次没得到应有的提升,城镇环境没及时得到改善,又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那么这种城镇将留不住人、留不住企业,将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初期,除借助一些优越的经济地理交通区位和位于省、市、区、县的结合部作为产业发展引进的吸入口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之外,一般都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优先投放在重点城镇的建设上,着力于营造城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产业集聚,形成经济中心。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注意及时把着力点、尤其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上,要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重视县域综合性宏观战略规划

县域发展规划是对全县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保护的综合性宏观战略规划。即在摸清县域资源环境条件基础上,根据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对县内各个要素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为县域有序、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与相应的策略对策。在县域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和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先发展的县、市中,许多都坚持这样做。如顺德市在发展之初,1989年就开展县域发展规划,重点研究和制订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发展与城镇体系布局,基础和服务设施发展与配套等;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新世纪之初,针对顺德发展的新问题,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进行第二轮发展规划,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协调、创新发展的问题,都取得很好的实施效果。

陈烈教授强调:“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对区域规划的认识,不要把规划当作只是一项任务,而应把它当成生产力,抓紧抓好。”

一九九四年,越南从广东顺德、南海等地了解到,陈烈院长帮他们进行县域发展研究和县域发展规划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后就想方设法寻访这位著名的规划专家为越方的高级官员讲课,原定讲一个小时,因为学员的强烈要求而延长到两个小时。自1995年以来,陈烈应越南的邀请,以中国规划专家的身份,多次率团赴越讲学、开展区域研究与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其规划理论被越南推崇为样板,越南建设部和科学技术环境部的部长等都认为陈烈的观点、理论和方案最符合他们的国情。越南科技部还要求他到越南举办“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干部培训班”。听过陈教授讲课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已达数百人,陈烈的观点得到该国南河省、海阳省、宁平省、和平省以及建设部、科学技术环境部、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等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每次赴越都得到有关省、部级高级官员和中央委员的接见和热情接待,誉满越南。同时也为建立中越关系、开展中越学术交流和科技协作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越南有关方面还将陈烈的《南海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一书,以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的几个问题》等十多篇研究论文翻译成越文,并指定为全国各省、市、县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的必读文献。2004年,陈烈应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邀请,赴越南指导水域生态旅游开发和主持海阳省《风翔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成果得到高度的肯定,现被作为“范例”在国内推广。越方总希望陈烈教授每年都能到越南对原来提出的发展方案,实施效果进行经常性、跟踪考察,对进一步如何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尤其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红河三角洲经济区进行的研究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考察和指导。)对于越方邀请其作“区域发展与规划”演讲的曲折过程陈烈院长记忆犹新。

正因为陈烈院长对区域与城市规划的深刻认识和独到的把握,同时怀着对祖国实现现代化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执着, 多年来在国内外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如顺德、南海、增城、三水、湛江、汕头等地开展了为数众多的区域、城市研究和规划,成果留下了可供后人敬仰、学习的有形无形的东西。其研究规划为当地、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烈教授经常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有个明确的科学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围绕这个思路,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就会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开展一个地区的研究和规划,就是为当地的发展理出一个科学发展思路。”“规划出来了,不能只是是墙上挂挂,只有认真地去实施才会体现它应有的价值,才会成为生产力。”陈院长着重强调“一个县(市)如果能用科学的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案去统一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形成合力,大家共同奋斗,快则两、三年,慢则三、五年,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

引起人们关注的佛山南海松岗镇南国桃园,在广东有“世外桃源”的美称,中央电视台在此还建有南海影视城。但在15年前,松岗还只是南海市一个最贫穷的小镇。1991年,陈烈提出了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乡镇发展的规划思路,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陈烈等的策划和规划下由其命名的“南国桃园旅游渡假区”终于在两年后正式动工了,央视的南海影视城等项目先后引入。现在南国桃园已声明远播,游人接踵而至,南海松岗镇也由此成为经济强镇。

2003年,陈烈亲自主持开展的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重点镇)总体规划,被誉为“河南省一流规划”。他带领组织了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多名专家、学者现场调研,走遍了庞村的每一个角落,作出了一部总体规划。不到两年就初见成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副省长史济春、政协副主席张洪华、建设厅厅长查敏等多次到该镇考察,并在当地召开全省现场会,被称为“庞村效应”。2006年1月14日,鹤壁市淇滨区区委书记姚学亮和区长付国庆,专程到广州看望陈烈,他们说,“短短两年,陈烈院长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思路使淇滨区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这个规划成果已由河南省建设厅评为全省一等奖并申报建设部奖。

2003年春,潮南立区伊始,区委区政府就以超前的眼光邀请陈烈院长为他们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区域规划、城市中心区总体规划等,为该区的快速、有序、健康、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2005年12月28日,陈烈受潮南区区委书记谢泽生等的邀请,参加了海内外联谊会暨招商引资经贸会。他的《汕头市潮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一书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海内外本土潮商正是由此看到了家乡未来的发展蓝图,大大增加了投资信心。

陈烈强调,区域发展要重视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定位。近年来,广东省湛江市出现20多年来最好的发展势头,正得益于对以往定位为“粤西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两水一牧”的城市和产业定位的提升,而将其定位为“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和“以临港工业为重点的华南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和汕头市近些年来发展缓慢,在区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也有对城市定位的局限性和产业定位的模糊性。 陈烈强调指出,汕头的发展要跳出汕头论汕头,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即海峡两岸经济圈的高度来思考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汕头将是海峡两岸,尤其是西岸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广东省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强化其中心地位要将其作为参与海峡两岸经济圈的“桥头堡”加以重视,扶持和支持包括主导产业发展和区域行政资源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