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小学生年龄和性格的特殊性,还有性格形成的特殊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的德育教学中问题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由于消息闭塞,农村德育教育不符合时代要求:

很多农村深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域闭塞,与外界沟通很困难,教学信息不够畅通,教学资料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导致农村小学各科目教学都受到限制,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与城镇学校的交流有限,加之部分城镇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偏远地区的德语教学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1.2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重,德育教育内容涉猎不全面:

很多农村小学教学多是这种模式,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多种科目的任课教师,甚至个别落后学校一个年级的教师几乎承担了所有科目,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已经占据了教师很大一部分精力,德育教育的时间和课程设置自然就减少了,加之个别教师不重视,教学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3传统的德育教学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十分简单,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枯燥而乏味,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学内容都是理性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缺乏热情。其次,由于个别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学校设备设施不齐全,学校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停留在原始教学层面,没有明显进展。

2加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学生人生启蒙的阶段,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动,人格和品德意识尚未形成,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关乎到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正确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尤其农村小学生父辈接受教育较少,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小学生在正确的德育教育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优良基础。

2.2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遵守社会公德,知晓一些法律常识等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关心学生,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要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对这些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和德育教育,代替父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为他们健康发展负责。德育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符合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3加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3.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德育教育硬件:

一些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小学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阻碍德育发展水平的因素。相关部门和城镇领导要积极重视这一问题,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完善农村小学的基础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所需的资料的购买和设置,保证德育教育的硬件得到满足,这是德育教学的基础。

3.2加强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创新: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德语教学工作不到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可能进展顺利,因此,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现在农村教师缺乏、工资较低的情况,有关部门要予以调整,使一些教师能够有留下来的可能,这是保证师资力量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德育教育经验,定期为农村教师培训德育知识,保证教学水平的提升。

3.3关注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

目前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经济落后,一些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孩子交由长辈抚养,由于祖辈管束不严,部分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个别学生性格孤僻与偏激,与同学关系恶劣,上课不认真,逃课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多关心他们,与他们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允许他们释放心里的压力,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证这些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实现全面进步。

3.4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推进德育教育: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启蒙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配合教师的教育策略,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发现按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配合教师和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样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校和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有效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和力,调节部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促进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性格和人生态度。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在《我们周围的土壤》课中,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及研究方案。但是,在这课中,土壤不只是单纯的土壤,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有的被称作“黑金”,也有说是“万物之母”等等。虽然这些在表面看来都是片面的,甚至缺乏理性,但终归人类是无法离开土壤的。因此,在进行本课之前,要从一些关于土地的诗歌方面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这样对后面的讲课很有好处,至少可以培养学生很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尖锐,尤其是工业污染、雾霾等自然灾害地频频出现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所以就自然而然引出了土壤这一研究对象。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老师通过展示给同学关于土壤被侵蚀的图片来引出问题的关键,而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后更直接的带给他们心灵震撼,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态度。另外,也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感受到科技的两面性,慢慢培养他们正确了理解的科学态度。在科学课上有机地渗透德育,要求老师能够对教学的内容准确地进行判断,不动声色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使他们的品德得以升华。

二、制造德育情景,展开德育渗透

农村的小学生在进行科学课的学习时,作为授课老师,一定要善于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对认知活动有更加积极的体验和感悟。也正是因为这些德育情景的创造,使得小学生在科学课上能够进行德育的学习和培养。例如,在《研究土壤》的实验课上,教师对学生展示了关于土壤的研究之后,展示给他们土壤被破坏的图片并且配以生动的讲说,使得课堂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将大家的思维从对土地的了解转变到对土地的关注。这种情景下,对培养小学生的德育是非常有利的。不仅从高层面引起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渗透了很浓郁的德育环境。在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们能够获得具体的感受以及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都在无形中给他们进行德育上的渗透。这种积极的情感渗透,对人格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

三、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农村的小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爱争着抢着大声说话,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老师就要在这方面精心的组织教学内容,要多思考如何解决他们浮躁的性格和安静的态度。例如,在进行《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对于植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征提问时,学生们都争抢着说自己看到的结果。老师是这样说的,先让我们班上表现最出色的同学进行回答。然后大家就安静地坐好,等着老师点到自己回答问题。老师让其中的一名同学起来回答,在答完后进行点名并进行鼓励。这种不经意的言语鼓励,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极大的鼓舞。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

四、在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逐渐渗透德育

科学教育是由很多探究活动构成,这些活动不仅是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还是学生的情感的载体。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有些探究活动相对时间比较长,有些学生坚持到一半就打退堂鼓,这牵涉到了他们的意志力和坚持的问题,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采取有效的后端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在参加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

五、巧妙使用评价机制,逐渐渗透德育

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能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对他们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养成是非常有利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使得学生的潜意识也得到了开发。例如,在一次科学课上,进行分组实验,有一个组的成员出现了矛盾,如果老师当场批评学生来进行压制,无疑会起到反作用,而如果说服教育就无法完成教学内容,最后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实验操做得很有新意,一会儿大家完成之后让这个小组的人上来给大家示范下。最后他们上来展示之后,老师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并提出了让他们对实验取得成功进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合作对一个团队的重要性,这就无须进行批评,他们自己就已经得到了素质上的提高。这就是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合理巧妙的设计,会事半功倍。

六、结语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西部农村 德育教育 国外德育 立足点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革命的进行,新时期知识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西部农村学校的学子们的现代生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外部挑战,找准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已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就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提出新时期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立足点。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综述

1.关于对德育的认识与管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比较牢固。但是,有的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

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大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强调德育的计划,保证德育的活动时间,明确方方面面的责任等等。但是,学校形成的德育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以校长挂帅、班主任为骨干、课任教师全员参与、党团组织积极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还流于形式。

2.关于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

3.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但是,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更为明显:他们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却对学校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更缺乏感恩意识;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事情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国外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时代主题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综合化趋势

公民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课题。目前国外在德育理论中都注意到多学科基础的综合,力图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和补充。美国已形成了传统方法(即理论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适应性趋势

国外德育非常强调适应性,有人称之为“适应道德教育”。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4.实用性趋势

美国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把道德教育教材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

5.素质教育趋势

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是国外德育的普遍发展趋势,在各国的德育目标、教育内容、德育方法的应用中,都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整体素质。例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向学生传授正义、勤奋和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6.重视传统趋势

当代世界范围内激荡着一股“传统热”、“寻根热”、“儒学热”,成为国外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立足点

1.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

德育的主体性主要是德育工作主体和德育对象主体。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德育对象主体是学校的学生。要使德育工作者的职能由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理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由此,德育工作主体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

2.立足于双向交流的德育过程和方法

德育不是居高临下单向灌输,是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互动过程。把德育作为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相互作用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活动,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受教育者内在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优化环境,交流情感,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教育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则是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重要举措。

3.立足于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他们由衷的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

4.立足于开放式的施行方向

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多元多彩多变的现代世界,德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为了造就开放社会中能够自学自强自律的思想道德主体,而让受教育者置身于开放的教育环境和过程中,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开放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发展和更新。德育思维的变革也要开拓新的视野,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德育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相对稳定的系统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批判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5.立足于综合型德育系统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班级的管理者与引导者,班主任需要时刻将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其工作的首要位置上。同时,班主任还需要从自身的素质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来塑造学生的优秀品德。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小学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充实德育内容

班级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建立在国家的德育目标与学校的德育目标基础之上的,其内容需要更加明确。为此,班主任在考虑构建班级的德育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国家与学校所制定的目标,将其作为前提,同时还要联系到自己所管理的班级中的学生的具体思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构建的德育目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指导。在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目标的层次需要分明,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所构建的班级德育目标太过模糊,就会对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对于班级的发展也不利。

在选取班级德育活动的材料时,需要注意多选择那些细小、与生活和实际相贴近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让选取的材料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所选取的材料要与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这样才能起到行为与知识相互统一的作用。教师要用身边发生的小事教会学生讲礼貌,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敬爱长辈。总之,小学德育内容的材料选择务必要具有相应的教育作用。

二、掌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无论是制定班级德育目标,还是开展班级德育活动,班主任都要对班内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爱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成长并不仅仅是与学校相关,家庭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班主任需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关爱学生。作为班主任,必须要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关爱、尊重与信任,要从感情上去贴近学生,尽可能消除和学生之间的陌生感,让学生能够从精神上感受到教师所给予的鼓励与支持,感受到来自于班主任的温暖和呵护,让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教师偶尔的严厉也是希望他们更好地成长。

2.采用正面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多从正面进行引导。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很多事物都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班主任就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将学生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对学生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喜欢班主任,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关系能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改进德育教育模式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与教师都认为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因此容易接受教师与家长灌输给他们的各种思想观念。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说教的方式,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某些时候甚至会引发一定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教育途径都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与拓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说教的方式,多利用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就接受德育教育。例如,可以用讲故事、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在其中穿插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受到较好的德育教育,这样的德育效果要比单纯说教要好。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大环境中加强自身修养,自觉遵纪守法,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总之,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明确自己在班级管理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地通过学习与研究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与心理发展状况,逐步改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通过有效的方法耐心教育学生,让学生的品德意识能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困境

1.德育环境缺失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环境中,德育环境的缺失是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这使得学生迫切需要德育工作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家庭德育缺失使得学校德育变得孤木难支,虽然教师百般努力的进行德育工作,但在离开学校后学生成为了无人约束的“自由人”,学校当中的德育也被他们抛在了脑后,这使得德育工作缺乏环境支持,导致德育工作难以发挥出实际作用,影响了农村小学德育目标的实现。

2.德育观念偏低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中,德育观念偏低也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从当前的农村小学教学模式来看,学生和家长都存在德育观念偏低的情况,这使得德育工作缺乏基础支持。在学生方面,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来出人头地,来走出农村进入到城市,这使得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知识学习上,对于其它教育内容一概不认。在家长方面,农村家长在德育认识方面本身就较差,再加上留守家庭当中的老人较多,这使得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缺失了学生和家长的主观支持,德育效果因此而不够理想。

3.德育方法单一

教师德育方法较为单一也是影响农村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德育的执行者,其需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德育设计,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接受德育,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水平。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将德育以一种学科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了解德育的作用,也体会不到德育带给他们的改变,进而出现了学生的德育兴趣缺失,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1.营造良好德育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确保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拥有客观支持的基础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想要建立起良好的德育环境,就必须要加强对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从而调动起家长配合德育工作的动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品的素质影响作用,提高家长的自我约束力,尽量营造出一个优质的家庭德育环境,以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在此基础上,老师要让家长实时掌握学校的德育?热莺偷掠?进度,为家庭德育提供基础支持,保证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步调一致,为农村小学德育进步带来支持。

2.树立正确德育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也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到学校当中参加班级范围内的德育工作重要性讲座,以此来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未来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树立起家长的德育意识,保证他们能够与教师的德育思想保持一致,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打下基础。在学生德育观念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德育观念,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德育的认知水平,为调动他们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带来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德才兼备才是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调动起他们对自己品德方面的提升意识,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主观动力支持。

3.积极丰富德育教育模式

积极丰富德育教育模式是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德育内容的分析,来采取不同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下,实现自己道德素质水平、意志品质精神的提升。例如,教师让学生观看《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爱国主义电影,以此来培养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比如让学生参与校内的一些实践活动,培养起他们的道德品质,例如开展“学雷锋活动”,来培养起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或者开展“讲文明、懂礼貌”风貌评比活动,来让学生在评比中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品德素质。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 德育工作 学生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农村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现从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的切身体会中、从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特点与当前农村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对农村德育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轻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品德、思想素养的形成。首先,学生爱国意识淡薄,缺乏社会主义信仰,对升国旗、观看爱国影片、缅怀革命烈士等一些教育活动无动于衷。其次,受不良因素的影响,从小就有金钱至上的思想,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淡薄;受现实的诱惑,从小就不求学向上,逃学、辍学,很早就走向社会、无所作为。

二、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农村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相对来讲,信息较闭塞,环境寂寞安静,同时农户居住较分散,相互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适应孩子好动好奇心灵的环境,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很多年青父母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一方面忙于农活,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知识,无法跟孩子沟通,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三、当前农村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些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不足,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

1.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愿意进教室,不愿意听课,不能完成日常学习任务。

2.缺乏礼貌礼仪。不懂礼貌,爱说脏话,不尊重老师,甚至给老师取绰号。

3.贪图享受的思想较重。喜欢穿着,爱吃零食,宁可不吃午饭,也要买小吃,一些住校学生一周的生活费在前半周就已经花光了。学校不时有发生掉钱掉东西等事情,而且很难查找,有的学生捡到钱物不主动交老师。评先进、选贫困主动要,分劳动任务相互推。

4.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不管父母、同学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的想法,自私、任性。一切活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5.缺乏自信。自卑意识较重,不能主动承担任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敢承接。

四、应对措施及建议

首先,深化德育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学生德育教育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1.要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德育工作。着重加强学校这个德育主阵地,切实把德育列入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家庭引导较少,学校更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不仅要承担学校本身的教育工作,还应向家庭教育延伸,弥补当前农村孩子家庭引导的不足问题。农村应将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观念,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2.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

3.要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只有在多样的活动、多样的情境之中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教式教育缺乏直观性,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很难接受。因而德育教育应该是贯穿于课堂内外、联系于学生言行的常态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品质的教育,必须坚持时时、事事进行,坚持多样化教育,寓教于乐,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抓典型,树榜样。“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育,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比如,可通过评选学生读书之星、文明礼仪之星、遵纪守法之星等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学生成长。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共进、探索求知、寓教于乐。要变课堂为主的教育为课堂内外结合的教育,把德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从而产生一个长期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现在很多农村学生,既是独生子女,又是留守儿童,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在学校要加强集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归属感。比如,开展一些活动、比赛,使学生能够主动去结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还可以组建“爱心社”、“留守儿童之家”,去帮助和教育学生。

4.增强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严肃性,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认识,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抓好德育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从思想高度去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责任,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5.以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中心,真正让学生从思想品德课上一点一滴学起,充分利用爱国影视、图书、英雄故事进行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

6.因地制宜,耐心教育。全面开展传统美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教育,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同时,要把准农村学生的需求,因地制宜的为学生服务。结合实际,多渠道、多角度组织学生开展爱祖国、爱学校、爱家乡的“三爱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黑色警示教育、绿色网络教育”,即三色教育,坚持开展感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其次,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净化社会环境、树立道德风尚,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在农村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搞好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周边治安,树立重教乐学的小气候,清除黑网吧,预防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再次,要重视家庭教育。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培训和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和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途径和方法;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9-01

作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是学习科学规律和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的课堂。但整个课堂中,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中渗透着德育的很多因素。其次,农村小学数学,在家长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必然会受到社会的烙印。同时,学校是社会的一角,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理解、运用、欣赏,且具有人文色彩,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同样也是可以展现思想品德教育的舞台。数学课本本身的知识价值中来体现其道德价值,而不从数学外部强加了德育功能。数学的知识点与德育的点滴做到真正的接洽,才是我们农村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目标.怎样才能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课堂的充分利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就在于课堂,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在备课前,对教材知识点上,教学目标上,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课堂魅力,多渠道、多方面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知识点,那么数学课堂上将把德育的甘露酒向课堂,我们的教育也将更甜美,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证,问题的求解自主学习,引导中,学生经历困难、挫折,培养学生学习上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利用数学知识生活中的应用题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等,通过应用题的背景及计算的数据,使学生明确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可通过数学应用题中的一些具体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如人口增长情况、交通运输情况、水土流失情况等。

3、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审美观。在数学教材中,蕴涵着很多美育因素。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手段,借助课件、多媒体展示数学的美。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美需要发现、体验、感受,不必去刻意地追求,美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使学生获得数学中的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二、在德育渗透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一个“度”。首先,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的传播性,要防止牵强附会、走过场。不可将数学课变为全堂的思想品德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其次,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思维发展,找出切合实际的知识点,有计划、循序渐近地进行。要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量力而行。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都一个标准,对那些稍微有差距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只要他比以前有进步那就达到目的。

2、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性的活动,德育也不例外。新德育所期待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精神对话关系。教育者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这应该是一贯穿终生的动态的追求过程,而不是意味着教育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人格境界。我们教师不是什么都知道,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对于现代社会,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

3、课堂教学体现了艺术,渗透德育同样也是,且要体现隐蔽性。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掘和表扬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德育渗透时,老师动之以情,学生晓之以理,使其自主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

4.渗透德育时要有规律,持久。中国是礼仪之邦,德在中国是永存下来的,德育不能搞一阵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第8篇

一、学校应健全以校长为首,德育处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体制

建立以德育处、班主任、骨干教师、团员等参与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德育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保证德育工作计划、时间、人员、经费的落实。班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全体教师配合班主任和德育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还要加强对团员的指导,使之成为学生的楷模,充分发挥他们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模范作用。

1、坚持每周定时在校委会上研讨德育工作,明确每周德育工作目标,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德育教育的班主任例会制度和每周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使德育教育经常化、序列化;3、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召开各班级家长会,交流汇报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4、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公安、消防、村委会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聘请校外领导到学校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二、强化教育,努力提高师生的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

1、开展学习收听、收看党的重大会议等活动。通过办黑板报、办报、校园广播、户外交流等途径加强宣传,把德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师生头上。

2、开展定期主题教育活动。农村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制定每月的活动主题教育。二月份开展“文明新风进校园”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三月份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四月份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五月份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六月份开展理想教育活动等等。学校围绕主题、根据学校实际具体安排组织丰富的活动。

3、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发挥班主任德育教育作用:(1)农村学校可根据实际成立校园广播室,开设“校园新闻”、“学雷锋”、“作文赏析”等栏目,由学生投稿,每天利用三餐等时间播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2)校团委做好每升降旗仪式活动。学校利用每周一、周五降旗仪式集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校团委组织好国旗下讲话,讲话结合学生身边实际发生的点滴为话题,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理想、诚信、环保等方面的教育。(3)推行教师巡查制度,对各班的学生上放学出勤、卫生、纪律、三操、安全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一周一小结,一周一评比,并颁发“文明班集体”等荣誉称号,使之形成班班争优、个个赶超的良好氛围。

4、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农村学校由于学生思想品德参差不齐,家长整体素质偏低,教育方法落后,学校教育手段单一,导致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定期组织对学生法律法规教育活动。如:观看光盘、听广播、聘请派出所干警等到校进行法制讲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5、建立家校结合的德育网络。农村学校应该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针对当前外出务工的家长较多的现实,学校应利用传统节日、寒暑假,集中请家长到校或教师家访,反馈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传授德育信息,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共同维护孩子安全健康成长。

三、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管理,努力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创设良好校园环境

良好的行为规范是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础。各班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加以正面教育。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班风量化管理方案,每周评比一次,并授予“文明班集体”等荣誉称号,以此激化学生争先创优的精神。

1、学校要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每学期可开展“一语、二化、三文明”教育活动,即:讲普通话、绿化和净化、使用文明用语、做文明人、行文明礼仪常规训练活动,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经常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通过寻找身边的美丽和感人人物事迹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学校定期组织学习身边的感人事迹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学习先进、积极上进。3、对学生进行细致化管理,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农村学校可根据实际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卫生、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要求应细化,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反复落实规则,引导学生自觉地执行要求,良好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四、重视学校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1、经常开展安全自查。学校要把安全教育工作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努力形成“人人抓安安全,师生重安全”的局面。学校利用每周教师例会、升降旗仪式、班会等经常行的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形成师生齐抓共管的安全氛围。学校每学期与各班主任、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积极消除校园安全隐患,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