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础医学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沉思当前高职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结合点,在教学模式上倡导“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推行“以系统、器官为核心”教学方式,是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的热点。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方式实行并不顺利,并存在某些问题,认识和解决这些相干问题,可进一步验证该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一、具体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和内化不到位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1],在高职医学院校推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实事求是考证高职医学教育的教学特色,生搬硬套工科高职教改的理念,对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教学理念产生模糊认识或内化不到位,使基础医学、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先后衔接的教学层次、教学规律脱节,“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不能有效施展,不能保障高职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进而冲击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实效教学[2]。由于我国的高职医学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盲目推行所谓“必须、够用”的教学理念,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受到较大的冲击,教改未走出独立的路子。针对该现状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素求,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理念必须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2]。目前,该具体观念还没有成为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优势理念,其具体问题在于:(1)该具体观念指导的课程建设的整合手段空洞化;(2)高职院校推行该具体观念的补偿机制没有完善和到位,使人体机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做合一”大多停留在形式上;(3)基于该观念的具体思路尚未形成。
二、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形成整体、集合和互动的关联优势
1.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就单项基础医学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来讲,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特殊性,应该体现课程特色,明确该课程的定向、定位;从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推理,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共性,应该整体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容与共。只有完善上两项事宜,才能推出优秀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教材,籍以推动“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展开。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并没有经过专业课教学专家和教学实践的具体考证,教材建设重复“翻板”传统教材,关联课程教材之间的重复、繁杂、交织现象比较突出,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没有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统一。故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刻不容缓。
2.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情境规程。“教、学、做(用)合一”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基础医学实验课“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的具体操作化,其载体形式就是创设“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运行的良好的情境规程,使高职医学生真正体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流程,强化和丰富分析、理解、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教改并没有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规范投入或投入后又变向束缚,使得基于工作过程的范式教学和“教、学、做(用)合一”的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优势的情境规程,因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并没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3.“双师型”教师和师资力量缺陷。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对“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对一般师资力量要求突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推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对“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适应“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没有形成内核要素,相形之下,“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客观缺陷,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以系统、器官为中心”教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的运行存在一定难度。
三、课时改革缺乏调研,存在“砍学时”的误区,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
1.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改革缺乏调研。当今,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改革令人担忧,不进行各课程间专家交流和相关调研,随意依照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刻意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进行全方位、大比例课时量削减,已经成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普遍现象。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课时改革必须做好下列调研工作:(1)严格的行业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应用学调研工作;(2)行业和专家咨询;(3)教学考证;(4)对基础医学诸课程进行整合、包容和优化。否则,实施“以系统、器官为中心”教学方式的瓶颈问题更显突出。
2.“砍学时”的误区,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目前,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走入一个“砍学时”的误区。其特点是:(1)基础医学课程学时削减33%-46%;(2)课时不足显著影响了该课程体系的基本知识容量的传授,束缚了“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运行;(3)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其后果是:(1)学生习得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容量不足,不能满足“必须”、“够用”和“支撑”的知识素养;(2)医学基础、桥梁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过程被动,“打补丁”教学现象严重;(3)“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惯性实施存在困难,高职医学生的知识底蕴不高、不强;(4)“专生本”学生的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贮备缺陷,应试能力降低。
管理分散: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包括人体解剖学[4]、形态学[5]、机能学[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7]、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8]很多学科,以教研室管理为主[9],各自为政、功能单一。②重复建设[10]与盲目建设:由于不能进行统筹建设与设备共用,各教研室大都力求小而全,这就出现了仪器的重复购置与无效购置,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的浪费。③设备陈旧,功能不足:各个实验室各自为政,而学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经费又多不足,因此仪器设备多陈旧、性能落后,实验设置也不够完善和合理[11]。④技术人员不足,整体素质偏低:以往医学院实验室的管理比较分散,实验相关的技术人员难以合理配置,闲时无事可做,忙时人手短缺,甚至出现主讲教师兼技术员和勤杂工的现象。
2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构建和完善
2.1中心的改革思路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按照专管共用的原则,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其中主要涉及的是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手段方法等四个部分,旨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有特色的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并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为中心[12],围绕这个中心加强实验室的重组整合,加强实验的网络平台建设[1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14],全面推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
2.2中心的定位建成一个教学内容丰富、教师队伍精良、教学环境优越、教学手段先进、管理机制健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现实验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现代、实验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化的全新教学模式,使之成为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省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3中心的规划、方案和实验队伍的建设①打破传统模式,将原附属各教研室的教学实验室分离出来,组合构建成人体解剖学实验平台、形态学实验平台、机能学实验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平台。②建立教学资源管理室,执行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室使用、实验室技术人员、仪器设备统一管理,开放使用,专管共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③独立设置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增加开设综合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并进一步进行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并不断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分子水平的研究性实验[15]。④实行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实验教学管理和技术的专门人才,实行实验技术人员的统一管理,并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更新,逐步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总体素质[16]。⑤制订与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评价他们为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和条件保障做出的贡献,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实验课程和实验技术创新项目和人员[17]。在实验室队伍建设和培养方面,我们医学院制定了切实可行实验室相关管理规定和科学合理的实验师资培养及人才引进规划,采用人才引进、自主培养和学术交流等多元方法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并主要抓住引进、培养、使用3个环节,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18],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富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实验教师队伍。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以Bloom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受生物学、图书馆分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通过多人的共同努力,多次实验和修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包括认知、情感、运动等三大领域[1]。平时应用更广泛更多的是认知维度,其从低阶到高阶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行为特征,其中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高阶能力。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2]。相对于以往抽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学目标分类,更能突出培养学习者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发展高阶能力的意义
2.1高阶能力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对卫生职业教育行业专家和临床医技能手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岗位工作任务涉及关联性较强的不同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原有按单一学科特点设置的基础医学课程不能较好的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分析、迁移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2.2重视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是国际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信息时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教育行业也不可能置身世外,如何利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始终未能有效地定位和实现自身的作用。基本上是嫁接在传统讲述法教学的基础上,局限于低阶能力的训练和低阶知识的学习[3]。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必要。
3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是近来藉由科技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翻转,是指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学生课后作业的顺序对调。实际作法是将课堂讲授的部份录制成微课,当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先观看,而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练习、问题解决或讨论等教学互动,以发展学习者高阶能力。教师课前发放导学案和微课。导学案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微课是把原来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分段录制成5~10min的微视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利器,分段的微课打破了课堂直线式的进行方式,便于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必要时可重复观看较为难懂的部份。课堂中,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收集和整理典型临床病例,精心设计PBL、CBL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承担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和发挥独立见解的机会,以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等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单元教学设计。
4翻转教学注意事项
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微课来教学,而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高效进行课堂互动。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属于单向传授的知识,而将面对面的时间用于解决个别问题,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评估等等高阶能力。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家看教学微视频是一种误解,翻转教学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将课堂时间用作更深入的学习活动上,因为讲课其实仅是最基础层次的学习活动。并希望将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而且教师并非知识守门人,应该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师与分析师。有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并非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既有的教学方式中,指定学生先进行课前阅读书本章节,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的方式,即是一种翻转教学。但不论其是否为一种创新的模式,科技工具的普及的确提高了其可操作性,多了一种贴近新时代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L.M.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47.
[2]尹丽,张军要.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在五年制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84-85.
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今后临床学习和医学实践的基础。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基础医学本科生课堂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就近几年在给基础医学本科生上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一小结,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探讨。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学校不遗余力地狠抓学风建设,一定会使学生享受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基础医学;课堂效率;学风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对于医学高等教育来说,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医学知识脉络繁杂,知识点之间不能用数学公式推导;还有就是近些年基础医学知识更新迅猛,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尽可能将各种新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在这个大背景下,医学基础教育就必然暴露出种种矛盾和不适。笔者近几年来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作一分析和整理。
1课堂上发现的问题
在课堂里,学生的行为问题不一而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1小动作充斥课堂课堂中发现,一小部分学生窃窃私语,有的甚至低头玩手机、发信息,还有的学生在翻看其他科目的书本。
1.2学生注意力涣散、反应冷淡在课堂中,当老师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见解时,喜欢发言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对于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不高。这些行为致使整个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缺乏生机。
1.3轻视实验课在实验课堂上,经常要对小鼠等实验动物进行解剖操作,有的同学没有吃透实验原理即进行操作,最后实验结果往往不理想;有的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内心恐惧,结果让刚刚抓住的实验动物逃之夭夭。
1.4逃课现象较为常见,有的同学甚至声称不逃课,就不算上过大学。
2课堂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教课堂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是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即从学生、教师、学校等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2.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学生在学习观念上有较大的误区。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学生时代的学习当作谋职的一种手段,甚至有些家长也不自觉地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一些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个观点,他们错误地认识学习的目的,只看到眼前暂时的功利,没有正确的课堂学习价值观,也没有对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对课堂学习投入程度不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缺乏对学习本身的价值追求,进入大学后开始在校园里舒服地坐等毕业。其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迷茫。在高中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考的压力,这样无形中就形成了一定的动力。考上大学后,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节奏并树立新的目标,致使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松怠的感觉,缺乏积极进取的雄心和斗志,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现实生活中,学哥学姐们的就业压力以及艰辛的就业状况对学弟学妹们的学习也可能造成沉重的打击,让他们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还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优化。对于基础医学的学生,课程较多,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及时总结归纳学习过的知识,很可能就出现“边学边忘”的现象,对老师相关知识的课堂提问往往就比较茫然。一旦和老师的思路连接不起来,有的同学便开始自暴自弃,随波逐流。
2.2教师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知识结构需随时更新。当下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在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尤为更甚。同时,教育界还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适应当下知识爆炸的形势,这就要求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要随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在自己的课堂上还只是一味地讲授陈旧的知识点,没有加入新的信息,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也不免变得沉闷。其次,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即使一些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但缺少人文情怀,其他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致使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讲授能力欠佳,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授课内容枯燥,基础医学中相关的知识点就无法有效传递。再者,教师和学生平时交流的机会不多。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也会点名提问,但是这个时候也往往只是“照单点名”,记不住自己学生的姓名,这样无形中就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生疏感。教师和学生在课后的交流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自然缺少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注。
2.3学校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尚需优化。学校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往往把易于量化的科研业绩及申请的基金项目和金额作为第一考核指标,而忽视了较难量化的教学质量指标。这样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教师往往重科研轻教学,只关心与自己职称挂钩的科学研究,忽视了更需要慢功夫才能提高和优化的教学水平。教学中只要课时足够即可,对课堂教学质量达标与否不予重视,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动力去备课、试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其次,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制度尚需加强。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期末考试成绩占90%,平时课堂表现占10%,显然课堂表现的考核形同虚设。对于笔试的内容,也主要以课本中的显性知识点为主,需要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这样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考前只要大致记忆课本主要的知识点即可通过考试,平时并不需投入太多的精力。还有,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校园里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这本身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专业学习的氛围往往显得寡淡,这样不免产生本末倒置之嫌。有的学生唱一首歌曲即可红遍全校,但是学习上的尖子往往不为人知,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总之,校园里的学风亟待建设和提升。
3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思考
高校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近来又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这是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1]。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才,尽管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但大学课堂显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提高大学课堂的效率需要学生、老师、学校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3.1学生的角度
首先,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任继愈先生曾说过,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没有出息。改革开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着很多冲击,其中主要是物质欲望。如果学生不能勇敢地跳出遮蔽眼界的深井,只看到眼前的些许利益,将来即使找到一个好的平台,也难有长远的发展。其次,学生要正确认识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寒窗苦读并不只适用于高考前的学习。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更应该勤奋学习,把大学阶段作为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时期。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深切感受到,尽管美国学生在高考之前可能没有中国学生吃苦,但是一旦进入大学,学习负担很重,要想修够学分,每周的阅读量惊人,丝毫不敢懈怠,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练就了学生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总之,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再者,学生要制定好学习计划,管理好学习时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有了计划就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反之则不然[2]。制定好学习计划还可以防止被动和无目的学习,毫无计划的学习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时间,按照计划行事,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分明,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还有,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制定好学习计划,管理好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课堂学习,课前要有预习,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善于思考,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课后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阅读要求,消化当天所学知识。
3.2教师的角度
首先,教师要更新授课内容,整合知识性与趣味性。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内因,但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责任重大。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知识传递、处理、咀嚼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应仅仅讲授书本的知识,而应该更多地触及与该课程知识相关的前沿研究及这些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情况,增强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显然,要达到这个境界,教师就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储备各种新的知识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神经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当讲到神经递质和突触传递时,就曾将犹太人洛伊维对递质乙酰胆碱的发现过程及由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分享给学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反应强烈,课后还有同学依然询问洛伊维为何离开临床医学转而从事药理学研究。其次,教师要提高教师个人魅力,拉近师生距离。教师的授课方式,比如语言风格、思维逻辑及课堂互动对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不妨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适当地运用幽默和流行的语言来讲述基础理论课中的知识点,对调节课堂气氛往往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神经生物学课程中讲到尼氏染色的原理时,曾试着用流行的语言讲述到,德国的FranzNissl发现用苯胺染料对脑切片染色时可以清晰地把神经元显示出来,自己欣喜不已,继续着神经科学的研究,其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3];但有意思的是,同时期从德国移居美国加州的LeviStrauss用同样的苯胺染料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条蓝色Levi’s牛仔裤;一位是著名的科学家,一位是成功的商人,同样的染料奠定了两个不同的业绩,怎样评判二位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呢?课堂气氛一下被点燃,大家众说纷纭,但至少尼氏染色法的原理被熟知。当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一些资格较深的教授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中有很多阅历和经验,教授应该多多走进课堂,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阅历与大家分享,学生即可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而对于年青教师则应该多去旁听前辈们的课程,结合自己在科研中的经验,慢慢塑造自己的讲课风格。再者,教师要安排好上课节奏,巧妙利用多媒体新技术。课堂上前2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4],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应该合理把控好时间,有意识地把该节课中难点重点内容往前移,在课堂后半程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衰退时,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存在感和参与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强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利用新的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在学习交流互动中会有更多的话题,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讲授基底神经节回路时,曾经应用MAC系统中的iMoive软件,将各个回路分解开来,神经抑制的地方采用猛烈的轰炸声效,而神经增强的地方则采用流畅的和谐号高铁通过的声音,给同学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课后还有同学与笔者交流该课件的制作方法,课上和课下师生的互动性明显增强。还有,教师要知己知彼,源源不断给学生输入正能量。在教师开始一门新的课程时,要先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课程?做过什么实验?整体的英文水平如何?在了解同学们的基础背景后,就可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了,比如哪些知识点应该仔细讲,前面应该有何铺垫,老师就了然于胸。还可以使同学们易于在原有的基础背景上构建新的知识点,在原有的知识点和新的知识点之间建立可靠的桥梁,启发学生后续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还应当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感,维护好课堂秩序,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基础。
3.3学校的角度
首先,学校应该完善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学生的考核体系方面,考试仍是学校掌握教学情况、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5]。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改变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适当弱化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增加课堂互动、文献阅读及结业总结等在考核中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旷课率,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文献讨论及课程总结过程中锻炼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统筹的能力。其次,尽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基础医学课程知识点繁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及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增加各门课程本身所必要的实验课课时,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开放各个学科的实验室,比如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实验室,使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分子克隆、神经元的形态、细胞各组分的分离等,然后以这些知识点为中枢,有效地串联起学到的知识,让课堂上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再者,学校要完善教师考核机制。目前教师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为在教师的考核中SCI文章的发表质量和数量及申请基金的级别及金额往往在教师的考核中占着决定性的分量,而教学方面往往只关注上课的学时数,而课堂质量却很少接受考评。诚然,教学质量很难量化,而且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出其巨大的影响力。学校可以组织优秀的前辈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备课及试讲给予指导,这些工作量也可以放在考评中。另外,学校可以完善学生评教的机制,学生对教师的考评分数可以作为参考,同时邀请学生代表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与代课教师展开面对面的讨论交流,及时发现教学工作的不足以及相应的学校管理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教师和学校的工作、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并且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还有,学校要增强校园里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校想要更好地发展,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6]。目前学校里的硬件设施已经大大提升,比如开放了图书馆和许多自习教室,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文献,沟通联系。但是除了这些硬件设施,我们还可以提高“软实力”,比如学生的学术沙龙、论坛等还应该加强,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7];定时邀请一些科学大家抑或文学大家来给同学们作报告并且和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让同学们在和风细雨中受到熏陶,同学们以自己能够发表不同凡响的见解为荣,整个校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总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到只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学校不遗余力地狠抓学风建设,一定会使同学们享受课堂,努力学习,在基础医学课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和从事医学实践事业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0-11.
[2]黄凌云.大学生课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10,23(3):85-88.
[3]BEARMF.神经科学-探索脑[M].王建军,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5.
[4]崔爽,温恒福.大学生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9):100-103.
[5]陈立贵.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03.
[6]林佩云.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11):28-30.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1年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 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一、实施基础
1. 积极研讨,达成共识。
从2003年底开始,我院深入改革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体 系,在保持原有的系统理论课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以问题为 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探讨。经过多次开会讨论,各学科在教 学改革的思路上达成一定共识,决定打破学科界限,进行以 临床病例和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尝试。此项改革得到了 学校领导的肯定,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成为PBL教学 改革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
2. 确立课题,精心编写教学计划。
经过反复研讨,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了“ SARS、艾滋 病、心力衰竭、焦虑与抑郁、病毒性肝炎、肿瘤、糖尿病、动脉 粥样硬化、疼痛和自身免疫病”十个课题。每个课题以主持 人为组长、组织跨学科专家组成课题组,落实了开课计划,编 写了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教学准备工作充分,建立多学科教学小组。
各课题组召集本学科的骨干教员,多次集体备课,作好 PBL课程的研讨。积极与不同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和其他相 关专业的专家联系,探讨专题讲座的内容和具体安排,确定 合适的病例,设计讨论题目。
4.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认真编排课程进度。
教学时间安排在每学期末2周,而不是将十个课题都安 授,对传统的教学安排冲击不大。每个课题组都根据自己的 需要,认真地编排了详细的课程进度表。
5. 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各专题组和图书馆合作建立了 PBL专题学习网页,将教 学安排、课程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有关的各种原 版教材、英文图书、期刊等学习资源全部在网上,使学生 能及时了解教学进展,通过网络很方便地检索最新的文献资 料,满足学生和老师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进行了 PBL教学过 程中辅助教材的建设,引进一些高质量的PBL教材或图书资 料,为PBL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个丰富、高效的平台。
6. 授课对象的选择。
我们选择相对素质较高的八年制(包括临床、基础、口腔 三个专业300人左右)三、四年级学生作为PBL教学实施的 对象,他们已在北大完成两年的人文课程,具有较好的人文 素质和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为PBL教学的顺利实施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 教师培训。
各专题组组织教师参加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培训,使他 们对PBL教学的基本知识、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 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深入研究和探讨了 PBL过程中教师的 指导技巧。还请相关专家介绍一些与专题有关的基本知识 和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教师更好地参加PBL教学起到了指导 作用。邀请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介绍了他们PBL教学的经 验和教训;派出教师赴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习PBL教学,为做 好PBL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8. 学生培训。
向学生介绍PBL教学的基本情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做好参加PBL教学的心理准备。请图书馆的老师为 学生提供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文献检索的培训及辅导;开展 关于制作幻灯片、综述论文写作技巧等讲座,大大提高了学 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实施过程生中开始实施PBL教学。
基本过程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 师引导为辅,将基础医学知识、基础科学研究方法与临床知 识和疾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专题讲座、学生自学、小组或 大班讨论、报告及撰写综述等形式相结合进行学习。
为了配合PBL教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各专题组 也制定了新的成绩评定标准,将学生撰写综述、幻灯片制作, 讨论发言和报告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考核的内容,此项改革进 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了学生负担, 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效果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4%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这种教学方式。他们认为“锻 炼了个人的自学能力”;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 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间、方式及内容非常自由,有 很大的个人发挥的空间”;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学生演讲很 精彩“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而且培养和锻 炼了年轻教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实现了 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 和融合,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
四、教学成果
我院实施PBL教学的时间虽短,但是却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绩。各专题组将学生撰写的优秀综述编辑成册,作为学 生参考和学习的资料;有的学生撰写的综述已被核心期刊修 回、接受;建立网上学习园地,将专题讲座的录像、学生的病 例讨论和专题讨论在网上,供大家自由交流学习,真正 作到了学习资源共享;教师也积极地对PBL教学改革的经验 进行了总结,目前已有四篇相关的文章发表。
五、讨论
在传统的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沿用以学科为 体系的教学模式,虽然各学科揭示生命现象的侧重点不同, 对人体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但在教学过程中 也常常会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也由于观点不同,使学生不 易整体掌握知识,而造成知识的割裂。在教学方法上以老师 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 总是让初学者感到迷茫,苦于背书,而不知其用。PBL教学 方法则以一种具体的疾病为主线,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正常 组织以及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 诊断与治疗等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明确了一个医学生对 重大疾病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 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的。但是单纯采用PBL 教学,则会打破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掌握 不够全面和深入。通过对目前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情况和PBL教学状况的研究,我院通过认真的调查和论证,结合自 身实际情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PBL教学相结合,使两者优 势互补,开设的十个PBL专题,既能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 础医学知识,又实现了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各 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 维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 了很好的人际合作能力。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基础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097-02
基础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于1996年在我国原北京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首批承办了该专业[1]。我校南京医科大学也于2014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既要熟悉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临床医学的新进展和新成就,也要具有良好的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技能,掌握现代生物医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以及医学实验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操作技术。因此,找到适合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使医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及临床培养紧密相结合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现状
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已成为医学科学领域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被称为现代医学新的五大支柱课程之一[2-3]。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的结合,是一门研究人类遗传病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诊断、治疗与预防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4-5]。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涉及广泛,与很多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有一定的交叠,因此知识零碎,且涉及一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相对枯燥抽象;而临床医学遗传学则与人类健康、优生优育密切相关,不仅需要掌握遗传病发病的因素和机理,还要求熟悉临床表现和基本防治手段,但目前我校医学遗传学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方面,没有临床实践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开设的医学遗传学总课时为54(理论36课时,实验18课时),理论和实验课时都较少,导致以往教学过程中采取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且最后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与临床医学相比,基础医学专业着重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说明教学改革的急迫性,本教研室对这学期刚上完医学遗传学的2015级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做了授课问卷调查,其中50%的学生都认为医学遗传学的授课需要改变,这其中有67%的学生都反映医学遗传学比较枯燥乏味,需要更有趣的内容或授课方式,基于这种现状,改革医学遗传学教学和评价的方式迫在眉睫。
二、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1.开展综合教学模式。当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多样,授课再也不应采用单一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教师为讲课中心的一种传统教学法。为此,我们计划采取LBL、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及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C合教学模式讲授医学遗传学。首先选择LBL教学模式,使学生准确系统地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再通过本教研室编写的两个医学遗传学案例(“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和“笨小孩”)实施PBL案例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科研及临床思维能力等。同时,与时俱进,安排学生参与本教研室构建的医学遗传学E-learning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利用丰富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全面开展辅助教学。我们教研室安排教师轮流值日,每章节授课结束后平时作业,使学生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同时及时回答网上同学的问题,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及临床的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着重培养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即理论知识与科研及临床相结合的能力。故当五大类遗传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病和体细胞遗传病)讲完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如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遗传医学中心见习,让学生实地对临床病例进行观察,研究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传递方式和治疗方案,从而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单的临床遗传咨询案例,请学生模拟遗传咨询师,解答咨询者的问题。
从科研角度结合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可以把医学遗传学最前沿的知识融汇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讲授医学遗传学的过程中,如表观遗传学这章,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可以安排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综述,从而培养学生查找和阅读文献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该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安排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参观我们发育遗传学系的实验室,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做些简单的实验,并参与实验室例会;同时当有国内外科学研究工作汇报的时候安排该专业学生进行学习。
3.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目前我校医学遗传学考核方式还是单一的试卷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力,以至于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研究团队拟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如上面所说的PBL评价考核;E-learning平时作业和参与度考核;综述写作考核;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考核以及最后的试卷考核,将这些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综合,得出一个合理的分数。当然,这些不同考核方式的比例和打分标准应该在开学时就和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解释清楚。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培养优秀的现代化医学遗传学教师。现代医学遗传学发展迅速,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向学生传输最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长期进行继续教育。除了平时多读文献充实自己之外,遗传咨询师的培训则是其中一个实现医学遗传学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遗传咨询师是将先进的技术以易懂的方式宣传给大众,同时能为普通大众遇到的遗传问题提供建议及相关解决方案,使先进技术迅速、准确地转化为临床应用的专业人才,同时我国现在至少有2―5万遗传咨询师的缺口。因此,在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参加遗传咨询师培训有利于我们掌握最新的医学遗传知识,并能有效地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医学遗传学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基础医学专业作为我校南京医科大学新开设的学科尤其强调理论联系临床和科研的培养,因此我校急需进行医学遗传学全面教学改革,包括进行医学遗传学综合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及临床的结合;开展综合性实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及培养优秀的现代化医学遗传学教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赵丽,罗艳琳,韩松,李俊.谈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1):47-49.
[2]顾鸣敏,望铸钢.医学遗传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3]刘忠平,李质馨,徐冶,田洪艳,林冬静,潘晓燕.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7):684-686.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83-02
引言:我国的基础医学教育模式因为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发展滞后而导致医学教育和医疗质量不高和医科毕业生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临床和社会需求,主要有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基于学科的课程教学模式,侧重于医学知识的传递和复制,而没有相应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措施。根据我国的医学教育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国际上基础医学教育的优点,在教学设计上,我们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必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进行跨学科、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的系统整合,建立创新性学习模式,并建立新颖的学习管理系统加强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1.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教学改革在基础医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改革后的新课程的特点是:(1)将重点放在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上;(2)教学方法适应性和弹性更强;(3)在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向学生传递足够核心信息。新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由此看出,新课程既方便了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推进医学高校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2.基础医学教学方法改革策略分析
2.1改革课程体系,注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坚持接触医学问题前移,临床实践前移和科研训练前移;推进临床与基础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策略;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能力培养和推进培养学生逻辑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体健康与疾病导论为切入点、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教学模式,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PBL等案例式、讨论式的方法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并推进考试方式的改革。利用大学生自主创新基金及平台,尽早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2强调基础联系临床
在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学科中,应该适当邀请临床教师讲授某些章节。例如,可以聘请外科医师讲授解剖学课程,聘请临床医师或从事药学研究人员讲授病理学或药理学课程。这样,临床医师可以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带进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充实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知识。基础医学教师如果不参与临床实践,不接触患者,就不可能联系临床进行教学。因此,基础医学教师参加临床见习或实践是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最有效途径。
2.3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我国现行的基础医学教育体系由于分科过于精细,造成了基础与临床的脱节。有些学生到大学三年级还没有接触医院,没有接触患者,更不会看病识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增加社区医疗服务等第二课堂内容,使低年级学生在社区医疗服务中体验人文精神,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早期进入医师角色。
2.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1)为了更能规范化地监控、监督教学过程,应当纳入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组织听课等手段结合起来,对教学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改革实验课程考核办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每节实验项目的出勤、课堂技能达标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评价的成绩。而结果评价”包括期末的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笔试考核成绩,这种二者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
2.5设置基础医学综合考试
对比美国医学生在校第二年末参加的美国疾师执照第一阶段考试,我们应该设置与此相对应的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考试内容除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外。还应当包括各器官、系统的异常结构和功能以及治疗原则。这就要求学生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即了解和掌握有关的疾病和治疗及相关药物作用。例如,在心flIL管系统学习中,除了掌握心脏正常的知识外,还要了解心脏异常时各类病病的发生机制和转归。
2.6加强师资的培训
教学改革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团队。将学校原有的系、部重组,设置跨学科的新型结构:学群。教学改革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小知识结构,还应具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搞好教学改革的教学,就必须培养博学的教师。一方面各医学高校内部教师岗位相互轮换,另一方面做到将教师请进来、输出去,通过不同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结束语
尽管实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但是实施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群策群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的路上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教材的编写,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总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最终找到规范化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基础医学教学能够真正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泓波,赵志伟,高维娟. 以病理生理学为例 浅谈基础医学教学改革[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