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灾防治方法

地灾防治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灾防治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灾防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丰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42-1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长白山余脉半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加之人工采石造成山体,植被破坏,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极易发生地质灾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尤为重要。

1 东丰县地质灾害的特点

东丰县地貌特点是南部属于山区,中部属于半山区,北部属于丘陵地带,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隐患集中分布在南部几个乡镇。其特点是隐患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严重,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国土部门是担负地灾防治的重要机构,因而国土部门对地灾防治必须有科学的计划、方法、措施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地灾防治的基础。

2.1 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国土、水利、林业、气象、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县政府下发了《东丰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东丰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抗灾救灾体系。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灾害防治思想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体,针对防灾薄弱环节,及时向社会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和简明防灾避灾方法,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识灾、报灾、避灾和防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地质灾害预防的社会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由单一部门抓防灾减灾到全社会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3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县、乡(镇)、村逐级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县自上而下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制定完善防灾救灾应急方案。同时,提高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队、卫生服务队、抢险运输队等并配备无线通讯设备,保障出险时队伍拉得出去,打得赢。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结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4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县、乡(镇)、村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并在全县229个村确定每村一名巡查员,对全县8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包保到户。通过增强群测群防意识,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班值班、信息报送、应急调度、险情巡查、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

2.5 抓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工作

加强群专结合,依靠科技,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提高群测群防效果和水平。增强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单元,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防灾。在全县范围内对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区等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共组织巡查排查253人次,排查隐患点47处。并及时做出判断,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警示牌47块。凡遇异常天气,坚持24小时随时进行巡查,确保险情发生时及时预警,细心观察,随时做好变化情况记录,一有险情立即报告,做到险情发生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群众安全。

2.6 严肃工作纪律

在灾害易发阶段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工作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的移动电话保持24小时开通;坚决杜绝值(带)班人员脱岗现象,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 张海英,于春泳,张艳玲.水土保持是防治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2,(04).

[2] 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03).

[3] 彭珂珊.灾害防治中的非工程措施及其重要作用[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地灾防治方法范文第2篇

落叶松毛虫发生特点为低海拔重于高海拔,林缘重于林内,郁闭度低(0.3以下)的重于郁闭度高的林分,干旱少雨年份重于多雨潮湿年份。受落叶松毛虫危害,成片落叶松针叶被害,虫口密度最高达108头/100cm以上,导致林分焦枯,森林资源受损。

落叶松毛虫在阿尔泰山林区以两年发生一代为主。第一年以2-3龄、第二年以6~7龄幼虫在树根部落叶层下附近越冬,5月初为出蛰盛期,5月底6月上旬进人化蛹盛期,6月下旬开始羽化,7月上旬或中、下旬大量羽化。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8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近两年在羽化盛期用敌敌畏烟剂防治落叶松毛虫,使用简便,节省劳力,经济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本次落叶松毛虫防治地点主要在青河林区和哈巴河林区。青河林区分布于海拔1300~2100m,在1700~1900m地带危害成灾;哈巴河林区严重危害的为海拔1400~1500m地带。树龄40~100年,树高17~25m,郁闭度0.55。

防治前,通过调查和测报工作,及时掌握落叶松毛虫羽化盛期、分布范围、虫口密度以及需要防治的面积、需药量等。

1.1.1 明确防治时间

通过调查监测显示:藩叶松毛虫前5年平均每年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随着全球气候转暖,近两年7月上旬即开始羽化。因此在防治前要定期对防治作业区进行地形观察,根据防治作业区的病虫发生面积、地形、林木分布以及早晚风向的情况,根据松毛虫羽化情况及气象预报,确定合适的防治时间和方法。

1.1.2 防治区规划

通过防治前虫情调查,根据灾害轻重程度、发育差别、地形、坡向、坡度等因素,以提高药效为原则,将防治区进行合理规划,有计划地设点,目的是提高效率及防治效果,防止重防、漏防,降低防治费用。

1.2 试验材料

试验用敌敌畏烟剂(2%敌敌畏烟剂)由黑龙江省平山林业制药厂生产。该烟剂是以敌敌畏原油为主剂,与供热助燃剂等载体充分分离,避免了因主剂与助燃剂之间的化学反应造成的有效成分分解和产品贮存自燃的危险。

1.3 试验方法用300~400g/667m2敌敌畏烟剂,通过烟剂燃烧,主剂敌敌畏在高温下挥发到大气中,冷凝成雾滴充分扩散到空中,深入到各空间起到杀虫作用。放烟时,将烟剂供热助燃剂2~3根均匀直立插人烟包,取一根引火捻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一端,从烟包的中心位置垂直向下插入烟包的中下部引燃即可。

为便于防治前后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进行调查比较,在防治区设置4~6个面积约为100m×100m的正方形标准地,标准地内有大小林木500株左右,对角线交叉法确定10~20株标准木。防治前调查出虫口密度,经敌敌畏烟剂防治后1~15天内定期对标准地内的虫口密度进行调查,计算杀虫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敌敌畏烟剂防治落叶松毛虫,防治效果好,经济安全,群众容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地形复杂、水源缺乏、劳力不足的大面积林区。此方法成本低、见效快,点燃烟剂后两小时内见效,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其他生物安全,无副作用。

阿山林区在落叶松毛虫爆发成灾的后一个周期,使用敌敌畏烟剂防治松毛虫,经次年调查监测均没有大面积再发生,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使用敌敌畏烟剂科学防控落叶松毛虫成效显著。

3 注意事项

(1)首先指导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对防治作业区进行细致地形勘察,防治区规划要合理。放烟前要对防治操作人员进行技术操作、安全培训,配备必须的安全防范装备。

(2)本次防治为7月上中旬夏季防治,此时,落叶松毛虫正值羽化盛期,为最佳防治时间。但此时山场牧民已全部进入林区,林区内人、畜活动增加,为防止在防治期间发生人畜安全事故,应广泛宣传,对当地农牧民进行烟剂点燃现场演示,使其能积极配合烟雾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

地灾防治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寒山区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全面展开,西部公路交通改建项目越来越多。公路项目的建设,必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西部高原地区公路改建项目,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如海拔达数千米、多年冻土比较发育,工程地质条件普遍较差。公路工程改造扩建活动将极大地改变地质环境,并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因此,公路改建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重点评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特点

地质灾害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地质灾害调查,其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1)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一般是在项目选址阶段进行,可理解为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时,即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勘察和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直接为建设项目服务,预测结果将直接对建设项目产生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做出评估结论,并对结论负责是评估工作鲜明的特点。

(3)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象的重点,一是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二是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相对与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来说,地质灾害评估与工程建设本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

(5)地质灾害评估具有风险性评价的特征。由于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往往是先于工程勘察展开,一般享有的资料较少,同时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因此从该角度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际就是一种风险评估。

(6)评估工作更加重视区域地质环境的研究,并从区域环境条件中分析地质灾害体的演化过程和主要控制及诱发因素。

(7)重视已有工程积累的经验。己有的同类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诱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状况会给在建工程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预测的风险性。

(8)重视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研究。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研究对于新建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在没有同类型建设项目对比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结构、规模、变形迹象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为预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9)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从事评估工作的地质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地质灾害评估的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具备一定工程知识和经验的地质人员在地学方面的造诣和丰富的勘察经验可使得出的结论更为可靠。提高从业者的技能和经验是保证评估结果可靠而有效途径。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国土资源部仅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原则,而具体的评价方法措施并无具体规定,可见这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课题。地质灾害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方法)的方法目前大多数评估单位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采用的是灾损率(Zs)法和风险区划法:

(1)灾损率(Zs)法

该方法是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采用地质灾害的灾损率(Zs)的大小来表示。

灾损率(Zs)的求取方法:首先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所确定的各灾害点危险性等级赋予0.3、0.2、0.1的系数(相对应危险性等级大、中、小),用此系数乘以实地量测和预计灾损长度,即得灾害点的灾损长度。由于实际危害程度不同的灾害点其防治措施的难易程度、工程规模也有差异,因此,在计算灾损率时需考虑防治措施等因素而将灾损率乘以一定的系数。之后以一定的间距对评估区进行分割,统计每个分割区间的灾损长度之和即得每个单元的灾损率。每个单元根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计算其灾损率,对于具体某一单元灾损率具体分析过高或过低以及它的合理性。

综合评估分区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情况,划分的区段不跨越差异大的两种地貌单元,定量分区的级别应与野外调查以及综合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每个区段综合评估灾损率值为区段内各个单元灾损率值的平均值,即:区段综合评估灾损率平均值=区段内剖分单元灾损率值总和令区段内剖分单元数。这样可按灾损率(25)的大小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大、中等、小三级。

(2)风险区划法

该方法是建立在张业成等所介绍的“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区划”方法基础之上,首先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构成,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结构模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之后划分评估范围和单元,分析单元划分子区,以每一子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每个子区影响地质灾害潜在活动强度的各种控制条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中每项指标评分标准采用张业成等人的研究成果,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权重使用的是张业成先生等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并对调查结果采用层次分析后获得的,依据充分,结果可信。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灾损率法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所确定的各灾害点危险性等级赋予一定的系数,在计算灾损率时需考虑防治措施等因素而再乘一定的系数,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不过计算过程中单元划分和分区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同评估人员由于经验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可对比性较差;冈;险区划法虽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定量评估方法,但其中指标评分标准及各种灾种的权重取值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某个具体的区域来说适用性有限,因此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地灾防治方法范文第4篇

煤矿水灾的发生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们将这些复杂的因素概括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煤矿建设者在开采过程中不注重水灾的防范,甚至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开采造成的,而自然因素则跟气候地表条件等有关。

(一)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事故

1.煤矿建设者忽视相关规定,违法开采。一般在煤矿井下易受水害灾害威胁的地带会保留一定厚度的煤柱,称之为防水煤柱。这段煤柱是严禁开采的,但是煤矿建设者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煤矿水柱为代价,致使防水煤柱遭到严重破坏而引发水灾事故。

2.煤矿开采者不注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煤矿的测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测量中必须精益求精,测量中的小的疏忽和错误都可能造成生产中的严重后果。如果测量错误,会导致巷道穿透积水区,从而引发水灾事故的发生。

3.煤矿的防排水系统不完善,使得排水能力降低。很多煤矿为了减少开采成本,在防水设备上大做文章,配备的防水设备往往都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而当水害灾害发生时,这些不配套的设备往往都无法很好地实现其排水功能,最终给矿井造成巨大的灾难。

4.防排水设备维护不当。很多煤矿对防排水设备不做定期的检查和维护,致使设备出现问题也不能提前发现,而等到发现时已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如不经常对井下储水仓进行清挖,使得遭遇水灾时,储水仓无法实现其储水能力的最大化利用,导致矿井被淹。

5.不重视水灾发生前的透水征兆。很多煤矿在水灾发生前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煤矿管理者对这些征兆视而不见,不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处理,就会造成重大的透水事故。

(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灾事故

1.暴雨、洪水等自然降水造成的水灾。当遇到暴雨天气或者洪水季节时,大量的地表积水会涌入矿井中,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很有可淹没整个矿井。这类自然灾害的发生较突然,而且它带来的水量较大,会造成比较大的破坏,可能给煤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2.老窑水透水造成的水灾。老窑水水灾是我国煤矿水灾事故中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事故。一些开发时间比较久或者埋藏较浅的煤层中,往往积聚老窑水。开采的时候由于不能准确掌握老窑水所处的具体范围,很有可能致使老窑水发生透水等情况,酿成水灾事故。

3.含水层中的水涌出造成的水灾。煤矿开采过程中,往往会使底顶板以及厚层灰岩含水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者会致使采掘工作面的破裂,出现这种情况,含水层中的水就会大量地向外涌出,引发水灾。

二、煤矿水灾的危害

(一)煤矿水灾的危害

煤矿水灾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的煤矿水灾会造成煤矿生产环境的恶化。煤矿水灾发生后,作业区的空气会异常潮湿,影响井下工人的身体健康。

2.煤矿水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方面煤矿企业要增加投入,使得排水设备满足水灾带来的排水需求;另一方面,煤矿水灾的发生使得煤矿无法把煤等即时挖出,使得囤煤成本增加。

3.煤矿水灾会引发瓦斯爆炸,造成硫化氢毒气蔓延,严重威胁煤矿工人和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4.煤矿水灾会造成整个矿井被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

(二)煤矿水灾发生的征兆

煤矿水灾发生前会有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果能及时地注意到这些异常现象,并对其进行深入观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解决办法,就可以防止水灾事故的发生,或者把水灾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值。

其一井下空气开始出现大量的雾气,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其二本来干燥且有光泽的煤,忽然变得灰暗潮湿,且周围空气明显变冷;其三煤层发出异常的持续的水叫声;其四煤壁浸出得水有臭味且呈现暗红色;其五顶板裂缝出现淋水现象。

当煤矿开采中出现以上现象时,说明煤矿采掘已靠近积水区。必须要果断地停止作业,并让专业的人员对煤矿的开掘面进行测量勘探,防止继续挖掘引发水灾事故的发生。

三、煤矿防治水工作的技术措施

1.在矿井开采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并观察其地下水活动规律。收集必要的水文资料以便于煤矿建设者在矿井设计时有据可循,保证其远离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区域。对煤矿井口的设计则要以当地往年的最高洪水位为依据,必须高于其最高水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洪水时,井口被淹没。如果矿井建设地区的地形条件复杂,很难找到井筒的位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如修建坚固牢实的高台作为井筒,这样也可以保证井口高于其最高水位。而当矿井真的面临山洪威胁时,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补救办法,防治其直接从井口灌入给矿井造成的损失。如修挖一些防洪沟,或者在井口附近顺着水流的方向修筑堤堰等。

2.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观测系统。在受水灾威胁的区域必须加强对其水文环境的观测,要及时地掌握其变化。要经常对矿井区域内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日常观察到的情况。这些都可以为防治水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保证防治水工作的顺利实施。

3.建立完备的给排水系统。当发生严重的水害灾害时,如果矿区的给排水系统足够强大,也完全可以抵御水害造成的巨大冲击,保证矿区安全。这就要求矿区要定期适时地对给排水系统进行检修维护等,一旦发现其不能抵御重大水灾的排水需求就要更新设备或者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其排水功能的实现。另外,当矿区内出现比较多的积水时,可以挖掘一些沟渠等,辅助排水系统完成排水工作,可以用一些水泵等向外

排水。

4.要采用探水机械等先进技术。煤矿的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采用传统的目测、量距等方法很难准确地掌握地下水位和地质数据,也就无法确保矿区不受水害灾害的威胁。而探水机械则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较为完整准确的探水工作。当然,利用探水机械作业也要注意几个问题:其一,要在巷道正前和左右两侧进行探水,探水时钻孔应在五组以上;其二,探水工作地点要挂具体操作牌,要对探水方向和钻孔的深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其三,探水工作进行前要对巷道进行清理,并准备好防水沟;其四,探水机械工作时,工作人员要保持其处于通风状态。最后要说明的是在用探水机械进行工作时要严谨态度,不能蛮干,切不可为赶进度而胡乱勘探,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四、煤矿防治水工作的综合治理措施

1.提高矿区职工的防水意识。对矿区职工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相关的防水知识,对水灾发生的前兆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职工在发现有透水危害时,可以在第一时间上报矿区有关部门。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水害灾害的发生。

2.要把矿区的防水制度落到实处。制定防水制度就是用来执行的,要经常对矿区的职工进行防水审查,发现违规操作的行为一定要严惩。

3.制定长远的中长期防水规划。这就要求我们矿区建设中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矿区的防水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极其艰巨的任务,必须制定长远的计划,并保证其实施。

4.矿区要制定严格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矿区损失,并保证职工安全。如果水灾的发生已不能阻挡,矿区可以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有组织地疏散职工,并将他们安置在比较安全的区域内,避免职工在出水口被洪水冲走等危险。当有毒气体开始蔓延时,还可以要指导职工戴好防毒工具,避免他们吸入过量的有害气体造成生命危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煤矿的防治水工作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水灾不仅会影响煤矿的经济效益,给煤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威胁到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我们必须加大对煤矿水灾的分析和预防,保证煤矿企业的健康

地灾防治方法范文第5篇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二、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梢、折断和倒伏。

三、 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地灾防治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煤矿;防治;措施

一、山西省煤矿防治水的现状

以前,山西省煤矿多、小、散的局面和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煤炭资源的重大浪费,形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影响,直接影响着煤矿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省政府决定,2006年在全省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到2006年底,共保留煤矿3022座,淘汰9万吨每年以下小煤矿。根据省政府要求,从2007年到2008年共关闭395座煤矿,到2008年底全省保留矿井2676座。为了实现山西省煤矿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企业集中度,山西省委、省政府想出策略,借助金融机制在山西省煤炭行业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企业重组工作,解决困难,抢占发展先机,省政府在全省推进煤炭企业重组,全省煤炭在2627座基础上关闭1574座,到2010年底保留1053座,平均单井规模在110万吨每年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开采。

山西省矿井水就是矿井开拓、采掘中淋入、渗入、滴入、流入井巷的工作面的水,矿井透水就是井巷、工作面和水源接近沟通而导致的出水的事故。当各种通道流入矿井的涌水量超过矿外的正常排水的才能的时候,就容易造成矿井水泛滥成灾,形成矿井灾害,我国有27、5的国有重点矿井受到各种水灾的危险。

矿井水灾能够引起各种灾害,产生危险,影响矿井生产效率,造成淹井人亡的事故,容易恶化环境,形成巷道积水,顶板淋水等,让地面和附近的巷道空气潮湿,工作环境很差,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矿井水灾容易引起排水费用,能提高成本,影响道排水的措施、设备和排水费用。矿井水灾能缩短生产寿命,容易对金属设备,金属设施有着腐蚀能力。矿井水灾容易损失煤炭资源,引起隔离煤柱的煤损。矿井水灾还容易引起瓦斯积聚、爆炸,引起瓦斯积聚、爆炸和硫化氢中毒,当矿井水能量超过矿井的排水能力的时候,或者突然涌水的时候,容易引起矿井局部停产或局部巷道被淹没,引起矿井淹没、人员伤亡,引起停产和关井等。

二、资源整合矿井水害防治

(一)矿井水害的综合防治

1、切实加强防治水的基础工作。山西省煤炭行业应该编写长期资源整合矿井水的综合防治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计划,各类矿井应该采用适合的矿井的物探、钻探等仙境技术,找到矿井的水文地质情况,重视物理技术在矿井水害中的地位,重视在设计阶段坚持运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瞬变电磁技术进行补充勘探,查明地球物理技术在煤矿水害中的作用,采取设计阶段坚持使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瞬变电磁技术进行补充勘测,查明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和富水性。

2、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采掘工作面受到水害的影响的矿井,应该充分运用充水条件进行分析,坚持有预测预报,有疑心必探究,先探究后开掘,先治理后采掘等策略,深刻落实防、堵、疏、排、截等综合治理措施。矿井有透水的征兆的时候,采用水害的威胁作业,应该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达安全地点,深刻分析原因,采用积极的措施。井下探放水的实惠哦应该采用探放水钻机,严格使用煤电钻进行探放水。

3、深刻加强“雨季”三防工作,煤矿企业应该就防范暴雨洪水进行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井口标高低于历史最高洪水的水位的矿井应该有应急的措施,对洪水可能淹没的废旧的老井必须按照规定填充封死,或者在井口浇注1个大于井筒断面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的盖板,严防地表的水倒灌在井下导致淹井。雨季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的范围内可能波及的周边废旧老窑、地面塌陷的坑、采动的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的水库和湖泊、河流和涵闸、提防工程等重点的部位进行巡视检查,尤其是接到暴雨灾害的预警信息和警报后,应该实施24小时的不间断的巡视,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的淹井的事故等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发现暴雨灾害严重后,可能引发淹井的时候,应该立即停产撤人,重视确认隐患已经消除以后采能恢复生产。

4、重视水害的应急救援和只供防水安全知识培训等各项工作,制定完善水害应急预案,建立区域抢险排水基地,增加各类排水的设备,实现对设备的检修,保证设备条件完好,增强抢险的救灾的效果。煤矿企业也要准备充足的抢险物资和设备,保证抢险救灾的时候能够及时准确地发挥作用。煤矿企业应该结合水害的案例,加强只供水害的防治知识的训练和教育,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制定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保证职工掌握逃生的线路。煤矿企业在发生透水之后,应该立即启动矿井水害的应急方案,规定及时上报到有关的部门,积极开展救援的工作。

三、防治水的技术措施的使用

防治水的工作应该坚持预测预报,有疑问必探究,先探究后开掘,先治理后采掘,采用防止、堵塞、疏通、排和截的综合治理的办法和措施。

1、防

在矿井设计的时候,井口和工业场地应该选择不受到洪水威胁的地点,井口和工业场地以内的主要建筑物的标高,应该高出当地历年的最高的洪水位置,如果因为受到地形的限制,就难以找到合适的井筒的位置,并且应该建筑坚实的高台,让井口高高标出历年的最高的洪水的位置。矿区受到山洪的威胁的时候,可以在山坡上修挖防洪沟堵截并在井口附近的水流的方向修筑防洪的堤坝,防止山洪暴发洪水直接从井口灌到井下来。矿区地表的塌陷区域,废旧的钻孔和小窑古井等,都要用钻土和石块堵塞、填平、夯实,对于很大范围内的塌陷的坑和裂缝的塌陷区,填塞的工程量却太大,或者一些固定的原因不能进行填塞的时候,也要采取外国挖掘环状排水沟进行截水,不让雨水汇集,对于流经矿区的河流和沟渠,如果确定查明有着一些水流漏失的情况,一定要对矿井的安全构成威胁,可以在矿区水流漏失的地段,使用粘土、料石、水泥修筑。这样的办法适用于流量不大的季节性河流,对于水量较大的河流,可以采用改道的办法,虽然可以彻底解决河流对矿井安全的威胁,但是工程巨大、耗资巨多,还要涉及一些农业生产的问题,所以不能采用,应该认真检查,全面比较后再决定。

2、疏

对于矿区以内的大面积的积水或者防水的汇集水,可以开掘疏水沟渠将积水排走,如果矿井四面是山,积水流不出去,可以开掘洞,将水引到矿区外面去,在修筑疏水沟渠的时候,应该避免煤层和含水层的露头、地表的裂缝等,防止地表水渗入井下。

3、排

对待地势低洼,水流排不出去的时候,或者洪水季节河水有倒流现象的矿区,可以在泄洪总沟的出口处建立水闸,设立排洪站口,利用水泵向外面排水。

4、截

地灾防治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灾害;森林灾害; 灾害人类学

一、灾害人类学的定义

人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专业学科,其学科一直指导人们去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自然也包括各类灾害。对于灾害的研究,人类学的主要分支方向主要是灾害人类学。提到灾害人类学,其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灾害这个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于灾害的定义为: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于人和动物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一定规模的祸害。可见对于灾害而言,其就是对于生物生存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有害影响的事件。就灾害的分类体系看,学界一般都根据灾害的起因将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其中常见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冰雹、森林大火、火山爆发等,而人为灾害则如核泄漏、计算机病毒流行、石油泄漏、战争等。而灾害人类学的起因正是因为世界越来越多发的各种灾害的背景下而产生发展而来,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其都是灾害人类学关注的重点。

灾害人类学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许多人类学家由最开始对于由战争的反思慢慢发展到对于各类自然人为灾害的研究。其中以美国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最为发达,美国人类学家安东尼・奥利弗・斯密斯和苏珊娜・霍夫曼为灾害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对于灾害人类学的定义而言,其学科目前在西方学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个指的是灾害人类学研究(anthropology of disaster)和另一个指的是人类学的灾害研究(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of disasters)。两者的概念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后者则是指人类学家进行灾害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分支。在笔者看来,灾害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结合其他自然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等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符号学等去研究灾难及其灾难影响的一门跨学科研究。

二、灾害人类学的森林灾害研究重点

灾害人类学的研究重点来说,其主要的学科关怀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以研究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为重点;文化研究一直以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对于灾害人类学来而言其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探求灾害发生前与灾害发生后的社会文化的异同、及其今后的文化社会发展方向和模式。(2)以灾害应急、救灾、和恢复过程为重点;灾害人类学其不仅仅只关注与受灾地区社会文化,还关注于与灾害有关的灾害预警、灾害防治、恢复重建等方面。(3)以受灾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于灾害中的弱势群体如妇女、高龄老人、残疾人等在灾害中的不同状况和处境研究亦也是研究的重点。

对于森林灾害而言,其主要的种类在于人为砍伐树木的灾害、森林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火灾两种基本大类。其中最主要的森林灾害为后者。森林灾害特别是森林火灾其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和救灾处置工作较为困难的灾害。对于面对森林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其不仅仅只是需要把灾害消灭,更主要的是关注于森林灾害所带给所居住地居民所受影响研究。通过灾害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定性定量研究,其有助于恢复森林灾害所带来社区文化恢复,森林灾害救灾、应急预警系统建立、灾害防治与灾害避难的教育,受灾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心理治愈等。

三、森林灾害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意义

对于有着人类学“第五分支”学科称号的灾害人类学而言,因其学科对于现实生活中灾难的现实关怀和整体论观点,以及其本身强烈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术和社会上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笔者认为,灾害人类学对于森林灾害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灾害人类学研究有利于针对森林灾难所给受灾地的恢复重建提供更为合理的公共政策与解决办法。在灾害人类学视野下,其认为灾害的发生在与复杂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生物三者相互互动而产生,通过人类学的调查和研究更有利于把握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去建立更适合受灾群体的重建模式,为政府重建工作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2)灾害人类学研究有利于受灾地区的文化延续与发展。以灾害人类学的田野视角,去分析灾害对于受灾的文化社会的影响因素,通过访谈法去研究当地人的文化记忆机制,这样进一步去研究当地文化生成的轨迹,有利于受灾地文化更好地流传与发展。(3)灾害人类学有利于受灾群体心理创伤恢复。在灾害人类学学者的访谈下,人类学者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受灾群体的心理情绪和心理状态,为心理咨询人员提供有利的信息,这样更助于受灾群体的心理创伤恢复。(4)灾害人类学有利于人们对于森林灾害防治和了解,通过对于灾害人类学的教育,其有利于人们树立森林灾害的防灾减灾意识,正确处理和面对森林灾害,有助于对于森林灾害所带来的破坏最小化。

地灾防治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陆地棉;高产栽培;早中熟棉区;早熟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59-02

新疆地域辽阔,生态类型多样,自北向南,新疆棉区分为特早熟、早熟、早中熟、中熟4个生态类型棉区,其中早中熟棉区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南疆盆地。该区主要种植早中熟棉花品种,生育期135~140d[1]。相对于早中熟棉花品种,早熟品种具有生育期较短、产量较低等特点,因此,早中熟棉区一般不种植早熟品种。然而,面积广阔的南疆早中熟棉区春天(4月中旬~5月中旬)天气多变,风灾频繁,因此棉花灾后重播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农作措施。此外,南疆植棉面积较大,播种高峰期受天气、农机、人力等因素的影响、约30%的地块不能按期播种而晚播。为了降低受灾或晚播后给棉农所带来经济损失,受灾或晚播的地块种植早熟品种应当是首选。

为了解决南疆早中熟棉区播后风灾或未能按期播种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早熟棉花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本文总结提出了一种在南疆早中熟棉区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使在南疆早中熟棉区受灾或未能按期播种后种植早熟品种不减产、不减收。

1 做好播前准备

受灾棉田应及时补膜压膜、清理膜上土沙,使其膜全膜净;未能按期播种的地块使用除草剂对土壤进行化学除草;然后及时耙地,以使土地平整、细碎、无杂草。

2 精心选择品种

选择北疆早熟陆地棉优良品种,选择标准为:(1)北疆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的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2)在早熟品种中,选择生育期125~130d品种。

3 适时播种

适期抢播、播种合理密植深度控制在2~3cm。合理密植,24万~25.5万株/hm2,收获株数21万~22.5万株/hm2。

4 加强田间管理

4.1 播后管理 高密度高产栽培,要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提高保苗株数。首先要掌握好田间墒情,提高播种质量,做好一播全苗,并且要做到即使是出苗90%以上的条田,也要加强人工辅助保苗工作。

4.2 苗期管理 达到“早出苗、争全苗、留匀苗、促壮苗早发”管理目标。

4.3 化学调控 坚持促控结合、因苗调控和“早、轻、勤”的原则。化学调控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缩节胺,化控4~5次:4叶1心进行第1次化调,用量7.5~15g/hm2;6叶1心进行第2次化调,用量15~22.5g/hm2;8叶1心进行第3次化调,用量30~45g/hm2;打顶后待顶部第一果枝伸长到6~8cm进行第4次化调,用量60~75g/hm2;待顶部第二果枝伸长到6~8cm进行第5次化调,用量120~150g/hm2。长势强的品种应择时增加1~2次化控,用量酌情而定。

4.4 合理施肥灌水 棉田施肥原则:足氮、稳磷、补钾、配以含硼、锌、锰较多的微肥为主。氮肥45%、磷肥80%、钾肥40%做基肥,其余做追肥。N∶P∶K为1∶0.4∶0.3。高产棉田全生育期施尿素1 050kg/hm2,磷酸二铵420kg/hm2,硫酸钾330kg/hm2。播前冬灌水量2 250m3/hm2,春灌复水量2 700~3 000m3/hm2。一般从6月10日开始滴水,6月滴水1~2次,滴水量300m3/hm2,6月总滴施肥料150kg/hm2,N∶P∶K为33∶1∶18;7月滴水4次,每次滴水量525m3/hm2,7月总滴施肥料450kg/hm2,N∶P∶K为37∶1∶12;8月滴水4次,每次滴水量450m3/hm2;8月总滴施肥料300kg/hm2,N∶P∶K为41∶0∶6;9月滴水1次,滴水量300m3/hm2;9月下旬停止滴肥、滴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要根据棉花长势和气侯条件决定棉花滴水次数和水量。

4.5 及时打顶 正确选择打顶时间,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留果枝9~10台,7月中旬打顶结束。打顶时要求把棉株两侧的群尖一并打掉。结合水肥及化学调控,将株高控制在70~80cm。

4.6 防治病虫 采用“预防为主,重点防治”的方针,每次进行化控时要附加对棉蓟马、棉铃虫、蚜虫和红蜘蛛进行预防的农药,同时加强虫情调查,及时在棉田四周喷洒保护带;对蚜虫和红蜘蛛采取“查、插、抹、摘、涂、喷”的防治方法,将发生控制在中心株和点片阶段进行重点防治。认真抓好大田和留种棉田枯黄萎病的普查工作,结合普查将枯黄萎病株拔除销毁。

4.7 吐絮期管理 促早熟、防早衰和贪青、增铃重、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

5 及时收获

合理安排采收时间。当中部棉铃吐絮且水分散失后,人工进行第1次采摘,约9月中下旬开始,之后以10~15d为一个周期,进行第2、3、4次采摘,直到采摘干净。若要机械采摘,机械脱叶工作在9月8日~9月17日进行。每hm2脱叶催熟剂用量是脱吐隆180g和乙烯利1 800g,待顶部铃全部吐絮后,先收土壤水分少的棉田,后收土壤水分多的棉田;先收脱叶早、脱叶效果好的棉田,后收脱叶晚、脱叶效果差的棉田。合理制定行走路线,以减少撞落损失,争取采净率达95%以上。

6 小结

本文提出的南疆早中熟棉区种植早熟陆地棉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与传统的早中熟品种栽培方法不同之处表现在:(1)播种期推迟10~25d;(2)播种密度增加了约1.5万株/hm2;(3)7月中旬打顶,使打顶时间推迟8~12d,使留果枝增加1~2台,株高增加5~10cm;(4)打顶后化学调控次数由1次改变为2次,有利于顶部果枝的伸长,提高了盖顶铃的数目和结铃率;(5)霜前花率由早中熟陆地棉品种的95%提高到98%以上。该高产栽培方法能解决南疆早中熟棉区播后风灾或晚播条件下种植早中熟品种所引起产量大幅度下降等问题,不仅没有使产量减少,而且可使霜前皮棉产量略有增高,提高皮棉等级,增加植棉团场和职工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