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 成绩 问题 解决措施

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起步晚,且发展过程中起点较低,纵观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也走了许多弯路。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高等儿科医学教育也迎来了很多机遇,但是也面临很多挑战。儿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将主要介绍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的现状,总结归纳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现综述如下。

一、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儿科系已经有40年的历史,也从建国初期的4所院校发展到75所,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师资团队和体系,为培养我国儿科医生,贯彻计划生育国策作出了很多贡献。尽管我国儿科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适应。近年来,为了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临床上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更高。他们要求看好医生,解决住院难,看病难的呼声也在日益增高 。社会上对儿科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儿科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儿科医学教育规模发展与现有办学条件不符。再加上儿科医生任务重,风险大,却经济效益低,极大地影响儿科医生的积极性,造成儿科学专业生源减少。

此外,许多大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劲头下降,爱伤观点淡化,也对年青医学生产生负反应。近年发现儿科系学生缺乏较扎实的成人内、外、妇科基本知识。现行的课程设置对培养面向基层具有全科特点的医生来讲,知识面比较狭窄,与世界医学教育接轨,局限性较大。

当前儿科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儿科医学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也为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二、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认识不到位

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为专门的办学机构,从总体上来说,其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是先进的,它们能够认识到儿科医学教育在高校中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高等院校对儿科医学教育认识不足。它们依然仅把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普通高等教育作为办学职能的全部,而看不到儿科医学教育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学校很懂领导和教师对高等院校儿科教育发展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把本科、研究生教育抓好就行而以儿科教育为主的各种非学历教育搞不好则无碍大事,即使不搞也无所谓。

2.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管理不到位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以及地区条件的限制等,我国儿科医学教育发展还不平衡。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儿科医学教育,但儿科医学教育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或者没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管理过程中甚至出现混乱情况。此外,学校儿科教育体制不完善,发展过程中职责不明,从而导致儿科教育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模式,更谈不上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并出现管理上的脱节,甚至出现部分院校滥设点、滥招生等现象 。

3.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投入不到位

目前,儿科医学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虽然有一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但客观方面的因素我们也必须正视。经费欠缺,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高校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没有很好地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多渠道解决儿科医学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政府没有切实承担起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增加对儿科医学教育的引导性投入;单位没有发挥儿科医学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没有把儿科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投

入上向儿科医学教育倾斜;社会各界筹集儿科医学教育资金、投资儿科医学教育的数量很少,没有建立健全儿科医学教育资金筹集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4.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课程设置不到位

儿科医学教育相关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滞后于其他医学类专业。 教学组织的各环节都不同程度的还留有传统学科体系的印记,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框架较多的沿袭本科课程体系,学科体系较浓,以岗位需要为原则设置工作项目化的课程框架尚未构建,高职高专的自身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的主干不够明确,这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够清晰有直接关系。缺乏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许多课程借用医学类的本科教材或只是本科的压缩版,体现卫生高职高专的特色教材较少,尤其是缺乏系统、实用的实验实训教材,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岗位需要,缺乏职业特色。

三、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的策略

1.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全面推进儿科医学教育。尤其是我国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儿科医学教育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此外,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与时俱进,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儿科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 。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儿科医学教育的认识。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儿科医学教育委员会、有关高等院校、有关学术团体等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他们宣传一些儿科医学教育相关知识,使它们充分认识到儿科医学教育是一门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科,让他们认识到儿科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

2.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要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要完善的规章制度,要不断地推进儿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需要有一整套健全的儿科医学教育规章制度。(1)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自己的儿科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对儿科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考核评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都做出明确的规定。(2)强化对儿科教育的科学管理 。

3.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高等学校要想发展儿科医学教育,就要在政策导向上大力倾斜,在硬件建设上舍得投入,在教育经费上给予保障,保证儿科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1)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学校应该多渠道解决儿科医学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2)积极争取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对儿科医学教育的引导性投入。(3)在当前条件下,学校是自身进行儿科医学教育的经费来源的主渠道,要把儿科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投入上向儿科医学教育倾斜,并将儿科医学教育经费列入预算,保证专款专用。

4.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优化专业设置,创新教材建设

优化专业设置,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动态适应市场需求,为专业建设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专业建设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儿科医学教发展能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动态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同时创新教材建设,针对儿科医学教育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编写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实用性教材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以岗位调研为基础,整合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序化教材内容,以行业专家为主体或吸纳行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工作。注意教材的整体设计,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引进新的儿科医学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注重教材体系的整体化,同时突出儿科医学教育特点,进而编写高质量的儿科医学教育教材。

四、结束语

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高等儿科医学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其教学目标、对象、内容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合理、有序、有效地让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高等医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最终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爱萍.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及其推广的相关问题和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6-7.

[2]王宗海,向焱彬,冯爱娟.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分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不足[J].医学教育,2008,(12):1188-1189.

[3]周琦,张蔚,陈娇,等.妇产科教学中CPPT模式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45-46.

[4]刘忠,康玉唐,罗汝珍.重振人文精神 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健康之路[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6(17):2700-2705.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的形成,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立足于本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吸取各国文化之精华,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能,培养出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能为社会作更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同样,高等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必将跨越传统国界,走向世界。中国医学教育界面临着以全球化为契机,以及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挑战。我国已有一些重点医学院校和重点大学的医学院,进行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的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日益明显。

1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的起源当初就具有国际化的性格。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大学发展的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各国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环境问题等),已经超过国界,成为必须由全世界共同来解决的国际问题,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一样具有国际性。社会的飞速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要求高等教育加速国际化的发展,计算机智能化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缩短了时间和空间。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领先一步。美国极力倡导教育国际化,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不论在进行教育国际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都可以说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这种国际化的活动,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除了即刻可见的利益(以经济利益最为明显)外,还有许多尚未显现的潜在利益和影响[1]。欧洲,特别是西欧地区,是世界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而且还出现了作为跨国界、跨文化学习和国际教育的先驱——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因为这两所古老的著名大学曾是当时欧洲知识传播与研究中心),并诞生了曾经成为世界教学、科研中心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2]。在日本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被列入讨论议程,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改革外籍教师招聘、留学生外派和接受等制度,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条件。现在,一些著名的大学正在有计划地实施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4年7月3日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14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在这个精神的指导下,中国的一些综合性院校广开校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等医学教育必然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全领域的国际化。

1.2医学学科本身性质决定教育国际化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上可比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医生应具备的许多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致的,全球化的力量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正变得日益明显[3]。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将彻底打开对外经济贸易的大门,医疗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加大,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严格和规范的临床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学技术交流和人员跨境流动趋于频繁,医学人才培养和准入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3跨国疫情需要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不断出现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医学难题使国际医疗的合作增多:始于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的鼠疫大流行,总共波及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让世界震惊,并一度让全球医疗界感到束手无策。近年来的禽流感疫情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公共卫生问题不是某一国家自己的事情,而是全世界的公事。还有一些医学难题的存在(恶性肿瘤等),促使世界各国的卫生医疗界加强合作、携手攻关。世界卫生医疗界的合作基础就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

1.4经济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也明显增长。人们在要求延年益寿的同时,也要求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而高质量的生活质量需要高度发达的医疗技术作为保障。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不应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利,而应该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发展中国家更应加快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先进经验和医疗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将自己在医学上的长处奉献给全人类。

1.5医学教育国际化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但现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并没有完全适应于新的医学模式,表现在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学生培养的理念和一些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充分体现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在医疗活动中还广泛存在重躯体治疗,轻护理、心理安慰和人文关怀的现象,一些医务人员对心理安慰和人文关怀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发达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有着较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值得我们学习,要真正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一定要实现国际化。

1.6医学教育国际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2005年,我国大学平均升学率已超过21%,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医学院校的生源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院校的师资、教学资源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已成为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医生数量已达每千人口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但我国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所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上也差别很大,我国高水平医生的缺口较大。要保证高等医学教育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毕业合格标准问题,采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都在致力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研究和推广,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合格标准应积极向国际标准看齐,才能保证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我国的医学教育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1.7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医学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面向当地,主要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医学教育关系到人世间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人的生命和健康。世界各地的居民不分种族和阶层,理应享有同样行业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4]。生命的同一性决定了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我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下达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并投入巨资全面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工程。经济后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应不甘落后、主动出击,把握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全面启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契机,勇于探索和实践。每个医学院校均有其自身的特色,推崇医学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全盘否定院校自身的特色,我们应探索走国际标准本土化的道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国际化的同时进一步保存和发扬自身的特色。而且我国的医学教育特色也只有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才能发扬光大。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使医学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跨越性、可持续性发展。

2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部,这些地区的医学教育大部分由省(自治区)属院校承担。由于地处经济后发达地区,办学经费紧缺、教学资源不足、信息不灵,导致办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医学界的交流少、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困难、师资整体水平不高、办学规模小、生源起点较低,医学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他们对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思考是个别的、零星的,没有形成体系。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院校持等待、观望的态度,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困难重重。

3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设想

3.1改变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适时调整办学定位办学意识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经济后发地区的医学院校改变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是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至关重要的问题。应把所培养的人才目标定位在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上。这些地区的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思考、勇于创新。院校领导要把此项工作当作事关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抓,并争取得到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3.2针对医学教育的“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积极推行教学改革IIME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的“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给医学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方案与标准,更提供了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它强调培养新型人才中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相统一的重要性,突出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特质。它的内涵也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5]。针对“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规定的医学生七大学习领域的要求与60项细则,重新制定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方法、积极创办模拟医院开展临床模拟教学、加强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重点加强医学生的医学观念、人文教育、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执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时,应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要看到各校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完全西化,在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特色。

3.3加强师资的培养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医学生,必须先具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按现状,必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每年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出国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如攻读学位、访问学者、短期专题培训等,他们回国后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他们在带来学科新知识、新观点、新进展的同时也能给本校教师以触动、起到催人向上的名人效应作用,促进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

3.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国际交流合作是实现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搞好国际交流工作,应成立国际交流处,它的职能应定位在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业务部门,而不仅仅是办理具体涉外事务的部门。国际交流处应经常思考如何加强国际交流事宜,为校级领导班子当好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参谋。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展科研课题的国际合作、与国外医学院校建立友好关系、有计划地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积极探索与国外医学院校的学分互认制度,促进本校教学的国际交流合作。

3.5积极探索多渠道的办学资金来源办学经费紧缺是制约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瓶颈,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再完美的计划也如同纸上谈兵。后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要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在争取更多的政府拨款、充分利用国内外贷款的同时,还应通过社会募捐、校友资助、开展产学研结合等形式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

3.6推行英语教学改革、开展双语教学语言是沟通与交流的基础,要实现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专业人才,必须通过语言关。英语是国际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语言。首先,要针对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学生起点相对较低的现状,延长英语必修年限,开展5年或7年不断线的外语学习模式,使英语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学业的始终,在培养英语读写能力的同时要重视英语口语教学,构建全程英语教学新体系。其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探索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双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形式,通过双语教学、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在巩固学生公共英语的同时可以学习专业英语知识。

3.7加强信息化的建设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经济后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搭建和改进网络教学和信息平台,设立专门的网络教育中心。尽管要建立较高层次的校园网络系统的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但足不出户便可接受国际教育、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享有强大的信息平台,将进一步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其后期收效无疑是巨大的。

3.8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分配制度要进一步向教学一线倾斜,强化教师、教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以确保医学教育国际化的精神能够主体深入。

4结束语

中国经济后发达地区医学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只有采取合理的方式,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推行医学教育国际化,才能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医学院校才可能获得跨越性、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5-62.

[2]王留栓.欧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谈起[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2):54-58.

[3]孙宝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一般说来,世界医学教育体系分为北美模式和欧洲模式。北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欧洲模式以英、法为代表。

1.1美国医学教育体系

美国医学教育体系以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为主要特征,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即完成综合性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实行八年制培养模式,建立分级和四年制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即“4+4”模式,先四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四年医学院校学习,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实行精英教育,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入学必须参加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联考(MCAT),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同时必须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面试。同时有相应的行业组织制度——全美医学院校资格认证委员会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CME)评估认证医学教育资格,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NBME)组织全美医师执照考试(USMLE),美国医学学科理事会(ABMS)负责颁发全美统一的各专科住院医师培训与资格证书。

1.2英国的医学教育体系

在英国,医学委员会(GMC)负责管理高等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高等医学教育,而且医学教育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医师注册制度、对学校的医学教育、学位授予和行医必备条件都有明确的规定。英国医学院校实行自主招生,规模由政府宏观控制。根据学生的入学申请、高中毕业成绩(A-level)、面试表现等录取学生,特别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考察要求较高。英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通常为5年,毕业授予内科、外科学士学位(MBSS),经过1年实习,实习合格者再完成2年的医学轮转,然后接受2~3年的专科培训,才可称为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英国医学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的知识技术、工作态度、临床技能、以及学术水平等都有严格的考核程序,考核结果作为遴选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的依据。

1.3法国的医学教育体系

法国医学教育学习难度大、竞争性强、淘汰率高,属于“精英教育”。重视临床实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法国的医学教育学制最长,为9~11年,分为三个阶段。其第一阶段是两年时间,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期末,各门课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根据全年成绩再进行排名,平均下来仅取16%的学生进入第二学年学习,正式成为医学生。第二阶段由4年组成。4年结束后,医学生基本具备了住院医师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能力,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自主选择专业,进入专科医学学习。第三阶段为3~5年。全科医学教育是3年,而专科通常为5年。本阶段结束时,通过论文答辩,获取医学博士学位。综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均有统一、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学制在5年以上,有相应完整的制度或法规体系进行制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规范的医师职业准入制度,而且比较完善;学校教育与毕业后的住院医师培训、注册前医师培训连接。

2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现状

2.1多层次、多学制并存

我国医学教育层次多,多种学制并存,高素质医学高级人才不足,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在我国,通过全国高中毕业考试即可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有三年制大专、五年制本科、七年制硕士,还有八年制博士。医学教育学制层次多,五年制本科教育是主流。目前,除部分西部地区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少量三年制医学专科教育以外,医学生培养主要是五年制本科教育,作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比较规范成熟的模式。五年的本科教育按照国家学大纲,包括两年半基础教育、两年半临床专业教育(专业课程需学习含临床见习、1年的毕业实习期)。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各校基本一致。近年来,参考国际医学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家批准在一些学校陆续开设7年制或8年制医学教育。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决定将八年制医学教育试点由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开设)、北京大学(2001年开设)扩展到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至2009年,国内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共有12所大学。

2.2完善中的医学教育体系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但是,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仅仅以学生的高考分来决定,毕业时,只要所有课程的成绩合格,就能够从事医师职业,没有规范的医师职业准入制度,可以说医学教育是“宽进宽出”。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规范了医师准入制度,对医学教育起到了导向作用。但是,缺乏毕业后住院医师培训或注册前医师培训与学校内教育严密对接。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2014年2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启动,决定2015年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在全国推行。届时,中国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包括五年的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包括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和X年的专科医生培训及终身学习阶段的继续医学教育组成,进一步与国际成功模式接轨。同时,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人们更关注于专业技能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共同的高等教育,与其他专业高等教育之间缺乏融通的接口,人文社会和行为科学的课程薄弱,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欧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体系的启示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卓越医师”的教育培养。我们应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博采众长,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教育模式,完善中国医学教育体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3.1构建现代化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统一体,必须反映并服务于社会需求,以医学院校为载体,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通过制定、完善各类医师培训制度及建设培训基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连续统一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医学教育体系。具体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体现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学教育,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必须明确设置全国统一的培养目标与要求,能够反映医师职业的岗位需求。

3.2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据了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已建立了政府主导的、较为成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效地保证了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临床医疗质量。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培养临床医生的必经阶段,严格规范的培训可使医学生转变为素质能力有保证的合格医生。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大改革。卫生部、教育部高度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工作,协同多个部门,一直在进行不懈的研究探索。建立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我国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3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每年招录规模达两万余人,全国数百家医院开展了住院医师培训工作。今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接着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

3.3加强人文综合素质培养

如何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富有人性、情商、具有良好医德医风、“以病人为中心”的优秀医师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医学教育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开展以职业精神为主线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把医德与医术的教育培养结合起来,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升人文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未来医学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创新思维与研究潜质的综合性医学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分支,医学教育同样分享现代教育原则,并在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得到尊重和贯彻。如现代教学观念和策略正在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学方法的改进及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培养应作为核心任务。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创新的基本素质,是医学创新的根源之一,因为临床和科研是两个相互促成的主体,科研的发展促成了临床的进步,而临床发现的实际问题要以科研来解决。医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精神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加之大量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医学领域,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服务的同时,对医学人性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反思医学教育,对医学生教育培养必须重视并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形成坚实的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医学生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注重避免理论说教,避免单纯采用医德和思想教育形式,结合学生的临床见习或实习等实践活动,以角色扮演、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

3.4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对比分析;医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25-02

一、医学生生源比较

美国的医学生招录要遵照严格的招率程序,医学生报考的首要条件就是其必须是具有本科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员,美国的学生在报考医学院校之前在本科阶段接受文理的基础知识教育,并且在课余时间从事医学或医学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美国的学生在成为医学生之前就已经对医学有一定的了解。报考者须提供三封推荐信,医学院对医学生提供的背景材料进行评估后组织合格者进行面试,以上各项都合格者,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医学生。每年招生规模有限(约100人/每所医学院)因此竞争十分激烈。而我国医学生的招录,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招生的阶段,每年招生数量很多,招生人数从2000年14万到2010年53万,十年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招生增涨了3.8倍。医学生的招生背景为高中毕业生,学生根据高考分数填报志愿申请就读医学院校,近些年我国推出了8年制的本硕博连读的教育模式,规定可从部分7年制的优秀学生中选拔录取,但是总体来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生源还是以高考录取为主,高中毕业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志愿报考,因此,学生在报考前对医学几乎没有什么接触,一般只是根据父母的期望和自己对医学的向往报考,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二、医学院教学方法比较

美国医学教育分为医学院教育和医院临床教育部分,在医学院的教育阶段,医学院注重以医学生为主的教育方式,自我教学、PBL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美国的医学教育还特别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课程在美国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医学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的,由于近些年来医学生数量的增长,医学授课一般是以大班授课为主,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学生批判思维的锻炼。医院见习和实习阶段一般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由于医学生数量较多以及涉及到医学临床工作合法化的问题,所以医学生的动手机会并不是很多。并且我国的医学生招生为理科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较低、知识面窄的问题,在进入医学院的学习后,医学院由于医学生的专业课程繁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对也存在着的忽视的现象。

三、医生职业准入比较

美国的医师资格考试分3个阶段进行,医学生在大学2年级完成医学课程之后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一部分考试,这部分考试主要是对医学基础知识的考察,通过后才允许进入临床阶段的学习。在大学阶段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二部分测试,这部分考试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STEP Ⅱ CK(Clinical Knowledge),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精神科等临床学科;第二部分称为STEP Ⅱ CS(Clinical Skill),主要测试参试者病史采集和体检技能及与病人沟通交流能力。这两次测试都合格后才能有资格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医师资格的最后一个阶段的考试在医学生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完成,医学生完成了医学院阶段的学习后开始申请住院医生,和报考医学院一样,美国医学教育联合教育委员会汇编住院医师计划指南(Directory of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s),提供给医学生各医院的培训信息,医学生通过电子申报系统(Electronic Residency Application Service,ERAS)申报志愿,申请者一般可以填报至少十几个志愿,获得大概15~20个面试机会,医院通过对申请者考察择优录取。在住院医师阶段根据所申请专业的不同需要经过3~7年不等的住院医师培训,普通外科医生需要5年左右,家庭医师、儿科医生至少需要三年培训。只有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都合格,才能获得医师执照成为一名真正医生。我国的医师资格证的考取是一次性完成的,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后一年参加医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和技能两部分考试,如果以研究生资格报考则要在研究生毕业当年参加考试,其形式和内容与本科生相同。为了严格地考察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阶段的学习任务的学习情况,2012年,受原卫生部医考办委托,医考中心正式立题研究分段式考试。而对于医师培训我国目前并没有与医师资格证考取挂钩。

四、医学学制学位颁布条件比较

美国的医学教育是采用“4+4”的教学方式,医学生入学前就已经接受过四年制的本科阶段的教育,在本科阶段医学生学习了文理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并取得了学士学位证书。真正的医学院阶段教育为4年制,前两年学生在学校接受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基础课学习结束后要参加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的第一部分(USMLE step I)。考试合格后进入临床阶段学习,这阶段主要是轮转见习和实习,在大学的第四年通常安排为专科轮转,学生们同时准备USMLE step II的考试。我国的学制由于历史原因类型比较复杂,大体上分为3年制的专科阶段教育、5年制本科教育、7年制的本硕连读和8年制的本硕博连读。1978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将我国学位制度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级别。目前,我国医学阶段的教育三年制的专业毕业不颁发学位证书,五年制本科毕业后颁发临床医学学士学位、7年制本硕连读毕业后颁发医学硕士学位,8年制本硕博连读在5年本科毕业后颁发医学学士学位,在8年制本硕博连读学生毕业后颁发医学博士学位。

五、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1.改革招生方式,精简办学层次。目前,我国每千人口中医生数已经达到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的卫生人力资源是充足的,但是,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已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对医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根据我国国情需要,建议仍旧保留三年制专科阶段教育,以五年制为主体,积极推进我国七、八年制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发展。在本科以上阶段的医学教育,增加对医学生的面试,通过对英语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与高考成绩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招生水平。

2.做好医学教育各阶段的衔接,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党的十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这也同时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目前医学教育已基本形成了医学院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三个阶段,而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着毕业后教育阶段比较混乱、研究生阶段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相对独立、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培训发展缓慢等问题。统一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是由相应的完整的制度或法规体系来支撑的,因此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每个阶段的医学教育所要承担的任务和使命,可以借鉴美国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的方式,通过对各个阶段培养形式的考核,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

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改善以往过于死板的教育方式,整合教育内容,减少重复教学。注重PBL教育方法的采用,鼓励并开展小组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性、团队精神。另外,也要注重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所采用的三段式教育模式,使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分离。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学生临床技能的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尽早进入临床实习和见习阶段。

4.扩大交流合作,加快医学教育国际化步伐。通过对比中美教育的差异,可以发现我国目前高等医学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医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学方法还是在机制设置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就必须扩大对外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改革的经验,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华莉,肖献忠.从美国医学教育看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01):43-46.

[2]Elam,Caro L.EdD.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College of Medicine. Academic Medicine,2004,79(10):985-989.

[3]Evans,Donald. Imagination and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Humanities,2001,27(1),30-34.

[4]何晓琴.美国医学生培养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11,(13):137-139.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是: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到2015年,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普通专业教育与医学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分工明确,互相沟通,彼此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卫生技术教育体系。

1建立医学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根据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过程的区别性属性,Ralph•W•Tyler把医学教育区分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和职业技术教育(Occupational)两个类型。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基于伦理学准则和科学原理的专业为基础,在学习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技能的训练,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普通学科型医学教育;后者则以学习某种常规操作技术为目标,以干什么学什么为原则,在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以职业岗位为定向的技术训练和相关知识学习。在美国,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社区学院进行,有些大学也开办卫生技术学院或卫生相关专业学院。通过社区学院与大学教育接轨,使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程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

1•2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将成为大科学。由于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不断结合,使自身获得细微、高效、精密的手段和技术,如医学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大批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医学中心和医疗卫生机构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

1•3临床医学的发展,同样需要辅助卫生专业(AlliedhealthProfession)的协调发展,如护师、技师、检验师、营养师、治疗师等。现代医学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团队工作方式(Teamapproach),而在这一支由医、药、护、技人员组成的卫生技术队伍中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缺乏高等技术教育训练的状况,己经严重制约我国卫生服务乃至医学研究水准的进一步提高。

1•4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面临的卫生问题将与发达国家趋同,卫生保健服务的模式将从相对稳定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模式转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正在全面展开。因此,护理人员将成为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护理人员以中专为主的状况必须改变,高等护理教育正在蓬勃兴起。

2建立医学技术教育体系的思路

2•1转变观念国外高等医学教育机构一般说来包括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学院、公卫学院、护理学院和医学技术学院,医学技术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部分。鉴于我国医生人数总量已趋向饱和,发展高等医学技术教育应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重点。可以考虑医学院校今后分成两大类:一类以培养医生为主,今后向长学制发展;一类以培养卫生相关人才为主,主要从事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出特色。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03-1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国人重视物质生活的同时,健康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也提出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的重要论断。可见,全民健康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求的重要目标。为达到全民健康这一伟大目标,加强医疗水平建设只是其中一方面,加强医学教育、提高医疗从业人员水平和普及医疗机构建设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医学教育方面的加强已经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并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伴随高等医学教育的几次成功变革,医学教育质量也有着明显的提高,在医学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层次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前期,医学类院系大多隶属于综合性的院校。这样不仅对于医学院系的硬件配套设施的配备难以达到最优化,而且对于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自1976年10月开始,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变革,逐渐向着医学教育的完善化和学科多样化方面迈进一大步。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层次进一步扩大。据1994年统计,普通高等医药院校已达140所。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提高,产生了适应我国当时形式的多种层次、多种专业、多种形式的高等医学和药学教育体系[1]。

2专业结构的合理化

根据目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医学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并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医学本科专业设置。应协调发展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法医学、药学的比例,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注重临床医学的同时,在医学院校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加强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广泛开展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实验。使医学各个学科之间能够良好的互相渗透,使得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专业体系的调整,促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使我国的医疗事业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

3教学法规和制度的完善

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医学院校的管理制度正向着不断完善,自主性逐渐增强的方向发展。

4医学教育思想的突破

医学教育思想的变革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教育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在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应更为注意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关心关怀病人更多与疾病本身的治疗,使患者和医生间良好的沟通。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教学中教育思想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注重医学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思想,掌握创新学习的技能和方法等。鼓励学生自发的探索生命科学,独立思考,培养对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以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卫生服务的学生。

5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相比较20世纪80年代在办学层次、专业结构、教学制度和医学教育思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然而,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的医学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在临床医学技能水平、医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和人才分配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就以上几个较为重要和普遍的问题展开讨论,并简要提出改进对策。

5.1临床医学技能水平的改革

目前,不少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临床技能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欠缺。刚进入工作岗位的青年医师甚至对书写病历以及简单的外科处理难以胜任,这对我们高校的医学教育对卫生事业输送高水平的医疗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医学技能是医学类院校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高等医学教育应注重学生全面培养,使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紧密结合,适当加强学生的实习工作强度,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5.2加强医学教育的师资力量

师资建设的加强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根本。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授及副教授的比例明显增大。同时年轻教师的学历也普遍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显而易见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然而在国际医疗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医学的师资是远远不够的。

5.3医学人才分配的合理化改进

在我国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局限性,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部分地区医学人才趋于集中,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等的医疗人才比较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中,医学院校更应该秉承医疗事业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结合当前的一些政策体制,当地政府和医学院校联合对学生实行一系列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到医疗水平相对较差,更需要医疗人才的地方去。

我国医学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全民健康和高水平医疗的使命,培养医学人才是重中之重。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全民健康背景下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社会对我们的期盼。

参考文献

[1] 陈传林.综合化融合化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J].医学教育,2001(1).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就业形势;临床医学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R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82-01

1 目前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基础教学设施、临床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未能同步跟上,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学生数量多,师资队伍有限,在进行临床理论课教学时往往是几个班一两百号学生在一起上,其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②临床实验条件差,设备少,临床实验课安排课时太少。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课教学,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比重过小;③老师在授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是应试式的学生,缺乏临床思维及创造力;④缺乏评价老师授课技能的标准,教师教学能力与职称的对等使青年教师很难脱颖而出;⑤实习成绩的考核难以规范,学校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1.2 社会方面:①《执业医师法》标志着我国医生执业走向法制化,但也限制了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合法地从事医疗活动;②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不愿让医学实习生进行技术操作,使医学实习生的动手机会更为减少。

1.3 实习医院方面:①因为目前严峻的医患关系,导致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医院及带教老师在很多方面都不敢让学生去做;②近几年的医疗改革使许多医院被迫实行人员控制或定编定岗,许多老师仅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讲解;③实习医院尚未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临床考评运行机制,对各科室及其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质量缺乏经常性的评估。

1.4 学生方面:①因为有些学生来学医并非其喜欢医学而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学;② 严峻的就业压力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质量,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要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面试,有的学生则把报考研究生当作一种就业的出路;③大多学生实习效果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合格。

2 改进临床医学教育现状的策略分析

2.1 稳定医学生招生规模,实行小班制授课。世界各国政府对于医学生的培养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高招生标准、招收全国最优生源是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的统一特色,教育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社会期望高等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

2.2 医学教育改革要适应新的医学目标。1999年正式出版的“医学目标:设置新的重点”报告[1]中提出了四大医学目标:①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②缓解疾病疼痛,减轻疾病痛苦;③对病患治疗和护理,对不能治愈病人的照料;④防止过早死亡,遵循临终关怀。具体实施方法:①改变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模式,要求突破传统医学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社区卫生保健等能力的培养,实行基础整合课程,早期接触临床实习,后期回归基础实习,加强预防保健实习,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尝试;②要设置专门的“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

2.3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树立去基层进社区的服务理念。因为现城市中的大医院已是人才济济,吸纳应届毕业生的能力有限。国家现在提倡疾病以预防为主,小病进社区及村镇医疗机构,大病到大医院就治。随着新的医疗改革方案的出台,国家对基层及社区医院的重视及投入的增加,到基层及社区医院工作应有一番作为的。

2.4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逐步按照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培养医学人才。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2001年,WFME执行委员会又通过并正式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2],提出了本科医学教育在9个领域36个亚领域中的国际标准。西太平洋地区医学教育协会(AMEWPR)还制定了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2002年,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支持的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3]。希望通过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能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医学人才,培养能够进入国际医疗服务市场的医师。

2.5 将社会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临床医学教育中。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也是目前临床医学所缺乏的。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医学科学素质教育,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有报道[4]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约8%,并且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而国外医学院校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课程在美、德为20%-25%,英、日为10%~15%。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医学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多几分从容和自信。

参考文献

[1] DANIEL CALLAHAN. The Goals of Medicine: Setting NewPriorities [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9.3-53

[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 [S].医学教育,2001.6 (6):4-11

[3]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S].医学教育,2002.4 (4):23-25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第8篇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医学教育自然应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必须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讲课要求生动、精练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医学院。

一、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大多数考入医学院校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其历史责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动力的驱使,学习普遍比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布置的作业等,学习成绩在藏汉混合班中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进入优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学生多习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这一点与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藏族偏重于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而对非直观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与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实验、见习与实习的方法,减少理论讲授;多采用实物标本、教学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及现代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文字——藏语,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语教学得到强化,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基本使用藏语授课,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藏语文对藏族学生也常作为一门主科,加之藏语又是他们的母语,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学府的藏族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说藏语口语,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书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时,西藏的大多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余主要课程基本用汉语授课。所以,进入高校的藏族学生大多能熟练地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在区内工作极为有利。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对基础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理解偏差或汉语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汉语教学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维速度慢、接受和表达能力差。这样不仅给专业课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全国学大纲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区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慢讲授速度,适当多写板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可通过增设汉语文课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加强汉语训练,提高其表达、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学生大多继承了民族的许多优点,如能歌善舞、待人纯朴热诚、有相当的幽默感、喜欢室外活动;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二、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

现代医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就是实验医学。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学年开设的所有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理、生化、解剖、组胚)、临床基础课(如病理、药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既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和见习、实习完成的。所以,办高等医学教育离不开设施较为完备的实验室,离不开各学科或课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材料、标本、药品等,诸如显微镜、电教器材、各种物理仪器、电生理仪器、化学试剂、人体解剖标本、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在第三、四学年的体现就是“临床见习”。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临床课,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常在上课期间到医院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期较长,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学年均为实习时间。另外,不同的专业其实习地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毕业实习均在较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内容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大科为主,在一些小科或医技科室进行短期选择性实习,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针灸科、心电图室、X光诊断室等。现在,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已挂牌正式成为我院的教学医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各种手段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临床的思维和行为,这实际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教育一直在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能力,这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恰恰相反,判断医学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单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的表现、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灵活运用。临床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综合考查与锻炼。

医学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极快,光靠书本上所学的一点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医学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促进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困难,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未来世界飞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具备竟争能力,又必须尽早做到这一点。

三、课程重、压力大

医科学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给人的印象总是书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着应付上课、做实验,穿着白大褂出入各实验室、医院各科病房或门诊。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甚至比别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校学习四年期间(第五年临床实习)仅考试课就在三十门以上,还有近二十门考查课,且大部分专业课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师们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和进度,常常超负荷讲授,教学难度很大,更由于学生主要来源于区内,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多数人只能疲于应付,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勉强跟着走。因此,医科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学生人学后在学习中有三个难过的“关”,也就是三类容易“卡壳”的课程:第一关是普遍基础课关,主要的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其内容与中学学过的理、化、生物知识密切相关,故一部分中学没学好这几门课的学生学习吃力一些。不过,即使原先基础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较用功的同学这几门课大多能勉强过关;第二关是专业基础课关,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这几门课与学生的基础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由于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上,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导致专业基础课成绩不佳。故这几门课不及格的同学人数往往超过第一关没有过的人数;第三关是语言关,主要课程是英语,这与西藏基础教育中外语教学薄弱甚至缺无关系殊深。众所周知,医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社会要求是相当高的,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时不但对总分有要求,对其中的外语成绩也往往有明确的限制,似乎仅次于外语学院的录取要求。但由于西藏的实际情况,英语成了许多同学尤其是藏族同学学习中的“拦路虎”,不及格的比例有时高的惊人,是三关中最难过的一关。

过三关以后,随后的临床基础课、临床课虽然课程仍较重,但由于学生已基本适应学习的节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包括应试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会再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以人为核心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躯体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人是绝对的核心。特别是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医学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关心的是人的躯体健康情况。为了这个目的就要了解人体的组成、结构,每个结构的功能,以及诸如为什么会发病?什么病?发病后有什么变化?全身还是局部?能否治疗?如何治等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常常把一个整体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介绍给学生,大到肉眼可见的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肉、神经等,小到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组织学中的正常组织、细胞和病理学中异常的组织、细胞等;宏观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症状和体征,微观如某些分子在机体内的化学变化或反应;普通象病从口入的道理,奇异象一些药物对人体的巨大作用等等无不说明人永远是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核心。

当然文科教育也离不开人,一是内容也常以人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表现以人的精神、思维为线索,常反应人们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等精神形态,即使有部分躯体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谓的“主题”或为了更好地表现心理活动,特别是文学作品。而在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常说的决策、思维、权力、贡献、责任等概念也无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确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笔下人的年龄、性别是有明显区别的,尤其牵扯到爱情主题时,性别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医学中虽也关心人的年龄、性别,但在医学生或医生的实际操作或思维中常常忽略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这个概念。女护士可以在给小伙子臀部打针时继续谈笑风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术室能面对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医生眼中的人几乎是“中性”的,所有到医院就诊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过是病人,是自己服务的对象而已。这决不是说学医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和长期的职业习惯使然。

五、学制长、投入高、专业性强

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专业一般长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学制多为四年,而医学本科至少五年,少数六年,个别八年。

与其它专业尤其文科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较高。其主要原因有(1)庞大的实验室群。在医学领域的所有学科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实验设施,临床各学科的实验基地当然就是临床诊疗单位和部门,各基础学科的实验室还常有教学用和科研用实验室之分,尤其正规的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有设备精良、造价昂贵的实验室,成为学校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种象征。(2)日常教学消耗开支较大。医学教育中的水电、动物、药品、标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3)学制较长,相应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费用高。医学课程的教材由于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课本又厚又大,书费自然较高,如现在的内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见习、实习费用。一般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建设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医院,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既使没有附属医院,也需要联系相应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每年给见习或实习医院交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还有实习生的各种补贴。(6)高等教育还兼有科研功能,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多周期长、费用高。如开发一种新药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元历经数年、十数年是很普通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医学教育投入高是由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医学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及课程种类繁多造成的。医学教育中的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课程)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解放初期分为医科、牙科和药科。后来根据世界及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已发展为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卫生学、卫生检验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化学、中医学、藏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而且随着医学和许多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教育的专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些专业虽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但差异和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让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综合性医院干妇产科或儿科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反之亦然。这样,医学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以适合专业的要求,投入自然较高。

我院的实验室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距教学需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机能实验室,应尽快下大力气解决。

六、课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

专业教学同中小学教学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医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更为严格和紧密,这是由医学科学中各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决定的。医学从宏观上说是以人的整体正常或异常来做为研究对象的,而医学中的每一门学科则多是围绕人体的某一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描述人体正常的形态与结构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相应机能的,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则是研究人体异常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是研究这些药物或微生物与人体关系及作用机理的;临床各学科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内容的……这些学科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割不断的。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形态、结构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医学逐渐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即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正由于医学教学所有的课程是围绕人体展开的,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可避免,各门课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交叉。所以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处理好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尽量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使课程更好地联系起来,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性完美效果。

七、与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医学教育只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他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医学教育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卫生事业的其他方面,因为医学教育培养的对象——医学生们正是将从事医学科学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