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营一体化管理

运营一体化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 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 教学改革

前言

2012年贵州省旅游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审批,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行列,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过两年的建设,在上海职业教育研究院杨黎明教授的指导下,建设项目小组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和学校实际,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尝试新方法、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内涵的整体提升。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解决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重复教学问题,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习理论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同时还可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特征

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

第一,“三个一体”。即实现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

第二,实践性强。一体化教学由于把授课地点搬至实训场地,要求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在训练实操的同时又可以巩固理论知识,通教学在理论知识巩固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实践性。

再次,综合性强。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教学内容从单一的理论或实践,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条件表现在课堂教学条件更为丰富,但对资源整合调配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专业能力表现在需要教师具备“一专多能”,达到“全科教师”水平,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则是由于课程改革不能仅用一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需要利用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组织教学活动。

三、重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宗旨明确了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为就业上岗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加强实践技能教学。为适应市场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与探索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适合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建设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邮件调研等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走访了省内外十余家著名高星级酒店,收集了大量资料,从岗位层级来看,酒店行业岗位管理类人才高级岗位的需求占10%,中级岗位占20%左右,初级占70%;操作岗位高级操作员工占70%,中级占20%,初级占10%。从部门来看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到一线部门的占85%,二线部门的只占15%,而一线部门中又有80%的集中在前厅、客房、餐饮、宴会、康乐等主要营业部门。

通过对酒店高级管理者和一线技术能手进行调研,我们梳理出了高星级饭店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了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表1―1)

我们通过课程体系重组,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构架,并结合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学校办学特色、教学资源配置情况,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了前厅服务、客房服务、中餐服务、西餐服务、调酒服务、咖啡服务、茶艺服务、会议服务、插花服务9个理实一体化项目。

四、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整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紧扣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学体系的框架,以企业需求为主线,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重点,以职业技能要求为根本,将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首先,将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三门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为饭店服务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方式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交叉进行。主要讲授高星级酒店三大主要部门一线对客服务技能操作与基本知识。而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三门课程内容合并成一门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企业调研,通过走访一线技术能手、主管领班等高星级酒店一线服务人员与初级管理者后,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梳理,将三大部门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后得到的项目课程。如《前厅服务》课程中通过梳理我们得出了“礼宾服务”、“预订服务”、“前台接待服务”、“住店服务”、“离店服务”、“商务中心服务”等多个典型工作任务,这些任务都是作为一名前厅服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而《客房服务》通过梳理我们分析出了,作为客房一线服务人员,必须要掌握“客房清扫”、“VIP服务”、“楼层服务”、“ 房务中心服务”、“公共区域清洁”、“洗衣房服务”等多个工作任务;《餐饮服务》则需要掌握“中餐零点服务”、“中餐宴会服务”、“西餐零点服务”、“西餐宴会服务”、等多个典型工作任务技巧。把传统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和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后,我们进行了整合。一是把内容相似的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如预订项目,在前厅接待中有客房预订,而在餐饮服务中也会出现宴会预订,如礼仪礼貌的相关内容,不仅仅是前厅需要,客房、餐厅同样需要,像类似这些相似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避免重复讲授和训练。二是各项目之间以情景化再现的方式把每个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如一个团队的宾客的接待,从前台到客房再到餐厅,这个团队就是我们情景模拟服务的对象,而他们提出的需求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也就成为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五、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实现条件

1.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专多能”教师

《饭店服务》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要顺利进行,必须有一支高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专业教师要从传统的思维中跳出来,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全能教师。一专多能教师的提出最早始于“全科医生”的概念。专业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前厅技能,而且要掌握客房、餐饮、礼貌礼仪等方面甚至茶艺、咖啡、调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

2.加大理实一体化实训条件的建设与资源配置

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模式要求事先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有机的组合和统筹安排,统一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进度,编制相应的教学讲义。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一定删改、编排,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学校的教学实习岗位尽可能做到一人一岗,配备必须的教学及实习硬件设施、实现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练习法,提问法教学的有机统一,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满足教学需求。

3.加大对理实一体化项目教材的开发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实践训练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加强教学评价改革

在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中,传统的“纸笔测验”+“实践测试”的评价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必须对课程评价的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我们把主体考核方式改革为“分阶段考核方式”进行,针对每一个技能知识点,通过项目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结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过程环节。

六、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1.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加快高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大“一专多能”全科教师的培养。

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 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64

Exploration on Typical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Take "Chain Store Operations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example

TONG Wenju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52)

Abstract With the adjustment of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in industry rapi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vocational colleges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to do"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looks very urgent. In this paper, the work proces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ain "teaching to do,"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l for high-quality core curriculum "chain store operations management practices" development were explored, thereby for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reform played a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tegration; work process; teaching mode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与实训指导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加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搭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正是坚持这一教学理念,努力践行将教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将其贯彻到教学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开发设计

“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以“工学结合”为教学理念、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为指导,按照“全程实施项目教学、立足中小零售门店、面向大型连锁超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总体设计思想,邀请行业专家对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课程内容。针对培养“门店运营和管理”这一核心能力,按照学生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设计学习模块,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下实施模块教学,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学习中学会工作。

2.1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融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按照“全程实施项目教学、立足中小零售门店、面向大型连锁超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总体设计思路,实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递进培养。基于连锁企业门店的人才需求以及岗位素养与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体系;共同开发体现连锁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标准的校企合作开发讲义及相关教学资源包;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基于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创新整合参与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共同设计、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教学。

2.2 设计工作情境,工学结合开展教学

本门课程共设计八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从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的目标作为出发点,学会门店运营管理标准的制定、展开与实施,从而分析连锁企业门店运营手册各项作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学习情境二,分析门店卖场布局与设计的意义和原则,认知门店卖场内境设计与外观设计方法,为后续门店运营各项岗位的作业规范操作奠定理论基础。学习情境三至学习情境七,以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为主线,从店长作业、收银客服作业、卖场作业、收货作业一直到防损作业,模拟门店营运活动程序及各环节操作规程,培养学生在基层门店的岗位作业能力和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学习情境八,结合门店经营目标的重要性,够对经营目标的实施成果做出客观评价,以提升门店经营业绩。

总之,应该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使学生树立现代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理念,熟悉门店运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初步掌握门店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专业技能和具体操作方法,使本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教学内容开发

3.1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连锁行业企业门店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确定为三大模块,八项典型任务。

“两个目标岗位群、三大核心能力、八个理实一体化项目、三个平台、两项职业资格认证”是《连锁门店运营管理与实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线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是选定具体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依据。两个目标岗位群是指连锁企业总部业务主管和门店店长,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就业出口;三大核心能力:商品管理、顾客服务、绩效控制;八个项目指门店运营管理的目标和标准、门店卖场的布局与设计、店长作业、收银客服作业、卖场作业、收货作业、防损作业和门店经营成效分析等八项;三个平台是指模拟实训、超市卖场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实践性教学平台;两项职业资格认证是指连锁经营管理师、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认证两项职业资格认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自由选择认证项目。

3.2 开展教学实训项目,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作为本专业的校级优质资源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与互动性。优质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在充分遵循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设计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选取,在八项工作情境项目中合理设计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的开展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的表现形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通过校内实训、订单班学习、校外认知实习与顶岗实习等各种形式开展实训项目,把学习情境中的实践作业项目课堂直接搬到真实经营环境的超市营销实训室和校外长期合作的永辉超市、大润发超市、罗森便利店等大型连锁企业中,推动“一、二、三课堂”联动,以达到“教中做、做中学”的真实学习效果。

4 “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革实施

4.1 设计教学情境,建设一体化实训室

第一,根据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设计教学情境,新建理实一体化的现代商贸实训室。在现代商贸实训室中进行授课,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课堂理论授课与现场实训演练指导结合开展。第二,充分利用便利的校内实训基地,即超市营销实训室。超市营销实训室是由财经管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经营。在180O的超市营销实训室内,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实训,完成理货、商品陈列、导购、收银、采购、信息系统管理等门店运营的核心作业。第三,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罗森便利店、永辉超市等校企合作连锁企业开展真实工作情境下的实训教学活动,以其连锁企业下属门店为主安排学生校外实训、实习。

4.2 编写设计一体化教材

课程教材是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基本教学资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条件。“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的一体化教材设计必须符合连锁行业企业门店运营管理中的各大岗位职业标准,要做到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所提倡的“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熟练”的基本教材编写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连锁门店典型工作情境,结合情境设计教材案例。目前,本专业已经与罗森便利店、永辉超市等校企合作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并开发了相关的职业化教学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制定岗位作业标准,编制工学结合特色的校企合作开发讲义,撰写课程实训指导书,共同设计、组织、实施工学结合教学项目。

4.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一体化教学

第一,开展实践性教学,创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五钟实现途径,具体为门店收银作业、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等作业实训环节、案例分析讨论、3D超市模拟经营软件实训操作、校内真实学生超市经营项目和校外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第二,打破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界限,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融为一体,课堂教学环境安排在校内学生超市实训室和现代商贸实训室,以完成连锁门店运营管理的教学任务,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真实的连锁企业门店工作环境提供平台支持。

4.4 优化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推动者与引导者便是任课教师。“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团队部分成员是从企业一线引进的具有连锁经营管理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在引进专职教师的同时,结合聘请部分有经验的校企合作连锁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担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实训课堂的教学任务。财经管理学院本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派遣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老师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通过横向课题、教改课题等形式为连锁行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服务和专业知识培训。只有不断强化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校级教改项目: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ZJG1312815)

参考文献

[1] 石鹏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

[2] 金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

近年来,很多的企业集团都进行了调整战略,改变了原有的集团结构,较多的企业均进行了产业的重组,使得产业的资金链得到完善。在实现了大企业与集团的整合之后,要充分利用集团的发展优势,提升经济效益,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而改善企业的物流的关键问题在于要实现物流的一体化。那么如何才能解决煤化企业的物流管理情况,使供应链顺畅,这就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煤化企业的生产物流发展情况

1.研究概况

现阶段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物流运行模式依然处于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的状态,生产商对于所供应的物品物流状况拥有完全的控制力。大部分的企业为了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自主建立了运输的网络和基础设施等。在科学技术信息化的方面,煤化企业的沟通方式多为较为封闭的状态。另外在物流的方面,煤化企业对运营商和存贮商通常按照自己制定的方式与标准选取物流企业,致使整个煤化物流企业存在多种标准体系。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了存储设施方面,这也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

2.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物流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与扩大,这对于煤化企业的生产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采用自主运营的物流运作企业来说,这不仅仅加重了企业自身的资金负担,而且会大大降低生产的总物流效率。除此之外,煤化生产企业的产业物流运行基础设施没有统一规划,出现了多项的重复情况,造成了资源的不平衡。除了这些问题,很多的煤化企业物流运营时没有做好统一的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会出现信息不顺畅。同时,由于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对于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的观念不够好,整体意识较差,各项作业间的最终目标也存在矛盾和不协调的现象,从而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和成本,若从物流角度分析,会出现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

二、物流一体化基本原理

1.什么是物流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的本质即为不同职责的工作部门之间以及不同的企业之间运用物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和沟通,从而达到提升物流的工作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换而言之,也就是将生产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等等生产成成品的整体运行模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

2.物流一体化的根本目标

2.1整体的最优化

物流一体化要理解到其局部的最优化并不是整体的最优化,它在运行时实现整体最优的方案便是采购物流、生产以及销售的物流进行有机的结合,并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

2.2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传统的去留管理模式与现阶段的去留运行模式相比,更加注重物流的运行成本,而对其的管理则是更偏重于寻找已经订好的物流成本前提下不断对顾客的物流服务情况和其满意的程度进行提升,寻找服务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

2.3及时性

及时性不仅仅是对于服务的延伸,更是对于商品流通提出的运行需求。物流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加快物流系统的组织生产,按时进行物资的采购和生产,还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生产后完好的运送至顾客的手中,从而大大的提高市场的运行速度,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2.4节约目标

物流的整体系统各个环节都要求一定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运输的成本以及存贮成本。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氛围下,所有的物流工作均要注意节约,这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三、煤化产业物流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对产业进行物流一体化管理是实现企业发展,超越竞争对手的有利方式,但是其要求公司做出的改变并不是小改变,而是在企业的经营战略到战术的一种转变。那么,怎么才能对企业物流一体化做出合理的管理呢?作者从以下几点做以分析:

1.营造物流一体化的文化观,树立正确的系统观。在企业中若想树立正确的系统观转变运营模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强企业的物流文化观念,树立一体化的根本意识。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形成一体化的意识,对于煤化企业,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责和合作关系,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运行整体,各个部门有效的进行结合与协作,共同营造文化观。而树立系统观即为要以物流这个整体为基本的出发点,从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责出发,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考虑损益关系,实现最优化的最终目标。

2.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构建物流一体化。在实现企业一体化的过程中,若企业的内部都实现不了物流的一体化,那么根本就谈不上生产销售这一供应链上下联系的企业之间的求一体化。因此,首先需要做的便是煤化企业应该将企业运行的各个职能部门的物流相关活动进行有效的分离,成立各自专门的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分别的管理。进而可以将这些物流资源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源整合,从而可以实现对企业物流部门和物流活动的统一管理和系统管理。在供应链的上下级中,各个部门都要认真负责各自的业务,积极进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合理的进行部门工作之间的调配,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缩短工作时间。

四、结语

煤化企业的物流一体化构建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完善与改革。煤化产业作为产业供应链的重要部门,需要能够全面的对供应链的运营进行调配,使其良好的运行。除此之外,要逐步加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的建设,使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树立合理的信任与协作关系。不断的将物流一体化观念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中,全面的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算一体化 系统整合

一、相关概述

当前,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所处的生产经营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对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要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做出合理化决策,需要企业管理层切实做好企业核算工作,实现企业各类核算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有效整合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做好信息综合处理工作,提升企业信息一体化能力,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企业核算一体化内容及意义

对企业来讲,在日常的管理运营中需要多种信息数据核算,一般来讲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等。这三种信息数据核算能够企业管理层提供不同的信息数据,满足企业管理层不同的管理信息需求。

企业的会计核算通常按照核算目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产物一般就是会计报表,企业资产负债表、企业利润表以及企业现金流量表等,管理层通过这些会计报表可以了解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相比较而言,管理会计则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层内部管理需要,可以为管理者提供诸如企业增加值、企业人力资源等其他相关财务信息。企业统计核算主要是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的,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政府相关部门。而企业业务核算则是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有效及时地了解企业的基层运营状况而设置的,它通过基层管理实际情况来直接进行统计和计量。总的来讲,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这三种核算,都可以提供企业运营管理信息,都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上述三种企业核算对于企业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核算的性质划分,企业会计核算以企业统计核算的核算对象都是企业整体的生产运营状况,都是企业综合核算,相比较而言,企业业务核算则是基于企业原始记录以及企业综合核算之间,这三种企业核算属于不同的层次,而且不是并列的。而且企业业务核算跟企业会计核算中的管理会计类似,服务的对象都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相关核算信息都是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为了提升企业日常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有必要强化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之间的衔接,融合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企业核算的一体化、系统化。

尤其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讲,强化企业核算一体化更是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的企业核算起步相对较晚,而且之前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联系较少。而且我国企业核算都是将企业会计核算放在主要地位,企业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经济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管理部门也往往是相关财政部门,对于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考虑较少,难以有效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于企业统计信息一级企业业务信息的需求。而且我国的会计报表一般都是遵循全面报表制度,报表中涉及了企业的统计、业务信息,因此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基础,对于有效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核算的效率以及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核算一体化的系统整合

企业核算的信息既可以来自于企业内部,又可以来自于企业外部,准确合理的企业核算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核算的信息内容及要包含货币化数据,同时也应当包含非货币化数据,这样才能实现数据核算的完整准确有效。一般情况下财务部门通过日常的会计核算可以获取企业的货币化数据,而企业的管理部门则可以根据业务记录获得企业的非货币化信息,例如企业的生产技术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等。外部数据一般需要企业采用技术手段去收集整理,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或者是调差统计问卷等方式来获取相关外部信息数据。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日常核算时常常会对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分别进行,没有实现企业核算的整体有效融合,企业核算一体化、系统化程度不高,这制约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加大了企业管理成本。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各类核算目标是不同的,相互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因此有必要就企业实现核算一体化加强研究,降低企业核算成本,保证企业各类核算的信息一致性,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就是要将企业的各种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企业的信息数据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一体化是企业核算工作的趋势,也是企业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更是具备了现实条件。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满足核算一体化的要求,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可以建立相关数据库,实现企业各类信息的整理融合,还可以多角度、多视角地实现企业核算,通过企业运用科学化管理方法进行企业数据的挖掘、分析,提升企业核算的价值。

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核算一体化系统,将数据核算的功能与用户、界面等有效结合,通过多种核算规则提取信息集合。在企业核算一体化下,将企业的各类核算规则、各类核算的功能、各类核算的界面以及核算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在进行企业核算一体化时,要确保企业核算一体化系统支持企业所有的关键性信息数据,并且可以实现数据在数据库中的集中存储、处理,使得所有的信息用户都能够从信息库中提取出各自需求的数据,对于企业的核算事项进行处理。

总的来讲,企业核算一体化对于企业改革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益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改革自身核算方式,提升核算一体化程度,有效融合各类核算信息,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字:城市公交, 城市客运,一体化,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将城市公共交通与农村客运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营运模式、统一车型、统一车身颜色、统一票价等多种统一的客运交通,从而改变过去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实现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城乡道路的衔接、城乡枢纽等基础设施的协调、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的完善是基本的要素。因此,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目标为:统筹城乡公交客运各环节的管理,综合配置枢纽布局、线网优化、体制配合等,协调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等方式运营。

1.城市公交客运二元化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交通与农村客运基本上处于独立阶段,即二元化管理模式。

城乡公交客运的二元化管理体制一般形式是城市公交、出租车客运归市政等城市规划机构管理,城乡客运、道路客运等归交通局管理,二元化的管理体制,在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等诸。由于农村客运管理松散,农村客运非法营运现象普遍,扰乱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另外,乡镇资金缺乏,对客运的投资较少,导致乡镇客运难以实现定点定班定线;乡镇客运需求量较少且分散,导致公交线网密度较低,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不均衡性使得乡镇客运发展极不平衡。同时,乡镇道路等级较低,路况较差,也为客运出行带了诸多不便。

作为城市和乡村公共交通组织形式,皆为城乡客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乘客的集散、送达,还是线路、站点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应加快城乡客运的融合,从体制上、管理上、运营上建立的城乡运输体系,实行城乡运输统筹规划、协调安排,推进我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实现。

国内外典型城市建设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经验

国际经验

随着一些国家城镇化趋势明显,城乡公交客运的衔接需求日益凸显。国外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如下:

1.政府设立统筹管理机构,协调城镇交通运输体制

美国在一些城市设立“都市区规划机构(Metropolitan Planning Organization ,MPO)。MPO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资助下强制设立的区域交通决策机构,由城市当地政府和交通部门组成。它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交通决策体制,根据区域的规模和复杂性、交通特性以及实际的状况,建立远期交通规划(LRTP),改进并维持其至少20年。该规划设计区域内交通问题的协调和决策。MPO为美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中西部,以六个MPO主席为代表组成了主席协调委员会(Chairs Coordinating Committee,CCC),从更大范围上统筹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保证城乡、城镇交通在体制上、空间上得到更好的衔接。

2.建立多元化的城市换乘枢纽,实现多方式零换乘

合理规划布局城乡交通枢纽,提高城乡交通客运换乘的便捷性,从而实现城乡公交客运的无缝衔接,可以使城乡交通线网紧密融合,并且可以增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大巴黎区的建立与其公交系统的协调是分不开的。巴黎市区的交通主要由公共交通承担,以地铁等轨道交通为主。巴黎政府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多方式的换乘枢纽,使得其公共交通线网得到有效衔接,交通枢纽、场站、线网等都得到了良好的鞋套,便利交通覆盖整个大巴黎区,实现了整个大巴黎区的交通客运一体化。

(二)国内经验

1.统一政府管理体制,协调交通机构改革

由政府组织协调,改革城乡交通管理体制。成立统一的政府城乡交通管理机构,实现“一城一交”的城乡大交通管理模式。北京市于2003年成立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将交通建设、运营、管理等职能归于交委,实行城乡客运的统一管理。成都市在2005年同样成立了交通委员会,在该体制下,除涵盖了城市公交、城市客运、城乡客运、乡镇客运、出租车客运等运营管理之外,还融入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等职能,同时铁路、航空等方式的综合客运协调工作交与交委,从体制上实现了大交通管理机构。济南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做出了尝试。成立交通运输局,统筹城乡公交客运的管理,实行统一规范的行政法规,建立权责明确的工作机制,提高运转效率,使得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在管理体制上得到了有力保障。在市场准入方面,建立服务质量招投标制,保证客运服务质量水平。

2、加大优惠力度,统筹财政补贴

统筹城乡财政补贴,加大乡镇财政支持力度,保证乡镇客运的公共性。乡镇政府财政缺乏、客运需求较少、运营效益较差,使得城乡交通优惠政策二元化。建立切实可行的票价折扣政策,根据各乡镇政府的情况,加大市政补贴强度,扶持农村客运发展。北京市城乡公交基本实现与城市公交同等折扣,同时建立权责明确的财政扶持制度。区县客运补贴由其自身财政负责,市级财政大力支持;在一些营运税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甚至减免。济南市根据乡镇客运需求的分散性特点,允许农村客运顶先不定车;支持农村客运自主吸纳车身广告;对贫困地区的交通折扣优惠与城市公交折扣相当;交通部门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的调研,发现并解决客运经营者的实际问题。

3、加强城乡客运市场监管力度,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城乡客运缺乏行而有效的监管机制是城乡客运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长期的监管不力,导致农村客运市场畸形发展。为此,济南市成立了城乡客运协调办公室,加大打击套牌、无证等非法营运车辆,重点消除车匪路霸的威胁,加强监督道路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客运市场,提高城乡客运的服务水平,创造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营运环境,促进城乡客运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三、小结

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乡客运一体化;问题;措施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产生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状态,农村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相比于城市严重滞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阻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在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长期以来我国道路旅客运输和城市公交分别由交通和城建两个部门管理,体制不同,管理分割,2008年国务院进行了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道路旅客运输与城市公交统归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突破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在此背景下,如何具体落实城乡客运一体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指将城乡道路旅客运输作为一个整体,将站场规划、线网规划、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有机结合, 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各种运输模式之间零距离换乘,逐步实现旅客的有序流动和市场的有序健康运行, 最终达到方便城乡群众出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三、城乡客运一体化所面临的问题

1.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缺乏协调性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道路客运主要为城乡居民提供“进出城乡”的运输服务,主要运行在城乡道路上的一种客运模式。而城市公交一般运行在城市内部或郊区道路上,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二者市场相对分割。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很多公交线路开始延伸,造成了城市公交与道路客运线路交织、分界不清的局面。我国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长期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管理分割,法规标准、营运模式、经营主体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虽2008年实行了改革,将二者均划归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但在城乡客运一体化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在线路规划、运营管理等方面协调性还较差,仍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建立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竞争公平的融合市场,采取措施推进一体化进程。

2.城乡客运体制不顺

由于长期城乡管理分割,割裂了交通资源的分配,城乡客运的政策也不统一,如财政补贴方面,城市公交可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包括政策补贴和绩效补贴,而道路客运却很少享受补贴。税收方面,城市公交因其公益性为主的性质可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而道路客运却很少享受税收优惠。线路确定方面,城市公交线路一般由政府进行规划,可跨区延长线路,而道路客运根据其线路的不同,由不同级别的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审批。诸多方面政策不统一,妨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客运线路等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城市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中,在线路的设置问题上出现了重叠的现象,造成了运力浪费,运营成本较高。如在客流量较大的路段,在原有班线的基础上,开辟了公交线路,使得实载率下降,运力浪费。由于实载率下降,运营者利益受损,不时产生纠纷,影响了整个客运市场的和谐稳定。由于冷热线的存在,很多偏僻的线路客流量少,没有效益,客运公司不愿开通,因而使一些偏僻的乡村人民出行困难。在客流量较多,效益好的路段,客运公司又争先恐后抢夺客源,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一些线路不能很好地结合客流特点制定发车计划,在出行高峰,如周末、节假日等,客流激增,由于运力不足、调度不善使得人们的出行需求不能满足,宰客现象频发。客流低峰时期又造成运力闲置,资源浪费。

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措施

1.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正确认识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客观上存在的一些差异,对城乡客运仍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鼓励城市公交“车头向下”,开辟通往近郊区、开发区、卫星城、旅游景区等的公交线路,延伸和完善公交服务网络。对于农村客运,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公交化改造。对于客流量较大的线路鼓励公交化运营,根据客流动态特点,适时调整发车频率,方便人们出行。对于客流量较小的线路,根据客流特性开展固定和非固定班次相结合的运营方式,即能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又不会造成运力的浪费。一些客流稀少地区,在不能推行公交化时,可采取小型客车定点运行,将乘客运送到一些公交、班线候车点,实现接驳运输。对客流稀少地区的小型客车运营者要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把好市场准入关,严禁“黑车”载客。

2.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

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过程中,随着公交线路延伸和公交化改革,原有客运班车业主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在一些地区,因双方竞争,形成利益冲突,出现过农村客运经营者抵制公交车下乡,甚至拦车阻止运营的情况。要想协调好双方利益,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是有效途径。在公交化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收购、兼并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可对原经营业户提供车辆入股、现金收购、提供驾乘工作岗位等不同方式进行改革,对现有线路、车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公司化经营。农村公交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多种模式并存,不能一味照搬城市公交发展模式。在市场准入方面,可对线路经营权进行招投标,打破垄断经营,对一些冷线,可采取“冷热搭配”的方式。建立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完善企业考核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3.实施政策优惠,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项惠民政策,公交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公交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有责任为老百姓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要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联合起来统一相关政策法规, 对城乡客运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及运价、税收、补贴等经济政策, 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服务标准,使城乡客运经营主体的竞争环境公平化。对现有线路和站场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适时调整线路和运力投入以优化资源配置。对于边远地区线路的经营者,要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切实做到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对于一些城乡公交改革成功的案例,加大宣传力度,学习经验总结教训,为一体化进程助力。

【参考文献】

[1]任卫军,郝记秀,孙黎莹,等.大部制背景下城乡客运一体化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

[2]韩彪.毗邻城市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吕安涛,顾克山,等.济南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08(3).

[4]张建旭,陶怀仁.城乡客运一体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2,18(5).

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通信行业 业财融合 措施探讨

电信行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在经历产业改革与重组后,形成了三大运营商全业务经营增长管理格局,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加剧。面对不断增长的通信用户,一定时期内通信业务额却出现明显下滑迹象,企业盈利空间无形缩小,企业竞争压力加剧。与此同时,语音、数据、宽带等通信基础业务同质化及互联网业务的拓展延伸,使得我国通信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与经营压力。当前通信运营商一方面着手成立处理不同增值业务的子公司,借助产品差异化管理与服务增加企业经营收入,另一方面借助业财融合一体化战略,整体提升企业运行能力。通信运营商实施的一体化管理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理想预期,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还有较大的延伸改进空间。

一、业财融合概念分析

简单定义,业财融合是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简称,其实质是企业市场经营线与行政综合线之间的协同与贯通,企业前台业务管理与后台财务管理存在分离现象,业务管理更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及外部行政管理、证券市场的财务报表管理。基于会计角度的分析,业财融合属于管理会计的分类,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各方面的参考与分析。

二、业财融合措施分析

(一)注重异构数据库的建构及数据资源的共享、财务凭证自动生成

建立包含数据采集及财务凭证有效对接的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管理、资金有效分析及通信项目开发等业务单据到财务核算凭证数据的自动生成与备份。首要的是做好业务数据的有效采集与整理,根据业务逻辑对财务凭证模板进行定义,借助凭证模板实现业务数据到财务凭证的自动转化,在传输方式的选择上选择中间库传输方式,具体实现步骤如下:一方面进行业务系统级财务系统单位的有效对接,将业务系统、分承包商及供应商作为主体对应对象,建立清晰独立的对照表,并通过集团公司机关、项目分部进行有效映射。另一方面是积极实现架构与会计实体的对接,对于业务系统中的标准单位数据传输到中间库,完成系统数据的提取,形成清晰的对照关系。最后一方面是积极做好个人往来的有效对接,借助财务系统的个人往来主体对应,建立对照表,借助集团公司机关及项目分部进行有效映射。

(二)建立总收入与总成本的预计收入信息化模型

借助企业自身的丰富资源、充分挖掘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市场条件的对应分析,制定完善的战略控制成本及企业目标成本,将完善的标准提供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帮助其统计分析项目分部完成的项目预计收入与实际支出成本,并基于此做好实施项目战略成本控制,做好通信工程新兴项目的全程风险分析及动态监控,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通信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数学模型对应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各个成本相关的系统数据的有效对接,借以实现业务施工项目的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自动生成及各项利润的经营分析。其中通信项目的预计总收入根据原合同清单及当季累计变更的业务数据进行自动生成,对于已发生的成本根据截止到当季各成本业务数据进行自动生成,其中预计发生剩余成本根据实际的总收入预计工作量进度管理模块进行累计计算出通信工程量所剩余的工作量。在预计总收入及总成本的管理信息模型过程中,明确管理各模块的主线是主合同清单。

三、通信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条件分析

当前,通信运营商多年的业务积累与新形势下网络与财务的应用建设是实现通信行业业财融合的有利条件,当前通信运营商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业务与网络双重支撑体系,涉及到通信客户、通信产品、合作渠道、合作战略伙伴及市场营销、网络与实体销售、通信服务、通信运营与维护等多个方面,多个主体。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业务的飞速发展,通信运营商积极投入新型的电子化渠道,综合多种电子服务手段,注重通信行业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提升。积极致力于通信运营商向电子商务的转变。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对市场投资建设、市场经营运行、网络运营与管理及相关的行政综合活动管理,实施涵盖了人力、财力及物资、工程成本预算及报账管理、财务会计等多项内容,多个方面的财务控制。通信运营商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延伸到各个子公司及对应的分支管理机构,加强对整个公司的一体化管理,借助流程的自动化与高标准化,一方面提升通信企业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规避通信企业财务风险,为通信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通信行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其迅猛发展的态势预示着通信时代的到来,随着网络的推广与普及,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客观冲击,通信行业如何实现更好发展成为下一步思索的问题,针对通信行业涉及面广,项目繁多的既定事实,保证资金安全,做好财务管理尤其重要,业财融合为通信企业的资金管理与业务掌控提供了新思路,积极尝试多种途径实现业财融合,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为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前提基础。

参考文献:

[1]苏亚民.论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构建[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10:6

[2]刘媛,刘桢.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7:7-8

运营一体化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工贸信息;信息平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钢铁市场,越来越多地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研究表明,在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在近年来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转变,即从传统加工制造行业转变为能快速良好地为客户及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服务性质企业。钢铁企业在新环境中不能只依靠炼钢厂等加工设施就能在激烈的钢铁业竞争中取胜。而更需要的是越来越完善的服务机制和更加便捷高效的运营能力。这种转变不但需要在管理思想中体现,更需要得到新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支持。

1 企业工贸信息一体化

在多年的实践中,钢铁企业通过运用多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如ERP、MRP等)大幅提升了相比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绩效。而逐步完善的钢铁企业专用信息化体系也为多系统集成的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越来越激烈的重工业竞争使得钢铁企业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结合销售、生产、加工、物流、财务于一体的集成化系统是未来钢铁企业信息化必然的发展方向。

企业信息平台工贸一体化的概念源自于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伊文斯认为:“商品从原料的收集,进入制造工厂,到进入零件加工工厂,到进入仓库,发货储藏库,再到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最终到达客户的手中,这是一条完整的链条”[1]。为了把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整合在一起,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即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它的理念结合了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四大因素:财务,物流,信息与设施。供应链中信息的重要性也同样被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反复强调:“现代经济下的供应链是一个庞大的以各类复杂信息为载体的系统,包括原材料信息,仓库库存信息,运输物流信息,销售管理信息,客户反馈信息等,没有这些有效的信息,那么也就不存在供应链”[2]。因此,为了保证供应链高效准确的运行,集成多项供应链中重要关键信息的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

工贸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WernerGraf(1998年)提出通过运用Intranet、Internet和EDI以及Extrane等信息科技技术可以更安全充分地为各个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客户之间提供良好地沟通渠道,增加企业服务的效率,提升企业自我形象。Bary Shore(2001年)认为因为受到七个重要因素的影响,那么实现信息共享需要经历多元化的步骤;杨海蔚(2002年)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文献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工贸一体化集成管理的信息技术集成方法[3];胡继灵(2004年)具体在几种共享模式与共享信息技术中做了对比研究与分析[4];A.Gunasekaran和E.W.T.NgaiTaco (2004年)对20世纪及21世纪中的工贸一体化信息技术的文献进行了分类,并在原有文献总的基础上对工贸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建设做出了创新理念基础之上的预测[7]。

集成各种信息于一体的工贸一体化信息技术是提高供应链效率,加快信息流速度,提高信息在供应链中准确性的有效可靠地方法。国内外学者目前停留于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者较多,较少有在实际企业中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应用的研究与分析。

2 钢铁企业工贸一体化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本文以国内某知名钢铁企业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为例,提出了一种针对钢铁企业的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组织架构,它的功能涵盖了企业在生产和贸易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从而使钢铁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管理决策的可视化和科学化。

钢铁企业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组织构架如图1,该信息平台主要由管理层、运营层、金融供应链和设备管理层组成。管理层主要提供给公司高管人员进行整个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及外部政策的处理。设备层主要管理钢铁企业的设备信息。

图1 钢铁企业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组织构架

运营层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它包括了与钢材交易相关的各个功能模块;还有与钢材生产相关的功能,例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等。各个模块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无缝连接和信息的共享,从而使管理层可以有效地了解从加工到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了决策的集成化和可行化,促进了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同,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该组织架构中区域协同和区域管理模块是实现上述功能的关键。在没有区域协同、区域管理功能时,上下游数据之间、各公司之间的都是处于断开的状态,没有形成协同体系,达到信息共享、提高协同效率的目标(图2)。而在引入区域协同、区域管理功能的支持后,上下游数据之间、各公司之间的都是处于协同状态,真正达到了信息共享、提高协同效率的目标(图3)。

图2 无协同管理时的业务状况

图3 有协同管理时的业务状态

(上接第87页)区域协同、区域管理功能的具体描述如下:

1)区域内基础数据(客户、供应商、品种代码、资材代码等)统一管理。

2)合同信息的协同:加工中心采购的股份资源均是通过地区公司完成,两者之间有大量的购销合同,系统应具备合同数据的传递功能,避免采购方重复录入订货信息。

3)码单数据的协同:股份的出厂码单、销售方的出库信息,传递给采购方,使其可以直接引用此数据,完成自己的入库操作,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4)结算数据的协同:销售方的销售结算信息传递给采购方,使其可以直接引用数据,完成自己的采购结算操作。

5)结案信息的协同:发货、销售结算完成信息传递,供采购方做对应的收货完成、采购结算完成操作。

6)仓储业务协同:委托仓储功能,类似仓库管理系统的仓储功能,实现码单、提单、出库单等信息的传递。

7)业务信息共享:系统使用人员可以查询到上家的一些业务信息,比如上家收到的码单,上家的入库信息、财务账、资金帐、自由款等。

8)委外加工指令的协同:委托方加工指令传递给受托方,受托方引用加工指令生成订单。

9)委外加工出入库协同:受托方执行加工指令时领料出库和成品入库数据传递给委托方,使委托方可以协同出入库信息。

10)委外加工结算协同:受托方的来料加工销售结算传递给委托方,供委托方完成加工费结算。

11)资材备件协同:实现区域内资材备件的相互借用协同。

3 总结

本文结合国内某知名钢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了一种针对钢铁企业的工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组织架构,并对其中的协同管理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该系统的实现可以帮组钢铁企业实现生产和贸易活动中各个决策活动的集成化和系统化,从而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供客户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5.

[2](美)塞西尔·博扎思,罗伯特·汉德菲尔德.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