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旱灾害的防治

水旱灾害的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第1篇

果真有龙吗? 科学 发展 到今天,这已是个无需回答的 问题 了,可我总觉得

不是吗?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谁能否认?请打开地图,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且不说从大西洋岸到红海之滨的撒哈拉大沙漠(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面积770多万平方千米,有我国4/5面积大);还有地面没有一条河流的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沙漠;就连美国的西海岸、同纬度墨西哥内陆也免不了沙漠的侵占。然而,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这可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得力于夏季风这条“中国龙”埃生活在这个地区的“龙的传人”——华夏儿女能不感谢“中国龙”的哺育之恩吗?

“龙”的家在哪儿? 影响 中国的夏季风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半壁河山(即季风区)都能受到它的 影响 ,它从太平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使这一广大地区的年降水量至少在400毫米以上,多的达2000毫米~3000毫米,成为我国重要的农耕区。现在,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和耕地都集中在这里,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也是糖料、油料、淡水鱼、猪、鸡、鸭的生产基地。5大商品棉基地有4个都在本区,这里城镇密集,工厂林立、 经济 发达、市场繁荣,是我国最精华的部分。另一个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它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华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条“龙”的共同影响,使我国的南方(淮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都在800毫米以上,植物繁茂,山青水碧,风光秀丽,农田以水田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人们以大米为主食,长江中下游平原因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淡水鱼的产量大,而称为“鱼米之乡”。

人们常说“风调雨顺”或“风不调雨不顺”,可见降水的变化与冬夏季风的活动有关,尤其与夏季风的进退关系密切。

“风调雨顺”的年头,“龙”的登陆很有 规律 ,即有两次大的跳跃过程和三次较长的停滞过程,称为“三停二跃”。一般是5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与盘踞在这里的冬季风相遇,形成锋面雨带,南岭以南的地区最早进入雨季,绵绵春雨持续20天~30天,华南成为全国的多雨中心,这是第一次停滞;6月中旬,“龙”第一次北跃,雨带随之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成为我国的多雨中心,这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细雨连绵达一个月之久,人们称之为“梅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了梅雨季节的景象。又因此时多雨阴湿,许多物品极易受潮发霉,故有人又称之为“霉雨”,这可是人们做霉酱的好时机呢。这是雨带的第二次停滞;7月中旬,“龙”第二次北跃到淮河以北,雨带也随之北移,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锋面雨带在东北和华北第三次停滞,这一地区进入雨季。9月份,由于北方冷空气增强南下,“龙”就开始南撤,雨带随之迅速南移;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龙”在大陆上消失,返回到海洋上,大陆上的雨季随之结束。由于“龙”对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影响主要是5月至9月,故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多集中在5月至9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而南方由于受“龙”的影响时间较长,故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

“风不调雨不顺”的年份,该下雨的时候不下,不该下雨的时候拼命地下,就会造成旱灾或涝灾,这是为什么?这也是“龙”在作怪。“龙”势力强的年份,它推动锋面雨带急速北上,跳过江淮地区到达华北和东北,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缩短,降水减少而发生干旱,而华北、东北地区因雨季过早过猛则发生洪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南旱北涝”。如1959年初夏季节,由于从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势力强盛、移动迅速,很快地由南岭跳到淮河以北,使雨带较往年提前到达华北一带,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梅雨季节反常地出现“空梅”,干旱持续达两个月之久,形成百年未遇的大旱,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洪水肆虐,形成南旱北涝的局面。“龙”势力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迟迟不能北上,梅雨期在该地延长一个多月。就会出现水涝灾害,北方则出现严重的干旱,发生“北旱南涝”的灾情。如1954年,“龙”势力较弱,被北方冷空气所阻,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相持达两个月之久,梅雨期比正常年份延长了一个多月,仅7月的降水就超过400毫米,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水,而北方则出现严重干旱。

我国是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据 历史 文献 记载: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在2155年间,共发生水旱灾害1750多次,其中大旱1056次,大水658次。新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 水旱灾害 台风 风沙 风暴 冷冻

Abstract: 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big country, but not the agricultural power, investigate its reason, not enough advanc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the main reason, reflected in response to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s not able to respond to common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We know tha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bigges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China now, do a good job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to ensure high-quality high-yield crop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opic. In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 in the world, our country is one of the most natural disasters, the most seriou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ocus 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ften reg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dvantageou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reduce loss, improve the crop yield and quality.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n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ypes and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Hope and colleagues to explore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armers' income,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evere typhoon frozen sand storm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频临太平洋,受季风和洋流的影响,我国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不仅类别多、活动范围广、而且活动次数比较频繁。气象灾害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大约占70%左右,在这里面,农业气象灾害的比例高达60%。我国每年都因为救灾、抗灾使用很大一笔资金,这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是一项摆脱不了的负担。现在,随着人们工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形势日益恶化,资源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带来的经济压力更为严重,这就造成近几年气象灾害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比例在世界上排名靠前,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安康和社会的安稳。由于近几年农业气象灾害的不断增加和影响不断加深,我国农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已经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可见,研究气象灾害不仅仅有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极其成因

(1)水旱灾害(旱灾和涝灾)

我国是季风型气候,在山东地区,由于受渤海湾海风的影响,季风气候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受季风影响带来的水旱灾害最为严重。

农业干旱的含义是农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导致农作物缺水,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来带减产甚至绝收的后果。农业自然灾害绝不仅仅是“水”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土壤的变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大气、洋流等等。因而,农业干旱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不同的方面,需要人类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的水旱灾害中,旱灾带来的影响往往比涝灾更为严重,因为旱灾的原因形成是多方面的,形成结果的影响范围非常大,危害面积大。

涝灾灾害包括洪灾、涝灾、湿害三种类型,表现出来主要是洪水无节制地泛滥和雨水大量贮积于地表的现象,从而带来农业灾害的现象,它是造成我国东部、东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灾害的有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洪涝灾害这三种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结果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洪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带来的洪水泛滥,冲毁农田,淹没农作物,从而带来农作物减产,严重的将会带来农作物颗粒无收,甚至引起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洪涝灾害的形成也和地理位置、土壤成分、农作物种植结构、生育期、地表植被、防洪设施等各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

(2)风雹灾害

风暴灾害的影响范围虽然也十分广泛,不过相对于水旱灾害来说,风暴灾害的地域性十分明显。风雹灾害产生的原因在于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的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的灾害在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地区比较常见,在山东地区虽然比较罕见,不过考虑到它危害的严重性,这里也一并讨论。风暴灾害的影响范围大体上主要是内陆多于沿海、山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它的特点除了地域性比较强之外,对农作物的摧残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的机械损伤,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3)冷冻灾害

顾名思义,低温冷害发生的季节主要为春季、冬季,在植物过冬期间,因为季节的原因,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持续低下,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额现象。农业冷冻害包括两种形式:低温冷害、冻害。主要的影响地区是我国北方、西北部等冬季特征比较明显的地区。

(4)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也是一种地域性比较强的自然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在接近地面时,如果风速能够达到(包括)17.2 km·s/时,这时就形成了台风。台风简单理解就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危害高的热带气旋。根据台风的破坏程度,目前台风已经被联合国列为全球自然灾害危害结果最为严重之一。我国地理位置处于北太平洋沿岸,主要的台风灾害也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的影响,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台风(热带气旋)的致灾表现为两种:风灾、暴雨。(见表一、表二)

表一:

表二:

除了上面列举到的主要的、影响比较大的农业自然灾害之外,影响我国农业的灾害还包括虫灾、瘟疫、环境污染、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这些衍生灾害虽然不是直接发生的,但是由于其危害面积达、难以控制等,是每年我国农产品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束语

终上所述,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可以由于各方面的原意,我国并不是农业强国,表现在农业生产高科技含量少、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在灾害能力差、人为影响比较小、对自然环境和气象环境依赖性大。总之,我国农业还没有完全脱离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想达到先进国家的农业生产的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依赖的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气象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唯有摆脱落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解救国家人口吃饭的问题和生存的问题。那么怎样在农业气象的角度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最主要、最当务之急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把目光从国内移向国外,学习世界前沿的农业气象应对科技,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大“因地制宜”,学为我所用,从分调研国内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因此,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己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覃志豪.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4)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朱兰娟,宋健业.网络信息.2007 年第8期

[3] 成兆金,赵再全,靳会梅等. 气候变化对莒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

[4] 黄飞龙,李昕娣,黄宏智,刘艳中.基于FDR的土壤水分探测系统与应用[J]. 气象. 2012(06)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EXCEL 工程水文 水利规划 应用

所谓的工程水文,其实是水文学的一个分支,应用水文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河流或其他水体的水文要素的变化和分布规律,为工程建设提供水文分析计算和预报成果。而水利规划相对工程水文,比较好理解,主要是为防止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是水利学科的分支。这两个项目与百姓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两个工程进行的时候,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例如EXCEL的应用。本文就EXCEL在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EXCEL在工程水文中的应用

(一)资料的统计

对于工程水文而言,分析河流或其他水体的水文要素的变化和分布规律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EXCEL对于这两项工作而言,能够提供相当大的助力,从资料方面来讲,分析河流或其他水体的水文要素的变化和分布规律是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只有收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得到工程师想要的结果,从而对工程水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EXCEL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将大量的资料整理到一个表格中,让工程师对所有的资料一目了然,在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减少了工作时间,增加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保证了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水文来说,可以将资料统计做到最优效果。

(二)数据的计算

在工程水文中,资料经过收集和整理,需要经过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EXCEL作为工程水文的一项重要应用软件,计算功能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EXCEL中输入所有的资料以后,可以运用一些计算功能对资料上的数据进行预算,比方说求和,求平均值等等。在人工计算这些数据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差错,而且核查也比较困难,在EXCEL中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些问题。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EXCEL的运算不仅快速而且准确度高,只要在输入的时候,保证资料没有输入错误,就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如果在输入的时候出现错误,计算出的结果可以直接反映出哪个环节出错,核查也比较方便,对于工程水文来说,是一项强有力的保障。

(三)设计毛雨过程和净雨过程的计算

设计毛雨过程和净雨过程的计算是编写这个程序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单位线滞时m1值、计算时段的不同,设计毛雨过程同频率暴雨控制分段也不同, 即设计毛雨过程的计算也不同。因此,在设计毛雨过程和净雨过程的计算时采用的是EXCEL里的VBA编程功能。在编程中,根据本次编程特点,主要采用的是判断语句(if...then…)和循环语句(for…next…)。在VBA里某个单元格或某些单元格是可以采用range对象、cells属性来引用, VBA里某个对象、属性、方法的使用可以参考Excel里的相关帮助。本文认为,在编程过程中遇到问题, Microsoft Visual Basic帮助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二、EXCEL在水利规划中的应用

(一)有助于开发利用水资源

1.对于水利规划来说,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是两个重要的工作。首先是开发水利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现阶段的生活和工作用水难以满足百姓的需要,国家必须开发新的水资源。在进行水利规划的时候,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一些工作人员,一定会对将要开发的水资源地区进行详细的勘测和分析,将每一个有关因素全都考虑进去,为了能够做到有效的开发水利资源,在工作中应用EXCEL是一项非常明智的举措。比方说将一些开发地域输入到EXCEL中,同时将优势和劣质全都列入EXCEL中,这样就可以通过EXCEL的对比功能,使所有的因素一目了然,方便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分析,达到一种优化资源的效果,因此,EXCEL对水资源的开发是有很大助力的。

2.利用水资源。经过收集大量的资料和详细的分析,专家和技术人员会对选定的水资源进行开发,之后投入使用。在这里,EXCEL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在利用水资源的时候,必须经过详细的调查才知道百姓对哪方面的需求比较大。水资源可以保证百姓的生活用水,也可以保证生产用水,还有医疗用水等等。经过调查可以知道百姓对哪方面的需求比较重要,从而有效的利用水资源。除此之外,在利用水资源的时候,需要进行详细的计算,例如每一个地区的分配量占有总水资源的比例是多少,定期供给是多少,水资源的使用年限是多少等等。这些都需要详细的计算,不能完全按照需求来供应,那样是达不到有效利用的。现阶段的水资源利用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准则,不可以完全的遵照需求供应。从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来说,EXCEL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二)防治水旱灾害

就现阶段的自然灾害而言,主要有水灾和旱灾两个方面。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开发力度加大,因此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不平衡,水灾和旱灾频频发生,对百姓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控制水灾和旱灾的发生是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EXCEL对防治水旱灾害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从水灾方面来谈论。在我国降雨量比较丰富的地区,例如南方地区。每天的降水量都会高于全国的平均值或者高于其他地区。夏季是降水量最充沛的季节,南方的很多城市在夏季经常会出现暴雨和大暴雨的情况,致使水灾泛滥。在近几年的新闻中,百姓可以清晰的看到南方水灾的情景,数万人流离失所,因水灾失踪的人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国家对受害人群提供的援助越来越大。鉴于这种情况,水利规划将水灾列为头等任务。在处理水灾的时候,需要以往发生水灾的时间,地点,降雨量,地形特点,受害人群的数量等等。此时,EXCEL为工作人员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由于EXCEL能够将大量的资料集中在一起,并且能够将其细分,所以省去了工作人员的很多麻烦。在应用EXCEL进行分析以后,专家组和技术人员对水灾的控制有了明显的效果,在暴雨天气的时候,可以及时关注易受到水灾的地区,提前采取防范措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EXCEL的统计和计算功能。

(三)水库径流调节计算

1.水库径流调节计算原理。水库的径流调节计算任务, 是在已知河流径流过程及综合利用要求下, 研究水库的水量供需平衡过程, 求出水库调节流量、调节库容和供水保证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确定水库规模、工程参数、调度方案、工程效益提供依据。水库径流调节的原始数学模型是水量平衡方程式:W入-W出-W损= V末- V初。即在一个计算期内水库各种水量的代数和等于水库蓄水量的变化。式中: W入、W出 分别为计算期入库、出库总水量;V初、V末计算期开绐、终了时的库容;W损计算期渗漏、蒸发总损失水量。

2.水库径流调节计算。以某一代表年为计算典型年, 作为示例进行计算。将水库径流调节所需的需水、来水、水库死库容按照格式输入EXCEL中。水库径流调节计算, 实际上就是将水库损失、水库蓄水、水库弃水、缺水逐一确定的过程。

总结:对于工程水文和水利规划来说,二者都是和水来打交道。降雨是水,河流湖泊也是水,掌握好降雨量以及河流湖泊的水,对百姓的生活和工作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客观方面说,降雨及河流湖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自然界中,很多的情况都没有办法预知,也没有办法良好的把握。就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而言,还没有办法达到完全控制的效果。工程水文与水利规划,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利用工程水文为水利规划提供实例,利用水利规划为工程水文提供资料,可以有效的促进工作。当运用EXCEL的时候,专家和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探索EXCEL更多的功能,在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中应用EXCEL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工作手段,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EXCEL对二者的促进作用会不断的加强。

参考文献:

[1]别君霞,刘力军,张红.Excel在水文水利分析与计算中的应用[J].四川水利,2009(04).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科技;现状;关键技术;辽宁省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discusse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so as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 wordswater technology;status;key technologies;Liaoning Province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旱灾害频繁、水环境恶化是制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的思路是:一方面开源、一方面节流;解决的方法是:兴修水利工程、加强水利工作的研究与管理。辽宁省水利事业发展进程和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在解决水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率也越来越高[1]。党和国家提出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要研究解决辽宁省面临的水问题,必须坚持科学治水方针,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根本出路,把水利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治水方针,加强水利技术创新,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基础产业的支撑,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战略资源。21世纪初期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辽宁省水利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一是水旱灾害频繁,防汛抗旱仍缺乏保障;二是水资源短缺矛盾尖锐,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四是水土流失严重,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为解决以上水问题,水利工作要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来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防汛抗旱与防灾减灾

在防汛抗旱减灾方面,从预测预报预警、信息采集,到指挥调度、防洪抢险,广泛采用了先进科学技术,显著地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防汛抗旱与防灾减灾历来是水利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辽宁省开展了防洪体系发展策略的系统研究,引入新观念新方法,使防洪规划能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为正在实施的国家防汛指挥现代化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采用新技术大面积研究建设了河流流域、水库控制流域水文自动监测网;研究开发了实时水雨情数据接收、处理以及水雨情显示及查询系统、水文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水库防洪减灾预报预警系统;研究开发了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大型河流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一系列系统项目及工程,提高了监测能力,在原有雨量、水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蒸发、旱情、水量、水质、地下水、大坝、山地地质灾害等监测内容[2];提高了预测预报能力和雨水情、工情预报精度,增长了预见期限,及时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监测,使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2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配置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配置,协调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动态关系。结合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研究设计超长输水遂洞的实现方法并开工建设了大伙房水库输水1、2期工程[3]。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它所涉及的学科是多方面的,技术复杂,是水利学科与多个边缘学科的联合、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实践的前沿领域的集中体现,有些技术是世界级的,因此必须在以前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为广泛的科技攻关。根据对辽宁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研,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提出并开展了全省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技术研究、水资源数据库开发建设、辽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太子河流域水权试点研究、初始水权分配原则与方法、辽宁中部城市群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调控与集成技术研究、辽宁中部城市群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试验研究等一系列国家、水利部和省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辽宁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配置。

3水环境与生态问题

为了控制重点河流流域及区域的水污染、水环境恶化趋势,解决水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引起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强水环境监控管理网络系统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般水域的水环境状况。开展国家重大水利专项项目、辽河流域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及示范研究、四个专题研究项目;开展重点水域水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开展主要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水体纳污能力及水资源保护规划研究;重点水源水库(上游)保护区环境建设研究;开展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论证等项目[4-5]。这些项目的开展实施对解决辽宁省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水土保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利科技问题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些重大科技问题亟需研究解决,如水土流失治理遥感实时快速准确监测、预警与评价的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和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的研究;生态脆弱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技术;农村牧区供水关键技术及新能源技术等。

5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目前,在水利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因此,要加强水利规划管理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技术研究、大坝安全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技术、基于WEBGIS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中小水库防洪减灾预报预警系统技术、风剥砂堤新型筑堤技术、复合土工膜心墙和斜墙土坝技术等;开展水闸安全评价、泵站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开展河道整治技术研究、灌区节水改造对策技术研究等项目。

6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农村水利

在农村水利方面,通过改造传统灌溉技术和设备,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推广应用农村水电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辽宁省节水灌溉科技发展的重点放在适用北方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模式、方法、器具和研究成果的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方面以及沙漠化防治技术试验与研究。根据北方干旱地区水土资源状况制订科学的用水方案,研究节水高效灌溉新技术,开发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新产品,以先进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推动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7高新技术应用

水利学科是一门传统学科,要不断吸收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和其他行业的科研成果,以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预报调度、设计、施工、监测分析评价和试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在高新技术应用中主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测控技术开发与研究、3S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新结构、新材料和新设备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6],水文基础数据库、农村水利及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公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提高水利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的贡献率。水利部陈雷部长在2008年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提出,未来5年,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要由目前的40%提高到45%左右,到2020年要突破60%。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提高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水平和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自主研究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相结合,目标是未来5年使辽宁省水利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指标。

8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水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石海峰,曾肇京,张继昌.浅谈21世纪中国城市的防洪战略[J].水科学进展,2002(2):253-258.

[3] 刘素君,毛小琳.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对策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03,21(1):50-52.

[4] 李国平,杨开忠,方森.水源保护区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0-76.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新技术;水利信息化;一体化应用;物联感知;水务云;智慧水务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不断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高新技术与水利行业的融合逐步深入,新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重塑水利信息化发展模式,促使水利信息化发生新的变革。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北部黄河、大汶河、东平湖纵横交错,东部山区水库众多,湖东河道源短流急,西部黄泛平原河流峰低量大,中部南四湖承接着4省8地市34个县区31700km2的来水,入湖河流有53条,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济宁市境内水利工程众多,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93条,其中大中型河道8条,堤防长1718km;有各类水库251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5.81亿m3;有大中型闸坝42座,塘坝1184座,固定机电排灌设施2300余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虽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各工程建成时间跨度大,防洪级别不统一,在数据监测、水情传递、信息共享等信息化防洪能力方面仍有较大的缺陷,无法适应现阶段对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智能感知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防洪工作的开展,而打破这一困局的根本方法,就是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以水利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网络安全保障为支撑,以水利数字化为核心,以水利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水利建设到水利工程+IT的转型,提高信息化综合防洪能力。

1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东部山区的泗水县、曲阜市、邹城市等县(市)构建了中小河流山洪灾害视频监控系统和山区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平台,各县区也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了河长制管理平台,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市级水利信息化系统。

1.1信息采集体系初具规模

依托河长制、湖长制,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山洪灾害监控及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建设等重点项目,现已建成雨水情水文站400处、墒情站11处、水土保持监测站3处及780处视频监测点,全市11条主要河道、556条中小河道、1000余段堤防、248座湖库、104座水闸、2300处灌排设施及相关建筑的信息化采集工作已初步完成。

1.2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19年,济宁市大数据管理局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对水利信息进行了统一托管,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提升了信息利用深度,为各业务部门统一提供基础软硬件设备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济宁市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建成了覆盖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的带宽为10M的水利业务内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骨干网的互联互通,保障了视频会议、综合办公和业务信息的即时传输。

1.3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

通过水利数据中心和各级业务系统的建设,济宁市水利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可以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监控、河长(湖长)制、水利移民安置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和应急管理、指挥调度等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了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上传历史数据和数据共享交换。

1.4信息应用系统成果丰硕

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累计采集90个表单类型、约80万条数据,已有2个数据接口接入省级共享交换平台,政务信息资源200余项,开放88项共享服务共2496条数据,与生态环境等13个部门对接,获得共享数据业务库3项;市县两级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整合了水质、水文、视频等各类涉河湖数据,标绘了117条河流、248个湖库及3000余处河(湖)长责任段,为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二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系统、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系统等项目也初步形成了覆盖县级以上水务部门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了对全市河道外许可水量92%以上和全市总用水量50%以上的取用水量在线监测,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1万亩至5万亩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和规范计量,对供水人口20万以上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基本满足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支撑需要。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着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2.1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不深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都要求必须加强水利业务系统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以往实施过程中,许多项目处于单独立项的状态,各业务应用系统缺乏宏观规划,建设目标单一,系统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水利业务融合程度不深,业务协同不够,水利综合决策指挥能力薄弱,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2.2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

水文、水资源等感知监控体系较好的业务,也只针对重点流域或重点设施进行了监测,山洪沟治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监测多采用传统监测技术,监测的要素不够丰富,河湖水系、地形地貌、水利工程、历史数据等基础数据仍停留在纸质化、碎片化的状态,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数据库;加之站网密度不足、监测频次低且以单点采集为主,手段单一、被动,无法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和感知全貌,数据的连续性、精度和稳定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造成了基础数据的不完整,不能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

2.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够

由于水利业务分散建设和局部应用,开发的系统往往为单一部门服务,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造成了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系统资源的分散;对互联网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统一平台和同一用户(一个平台、一个账号)建设力度不大,外部共享受到了制约,虽然接入了防汛需要的部分气象数据、测绘部门的基础地理数据、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数据等,但是环保、交通、自然资源、住建、工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还不能做到真正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高效利用。

2.4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水利信息安全防护总体水平不高,水利信息化系统核心设备和软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应用技术落后,安全风险高,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缺乏完善的防护手段,信息安全体系无法满足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2.5信息管理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尚未理顺,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分管机制,存在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明晰的情况,尤其市县两级职责不明的现象较为普遍,管理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活,维护制度不全,导致信息化管理上下级不贯通、信息化资源同一级不共享,大大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效能;缺乏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导致无法吸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水利信息化、智慧化工作,县级信息化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各成体系,资源重复浪费,软件开发平台互不衔接,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库内容相互矛盾,极大地阻滞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3.1建立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提升水利业务融合与协同能力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水利管理深度融合,整合现有水利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统一服务的信息化技术系统,对现有业务系统实行“先上云,逐步升级”的策略,对新建业务系统按照微服务架构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完成新旧融合,建设以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政务协同和水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融合与协同。

3.1.1提升水灾害防御服务水平

积极运用分布式洪水预报、区域干旱预测等水利专业模型,开展旱情监测分析,强化水情旱情预警和工程联合调度,提高洪水预报和水灾害防御管理服务能力;推广逐网格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洪水模拟、旱情预警评估与影响预评估等新技术,拓展包括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闸坝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提升旱情监测预警、水量调度及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洪水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

3.1.2提升水资源保障管理能力

加强专业水利水文模型、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基于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和水资源动态调配模型,实现全市重点河网水系的智能调度,提高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撑能力;构建全市统一的节水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撑节水行动实施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等工作;推广水源地水量水质分析与安全预警、农村供水安全预警等模型,增强城乡供水安全分析评价和预警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城乡供水安全监管提供支撑。

3.1.3提升水生态保护监管水平

围绕河长制、湖长制,水域岸线管理,河道采砂监管,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治理等重点需求,在全市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等基础上,运用高分遥感数据解译分析、图像智能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河湖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精准监管能力。

3.1.4提升水利工程监管能力

采用空间遥感、倾斜摄影、BIM等技术,加快推进全市大中型水库、灌溉工程、重点河湖流域工程数字化和相关标准化管理应用系统建设进程,开发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对工程建设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并选取部分工程与三维地图相结合,探索直观便捷的信息管理服务,提升工程运行管理能力。

3.1.5提升水利政务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在内部政务协同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现有系统,创建智慧政务平台;在对外公共服务方面,运用移动互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互联网+、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个性化水信息服务、动态水指数服务、水智能问答服务和一站式水政务服务体系,为不同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化水利服务。

3.2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

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网感知体系,推广应用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实现对河流水系、水利工程和管理活动的全面感知,将重要河流湖泊水文监测覆盖率和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将大中型水库安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采集卫星遥感数据、导航及无人机监测数据、视频解析数据等大量数字化基础数据,并通过物联网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将分级分类后的数据信息在水利物联网平台上进行汇聚,从而实现对河流湖泊、地形地貌和水利工程的全感知,充分发挥感知体系和基础数据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3.3建设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

依托济宁市政务云提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资源,以“一湖三”的建设模式,建设和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一湖”是指济宁水利大数据湖,主要是建设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体系和水利数据仓库,并构建数据监测体系、数据质量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完善数据监测、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和共享交换机制,实现关键水利数据的全汇聚,保障数据有效更新和充分共享;“三”是指技术、AI和业务,主要提供业务支撑、服务支持、决策辅助的应用支撑能力,同时探索建设水利模型库、算法库以及人工智能在水利业务决策上的支撑应用,对下实现云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对上支撑全市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对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的全支撑,促进水利信息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4建设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在济宁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纲要框架下,围绕智慧水务发展需要,建设覆盖综合感知、分析处理、智能应用全过程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实现水利信息的全面安全管理和全流程闭环运营,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

3.5构建完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体系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第6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政府财力、物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应急队伍组织体系和联动机制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在全市基本建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体系。即到年底,建成市、县、乡三级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防汛抗旱、危险化学品(矿山)、气象和地质灾害、公共卫生、水上搜救、公用事业保障、森林消防、重大动物疫情、突发农业灾害、突发事件信息员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应急队伍得到全面加强,重点企业单独建立或联合建立相应行业和领域的专项应急队伍,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重点和任务要求

(一)全面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市、县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分别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建,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集公安、安监、卫生、民政、交通、环保、质监、建设、气象、地震、民防及驻军、武警等优势专业力量,建立“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承担消防工作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协助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2.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建。乡镇(街道)要整合现有力量,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消防人员、医务人员、保安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组织下,发挥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就近优势,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主要是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转移安置人员、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3.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新区、市科教创业园区及各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组建。集开发区(工业园区)公安、消防、环保、建设等专业部门人员、重点企业及单位技术人员和基干民兵,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承担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任务。

(二)建立健全专业应急队伍体系

在全面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专业应急队伍,具体由相关部门或单位牵头负责组建。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防汛抗旱队伍。市、县(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牵头负责,组织水利、农业、国土、气象、交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人员,以及基层民兵、预备役人员、水利技术人员、村(居)民等人员参加,针对水旱灾害常发地区和重点流域,组建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要地段的村(居)委会,组织本地村(居)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村(居)抗旱防汛队伍。对水库河道以及洪灾易发地段,县、乡、村防汛抗旱队伍,要做好汛期的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并加强平时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努力把隐患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培训演练,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

2.危险化学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安监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公安消防、经信、质监、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人员,以及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专业人员参加,组建危险化学品(矿山)市、县两级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安监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大型矿山、重点危险化学品单位建立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要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3.气象、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市、县(区)气象、国土资源部门分别牵头负责,组织乡镇(街道)、村(居)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应急队伍。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台风、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当地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监测预警和群防群控,组织灾害隐患点排查,划分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开展防范知识宣传,报告隐患和灾情等信息,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国土资源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4.卫生应急队伍。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根据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市、县、乡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完善专家库,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核与辐射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组织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市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

5.水上搜救队伍。市、县(区)交通海事部门牵头负责,整合水上搜救应急资源,组织公安、消防、安监、海洋渔业、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人员和专业技术力量,组建市、县两级水上搜救队伍。水上搜救队伍在当地水上搜救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水上搜救活动。在船舶、设施、航空器及其人员从事水上水下作业活动,发生或可能发生人员遇险、水域污染等突发事件时,搜寻救助遇险人员,控制、减轻水域污染等危害。

6.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市、县(区)政府各主管部门协调辖区相关运营单位设计、施工、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组建市、县两级8支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经信部门负责组织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企业组建通信保障应急队伍,负责组织供电公司、供热公司组建电力保障应急队伍和城市供热保障应急队伍;水利部门负责协调环保、卫生、自来水公司等组建城市供水保障应急队伍;建设部门负责组织相关运营企业组建城市排水保障应急队伍、天然气供应和管道泄漏应急队伍;交通部门负责组建城市交通保障应急队伍;城管(环卫)部门负责组建市容环境保障应急队伍。8支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各负其责,必要时联合行动,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抢险救援任务。

7.森林消防队伍。市、县(区)林业部门牵头负责,针对森林防火任务重的地区、林(农)场、森林风景区等,组织辖区乡镇、村(居)委会、林(农)场干部职工,组建市、县(区)、有关乡镇及重点林(农)场森林消防队伍,并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森林消防队伍主要任务是开展森林火灾的隐患排查、先期处置、信息报告工作,配合开展扑灭火和组织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

8.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市、县(区)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组织畜牧兽医、海洋渔业、卫生、公安、工商、质监、林业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组建市、县两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畜禽、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

9.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队伍。市、县(区)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组织气象、水利、林业、海洋渔业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组建突发性重大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应急队伍。要加强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做好防治药械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10.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依托现有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村(居)委会干部、基干民兵、应急志愿者等组建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信息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参与隐患排查整改、预案制订、应急处置和科普宣传。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三、主要措施和保障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建设方案,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要合理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数量和规模,明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队伍资质认定管理,保持队伍相对稳定,提高队伍应急能力。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大对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力度,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落实应急队伍建设规划、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公安、国土、交通、建设、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民政、卫生、安监、海洋渔业、气象、电力、通信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各乡镇(街道)、县(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及县(区)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要报县(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新区、市科教创业园区应急队伍和市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要报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强化经费保障与装备建设。各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拓宽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危险化学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应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库,按标准配置专业器械设施、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重点配备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严格装备管理维护制度,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建立大型专用设备统筹调用征用机制,实现应急资源共享。各企事业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装备建设,满足应急需要。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第7篇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继蒸汽机和电力以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水利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摆脱传统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向现代水利管理迈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水利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即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水利活动的融合,用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一、信息技术与水利现代化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观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水利行业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行业,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长期以来的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和农田水利的服务方式,使水利当前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水利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水利信息化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善于用信息方法来解决和处理水利活动,即把任何一项水利管理活动,概化成水利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通过水利信息的高效处理,来调节和控制水资源的流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来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处理速度,增强水利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能力;三是要加强以各类水利数学模型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各项水利活动的决策支持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全面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速度,实现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利办公自动化和水利决策科学化,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即水利人与自然界、水利人与水工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水利人与水利人之间的联系。

 

(1)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实现水利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信息技术是目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而且今后还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最主要的力量。我们水利人要通过充分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卫星通讯等信息技术,加强对降雨规律、河川径流规律、水质、水土流失、农作物及经济社会用水规律等情况的实时自动监测,不断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能力,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同时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地对自然界的水资源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2)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联系,实现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水体的自然存在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水利人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以实现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我们水利人首先要确保各类水工程的安全,要通过利用远程自动化监控等信息技术,实时获取水工程信息,根据水工程运行状态自动作出安全判断和分级报警,保证水工程的安全。同时要加强管理,广泛应用灌区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等水利信息化系统,全面提高水利事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通过现有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使水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实现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良性互动。

 

(3)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全方位满足社会公众对水利信息的需求。水利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要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建立以水利门户网站、网上行政审批为主要内容的公众服务系统,广泛向社会公众提供水资源、水环境、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水利信息的查询手段,宣传水利知识,提供行政审批和涉水事务办理的电子窗口,提供水事活动的应急服务,打造吸纳民意和便民服务的公众信息平台,充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利人的联系,全面提高水利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水利工作繁杂、涉及面广,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联,有些工作还要讲究整体的互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沟通方式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泛的协同工作平台,全方位拉近12万水利人之间的距离,实现水利人之间的整体互动。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水利人能够远程和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增强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方便的目标控制和绩效考核手段,杜绝“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水行政事务,全面提高水利人的整体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现代化的实现

 

3.1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各级水利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1)运用网络与通信技术,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各地水利部门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局域网,纵向连接水利部、水利厅、市州水利局,部分已延伸至县(市、区)。横向联接了国家防总、省政府、省军区、省气象台等部门,实现了水利信息实时传送。

 

(2)运用信息采集和监控技术,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水文、水土保持、水质、工情、墒情和旱情等信息采集点,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

 

(3)运用数据库技术,深化了水利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数据库内容覆盖了防汛抗旱、防洪工程、水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和水利文档等方面,实现了大中型水利工程特征数据、水利报表数据及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为水利信息资源的积累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数据中心平台。

 

(4)运用决策支持技术,增强了业务管理能力。一批应用范围广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系统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特别是防汛抗旱应用系统发展迅速,功能不断完善,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防汛形势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5)运用电子政务技术,改变了传统水利管理方式。大多数水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是对外宣传水利、水利信息、开展网上办公、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办公系统的应用在增强水行政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公众服务水平等方面效益显著。

 

3.2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按照水利部信息化总体思路和要求,水利信息技术应用近期应着力推进以下九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以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促进水利现代化。

 

(1)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存储、交换、挖掘等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服务。同时,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水利信息网络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满足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随时实现水利系统远程视频会商,协调防汛抗灾、水利建设和管理,优化配置各类水利资源,全面提高水利信息的传输效率。

 

(3)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按照水利信息和水利业务分类,包括水利空间信息采集系统、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采集系统、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水利工程信息采集系统等。

 

(4)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利用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综合政务信息处理为基础,实现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行政资源和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各级各部门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提高水利行业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5)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接收处理、实时汛情监视、信息查询服务、洪水预报和调度等方面的建设,改善防汛抗灾指挥决策环境,为防汛抗旱调度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旱灾害损失。

 

(6)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建设。利用自动测报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反映供水、用水、排水、水质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建立以3S技术、计算机仿真、专家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评价和优化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7)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利用自动采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水土保持信息高速处理、实时传输,实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促进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的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8)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建设。依托水利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计算机网络,掌握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由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动态监控管理和河道监控管理等组成。

 

(9)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水电资源需求预测、分析、模拟优化等数据模型,为编制水电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合理配置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提高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决策管理水平。

 

四、 结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的束缚,丰富了水利工作手段,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将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但是,由于水利是一个传统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道路还很艰巨而漫长,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发展。

 

作者:李奇林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6年9期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第8篇

一、2020年工作总结

1.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区水利局党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区委“贯彻新理念、发展高质量,融入长三角、起跳加速度”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的问题、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的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的问题,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检视的问题,通过调研听取意见,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找准问题,剖析原因,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推动我局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奋勇争先、争创一流。

2.做深做实河湖长制。

一是深化河湖“五清四乱”专项行动。及时调整河湖长,举办河湖长专题培训班,100余人参加培训。制定任务报告书和巡河任务清单,签订总河长令,定期通报乡村河长通APP安装和巡河情况。区乡村三级河湖长常态化开展巡河,累计巡河881人次,完成省市级湖长巡湖中交办问题的整改。持续开展河湖“五清四乱”、“护我蓝天净土、绿水青山,爱我怡人、美丽家园”专项行动。5月底建立“四乱”问题台账,截止目前除农民圩堤祖居房外,历史“四乱”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创建幸福河湖市级30处、区级50处。二是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加强取水户的日常监督管理,规范取水行政许可和计量设施安装。对接用水大户节水企业申报工作,宣传节水知识。出台农村供水“两部制”水价,并结合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微信、村级服务大厅等形式加大“两部制”水价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满意度。三是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加强生活污水防治及农业面源、畜禽、渔塘(圩)养殖污染治理:北部新城污水处理厂加大出水水质日常化验力度,对污水进行再处理、再净化,确保尾水处理稳定达标排放。罗岭等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运行良好。关闭环湖188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收回村集体经营水面259户3823亩,7处石塘湖入湖排污口、34处入湖排水口均已整治到位,环湖截污工程全部完成,建立河长制长效管护机制。6万亩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44户散乱污企业,16家已搬迁、28家整改结束。四是完成水利部暗访问题整改工作。针对今年5月份水利部暗访组抽查我区去年的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销号。五是深化生态专员制。推动林长、河(湖)长、路长加速融合。我区60个村(社区)都配备了生态专员,按照“河长、林长、路长”的三位一体责任体系,将河长制和林长制与文明创建创新结合,深入开展河湖管理监督检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发挥生态专员的作用。六是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河长制+警长”工作机制。通过强化监督、联合督办、联防联控等方式方法,加强信息互通、线索互查、资源互享,形成联动联勤工作机制,提升全区河湖保护多元共治、创新治理的水平。

3.全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实施天堂、吴冲水库除险工程,督促指导有关乡镇按要求实施水利扶贫项目5项,督促白泽湖乡建设增压站,解决该乡供水管网末端水压不足问题,委托第三方每月对全区的饮水水质进行检测,对全区贫困户和边缘户进行饮水安全排查,切实保障饮水安全,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双包责任”。

4.精心实施重点工程项目。2020年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于2020年5月28日开工,已于2020年9月底前完工。引江济淮影响处理工程监理和施工一标、二标已通过公开招标分别确定了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目前施工单位已经进场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后续项目的勘察设计等工作正在进行。2020年小型农业水利项目和长河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项目正在实施。大沙河治理工程正在按市政府和市水利局的要求顺利推进。

5.扎实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准备工作。加强水利工程调度。对湖泊河流以及水库山塘,按照规定的下限水位进行适时调度,汛前有效腾出湖容、库容,确保度汛安全。修订完善各类预案。汛前结合省预案模板及省市预案审查意见,完成小型水库防汛抢险、村级山洪灾害防御、中小河流防汛抢险等47个预案编制工作。强化技术支撑。积极开展汛前检查和水利工程隐患排查工作;组建水旱灾害防御专家组;完成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系统施工标、设备采购标、施工监理标的招标及防汛物资采购和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维保招标工作。落实非工程措施专业化运维队伍。委托第三方公司对视频会商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对防汛会商系统(含6个乡镇街道会商系统)、水库水位自动站点进行维护检修。目前视频系统正常、各类站点无一故障。

6.加强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完成、两座水库白蚁防治及白岭涧水库大坝整修工作、市区区大圩段防洪工程四石河支流段治理工程审计工作、2018年、2019年小型农业水利项目工程审计工作、五横乡凤凰河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建设任务。

7.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并上报了《市区农村居民供水保障规划》《市区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规划》。

8.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积极开展3.22“世界水日”宣传活动;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了水利部要求的“长江流域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系统”和“全国用水统计调查直报管理系统”有关数据核查、审报和填报等工作;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固废堆放点及非法擅自取水行为。

存在问题:区直河长成员单位联动不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区河长办人员编制、经费尚未落实,单纯由水利部门承担工作任务,执行力不足、部门协调不畅。

二、2021年重点工作

1.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积极推进投资约1.37亿元的引江济淮菜子湖影响处理工程、投资约3400元的大沙河治理工程、投资1200万元凤凰河山洪治理工程和投资600余万元的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

2.全面提高防洪减灾能力。防汛防旱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将继续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和饮水安全。一是继续深入做好基层防汛能力建设试点工作,总结经验;二是规范24小时值班制,加大对乡镇及重点单位三防值班的检查力度;三是更新防汛基础数据库,重点落实防汛抗台时人员转移安置及临时避灾场所建设,提高应对台风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能力。